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9-06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通用10篇)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识字效率,加快识字步伐,让学生尽早闯过识字关,这就为尽快提高读写能力打开了通路。语文的新课改对低年级实行了大集中识字。要求一年级学生要认识950个生字。这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识字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正体现了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质量呢?下面浅谈个人的一些初步的体会。

一、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生入学前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词汇,会说,会用,就是不认识字形。而汉字是一个个的方块字,不直接表音的,学生看到汉字不知道怎样读写。因此音和形的问题就成为小学生开始识字时的主要矛盾。我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工具。一是掌握读音的工具。(汉语拼音)一是掌握字形的工具。(汉字的笔划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等)新教材从一开始就同时用两套工具来教孩子学习识记生字。告诉学生,遇到生字先拼读音节,读准字音,再分析字形,想办法记住字形。开始要求学生反复拼读每个生字的音节,因为学生虽然学过拼音,但还不巩固,拼音也不熟练。认识了一定的汉字以后,学生的拼读能力便不断提高。关于字形,要使学生掌握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学习合体字,又教给学生构字规律,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当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相当熟练了,就要求他们和以前学过的形似的生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如:“邮、油、由”“低、底”“闭、闲”等。学生在比较之后,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在相互交流中,便对生字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在掌握了识字方法以后,识字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识字速度,提高了识字质量。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学生运用识字工具解决了字音和字形的问题。还有一个字义的问题。我在教学中注意了遵循儿童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先认读,在课文中理解,逐步在语言中运用。在第二学期,课本中出现了不少意义比较难懂的字词。我们经常运用动作、演示、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加上教师简明扼要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词义。

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就会逐步出现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多义词等。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通过归类,分析,比较,辨清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工、公、共、功”四个字的音同,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扬、杨、场”三个字是形近而音不同,意义也不同。经常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同时又逐步把学过的字词积累起来。

运用汉字构字规律指导识字教学。汉字的构字方法是有规律的,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就会大大降低学汉字的难度。如在第一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象形字,如:山、水、火、土、竹等。在教学时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的简化字,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诱发学习的兴趣。还有会意字。我告诉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休”即人累了,靠在一棵树旁休息。“苦”有的同学说,古代的劳动人民生活的很苦,带着草帽在田里劳动。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我在教学中提早引入形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如:我打出“青、情、晴、清、请、晴、蜻”让同学们观察,看自己能发现什么。很快,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然后,我在他们的观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二、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说话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1、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教学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a、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首先教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认认真真的写,写的正确,整齐,干净。从一年级就要严格要求,使学生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b、具体指导示范。充分发挥课本上“田字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看清田字格里范字的每一笔的位置并描红、模仿着写。针对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具体指导。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注意渗透疏密、穿插、迎让等美育、德育的教育。

c、注意每次书写的数量,保证质量。《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每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只有三、四个,下册每课也只有六个。所以在书写时,不要求学生写得过多,每个字认真书写,保证质量。在学生书写的生字逐步增多后,便要求他们找出哪些字能相互组成词语,学着抄写词语。

2、识字与阅读相结合。

识了字,我们就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多读,熟读。凭借早识字多识字提前开始了大量阅读,通过阅读又反过来巩固了识字。

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的读书习惯。首先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每一句话的内容读清楚,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的流利,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棉花姑娘》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能流利的读下来,再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到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了蚜虫,深入体会棉花姑娘的痛苦。然后老师请一名学生再朗读这一段,读后集体评议:“读的好吗?应该怎样读才更好?”学生评议中指出:该生虽然读得流利、通顺但还没有把棉花姑娘痛苦的心情读出来。应注意边读边体会到棉花姑娘那着急、痛苦的心情。这样才能读好。很自然的,学生注意了读书时的表情、句子中重点的词语,并掀起了一个赛读的小高潮。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使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储存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去,以便今后的阅读和说话中随时取用。

课外阅读对于巩固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词汇,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唐诗三百首(儿童版)》、《中国少年报》《当代小学生》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刊物,都是班内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这对于巩固识字,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训练阅读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识字与说话、写话相结合。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巩固字词,运用字词的重要手段。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说话的习惯。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说,一句一句地说,说的清楚明白。鼓励学生多用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使语言逐步规范化。在下学期,逐步教学生学写简单的日记,书信,进行初步的写作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写句子,并能巩固识字的成果。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趣味中学习。

汉字与母语,与生俱在。汉字是母语的书写符号,与儿童的生活、成长密切联系。他们对于认识汉字具有极强的欲望。老师要善于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情鼓励,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指出:“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重视调动和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积极而有兴趣的学习,主要靠我们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经常运用实物、标本、幻灯、录音机等教具,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便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下册第四组《识字四》中认识各种昆虫的名字。我们到实验室借来几种昆虫的标本,让学生观察认识,并出示词卡,请学生给昆虫找到名字。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既认识了汉字,又了解了昆虫的样子,有了具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

教师还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指导学生看插图来说,插图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们自己做出了判断,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力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如通过“编字谜”、“编顺口溜”、“编儿歌”等形式引导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如:雷:大雨下在稻田上。七: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十少三。明:太阳月亮同时来,天空放光彩。

充分利用课外识字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等等。”基于这些,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不断提高识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如:“看谁能认识班里同学的姓名”“看电视时认识了哪些字?”“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认识了哪些字?”“读课外书时认识了哪些字?”等等。通过这些展示台,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一、《新课标》必修模块数学3中“概率”与《试验》中“概率”的比较

(1) 课程内容的变化

原《试验》中“概率”的内容包括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新课标》中的内容包括随机事件;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基本事件空间;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计算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随机数的意义, 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2) 内容设计的变化

《新课标》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本章放在“统计”一章的后面、“计数原理”的前面, 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的情况下, 这样对涉及到的概率的某些计算要求有所降低, 没有在大量计数方面做过高的要求, 而是深入浅出的给出了概率的定义, 通过基本事件空间这一概念, 从研究基本事件的个数入手来处理古典概型问题, 其中大量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概率问题, 用类似与文氏图的方法来表示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给学生以形象, 直观的感受。

(3) 知识定位的变化

《新课标》与原《试验》相比, 更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性。学生在初中接触过概率, 并且能说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模块3中, 教材在系统地学习了统计的基础上引入了古典概型这一概念, 用集合的观点给出了事件的基本空间的定义, 以及学会确定某一事件中的基本事件及其个数, 从而得出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又给出了事件的并和交的概念, 教学中可以与集合中的子集、并集、补集加以类比, 并通过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公式去理解, 这样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概率入门的难度。

几何概型是教材新增的内容, 它利用事件的几何度量 (长、面积、体积等) 的比, 有效地解决了无限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问题。由于几何概型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以后将会出现许多比较新颖的几何概型的题目,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1. 注意把握教学的深浅度

新教材中本章内容重在介绍概率的一般的基本概念, 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仍属于概率与统计中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一些知识点不宜在抽象理论上做过多纠缠, 在教学中要将着眼点放在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上, 突出概率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突出概率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 注意防止随意扩大教学范围, 要重其所重, 轻其所轻, 把握教学的深浅度, 抓住教学要求。

2. 注意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新教材中本章内容与以后要学习的“排列、组合”的联系非常密切, 在教学中, 要注意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提高教学效益。

试谈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研究性;素质;教学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說、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化学用语。

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新制氯水为什么要用棕色瓶保存?

正确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而有学生却这样回答:“见光分解”。这样的回答很不具体,很不准确。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

二、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年年题不同,岁岁题相似”。

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坚持不懈的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三、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教师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所以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发布:郁常荣时间:2010-9-25 12:19:53来源: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点击:230

讨论:5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郝家桥小学 郁常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养成和提高的第一步,而且识字还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

新课程对识字教学做了重大的改革:其一是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以便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阅读。其二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降低识字的难度,以便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内容、过程和方法上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内容要体现“实”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识记2000字左右,这是下限。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识字的方法,解决识字的难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学生等有利资源,鼓励学生提前识字,生与生互帮互学,分散识字重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并确保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动笔书写生字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要体现“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识字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通常都是伴随阅读教学等学习活动同时进行的,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完成识字过程。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给学生时间,让其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识字。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如借助拼音识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字、问同学、请教老师等,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活”

“教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更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1、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记忆识字

课本中的“日、月、田、土”这一类象形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通过字与画对应,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

2、会意字,会其意,记其形识字

孩子们不懂什么是会意宇,却觉得这样的字确实很有意思。如“尘土”的“尘”,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尘”这个字,上面是个“小”,下面是个“土”,既然是“小土”,那当然是“尘”了!对于这类特殊的字,学生领会了其意,便很快记住了其形。

3、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清”是清水的清,所以用三点水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i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4、利用基本字带字识字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独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减笔画或加换部首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大”加一笔是“太”或“犬”。“包”加草字头是“苞”,“苞”去草字头加三点水旁是“泡”。再如“肖”做基本字,加上不同偏旁后分别可以变成消、梢、宵、哨、霄、稍、俏、悄、捎等等。根据部首的意义还可以大致了解生字的意思。

5、利用猜谜语识字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一些浅显有趣的谜语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就是金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就是广字。

6、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识字

有一些字,老师可以抓住字形特点,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例如:教“游”字时,可以告诉学生,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根据一个《课程标准》,但用的是多种版本教材。我市化学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定位为75分,分值的变化导致了课时的变化以及化学学科地位的变化,但课标没变、考纲没变、教学任务没变。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教学后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科学性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具有科学性。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虚而空洞的教案是不科学的。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由备课组集体备课,统一教案,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结合班级总体状况及学生具体实际加以创新,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千万不能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懒。

3.加强“预习”

有效备课不光是老师的备课,学生也应该“备课”。学生的备课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②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③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有效预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关注以下三点:

①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

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②明确任务。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不能把预习作为新课的前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太高的要求。要将预习定位在扫清基本障碍,疏通知识脉络的层面上,如果太难,会让学生的预习兴趣降低。

③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不能让学生生畏,而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成为一节好课的开始。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引用原载于«辽宁青年»题为“思维的枷锁”一文。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来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 “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既然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都是可喜的进步。

3、有效的课堂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①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

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②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即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再比如神婆在“驱鬼”时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人们会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会发现真的有血。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③实验课程有效化——尊重、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其一,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尊重学生的体验、分层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如S与O2反应,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有的观察到S粉先熔化再燃烧,有的观察到淡蓝色火焰,有的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不足。

其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其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4、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感觉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上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

①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在设计“微粒之间有空隙”预习导引时,针对课本水与酒精的混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玻璃管上空的空隙里有什么?如果实验过程中,向玻璃管中先加酒精后加水,现象会如何?

②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例如,在检查原子的构成预习效果时,不是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请学生谈谈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认识?

③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 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CO2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三、教学后记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

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是在体系、内容上有重大创新与革新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审视语文教学,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感悟和思考。

(一)关注单元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单元教学生态

主题单元这一语文教材编排方式,是将若干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风格中学习语文、认识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有整体意识,关注单元学习目标,即将主题单元下属的全部课文看作一个整体。由此出发去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将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连缀起来。也就是打破以往单篇课文教学的思路,在单元目标的统摄之下,对教学内容作重新建构。从这一意识出发,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就要服从于单元设计。如果将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看作一部电影;那么必须分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是群众演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因此在设计主题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的钻研、对文本的品读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突出重点。对于一个主题单元来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桥。每篇课文突出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更能形成合力,营造出单元整体和谐的教学生态。

(二)三维目标的确定和设置要具科学性和可测评性

三维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三个因素:教材、学生和教师。教材的重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是实施目标的前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个性也是确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相同教材,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来教,其教学效果不一样,这是教师的条件使然。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综合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

教学目标的设置务必“少而精”,避免“多而杂”。这是因为“多而惑”,“少则得”。一堂课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一两个问题,达成一两个目标,这就是好课。目标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似懂非懂,犹如“夹生饭”,怎么下咽?长此以往,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每堂课也不必都是三个目标,好像不是三个就不全面似的。三维目标是个整体,落实一个必然牵动另外两个。知识学得扎实,能力容易形成,情感、价值观相对也就容易提高。所以,每堂课不必都是三个,突出一两个,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

另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达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当堂检测,及时修正。检测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也可以分散进行,如边教边检测。如果发现学生没有完全达成目标,教师要采取措施进行补正,以求完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检测矫正是薄弱环节,往往是先松后紧,课匆匆收束,检测矫正根本排不上号。

(三)让“备课”有更多的研究性元素

语文新课程引入了一些新观念,涉及文本解读、师生角色的转变、语文学习模式等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它特别提倡有“预设性教学”走向“生成性教学”,这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时,语文备课内容与方法也面临改革,就是让语文备课有更多的研究性元素,是备课从预备性文本向研究性文本转变。

因此,“备”就是研究教学。与一般的教学研究不同的是,它不是研究整个教学过程,而是研究一堂具体的课如何上,着眼于“如何行动”。更准确地说,备课就是研究如何行动。传统教学是执行教案设计的步骤。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是备课的执行过程,而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不再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记录,而是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指导思想的准备,学习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如果说传统的备课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蓝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是为教学提供确定蓝图的依据。

研究性备课会使教师在课堂上更游刃有余。过去,我们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这三大内容属于“教学方案”的范畴。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备课受到了极大挑战。我们常会遇到这种尴尬,课堂里出现了与我们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意外,这时,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而研究性备课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都尽可能纳入到备课的范围中去;更重要的,我们也许不直接提出具体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和过程方法,但我们对教材却有准确、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这种“研究性元素”更多的课堂里,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根据课前的研究灵活应对。

(四)课堂教学有“情”才能有效

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情感的严重缺失,由此导致学生兴味索然,效率低下。我们从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尽管他们的教学模式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感的力量犹如不息的火苗,跳荡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效率很高。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和学生都应主动、积极的配合对方营造高涨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果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满面春风、精神抖擞,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鼓舞学生情绪,唤起学生对教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学生都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教师提出的问题没人响应,久而久之,教师也没有兴趣与学生互动,最后变成了“满堂灌”,课堂教学也不会太好。

因此,作为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要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带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收到满意的效果。

(五)认真抓好教学反思,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内在要素。它能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谦虚慎行的心态,通过自觉研究教学实践,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更加睿智起来。教师要养成经常反思、及时反思的习惯,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还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代社会,新课程也要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搞大语文教育,搞动态课堂、开放式教学,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涵养是无法胜任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反思,才能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注入新鲜血液。

教师日常的个人反思固然重要,但遇到复杂问题,要在总体上突破,往往就不是一己之力的研究与反思所能胜任的了。这就需要集体智慧,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大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和相互学习,让不同观点在碰撞中相互启迪,精神上相互支持与鼓励。可以说,在当前课改任务工作艰巨、教师整体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这是使教学反思得以早见成效的有效途径。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教师热爱学生,那么,学生也就会爱老师的,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教学中,老师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心;使学困生由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从而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情境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的特点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改变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如:在学习圆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引入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把生活中的计算渗透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让学生边玩边学,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短了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情景创设,可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教学《位置的确定》变化的“鱼”,通过改变“鱼”的顶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的符号,加(减)一个数或乘以(除以)一个非零的实数,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变化后的“鱼”和原来的“鱼”有什么不同,通过自主探究找出变化中的规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这样的题目贴近生活,最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近几年的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能让学生想学,爱学,被动变为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重视。

1.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到了初中,学生的自学很重要,然而,阅读又是学生自学中的基本功。一个中学生应该已经具备阅读能力,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且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验收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2.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中生必须重视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培养,在课堂中,要做到一节课的重点部分或精华部分记录下来,以便后面能复习巩固。做笔记不仅能记录重点知识,还能让学生集中精力,防止走神,开小差。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好数学笔记。

3.训练数学语言的习惯。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语言规范、标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习惯。

4.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我们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身体素质检验和竞技项目运动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进行自觉锻炼能力方面的培养;教材内容偏重于技能的培养,教学项目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体能和运动技能,但无法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了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更不能展示学生的特长;学生对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积极性高,不喜欢的项目基本不参与练习,更没有学习自觉性;考核评价是统一的标准,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统一标准的考核面前,只能一次次的体验失败,从而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体育教师观念

1.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实践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德才修养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教育教学。通过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中善于观察发现教学问题,并勤于反思、质疑、创新、研究教学问题,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使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以生为本。在教学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教师教的如何,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中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及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如田径设为必修的内容,技术难的项目可进行适当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而选修的内容范围更广,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自愿选项与能力分层,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选用校本教材,开发当地的传统项目;教师可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来选择器材,积极自觉地参与锻炼,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会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培养学习积极性。“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兴趣能促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用激情的语言、积极地态度、师生共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感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运动,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励学生學习的动力;密切注意性别、体质的差异分层教学,运用激励、赞许、肯定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从而推动学生更加自觉努力地学习。

2.培养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同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变主宰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充分表现其才能,发展个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有的教师上课感情充沛,利用体势语言、艺术化语言感染学生、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采用游戏、竞赛、丰富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增长才干。

3.培养学生创造性。在教学中,通过集体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来激发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竞赛中,为了赢得比赛,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改变战术方法,考虑个体和主体的组合,就需要创新意识和方法。体育竞赛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重视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项目内容、技术动作、竞赛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尊重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多样化评价教学

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首先看学习态度、运动参与。不论学生的体质如何,教师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感到很吃力,但他能积极参与锻炼,而且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克服自身的不足,这种主动参与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其次是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参与练习,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第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否与同学进行体育锻炼、愉快合作,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9

一、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形象思维添乐趣。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未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开始教生字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故事讲给他们听。学生听了之后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把生字记住了。之后,我便鼓励他们自己来给生字编编谜语,讲讲故事。小学生的情绪更高涨,有的学生编得谜语相当出色,如,学习“春”字时,编出了谜语“三人看日落”。效果相当不错,但在教学时应适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为了编谜语、讲故事硬拆汉字部件的做法,影响学生识记规范汉字。

2对比复习记忆深。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他们的识记特点,在教学尝试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这类字的特点,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报”与“服”、“近”与“听”、“惊”与“就”等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就能较快掌握新字。另外,有些形近字可以放在一起教学。如学“青”字的时候,我就把“清”“情”“晴”“睛”这几个字放在一起学,让学生学会对比观察,能自己区分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在我的启发下,小朋友会比较出“清”字是三点水,与水有关,清水。“情”字是竖心旁,与心情有关,心情。“晴”字日字旁,与太阳有关,晴天。“睛”字,与眼睛有关,眼睛。通过比较观察,引导学生用部首分析法区分出字与字的区别,并把各自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课外活动兴致高。低年级学生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采取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识字的方法,增添了学生课外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自主识字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小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对食品包装纸上的字进行识记,这种识记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生字。

1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里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没有能动地去自主识记。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独特,学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也会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识字方法,而这些学习方式一旦被鼓励和激发,就会变成学生可贵的学习动力,成为方法性的资源,这些方式方法不仅不会遗忘,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得到熟练和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先扶后放,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自觉思考、自己说话、自主地学。

2鼓励学生自创识字方法。学生的禀赋不同,一堂课下来对于生字词有的读过或抄过一遍便能很好地记住了,而有的则需反复地练习以加深记忆。因此,对于学生自创的独特的识字方法,教师要多加鼓励,有时即使学生编得和想得不够好,不够完整或者不够正确,教师也要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同时,及时对他们的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比如,巩固记忆,我就时常提醒学生在抄写生字时,第一遍可以读着抄,第二遍则可以默写,然后检查一下正误再默写第三遍。实践证明,许多原来死抄的学生改用这种方法后,在默写字词时,准确率提高了许多。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校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受此启发,我曾尝试着让学生一天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认识的生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同学,还可以要求他说出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谁做得好,谁就是“一字之师”。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也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在交流中人人为师,既多了一份快乐,也多了一份进取,更多了一份责任。

三、在阅读中巩固自主识字的效果

1在阅读和运用中增加识字量。心理学家认为,6—12岁是人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学会质疑问难,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是真正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学中,我经常给孩子们推荐具有童趣内容的课外读物,吸引学生乐意去读,同时,教会学生发现生字、学会向别人(同学、老师、家长等)主动问生字、学会借助注音识字和学会文中识字的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识字,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自觉性。有时也采用编小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写,由旧知生出新知,在运用中巩固,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识字的愉悦、轻松。

2在共同学习中以读促识。轻松阅读识字课的学力培养要注意阅读识字的拓展性原则。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学生家长去做好其他家长的工作,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课外阅读识字活动中来。首先请学生自读尝试,让他们自主阅读材料,标出不识的字。学生同桌(或小组)进行读识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互教互学,可作一些简单标记。接着由我或家长进行范读,进一步定准生字、难字的字音。这里必须注意范读课文的语速要慢,当读到难字时,语气要重。学生边看材料边做标记,然后借助注音,定准字音。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看自己学会了哪些字,还有哪些字没学会。我再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带注音用卡片或投影显示出来,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学生在与老师或家长的共同学习中增强了读书识字的效果。

3在反复阅读中熟记汉字。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如果加上课外读物,学生共需要接触大约1600个生字。这些字虽然学生不理解,但在以后的课本中会陆续出现。当学生再次见到时,就会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很快在大脑中浮现出来,达到课本识字的要求。教学中,我注重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识别和掌握汉字。首先,通过学生自由读、同桌试读、分类齐读、个体检查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巩固字的读音。其次,难字词脱离文章识读,进一步巩固字音。然后,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将材料中的生字词展示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接着,流利而有感情地读课文,强化识字。最后,去掉文中标记,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流畅,把生字词的音读准,有效减少了课本识字的时间,降低了自主识字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识字教学变成一种乐趣,赢得了学生的欢迎。

浅谈一些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探索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动作表演--“演”中学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表达动作的生字时,让学生运用身体的部位、面部表情,在表演中识字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摇、推、摆、挂、找”等字时,引导学生创造合适的动作表情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记住了这些字。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加深了对汉字的含义的理解。

三.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在引导学生变换形式时,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识字教学中游戏法的使用倍受儿童的青睐。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的游戏方式有: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等等。游戏不仅能在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在灵活运用的多种游戏方式中,学生从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从内心激起了学生的自主识字的愿望,从而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量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面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浅谈新课标下的识字教学 篇10

作者:符淑玲指导教师:姜岚教授

(儋州市大成中心校,大成,571736)

摘要: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在乐中学,学中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趣味识字、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三、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关键词:识字;自主;直观;兴趣;实践;生活。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①因此,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②

然而由于识字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活跃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儿童乐于学习,能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快乐识字,同时促进儿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我将我的教学体会例谈如下:

一、趣味识字、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

兴趣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能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思考、联想、观察、比较、游戏中自主愉快地识字,可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

1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2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1、动脑猜猜,愉悦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猜谜语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猜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还能加深对字、词、意的理解,使字形、词义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痕迹,形成记忆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一旦受到刺激,将会迅速唤起众多大脑细胞的兴奋,释放出记忆的内容。根据心理学这一原理,在教学中,我尝试地采取了“猜谜语”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全”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一人胆子大了,敢把王子踩脚下”。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全),又巩固了旧学(“人”和“王”),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可以编一些物谜让学生猜,使有形的文字与事物结合起来。如“雪”字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雪花的形状、特点,而且使“雪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加减拆合,思考识字

“加减”就是结合出一个字或偏旁,让学生添一笔或添一偏旁,组成另一个字。例如,教师出示“干”字,学生添一笔,变成“王”字,减一笔变成“十”字;教师出示“日”字,让学生添一笔,变成“目字,减一笔变成“口”字。又比如,学习认读“今,相、自、音、你、原”时,可设计让学生给这些字加“心”字底,看能变出哪些字来。

“拆合”即是将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是将两个字、多个偏旁组合成一个新字。例如,将“品”字拆开来成为三个“口”,把“鹅”拆开成“我”和“鸟”;将“足”与“包”组成“跑”,把“木”“又”“寸”结合起来就是“树”。

“加减拆合”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结构和汉字构成的一定规律,有助于形成一种记忆汉字的技巧。这也是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一个要求。

3、动口念念,理解识字

把一些生字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和顺口溜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字。如:“三个日头亮晶晶;十粒豆豆入口喜;上小下大就是“尖”,颜色丰富就是“艳”;小土为尘,合手为拿,不正为歪,四方木为楞„„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形近字,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字义又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易混、难学、难记。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它编成儿歌,帮助他们记住音、形、义。例如辨析

“已、巳、己”时,可编为“半包为已,全包为巳,不包为己,中国汉字奇妙多,靠你细心来辨认”。又如以“也”为声旁的字可以编为:

有水(氵)是池,有土(土)是地。

男人他是单人旁(亻),女人她是女旁(女)。

学生在比比,读读中,就把这些字区分开来了,也从中进步懂得了字的特点。顺口留,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易学好记,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看看比比,直观识字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实践证明,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例如,学习“目”字可以让学生摸摸眼睛。“口”字表示眼眶,“二”是两个眼眶,所以“目”字是方框里面有两横;学习“扛、跑、跳”等表示动作的字,可以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领会其义;学习“灭”字则可以通过小实验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教师可先点燃蜡烛,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结果“火”就“灭”了,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灭”字的字形和字义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牢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

5、玩中学,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识字于玩乐之中,倍受学生欢迎。游戏识字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对口令、闯难关,我说你猜等等。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都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站在教室两边,一组拿着写有拼音的卡片,另一组拿着相对应的生字卡片,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向中间靠拢,找对后两名同学读一读所拿的生字。这样,学生不仅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更学到了知识。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松鼠和松果〉〉时,把各种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教师扮成鸽子姐姐,说:“今天,我们要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师生出发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又告知只有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火车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愉快地识

记了生字。、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境界。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了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首先要凭借教材完成任务规定的识字任务,逐步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总要求,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孩子有了方法的金钥匙,就能自己去寻找文字金库,最终找到自己的神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1、近字比较识字方法。如教学“青、清、晴”。在学生开始学“青”时,让学生掌握读音“qing”,知道是表声。在以后不同时间教学“清、晴”时,用加部首或换部首的方法说说怎样识记生字。“清”一般跟水有关,所以部首是三点水,“晴”跟太阳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2、部首归类法:代表与树木有关的字,如:椅、棋、桌、李、桃等;代表与水有关的字,如:海、江、清、浪等;与人的手的动作有关的字,如:拿、拾、挑、拉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了。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方法。孩子们在实践中自己寻求认学方法,激活了思维,充满了自信,识字也变得充满了乐趣。

三、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这就提醒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在家庭和社会的“大语文课堂”中汲取更多的语言文字知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我经常引导孩子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自主识字。如食品的包装袋,广告语、街头的招牌、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建筑物的名称、实物名称,各种图书报纸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资料库”。我们要放手让他们自己积累、收集生字。除此以外,我还在班内定期举行交流会,各种形式的竞赛等,拓展了学生的识字空间,增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新课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了课堂。只要坚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燃点,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机械的记,重复的写,单方面的教为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

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开拓识字领域,学生就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自由王国里展翅飞翔。虽然,在识字教学中,巧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但我们会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掀开识字教学的新一页。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总第297期

[3]现代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如何做材料分析题下一篇:经验总结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