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乐趣(精选5篇)
数学课堂中的乐趣 篇1
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中, 数学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练的老把式了, 要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才能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让数学课更具吸引力呢?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是孩子的,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 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 新课程的改革, 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 如果有条件的话, 我们把课桌摆成方形、T字形、半圆形等, 学生可以随意跟好朋友商量、探讨。 从而缩短师生距离, 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 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个思想。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 主动探究, 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走近学生,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 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用商量的口气、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 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说:“小朋友, 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 你们想看吗? ”“想。 ”学生欢呼道。 于是我转身一裁, 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 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 ”学生抢答道:“老师, 我们也会。 ”“哦, 真的吗? 我不信, 你们也变给我看看。 ”于是, 每个学生都动手完成了这一过程, 课堂气氛活跃而轻松, 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课堂教学民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 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 在新课改中,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 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学生喜爱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妙导巧引, 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 精心设计疑问, 用疑问激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还可以用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 又营造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 突出动静结合, 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
三、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 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 那简直是愚蠢的事。 ”常有这么一种现象, 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 上了几千节课, 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 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 都说不清楚。 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个性化教学。 也就是说,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材处理上, 教师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做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 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 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 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 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 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 两个人比一下, 谁捡得多。 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 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 思考“为什么”, 比较事物的相似性, 发现事物的联系。 另外, 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选取素材,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发他们的潜能。
开放空间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 你说你的, 我讲我的, 这能学会吗? 要不要优化算法? 其实不然, 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 从不同角度思考,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如教学“乘加乘减”时, 出示主题图后, 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的? 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 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 (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 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 所以减去一条) …… 这就是孩子个性的展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多一些引导、点拨, 少一些讲解, 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教师的行为在变化———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 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课堂氛围在变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赞赏学生, 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老师们带着尊重, 带着赞赏走近学生。 学生大方多了, 自信多了, 想法多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 犹如一缕缕春风, 使人感到清新、舒坦。 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是新课程所向往、所倡导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徐增芬.盘活数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6) .
[2]林玉夏.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生之友, 2011 (07) .
[3]王德玲, 高金华.培养创造性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06) .
数学课堂中的乐趣 篇2
开始上课了。老师用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玩一个美丽的山寨,那里的山美、歌美、水美、舞美,我们大家可以去领会一下那里的山寨风情,好不好。同学们非常高兴的说:“好”!(从这里可以体现出老师并没有把什么样的风情告诉同学们,为了是让同学们有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这时老师放出了一段美丽的音乐,同学们一听是火车开动前鸣笛的乐曲,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开着“火车”去美丽的黎族山寨,同学们立刻组成4----5人一组依次排列成开“火车”的对形,准备出发。随着音乐声的响起,老师作为“火车头”带领一节节“火车厢”在轰隆轰隆的火车声中前进。翻过一坐坐山岭,穿过一个个山洞,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山寨。(这里主要是向同学们贯穿了实际生活中的学习和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来到了山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随着欢快优美的音乐进行了伸伸腿、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的各种动作来活动一下自己的筋骨。(别具一格的一套热身活动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完成。)
这时,同学们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2----4人一组进行一个小游戏,游戏要求,把手中的竹竿直立起来,面对面的站立,一人发1、2、3的口令,然后同时从顺时针的方向启动,进行面对面的交换,跑到目的地时,竹竿不能倒下,而是要握在手中。(这一个游戏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和快速反应能力。)
同学们,我们的游戏做完了,黎族人民最擅长是什么?同学们回答:“跳竹竿舞”那么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跳一跳怎么样!这时,老师把同学们分成4---6人一小组,再排开的“井字”形场地上观看了老师和同学的表演。同时,老师着重给同学们讲解了条竹竿的方法、规则和节奏。然后,严老师打开录音机,放出了优美的“跳竹竿”音乐,让同学们分散进行了练习和体验。同学们认真练习着、体验着,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出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花样,课堂里呈现出一派欢快的情景,个个满面红润,额头上沁出一颗颗汗珠,学生们的跳跃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身心健康得到了有效的增进。(这里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融洽、亲和,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尝试了全新的体育活动形式,给课堂凭添了不少的乐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黎族山寨的学习、参观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荡起双桨坐上小船,返回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带着眷念,依依不舍地坐上一条条“小船”在缓缓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乐曲声中,一堂身心愉悦的体育课就结束了。(这里主要是利用了“一竿多用”的器材,达到全面放松身体的目的,真可渭设计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3
一、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我就创设了一个“孙悟空的超市”的情境 ,学生一听孙悟空开超市,一下子兴奋起来,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购物、交流、对换货物、发红包……环节中把统计知识灵活地掌握了。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乘法》的教学。教材通过情境图,首先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几个几”:兔有3个2,鸡有4个3;再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进行计算:2+2+2=6,3+3+3+3=12。接着通过操作学具和观察花片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几”:3个5可以写成5+5+5=15,5个3可以写成3+3+3+3+3=15。
然后通过计算桌子上电脑的台数:2+2+2+2=8,讲述——“4个2相加,可以写成2×4=8或4×2=8”。同时结合教学乘号、乘数、积等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这样的编排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每份数”“份数”“被乘数”“乘数”等过分形式化的概念以及所谓被乘数和乘数不能位置的人为障碍设置,强化了乘法的本质——同数相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味和享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先让学生回家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课堂上展示自已在生活实际中掌握的知识,然后采取“认识人民币我能行”的活动方式来教学。小华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李明介绍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的快乐;王军呢,则拿出自己储蓄盒中人民币,捐赠给班级困难的同学,让大家分组数钱,比一比各组凑整的速度方法。最后我又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购物过程,我也参与其中,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学生进行买卖物品的活动,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确购物时该如何付钱,找钱。然后再让学生与学生间也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营业员,一人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模拟购物时,学生是那么开心,一个个俨然成了称职的营业员和礼貌的顾客,他们兴趣被完全地激发了,一个个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参与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知识的要领。
三、课后练习,形式多样
乏味、单一的练习一定要变为多样化,只有多样与多变,学生都会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我会,变为我要会,我能会,不仅能会,还有创新的完成,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几》,教材安排了一个练习,其中第11题是看图列式计算,图上画的是12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问还有几只?在教学时我这一题作成情境题,既可以让学生计算,又可以编题,还有活动,学生对这节练习课很有兴趣,下课后问:“这节数学课怎么象游戏课,真有意思。” 从这节课我想到,以往我们常把练习课上成了“做题课”,其实练习课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篇4
1. 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励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引入教学中,“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2. 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3. 抓住趣味性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生动的问题情境或是有趣的活动情境,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境的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4. 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就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工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买过,有的说没有。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想买一条价格为4元9角钱的毛巾,你应该怎样付钱?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两个2元,一个5角,两个2角。”另一个说:“付四个1元,9个1角。”还有的说:“付5元,让售货员找回1角。”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5.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在偏远山区,教师的话在学生心中好比“圣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所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默契配合。
6. 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妙趣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开展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单词、背诗词等活动。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尽可能地使教学游戏化,不只是乐学的需要,更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7.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阶段的竞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阶段的竞赛,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十分有益的;拓展延伸阶段的竞赛活动,则属于数学兴趣活动的范畴,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及多种实践能力。
8.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谈小学数学中的乐趣教学法 篇5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无时无刻无不和数字打交道,数学的实用性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又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军和妈妈到超市买学习用品,发现货架上商品的价格是另一种数学符号,小军很好奇。”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认识货架标签上的价格吗?分别是多少钱?”从而引入新知识,通过生活中的人民币单位“元”说说小数各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知识的内涵,并且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课外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使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应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分类”这节课时,先让学生从家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包装袋、纸盒、瓶子等废旧物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给物体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以增强学生按某种标准分类的意识。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厚。有的按纸盒的形体分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有的按纸面形状分长方形、正方形、圆分类;有的按材料分为塑料的、纸的、玻璃的……紧接着我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能给我们班的同学分类吗?”各小组又讨论后得出按性别可以分为男女;按住址可以将同一个村庄的学生分为一类。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思维开阔,较好地接受新的知识。
三、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每节新授课后,教师都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一般来说,检查的方式是做习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按照所学内容编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考查了学生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编试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的以及教材内容出试卷。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出试卷的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出的试卷要多表扬,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多指出优点,同时也委婉地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种学习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自出试卷,乐在其中。
四、布置作业要全面重在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背景,家庭文化教育环境和自身的生理思维方式,这就导致了他们千姿百态的差异性,其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是不同的。因此,我每次布置作业,既要考虑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学生都可以学到知识,增长能力。例如,针对学困生,我以基础性的题为主,让他们尽快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做变式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增加些综合性很强的发展题,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收获成功的喜悦。另外,在适当的时候,布置一些交流型、竞赛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如教学二年级数学统计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内容是统计每小组的家庭人口、房屋、土地及喂养的动物数量,在小组内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在全班交流。这样既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感知数学就身边,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需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进学习的不断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掘愉快的因素,创建愉快的数学课堂。
【责编 张景贤】
【数学课堂中的乐趣】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10-26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07-14
数学课堂中的赏识艺术05-10
课堂中的快乐数学之旅05-27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06-03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教学06-09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语言06-27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07-07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07-11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讨论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