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导入

2025-01-09

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导入(精选12篇)

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导入 篇1

人们常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感觉每节课内容都很重要、很有趣。学生不像成年人那样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又因为他们年龄小, 学习情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影响。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数学原理形象化, 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有着无穷的乐趣, 使学生在思想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 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导入的目的要明确

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新颖的内容收敛学生课前的各种思想, 引发学习动机, 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使其在兴奋中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从而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并主动地去完成。

二、导入的要求要具体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做到与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有机结合。导入设计要简单巧妙, 有针对性, 不要过早地占用授课时间, 影响教学环节。设计时可以采用启发性的实例、故事、游戏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 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就要求教师编排的导入必须灵活、新颖、多变。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他们才会爱学、乐学、善学。

三、导入的类型要丰富

(1) 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用简洁的三言两语, 开门见山地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 明确交代学习任务, 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 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 诱发求知欲望。例如, “圆的认识”一课的导入:教师直接在黑板正上方画两个圆, 然后对学生说:“我们今天就学习圆。不用实物说明, 谁能用语言表述什么是圆呢?”当学生无法表述时, 教师就默默地重复画圆的动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圆规画圆的原理进行表述:在一个平面上, 一个动点和一个定点保持不变的距离, 动点围绕定点旋转一周, 动点所走的轨迹就叫圆。圆的学问可大着呢, 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圆。

(2) 温旧求新导入法。利用旧知识导入, 是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 引出新的教学课题。这种温旧求新导入法过渡自然, 利用学生对新课的一知半解,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引入方法。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的导入:老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板 (篇幅所限, 图略) , 告诉学生长是6 分米, 宽是3 分米。问:“谁能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之后, 老师用剪刀按虚线剪下, 拼成平行四边形:“现在长方形已变成平行四边形, 谁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3) 实例引入法。实例引入法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导入新课, 这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 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一课的引入时, 教师说道:“上次校运会, 班上谁跑步得了第一名?是哪个项目的第一名?50米、100 米、200 米这些项目表明了我们要跑的路程。得了第一名, 说明在这些项目上所用的时间短, 证明你的速度快。今天, 我们就学习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行程问题。”

(4) 直观操作导入法。直观操作导入法是凭借具体的教具或动手演示操作, 以引起学生兴趣而提出新的课题。例如, “角”一课的导入:“同学们, 现在拿出笔和练习本跟着老师做一件事好吗?”教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 问:“这是一个什么?现在我们由这个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 再由这个点引出另一条直直的线。你们知道, 我们刚才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一个‘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5) 置疑导入法。置疑导入法也叫问题导入法, 它是以设疑为先导, 先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经过老师的指点便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认识分数”一课的导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三块或四块, 每块是多少呢?还能用我们学过的1、2、3、4 来表示吗?这就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

四、结束语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创造出各种新颖的导入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学到新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全会.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技巧[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24) .

[2]吕世虎, 江懿, 李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 2011 (05) .

[3]钟明学.师范生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能力培养浅探[J].教育探索, 2010 (08) .

[4]吴晓红.刘洁.谢明初.袁玲玲.乔健.现状、反思与构建:数学新课导入情境化[J].湖南教育, 2009 (04) .

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导入 篇2

2、比较激疑导入。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3、巧设悬念导入。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 厚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 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 。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4、启趣谈话导入。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 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 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3

【关键词】导入新课 提高 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处理好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下面介绍本人采用 几种导入新课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在一节课的开始,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点明课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要探索的问题,这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教师用精炼、简短、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需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样简单的语句单刀直入,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即可。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论语》道“温故而知新”。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复习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被经常和广泛的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从复习旧知识出发,以旧引新,沟通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

三、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并且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问题情境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操作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四、讲述数学故事或数学典故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也倍受学生的喜欢。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教师引用了古代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国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第二格放2,第三格放4,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面没有这么多米!”教师提问: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学生一开始疑惑不解,都只能猜测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学完新课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五、创设质疑情景,导入新课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的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的求知愿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一张普通的纸,其厚度仅为0.1mm。对折一次,厚0.2mm;再对折一次,厚0.4mm;如此下去,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是多少?有一张课桌高呢?一个人高呢?还是有一幢房子那么高?学生各自估计后,再慎重告诉他们:纸的厚度将比一座珠穆朗玛峰(约8844)还要高,达13000多米!学生惊讶之余,便引导他们其列出算式:0.1×227mm即0.1×227÷1000=227÷10﹣4(米)。但要计算227谈何容易!如何计算这种幂的大小便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问题全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促进了思维。

再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教师指着教室内黑板及黑板四周镶嵌木条所成的两个矩形,问同学们:“这两个矩形相似吗?”学生齐答“相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像”当做了数学中的相似。此时,当教师把学生认为“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否定时,学生十分吃惊,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注意力十分集中,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十分有益。

六、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指着班上因损坏维修时在课桌上斜钉成三角形的木条问:为什么工人师傅要钉这木条?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活动在,本人利用我们本地农村建房时测量地基基础拐角处是否是直角(本地称为“割尺”)方法导入:在生活中,农村建房,挖好基础后,再请石匠师傅用石头把基础砌好,砌好后要进行割尺,以便检查今后房子建好后是不是长方形的。检测的方法是:石匠师傅先以拐角的顶点处为起点,沿角的两边分别测量出长3米和4米的两段,然后测处这两段的两个端点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为5米,则这个角就是直角,否则不是。学生开始一片茫然,从而教师便导入本课学习主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这样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

七、运用演示教具,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

例如,在讲解线段的比较时,教师拿出两根一样长的木条,把一根木条的一端放在另一根木条的中点处,并且垂直于这根木条,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两根木条是否一样长。由于视觉的原因,学生会认为这两根木条不一样长;当老师把木条的一端放在一起时,看见两根木条一样长,从而引出课题“线段的比较”。这样的引入朴素却不乏创意。

八、运用游戏形式导入新课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游戏公平吗》这一节的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上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让学生体会游戏对双方不公平,从而引出本节课新知识:游戏为什么不公平,要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这样对双方才公平。

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 篇4

一、以旧知识复习引入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认知能力.”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新内容都是以前知识的延伸与升华.教师在讲授新内容前, 先复习一下旧知识, 可产生承前启后的效果, 使学生不会觉得新旧知识缺乏联系, 出现知识衔接困难等现象, 反而能将新旧知识系统地组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分析掌握.因此, 复习导入法是讲授新知识当中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连贯性, 通过应用这一方法,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还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铺垫.教师在授课时, 一定要注重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如在学习《梯形》这一节时, 教师从先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入手,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称之为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组对边平行, 一组对边不平行, 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呢?预习了梯形内容的学生会脱口而出:是梯形.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二、利用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就是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 笔者常常会利用悬念导入新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拿出一张16开的纸, 告诉学生这张纸的厚度为0.05毫米.然后对折一下, 再对折后导入提问:如果对折十次, 纸的厚度有多少?一生答:0.5毫米.另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及时设置悬念:如果对折十次, 这个纸的高度绝对不是几毫米几厘米那么简单, 而是你难以想象的.学生瞪大眼睛十分好奇地看着我.紧接着, 我告诉学生:想要知道答案, 可以跟着老师来学习这节课, 学习完了之后, 你就会知道对折之后的纸厚度有多少了.现在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吧!基于前面创设的悬念, 学生十分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三、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导入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多媒体具有声像图文并茂的特点, 教师设计好课件后, 利用生动、形象的内容导入新课, 会让学生感觉到生动有趣,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有一位教师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通过提问来引入新内容.师:大家看过海上日出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日出的整个经过展现出来, 并用一个圆与一条直线分别代表太阳与海平面, 然后让学生分析直线和圆之间一共有多少不同的位置关系?以几何画版将这些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演示一遍, 最后总结出二者具有相离、相切与相交3种位置关系.由于采用了“生活化”的媒体引入法, 使得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变得易于理解, 不仅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而且又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四、利用类比导入

一位学者说过, 类比是发现新问题与了解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泉源.这种导入是经由对比2个或2类不同数学对象的某些属性来引入新知识的.若所选择的类比对象是已经熟悉的, 则新知识可与其进行类比, 就会比较顺畅地引入.著名学者开普勒讲过:“类比是我们最为珍视的, 可将它看成是知识渊博的老师, 它能讲解自然界的奥妙, 在数学中, 它们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有明显的系统性, 前后内容联系密切, 所以在讲授初中数学的新知识时, 常用到类比导入.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解法”相关内容时, 由于学生不太了解, 教师可以利用其与方程的解法类比导入, 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更轻松地了解不等式的解法, 并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在导入中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所讲的新知识, 不允许与新知识出现背离或者冲突, 否则就会阻碍学生的认知过程, 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若要增强导入的效果, 须遵循以下的几项要求来导入.一是导入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的内容最好是学生见过或愿意做的事, 注重将导入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二是导入的内容要有思考性.让学生在导入的过程中愿意积极思考.增加其中的思维含量;三是导入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习与审美及创造的乐趣.

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导入 篇5

古语有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依然适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领域。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环节,厘清物理概念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令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概念的外延和实际内涵,并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平衡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物理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概念、采用何种方式已经成为物理教师及专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掌握、理解物理概念也存在巨大的影响,因而应给予其高度重视。

一、高中物理课堂中新课导入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物理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令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亦觉得前路茫茫,其主要原因是:

(一)对于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要求,主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主旨,因此,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其勇于尝试的精神及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变化是一些老教师无法适应的。

(二)对于新课与旧知识链接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拓宽了以往的教育范围,增设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亦将以前旧的知识略微作了修改,这样一来,令很多教师变得茫然,不明白应该将哪一处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改变是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茫然的根本原因。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之后虽然并未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然而其教学要求却天差地别。转变了高考的风向,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之下,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探究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全体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途径

(一)实验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及规律都是通过反复的实验而进行验证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而深入分析其本质及深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概念的记忆与理解。譬如说:当教师引入弹力这一物理概念时,先运用教学道具进行演示,小车受压缩弹簧或拉伸作用而运行,反映出当弹簧处于恢复形变期间,将会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随后,教师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具有弹飞物体的能力,最后得出弹力的概念。

(二)类比法

在科学研究领域,类比法较为常见,是推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如此,类比法还推理出很多物理概念。所以,为了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引入类比法,将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譬如说:和重力势能进行专业性类比,从而更好地引入电势能的概念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流的概念;单摆、弹簧振子与电磁振荡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磁振荡概念;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引入电压这一概念;和电厂强度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等。

(三)设疑法

设疑与悬念十分类似,能促进学生思维延伸,从而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可采用设疑法来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譬如说: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全反射”这一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玻璃或水(即光密媒质)斜射到空气中(即光疏媒质),随后,渐渐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何发折射光线消失了?学生观看实验之后,都想以一句精准的语言来概括,可以此为着手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使其理解全反射这一概念。

(四)联结法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可以说是一定知识的积累,是在人类已有认知结构、物理水平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原有结构中的物理概念是建立新概念的前提,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教师在引入新概念之前,可向学生讲授旧概念的功能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讲授“能量”这一概念之前,可帮助学生追溯初中所学的知识点,一个物体具有对外界做功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以此为着手点,对定能可以确定能量变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性探讨,通过举例来引入能量这一物理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五)激趣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倘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们便会将会全神贯注地去分析、探索新的知识。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物理学的逻辑性、专业性相对较强,需要实验进行验证,以自然界物体变化现象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贴近生活的、有趣的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了解,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激趣法较为有效,值得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比如,教师在讲述“光的干涉”这一物理概念时,可以介绍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光源问题的人,即托马斯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物理知识和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还弘扬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教学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新课 导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99-01

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只有对课程进行良好与恰当的导入,才能推进课程教学有效进行。学生可以从新课导入环节中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快速的将状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教师在课前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须对新课导入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将教学技巧恰当地应当导入环节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环节,进行三方面的探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奇导入

当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法已经十分普遍了,由于多媒体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并且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令原本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鲜活、生动。同时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会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考虑,可以发现使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程的导入具有很大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各种感官充分地打开,使其思维能够维持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中,以至能够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当学生心中的深藏的求知欲望以及对学习的好奇被唤醒之后,学习数学便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學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遇到的近似球体、长方形、圆柱体等物品展示给学生,同时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可以向同学提问,比较教师选出一个魔方,问学生“大家觉得这个魔方长得和哪种图形一样呀?”在学生认真思考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课程中将要学习到的各种图形呈现出来。当学生看到正方体的时候,就会发现魔方长得同正方体很像。通过这种多媒体引入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课上将要具体的学习的各种图形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样一来,教师也就更加容易开张后续的课程。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实践导入

“在认识的过程中,活动是基础,获取智慧的出发点就是动作的开始。”这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表达的。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动手操作方式进行,鉴于年级越低的小学生越好动,并且其注意力很难一直维持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新课程导入时,需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实施充分地挖掘,尽可能的令教材中的内容能够实现同学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事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进而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由于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能够同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实际的事例进行课程的导入是较容易实现的。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和父母称体重时都是多杀重量、平时买水果时一个苹果大概有多重。通过这样的询问,学生可以想到自己平时称体重时自己的体重大概在30kg左右,妈妈的体重大概在45kg左右,爸爸的体重大概在70kg左右,而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在1kg左右,也就是说一个苹果大约重0.2kg。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生活的形式,可以将学生对数学中重量单位的学习引起充足的兴趣,进而后续课堂学习的过程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此外,这种方法的导入还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常识,不仅提升了学习水平,还增加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感性导入

自从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内容导入环节中使用最多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富有感性的情境中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需要按照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立,促进学生从情境中寻找出数学知识,进而顺利的导入新的课程内容。情境导入法的设置可以快速的让学生从静止的好奇状态转变到活跃的状态中,进而能够用一个良好的心情进行新课程的学习。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五个不透明的盒子,在一号盒子中装1个红球、4个白球;在2号盒子中装2个红球、3个白球;在3号盒子中装3个红球、2个白球;在4号盒子中装4个红球、1个白球;在5号盒子中装5个红球、没有白球。教师可以挑选出五名学生到讲台前,分别在五个盒子中抽选出一个球;当五名学生都挑选完成之后,教师将每个盒子中放入到不同颜色球体的数量告诉给所有学生,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每个盒子中抽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请大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随后学生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出1-5号盒子中抽到红色球的可能性分别是:1/5/、2/5、3/5、4/5、1(5/5)。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很好地对可能性这个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由于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后续的课程的进行将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总之,在课程的导入环节上,教师应当充分的挖掘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也可以在新课程导入时,使用联系生活的导入方式,对教材内容的实践性进行充分挖掘,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还可以按照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立,使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促进学生从情境中寻找出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需要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作为导入方法设置的依据,这样最大程度提升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实现数学新知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小英;工于开头课生辉——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四法[J];青海教育;2002年11期

[2]张丽、黄郁郁;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导入技能的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新课导入 篇7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在课堂引入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探究性为目的,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其中. 数学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情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它揭示出来,让学生去面对. 有些“导入”问题,不能一晃而过,而要经常面对,逐步形成观念,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数学体验.

案例认识不等式

教师提出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 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些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接着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 1) 买27张票与买30张票各是多少元. ( 2) 至少要去多少人参观,多买票反而便宜,能否用数学式子来解决?

总结: ( 1) 买27张票,要付款5×27 = 135( 元) ,买30张票,要付款4×30 = 120( 元) 显然120 < 135,结论需要买30张票. ( 2) 设有x( x < 30) 人要进世纪公园,则120 < 5x,学生通过取值试验后得出至少有24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

教师揭示: ( 1) 像上面出现的120 < 135,120 < 5x,x < 30那样用“< ”或“>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 2)不等式120 < 5x中含有未知数x,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点评: 从实际问题出发问题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进一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会遇到相等关系,还会遇到一些同类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而这些不相等关系无法用等式来解决,于是自然引导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不等式的知识.

二、类比思考,导入课堂

数学中有很多相关知识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比较它们的结构和运算性质,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使很多相关性质得以归类和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个层次和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参与探索发现知识的活动过程.

三、引导探索,导入课堂

引,即启思的意思,导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而疏通和指引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是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引导探索的方式导入课堂,可以把那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探究课题,调动学生去探究、调查、思考、验证.

四、猜想质疑,导入课堂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的问题和对象作出的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它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 科学家牛顿曾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可见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能锻炼数学思维.

五、合作交流,导入课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策略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知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正好又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这个要求,在课程导入这一关键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合情合理,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

摘要: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和关键.好的课堂导入,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中快乐的学习.本文拟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篇8

一、根据认知理论,创设观念上的不平衡导入新课

认知心理学认为,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地遭到破坏,造成一种冲突和不平衡。学生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用“顺应”或“同化”的形式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或者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扩展或分化,补偿调节原有的认知结构,解决冲突,使认知结构趋于新的平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起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要创设足够的能引起学生观念不平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1)能用一根直尺量出一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吗?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解决,把硬纸板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来测量。接着再提出问题:(2)你还能用滚动的办法量出一个圆形水池的周长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状态,迫使学生去追求别的办法解决问题,以达到新的高一级的认知平衡。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用绳子绕水池一周,绳子的长度就是水池的周长。又提出问题:(3)(教师把用线系着的一个小石子在空中转动一圈)能量出老师手中的小石子转动时形成的圆的周长吗?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立即被第三个问题所打破,平衡状态又遭到了破坏,破坏了的平衡状态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这时提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求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就能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二、根据活动化策略,创设活动导入新课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知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而组织活动,提供和重新组织学习的材料,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充分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生疑、释疑,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并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积极地激发学生活动的好奇心和内在动机以及积极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活动与认知上的冲突,并通过学生积极正确的建构来获得冲突的解决,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

例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分别拿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按照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有没有余下的。通过摆,学生感到8根,没有余下的;9根、10根、11根都有余下的(1根、2根或3根),而12根又正好摆完,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也就开始了,思维也因此而启动。这个操作活动中,教师组织了操作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一种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地去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根据数学生活化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是将现实数学化。”“一旦数学化在教学上转变为再创造,数学化的现实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成为引导学生进入其中的现实。同时,数学化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活动。”“背景意味着现实的领域,在一些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数学化而将背景展现给学生。”这里弗氏明确地指出,数学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中寻找那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将其作为特殊的数学的起源进行教和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赋于数学以丰富的背景,从而对现实进行数学化。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新课浅谈 篇9

一、利用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实际, 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感触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例如, 在讲“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假设我有很大一笔资金要贷出去.第一天贷给你100万, 你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贷给你200万, 你返还给我2元;第三天贷给你300万, 你返还给我4元;第四天贷给你400万, 你返还给我4元, 依次类推, 贷给你的钱数每次都比上次多100万, 你还我的钱数每一次都是上一次的2倍, 一直到第30天, 交易结束.哪位同学敢和我签订这份贷款协议书.同学们用奇怪的眼光注视着我, 我猜得出他们认为很划算, 但看到我敢和他们签订协议书, 又很奇怪.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动手实验导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验活动, 探索规律、提出猜想, 然后通过逻辑证明得到结论.

例如, 学习“双曲线”这一知识时, 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一类型的双曲线, 但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双曲线”,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教具画双曲线,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到原来双曲线是由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为定长2a的所有点而组成, 但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过程中, 发现只能画出双曲线的右支, 通过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 学生发现当定值为-2a时, 就能画出双曲线的左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F1、F2的距离为2a如何?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双曲线画不出来了, 得到的是两条射线.教师继续追问, 如果F1、F2的距离小于2a, 又会怎样?学生发现双曲线画不出来了.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教师提问引导相结合, 从而得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的学习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它的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好得多.

三、游戏活动导入法

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 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大小相同的小木板, 上课时做了“多米诺骨牌”游戏.讲述了第一个小木板倒下是后边小木板倒下的基础, 每个木板倒下后能将它后面的木板推倒是所有的木板倒下的依据.为同学们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两个步骤、以及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迁移知识导入法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特点, 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来.

例如, 我在讲“等比数列”一节时, 首先写出几个具体数列, 让同学们仿照等差数列的定义, 从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自己归纳, 由此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这种方法,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训练了比较、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又如, 讲“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时, 可由初中学过的方差:设在一组数据x1, x2, …, xn中, 各数据与它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 …, , 那么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板书) 请问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可能取的值对应的概率分布是否也有方差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五、联想式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 拓宽旧知识, 使学生联想新知识来引入新课.这样使学生不满足已有知识, 把拓宽知识、学习新课变成急切需求.

例如, 在讲“指数函数”一节时, 可以这样引入:先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y=x2,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M=ab中, 既然我们可以固定指数b不变, 而让底数a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二者颠倒一下, 即固定底数a不变, 而让指数b在某一范围内变化, 这样按照M=ab, M也有一个值与之相对应, 而且这个值也是唯一的, 所以也构成一个函数, 我们如果分别用x、y来代替b和M, 这样M=ab就改写为y=ax, 由于这时的自变量x处于指数位置, 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容易接受.

六、激情教学导入法

例如, 讲“利用序轴标根法解分式不等式”时, 我让学生解不等式, 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将不等式化为两个不式组或来解决.这种解法相当复杂, 当学生正忙于计算时, 我又用如下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即,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2-3x+2>0) (x2-2x-3<0) <0, 即 (x+1) (x-1) (x-2) (x-3) <0,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

七、联系社会生活导入法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 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基本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基本不等式定理: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 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作法合理吗?如果不合理, 物体的实际重量到底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交流解法.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 学生从现象到本质, 掌握了一系列知识,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

再如, 讲“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今年国庆节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 统计资料表明, 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效益2万元, 商场外的促销活动如果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 如果促销活动中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 9月30日气象台预报国庆节当地有雨的概率为40%, 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这是日常生活的常见随机现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八、开门见山导入法

有一些数学课, 也可直接引入课题, 以便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地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知、探索.

例如, 我在讲“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时是这样引入的:通过前几节的学习, 我们掌握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求法, 即从某事件发生所包含的结果数与其实验结果数之比, 便可求得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与此同时, 同学们是否考虑过他们所包含的各个结果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九、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功能, 通过视听结合, 声像并茂, 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直观、新颖地展示教学内容.

如, 讲“球的概念与性质”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半圆绕其直径旋转为球面的过程以及在空间里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动点集合, ”非常形象直观地将球面的概念、球的概念“教”给了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10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这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讲授新课前,教师若能抓住本课重难点精心导入,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新知识探索之中。

一、贴近生活,以旧知引新知

数学看似深奥,但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如果能精心择取生活中的数学案例,运用视频、图片、录音等,让学生感知、联想,学生定能在旧知中求得新知,在审美中求得新知。

为了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节课上,教师以“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导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发生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找出次品的教学情景,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3、5、9瓶钙片中,提问“至少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同时引入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习方法,即最优化的方法。

某教师在教学统计时,并不是以“统计”二字开始的,而是以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爱看什么比赛啊?”开始的。这是一个平常而又亲切的问题,既非“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也非“你们知道怎么统计吗?”但它却是一个有关统计的问题,因为它有数字的计算,有程度,有描述,有现象,用这样一个平常的问题作为一次新课的开始,真的是既生动又贴切。接着,教师以夹玻璃弹子的游戏开始,在此时也没有对学生说这是统计,这节课学的是统计。这只是一个小游戏,课堂在游戏中进行着,知识在游戏中延伸着,求知欲、探索欲、愉悦的心情全寄于游戏之中,含于这简简单单的引导之中。游戏的结束才是课程的开始。这正是新课导入的精髓所在,正是现代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艺术: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认知,创建全新学习情景进行愉快教学。

二、实物操作,激发求知欲望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乐意在动手操作中学知识。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物操作,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最厉害的兵器是什么吗?”通过课件演示金箍棒可以无限延伸,进而复习直线的特点,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一个无限大的平面上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把你的想象画在纸上”。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为理解“同一平面和分类”埋下伏笔。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抓住学生们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脑之所想,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教师设计了对称游戏,激趣引入。首先是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跟大家玩个小游戏,大家想看吗?”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剪纸)教师慢慢地把纸对折,然后快速剪纸。之后展示作品,教师问:“好看吗?大家也想动手做做吧?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自己动手玩吧。要求是,先把纸对折,然后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其次是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按教师的方法自由创作。教师也拿出一张纸:“我跟大家一起比比剪纸,看谁的剪纸又快又漂亮。”教师剪蝴蝶。

学生开始折纸和剪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教师让学生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课堂气氛热烈。

最后是师生展示作品。教师展示自己的剪纸,选出几幅较优秀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

三、故事导入,激发想象和联想

新课导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首先,多媒体出示唐僧师徒西行路上分西瓜的场景,并配上音: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八戒找来西瓜解渴,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听后也哈哈大笑。听到这里,教师问:“他们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接着板书: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这三个数谁大谁小?通过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惊奇和疑问,都急切地想知道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为新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四、悬念导入,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这是教师常常用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得知不愉快”的状态,从而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求解,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首先采取“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的方式,拿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产生了,跃跃欲试,都想见识教师的“魔法”。结果,正如教师所说的,不管学生选第几号气球,他都能一猜即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在学生欲罢不能时,教师问:“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情绪激昂,“想”字脱口而出。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引至最高点。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原来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这节课。”“等学了新知识后,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学取决于教师的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从“让学生学会”转变为“让学生会学”,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因此,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里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导入新课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启动认知 激发求知 丰富联想 引导探究 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49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中导入新课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融于一体,通过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闹钟铃声,然后问:“这是什么声音?”在学生回答后,我再提问:“小朋友们想认识钟表吗?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表后,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与这些钟表交朋友,设计出更漂亮、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自然揭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境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绝佳方式。

二、设计游戏,激发求知

课堂教学中,利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教学中设计游戏导入新课,既能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的课堂气氛,又能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和学生玩扑克牌游戏,先给每组学生发一些扑克牌(数字是1~9),再让学生随意拿出一张扑克牌,我随即用很快的速度也拿出一张牌和学生的牌组成10,而且我每次都能拿对。学生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急切地想探究其中的奥秘。于是,我说道:“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这样在欢乐的气氛中,我轻松地引出了教学的课题,学生也很快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利用故事,丰富联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和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等,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熊兄弟俩到森林找食物,开始时找到4个苹果,兄弟俩每人分得2个。后来又找到了2个苹果,兄弟俩每人分得1个。最后只找到一个苹果,这时兄弟俩傻眼了,该怎样分呢?”……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四、比赛竞争,引导探究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鼓励学生,使他们进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两组题:第一组题,25×32、125×24、99×99;第二组题,25×4×8、125×8×3、99×100-99×1。然后让男生做第一组题,女生做第二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我宣布女生做得又对又快时,男生不服气地说:“第二组题的数能口算,第一组题的数不能口算,不公平。”我及时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你们想不想把第一组题变成能口算的题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题的速算。”……如此的导入,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合作竞争的习惯。

五、设置悬念,发展思维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经常以悬念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学“第几”时,我提出问题:“今天我们班举行花卉展,有粉红的、淡绿的、黄色的、紫色的花,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盆花,但我只知道,从左向右数,菊花是第六盆,从右向左数是第五盆。你知道共有多少盆花吗?”这时学生由疑问产生了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习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生不太注意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教师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导之有序、导之有法、导之有理、导之有度。另外,有时几种方法融合导入新课,会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知欲

教学情境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充满着好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同学们,今天喜羊羊也来到我们的教室,但是他正在为羊村的一件事发愁:村长给懒羊羊分了一块长方形的草地,给沸羊羊分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可是它们都觉得自己分的少了,对方分的对,为此争吵不止.村长不知如何解决.同学们能想办法解决吗?在展示完该问题之后,可能有的学生会觉得沸羊羊分的多,有的觉得懒羊羊分的多,有的觉得一样多,也有学生会提出算一下面积就能知道谁的多.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入会有效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更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可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导入的生动性,如上述的导入实例,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来展示故事情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完成新课导入.

二、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配合和互动.对于新课导入亦是如此,如果缺乏师生互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新颖、灵活的导入方式,并为师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先准备一些剪纸道具.在课堂开始后,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是否喜欢剪纸.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设计、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进行剪纸.可能有的学生会对称剪,有的学生则是无规则剪.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对称剪,剪出一个图形.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图形可以通过对折剪,也可以不对折剪,同学们认为哪种剪法比较合适.如果对折剪,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这样就能够很巧妙地引入新课知识.学生就会仔细观察对折剪后的图形.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师生互动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三、结合实际,实时调整课堂导入

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这也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新课导入模式时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不受控的,新课导入时会出现各种情况.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课堂导入调整,以保证新课导入的效果.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注意高年级小学生与低年级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在6的乘法口诀的新课导入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避免抽象事物、理论性知识的插入,重视具体、形象事物的插入.在课堂开始创建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即: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以及音乐,增强故事的生动性.然后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利用各种算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以验证哪种算法最快、最准确.通过这样的策略调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新课导入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后续的学习中.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小学生本身具有自制力不强、专注力不足的特点.若不重视新课导入的创新,势必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摘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并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若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必然会降低课堂效率.可见,新课导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

关键词: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参考文献

[1]杨威.新课导入,良好的开始——小学数学导入教学设计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5(07):12-13.

[2]陈志国.优化新课导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J].好家长,2015(20):28.

上一篇:山水与文化下一篇:强跟踪滤波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