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2024-10-23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共12篇)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1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由于对历史事件的陌生, 往往在学习时不能马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实效不明显。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新奇、有趣的导入法, 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法”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入法呢?不妨采纳下列几种趣味导入方法。

一、影视图片导入

历史课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 学生没有亲历, 对历史环境也不了解, 如何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比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课时, 课前我利用网络下载图片、剪辑影视视频资料, 通过课本中插图, 加深对八国联军暴行的直观了解, 同时还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暴行系列插图进行播放, 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 认识西方“文明国家”的强盗本性。这样历史事件真实的重现在学生眼前, 将他们置身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中, 激发了学生对法西斯分子的憎恨, 了解战争过程的欲望也被激发起来了, 由此导入显得水到渠成。

二、故事导入

历史是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叙, 有丰富的故事。在历史课上, 如果你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 学生会紧随故事的节奏,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故事中, 注意力也被吸引到课堂中。比如在讲《三国鼎立》这课时, 讲一讲诸葛亮推演兵法, 聚石布成八卦阵。他凭借聪明才智为刘备争得三国鼎立的局面, 建立了盖世功业。使学生自然加深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印象。当然, 我们所选的故事不能单纯为了讨好学生而滥讲故事, 应做到紧扣课文环节, 突破重难点。这样巧妙安排之时, 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这样再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站在现代人角度看历史, 要联系当时环境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又如在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这课时, 首先让学生搜集了解帝王朱元璋的有关故事。课前学生搜集归纳:朱元璋出身贫苦, 做过羊倌, 当过和尚, 参加过义军。由于足智多谋, 作战勇敢, 最后在他的领导下灭掉元朝。那么, 这样的一位出身贫贱的皇帝, 他又如何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呢?学生在兴趣之余学习,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很快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加深对课文理解。

三、预习导入法

我们学校正在推行“杜郎口”教学模式。课前要求学生写预习笔记。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用小纸条形式设置几个问题, 然后在讲授新课时有针对性提问。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不仅是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同时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典故恰当的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讲曹操的“望梅止渴”, 苻坚淝水之战的“草木皆兵”, 诸葛亮的“七擒六纵”, 周幽王“千金买笑”烽火戏君侯, 战国孙膑的“围魏救赵”及战国赵括的“纸上谈兵”都可以引用导入。课前反映只要学生一提起成语, 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也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这种方法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 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 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讲《三国鼎立》时, 讲解诗词“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内涵。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 是天意还是人为, 与赤壁之战有何关联?这时的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人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去。

五、参观古迹, 走进历史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又有谁不会为家乡的人人杰地灵而感到自豪呢?郭守敬大都治水很著名, 教学时我利用郭守敬是我们家乡人的历史实事, 带领学生走进他的故乡郭村实地考察, 让学生亲自触摸一下历史。走进达活泉公园观看郭守敬纪念馆、郭守敬雕塑、观星台等, 了解他在天文地理方面的贡献。学生通过考察边看边记, 把心中疑困解决了, 生动直观。不仅了解到郭守敬贡献,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情怀。

六、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 促进知识的延伸过渡, 它有利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 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例如, 在讲述《马关条约》时, 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条约》;讲《辛丑条约》时, 可再复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经由过程复习, 学生可清晰各个条约对国家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 通过复习内地与台湾的历史关系, 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进而过渡到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是一种侵略行为, 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为维护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 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七、谈话导入

这种方法比较自由, 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 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 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如我在讲《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 我将预习导入和谈话导入融合在一起, 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 了解“春秋五霸”几个人物, 查找“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老马识途”等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课堂上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 学生明白了春秋时期有哪几个霸主以及以上成语的出处与意义, 效果很好。

总之, 历史课的导入也是知识性很强的一门学问和艺术, 每一种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有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它没有固定形式,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中不断探索, 就能设计出绝妙精彩的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认识和感悟历史, 喜欢上历史, 爱上历史课。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2

陈金利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导入不当,学生一开始就会感觉这节课上着没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会比较低落,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佳。因此,成功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的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导入,使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我对常用的、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 》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知识,提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如何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又怎样开放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历史故事导入法

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是新课导人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伐无道 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帝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如此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赋税、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同时,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曲来导入,可谓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比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讲《抗美援朝》时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上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4、用名诗词或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作者。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先以王昌龄的《出塞》来引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的龙城飞将是谁呢?从而引出汉与匈奴的关系。

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用李白的诗歌导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5、以纪念日或节日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它作为导入的引子,也别有新意。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6、成语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用在教学导入中,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字字铿锵,寓意深刻。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车上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7、用实事导入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用这些热点来引入课堂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8、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截获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这种方法其实与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觉得应该还是分开为好。这种导入法比讲故事更具体、生动。我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前给学生提供了电视剧《孙中山》的几个要点剧情让学生去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革命原因、经过、结果都能基本理解。事先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顺利。如果具备多媒体教室,这样的课就更不在话下了。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有效方法

历史课讲述的是已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是教师的导入语。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一、复习导入法

高中的历史课本,不论是单元之间,还是单元内部的知识之间都是互有联系的。所以运用这种知识的联系进行导入,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在复习旧课时,仅仅是蜻蜓点水般地复述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或简单地提问学生,起不到复习巩固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这种导入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实际上,教师应该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精心地设计,带领学生一起理出思路、头绪,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再归纳总结。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在黑板上勾勒出从秦朝至元朝君主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削弱相权的措施,导入新课。这样仅用几行字、几个符号便形象地说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这种教师提问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的导入,一问一答,环环相扣,先“温故”后“知新”,很好地承上启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背景导入法

讲历史课的过程中,需要历史教师更像一个文韬武略的战略家、政治家、评论家和演说家,不能高谈阔论,但需要谈“高”论“阔”。这个分析的过程,包含了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外交、地理等诸多因素;纵横交错的时空、惟妙惟肖的矛盾、盘根错节的历史渊源、特点鲜明的阶段特征等庞大的网络关系,在仅有的课时时间内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自然而不做作、流畅而不生硬,不误时又不喧宾夺主地讲好这些内容,真正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如果不能分析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其迅速发展的因素,日本政府寻找扩张出路的态度,日本政府制定的侵略政策;如果不能分析朝鲜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特征,中朝之间地理上唇齿相依的特点和地理事物关系上的情形;如果不能分析中国19世纪60年代后政坛的变化、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产生、中法战争的影响、清朝官员的外交立场、国际关系上的相对“和好”等一系列问题,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倒叙导入法

倒叙场景,紧扣心弦,教师采用倒叙方法,形象化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求。如讲选修“孝文帝改革”时这样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学习。

四、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学生。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意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浸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古希腊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的战争,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用故事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五、史料导入法

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史料,如重要人物的言论或重要著作中的句段或故事、典故,一方面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吧,在17、18世纪西欧强国们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中,也上演了同样的故事。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国积极对外扩张,而英国除了自己直接对殖民地侵略,还想方设法把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殖民地给抢过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历史场景吧。”

初中历史课导入方法小结 篇4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 在讲述《马关条约》时, 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条约》;讲《辛丑条约》时, 可再复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通过复习, 学生可明确各个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以及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再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提问:国民党被推翻的标志是什么?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一共多少年?学生回答后指出: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国民党政府被推翻。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一共22年。此时继续问: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那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重大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图片导入, 直观形象

图片种类很多, 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图画等, 可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 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历史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出示美国国旗, 让学生观察: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星代表什么?条代表什么?为什么条的数量是13个, 星的数量是50个?再如在讲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课时, 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 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 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 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 有的悲叹, 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洁无辜。叛徒犹大神态惊愕, 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 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 鞭挞了叛徒行为, 从而表现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会迅速阅读课文, 自主解决问题, 由此进入新课。

三、诗词导入, 学科渗透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 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 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 不但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兴趣, 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 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如讲述丝绸之路时, 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 直到今天, 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 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 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 不但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 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

四、故事导入, 缓解压力

故事可以缓解压力, 使学生提高和集中学习注意力,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 一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短小精悍的故事, 常常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 也是增进师生情谊, 启迪学生智慧心灵的兴奋剂。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的内容时, “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再如讲拿破仑帝国时, 可以讲“雾月政变”“滑铁卢战役”, 一下子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 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 由此进入新课讲授, 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五、影视导入, 再现历史

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观形象的特点之外, 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起伏等特点, 更容易让感性认识、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受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 可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断, 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什么战争?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 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的片断,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在一连串的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后, 开始讲述新课, 效果很好。

六、悬念导入, 激发求知

学贵有疑, 有疑才会有所思, 有思必有所得。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提出疑问,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 可设计下面的导入:“同学们, 上一节课, 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到处侵略, 势如破竹, 但最终还是惨败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 还是他们装备不精良了?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再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 可如此导入:“同学们, 关于科学家, 我们已了解不少, 人们也力图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判断出其中的最杰出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推举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全部推选名单中, 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份名单上, 而且大多是名列榜首。同学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今天, 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 一同走进科学殿堂, 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采。”学生必然急切地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住, 课堂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

七、成语导入, 言简意赅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 用在教学导入中, 效果颇佳。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顾茅庐等。

八、节日导入, 独具匠心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 把它们作为导入的引子, 别有风味。如中国历史上, 用5月4日五四青年节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 用7月1日建党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 用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引入对“抗日战争”的学习, 用8月1日建军节引入对“南昌起义”的学习, 用10月1日国庆节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 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引入学习“欧美工人运动”, 用7月4日美国国庆节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 用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用12月25日圣诞节引入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 还可采用现实联系法、名人名言导入法、联想对比法、创设情境法等方法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 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导入都要注意: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 要与课文内容或历史史实相关联, 不能牵强附会;方法要灵活多变, 不同内容要选用不同的方法, 切不可千篇一律;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语言要精练, 等等。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5

一、复习法

由复习旧课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以旧引新,承上启下,这也是传统历史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讲“秦灭六国”,先提问:“商鞅变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教师指出:秦国自商鞅变法100多年来,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作好了准备。由此导入新课。复习法作为导言,有利于知识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问法

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设问一般有二种情况: 一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关。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同学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又如,讲“古罗马”一章,可以这样设问:“你们在小学学过《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的寓言,但你是否知道它出于哪一个国家,谁之手?你们都知道奥运会,但是否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里?我国亚运会开幕式的场馆可坐十万人,但你是否知道在1900多年前的古罗马剧场可以容纳多少观众呢?”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谈话法

谈话引导,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一是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可通过对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要注意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同学概括展示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同学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唐朝前期的繁盛”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期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的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四、倒叙法

倒叙场景,紧扣心弦,这是教师采用倒叙方法,有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化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求。如讲《孝文帝改革》时这样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学习。讲《禁烟运动》一节,则可通过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入手,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

五、故事法

学生大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古希腊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的战争,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故事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六、乡土法

即运用乡土材料引入新课。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乡土法的应用要起到一个补充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切忌脱离教材。

七、释题法

每课都有一个题目,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使学生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教师要作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念介绍,然后说:“让我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吧。”于是转入新课。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

八、图示法

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九、典故法

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如讲“商鞅变法”,可由学生讲“立林赏金”的典故引入(小学学过),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十、歌曲法

即由歌曲引入新课。一般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录音磁带。如讲“巴黎公社”一章时,先放一段《国际歌》;在讲“九一·八”事变前,放一段《松花江上》,由歌词及歌的表情术语入手,引入新课。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

十一、诗歌法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生已学过的诗引入新课。如讲南宋的统治时,先集体背一首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教师指出:“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这首诗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那么南宋的统治到底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又如,讲王安石变法,可先朗读小学学过的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革命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的。另一类是引用学生在课内学过的诗句,如讲“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较自然、生动。

十二、谜语法

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现两条谜语,学生莫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如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两条谜语:“保护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猜谜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但要注意不滥用。

十三、设置悬念

如教“玄奘和鉴真”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知道里边的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吗?他们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抓住时机向学生说明:《西游记》是明朝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西游这个历史事实加以神话虚构而写成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除玄奘是实有其人,取经是实有其事外,其他都同历史不相干。《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到西天去取经,历史上的玄奘则是到印度去取经的。那么玄奘西游印度的决心怎样?他到印度后又怎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很快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十四、介绍背景

现行历史教材的每篇课文,只是叙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一重大事件或介绍一两个著名历史人物,跳跃性很大。如果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有时就作必要的背景介绍或补充有关史实。如“井冈山会师”是讲革命的高潮阶段,而紧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是讲我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了挽救革命而采取的行动。如何使这二个内容联系起来呢?须这样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挽救革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通过背景的介绍就使这二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十五、联接式导语

设计联接式导语的着眼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通过前联后接,把学生中笼统较简单的感知,向较复杂的感知发展方向引导。如教学《卢沟桥事变》可设计这样的导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借口,武装占领了沈阳以后,不到四个月时间,日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野蛮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于是于1937年夏天,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武装侵略中国„„”。这样,新知识与旧知识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突出将学的新知识。

十六、寓意式导语

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语去帮助学生,领会故事寓意。如教学“大禹治水”,设计的导语为:“相传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常常发生水灾。大地上一片汪洋,人和牲畜的尸体到处漂浮着。水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派鲧去治水,结果没有治好,于是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为了解除洪水的灾难一心一意治水,深入调查研究,采用了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水治好了。课文具体地告诉我们禹怎样治好洪水的故事„„”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心去思考,领会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

十七、激情式导语

以教师的情态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制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教学“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可以采用激情导语开讲,教师从具体叙述和描绘学生亲眼目睹的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入手,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大好形势,激起学生对党对政府的深厚感情,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十八、探究式导语 设计这类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作进一步的思考,以了解其中真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执果追因”、“循因索果”的初步探究能力。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6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课堂导入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是一种新的教学艺术,这种教学模式吸纳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融合了很多知识面,且具有趣味性思想性的东西。在课堂上一个成功有趣的导入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更加容易吸收课堂上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育的效果。足以说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方法的重要性。

一、历史课堂的全面认识

很多时候由于历史课堂的枯燥乏味,很多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的同学显得无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学习上所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融入不了这个学习氛围所造成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课堂的气氛,不能抛弃那些学生,不能让他们对不参与课堂的事情习以为常,应该尽力得去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多加鼓励,多加带动。从中要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平时课堂上所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活泼且富含趣味的游戏来带动所有人,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让其真正地融入进去,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堂导入方法很重要,导入的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的具体导入方法

1.复习法

围绕书本知识打造的复习方案,将过去所传授过的知识导入新的课程,在新的课程中不仅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稳固曾经所学过的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复习的课题也应该围绕新课程,两者之间有所联系。这样过渡到新课也就十分顺利,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缺少趣味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的游戏,弥补其中的不足。

2.讨论法

谈论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的描述,通过引导进入课堂,这种导入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方法较为自由,没有什么约束。老师通过对课堂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加以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中的历史环境,引导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吸引他们之后再进入预定的轨道。

3.故事法

故事法具有较强的高效性,因为中学生所处的那个阶段,对这个教学显得非常有吸引力,也许是讲故事有无法抗拒的魔力,学生能够迅速从他所沉溺的世界转换出来,安静地听你讲完故事,正是具有这样良好的机会,趁机抓住学生的目光,将课程上所涉及的知识添加进去,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故事法引入课堂不能让故事的比重过大,课堂的主题当然还是教学内容,不能本末倒置。

三、教学理念

通过长期的积累发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不能够清楚地发现传统的教学和导入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有人认为课堂导入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通过课堂上的教学,然后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然后找到其中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注定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收获 ,长此以往,学生还是一片空白,老师对这种教学理念不理解、不支持,并且无视课堂导入的做法,对教学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一个新的教学机制的引入,存在很大阻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和吸收,对于在中学课堂上的教学导入的新方法,并不是对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以及排斥。而是通过新的课程改革,教育模式方法改革以增加课堂的高效,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开创新的篇章,在整个模式中,围绕学生所打造的教育方法都还必须由老师作为引导,成为学生在这条路上的引导人,只有慢慢地积累新的教育方案,循序渐进,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优质高效课堂,从而彰显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霍海港.浅谈历史课导入的方法[J].学周刊,2015.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探讨 篇7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他们学习成功的关键。这可以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引导。“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所以历史课堂导入应重视和研究, 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课堂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法

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 我们要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我们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巧妙地运用故事, 言简意赅, 事半功倍。如在上《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 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 视为珍宝。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 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 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 若是熟, 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这个故事既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又让学生领略了隋唐文化的辉煌, 一举多得。

2. 图表导入法

图表形象直观, 容易将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一类是利用插图导入。如在上《经济大危机》一课时, 考虑到该课理论性较强, 初中学生逻辑性知觉能力不强, 所以我在导入时, 用多媒体把“将牛奶倒入臭水沟中”、“华尔街股灾”、“煤炭工人家庭没煤烧”等图片展示给学生, 通过这些匪夷所思的图片, 学生们都很好奇地向我问为什么,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中来, 实现了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从示意图引入。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先画一只简单的三足鼎示意图, 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 配上地图轮廓线, 再解释“鼎立”的含意, 形象生动地导入新课。

3. 复习导入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历史的发展又恰好具有因果性、连续性, 所以复习导入, 是常用的课堂导入法。复习导入的设计应该与新知识密切相关,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方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 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实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在上《中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 我先复习汉朝的“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唐朝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自然过渡到明朝的对外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既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又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宏观的历史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4. 生活导入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 还属于经验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影视资料、生活经历等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来进行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改革开放》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播放影像资料《90年代以来的苏州》, 改革开放后的苏州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便能充满家乡自豪感地进入教学中来, 并油然而生我也要为苏州做贡献的信念。我想这样的历史课才是真正达到了效果。

5. 文学导入法

文史哲不分家, 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文学因素会大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课的内涵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一类可以运用诗歌、对联等作为课堂的导入语。如在上《洋务运动》时, 引用清代大学士徐桐的一副对联:“与鬼为邻, 望洋兴叹。”进行导入, 说明当时封建顽固派愚昧落后、保守封闭,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艰难与认识上的先天性不足。另一类可以用设问、排比等手法来进行导入。如上《科举制的创立》时, 我用唐太宗的“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来进行设问, “用什么方式让天下英雄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学生们非常踊跃地提出自己想法, 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科举制这一教学重点。

最后, 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材料一定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 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 不能牵强附会, 脱离主题。同时又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要千篇一律。只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就可以了。

3.时间一般在三分钟左右为宜, 时间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并且导语的设计要追求生动活泼, 但决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否则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

精彩导入, 打造高效课堂。导入技巧如果能够运用得恰如其分, 对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加历史的趣味性, 强化学生积累历史素材, 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历史课堂的“导入”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 设计导入, 关键在于要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迁移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使人智慧”。我们进行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就是要不断地培养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法、图表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生活导入法、文学导入法。并浅谈了设计导入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3]梁武月.《浅谈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4]郭弘.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

[5]柯云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方法谈 篇8

一、利用教材插图,直观导入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片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并提出疑问: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吗?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切入辩证观点导入法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辩证法的思想和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三、设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着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好奇心得到满足,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时事导入法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的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五、乡土教材导入法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土司文化时,我结合遵义历史上的杨应龙家族史,导入新课.讲到清末文化时,先讲述沙滩文化中的历史人物黎庶昌在日本的事例导入新课.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下面, 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 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造教学情境,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 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 通过这段视频, 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 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 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花开似火,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 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 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 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 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 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因此, 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 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可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 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 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 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 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 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 如‘纸上谈兵’。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 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 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吊起学生的“胃口”, 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 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 那么, 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 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 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 不仅温习了旧知, 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 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 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在这之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 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 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通种这种方式导入, 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 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 2012, 1:148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10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的方法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谓的故事导入法是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 教师利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教学内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来进行课堂的导入, 故事导入法比较适合故事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使用故事导入的教学方式, 比如, 教师可以讲述孙中山在黄花岗起义的事情, 比如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同学们认识孙中山吗?”然后在引起接下来的故事, 从而进行辛亥革命教学的导入。通过故事导入的方法进行初中历史的课堂导入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星期, 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二、图片导入法

为了更好地增强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使用图片导入的教学方式, 借助对图片的讲解来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 在进行抗日战争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的帮助来播放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图片, 比如教师可以在网上截取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的图片, 例如教师可以截图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相关图片, 然后通过对图片的讲解来导入抗日战争的教学。除了可以从网上截取相关电影的图片, 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播放书中的图片, 比如正在进行两弹元勋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邓稼先的图片, 通过对邓稼先的介绍来进行课堂导入。所以, 在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的时候, 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三、游戏导入法

除了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和故事导入的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使用游戏的课堂导入方法。在游戏中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导入,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三大改造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关于三大改造的词汇, 例如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就将全班分组, 每组10人左右, 然后进行你画我猜的游戏。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比划, 然后在讲台下的其他组员就要根据台上同学的比划来进行猜词。台下的组员每答对一题就可以加一分, 如果台下的组员没有在第一次答对台上同学所比划的词语, 那么台下的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抢答, 每抢答对一题, 就可以相应地加上一分, 最后总计每组分数, 分数最低的同学要接受惩罚, 通过惩罚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加强学生对于三大改造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游戏来增强同学们对三大改造里面的重要事件的大概认识, 从而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故此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四、视频导入法

历史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 如果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初中历史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将会大大地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从而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故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初中历史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使用视频的导入方法, 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 比如教师可以播放《南京!南京!》, 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占中国后是如何地残杀中国人, 教师也可以播放《举起手来!》, 让学生了解在中国的农村, 农民们是如何进行抗日的, 如何进行保家卫国的。通过播放相关视频, 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抗日战争中, 我们中国人受到了多大的侵略, 而日本人又是如何地残忍。故此, 通过视频, 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歌曲导入法

除了可以通过视频导入法,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使用歌曲导入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东方红》, 《东方红》主要是歌颂毛主席的功绩, 故此,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东方红》来引入关于毛主席的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 歌曲导入法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

总的来说, 本文一共分析了五个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效率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比如图片导入法主要是从学生的视觉来着手, 从视觉上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故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初中历史应该加强课堂导入教学, 努力从不同角度来完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

摘要:我们接触历史是在初中, 故此时学好初中历史对我们以后学习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学生刚接触历史, 虽说对历史会感兴趣,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历史教师的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问题, 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致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不高。故此, 本文就对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作出了以下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田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案的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 2013.

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方法新谈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导入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一篇小说,作者总要构思一个巧妙的开头;正如一场戏,编导总要设计一个精彩的序幕,目的是吸引读者和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一堂课的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设计“趣、疑、美”的导语,营造“课未始,兴已浓”的气氛,从而奠定一堂课教学成功的基础。除了教材导入框中提到的导入内容及方法外,本人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归纳了其他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将在本文中一一列举,仅供大家参考。

一、巧妙设问法

在讲到“大一统的汉朝”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今,中国人被等称为汉人,流通的汉文字亦被统称为汉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立即导入课题:“汉朝的影响为什么如此大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大一统的汉朝》。”又如,“江南地区的开发”这篇课文比较枯燥,我也采用了这个方法。我首先提问:“如果你是个打工仔,你希望去哪里打工呢?为什么?”很多学生回答:“想去南方,因为那里经济发达,有很多就业机会。”我乘胜追击:“大家想知道南方经济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吗?”运用此方法时,教师应该注意所提问题要与课文联系紧密,同时,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媒体导入法

我在讲“三国鼎立”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于是,我先用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主题歌,随后引出问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如何评价剧中的历史人物呢?”又如,在讲到“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播放了电视剧《大明宫词》的有关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当中的有些内容,导入新课。电视台经常播放一些历史剧,如《大汉天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均可用于教学。这种方法非常直观,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运用此法时,应切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向学生说明电视剧含有演绎的成分,不能完全取代历史事实;再则,“课上十分钟,课下十年功。”此方法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还需具备多媒体设备。

三、实物导入法

当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首先拿出指南针给学生看,学生不明白我的用意,我接着提问:“你们知道指南针是何时发明的吗?你们想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将石榴、核桃、葡萄等展示并分与学生,学生疑惑不解,我乘机提出问题:“这些食物都是大家所喜爱的,可你们知道它们原产哪里?又是如何传到中原地区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四、诗词导入法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我先用多媒体放映岳飞的词“满江红”,然后提出问题“岳飞所写的‘靖康耻,犹未血;臣子恨,何时灭’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之后,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再如,在讲到“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我首先指出“隋朝虽然短暂,却留给了后人一笔财富”。接着,我用多媒体出具《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与胡曾《卞水》、皮日休《卞河怀古》的诗歌,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大运河,这两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一样呢?隋朝灭亡真的与大运河有关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在“开元盛世”、“辉煌的隋唐文化”等课文中均可采用。其好处就在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

五、谜语导入法

如:我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首先打了一个谜语给学生猜,谜面是“泰山腾空”,谜底是一个历史人物。当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猜出是“岳飞”时,我马上请他介绍有关岳飞的故事,接着,我提出问题:“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有哪些并立的政权呢?这些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几种方法,并非孤立使用,有时可以综合使用。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不断创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和积累,争取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历史课导入的方法论文 篇12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得最多、最常见、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不仅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探索的兴趣。如在讲授“唐朝衰落”这一内容时,可先出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该诗学生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可先请学生解释诗中含义,找出讽喻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当学生提及杨贵妃和唐玄宗时,可马上引导他们回顾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唐玄宗不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待学生答出“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勤政、任用贤臣”后,可问:“这首诗又是写的唐玄宗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答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然后总结:这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由此自然引出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并得出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关键在最高统治者的勤政与否、用人得失的结论。在历史课上联系语文知识,而且与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密切相连,使学生既感新鲜又乐于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故事导入法

绝大多数学生都爱听故事,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课铃响后,学生匆忙地从课间的吵闹玩耍中回到教室,无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如果说“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充满期待地听教师讲故事。如:在讲《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时,我用商鞅变法时“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移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在五花八门的回答后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同时也为本节内容的顺利讲述打下了基础。

四、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进行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可以利用《三字经》歌曲版来作为这节课的导入,《三字经》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再加上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提问:“《三字经》这首歌曲非常好听,但是《三字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的来历?”学生回答(当然答案不要求唯一)。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说明:《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国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当时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学说?他们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去探寻答案。

五、节日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这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导入语,在教学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树节导入孙中山关注民生的学习;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2月9日导入“一二九”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六、悬念导入法

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提问的内容和对象。如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考虑让其回答较难的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考虑让他们回答较为简单却又必须掌握的问题;对于少数上课不够专心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提问,以示提醒。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导入语。

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是什么?何时开始,何时胜利?

生思考并作答。

师:据统计,1949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经济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总差距,约为150-200年。在这种条件下,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中国,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吗?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吗?

生思考并作答,师归纳。

师:中国近代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上一篇:日常安全教育下一篇:转台控制系统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