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共12篇)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1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用在讲课上再恰当不过了。一堂课, 如果有个好的开头, 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印象深刻。新课的导入是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更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数学是一门集数字与图形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 那么整节课的知识点就很难掌握好。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 产生厌学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新课导入, 千方百计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部分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化、吸收数学知识, 发展其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导入
在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这节课时, 使用“爬山”的话题引入讨论, 华山很陡, 黄山平缓的多, (叙述事实, 学生点头称是) , 你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考) , 学生自然会联系“角的大小”的概念了 (联系实际, 得出结果)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能很快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 实验演示导入
在讲“球的体积”一课时, 如何求出球的体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马明老师设计了“细沙实验”, 用自测、猜想、实验、证明的方法, 得到球的体积公式。如图1, 用细沙装满半球, 将锥体放入圆桶, 再将半球的细沙倒入圆桶, 恰好填满圆桶除去圆锥的部分。于是猜想:
因此, 球的体积是。然后, 再运用祖暅原理加以证明。
由于是已知的, 便得。
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导入数学新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数学并非数学家头脑里的自由创造物, 它归根结底需要和实践相联系。
3 实际事例导入
教科书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 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 也并非都能借助于动手实验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观察获得。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学习“圆锥曲线”前先介绍几桩事例:我国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升空, 已进入预定轨道, 那么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来测定计算轨迹的呢?这是因为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有规律轨迹的缘故。再举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生前曾预言1758年将会有一颗彗星重返再现, 根据他所推导的彗星轨道 (椭圆形) , 他列举出1607, 1531, 1465, 1305和1682等年份出现的彗星其实是以75或76年为周期通过地球的同一颗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节, 哈雷所预见的彗星果然重现于天空 (这颗彗星便命名为哈雷彗星) , 可惜这时他已去逝, 未能亲眼看到他的预见被证实。这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身边相关的实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4 类比法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不妨可以让学生仿照等差数列的性质大胆地猜想出等比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猜疑的想法而且促使学生渴望用科学的证明方法证明所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在学习与前面内容有内在联系或知识结构在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新内容时, 就可以用类比法导出新课。类比是由两个对象在其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作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以这样类比的方式引出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5 错例引例导入
我们都知道60个苹果加60个苹果, 等于120个苹果。一般的空调工作的噪音大小是50分贝左右, 如果让两个空调同时工作, 噪音大小是不是就可以达到100分贝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很有兴趣的。当得知火车鸣笛时的噪音, 这么大的声响也居然只有100分贝时,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答案:两个空调同时工作时噪音的大小绝对不会是100分贝的。两者声响相差这么多, 为什么在分贝数值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声音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呢?这时, 老师再给出对数计算的公式, 哪一个学生还不认真研究呢?相信上过课的学生们永远都会记住分贝是对数计算的结果, 而且能记住答案:50分贝再加上50分贝只有53分贝!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 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证明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新课导入环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数学新课的课题中来, 达到使学生轻松融入到新知识点中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精心设计与巧妙地设计导入部分, 要注意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 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实际, 一是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要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要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序”, 即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抽象;三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 设计合适的方法。在充分认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导入方法就象是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 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法, 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国秋.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38~39.
[2]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2009, 1:1~3.
[3]朱顺荣.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的导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8, 4:62~63.
[4]张健.数学课导入方法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91.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2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7)用“动动脑”导入新课。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8)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9)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3
摘要:导人新课是一门艺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给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极快地进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91-01
导人新课这一教学环节,具有承上肩下、开宗明义、引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进人情境等多项重要作用。本人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感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特殊意义,从内容上讲,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粗浅观点。
一、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生活视野所能涉猎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感性知识,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自然地引导学生进人新的学习。例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节,可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你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圆形的。”继而追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的,而不把它制成椭圆形或是正方形,甚至三角形的呢?圆形有什么好处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恩维和热烈地讨论。学生只能说出圆形的车轮比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稳当、省力等,但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感到困惑不解,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进而导入新课,认识圆的特征,掌握新知识。
二、讲述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故事,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愉快地引入新课。可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在故事讲完后,教师进行启发性的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的提问首先把专心听故事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又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并得到解决。教师再趁热打铁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便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陷人障碍之中,或者是抓住扣人心弦的问题避而不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求知欲,激发其好奇心,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欲望,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极强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带着疑感,好奇地去探求新知。
四、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把新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在初步感知新知的情境下,品尝喜悦,导人新课。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导入新课,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很快进人探求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五、温故求新,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在复习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展开思维,达到在兴趣浓厚的状况下进人新课学习的日的,以旧带新,引人新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导语,利用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导入新课,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六、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根据数学教材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先分析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在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探求新知识,掌握重点,分解难点,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满怀信心地去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的开始就直接导人新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之中。使学生几种精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别的方面的因素,直截了当的面对新课题思考新问题,开门见山的学习新课。
七、精心设计板书,导入新课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板书的好坏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板书,应是教材内容的浓缩和精华、解题格式的楷模、视觉美感的享受;且对于突出重点,加深记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数学教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不但用文字,还有图形、符号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因此数学课的板书比其它学科有更高的要求。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备课也要备板书,一堂数学课的内容不外乎是以下几部分:复习引人、课题名称、自学思考题、重要概念或公式、图形、例题、注意事项、布置作业,板书的文字、图形、式子等都应精练,重点之处应用彩笔勾划或圈点,使之突出醒目,增加美感。板面的布局应合理安排,要有主、辅之分。一般主要板面写课题、重要概念、公式、基本图形、范例,其它写在辅助板面。主要板面内容不能随意換掉,应使一堂课下来,板面清晰可见,学生能看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和谐优美,回味无穷之感。
浅谈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4
一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
在教学中,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 用回忆知识自然地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来导入新课。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 容易引导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联系知识, 启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 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复习、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以及定义中需要注意的两个知识点, 即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系数不能为0, 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正确地说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学起来轻松容易。
二设置疑难问题的导入方法
设置疑难问题的导入方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引入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聪明的乞丐, 有一次他讨了一块面包, 他想, 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 第二天再吃剩下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 这样下去, 我就永远不用再去讨饭了, 你能知道第十天, 他将吃到多少面包吗?他的想法对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们纷纷地展开讨论, 故事内容浅而有趣,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类比的导入方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类似时, 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的内容, 促使知识的迁移, 比旧出新, 自然过渡。有针对性地选择两个知识点进行类比, 可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 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教学导入中, 可提出问题类比猜想: (1) 什么是相似三角形? (2) 你能说出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吗?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呢? (3) 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哪些条件?
四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导入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教师就应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 巧妙地设置情境, 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 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讲“黄金分割”时, 可这样导入: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 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 我们会肃然起敬, 五角星这个图案为什么如此之美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五采用强调问题的导入方法
采用强调问题的导入方法是根据初中生对有意义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提本课或本章重要的知识点。例如, 在“圆”的教学中, 开始时就指出: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的又一重点知识,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最基础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导入新课的教学反思 篇5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思想品德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艺术
人们常说:“教师教学要讲究艺术,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充分说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开场也即如何导入新课?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复习旧课导入
复习旧课导入又称温故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在传授新知识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进而引出新知识,这样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新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即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地直接点明课题,阐明学习目的、要求等,而进入新课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语言简洁,中心突出。直接导入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把握核心,但是,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简洁明了,能够吸引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时,师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主要矛盾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师继续说:“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事例导入
事例导入即通过对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童话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的形象描述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事例有生动的情节和形象,思想品德课往往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原理,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要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要先使学生喜欢听,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到理性认识。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事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四、音乐导入
俗话说“乐由情起”,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用来导入新课,对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根据教材内容,在开讲之前播放一首与所学内容相关并为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歌曲,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引文导入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呆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优秀诗文、名人名言、谜语、比喻、谚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难度,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六、热点时事导入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经常联系时政也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方式,透视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运用热点时事来说明知识原理,会增强原理的说服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在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框时,利用在我国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探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教师必须选用与课题联系密切的新闻,同时,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
七、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想的火花。在课堂教学的开头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激起学生兴趣,又可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框时,教师设疑:“如果有一天同学们买彩票中奖了,需不需要缴纳税款?”这时学生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要缴,有的说不缴,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教师没有给出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来解答要不要缴纳税款的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而疑之,继而思之,终而知之。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本人在这里只是列举了思想品德课较为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设计每框的开场白,改变僵化、乏味、一成不变的开场白,使每框的开场白言语幽默一点、话题轻松一点,使学生乐于学,学得进,这就是成功的导入。
参考文献:
[1]刘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生物学科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 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 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 先要形成组织, 进而形成器官, 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 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二、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每节课的后面, 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 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 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 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 而树干却很难被折断,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 但要明确回答出来, 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 学生思索一会后, 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
什么坚硬, 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
找, 由此导入新课。
三、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 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 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 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 因时令已进入深秋, 鲜花少, 不宜运用实物教学, 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 怎么办?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 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 却很少有人思考它, 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四、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情感
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画面, 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 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类比, 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 就可以采用与苔藓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 苔藓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谈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8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 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 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 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9
一、以旧导新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比较多, 通过温习旧知识, 巧妙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乐意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结论, 学习新的知识。这一点是与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要求相符的。此时, 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 在讲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时, 教师设计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 (学生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
看谁计算得快:
(1) (x+2) (x-2)
(2) (1+a) (1-a)
(3) (2m+n) (2m-n)
(4) (3x+5y) (3x-5y)
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两项, 并且都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相的平方, 于是, 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平方差公式的学习中。
二、设疑激趣法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趣味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思考, 引起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 应用新知识。需要注意的, 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 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发展数学应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草地上有6个人正在玩游戏, 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 请你大胆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6个人在玩游戏?”通常学生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 但是思维敏锐的学生会想到年龄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比如, 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5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此时, 学生会发现用平均数就不能准确描述这6个人的年龄特征了, 引起学生与已有知识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师及时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就可以正确来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即可。试想, 这样的问题情境,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三、动手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成为发现者, 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将课前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进行对折,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很容易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此时, 教师在引入新课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通过折纸过程, 你能得到证明此结论的方法吗?”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经验, 去发现新的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即通过折痕联想到作等腰三角形的高线、中线或顶角平分线,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这种方法尤其对几何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四、类比推理法
这种方法是在了解学生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这时采用此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
问题2:你认为分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 推理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此时教师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类比的理由, 是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分式的加减法以及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得来。
五、联系生活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 通过设计一组生活场景图片 (多媒体出示) ,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来进行判断, 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推理等探索过程, 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这种方法形象直观,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 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场景: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升起, 教师提示学生把太阳看作圆, 把海平面的边缘线看作一条直线, 让学生观察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升起的整个过程, 太阳和海平面边缘线有几种不同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三种不同位置关系, 于是教师自然导入新课。还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先出示生活中一组的图片 (如下) , 让学生观察下面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很容易想到其共同特点: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教师于是引出课题《轴对称图形》。由这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 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 欣赏图片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 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乏味,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
六、活动导入法
教师给学生设计一组热身活动, 让每名学生都动起来, 不仅是身体动起来而且让思维也动起来, 接着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课的学习。例如,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因为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用 (行, 列) 表示每个同学的座位, 所以一上课教师提出活动内容:活动 (1) 行数和列数相同的同学站起来, 即1行1列, 2行2列, 3行3列……活动 (2) 行数和列数都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 等等。此时, 学生活动热情都很高, 也可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这样整个班都动起来了, 接着教师继续问“你们想把自己坐的位置在平面上表示出来吗?”学生非常想, 于是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种由学生的热身活动导入的新课, 学生的心里很放松, 身心也很愉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堂新课的引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新课引入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 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入方法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要简单明了, 紧扣课题,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富于艺术的引入, 可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 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新课的导入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10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4/5和7/8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4/5和7/8分别化成32/40和35/40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11
新课导入设计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所谓“导入”,顾名思义是把学生从课前状态(松散无序)引导进入课堂井然有序状态。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新课开始,用几句贴切而精炼的引语导入,可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感,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好象交比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变被动为主体,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新课导入法。
一、悬念式导入
此法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并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吸引学生非要了解探究,弄个水落石出,否则即不能满足的心理,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如在讲“海水运动”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埋下了水雷阵测听仪,同时还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视了。你知道这一地理现象是什么吗?”有了上述内容的铺垫就能一下抓住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愿望。
二、直观式导入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而通过看图片、听音乐、多媒体或借助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直观教具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对各种气候特点缺乏感性认识,可以精心选择不同气候的景观图若干,从视觉上给以刺激,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气温图的规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分布规律等有关内容。
三、复习式导入
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先向学生提问什么叫热力环流?然后在黑板上画一张简图,引导学生一起复习。在此基础上转到新课内容三圈环流。使学生能够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新课。
四、生活探讨式导入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学生一般能感觉而不能理解,一旦把它提出上升到理论高度给予科学的解释,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而且也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水循环”时,可出示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从地理角度评论之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优化了教学情景。这样既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又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世界地理《中东地区》时,用电视新闻节目有关巴伊冲突的新闻报导出新课内容,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关注世界和和平发展。
五、多媒体导入
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很大区别在于教学手段的不同。“多媒体”一词引自视听工业,它是英文“multimedia”的译文。国际电联(ITU)对多媒体含义的描述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使用图形、动画、声音、影视片段等多种信息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获得较大的知识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六、问题式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新课开始,我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比如,授《中国河流和湖泊概况》时,让学生看《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问: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上面有长江、黄河、洞庭湖……”;有的说:“我国河湖太多了。”;接着我说:“中国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学生们很明确了当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好的导入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评弹中的开篇,戏剧中的序幕,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它是知识前后衔接的纽带,起着课堂上第一次信息的反馈作用,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12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推荐阅读:
数学新课的导入05-08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10-09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5-29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8-31
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12-23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05-17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07-11
高中数学新课导入08-12
数学新课导入技巧12-24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