家乡的温泉散文

2024-10-15

家乡的温泉散文(精选10篇)

家乡的温泉散文 篇1

家乡的温泉散文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许许多多的习惯和被习惯中走着。许多该改变的改变了,不该改变的也改变了。记得在小的时候,好像每个星期最期待的就是周末的到来,每个星期的前几天总会在这样的感叹声中度过:怎么还在星期一啊,好难熬!而到了每个周末呢,最不愿做或者最不希望发生的事就是时间被爸妈给占用,因为我们天生的好玩,因为我们难得的空闲,又怎希望还是在忙碌中度过呢!于是我们来不及的反抗,就这样在唉声叹气中被妈妈拖着去温堂洗澡,小时候去温堂对我而言就是比打针还怕的事,不喜欢那里面烫烫的水,蒙蒙的雾和多多的人。而在我的家乡每逢到了周末那是人们必去的地方,不论是生活的繁琐希望在那里得到消除还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希望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里都会是人们不二的选择。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像我一样的小孩子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那里。每到妈妈空闲的时候就会带上我带上一大堆的疲劳去那里,而这时我总会想方设法的找理由推辞不去。或者说:我累了想睡觉,或者说肚子疼……凡是只要能推脱的理由都会被我派上用场。更甚的是只要能逃脱,我可以不惜做我很不情愿做的事,那就是写作业。都变得是我的爱好一样情愿了起来。反正只要能不去那里接受雾气的“烟熏”热水的“滚烫”妈妈的“折磨”,其他的我都愿做。以前我是一个怕吃药怕打针的人,但为了不生病我都会乖乖的吃药打针,其实不是我学会了那么乖,那么听话,而是只要一生病就更会被妈妈拖去那里,妈妈说温泉水有治病的作用,特别是感冒了,只要去那里泡上一泡总会好。所以我是为了不去那里才这样愿意乖乖的吃药的。但一次次的反抗都没有用,每个周末还是照常的会去那里,就像每天毫无理由的去学校。不习惯中也慢慢的被习惯了。自然而然的我爱上了那里,爱上了那里“烟熏”的雾气;爱上了那里“滚烫”的热水;也爱上了妈妈的“折磨”。渐渐的人们都被那里水的温文尔雅所感染,养育成了另一种性格,温顺,恬静。

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高中时代,我不再需要妈妈的叮嘱自己也会去那里,把它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把它当做一种生活必要的常态来进行着。到了高三,那么的忙碌。我们一个周末只有星期天半个下午的假,我还是会挤出时间去温堂泡泡一直伴我长大的温泉水。那里就这样连着故乡浓浓的情意承载了我童年全部的记忆。小时候我常常是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瑕想:长大后无论我走向哪里是否我都有可以把家带在身边?把温泉的水带在身边?记得那时我还这样和朋友很天真的说:以后我们去外面了也带上温泉的水想它时我们就看看。其实我们都知道小时候的想象往往都是想象而已。我也问过妈妈,我说是不是不管走到哪里,那个地方都像我们这里一样的有温泉。妈妈笑着说哪里没有啊。那时就一直担心不知这样的生活是否会一直?或者说是永远?

高中结束了,我告别了那个充满记忆的小城。平日里的生活中没有了温泉的陪伴,我或多或少有些不习惯。但温泉水带给我们的性格一直被我们带在身边。朋友们有的去了那个没有温泉的城市,似乎比我更怀念。到了那里她们会跟身边的人提起我的家乡,提起家乡的温泉。有一次,她对她的室友说:有机会你去我们那里洗洗温泉吧!我们那里的温泉水是自然的热水,有治病疗养的作用,而且洗了温泉的水皮肤还可以变白。她的室友听了就问她,那你为什么那么黑了,因为我的朋友皮肤比较黑,于是她就这样回答她的.室友:因为我很少去温堂洗我是在家里洗太阳能勒!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我时,我大为之惊讶和喜悦,心里不知道怎么的就有一阵阵莫名的喜悦。每一次从不同人口中说出的温泉都会让我怀念很久很久。在外面,时常有人会问我是哪里的人,而只要我说出名字,别人就会自然而然的说你们那里是不是有温泉。每到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很是幸福。

那天,回到家刚下车,就被家乡的变化惊住了,无疑这里是越变越美了。不变的温泉水还在那流淌着,演绎着……人们还一样的每天为生活而忙碌着,累了就去温泉洗洗,把所有的繁琐劳累洗掉;病了就去温泉泡泡,把所有的疾病痛苦泡走。每一个石阡人都是幸福的,到了冬天温泉是我们最温暖最实在的记忆。在外的游子在这个时候回到这里总会在刚下车就去那里洗洗,把在外所有的不好全洗掉。也是每到这过年时,那里总会很挤很挤,如果想去温泉那还得排队。或许人来人往在一次次的更替着,来的走的,但沐浴着幸福的温泉。感受着生活里种种的变化会是我们一直不变的守望。我们就这样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寒暑交替,我们都会幸福的生活着。而现在,想洗洗温泉都觉得时间是如此的遥远。每次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开始期待怎样在这里过好每一天然后赶快回到家里。只有到了暑寒假回到家后才可以好好的奢侈一把。终于明白了那时妈妈笑着回答我的那句话,是的,是哪里都有温泉。但此时的又怎比得彼时的呢;此地又怎比得彼地呢?小时候的愿望是可以如此的单纯,单纯得有些难过,难过得有些怀念。那时仅仅期待每个周末,期待每个周末不被妈妈叫去温堂,长大后最期待的是每个假期,期待能再一次被妈妈叫去那里;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同样是期待,只不过我的期待变长了,可为什么又总觉得是那么的不一样呢?心里酸酸的总觉得很多东西都在慢慢的离我们远去,不留痕迹。就像我们的青春,曾经的美好总会被时间带走。虽然徒劳,却在人的心里住得最久,挥之不去,只是慢慢的小时候的习惯就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了。温泉水还是童年的水,那个填满了小时候大部分记忆的地方,一直都没有变过,它还是那样的“滚烫”仿佛它会一直这样,一直这样记录着我的人生……

家乡的温泉作文 篇2

沿着奔腾的溪水向前走,银白色的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可越往前走溪水就越少,渐渐就消失了。继续向前走溪水又奇迹般地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

爸爸说这水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而且水是温热的,所以冬天还有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为了证实爸爸的话, 到了奶奶家,我急切地放下书包,便迫不及待地去小溪观察。

首先,我到河里去洗手,没想到水确实很暖和。于是,我仔细地寻找,发现地底下确实向上冒水,大小水柱不计其数,我高兴得欢呼雀跃,真是冬泳的好去处。

不一会儿,同村的小伙伴们拿着各自的捕鱼工具,下河捕鱼捞虾。我也不甘示弱,也拿着奶奶家的捕鱼工具,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便下河捕鱼。河两岸是厚厚的积雪,河中间是我们这群快乐的孩子。我们忙碌了一下午,一无所获,这时天色已晚,我们相互看着对方,忽然哈哈大笑,便一哄而散地回家了。

家乡的年味散文 篇3

【篇一:家乡的年味】

每忆起那座小村庄,总会闻到丝丝缕缕的家乡味,从我的记忆深处传来。

家乡味是秋日清晨荡漾在空气中的桂花香。爷爷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银桂静悄悄地生长。一早,一股浓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觉地,从门缝里挤出来,从未掩好的窗户里钻进屋里,似乎无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并不腻人,只会让你一夜好觉后倍感神清气爽,还夹杂着一点点早晨的湿润空气,毫无遮拦地直直地钻进你的鼻孔。这香味时常会使你忍不住顺着香味去寻它的出处,好让你尽情地享受一番。

这香味,是约莫在清晨可以闻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时候。也许还在梦中朦胧着,只听见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准备去剪枝。我便时常忍不住下床,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里供养起来。这花香没有城市里的有时香的冲鼻,花朵也没有城里的迫不及待地想从绿叶中凸显,它们只是在叶子中,星星点点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顺着味道探寻。

家乡味是猪圈草棚里臭烘烘的,阴冷的味道。这味道虽不好闻,但时常伴随着我愉快的童年回忆。草棚里几头小猪挤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于墙角那堆黑漆漆的东西吧。偶尔会有几只睡过的鸡从草棚里不紧不慢地踱着步过来。有一次,姐姐带我到后院摘白菜,一起喂猪。不好闻的味道始终弥漫着,可乐趣却丝毫未减。白菜一扔进猪圈,几只窝在墙角的小猪慢悠悠,摇摇晃晃地走进,只听得一声声嚼白菜的脆,欢乐极。

家乡味是大铁锅里炒出的饭菜的香味。黄昏时分,池塘边、小山坡上,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来白烟,有时候会有些发灰,如同水墨在洗净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线条。一走进厨房,大锅里翻炒着菜,香味总会让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颜六色的食材在锅里跳跃着,仿佛是害怕自己被烫到而跳着脚。锅里还冒着点点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发光。厨房里当然还会有呛人的浓烟味。姑姑总是端着板凳,坐在灶台,一面添着柴火,一面与我们聊天。香味与烟味混杂在一起,让我一边流着泪一边仔细嗅着各种菜的香,既满足却又难以忍受。可每当菜端上桌,一股温暖的香味扑鼻而来,只让人心生对家的眷念。

家乡味,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味道,即使吃遍再多的山珍海味,闻过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这一缕浓浓的家乡味。

【篇二: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甜得粘住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

腊月的日子长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村子,照亮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篇三:麻花里炸出的年味】

快要过年。老人们都按照习俗操办一些年货。今天,我和妈妈去帮姥姥,姥爷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爷让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爷炸糊或是不熟。最后,姥爷同意。于是,我,妈妈,姥爷三人负责搓麻花。姥姥自己负责炸麻花。姥姥给我们端来一盆面。姥爷把它们切成一条一条的,妈妈和姥爷开始搓麻花。我看着她们搓出来的麻花心里真是急啊。我边看边姥爷怎么做。姥姥耐心地说:“把小块面搓成细长条,握住面的两头,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后,提起两头面条会自然卷到一起,形成麻花拧劲状。”我边做边看姥爷做。姥爷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次的实验。我终于成功学会。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里给姥爷看。姥爷乐呵呵的表扬我:“哦,哦,真不错,有点传统麻花的意思。我外孙真聪明啊!”妈妈也复合“是啊,是啊,真不错啊!”终于学会,我兴奋拿着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发上。开始漫不经心的为自己的小麻花编首歌谣:“都说麻花儿香,香里带着甜,都说麻花甜,甜里透着香……”我的歌声引来姥爷的赞许声和笑声。

我忽然感觉姥姥一个人在厨房挺孤单的。就拿着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看着姥姥熟练的把麻花放油锅里,那小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滚。一会就变成金黄色。我心里痒痒的。就姥姥能不能让我也炸上一根姥姥开始说不行。因为怕我被油烫,说要过年。可姥姥哪能经起我的软磨硬泡。最后,姥姥教我:“要贴着锅边慢慢的放进去,一定不要往里用力扔。那样会溅起油花的。”我按着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将一根麻花放进油里。我继续往里放。放几根之后,姥姥叫我停下。说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会我放的麻花就飘起来。一会就变黄。等它一出锅。我就拿出姥爷和妈妈尝尝。看着姥爷和妈妈都十分高兴。我也特别高兴。我看搓成长条的面,真的像长胡子。就将它贴在鼻子下面。做成白胡子。大家被我的幼稚举动笑的前仰后合。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姥爷,此时也荡漾着无尽的笑容。最后,连我自己都被逗乐……

这次帮姥姥炸麻花。我学会好多东西。我决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为,这麻花炸出欢乐。炸出知识。炸出团圆。

【篇四: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我披着大红新衣,围着大红围巾,以崭新的一面出现在大家面前,我就是2009年。

我带着一个好心情,来到大街小巷里。一对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的春联,一副副独具一格、生动有趣的窗花,还有那一张张色彩艳丽、画工精美,充满民族风情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许多欢乐气氛,也早已让我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市集上,赶集之人屈指可数,大多却是走亲访友的,左手一箱牛奶,右手一个大礼包。我悄悄地跟过去,只见那送礼之人随手掏出几百元钱,递给一个孩子,想必这孩子就是那送礼之人朋友的儿女吧!我思索道:这金钱、物质终究是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亲情和友谊的。所谓的压岁钱也许是勉励子们在新的一年里能更高更快地成长,也许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友谊活动,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高尚美德。晚,一轮皎月从日落之处升起,随之,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色彩绚烂的烟花腾空而起,热闹非凡,在一旁的也是眼花缭乱。此时此刻,我想到身居宝岛台湾的“团团”和“圆圆”,它们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呢?我默默祈祷,祈祷祖国能够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使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祖母亲的怀抱。我又想到那些站岗放哨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战士,寒风呼啸的日子里,他们不畏寒冷,威武地坚守在祖国的边疆。他们总是过着有家不能归的生活。这漫长的一夜,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或许也像这里一样,玩着击鼓传花,瞎子点蜡的娱乐游戏;或许还在边疆山坡上站岗;或许正挤在一起吃

水饺;看联欢会,或许正忙着写家书;或许……

文明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节日的风俗必然要改变。但是不管如何发展变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不会改变的,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是根深蒂固的,对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来说,它意味着永恒,改变的只可能是形式。

【篇五:是年味淡还是我长大】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些纸钱,放鞭炮,于是便走,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但吃完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还是我长大?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人是越来越少,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片影便妄下结论。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年龄是大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篇六:年味】

现在的年,已经没有当年的浓郁的味儿。

“从今天起,我国正式进入春运高峰,今年乘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广播里、电视上,都在传播这样的消息。年味开始酝酿起来。

会有亲朋好友来我家拜年,热闹增添一点儿“年味”,但奇怪的是,来的人不少,送的礼不少,待的时间很短,说的话很少,好像礼到任务就完成,给人的感觉就像还个礼走个过场罢。

我们也会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好多次我刚坐下甚至还没坐下,主人像是有很多事情要办一样的,我们茶杯还没捧上就离去。

刘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写过年的情景是人们从腊八开始就酝酿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门聊天,热闹得不亦乐乎,尽管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贫乏。而现在,送礼几乎成串门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过去更有“年味”的就是大量购置年货。人们刷着贵宾卡、会员卡,把一推车一推车的年货搬回家。超市里的人们洋溢着物质满足后的笑容,却因失去精神的傍而显得僵硬没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五,酒店的座早就被定完,大家去饭店吃所谓的年夜饭,看似“年味”很浓,但在情感还没来得及充分沟通就该散,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几家亲戚,送礼呢。

“年味”发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但它像一只未熟透的苹果,吃起来酸涩涩的。

还是以前小时候的过年过瘾呢。虽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也没有饭店里的美味佳肴,但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放两元钱一包的小烟花能玩得痛痛快快,拿上个小电筒就可以去幽暗处探险,一副残缺的扑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乐就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个小红包就让我们对新的一年憧憬无限……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像有讲不完的话……那种心心相通毫无防备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才有真正的“年味”。

现如今,很多过年时的仪式都开始简化甚至省去,贴春联、迎灶神、祭祖宗、喝腊八粥的习俗都少见,人们认为这些太形式化,那么请问,实实在在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

当外国为中国春运规模之大而感慨,连纽约帝国大厦都为中国年而亮起喜庆的红灯时,他们是否知道,中国年的“年味“已经一年不如一年呢?

【篇七:年味儿】

最喜欢过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时,那热热闹闹的景象无处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满为患。最拥挤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全是采购年货的人,商店里各类物品都供不应求,超市老板往往会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但采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每到过年,奶奶最喜欢往超市跑,有事没事就跑去转转,就喜欢那热闹的气氛。奶奶手提一只竹篮子,在超市转悠,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张广告纸“年货大减”,在精打细算一阵子后,便跟着人流,一会儿就装一篮子东西提回家。我总忍不住,东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让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来的都是些鱼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装精美的礼品,什么红酒啊,广柑啊,盐水鸭之类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庆的小玩意,红底金字的福字帖,可爱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红牛,大红色的灯笼,塑料爆竹,春联,金牛的剪纸,中国结等等一堆好东西。这下我可乐坏,马上忙活起来:窗子上贴上金牛剪纸,马上就觉得家里又多份喜庆;大门上贴倒福字和春联,我的脸上也是喜洋洋的;书桌上摆上一对小牛,书架上挂着一串爆竹;连晾衣架也被我挂上中国结和红灯笼。家里,马上有“年味儿”,我嘴里也轻轻哼着那支小曲儿《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小商场,还是新店开张,都挂上灯笼,贴上福字贴,一片热闹的红色。往往那灯笼上都写着几个金字: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让我感受到即将过年。瞧,那边一位年轻的阿姨身穿大红底,金色花纹的旗袍,戴着中国结式样的耳环,手提一个小巧玲珑的红包,无不为这即将来临的新年增份光彩。这被染红的大街,更是年味儿十足。

饭店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兴隆,请客吃饭大出血已经是家常便饭,饭店天天爆满,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大过年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儿女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趟家,吃团圆饭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饭店,办得热热闹闹的,那是在所难免。要订好饭店,还得抓紧时间,晚,就只能在家里吃,有些人甚至几个月前就订好位置。在爆满的饭店里,那花样百出的菜名,如“五福临门”、“牛气冲天”等,更是让我感受到深深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过年不可缺少的调味剂,让过年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篇八:老家的年味】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他带我去商店买“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起来。她把磨好的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盆放上去。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赶紧切下一块尝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一会,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一会就不看,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家乡的小溪散文 篇4

一条清而浅的小溪在村子东面欢快而轻盈的潺潺流过。

流淌过四季,承载着我们童年时美丽的梦和太多的欢乐。

平时溪水刚刚漫过腿肚,水清见底,小鱼也只有银簪大小,却是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尽的乐趣。在那个物质奇缺的年代,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童年的游乐场。

春天来了,仅有五六米宽的小河解冻了,哗哗的溪水欢快的奔流着,两岸不太陡峭的河堤大概有五米多高吧。就在我们经常玩的地方,河岸两旁栽满袅娜的杨柳在春风里摇曳,再远二三十米之外还有高大的槐树、椿树、榆树,还有许多枣树,及紫穗槐一类好多说不出名字的灌木。河岸上各种不知名的小草给堤岸铺了一层密密的绿毯,那些野草开着各色小花点缀其中。

闷了一冬,终于可以在溪水里光着脚丫奔跑啦!

更吸引我们的是两岸带来的好吃的:野茄子,灯笼稞,甜笕草,酸地苗,野豌豆,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可以吃根的植物。每到星期天,或是大中午也不午睡,和小伙伴们约好,悄悄地跑到小溪来饱餐一顿大自然给与的丰厚馈赠。

不久,榆钱长满树,槐花挂满枝头。我们像男孩子一样爬到树上撸下来,生着吃。带回家让母亲给蒸菜团,那种清香甘甜到现在想起来还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再不久椿树花开了,花落以后长满果荚爬到树上折下来,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胳膊上,脚脖上。红黄交错,那个美啊!唱着,跳着,扭着小屁股摇来摆去。幻想着自己是那个美丽的公主,在盛会上舞蹈着。那时候小孩子们夏天的打扮这是最好的装饰了,每过两天换一套新鲜的,反正椿树上结着不计其数的果荚。

纤细的柳树枝条被我们折下来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和几个小伙伴玩红军炸碉堡,匍匐前进。

在椿树果荚变成红黄的时候,热情似火的夏季来临了。穿着单薄的背心裤头,尽情地在小溪里嬉戏,你泼我一下,我淋你一身,追逐着,嬉闹着……玩的累了、倦了,躺在绿草如茵的地毯上,叼着勺瓜的果实,看着蔚蓝的天上白云朵朵飘过,看那小燕子轻巧地飞过溪面,浅浅的吻一下水面,旋即飞远。不知名的水鸟在溪边唧唧喳喳的开着演讲大会,知了和伏天子也不甘寂寞,争相展开歌喉在溪两边的树上不停的歌唱。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水生虫子在溪水里游来游去。葱绿的水草遍布水底,小脚丫踩在上面软绵绵,痒丝丝的。好痒,好美,好甜……

夏天,青蛙产的卵开始孵化,小蝌蚪摇着尾巴在水草丛中尽情欢快的游来游去。只有七岁的我老把它们当成小鱼,捉了一盆养在家里,当成我的宝贝,谁都不许碰。终于有一天发现它们长脚了,可是任凭谁说就不相信它不是鱼。一次放学回来,发现它们在院子里跳来跳去,逃走了不少。把我气的大哭,怎么会变样子呢,鱼怎么会长脚跑了呢?没办法,只有养水螺,海锥锥和蜗牛了!

知道教训以后和小玩伴们星期天在水里逮鱼:用水里的泥垒成一条好高的堤坝,其他两个伙伴去远处驱赶小鱼,终于有一条筷子长的`大鱼落网了。真是太稀奇了,大人们说这些年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么大的鱼,清煮鱼的芳香让我们好久好久回味不已。至今想起,淳淳芳香,回味无穷。

小溪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温润柔情。在雨季,溪水暴涨,几乎要漫出堤岸,水变成昏黄,奔腾着怒吼着咆哮奔流。胆特小的我好怕,只是站在大路上远远地怅然长叹。哎,好几天不能在水里玩了!胆大的哥哥们从伸在水面上的柳枝上跳入水中,奥,看到好怕啊,吓坏我啦,回去给他们告状去……

秋天来了,小溪带给我们满树的酸枣,摘下来放到口中那个酸啊,现在想起都流口水。紫穗槐被大人们割回去加工成筐子,粪篓……高大的草窠灌木为大人们带来过冬的柴禾。落了一地的树叶,被大人们扫回去做填猪圈。

冬天来了,溪水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树木萧瑟,万物熟睡了。可是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玩闹的热情,在溪面上溜冰,追逐着做游戏,男孩子们在冰上打自制的陀螺,女孩子也野性的嬉笑着溜起了冰,那笑声至今想起朗朗入口,甜甜暖暖……

家乡的小溪,承载着我们太多无忧无虑的回忆!

家乡的小溪,给我们贫穷的童年带来无尽的美食!

家乡的小溪,浑身是宝,给大人孩子带来无穷的物质财富!

家乡的古井散文 篇5

我的家乡在陕西杨凌,属于关中平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很贫穷,机井很少,农民吃水主要依靠村中的那口古井。

古井井口直径约有一米,四周铺着青石,青石油光瓦亮。父亲说,听他的爷爷说,这口古井在他爷爷的爷爷时就有。从井口四周铺的青石被人踩得平坦而光亮的程度能够见证,古井绝对是有年头了。

在我童年时,每天从早到晚,来古井打水的人都排着长队。大家有说有笑,议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奇人秩事,那时人们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大都来源于这里。男人们还会掏出烟袋,很利落地用纸张卷出一支烟来抽。井口上架的辘轳从早到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犹如一曲美妙的音乐,吟唱着人们生活中的苦与乐。无论是硬朗的汉子还是玲珑娇小的村姑,都会很麻利地把满满的一桶水摇出水面,待两只桶打满后,用一根扁担挑起,颤颤巍巍,脚步平稳而轻盈,腰板挺得很直。

遇到几个月天旱,生产队会动用机井抽水浇灌农田。浇灌农田的机井离村庄很远,有三公里的路程。此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挑着水桶去机井打水。人们已经意识到,机井抽出来的水远比这口古井打来的水清澈甘甜。

人们对那口古井是非常敬畏的。那个年代正破除封建迷信,可逢年过节,依然有老人在夜幕时偷偷带着香和食品到古井阱上供,还会跪下磕几个头,起身再作个揖。母亲说,老人们是在拜井龙王,希望井龙王能够赐福村民,让井水永远清澈甘甜,永不枯竭。

家乡人对古井四周的卫生更为重视,绝对不允许在离井三十米内堆放垃圾和牲口粪便,就连小孩子内急也绝不允许在古井附近大小便。曾有一名妇女抱着不到一岁大的孩子路过古井时,因孩子内急,便就地让孩子撒尿,被村人看到,当下指责妇女缺少素养。

到了八十年代,家乡五个生产队共修建了一个水塔,并给每个村庄都接通了一个自来水龙头。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供水的时间却很短。由于用水量大,每天早六点供水,最多到九点就没水了,所以每天供水时段,人们不论有多忙,都会排着长队去打水,谁也不愿再吃古井里的水。那时的古井几乎成了摆设。

九十年代初,在外工作了三年的我回到家乡,看到每村都有了自己的.水塔,自来水全天二十四小时供水,人们已遗忘了古井。我特意去看了那口古井,残破的辘轳上没了井绳,时不时会有小鸟落在辘轳的顶端,发出几声鸣叫,那叫声仿佛是在诉说着古井的往昔。

如今,家乡的自来水早已接到了每个家庭的锅台上,而那口解决了几代人饮水问题的古井,因在此地建了农家乐被填平。

家乡的杏树散文 篇6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很普通的树,叫杏树。千百年来,它将根深深地扎在大西北的旱塬上。

阳春三月,在南国早已是红花绿柳,莺歌燕舞,蒙蒙的细雨里有诉不尽的情思和诗意,但在大西北的家乡,依旧是光秃秃的山梁,时常还会刮起夹杂着尘土的风。杏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低,瞧,那干枯的,灰黑色的枝头,一个个如小豆粒一般大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白嫩嫩的,粉嘟嘟的,好似漂亮的姑娘第一次见到心上人时害羞的脸庞,有着别样的风采和景致。

“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过后不多时日,农人们纷纷吆喝着耕牛,奔走在弯曲绵延的乡间小路上,高低起伏的田地里,播种着来年的希望。这时,已经有杏花零星地开了,她们没有迎春花的缤纷,也没有桃花的芬芳,但她们却和休养了整整一个冬日的农人们一同出现在田野里,为天地间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

家乡的春天确实来得有点缓,她像一位刚出嫁的新娘,迟迟不肯摘去遮在脸上的盖头儿。已是农历四月间,小草儿才刚刚探出了头,白杨树,杏树,榆树,柳树像懒床的孩子,揉着惺忪的眼睛,迷迷糊糊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一点儿都不情愿爬出冷飕飕的被窝。可孕育着旺盛生命力的杏花早已经等不及了,在山顶、山腰、山沟、房前屋后,一团团,一簇簇的绽放了,茂盛的杏花泛出迷人的色彩,白的似雪,粉的像霞,吸引了成千上万嗡嗡嘤嘤,辛勤劳作的蜜蜂儿;杏花儿热热闹闹的开着,蜜蜂儿热热闹闹的采着花蜜,农人们在田里热热闹闹的耕作着,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似乎就在这时节蓬发了。啊,好一幅“杏花蜜蜂农耕图”!

“沾衣欲湿杏花雨”,暮春时节,站在杏花盛开的树下,看到粉色的花瓣在风中纷纷飘零,心中不免掠过一丝失落。虽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忧伤,却也有“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怅然,多想让这些小小的花儿再盛开一季,但也只能作罢。日出日落的轮回里,细数着生命的过往。今年花儿又开了,又谢了,我的光阴都去了哪里呀?!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中所透露出来的坦然和奋发总会在这时给我些许安慰,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再开,时光的流转和更迭是如此的匆匆,我们却又在如此的匆匆里迎来送往,积淀幸福而又短暂的人生滋味。正当我们心里无限感慨时,抬头看看曾经灰黑色的枝头,嫩绿绿的小叶子正伴着落花,簇拥着芝麻粒一般大小的小杏子悄然生长。

仲夏时节,芝麻粒大小的小杏子已有蚕豆般大小了,微风吹拂,一颗颗青杏像顽皮的孩子抓着树枝荡秋千,煞是喜人。这时的杏子是墨绿色的,味道很酸,摘一颗用牙齿一咬,口水顷刻间就会流出来,牙齿也会“变软”。酸有酸的妙处,馋嘴的小孩子和怀孕的小媳妇都很爱吃,但是不能吃多,吃多了会伤肠胃,也会伤到牙齿。

家乡的八月,瓜果遍地,牛羊遍野。金灿灿的麦子熟了,沉甸甸的麦穗低头憨笑,散发出醉人的`麦香,田野里四处飘散着丰收的喜悦,农人们飞快的挥舞着手中的镰刀,虔诚的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经历了一个春夏的生长,杏儿成熟了,她似乎也来赶赴这一场天地间的盛会,全都相争着变成金黄色了。这时,杏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向她的孩子们捧出了最珍贵的礼物。金黄的杏儿挂满绿色的枝头,这点点的金黄装饰了满树浓浓的绿。站在树下慢慢晃动一下树干,熟透了的杏儿就会从枝头落下,软软的杏子用手轻轻一捏,褪出里面的核,放到嘴里,酸甜爽口,清香瞬间溢满了口腔。在地里劳作的人们累了,在树下捡来杏子,就着干粮吃,既解乏又解渴。

秋风吹来,秋草枯,变黄的叶子极不情愿的从树上落下,杏树的枝头又变成了灰黑色。此刻,杏树只能在期待中沉默了,期待着来年还人们一片如霞似雪,一份满树飘香。

杏树全身是宝,是农家的摇钱树。树叶是喂养牲畜的好饲料;杏儿香甜可口,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可晒成杏干、制成杏脯,杏酱等,都是上好的水果和补品;杏仁是止咳化痰润肺的良药,还可用来榨油和制成多种食品,树干和树枝由于生长期限长,水分少,密度大,是优良的燃料,可以用来做饭和取暖,还可以烧制成无烟木炭,是老式火锅必不可少的燃料之一。

家乡的九月散文 篇7

九月,随着时光的推移,就到中秋时分了。说到中秋,除了中秋节的阖家团聚外,更是将一年当中华彩的乐章尽显。此时,看山,山有情;观水,水有意;四周都会渲染出美不胜收的景象。这时候,有一种天然自成的美,人们称之为“秋香”。瓜果飘香,花色怒放,层林尽染等等,都与秋香的风韵分不开。可以说,在中秋时候,望着天高云淡,物华丰盈,就会让一种风雅之气,盈上心头。

在我的家乡,到了九月,更是将一种独特的风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家乡的水,被洽川的湿地,将大地上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徜徉出。伴着《诗经》的风雅,帝喾的圣德,子夏的设教,成就了“古有莘国”的千年风流;家乡的山,被巍巍梁山,挺起了雄伟的脊梁,更有汉武帝的传说,家喻户晓。这位风流天子,让此时更添几分风雅。还有福山的灵秀,徐水风光的旖旎等等,是一个充满了神奇,让一个过客看上一眼,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因而,在我家乡黄土地的风貌中,显得很独特。既有北方的苍劲雄浑之美,又有江南水乡的清婉温润。既有古风雅韵的沉淀,又有农耕文明的传承有序。或许有人会说,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可是,这方水土带来的灵气和风雅是独一无二的。在我的家乡,对于聪明的女子,不说聪明,而是会夸赞:灵性。对于有能力男人的成功,不说成功,而是说:本事。对于日子过得富裕的人,不说富足,而是说:滋润。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简单的话语中,让大俗大雅之风尽显。

说到风雅,自然会让人想到的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一袭青衣长衫,头戴纶巾,手持折扇,谈笑风生者也。他身上的风雅,除过自身的修养外,就是体现在这把折扇上。因为扇子,含有人生的寓意和做人的原则:其一,扇子的“扇”与“善”谐音,说明与人为善,是立身之本;其二,在折扇的打开和合拢时,让一个人在人生中学会“收放自如”;其三,在使用折扇时,让一个人体会到“审时度势”,冷暖自知;其四,折扇分为正反两面,也就是告诫自己人生中的底线和原则,要分清界限。试想,一位具备了这样有情操的君子,能不风雅吗?

在今年,对于我来说,好像是有点“不务正业”了。本来,在我的工作中,一直是从事与文化有关的事情。可是,单位抽调我下乡扶贫去了。刚开始,不习惯,甚至还有些抱怨。后来,走进农村之后,才会发现了另一种美,那就是富有生活的自然美。慢慢地反而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因为我找到了生活的源头,低头时才发现一切都是美的。每一天很平凡,但是不做作、不浮夸,在实实在在中,感受着春华秋实带来的农耕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到这个时候,才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当自己学会了适应环境,适应生活,在一点点的变化中,细心地去发现、去领悟,还给自己的文字锦上添花,生动鲜活。想一想,在古时候的小孩质问孔夫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那么,今天的自己,能够这样亲近大地,亲近乡村,难道不是生活赐予自己最好的礼物吗?可见,一个人的心境,会随着自然风光,在闲情逸致中华丽蜕变,还自己人性中的本真,就是守望初心。

现在,正处在九月里。与往年不同,每一天我接触到的是村庄的瓜果飘香,听到的是鸡鸣犬吠,更有载着秋粮回村人们喜悦的笑声。看到那金灿灿的苞米,正如农家人一颗金子般质朴的心;看到那红红的线辣子,正如家人的`生活一样,红红火火的;看到各色的豆类,被农人铺开成一块块,像是编织成的五彩锦缎一样。可以说,没有什么比在自然中收获的快乐,更令一个人陶醉其中。想一想,那些在都市里的人们,去农村体验采摘的快乐,就是人性中特有的返璞归真,因为收获让岁月变得踏实。

九月的风,在日渐转凉中厚如醇。我的家乡,因为有洽川湿地,所以就会在九月看到“芦花飞歌”的景致。在数万亩的芦苇荡中,只有风儿能够挥洒其中,任意肆为。看着芦花飞舞的芦絮,就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只见一株株的芦絮,在风中徐徐展动,像是古代士兵头盔上的帽缨,显得恢弘而壮观,不由得古韵诗情就会展现在眼前。更有一种浪漫的情怀油然而生,那就是《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着这样的诗,能不心醉吗?

九月的水,在澄净碧透中宛如镜。我的家乡,有一汪汪神泉,将整个洽川围绕成水乡的模样。最为有名的就是处女泉,传说是“四圣母”之一太姒沐浴过的地方。在秋天到来之时,这里的水属于温泉,因而显示出清澈的水面平如镜。在早晚,被水雾萦绕得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在中午或者午后,静怡的水面,有鱼儿在跃动,显得波光粼粼。在泉水旁的不远处,就是奔流不息、波涛汹涌的黄河。正是在这两者的对比中,更显出泉水的静怡之美,宛如在古诗词中走来的“秋水伊人”一般。

九月的花,在怒放弥香中恰似诗。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野菊花,怒放出秋天的斑斓。看那山林间、沟壑里、原野上,一丛丛,一束束,到处都可以看到野菊花的身影。那种特有的明黄,凝香了秋天,拉长了思念。还有一种娇羞的花儿,就是野牵牛,五颜六色,惹人喜爱。每天早晚,在田间地头,屋前院后,被那一朵朵小喇叭绽放出娇妍。这两种花儿,一种是让人回忆,有了岁月的沉淀之美;一种是令人感叹,有种只争朝夕的暂短停留。共同之处就是:让一个人在心里生有了唯美的诗情画意,温暖心怀。

九月的艳阳和月亮,让一个人生有了安暖和思念。有一首歌《九月九的酒》,若干年前,唱红了大江南北;还有《九九艳阳天》这首经典老歌,同样让岁月更有情。这个时候,人们之所以把太阳叫“艳阳”,就是在心房安生了安暖和希望。在这收获的季节,让每个人感到自己的日子是红红火火的;这时候的月亮,更是分外皎洁,明净晴朗,宛如玉盘一样,挂在天空。望月的时候,就会不由得让人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就会让自己穿越时空,与苏公举杯共饮,放声颂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家乡的散文 篇8

我离开故乡的那个下午,得了重感冒,流落在异乡的时候,我吃过许多感冒特效药。那场感冒一直未好,直到我回到故乡的那一刻,才开始逐渐痊愈。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病,是离开故乡后的后遗症。

我的家乡坐落在皖西北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城的一个管辖乡镇。镇不大,人口不少,破败穷困潦倒。村子里的生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简装素服。偶尔有荤菜,却不常在桌上见。贫富在拉锯,村里房子有三四层时兴的楼房,也有破旧的泥坯头茅草房。教育依然落后,全村还没有几个真正的大学生。我也暗立志,发达后一定为家乡修路,建造体育文化设施。身体上的伤可以治愈,思想教育的不重视才最可怕。身处在稍许繁华的城市,不安的身躯和灵魂朝思暮想那个地方,想为她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

20xx年初秋为了求学,为了身边的人和亲人的期望,负重的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居住了许多年的小镇,离开了那里所有熟悉的人和事。火车轰鸣前的那一刻,我无数次的回眸,落泪在火车驶出站台那一瞬,所有有关于故乡的场景画面由清晰变得模糊,再由模糊变得清晰,反反复复,折磨我一路。我痛恨自己,恨当时时光太匆匆,留给娘的都是疼。那个无数次我与之擦肩而过的故乡的土地,我却未来得及亲吻和抚摸。刻在深深乡音无改的语言上,烙印在心里的家乡的样子。我在外再苦再累,看看临行前在家里拍的老母和村里的照片,把她们冲印出来做成相册放在书桌旁。想她们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像我一直未曾离开,她们还在我身边。思乡之情愈加强烈时,拿着照片便和母亲聊聊最近家里的油盐酱醋茶,村里村外的寻常事。那些极其细小的生活琐事,都是如今我获悉故乡唯一途径的欢乐。

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初到之时,那种异乡排斥感异常强烈。自开学一个多月来,总是失眠,半夜时醒来,睁着双眼看着眼前的黑暗,周遭静静地,耳旁听到有火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回故乡的车在开,而我却不能够回来。

十一假期,乘上回乡的客车以每小时一百多公里的速度飞驰,沿途的风景,村庄,白白的阳光全速倒转。我仿佛无数次梦到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可是再没想起。路过集市的十字路口,风起了卷起一撮撮尘土。眯了水果摊老板的眼。上下车的旅客,拉着行李带着满身疲惫,一身礼物转身走向回家的路。车继续走,路两旁被拓宽,墙刷上白灰相间色。河水缓缓的向南流,对岸的麦田静静地生长。一觉醒来的我,回到故乡开始生长休养疗伤。

这么久以后,我终于明白了,那些在故乡的生活,平时最觉得无聊平淡无奇的日子,如今想起来就觉得幸福地心里要开出来花儿一样。陌生的城市里,我喜欢凭窗而立,也理解了那尘世里最朴实的话语,人身未老心已迟暮,渴望着回到故乡,回到母亲怀抱。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日渐强烈。

我始终不明白故乡两字的含义,查过字典问过百度。始终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今我试着定义一个名为故乡的地方,我曾千百次的回首想望。可是如今已没有那幼稚的想法,所谓故乡,我想不过是先人们停靠的最后一站罢了。再定义已然不可能,我只能认为,那个我长大的留满我所有童年回忆,见证我初长成人的地方叫做故乡。

散文二:故乡

目前来说,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但此故乡非彼故乡,是十年前的记忆,是童年的那片绿树,那潭水,那些难以忘记的人。

我们的村庄坐落在铁路以北的一天河边,据说古时候这里有一座寺庙,唤坐迎水寺,所以我们的村子便唤作了迎水村。只是,我出生前寺庙就已经倒了好多年,我并没有见过它。但是也并没有对我们村子有什么影响,我只知道,小时候的村子很淳朴、自然,处处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息。

故乡的村庄是树的村庄。在农村,尤其是我们这一带平原,几乎是哪里有树,哪里就有人家。远远望去先是翠绿的,然后后面是一层淡绿色,最后面则是墨绿的几乎看不见的一丛,一层层的向远方伸展。那些绿茵的中间少的有几户人家,更多的则是大村子了。当然我们村子便是方圆十里内最大的村子,它包含了好多小村庄。小时候农村比较穷,多数人家会在门前栽几棵树,等到了家中儿女成年时,便砍了作他们的嫁妆。所以,不论一户人家有多穷,门前总会有那么几棵绿树。当然也有一些也是砍不得的,有些是祖宗传下来的百年老树了,是村子香火旺盛的象征。家家户户的树木都连起来,远远望去,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绿荫林。

故乡的树是高大、茂盛且带着我们童年的欢乐的。每年夏天,郁郁葱葱的叶子在树上在风中哗哗的响着,树下则是那些大爷大妈了,他们常拿着一把陈旧的蒲扇悠哉悠哉喝着茶聊着天儿,却是有一番看云卷云舒的惬意。而高大的白杨树上常常会有鸟窝,那便是我们少年时战斗的目标了,不管是什么鸟,只要被我们盯上了哪还有不下来的道理!现在依然记得有几个人爬树爬的很快,但是,家长一般是不允许小孩子爬上爬下的,认为那样太危险。但这些约束又怎能管的住少年的调皮的兴趣呢。因此,掏鸟窝变成了孩子们的童年第一大趣事儿。他们不管树有多大,有多高,只要双手抱住树干,而双脚就像长在树上似的,蹭蹭的非常灵活的就爬了上去。到了鸟窝所在树枝上就匍匐着身体一点儿一点儿蹭着往前爬,这时候,树下的孩子都全神贯注,甚至是惊心动魄的盯着树上的人。当那人只手碰到鸟窝时便会激动的哇哇大叫,下树后手舞足蹈,拿着幼鸟在伙伴前来回的炫耀,然后回到家后被狠狠地骂上一顿。而现在的故乡依然有那些树木,只是很难见到树上有人了,偶尔见到,也尽是那些伐木工人了。

不仅是树,故乡的水也是清澈灵动的。

最近的就要说村子边上的那条河了,或者说,大沟,因为那并不是很宽阔,七八米的样子,只是特别长罢了。那里的水十分清澈,微风吹过时,泛起小小的波纹缓缓的向南方流去。而同样是夏天,那时河里也最是热闹。河流中尽是芦苇,在南方离村子二三里地的地方有一座石坝,石坝后方有一片空开的水面,然后四周便又尽是芦苇了。村中的女孩子中午时间段从不往那儿去,因为那是我们男人的地盘。每到天热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去那儿泡澡,尤其是小孩子最多。常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娃光着屁股站在石坝上,双手放开,仰面朝天,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一样拥抱天空,然后猛的纵身一跃落入水中,溅起一大片浪花。他们调皮的在水中嬉戏着,一个个活脱脱的像个精灵,不管水有多深总能来去自如,当然除了我之外。

故乡的水不仅是我们的乐土,同时也是自然予以我们的丰厚的鱼乡!

每至深秋,村中总会有一些人组织抽水捉鱼。他们将河流的一段截下来,扎上两个泥坝子,然后中间用好几台柴油机抽水。而组织外的人便聚集在河流两岸观看,并且不时的嚷嚷道“呦,狗蛋,那儿有鱼,呦,是个混子,在坝子跟前”总之他们会表现得很热情。当水抽的差不多的时候便只剩下厚厚的水草了,一片片一层层,不知志摩兄看见会是什么感觉……关键是上面的鱼,没了水,只能在水面上蹦跳着蠕动着,看的我们这群小孩子一阵心痒痒,颇有一种想要下去捉鱼的冲动。而到晚上结束时便开始分鱼了。村里的人很大方,没参加捕鱼的人也会分几条尝尝鲜,这样村子里的人便会兴高采烈的回家准备丰盛的晚宴了。这些事情现在是看不到了,但是看到那条河却总会想到当年的那些事儿,因此,常沉默良久。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那些人,淳朴、天真、善良、可爱、烂漫,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都长成了大姑娘大小伙儿,也常常结伴去当年的河,当年的林子去散步,去回忆当年的.奇葩的难以忘记的事情。故乡,也就成了我们过去的乡村,曾经的记忆。现在望着那芦苇丛,那石坝,那村子……好时光过得总是很快,我们这一代的童真便这样结束在了岁月中,我们向社会的高层行步,向村子以外的世界探索,向儿时的梦想奋斗。但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我们都会记得――我们是从迎水村子里走出来的人

家乡的社火抒情散文 篇9

我常常是七点多,才赶到大队部看热闹。这个时候,大队院子里许多孩子穿着新衣服,三五个一堆,开始比较谁的压岁钱多,或者看谁有了新玩具。沿着院子墙根,拴着一溜高头大马。一会儿,化好妆穿着戏服的演员们陆续出来,站到马匹旁边,熟悉自己今天的伙伴。忽然有人拿着扩音器喊:“大家注意了,社火按照顺序,排好队;锣鼓家什队的,也排队。”于是又是一阵喧哗,马蹄声、马嘶声、呵斥声,声声入耳。

一切就绪,噼里啪啦,在院里响起一串长鞭炮,鼓声响起,伴着镲撞击的金石之音,敲出秦人的英武豪迈。社火巡游(俗称“踏庄”)之前,照例要在大队部院子里绕场三圈,多半是黑虎灵官开道,赐福的天官紧随其后,然后是三英战吕布、赵云保皇嫂等节目。我对关公影响深刻,面如红枣,一副美髯,手持青龙偃月刀,骑在高头大马上,端的是威风。一面铜锣开道,身背大鼓的锣鼓队雄赳赳走在前面,社火紧跟其后,人流尾随着,闹哄哄的组成一支长龙,涌出大队部。一场盛大的踏庄活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社火走到哪个巷子,那个巷子的人早就打开了院门,放起鞭炮,迎接社火的到来。男主人要散烟,热情的招呼;女人会给孩子们散发瓜子和糖果,这一定是家庭条件好的。社火会绕院子转一圈,驱邪祈福,寓意给这家人带来一年的好运。这个时候,主家将一条五尺长的红布系到某个社火手中的道具上;有家里富裕的,会系一匹绸缎。这是彩头,用以感谢社火对自家的祝福。

社火走着,围观的女人们开始议论:那个扮演娘娘的,是谁家的闺女,长得真俊啊。也有人说,谁家的娃子骑在马背上伸不展腰,一看就胆小。

跟着队伍帮忙的,有那女儿大了准备说婆家的,就暗暗留心谁家的小伙子利器,谁家光景殷实,在心里做着计较。还有位戴眼镜的先生,走到人家门口,忽然掏出笔在手上的小本本上记录什么。原来这家的春联内容赢人,他要抄写下来,明年了好写春联。

社火要转一天半,才能将村子完整的转一圈。转完本村,还要去相邻的一个村子踏庄。那个村子小,自己无力组织社火队,我们村的就去他们村热闹一番。由此,两个村子的关系一直很好。我村社火的马匹,不少就是他们村子援助的。

社火踏庄是个小场面,正月十五在县城里的巡游才是大场面。当日,十里八乡的社火队,会齐聚县城,来一出全城嘉年华。马社火、背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高跷、跑旱船……二十多种类型的社火齐聚县城,同闹元宵佳节,难怪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我记忆深刻的,是1988年的正月十五。

那年,村子憋了一口气,要在全县社火巡游中拔得头筹。为此,租借了崭新的戏服,组织了四十多个角色的大阵容,浩浩荡荡杀向县城。村子的马社火在县城一亮相,就引来一阵惊呼声:只见马背上的演员,在崭新服饰的衬托下,一个个精神抖擞,男的更显英武,女的越发妩媚。再看到那半天数不清的演员阵容,有人就打听:“这是哪个村子的?这么大的阵仗!”一旁的我不待他细看村子的旗帜,骄傲得挺起腰板说:“这是麦枣村,就是我们村呀。”他不由得说:“看来你们村这次要拿头名了。”

不料晚一点,我们看到了更稀罕的。这是另外一个乡镇的,他们居然舞起了几十米的长龙。舞龙在我们县上是个新鲜事物,再加上那年正是龙年,这一出现就引来一片叫好声。舞龙耍到高潮处,一声喊,那些汉子松开绑着巨龙的绳子,那龙在背上的十多个大气球的浮力作用下,居然缓缓升上了天空,在半空中摇头摆尾,宛如真龙飞天。一时间,满城的人,都屏声静气,仰头望着那巨龙越飞越高,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视野里。这种震撼,在三十年后,依然清晰的映在我的脑海里。

想念家乡的抒情散文 篇10

清楚记得,儿时的乡下处处是绿水,河水碧绿碧绿的,塘水碧绿碧绿的,甚至秧田水渠里都是绿水。站在高处,片片绿水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晶莹剔透,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地理常识告诉我,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的确,儿时从不为饮水发愁,所有水塘的水都能喝,那时每家都备有水缸,清晨到水塘挑几担水,倒满水缸,保证一天的饮用。回到家,总要到水缸里舀一瓢水解渴,那水清凉、甘甜、方便,除非来客,极少喝开水。在野外更方便,口渴了,随便在哪个水塘甚至水沟,捧水就喝,不用担心不卫生。

处处的绿水,也给儿时的生活平添了些许乐趣,经常游泳就得益于处处是泳池,夏天的傍晚,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来到水塘边,赤条条地在清澈的水塘里玩耍、嬉闹,偶尔还用传统的“狗刨式”泳姿比上一回,不管输赢,但求开心。遇到水塘边有一棵大树或是一边稍高的塘埂,还会演示跳水,尽管跳水的姿势是清一色的脚先着水,没有任何附加动作,一份刺激,一份激情。尽管出于安全考虑,游泳受到家长的很多约束,训斥甚至打骂,还是会想尽办法,偷偷去游,好像不这样就对不起那一塘塘绿水。

不知为什么,那时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哪怕在半山腰,水塘除了天然的雨水,就是从山坡上流下,也会有鱼。清澈的水面上一群一群的刁子鱼,争抢着飘落下的草虫,这时用竹竿系一根尼龙线,用大头针弯成一钩,钩上挂着饭粒、菜叶或者小蚂蚱,看到鱼游过来,把钩甩过去,就可钓到鱼,叫“刷刁子”;在秧田里也能捉到鱼,在春夏季节,特别是雨后,总有水从秧田水流到水塘,鱼会逆水而上,来到塘边的水田,当把进水口堵住,出水口用“捞子”挡着,待秧田里的水放完了,再去捉,有时能够捉到一水桶;家门口水塘塘埂大多用石头砌成,时不时到石头缝里也能捉鱼,尽管捉不到很多,也是一种乐趣。遍地绿水遍地鱼,是一种多么鲜活生动的画面,绿水给了大地以生机。

儿时的乡下生活,与绿水结下不解之缘,整天与绿水打着交道,即使冬天,绿水也是最要好的好朋友,冬天水塘常常结冰,有的年份冰还很厚,可以滑冰,哪怕经常摔跤,甚至摔的鼻青脸肿也乐此不疲;不能滑冰的时候,就把冰块拿起当冰棒吃,不是因为口渴,找一种吃冰棒的感受。

三十年过去了,偶尔回到乡下,那水还在,但颜色变了,不再是绿色,不再有清澈见底的水塘,没有那个水塘可以游泳,地表水是不能饮用的,吃水得打井,随处捉鱼已成为记忆。脑海里的画面在现实中已越来越模糊了,每次回乡,总有些失落,好像缺了点什么。

上一篇:【原创】我的seo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我喜欢学数学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