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2024-11-06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精选8篇)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篇1

第三章 中国林业制度

制度、机制、体制的关系:(参考)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制度,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确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这套行为规则抑制着个人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人的行为变得可预见。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总之,靠制度制约体制与机制,同时,体制与机制又对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制度的构成:国家制定的正式规则、社会认为的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 制度的作用

1. 制度能够促进合作和竞争

2. 制度是获取集体行动收益的手段

3. 制度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

 制度变迁

林毅夫把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制性制度变迁两种

诱制性制度变迁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

林权: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依法对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受益权将在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按照法律或合同的规定进行分配。

广义的林权不仅包括森林、林木、林地的内容,还包括林地的内容,即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对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或者依法处分)的权利。

狭义的林权则不具有林地的内容,即森林、林木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对森林、林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或者依法处分)的权利。

林权的主体: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

森林的所有权主体:国家或者集体;林木的所有权的主体:国家、集体、个人;林地所有权的主体:国家或集体

林权的客体:林权所指向的具体物,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林权客体的法律特征及主要内容(P74):

1、林木、林地属于生产资料;

2、森林、林木、林地是可分物;(可分物指分开以后并不影响也不改变其固有属性的物)

3、森林、林木、林地属于限制流转物;(限制流转物是指在其所有权转移时要受到特别的限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的物)

林权的特点及主要内容(P75):

1、林权客体的关联性;

2、林权的特殊约束性;

3、林权的外部性;

4、林权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

5、林权计量的困难性(林木资产计量存在困难,林地资产的评估困难)

四荒:荒山、荒滩、荒沟、荒丘

第三节 林业产权制度变迁P7

5林业制度的改革是以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实现了林地由封建地主所有制向农民私人所有制转变(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实行的是农民所有、初级社集体经营的林地制度;(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期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林地产权制度由农民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山林划分为自留山、责任山、和统管山,自留山、责任山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经营改变为农户家庭经营;(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五次是林权的市场化运作阶段,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迅速发展,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通过市场进行一次或者二次流转。(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四节 林业产权实践和发展

 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容

1. 明晰产权

2. 勘界发证

3. 放活经营权

4. 落实处置权

5. 保障收益权

6. 落实责任

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1. 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2.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

3. 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4.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5. 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 国有林产权制度发展

四权合一: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森林资源的政府行政管理权、国有森林资源所有者管理权、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及国有森林资源实体经营权四种权能统一掌握在政府手中。

两权分离:以放权让利、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 国有林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资不分

2.政企不分

3.企社不分

4.产权模糊,责任不清

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产权目标

1. 国有森林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得到确认,承包经营职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林业产权主体

2. 实现国有森林产权主体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统一,构建国家得生态、职工得利益的长效共赢机制

3. 致力于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的权益得到依法确认并予以严格保护,增强承包经营职工对林权归属的安全感、稳定感

4. 积极构建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依法在产权市场上自由交易和流动的平台,为逐步形成开放、竞争的现代

林业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篇2

考点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作用

1. 市场与计划

(1)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2) 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传递供求信息, 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市场调节的弊端:

(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 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 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 收入差距拉大, 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市场秩序

(1)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 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 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再次,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 宏观调控

(1) 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 必要性: (1)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 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各种手段各有所长, 各具特色, 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 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最后我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 实行方法上的突破。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如何实现的

(1)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 将会促进生产, 增加供给, 抑制需求;反之, 则会减少供给, 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 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 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 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 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 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 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 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1) 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 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 措施: (1) 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行政, 建立透明、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 打造法治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打造信用政府, 做诚信表率。 (2) 市场主体要树立法制观念 (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 和诚信观念,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总之,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3. 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 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运用这三种手段时, 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 正确理解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都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二者缺一不可。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指要 篇3

二、结合考试大纲,把握考查内容

考生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把握高考要考查的知识点,而且也需要研究其能力要求及体现,并通过研究题型示例把握考查方式。这样,才能做到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知道知识该如何运用。那么,依据考纲,《经济常识》(上册)的复习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从课本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因为所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的,因此,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复习时还需要打破体系,即要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新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过程。同时,这也是高考测试的基本目标,即通过设置新情境、新问题,测试考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2.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引导考生认识、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为适应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状,考试大纲对所考查的知识内容也会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考试大纲中相对于上一年新增加的考点、新变化的考点,应多加关注,要联系现实社会中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例如,2008年考试大纲中变化的知识点:在经济常识第二课中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了往年的表达方式,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知识及现实表现。如,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就业率和国际收支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四个变量,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目前促进经济增长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经济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物价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率上升,需求转旺,一旦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造成通胀;就业率下降,需求不足,就会造成通缩,这两种现象对经济健康发展都有害。稳定物价,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物价稳定了,宏观环境才能相对稳定。有效实行宏观调控,才能确保国际收支平衡。

三、2009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仔细分析2008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可以看出文综高考政治学科命题走势: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突出考查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答案设计具有开放性,鼓励创新。2009年高考必然将延续这一命题趋势。下面我们就经济常识(上册)内容分单元逐一简要解析。

1.商品与商品经济

近几年,本课在高考试题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大,题目大多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1)结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关注食品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鼓励争创名牌产品等考查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2)结合市场竞争中价格大战的实际,特别是石油、粮食、肉类等价格上涨问题,考查决定和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3)解决物价上涨与严防通货膨胀。结合纸币的发行及纸币购买力、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实际考查货币的有关知识。可从纸币及其发行规律,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正确引导消费等方面分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课是经济常识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学好本课,将为全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所以,本课内容是经济常识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要使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运用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去分析日常生活的经济现象,此知识点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2)可从市场经济特征、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等方面分析当前的产品质量、企业信用、市场经济秩序、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3)以金融业的股份制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针对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考查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4)高度重视效率与公平,结合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精神以及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的调整,理解我国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在分配领域的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现在反复强调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5)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一系列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分析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的建成,充分说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更有力的事实。

3.企业和经营者

本课既是全部经济常识的重点,又是难点,它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三大产业的结构都有密切联系,这是高考命题走向“知识内联”的典型表现。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体制。

(2)关注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

(3)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4)中美、中欧贸易争端。中国入世后,要迎接入世带来的金融安全、农业安全,迎接来自国外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挑战,这就要求各类企业必须认识到中国将面临的竞争环境,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安全生产。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等角度分析。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也不能忽视。

4.产业和劳动者

本课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三农”问题。从内容上看,“三农”问题包括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农业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小城镇建设、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取消农业税、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并注意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提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

(2)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及部门内部结构调整,要从国情出发,依靠科技的力量;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第三产业;国家要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

(3)就业、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这种就业观念本身也有利于实现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2009年高考复习策略

1.认真研读高考大纲,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

2.注意突出主干和重点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3.注意分析2007至2008年高考典型试题,归纳科学的复习应试方法。

4.关注时事政治,把握重点热点问题的结合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5.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林业工作站管理复习题 篇4

1、请列举出林业站协助、指导乡、村(组),实施明晰产权、确权发证工作的操作步骤。

2、林权纠纷调处中应把握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3.林业工作站的工作方法指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其方法种类很多,常用有哪几种?

4.考核林业工作站人员应当全面了解,实事求是,为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依据,其考核内容和重点包括哪些方面?

5.现代林业资源包括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现实资源指已开发的木材等,请列举5种潜在资源。

6.根据目前乡镇林业站工作职责任务,乡镇林业统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档案保管的设备指在档案保管、保护工作中使用的机械、仪器、仪表、器具等技术设备,请列举其中5种或5种以上设备。(204页)

8.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森林资源的状况总在不断变化,反映这一变化的小班卡片也在要求更新。请列举5种需要小班卡片作出更新的情况。

9.试述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的程序和过程

综合题:

1、林业工作站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宣传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组织指导林业生产,做好林业“三防”,协助处理林权纠纷,查处林政案件,以及建立森林资源档案,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代收各项林业行政收费等,请你根据所在林业工作站的实际,谈你如何履行上述职责。

2.林业工作站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站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又要编制林业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组织广大林农,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兴林致富。请问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与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3.“98”抗洪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为什么要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首位?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规定林业站承当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作为林业站工作人员,你应如何履行林业站职能?

5.林业工作站是林业生产经营和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请你阐释一下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站的地位和作用。

6.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乡镇机构配套改革过程中,把原来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乡镇林业工作站下放到乡镇管理,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7.为什么说林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培养林农的个人能力与素质?

8.林业科技推广是科研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为什么又说林业科技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你如何理解这一个问题。

9.森林保险的保险标的和保险责任范围是什么?

10.中央财政对森林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是多少?补贴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五大原则P19

简答题

1、请列举出林业站协助、指导乡、村(组),实施明晰产权、确权发证工作的操作步骤。(P34)

答:摸底造册、第一榜公示、制定林改方案、勘查、第二榜公示、签定合同、林权权利人申请发证、审核、输机、发证前(第三榜)公示、颁证、建档

2、林权纠纷调处中应把握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P57

答:把握如下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坚持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稳定性的原则;坚持政策连续性的原则;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坚持不越级解决的原则。纠纷调处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山林权属争议未妥善解决之前,暂缓确权发证,任何一方不得进入有争议的山林从事除森林防火以外的一切林事活动。

2.山林纠纷一经调处,应及时签署协议,明确原争议范围,确定协议界限,原争议双方及证明人签字。对经调解达成口头协议且当事人在林权登记申请表签字认可,但未形成协议的要求补签协议,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补签协议书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下达调解书。

3.对尚未调处解决的纠纷情况进行登记。

3.林业工作站的工作方法指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其方法种类很多,常用有哪几种?(54页)

答案提示:通常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三种。

4.考核林业工作站人员应当全面了解,实事求是,为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依据,其考核内容和重点包括哪些方面?(67页)

答案提示:主要应考核其德(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能(从事本职工作的能力)、勤(工作态度、出勤率)、绩(工作业绩、效益)、廉(秉公办事、不贪不占)。

5.现代林业资源包括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现实资源指已开发的木材等,请列举5种潜在资源。(23页)

答案提示:①未被认识和开发的工业价值②保健价值③环境价值④观赏价值⑤科学价值。

6.根据目前乡镇林业站工作职责任务,乡镇林业统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森林资源及利用统计②营林生产统计③森林保护统计④林产品产量和产值统计。

7.档案保管的设备指在档案保管、保护工作中使用的机械、仪器、仪表、器具等技术设备,请列举其中5种或5种以上设备。(204页)

答案提示:空调机、去湿机、灭火器、报警器、复印机、装订机等。

8.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森林资源的状况总在不断变化,反映这一变化的小班卡片也在要求更新。请列举5种需要小班卡片作出更新的情况。(209页)

答案提示:下列情况之一,小班卡片需要更新或更改:

①凡小班因林木采伐、林分改造、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原因造成林木全部消耗的;

②凡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小班因造林、更新引起整个小班地类变更的;

③因权属或经营界线引起小班面积、蓄积和林分因子发生变化的;

④未成林小班经验收达到成林标准的;

⑤因林地被征占或毁林开荒引起林地变化的。

9.试述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的程序和过程。

答案提示:森林资源档案收集后:

①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薄中的小班调查因子,按照建档小班卡片内容转抄;

②根据小班资源档案卡片上的数据,汇总林班(村)各类土地面积和各类森林资源蓄积台帐,由各林班汇总乡镇森林资数据;并逐一查对,做到准确无误;

③每年上报一次森林资源年报,做到一年一出数,一年一归档。

五、综合题

1.林业工作站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宣传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组织指导林业生产,做好林业“三防”,协助处理林权纠纷,查处林政案件,以及建立森林资源档案,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代收各项林业行政收费等,请你根据所在林业工作站的实际,谈你如何履行上述职责。(51页)

答案提示:作为林业工作站人员,首先要明确宗旨,这个宗旨就是服务。服务是林业站的宗旨,也是林业站最基本的职能。离开了对林农的服务,离开对林业生产的服务,林业站的性质就改变了。其次,要明确林业工作站首要任务是管理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林业单位的命根子。其三,要把发展作为林业站第一要务。因为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或鼓励林农发展林业产业,发展多种经营,都要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其四,要实事求是,要根据林业站辖区的实际,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切忌盲目指挥,脱离实际,贻害百姓。其五,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振作精神,锐意进取,做好林业工作站的每项工作。

2.林业工作站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站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又要编制林业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组织广大林农,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兴林致富。请问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与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76页)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简单地把森林当作资源,实行单打一的木材生产,造成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林业路子越走越窄,这就是说,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与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之间的确存在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转变林业经营理念,把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切实把林业站的各项工作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切实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站的首要任务。其二,要科学合理实行分类经营,划分功能区,凡属天然林,凡属生态公益林,凡属防护性森林,严格保护,决不松手。其三,对于划为商业性林业这一块,要组织林农,广开思路,宜林则林,宣果则果,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帮助林农致富,总之,要努力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在生态和产业之间,在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98”抗洪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为什么要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首位?(29页)

答案提示:①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决定。森林生态的基本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水保土。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将有效恢复森林植被,解决沙患和水患这一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②新时代林业的基本定位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基本定位是以生态建设为主而非以木材生产为主,必须把封山植树,退林还林放在首要;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有能力对退耕还林的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进行生态治理;

④农业自身发展决定。传统的平面的或拓荒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越垦越荒,越垦越穷,只有首先恢复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才能逐步走上林茂粮丰,兴林致富的道路。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规定林业站承当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作为林业站工作人员,你应如何履行林业站职能?(49页)答案提示:林业工作站的职能,概括起来是“宣传、管理、执法、组织、服务”等五个主要方面。首先,要明白,林业站最基本任务是管好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之本,管好森林资源,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管好森林资源,关键要把好两个环节,一是严格执法,要广泛宣传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和法规法律,严格执法,用法规和行政手段,管好森林资源。二是热情服务,组织林农发展林业生产,推广林业适用技术,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献计献策。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是围绕管好森林资源基本目标和任务的两个方面,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为发展林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而只有热情服务,服务林业和林农,把林业生产搞上去,管好森林资源的任务才能完全实现。

5.林业工作站是林业生产经营和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请你阐释一下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站的地位和作用。(46—47页)

答案提示:①林业工作站是整个林业工作的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林业站是林业生产经营和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整个林业工作的基石,是做好各项林业工作的基础保障。林业建设的实践证明,凡是林业站健全且职能作用发挥得好的地方,各项工作落实得好,林业发展就比较快;反之,工作就比较被动,发展就比较慢。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一基石不动摇,切实把林业工作做好;

②林业工作站是各项林业工作的落脚点。“上有千条线,下穿一根针。”林业方针政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生产任务,科技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工作,都要通过林业站,落实到村、到户、到山头地块,最终要通过林业站去落实;

③林业工作站是林业系统加强与农民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林业工作站设在基层,面对广大林农,是林业系统加强与农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把林业工作站抓好了,林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才有可靠的依托。

6.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乡镇机构配套改革过程中,把原来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乡镇林业工作站下放到乡镇管理,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58页)答案提示:一些地方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弊多利少,一是管理体制不稳定,制度不健全,容易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林业工作站无所适从;

二是林业工作站完全由乡镇管理,人员常忙于乡镇“中心”工作,一些林业工作站甚至名存实亡,难以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不能委托林业工作站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特别在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方面,林业工作站很难有效地对因一些乡镇的个别领导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产生的破坏资源行为进行监督,造成森林资源失控。

应理顺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将林业工作站作为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

7.为什么说林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培养林农的个人能力与素质?(112页)

答案提示:

其一,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帮助下,施教于林农,增进林农的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以期获得好的林业经营,增加林农收入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其二,在林农自愿改变行为而获得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需要是获得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也就是通过林业科技推广教育性工作——培训,传播知识、沟通等,转变林农传统的价值观为现代价值观,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林业的需要。

8.林业科技推广是科研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为什么又说林业科技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你如何理解这一个问题。(111页)

答案提示:首先,林业科研成果的大多数是实验条件下产生的,适用于一定的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林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经济状况,文化技术水平的差异性等会对林业科技推广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在推广过程中,增加实验、示范、培训、推广各个环节,并进行组装配套,以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和林农的接受能力。显然,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成果移位,而需要艰辛的再创造,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9.森林保险的保险标的和保险责任范围是什么?

答案提示:一是保险标的为生长和管理正常的商品林和公益林;二是保险责任范围以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为主,包括火灾、暴雨、暴风、洪水、泥石流、冰雹、霜冻、台风、暴雪、雨淞、虫灾等。

10.中央财政对森林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是多少?补贴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案揭示:(1)中央财政对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是:对商品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为30%,对公益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为50%。

(2)补贴的条件是:商品林,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保费;公益林,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的保费,其中,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保费。

1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五大原则P19

答:一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对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必须采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且做到每个家庭及成员都享有承包经营的权利。因此,集体经济组织将林地林木发包给农户承包经营时,要按照每户所有成员的人数来确定承包份额,切实做到“按户承包,按人分山”,突出“均”字,确保“人人有份”。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重点是要统筹个人、集体两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关系。首先要保证农民的利益,坚持让权于民、让利于民,确保农民在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上得“大头”。同时,要兼顾集体的利益,集体可以保留少量林地,也可以收取少量林地使用费,还可以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多渠道盘活各种林业资源,来分享林业发展的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既要确保农民得实惠,又要确保生态受保护,不能以资源的过量消耗为代价,更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要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的形式和内容。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更多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让农民明白改革的政策、内容、方法,使农民对改革的方案、过程、结果满意。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把改不改、何时改、怎样改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交给群众,发挥民智、符合民心、体现民意、决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强制推行。

四要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改革的政策、内容、方法、程序要与法律保持一致,确保改革的各项工作扎实到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改革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同意,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严禁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同时,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对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流转的期限过长、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的集体林地,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可以采取期权分山、利益调整等方法,合理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篇5

一、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P3 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行为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和支柱P4 主要有:建立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需求弹性原理,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概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P6 1企业目标

企业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企业的技术改造)

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2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1)企业利润可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2)机会成本和几种特殊情况

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把这笔资金供给别人他可能得到的利息

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理企业)的机会成本——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薪水收入

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零

机器如果原来是生产产品A,可得一笔利润收入,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收入

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来计算(即这批物料如不用生产,而用于出售可能得到的收入)

使用按目前市场价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水平雇用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3)经济利润的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否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其他用途,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正常利润:等于零

(4)机会成本= 外显成本 + 内含成本 小结P11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同: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异: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管理经济学则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的,而管理经济学则认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从短期看,只能是有条件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已知为假设的,据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而管理经济学则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因而需要依靠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有关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

第一章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

三、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式。

四、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达式。需求曲线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企业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需求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规律。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取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和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期。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式。

供给曲线式假定影响供给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供给曲线可以分为企业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

四、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时,供给取现代位移。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沿供给曲线发生的变动。

第三节

供求法则和需求——供给分析

一、供求法则(关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的原理)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二、需求——供给分析法

需求——供给分析法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供需双方及其影响因素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

第四节

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一、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式: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价格上涨,能刺激生产、拟制需求;价格下跌,能拟制生产、刺激需求。所以,从总体上看,价格机制通过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市场机制的不足

在实际生活中,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条件下可能“失灵”,其主要原因有:垄断因素的存在、外溢效应的存在、公共物品的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收入分配的不公等。

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 第一节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为需求量变动率与影响因素变动率之比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量变动%)除以(价格变动%)有两种算法:点价格弹性、弧价格弹性

前者方程必须已知,后者知道点的座标 价格弹性是负值,(取绝对值)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成反比,与P/Q的值成正比;当其他条件相同,则平坦的需求曲线弹性大,陡的需求曲线弹性小。2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

可分为四类: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垂直直线)

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水平的直线)

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双曲线)

中点以上的部分,为弹性需求,以下为非弹性需求(倾斜的直线)3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如果需求是弹性的,提高价格会使销售收入下降;是单元弹性的,不影响销售收入;是非弹性的,会使销售收增加

弹性需求

弹性需求

弹性需求

绝对值大于1

绝对值等于1

绝对值小于1 价格上升

销售收入下降

销售收入不变

销售收入上升

价格下降

销售收入上升

销售收入不变

销售收入下降

注:弹性需求指价格弹性需求

4价格弹性与总收入、边际收入和平均收入之间的关系

(1)当弹性需求时,降价能使销售收入增加,当非弹性需求时,降价则会使销售收入减少,所以,销售收入一定在单元弹性时为最大。销售收入曲线(即总收入曲线)的形状为一条抛物线(2)边际收入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产量 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边际收入在需求量为零时最大,在弹性需求时为正值,在单元弹性时为零,在非弹性需求时为负值。

(3)平均收入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是产品的价格)。三者关系用公式表示:

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为无穷时,边际收入MP等于平均收入P;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为其他时,边际收入MP小于平均收入P 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边际收入MP为正值;等于1时,MP为零;小于1时,MP为负值 5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1)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2)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即对某商品进行替代的难易程度决定此商品价格弹性的大小

(3)购卖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4)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 6价格弹性应用举例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的计算。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两各计算方法:点弹性和弧弹性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因为需求量Q和消费者收入I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称为低档货,收入弹性为正值的产品称为正常货,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品称高档货。2收入弹性应用举例:

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如果另一种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有两 种计算方法:点弹性和弧弹性。

(1)交叉弹性为正值,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

(2)交叉弹性为负值,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3)交叉弹性为零,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两种物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2交叉弹性应用举例: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篇6

中级经济师农业专业企业的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机制是指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诸要素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因素。另外,还存在共同劳动中所形成的责、权、利等三种生产关系要素,其中“责”处于中心的首要地位,权是第二位,利是第三位。

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容:

(1)约束机制。

(2)激励机制。

(3)流动机制。

(4)效率与公平机制。

(5)资本扩张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要素中,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比如,约束企业资源的适度使用。

激励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内在要素中,发挥激发、鼓励、支持、关怀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通常,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包括理想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制度激励、精神激励等。其中,制度激励的内容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信息沟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荣誉制度、人才开发制度等。

流动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企业管理内在要素中,通过市场流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比如建立企业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

效率与公平机制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从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篇7

首先,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环境、技术、市场、政策、资金、劳动力、资源。

其次,高中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讲述了中国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近现代史则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而世界近现史则讲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在分析古代经济及近现代经济发展原因时的侧重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史中,对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主要从环境、政策、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汉朝、隋唐、元明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二)统治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统治者对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的调整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西汉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做了准备;清朝的更名田、地丁银等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它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作物品种的引进等。如商周时期我国人民已经会用绿肥和粪肥,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唐朝的曲辕犁、筒车,宋朝引进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等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经济的交流带来双赢的效果。

它包括:1.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如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频繁的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促进了我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繁荣。2.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既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又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

(五)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在近现代史中,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环境、技术、资金、市场、资源、劳动力、政策等。

(一)环境。

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二战后欧洲、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就得益于和平的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等国家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破坏,而美国经济实力更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

(二)技术和资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现代国际竞争实际是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而资金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运行。如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于它积极地运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19世纪晚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慢于美国和德国,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三,其原因就在于英国的资本家不愿对国内的老企业进行设备的更新及采用新技术,同时把大量资金输往殖民地以获得高额利润。二战后联邦德国及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在于两国都重视采用新技术,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资金最大限度地运用于经济发展上。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外,也在于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及资金。

(三)市场。

统一的国内市场,广阔的海外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广阔的市场需求成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

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广阔的市场;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从法国得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资源。1973年西亚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引起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五)劳动力。

1861—1865年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欧亚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劳动力,并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样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六)政策。

从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必有利于经济发展。如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从而减轻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战后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都从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等。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 篇8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①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③政策: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④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根本原因: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2)具体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现实要求:实行这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考警示钟 高考中对分配方式的考查往往会结合工资、奖金的收入分配方式进行考查,关键在于明确其所属所有制经济的性质。①只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则是按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分配收入。②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特有的分配原则,在公有制企业中除了按劳分配,也要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点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表现: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3)措施: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热点链接:2012年6月22日至24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和莫滕森专程从美国来到开封,与国内外200多位经济学家一起,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国发展”的课题,进行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其特征主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分析: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诚信机制等。

知识点三、国家财政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②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4.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如财政用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帮助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民生问题。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等。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增长滞缓或经济过热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热点链接:2012年7月14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6 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 526.03亿元,增长31.2%。从今年前6个月的数据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3%和68%,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

分析: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知识点四、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①增值税。a.含义: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c.税率: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17%。d.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②个人所得税。a.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在我国居住不满一年或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c.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d.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树立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热点链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分析: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可以让利于企、藏富于企。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提升企业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点五、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配置资源

(1)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2)优点:①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弊端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和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①自发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只顾追求自身利益。b.表现: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不正当竞争行为。②盲目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b.表现: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退。③滞后性。a.原因: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b.表现:价格上涨、下跌的周期长。

(3)危害: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热点链接: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在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领域,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知识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优越性: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②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次降息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首次不对称降息,也是年内第二次降息。

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运用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此次降息将鼓励投资与消费,刺激内需,从而增强经济实力。

知识点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1)总体小康:至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①表现: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高考警示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新要求,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要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知识点八、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

(1)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基本内涵:①第一要义: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原因: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措施: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原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措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①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②措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①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②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热点链接:2012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该《规划》与5月底刚刚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相衔接。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业正在加速形成支柱产业。

分析: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知识点九、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①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②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热点链接:自2009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希腊经济累计衰退幅度已达14%,失业率高达20%,人均收入减少四分之一。2012年6月17日,希腊保守派新民主党在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获胜,该党将寻求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支持紧缩措施的联合政府,并将迅速采取措施以实现国际债权人设定的严格财政紧缩目标。该选举结果或将减轻市场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之情。

分析: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③希腊危机、欧债危机的解决,既需要本国自身的有效措施,也需要各国相互配合、协力合作。

知识点十、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标志: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①性质:世界性、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经济组织。②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③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④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①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①“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③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特别提示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副司长石资明在“2012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暨国际融资论坛”上表示,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类境外风险呈上升趋势,给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损失。在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全球保护主义日渐升温,中外文化和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企业开拓市场难度加大,利润增长空间受限。

上一篇:长治县苏店镇义堂集贸市场简介下一篇:米线营销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