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2024-10-19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共12篇)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1

一、公共经济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产品属性

(一) 公共经济学理论

1959年, 现代公共经济学家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在其《财政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 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公共产品理论, 它已成为我们使用或者接触到的物品属性的判别依据, 同时它也是决定这些物品特性的理论基础。

目前, 我们现有的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两类。萨缪尔森曾将公共品定义为:对于某种产品, 一个消费者在使用之后, 其他消费者也能使用, 并不会因为前一个人的使用而减少后面使用者的人数。同时, 他提出纯公共产品具有两大基本特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但是现实中, 我们很少发现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更多的是物品满足这两种特性中的一部分, 这时我们称这类物品为“准公共产品”, 这类产品既不是纯公共产品又不是私人产品, 它介于两者之间。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 准公共产品存在一个“拥挤点”, 在这个点之前, 额外的消费都不会带来其他人的竞争, 同时也不会将其他人排除在外, 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但是一到达这个点, 再增加一单位消费就会引起消费者的竞争, 出现“拥挤现象”。

(二) 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

随着公共物品这一概念的使用, 经济学家在教育的划分上就存在很大的争议。然而, 这一争议对人们的福利可以说是产生重大意义的。亚里士多德说过, “大多数人都只是关注自己已有的事物, 而往往忽略那些需要人们关注的公共事物。”所以, 越有争议, 人们越关注教育, 也就越是变相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萨缪尔森认为,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因为高等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 尤其是国家的财力不可能为所有人都提供高等教育时, 所以, 在一定数量的限制下, 高等教育就暗含了一定的竞争性。同时, 高等教育还有一定的排他性, 一个人只要消费掉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名额, 那么其他人就少一个消费名额。而我国最早对高等教育进行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就是王善迈教授, 他在《市场经济中的教育资源配置》一文中把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 非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而非义务教育中就包括高等教育。

笔者赞同以上的观点, 高等教育是由政府提供的, 但是由于普及面和我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公共财政等原因, 高等教育还没有达到义务教育的层面, 因此, 它是带有公共性而又带有竞争性、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

回顾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 我们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阻碍着我国教育的前进脚步。

(一) 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托尔斯顿·胡森说:“我们提倡机会均等, 但是这并不能保障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公平的教育。即使拥有, 也可能因为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导致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成果。”

我国数据显示, 2011年甘肃省高考录取率只有60%, 而黑龙江省的高考录取率竟达90.77%, 两个省至少有30%的差距, 可见各地学子在接受高等教育面前并不是人人均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有:一是我国许多地区的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和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二是考试方式存在缺陷, 高考主要考的是考生的记忆和计算能力, 分数高的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 因此, 仍有一部分有其他潜质的学生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但是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仍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这也只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同时, 各个高校仍然存在着资源的大量浪费, 具体表现为: (1) 在各个高校中, 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的安排比例不合理, 学校机构臃肿, 办学效率不高, 而且办公经费在不断增加, 这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经费用在了别的地方。 (2) 高校设施投入是教育经费中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一些高校学生反映无法使用这些设施, 导致明明存在设施, 可是却弃之不用的现象。

(三) 学科比例失调, 专业设置不合理且缺乏人文教育

1999年, 我国决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然而, 我国各大高校的扩招, 却使得毕业的学生就如流水线上的产品。同时, 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中, 喜欢设置一些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的学科, 而不管未来发展如何, 这样就导致了一批批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竞争压力巨大。同时, 我国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缺乏人文教育, 而且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严重分离, 因此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 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 同时办学模式趋同

王洪才教授曾指出, 民众看到中国政府在对大学放权时, 以为高校获得自主权, 获得学术自由, 实际这种希望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中国大学模式要比西方大学分权与集权模式复杂得多, 即使中国政府放权, 但是只要没有进行制度改革, 中国大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权仍然得不到提高。同时, 我国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 自身定位很模糊, 一味模仿其他高校, 这就导致了各个高校之间基本都是一样的。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弊端的思考

(一) 我国高等教育弊端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面提及的高等教育出现的弊端, 我们只有探其原因才能很好的找出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 在高等教育扩招前, 学生们以分数作为获得高等教育

机会的凭证, 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入学的门槛也在降低, 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关键, 交得起高额的学费才是入学的基础, 而我国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是最高的, 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无法获得高等教育, 也就很难摆脱贫困的局面, 这样再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 周而复始, 收入差距拉大, 此时何来公平而言。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政府投入的“不

到位”甚至“缺位”, 其结果一是导致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由于有限的财力, 高等教育无法正常发展;二是更多的学生一毕业就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 使得那些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成本无法收回, 这就会大大影响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和投资力度。

3. 针对有限的高等教育投入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问题,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

一是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设置各个机

构、部门, 非教书人员过多;二是高校里的一些仪器设备或者教室只有上课时间才对学生开放;三是高校设施由政府购买, 不能单独结合各个高校特点采购专业仪器, 因此买回的设施、产品会出现不匹配或者质量要求不达标的情况, 造成教学设施的积压。

4. 我国的一些高校为了某些经济利益一味地进行扩招。

同时, 一些高校仍然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设立专业的, 这个法规已过去14年, 时代发展又是如此迅猛, 因此一些专业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就相反, 一些高校是看什么专业目前热门就立马设置什么专业, 根本不顾市场实际需求, 导致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且在越来越多的教学评估下, 高校只注重评级, 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学生接受的教育也不再具有创新性。

(二) 高等教育弊端的解决方法

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 那么, 政府在公共产品出现问题时也必须主动找出解决方法,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收入的不公平导致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政府进行税收改革是有必要的。

公共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在进行初次分配前, 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按劳分配, 消除贫富差距, 我国应实施结构性的税收政策,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2. 在政府的领导下, 对已有的高等教育投资进行一次整理, 确保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 确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配合密切, 发挥财政拨款的主要作用, 使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得到充分利用。

3. 高校划分学科和专业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提供各类型

专业人才, 因此, 我国教育部门应及时观测时代动态, 在宏观角度进行及时指导, 同时, 应该时刻掌控好高校扩招和教学质量的关系。

4.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控制要在一定范围之内, 政府既要管理又要给予其自主权。

政府应做到由直接掌握转向间接掌握, 由全权掌控变为部分掌控, 同时, 对于高校的管理应充分给予权力的下放, 使高校成为独立的个体, 而不是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这样, 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拥有真正的自主权、话语权。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 相关文献较少。笔者通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得出, 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问题上必须将自己的职能准确定位, 高校也必须做到公平、自主、合理等方面。就如德国学者赫尔曼·勒尔斯提倡的“大学应将独立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大学观念发展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冯会玲.从高等教育产品的特性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6) .

[2]胡洪斌, 张晓智.高等教育产业经济规制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

[3]黄立华, 徐迟.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政府责任[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7) .

[4]李建发, 郭鹏.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04, (4) .

[5]覃玉荣.公共经济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产品[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3) .

[6]王虹.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探析公共教育改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1, (12) .

[7]杨雪.我国高等教育属性探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 7 (4) .

[8]周采.公共经济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公平[J].南京师大学报, 2006, (9) .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2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今天,弘扬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 义。

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 的冲击和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 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其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 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竞争者只有顽强拼博,不断进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 的的学习动力。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 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集 体主义观念淡薄。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竞争意识日趋增强,群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 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步淡化;对个人利益,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 个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不足等。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社会上出现的 追求享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有的学生一味讲 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钱花光了就去偷,骗、诈等。三是“读书 无用论”重新抬头。当前,社会的分配不公和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使不少学生认为不读书,无知识也可 以赚钱发财,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求混个毕业证,早早冲出这所“牢笼”,去投身市场经济的 大潮中赚钱发财。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 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也是深远重大的。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把“廓然大公”、 “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一代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 义思想的滋长,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现 代价值,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这是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义利观,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需 要。“义”,即道义;“利”即物质利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乃是道 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就 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在社会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却陷入“金钱至上” 、“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获得金钱,不择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甚至以身试法。青少 年学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确定正确的义 利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 华民族传统道德对立志、求学、自强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 熹的“命当志存”,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字经》 上讲的“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学苦读,都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指导青少年 健康成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和具体校情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德育教 育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采用了“三个结合”和“开展一项活 动”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个结合是:(一)传统美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并代代相传。我们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有机地结合了《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提出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能严格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传统美德教育 和学习先进人物结合。在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在他们的感人 事迹里都闪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积极宣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让学生懂得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不可能做出感人事迹的。学校掀起了学先进、做好事的热潮,其中有的学生的事迹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好评。 (三)传统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美德教育包 含着在职业生活中的敬业守职,公平交易,以礼待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因此,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有机地 结合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在校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严守职业纪律,激 励竞争意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为在校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展一项活动”,即 开展“班级礼仪值周活动”。礼仪行为是传统美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在进行礼仪教育和礼仪训练的基础上 ,实行了班组礼仪值周活动。值周人员身披绶带,仪容整洁,着装得体,用语礼貌,举止优雅,这项活动的开 展,营造了学校文明礼貌的浓厚氛围,优化了育人环境,使传统美德教育更具体,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我校初步形成学、用传统美德的好风气,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校风校 纪也越来越好。绝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敬业守职,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开拓进取,得到用人单 位的普遍赞誉。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3

[关键词] 新加坡;经济危机;教育政策;战略投资

[中图分类号] G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5-0037-03

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解决短期困难,不能因为这场危机,即使是全球性的危机,偏离我们“为未来做准备”的中心。实际上,我们还能从中受益:我们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教给学生一些重要的东西——节约、希望、自信、达观、创业和不屈不挠。

——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

面对正在全球蔓延的经济危机,教育应该如何应对?2007年被麦肯锡评价为“世界一流教育系统”的新加坡沉着应战,不断推出各种应对策略,走在了各国前面。

2008年12月30日,新加坡教育部长兼第二国防部长黄永宏在出席第11届校长任命庆典时,发表了“在政府财政紧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的教育投资战略”的主题演讲,阐明了新加坡未来教育的关注点。2009年2月10日,在新加坡国会提前召开的2009财政年度“供给辩论委员会”上,教育部围绕“迎接未来挑战:巩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出台大量教育新举措。纵观新加坡的教育应对策略,有五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强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

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代”,新的世界格局将出现,为了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抢占先机,在危机之后拥有更加美好的教育体系,新加坡的教育要抓住现在发展的新机遇。教育部长黄永宏指出: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如果做出正确决策,那么新加坡将毫发无损甚至变得更强。新加坡教育部也提出:我们相信,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危机时期,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投入。在困难时期,投资未来显得尤其重要,新加坡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教育体系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经济变革的需求。

在新加坡国会召开的2009年“供给辩论委员会”上,黄永宏在题为“抓住机遇,构建一流教育体系”的演讲中指出:就教育而言,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新加坡可以抓住许多机会构建世界一流教育体系。世界一流教育体系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因高标准而受到推崇,与世界顶尖学校(不仅指大学,还包括中小学,工艺教育学院及理工学院)相比,名列前茅;根据学生各自的长处,提供普遍的入学机会,同时为学生搭建跨越不同教育体系的桥梁;能积极对有不同天赋和学习需要的学生做出回应。

新加坡视这次危机为机遇,加快了构建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进程。

二、强调教育的战略投资地位

由于坚持长期的谨慎财政政策,新加坡是当前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在过去几年积累财政盈余的国家之一。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新加坡一方面坚持一贯的谨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坚持优先投资教育的战略,不遗余力地投资教育。

面对经济危机,新加坡教育部一方面在想尽办法削减不必要的成本,鼓励教育部所有机构和部门主管谨慎花费每一分教育经费,并推动学校为节约成本做出努力。教育部还通过对各种程序进行评估以节约开支。例如定期对中小学校舍施工项目进行评估,确保去除虚饰,让门道、出口和楼梯在符合建筑原理的同时实现最优化;把一些在建基础建设项目打包进行以实现规模收益。

另一方面仍继续加大教育投入。2009财政年度教育预算增加了5.5%,达到87亿新元(以下均为新元)。预计到2013年时,教育支出将增加25%,达110亿元(包括对IT的投入),新加坡将利用这些投入从战略层面增强教育系统的基础。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新加坡政府在经济低迷期为刺激经济复苏出台的方案,此举对于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将产生积极影响。在中小学,将投资新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如加速“室内体育馆”建设项目的铺开,让更多学生更早受益;同时筹建建立一些“卓越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涉及艺术、音乐和体育领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投入:今年,新加坡教育部计划招募3000名教师,同时增加教辅人员招募数量。此外,面对市场上失业的专业人士,新加坡教育部还计划招募那些具备较强语言能力的、对教学有意向和兴趣的中途转行专业人员进入教育行业,充当外语辅导教师,与小学外语教师形成补充;而那些具备领导和管理经验的中途转行者也可以担任副校长,充实领导团队。为了让他们顺利转行,教育部还将启动一些新的计划帮助他们尽快加入教学队伍。如在幼儿园,将实施“快速培训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帮助这些中途转行者尽快获得必要的资格证书;同时也考虑为他们的培训提供财政资助;该项目也适用于有意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新毕业大学生。

理工学院也计划加快招募进程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以前,他们只招募新毕业大学生当教师,但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将扩大招募那些拥有企业经验的合格人才。大学校长也将加快从新加坡和海外招募教师的进程,改变师生比现状,吸引大量一流人才。

新加坡教育行业今年总共创造7500个岗位,在储备优秀人才的同时,无疑将对经济复苏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三、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新加坡教育一贯坚持公平而差异的政策取向。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在大量家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政府更加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实施大量财政支持项目从不同层面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实现了政府的一贯承诺——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一流的教育。

2008年,教育部的“财政支持计划”(Financial Assistance Scheme,FAS)惠及4.49万名学生(2007年为4.22万人);今年“财政支持计划”将增加730万元,总预算增加68%,达到每年1800万元。对于受教育部FAS资助的小学和中学生,除免费提供教科书外,教育部每年还将为学生免费提供一套校服;针对准备上大学的学生,教育部将把FAS资助额度提高50%,从目前的500元增加到750元,帮助他们购买教材和其他学习关键费用;今年新加坡还提高了“教育储蓄账户”的额度,小学生每年从目前的180元提高到200元,中学生从220元提高到240元。

教育部还将投入540万元支持中小学校本“财政支持计划”,给予学校和校长更多机动性,为每所学校一次性提供1万元,并为那些享受教育部“财政支持计划”学生人数超过10%的学校增加1万元。

针对中等后教育,教育部今年将投入1100万元,为所有贫困的大学生、理工学院学生和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实施新的“短期学习支持计划”。同时,教育部还将学费贷款和学习贷款的偿还期推迟一年,在延迟期间,学生不需要支付未还款的利息。今年,教育部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总投入将增加2400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120%,5万名享受教育部“财政支持计划”的学生受惠,3万名中等后教育学生受益。教育部承诺如果需要,还将继续增加投入。

四、强调提升教育质量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一方面为了为学生迎接不可预知的未来挑战夯实基础,培养他们适应挑战并拥有成功未来所需的“21世纪技能”,新加坡强调不断提升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为了为所有人铺平从校园向职场过渡的道路,培养学生具备不断适应结构性调整所需要的就业技能,新加坡强调各类中等后教育各司其责,追求各自领域的卓越。

针对小学教育,加快对小学教育进行全面审视进程。新加坡“小学教育审视和执行委员会”提前于2009年1月初发布了《小学教育审视报告》初稿,从两个宽泛领域提出小学教育改革初步政策建议——寻找知识传授与技能、价值观培养的平衡;为优质小学教育提供更多资源。从鼓励课堂上更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的采用,改革课程及评价方式,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教育部承诺将提供充足资源,保证报告中建议目标的实现,并计划在10年内投入45亿元,分阶段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课程和教学质量。

针对学前教育,政府除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未来4年拨款将从目前的每年1700万元提高到6250万元)外,将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关键领域施加影响,从提升教师质量,为幼儿园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加强质量监督切入,不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保证所有儿童(尤其是那些来自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都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更好为教育做准备。

针对中等后教育,新加坡鼓励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及大学各司其职,各显身手。工艺教育学院将致力于提供切合实际的技术教育和为经济发展培训熟练工人,所有分校都将进行关键性创新,为优化资源,提供更好的教育经验而努力,并都将提供核心课程、高需求领域课程及特定需求领域课程;理工学院将认真审视新课程是否符合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2009年,5所理工学院将提供25门新课程,除了学术研究外,理工学院还将日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理工学院提供的各种设施、各种体育和健身方案及鼓励机制,将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将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

五、强调为所有学生搭建成功桥梁

如果要提高社会流动性,保证企业与经济有将来需要的劳动力,16~25岁年轻人的教育是关键。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尚达曼曾宣称:我们相信新加坡是这样一个地方——是你的能力和努力决定你的成功,而不是你的家庭背景。新加坡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搭建桥梁和阶梯,确保每位新加坡人都有积极向上的空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新加坡更加强调开辟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更多接受中等后教育及成功的桥梁。

新建的“科学技术学校”明年将开始招生,该校将满足那些在应用学习方面有天赋的学生需求,有望培养更多技术创业者;工艺教育学院计划新建两所分校;理工学院也将扩大招生,与去年相比,今年5所理工学院将增加700个名额,达到2.57万个,所录取的学生人数占同批小一学生总数的42.5%(2005年这一比例是39.7%);扩大理工学院和外国专科学院(Specialised Institution)合办学士学位课程的计划,让报读的学生从每年300人,在未来几年增加到700人;高校也将继续扩大招生,今年计划招生1.5万人,在2010年将提前实现所定的25%学生能接受大学教育的目标,同时计划在2015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30%;还将与美国和中国大学洽谈,合办东部新大学。

参考文献

[1] Meeting Future Challenges:Strengthening Education for All,http://www.moe.gov.sg

[2] Seizing Opportunities to Build a World Class Education System,http://www.moe.gov.sg

[3] Improving Quality in Private Education,http://www.moe.gov.sg

[4]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ducation System,http://www.moe.gov.sg

[5] Raising the Quality of Primary Education,http://www.moe.gov.sg

[6] Providing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Post-Secondary Sector,http://www.moe.gov.sg

[7] Reducing School Attrition,and Update on Pre-School Initiatives,http://www.moe.gov.sg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4

职业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以从事某一专门的社会活动为内容的社会实践, 是人们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及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境界[2]。公民职业道德的好坏是评判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发达的重要方面, 公民职业道德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对国家的经济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反过来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产生推动作用。

一、经济危机下我国公民职业道德出现的主要问题

回顾历史, 我们党做出市场经济的抉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是来之不易的成果。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启动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工作重点的转移做了充分准备。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冲破了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这一理论禁区, 从而带来了中国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 人们的职业追求虽然受到种种限制, 缺乏灵活性, 但是当时人们责任感比较强, 对职业的忠诚度也比较高, 大多数的从业人员能够尽职尽责, 忠于职守。但是, 在市场经济下, 由于追求商品经济利益倾向性的原则, 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严重偏差, 有部分人甚至不惜牺牲良知和道德。在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下, 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但没有加强, 反而出现了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

(一) 职业良知退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时尚的口头禅, 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金钱的俘虏, 倒在金钱的枪口下。为了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 他们过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收益, 而对于他们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利益却置之不理。在一些行业和领域, 有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 见利忘义, 不讲诚信, 把职业道德抛向脑后, 不仅没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做贡献, 而且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次序, 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3]。经济危机的到来, 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部分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巨大威胁,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 非但没有唤醒这一部分人的职业良知, 反而使他们乘机掠夺, 成为经济危机加重的导火索。

(二) 职业道德责任感淡化

职业道德责任感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对整个民族经济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不管处在哪个行业, 站在哪个岗位上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当前有很多人, 对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并相互推卸责任, 在利益问题上, 斤斤计较, 只讲获取, 却无视获取是以奉献为前提的道理。特别是处在垄断行业或所谓“铁饭碗”的岗位的人,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不思进取, 认为整个行业的集体利益和他们无关, 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自己获得的利益。

(三) 敬业精神弱化

二战后的日本, 正是因为员工高度的敬业精神, 才使得日本的经济突飞猛进, 一举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然而在市场经济下, 一些人把职业看成是谋生获利的来源和手段, 不把职业看成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舞台, 不把自己作为职业的主人而是把自己视作单纯的雇佣劳动者[4]。这样必然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和奉献性, 没有敬业精神。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 一部分人见异思迁, 置公司和集体的利益不顾, 在公司最需要他们的时候, 他们转身一走了之。这也是很多公司在经济危机下濒临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危机下加强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一) 加强公民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6年10月10日,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中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议要求我们:“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邓小平经常告诫全党, 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手不能软, 否则就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不能得到保障。任何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都包括了职业道德, 这是因为社会道德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职业道德又是社会道德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分工,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而且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各领域的问题日常尖锐, 加强是职业道德教育是抵制经济领域道德失范和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

(二) 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职业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它作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 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 使得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也朝着多样化发展, 从而导致我国公民的道德出现了不少失范的现象。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滑坡、是非颠倒、美丑混淆,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不讲诚信, 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屡屡出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由于社会内部分工的细化, 我们每一个成员都会从事一定的职业, 因此, 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我们更应该从职业道德规范上入手, 构建一个和谐的职业道德环境, 让全国人民积极主动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浪潮, 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只有加强了对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那些因公谋私, 腐败堕落的公民, 才能避免公民价值取向的严重偏差,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环节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 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战胜经济危机的重要力量

当前全世界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 这就是如何应对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由金融海啸演变成的经济危机, 以“多米诺骨牌”摧枯拉朽般的速度席卷全球, 使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 世界经济前景已经不容乐观[5]。乐观的人认为,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会非常小。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形式出现了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国际市场需求不振, 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使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资本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通胀压力难以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我国将如何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是全社会都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够有效的稳定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情绪, 振奋他们的精神;只有加强公民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使劳动者做到忠于职守, 团结协作, 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使各行各业都重新活跃起来;只有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使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 共同抵御经济危机。

三、经济危机下加强我国公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 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和崇高精神, 不管我们从事何种职业,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必备的素质之一。中国古代就有“夙夜在公”的价值观, 即视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儒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等整体利益称为“义”, 而把个人的私利称作“利”。在调整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上, 儒家强调“以义为上”、“先义后利”, 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而反对“重利轻义”或“见利忘义”。历史上, 以“义”至上的义利观的提倡, 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也培植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整体利益献身的奉献精神。在当前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的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发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良情操, 教育和引导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自觉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坚决抵制自私自利的不良风气, 提升道德境界, 在社会主义各自不同的岗位上, 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为抵御当前的经济危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各行各业应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齐心协力, 迎接挑战, 共同应对危机。

(二) 建立各行各业的诚信的机制, 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加强诚信建设是抑制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最有效的手段。经济领域中假冒伪劣问题的实质是不讲诚信, 不讲商业道德, 是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因此, 克服“诚信”危机, 抑制道德失范现象, 牢固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思想观念, 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6]。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个复杂而又协调的整体, 各行各业与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主义的每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劳动态度的好坏, 都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各行各业间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要建立诚实守信的机制, 为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健康有序进行做出应有的贡献。经济危机的到来, 不仅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实体, 而且也冲击着人民的思想。只要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并把它贯穿于行动之中, 那么企业就会有良好的企风, 在商店就会有好的店风, 学校也会有好的校风, 政府也会具有好的政风[7]。当各行各业都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整个社会也就形成了优良的风尚。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 每个行业从行业做起, 把良好的职业道德融入整个的经济建设中, 我们就能顺利渡过难关,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将指日可待。

(三)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弘扬爱岗尽职的敬业精神

对于一个企业, 职工的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凝聚力, 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8]。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从根本上说, 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为迎接经济危机下竞争的严峻挑战, 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 而且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 我们还要弘扬爱岗尽职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 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 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敬业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 为事业尽心尽力。宋朝朱熹说,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认真负责, 一心一意, 任劳任怨, 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因此, 弘扬爱岗敬职的敬业精神以及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当前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建海.谨防中国经济危机[N].环球财经, 2008-7-29.

[2]鲁英.职业道德需要角色化—职业道德落实的理论困惑及其出路[J].探讨与争鸣, 2008, (9) .

[3]张广英.浅谈公民职业道德建设[J].政工园丁, 2002, (4) .

[4]李海荣.关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浅见[J].归海论丛, 1997, (2) .

[5]2009宏观经济走势及国务院扩大内需政策解读[EB/OL].http://www.cnbm.net.cn, 2008, (11) .

[6]刘镇江.江泽民经济伦理观探析[J].求索, 2003, (2) .

[7]张永仁.浅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功能[J].创造, 1997, (4) .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5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职能能力之一。从其字面上来看,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自身遇见的和看到的事情,讲述给其它个体。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对自身工作信息的传播、工作任务交流、财务的汇报、咨询业务等等,利用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的实际撰写,来有效的进行工作。首先,对于中等职业学生来说,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表达和口语交流能力,掌握听、说、读、写等能力,并可以把不同能力进行合理运用。其次,中等职业学生也要注意具备财经撰写能力,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生来说,财经撰写能力,首先要具备实际应用的撰写能力,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对文章和财经报告理解基础,进而展开实际撰写作业。对于会计工作来说,其主要的撰写内容涉及到,行政类别的业务文章、事物类文书、传播形式的文书、经济类别的文件、司法和涉外经济文件的撰写等等。中等职业学生要保证具备不同文体形式的抒写能;力,保证抒写语言的精准性和真实性。来增加自身的财经实际工作能力。

2.实际工作能力。首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基础,是其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其次,会计工作人员也要具备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一,要具备手工的核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书写能力、统计和核算能力、证书的制作能力、账务的校对和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的编制能力等等。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要具备较好的电算化技术操作能力,保证自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利用不同软件的信息平台,来对财务报表进行绘制和记录,保证财务记录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站在会计的职业操守方面来看,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职业的判断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具备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具备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人世界观,保证可以高效和负责任的工作。

二、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

1.增加对校本教材关注度。为了提高中职会计的职业能力,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目标,首先要增加对中职会计校本教材的关注度。保证教学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证其具备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引荐国外优秀教学资源,把其和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增加教学教材的实际应用价值,保证教学教材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际案例、具备学习的目标环节、分析和思考环节、具备众多图表、课后总结等等,利于学生依据教材的脉络进行学习。建立有序的学习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要注意对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和电算化教材的关注度,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增加其电算化的操作技巧,保证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和电算化教材的实际应用性和真实性,保证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和电算化教材满足现代化财务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最后,也要注意对中等职业财务会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保证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财经报告书写能力、具备较好的业务工作能力。

2.增加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关注度。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在一些招聘网站上,观察一些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要求,进而构建合理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来增加中等职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保证中等职业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能力和道德修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更加财经法规教育课程,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进行校本教学教材开发时,增加财经法规教育课程,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进行实际课程讲授时,要由专人进行讲授,明确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报纸刊物等等进行案例教学,选择当下较为热点的实时案例进行教学,把案例教学与当下的会计从业法律规范结合教学,保证教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来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其次,也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到会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因为其是会计学习的基础,假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一道德教育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基础教学环节,为学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的基础,来实现自我发展最大目标。

3.增加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为了全面贯彻科学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加对会计教育经费的投入度,来构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来实现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发展。首先,中等职业校方要增加对会计模拟实验场所的构建,构建电算化和手工模拟实验室。手工实验室,可以对学生进行手工实验教学。对于手工实验室的构建,要保证其具备真实性的教学资料和实际应用品。例如:印章和原始的票据等等,拉近学生和职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其次,也要增加并对电算化会计实验室的构建,其可以利用会计软件,来进行模拟演示和实际应用联系,保证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具备多样化的财务软件,例如,金蝶软件和用友软件等等。把手工虚拟实验和电算化实验紧密结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最后,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增加对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关注度,增加校外延伸作业和实验实践工作的次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把工学紧密结合,增加教学的实践性,来保证中等职业会计学生具备较好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大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语

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及其重要,为了提高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的实际价值,保证中职会计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首先,要增加对中职会计校本教材的关注度。保证教学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荐国外优秀教学资源,把其和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其次,也要加财经法规教育课程,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最后中等职业校方要增加对会计模拟实验场所的构建,构建电算化和手工模拟实验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莫海菁.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探究[J].商业文化,,06:153-154.

[2]钱立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性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284-285.

[3]黄新华.关于中职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246-247.

[4]宁金吾.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10:57-58.

[5]朱丹红.新形势下中职会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3,07:179+181.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6

此次沙龙,我们特地走访了环球雅思总裁张永琪、华育国际总裁张大力以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少年素质提升中心主任张大北三人,共同探讨金融危机下的教育产业。而这三位所代表的机构,也恰恰代表了目前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重要的三个分支:出国培训、IT教育培训、少儿培训。

张永琪:2009年教育行业还将会有20%的增长

《报林》:目前有很多报道都在说,金融危机下的教育产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甚至有逆势增长的态势,您处在教育培训产业的第一线,实际情况如此吗?

张永琪:我个人的主张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各个行业都有影响,包括教育,只不过教育稍微弱一些,会不会出现大家都去学校里念书?这个情况只是大家的一个期望,但今年没有明显的表现。

《报林》:那发展有停滞或者说下滑的情况吗?

张永琪:那到没有,依然保持每年20%的增长。

《报林》:如果用矛盾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增长?

张永琪:对,相对来说是一个增长。在大家都下滑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个稳定发展的态势,应该说教育还是一个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行业。

《报林》: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环球雅思的上市准备的如何了?

张永琪:我们是在2006年9月拿到了软银赛复2500万美金的投资,当时的计划是在2008年底2009年初上市,目前看整体的准备工作也接近完成了。但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大概的想法是在2009年底,2010年初上市,推迟了有一年的时间。同时我们在2008年12月份又做了一个500万元美金的融资。

《报林》:2008年教育培训相对其他行业来说似乎更受风险投资的青睐。

张永琪:对,我也看过一些相关报道,在2007到2008年之间,在风险投资领域,教育行业的数额是最大的,数目也比较多,大概有30几个案子。2006年新东方上市为教育投资打开了大门,大家看到了教育是一个利润率比较好的行业,金融危机又鉴证了它的稳固性,所以VC的热情也比较高。但实际来说,2008下半年以后,VC也比较谨慎,目前没有其他的教育机构再得到投资,这也说明,金融危机还是影响到了所有的行业。

《报林》:那您对2009年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怎样的预期?

张永琪:从行业上分析来说,2009年教育培训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品牌营销为主体的培训行业的竞争趋势。从2008年到2009年,会有越来越多学校以企业化的模式来运营,在这就会带来营销预算的大幅增加。这中竞争条件下,对一些小的培训学校,尤其是家族式的培训学校影响是比较大的。就各个方面的差异化都拉开了。现在学生对求学之间选择品牌,或者是选择企业的实力还是比较多的。

现在教育大概有四种类型规模比较大。一个是出国考试类培训,二是IT就业职业类的培训,三是以高端口语为代表的商务类培训,四是青少年同步补习为主的学校。今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第三类,像华尔街,英孚这类学校都是以收入比较高的白领为主要招生对象,今年我了解到,商务培训领域的招生规模较往年至少下降一半。根据教委的数据,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仅建外SOHO就有有六家学校关门。

出国培训稍微好一点,因为出国的就是19-22岁,因为人到这个岁数之后就是要出国,他也不能错过这个时间,所以在这个时间,他的目的性很强的客户不会受影响,还有面向青少年的,比如要小升初或者高考,就是经济环境再不好,他也得学。

金融危机可能是2-3年的低谷期,教育在中国肯定是持续向上的,目前为止,整个教育培训还是以上升态势发展,只是说,上升的速度会慢一点。我觉得教育、医疗这样的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小。我想2009-2010年教育行业还会有20%的增长。

《报林》:环球雅思在2008年的发展如何?

张永琪:2007年我们的发展在40%,2008年的增长差不多在50%,较2007年还是有很多的增长的。

《报林》:有哪些经验跟我们分享吗?

张永琪:2006年的融资对我们的品牌带来了提升。我们不是以某位老师,某种教学法而存在,一直是一种企业化的运营,正好吻合今年的发展。另外,很好的财务和内控标准是尤其重要的,有了这些标准,你就可以很好的确定你的实际收入多少,你的成本配比多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报林》:请您为想要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创业者提一些建议。

张永琪:对创业感兴趣的年轻人来说,现在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过程,希望他们能够充分了解教育行业面临各种困难,这并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行业,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讲要有坚持力和耐力。教育如果有心做是百分百成功,所谓不成功的人都是不能一步一脚印的走过来。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变化非常快,要有创新精神。传统中国文化讲究历史传承的不变,但在民办教育中要创新,要与时具进,求变、求快、求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张大力:风险投资的方向可以作为创业者的参照

《报林》:金融危机以来,是不是有更多的人选择培训充电?

张大力:已经有这个苗头了,但是现在就国内来说,还并不明显。国外培训机构,特别是民营机构的股票价格都在上升。主要就是因为国外金融危机下很多人学习。实际上来说,金融危机下重新充电培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等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再去找工作是最划算的。

《报林》:那金融危机对教育培训行业有负面影响吗?

张大力:没有受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企业的发展速度都是正常状态。要说影响,对人的心理影响可能更大一些。很多人对前途看不清楚,对中国人来说,经济下滑并不是经常发生的。

《报林》: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的现状,是否意味它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张大力:不能这么说。只能说发展地很快,这主要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表现。培训机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报林》:那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张大力:过去来讲培训是一个简易概念,两三个人就能办个班。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培训机构都向企业化发展,要有更高的培训技能、培训水平,更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实现专业化的培训。

《报林》:就职业培训来讲,更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方向?

张大力:技能型,实战型的培训会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联合培养。我们终归是要按社会,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

《报林》:IT培训的前景在哪里?

张大力:IT教育培训与IT产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IT产业发展快,IT培训就有前景。因为他需要专业人才。从实际来看,IT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更新速度特别快,就目前国内来讲,最热的就是3G产业,还有包括动漫数字,数字艺术,其他软件方面,不断有新的空间产生。从需求上来讲,目前中国有80%的企业都没能上升到信息化管理,加上网络营销越来越热,政府的信息化公开平台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报林》:华育国际在IT培训方面是行业的翘楚,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经验?

张大力:目前为止,华育国际走过了三个阶段。从与印度合作到与清华大学合作,现在得到软银赛复的国际融资,同时获得包括微软,SUN这样大的国际机构的战略支持,然后做品牌。华育国际现在来讲,在教学、在证书,在就业推荐等方方面面我们都要比我们其他同好要高要强。

另外从经营模式上看,我们并不一味求大。华育国际是以直营为主,但是也吸收一些加盟者。加盟方面,目前我们没有在资金上设很大的门槛,比我们的竞争者至少少一半。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但数量上会严格控制在总量的30%以内。华育国际的发展时间不长,下一步我们会加强品牌的宣传和传递,在人才培养方面会做更多工作。

《报林》:您认为2009年教育培训市场会有怎样的发展?

张大力: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应该还会不错。但是存在一个变数,就是不知道金融危机对中国人的心理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报林》:对想在教育领域创业的人,您有何建议?

张大力:这可以换个角度来谈。如果我是一个有些资金想创业的人,一定要找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传统行业虽然看似稳妥,但实际上由于其发展相对成熟,拓展空间要小,而且竞争会更大。但教育培训来说,目前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现在是涉足教育培训领域的很好的。

当然机遇是与风险并存的。作为一个创业者,要进入一个行业,首先对行业要有充分的了解。另外看一个行业是否有前景,我们还可以参照风险投资的去向。“风险投资”并不是像《非诚勿扰》里范伟说的:风险越大越投,而是看准了这个行业的前景他才会投资。

张大北:教育培训机构要有独立研发能力

《报林》:福布斯最近公布了《2009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其中制表人在分析中表示,教育领域是在经济危机形势下位数不多的逆势增长的行业之一,就您了解的情况来看,是这样吗?

张大北:就我掌握的情况来看,教育行业受到的冲击的确要小,但是要说逆势增长,表现也没有很明显。这主要因为教育属于抗周期行业,有自身的消费者需求,不会受外界影响特别大。从少儿培训来说,无论何时,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都不会有太多的减少,因而其发展是稳定的。

《报林》: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教育是否更受风险投资的青睐?

张大北:可以这么说。至于原因我想主要有三点:一是金融危机下,人们对于投资更加谨慎,但是教育行业过去几年的稳健发展和好的前景趋势吸引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关注,更多的民间资本会从传统行业流向教育培训行业;第二,政府在规范民办教育市场上做了更多的努力,一大批劣质“小作坊”被淘汰,整体教育市场向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第三就是在中国教育行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教育与资本市场对接还不够充分,上市的教育机构数量少。资本市场的低迷促成了项目估值的回调和投资成本的下降,国内投资政策环境的松动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寻求更多投资的动力。

《报林》:在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中,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竞争力?

张大北:首先需要具有教材的独立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要建立高标准的师资培训能力,保证有充足优秀的老师是培训机构生存的关键因素。管理上也要实现标准化,教育机构不仅是开办授课简单的方式,随着市场的扩大,学员数量的增加,需要在学员管理、物资配送等方面更多采用先进的IT管理模式。

《报林》:在这些方面,清华少儿有哪些经验与我们分享?

张大北:作为培训机构的成功运作,产品、服务、师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都很重要,而不能偏颇某一个方面。相比同行,我们不仅有清华大学丰富的高校资源,而且注重和强调结合中国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自主研发教材。此外,我们一直致力于教育培训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清华大学青少年素质培训系列项目目前由清华少儿英语、清华少年科学家、清华少儿数学组成。所有教材和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测评体系都有相关清华大学院系专家和行业教育专家研发。

此外,我们所有的加盟商都会得到总部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支持。比如我们CRM客服系统会免费提供给合作伙伴使用,他们用这套系统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我们可以有效的加强监督。

《报林》:那对希望充实教育行业创业的人,您有什么建议?

张大北:要想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有服务社会的风险精神,因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行业。教育行业属于长线产品,投资回报时间长,需要创业人士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如果要选择一个教育品牌,最好到其总部考察,教材提供、师资培训、运营培训、物资配送等服务和管理体系是否完善都是重点考察内容。另外有可能,最好了解一下其旗下分支机构的实际运营情况。

文/姚森 图/CFP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7

金融危机, 冲击经济市场, 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导致企业生产减缓、停顿, 甚至倒闭破产, 使原本就很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加疲软。从2008年冬季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实际情况看,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严重的、深远的。因此, 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一、不断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方法, 强化教学手段, 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和实际操作技术、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类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劳动、明经营, 实践动手能力强, 实际操作技能高, 能文能武的技能型人才。

几年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已形成良好的就业市场。就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 从毕业生就业到就业后的信息调查, 就业满意率达90%以上。全国众多知名企业踊跃到学院招聘毕业生, 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上进心, 也促进了学院教育的不断发展。

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我们深知, 大学毕业生必须融入社会, 服务于社会, 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而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学校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在变化中求发展。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教育就必须适应其变化。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强基础建设, 推动生产发展, 拉动内需, 以减小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需求市场的变化, 引起社会生产的变化, 导致人才需求的改变。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就必须掌握和统筹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 不断调整教育计划, 改革教育方案, 更新教育内容, 完善教育体系, 不能等、不能靠。适应是生存的条件,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采取措施, 由学院领导带队, 先后多次组团到全国相关企业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调研, 让教育融入社会, 融入企业, 让社会和企业参与教育, 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对其部分专业进行重组改革、调整和完善, 为未来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建立一体化教学, 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性。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不是单一的产物。在计划经济的年代, 搞过“开门办学”, 只是以体力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为目的的一种形式, 在如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开门办学, 让社会参与教育, 让用人单位参与教育, 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实现教育一体化, 人才培养就有方向, 学生就有市场, 真正体现教育的市场性。在教学过程中, 有计划地聘用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 这不仅能达到理论教学的实践性, 又能让学生们收获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经验和技能。

3. 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上与本科大学不同, 不是以科研为目标, 而是以投入生产和经营管理为目的的办学宗旨, 需要专业实践能力很强, 动手操作技术、技能很高, 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实践环节必须重点突出, 必须完善和强化专业类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模拟企业生产的实际环节, 要与企业形成教育互动, 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此, 实现人才培养更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二、注重思想教育, 加强组织管理, 促进学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也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一个大学毕业生将自己的知识能力通过就业得以展现, 服务于社会, 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也是教育者的目的。当今时代, 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 有的企业破产倒闭, 有的企业减人裁员, 大量的失业者需要工作, 全国每年大约有6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 就业市场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输送毕业生的大专院校, 必须改变以往的就业教育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促进就业顺利、稳定进行。

1. 加强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计划经济年代, 大学毕业生是组织分配工作, 就业者没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如今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年代, 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双向选择的模式, 用人单位和就业者都有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的自由, 这不仅改善和拓宽了就业市场, 增加了用人与就业的自由度, 同时又体现了人才就业的科学合理性和公平竞争性。但是近年来, 我们不能不看到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达不到预想的工资要求不干, 工作环境达不到标准不干等等, 这不仅导致就业困难, 而且产生就业工作后不稳定, 跳槽严重, 其影响极为不好。作为毕业生的母校, 我们不光是教授学生知识、能力, 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树立客观的、正确的就业观念,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就业理念。在人才就业市场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今天,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就业市场的事实, 不要一味追求那种不切合实际的自我要求, 要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困难的地方去工作,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他们的价值。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也有的毕业生思想情绪低落, 甚至感到命运不好, 缺乏面对困难的韧劲和走出困境的挑战精神。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面对, 积极应对。只是忍耐和认可的被动状态是不会走出困境的, 只有正确面对, 积极应对, 坚韧不移, 才会取得成功。有人说找工作不如创造工作, 找工作就业固然正确, 但更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影响, 对每一位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 要学会在逆境中走出困难的法则, 创造工作不仅是创业者的成功, 也会给其他待业者带来就业机会。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应有的一种精神, 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

2.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组织管理体系, 疏通就业渠道。

学生毕业走入社会能否顺利就业, 就业后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 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人才就业市场是变化的, 作为高等教育, 应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多样性的方式去应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多变性。

首先,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研人才需求市场, 客观有效地进行人才推荐宣传, 让用人单位真正了解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就业市场是广大的, 只要了解和掌握市场, 就会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其次, 要多种渠道推动就业工作。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学院与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模式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就业模式, 与全国各大药业基地签订学生就业合同, 对促进教育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再次, 要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了解就业后的工作情况, 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警示。最后, 要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培训, 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闯出一条新路, 做坚强的后盾。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8

1. 思政教育与公民教育概念的差异

(1) 思政教育。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 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公民教育。公民是个舶来品, 最初出对公民意识的教育, 这充分反映了时代在呼唤着公民教育。经过公民教育个体应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民主意识, 对自己祖国有着理性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明白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清楚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并具备履行这种义务的能力。现代公民教育是面对全体公民的, 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教育。

(3) 转型差异。随着市场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突出了其局限性, 所以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公民教育转型, 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不足之处, 合理认知个体与国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公民建立了以上正确的价值取向, 才能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强大的价值观念。

2. 全球化趋势下公民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1) 注重全球化趋势公民教育。世界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国家与国家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联系日益密切, 世界性的频繁交往促进了各国间及我国人与社会的发展, 但是全球化也造就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比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恐怖主义, 贫穷问题等。所以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与发展, 应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转向公民教育, 以全球化的视角, 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2) 培养合格公民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只有合格的公民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和谐社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有些公民的参与意识, 法制意识薄弱, 极少数人还用暴力等危险手段解决问题, 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和谐因子, 因此, 发展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消除不和谐因素势在必行。

二、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1. 公民教育的内容

(1) 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首要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意识, 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该具有的意识, 主体意识首先应该是理性的, 是正常思维活动的结果, 依拖正确的价值观所对事物的行为方式等的正确判断。要实现公民的参与社会活动, 就得对公民进行参与意识的教育, 让公民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有意识的参与进来, 参与决策与监督, 使每个公民和国家推动公民参与意识的实现, 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社会。

(2) 重视公民对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认知。重视公民对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认知, 一方面教育公民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 做爱国守法的公民, 另一方面强调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涉及到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规范调整各种社会活动, 也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权利性的保障, 然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义务的教育而轻视了对权利的教育, 因此要加强对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 具体教育包括对公民权利具体内容的教育, 让公民了解自己享有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人身权利及其他法律赋予的权利, 并尊重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3) 培养公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环境的压力不断攀升。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需要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培养现代公民的生态意识, 使之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公民认知到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 地球自然环境系统中的大小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才能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2. 公民教育实现的途径

(1) 学校教育。教育的传播首要依赖的是学校的教育, 学校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时候, 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 将课程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逐步提高公民权利意识, 使学生自觉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生活去解决问题。同时从现实社会出发, 用生动的社会实例加以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社会。

(2) 重视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重视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公德心的培养, 应该使公民懂得同情弱者, 对人宽容, 诚信, 将公德, 有礼貌。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多元化的社会, 人们行为选择的空间日益扩大, 所以对个人应当遵守的准则、价值观标准, 完全依赖个人的理性选择, 比如“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人所体现的价值观, 此外, 培养道德责任感对规范不良社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 制定严格的道德责任制度, 对某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人进行严厉处罚, 有利于社会公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态度, 有效克服不良道德行为的危害。

3. 网络技术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9

一、生存教育的内涵

何谓生存教育?笔者认为,生存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生存技能,掌握人文知识,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进而言之,生存教育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1]

二、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危机

1.就业困难带来的生存危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繁荣和社会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毕业生也早已不能享受国家包分配的政策,自主择业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这样就给大学生毕业生出了一道首先遇到的人生头等难题——就业危机。因此,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面临的就业危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长期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的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者。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只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略创新能力、思维方式、责任品格、生存意识的培养。致使不少人不关心社会,不关注人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出来,面对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们也往往无所适从,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谈不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善应试教育给大学生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也是当下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竞争压力带来的生存危机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保证终身受用,而不被社会进步所淘汰。科技发展使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更新换代,一张文凭的“保鲜期”有几年?这也使当代大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学习危机和“本领恐慌”。 我们已进入后学历时代。学历之外的素质将被用来证明你比别人优秀。随着社会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学历将不再作为用人的首要衡量标准。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知识“折旧”的最好办法。终身学习制将成为一种趋势,终身学习是为了更高素质的生存,同时也是提升道德水准,升华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终身学习,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生存教育的必然要求。[2]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意地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意识,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生存教育视角下的高校生存教育策略

1.把生存教育列入教学内容

高校应该将生存教育纳入大学课程目标之中,把生存教育当成一门学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存教育。从生存教育的视角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面向社会的、整合的生存教育。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还可以开展有关生存应对的研究性学习,以生存教育为内容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和社首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断强化生存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生存教育的必要内容。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和甚至人格障碍。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镇定、勇敢、果断、冷静,勇敢的面对困难并克服它们。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能自行化解生存危机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 、自豪和爱的感受力,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们面对挫折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心理品质和个人资源,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能力的课程,逐步建立开发大学生积极能力的课程体系。另外,积极开展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提供一个大舞台。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抑制沮丧情绪,提高生活乐趣,还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积极心态。通过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能缓解生存危机,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

3.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去承担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首先,要特别强调 “爱与责任”的教育。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不可推卸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并将自由与责任教育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通过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塑造与宣传,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使大学生对责任有意识到内化,通过生存教育,体会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责任。[3]其次,学校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以及志愿服务等形式。尽管这些实践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大多为应景之作,并未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实效性差。根据高校的定位和特色,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要,要以育人为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适应生存危机,培养生存能力。

4.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大学生能够更好的生存,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首先,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修养。邀请国内知名人士开设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获得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学习环境也能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还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在建好成人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搞好继续教育。其次,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多开设市场需要的研究型或者应用型专业,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以上的一些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以缓解大学生生存危机。

5.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是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难有深刻的认识,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4]高校也应该与一些企业合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通过以上种种途径,使大学生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来缓解大学生的生存危机。

总之,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和大学生的生存危机,高校的生存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指获取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正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完美的人格、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高等教育中引入“生存”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卢真金.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及深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郑功信.大学生生存教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3]郭万,牛杨蓉.中国大学生生存教育培养策略[J].社科纵横,2009(12).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 篇10

1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

1.1 有利于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办学理念, 它将深刻地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原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势, 带给中国教育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仅仅满足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缺乏国际竞争意识, 势必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脱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必然为我们带来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使我们能够拓展视野, 从世界的角度去认识和确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此,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开放。

1.2 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真正确立高校法人地位,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政府—大学”的垂直体制, 使大学处于政府的绝对控制下。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面临变革, 通过引入市场力量, 以市场为导向, 构建一种新的“政府—市场—大学”3方相互协调制约的模式, 这种模式使高校既对政府负责, 又对学生负责, 同时拥有自己的权利。

1.3有利于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由多个层面构成: (1)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 (2) 组织层面的资源。包括教育结构、课程结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等; (3) 物质层面的资源。包括资金、教材、教学和科研设备等; (4) 理念层面的资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观等。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 我国高等教育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比如在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中,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在教学计划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监管等环节实现国际化, 与国际接轨。

2 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严峻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 既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略的严峻挑战。

2.1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2.1.1 生源市场的竞争

高校生源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吸引留学生, 获取教育资源。高校通过吸引留学生实现教育创汇, 正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创汇的多少, 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整体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如今, 全球范围内的生源竞争已经达到了自热化程度, 就连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等世界顶尖名校也放下身段, 四处推销自己。这一系列的竞争正改变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基本生态, 今后围绕着优秀生源的竞争注定会更加激烈。出于经济效益和吸引人才的双重考虑, 各国政府和高校必将竭尽所能吸引海外学生。另外, 各国教育经费紧张, 也是导致争抢可以带来高额学费的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 办学市场的竞争

进入办学市场, 扩大境内办学。各个国家的教育投资者, 不仅凭借自己的优势到国际教育市场中去争夺生源、吸引投资, 还大量到国外兴办学校或合作办学, 通过投资办学, 获得经济回报。对我国来讲, 境外办学还只是集中在较小的专业和地域范围, 比较成功的有孔子学院, 截至2013年底, 共在海外创建学院440所, 孔子课堂646个。除了汉语和中医等特色专业以外, 我国没有其他特别有竞争力的教育资源, 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再加上语言的障碍等, 最终导致无法争夺更大份额的教育市场。

2.2 高校的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 高校在制订发展规划、调整办学思路时, 主要依据的是国家拨款, 也就是说, 国家给多少钱, 高校办多少事, “国家投入”成为高校办学的最大动力。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过小、效益太低, 缺乏内部约束机制, 人才层次和类型不清, 人才规格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 我国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但这远远不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拥有多元化知识、通晓国际准则、具有国际观念的高层次的人才, 而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走的是高考—大学, 这一所谓的精英模式和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导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3 高等教育面临严重的人才外流和经济损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每年到国外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现在只要家庭条件允许, 大多数家庭的子女都被送往国外, 接受国外教育, 每个学生的学费一年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留学人员与回国人员不成正比, 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高级人才的严重流失, 又使我国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总之,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要树立全球意识, 培养国际化理念, 改革教育体制, 提升办学能力和竞争能力, 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向丽, 付有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 :10-11.

知识经济环境下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篇11

一、现代社会对职业学校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中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着眼于适应市场,科技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处于教育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交联部位,因此它对经济、政治的改革,对外开放引起的各种变化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知识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知识经济发展和改革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活力和动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具有强职业价值功利性,期望偏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职业价值的评价太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发展,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轻自主创业的特点。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因素很多,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价值教育,对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的从业要求和社会声望的变化,人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也发生着非常明显的改变。价值观作为人们确定和选择价值的内在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在当今的形势下,很多学生会认为只要是自己能找到工作就不去管其它的,但是作为学校要教育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其核心就是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并不是要抹杀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能够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职业学校更是如此。要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培养一支既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掌握多种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師所占比例大,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人数偏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学历终身制”、“一俊遮百丑”的落后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翻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无限的。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学到手,也就是说学历再高也不可能是无事不通,无所不能。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学校专业的开设要面向市场不断调整内部专业设置。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地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才不会被淘汰。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个人的生存, “终身学习”势在必行。为此,学校要做出相应的规划,督促和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自我提高。

四、与学生将来就业的企业建立密切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产权改革 篇12

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深化使教育产权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自1999年的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 使资源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尖锐, 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瓶颈”。造成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财政收入能力下降;二是大量的财政投入以预算外方式支出, 而预算外财政支出又不能大量地用于教育等公共领域。高等教育体制内部的原因则在于, 单一的高等教育的政府举办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高等学校所有制实现形式单一, 加之高等学校的融资主体地位不落实, 使大有潜力的民间资金投向高等教育的渠道不畅或受阻。在此种境况之下, 如果不对教育产权进行改革, 提高产权运行效率, 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能有一个新的改观, 必将使教育和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高等学校实际上办学自主权很小, 这与市场经济的自主原则明显不符。市场经济的运行, 要求高等学校具有相应的或比较完整的自主权, 以适应其对于不同劳动力及人才资源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想进入市场, 真正地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 必须使高等学校获得相应的法人资格。这就是说,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诸条件;否则, 以完全不同的身份、规则和条件介入市场, 必然会引起混乱和失调。从表现形式上看, 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是一个独立法人, 但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具备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条件。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仍然在制约着高等学校作为独立法人作用的发挥, 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讲究效益是最重要的法则,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以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 是市场经济运行所追求的目标。然而,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高度集中, 导致了国家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 从而使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取得应有的效益。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而言, 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政府经费投入是有限的, 而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又十分巨大。因此, 解决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就必须首先实现教育产权市场化,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育市场的潜力使教育产权改革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人心, 未来的社会将是知识化社会, 未来的经济将是知识经济。因此, 人民群众越来越觉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渴望学习, 追求高学历, 将成为第一需求。

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 在中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但与整个世界相比, 则似乎显得有些落后。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诸要素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则是一个最突出的表现。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则在于, 长期以来教育市场往往被投资者所忽视。因为教育自身有个特点, 即投资额需求量比较大, 其反作用于经济的期限比较长。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现有1, 100多所高校, 320万在校大学生, 如果招生数增加80%, 按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需花费1万元计算, 加上980万人高初中教育的缺口 (现在我国每年有740万初中生进不了高中, 240万高中生进不了大学) , 那将是一个7, 000亿以上消费的巨大潜在市场。眼下是“市场无热点”、“消费无热点”, 唯独教育是例外。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现有的教育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老百姓越来越希望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就业竞争的愈发激烈, 人们对接受知识的渴望程度将越来越高, 今后一段时期内, 教育这一基础产业热度仍将不减。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又开始发生若干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而开始出现卖方市场现象, 以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 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新的社会因素影响下, 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和国家管理为主要运行机制的模式悄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以及中心城市办大学之外, 以产业方式运作的教育集团、以各种融资方式组建的大学城、以改制为主要特征的二级学院和国有民办等新的办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将出现新的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当高等教育理论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产业理论争论不休的时候,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大胆有益的探索, 这些探索将为21世纪我国建立新的大学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大胆的有益改革尝试, 努力开发教育的潜在市

□文/杨柳

场, 无论从教育本身的近期发展来看, 为目前广大学子的求知深造创造机会, 还是从国家长远经济的发展, 国民素质的充分快速提高都不无裨益。真可谓“功在当今, 利在后代”的千秋伟业。由此足见教育产权改革的可行性。

三、教育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旨在于特色高等教育的创办

教育产权的改革必然牵涉到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问题。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必然出现教育目的要求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新的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特色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加入WTO明显标志着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处于转型中, 为适应转型社会的需求, 许多大学在其自身的转型过程中, 都这样那样地进行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 各种专业人才在大学“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下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在短期内被“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出来的“人才”, 带着诸多先天的不足, 同时也不一定完全对应市场的需求。更严重的是, 如果大学或大学生都一致认为大学产出的是高级人才, 则必然会出现大学或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节。

综上所述,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 使教育产权的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目前进行的种种尝试已经证明其可行性。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在产权改革过程中立足本民族文化, 并放眼全球, 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新型人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产权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博树, 王桂兰著.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4.

上一篇:历史学科多媒体课件下一篇:尺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