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管理

2024-09-10

教育经济管理(精选12篇)

教育经济管理 篇1

学校教育管理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因而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

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很多条,其中关键的三条是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

受约律是指教育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存在。学校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要研究、遵循、运用经济发展规律,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努力传播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弘扬和丰富社会文化,不断催生和创造新的文化。要适应科技发展水平,充分运用已有的科技发展成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适应律是指教育发展应该适应两个发展的需要,即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课程设置要考虑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一展身手,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协调律是指教育发展需要协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要有正确的理念、措施、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效果、教学效果、管理效果。学校应注重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使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

其次,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管理规律。管理规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全面规律、以人为本规律、激发动力规律和注重效益规律。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系统全面规律。学校教育管理涉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多个方面。管理要全面系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偏概全,要全盘考虑、系统把握。管理中要力争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使教师团队优者更优、差者赶上,优秀生培养有成绩,学困生转化有成效,问题生教育有成果。要抓好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制定、任务落实、效果检查和总结提高工作,真正通过高效的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面向生命的事业,因此管理中以人为本更为重要。管理过程中要了解教师的诉求、需要,因势利导,改进服务,使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分,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教育的本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才能实现高效。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激发动力规律。学校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上级行政机关指令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有意识的行动。学校教育管理要善于把国家教育政策变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准则,使大家干有方向、做有目标。学校教育管理还要善于借助上级行政机关的指令推动师生员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大家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当然,学校发展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师生员工自身的努力。这种动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一种机制的力量。教育管理中要重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通过机制的力量调动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注重效益规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社会效益是首要效益。学校教育管理要注重效益,就要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要科学评价教育效益,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德有所立、智有所启、体有所健、美有所向、心有所养。要科学评价教学效益,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培养了能力。要科学评价管理效益,通过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看是否实现了预设的目标、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学校教育管理需要研究、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哪个学校做到了,哪个校长做到了,学校管理一定就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摘要:<正>学校教育管理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因而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很多条,其中关键的三条是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受约律是指教育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存

教育经济管理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我乡课堂教学质量。按照《毕节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全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的通知》(毕教研发[2013]194号)文件要求,我乡对各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进行全面自查自评,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办学思想

我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纳雍县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抓住教育部与省人民政府在毕节建立“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大好机遇,认真落实2013年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为主题,以巩固“两基”成果,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水平为中心,以提高校长、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计划总结

1、课程设置

我乡各校均按《贵州省教育厅关于下达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通知》(黔教基发〔2009〕62号)文件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没有任意增减课程。

2计划总结

教管中心在开学时召开会议,就开学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全乡上下步调统一,开学工作思路清晰,各种安排做到了合理合法,教师计划按时拟写。学期结束时,要求各校、教研组、教师拟写本期工作总结。

(三)、教学过程管理

1、备课 各校制定备课制度,教研组、教师都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有相关记录,但有个别学校在集体备课上还存在敷衍了事情况。

2、上课

各校均按新课标要求组织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德育、法制教育,教学效果好,有相关计划和记录。

3、作业布置批改

各校均按《纳雍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纳教字[2009]83号)相关要求,进行布置和批改,有检查记录。

4、辅导 各校均实施培优辅差工作计划,要求各们教师履行职责,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生辅导,有相关辅导记录和学校检查记录。

5、检测与评价 我乡严格考试次数,各校不私自订购学生试卷,按每期月考,全面考查学生的“双基”和智能的全面发展。

6、课外活动 各校均积极开有益学生健康的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记录项目齐全。

7、教学设施设备 大部分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功能室等管理有序,计划详实,资料齐全,有个别学校计算机室瘫痪,无法运转。

(四)、课改及教材科研活动

1、课改推进 各校积极推进新课改,氛围良好,每学年开展全校性大型活动2次以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有所转变,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2、校本教研活动 各校均制定了教研制度,定时、定人、定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每期不少于8次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

3、听课评课 各校制定听课、评课、说课制度,校长、教师听课基本达到相关次数。

4、教师培训培养 各校制定本校近期和中长期教师培训培养计划,有实施、总结。

5、教师专业发展 各校按市教育局提出的“六个三工程”的相关课题进行实验研究,还未结题。

(五)、教学科研成果及办学成效 我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精神状态良好,健康活泼、积极向上,阳光乐观,教学论文、论著曾获省、市、县级表彰。

二、主要成绩及亮点

(一)、加强德育教育。

我乡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特别在养成教育方面,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丰富学习内容。各校组织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学习,并进行考查。通过学习与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转变,意识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好转,更好地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加大监督力度。校园内设立了卫生监督岗、安全文明护导员,利用课间休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作好记录,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及时交政教处进行思想说服教育,学校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在晨会予以强调,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3、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活动,坚持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各校都设计了 “文明礼貌” “学习雷锋”为主题德育主题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学校花草树木、保护校园环境、文明礼貌等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良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转变。

(二)全力强化教学管理,以规范化的管理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1、重视课程计划管理。我乡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材和教师,并能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和执行课程计划及课程标准,力求在课程开设上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证每天的两操时间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教管中心不定期抽查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进行监控,防止过快或过慢,期末教学目标考核制是指每学期末对课程计划所涉及的所有学科进行目标考核,对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工作评价不得评优。

2、严格教学环节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考核)都作明确的要求。其次加强检查。学校领导重视对教学环节的检查和指导,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普检或抽查、调研等形式,检查教师备课教案和学生作批改情况,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问题当面指出,经验当众推广。

3、认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抓住机遇,把学校、教师向外“推销”,让外界更多的了解我乡。开拓了教师的眼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

三、主要问题

1.部分学科教学水平不高。

2.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的重难点。3.在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教学思想还是比较陈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学意识。一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抓好业务学习,立足校本培训,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抓好教学反思。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要求教师经常对自己的读书笔记、教案、教后小记、工作总结等进行反思,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总结的基础上提高。

2、严格教学常规,重视管理创新。教学常规的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一种相对稳定的管理形式,也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经常的管理活动。一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继续修订、完善各项教学制度,完善或重建质量指标、奖惩方案及教师德、能、勤、绩考核实施细则,努力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二是狠抓教学过程管理。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课外活动、考核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

3、开展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要明确教育教学科研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好教育科研的运行过程,认真抓好校本教研。

总之,通过本次的常规工作自查,使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使我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 篇3

关键词:管理工作教育管理自我管理

一、教育管理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学科,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学科。就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更是兼容并蓄,五彩纷呈。既有教育科学的方法,也有管理科学的方法;既有传统的思辨型方法,也有实证型、诠释型、实地研究等方法;既有量的研究方法,也有质的研究方法;既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法,也有主客观逻辑、价值逻辑、理性逻辑与非理性逻辑法。

二、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以教育活动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对教育的管理,教育活动不存在,教育管理活动也就无所依托。既然是对教育的管理,那就必须从教育人手,量体定身,依循教育之规定来管理教育。教育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虽然提倡经营管理,但并不是强调通过管理来促使利益最大化,不是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的的。而是通过“经营”学校的特色、教育策划及品牌发展的品格铸造等策略,在管理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上主动创新,对教育自身价值进行深人挖掘,对其发展空间不断开拓和对其内外资源实施合理有效的整合等等。与教育管理容易混同的概念还有教育行政、教育领导等。

教师的自我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学习、生活中对自身的身体、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进行的管理,是教师从自身出发对内的调节与管理。自我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管理,它是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与组织管理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教师运用各种技能、技巧来使得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减少职业压力,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的各种素质,在生活中愉悦自己的身心。

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双向控制的一个过程,在其间既要控制好自己思想、情绪与行为,在行为控制(教学方式方法和艺术)、情绪控制方面下功夫锤炼,同时,又要练就控制学生的能力,要促成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带头人,只有教师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己,时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教育,率先垂范,给学生作出表率,这样教师个人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求得自己的发展。

教育管理与教师的自我管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育管理可以更好的引导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完善促进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在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而教师做好自身的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礼仪规范,扩充知识面,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约束自我等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乐观生活,制约学生的行为准则。所以,教育管理离不开教师的自我管理,只有教师的配合才能成就优秀的教育管理体制。同时,科学的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管理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导老师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带动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

三、自我管理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群体心理特点、需求,如果仅仅是从一般被管理者的角度对其进行管理的话,有可能压抑教师的需求,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被管理者,他们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遵守规章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着创造性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在班级这个小团体里,是班级的管理者,他组织、指导、协调本班级所有的教学活动,引导着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班级里作为管理者,只有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好本班级的教学活动,也只有在管理好“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够在面对着充满变化、复杂的班级管理时得心应手,因此,教师的自我管理不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学校教育管理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在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主要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取决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力的构筑。学生在校时间占据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深远。老师的行为,言语,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心理发展。所以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发展好自身修养与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促进作用。

四、管理者(班主任)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入手。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 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除父母外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一丝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以克服困难的信心,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都会正面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让学生放心去思考,放心发言,会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有情感的积极投入。

特别是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道学生的成长状况,让家庭有阴影的孩子能够露出微笑,让内向自闭的孩子与人开心的交流,让活泼多动的孩子能安静的听好课,让成绩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努力学习,让优秀的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用一言一行温暖学生的心,给予他们自信,给他们力量;加强道德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健康快乐的渡过学生时代。这些,都是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有着本质的联系的。

我做为一名班主任,就应该更加注重自我管理。首先,应提高自身素质,用大量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会被吸引,会得到身边人的敬仰。其次,要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不要用体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让学生有悔过之心而不是愤恨。再次,做一个风趣幽默,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是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的。了解学生所喜欢的东西,谈论他们所喜欢的话题,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轻松的氛围,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作为一个朋友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做好管理工作。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论》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只有教师坚持自我管理,完善教育管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萧宗云,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Oo4.

教育经济管理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或行业的技术或技能,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视度不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诱因主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 竞争压力加剧, 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 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 网上贸易流动增加, 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服务产业迅速增长, 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 预期寿命延长。职业及生活状态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 仅培养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无法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 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定性, 探索如何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外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明显早于我国, 尤其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欧美国家,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研究体系非常成熟。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主, 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学生培养模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时间具有灵活性、以方便培养对象的选择;二是培养内容具有时代性, 即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培养内容具有综合性, 即将对专业岗位的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思想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四是培养形式多样, 含在校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等;五是通过对师资的及时培养, 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与时俱进;六是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与考核三位一体 (校方、企业、第三方) 。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采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见表1 TAFE学院金融英语课程) , 实行“一所学校、多种学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其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定量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并力图通过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 (见表2英国ACCA课程教学安排, ACCA的教育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为一体) , 它们在教育中将职业对专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素质完美融合。

从以上极富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析, 可以看出, 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 将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全线贯穿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都符合岗位的需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为落实强国富民政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实际上已经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安排,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开设了专门的思政及人文历史课程 (见表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 但其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开设置, 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成效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步伐慢于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调研和分析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 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技能培养方式单一

首先,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内的项目练习为主。第二,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 强调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培养

许多学校为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将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德育、历史等感觉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课程降低学时量, 甚至取消, 这些改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深造,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职教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下降。

(三) 单列的思想道德素质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 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的思政课程, 但这类课程的讲授过程理论多, 授课方式传统,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动力

一是, 由于人文条件和培养成本等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新疆, 能够积极接受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培养新人, 尤其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二是由于经济管理类岗位, 涉及企业的商务秘密较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 基本都在外围工作, 较难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业务技能标准及考核内容的客观标准较难确定。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文化不同, 对于经济管理岗位的考核目标不尽相同。这种学和教脱节的模式, 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真正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三、按照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修订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充分研究及对我国尤其是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项目组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了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

(一)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修改了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深造与职业发展为原则, 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其知识结构中保留当前社会深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英语、应用文、计算机等人文课程的学时量, 同时, 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 文学、社会学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

在其能力要求中, 除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外, 增加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 模拟企业管理案例的处理等能力目标。

在其素质结构中, 除了传统的素质要求, 还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感恩等心理素质, 积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意识,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 增加职业规划课程, 讲授专业面向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创业的方法。

在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下, 重新规划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 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 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培养模式, 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 将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

结合专业培养需要, 以案例打包方式, 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并通过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将专业培养与岗位素质教育结合。

1.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借鉴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的案例, 通过新生入学讲座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专题讲座, 让企业专家以身示范, 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以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将具体企业案例引入专业课和学生日常管理及实训中, 介绍企业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

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援助。第二, 通过班级德育课等形式, 开设结合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的专题教育, 渗透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等人文素质。

3. 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或人文课程进行有效打包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当中, 结合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岗位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案例讲授, 同时, 讲授一些违背职业要求或违背法律标准的案例, 强化学生明确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三) 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中

在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当中, 融入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1) 运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融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2) 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对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相应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 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

(3) 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满足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1) 校内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 保持密切联系, 在确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 加强岗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

(2) 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的针对性, 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育人的紧密度

一是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学生的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也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引进企业资源, 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实体经营与学生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职业体验。三是加大企业在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 校企联合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本项目自实施以来, 为了解项目成效, 项目组于2015年7—8月期间, 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及与之相关的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其中在校生和实习生均表示, 学院现在实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 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提前有了更好的认知, 增加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就业企业, 均反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都较之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各国的强国策略, 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善国家的人文环境,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4) .

[2]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艳琴.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4) .

[4]李蕾.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3) .

[5]OECD 2010年报告Learning for Job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教育经济管理 篇5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党员素质,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素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员队伍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市把党员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按照不断提升党员素质,不断增强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以党性修养好、遵章守纪好、维护稳定好、履行义务好、业务工作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以政策、宗旨、科技、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学习“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为主题的学教活动;以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及今年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创新途径,坚持分类指导创新形式,坚持能力提升创新机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载体,增强了党员教育的效果,全市党员队伍建设呈献出了新的面貌。突出表现在:一是党员队伍逐步壮大,×××年至×××年上半年,全市共发展党员×××名,平均每年发展××名,截止目前,全市党员总数达××人;二是新党员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新发展的党员中,××岁以下××名,占发展人数的××%,高中以上文化×××名,占××%,其中大专以上××名,占××%。三是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年,全市共有×个乡党委被命名为“五个好”乡党委,××个村党支部、××个学校党支部、×个社区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个乡(镇)站(所)达到“四个好”标准;全市有××名党员被评为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党员队伍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也要看到,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不少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二、当前党员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基层组织的情况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严。一是存在重经济、轻教育的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为,一切工作要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党建工作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上去了,忽视了党员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党员教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对党员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二是存在有畏难情绪。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宽、工作量大,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吐鲁番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情况更加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感到党员管理“不好管、管不好”;三是态度消极。部分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作深入调查研究,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往往是敷衍应付,致使党员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四是民主集中制执行的不够好。一些单位内部的重大事情,一般都是主要领导说话算数,普通党员参与研究决策的机会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党员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虽然有的基层党组织平时经常组织党员学习,但抓得不紧,流于形式,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致使有的党员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对党的方针政策不够了解,对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多,遇到困难垂头丧气,参与改革积极性不高。有的非公企业 “经 1 济效益”观念比较重,企业老板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党组织的领导要求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或传达上级党委有关精神,老板不给时间,学习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系统地学习理论。有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达不到要求,缺少足够的党建经费,导致无法开展活动和订阅各种党报党刊,党教工作出现有挂“空档”的现象。

3、党员教育工作者观念较滞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有的党组织不善于做党员教育工作,习惯于空洞说教,照本宣科,不能很好的做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的不注意研究党员的思想实际,不能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习惯于搞“一刀切,一锅煮”;有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模范作用差,做起思想教育工作来在党员中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有的没有把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同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对党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的效果,从而造成 “制度难执行、活动难开展、经费难保证”的状况。

4、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我市部分在外流动的党员没有及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暂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党组织对这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现实表现无法及时、准确掌握。

5、教育管理的形式呆板、内容空洞。部分农村支部对党员教育培训没有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方式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不能从解决党员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多是读读文件、念念报纸、看看电教、学点政策,学习教育不系统、不深入,针对性不强,党员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对策和建议

1、抓源头,全面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一是落实责任制。要求基层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情况实录制,详细记录培养联系情况,作为对支部年底考核考评的重要依 2 据。二是适当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各基层党支部在每月党员“电教日”、举办党内座谈会等活动时,坚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让他们感受党的先进性和光荣感,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自觉性。三是定期开展个别谈话活动。通过登门谈心、寄送入党学习资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一些积极分子提高认识,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积极主动地接受党组织的培养。

2、抓规范,严格履行发展党员的各种程序。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履行必要的程序外,着重在四个方面加以规范。一是对确定发展对象的程序加以规范。主要是把好“四关”,即看该对象在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中是否有记录;看该对象是否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看该对象是否参加党校的集中培训;看该对象是否列入支部发展计划。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坚决遏制“突击发展党员”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二是对考察内容加以规范。在加强对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工作实绩,特别注重发展对象入党动机的考察,坚决不让动机不纯者混进党组织来。三是对发展材料加以规范。根据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进行专题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半年考察材料、支部考察材料、政治审查材料、支部会议记录、支部决议、上级党组织谈话等实质性内容明确统一格式,规定凡材料不合要求的,不予讨论审批。

3、疏出口,净化党员队伍。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党员队伍出口。对那些不执行党的政策,违背党的宗旨,促其限期改正。同时,对确实不符合党员标准、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拒不按期按标准交纳党费的党员,通过党员评议及组织生活会,该处分的处分,该清除出党的坚决清除出党。

4、抓阵地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用先进的理论占据文化宣传阵地。二是狠抓市、乡(镇)、村三级党组织活动阵地的建设。要 3 把党员活动室的建设作为衡量单位一把手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对各活动室进行规范布臵,达到“六有”:即有党建制度、党支部园地、党建档案柜及党建资料、书柜和图书、电教设备以及“三级联创”活动规划、创建目标、考核标准等,使它成为党员活动、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场所。三是大力搞好党支部的电化网络建设,加大远程教育工作力度。投入大量的资金,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国企和非公有制党组织的电教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远程教育网络,各级党组织的电教设备配备齐全,硬件设备完善,使各党支部都有播放点、都能观看到电教片,农村党员都能接受远程教育。

5、抓制度保障。为了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做到学前有布臵,学中有记录,学后有检查。二是建立党员轮训制度。依托市、乡党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集中轮训。三是建立慰问困难党员制度。在重大节日期间,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农村、企事业的困难党员家中慰问看望,送上党的温暖,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从生活上给予帮助。四是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及定期联系制度。根据《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实行专人负责,采取个别谈话、家庭走访、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外出流动党员联系卡》,定期向他们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并要求其每半年向所在党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按时缴纳党费。五是进一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通过开展“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党内外群众评议,表彰先进,鼓励后进;完善监督机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抓好制度建设,使我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6、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党支部要经常主动地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时向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要经常向党员布臵工作任务,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要教育引导党员努力学习本职工作所需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教育,使党员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认真执行党的纪律和决议,按时交纳党费,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

7、努力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理想信念宗旨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执政能力教育、组织纪律和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全方位提高党员素质;坚持正面教育、互帮互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建立和完善考学制度、述学制度和定期督查制度,保证党员学习的经常性和正常性;坚持把学习效果、考学成绩与干部考核、评优表彰挂钩,作为评优表彰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党员学习的奖惩激励机制,合理运用考学结果。

二是构建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调查研究等方法,了解和掌握联系点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普遍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建立完善定期征求意见建议制度。通过定期谈心谈话、民主评议、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他们对本地区、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加大信访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上访问题书面联络通知制度、建立限时办案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

三是构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乡驻村”、“一帮一”帮扶弱势群体活动,深入实施“双先”(党员在单位和社区“八小时”内外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安家双推”(给流 5 动党员“安家”,推荐无职党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在社区创业、推荐就业党员进管理层)和“双培四带”(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发展能手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维护稳定、带领群众共同维护稳定)工程,调动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定期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检验“联乡驻村入户”、“一帮一”援弱活动、“三大先锋”工程的实际成果。

四是构建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发展党员时要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性,继续坚持和完善“七不发展”原则,即没有经过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培训的不发展,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发展,手续不完备的不发展,政治思想一般、工作成绩不突出的不发展,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清和党内外意见不一致有争议的暂不发展;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重公论、重政绩、重公平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述廉制度,通过每年一次的述廉活动,加强党员自我警示教育,提醒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党的宗旨,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全面落实《××市干部监督联席单位情况交流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市纪检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政法委(综治办)、法院、公安局、信访局、安全生产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信息反馈;通过设立举报信箱、电话,方便群众监督干部,举报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及时曝光,加强警示教育,通过舆论监督,使党员干部警钟长鸣。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要求,对不合格党员、违规、违纪党员,严肃予以查处,对确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及时清理出党员队伍,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五是构建保持先进性的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认真总结和完善“联乡驻村”制度、援助弱势群体制度、群众监督评议制度、领导班子 6 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调研制度、信访责任制等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巩固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赋予其时代的内涵。重点是针对党组织建设及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上寻找原因,明确修改完善的重点,不断建立形成提高党员学习能力机制、建立强化党员发挥作用机制、建立党员接受群众监督评议机制,为党员发挥先进性构建平台;根据时代的发展,研究制定新的工作制度,保证工作制度健全,努力形成用制度管党员,用制度管党务的工作格局。

六是建立健全党员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坚持党组织和党员大会对党员的评价制度。每年对每名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坚持统一组织和分类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共性工作目标考核与特色性突破性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等“四个结合”,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公平公正地评价每名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万名群众评议党员干部”活动。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总结“万名群众评议乡村党员干部”活动经验,不断完善群众评议党员干部的方式方法,以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唯一标准和强化群众监督的重要手段。

教育经济管理 篇6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词汇逐渐成为描述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执行经济活动确认、记录、计量、反映职能的会计职业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这种环境的飞速发展相比,会计教育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内容体系、报告方式、工作语言等各方面必然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成为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会计的计量手段、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必然向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两大经济背景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教育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教育的技术手段、会计教育的专业培养层次以及会计教育的教育资源等方面。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学的技术手段主要是“粉笔加黑板”,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会计教学的技术手段向着无纸化、无笔化和无尘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将取代传统的以手工凭证为基础的实验室教学,财务软件、真实案例将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方法。另外,英语作为经济全球化下一种通用的工作语言,其推广工作将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英语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即双语教学在非英语国家将需要被大力推进,并将在会计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专业培养层次的影响

会计教育目前的基本教育体系是中专(或技校)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这种不同层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后往往按照学历高低的不同而进入到不同的工作领域。然而这种教育体系从结构上看虽然比较完整,但无论哪个层级的教育目标都过多地强调了技能训练和专门人才等。而未来的会计教育专业层次的区别不应仅仅在技术难度的高低上来区分不同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如,会计的本科教育不要过早地划分专业化教育,而应更多地侧重于对经济学知识和商科知识的知识体系构建;专科与硕士阶段可以重视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博士阶段要重视理论分析的教育,不应该鼓励博士生参加任何专业教育的考试。同时,网络教育和会计专业硕士的教育应该发展成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经济环境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原有工业经济环境背景下会计教育的资源,往往局限于依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编制的“制度解释”性质的教科书,但新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的要求是要给会计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兼具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的教学素材。同时,教育资源的改善还应包括会计专业的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籍以及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设备以及网络环境等的改善。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发展

传统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功能,而是希望会计人员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远见,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既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又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为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教育的目标也应得到发展。

(一)会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

会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经济发展越迅速,对会计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便越高。“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任何层级学校会计教育都不应该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学校教育也不是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相反,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目前美国会计教育中强调的案例教学以及将会计教育与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教育分开的做法就是终身教育思想中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只有以培养学生的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才能使会计人才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形势。

(二)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健全的知识体系为目标

目前,会计教育追求的是单纯的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局限了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教育等应该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而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只有以这种良好、健全的知识体系教育为目标,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会计教育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目标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金融工具全球性流动的趋势,金融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对象,这也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信息产品、信息市场,而且使任何经济都不可能离开信息。在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市场下,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实、充分和公开。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例如,在安然、世通的会计造假案中,如果会计人员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态度,就不会对投资者利益造成如此程度的损害。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应成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建议

为顺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满足上述教育目标,会计教育在教学素材、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教育教学素材的改革

在会计教育教学素材的改革中,作为曾经扮演课堂教学最主要作用的会计课本首先应当进行改革。单纯的“制度解释”的教材不再适用,会计课本中应该增加更多的理论分析内容,以基本的理论分析的“不变”来适应会计制度的“万变”。同时,即使是内容体系发生变化的会计课本也不应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应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其他阅读材料还应该包括能够提供经济现实观察的商业素材,如一些著名的财经报纸和杂志等。同时,会计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也不应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应变得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会计教育教学中的师资培养改革

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目标,对会计教育中的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以便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双语教学的任务。为实现这样的基本要求,需要师资力量所在单位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实践经验的培养方面,应当广开理论界与实务界相互沟通、配合的渠道,为会计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途径;在语言培训方面,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或会计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师资的外语教学能力。

(三)会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经济管理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0年) 》指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安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需要加强研究和深入探讨的科学。自2010年福建南平校园伤害案以来, 学校安全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大、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 都非常重视校园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特别是各校长、园长等行政负责人, 对老师、对安保人员、对学生都反复强调, 各老师确实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行安全教育, 学校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安全隐患的教育环境。然而学校还是不怎么安全, 各种学生伤害事件仍时有发生, 可见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有漏洞的。

学生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 学校安全事关千家万户,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容不得我们一丝一毫马虎和懈怠。就学校安全工作来讲,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安全管理, 二是做好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是我们各级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我们要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安全、有效, 要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各项安全措施等;做好安全教育,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护。就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来说, 安全教育比安全管理更重要。因为安全管理是学生安全的外部条件, 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才是学生安全的主要保障。但是, 在我们学校的教育中, 学生获得的往往是防护和逃生, 而关于生命深层次的教育, 如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等等观念的培养几乎为零。有资料表明, 许多中小学生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急躁、焦虑、消沉、绝望等心态或品性, 他们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 感受不到幸福, 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样, 他们在人生过程中只在意于生活的感觉, 而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性质及意义, 以至轻贱生命, 用放弃生命或伤害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个血案都警醒我们, 枪支和刀具是容易通过法律和公共管理实现有效管制的, 而真正需要我们重视和反思的是人心、人性、人品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将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现代社会三口之家是主基调, 其中的孩子在成年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 更何况即便是成年人中也有不少人是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所以学校安全教育应该是永恒的课题。学生非正常死亡和意外伤害案件的高发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 很多研究者提出三位一体或者多位一体的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模式, 把教育孩子安全的责任细化分解, 以此引起多方的注意, 希求形成合力来实现确保孩子安全的效果。但是, 对比与《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立意来说就缺少了明确性和主体性。学校安全教育是学生一次教育终生受益的关键点, 之所以很多成年人对某种、某类事故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源自于自身的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件, 对学生安全教育要恰逢其时。因此, 学校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理所当然, 责无旁贷。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 另一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学生其他课业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够形成安全教育学科, 纵向研究, 横向延展。

从成书的体例上看, 作者在对学校安全教育概述之后, 首先就是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的章节, 实际上指出了预案是确保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接着就是多达九个章节的具体的学校交通、涉水、公共卫生、消防、用电、活动、网络、心理、自然灾害、校园暴力与校园周边安全的论述;最后是学校常用安全制度的介绍。可以说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 从具体到一般, 最后上升到制度建设。在涉及到的具体某个方面时是按照概述、案例、安全常识与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的顺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用性不言自明。

长期以来, 我国对各种各类型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所以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建设安全文化, 发展安全科学成为的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艰巨任务, 《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是应对解决建设安全文化发展安全科学的阶梯之作。通读全书, 无疑接受了一次安全教育, 相信随着业内人士认同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也会日渐凸显, 进而引起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会在更高的层面发挥作用。

摘要: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各类学生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引发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安全高度关注,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力度。

教育经济管理 篇8

一、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

封建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学。它们虽然都进行儒学教育, 但地位不同, 面向不同的对象, 这体现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国子监是中央官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适应儒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发展过程。

第一, 由太常兼管。太学是最早建立的中央官学, 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直接产物。两汉太学由九卿之首的太常来管理。太常主要负责太学博士的选用和太学生的选取。他不是专职的教育行政官员, 管理太学只是他工作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 两汉的教育行政管理还没有独立, 这是封建教育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太常为便于管理, 通常在博士中选一人为“祭酒”, 让他具体负责太学的管理。“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 总领纲纪”。隋唐以后, 祭酒正式成为教育行政的最高官员。

第二, 国子祭酒地位上升, 成为教育决策与规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晋六朝时期, 中央官学除了太学外, 还建立了国子学和四门学, 封建儒学教育呈现多元化。此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专科教育在此时开始兴起。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以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这时, 在太常兼管制之下, 国子祭酒越来越担负起教育管理的实际职责。国子祭酒不仅要管理国子学和太学, 而且还要为国家教育发展提出规划, 所以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时, 官学时兴时废, 但是国子祭酒和博士是常设的官职, 他们积极议政和咨询, 担任政府教育发展的顾问。与此相反, 太常却极少在国家教育发展决策上进行发言。到了北朝后期, 北齐在中央设置国子寺, “诏国子寺可备立官属, 依旧置生, 讲习经典, 岁时考试”。国子祭酒此时正式成为国子寺的最高官员, 古代教育行政管理出现了渐趋独立的迹象。

第三, 建立国子监, 统一管理中央官学。开皇年间, 隋文帝沿用北齐办法, 设置国子寺, “掌教胄子”, 来负责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书学和算学的管理。大业中, 隋炀帝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设有国子祭酒、司业、功曹、主薄、博士、助教等人员, 完善了国子监的组织机制。唐代, 国子监继续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负责“六学一馆”的管理, 管理范围有所扩大。明清时期, 中央官学的管理比前代更加严格, 国子监各官职责分工十分明确。以明代国子监为例, 它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典籍、掌馔、典簿等官。祭酒“职专总理。一切事务, 须要整饬威仪, 严立规矩, 表率属官, 模范后进, 不可尸位素餐, 因而怠惰”。司业为祭酒的副手, 协助祭酒管理监务。祭酒、司业“务选天下学明行修, 德尊望重, 海内所向慕, 士大夫所归依, 足以师表一代, 名盖当时者”。博士、助教、学正等为教学人员, “职专教诲, 务在严立课程, 用心讲解, 以致成效。如或怠惰不能自立, 以致生员有戾规矩者, 举觉到官, 各有责罚”。这些“司教之官, 必选耆宿”, “表仪诸生, 必躬修礼度, 率先勤慎, 毋惰训诲, 使后学有所成就, 斯为称职”。

二、地方官学的行政管理

汉武帝时, 他“令天下郡国各立学校官”, 封建地方官学由此建立。两汉的地方官学由地方官负责管理, 地方官学能否建立取决于地方官的意愿。北朝后期, 地方官学适应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需要, 开始走向制度化, 并要求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 地方学校按照地方行政区域普遍设立, 并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地方学校和科举联系十分紧密, 地方学校的生员通过科举, 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行列。地方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由此不断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还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主义的政治需要。

唐代在地方各府、州、县设置长史、司功等官员, 负责选补学生, 并在每年冬季将毕业生送到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它为宋元时期地方教育管理专门化打下了基础。宋代教育改革频繁, 地方教育有很大发展。徽宗崇宁二年, 设置各路提举学事司, 专门管理一路州、县学校。这是我国古代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专门化的开始。

明清时期, 政府重视教育, 地方学校由通都大邑延伸到村野乡落。在地方学校的行政管理上, 明英宗正统时设立提学道, 总管一道学政, 其职责是“岁巡所部, 以察师儒之优劣, 生员之勤惰, 而专刺举之事”。清沿明制, 在各省也设置学道或提督学政, 负责主持童试、生员的岁、科两试以及生员“出贡”的各种考试。学政由中央简任, 由进士或翰林出身者充任, 负责地方的教育管理, 地方大员不能侵犯或干预其职责。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改革探析 篇9

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履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管类的创业人才。

现阶段,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以致于现阶段的教学方法越发的注重社会适用型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企业已经成为当前的商业主体, 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企业在社会经济和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 愈发的注重与聘用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人才。基于这一情形, 相关的经管类专业院校应当充分的意识到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 这样不仅会提升人才的就业率, 还会为后期人才创业提供保障。

2. 可实现经管类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

从经管类高校的层面来讲, 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的培养任务, 而培养创业人才已经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通过创业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高校构建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这一教学理念提出可追溯到1998年, 伯顿·克拉克在自己的名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里针对性的诠释了具体的概念, 国外的创业型大学理念涵盖人们日常所讲的大学延续旧有使命, 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可见, 我国在落实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时, 已经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将其充分的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对于经管类专业落实创业教育的建议

1. 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案。

根据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内容一般都会以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为重点, 并以此为教学基础内容, 所以,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直接的影响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效率, 并影响课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要想实现这一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教育水平,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改革教育内容。很多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满足企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 不仅在学生初入大学时, 就为其提供选择专业的机会, 还会在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中, 不断地发挥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很多院校都会组织大学生创业或模拟竞赛的形式, 鼓励学生具备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并通过经管类专业教师的优势, 引导学生养成创业精神, 促进经管类学生多元化、全方面的发展。

2. 通过实训实习的方式完成创业过渡。

创业教育是当前相关经管类高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所以, 有关高校不仅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将创业教学内容渗透其中, 还要将其高效的传授给学生。值得一提的是, 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从多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比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 而且还要通过科学的、适宜的方式, 进行演练、模拟,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任务、内容以及自身的责任, 并且这样才能将创业教育着实的落实到实践教学当中。从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模式中就可以感受到其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的程度, 它曾投入8 000余万元的资金到创业基础和试验室, 并将这些设施、实验室全天候对外开放,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为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训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的过渡阶段, 要想将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地提升, 就要将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并将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 有关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 将学生和企业紧密联系, 增强校企合作, 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方式。经管类高校在培育了具备社会应用型素质的人才后, 就应当与有关企业联系, 鼓励学生落实到企业发展的环节中去, 这样就会为人才后期创业提供切实的实践经验, 也会促进经管类学生全方面发展。

三、结语

虽说现阶段的我国教育已经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 无论从起步方面还是从发展的进度层面来讲,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因此, 在进行在经管类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首先认知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而后再根据本校的发展情况,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这样不仅可以为经管类学生日后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畅.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 :247-251.

教育经济管理 篇10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 实施创业教育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有先决条件, 在学校里已经系统学习了管理类一些基础知识,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进行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就可以, 通过调查分析, 在高校68%的大学生认为进行创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 在自己创业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大学里已经上了这一课, 在社会中就不用再上了, 换句话说就是领先了一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创业, 择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要主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适应岗位的转变。

(二) 实施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以创新为主, 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也对创新国家的建设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创新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 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有所提高, 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才能成为可能。

(三) 实施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类学生注重理论的学习, 实践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开设创业教育能把多个学科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使大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把学过的学科进行一种整合, 把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实践, 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益处。

(四) 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国家现在扶持大学生自主教育, 一个国家创业教育搞的好, 这个国家的就业压力相对就小,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各个高校都进行创业教育, 但在具体实际创业的过程中, 教育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大学生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目标, 没有实际内容, 比较空洞。

(二) 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一些比较落后, 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必须改革, 以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 只是有一些高校进行了尝试。

(三) 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创新教育在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理论课程开设不系统, 实践内容很少, 现在创新教育还是一个口号阶段, 实际管理体系很不完善, 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少, 多数教师不是很专业, 因此现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很薄弱。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 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创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 完善创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创业教育基础, 但一些理论课程必须进行系统完善, 完全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为大学生独立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 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 各个高校尝试组织一些活动团体, 比如会计事务所等, 这些都是师生自愿组织的, 系里领导搭建平台, 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 构建创业教育的运行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和全真两种途径尝试创业, 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创业, 即由学生申请, 学校仿真发给工商、税务执照, 按照企业方式运作, 在校内开业, 学生毕业前将企业转让给新的在校学生继续经营。

四、实施创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 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有效补充;二是创业教育要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要因地制宜引入创业教育内容。

总之, 经济管理类专业根据市场需求, 主动调节课程体系, 开设创新教育, 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为经济管理专业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克勤.创业成功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教育经济管理 篇11

关键词: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美国

众所周知,在当今教育快速发展的世界,美国的高等教发展名列前茅,经过研讨发现,这是因为美国具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一体的大学,美国的这种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作为一种案例,对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一、加强学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权益与个大院系的学习权力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学校自主管理、地方分权、受国家干预的一种运行体制,这是由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国际改革潮流、本国教育与文化的传统性、国家政治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不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省级与中央人民政府的雙重管理以及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影响。如今,高等教育的体制慢慢地往一元化的方向发现,形成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政府与院校联接的过于紧密,这种联接虽然可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冲突、调节平衡、避免出现混乱场面,但也可以形成过度僵化的情形。近几年来,实行集权制国家的改革都在朝着分权制方向发展,比如瑞典、法国等实行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分权体制方向的改革;于此相反的实行分权制的国家改革的方向却是都朝着集权制发展,其中有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方面进行改革的尝试,如何将中央的权利在各个地方上实施这个问题被所有人所重视,所有人都在思考实施的方法。在学校实行自主的办学,不是将所有的权利下放给学校,也不是撤销对学校的所有关注,弃之不管。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也要给予学校帮助,较大的权利与措施由学校自己独立解决,政府可以在宏观上给予学校帮助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界有个一直被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对抗。像比较我国高校,大学中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与行政级别存在这联系,在学校中他们的行政权力不断的扩大,并且这种权利基本上都在校级别的人员上,这祥权利的集中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存在失去了意义,并且一些学术活动得不到很好的举办。所以,我国应该从国外的教学中得到启迪,将行政权力学术权利适当的分离、遵循管理权利分散的原则,将学术组织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二、实行社会参与教学的高校管理体制

美国的高校教育之所以可以这祥成功其中有一方面是因他与众不同的社会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通过实践的证实,美国的这一管理体制拥有多种优点,保障高校施行民主、科学的决策权,使得高校教育更加的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速度提升,并且也为高校办学充分的调动起多方面的社会力量,从而使得国家的财政负担压力降低。在当下这个高等教育快速发张,且逐渐全球化的时代,想要长久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这种社会广泛的参与性对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更加有效的影响作用。由此可知,建立高校管理中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对于中国在进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制度,社会民主化也在随着发展不断的加深,促使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管理的关注,且想要参与其中的意志也愈发的激烈,特别是企业界这方面的意志最为显著。但是,目前的社会现象是高校管理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管理与社会广泛参与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做出解决方案:第一,保证高校拥有基本的归属权并且高校的学校管理组织有学生、社会人士以及社会团体等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第二,建立一个高校管理决策的组织,一个集学校、社会人员、政府一体的政府层面的组织,可以通过政策法规保证社会民众参与到高校的管理活动中。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监督体制。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方式,并由专门的组织或社会团体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第四,制定一个严格的高校办学模式,严格控制高校办学的基准点,施行政府辅助高校办学的形式,政府以标准的制度把关高校办学,并且在行动上支持高校,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帮助高校办学步入正轨,跟进时代发展的方式。

三、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模式

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研究 篇12

一、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时期,全国高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先进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很好的科研水平,但是却不懂经济、不懂管理,使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们走上岗位后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无法真正成为高素质高层次的全面型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讲,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全方位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掌握,已成为每一个本科生立足社会的必备条件。从高校层面讲,高校在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才的整体培养;另外,理工类高校对于经管类知识教育的的师资力量不足、教材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个人层面讲,本科生缺乏对自身的认识,不能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知识体系

(一)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内容分析

本科生在走上社会后,要掌握的经济管理知识不在于理论上需要有多么深刻的研究,而重在实践,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一来,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内容就需要包括方方面面,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由浅入深,尤其要加大对实践应用的扩充,充分分析大学生真正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的界定及其与大学生生活与就业的关系展开,包括社会发展、经济与市场、货币与投资、及行业与管理等,建立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理论体系,调研大学生真正需要的经济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形成专门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经济知识管理的教材,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教学体系要做到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实践性。

(二)知识体系概括

1. 经济类

2. 管理类

三、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教学

(一)教学方法

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在普及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过程。教学方法要在直接教学讲授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经济管理知识中来。要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在某些内容的学习上,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要结合直观演示,让学生动手填写各种报表,以做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使用练习学习的内容。另外,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济管理类图书,教师要恰当地为同学推荐阅读目录,带领学生开拓思维,以更真实的视角接触了解社会就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此外,以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也更能体现学习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有合作便有团队,有团队就要懂管理,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学生本身充分认识到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将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形式

在对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中,不能仅仅将此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因为目前的高校还不能充分做到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普及教育经济管理知识,所以必须将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设置为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不能将非经管类的本科生与经管类的本科生同等对待。非经管类的本科生要更加注重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性,所以教师在讲解此类课程时要注意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各高校在此方面要加大力度。所任用的教师不能仅仅懂经管知识,更要懂理工常识,才能真正将所学专业与经管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亟须具有完整的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全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要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体系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应用。高校应将经管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聘用懂专业、懂经管的教师授课。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就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韩博印,王学信.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海波.会计学原理[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5]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曾五一.统计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7]丁家云,谭艳华.管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叶盛,岳文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观赏果树下一篇:物理教学的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