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手段(精选12篇)
档案管理手段 篇1
摘要:档案服务与利用, 是弘扬高校办学传统, 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从这一高度来正确认识档案服务这一永恒的主题, 努力扩展和深化档案服务工作, 在档案服务中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创新,高校档案,服务与利用,主题
高校既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 又是培养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高校档案记录了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和发展的历史, 是高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认识和把握高校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 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创新高校档案服务与利用,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档案服务体制日趋多样化。
高校档案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一是多馆并存、档案文博统筹型管理体制;二是档案、校史管理研究合署型管理体制;三是人事、学生等档案相似工作集合型的管理体制;四是综合档案室单一工作型的管理体制。
2. 档案服务馆藏日趋特色化。
上世纪90年代初, 高校部门先后建立起较为齐全的档案门类, 基本实现了学校档案的集中管理, 为档案服务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不少学校档案部门先后自主增设了人物 (名人) 档案、教师业绩档案、实物档案、荣誉档案等门类, 满足和吸引了学校与社会对馆藏利用的需要。校园网建设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的开通, 又为学校档案资源建设搭建起一个现代化工作平台。这些信息是对纸质档案的重要补充, 对丰富馆藏资源和馆藏特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 档案服务形式日趋数字化。
以方便利用, 保护档案为原则, 部分高校馆藏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先后完成历史、教学、党群、行政、声像、基建等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为建设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化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4.档案服务手段日趋多样化。
多年来的改革发展, 初步改变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重管、轻用、薄研”的工作局面, 也初步形成了高校档案服务的特色和亮点:一是档案服务初具即时性效果;二是档案服务初具展示性成效;三是档案服务初具研究性特点;四是档案服务初具品牌性效应。
5.档案服务人才日趋专业化。
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培养和吸收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档案服务人才, 档案服务工作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是知识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色, 档案服务队伍具有专业性特点。档案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学术性得到提升, 涌现出一批档案史料、研究论著。档案工作队伍初显高学历特征, 一些高校档案部门拥有硕博学位的档案人员已占职工总数30%以上。
二、高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
1.突出导向性。馆藏档案是本校文化的原始资源, 凝聚了历代师生员工的艰辛与汗水。开发本校文化资源, 并赋予新的内涵, 将成为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一要进一步将创新档案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作为学校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要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体现群众性。新世纪新阶段的高校档案服务关键在于创新。要努力实现“三贴近”:一是档案服务创新要贴近学校社会的主旋律;二是档案服务创新要贴近师生百姓;三是档案服务创新要贴近学习生活。
3.强调特色性。坚持开发本校文化资源的特色, 传承学校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学校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开发校本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要再注入创新的元素和时代的内涵, 善于提炼大学精神, 体现出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
4.注重操作性。全面熟悉馆藏, 确定相应的主题和时间节点, 配备人力资源, 力求纳入学校规划和预算。因校情、馆情、室情不同, 可确定大小不同的主题, 选择先易后难项目, 集中人力攻关, 力争突破。这不仅是实现学校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校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档案服务创新中的基础地位, 把档案收好、管好、用好。用是根本, 管是手段, 收是基础。因此, 立馆之基在于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服务之基更在于档案资源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档案资源建设抓源头的监管理念, 聚焦学校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课题、重要工作和重要人物等不同载体档案的监管工作, 全面推进常规归档与即时归档相结合, 大力开展校史人物、校史资料和社会媒体对学校工作报道等的征集工作, 为学校历史站好岗, 为学校今天服好务, 为学校明天积累好精神财富。
2.逐步建设和完善校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础条件。从档案工作的实际和发展趋势说, “十一五”期间应当而且必须配置满足现代档案管理所需设备, 试行推进网上收发文登记、预立卷和远程归档工作, 实现纸质文件、电子文件、校园网信息“三位一体”相配套的归档模式。
3.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础。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利用和保护档案。馆藏档案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理论探索问题, 这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任务。
4.试行“立体”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方向。我们应珍惜自身有利条件, 跳出档案看档案, 以学校和社会的大视角来创新档案服务体制机制和档案服务的思路。深化网上编研工作, 举行各种类型的、通俗性强的、图文并茂的、受大众欢迎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专题展, 为建立数字档案馆 (室) 、校史馆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5.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档案服务创新的根本保障。要坚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档案服务创新人才。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档案工作整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表现在技术水平整体较低,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服务手段较落后, 无法直接运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服务和网上交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有的尚未起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适者生存、强者壮大。我们应自省、自律、自重、自强。
创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与利用, 为党政教学科研及全校教职工服务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 是高校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创新服务的必然选择, 是档案管理最具活力的主题, 也是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新突破, 对于加快高校教学改革, 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周芬玲.谈新时期对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认识[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04.
②丁毅信.创新高校档案服务与利用-档案管理最具活力的主题 (报告摘要) [J].2007, 09.
档案管理手段 篇2
稳定公司的中坚力量,采取入股形式增强团队凝聚力、增强核心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做厨房电器的陆总年销售总规模超过一亿元,其中一家公司考虑以股份的形式进行操作。因为现在代理商公司同样也面临着“用工荒”,尤其是有能力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俗语说,人聚财聚,财散人聚,正是这个道理,能够把公司核心员工留住并保证其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股份制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仅能够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同时也能够发挥员工工作的最大积极性。同时,让参股员工参与到公司的运营决策当中,群策群力,更有利于公司制定各种政策和规划。
2012年,陆总开始以其中一个公司为试点,逐步推广员工参股制度。无独有偶,在苏南某热水器品牌代理商周总在公司内部同样也开始推行股份制度。
最初,在工厂述职和培训等指导下,周总从应届毕业生当中进行选拔,作为公司的人才储备。从2008年公司的储备人才在公司基本岗位的运作环节和流程非常了解,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让储备员工在后期的岗位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周总说自己培养的员工,忠诚度非常高。
为了延续这种忠诚度,周总陆续将公司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划分,并且按照业务类型选定操盘手,给予这些职业经理人一定的股份。最近两年,周总会将公司章程性的文件进一步细化,规划好公司的每个流程,使每个运营的环节“有章可依”,采取制度化管理。
具体讲,周总实行的股份制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全盘投入,中期的分期偿还以及后期的利益分红。
前期,考虑到经理人资金参股困难,所有运作市场的资金由周总全权投入,经理人无需进行资金投资。中期,当经理人有了一定的资金累积,每年会从经理人的收益当中进行参股股份资金的偿还。后期,当参股资金偿还之后,按照协议参股的双方进行分红。
例如,江苏下级的江阴市设有办事处,可以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周总占有股份的60%,当地操盘手占有40%股份,前期的市场投入为200万元。前期投入的200万元由周总统一投入,操盘手所需要投入的80万元可以以年为单位,双方协商偿还每年的金额,补齐40%的参股资金之后,按照年收益和占股比例进行利益分权。
这种参股形式操作环节简单,避免人员流失,同时也实现了员工个人价值和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直接解决了很多公司人员断层问题,是员工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参考。
对外经营,先保稳、后促增。
战略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团队塑造和经营,更需要外部横向竞争和纵向产业链支持的组织经营,因为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卓越的战略规划,首先是设定积极的战略与目标,搭建实施战略所需要的具备实施效力的组织体系,合理的规划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明确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使财务库存清晰,资本结构合理。
2011年,除了既定区域,陆总接下了现有品牌的南通市场。原定计划是在区域扩大之后,在销售上可以实现新的增长,在考察市场之后,陆总发现该品牌南通的市场基础相对薄弱,品牌知名度不大,直接影响终端销售。但是南通的渠道市场相对发达,抓住这个突出特点,陆总带领团队双管齐下,先将操作苏州终端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重点投入ka卖场,目前在同类厨电当中的销售排名上升明显。同时根据南通市场的渠道特征和自身的情况,逐渐进行渠道开发和维护力度。
作为代理商企业,陆总说在2012年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现有的渠道和终端,将资源集中投放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保证既有市场销售的稳定,守住目前的市场份额不丢失是重点。
对内管理,优化库存,提升管理。
对外经营上,守住现有市场是关键;对内管理上,陆总则开始利用时间空挡进行合理规划。在市场稳定之后暂缓扩张之前,对内的管理提升成为对内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化调整产品库存结构。在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陆总说所有人员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外部市场的经营上,这也是代理商公司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集中打外部的攻坚战的同时,产品的库存并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
在陆总看来,库存的优化非常重要,首先通过库存的优化调整可以提升资金周转率,其次可以实现新旧产品和滞销产品的有效控制。以此同样可以加强效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其次,定位终端,资源投放有的放矢。
对于做终端的代理商来讲,2012年压力凸显。为此,根据公司内部的终端销售数据和该卖场整个小家电的销售规模以及占比,陆总将所负责区域内的终端分为a、b、c、d四个不同的层级或者类型。然后针对低于两万元的终端全部进行优化,集中体现在人员的调配上,以往的专职人员改为兼职,通过压缩人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回首2012年,绝大多数的代理商感触良多,市场低迷、压力倍增,但是从我们接触的代理商群体当中,依然有一部分类似陆总的代理商,在对市场形式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之后,从外部经营和内部管理上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和规划。
沟通:改善管理的重要手段 篇3
通过对话的方式提高认同度
一年级新生中有20多位住宿生,学校为其配备了专职生活老师。不久有生活老师反映问题:因为早上要给一年级的8位女生梳头(大多刚进校的孩子还不会自己梳头),时间短,忙不过来。她们建议将一年级女生分配到各个年级的女生寝室,每位生活老师照顾两三位。生活老师提出的方案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的,解决了“梳头”的问题,但也会产生很多新问题:一年级新生与高年级孩子能否愉快相处?是否加大了一年级班主任的管理难度?会不会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带来消极影响?
面对这种两难抉择,学校无论如何决定,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分散管理,出现问题后老师们肯定有抱怨;不分,又面临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而校方总得在“分”与“不分”之间作出判断抉择,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似乎没有第三条路,或者暂时找不到第三条路。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在沟通中解决问题。在学校教师会上的“研究在线”栏目,宿管人员将这个两难问题抛给全体教师,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教师们立马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各说各的好,并指出对方的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当然,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到底“分”还是“不分”,最后不了了之。但这并不意味着讨论没有价值:一是大家还真想到了一些行政人员事先没想到的办法;二是讨论后无论校方如何决策大家都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知道了校方的难处,以后出现问题不会无端抱怨,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简单地用“对”与“错”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评判,教师也要切忌“一根筋”的思维方式。采用大量的协商对话,可以提高认同度,提升执行力。
将静态的计划变成动态的管理过程
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出台,往往是学校制定后下发给教师执行。这种“我安排,你实施”的管理模式,经常导致“领会不足、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等问题,或者“只做你检查的,不做你希望的”。
怎样将学校规划变成教师自己的计划呢?
我们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年度计划,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制订过程:先请教师分组就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现状开展讨论,哪些是好的经验需要坚持,哪些是有问题的如何改进,一一阐述,畅所欲言;学校再根据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拿出初步的计划;接着将初步拟订的计划交给全体教师进行第二次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实施。
这个过程很繁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且教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能根本没有超出校长思考的范畴。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坚持这样做呢?因为这个过程意义重大:讨论的过程其实是教师倾诉心声的过程,是凝聚人心的过程,是达成共识的过程,更是文化建设的过程。经过这样的“难产”,教师们会认识到这是我们自己制订的计划,认同度高,实施起来执行力强,这样就将“学校计划”变成了“老师自己的计划”。
安全管理手段应创新 篇4
日前, 江苏省盱眙县供电公司在周一安全例会上, 用投影仪播放了8张装置性违章、10张习惯性违章图片, 并逐一讲解危险点、危险源, 让员工在看清违章环节的同时, 深刻领会理解了违章可能引发的事故和灾难。笔者为这一新颖的安全管理做法叫好。
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兴企之本。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无法激起员工潜在的创新主动性, 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手段, 才能更好地引导员工发挥想象力, 主动将积极性和责任心带到工作中。但是创新不能只是喊在口头上, 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方法。盱眙县供电公司利用投影仪播放违章图片, 可以增强员工的视觉冲击力,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克服照本宣科的弊端, 能直观地发现缺陷、判断违章行为, 增强员工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严肃性。同时, 对照违章照片逐一讲解危险点、危险源, 可以让员工掌握更多的安全技能, 增加更多的管理经验, 以利于在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扬长避短、遵章守纪。
班级管理方法及手段创新 篇5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是目前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树立一种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班主任“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事务连绵终日疲惫;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学生纠缠心力交瘁;多种检查仓促应对,各种评比让人崩溃。”这一顺口溜形象的描绘了大多数班主任忙碌,无序,倦怠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很悲哀。如何改变这种消极,低效的工作状态?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走在前面,去思考学校交给我的班级,我该如何去管理好,建设好,经营好它。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班主任接手班级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途径来了解学生,掌握大量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共同制定班级的长远奋斗目标。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过:“集团的人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这便是文化。”对于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每接一个班的时候,都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个切合实际的班训,以让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
2.形成一套班级教育管理的规范机制,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成方圆。”如何让班级管理更人性化,更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每一个班主任接班时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往往出现两个鲜明的对立面—由少数学生干部组成的管理层和由大部分学生组成的被管理层,两个层面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感,常常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使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滋生优越感,在教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两个样子,对老师的负责意识强,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淡,这都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培养的人才。
著名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现代班级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要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善于做学生的助手,这样,不仅学生能力得以展现,班主任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更好的提升自己。为此,采取“双轨运行,素质评价,团队管理,岗位责任”的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效果较好。在班上设立常务班委会全面负责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而通过值周班委处理日常班级事务。常务班委会实行竞聘制,值周班委则实行自由组合轮岗制。另外,还设立班级监察组,让学生管理学生,使学生的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同时在学生评价方面,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常规管理与最终评价相一致。从而使班风,班貌有了很大改变。
3.打造一支班级管理的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建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根据他们性格,能力的差异,安排相应的工作,尽心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为此,确定了常务班委,监察组,值周班委,在组建好班委班子后,合理分工,加强培训,建立一支肯干,能干的干部队伍。
继续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分工制度,使班级中每个人都有事做,班级中的每件事都有人负责,班级中的事都由学生自己管理,由班委成员主要负责,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并提高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首先是“树”起来的,班主任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树立班干部的威信,这是对新接班级班干部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即“教会他,引导他,放手他”,这样极有利于班干部的快速成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有经验的班主任,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作用,以此影响,感染其他学生。有一个好的班委会,就能成就一个班级根本性的转变。
4.营造一种班级文化氛围,构建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家园。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无论对于班级,学校都至关重要。班级的管理必然要经过一从“人治”到“法治”再到“自治”的过程,“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力量就是班级文化。苏赫姆林斯基提倡读书,提倡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悟和熏陶,这是一种追求宽容,质朴与丰富,升华的文化;魏书生崇尚与伟大心灵的对话,崇尚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追求自信,自强与理智,创新的文化:李镇西致力于班规建设,致力于师生对话,这是一种追求民主,博爱与法制,规范的文化„„由此可见,班级文化,正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为广大教师所熟知。
班级文化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比如:班训,班规,学生作品,图书角,黑板报等等。隐性文化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各种规定,公约等,他们构成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积淀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形成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度和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浅论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手段 篇6
【摘 要】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我们要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以确保工程建设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以促进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工程施工;管理深化;方案设计
0.前言
为了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行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强化控制,以确保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质量控制工程的稳定进行,有利于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质量控制环节是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此工程的质量控制展开分析,以明确其中的不足,采取措施,解决工程中的难题。
1.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这是促进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系统日益得到完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倒塌事故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不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其工程质量事故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导致其事故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比如其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工程招标环节、立项环节等,如果不能实现这些阶段的有效控制,是难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效益的提升的。
为此我们要进行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确保其质量管理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行政手段的应用是很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能够有效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环境的稳定,有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政府要提高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系统的健全,以有利于建筑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规范施工企业的相关行为,提高其企业责任感,对社会大众负责,对社会经济建设负责。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实现施工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促进企业生存率的提升,我们要进行施工质量管理的加强,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2.确保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手段的不断深化
(1)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我们需要做好工程质量管理的设计环节,从技术角度上进行工程整体发展的规划,确保工程施工的有效组织,确保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设计环节的质量管理,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的简化,确保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设计质量管理环节是工程质量管理环节的重要部分,只有确保工程项目内部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协调,才能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
为此我们提高设计环节的质量效率,以促进工程整体运作成本的降低,促进建筑物的外部美观,促进建筑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建筑施工难度的降低,简化建筑施工的相关环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需要进行设计任务书的积极编制,以促进建筑工程设计环节的稳定运行。
(2)我们也要抓好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及时更新建筑施工理念,确保与市场经济形势的吻合,促进市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确保相关人员的管理观念的更新、自身素质的提升,比如项目管理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确保具备建造师的相关能力,有利于确保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
目前来说,相关施工单位难以实现对项目管理部的监督机制的有效落实,并且其机制本身就是不健全的,这不利于对项目经理的有效约束,导致了项目经理人员自身的能力欠缺。我们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些人很有经验,却因年龄己大,无法考取资格证书,这虽无可厚非,但却滋生了很多所谓的挂靠虚假项目经理负责制现象,项目经理人证分离,只是在上级检查时到场装装样子,真正的管理却另有人在,这种现象在施工现场项目部中也很普遍。
我们也要有效实现对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有效降低,以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将项目经理负责制落实到实处,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健全。才能真正意义上使经济效益和项目部相关人员以及项目经理牢牢挂钩,从而带动相关人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3)我们也要实现对工程材料的有效严格采购使用,建筑工程施工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环节,为了来确保建筑工程的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我们要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确保对建筑材料价格的控制,实现材料质量的提升,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施工材料市场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严格工程材料的采购使用,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是建筑工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需复试检测的建材必须经复试合格才能使用;使用进口的工程材料必须符合我国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持有商检部门签发的商检合格证书。
我们也要进行工程监理制度的有效规范,确保工程质量的保证,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工程的监理环节、资质环节、数量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其监理单位的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高质量监理市场的运用,确保监理市场的竞争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落实相关的竞争机制,促进监理质量的提升。我们也要规范日常的监理费用监督环节,确保其科学、合理竞争,以有利于建立质量的保证,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对监理资质审批的关键除注册资金外,是监理工程师的数量,而监理工程师的质量却不易控制。国外对于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国采用的是在相关领域工作若干年限后可考取监理工程师。考取了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不一定就是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因此考前对报考人员的经历、经验、业绩的考核应从严、从实。而对参与监理工作的人员均应经过培训,持上岗证上岗,对监理单位监理过程的要求也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
(4)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施工企业的内部系统一般分为作业层、管理层、决策层这三个部分。我们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其控制能力、作业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人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无论是决策、管理者,还是技术操作者,都应该是有“资格”的行家。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必须加强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尤其要加强企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出一支高思想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建设队伍。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控制上,要充分分析研究工程质量的现状情况,再根据现状,把握对质量控制的要点和重点,从多角度、多方面,把握质量的主观意识,同时注意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集体感,责任心,完善管理体制,并且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
3.结语
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该工程的质量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建筑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9).
[2]聂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要点探讨[J].水力发电,2004,(l).
[3]卢焱.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2010,(4).
浅析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篇7
1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是大势所趋
传统档案的管理形式和存在形式是纸张, 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完成方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这项工作的工作内容涉及的环节较多, 工作难度也比较大, 重复性的工作内容很多, 所以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普遍不高。档案信息检索的渠道较少, 也没有较多的检索工具;档案信息的存储和传输速度也较快, 造成很多的档案资料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由此看来,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带有严重的滞后性, 时效性和齐全性也严重缺乏, 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档案数量、档案调阅和档案管理对象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1.1 档案数量逐渐增多。
一些计划、实施、总结和检查类的材料和各级单位的红头文件是传统的归档材料, 对于这些材料的管理就是传统档案管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社会上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都会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 因此需要管理的内容就会随之而增加, 档案归档的材料也就会不断的增多。
1.2 档案调阅要求提高。
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信息变换的反映也越来越敏感, 对于决策时间要求也是越短越好, 这就给档案管理增加了难度, 提高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要求档案服务实现准确、及时和可靠, 将档案材料及时的传送调阅人的手中, 有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和正确。
1.3 档案管理对象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办公白动化已日趋普及, 今天的文件材料已经很少手写, 各种文件材料已经形成打印纸质文件和电了文件并存的局面。因此, 应当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这些电了文件、纸质文件, 并提高电了文件的存档比例。
2 电子文件的特征
电子文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电子文件的生成和处理是由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 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进行信息的记录和表示, 因此其也被称为数字文件。这也是电子文件区别于其他文件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二个特征是电子文件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 是文件存在的一种形式, 同时还具有特定功能和效力。这个特征的存在表示电子文件于其他形式文件之间村子工作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看, “数字信息”和“文件”两者的交集就形成了电子问价, 也就是说电子文件是具有文件特征的数字信息, 还是具有数字信息特征的文件。电了文件是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产物, 从形式上看, 它是数字化的, 能够直接借助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远程传递和共享利用。但是, 由于电了文件是通过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 它的内容只能通过设备来利用, 所以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管理好电了文件, 关系到历史记录的长期保存, 因此, 必须解决好它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巨大难题, 尤其是对专门负责档案信息长久流传的档案工作者来说, 怎样确保今天的电了文件在儿十年、儿白年后还能被人读取利用, 更是一个特别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3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3.1
首先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建立档案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充分考虑档案数量的增加和档案载体形态、技术手段的变化等因素, 增加经费投入, 配置电子计算机、数据库服务器、档案管理软件、网络安全设备等设施设备, 解决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性问题。而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有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并且对传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
3.2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其它环节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传统介质档案的管理是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而信息化管理则必须把这些纸介质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化信息, 即一方面要把以前形成的传统档案通过电子扫描转化为数字形式, 以便计算机直接管理;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 确保今后形成的档案以电子文件为主, 在档案接收时就实现数字化。我们可以选用一套设置合理、管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 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实现传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数据交换等, 实现资源共享。
3.3 要全面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 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作保证。
因此, 我们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 并使他们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让他们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档案工作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者本身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价值和意义,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时代中,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作用, 就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也就是说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 这样一来, 档案管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能够极大的提高, 促进了档案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实现传统档案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建设, 避免传统档案的废置和丢失, 还有利于促进传统档案作用的有效发挥, 提高我国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 实现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关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20) .
[2]叶冠群.高校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的探讨[J].科技风, 2014 (15) .
[3]何新红.加大创新力度, 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J].中国档案, 2002 (5) .
浅析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篇8
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必要性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 我们主要是以纸质、照片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 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 其工作量巨大, 步骤也繁琐。有时因为存放的档案繁多庞杂, 档案管理部门没法对这些档案材料, 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 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
由此可见, 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逐步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并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档案作为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料, 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改变, 在它的形成、传递、存储和利用等方面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的差异
1.传统档案管理, 需等档案资料形成后进行人工分类、编目然后统一归档。而信息化管理可以在资料产生的同时就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 建立并利用数据库对档案进行分级、分类、编号, 由数据库统一给出对应的档案号, 按照相应的类型、级别和编号可以随时归档或者定期进行统一归档, 发现归档错误也可以通过查找编号随时进行修改。另外, 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接收传送, 档案部门可以快速直接地获得电子信息资料, 方便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管理, 也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益。
2.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 可以把大量的档案材料存放在软盘、优盘、光存诸介质及硬盘上, 大大节省了资源。按传统的管理模式, 要全面完整地保存好档案资料, 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保管经费, 却仍难以避免档案资料出现霉变、氧化、虫蛀或者遭到鼠类的破坏, 因为没有备份而造成文档资料的损失。纸质档案如果反复查阅, 时间长了纸张容易破损, 纸张上的信息资料难免受损, 给档案部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不但能提高档案资料的保存率, 还节省了保管费用。
3.传统档案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部分属于保密等级的资料需申请经授权后才能进行查看, 有时还因为检索工具不全, 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 即使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去找文件甚至劳神费力却无从查找;而使用信息化手段, 我们将传统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如果需要查询有关的档案资料, 我们只要在数据库中进行注册, 成为会员, 通过登录数据库对档案进行搜索, 就能方便快捷的查找到所需资料, 免去了工作人员繁琐的手工编号和人工查找工作, 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三、信息化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并存
虽然说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方式方便快捷, 能提高工作效率, 但这并不能说明纸质档案就毫无用武之地。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也有缺点, 如容易修改、载体不定等。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应当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结合, 他们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良好关系。
(一) 传统档案作为信息化档案的基础
电子档案的信息资源要以传统纸质档案为基础, 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还没有广泛推行, 目前除了一小部分档案是通过电子形式直接在网络上提供外, 很大一部分信息化的档案仍然要通过收集整理传统纸质档案后, 输入计算机, 通过系统转为电子档案信息的。因此可以说, 信息化档案的形成离不开传统纸质档案, 我们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才能有更加充实的信息化档案。
(二) 传统档案的作用无法取代
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仍存在不足之处:信息化的档案, 其信息和载体是可以分离的, 因此想要复制或者更改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上, 如果遭遇病毒的侵袭, 系统就可能被破坏, 文件资料会受损;信息化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 工作人员在操作上的一点小失误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如没有及时保存文档而造成数据的丢失。而传统档案在严格保存之后, 所记录的信息不易被更改或复制, 一般来说,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 纸质材料只要保管得当、修复及时, 是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的。因此, 传统纸质档案的存在仍具有很大意义, 电子档案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档案。
四、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以重复使用、多平台利用的资源。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 才能更好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能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等诸多领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首先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建立档案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充分考虑档案数量的增加和档案载体形态、技术手段的变化等因素, 增加经费投入, 配置电子计算机、数据库服务器、档案管理软件、网络安全设备等设施设备, 解决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性问题。而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有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并且对传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
2.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其它环节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传统介质档案的管理是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而信息化管理则必须把这些纸介质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化信息, 即一方面要把以前形成的传统档案通过电子扫描转化为数字形式, 以便计算机直接管理;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 确保今后形成的档案以电子文件为主, 在档案接收时就实现数字化。我们可以选用一套设置合理、管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 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实现传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数据交换等, 实现资源共享。
3.要全面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 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作保证。因此, 我们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 并使他们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让他们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档案工作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者本身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价值和意义,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4.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 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完善的管理制度, 以便明确相关责任。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 是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前提, 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 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要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细化档案信息化的工作环节和步骤, 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工作, 分工协作, 确保信息化档案的完整性。
五、信息化手段存在的不足
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使得电子信息化技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肯定目前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
1.档案系统软件缺乏通用性。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 缺乏一个既能进行文件查找又能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正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就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除此之外, 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以数据交换为目的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缺乏沟通, 各行其是, 电子信息资源的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 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2.电子文件在保管条件、保管期限等方面存在局限, 若不能解决, 也会制约利用信息手段管理档案的进程。电子文档因为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 想要长久保存存在一定困难;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有待明确, 具体是指运用数字方式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和保持信息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数字化信息需要依附载体, 首先通过编码形式完成数字化信息的组织, 接着依附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使数字化信息被处理、存储和显现。随着科技的进步, 相信信息档案的局限性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3.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 既掌握信息化手段又懂档案管理的人才很少, 而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 不仅要熟悉信息化手段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因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就必须要立足本职工作,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4.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本身存在安全缺陷, 首先是硬件资源容易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其次软件资源和数据信息也可能受到病毒的侵扰和毁坏, 我们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手段, 避免给网络犯罪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六、结束语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 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不仅方便了档案的保存、使用和管理, 节约了资源, 也有效地节约了空间和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信息管理并不能取代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 我们应该将信息化档案和传统档案结合起来, 使档案信息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逐步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并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使得各行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也是适应现代管理制度和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 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手段与传统管理手段进行比较分析, 结合实际, 阐述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的利与弊。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传统档案,手段
参考文献
[1]汤颖.浅谈文书档案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应用[J].科技风, 2010 (24) .
[2]冼汉聪.文书档案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应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 (6) .
[3]马海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N].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强化运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 篇9
辽宁省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 且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 就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许多地方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全面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无疑是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实现电力工业对辽宁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支撑的战略选择。 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组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
笔者认为,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必须采取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的各种手段, 只有多管齐下, 才能开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才能建立起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1 法律手段是奠定需求侧管理的坚实基础
电力需求侧管理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由于它适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遵守法制原则, 鼓励资源竞争, 讲求成本效益, 提倡经济、优质、高效的能源服务, 为此得到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和政策, 为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纵观发达国家加强以需求侧管理为主体的节能工作的政策体系, 一是通过机构升格、扩大编制来强化对节能工作的管理;二是健全法律法规, 比如日本修改后的《节能法》, 即对政府节能管理工作作了明确的界定; 三是建立能源效率标准和标识制度; 四是采取激励政策, 主要形式有现金返还、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五是通过财政预算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和示范等。
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才引入需求侧管理, 经过20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特别是近几年来, 需求侧管理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 电力需求侧管理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将需求侧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早在1998 年, 《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应该说是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首部纲领性文件。2003 年, 国家发改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的通知》, 公布了加强需求侧管理的有关规定, 其中包括制定加强需求侧管理方案;制定错峰、避峰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大力做好节电工作;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电力消费;正确引导高耗能产业发展;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加强监管工作等方面。 随后, 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办法》。 前几年, 辽宁省经信委下发的《辽宁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对全省需求侧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性、规范性的作用, 使这项工作更具体化, 更具有可操作性。
这些法规、条例、制度的颁布实施, 尽管为需求侧管理工作创造了一定的法制环境, 但仍缺乏系统性和强制性, 缺乏财政、税务、物价、标准、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需求侧管理的规划、政策目标、绩效评价、经验反馈等各个环节, 也存在着很多欠缺。
需求侧管理是社会行为, 只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运用法律、法规的威力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置于法制化的轨道, 方可全面蓬勃地开展起来。 法律手段是否有力, 直接关系到需求侧管理的成效。 所以, 各级政府部门务必发挥好主导作用, 把实施需求侧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运用法律手段为实施需求侧管理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 经济手段是强化需求侧管理的关键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推进需求侧管理工作必须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 这已经成为各地、各企业的共识。 而利用经济手段主要是运用价格杠杆, 也就是发挥合理的电价体系的作用来调节电力供求, 促进经济合理用电。 模拟显示, 如果运用好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降低5%的高峰负荷, 那么全国每年可至少节约4000 万吨发电用煤,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 电价对于需求侧管理的能否成功实施是一个关键因素。 能够正确、及时反映成本和供求关系的电价体系是吸引电力用户积极参与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 同时需求侧管理的投资也将通过电价调整程序予以回收。 然而, 目前我国的电价体系中, 电价结构, 电价的形成与监管机制, 电价水平的审批均存在着不适应市场化改革需要的环节, 其中电价结构的问题尤为突出。
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是改变电价结构的重要方面, 既可以提高用电负荷率, 缓解高峰用电的紧张局面, 也可以提高社会的综合效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另外, 实施季节性电价和可中断电价等也是实施运用经济手段, 改变电价结构, 适应需求侧管理的组成部分。 实施可中断负荷补偿, 鼓励企业在用电高峰期让出负荷空间, 缓解高峰压力, 成效也十分显著。
3 技术手段是推进需求侧管理的不竭动力
实施需求侧管理, 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支撑。 无论是电力供需的信息交流, 负荷管理以及服务, 节电的全面推广应用, 有关耗能系统的控制等都有赖于技术进步。 需求侧管理的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 因此, 实施需求侧管理必须以先进的负荷管理技术和节能技术手段等为后盾。
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应主要运用在错峰避峰和节能上。 首先要大力推广负荷控制装置, 有效削减、转移高峰负荷。 负荷监控系统的建立, 为错峰避峰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使之更加准确化、合理化、科学化。 电力蓄能也是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 辽宁省通过树立示范工程, 使蓄能技术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 大连市是在东北地区第一个开展推广电力蓄能技术的城市。 2010年开始兴建第一个蓄冰空调基项, 目前已建成26 个, 负荷面积达530 余万平方米, 在供冷季节可转移高峰电量500 余万千瓦时。 推行电力蓄能型的电热锅炉, 其前景也是远大的。
节能降耗是需求侧管理中举足轻重的技术手段。 全社会用电量中, 工业用电比重占70%以上, 而工业电动机耗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70%以上, 这2 个70%表明, 对工业中使用的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提升机等电动机, 大力推行变频传动技术的高效电动机, 可大大节约工业用电。 同时, 在工业电力消费构成中, 照明用电只占7%左右, 但采用高效照明技术, 可使节电率达到75%。 因此, 对工业用户推光高效荧光等, 高效电子整流器、 光学反射器、时控 (光控、声控) 控制控制开关等高效照明装置也是提高工业用户用电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果在工业、建筑、商业、机关、家庭等社会方方面面都能够大力推广节电技术应用, 那么节电的效益简直无法用数字来进行计算, 其需求侧管理必将取得辉煌的成果。
4 行政手段是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根本保证
在特定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 在经济等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 加强政府协调,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确保有序用电、安全供电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地、各级政府部门, 在推行需求侧管理中, 要把人民群众生活用电安排好, 要把保证重点用户特别是居民生活用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把电力供应预案制定好, 做好电力负荷的预测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可转移负荷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要把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 充分考虑电力用户和电力企业的实际利益, 帮助他们解决实施需求侧管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好, 采取具体办法, 研究落实相应的措施。
运用行政手段, 改变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需求侧管理中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 有些地区第一产业的用电比重出现降低的趋势, 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基本持平, 而第二产业却持续上升, 这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 已是形成用电瓶颈的主要因素。 政府部门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改变产业结构, 最大限度地控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速度。 辽宁省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典型省份, 高耗能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因而在这方面的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 在调整能源结构上, 政府部门要把需求侧管理纳入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 要加强电源、 电网建设的步伐, 特别是要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 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发电。 同时, 要以行政手段, 加强对用电的督查和检查, 彻底遏制窃电歪风, 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行为。
政府的行政手段还表现在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用电、合理用电的基本理念。 各级政府要善于利用新闻媒体, 介绍有关需求侧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 使节能节电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 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电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引导, 使实施需求侧管理, 有效错峰避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考试: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篇10
关键词:考试,教学管理,重要手段
据考证, 我国是世界上实行考试制度最早的国家, 也是考试制度发展最完善的国家。考试一词最先出现在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录·考功名》:“考试之法, 合其爵禄, 并其秩, 积其日, 陈其实, 计功量罪, 以多除少, 以名定实, 先内第之。”意思是对官员进行考核和试用。早在西周青铜器金文中的《静殷》铭文就记叙考试的重要作用:检查学习效果。
一、我国古代考试制度及作用的概述
古代的考试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培养剥削阶级的继承人, 所以古代人把考试作为一种升官之道。而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始终贯穿于古代的各种类型的考试制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西周时期的“国学”中就设有定期的学业考查制度。学生入学以后, 每隔一年就要对其学业及操行进行一次考查, 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直至全部考试合格, 才准予毕业。西汉时期, 太学生每年举行一次考试, 称为岁试;到东汉桓帝后, 又改岁试为“二岁一试”制。汉代建立的学校制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与系统, 还开始实行入学考试、单科升级考试和结业考试相结合的考试评估办法, 并把学生学业成绩等级与其仕途的官级、俸禄相关联, 使学校考试制度既具有选士功能, 又具有学籍管理功能。至魏晋南北朝,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教育已从不分科发展到分科分馆教学, 而且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教学质量的校内考课法。到了唐代, 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兴办学校, 视学校为人才的重要来源, 因此, 特别强调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当时建立了定期的日常考试制度, 明确规定的按时考试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考试等。这种经常性的考试,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巩固, 亦有利于教师对其教学及时总结和调整, 因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的加强。从宋代王安石创立三舍法开始, 到元、明,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积分制, 这一方面可以比较综合地评价学生学业及操行, 同时又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定自由度, 更有利于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效果。崇宁三年 (公元1104年) 又制订了考选法, 规定用严格的考试办法筛选优秀人才, 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降级、退学等处理, 这些措施在太学中引进了竞争机制, 有利于人才的优选劣汰,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清承袭明制, 又有些区别, 清代的积分制不仅注重一般的考试课程考查, 而且鼓励博学加特长, 较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现代高校考试制度对教学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选拔和评价人才的方式和手段, 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固定、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特有的客观性、公正性,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 仍然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
(一) 现代高校考试的主要方式、内容及题型。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在这时间段内学习的所有课程进行检查和评测。按照课程性质的不同, 可以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所谓考试课程, 就是该课程要在学期末按照规定的具体时间、地点, 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测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课程。所谓考查课程, 就是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 或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的方式, 或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该课程的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及其它方式来测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课程。其实, 无论是考试还是考查课程, 都是通过不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总结性的评测。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手段。按照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考试内容主要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作六方面。国内学者结合实际将这六方面转化为:知识、领会、简单应用、高级应用、创见五方面的内容, 这五方面的内容便成为目前各种考试流行的考试什么的内容。根据考试内容, 一般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 这类题型偏重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诵, 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简单题,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所学知识, 而且要理解其意并加以运用;论述题, 这一类是评测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较好的考试题型, 既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要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见解, 还必须有文字的组织能力和写作技巧, 是创造性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反映。
(二) 现代高校考试制度的作用。
考试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检查和评价, 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环节之一,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增强自学能力的过程。一方面, 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这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大多数学校会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 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联系在一起。成绩优秀或合格, 才能算是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 否则就得进行补考甚至重修。学生的成绩, 还可以作为学籍移动的依据, 比如升级、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所以, 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主要就是加强对学生考试的管理。
同时, 各类学校在组织教学时, 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检测的方式仍然与古代一样是考试。通过考试, 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三、建立素质型教育模式的考试制度,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素质型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才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目前高校的考试大多数是在学期末的时候进行闭卷考试, 这容易形成“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丢笔记”的恶劣风气, 极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观念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考试大多数是知识性命题,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
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考试要体现的不仅仅是期末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的需要, 而是要将考试当作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考试应该贯穿于学习该课程的整个学期。考试的方式多样化, 应该是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种趋势。所以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适当把握考试的难度, 多注重平时的考核, 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使考试本身也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手段, 比如可以增加开卷考试的门数, 增加题目的现实性和开放性、探究性, 推行笔试、口试、讨论、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平时考核且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能适当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 同时又灵活多样多侧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考试能更好地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书勇.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 1999, (11) :32-33.
[2]杨雅文.中国古代学校的考试类别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 1998, (1) :85-88.
[3]高飞.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简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8) :23-24.
[4]王艾红.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反思[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 :8-9.
[5]杨海民.关于现代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 1998, (3) :73-77.
[6]胡凡.也谈现代考试制度及其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 1998, (3) :78-82.
[7]吴鸣, 蒋波.中国高校考试制度初探[J].科技资讯, 2008, (14) :187.
用科研手段破解项目管理瓶颈 篇11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基地,开展实验室活动,对推动科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就是用科研手段从调查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入手,通过问题导向、问题查找、先进对标、实践检验、总结提高,推进项目管理真正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信息化。
历史发展反复证明“问题导向”的重要性。马克思曾在《莱茵报》第137号刊论《集权问题》中就提出: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他还进一步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并用传统文化提供的智慧去总结过去的历史、开创未来的历史。这是“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精髓所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传承了这种方法,着力在问题查找与甄别中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对项目管理存在的“粗放随意”“高耗低效”“有法不依”“无良法可依”等问题动真格、出实招、辟新路,真正实现向项目要精品、要信誉、要效益、要廉洁和谐。
其实,任何问题中都隐藏着答案,只是这种答案并非表象的、直观的、信手拈来的,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理论总结、去伪存真、积极实践。作为建设蒙华铁路排头兵的中铁五局,以敢向问题要真理、要答案、要效率、要效益的姿态在基层全面开展了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
在风生水起中,中铁五局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上层设计有纲有目。中铁五局成立了由局总经理张回家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下设组织、工程、安质、工经、党建五个实验组的“中铁五局项目管理实验室”,并在蒙华铁路项目部成立了“中铁五局蒙华项目管理实验分室”;制订了《中铁五局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实施方案》,确立了在蒙华项目“创建一块品牌、实现两大效益、打造三个样板、产出六项成果”的工作目标、“边做边答、边实验边干、实事办实”三个基本工作原则和项目组织模式、前期管理策划、责任矩阵法应用、项目党建文化建设等10个方面的实验重点。
重点攻关有的放矢。中铁五局确定了“铁路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项目不同作业组织模式比较研究、项目交规化安全体系的建立及运行、企业蓝领队伍建设研究”等12项局级重点实验课题;明确了课题的实验单位、相关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并从六个方面入手,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检验,及时总结和提炼有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创新成果。
专项检查有板有眼。中铁五局成立了由局纪委、工会、企发部、人资部、成本部、安质部、文化部等职能部门组成的3个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组,制定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于今年4月中下旬分别到蒙华项目进行了推进和落实。5月下旬,局专项执法检查组对蒙华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共发现和列出了13个方面的问题清单,并下发了整改建议书。目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换版升级有条不紊。2016年上半年,中铁五局多个层级的管理制度在蒙华铁路施工中全面接受实践检验。各单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注重了对问题的收集,定期对制度进行集中评审,推动制度持续优化、升级换版、更接地气,使制度富有成效。
施工水平有口皆碑。目前,中铁五局在蒙华铁路两个标段的施工生产和管理水平在蒙华公司晋豫指挥部管段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分别荣获了晋豫指挥部2015年度“先进集体”称号;在2016年上半年信用评价中,15标和5标名列第二;在2016年上半年“中国中铁蒙华杯”劳动竞赛中,15标和5标分别荣获第二名和第五名。
中铁五局在蒙华铁路开展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仅仅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实验室活动并没有终止,更没有终点,只要问题存在,他们就会始终坚持和强化问题导向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精神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原则、政治品质。在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中,只要我们树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和敢啃硬骨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就一定能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
论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手段 篇12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控制手段应运, 它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发展战略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 补偿策略, 薪酬水平, 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被确定, 分配和调整, 实现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管理, 形成一个专门的作用。薪酬管理机制是薪酬管理, 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 主要涉及的薪酬水平, 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二是薪酬管理, 主要由工资预算, 支付工资, 工资调整组成的循环系统。然而, 由于人力资源是不均匀和雇主的资源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薪酬的形式与功能表现为:支付供应商通常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支付方式, 具体表现为员工劳动的工资, 奖金, 佣金, 津贴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利益。它实际上是一个工作人员的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 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是社会平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 它的作用在维持安全,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等。
2 现状与问题
2.1 基本需求不强
当前许多企业关键要重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本, 启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工程的工作分析, 把分析工作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平台。传统管理模式的国有企业往往只追求最大收益, 加上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 激励作用不能被定义, 从而形成畸形的老板系统。由于产权关系, 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和完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2 管理技术落后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手段与及内涵, 推动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仅仅意识到留人才是不够的, 必须知道如何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 如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 培训, 绩效考核, 薪酬管理分析设计, 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仍很落后。例如, 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系统是美国20年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50年代被写入美国美国教科书。从广义上讲,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不是一个学科, 而是一个领域, 是一个从经济学, 心理学, 管理科学学科小组讨论和研究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共同的职责是所有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首先取决于线经理。然而, 目前国内企业的线性管理误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人事部门的业务。
2.3 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特别是国有企业, 在分配主体地位中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建立。虽然公司有较大的内部分配自主权,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 大多是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还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承包办法。非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承包或直接从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工资总额的方法。一些地方政府不仅控制了企业, 而且还直接干预企业内部薪酬表和具体的管理决策。这使得企业薪酬管理自治权难以落实, 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
2.4 平均主义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分配模式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局面, 坚持“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但是许多企业在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仍然非常严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尊重。首先, 企业经营者收入普遍平均主义倾向。手操作的收入和收入水平的员工平均问题。据调查, 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收入比较, 一半以上的业务收入在企业员工收入的2倍以下的占57%, 1/3的员工收入的2-5倍, 年收入在5倍以上的员工比较低, 9.7%;一方面, 企业之间经营者的收入差距。在我国企业中, 一方面表现优秀企业家不一定有高收入, 许多业绩不佳的企业的经营者获得不成比例的收入均等。其次, 企业员工之间薪酬平均。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工资、一般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差距, 管理人员工资水平没有普通员工工资2倍。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基本津贴和奖金平均发放, 项目分布复杂的。另外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收入水平低, 另一方面, 企业家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仍然是基本工资加奖金, 奖金。为企业管理评估监测力量薄弱, 评价指标体系单一。
2.5 福利缺乏弹性
我国企业员工的福利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 如医疗保险, 住房补贴, 加班补贴等, 缺乏一些西方国家等咨询服务, 缺乏福利计划和家庭福利人性化的福利项目。此外, 中国的企业提供福利, 福利设计不允许员工参与, 缺乏灵活性。
3 完善薪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系统都需要有一定高度的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操作, 通常被称为一个原则。薪酬管理也不例外, 它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的部分。这个原则在企业长远战略目标中与吸引, 留住人才, 激励人才密切相关。
3.1 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是实现薪酬和绩效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建立系统的公平的绩效考核系统是保证公平, 有效。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根本目的, 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 (1) 测量准确的业绩; (2) 薪资范围应拉开员工工资距离, 积极的激励; (3) 明确的薪酬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 和可以测量的结果与工资水平挂钩的结构; (4) 存在业绩改进的机会; (5) 管理者应制定绩效标准和操作技能, 经理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信任。
3.2 明确工资的分配原则
工资分配从战略的高度, 前瞻的设计薪酬体系, 以配合业务规划与组织发展。例如, 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根据市场行情支付薪酬, 根据员工岗位资格水平对公司的重要性, 或者按贡献程度呢?各因素的权重如何平衡和分配?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公司在招聘, 保留和激励作用的人。
工资分配原则在薪酬管理系统进程:是选择领先和落后或者跟随薪酬战略, 重点是吸引, 保留和激励人才, 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如何平衡, 薪酬标准, 薪酬结构, 市场定位, 薪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等, 体现清晰和明确薪酬原则。
3.3 以职位评估系统为基础
职位评价和分析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 也是从根本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首先, 评价工作应根据岗位, 岗位评价是职位而不是邮政职员。从劳动的角度的薪酬设计多样化, 取决于治疗的价值, 不同立场的看法比较科学, 规范化, 让员工相信, 在每一个位置的值反映了地位的对公司的贡献,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 总结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 关键在于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 走国际化道路,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开展人力资源与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 公平, 适度, 平衡, 刺激, 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薪酬管理机制得到员工的认同, 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莉, 杨乃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M].管理工程学报, 2002第1期.[1]张亚莉, 杨乃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M].管理工程学报, 2002第1期.
[2]顾琴轩, 郭培方.基于人力资本理念的新薪酬论[J].生产力研究, 2004第1期.[2]顾琴轩, 郭培方.基于人力资本理念的新薪酬论[J].生产力研究, 2004第1期.
[3]万玲.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薪酬战略设计[J].企业活力, 2002第3期.[3]万玲.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薪酬战略设计[J].企业活力, 2002第3期.
【档案管理手段】推荐阅读:
档案管理手段创新问题10-28
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10-18
创新管理手段05-24
经济管理手段09-19
防范与管理手段10-22
运营管理的手段12-07
以科学管理手段促质量提升11-29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收费管理手段创新论文08-27
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实现后勤社会化服务11-27
病历档案与档案管理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