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与低碳经济(精选10篇)
林业与低碳经济 篇1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生存环境影响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是历史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场能源革命。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大力发展林业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它的突出特点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以其高效益、高效能、高效率的显著特征而有别于其他经济类型。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可以吸收碳汇,又是重要的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减缓和适应的双重功能。保护森林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质量建设现代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1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1 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实时地调节气候,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发展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1.2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生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随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支撑经济的产业形态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林业既是自然生态,也是一种绿色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旨,按照林业生产固有的内在的规律和林业的基本属性,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中有生态,生态中有产业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方式。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物质依托,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形成了林业产业的生态化,使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得到了促进和提高,林业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因此,我们说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1.3 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当前,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原因。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有效地增加林业物质能源供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保证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
2.1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是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新产品开发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精深综合加工转变,向质量要效益。另外,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花卉业,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这样,从原料加工、新产品开发、发展优势林业产品等方面,形成立体的、综合的林业经济结构,可以有效地延伸林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林产品生产开发中,还应该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以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的调整,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2 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要深入开展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森林、荒漠、湿地、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性的对策。对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广泛的科学论证,并有效地指导现代林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森林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在科学理论的引领下,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步伐。
2.3 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森林的调节和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将千疮百孔,人类自身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林业发展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我们要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因此,要广泛宣传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广泛宣传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广泛宣传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发展现代林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经济发展目标。
2.4 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目前,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还处于起始阶段,大量的生物质能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被闲置或者白白浪费掉,森林自身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数字表明,我国森林林木修枝等所产生的生物质,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等森林衍生物,如果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就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森利能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潜在的可资利用的广阔空间。要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挖掘内生的潜在的资源能源,形成共生效应,不仅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业与低碳经济 篇2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活;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1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
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应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3推行粮食生物质能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紧缺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1/5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的饥荒。因此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5“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6“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10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论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良性互动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科技创新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它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哥本哈根峰会与坎昆气候大会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界的共识。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的低碳化。即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生产规模和资源使用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大力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关注自然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注重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使之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2)分配的低碳化。指政府进行再分配时,要通过法律、税收、转移支付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实行倾斜和优惠,同时对于那些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予以限制,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以实现产业低碳化,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3)消费的低碳化。即积极倡导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在消费结构上要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等。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不断发展和延伸,“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等新概念应运而生。
(二)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欧洲是低碳经济的起源地,也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领头羊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的摇篮,低碳经济已经写入欧盟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欧盟英、法、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近年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而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的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虽然布什政府时期对《京都议定书》一直持不合作、不作为态度。但奥巴马上任之后不仅在美国国内积极推动气候立法,令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更热衷于绿色外交、四处打清洁能源合作牌。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2009年2月,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资料显示,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对于中国的而言,气候变化问题如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迅速兴起、人口老龄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一样,有可能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并且会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变暖本身将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全球温度的升高、降水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水资源、农业、自然生态、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本等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极端性的气候事件所带来的冲击性和持续性地破坏,都将会改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中国逐渐承担控排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量,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约束性条件,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高的企业和行业将会面临显著的风险。中国将会在市场、技术、标准、投融资方面不断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会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等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中国最终将会建立起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建立起能够真实反映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稀缺性的价格体系,建立起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与税收体系,建立起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生产与消费体系,这都会对中国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变革。
如今,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正在向工业化中期迈进。
三、低碳经济呼唤科技创新
低碳灵魂是科技创新气候变化的脉搏牵动全球“冷暖”,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共同目标。如今人们逐步认识到,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解决资源、环境、污染物排放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们还沿袭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特征,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消耗,碳排放居高不下。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下,低碳经济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途径。
但低碳经济究竟如何发展,需要实现“五个创新”,即观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消费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资源,才能够争得先机,赢得低碳经济的主动权。应该说,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各个先决条件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市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产业,以煤层气为代表的新兴能源方面,以及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搭上低碳经济这趟列车,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需要加大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掌握核心科学技术,才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掌握主动,实现大发展。例如,在新能源煤层气开发利用上,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关,进入门槛较高;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科技水平不高,实力不够有直接关系。新能源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2030年后的产业主流,而守着丰富煤层气资源的晋城,如何使煤层气成为今后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我们加大引进新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力度,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煤层气,使煤层气产业为晋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传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样需要科技作保障。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效能,降低能耗,向绿色经济方向转型。因此,我们要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研发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要加大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传统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当前,低碳经济之路为全世界展现出美好而光明的前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正当其时。同时,也为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创新水平带来了难得的契机。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科技将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等问题开辟途径。我们要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永恒主题,抢抓机遇,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文涛,徐浩,葛琳.中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09,(1).
[2]周韦慧,陈乐怡.国外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措施的进展[J].中外能源,2008,(3).
[3]汪曾涛.试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的实施策略[J].经济论坛,2009,(6).
[4]中國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经济模式与低碳经济 篇4
一、传统经济模式与低碳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 人们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传统经济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的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存在很多弊病, 因存在时间久远, 所以日益发展的经济问题与环境能源问题的矛盾不断加深, 经济模式的转型成为必然。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 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 (碳足印指个人或者一个系统日常所释放的温室气体) 接近于或等于零。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 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能源上低碳能源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国际经济环境下, 我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因为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 往往就会使得自身在环境保护上的意识有所忽略。当将环境保护, 低碳行动提上日程的时候, 就会很明显地发现, 我们的经济发展发展会有所局限。此时, 低碳发展将成为一种主流的经济发展。为此, 逐渐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故此, 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在全国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发展低碳经济, 这不仅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更是加速经济转型发展之必须。低能耗、低碳强度”模式是最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 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 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一方面是技术手段仍以中低端为主, 低碳上的能源替代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另一方面是融资机制匮乏。资金的有限度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 产业竞争的无序, 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技术产业的应用推广力不够等等因素, 都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初级的入门阶段, 国家和企业开始接受低碳的理论, 并且打算应用于实践中, 只是在实施的问题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导致实行过程受阻。而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就能够解决的, 所以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就是不断摸索、试着从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资金制度等方面开始变革, 为低碳经济模式的真正实行做铺垫, 低碳经济发展在此条件下将有顺利发展的可能性。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决定了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适应性。现有能源结构所带来的资源能源问题与低碳经济不符合的现象等都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和企业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措施手段, 才能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 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全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等, 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 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
同时制定战略规划, 开拓低碳经济发展新格局。调整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平台。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转变消费观念, 推广低碳生活。开发低碳技术,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不断完善我国低碳发展体系。
四、结语
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缓慢前行。需要积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 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从各方面着手, 为低碳发展的可能提供可行性的基础。即使我们的任务很艰巨, 我国所要面临的情况比较严肃, 但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的持续进行低碳环境下的经济发展任务。低碳下的经济模式适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 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各行各业共同的努力下, 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也能十分完善, 并且能达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佟立志, 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 2010 (01) .
大学生与低碳经济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低碳经济;低碳文化;推动者
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国家权益的深刻变革, 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碳文化”来提供软实力的支撑、传播和引领作用。当代大学生思想先进, 思维活跃, 是传播低碳文化的一支潜力巨大的重要力量, 应当成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并在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进程中, 改进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提升综合素养, 加快健康成长成才的步伐。
一、低碳文化的内涵
低碳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 是低碳经济的文化内核, 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社会运行状态下展现出的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与追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 在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探索的过程中, 逐渐意识到需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生产生活中对人类的传统方式与模式加以改进和提升, 进而产生了低碳文化的认知, 使之成为低碳经济的”软实力”, 通过低碳家庭、低碳人生、低碳生活方式等形式多姿的文化形态表现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呼唤、要求与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是传播低碳文化的一支潜力巨大的重要力量
1.从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定位来看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也是引领和践行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与方式的生力军。大学生拥有何种成长与发展理念, 在生活与工作中如何领悟和践行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表达渠道, 将会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而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呼唤, 是中国未来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 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及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历史新使命的承担者, 应该走在低碳生活的前沿,做低碳时代的文化领跑者.2.从大学生的群体数量和教育质量上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 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 2000 万, 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 其对社会实践的践行、示范和渗透的力量是深刻而深远的, 是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坚力量。同时必须看到, 一个大学生即代表着一个基本的家庭、一个未来的工作单位和一个稳定的交往群体, 形成合力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强大的社会传播、辐射和带动效应, 其力量与效果是广泛而不可估量的, 是大有潜力可挖掘的坚实依托。此外, 当代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修养,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情怀, 朝气蓬勃, 思维理性, 行为文明, 是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合适人选;理论水平高,应变能力强, 勇于担当使命,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是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最佳媒介。
3.从大学生的群体思维与行为特征上看
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 90 ”后, 个性张扬,思维活跃, 接纳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西方现代价值理念, 独立意识较强, 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期较为短暂,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追求时代潮流的思想浓厚, 但也并不完全人云亦云;敢于尝试, 勇于实践, 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逐渐加深了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能够正确地看待成功和认识失败, 乐于向自己的观点和成就挑战, 凸显出高级人才的优秀品质。因此, 当代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并且应当成为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有生力量, 在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时
代潮流中, 检验自身的不足之处, 不断实现自我认可、自我转换和自我超越;在营造和浓厚低碳文化的历史背景下, 以个人为枢纽, 带动更多的人为实现低碳社会而贡献青春、热情和才华。
三、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动者
1.牢固树立养成和争当低碳文化先锋的思想观念
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大意义,对个人素养的培育、生活方式的转变、思维角度的拓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紧紧跟随”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时代潮流, 从自身开始, 从身边做起, 不断养成传播低碳文化的自觉行为, 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播低碳文化的先锋军, 积极投身于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伟大实践中, 号召、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投身低碳事业, 鼓励、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提升环保意识, 提倡实行并向社会大众宣传低碳文化生活方式, 倡导科学健康的低碳生活, 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 并在其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加深对社情民意的了解, 加快成长成才的步伐,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2.大力弘扬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文明风尚
当代大学生应以低碳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为契机, 加强和提高自身对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和低碳社会等“ 低碳”概念的认知, 以良好而准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引, 积极参与到发放倡议书、校园低碳签名、街头宣传、计算碳排放量、低碳生活宣誓、“ 地球一小时“等形式各异、色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让自己成为校园低碳行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志愿者, 为校园节能减碳贡献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使“低碳”理念的种子播撒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让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成为“ 低碳达人”。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和流行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 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需要加深了解和认知。当代大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之中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 开展“ 倡导低碳生活, 共建环保家园”等科普教育系列活动, 围绕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上海世博会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群众讲解“ 怎样减少碳排放“等科学知识, 向社区居民介绍简单易行的节能窍门, 将节能低碳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 使群众在个人生活中选择低碳产品与低碳成本生活。同时以手机短信、QQ、博客等新媒体为媒介, 不断创新低碳文化传播的手段、方法和形式, 把新鲜灵活的低碳理念用通俗易懂、简单简约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接受、乐于接受, 提高低碳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持久性。
3.努力探索推进和加深低碳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思维敏捷, 善于总结, 善于思考, 在身处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 一线”过程中, 在亲身经历和直接感受中认识和体察到低碳文化传播中或现存或潜在的问题、存在的薄弱环节,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 在作好调研的基础上, 努力思考、探索弥补和完善低碳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的缺陷所在的新途径新方法, 并形成规范化的理论文本, 提出对低碳文化传播政策的完善或改进的建议, 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依据献言献策, 为新时期下增进低碳文化的内涵、推动低碳文化的良好传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积极践行符合和适应低碳文化要求的生活方式
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 在人们当中逐渐兴起一种“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的思维状态和生活方式, 使更多的人成为“ 低碳一族”, 是低碳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当代大学生应当把“低碳生活”的理念贯穿于个人的生活、学习、消费和交往的全过程, 积极践行符合和适应低碳文化要求的生活方式,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主导, 从个人起步, 从点滴入手, 从现在开始, 从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纸张的正反面重复利用、废纸和废旧电池的回收、尽量随身携带饮用水杯、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使用环保型购物袋、循环利用塑料制品、养成无人在寝室时随手关灯和关电器的习惯等小事和细节中参与、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 关
注和思考个人生活方式所描述出来的“ 碳足迹”, 在各个环节之中降低对碳的依赖和消耗。通过把“ 低碳”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在平日的各种活动之中, 主动去约束自己、提醒自己、改进自己, 追求多节约、不浪费的简约美, 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计划性购买日用品、减少个人物品的闲置、提倡循环利用物品、拒绝多余的商品包装和爱心捐献等, 让自己每做一件事情都能为节能减排贡献一份力量, 让“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流行语真正转换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使自己过上舒适而新潮的“ 低碳生活”, 迈入文明而优雅的“低碳人生”。
参考文献:
新能源与低碳经济 篇6
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迫使全球走向低碳。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 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 尤以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研究最为迅速。在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中, 新能源产业渐成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2010年3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20%和太阳能发电12%的目标, 并宣布其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后随即提出把涉及数千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作为挽救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筹码之一, 其中, 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获得延续, 并调整了对投资更有利的补贴方式。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巴西和印度已经走在了前面, 成了太阳能、风能和生物燃料技术的出口国。
在新能源低碳之路上, 中国正大踏步前进, 谋求新能源产业世界制高点。近年来,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 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9年底, 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 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光伏发电呈现爆发式增长, 全年安装量超过160MW, 超过了2009年前几十年安装量的总和。其中, 太阳能并网发电占到了总量的85%, 达到135MW。核电引进建成910万千瓦, 在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预计2020年可实现7000万千瓦的目标。目前, 中国太阳能制造能力和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 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 2009年新增风力装机1000多万千瓦, 居世界第一。从累计装机来看, 位于美国、德国之后, 排名第三。尽管近两年部分新能源产业遭遇了“过热”发展的尴尬, 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 将在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发展中, 获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真的低碳吗?
在轰轰烈烈的新能源热潮中, 一直有相当一部分争议的声音, 即新能源“是否真正低碳”?最近,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是否“低碳”的争论成为热议的焦点之一。尽管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是零排放、零污染, 但所使用的“电力”则主要来源于煤炭等化石燃料。有观点认为, “电”作为一种新型燃料引入到汽车能源系统中, 它与传统汽柴油相比是否更低碳, 不能仅考虑车辆排放, 而应从燃料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考虑。其中, 发电原料、发电技术、输送距离、充电模式都将影响“电燃料”的碳强度。
与此相似, 业界对生产出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光伏电池”、“多晶硅”是否为“高耗能”产业一直争议不休;热值高、无污染、来源丰富的新能源热点“氢能”, 其生产过程来源于含烃的化石燃料或电解水、热化学过程, 其是否真的“低碳”还需综合考量;林业类生物质能, 依靠燃烧秸秆、稻壳或者种植速生林燃烧发电, 其过程中同样有碳排放, 特别是种植项目本身同样要消耗能量, 产生排放……
众多新能源的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大量的能源, 因此, 新能源的低碳标签还有待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价。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应在低碳中“并驾齐驱”
尽管新能源的发展正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但由于技术、设备、成本、价格、大规模利用的网络等诸多问题, 要达到迅速铺开产生效益的阶段短期内恐难实现。石油和煤炭仍然将在世界尤其是我国的能源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新能源将长期作为化石能源的补充角色而存在。
因此, 对现有的石油、煤炭传统能源利用进行技术改进, 产生的减排效益将高过新能源。例如清洁煤技术、天然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等, 这些技术一旦获得突破和具备经济效益, 所带来的减排价值非常巨大, 而产业改造带来的投资价值也不输于新能源。更重要的是, 基于国内外现有的资源量和开发利用能力, 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利用扩展速度非常惊人, 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年增长超过10%, 对产业投资的拉动效益显著。而相比同样处于发展初期、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的新能源, 天然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链已经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 政策在逐步完善之中。此外, 在传统工业领域、传统能源领域进行节能降耗的重大改革、改造, 其“低碳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林业与低碳经济 篇7
1 低碳经济
1.1 内涵
对低碳经济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 大体上是从社会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等方向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而实际上, 低碳经济就是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在发展进程中结合的产物, 在物质循环与碳平衡理念的辅佐下, 对人类碳排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以后, 提出标准, 那么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取得的情况, 而且极关注“环境—社会—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1.2 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善气候, 管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角吹得愈发响亮, 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控气候变化的趋势, 改善地球生存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转型, 践行“科学发展观”路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结目标;维护生态平衡, 降低能耗量, 最终完成小康社会的构建工作, 为社会、人类创造财富。
例如, 浙江省杭州华辰国际酒店, 其在经营方面践行了“低碳”的路线, 例如变频器在每个机房中都有安装, 保证了酒店时刻处于恒温的模式中。这样的经营达到了低碳经济的效果, 不仅仅使华辰国际酒店省电率高达30%, 同时也给客人带去了舒适的感觉。目前浙江省绿色饭店有328家, 在全国居于首位, 达到了节约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尤其是华辰旅业中水泵变频节电、照明智能节电、太阳能等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低碳农业
在2008年, 《中国农业信息》 (第8期) 有“低碳农业经济略论”, 该论文也因此成为“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一文中也做出这样的表示:只有增强我国农业应对多变气候的能力, 这样农业总产值才不会受到影响, 也会落实持久、平稳发展的战略计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是“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还是普通刊物上, “低碳农业”的论文占有很高的比例, 可见“低碳农业”一词的提出是广泛性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衍生出的产物, 实质上就是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 在多样化高端技术的辅助下, 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 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为人们谋福造利。其特征可以总结为, 低能损、低物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效率、大效益。
低碳农业模式并非单一化的, 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较为常见且有较高的应用率。对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在多变的气候面前也不会慌乱, 有效的解决资源紧张问题;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保护生态平衡;使农产品安全性能更高, 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此外使人体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综合提升。
3 低碳作物生产
目前研发出的“低排品种”Disang与Liut可以达到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 这是因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CH4排放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有研究资料显示, 后者比前者降低30%的CH4。对Disang品种特征进行描述, 叶面积指数高、根系体积大, 而Liut自身具有高产量植株的形态特点。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存在差异性, 内在原因是其基因存在差别。此外绿色超级水稻品种的推广使用发挥了“三节”的功效, 即节约氮肥、节约水资源、节约农药。
低碳栽培技术, 主要用于填间管理进程中, 其应用原理就是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 为了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可行手段。实践表明, 间接灌溉应用于水稻生长阶段, 使CH4排放量为20.04g/m2, 比长期淹灌降低45%, N2O排放量也比长期增加四成有余。通过计算, CH4与N2O产生温室效应的总量为4651.70kg/hm2 (CO2) , 比长期淹灌降低43%左右。低碳栽培技术水稻田间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仅缓解了温室效应, 而且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4 结语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与低碳经济 篇8
低碳经济的雏形, 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 英国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其中提出英国能源的未来是创建低碳经济, 英国遂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此后的一系列事件, 如应对气候变化的后京都谈判的开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巴厘路线图、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通过等, 使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也不断走向深入, 并逐步形成了全球共识。我国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把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指标。2007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 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月, 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 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为中国和全球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一词后,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的途径、碳汇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 所提出的思路也有所差异, 却普遍忽视了草原的固碳减排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 草业碳汇的关注度远远低于林业碳汇, 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而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正是看到草业碳汇的价值, 并且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和金融工程的方法, 还结合了广大牧民的利益。总之,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十分符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的涵义
草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具有多功能性。但长期以来, 人们注重的仅仅是草原、草地承载多少草给牲畜, 生长出多少饲料, 而忽视了草原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等方面的多功能性。
我国是草原大国, 全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 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1) , 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30%, 居世界第二位。草原资源是我国生态系统中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的生态屏障, 但是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地退化, 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的草原面积已经达到了1.35亿公顷。
现有的一些保护草原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如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封栏育草和建立禁牧区、禁猎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 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部分措施和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到牧民的长期收入问题, 没有把造成草原生态退化的牧民脱贫致富的压力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释放出去, 就很难根除草原超载过牧等问题。政府实施扶贫攻坚、牧民定居工程、草原建设、防灾保畜基地建设等措施, 只能缓解牧区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牧区的贫困落后状况。也就是, 在草原生态项目建设中, 草原经济发展缺乏一条完整、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遵循草原生态规律下, 探索一条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涵盖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工程, 包括风能发电 (部分地区也可以考虑太阳能发电) 工程、水利工程、草场恢复及建设工程、畜牧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等。与已有的实施项目不同,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综合了生态恢复、产业链建设、牧民致富以及功能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等多方面的考虑, 调动政府、牧民、企业等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探索出草原生态治理、草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通过构造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企业资金相结合的金融支持体系, 引导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的整合, 形成一条多元化且集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链。这一过程, 将当地资源 (主要包括土地、草、地下水、风能、太阳能等) 就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促进草原生态恢复的同时也加快了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 系统解决了草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可考虑广泛发展家庭生态牧场 (也可以结合草场联营形式) , 建立风能发电 (部分地区也可以考虑太阳能发电) 系统抽取地下水, 采取喷灌这种比较节水的灌溉方式给草场浇水。并实施500亩/5000亩草场建设方案, 即5000亩的草场中, 以500亩进行人工灌溉的饲料草场建设, 剩余4500亩保留自然草场。为保证自然草场很好地恢复, 严格限定4500亩自然草场的载畜量。饲料牧草生长、自然草场恢复和畜牧养殖的互动, 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美化草原的景观和优化人居环境, 还可以增加当地牧民的收入。因为, 牧民的收入除了保留原有的畜牧养殖的收入外, 还可以新增人工灌溉草场的饲料的收入, 草原的恢复和建设还将推动当地草原旅游进一步的发展, 带动当地经济的滚雪球式发展壮大。
三、草原生态金融工程与低碳经济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国合会政策研究报告2009》一文中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 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 当然还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即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过低碳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 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积极实践低碳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新型的低碳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从而避免走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和先粗放后集约的工业化道路, 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新型发展模式, 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与低碳经济
目前林业碳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林业碳汇项目正在实施。然而, 草业碳汇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草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土壤和植被中, 草原碳汇是不亚于森林碳汇的珍贵资源。
“首届碳汇草业研究会”向全国发出倡议书, 呼吁积极开展草业碳汇的研究, 摸清草原的碳汇家底, 积极发展草产业、沙产业——这都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常委董恒宇在研讨会上强烈呼吁:要像重视森林一样重视草原、要像重视基本农田一样重视基本草牧场、要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草业。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正是看到草原在生态、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无限潜力,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属于低碳经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保护和治理草原, 可以为固碳减排作贡献。草原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 减少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草原和草产业在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草原的治理和恢复可以为国家和世界增加碳汇资源。在全球呼唤低碳经济的今天, 保护现有草原, 治理退化草原, 发展草地资源, 可以有效地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是低成本的固碳减排的一种途径。据测算, 1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0.1吨, 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吨。由此推算, 我国60亿亩草原固碳能力为6亿吨, 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吨 (1)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 为我国的减排作出突出贡献, 也将为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一定贡献。
其次,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进行草原灌溉。风能和太阳能是可重复利用的清洁能源, 属于低碳经济的范畴。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单独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或风能发电系统, 由于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很难全天候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而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白天光照强时风小, 夜间光照弱时风能由于地表温差变化大而增强, 太阳能和风能在时间上的互补性是发电系统在资源利用上的最佳匹配。草原地区地处边疆, 地广人稀, 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这两种清洁能源的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导致并网困难, 另一方面草原深处用电困难, 网电运输的距离远、成本高。草原生态金融工程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就地发电就地使用, 这将改变地方资源难以使当地居民受益的现状。
四、结论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矛盾、能源结构、总体技术落后等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完全符合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保护和治理草原可以为固碳减排作贡献, 另一方面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进行草原灌溉, 属于低碳经济的范畴。总之, 草原生态金融工程将改变地方资源难以使当地居民受益的现状, 它将惠及广大牧民, 从根本上改善牧区的贫困化问题, 走上低碳经济的幸福道路, 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uzuru Matsuoka.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Energy Policy, 2007 (35) :4688-4703.
[2].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8.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08) :8-10.
[4].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01) :84-87.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光明日报[N].2009-04-21.
[6].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03) :38-42.
[7].杨金贵.2010, 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N].北京财经周刊, 2010-03-11.
[8].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R], 2009.
林业与低碳经济 篇9
1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1.1 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在人类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发展弊端,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布了《增长的极限》一文, 在文章中第一次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随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延伸和推广,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中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提出, 这标志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式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同时, 英国政府为了有效的控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不断采取有效措施, 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英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 到2050年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60%, 真正实现低碳模式。要不断的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性能源, 加大对各类新能源、低污染的资源加大利用程度;要不断对当前的能源政策进行调整, 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 积极发展低碳能源新技术, 通过各方面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在各项有利政策的推动下, 推动家庭节能减排, 在家庭建筑中推广使用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 推广节能灯, 采用LED绿色照明, 淘汰传统照明方式, 实现照能节能, 各个家庭也要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购买节能家电、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的形式, 尽量短距离出行使用自行车, 真正实现低碳交通, 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2 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谓低碳经济, 就是通过人们的低碳行为,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大力推动下,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 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 形成一系列明确、稳定和期的引导及鼓励,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运用和加强,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彻底转变原来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建立社会新的发展模式。
2 低碳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这样, 碳排放量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指标。碳排放量从表层意义上来看, 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但从本质上来讲, 更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标识, 在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过程中, 要改变人类对于传统资源的利用程度, 通过发展新的技术来实现社会二氧化碳低排放, 真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同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人们生活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如何在社会发展变化环境中做好低碳工作, 是各国首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 因此, 各个国家必须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降低碳排放量, 真正做到低碳社会。
3 低碳旅游对生态经济的诠释
当前,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社会各方面都以低碳发展为标准, 真正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近年来, 旅游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旅游的人数与旅游消费总量逐年增长, 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力量。生态旅游成为了近年来流行的新名词,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也希望能够以自身的力量来换取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如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当前, 对于生态的解释也有多种定义, 但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发展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而大多数学者对于生态旅游的解释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 难以对生态旅游进行标准的认定, 导致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态旅游定义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 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决策和管理产生一定的误解, 这对于生态旅游的要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1 对生态旅游对象的质疑
在各种生态旅游的定义过程中可以发现, 生态旅游的对象一般被认为是自然资源, 特别是一些生态保护较好, 受污染程度较低或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风景保护区, 如果将生态旅游的范围仅仅这样定义的话, 那就缩小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 使得其发展内涵被误解,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 生态旅游只是旅游的一部分, 因此, 将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定义为生态旅游的话,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为旅游业包括的范围和资源要更广泛一些。
3.2 对生态旅游者的质疑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者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景区所有的游客, 这类界定具有统计上的可操作性, 但他只能指到景区旅游的游客数量, 而无法对游客的具体行为进行监测, 难以体现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游客的区别;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应为生态旅游者, 狭义的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的对环保和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游客, 他们从真正意义来讲才可以称为是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者自身的目的来看, 游客来旅游的目的, 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 使身心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 而不是一种责任性的学习, 生态旅游只能达到提高旅游者的这个目标, 而无法规定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不单独存在的概念, 它需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3 对生态旅游过程的质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有了生态旅游资源, 相应的才会出现生态旅游者, 还必须要同时具备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 才能够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过程, 要想使生态旅游的过程得以实现, 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交通工具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生态旅游的实现过程必须要以生态交通才可以, 但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的交通工具呢?任何人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到整个旅游过程当中, 在实际的过程中, 侧重于对目标的关注, 使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了全过程, 它的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 那就是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享受健康快乐的自然环境, 而且也有义务对当前的旅游环境健康承担相应的义务与承担, 只有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 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4 低碳经济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同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种措施, 它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它涉及的主要方面有食、住、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低碳旅游也要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 在旅游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4.1 低碳饮食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构成比例中, 由饮食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比例也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在食物链中, 并非处于最高端, 属于杂食, 但随着现代人类盲目提升在食物链上的占位, 在饮食方面侧重于动物食品, 这样一方面直接导致了现代人身材体健康和超重, 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使得肉类食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食用过多的肉类食品, 必须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 因此, 人们在饮食过程中, 要合理控制饮食结构, 增加非动物类食品的引入量, 做到合理饮食, 通过旅游的形式, 不断调整人类的饮食结构, 促进人类身体健康, 同时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2 建筑节能
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占用能量很大, 建筑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 人们在当前对于传统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同时许多旅游景区在建筑上也追求质量高的建筑物, 这就使得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明显增加。因此, 在当前低碳旅游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降低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 开发新的资源与技术, 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人们的建筑过程中, 各类旅游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尽量体现低碳发展的理念, 使碳排放量不断降低,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3 出行节能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构成比例中, 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由于许多旅游景区大多位于农村地区, 人们在乘座交通工具的过程中, 必然会造成尾气排放, 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这就很难体现旅游低碳的交通节能意义。因此, 在人们出行的过程中, 要做到低碳出行, 通过低碳的方式来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对于出行距离在五公里以下的, 尽量采取自行车行, 在旅游的表现形式上, 也可能采用自行车旅游的方式, 减少碳排放量, 在旅游景区, 尽量不要组织一些篝火晚会的形式, 防止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害, 在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 要通过拼车、组团的形式, 以减少碳排放量, 在景区游远中, 要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 保持景区内的自然和谐, 给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当前, 在社会发展高速发达的今天,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显得非常重要, 在低碳经济的促生下, 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并形成一定的共识,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者相互补充, 互为依赖, 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 同时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亦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 要做好二者的协调处理关系, 牢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在实际的社会和生活中时刻执行。同时, 国家的各级管理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鼓励旅游景区进行低碳发展, 将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牢固结合, 真正发挥最大作用, 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越来越严峻,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人类保护地球提出了新口号, 而且为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追求新的健康生活,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终目标。低碳旅游就是为了充分迎合这种发展理念, 以低消耗、低污染等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对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通过低碳旅游的形式实现社会文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
参考文献
[1]王杰.基于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研究[J].中外建筑, 2011 (01) .
[2]王伟.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03) .
[3]林君暖.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特区经济, 2011 (01) .
生态工业园与低碳经济发展 篇10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中已蕴含着低碳经济的本质
顾名思义, 生态工业园 (EIPS) 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 其最显著的特点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 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循环流动和能量多级利用, 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达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通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体系, 使园内不同产业间的优化组合和补充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 促进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降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这里既有外观形态的生态表象, 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生命系统与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空气、水分、土壤等组成的物理环境在园内构成了外化的生态环境表象;也有内在意义的生态机理, 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最终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与利用资源与园内污染物的“零排放”, 构成园区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
就最大限度地节约与利用资源和实现园内污染物的“零排放”而言, 在生态工业园的概念中已蕴含了低碳经济的本质。“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 并将其确定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所谓低碳经济, 其实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 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本质上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没什么两样, 都要求高利用、低排放, 只不过低碳经济更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改善并避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危害, 是全球气候恶化条件下同一实质内容的简洁提法。
生态工业园概念中的低碳经济内涵也在实践中得到认证。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 被认为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先驱。由该市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首先自发开始生态化探索, 随后, 生态化范围逐渐扩展为6家大型企业, 彼此间形成废物联系, 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建材公司等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等资源, 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共享。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的环境、经济效益得到举世公认, 尤其在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料再生利用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共生系统, 不仅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最早探索。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及废料再生利用方面已开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河。
1999年, 我国开始启动生态工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工作。2002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确认,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 (制糖) 园区”“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后, 陆续组织实施其他一些生态工业园。2004年4月, 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在天津开发区首先创建, 其后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这种实验, 并有为数众多的地区源源不断地申请加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行列。截至2006年7月31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组织专家论证通过了19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 行业类园区9个, 占总数的47.4%, 覆盖了制糖、电解铝、造纸、盐化工、矿山开发、磷煤化工、钢铁和氧化铝等行业;综合类园区9个, 占总数的47.4%。尽管形式多样, 但都强调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
作为人类社会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过程中建立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生态工业园事实上早已成为新的发展模式的探路者, 其骄人的业绩和良好的形象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 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哨阵地, 也是发达国家谋求新的发展的试验基地。在发展低碳经济, 遏制气候恶化的努力中, 生态工业园不仅是一支重要力量, 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 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源于其特殊的“身份”。包括我国在内, 世界各国的生态工业园, 不管内容如何不同, 形式差别多大, 根本目的都是要通过工业组织模式的转变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 生态工业园从立项、发展到成就无不享受国家最优惠的政策, 集万宠于一身, 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厚爱。例如泰国大大小小100多个工业园区, 就有60余个享受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 (BOI) 的鼓励优惠政策;我国的生态工业园, 除了投资、产业、进出口等诸多扶持政策之外, 还享有包括土地、税收、投资等诸多优惠政策, 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的强力支持是生态工业园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
其次, 适度宽松的对外环境使生态工业园拥有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遭受气候恶化威胁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遏制气候恶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 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都会有差别。发展低碳经济不能没有相互支持、彼此借鉴、合作交流。生态工业园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如果在准入方面对入园企业提出低碳经济要求, 优先安排低碳经济项目, 并通过利益导向引导入住企业使用低碳经济技术, 这一平台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低碳经济发展平台。
再次, 现代高技术优势使生态工业园一开始就掌握着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 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提出及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恰是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 在科学技术竞争驱动力和经济法则的双重作用下, 生态工业园几乎成了高技术产业园的代名词, 包括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大批现代科学技术在生态工业园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面, 有些新技术产业本身就是低碳经济项目, 有的虽然不直接生产低碳经济产品, 但系统中的低碳经济设计, 意义绝不亚于直接生产低碳经济产品。
最后, 生态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世瞩目的苏州工业园, 1994年开发伊始就在规划和起点上注入园区绿化理念, 实施点滴节水基础工程, 实现了全国漏水仅为4.05%的最低市政管网漏损率, 比国内同行低2/3,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只此一项就每年节水520 t。同时, 园区还拥有技术管理领先的污水处理厂、江苏首个配套大型中水系统的处理厂、环保节能的热点联共设施、中国最大的燃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供项目, 还有循环型基础设施。园区还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补链招商, 一批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厂商相继进入园区, 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构建了高水平的资源回收体系。安智电子材料 (苏州) 有限公司, 是国内第一家TFT专用化学品回收再生企业;苏州瑞环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有机溶剂再生企业;美加金属环保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则在园区进行着十分先进的贵金属回收利用生产;台湾最具规模环保上市公司佳龙环保科技 (苏州) 有限公司, 在园区投资有大型电子废物回收项目, 可以及时将园区大型电子废物回收利用。由于园区对环保的高度关注, 还催生出了苏州市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园区环境健康协会 (EHS协会) ”。协会以“推广环保理念、共建环保家园”为宗旨开展环保讲座和实践活动, 这个群众组织, 在园区搭建了又一个环保宣传平台。园区已经把绿色环保产业延伸至绿色引力、绿色建筑, 绿色能量、绿色责任、绿色科技、绿色组织等。园区的朗诗国际, 是苏州第一个采用地热资源的绿色住宅项目;金湖湾花园是全省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称号的住宅小区;园区的这一系列实践, 开创了全国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的企稳, 人们开始思考和部署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 低碳经济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为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是在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双重夹击下, 传统产业遭到沉重打击, 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为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生态工业园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机会。目前, 以风电、太阳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形态日渐明朗, 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标致雪铁龙集团宣布斥资3亿欧元研制新一代小排量汽油发动机、积极开发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 减排温室气体以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海世邦集团把企业研发方向果断地转向新型环保设备上, 实现了传统破碎机、磨粉机和制砂机制造模式的环保节能技术升级;山东长星集团抓住低碳转型的机遇, 实现了从造纸机械制造商到风电设备供应者的角色转变;北京官厅风电场是北京第一座风电场, 一期工程已经开始供电。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生态工业园本来就是应对传统产业发展弊端而面世的新型经济组织, 如果说人们对处在试验中的生态工业园还不太了解, 那么, 金融危机后产业转型的压力和生态工业园所展示的优势则让人不能不相信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是技术日渐成熟, 扩展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 生态工业园有可能赢得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优势。“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的低碳技术,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不断产生。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 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和应用, 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来并产业化应用。企业可以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同时进行必要的战略投资, 开发利用低碳产品和低碳能源, 抢占低碳经济的商机, 赢得企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 生态工业园是为企业设置的, 生态工业园宽松的内外环境, 全面周到的优质服务早就赢得企业的信赖。在企业内在经济驱动力的作用和生态工业园的精心呵护下, 低碳经济技术落园的几率无疑会增加。
三是经济逐渐转暖,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和市场可期, 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有可能因此获得难得的市场机会。从本质上说, 经济危机是一个阶段发展以后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强制性调整, 它会带来破坏性的损失, 也能清淤却病, 让经济生活重回正常进步的轨道。危机劫难之后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对当事人而言, 可能在预料之外, 谁都不想被淘汰, 但又在情理之中, 是无法回避的经济规律。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生态工业园面对俯首皆是的商业机会, 只要适时主动出击, 收集处理金融危机冲击后许多企业、公司重新整合后的发展信息, 设法与其建立联系, 完全有可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二次创业, 并依托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四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与国家对生态工业园原有的扶持政策的一致, 生态工业园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财政政策, 包括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投资中, 国家安排了5 800亿元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技术改造等相关项目。这些政策与措施和国家历来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要求及相应的政策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不同的只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与要求超出园区的范围, 涵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企业。这一情况并不影响生态工业园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相反, 强者恒强的规律或许会再次显现。
五是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确立, 生态工业园低碳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会。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不仅要出台一系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还将尽全力鼓励动员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工业园有望因此获得二次发展的机会。
【林业与低碳经济】推荐阅读:
低碳经济下林业发展08-24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10-27
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09-26
浅谈绿色化学与低碳经济07-11
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08-31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11-15
林业循环经济05-15
林业生态经济06-24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06-03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