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档案管理

2024-10-17

学科档案管理(通用12篇)

学科档案管理 篇1

摘要: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实施科教兴医、科教兴院的重要抓手。重点学科档案工作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本文从医院重点学科档案特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自身对重点学科档案管理的体会。

关键词:重点学科,医学,档案管理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实施科教兴医、科教兴院的重要抓手。重点学科档案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重要工作, 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我们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困惑, 也发现了问题。下面就学科建设档案的归类与档案的收集控制管理实践谈点体会。

一、医院重点学科档案特点

1.学科建设周期长而固定, 一般从申请到验收需要四年, 至少三年时间。

2.材料形式繁复多种。有申报材料、批复材料、建设合同书、计划书, 根据合同书及学科建设评估内容产生的一系列文件:年度计划、总结、科研计划、奖励成果、人才培养计划、新技术新项目、学术活动、学术论文、组织管理制度、经费使用与设备添置文件。还有学科建设的措施、政策等记录性材料。其中:省级学科建设目标考核有6大类58条佐证材料, 市级考核材料有5大类25条佐证材料。

3.来源多样性。众多文件产生于不同的部门与人员。如各管理部门产生的论文;医院统计室产生的业务报表;医务科产生的医疗安全文件;科教科分管产生的科研学术活动文件;人事科和科教科共同产生的人才培养文件;院办室负责保管的申请批复与招投标文件等。

4.载体形式多样性。有照片、图表 (业务统计) 、电子与纸质文件等。

5.材料阶段性、重叠性学科建设从申请到批准年份跨度需三年。有申报批复阶段材料;有较强的现行价值的合同及评估指标, 是学科建设中的指导性文件;有建设中的临床业务指标、科研课题文件、学术活动记录, 是学科建设的真实记录, 也是每年检查和三年评估的印证材料;有评估验收阶段材料。

6.材料成套性。三年来验收的佐证材料成套。

二、重点学科档案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档案归类不清

由于专职档案员对此项业务工作不够了解, 一开始不了解学科建设的周期性与材料产生的特点, 把其归类为文书档案或科研档案, 导致归档材料分散不成套, 无法体现学科档案价值, 而且还给利用带来不便;上级档案管理机构不了解, 没有相应的业务指导。

(二) 收集归档不全

制度不健全, 归档范围不明确。科教科只重视检查验收, 忽略其历史价值;材料分散在各职能科室;重要业务档案未能真实反映;上级验收重点学科时未要求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

三、重点学科档案管理

(一) 档案归类

重点学科档案应单独设类保管。

1. 归入文书类档案不妥。

重点学科是近年来新兴的建设项目。本院2004年开始进行第一个重点学科建设。档案部门与学科建设人员开始不十分清楚学科建设特点, 移交与归档按文书档案的年度进行。至第二年、第三年才发现材料的产生规律与性质特点, 利用时感到材料分散不成套, 查找费时。检查学科建设时认为档案组卷不科学系统, 不符合文件材料整理原则。导致重新拆卷后再分类组卷。

2. 归入科研档案不妥。

虽然重点学科与科研档案在材料成套性、材料种类、形式、涉及科室多这几方面性质相同, 但它们也有以下不同之处: (1) 文件内在联系方式不同。重点学科建设周期固定为3年, 科研课题时间长短不一;科研课题内容比重点学科单纯, 各文件的联系以纵向性为主, 内容呈线性连接;而重点学科建设档案涉及范围广, 建设目标要求的六大内容中文件内在联系呈现纵横交错状, 是完全不同形式的档案。 (2) 地位与历史价值不同。科研课题其成果代表一点。重点学科建设涉及六大内容, 其成就代表的是面。 (3) 形成者不同。科研档案以课题为来源单位, 围绕的是课题。重点学科建设档案以整个学科为单位, 围绕的是整个学科建设。

因此, 医院重点学科档案应作为新的门类保管更为妥当。

(二) 落实措施方法控制收集归档

1. 管理制度约束法。

制定重点学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 以归档制度强化具体落实。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学科档案分级管理体系。归档工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管理, 激发学科建设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制定学科建设验收考核必须先行档案验收制度。

2. 归档范围明确法。

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根据重点学科建设考核标准, 制定学科档案归档范围, 并不断调整、完善。在具体制定归档范围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 尽量详细、明了, 材料按类别分门别类地列出, 各兼职人员收集材料范围分别加以落实规定。

3. 收集方式可控法。

根据学科档案产生特点, 档案部门既要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归档, 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想法设法采取有效的收集方式控制材料归档。如:针对学科建设文件产生于多部门、多个不同阶段以及文件的多样化。就采取网式收集方法, 弄清文件产生于何处, 档案员可发挥机构的三级管理体系, 通过向科教科收集, 实行各部门预立卷;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周期较长, 在文件运行的不同阶段, 根据文件的不同特点, 采用零星收集与整体收集相结合。

4. 日常监督指导控制法。

重点学科建设所形成的文件材料, 具有周期长、阶段性强、数量多、内容丰富的特点。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有预见性、计划性, 树立文档一体管理理念。必须把握时机, 及早介入, 从源头上抓起。进行早期控制、阶段控制与全程控制。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中兼职档案员的职责, 实施“四参加”、“四同步”管理。

5. 档案素质教育法。

通过档案法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使学科建设者了解档案的重要性, 强化归档意识;通过档案行为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归档工作习惯。

重点学科档案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与业务性很强的重要工作, 档案管理者要从学科档案服务于学科建设的思路上去开拓创新重点学科档案管理方法, 使档案保障与推动学科发展, 成为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夏文.高校重点学科档案建设规范与创新[J].陕西档案, 2011, 6:40-40.

[2]刘恩贤, 姜辉.高校重点学科档案的内容、管理和意义[J].山东档案, 2011, 2:38-39.

[3]陈慧.对做好机关档案收集工作的几点思考[J].信息管理 (上海) , 2012, 2:47-49.

学科档案管理 篇2

管理学是载体是组织,对象是资源,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的活动或过程。管理用知识代替习惯和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追求效率和效益,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换句话说,管理就是决策,就是领导或管人,用人。管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探索如何提高社会运行效益与效果,应用于企业与组织的运行法则的制定和运行过程的管理。解决人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方案,是管理学的根本特点。管理学是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管理学的基本价值显然是向各类现实的和潜在的(未来的)管理者们传输各种关于组织和管理的原理、职能或职责、管理策略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修己安人”,学习管理学帮助培养价值思想深、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管理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而伴随我们的左右。只有管理以及管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有可能处理复杂的组织过程,确保现代组织机构和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行。学习管理学可以推广和有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培养管理人员。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学习管理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结合管理学学科与你的专业,谈谈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而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构成一门独立学科需要1,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2,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3,有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人”的介入,专业活动不可能完成。学科和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就像管理学科,下面对应很多专业,社保,行管,公管等。社保专业也需要很多学科的支持。除了管理学还需要经济学,数学等等。

3、你认为管理学学科有哪些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帮助人们学习怎样组织人们通过运用资源有效达成期望目标的活动。管理学不是一门纯自然科学, 它有着科学的成分, 但也同时包含着人文成分, 它是科学成分与人文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理论、方法和技巧等一系列知识内容。管理学是一门集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一体的应用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是一门软科学。管理学包括理论、方法和技巧等一系列知识内容。管理学的研究既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也要回答“应当怎么样”,更回答“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社会组织及其占有的资源。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与行为科学。管理学科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它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管理学的基本价值显然是向各类现实的和潜在的(未来的)管理者们传输各种关于组织和管理的原理、职能或职责、管理策略以及实施方法等方

面的知识。

4、管理学学科与哲学、经济学学科或其它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请选择一个加以说明。管理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的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学科。

管理学是研究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问题,研究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

经济学讲求社会整体的效率与公平,以提高社会公共福利为宗旨,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甚至可能试图降低某些企业甚至行业的利润率,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管理学以个别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虽然也要兼顾社会的整体利益,但其重点却是为组织利益服务,为决策提供依据,以提高单个组织竞争力,改善组织业绩。关心如何面对同样的行业结构和宏观环境建立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经济学(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了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和系统的方法、原理和定律。管理学(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

5、管理学学科有哪些研究方法(例举2个方法展开论述)。

比较研究法。比较适合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比较研究法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的异同关系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食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厚,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比较研究是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性研究,这种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能够对有关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特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解释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的数学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进行分析比较时已将其作用排除在测度结果之外了。引文分析法有广泛适用性,简便易用性,功能特异性,但是也是会收到一定的局限的。如引文关系上假联系的影响,文献被引用并不完全等于重要,著者选用引文收到可获得性的影响,马太效应的影响等。

6、管理学学科可采用哪些学习方法(例举2个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法与主题词法关键词法:抓住内容或概念中最关键的词句而达到

对之进行整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举例:对计划的步骤的基本范围,可直接抓住机会、目标、前提、方案、评价、选择、制订、数字化等8个关键词进行记忆和理解。主题词法:对问题或概念进行概括和抽象,将其中心意思(即主题)转换为一个或几个比较规范的词语来表述和记忆。举例:管理的基本特征进行学习时,可将之概括和抽象为人际关系、科学、艺术3个主题词来表现和理解。

系统分析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图表列示法:把有关的基本概念、线索或问题等,按其内外部的相应关系和联系,将之概括转换为相应的图表,使之能直观化、形象化和系列化。

逻辑推理法:根据问题或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推

理出问题或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完整内容的方法。方法与手段:分析、判断、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类比。

联系实际法:管理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只有通过学习,并能够将所学的管理学的基方法、观点成功地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管理中,才可以说真正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7、为什么学习管理学科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理论是适合大多数情况的一种概括性描述,真正的实践必须和现实结合,和环境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就可以成功的。管理也是这样。管理的真谛源自于实际的经营经验.而且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很多无法用有限的书本理论来套用解决.加之当今的理论有相当部分直接照搬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国情、法律制度跟中国大有不同.掌握理论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一种进修的途径.实际的从业经验才是管理的艺术的基础.学会管理,就要学会在现实环境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应用理论,学会观察,学会灵活应变。所以说学习管理学科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8、你认为管理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

1.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一般经济法,一定管理学知识

2.能力:1.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需要沟通和协调2.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把握重点3.人格魅力(魄力)。让别人相信你,愿意帮助你。4.学习能力。信息化的世界知识革新非常快,终身学习是必须的觉悟。

5、承受挫折的能力。没有谁会永远顺利,挫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学会应对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

6、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创新能力。创新是国家对新世纪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8、国际化事业。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拥有大局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一针见血,快速、有效率的拿出解决方案。

9、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就是运用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建议、研究成果等传递给读者的一种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一般应用文写作能力。一些大学生不会写计划和总结,有的甚至连写请假条都会出错,这与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写作能力就不大不相称了。

9、结合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1)激发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什么专业,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有效的高效的进行学习。

(2)增强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自我有效感,要让自己觉得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能力信念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要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并让自己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成功的榜样。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

(3)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要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成功时要了解到自己努力对于成功的促成因素,不妄自菲薄,尽数归因运气;失败是尽量要认真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所在,而不要

找客观原因。要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下功夫,死读书只会扼杀创造力和兴趣。

(4)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环境。这种氛围和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毛主席一样置身于闹市照样沉醉于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可促使形成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利。

10、根据你未来就业打算谈谈你将如何合理地安排大学学习规划?

大一:打牢地基。观念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经济,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适当参加社团活动,担当一定的职务,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拓展人脉,为毕业求职面试练好兵。

大二:承前启后。在这一年里,既要稳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逐一浏览,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考取英语,计算机等有用的证书,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尝试兼职。

大三:奋起直追。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把大四的课程尽量挤入大三这一学期,以便大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求职或考研。搜罗求职就业相关资料,各种实习,体验并尝试融入社会。

大四:扬帆千里。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解市场状况,分析企业前景和需要的人才。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在空余时间可以看一些关于人生的书籍,提升自己的涵养和谈吐。

11、结合专业,谈谈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1.短期规划(大学本科阶段)

目标:继续发挥自己优点,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通过争取社会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较高质量完成自身学业。为自己以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专业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税务

2.长期规划(工作5——10年)

学历目标:大学毕业

职务目标: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能力目标:在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基础上,学好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并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通过不断实践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善于沟通尤其是与公司决策层;能从容应付各种突发事件,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交际能力,形成广泛的社交范围。

3、提升自身的举措

教育培训:在校学习期间,不断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工作期间充分利用学习培训机会并争取更多,不断给自己充电去适应新事物。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饮食习惯;锻炼自身的注意力以及做事情时的关注度;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成功标准:个人事业和家庭生活协调发展,先立业再成家,28岁左右拥有幸福的家庭,有房有车,每年拥有足够的基金和节假日用于陪伴家人,比如旅游等。

12、你对管理学科的哪个专业比较有兴趣?为什么?

我对社会保障很感兴趣。社会保障学科是培养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学术领域。一般来说,本学科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救济与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经济理论界也日益重视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面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要求,社会保障学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重要课程.社会保障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悉社会保障理论和方法,能够结合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但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对社会保障理论问题的研究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社会保障学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体系很不成熟。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学是一个朝阳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必然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

13、结合你已有的知识,谈谈学习管理学学科学习对你未来发展的帮助。

管理学的研究有三个侧重点: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合理分配生产要素,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做出最为有效率的选择,有助于我们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减低无效率的事件,学会交流和合作。有助于营造舒适流畅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管理学学科对于我们的作用就相当于那块利刃的磨刀石。所以说学习管理学学科对于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15、请比较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的异同,列出大学学习的3个关键点

共同点: 预习,自学。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

不同点:高中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大学是专业性教育。高中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以考上大学为根本目标;大学学习同样有应试的成分,但满足兴趣、培养特长、实现个人理想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高中主要学习一般性的基础课程,大约十门左右;大学课程的容量、广度及深度大大超过高中,还强调各种技能的学习和煅练,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中主要是啃书本、做习题;大学学习除此之外,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高中主要是外部力量驱动。大学学习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需外部压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里成绩的评定方式更为灵活,考试分数不再像高中那样被过分看重。课堂教学,高中主要是老师讲授,内容主要源于教课书,讲的很细。大学里,老师讲授的内容并非都来自教材,强调学生自学。

浅谈艺术管理学科 篇3

艺术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艺术是在物质得到满足后才被人们深深的考虑,我认为在开始的阶段,艺术管理是在艺术活动中使得艺术活动有效并且有收益的进行和完成的操作性学科。也许后来面对更加复杂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环境而对艺术管理进入深入的探究,比如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的概念来对艺术活动和艺术家进行管理;曹意强在他所著的《艺术管理概论》中也提到了前面一点,而没有触碰后面的问题。

我认为艺术管理并不复杂,但是也不简单。

2、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

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在艺术活动中的各个因素的集合;包括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组织、艺术活动、艺术产业等,可以从艺术价值构思、表达、再现这三个过程来理解。

在艺术价值构思阶段,对于艺术家的研究,我们首先想到的艺术家的个性和创作风格,毕竟在艺术活动中管理的对象是人,如何让艺术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发挥出效率和完美的价值,是艺术管理者和艺术管理研究者们应该思考的;对于艺术家人性和创作的理解和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创作到艺术鉴赏以及后面的过程都是艺术家的思想在驱动着这些过程在发展,因此对于艺术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艺术价值表达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家创作得到完成;这个过程主要思考的是前期创作的定位的问题,艺术家前期的定位和个性的结合对于后续的艺术的成功商业化显得异常重要;这个过程是艺术家独自思索的过程,也许谈不上管理,但是艺术家应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了自己和生活,达到物质和精神层次的双重满足。

在艺术价值再现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得到价值实现的过程,艺术品得到欣赏者的理解和欣赏到最后的被售出。这个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组织价值再现的场所、联系买家和欣赏者。是偏向于营销管理的部分。

艺术产业则是由无数个艺术活动组成和规模化的结果,经过政府的审批而形成的行业区域。产业的发展在艺术活动的进步和艺术政策的指引的双重提高下而发展的。

二、艺术管理的研究方法

1、实践法

实践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而进行学科研究的方法,在日常艺术活动的管理中,通过不断提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就是实践法的充分体现。

2、理论法

理论法主要体现在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初期所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于研究先行的原则,实践没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只能靠理论先行的做法。理论法主要是借鉴国外艺术管理发展史、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理论;国内研究者对于理论法的应用主要体现两种情况:第一、把国外艺术管理的理论直接中国化的方法;第二、把艺术的理论和管理学的理论结合的方法。但是,在艺术管理发展层次的演化角度上看,理论的研究显得具有前瞻性。 艺术管理学是建立在艺术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理论研究的学科。

三、艺术管理学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1、个人价值实现的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管理理论的指导,对于艺术家的个人的艺术价值和欣赏者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个也是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当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在艺术市场流通的过程中,艺术品的每次售卖都伴随着艺术家本人的收益和艺术收藏者的对审美和艺术的爱的表达,也许还有可能是经济上的期望。但是这些都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体现,在每个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艺术管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在对于这个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基本的职能。艺术管理者通过计划对艺术家和创作进行前期的市场预计和定位;然后组织相关的资源进行创作和推广活动,为后期的售卖服务;领导体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艺术管理者对于事物发展的总体把握和对于艺术家的激励上面来。对于艺术创作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控制就是在价值实现中,对于艺术创作的控制和对于艺术消费过程的控制,在艺术创作中,要始终引导艺术家对于定位跟自我风格的确证方向,以及对于艺术消费过程中对于艺术消费的推广和进度工作进行监督保障。

2、产业价值实现的作用

在产业价值实现层面,这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作用,无数个人价值的实现也铸就了产业价值的实现,突显出作为整体性艺术的成功感。提到产业层面就不能不提到政府对于艺术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产业的号召,下面的组织和集体都配合着或者迎合着政府的操作,以到达自己所谓的堂而皇之的目的上去,政府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也就需要艺术管理者要有资金的渠道选择,艺术管理者保证经费的稳定性是确保艺术项目正常进行的前提。出色的艺术管理往往在努力维护主要审美价值的同时理解经费精打细算使用的重要性,它是一个艺术机构稳定发展的标志。对于产业价值实现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艺术产业中来的关键问题也是产业价值实现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在这一方面,一直存在着艺术项目制定与观众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长期以来,观众开发一直受市场营销范畴的限制。过去艺术教育者面临的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矛盾,今天在把文化视为事件、艺术视为娱乐的市场营销环境中,这个问题转化为如何在尽可能吸引公众的情境下保护专业卓越性价值。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依然是艺术管理者的重大责任。

[1]坦利•罗森.狼逼门前:1994--200年的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市场(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1

[2]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饶曙光.改革三十年中国电影市场演变及其发展[J].艺术评论,2008.12

学科档案管理 篇4

一、学科档案的内容

1.行政管理类:上级有关学科建设工作的文件和通知, 学校有关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建设规划、工作计划、总结、统计数据等,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重点学科及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检查、验收等产生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学校内部组织的校内重点学科申报、学科检查、评估等产生的材料。

2.科学研究类:学科成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科研获奖等文字、音像资料, 专利证书以及与企事业合作的协议、合同, 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专利转让合同等。

3.师资队伍类:主要包括学科内专家团队情况, 人才引进情况, 学科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聘任及变更情况, 学术梯队建设情况, 学科内生师比例情况, 学科内成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缘关系、培训、访学情况, 学科聘请的客座或讲座教授情况, 学科内创新团队建设情况相关的文字、影音资料。

4.固定资产类:学科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类的购买及管理的相关材料, 包括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相关统计材料和报表等, 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宗图书资料的请示、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协议书、合同、验收记录以及设备的保修单、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

5.人才培养类:学科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文件材料和音像资料, 包括教学计划、开课情况、教学获奖、教材编写及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位论文、重要获奖等, 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学生体育比赛获奖情况, 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情况等。

6.学术交流类:指学科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 学科成员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 学科内成员赴其他高校访学、讲学情况, 与国际、国内其他高校合作情况, 邀请同行知名专家、学者讲学等所产生的文字和音像资料。

7.财务管理类:由学校财务部门提供的学科经费来源、到账通知单、支出情况、年度报表、决算报表等, 由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报告, 由各学科制定的经费预算和实施方案等。

二、学科档案管理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学科档案的科学管理能使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效益。目前,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评估和验收, 一级学科评估, 学位点申报 (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 , 多采用学科点填报表格和申请材料, 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网上评审或通信评审, 而不实地考察, 因此, 所需填报的材料信息量较大。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 能使报表填写迅速而准确, 避免每次申报的所有材料都重新收集、整理, 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 而且会因为每次统计材料的范围和人员不同, 影响材料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学科评估和学位点申报的结果。

2.学科档案为学科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有指导作用。学科发展规划是某一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如何快速、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科发展规划的编制, 既要遵循优良传统, 又要具有前瞻性。通过对学科档案的整理和分析, 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从而使我们理清思路, 找到优势和不足, 科学地制定发展方向, 合理地配置资源, 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 弥补不足, 以确保学科良性发展。

3.学科档案对提高学科学术声誉, 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声誉是指由同行专家和行业人士根据学科的学术声誉、社会贡献、学术道德等印象, 参考《学科简介》, 作出“学科声誉”主观评价[1]。而学科档案是《学科简介》的重要支撑材料, 是学科对外宣传材料的重要来源, 能够直观地反映本学科的建设情况。同时, 学科的学术声誉情况反馈能有效地激发学科内教师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科建设的热情。

三、学科档案管理的现状

1.学科建设工作人员和学科内科研人员档案意识不强。缺乏档案意识是目前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不够重视, 认为档案工作无足轻重, 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投入不够;二是学科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 认为档案管理只是收发、整理文件, 导致许多档案处于长期堆放状态, 没有及时整理归档, 更不能被有效利用;三是学科内科研人员档案意识淡薄, 一些科研人员只注重科研过程和科研结果的显示度, 而不注重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和科研成果的归档, 不知道如何利用档案进行科学研究, 对材料归档后的再利用是否便利存在顾虑, 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科档案由学科内科研人员分别保管, 同一份档案多人保管, 管理混乱, 资源浪费严重。

2.档案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 很多高校只有档案管理中心这种学校一级的档案管理机构, 院系一级没有设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也没有设置专职的学科秘书, 有重点学科、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等工作任务时, 便由其他行政人员或学科内年轻教师兼任学科秘书工作, 工作完成时, 不能及时对申报材料整理存档, 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利用。此外, 不少高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没有明确档案管理职责和流程, 使学科档案管理无章可循, 从而造成学科建设工作与学科档案工作严重脱节。

3.学科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工作者, 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许多高校的学科档案工作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学科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和业务常识, 在学科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时随意性很强, 影响了学科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使档案的质量无法保证, 更不能对学科档案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开发, 使学科档案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工作服务。同时,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保密意识和责任心不够强, 对涉密档案管理不到位, 不能有效地做好保密工作和按规章制度查阅。

4.管理学科档案的方法落后。由于学校对学科档案管理的经费投入不足, 档案管理部门的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等设备陈旧, 无力购买或开发先进的网络系统, 在学科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再利用过程, 相当一部分高校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这种手工操作工作量大, 效率低, 容易出错,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科档案的再利用。

四、加强学科档案建设的思考

1. 树立正确的学科档案管理观念。要做好学科档案的管理, 首先, 上到学校领导, 下到负责具体学科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 都要认识到学科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学科档案管理的意识, 只有领导重视, 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提高了, 才能增强学科工作人员在归档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学科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成为学校学科建设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其次, 要对学科内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知识的普及, 使其了解到学科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流程及查阅方法, 明确学科内科研人员在归档方面的责任, 消除其归档后利用不便的想法。

2.建立健全学科档案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随着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学院应设立院系一级档案室, 同时设立专职学科秘书, 负责学科档案管理工作, 明确由学科带头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学科秘书具体负责的档案管理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包括文件移交、接收、归档制度, 档案管理借阅制度, 保密制度, 库房管理制度, 奖惩制度等, 使学科档案的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为了保持学科秘书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对学科秘书的编制、职称及发展等进行保障。

3.提高学科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首先, 作为一名学科档案管理人员, 要主动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 只有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工作中才能有较强的责任心, 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 同时对涉密档案按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其次, 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熟悉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流程,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 按流程归档。再次, 学科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 在工作中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不断拓宽工作和服务领域,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档案工作真正融入学科建设工作。

4.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 开展数字化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学科档案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安全保管学科档案, 这不是单纯地收集和保管好纸质档案就能实现的, 需要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管理系统, 把纸质档案数字化, 分类录入到计算机, 做好索引, 实现永久保存;学科档案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使档案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 促进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这不仅需要数字化, 还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 建立资源共享系统, 实现学科档案资源在学校范围内共享。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科的困境 篇5

一、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事宜管理学为主,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综合。

下面仅以作者所在的吉林师范大学近四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进行分析。

吉林师范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1年,是新兴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之一。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8%,接下来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四年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整体就业率呈下滑趋势,并明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考研率逐年高升,且高于我校平均考研率。高校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需求供大于求,岗位出现短缺。公共事业管理自身不愠不火的发展情况也间接导致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缺少直接对应的岗位和部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更好的探寻就业出路,学生只能通过考取研究生的方法拓宽就业渠道。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不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生只能通过考取管理类其它专业的研究生或直接跨专业考研,这在无形中给考研学生增加了很多困难。

其次,考取公务员人数并不高。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考取公务员应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对接就业方向。但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公务员招录统一考试,加之招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本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实现就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只能局限于在仅有的几个专项岗位恶性竞争。

最后,进公司企业工作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到公共事业单位就业,按理论上讲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实际上,中国非营利性组织和民间组织由于不成熟、欠规范、规模小、机构少等限制因素,能够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比例也相对对较低,因此毕业生只能另辟蹊径,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到企业等就业面相对较广的单位竞争。从整体看,企业的招募方向多为文秘、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与组织运行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很少有真正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这也是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

二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简单一个原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当前情况分析,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可度差

社 社会认可度差,专业认知度低直接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难。公共事业的改革及市场化程度比一般企业起步晚,发展要慢,社会对公共事业的认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2、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

现各高校基本都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级平台课”原则进行课程设置。三级平台课程设置既保证了该专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又充分展示各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在具体操作中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面对如此庞杂的课程体系,大多学生在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后都无所适从,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可谓“样样通,样样松”。

3、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单一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新生事物,各个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任课教师都是从相关专业中分离出来。直到今天,全国都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点,而其他相关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点也比较少,有的甚至是近几年才开办。缺乏专门培养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现状,造成高学历师资引进困难,现有师资学历层次较低。

目前多数高校仍基本采用系统的“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他虽然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但在各高校师资力量单薄,办学条件有限,专业理论不成熟的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扩充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掌握,专业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4、实践环节薄弱

据调查,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监督松散,缺乏规范要求。实习方案中的实习内容专业性、针对性及时效性不强,无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接轨。加之建立专门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困难,在事业单位强调成本的情况下,大多数事业单位不愿接受实习生,长此以往,毕业实习论为学生完成学业而非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形式套路。

5、毕业生自身问题

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质量;学科竞赛;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60-03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特殊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但是,根据教育部的26号令,要求全国的独立学院在2013年之前,全部限期转设。那么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否过硬,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在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下有没有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前的问题。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一项检验独立学院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学科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综合性赛事,在同一个赛场上,有来自211、985工程的重点院校,也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这样一个公开、平等、广泛的竞赛环境中,是对全国各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通过学科竞赛这样一个真实、有效的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平台,可以从中看出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状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科竞赛的成绩是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二、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开展的组织

我校自2008年起,有序地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这些学科竞赛,都是在相关专业领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权威比赛。单以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为例,我校参加了2008年广东中山、2009年湖南长沙、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2011年甘肃兰州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共获得全国冠军3项,全国亚军1项,全国季军1项,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8项。从取得的奖项中,可以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特别是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办学10余年来,学生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当然,独立学院特殊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开展有别于公办院校。因此以我校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为例,总结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中的工作经验。

1.确定赛事和参赛项目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赛事,并逐年新增了一些新的比赛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对所有院校来说都是新课题,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竞争。同时,有些项目较适合本科生,且花费的经费较小如双足竞步机器人和机器人游中国等。因此我校在选择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的比赛项目时,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选择的,以求扬长避短,取得好成绩。

2.对学生的选拔与培养

学科竞赛的开展,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怎样将合适、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很有学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质,如果采用恒久不变的选拔和培养方式,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因此,对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方法不断变革和更新的过程。我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的选拔和培训中,逐渐形成了“3+1”的培养方式,即对所有报名参赛的学生进行3轮培训和测试,并逐轮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进行1次假期集训。“3+1”培养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宣讲和理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报名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但他们对比赛的性质和具体的比赛项目、规则以及必备理论知识并不清楚。同时,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必须通过对所有报名学生的宣讲和理论培训来培养他们的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学科竞赛的开展,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最广泛的宣传普及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实际意义,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对我校的理论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宣讲和理论培训完毕后,进行理论考试。通过考试进行第一轮淘汰。

(2)进行集中面试。理论考试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拔方法,学科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面试对参赛学生进行考查。我校结合每一届学生的特点,设置了面试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测试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3)进行实践能力测试。经过前两轮的测试,留下的学生能否成为正式参赛队员进行培养,还必须通过最后的实践能力测试。在这一轮的测试中,根据每年的比赛项目设置实际的测试科目。例如:完成STC89C52单片机小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测试学生对单片机小系统的组成电路的分析能力,电路的设计与焊接能力,电路的调试能力。通过这轮测试的学生已经具备成为正式队员的基础条件。

(4)经过前3轮的测试后,最后入选的学生已经很少了。以2011年为例,报名参加的学生有208人,实际入选的学生为20人,只有将近10:1的入选比例。在接下来的训练环节中,针对实际的比赛项目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职责分工。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擅长的专业技能,将他们分为电路组、机械组和程序组。安排学生组合成各自的项目组。例如:在备赛2011年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项目时,由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参赛队,既有本科生也有专科生,共同构成一个项目团队。这个团队在暑假期间进行了1次集训。集训的时间根据每年的比赛安排适时调整。一般通常安排在暑假进行。经过这次集训,项目组团队将会产生出技术核心(场上队长),并制作出参赛作品。学生在集训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是大学四年学习中不可多得的锻炼经历。

nlc202309010645

3.参赛的组织与管理

参赛是大赛组织的重要一环,需要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配合。要提前做好参赛前的各项准备。例如预订火车票、预先安排住宿等。在比赛现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故障,必须要求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在赛前做好各项技术预案,同时需要参赛师生具备沉着、冷静、灵活的处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根据比赛现场的各种情况,可适时调整和修改技术方案。这个过程最为考验参赛师生,他们必须在极其短暂的比赛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所长,竭尽全力去争取好成绩。

三、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管理

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及最后的比赛成绩。学科竞赛其实也是一项科研项目,制作参赛作品需要必要的硬件经费。因此,如果学校、系部领导充分重视学科竞赛,在参赛经费上提供较充分的保障,参赛成功就有了基础。目前独立学院基本形成了学科竞赛项目负责人制,由学院领导任项目负责人,由院领导组织教师具体执行学科竞赛的日常组织工作。从这种学科竞赛组织结构可以看到,完成一项学科比赛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导教师的实际工作量较大。我校为此设置了对学科竞赛的奖励制度。通过对获奖师生的奖励,推动学科竞赛工作的不断前进,并对全校师生起到宣传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风的改变,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进取。

四、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经费不足和训练不系统。

1.训练经费不足

如果将学科竞赛仅仅视为是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无伤大雅,将直接导致学校经费投入的不足。学科竞赛是独立学院证明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没有较好的学科竞赛成绩,不足以证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据我校的最终考研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其考研成绩普遍比较理想,而且在录取时,其出众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导师青睐的机会远大于普通考研学生。

2.训练不系统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毕竟时间不长,没有很强的技术积累,教师也普遍缺乏科研经历,因此在学科竞赛工作的训练中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学科竞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通过坚持开展学科竞赛,不断积累参赛经验,不断积累技术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上不是昙花一现。

五、结束语

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我校办学质量屡受好评,综合实力位居榜首,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对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在校系两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在学科竞赛中争取了好成绩,对我校学生的学风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参赛学生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但是,独立学院参加学科竞赛,毕竟是从低起点开始起步,参与时间不长。相比于其他高校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独立学院仍需看清形势,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坚持下去必会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长宏等.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0).

[2]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

[3]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

[4]孟维杰,张晓书.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1).

[5]何永玲,樊东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6).

[6]赵瑞军等.基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7]张瑞东,赵学余.加强学科竞赛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

学科档案管理 篇7

以管理学为中心, 存在着一个学科交叉群体, 我们用学科的总自引数/他引次数 (C) 除以该网络中发生的总引用/被引次数 (N) (即C/N值) 来表示引用环境中该学科的表现。在不同引文环境中, 纵轴N与横轴C以及C/N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引用网络图中, 椭圆纵轴N代表学科引用和自引的总体情况, 横轴C代表学科引用其他学科的数量, 因此C/N代表该学科引用其他学科的积极性 (称为他引积极性) 。他引积极性越高, 也就是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知识交流的积极性越强。而在被引网络中, 椭圆纵轴N代表学科被引和自引的总体情况, 横轴C则代表学科被其他学科所引用的数量情况, 那么C/N就表示该学科对其他学科所产生的引用影响 (即他引影响) 。

有了图形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2006年以及2003年管理学在学科群中的表现情况。由于本文是管理学的发展动力分析, 因此在以下的分析研究中只从管理学引用其他学科的情况角度来分析, 不考虑其他学科对于管理学的引用情况。如图1所示, 图中的圆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椭圆的形状, 说明管理学引用其他学科的数量占总引用量的比例比较高, 他引积极性高, 管理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知识交流的积极性越强。根据图中的数据, 经计算可以得2006年C/N=70.5%。从数据和比值确实反映出管理学学科的他引积极性很高。再来看看2003年的情况, 经计算可以得出2003年C/N=71.8%, 结论与2006年的基本相同。从这两个时间点的图中, 可以看出在几年的变化中, 管理学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他引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间的进行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很高, 体现了学科自身处于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未来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两年计算所得的C/N值大致相同, 那么1-C/N所得的就是两年的管理学学科的自引比率,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虽然两年的自引比率不是很高, 但是自引比率比较稳定, 两年间没有大变化, 说明管理学学科内部发展比较稳定, 学科内部各个下属学科间的知识交流稳定发展, 自引量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

二、不同学科对管理学的推动分析

1. 引文年代分布分析

管理学与多个学科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那么每一个学科对于管理学的促进情况又如何呢?下面以2006年时间点的引文数据为基础, 分析每个学科对于管理学的推进情况。

先看看管理学的引文年代分布图以及几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情况, 如图2, 3所示。

对比图2和图3, 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1) 不论是总引用或是具体到每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情况, 虽然累计引文量都在增长, 但从2006年到1997年每年的引文量都在变化, 反映出不同时间点上管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引用情况都在变化;2) 对比第一幅图中总引用曲线和第二幅中的曲线分布, 可以看出社科、工程、计算机、数学这四个学科的曲线峰值与总引用曲线的峰值大致相同, 都是集中在2003-2001年, 说明在管理学学科引用的高峰期, 也可以说是管理学学科吸取知识、获得思想方法、学科发展的快速期, 这几个学科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统计和自动控制这两个学科, 每一年的被引用量的变化差异不大, 保持着一个较低的水平。

2. 高相关度学科被引半衰期分析

通过引文年代分布图的对比分析, 我们看到了每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数量的年代分布规律, 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引入被引半衰期, 用它来衡量某个学科现在尚在被管理学学科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目的不是来衡量某学科文献的老化速度, 而是用来探究在管理学的发展中, 某学科究竟是新知识还是历史的知识对管理学的推进作用大。

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法, 这里采用下面的公式:

根据公式 (1) 和 (2) , 被引半衰期的计算过程[51, 52]如下:

根据学科被引用数据, 拟合出引文分布函数参数值 (Tl, Ts, τ) , 从而得到学科的被引用分布;利用累计引文分布函数2来推导被引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首先令, 则被引半衰期满足下式:

公式建立了引文半衰期与参数、和关系, 利用该方程研究了分别随参数和的变化规律。当学科的被引用分布参数、和被辨识出来后, 我们就可以利用求解出, 即求解出各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

根据表1中数据, 结合半衰期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得到下面的各个学科的被引半衰期, 见表2。

6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已经清晰可见, 从整体上看各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都比较长, 说明管理学与各个学科间的知识传递过程比较慢。从细节上看, 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的被引半衰期相对较短, 而社会科学、统计、数学的被引半衰期相对较长。根据被引半衰期的意义, 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这三个学科被管理学学科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7-8年间发表的, 可见这三个学科的较新知识被管理学应用的比较广泛;相对的, 社会科学和统计以及数学学科被管理学学科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12-14年发表的, 说明了这三个学科的历史文献对管理学的作用很大。

同样是高相关度学科, 但是被引半衰期却有长有短。究其原因,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文献的增长。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被引文献迅速增长, 说明学科间的关系密切, 被引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等促进管理学的发展。被引文献增长的越快, 文献的被引半衰期就越短。

第二, 学科的特点。文献的内容所属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同, 那么半衰期也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科由于研究工作活跃, 不断需要新方法、新试验, 知识更新快, 文献的半衰期较短。而另一些学科, 它们的发展主要是知识的累计而不是修正, 所以学科文献的半衰期较长。学科自身文献的半衰期不同, 必然会影响学科的被引半衰期的不同。这也是几个高相关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三, 学科发展的阶段。在学科发展中, 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等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 文献的更新增长的速度不同, 例如:学科发展到了成熟期后, 文献增长速度变小, 此时科学活动的结果主要是在于知识的累计而不是修正。此时, 当学科被其他学科所应用时, 体现出来的就是被引半衰期较长, 旧知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 高相关度学科贡献度分析

我们发现社会科学、工程、计算机和数学的贡献度都比较高, 而统计和自动控制的贡献度较低。这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关。管理学早先是从工程学科分离出来的, 工程的知识和思想对管理学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数学等计算工具的普及, 对管理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每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 自己对自己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自己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体系、学科建构等等, 都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从表3中我们看到, 管理学对自己学科发展的贡献度将近达到了30%, 表明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 自己学科的知识和思想对自身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促进作用;再看前一节中的表1, 看到管理学的自引用半衰期是9.6, 相比来说是比较长的, 表明管理学学科内部的知识传递过程也是比较慢的, 历史文献的在学科自身发展中的作用比较明显。

三、结论

从动力学角度首先对学科发展进行了分析, 结合管理学科引文数据, 从管理学的他引积极性和自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得到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外动力和内动力。研究发现管理学科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自己本身的推动, 即内动力, 发展的外动力主要来源于工程、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其次, 在对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外动力因素——高相关度学科为研究对象, 采用引文年代分布分析、被引半衰期以及学科贡献度等分析发现, 不同学科对于管理学的促进程度是不同的, 知识传递速度和贡献度差别也较大, 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学科知识对管理学科的传递速度比较快, 社会科学、数学学科知识传递速度较慢;社会科学、工程、计算机和数学等学科对管理学科发展的贡献度都比较高, 而统计和自动控制的贡献度较低。该研究成果过对管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把握学科间的交流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

[2]Ziman, J.M.Public Knowledge, An Essay Concern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58

[3]李春景, 刘仲林.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模式探析.科学学研究, 2004, 22 (3) :245.

[4]乌家培.管理科学在加世纪的发展.南开管理评论, 2000, (6) :6-7.

学科档案管理 篇8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归属, 目前我国学术界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以高等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对象性的客体。第二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以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作为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管理学应以系统管理论与管理职能论作为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的“整体复合”[1]。第四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由教育管理学科派生而来, 而教育管理学科则是由管理学科繁衍出庞大的管理科学族群中的一个支脉[2]。

高等教育管理学究竟源于哪家?抑或是几家学科共同派生而来?本文暂不作讨论。但是分析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必要考察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归为既属社会科学研究, 又属应用科学研究, 同时还是综合科学研究 (王洪才, 2007) 。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上, 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在《教育管理学导论》中将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定位于社会科学, 也有学者将之定位为应用型科学[3]。在管理学界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争论也很大, 有学者将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归为介于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如果说一门新学科应该具有其母学科属性意义上的普遍性, 那么人文性、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等都当归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但是, 勿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单是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就常受到争议, 其学科性并不被广泛的认同———“‘教育学’是一种次等学科 (subdiscipline) , 把其他‘真正’的学科共冶一炉, 所以在其他严谨的学术同侪眼中, 根本不屑一顾”, “教育学和商科一样, 都只是各种‘真正’学科的大杂烩。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当中, 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4]。教育学尚且如此, 那么目前高等教育学还存在着的学科与领域之争更是不足为奇;发展已近百年历史的管理学科也常常处在激烈的学科属性问题的争论之中。因此, 本文暂不详细探讨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具体是什么, 因为学科属性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哪一种。本文只探究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根本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从哪里寻找学科基础?答案是高等学校管理实践。拿管理学学科发展来看,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实践, 尤其是企业管理的实践。从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 许多有影响的理论成果都是对实际管理活动进行长期研究的结果, 泰罗的《车间管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也由此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已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并被人们普遍认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提供了试验自身理论和方法的最佳场所, 高等教育管理学必须以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对象性的客体。因此, 笔者以为, 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属于经验分析科学, 而不属于理性思辨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回归实践, 实践任务是第一位的。其最根本的学科属性是实践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生成及发展的问题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生成及发展过程来看, 却远离了实践性这个根本属性。

从学科生成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生成路径是“揠苗助长”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增强, 这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但当时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于是, 在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呼唤下, 人们在高等教育管理学所需的知识储备尚不具备的情况下, 通过人为的因素“拔苗助长”地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早产化”:设立学会、创办杂志、设置学位、批准学位授权点、增设图书分类体系 (朱新卓, 2005)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是通过“揠苗助长”的方式完成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社会建制层面的工作———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项目、研究基金、学术刊物、学术文献、人才培养制度等外部建制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不仅有了自己的学会和专业学系, 专业期刊《高校教育管理》的刊出更是标志着其外部建制的最终完善。如此生成路径尽管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具备了学科的行政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 却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在学术生成上的原始积累不够深厚。

从学科发展来看, 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远离实践, 只注重政策的解读与阐释。在研究对象方面, 认同权威和中心一直是其主要特征。从解放前对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的借鉴与应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政策的注解与诠释, 直至改革开放后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 均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研究对象及领域的中心化与权威化。虽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管理实践研究得到了重视, 宏观和微观的研究领域开始向融合的方向发展, 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和范式开始得到发展, 但是, 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还是没有得到重视, 许多本来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关注的内容却迟迟没有进入研究的范围。这不仅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完善性, 也必然阻碍其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吴国娟, 2007) 。另一方面, 即使联系实践的研究, 也只是经验式的研究, 没有进行理论的提升, 没有从研究对象自身抽绎出特有的范畴作为本学科标记, 学科内部建制的确立与完善任重道远。第一, 多年的学科努力只是基本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独立地位和研究问题域, 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范式。第二, 我国学者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学科建设, 在概念和理论体系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如余力教授的理论体系为高教管理的概念、本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原则、管理者、方法论等;王瑞庆教授提出的高教管理学导论、高教管理学史论、高教管理学总论、高教管理学分论“四论”说;薛天祥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理论体系由高等教育系统论、目的论、本质论、规律论以及原则和方法构成, 等等。但多样化的理论体系在彰显研究活力的同时也暴露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成熟[5]———理论体系随意性大, 基本上还未形成, 主要还是跟着企业管理学科、行政管理学科走, 跟着外国体系亦步亦趋。

远离实践性这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根本属性, 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学还远远没有能够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学科的学术合法性是“此”学科与“彼”学科区别的关键所在, 或说是该学科学科合法性的根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所欠缺的就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进行专有概念、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即学科合法性的核心———学术合法性的建设。

三、问题即契机, 抓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契机

问题的存在在另一个方面也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广泛开展了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院校研究自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3月建立院校发展中心、2001年正式开展研究以来, 已历时8年。院校研究工作者在学习、借鉴美国院校研究的经验和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院校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多, 学术丛书相继出版 (院校研究书系《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讲演录》、《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院校研究译丛《院校研究译丛: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从战略到变革》等) ;高等教育学院校研究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于2007年正式成立。

各高校开始不同程度地重视和开展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制, 战略规划的自觉性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学校战略规划的研制工作由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 采取委托校外规划专家与校内相关部门联手研制的方式。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系统, 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走战略发展之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很多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者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近些年来都在积极开展办学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制定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清华大学制定了发展规划, 坚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展开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全校上下开展了办学模式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研制和实施战略规划的行列中来, 战略规划研制工作已被提上高校的议事日程。很多高校设立了发展规划机构, 保证了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展开。近年来关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论文逐渐增多;《大学战略与规划》、《大学运行模式》等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经典译丛业已出版,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一书于2008年得以问世;战略规划研究队伍愈来愈庞大;高校战略规划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如作为2002年教育部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后续工作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 已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整理完成。

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凸显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实践性的学科属性, 其共同特点是立足具体的高等学校, 针对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研究。院校研究以管理研究为主, 为本校工作服务, 以解决本校问题为目标;以实践定向为主而不是以理论定向为主。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要特别重视学校深度信息的采集, 注重系统地研究大学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 全面地研究大学发展所拥有的外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6]。它们一改过去只注重政策解释与阐述, 或者主观感受式研究和纯个人经验式研究而缺乏反思与批判的状态, 开展问题取向的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 不再表现出将复杂现象简单化同质化的倾向, 或遵循固有思维定式追求必然因果联系的状态;改变了从纯粹概念体系发展基本假设进行纯哲学思辨的理论研究, 而是开展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理性研究。值得思考的是, 当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这样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研究渐渐形成一定规模时, 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意义何在?笔者以为, 它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生成及发展是自上而下的, 由行政主导。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等高等教育管理实践, 有利于规避以前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学科自主构建的契机, 走自下而上的从问题到理论归纳的学科发展之路。

第一, 院校研究, 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 历经8年发展的院校研究、持续发展和深入展开的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在实践的发展中产生强烈的理论诉求, 渴望理论的指导, 而这种实践诉求对理论发展的推动力量非常强。“越是重视实践就越要重视理论。实践越是具有探索的性质, 越是触及社会的深层和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 就越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7]只有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诉求下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完善与发展。在解决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具体问题过程中, 若能够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一定的实践方略和理论洞见, 如果有意识地将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就可以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丰富和繁荣,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学科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 大规模的院校研究、战略规划研究能够在实践中产生丰富的经验, 这些经验有待于理论的总结、提炼与发展。正如《开放社会科学》所指出的:“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 应当允许有多种不同解释同时存在,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普遍主义, 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8]首先, 通过科学抽象过程可以从具体经验中抽象出一般性逻辑, 就能够朝着学科完善应当具备的方向和体系进行逻辑的建构和理论的建设;其次, 在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建构起学科自身特定的话语系统和学术规范;最后, 在实践的基础上, 科学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 对现存的高等教育管理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梳理, 提炼出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构成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

第二, 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在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实践中达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深化。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思维形成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9]这告诉我们经验体系是理论体系的基础, 理论体系是经验体系的升华, 并且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构, 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对经验体系的回归。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是以实践为定向的, 其成果可以为高等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研究素材———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要解决的是一所又一所不同的学校所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更为多样、易变、复杂和紧迫;在对诸如此类的实践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中, 在逐步厘清问题的过程中, 可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若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深化, 并进一步探讨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 集中各方资源重点突破高等教育管理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理论或实践问题, 构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卡西尔说:“与科学的术语相比较, 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显出某种含糊性, 它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这么含糊不定和定义不确, 以致经受不住逻辑的分析。但尽管有这种不可避免的固有缺陷, 我们的日常语词和名词仍然不失为走向科学概念之路的路标。正是运用这些日常语词, 我们形成了对于世界的最初的客观视域或理论视域。这样的视域不是单纯的‘所予’, 而是建设性的智慧努力的结果。”[10]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中, 存在很多这样的日常语词, 它需要我们将其引向科学概念之路, 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概念和学科逻辑, 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派别。

第三, 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能够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理论检验。一方面, 因为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积累的问题不纯属经验型的, 而是通过长期实践检验获得, 对这样具理论色彩的问题研究更有助于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 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不断开展, 可以作为科学实验而发挥作用, 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假设的依据和验证的载体。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 让理论、思想、观念长期付诸实践, 并且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又让理论反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并不断修正, 对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有意识地将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有助于建立起成熟的学科体系, 可以更科学地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由此这一学科体系不仅拥有系统和稳定的学科知识, 更将具有较高的智力厚度和理论硬度。

秉承学科发展的自觉意识, 应当认识到目前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的契机, 进行有意识的学科知识累积和学科理论建设。高等教育管理学在外力干预下得到了建立和发展;面对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普遍开展, 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长期研究和点滴积累, 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名副其实。我们有必要抓住此契机, 以达到潘懋元先生在1987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讨会上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提出一个或数个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是照搬国外的) 、科学的 (不是经验性的) 、可行的 (不是纸上谈兵的) 理论体系, 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性上进一步提高[11]。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属于经验分析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回归实践, 其最根本的学科属性是实践性。从学科生成及发展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却远离了实践性这个根本属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所欠缺的就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进行专有概念、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即学科合法性的核心——学术合法性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目前广泛开展的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有必要抓住此契机, 使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性上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立,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311—312.

[2]杨天平.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辩证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64-65.

[3]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首届学术会议综述[J].教育研究, 2002, (12) .

[4][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43.

[5]朱为鸿: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形成与学科构建[J].江苏高教, 2007, (1) .

[6]别敦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我们的经验.在北京大学“现代大学治理与运行”研修班上演讲[EB/OL].http://www.shift.edu.cn/xianjiao/pgzhx/content.php?id=115, 2006-12-12.

[7]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47.

[8][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刘锋, 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64.

[9][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03.

[1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168.

成立学科管理小组,建设高效课堂 篇9

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我们在使用学科管理小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一、预习环节

小组中有些同学出现了预习自学不认真、不仔细、很随意、应付了事等问题。

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发挥学科组长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提醒、批评,并督促每位组员严格按照六字预习法进行预习,认真完成导学案。学科组长在课前对组员所做的导学案进行检查,并将完成情况和预习质量计入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措施二:老师把导学案收上来,逐一进行批改,并打上等级,并在上课前对导学案批改情况进行反馈总结,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并加分。通过老师检查导学案质量并对小组及个人进行评比,促使每位同学认真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

二、讨论环节

1. 小组中存在假讨论现象,如在讨论时开小差,讲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有的借此机会聊天等。

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对假讨论的小组,老师在学生讨论时,应来回巡视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批评。

措施二:发挥学科组长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合理分配任务,及时提醒思想开小差的同学,督促他们完成任务,让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2. 还有些小组讨论不积极,没有主见,没有头绪,无话可说。

采取的措施:引用和落实课堂竞争评价机制,实行积分制,对讨论时表现不积极的同学进行批评督促并扣分;对讨论时表现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加分,计入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每周进行总结表彰,评出优胜小组。

3. 不明确讨论的内容,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差。

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任课老师对学科组长进行课前培训,使其明确本节课讨论探究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科组长对组员进行培训。

措施二:学科组长要合理分配任务,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再组内交流,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讨论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措施三: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讨论探究的内容和讨论要求。

措施四: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并及时指导。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认知的进程、思维的障碍、合作的效果等等,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展示点评环节

1. 总是那几个同学来展示,其他同学由于基础差,不愿来展示。

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学科组长应合理分配展示任务。简单问题由C层学生展示,需要说明理由或难度较大的问题由B层学生展示,推理性较强或拓展延伸的问题由A层学生来展示,这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最后达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措施二:对C层同学进行评价时,要多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另外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同学展示点评正确,加分不同,如A层加1分,B层加2分,C层加3分,鼓励B、C层同学积极参与展示点评。

2. 一些同学正在展示点评时,时常有同学打断别人的展示点评,也有个别同学注意力不集中。

采取的措施:老师对全体同学进行培训。老师要培训同学具有团队协作意识、互帮互助意识、积极参与习惯、认真倾听习惯、质疑对抗习惯、良好守纪习惯。对于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老师要及时提醒。

3. 展示点评语言不规范。

采取的措施:加强培训,规范点评用语。

比如,我是第*组的***,下面由来我代表我们组点评第*题,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看……;

我的点评完毕,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请举手示意;

刚才这位同学的点评很精彩,不过我还想补充一下……;

谢谢你的补充。分享完还应该向全体同学们致谢等等。

总之,课堂的气氛是很融洽的、和谐的。

四、评价环节

时间长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会慢慢下降。

采取的措施: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不断变换奖励方式。

学科组和年级组建立学科组长学习培训制度和评价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日一优胜小组,及时公示。一周一汇总,优胜者全班表彰,落后者帮助整改。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科组长健康成长。

另外,在阶段性大型年级表彰中进行优秀小组的表彰,奖品是蛋糕或巧克力或实心球或组织学生出游,如放风筝、赏菊花、赏樱花、徒步游淇河等。

期末表彰奖励名著、词典,评选最佳展示之星、最佳点评之星、最佳质疑之星,优秀小组颁发荣誉证书、奖杯等。

这些都是助推学科小组建设的措施,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持久性,保持学生的热情,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具有本班的个性,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制定工作中,并将评价体系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新鲜感。

这样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小组合作为依托,使课堂教学由“老师教”变成了“学生教”,优化了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摘要:在教学中,要合理高效地进行小组的组建、培训、管理、评价,应从预习、讨论、展示点评、评价等环节进行小组建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电气学科实验教学管理探讨 篇10

1 概述

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工作主要围绕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3个本科专业和学校其他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展开。目前, 学院设有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工程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二级教学和实验管理机构。目前学院拥有2 000余台套实验设备, 分属于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工程系的23个实验室。学院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各系和教学中心, 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由专职和兼职实验人员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开设的实验, 如电工电子实验等主要由专职实验人员参与完成;各系实验课教学工作主要由各系教师兼职完成。

实验室数量多、种类杂, 其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所属系分别完成, 处于学院和系之间二级分散式管理状态。管理方式较单一, 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存在实验室资源难以统一调配和共享,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 设备维修维护质量水平偏低,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 实验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笔者对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和实验教学环节做深层次改革, 达到理顺实验教学管理结构, 加强实验过程控制,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标。

2 实验室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室管理机制是指实验室教学和建设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点之一, 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实验室管理3个方面组成。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指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 包括实验人员编制调整、人员年度考核、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购置、使用管理、维修保养、设备处置等内容;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设置、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条件、建设与维护、实验室技术安全、实验室环境建设与保护、实验室开放、实验耗材管理等内容。

2.1 实验室人员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结果, 建设一支具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对加强实验室管理,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任何先进的设备、实验手段, 都要靠人员来掌握和运用。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实验室管理政策不完善, 措施不配套, 实验人员晋级困难等, 严重影响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出现实验队伍不稳定, 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 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激励措施稳定和加强实验教师队伍。

引进高层次、高素质、有实验室管理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是解决实验人员短缺的可行途径之一。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创造良好的条件, 并在职称评聘上出台优惠政策等。充分调动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重视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从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特点, 建立一套考核评估体系, 除对日常工作进行量化外, 对质的考核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 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2.2 实验室设备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室设备管理, 包括设备采购计划、使用情况、维护维修、利用率和更新率等内容;实验器材管理, 包括低值易耗品的采购, 领用管理;保管制度;另有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学院将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学生数、实验数分组, 合理规划和安排实验室仪器设备, 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 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 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新增实验室、增加实验设备应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或专家论证, 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合理、适时购置仪器设备。对已购置的设备, 学院应定期对其使用效果进行检查。

2.3 实验室管理方法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和学科的发展, 各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多, 不同课程常常出现相似的内容, 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以前我院实验室管理模式单一, 实验室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沟通, 技术人员力量分散。

结合我院专业、人员等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了实验室层次及分布结构、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一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学院对现有23个实验室进行整合, 将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整体分为三种类型:电工基础课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电工基础实验主要由电路实验室、电机实验等实验组成的电工基础实验平台完成;专业课程实验主要由自动化实验平台、电气工程实验平台和测控工程实验平台完成;大学生竞赛创新活动主要由综合实践与创新中心完成, 其他研究开发类实验主要由研究型高端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完成。

对实验室进行分层面、分种类管理, 即对基础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 对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散管理,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维护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不仅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各实验平台之间还可以相互配合, 开展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和专业型的实验, 解决电路系统问题。

3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是实验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和学生是实验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我们应运用相关的过程管理理论和模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过程管理程序指导师生实验。

对实验教学的准备、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和改革。

(1) 制定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参考过程管理相关理论, 初步建立实验过程操作规范, 将实验过程划分为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3部分。实验前期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学生对实验的预习、课前提问等内容;实验中期包括实验结果、实验要求、实验数据、实验完成情况等内容;实验后期包括实验处理结果、实验报告等内容。对这3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完成的任务和进度进行规范化处理, 以保证实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2) 明确实验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责任和要求。实验教学过程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一起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指导, 并负责实验教学质量。主讲教师主导实验过程有利于实验内容和授课内容的统一。同时, 任课教师进入实验室有助于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 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验人员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实验, 主要负责实验过程的辅导和实验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精细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建立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4 建立实验室管理具体规定, 对环境、设备完好率等实行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学院实验室管理条例, 主要包括实验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及竞聘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设备维护和维修制度、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开设及修改规范、实验预约规定等制度, 逐步把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工作规范化, 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制度保障。

5 运行考核

运行效果评价是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改革探索的评价体系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结合实验教学质量、运作效率、设备使用和维护保障情况、实验室建设及相关业绩等方面展开。逐步建立学生实验教学反馈、实验教学抽查监督、教师实验教学反馈等机制, 逐步完善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中心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 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性考核。学院将组建由学院主管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教师代表、任课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 以确保实验教学考核公正、科学、及时、合理。

6 结束语

经改革和建设, 实验中心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验队伍、实验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郭伟锋, 雷勇, 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8) :165-168.

[2]沈剑敏, 陈强, 张东凯.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 2009 (1) :151-153.

[3]孙纯学, 白德成.实验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激励原理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3) :274-276.

[4]杨润玲.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2) :96.

[5]李文芹.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9) :91-92.

道路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陶学榆(1963- ),男,江西新建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人文系副教授;乐新宇(1972- ),女,江西东乡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治安系讲师,硕士。(江西南昌33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28-02

道路交通管理是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它知识结构复杂,涉及公安、交通、管理三大学科体系,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交叉的学科;同时,涉及大量机械、电器、建筑、通信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因而它又具有工程技术、高科技术应用突出性的专业特点。所以,尽管我国公安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办了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但由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具有政策性强、群众性强、技术性强以及动态性突出的特点,使得办好这个专业很困难。而当前日益发展的道路交通态势以及现代道路交通管理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更使得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面临挑战——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结构合理的道路交通管理教育体系,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针对现阶段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学科发展趋势,制订一个较长远的学科建设计划,应用于具体课程,使道路交通管理专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仅是现代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需要,更是道路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体系研究的必然。

一、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各公安院校都相应开设了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足,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教学效果远不能反映和证明道路交通管理的全面功能,也不能满足未来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就江西公安专科学校而言,自1998年正式组建专业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已经培养了几届毕业生并承担了部分在职交警的培训任务,学科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造成刚毕业的学生上岗后缺乏实践经验和知识更新能力。“产品”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凸显了目前我国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育目标散乱。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但当前各院校都未就教育的目标达成共识,既没有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也没有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模糊笼统的专业教育目标使整个教学系统的活动陷入盲目,无法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到的结果。

2.专业师资匮乏。(1)师资的专业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老、中、青三个层次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缺乏实践经验是当前各公安院校专业师资配备中的通病。(2)存在专业教师亟需充实与实际教学工作量少的矛盾。着眼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亟需大力充实有生力量,尤其是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和保障。(3)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当前各公安院校交管专业建设基本处于一种维持状态,许多教师对专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加上一些其他因素,致使有些教师思想情绪不稳定,想跳槽,这直接冲击着交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课程建制滞后。道路交通管理的社会性、针对性、目的性等特征决定了交通管理专业教材必须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必须贴近交通管理的实际。但当前各公安院校使用的专业教材,普遍存在内容老化、过时,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新意等问题,致使现阶段的专业教学难以把握交通管理实践发展变化的脉搏。同时,因受客观条件和教师主观条件的制约,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仍主要是单向注入式,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再者,由于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现有的课程建制仍遵循传统的教育框架,少有创新和突破,致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应用性,没有突出交通管理专业社会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这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重理论、轻实务,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

二、道路交通管理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一)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由于道路交通广泛的社会性,它的发展变化必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而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加紧提升交通民警的整体素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高质量的教育机制作为强力支撑,道路交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将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1.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全需求的变化给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科技进步、计算机、互联网使得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更高、信息量更大;道路建设的滞后、车辆的增多使得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范围更广、素质要求更高。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转变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培养新型高层次的道路交通管理人才是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挑战。

2.社会交通院校教育资源的竞争给公安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道路交通管理职业教育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是业内人士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发展的思路

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当前的挑战,也就是说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与其他院校有何不同、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是公安交通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培养公安交通管理实用人才和提高公安交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方向与前提。

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受公安实践部门欢迎的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强化教学工作更加主动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的观念,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与公安交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即从公安交通警察的职业特点和能力要求出发,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1)能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利用计算机作路口渠化图及交通事故现场图;能掌握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及现场急救常识,掌握车辆安全检查技能;能独立组织一般性交通调查;会操作指挥中心,掌握互联网技术。(2)能对交通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利用分析的数据和结论调整交通组织方案;能分析交通流状况,总结交通流运行规律;能分析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信息,找出事故原因,判断事故性质,确立侦破逃逸案件的方式方法。(3)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说服教育交通违章者;有一定的讯问、询问技巧;要具备一定的宣传能力,有能力做一名交通安全宣传员;会道路交通中常用的外语,解决道路上一些涉外事务。(4)有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道路交通管理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组织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激励成员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要求是当前社会环境或者说人才市场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界定所决定的,所以,与之对应的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是通才加专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广泛性、实践性、操作性决定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专业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突破原来以概念、原则、意义、特点为线索的体系,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双循环”结构,即以核心实例贯串的结构和“教、学、做”相结合的“三明治结构”,以求趣、求乐、求实际为出发点,积极创造条件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纠正只重知识和理论的倾向,实现通才加专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专业教学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及手段推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创建:(1)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在改革考试方法中,鼓励用答辩、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如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交通法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等课程中,就可采取以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考核,在考试内容方面注重考题设计,在试卷中采用大量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说明题”。(2)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建设管理工作,注重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业务综合实习是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全面实践升华的过程,是真正跨出学校大门走向交管基层进行实战训练,是知识整合与自我调控,促其升华认识和社会认知的过程。(3)改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器材及实验室建设是公安交通管理专业发展的硬件条件,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技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4)建立“模拟实战训练工程”,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集治安、交管、巡逻、警体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战训练过程也是学生对课堂内容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次综合考评。

3.构筑合理的师资结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交通管理专业教师素质如何,师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办好专业的基础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1)要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师培养规划,构筑合理的师资结构。在职称结构上,通过引进、培养、校际交流、访问学者、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逐步形成业务素质较高的高、中、初级职称教师的金字塔形结构。(2)在教师类型上,要根据专业教学规律和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的结构优化。专职教师应本着一专多能、相对稳定和充实提高的原则;兼职教师应本着专业对口、需要与可能和重在实用的原则;实验指导教师应本着“双肩挑”、少而精和操作熟练的原则。

4.强化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反映,是教学思想、观念、模式及方法改革成果的载体。一本好教材可使教师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反之就是限制教师的藩篱。(1)要成立专门的教材规划机构,建立经常性、社会化的教育教材评价机制。其成员必须要经常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课程标准和学术专题研究,随时掌握交通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以及对教材进行优化,促进教材建设的协调发展,逐步弱化教材编写中行政权力的主导作用,实行严格的、有序的、规范的教材机制和审查、审批制度。(2)要树立科学的道路交通管理专业教育教材观,注重教材的实效性、操作性、应用性。实用教材在内容上应本着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统编教材主线,侧重阐述所辖区域范围内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际,体现出区域特色和实用价值;训练教材在内容上应注重实践的原则,重点阐述实用教材中技能训练的内容、具体要求、课时、组织形式等,体现出实践性,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要求。

5.科学调整课程建制。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手段、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在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建设中要做到社会教育与公安教育的结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结合。课程体系结构要宽窄并举,要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专业课程的内容既要体现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职业特色,又要兼顾市场人才需求,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拓宽道路交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

由于课程设置是完成课程改革目标的计划方案,所以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课程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应折射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基于面向实战、讲求实效、追求实用的教育理念,有必要以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在设置课程时,第一学期完全安排基础课;第二学期以基础课为主,安排交通管理概论;第三学期以交通理论课为主;第四学期安排交通管理技术课;第五学期安排交通实践课;第六学期主要安排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实战和实习这样一个递进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知识体系。

此外,当前也可尝试构建以法学为主和以自然科学为主的两类课程轮流交换培养学生的方法,即第一届学生侧重于以法学为主的专业课,第二届或第三届学生侧重于以自然科学为主的专业课,第四届或第五届学生又侧重于以法学为主的专业课,如此循环下去,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熟练工作,又能满足交通管理实际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具体可相应地对专业课程侧重点进行分类:第一类是侧重于“交通规划”“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交通事故痕迹物证检验”“交通工程”“交通控制”“道路工程学”等专业课,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规划、运筹学、电子技术等应作为基础课的首选课程;第二类是侧重于“交通法规”“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管理心理学”“交通事故处理”“车辆及驾驶员管理”等专业课,那么大学语文、应用写作、逻辑学、法理、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应当作为首选基础课。根据专业课侧重点的不同,对首选基础课应适当增加课时,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学科独立性探讨 篇12

一、管理会计的产生

1911年,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 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 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颁布, “预算控制”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 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管理会计”这个名词, 是1922年奎因斯坦在其《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在这本书中, 作者不仅提出了管理会计的名称, 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自那时起, 管理会计是该独立成科还是合并入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等相关学科之中, 对这一问题就一直争论不止。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提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了, 但这八十多年来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确令人担忧, 管理会计学科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 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 管理会计就停止了发展。管理会计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概念的扩展, 但管理会计又与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等学科内容交叉重复, 所以管理会计若单独成科也势必会对财务和会计理论造成一定的混乱。

首先, 管理会计学科不成体系。管理会计没有像财务会计那样有一套前后一贯的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仍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方面, 忽视理论系统研究, 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管理会计的内容和方法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以及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独立成科, 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管理会计若单独成科则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学科, 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学科内容中的交叉重复现象十分严重。这三个学科中, 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 它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交叉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重。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习性、经营预测、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经营预算、成本控制、存货控制和责任会计等。不难发现, 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经营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经营预算和存货控制等内容重复交叉。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成本基础知识、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费用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 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及标准成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等存在着重复。这种学科内容重复的局面不利于会计学科体系结构的优化。

其次, 管理会计的实践不成型。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 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 这就使管理会计的实践形成了先天不足。迄今为止, 在我国管理会计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一些企业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 加强管理会计涉及方面的管理, 设立了管理会计, 但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 因而使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 但它们基本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 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 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大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 更谈不上应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管理会计研究目前多是在探讨一些基本的理论, 而提出的一些前沿问题又在实践中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管理会计本身是一种思维和理念。可以说, 管理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际。

最后, 在实务中, 会计人员会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已经产生了管理会计的实存名亡, 如过分地强调管理会计的单设反而会产生会计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 至于部分企业单设管理会计也只是为了加强这一方面管理的需要。但是, 从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教学上来说,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学科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大量交叉重复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困难, 重复教学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而且会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带来影响, 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重复, 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解决方法

现有的管理会计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 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 言不顺。那么该如何调整呢?解决思路有两种:一是保留管理会计, 将其进一步完善, 使之体系完整并在实务中具有操作性, 但是, 这并不能解决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如前所述, 管理会计的学科尚未自成体系且其实践也未成型, 也就是说目前管理会计尚不具备独立成科的条件。二是将管理会计分解后将其内容并入相关学科之中。至于实务中部分企业为加强这一方面管理, 单设管理会计只是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

管理会计应一分为二并分到相关的学科之中, 即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的部分分到成本会计之中, 其余部分与财务管理合并。选择管理会计为被合并的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原

1. 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学科

2. 管理会计学科的体系缺乏清晰的主线, 而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则不同。

成本会计以成本为中心,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 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成本决策, 而后是成本计划, 并在实施时对成本进行控制, 最后对控制结果进行核算与分析, 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为中心, 以资金的管理和营运为主线形成的资金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 应将管理会计中的成本问题分离出来, 并入成本会计体系中, 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 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 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上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 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除去成本相关的问题, 原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经营决策等内容则并入财务管理体系中。

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 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 并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 这样就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 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 这种处理仅仅是改变了名称而已, 并不是消除了管理会计, 原管理会计的内容还是存在的。这时的管理会计仅是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复部分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名词。

管理会计是管理科学理论和会计技术的紧密结合,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管理科学理论直接冲击着人们的会计理念, 并不断改进会计技术, 使得管理会计脱颖而出, 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摘要:管理会计学科自确立以来, 其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促使我们要重新考虑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 即管理会计是该独立成科还是合并入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等相关学科之中, 将管理会计分解成为两部分并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相关学科之中这种途径更为合理。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

参考文献

[1]张国毅.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J].青海师专学报, 2001, (5) .

[2]徐荣华.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研究, 2005, (2) .

上一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下一篇:音乐课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