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2024-09-09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通用3篇)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篇1

1近自然林业理论

近自然林业理念最早是由19世纪末德国林学家盖耶尔提出,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论体系。近自然林业理论的使用, 主要是对于现代森林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森林生态功能差, 森林培育结构不完整的问题提供分析和研究。在近自然林业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森林是一个集多种生物、植物、动物为一体的生态系统, 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生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动物之间的生物链, 来实现对于森林整体生态平衡的控制。近自然理论根据自然森林生长发育规律和时间跨度, 充分理论森林生长环境中的各种生长因素, 经过综合分析来合理规划经营活动, 使整个森林培育呈现出借鉴原始森林生长环境的过程, 最终优化森林生态结构和功能。

2引入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环境和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 虽然人类对于恢复自然生态已经做出了应有的措施, 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恢复和培育森林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人工林是现代森林培育主要的实践项目, 但由于对植物生长和森林生态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以, 人工林的生长受到限制和制约,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引入对于解决人工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 通过对于森林土壤、森林大气、森林生态的分析, 营造出一个接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保证人工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于森林培育学科的理论提出有建议性的理论指导。

2.2 学科发展的必要

森林培育学科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 在改革开放前后森林培育学科开始发展, 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林木栽培、病虫害防治、森林的保护, 通过学习地质学、植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丰富森林培育学科。但森林培育学科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下, 呈现出来的问题仅仅依靠森林培育学科的学习所得进行解决, 收效甚微, 引进近自然林业理论势在必行。近自然林业理论给森林培育学科的启示就是依照自然规律来进行森林培育, 以接近自然的生长理念来培育人工林, 实现森林培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3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实践作用

3.1 变革森林产业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森林产业发展主要是依靠林木的生长来实现生长质量, 现代的森林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中重要的支柱, 所以, 森林培育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近自然林业理论, 给林业发展实践提供借鉴。首先, 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 改变单一种植树种的传统。比如, 在森林中实现混交树种的种植, 以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树种的种植方式, 丰富森林种植的结构, 以层次性的林木种植综合利用森林土地, 实现森林土壤的酸碱度平衡, 综合使用空间布局, 提升森林培育的整体生长数量和生长质量。其次, 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时制宜。在合理利用原有植被分布的基础之上, 森林培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依照原有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更新, 在利用天然生态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使森林培育产业能够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 以自然生长的趋势增加自然生长力, 提升森林的生态能力。最后, 在森林的种植树种选择上有承接性地种植, 通过不同树种生长习性的综合利用, 在森林的种植生长期和采伐期保证森林的承接性。采用错落树种配置、异龄经营、择伐等方法促进复层林培育, 以复层林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该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森林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竞争提升森林产业的发展。

3.2 促进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

近自然林业理论对于森林培育学科的主要实践作用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 树立了自然生态的森林培育理念。在森林培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近自然理论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学习, 树立森林培育中的自然生态理念, 对于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自然生态的学习, 提升森林培育的经验所得, 在遵循自然森林生长的理念中, 如何进行森林培育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 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科的学习资源。在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引进, 势必会对森林培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有深入地丰富和扩大, 以近自然理论指导实践相关教学的内容, 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结合现代森林产业的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促进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

摘要:主要通过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分析, 提出引入近自然林业的必要性, 同时对近自然林业的实践作用做出阐释, 对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理念,森林培育,学科

参考文献

[1]刘爱兵, 李传坤.近自然林业理论[J].江西林业科技, 2011 (5)

[2] 杜强, 张永涛.近自然林业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1)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篇2

一、考试的对象:从事造林规划设计、林业研究与管理、林业建设与养护、林业病虫检疫与防治、林业生态保护与管理、花卉苗木和果树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绿化林业工程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考试的内容:包括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专业概论两部分。

(一)林业法律法规(占20分):内容包括《森林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

(二)林业概论(占80分):内容涉及植物及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湿地、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果树花卉园艺等方面基础知识。

林业概论专业考试不指定考试用书。考生可根据自己报考职位规定的专业要求选择相应的考试范围进行考前准备。

三、考试的方法与题型:两部分内容综合在一张试卷,实行闭卷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植物学内容

主要掌握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细胞和组织

(一)植物细胞

1.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减数分裂的概念 4.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 5.掌握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二)植物组织

1.掌握组织、分生组织的概念

2.掌握细胞特点和分类、成熟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3.理解各类成熟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4.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

二、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一)根

1.掌握器官和营养器官的概念 2.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3.掌握中柱鞘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掌握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掌握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 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 7.掌握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过程 8.了解内皮层的结构特点

9.掌握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二)茎

1.掌握顶芽、侧芽和腋芽、茎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2.掌握茎表皮、茎皮层的结构特点 3.掌握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概念

4.理解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掌握髓射线、年轮和假年轮的概念

6.掌握春材和秋材或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外树皮和广义树皮的概念

(三)叶 1.掌握表皮的结构

2.掌握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特点

(四)营养器官的变态

1.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用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 2.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

三、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一)花

1.掌握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

2.掌握心皮、背缝线和腹缝线、雌蕊和复雌蕊概念 3.掌握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 4.理解药壁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5.掌握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 6.掌握花粉粒的发育过程 7.掌握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 8.掌握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 9.掌握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二)种子和果实

1.掌握种子的来源和组成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

3.掌握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 4.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

5.掌握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 6.了解主要类型中的一些常见果实

(三)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1.掌握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概念

四、植物类群

(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1.掌握种的概念

2.掌握学名概念及双名法和三名法的构成

(二)植物的基本类群

1.掌握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 2.掌握地衣的概念和构造特点

五、种子植物一般特征和主要分科

(一)裸子植物

1.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掌握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等科的主要特征

(二)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掌握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2.掌握杨柳科、豆科、榆科、桦木科、木兰科、樟科、大戟科、芸香科、楝科、槭树科、杜鹃花科等的主要特征

(三)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1.掌握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森林保护内容

一、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

1、病害基本知识

2、昆虫基本知识

二、主要林业病虫害(掌握本地主要病虫草的种类与发生规律)

1、主要林业害虫

(1)食叶性害虫

(2)刺吸性害虫

(3)蛀食性害虫

2、主要林业病害

(1)真菌病害

(2)细菌病害

(3)病毒病害

(4)生理病害

三、森林植物检疫

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

2、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国外引种审批的概念和程序

3、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上海地区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对象

四、预测预报

1、《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2、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

3、“十一五”期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指标 “四率”

4、“3S”技术在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五、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1、生物防治

2、物理防治

3、化学防治

4、药剂药械种类、操作技术 参考资料:

1、《林木病虫害防治》 王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 吴时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新编农药使用手册》刘乾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组织与管理》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5、《森林昆虫监测技术及抽样调查方法》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6、《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粱承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国家林业局

8、《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国家林业局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林业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海市林业总站编.

10、《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编.2005.

森林培育学科及林业规划设计内容

一、林木种子及苗木

(一)良种选育

1、乡土树种概念

2、引种步骤、引种成功的标准

3、开展区域性试验的目的

4、种质资源保存对象及方法

(二)种子生产

1、母树林经营管理

2、林木结实的年龄及结实间隔期

3、种实的成熟过程、种实成熟的特征

(三)种子的贮运

1、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

2、种子贮藏的方法

(四)种子品质的检验

1、种子品质指标的测定:千粒重测定、含水量测定及发芽能力测定

2、含水量、发芽能力的表示方法

1、催芽的方法(五)苗木培育

1、苗圃地的选择

2、常用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追肥方法

3、苗木营养诊断

4、种子催芽方法、播种方法

5、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1)插穗成活的原理、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因素、扦插方法(2)嫁接育苗技术

(3)其他营养繁殖方式(4)容器育苗

(六)苗木抚育管理与出圃

1、移植苗的培育技术及大苗起苗方法

2、苗木调查方法

3、苗木分级指标和苗木检验方法

4、苗龄表示方法

二、森林营造

(一)造林目的和人工林种类

(二)造林树种的选择

1、造林工作的基本原则

2、各林种树种的选择要点

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种植点的配置

4、适地适树的途径

(三)人工林组成

1、混交林及纯林特点

2、混交林的营造:(1)混交树种的选择

(2)混交类型、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

(四)造林设计与施工

1、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及造林施工设计

2、造林地整地时间、整地的方式方法

3、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

(五)幼林抚育管理

1、幼林抚育方法

2、幼林检查和补植

三、森林抚育间伐

1、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

2、人工整枝的概念、人工整枝技术

四、林业规划设计

1、全面了解:我国林业规划概况及林业规划设计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含标准、规范、规程)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重点掌握相关标准。

2、熟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和成果,重点掌握生态公益林林地类型。

3、熟练掌握:造林树木的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并在林业规划设计中熟练运用上海地区常用造林树种。

五、参考资料:

1、总图制图标准 GB/T 5010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18337.2-200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5132-95、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1995、森林抚育规程 GB/T 15781-1995、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LYJ 104-1988、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J 128-199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1996。

2、森林培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Kathy_feng@163.com

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内容

一、森林生态学

(一)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

了解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持续林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含,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二)森林与环境

森林植物与环境因子(包括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土壤因子、火因子)的关系,在森林植物与大气因子的关系中,主要掌握森林的抗性、净化效应及防风效应。

(三)森林种群

主要涉及森林种群概念、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调节、生态对策、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

(四)森林群落结构

主要涉及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概念及作用、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五)森林群落演替

主要涉及森林群落发生的一般过程、森林群落发育的过程、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演替顶级学说、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六)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营养结构、功能、物质循环等,侧重生态系统组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产力、生物量、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

(七)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侧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气候和特点。

(八)生物多样性

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外来物种与外来物种入侵。

二、湿地生态学

(一)湿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湿地的定义、类型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别,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上海湿地的基本情况等。

(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掌握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

掌握湿地环境的特点、湿地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方面的影响。

(四)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 《湿地公约》中关于国际重要湿地的指定标准,湿地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基本知识,水鸟的基本知识以及鸟类居留类型的概念,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等。

(五)参考资料: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伊朗拉姆萨尔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 《上海湿地》,上海科技出版社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

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内容

一、森林、林木和林地管理

1、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规定

2、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保护

二、林地管理

1、森林、林木和林地一体管理

2、征、占用林地管理

3、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

4、林地流转管理

三、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1、划分林种

2、依照法定程序审批林种划分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四、林木采伐管理

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2、木材生产计划管理

3、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

五、木材运输管理 木材运输许可证制度

六、森林资源调查

1、森林资源调查分类

2、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森林防火管理内容

一、森林防火责任制

二、森林防火组织

三、森林防火的预防管理

1、森林防火责任制度

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3、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4、森林防火各项具体制度

5、森林防火设施

6、森林火险天气预测预报工作

7、森林火灾扑救制度

四、其他防火工作制度

1、表彰奖励制度

2、医疗抚恤制度

3、统计上报归档制度

4、违法行为处罚制度

果树园艺内容

一、果树的生长发育:

了解果树一生和一年的生长发育,果树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果树体内营养物质的生产、分配、运转、消耗和积累。

二、果树育苗:

了解实生苗、嫁接苗、自根苗的特点和培育方式,矮化砧木苗的培育,苗木出圃。

三、果园建立:

果园类型及园地确定,果园规划和设计,果树栽种技术,品种选择

四、果园土肥水管理:

果园土壤管理,果园施肥,果园灌水和排水。

五、果树整形修剪:

修剪的作用,整形修剪的原则和方法。

六、果树病虫害防治:

休眠期防治方法,生长期防治方法。

七、果实采收和贮藏:

果实的采收、分级、包装和运输,果实贮藏的方式和方法,花卉培育内容

一、基本知识

1、花卉的概念(广义、狭义)

2、花卉植物的基本结构:(1)根:直根系、须根系。根的变态:气生根、肥大直根、块根。(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变态: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茎刺(3)叶:叶质、叶色、叶形、叶尖、叶基、叶脉、叶缘。叶序:对生、互生、轮生、基生。单叶和复叶。叶的变态:叶刺、卷须。(4)花:花的基本结构:花梗、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花序:无限花序、有限花序。

3、花卉植物的分布及我国的花卉资源:

中国气候型;欧洲气候型;地中海气候型;墨西哥气候型;沙漠气候型;寒带气候型。我国的主要花卉资源。

4、花卉栽培的方式和种类:方式:生产栽培、观赏栽培、标本栽培。种类:切花、盆花、地被。

二、花卉的分类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按照生长习性分类;

2、按照观赏部位分类;

3、光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光照强度:阴性花卉、中性花卉、阳性花卉。光照长度: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日照不敏感花卉。

4、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不耐寒性花卉。

5、水分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水生花卉、湿生花卉、中生性花卉、旱生性花卉。

6、土壤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喜酸性花卉、适中性花卉、耐碱性花卉。

三、花卉的繁殖:

1、有性繁殖:(1)种子质量: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粒重。(2)种子的保存:密封、低温、低湿。(3)种子播种育苗。

2、无性繁殖:(1)扦插:枝插、叶插、根插。(2)分株繁殖。(3)压条繁殖(高压条)。(4)嫁接繁殖:枝接、芽接。(5)组织培养

四、花卉的栽培管理:

(一)切花的栽培管理:

1、栽培设施:温室、大棚、排灌系统、栽培苗床。

2、栽培土壤:地栽土壤、栽培基质。土壤准备:施肥、消毒、做畦。

3、定植:定植时间、定植深度、定植密度。

4、施肥、浇水。

5、整形:摘心、剥芽、剥蕾、修剪

6、病虫防治

7、花期控制:促成栽培、抑制栽培。

8、采收和产后预处理。

(二)盆花的栽培管理:

1、盆土准备;

2、花盆的类型;

3、上盆的时间和方法;

4、盆花的摆放和翻盆;

5、肥水管理;

6、病虫防治及花期调控;

7、整型:修枝、打顶、剥芽;

五、花卉的应用:

1、切花的应用:花篮、花束、花圈、花环。艺术插花: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插花的基本构图形式。

2、盆花的应用:花坛、花境、花台、篱桓、棚架。

六、花卉育种基本知识:

(一)花卉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1、遗传物质:RNA、DNA ;与遗传相关的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

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规律。

(二)育种的一般程序: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固定变异、品比和区试、推广。

(三)选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1、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

2、选择育种的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无性系选择法、芽变选择法。

3、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单交、复合交、回交;杂交技术;远缘杂交。

4、辐射育种。

5、倍体育种。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目标任务之一, 森林培育学由此应运而生, 并取得长足发展, 以满足森林培育事业需要。当前我国森林培育成果突出, 人工林培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 问题也随之而来, 人工化培育模式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自然生态功效。鉴于此, 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标志的近自然林业理念成为森林培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森林培育学科必须积极顺应时代潮流, 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 近自然林业的内涵与特点

立足生态思想, 接近自然, 模仿自然, 是近自然林业最为显著的特点。不同于传统森林经营模式, 它更加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森林, 要求挖掘森林系统潜在的自然特性, 使森林培育过程更为贴近自然生长过程,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自然林业理念最早由19世纪末德国林学家盖耶尔 (Karl Gayer) 提出,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论体系, 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人工培育森林结构不稳定、生态功能性差、系统脆弱等人工化培育模式产生的弊端, 实现森林培育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和谐统一。总体上, 近自然林业可看作这样一种理论:它首先将森林看作一个集多种多样性、永续性于一体的活力系统, 根据自然森林生长发育规律和时间跨度, 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自然力, 来合理规划经营活动, 最终优化森林生态结构和功能。近自然林业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时, 一般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重视树种混交, 同时提高阔叶林比重。这是丰富森林结构, 并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一方面, 针阔树种混交符合自然生长规律, 能丰富森林生物种类, 增加森林系统内部森林植被群落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 阔叶林能有效改善森林土质, 提供大量腐殖质。其次, 重视因地制宜, 提高自然力使用水平。以天然更新为前提, 考察原生植被分布情况, 尽量使森林经营活动顺应自然, 避免破坏性人工作业方式, 保持自然力。再者, 重视单株抚育和择伐利用, 明确每一株树的采伐时间, 进行持续抚株管理, 以此提高森林综合利用率和经营品质。最后, 重视复层林培育。通过错落树种配置、异龄经营、择伐等方法促进复层林培育, 进行复层异龄经营, 是近自然林业的重要特点, 可以有效增强森林抗风能力, 发挥其防护功能, 同时促进林内自然竞争, 实现可持续生产。

3 当前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现状

3.1 森林培育学已取得成果

作为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专门学科, 森林培育学包含从树种选择、种苗生产到成熟的整个过程期间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 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实践特征明显。尤其随着培育理念和培育技术的进步, 培育目标更新, 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森林培育学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目前, 森林培育学逐渐形成以生态学科为核心理论基础, 涵括气象学、地质学、森林土壤学、水文学等环境科学类理论基础体系构成, 技术规划与技术措施等技术体系较为完整, 分类经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森林培育更新营造、抚育管理等各个阶段技术规划明确, 遗传调控、环境调控、结构调控等育林技术手段不断改进, 为我国森林培育事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以及技术支持。比如森林立地分类及评价系统趋于完善, 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逐步建立

3.2 森林培育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是我国森林培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森林培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完善;但总体上未能形成完整、系统的育林指导思想, 亦未能从森林生态学之中独立出来, 为森林培育事业提供有针对性、专业化的理论指导。由于我国现代森林培育事业起步较晚, 与之相适应的森林培育学科尚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 除理论系统性不强, 过度依赖森林生态学, 未有效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其他领域学科也是当前森林培育学科一大不足。森林培育学并不局限于自然生态研究,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必须对有关方面进行理论指导。

3.3 近自然林业理念的引进

随着对森林培育的认识逐渐深化、森林培育实践水平逐渐提升, 由个别、群落向系统转变, 建立系统化、专门化思想指导体系成为森林培育学未来发展朝向。当前, 近自然林业理论在国外森林培育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 是其森林培育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进行森林培育时, 可以借鉴其先进理论成果, 总结其经验教训, 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森林培育模式, 在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指导下, 改善森林培育学内容, 完善森林学理论指导体系, 更好发挥森林培育学对森林培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4 引入近自然林业理念对我国森林培育学科发展的意义

(1) 为森林培育学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提供核心内容和指引。长期以来, 森林培育学缺乏明显的学科特征, 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 有关教材、论著对森林培育学的论述相对零散, 影响了培育学的理论指导效果。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专门针对森林培育工作而发展起来的专门知识体系, 其核心内容在于为森林培育提供专业指导, 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森林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培育质量和培育效果。将近自然林业理念引入森林培育学中, 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我国森林培育学核心理念的不足。

(2) 为变革传统林业经营模式, 转变森林培育学发展方向提供契机。由于近自然林业理论改变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重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进行森林培育时必须放弃传统粗放型造林、育林模式, 一改过去“大砍大造”的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 森林培育学必须适应新培育理念, 根据近自然林业理念要求, 适时调整育林规划和技术措施, 在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关学科, 使自身发展成为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新型、独立学科。具体是, 加深近自然林业认识, 研究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造林方法, 抛弃大面积造林模式, 使造林接近自然原始状态, 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功能发挥;正确处理森林培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避免高强度人工抚育措施, 降低人工化程度, 模仿自然, 贴近自然;合理规划造林, 遵守“适地适树”原则, 发展乡土树种。

(3) 引入近自然林业理念是森林培育学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随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林业可持续发展也备受人们关注,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国已具备推行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此时代背景中, 森林培育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调整造林经营理念,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语

引入近自然林业理念, 重视森林培育过程中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我国森林培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发展趋势所在, 可以改进森林培育学科存在的不足, 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指出了为充分发挥森林培育学科对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指导作用, 实现我国森林培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将近自然林业理念引入森林培育学科势在必行, 是变革传统人工森林培育模式, 推动森林培育学科发展的必要举措。分析了近自然林业理论内涵及我国森林培育现状, 探讨了调整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建设目标和理念。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科,自然林业理念,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洪萍.浅谈近自然林业理论[J].四川林业科技, 2012 (5) .

[2]章忠.浅议“近自然林业”理念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3) .

[3]刘爱兵, 李传坤.近自然林业理论[J].江西林业科技, 2011 (5) .

[4]刘佰英.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 2010 (22) .

上一篇:OCT4下一篇:工业园区的物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