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导入新课

2024-10-18

如何导入新课(共8篇)

如何导入新课 篇1

良好的开端——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什么是导入

其实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也叫开讲,一般的情况下导入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第二,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第三,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去。(三条可以做成演示文稿)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作用

明确了导入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来说: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在这里我想说的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为什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呢?我想呀!老师们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上课的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而新课的学习又要求孩子们必须全身心、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新知识的“兴奋中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3.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

这里所说的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和主要内容。新课起始阶段明确任务有利于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内趋力。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当然,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比较常见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三、导入的方法:(事例演示文稿中加上教材的内容照片, 简单说明一下主要的内容)㈠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请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出示演示文稿——教材介绍)《我会学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有法古今可借鉴”、“找适合自己的鞋子穿”三个部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语中先人和仁人是如何有效学习的,引导学生知道学习是有方法的,古今好的方法都可以借鉴。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各有妙招,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后两个标题为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通过课前搜集和课上交流古今一些善于学习的人,所采用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知道及时复习、经常预习、用心观察等学习方法,感悟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品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2.通过同学之间交流,了解同一内容不同学生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懂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能选择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通过课上师生的交流讨论,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而感到快乐。为了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一个故事,不但介绍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也使学生对于少有壮志坚持不懈有了初步了解,内心受到极为强烈的震撼效果。㈡漫画导入法

漫画、动漫,形象诙谐,机智幽默,蕴涵着深刻道理,以其特有方式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很强针对性。课堂导入,恰当选用漫画,既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具有明显效果。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呀就有大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果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逃生”(出示逃生图片)。画面上小鱼张大却无法呼吸的嘴和他们集体的逃亡选择!引发孩子们的深思,进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然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令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

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㈢歌曲导入法

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妙的歌曲可以感染人的情怀。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歌曲,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释怀学生心灵,在轻松愉悦环境中感悟新知,获得学习的乐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思想品德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下面请老师们看这样一个导入:《祖国有多大》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水》中的第一个课题《我们的祖国多辽阔》中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知道图例和比例尺的含义,学会看中国地图。

3.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正如我们看到的,教师在上课之初,以这么一首童趣十足的歌曲曲配着精心制作的课件,把我们祖国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导入的目的进入情景是否改成目的是做好为揭示主题, 创设情境)(把内容事例展开说一说)㈣实例导入法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观察和分析典型的生活事例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活动。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时《破碎的山河》一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割让、被租借,祖国山河破碎,满目苍夷的情形。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3.能力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讨论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破碎的山河》导入: 2‘ 20。我想老师们一定也和我一样为老师的巧妙设计所吸引,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分多钟,但是老师却以学生们熟悉地视频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回忆香港、澳门回归举国欢庆,进一步追问:是被谁占去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被侵占?怎样被侵占的„„整个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寻找答案。㈤小品导入法

小品表演形象直观、生动鲜活。课堂导入采用小品表演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作好组织安排,表演者作好准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时,课前安排学生到镇上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观察、体验,然后分配角色,课上表演,并要求把教材知识融入到小品中。这样课堂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现实生活,在小品欣赏中领悟了教材知识。㈥游戏导入法

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感受是导入环节设计中有效方法之一。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实践也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简单的游戏入手,这种导入生动活泼,突出了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例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飞转的陀螺》一课,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体验劳动与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2.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互助,培养认真、耐心的品质。3.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的快乐的向往,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动脑动手创造美,发展成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教师出示陀螺,吸引学生们参与到玩陀螺的活动中,然后将讲清活动要求,并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玩。之后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在玩陀螺的活动中,发现的各种好玩的陀螺。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可顺势追问:“这么好玩的陀螺,你们愿不愿意自己亲手做一个呢?今天我们就先学着做一个简单的纸陀螺吧!”这样导入,学生们能轻松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并通过亲身感知、师生同玩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们认识不同类型的陀螺,了解学习各种陀螺的不同玩法,学生初步体验玩陀螺的愉快心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的意图达成,为后面的探究式学习做了铺垫。利用游戏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还能体现出品德与生活课的呈现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突显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在游戏中,进一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㈦谈话导入法:

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教师简捷、明快地讲述或设问,是直接导入成功的关键。例如,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学目标为: 1.通过探讨一模一样的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价格不同和同一种商品从产地到异地价格的变化,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领悟商品中凝聚着复杂多样的劳动。

2.初步形成正确的购买商品的态度,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商品的能力并学会聪明购物。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能够比较商品价格的差异并且考虑其合理性。为了达成目标,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以谈话方式进行:你们自己买过东西吗?买过一些什么东西?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谈话:真不错,你们已经有过买东西的经历了,说明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接触社会生活了,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同学们发现没有,你们单独去买过的东西,大都是一些小食品、学习用具等。一些贵重的、花钱多的东西,家长是不放心让你们自己去买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同学们不会挑选质量好的商品,不会还价。有的人很会买东西,花钱不多,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东西;有的人不会买东西,花了不少钱,买来的东西质量不好、价钱贵、不称心。这说明买东西还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门学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的学习。㈧影视导入法:

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虽有虚构,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其中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能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首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民族解放之路》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观察图片等资料,逐步学习掌握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表达的方法。

3.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我想达成这个目标,就可以利用记录片“九一八事变”中载选部分进行导入,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九一八战场,看完之后,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但教师恰在这时引导学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会发生在中国?旋即导入新课。

再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三“五四”运动的呼声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了解巴黎和会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2.了解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正义行为和北洋政府软弱无能,以及反动军警的无耻行径,感受爱国学生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精神,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3.认同爱国学生的正义行为,思考怎样做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离学生比较远的历史事件,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影视片断应该对于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直观的媒体补充,引导学生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这几种导入方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能创设学生喜欢、乐学的课堂氛围,能有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能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就应该是成功的导入。

如何导入新课 篇2

一、利用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实际, 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感触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例如, 在讲“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假设我有很大一笔资金要贷出去.第一天贷给你100万, 你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贷给你200万, 你返还给我2元;第三天贷给你300万, 你返还给我4元;第四天贷给你400万, 你返还给我4元, 依次类推, 贷给你的钱数每次都比上次多100万, 你还我的钱数每一次都是上一次的2倍, 一直到第30天, 交易结束.哪位同学敢和我签订这份贷款协议书.同学们用奇怪的眼光注视着我, 我猜得出他们认为很划算, 但看到我敢和他们签订协议书, 又很奇怪.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动手实验导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验活动, 探索规律、提出猜想, 然后通过逻辑证明得到结论.

例如, 学习“双曲线”这一知识时, 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一类型的双曲线, 但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双曲线”,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教具画双曲线,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到原来双曲线是由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为定长2a的所有点而组成, 但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过程中, 发现只能画出双曲线的右支, 通过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 学生发现当定值为-2a时, 就能画出双曲线的左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F1、F2的距离为2a如何?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双曲线画不出来了, 得到的是两条射线.教师继续追问, 如果F1、F2的距离小于2a, 又会怎样?学生发现双曲线画不出来了.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教师提问引导相结合, 从而得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的学习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它的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好得多.

三、游戏活动导入法

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 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大小相同的小木板, 上课时做了“多米诺骨牌”游戏.讲述了第一个小木板倒下是后边小木板倒下的基础, 每个木板倒下后能将它后面的木板推倒是所有的木板倒下的依据.为同学们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两个步骤、以及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迁移知识导入法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特点, 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来.

例如, 我在讲“等比数列”一节时, 首先写出几个具体数列, 让同学们仿照等差数列的定义, 从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自己归纳, 由此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这种方法,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训练了比较、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又如, 讲“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时, 可由初中学过的方差:设在一组数据x1, x2, …, xn中, 各数据与它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 …, , 那么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板书) 请问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可能取的值对应的概率分布是否也有方差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五、联想式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 拓宽旧知识, 使学生联想新知识来引入新课.这样使学生不满足已有知识, 把拓宽知识、学习新课变成急切需求.

例如, 在讲“指数函数”一节时, 可以这样引入:先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y=x2,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M=ab中, 既然我们可以固定指数b不变, 而让底数a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二者颠倒一下, 即固定底数a不变, 而让指数b在某一范围内变化, 这样按照M=ab, M也有一个值与之相对应, 而且这个值也是唯一的, 所以也构成一个函数, 我们如果分别用x、y来代替b和M, 这样M=ab就改写为y=ax, 由于这时的自变量x处于指数位置, 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容易接受.

六、激情教学导入法

例如, 讲“利用序轴标根法解分式不等式”时, 我让学生解不等式, 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将不等式化为两个不式组或来解决.这种解法相当复杂, 当学生正忙于计算时, 我又用如下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即,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2-3x+2>0) (x2-2x-3<0) <0, 即 (x+1) (x-1) (x-2) (x-3) <0,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

七、联系社会生活导入法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 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基本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基本不等式定理: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 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作法合理吗?如果不合理, 物体的实际重量到底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交流解法.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 学生从现象到本质, 掌握了一系列知识,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

再如, 讲“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今年国庆节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 统计资料表明, 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效益2万元, 商场外的促销活动如果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 如果促销活动中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 9月30日气象台预报国庆节当地有雨的概率为40%, 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这是日常生活的常见随机现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八、开门见山导入法

有一些数学课, 也可直接引入课题, 以便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地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知、探索.

例如, 我在讲“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时是这样引入的:通过前几节的学习, 我们掌握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求法, 即从某事件发生所包含的结果数与其实验结果数之比, 便可求得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与此同时, 同学们是否考虑过他们所包含的各个结果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九、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功能, 通过视听结合, 声像并茂, 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直观、新颖地展示教学内容.

如, 讲“球的概念与性质”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半圆绕其直径旋转为球面的过程以及在空间里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动点集合, ”非常形象直观地将球面的概念、球的概念“教”给了学生.

浅谈如何导入新课 篇3

一、导入要有吸引力

注意力的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小学生天性爱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对听课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上课一开始的极短时间内,老师应巧妙地把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

1.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巧妙设“疑”阵。如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我先布“疑”阵:小明今年10岁,过了10次生日,而小明的妈妈40岁了,也才过10次生日,你能猜猜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实物导入:小学生由于受认知结构的局限,很多知识难点不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让学生直接形象感知,从而很快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把这个圆对折,就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然后再对折,就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有了实物操作的基础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不仅激起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思维的情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在导入阶段,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专心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1.故事导入: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建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先用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在大森林里,一条蜿蜒的小河边,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好热闹呀!河里的小鱼不禁被这场面吸引了,它們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摆满了水果招待客人。接着再出示主题图,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游戏导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和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的“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有趣的“猜一猜”的游戏:先从盒子里拉出一段串有红、黄两色的纸鹤,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的纸鹤,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在猜对后,有种特别愉悦的数学体验,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新知识。

3.制造错误导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学生学习中出现差错并不完全是坏事,如果教师能正视差错,利用差错,那么差错还能转化成改进教学的有利因素,使差错为我们教学所用。

如在教学路程一课,所用的时间越多,一些学生会误认为速度越快,根据这一差错,在上课开始时,我就编了这样一个笑话:某校开运动会,村领导到校祝贺,并亲自到100米赛场上观看,问:“成绩如何?”校领导回答:“100米赛的成绩是12秒。”村领导马上讲:“成绩不错吗?明年要争取13秒!”笑话一讲完,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一笑,课堂气氛活跃了,不仅使差错的学生从笑声中省悟,而且使全班的学生在笑声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三、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必须做到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机紧密地结合,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中来。

1.新旧知识联系导入: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引出新知识。如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开始,我先让学生讨论,比较下面一个问题:一头羊拴在一棵树桩上,绳子5米长;一头牛被关在一个长为5米的正方形草地上,牛与羊谁吃的草地多?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后再引出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2.谈话导入:如果一堂课一开始就能让学生听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话语,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课时,一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到什么?”当孩子们一说到钱时,就异常兴奋,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接着我就告诉同学们,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国家用的钱叫“人民币”,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总之,导入新课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变教师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以学生的“洗耳恭听”为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数学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麒麟小学)

导入新课 篇4

课前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此导入。(这首歌旋律雄壮、气势磅礴,能有效地渲染气氛,且歌词是学生熟悉的,有一种亲切感。)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子对于你们可能是陌生的,但歌词却是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刚刚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我知道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什么周杰伦的“嘿哈,快使用双节棍”、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等,而像《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革命歌曲,可能很少去听,或者说不喜欢去听。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当你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读懂了它的内涵再来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会让你振憾,让你动容,让你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以此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吧!

学习新课:

1、长征的原因

师:我们先来搞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师:概括的很好。从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反动派就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都被红军粉碎了。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但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奋战了一年,也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师: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此要说明一下,我们平时提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程,是指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所走的路程。)

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指一下,红军长征的大致行军路线、方向?(放幻灯片)

学生上来指出。教师再强调一下。

师:不错,红军长征的方向大致是先向西再向北。那么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在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岁月里,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把你知道的讲解一下?

生: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还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学生们基本都能把发生在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说出来,并在地图上指出来,但看得出,还是有些乱,对长征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在地图上再“重走长征路”。)

师: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首先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而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血战湘江,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斗。从出发时的8万6千多人,渡过湘江后,只剩三万多人。渡过湘江之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之后红军长征出现了曙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一年后,也就是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对于长征中的这些重大事件,我想重点说一下遵义会议,老师给你们提个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下: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

生:因为遵义会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正确决议,那就是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为什么说这样的决议是重要的正确决议呢?

生:因为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最后被迫长征以及长征初期,渡过湘江时,造成红军损失过半,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生: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你们已经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来思考历史问题了。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地图上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意犹未尽,干脆,我们一起演出一部红军长征的短剧如何?(注:此短剧借鉴了高中老师的一个创意)

生:好!好!群情激昂!师:我先交待一下相关的内容。(放幻灯片)

场景:傍晚时分,某连红军战士正行进在渺无人烟的草地上,这是他们进入草地的第一天,这时,天上下起了雨加雪„„。角色:某连战士共70多名,有连长、三班班长、三班战士“富贵”、还有„„。剧情: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连长命令就地休息,想办法生火烧水。这时富贵找到班长说了一句话,就听三班长大叫一声:“什么?你说什么?”,富贵到底说了句什么话?欲知详情,请看我们的短剧。

师:我们先把角色安排一下吧!我们三班全体师生再加上在座的各位老师们,共同组织这支红军连队好不好?

生:好!

师:我就是那个语出惊人的“富贵”吧!(够富态的吧!呵呵!)那谁来当“连长”“三班长”?

话音未落,“连长”“三班长”的位子已经被抢占了。师:各就各位,演出开始。

富贵一瘸一拐地向班长走去,吞吞吐吐地说:“班长,想和你说个事。” 班长:富贵,有什么事快说吧!富贵:我„„我„„,我想回家!

班长一脸惊谔,大声问道:什么?你说什么? 富贵:我想回家!

这时,战士们都围拢过来,连长也走了过来,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班长:连长,富贵不想继续走了,他想回家!连长:富贵,为什么要回家呀?

富贵抬起受伤的脚说道:我的脚在过夹金山时冻坏了,现在都烂了,我实在走不动了。班长:富贵,别担心,我背你。

战士:对,富贵,我们背你,要不就用担架抬你走。富贵:谢谢大家!可我不想托累大家,大家都很疲劳,又吃不上饭,哪有力气来抬我呀!不行!不行!我还是回家吧!

战士:富贵,我们都克服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眼看快胜利了,你却打退堂鼓,到底因为什么呀?

富贵:其实,还有别的原因。我家里有七十多岁的老母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都没人照顾,他们需要我。

战士:你只知道想着自己的小家,谁家没有困难呀?像你这样的人,当初,就不该参加红军。

富贵:当初,我也不知道有这么苦呀!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还有这鬼地方,一天八变脸,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又是下雨又是下雪,特别是不知哪一脚就陷入泥潭,再也上不来了,下午,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就这样没了,我忘不了他那绝望的眼神。我不想死,我想回家!

连长:革命本来就要吃苦受罪的,我们现在是很难,但是,既然我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呀!

战士:对,富贵,我们再咬咬牙,我们会胜利的。

富贵:你们坚持吧!反正我要回家!“小胖子”,我们是老乡,我们一起回去吧!“小胖子”:我„„

富贵:你在这只能拖累大家,你饭量大,每次都是班长把他的饭分一半给你,你看班长瘦的。

战士:小胖子,下次,你吃我那份。战士:要走你自己走,小胖子,别听他的。战士:枪毙了他。富贵:凭什么枪毙我呀!我只是想回家照顾我的老娘,我又没有背叛革命。我们政府连国民党的俘虏都优待呢,想回家的还发路费给他们。

连长:强拧的瓜不甜,富贵,你执意要回去,你就回吧!明天带上些粮食和路费,回家吧!师:好!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谢谢大家的配合!

师: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你们身上,也就是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是什么精神?你体会到了吗?

生:团结友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师:概括的非常好!对于富贵,我们不必去多说什么,红军也是普通人。从富贵身上,一方面反衬出坚持到底的革命者的更加高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

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永存!红军长征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但我们每个人的长征,我们中华民族的长征正在进行中。如何走好“我的长征”?如何走好“中华民族的长征”?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来,并把她变成长征路上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你们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分析长征的意义。

浅谈新课的导入 篇5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论文 篇6

摘要:新课导入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开门见山式、旧知铺垫式、故事引入式、实验启迪式以及悬疑设置式等常用的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导入;导入策略;案例分析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一个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对新知的探索欲望,也能够成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一、开门见山式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均为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导入,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起到把控全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探究水的组成”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由于考虑到水是学生们熟知的物质,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便采取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了新课内容。首先,笔者拿着一杯水问学生们:“这是一杯水,谁能告诉我水总共有哪几种物理形态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给出了如是答案:“水有三种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非常不错,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水的物理状态改变时,它的化学成分是否改变呢?”学生们无法回答。见此情景,笔者便接着说到:“不知道没有关系,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就将一起探究一下水的组成。”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迅速聚焦在“水的组成”这个问题上,趁此机会,笔者便直奔主题开启了新课的教学。

二、旧知铺垫式

系统性是化学知识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很多化学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的化学旧知识基础作为新课导入的铺垫,从而自然而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除此之外,以旧知为基础的课堂导入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巩固和复习旧知识点,从而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所以笔者便选择了旧知铺垫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的复习以及氧气制取的实验室操作过程。之后,笔者便问学生们:“现在大家应当已经完全想起了我们当时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全过程了,现在你们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够制取氢气呢?”此时,一些已经做过课前预习的学生们便快速地说出了氢气制取的方程式,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接着,在学习完制取氢气的方法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们从氧气的收集和检验的方法来思考收集和检验氢气的方法。如此,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们在旧知的.基础上快速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旧知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

三、故事引入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乏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容易降低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化学教学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这类枯燥性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引入式的新课导入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化学知识有一种亲切感,从而缓解对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金属”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便借助故事引入的方式完成了新课导入。笔者问“你们知道越王勾践的剑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笔者接着说:“越王勾践的剑属于青铜器,它的主要成分是铜,而铜又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不容易被锈蚀,而且在越王勾践的剑保存的椁室四周又有一种称之为白膏泥的物质,完全隔绝了它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所以越王勾践的剑才千年不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越王勾践的剑的历史故事和保存方法,还对金属的化学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之后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启迪式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完成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获取化学知识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能够激起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的化学实验来帮助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启迪学生的化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金属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们演示了一个金属反应的实验。首先,笔者拿出一根铁丝并对其进行除锈,除锈之后,铁丝变得光亮无比,这时笔者迅速将这根光亮的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迅速变成了红色,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调动起来。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们发现并非是铁丝变成了红色,而是铁丝的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问道:“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笔者并未立即告诉学生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说道:“一般新物质的生成都伴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反应过程吧。”于是笔者便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借助化学实验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调动了学生们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工作。

五、悬疑设置式

疑问是发展进步的源泉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设置疑问,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深层次发展。为此,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设置悬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在解决层层疑问的过程中引出新课内容。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考虑到分子和原子的相关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低且不易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通过设置层层的疑问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新课知识。首先,笔者从生物学中细胞的构成设置了如是疑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又是由其他微小粒子构成的,你们知道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吗?”一个学生如是回答:“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而细胞又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我觉得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另一个学生疑惑地问道:“分子是什么?它还可以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物质吗?”笔者点点头,并说道:“肯定是可以的,就像细胞对于一个器官、一个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微小的了,但是它同样还可以继续分成更小的物质――分子,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分子也是可以继续往下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子和构成分子的微粒吧。”此时便完成了新课导入环节,成功进入到了新课授课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施雪娟.例谈高中化学新课导入的设计[J].化学教与学,(2).

[2]于海强.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J].化学教学,(12).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知欲

教学情境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充满着好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同学们,今天喜羊羊也来到我们的教室,但是他正在为羊村的一件事发愁:村长给懒羊羊分了一块长方形的草地,给沸羊羊分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可是它们都觉得自己分的少了,对方分的对,为此争吵不止.村长不知如何解决.同学们能想办法解决吗?在展示完该问题之后,可能有的学生会觉得沸羊羊分的多,有的觉得懒羊羊分的多,有的觉得一样多,也有学生会提出算一下面积就能知道谁的多.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入会有效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更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可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导入的生动性,如上述的导入实例,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来展示故事情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完成新课导入.

二、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配合和互动.对于新课导入亦是如此,如果缺乏师生互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新颖、灵活的导入方式,并为师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先准备一些剪纸道具.在课堂开始后,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是否喜欢剪纸.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设计、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进行剪纸.可能有的学生会对称剪,有的学生则是无规则剪.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对称剪,剪出一个图形.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图形可以通过对折剪,也可以不对折剪,同学们认为哪种剪法比较合适.如果对折剪,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这样就能够很巧妙地引入新课知识.学生就会仔细观察对折剪后的图形.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师生互动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三、结合实际,实时调整课堂导入

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这也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新课导入模式时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不受控的,新课导入时会出现各种情况.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课堂导入调整,以保证新课导入的效果.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注意高年级小学生与低年级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在6的乘法口诀的新课导入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避免抽象事物、理论性知识的插入,重视具体、形象事物的插入.在课堂开始创建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即: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以及音乐,增强故事的生动性.然后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利用各种算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以验证哪种算法最快、最准确.通过这样的策略调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新课导入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后续的学习中.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小学生本身具有自制力不强、专注力不足的特点.若不重视新课导入的创新,势必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摘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并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若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必然会降低课堂效率.可见,新课导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关键词: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参考文献

[1]杨威.新课导入,良好的开始——小学数学导入教学设计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5(07):12-13.

[2]陈志国.优化新课导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J].好家长,2015(20):28.

浅谈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篇8

关键词:转变理念;转变角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创设好的情境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语言导入艺术。

以下我对在新理念下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如何导入,浅谈几点个人认为较成功的经驗。

一、用准确、精练、清晰、有条理的数学课堂语言创设情境导入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曾经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你能说一说你见过的生活中的各种图案吗?

学生甲:五颜六色的彩旗。

学生乙: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学生丙:工人师傅测量内槽的工具。

教师:对,非常好,同学们的举例都不错,大家想一想你的举例中有形状、大小一样的图形吗?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

学生丁:有,如风车上的每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并且能够完全重合。

教师:大家的猜想非常棒,那么这些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又叫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全等三角形。

这样,通过语言的交流,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准确有效的教学语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载体。

二、用动手实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曾经采用动手实践法进行情境导入。

实践1:各位同学请拿出自己的三角尺与同桌交流看看你的三角尺和他的三角尺能够完全重合吗?

实践2:把一块样板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样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样板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实践3:从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照片上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这样,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揭示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再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伊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了新课的知识。

三、用谈话法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图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用师生之间谈最喜欢的图形为主题进行情境导入。

教师:我们见过的图形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甲:三角形。

学生乙:四边形。

学生丙:圆。

教师:不错,老师想问大家你喜欢的图形有形状、大小一样的吗?有完全重合的吗?请讨论。

学生甲:有形状、大小一样的图形。

学生乙:有能完全跟重合的图形。

教师:这种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全等形。今天我们学习全等形之一的全等三角形。

由于中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通过谈话讨论法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设置情境导入,是为了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设疑,为准确释疑、解疑作的铺垫。

四、用类比的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有丰富的语言组织能力;其次,创设情景导入时知识点的衔接也不能忽视。数学家康托尔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决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内容以及节奏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我得到了成功,但也暴露了我在教改中的许多不足。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导入的实践过程中阐述了我认为较成功的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得较为顺利。新教材、新课堂,作为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我将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戴定波.数学课导入方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

[3]冯雅静.在语言活动中让创新触动心灵[J].中国教育学刊,2014(S2).

上一篇: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作用下一篇:快乐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