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手段

2024-09-19

经济管理手段(精选12篇)

经济管理手段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干预手段来应对污染。这使国家干预成为当今的一大热门话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在3 月15 日,法国政府宣布,针对雾霾天气,巴黎将实施机动车尾号单双号限行措施,从而控制大气污染。与此同时,巴黎政府鼓励乘坐公交出行,推行公共交通免费政策。

在中国,同样是面对大气污染问题,南京环保部门的“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提出,一方面,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另一方面,建筑工地严禁土方施工。

公共交通工具的免费政策是一种引导性机制,它并不直接规定公民的行为模式,而是利用利益吸引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这是经济手段的现实体现。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则不同,它是国家利用强制力,规定公民必须遵守规则,从而达到其目的,这是行政手段的实际运用。通过比较巴黎、南京两地政府同样面对雾霾天气而采取的不同举措,我们发现,巴黎政府所采取的是包括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综合性治理措施,而南京市政府则采取单一的行政手段。那么,在国家干预的过程中,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是否又应该有所侧重和取舍呢?笔者认为,国家干预经济应当尽可能地运用非权力手段,以柔性的宏观调控为主,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经济法语境下“国家干预”的内涵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李昌麒教授认为:“相对最能概括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全部作用的词语当属干预一词,因为只有‘干预’一词才能涵盖调节、协调、调控、调制、管理以及纵横统一等全部内容。”[1]“干预”一词精辟囊括了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的手段,国家干预经济可以是宏观和微观、指令性和指导性、刚性和柔性、公权和私权等多种形式。广义上的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律都是国家干预社会关系的手段。国家干预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就干预主体讲,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干预、国家行政机关的干预、国家司法机关的干预以及国家授权“第三部门”所进行的干预。国家干预,主要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的干预,其干预的范围又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1]。

国家干预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杠杆和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领域进行调整和规制的一种行为,是指政府将“有形之手”伸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表现为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直接管理)[2]。

首先,经济干预(宏观调控),是指采取经济手段,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尽可能地纳入法制程序,如运用税率、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经济手段也分为刚性经济干预和柔性经济干预。

第一,刚性经济干预,是指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设定税率、价格、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效率高,见效快,但因为政府可能会对市场做出错误的判断,因而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民主的强化又必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所以,由于行政色彩过于浓烈,刚性经济干预并不是国家干预的最好选择。

第二,柔性经济干预,是指国家为促使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既定的目标而实施的,具有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调整方法。柔性经济干预并不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但采取利益诱导的方式使其接受,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广泛应用于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行政指导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方法。

其次,行政干预(直接管理),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滞后性,为保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国家有必要采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动用公权力管理经济,以有效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如通过命令、禁止、撤销、免除、确认、许可等强制性行政方法干预经济生活。这种调整一般针对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市场主体。这种干预手段是要求相对人必须服从的,属于强制性调整。

三、经济干预与行政干预的区别

经济干预与行政干预被不少人相混淆,因为“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3]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部分的法律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如计划、财政、税收、银行、海关等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经济法的执法机关,在调节国民经济的活动中《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预算法》等,以经济法和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具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双重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或行政经济法。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在法律依据上,这两者所依据的法律部门不同,这也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法理学思想认为,划分不同法律部门的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所以,不同部门法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其调整社会关系的角度也是不同的。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的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它从经济的角度反映了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目的是兼顾大局,平衡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行政法是行政权力本位的法,行政权力的设置与制约是行政法的核心,主要凭借上下隶属的行政体系,利用命令、服从的机制进行调整,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经济建设。

尽管经济干预中也存在带有强制力的刚性经济干预,表面上与“行政干预”有着类似之处,即都要求市场服从国家的指令,但是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第一,两者的本质不同。刚性经济干预本质上还是经济干预,它是通过操纵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的;而行政干预则是对市场主体的直接操作。第二,对象范围不同。刚性经济干预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它是针对抽象市场主体而言的,例如调整税率,影响所有的市场主体;而行政干预则是针对具体的个别的市场主体。第三,效率不同。刚性经济干预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见效较缓;而行政干预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第四,风险不同。刚性经济干预是在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具备较强的科学性;行政干预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的,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经济干预的行为除了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市场进行规制时采取直接的权力手段外,大量地采用非权力手段,如指导、预测、规划、鼓励、契约等。而行政干预的实施主要是单一地使用强制手段,即根据行政法规的各种权力手段,如命令、禁止、许可、强制执行、处罚等。

最后,在操作方法上,经济干预对市场的调控是通过操作经济杠杆来实现的,而行政干预是依靠纯粹的国家强制力直接实现的。

四、经济干预与行政干预的利弊比较

在理清了这一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两者的利弊进行分析和比较了。我们还是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以调控经济,从而达到治理雾霾的效果,这样的行为无可非议。但是,其所采用的手段却值得我们探讨。巴黎政府设置“公交系统免费”的政策,实际是通过利益诱导的方式,引导民众选择以公交代替私家车的做法,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操纵。经济手段与调整结果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的因果关系,没有破坏市场秩序,充分尊重了市场规律。但是,“公交系统免费”的政策虽然尊重了市场,却因为其调控机制的缓慢性而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收到成效。

“单双号限行”政策则是直接管理的行政手段,是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市场经济进行行政干预。这种手段在本案例中,中国政府与巴黎政府都予以了采纳。它的好处是效率高、可控性强,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侵犯了市场主体的自由,因而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经济法领域,行政干预固然必不可少,但决不能以此作为出发点,指导、调节整个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否则会违背经济规律、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在旧体制下,我们国家过分强调国家意志,忽视了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地位及物质利益,致使行政权力高度膨胀,而私主体则成为行政的附庸。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刻吸取历史的教训,千万不要重蹈覆辙[4]。

综上所述,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各有利弊。优点是,前者侧重于保护市场机制,后者侧重于提高管理效率;缺点在于,前者见效缓慢,旷日持久,而后者则有可能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基于中国现有国情下的选择

我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直到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逐步确立。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家正在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基于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笔者认为,国家干预经济应以经济手段为主导方法,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杠杆和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领域进行调整和规制的一种行为,经济政策杠杆和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在国家干预中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中国经济正飞速发展,效率固然重要,所以不得不使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但是,相比之下,经济手段却能通过调节经济杠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兼具科学性和安全性。在我国目前这种市场机制刚刚起步的阶段,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机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昌麒.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薛妮.经济法调整方法研究[J].知识经济,2012,(21).

[3][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18.

[4]曾宪义,王利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7.

经济管理手段 篇2

稳定公司的中坚力量,采取入股形式增强团队凝聚力、增强核心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做厨房电器的陆总年销售总规模超过一亿元,其中一家公司考虑以股份的形式进行操作。因为现在代理商公司同样也面临着“用工荒”,尤其是有能力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俗语说,人聚财聚,财散人聚,正是这个道理,能够把公司核心员工留住并保证其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股份制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仅能够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同时也能够发挥员工工作的最大积极性。同时,让参股员工参与到公司的运营决策当中,群策群力,更有利于公司制定各种政策和规划。

2012年,陆总开始以其中一个公司为试点,逐步推广员工参股制度。无独有偶,在苏南某热水器品牌代理商周总在公司内部同样也开始推行股份制度。

最初,在工厂述职和培训等指导下,周总从应届毕业生当中进行选拔,作为公司的人才储备。从2008年公司的储备人才在公司基本岗位的运作环节和流程非常了解,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让储备员工在后期的岗位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周总说自己培养的员工,忠诚度非常高。

为了延续这种忠诚度,周总陆续将公司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划分,并且按照业务类型选定操盘手,给予这些职业经理人一定的股份。最近两年,周总会将公司章程性的文件进一步细化,规划好公司的每个流程,使每个运营的环节“有章可依”,采取制度化管理。

具体讲,周总实行的股份制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全盘投入,中期的分期偿还以及后期的利益分红。

前期,考虑到经理人资金参股困难,所有运作市场的资金由周总全权投入,经理人无需进行资金投资。中期,当经理人有了一定的资金累积,每年会从经理人的收益当中进行参股股份资金的偿还。后期,当参股资金偿还之后,按照协议参股的双方进行分红。

例如,江苏下级的江阴市设有办事处,可以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周总占有股份的60%,当地操盘手占有40%股份,前期的市场投入为200万元。前期投入的200万元由周总统一投入,操盘手所需要投入的80万元可以以年为单位,双方协商偿还每年的金额,补齐40%的参股资金之后,按照年收益和占股比例进行利益分权。

这种参股形式操作环节简单,避免人员流失,同时也实现了员工个人价值和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直接解决了很多公司人员断层问题,是员工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参考。

对外经营,先保稳、后促增。

战略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团队塑造和经营,更需要外部横向竞争和纵向产业链支持的组织经营,因为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卓越的战略规划,首先是设定积极的战略与目标,搭建实施战略所需要的具备实施效力的组织体系,合理的规划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明确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使财务库存清晰,资本结构合理。

2011年,除了既定区域,陆总接下了现有品牌的南通市场。原定计划是在区域扩大之后,在销售上可以实现新的增长,在考察市场之后,陆总发现该品牌南通的市场基础相对薄弱,品牌知名度不大,直接影响终端销售。但是南通的渠道市场相对发达,抓住这个突出特点,陆总带领团队双管齐下,先将操作苏州终端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重点投入ka卖场,目前在同类厨电当中的销售排名上升明显。同时根据南通市场的渠道特征和自身的情况,逐渐进行渠道开发和维护力度。

作为代理商企业,陆总说在2012年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现有的渠道和终端,将资源集中投放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保证既有市场销售的稳定,守住目前的市场份额不丢失是重点。

对内管理,优化库存,提升管理。

对外经营上,守住现有市场是关键;对内管理上,陆总则开始利用时间空挡进行合理规划。在市场稳定之后暂缓扩张之前,对内的管理提升成为对内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化调整产品库存结构。在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陆总说所有人员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外部市场的经营上,这也是代理商公司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集中打外部的攻坚战的同时,产品的库存并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

在陆总看来,库存的优化非常重要,首先通过库存的优化调整可以提升资金周转率,其次可以实现新旧产品和滞销产品的有效控制。以此同样可以加强效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其次,定位终端,资源投放有的放矢。

对于做终端的代理商来讲,2012年压力凸显。为此,根据公司内部的终端销售数据和该卖场整个小家电的销售规模以及占比,陆总将所负责区域内的终端分为a、b、c、d四个不同的层级或者类型。然后针对低于两万元的终端全部进行优化,集中体现在人员的调配上,以往的专职人员改为兼职,通过压缩人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回首2012年,绝大多数的代理商感触良多,市场低迷、压力倍增,但是从我们接触的代理商群体当中,依然有一部分类似陆总的代理商,在对市场形式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之后,从外部经营和内部管理上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和规划。

现代人事管理手段分析 篇3

关键词:人事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功用

0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日益凸现,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组织发展的战略需要。人事测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技术,它的发展越来越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人事测评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1人事管理中的测评

1.1测评的内涵人事测评又叫人才测评或人员素质测评,主要是通过履历评判、答卷考试、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根据岗位需求及用人单位的组织特性,对受测者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测评的一种活动。

1.2测评的目的实现人事相宜,以最小的投入确保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所录用和晋升的人都能胜任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减少人员流动给组织内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避免因用_人不当而给组织内部带来人事风险和管理危机,减少人员初始培训与能力开发的成本,并将因人员问题而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为人员招聘、录用、选拔、晋升、考核、培训、安置提供可靠的价值判断,为组织发挥人才作用和后备人才建设提供参考性建议,为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2人事测评在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人与事的配置及人与人的配置两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程。传统的人事管理由于缺乏人事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埋没和浪费,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利用人事测评技术,通过对人员素质测评,了解其基本素质,安排最适合他们的职位,达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由于人事测评具有上述功能和作用,所以它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人事测评是人员招聘、选拔任用的依据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工作对人的素质和心理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那种单凭个人经验的选拔方法无法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人事测评的运用可以使人事决策更为科学、准确,并可大大提高人员甄选效率。人才选拔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预测应聘者在将来的工作绩效及能力,预测员工将来工作的方式和风格,以及其融合于团队的可能性,这些都需要通过人事测评来实现。运用人事测评,可以了解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和岗位胜任力,为被聘用者提供发展和使用建议。

2.2人事测评是进行员工培训的依据培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其内容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大,怎样提高培训效率,突出实用性,富有针对性,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并事半功倍,也需要依靠人事测评。运用人事测评,可以诊断员工在工作上所需要的素质和发展潜力,描述其素质结构,分析培训需求状况,提出培训计划建议,为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2.3人事测评是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依据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要对员工的能力水平、工作态度及岗位胜任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需要通过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取以上信息。现代人力资源的考核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工作投入产出绩效考核,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工作中的行为、态度、胜任力等方面的考核,这就需要运用人事测评技术专门针对人的行为和内在素质进行量化描述与定性分析,对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表现进行测定和评估。

2.4人事测评是人员晋升的依据在考虑人员晋升时,不能仅根据原有岗位和职务的胜任情况来加以评定,而必须根据新拟晋升职位的要求对其进行测评,确保人与工作的匹配。在一些组织中,当晋升决策是针对内部候选人时,常常只根据候选人过去的业绩。认为过去业绩干得好,把其提任到新职位上来,也一定会干得好,这种假设有失偏颇。因为过去的业绩只是候选人在过去职位上做出的,其现有业绩只能表明其符合过去职位的任职要求,但并不表示其对新职位也一定是胜任并与之相匹配的。因此,在考察内部人选是否符合晋升职位时,过去业绩固然值得参考,但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备拟聘职位所要求的任职条件,需对拟晋升人员的管理潜能进行评价,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潜在管理人才进行识别。

2.5人事测评是对员工绩效控制与激励的手段人事测评不只是简单地对人员的个体状况做出测评,其测评行为结果还会与人员的物质利益有密切联系。人员在测评的过程中,如果结果优良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便可获得社会所提供的良好职位以及相应的物质待遇。在这种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员工为了能在测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测评成绩,就会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勤勉努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奉献自己的才知。

除以上用途外,人事测评在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组织文化与团队建设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为什么要进行人事测评

人事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人事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雇佣一个不恰当的员工来从事工作,这不仅使员工本人难以适应组织环境和职位要求,而且还会影响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效益,甚至可能破坏团队的和谐性和凝聚力,出现过高的人员离职率。一个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雇员的招聘征募这一首要环节开始的,如何提高招聘的成功率,提高培训的产出效益,减少人员工作适应及培训和能力开发的成本,是组织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2人事测评是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俗话说:“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只有充分了解某个员工能做什么以及倾向于做什么,明确某个职位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基础和要求从业者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职业素质,才能判定某个员工与某个职位的符合程度。通过人事测评,不仅可以了解员工能力与职位要求的符合程度,同时还可以了解其工作动机、性格气质特点与职位发展的匹配性,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消除传统人事配置的种种弊端,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人安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竟其功。

3.3人事测评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管理的重要工具人事选拔和员工发展是组织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重要职责。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员工的招聘录用,从大量的应聘人员中,遴选出认同本单位组织文化和价值理念、符合岗位各项要求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人进入本单位;二是从本单位选拔晋升优秀的员工进入管理岗位或领导岗位;三是对本单位的所有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指导与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

人事测评工作一般是建立在对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历史行为表征全面了解与概括的基础上,判断人员职业素质特征和能力倾向,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某种预测,并辅之以规划指导,这就为用人单位系统地开发和选拔人才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人事测评,及时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明确人事配置的现状及未来变化的趋势,因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近期与长期规划工作时,可以做到纵观全局,方向明确,区分优先次序,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与方案。

安全管理手段应创新 篇4

日前, 江苏省盱眙县供电公司在周一安全例会上, 用投影仪播放了8张装置性违章、10张习惯性违章图片, 并逐一讲解危险点、危险源, 让员工在看清违章环节的同时, 深刻领会理解了违章可能引发的事故和灾难。笔者为这一新颖的安全管理做法叫好。

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兴企之本。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无法激起员工潜在的创新主动性, 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手段, 才能更好地引导员工发挥想象力, 主动将积极性和责任心带到工作中。但是创新不能只是喊在口头上, 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方法。盱眙县供电公司利用投影仪播放违章图片, 可以增强员工的视觉冲击力,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克服照本宣科的弊端, 能直观地发现缺陷、判断违章行为, 增强员工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严肃性。同时, 对照违章照片逐一讲解危险点、危险源, 可以让员工掌握更多的安全技能, 增加更多的管理经验, 以利于在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扬长避短、遵章守纪。

管理会计是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 篇5

(一)全面提供经营管理信息

管理会计通过核算、控制、监督形成了一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等相关历史和现实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经营战略决策起到必要的参考作用。

(二)客观预测经济前景

管理会计通过对本企业存续期间各项经营数据的预算、决算,以及对其他企业经营数据的对标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和全面地预测本企业的持续经营效益的预测。

(三)能动参与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经过分析筛选的有关经营数据,能动底参与企业管理层举行的经济项目决策,为其提供决策参考。

(四)规划经营目标

企业的管理会计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选择最合理、最合适量化分析模型,有目的地对未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作出变动趋势预测,从而可以对经营目标作出必要的规划。

(五)有效控制经济过程

外部环境企业自身是无法控制的,企业经营管理只能从企业内部入手。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使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通过对一项投资的调研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预算决算等全过程的流程内部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实现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管理目标。

(六)实现绩效考核

经济管理手段 篇6

第一支歌——“风”

“风”是我班“文雅”、“团结”、“诚实”、“拼搏”的班风。主要通过班级环境特色建设感染熏陶学生的气质。班级环境特色建设是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一部分,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达到启迪教育的目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因此笔者要求班级室内必须是课桌闪光,门窗鲜亮,物品有序,地面洁净外,还要求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一进教室门,右侧白色墙壁上悄悄长起了一棵大“树”——这棵树可不简单,树干部分写上了班级公约,象征我们严谨稳重的教师;树干上分出了许多枝杈,枝杈上长出了许多绿叶,每片绿叶都代表三(2)班的每一名同学,叶上签的是对班级的美好祝愿及对班级公约的承诺。我们亲切地喊这棵树“成长树”,它正如我们三(2)班一样,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班级四周的空墙上开辟四个板块“读书乐”、“七彩童年”、“经典足迹”、“诗韵纷呈”,分别张贴学生的写字、读书笔记等作品、活动或获奖照片,诗配画作品等。同时还在教室后面黑板一角开辟“聊吧”,由学生负责张贴自己给老师写的心里话,老师以简短的话语定期回复。利用好班级“读书角”、“流动书橱”,养成阅读习惯等,都可以形成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是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

第二支歌——“雅”

“雅”是班内艺术活动积极分子展现个人才艺的“雅地”。班级开设几个特色社团活动如“童话剧小社团”、“诗词联唱小社团”、“器乐小社团”、“书法小社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申请加入不同的小社团,选派精明能干的“小社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周三下午活动课组织活动。作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班主任也应该在具体问题上予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使得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得到保证。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我们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也承认学生个性特长,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能体现一种不同的气质,体现每个学生所特有的能力,班主任要放大这种气质,这种能力,这定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带来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从学生角度来看,当学生在不经意中发现原来班主任是在不断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时,内心所产生的感动油然而生。我们可以想象带着这种感情学习的学生,效率能不高吗?

第三支歌——“颂”

“颂”是对班级、学校的赞颂。我们把校园内的几处小景拍下来,装点着班级,训练学生写解说词,介绍学校的一角。我校申报雅文化基地建设,校园的“文化长廊”、“雅致桥”、“文化广场”等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素材。每人每月交一篇稿子,及时评出优秀奖,并奖励礼品。这个礼品可以是作业本、千纸鹤或其他小饰品等,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果,先把这些成果贴上标签,挂在墙上,举行颁奖仪式。颁奖时可以表演节目,节目形式多样化,可以唱歌、弹琴、讲故事、朗诵、击鼓、童话剧表演等。(节目即社团活动成果展示,如童话剧《莲池“舞”诗》、《小熊请客》等。)

建构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班级管理手段,健全各项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制度,以其达到真正的师生和谐统一。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班级社团特色活动构建“健康、快乐、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理想化的管理方法付诸实践,奏响更和谐的班级管理之歌。

海域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及其问题 篇7

关键词:海域管理,经济手段,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产业逐渐向沿海地区方向发展, 因此, 分析海域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1 海域管理中的经济手段

海域管理中的的经济手段的重要执行部门是我国相关涉海管理部门, 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方面, 分别是海域有偿使用手段、海域工程排污收费手段和海域倾废收费手段。海域有偿使用手段, 是根据沿海企业的等级、用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制定;海域工程排污收费和海域倾废收费手段通常是指企业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根据排放的数量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以此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效益循环系统[1]。

2 海域管理中经济手段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海域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创新能力不足, 石油企业在海洋油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技术, 勘探流程和操作程序中的各项环节要求较为严格, 但是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 石油企业的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和高质量的创新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 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同时,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极大的增加了石油企业的勘探成本, 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

2.2 海域管理经济模式不健全

在资金预算方面, 石油企业已形成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 但是其制度的实效性和落实性有待加强, 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预算报表的内容和形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资金信息的反馈和监督环节的协调性不足, 难以保证石油企业资金的高效运作[2]。在风险管理方面, 石油企业缺乏完备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经济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

2.3 资产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石油企业的资产整合能力有待提高。经济手段是石油企业海域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自身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调研能力不足, 没有从市场运作的规律出发, 部分管理人员对资产整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资产整合的形式和内容分散, 核心竞争力不足, 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质量不高, 这也是石油企业海域管理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3 海域管理中经济手段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技术创新

石油企业在海域管理中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增加石油企业的附加价值, 延长产业链。石油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资金进行有效筹集,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为其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增加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技术对海洋石油勘探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石油技术的新工艺和新装备转换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成立专门化的科研管理机构, 设立专项石油科研项目, 在海域经济管理中加强石油海洋探井技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应用先进的探井技术, 提高探井资料的准确性, 石油企业要不断加强技术人才培养, 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为己所用, 有效的降低企业勘探成本, 节约资源, 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

3.2 建立健全海域经济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海域经济管理模式, 设立全面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对影响企业海域管理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和监督, 将如何控制和降低企业风向作为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风险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控制, 执行好各风险控制和分析的具体工作, 为风险管理提供正确的工作方案, 降低石油企业的经济风险。同时, 建立全面性的资金预算管理模式, 对资源进行科学性和综合性的利用, 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从财务核算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协调化的资金动态调控机制,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

3.3 全面提高资产整合能力

石油企业要全面提高资产整合能力, 对资产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石油企业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和运作的规律, 进行深入实际的市场调研, 对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有利于企业海域管理的长远性规划方案, 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好预测, 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同时, 石油企业在海域管理过程中, 要加快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 适时调整资产结构, 选择合适的时机对盈利性较差、风险性较高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出售, 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油田企业的综合能力, 以此来减低企业的经济成本, 进而增加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石油企业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贯彻和落实海域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各项要求,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厚.加强海洋管理发展海洋经济[J].海洋信息, 2013, 01:26-30.

[2]陈书全.海域资源市场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10:146-148.

调控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篇8

关键词:宏观调控,手段,市场,经济管理,应用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 在多种多样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中, 可以将宏观经济手段、宏观行政手段、宏观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控手段。下文将对经济管理中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些宏观调控手段进行阐述。

1 宏观调控手段的方法和作用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使得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具有多样性。我国经济的发展依托在宏观调控手段的基础之上,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分别对三大主要调控手段分析如下。

1.1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主要是由国家对经济市场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 或是经济行为进行的一种管理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可以通过财政或是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是国家调控行为。国家在经济管理中最直接的调控可以体现在税收、信贷等政策方面。借助一些政策来解决国家经济问题。国家施行宏观调控手段的时机, 可以是市场上出现了某种流行商品, 在国家的经济管理中出现了较大的纰漏或是影响。为避免造成因这种商品的消费刺激, 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受到影响的局面发生, 国家需要进行适当的经济调控手段。举一个实际的经济调控的例子。如果某一年农作物长势不好, 不能满足市场供应需求,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 粮食等的价格就会应势上涨, 但是此时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并未有所增加, 对于这类日常用品就很难长时间的保持购买能力。鉴于这种情况, 国家就会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包括提高工薪工资水平或是对调低物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的经济状况进行阶段性的控制与调节, 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2 宏观行政调控手段

宏观行政调控手段是三大调控手段中具有强制性的一种调控手段。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具有行政调解的权利。当期就某一方面发布相关规定时, 其他部门都必须按照其所下的宏观行政调控令进行执行, 不可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拒绝执行。但是, 宏观行政调控对经济调控又不能是长期进行的, 它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 受社会主义路线的制约。宏观调控手段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局限性和实现性。举一例子说明, 某年春运期间我国突降大雪, 一些不法商贩就将一些日常必用品的价格抬高, 销售对象是已经在春运回家路上的乘客。此时国家出面执行行政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强制镇压, 以控制当时某一区域的经济混乱的场面, 间接稳定国家经济发展。

1.3 宏观法律调控手段

宏观法律调控是由经济司法及经济立法两个法律部门共同执行完成的。它是对公民财产和国家的经济进行合法有效的管理程序。在经济活动状态下, 对所有的经济行为实行检查和审理等是由经济司法部门来实施的。同时, 制定适宜的系列法律条款, 来针对性的解决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法律法规的制定旨在避免出现有关方对宏观法律调控框架无视或是蔑视的问题。如果此现象一旦发生, 将按照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对相关方进行相应的制裁管理。

2 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人口众多, 要想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就要依靠系统的宏观调控手段。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 宏观调控的应用与作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 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宏观调控的作用之一是对粮食的价格加以管控。我国经济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是粮食。农民是种植粮食的主体, 在我国粮食价格不能达到国际市场中粮食价格时, 就会影响广大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 无法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助力不容小觑。其一,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 农民劳作,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二, 农民有钱后又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内需, 可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国家根据以上实际情况, 可以有针对性的实施强制性干预, 进行宏观政治调控。可以通过控制农作物的原始资金投入, 降低原料等价格或是采用减免农民税的政策来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 使其积极投入生产中, 使得农民创收的同时, 促进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以上例子体现的是一个我国宏观政治调控应用的一个过程。

2.2 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国民就业问题

国家在解决国民温饱问题后, 需要想办法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劳作付出, 获得一定的收益, 创建自己的事业, 进而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 降低国家的低保支出, 间接减轻国家的经济压力, 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国家需要对每一位国民负责, 具有保护他们的义务。国家的宏观调控难免带来一些企业单位的倒闭等问题, 当属于我们国家内的企业运行出现问题, 必须进行裁员或是最终倒闭时, 我们国家都要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进行处理。如根据当下市场需求或是未来发展市场需要, 对下岗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促进下岗员工再就业。并保证其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降低大量下岗员工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压力。

2.3 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和调整国民收入

国家的调控不仅要保障国民的温饱和基本生活需求, 还要通过适宜的宏观调控来控制国民工作的收入情况。公民工作回报的直接收入体现是工资, 收入是每个公民在经过劳动后必须得到的回报。收入的合理性即工薪适度适宜, 要与物价的购买情况以及国家当时的实际经济状况结合考虑。在国民收入较低, 而物价相对较高的情况下, 国民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也就是所谓的国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货币交换行动, 不能正常的通过货币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过长, 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综合以上所述, 只有确保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才能使国民在安定的生活中, 继续努力劳动, 为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

2.4 合理有效地保护企业生存和成长率

企业的存在可以承载国民生存的压力, 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家根据实际经济情况, 需要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现阶段尤其要注意对一些小的自主民营企业的调控管理, 确保各大小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率, 从而降低国家对于维护国民生存的经济负担。国家对三大宏观调控手段的应用, 可以保护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在经济管理中, 国家在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需要努力调动全体国民的工作热情, 国民的努力与国家的适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共同推进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国家宏观调控需要渗透在公民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需要包括公民的衣食住行。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经济运行顺利进行,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经济平稳、安全、健康的发展, 只有这样, 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走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用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 篇9

历史惯性“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业内人士指出, 我国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着环境违法成本低的问题。2011年发生的渤海湾漏油事件是环境违法成本低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事故导致周边大面积海域被严重污染, 触目惊心, 可按当时法律最高仅被处罚20万元。据了解, 当时,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 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 可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根据当时法律, 20万元是海洋部门对于海洋污染事故最严重、程度最高的处罚。而在该事故发生前不久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美国对其施行的罚款为百亿美元。

与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相比, 20万元的罚款引起网友的强烈质疑, 被网友调侃为“挠痒痒”、“苍蝇拍”式处罚, 不仅难遏违法歪风, 而且被质疑纵容违法者。

业内人士还对比了另外两个相关案例, 2007年10月9日, 因未采取控污措施而重建燃煤发电厂, 美国电力公司与司法部门达成和解协议, 同意接受46亿美元的巨额罚金。而2005年11月13日我国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国家环保总局也只能开出100万元的罚单。一个是46亿美元, 一个是100万元人民币, 同样是严重污染环境, 所受处罚的轻重差别却非常大。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困境的症结所在, 那就是污染企业违法成本过低, 从而导致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环境责任的承担。正是由于法定罚款上限低, 不足以制裁、震慑和遏制环境违法, 致使许多企业宁愿选择违法排污并缴纳罚款, 导致恶意偷排、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长期超标排放等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存在。

河北省环保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殷广平指出一个中小企业上一套治污设备可能要几百万元, 每年的运行成本也得要上百万元, 但违法后的罚款才十几万元, 所以企业宁愿挨罚也不会上环保设施, 甚至有些企业每年专门拿出上百万元的资金用来应付罚款。河南省环保局局长王国平曾经举个形象的例子:“造纸厂购置治污设施, 一吨纸的成本要多花150元左右;如果不购置治污设施, 一个日产百吨的小型造纸厂日均降低成本1.5万元。我们去处罚一次, 最多罚款10万元, 他们10天不到就挣回来了。”由此可见, 制定违法排污的最高处罚限额时应当更加科学, 避免出现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现象。

《新环境保护法》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4月24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 新法将于2015年1月1日施行。业内人士指出, 这是25年来的首次修订, 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能对环境污染者打出硬拳的法律。受限于原有的法律规定, 长期以来, 我国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执法手段都相当有限, 难以震慑肆无忌惮的环境违法行为。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刚刚出台的《环境保护法》, 新增了“按日计罚”的制度,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 受到罚款处罚, 被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 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 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即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按日、连续的罚款。这意味着, 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检测等行为, 违反的时间越久, 罚款越多。之前法律规定的针对环境违法的罚款, 是一个定数, 数额并不大, 导致违法成本较低, 不少企业因而怠于治污。新法施行“按日计罚”之后, 罚款数额上不封顶, 将倒逼违法企业迅速纠正污染行为。

环保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 “按日计罚”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采取的措施, 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 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 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环保部门在决定罚款时, 要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违法所得等因素, 来决定罚款数额。今后罚款数额会更有针对性, 且会相应提高。而具体的罚款额度, 将由即将出台的专项法决定。按日处罚制度是对解决当前环境违法成本低的问题的一记重拳。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先行

据记者了解, 在加大环境违法监管处罚方面, 北京实际上已经率先实行。2014年3月1日, 被称为“北京历史上最为严格、处罚力度最强的环保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细化了大气污染违法行为, 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根据此条例, 在重污染日应急状态下不执行限停产措施的行为, 可查封排污设施, 并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条例》不仅划出了处罚上不封顶的“红线”, 更将“造成严重污染,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写入其中。

5月12日, 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向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巴威公司) 开出了30万元的行政处罚书, 这是《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单笔金额最大的罚单。据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调研员晏向阳介绍, 今年3月19日, 市环境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在对北京巴威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 该单位在厂区内进行大面积露天刷漆作业, 刷漆过程中产生的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未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放至大气环境, 该行为违反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晏向阳说, 新《条例》对有机废气的处罚金额, 由原来的最高5万元提高至30万元后, 5月6日, 市环保局做出正式处罚决定, 责令该单位在2014年6月1日前改正违法行为, 并处以最高上限30万元罚款。这是自今年3月1日新《条例》实施以来, 市环保局开出的单笔最大罚单。同时, 环保部门将继续关注该单位的整改情况, 如若发现再犯, 将加倍处罚。

据晏向阳介绍,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自3月1日实施两个多月以来, 截至到5月中旬, 北京共处罚了178起违法行为, 罚款金额350余万元。今年1月至4月份共检查各类污染源单位20235家次, 处罚金额共1500万元, 涉及大气的处罚金额为1000万元;按照违法案件统计, 今年1月至4月份共违法650余起, 其中大气约500余起, 跟2013年相比, 案件数量翻了2倍, 处罚金额翻了1倍。他表示, 这主要是新大气条例中罚则范围扩大所致。据了解, 对于环保执法部门的做法, 外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支持。

另据介绍, 自《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以来, 市民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截至5月13日, 北京市环保局共接到市民反映涉及大气方面环境问题16102件, 占信访总量的73.9%,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7.1%。在市民反映的大气污染问题中, 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工业废气、餐饮油烟、锅炉烟尘、扬尘和机动车尾气, 分别占大气投诉量的22.6%、20.6%、16.8%、13.9%和9.4%。

北京市环保局近日表示,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北京市将按照“依法治理, 严格监管;标准引领, 政策导向;严控增量, 压减存量;信息公开, 社会监督”的工作思路, 深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工程, 努力实现2013~2017年全市工业领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0%的减排目标。据了解, 传统工业占比北京市经济总量已不足20%, 但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 在本地污染贡献中, 工业生产占18.1%, 占比仍非常大, 是治理PM2.5主攻方向之一。

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方力表示, 为实现减排目标, 将充分发挥环保标准引领作用, 此外还将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提高排污收费标准、高污染行业差别化资源价格等措施, 增加企业排污成本;通过调整退出资金奖励、环保技改资金奖励等措施, 降低企业治污成本。利用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 发挥企业环保积极性和治污主体作用, 增强环保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限制污染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北京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据了解, 为促进治污减排, 北京市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收费标准。根据污染物社会治理成本, 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污染物的排污收费标准分别由原来的0.63、0.63、0.7、0.875元/千克, 提高到10、10、10、12元/千克, 调整后的标准为原标准的14~15倍, 为全国最高水平。排污收费实行按月申报, 按月核定, 按季度征收。

据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仲崇磊介绍, 为鼓励在达标情况下进一步减少排放, 惩罚超标准排放, 北京市已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实施阶梯式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 即污染物实际排放低于规定排放标准50%时, 按基准价减半计收排污费, 在规定排放标准50%~100%之间, 按基准价计收排污费, 污染物实际排放值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时, 除依规处罚外, 还需按基准价加倍计收排污费, 使得排污收费与治理成本正逐步靠近。

北京市环保局近日通报了今年新排污收费标准实施后的征收情况, 全市一季度排污费开单金额达8800万元, 比去年一季度增长10倍。全市250家重点排污企业已被在线监控, 如偷排或拒缴排污费, 将被追加额外处罚。所缴排污费全部划入财政账户, 用于治理污染项目。北京市环保局在本市排污费新标准实施成效新闻通报会表示, 通过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排污单位不仅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而且主体责任意识大幅增强, 经济杠杆作用初显。

仲崇磊告诉记者, 新的排污费征收办法经济杠杆作用初显。四大燃煤电厂2014年一季度燃煤量共计260万吨, 比去年同期约减少20万吨, 同时部分污染物排放值低于规定排放标准的50%。

据仲崇磊介绍, 超标排放的企业在新排污费征收标准执行后, 除要受到环保部门的经济处罚外, 排污成本也较旧标准增幅几十倍。例如, 北京府东里利民供暖服务中心城东锅炉房2月份排污费为27.76万元, 是按原收费标准征收9000余元的30倍左右。仲崇磊表示, 排污收费提高, 对小排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比较大, 部分企业承担不了而退出市场, 是必然的趋势。通过经济手段来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首都空气质量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实践证明, 加大执法经济处罚力度, 对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着明显的效果。如2013~2014年采暖季期间, 由于加大执法力度, 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120人次, 检查锅炉2984家次, 监测2180家次, 发现并查处环境违法问题388起, 立案处罚起数和处罚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8.6%和216.2%。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0.7%、11.1%、10.6%和10.9%。

考试: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篇10

关键词:考试,教学管理,重要手段

据考证, 我国是世界上实行考试制度最早的国家, 也是考试制度发展最完善的国家。考试一词最先出现在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录·考功名》:“考试之法, 合其爵禄, 并其秩, 积其日, 陈其实, 计功量罪, 以多除少, 以名定实, 先内第之。”意思是对官员进行考核和试用。早在西周青铜器金文中的《静殷》铭文就记叙考试的重要作用:检查学习效果。

一、我国古代考试制度及作用的概述

古代的考试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培养剥削阶级的继承人, 所以古代人把考试作为一种升官之道。而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始终贯穿于古代的各种类型的考试制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西周时期的“国学”中就设有定期的学业考查制度。学生入学以后, 每隔一年就要对其学业及操行进行一次考查, 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直至全部考试合格, 才准予毕业。西汉时期, 太学生每年举行一次考试, 称为岁试;到东汉桓帝后, 又改岁试为“二岁一试”制。汉代建立的学校制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与系统, 还开始实行入学考试、单科升级考试和结业考试相结合的考试评估办法, 并把学生学业成绩等级与其仕途的官级、俸禄相关联, 使学校考试制度既具有选士功能, 又具有学籍管理功能。至魏晋南北朝,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教育已从不分科发展到分科分馆教学, 而且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教学质量的校内考课法。到了唐代, 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兴办学校, 视学校为人才的重要来源, 因此, 特别强调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当时建立了定期的日常考试制度, 明确规定的按时考试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考试等。这种经常性的考试,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巩固, 亦有利于教师对其教学及时总结和调整, 因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的加强。从宋代王安石创立三舍法开始, 到元、明,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积分制, 这一方面可以比较综合地评价学生学业及操行, 同时又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定自由度, 更有利于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效果。崇宁三年 (公元1104年) 又制订了考选法, 规定用严格的考试办法筛选优秀人才, 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降级、退学等处理, 这些措施在太学中引进了竞争机制, 有利于人才的优选劣汰,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清承袭明制, 又有些区别, 清代的积分制不仅注重一般的考试课程考查, 而且鼓励博学加特长, 较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现代高校考试制度对教学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选拔和评价人才的方式和手段, 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固定、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特有的客观性、公正性,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 仍然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

(一) 现代高校考试的主要方式、内容及题型。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在这时间段内学习的所有课程进行检查和评测。按照课程性质的不同, 可以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所谓考试课程, 就是该课程要在学期末按照规定的具体时间、地点, 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测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课程。所谓考查课程, 就是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 或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的方式, 或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该课程的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及其它方式来测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课程。其实, 无论是考试还是考查课程, 都是通过不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总结性的评测。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手段。按照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考试内容主要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作六方面。国内学者结合实际将这六方面转化为:知识、领会、简单应用、高级应用、创见五方面的内容, 这五方面的内容便成为目前各种考试流行的考试什么的内容。根据考试内容, 一般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 这类题型偏重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诵, 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简单题,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所学知识, 而且要理解其意并加以运用;论述题, 这一类是评测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较好的考试题型, 既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要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见解, 还必须有文字的组织能力和写作技巧, 是创造性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反映。

(二) 现代高校考试制度的作用。

考试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检查和评价, 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环节之一,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增强自学能力的过程。一方面, 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这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大多数学校会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 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联系在一起。成绩优秀或合格, 才能算是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 否则就得进行补考甚至重修。学生的成绩, 还可以作为学籍移动的依据, 比如升级、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所以, 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主要就是加强对学生考试的管理。

同时, 各类学校在组织教学时, 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检测的方式仍然与古代一样是考试。通过考试, 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三、建立素质型教育模式的考试制度,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素质型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才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目前高校的考试大多数是在学期末的时候进行闭卷考试, 这容易形成“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丢笔记”的恶劣风气, 极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观念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考试大多数是知识性命题,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

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考试要体现的不仅仅是期末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的需要, 而是要将考试当作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考试应该贯穿于学习该课程的整个学期。考试的方式多样化, 应该是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种趋势。所以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适当把握考试的难度, 多注重平时的考核, 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使考试本身也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手段, 比如可以增加开卷考试的门数, 增加题目的现实性和开放性、探究性, 推行笔试、口试、讨论、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平时考核且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能适当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 同时又灵活多样多侧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考试能更好地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书勇.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 1999, (11) :32-33.

[2]杨雅文.中国古代学校的考试类别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 1998, (1) :85-88.

[3]高飞.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简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8) :23-24.

[4]王艾红.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反思[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 :8-9.

[5]杨海民.关于现代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 1998, (3) :73-77.

[6]胡凡.也谈现代考试制度及其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 1998, (3) :78-82.

[7]吴鸣, 蒋波.中国高校考试制度初探[J].科技资讯, 2008, (14) :187.

浅论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手段 篇11

【摘 要】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我们要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以确保工程建设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以促进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工程施工;管理深化;方案设计

0.前言

为了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行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强化控制,以确保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质量控制工程的稳定进行,有利于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质量控制环节是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此工程的质量控制展开分析,以明确其中的不足,采取措施,解决工程中的难题。

1.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这是促进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系统日益得到完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倒塌事故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不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其工程质量事故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导致其事故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比如其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工程招标环节、立项环节等,如果不能实现这些阶段的有效控制,是难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效益的提升的。

为此我们要进行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确保其质量管理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行政手段的应用是很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能够有效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环境的稳定,有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政府要提高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系统的健全,以有利于建筑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规范施工企业的相关行为,提高其企业责任感,对社会大众负责,对社会经济建设负责。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实现施工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促进企业生存率的提升,我们要进行施工质量管理的加强,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2.确保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手段的不断深化

(1)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我们需要做好工程质量管理的设计环节,从技术角度上进行工程整体发展的规划,确保工程施工的有效组织,确保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设计环节的质量管理,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的简化,确保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设计质量管理环节是工程质量管理环节的重要部分,只有确保工程项目内部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协调,才能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

为此我们提高设计环节的质量效率,以促进工程整体运作成本的降低,促进建筑物的外部美观,促进建筑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建筑施工难度的降低,简化建筑施工的相关环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需要进行设计任务书的积极编制,以促进建筑工程设计环节的稳定运行。

(2)我们也要抓好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及时更新建筑施工理念,确保与市场经济形势的吻合,促进市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确保相关人员的管理观念的更新、自身素质的提升,比如项目管理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确保具备建造师的相关能力,有利于确保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

目前来说,相关施工单位难以实现对项目管理部的监督机制的有效落实,并且其机制本身就是不健全的,这不利于对项目经理的有效约束,导致了项目经理人员自身的能力欠缺。我们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些人很有经验,却因年龄己大,无法考取资格证书,这虽无可厚非,但却滋生了很多所谓的挂靠虚假项目经理负责制现象,项目经理人证分离,只是在上级检查时到场装装样子,真正的管理却另有人在,这种现象在施工现场项目部中也很普遍。

我们也要有效实现对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有效降低,以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将项目经理负责制落实到实处,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健全。才能真正意义上使经济效益和项目部相关人员以及项目经理牢牢挂钩,从而带动相关人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3)我们也要实现对工程材料的有效严格采购使用,建筑工程施工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环节,为了来确保建筑工程的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我们要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确保对建筑材料价格的控制,实现材料质量的提升,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施工材料市场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严格工程材料的采购使用,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是建筑工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需复试检测的建材必须经复试合格才能使用;使用进口的工程材料必须符合我国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持有商检部门签发的商检合格证书。

我们也要进行工程监理制度的有效规范,确保工程质量的保证,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工程的监理环节、资质环节、数量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其监理单位的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高质量监理市场的运用,确保监理市场的竞争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落实相关的竞争机制,促进监理质量的提升。我们也要规范日常的监理费用监督环节,确保其科学、合理竞争,以有利于建立质量的保证,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对监理资质审批的关键除注册资金外,是监理工程师的数量,而监理工程师的质量却不易控制。国外对于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国采用的是在相关领域工作若干年限后可考取监理工程师。考取了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不一定就是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因此考前对报考人员的经历、经验、业绩的考核应从严、从实。而对参与监理工作的人员均应经过培训,持上岗证上岗,对监理单位监理过程的要求也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

(4)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施工企业的内部系统一般分为作业层、管理层、决策层这三个部分。我们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其控制能力、作业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人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无论是决策、管理者,还是技术操作者,都应该是有“资格”的行家。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必须加强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尤其要加强企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出一支高思想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建设队伍。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控制上,要充分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现状情况,再根据现状,把握对质量控制的要点和重点,从多角度、多方面,把握质量的主观意识,同时注意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集体感,责任心,完善管理体制,并且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

3.结语

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该工程的质量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建筑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9).

[2]聂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要点探讨[J].水力发电,2004,(l).

[3]卢焱.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2010,(4).

论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手段 篇12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控制手段应运, 它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发展战略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 补偿策略, 薪酬水平, 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被确定, 分配和调整, 实现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管理, 形成一个专门的作用。薪酬管理机制是薪酬管理, 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 主要涉及的薪酬水平, 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二是薪酬管理, 主要由工资预算, 支付工资, 工资调整组成的循环系统。然而, 由于人力资源是不均匀和雇主的资源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薪酬的形式与功能表现为:支付供应商通常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支付方式, 具体表现为员工劳动的工资, 奖金, 佣金, 津贴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利益。它实际上是一个工作人员的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 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是社会平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 它的作用在维持安全,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等。

2 现状与问题

2.1 基本需求不强

当前许多企业关键要重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本, 启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工程的工作分析, 把分析工作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平台。传统管理模式的国有企业往往只追求最大收益, 加上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 激励作用不能被定义, 从而形成畸形的老板系统。由于产权关系, 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和完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2 管理技术落后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手段与及内涵, 推动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仅仅意识到留人才是不够的, 必须知道如何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 如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 培训, 绩效考核, 薪酬管理分析设计, 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仍很落后。例如, 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系统是美国20年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50年代被写入美国美国教科书。从广义上讲,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不是一个学科, 而是一个领域, 是一个从经济学, 心理学, 管理科学学科小组讨论和研究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共同的职责是所有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首先取决于线经理。然而, 目前国内企业的线性管理误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人事部门的业务。

2.3 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特别是国有企业, 在分配主体地位中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建立。虽然公司有较大的内部分配自主权,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 大多是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还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承包办法。非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承包或直接从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工资总额的方法。一些地方政府不仅控制了企业, 而且还直接干预企业内部薪酬表和具体的管理决策。这使得企业薪酬管理自治权难以落实, 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

2.4 平均主义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分配模式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局面, 坚持“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但是许多企业在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仍然非常严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尊重。首先, 企业经营者收入普遍平均主义倾向。手操作的收入和收入水平的员工平均问题。据调查, 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收入比较, 一半以上的业务收入在企业员工收入的2倍以下的占57%, 1/3的员工收入的2-5倍, 年收入在5倍以上的员工比较低, 9.7%;一方面, 企业之间经营者的收入差距。在我国企业中, 一方面表现优秀企业家不一定有高收入, 许多业绩不佳的企业的经营者获得不成比例的收入均等。其次, 企业员工之间薪酬平均。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工资、一般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差距, 管理人员工资水平没有普通员工工资2倍。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基本津贴和奖金平均发放, 项目分布复杂的。另外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收入水平低, 另一方面, 企业家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仍然是基本工资加奖金, 奖金。为企业管理评估监测力量薄弱, 评价指标体系单一。

2.5 福利缺乏弹性

我国企业员工的福利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 如医疗保险, 住房补贴, 加班补贴等, 缺乏一些西方国家等咨询服务, 缺乏福利计划和家庭福利人性化的福利项目。此外, 中国的企业提供福利, 福利设计不允许员工参与, 缺乏灵活性。

3 完善薪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系统都需要有一定高度的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操作, 通常被称为一个原则。薪酬管理也不例外, 它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的部分。这个原则在企业长远战略目标中与吸引, 留住人才, 激励人才密切相关。

3.1 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是实现薪酬和绩效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建立系统的公平的绩效考核系统是保证公平, 有效。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根本目的, 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 (1) 测量准确的业绩; (2) 薪资范围应拉开员工工资距离, 积极的激励; (3) 明确的薪酬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 和可以测量的结果与工资水平挂钩的结构; (4) 存在业绩改进的机会; (5) 管理者应制定绩效标准和操作技能, 经理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信任。

3.2 明确工资的分配原则

工资分配从战略的高度, 前瞻的设计薪酬体系, 以配合业务规划与组织发展。例如, 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根据市场行情支付薪酬, 根据员工岗位资格水平对公司的重要性, 或者按贡献程度呢?各因素的权重如何平衡和分配?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公司在招聘, 保留和激励作用的人。

工资分配原则在薪酬管理系统进程:是选择领先和落后或者跟随薪酬战略, 重点是吸引, 保留和激励人才, 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如何平衡, 薪酬标准, 薪酬结构, 市场定位, 薪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等, 体现清晰和明确薪酬原则。

3.3 以职位评估系统为基础

职位评价和分析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 也是从根本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首先, 评价工作应根据岗位, 岗位评价是职位而不是邮政职员。从劳动的角度的薪酬设计多样化, 取决于治疗的价值, 不同立场的看法比较科学, 规范化, 让员工相信, 在每一个位置的值反映了地位的对公司的贡献,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 总结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 关键在于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 走国际化道路,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开展人力资源与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 公平, 适度, 平衡, 刺激, 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薪酬管理机制得到员工的认同, 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莉, 杨乃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M].管理工程学报, 2002第1期.[1]张亚莉, 杨乃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M].管理工程学报, 2002第1期.

[2]顾琴轩, 郭培方.基于人力资本理念的新薪酬论[J].生产力研究, 2004第1期.[2]顾琴轩, 郭培方.基于人力资本理念的新薪酬论[J].生产力研究, 2004第1期.

[3]万玲.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薪酬战略设计[J].企业活力, 2002第3期.[3]万玲.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薪酬战略设计[J].企业活力, 2002第3期.

上一篇:契合互动下一篇: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