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式管理

2024-10-13

档案式管理(精选9篇)

档案式管理 篇1

摘要:本文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以民生档案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以民生档案产生建立为重点,对民生档案管理利用等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民生档案,建立,管理,利用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来,民生档案及民生档案工作成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切的重点。关于“民生档案”一词,在学界和业界没有统一的概念认定,甚至有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本文根据我市档案工作实际,基于民生档案是“各类与民生有关的专门档案”的概念展开。那如何做好民生档案工作呢?宋代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源头解决好民生档案的形成并归档问题是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基础。俗语有“巧女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米从何来?米的质量如何,能否让百姓既吃饱又吃好?如何能让粮食供应无缺,而且品种多样,米面豆兼有。基于此,笔者认为做好民生档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民生档案的建立问题,而后是规范管理及优化利用,即遵循民生档案的生命周期开展档案工作。

一、民生档案的建立———解决米从何来的问题

根据2011年国家档案局编制的《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表1),将14种专业档案划入民生档案范畴。

此表成为我们民生档案工作的抓手,针对每一种民生档案,我们都与相关产生机构积极沟通联系,多次指导,使其更新观念、重视涉民档案,能够按相关规范要求及时归档整理,建立档案。

二、加强指导与监督,规范民生档案管理———解决米的质量问题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民生档案管理的法规和制度。

民生档案来源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种类较多,内容丰富。根据省档案局单独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就社保档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农村劳动力档案、信用档案、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等印发的规范性文件,我市也出台或转发了相关管理办法,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我们也积极沟通,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生档案管理机制。同时,定期回访,随时指导,使各重要涉民文件在形成之初就有归档意识、制作之时就有规可依、形成之后能科学管理。

二是以多种方式走进涉民单位,指导建立民生档案工作。

1.专题指导。依据我们列出的29类民生档案,以国家和省档案局要求为重点,以专题形式,深入形成单位,了解民生档案的内容、文件运转流程、保管及利用方式等,以档案专业知识进行指导立卷,建立档案。

2.区分系统培训。民生档案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救助、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我们对相关系统进行专门培训。把“系统抓、抓系统”的思想贯彻到民生档案工作上来。例如,针对教育系统的学籍档案、医疗系统的病案档案、房产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居住档案、民政系统的社会救助档案、市场监管系统的食品药品管理档案等,分别进行指导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各系统专门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带动了该系统其他各类档案的整体工作。

3.执法与指导相结合,促进民生档案规范立档、按时移交。把相关单位的民生档案工作纳入每年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范围,通过执法检查,发现并查处民生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违法现象,增加依法管理民生档案的意识,确保民生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推动民生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通过执法检查,更有利地保障民生档案指导工作的开展。执法与指导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我市民生档案工作的发展。

三、严格移交进馆制度,积极调整馆藏收集范围———解决粮食的保存问题

由于民生档案的专业性、产生单位的多样性、保管的分散性和利用需求的集中性等特点,我们根据国家和省档案局要求及我市工作实际,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手段,将相关民生档案按时或提前接收进馆;对一时不能进馆的民生档案,我们以年度执法检查、日常监督指导、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出管理标准,明确管理要求,强化监管措施,确保各类民生档案在形成单位内得到科学管理,为将来移交进馆打好基础。

根据各类单位变动情况及我市综合档案馆的保管能力,我们逐年将重点涉民的二级单位、事业单位的档案纳入进馆范围,以文书档案进馆带动专业档案的科学管理。

四、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解决粮食的科学供应问题

对涉及民生的各类档案,集中力量,优先进行整理、编目、划控、数字化工作,为及时提供利用创造条件。

一要挖掘自身馆藏,优先对民生档案资源整理并提供利用。通过认真梳理,摸清我们市馆现有民生档案的种类和数量,结合民生档案利用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着“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馆藏民生档案整理、审查及开放步伐,为使民生档案及时服务人民群众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我们接收某破产企业的档案,数量较大,因其会计档案中职工工资凭证对确定职工身份、工龄,办理相关社保事宜起到重要凭证作用,我馆就组织人力,优先将该企业的会计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

二要多形式开发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我们通过日报、电视台和局馆网站平台等多种媒体,宣传介绍档案馆及档案工作。通过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编辑出版多种档案编研产品,有效地开发民生档案资源服务民生。

三要联合并推动有关行业、部门及时向社会提供民生档案信息。由于民生档案产生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民生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主动与相关行业、部门加强协商和沟通,努力推动有关行业、部门向社会提供民生档案信息。我们利用现行文件中心,发布我市民生档案的数据平台,将不同行业、部门的相关民生档案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为建立广泛、完备的档案服务体系,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共享创造条件。

四要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我市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民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充分发挥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场所的功能,主动提供已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民生档案信息,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质量。

档案式管理 篇2

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命运和经营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其实企业的管理和国家的管理也有相似之处,我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就是由采用“民主式”管理的李世民开创的。李世民在管理上坚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人为鉴,可知得失”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真心实意为他出谋划策的贤臣,从而有效地利用了众人的力量使国家达到了鼎盛。而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同样要重视“民主式”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将企业做大做强。我们要主要研究一下集权式与民主式管理的利弊,从这两种形式的利弊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集权式与民主式管理的适用性。

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具有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是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一般来讲,其优点在于: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功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彻执行。弊病在于:(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初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之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上下控制严密,易形成公文旅行、推倭责任础误时机、缺乏效率的流弊;川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制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无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综观众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集权式管理更具有优势。集权式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的运行系统,通过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所属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和监控,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使企业真正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具有如下优点:1.强化集团整体资本经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子公司不断成立。但有些子公司经营资金完全靠母公司支持,没有在当地筹集资金开发业务,长期依赖母公司提供资金进行周转,影响了母公司的资金周转。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集团内各公司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通过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下属公司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同时,有利于各级领导提高对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的认识,促进各所属企业注意经济核算,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2.加强内部监控。企业集团一般所属企业众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级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企业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集团通过编制准确的资金计划、利用网络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等手段来达到监控所属企业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3.降低财务费用。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使得集团内部可以融通资金、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在同等投资和生产规模情况下,对银行的资金需求量相应减少,特别是可以减少长期信贷,从而减少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财务费用。集团以短期的信贷满足下属公司的长期使用,降低了公司高负债经营的风险。4.提高公司信贷的信用等级,扩大信用。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管理后,集团内各子公司不再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而是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进行信贷活动,因为企业集团经济实力、社会影响,以及政府的支持,银行不用担心其偿还能力,从而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对外信用,集团可以较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融资,为公司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提供资本。5.为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制定提供信息。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可以把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集中到集团总部,使其及时了解各子公司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执行集团总部政策实施效果及计划的完成程度,或者根据子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集团的计划作出战略性的调整,进而使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成本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确保子公司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子公司的一切活动为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服务,以实现公司目标利润的最大化。

集权式管理的劣势

集权式的管理,严重时可以说是独裁式的管理,由上而下,权威至上的做法,其经营决策权往往集中于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员工基本没有参与管理的机会。这样的管理模式在特定的背景下也不排除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具有一个高瞻远瞩和能力非常强的最高领导者,他的个人能力和远见力远远超过企业一般员工,这样的领导者进行独裁式管理,就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更快地把握发展机遇,从而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企业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加,独裁式管理的弊端就显然若现。因为企业壮大以后,最高领导者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他也不可能成为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专家,他最多是一个领航者和决策者,这时如果仍然独裁式经营,就会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下降,最后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

实行民主式管理具有的优势

民主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民主式组织结构在精神方面是符合民主要求的,它的好处在于:(1)分工合作、分权制衡,可以防止和避免上层专断和个人独裁;(2)分级治事,分层负责,富于弹性;(3)尊重各层利益,收因地制宜的功效;(4)可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工作作风。从管理上看,民主式组织结构也有其固有的弊病,主要表现在:(1)单纯强调分权,忽视合适的集权,这会损害统一,甚至会导致分裂;(2)过份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不易达成组织目标;(3)过份分权致使各机关彼此独立,无上级的监控,可能引起相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相互制肘与摩擦。

民主式管理的中心思想是发挥整个管理团队及全体企业员工的力量来进行企业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能。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有权对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就会比员工被动地被分配任务更有效率,从而激发整个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取得蓬勃的发展。公司走上了民主式管理的正规,管理层重建以员工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动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靠全体员工的奉献来治理公司。民主式的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调动了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民主式管理从认识到操作上的误区

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民主管理是单纯维护职工权利的,实行民主管理,职工的要求会更

教育档案式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档案式评价;标准化测验;多样性;标准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映射到教育领域,就是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即教育的功能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获得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多样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理念逐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围绕着个性教育,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然而,在我国当前招生考试制度下,教育评价领域的多元化形势尚不明朗。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重申教育评价多元化的重要性,“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1]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建立与当前教育形势相适应的考试制度?《纲要》已指出了一条方向: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即通过档案式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以弥补传统标准化测验的不足。

一、档案式评价

档案式评价是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的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心理教育测量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真实性评价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观察测试完成一些实际工作或任务而进行的评价。在教育领域,档案式评价作为真实性评价的代表性方式,强调的是一个学生能力证据的收集、积累过程。评价是在档案建立过程中实现的,评价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到一年。评价结束时,学生将获得一个包括诸多证据材料的档案。它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接受监任复查,“它包括真实工作表现的观察记录(observation)、工作产品(product)、考试试卷(Q&A)和见证材料(witness testimony)等内容”[2]。

二、档案式评价与标准化测验的不同

1.评价内容: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考查的是知识与技能,档案式评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估,如创新精神、价值观等,因此档案式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手段,展现的是学生的整体技能与综合素质。

2.评价形式:传统的标准化测验一般采取多重选择题或者主观性试题的形式,强调的是在题目架构的虚拟情境下,通过学生的作答反应推知学生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把握,因此标准化测验的一个特点就是虚拟情境和假设推论。档案式评价的形式主要是搜集档案,档案主要包括学生的背景资料(如年龄、兴趣或者以往教师的评语)、有代表性的课堂作业或小测验、教师平时的课堂记录、学生和教师对档案资料的总结分析等[3]。因此,档案式评价强调的是评价情境及评价样本的真实性,即评价在教室或一定情境中形成的学生作品或者实际表现,这种评价的结果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3.评价主体:标准化测验的组织者和使用者基本上是教师,为使测验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水平,保证其科学性及安全性,学生在考试开始前不能参与测验,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中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档案式评价评估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他们有权选择自认为能代表自己水准的作业加入自己的档案,并且在作业中也能附上自己的理由、标准及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同学乃至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档案中不仅学生能够自评,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某方面技能的家长或社会团体进行他,因此这种评价体系集中体现了教育双方及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4.评价结果:标准化测验往往最终得到的是学生的分数或名次,随着认知心理学及测量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计分方式,因此档案的真实性决定了信息量的充足性与多样性,从而填补了分数在能力解释上的欠缺。

此外,标准化测验得到的无论分数还是名次,都不免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而档案式评价只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程的动态监测,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上的进步与不足,因此,它是一种没有失败者的评价。

5.质量检验:评价测验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信度与效度,前者强调测验的稳定性,后者强调其有效性。毫无疑问,标准化测验受随机误差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信度,但效度证据的搜集比较困难,而档案式评价则相反,它具有较高的效度,但受评分标准等因素的影响,高信度较难实现。

综合而言,档案式评价具有鲜明的个性,集中表现为发展性,档案式评价考查并记录学生连续纵向的学习过程,“它摒弃了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的横截面视角,改从纵剖面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发展进而评价其成绩、估量其发展潜质”[4]。

三、档案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教育界开始关注档案式评价,但这一新的评价模式被普遍引起关注是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档案袋”“形成性评估”开始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但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档案式评价在实践运用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使用过这种方法的教师,很少赞成普遍推广它”[5]。限制其大规模使用的归根结底是标准问题。

档案式评价其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既是这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同时也决定了使用档案式评估难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标准也很难确定。而且评价质量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过程持续时间长,也会可能不同时间评价主体的评分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标准的难以操控性导致了档案式评价的信度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能够使档案式评价扬长避短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一套操作性强且规范的评价标准。一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对象的不同,在搜集评价内容前确立详实具体的评价标准细则,包括评价内容的归类、评价等级及等级说明;二是对评价主体进行相关培训,并借鉴标准参照(criterion-referred)測验中及格线设定的统计方法,每个等级挑选出典型作品,供评价主体参考,并对评价主体采取逐轮培训的方式,使其评价标准趋于一致,且接近典型作品。

综上所述,档案式评价作为一种的教育评价方法,在我国教育领域正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它适应了目前教育评价多元化的形势,展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积累,档案式评价必将建立起成熟的评价体系,成为未来教育评价的有效方式,为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谢小庆.教育与心理测量的一些新进展[J].考试研究,2001,(5).

[3]李靖华.一种新的评价形式——档案式评估[J].湖北招生考试,2008,(4).

论“徐州琴书”的档案式保护策略 篇4

关键词:徐州琴书,档案式保护,策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档案保护工作在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日趋凸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州琴书应该充分利用档案式保护方式, 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一、徐州琴书的档案式保护策略

1. 普查。

对于徐州琴书的档案式保护首先从普查开始。要采用“拉网式”普查方式对徐州琴书的形态、作品、传承人等进行调查、登记、采录, 然后建档。在普查初期, 文化部门要制订普查和收集计划, 进行全面、细致、综合的调查收集或征集, 并采用定期征集、回访形式确保档案普查内容丰富和完整。还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弄清传承脉络、传承范围和代表人物, 予以鉴定和认定, 以提高工作成效。

2. 建档。

(1) 建立徐州琴书档案。主要包括徐州琴书的详细介绍, 如历史演进、存在地域、风格流派、音乐结构、主要唱腔、伴奏音乐、演出形式、演出书目、传承现状、濒危程度等内容的相关文献记载、声像资料、实物档案等, 使调阅者通过此类档案能基本了解徐州琴书的全貌, 实质上可视为对申报项目材料的归档。 (2) 建立徐州琴书申报过程档案。徐州琴书的申报过程档案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为申遗而准备的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其他情况的补充性申报材料;二是用来记录申遗情况的过程材料和在宣传保护徐州琴书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材料和文件调查手稿、学术论文、研究专著、保护制度、保护方法及成果描述等方面的档案。要利用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歌舞团等现有的馆藏资料, 系统、完整地查阅、调用大量第一手材料, 以掌握徐州琴书的历史演变、传承现状、表演形式、演出书目、传承人等信息, 为制订合理的保护计划提供可靠的参考, 突出其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丰富其申报资料的内涵, 从而达到成功申报的目的。 (3) 建立传承人档案。“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成一条永不断流、奔腾向前的河,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一旦老艺人离世, 他身上承载的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 所以, 解决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问题, 乃是当务之急且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因此, 徐州琴书传承人档案的建立, 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传承人信息和搜集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民族、门派、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身份证号等。这里的传承人包括代表性传承人魏云彩的个体档案和群体档案 (如王家班社的民间艺人等) 。 (2) 作品信息:包括曲本体制 (短篇、中篇、长篇) 、故事情节、乐谱、相关背景资料等。

3. 保存。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各种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 建立档案数据库。” (1) 运用文字和声像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存, 建立徐州琴书档案库。文字记录是最早、最便捷、最广泛使用的记录手段。即使在声像技术手段普遍运用的现代, 它依然有其不可替代性。声像记录则通过录音、录像、摄影、电影、数码拍摄等科技手段进行文化记录, 有着直接、直观、原样、形象的特点, 可以将历史、文化、生活的场景呈现出来。在徐州琴书的保存工作中, 两种手段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并辅以相关的解释说明性材料等, 使参阅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 (2) 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进行保存, 建立徐州琴书数据库。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达到传统保存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 从而更安全、长久、真实地保存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徐州琴书的保护可以借鉴以上成功的经验, 将其建档保存的如录音、录像、照片、书目、传承人等海量的信息资料按“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编目后, 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后, 建立起徐州琴书数据库。

4. 提供利用。

(1) 网络传播。2006年中国非遗保护首个国家级门户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通, 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交流传播作用。而评弹的网络传播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借鉴。至今它已建立起中国评弹网、上海评弹网、吴江评弹网等一些专业网站, 随时更新评弹演出的各类信息, 不断提供各种评弹经典选段的音频、视频下载。除了各类专业网站, 吴韵评弹论坛、中评网艺术论坛、网络评弹爱好者工作室等各大BBS站点还为评弹爱好者设置了经验交流、传播共享资源的平台, 形成了很好的评弹网络传播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建立起来的徐州琴书档案库和数据库的资源, 建立数字化展示平台和相关网站、艺术论坛、博客、专用QQ群等, 进行网络传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占用极少物理空间;二、便于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三、便于对徐州琴书档案资料进行采集、编目、排序、移位、备份和存储, 实现文献存储和流通的现代化;四、可以高速、便捷地进行网络传播, 实现资源共享;五、便于检索、查询和调用;六、可以为兴建互动性、开放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提供数据链接;七、促进琴书爱好者之间互通信息、探讨发展, 形成一种更为丰富的网络交流空间;八、让更多的人对徐州琴书增加了解, 增强兴趣, 扩大徐州琴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促进艺术提升和传承。 (2) 媒体宣传。我们可以在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题栏目, 利用已建立起来的馆藏档案库和数据库的相关材料, 定期播放徐州琴书等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著名唱段等, 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3) 展览观摩。徐州琴书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双休日、节假日等举办专题展览、观摩、讲座、表演, 安排专业解说员, 配合以馆藏图片和相关实物的展示, 加深公众对徐州琴书的了解和认识, 促进社会共享。突出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 (4) 深入编研。《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是我国非遗资料编研工作最为突出的成果,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徐州琴书是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因此档案式保护决不能止步于立档、保存层面, 还要下大力气开展徐州琴书档案的编研工作, 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和魅力, 形成系统的文献资料, 为徐州琴书的传承提供丰富可靠的材料储备, 为徐州琴书的保护工作提供系统、翔实的科学依据, 更为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徐州琴书档案式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强领导, 强化档案保护意识。

包括徐州琴书在内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档案“不仅是作为存放在档案馆中的‘物’, 更是作为了解档案背后人与人、人与历史关系的桥梁。由此, 藏品本身才具有了‘历史场所’的意义。”各级领导要加强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重视程度, 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工作开展的需要。要通过会议、专题讨论、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强化档案意识,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提供条件。

2. 提高音乐研究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音乐研究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拯救的核心力量, 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因其非物质性、动态性、活态性和成果形态 (声音) 的易逝性使保护工作又不同于传统模式, 给音乐和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 必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并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业务交流、业务指导等方式借鉴好的经验, 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同时, 还要加强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储备。这是档案式保护工作质量的保证, 也是深入开展编研工作的前提。

3. 注意对申报材料进行鉴定, 辨别真伪。

徐州琴书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等特点, 给资料收集和鉴定工作造成一定难度。因此, 对于收集后的材料, 可以建立起由专业档案人员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认证组织, 制订出科学的认证、考评标准来筛选、考证出信赖程度高的原始记录, 进行整理、研究, 弄清传承脉络、传承范围和代表人物, 确定统一的分类体系, 从而科学地完成申报材料的鉴定工作。

4. 加快立法进程, 促进保护工作的法制化。

王文章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多方式, 但立法保护才是最根本的保护方式。”当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比较注重推进立法保护。国务院陆续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关保护条例;在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等方面, 国家和地方也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至今仍未正式颁布,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很多问题, 如归档范围、鉴定标准、保管期限、接收和征集办法、知识产权等问题还是缺乏明确的界定。而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法律性的保护。因此, 加快立法进程, 促进保护工作的法制化是包括徐州琴书在内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文章,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2]参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研究项目《成果要报》2007年第2期.

[3]张婷.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D].山东大学, 2008.

档案式管理 篇5

关键词:响应式Web设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档案馆

基于移动终端搜索引擎,开发响应式网页,来适应各种尺寸移动终端设备访问或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目前档案馆缺乏在移动终端中,基于搜索引擎的档案信息移动服务方式以及实现的具体方法。为此笔者提出开发响应式Web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

1 档案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及面临的问题

1.1 档案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档案移动信息服务方式主要经历了短信、WAP、APP、微平台几个阶段。微平台指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交平台。因微信、微博普及面更广、使用持续度高,所以主要论述这两种服务。现行阶段基本是多种方式同时运行。

国内档案移动信息服务兴起于2002年左右,开始探索基于GPRS的移动信息服务,2006年后进入集中发展时期。韩义义(2006)报道贵州省档案馆宣布可通过短信查询档案和现行文件目录业务,成为首个通过短信提供档案服务的档案馆[1]。瞿英和王晓凤(2007)依据国内缺乏针对档案系统的WAP应用的现状,对基于WAP的高校综合档案查询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出了可行的系统方案[2]。短信和WAP在2006-2009年为档案移动信息服务主要服务方式。武汉市档案馆在2013年国际档案日上,启动数字化档案馆手机档案信息文化推送系统,被誉为全国首个“手机档案馆”[3]。此后档案APP开始兴起,但只有少数档案馆应用。黄永勤等人(2014)指出新浪微博作为国内首家微博平台,于2009年8月推出,仅有14%的档案学人在2009年注册并发布第一条微博[4]。王潇与黄新荣(2013)调查了截至2013年1月23日微信公众号,实际档案部门注册数为0[5]。胡晶(2013)报道十堰市档案局于2013年9月5日推出手机微信查询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业务[6]。2009-2016年,在社交媒体热浪的席卷之下,微博在档案移动信息服务中被广泛应用,而从2014年开始微信在档案移动信息服务中掀起了新浪潮。

1.2 档案移动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1.2.1 部分WAP网站用户体验不佳。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以智能信息传送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实现互联网和高级数据业务的引入和互操作,实质是为移动用户提供浏览网页等网络服务[7]。笔者访问部分档案信息网的WAP网站,其中有的档案网站,如安徽省档案信息网,用户体验较好,有的档案网站体验不佳:第一,内容纷繁复杂,界面冗长。界面垂直排列的网页内容可说为丰富,也可形容为“过重”,它实际上是将PC端的网页进行缩放。第二,字体太小,需手动放大。打开页面无法看清字体及内容,一眼实难观尽。第三,操作不便。想要找到某一栏目,除了不停的放大页面外,还需操作谨慎,稍有不慎点击到非目标栏目,就需重新返回,再次缩放点击,操作耗时。

1.2.2 APP开发运营成本与利用效益的反差。调查看来,极少数档案馆已上线运营档案APP,如浙江省档案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等。虽档案APP初有发展,但笔者认为部分档案馆研发档案APP还需三四而后行。首先,档案APP的研发成本高,周期较长。需开发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多个版本,以适应使用不同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的人群使用。其次,不断的更新新内容、运维。APP上线后的后期任务接踵而至,完成这些“任务”的人财物消耗大。最后,用户对档案APP的利用频次、粘性程度较低。有着档案素养和档案兴趣高的少数人群,使用APP的时间和目的会较多,而仅在必要时才利用的广大普通民众,其利用档案的迫切必要性相对较少,用户利用粘性低。

1.2.3 微平台侧重于宣传与普惠档案服务的局部发展。目前档案微平台活跃并广泛开展,开通微博的档案馆及档案学人数量大,微信公众号也已上百。但其提供的内容以信息发布和指导性文件这一系列的休闲档案为主,譬如,业内动态、照片珍藏、网上展览、查档须知、法律法规等;查询上大多只能做到预约查档。档案微平台服务的内容还较为同质化和狭窄,缺少特色服务,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1.2.4 档案移动应用建设困于成本高、技术难、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之中。第一,成本上,存在着移动服务开发门槛较高、移动用户利用成本较高[8]。开发门槛即意味着平台系统开发所需的经费及技术,用户利用成本体现在流量的损耗和利用档案所必要支付费用等。第二,技术上,体现在多种技术联合和访问网络的安全上。需要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的共同作用。移动设备的无线信号强弱受制于各种外界因素如信号发射的强弱、建筑物的阻挡、金属物的屏蔽、气候的变化等等,一旦无线信号减弱,则会影响到数字档案的传递和利用[9]。第三,资源共享问题。APP生成的原生性和管理的碎片化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在各自APP中孤立封闭,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10]。移动应用上的档案信息,是由档案馆挑选出部分信息加以发布的,挑选信息本身就阻碍了信息的完整共享,同时挑选出的信息未必与档案利用者需求相切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互动率低。

2 响应式Web设计的特点、开发应用及优势

2.1 响应式Web设计的含义及特点。2010年5月Ethan Marcotte最先提出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这一理念源于建筑领域中的响应式设计,即根据各个客户设计不同的物理空间。由此引发了Web设计同样也可和响应式建筑相似,做到根据不同设备环境自动响应及调整的思考。响应式网页设计就是一个网站能够兼容多个终端——而不是为每个终端做一个特定的版本。响应式Web设计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用户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11]。其基本特点,一是基于搜索引擎,无须下载。二是响应多种设备,适配多种尺寸。

2.2 响应式Web设计的开发与应用。响应式Web设计开发的原理涉及到调整分辨率、赋予弹性化、重构布局、调整样式等[12]。其中关键技术:一是流动布局。传统的的固定布局都为网页设置了一个固定宽度的外包裹,且这个外包裹的元素不能移动,无论访问者移动终端屏幕的分辨率是多少,网页都显示为和其它访问者相同的宽度。这样需在移动终端上缩放界面。而流动布局则是用相对单位百分比,访问时可自适应用户的分辨率,无需缩放界面,网页显示具有可变性。二是弹性图片和媒体。在响应式Web设计中通过使用一些CSS技巧,使图像和媒体比例限制在其父元素范围之内,相应于布局的其他部分按比例缩放,以适应其设备的大小[13]。三是CSS3媒体查询技术。是响应式Web设计最核心的技术,其允许设计人员基于各种不同的设备属性(比如屏幕宽度、分辨率、方向等)来确定目标样式。媒体查询访问终端的分辨率小于或大于设定范围,则自动适应访问端的尺寸。

应用上,可利用开源的响应式Web设计前端开发框架,如UIKit、Bootstrap,进一步适应性设计应用。国内云南大学图书馆在使用PHP语言编写的开源内容管理框架Drupal平台上,成功开发了基于响应式Web设计技术的图书馆移动门户网站。并采用CSS Hack,针对不同浏览器编写不同CSS样式,解决响应式网页在IE6、IE7、IE8中样式乱的问题[14]。

2.3 应用优势。

2.3.1 优化界面 提升用户体验。第一,内容简明。因定制式的响应,界面根据不同设备屏幕分辨率大小可自适应显示。第二,字体清晰。显示效果清晰,不用手动放大、缩小,可随意翻阅穿梭于各个页面之间。第三,操作简便。减去不停手动缩放界面的步骤,某些由于界面限制而被隐藏的栏目也易找到。

2.3.2 降低成本 增加利用效益。一是响应式Web设计满足高需求而维护成本低。在开发成本上,响应式Web设计与APP相比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但其在后期的运营与维护上则有着巨大的优势。在维护上,响应式网站服务端统一升级维护,自动更新。档案馆不用面对不同的设备维护多个版本,可不需特定的人维护移动网页。同时提升利用者的“享受”程度,增加用户黏性,实现较好的利用效益。二是减少内容多次分发负担。档案馆不再需要对APP、WAP、微平台等不同移动信息服务渠道分发内容,集中处理优化响应式网站内容即可,减少内容上的更新和营运维护成本。

2.3.3 打破限制 传递全方位信息。移动终端的响应式网页,可提供与PC端网页一致的内容,无须删减,表现力一致。如此,极大地避免挑选档案信息发布,及“挑选”档案信息进行二次发布的时间消耗。这也是档案馆从供给侧的一方改革,提供移动终端可查询全部相关档案信息的移动信息服务新方式,满足用户对信息多样性、丰富性的浏览需求。

2.3.4 助力解决“钱、技、共享”难题。首先“钱”的难题上。相较于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档案APP,其最大的赢点在于较少的运营成本。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用户在“流量”和“时间损耗”上的利用成本也会降低。其次“技”的难题上。国家层面极力提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链合发展,互联网普及广,技术发展快。移动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信号和速率增强,抗干扰和便民程度不断增强。最后“共享”的难题上。可将PC端已上线运行的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启动的“国家开放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改造为响应式网站,合理利用已有的档案信息聚合共享渠道和平台。

3 面临的困境

3.1 响应式Web设计开发成本资金筹措问题。我国档案馆早已冠以“清水衙门”的头衔:一是内部资金缺乏,我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其运行经费都源于中央审批拨款;二是缺少外部资金来源,2013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公布取消和免征 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包括利用档案的收费。三是内部资金消耗大,目前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构建中投入了巨大资金,在经费运转上绝大部分档案馆应是“步履蹒跚”了。由于经费不足,开发成本筹措不定而使部分档案馆开发响应式Web设计望而却步。

3.2 响应式Web设计技术合作问题。大多数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是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或学识担当开发重任。那么档案馆开发响应式Web设计,则面临着技术合作问题,其需与外界合作共力,譬如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外部专业机构,共同或外包共建来实现档案网站的响应式Web设计。

3.3 部分浏览器响应问题。响应式Web设计需要浏览器有较高支持能力,一般在Chrome、Firefox和Safari上支持较好,而在IE8及其以下的旧版本IE浏览器上支持率极低。主要原因是IE8及其以下的旧版本IE浏览器并不支持CSS3。媒体查询功能是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核心,是CSS3带来的功能,所以只有支持CSS3的浏览器才能实现响应式设计[15]。

4 解决方法

4.1 众筹助力解决开发成本问题。众筹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16]。为解决档案馆开发响应式Web设计所需的资金,档案馆可在专业相关性较高的网站或众筹网上,发起响应式Web设计开发资金众筹项目,通过互联网合理合法募集社会资金。目前,国内优酷众筹取得较大成功,在规定募集时间长短和目标金额前提下,募得资金,完成众筹项目。

4.2 “产学研”为导向 与高等学校技术合作。产学研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17]。档案馆在此处姑且充当“企业”,发出对响应式Web设计这一技术需求,而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则研发相应的技术,从而实现学、研、产的有效递进,达到共赢的功效。

4.3 尽量支持旧版本IE 鼓励用户更新浏览器。一是国内97.45%的Windows Phone用户使用移动版IE浏览器[18],IE浏览器用户决定了响应式Web设计应尽量支持IE。对于那些不支持媒体查询功能的浏览器,可以通过加载media-queries.js或者html5.js的方法来解决。对于IE6浏览器,很多样式都不兼容,本站采用了弹出窗口提示升级浏览器的方法[19]。二是国外数据公司Gadget Lab发布了2015年全球移动浏览器份额的数据,中国市场份额中安卓类浏览器占37.63%、Safari占35.82%、Chrome占19.19%、Firefox占4.41%[20]。这些被广泛使用的移动浏览器,几乎都支持响应式网页,按照使用需求,大众用户都可选择性地更新使用支持响应式网页的浏览器。

参考文献:

[1]韩义义.贵州手机短信可查档案目录[N].中国档案报,2006-06-08(1).

[2]瞿英,王晓凤.基于WAP的高校档案查询系统的设计[J].兰台世界,2007(15):37.

[3]武汉建全国首个“指尖上的档案馆”[EB/OL].[2016-04-15].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6/10/c_132446105.htm.

[4]黄永勤,黄丽萍,王兰成.档案学人微博的调研与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4(6):31-35.

[5]王潇,黄新荣.微信公众平台开启档案利用新时代[J].陕西档案,2013(2):26-28.

[6]胡晶.十堰市档案馆开通手机微信查档业务[J].湖北档案,2013(9):16.

[7]赵屹,汪艳.档案利用服务的移动化形式与泛在化趋势[J].档案与建设,2015(10):4-7.

[8][10]王协舟,王露露.Light APP在档案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6(1):38-43.

[9]徐一男,李禾.数字档案移动实现模式探析[J].兰台世界,2013(26):35-36.

[11]百度百科.响应式网页技术[EB/OL].[2016-04-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eD8gHtke0CJkNDS27oONzoJmf_YG2kf5MXBgA5h1p8FO_0D_84_ImgoTSInf8WUqRetnjjd1BBYRDXDJUvq0q.

[12][14][15][19]毕剑,刘晓艳,张禹.使用响应式网页设计构建图书馆移动门户网站——以云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2):97-102.

[13]曹树金,吴育冰.响应式Web设计及其在图书馆门户网站中的应用——以“211”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研究,2016(1):30-34.

[16]百度百科.众筹[EB/OL].[2016-04-2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6rStAIxI4xGlQ6TzZiB_dNU5bsJbrc8IVQ8TpxX6feppXkHgVOnrh7AbxyVWsAvv8oSOf0Ta5mVbUK5WwcXlK.

[17]百度百科.产学研[EB/OL].[2016-04-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RIE5MJuCcvxsVSGDKrNaweyAhSE-HHLFsBHOi_b8NPcjQphdWtecLM6d-RVqUhiQD-TUqEHcdgkVcDduXKC8a.

[18][20]移动浏览器全球份额数据出炉,你喜欢哪一款?[EB/OL].[2016-04-25].http://wp.msn.com.cn/news/413476.shtml.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 篇6

一、如何正确理解档案式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和知识存在社会之中, 依靠人们言传身教或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传递着, 这也就是它的非物质性所在。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使这种知识和信息能够继续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传递和发扬光大, 那么档案式保护与这种知识与信息及其生存、传递和发扬光大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档案法》对档案的表述更强调了它作为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性, 即档案是以文字、图表、声像等特定手段记录一定知识和信息的特定载体, 但是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 不是因为物质载体有什么价值, 而在于其记录的信息和知识的价值性。所以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档案, 其共同的指向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也许这样的原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档案联系起来, 档案式保护的重点也就似乎合情合理的体现在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用档案的方式固定下来, 即通过文字、图表、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保存起来, 从而使非物质文化有了物质的载体, 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如果单从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信息面临着完全从这个人类知识中消失这个角度来讲, 这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完全依靠言传身教或集体无意识来推动的这种文化, 时刻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性。如果确实灭亡了, 档案会帮助我们留下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记忆。但是这样的结果的出现并不能说就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人们不禁会问, 存在于档案之中而消失于社会生活的习俗我们还可以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有的学者主张档案馆加强对申遗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或者是对档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研究, 但我们也很难把这种活动单独归结为非物质文化的档案式保护, 虽然这种活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有着蛛丝马迹的关系, 它对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状态也没有直接地改变。那么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呢?如果我们不换个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极有可能就会使档案式保护陷入“假命题”的质疑中去。所以非物质文化的档案式保护的合理性必须置于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上来。笔者以为, 档案保护模式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了非物资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软环境的改善, 不管是对旧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整理, 还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通过档案固定下来, 继续的工作是对这些档案资料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发掘研究、社会宣传和普及, 让广大民众了解、理解、学习这些知识, 认识到其价值性, 从而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实践中去, 继而改善非物质文化存在的软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 所谓“保护”, 就是“指采取措施,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档案式保护模式必须是基于生命力的保护, 脱离了对生命力的保护, 档案式保护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二、如何实现档案式保护

基于以上的探讨, 我们可以给档案式保护下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定义, 简单而言, 就是基于档案而产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详细而言, 就是通过对既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研究、普及宣传, 以及通过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固化、研究、宣传普及, 从而产生的对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改善, 提高其生命力的一种保护模式。

1. 必须保证各个工作环节都发挥充分的作用。

(1) 建档与整理档案的基础性作用。建档本身并不能实现非遗的保护和抢救, 因为非遗是活生态的, 一旦从社会中消失, 对它的保护本身就是失败的, 但是建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中却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 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多样性、活态性、动态性、地域性等特点, 使其以自发的状态生存于社会的某个方面, 这样的状态非常容易让我们忽视它们的存在, 更不要说对这样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 用档案方式对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固化, 为我们系统认识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 通过相关档案研究发掘非遗的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历史绵延流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生命不息, 本身说明了它蕴含的文化具有现代意义。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重心的转变, 其具有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效逐渐衰微, 新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学术研究迫切需要为其输入新的文化内涵, 发掘其新的生命力。长期以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多样性、活态性、动态性、地域性等特点, 为学术研究增加了难度, 而非物质文化的档案式保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 学者不仅可以通过档案看到文字记录、图片, 更可以通过影视方式直接研究有关录像、摄影资料, 使广大学者或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成为可能。 (3) 开放非遗档案资料, 宣传研究成果, 弘扬非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非遗档案资料的开放和研究成果的宣传非常重要。档案资料的开放可以使学者民众近距离认识非遗文化, 拉近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开放的档案也有利于学者、爱好者的研究, 多元力量的参与研究, 对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不无裨益的。而研究结果的宣传可以从深层次提高民众对他们的认识。公开档案资料方式很多, 可以用展览的方式对有关文字记录、图片资料进行公开, 也可以通过允许公众查阅的方式进行公开, 也可以通过视频和多媒体手段公开。学术结果的宣传尽量浅显易懂, 影视和举办讲座、表演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方式。

2. 实现保护主体的多样性。

(1) 公共文化机构的共同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工作中, 档案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并不能涵盖工作的全部,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与非物质文化以及档案工作密切相关的文化机构, 在档案式保护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存、整理、研究、宣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档案馆的职能限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其他单位来完成, 档案馆应适当定位, 发挥自己的优势, 充分利用自己的档案资源,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整理研究, 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同时积极建立非遗档案的知识库, 建立良好的网络系统, 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其他单位也要积极参与, 注意各单位协调一致, 避免资源浪费, 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 多功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档案式保护工作中来。 (2) 专家、学者的参与。专家学者属于精英阶层, 他们往往能够从不同视角, 在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往往能够深入发掘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 从而赋予为物质文化遗产更强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以及对传统的非遗档案的整理, 为学者集中、便利的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创造了便利。档案式保护中应当建立起与学者专家的互动, 欢迎、鼓励、支持学者专家对相关资料的运用, 把专家学者的研究看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为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建立良好的平台。学者专家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本性角度出发, 恰当运用非遗档案资料, 作出浅显易懂的理论解读, 让民众看懂、听懂他们的研究成果, 形成资料运用、研究、普及文化知识的良好互动。 (3) 民众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更离不开民众的参与, 因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工作中民众是主要参与者, 档案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非遗文化原生态的记录, 来自民间, 取自民众, 不管是文字记录、录音、录像, 民众都是直接参与者。其次, 档案资料及其研究成果的公开和宣传离不开民众的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在于民间, 其生命力的提高在于其民间环境的改善, 所以公开和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大众, 政府和学者一切工作都是为大众服务的。其三, 档案资料收集研究本身也离不开大众, 社会上许多民间组织、许多社会人士热爱民间文化, 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中来, 他们在调查研究中, 形成了自己的调查资料, 本身就是很好的档案资源。

综上所述,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理解, 必须从非物质文化生命力的提升这一角度来进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实践, 也要贯彻于档案化、档案的公开、研究、研究的结果的普及宣传等各个工作环节, 参与的主体来自社会各个方面, 我们不否定档案馆在其中的作用, 但是把档案式保护等同于档案馆的保护, 无疑是片面的。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含义, 并详细论述了如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

档案式管理 篇7

以往我园使用幼儿成长档案袋的方式来记录和评价幼儿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作品的选择十分盲目,幼儿成长档案袋大多是幼儿日常作品的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参与也只限于粘贴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幼儿行为或作品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个人喜欢和个人价值趋向。文字记录多是简单的主观描述,比如,“你看我画的多好看”。大多数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或作品缺乏解释和分析。总的来看,虽然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幼儿的成长档案,但是其内容价值有限,应用价值不高。

为了完善幼儿教育评价和记录工作,改善目前幼儿成长档案的弊端,我园尝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根基,探究和创建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

一、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内涵

幼儿成长档案应是有计划地收集幼儿各种记录的集合,是幼儿经验的物证,是幼儿成长的记录和留恋。它既详细、生动地描述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又可以帮助教师对幼儿发展过程进行动态、适宜的纵向评价。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我们以《纲要》《指南》相关精神为根基,结合美国盖伊·格朗伦的《聚焦式幼儿成长记录》,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我园具有特色的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我园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是以电子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聚焦收集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如幼儿的家庭背景、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幼儿的朋友、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并附有教师、家长的轶事记录和发展评价,以反映或说明幼儿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展现幼儿的成长历程。

二、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核心内容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记录的内容主要由幼儿的基本信息、不同阶段的发展信息以及家长和教师的评价组成。记录内容为评价服务,评价的结果又促进记录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我们将内容划分为三大块:聚焦幼儿发展、聚焦事件过程、聚焦家园共育。

(一)聚焦幼儿发展

幼儿成长档案的设计与记录始终遵循《指南》中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要求,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发展性以及个体性的原则。

1. 聚焦幼儿成长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成长档案中我们关注幼儿成长的生态环境,关注幼儿的家庭环境、幼儿园生活环境,关注幼儿的喜好、朋友、假期以及一日生活中不同领域发展状况。并且以一个学期一小结的形式整合幼儿成长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地展示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

2. 聚焦幼儿学习品质

聚焦式成长档案以《指南》为评价导向,而不是作为测评的标尺。《指南》中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它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的学习品质虽然没有在《指南》中单独呈现,但是渗透在各领域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中。我们整理分析《指南》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典型表现,并结合我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重点关注幼儿七个领域的学习品质,具体包括思考推理以及解决问题、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语言与交流、大肌肉发展、小肌肉发展、阅读和书写的发展、创造性发展。每个领域又具体划分为三岁、四岁、五岁不同的发展水平。比如,三岁幼儿在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具体包括:对幼儿园群体生活的适应(对群体生活的兴趣;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上幼儿园);能在提醒下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爱护玩具);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爱;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小区的名称;认识国旗,知道国歌)。这样不仅很好地展现了每一个幼儿在同一领域内的连续发展历程,也展现了幼儿在某一年龄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

3. 聚焦幼儿评价,方式多样化

以往幼儿发展评价主要由幼儿教师来完成,较多以抽象的、笼统的评价内容,在学期末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评价类型多样,既有对幼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在幼儿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比如,不同领域发展水平中对幼儿学习事件描述后的发展评析;也有终结性评价,即在整个教育计划或方案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比如,在每个学期不同领域发展水平描述记录后,会有一张涵盖各个领域的评价以及整体的评价。这样,纵向的连续评价,呈现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与历程,展现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可以为幼儿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架。

(二)聚焦事件过程

成长档案中事件过程收集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描述。这种观察必须扎根在幼儿所处的真实情境中,聚焦事件的观察、客观描述以及发展评析。

1. 聚焦事件的观察

以“学习故事”为契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关注幼儿自发的学,关注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了解幼儿在做什么,在说什么;了解幼儿是如何完成某个工作或如何进行某个游戏;了解幼儿如何认识事物,如何结交朋友等。比如,观察幼儿在区角游戏(小医院)中的事件。小医院角色分配是如何产生的,谁在扮演医生,谁在扮演病人,还有其他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怎样使用小医院的工具,如何给病人看病。医生和病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对话。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出现冲突他们如何解决,小医院中是否出现人员流动,是否还是昨天的人,故事情节上是否出现新的变化,等等。

2. 聚焦事件的客观描述

聚焦事件中,教师记录的是幼儿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与能力。对事件的描述是教师通过文字、图片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整个描述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是教师真真切切看到或听到的。教师多使用“他经常选择……我看到过他……我听到他说……他花了5分钟做……几乎每天他……每月有一两次……她持续地……”等客观的描述,而不使用“该幼儿喜欢……我觉得……我想……他不擅长于……”等带有个人主观偏见的描述。教师的描述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幼儿的照片和作品,并用详细的文字描述进行展示和解释。

3. 聚焦事件的发展评析

事件分析是幼儿成长档案中的重要内容,没有专业视角的解释和分析,客观描述就失去了意义。客观描述是一种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解释,幼儿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这样说或做说明了什么问题,他处于怎样的一种发展状态。把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结合《指南》中各目标下各年龄阶段比较常见的、易观察的、具有关键意义的行为表现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和参照,对幼儿相关能力发展状况做综合的分析。比如,在记录幼儿画画时的行为表现,教师这样描述:可馨说她在画自己,并用手点着不同的地方说“这是头发,它有点像稻草;这是我的嘴巴,它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这个描述涉及到幼儿的创造性发展领域,以及《指南》中艺术领域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典型行为表现。教师发展评析中可以聚焦到幼儿对图画上人或事物的命名,以及绘画时对自我身体细节的关注等。

(三)聚焦家园共育

《指南》中指出,幼儿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家长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因此,在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聚焦家长的参与和评价。

1. 聚焦家长参与

在幼儿信息收集阶段,家长参与资料收集和管理。比如,幼儿家庭成员信息,幼儿的喜好,幼儿假期的故事等。另外,教师在成长档案建立的整个过程中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针对幼儿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参与评价与交流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了解孩子的潜力和弱项、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再提高,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并为幼儿园或教师提出更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家园共育。

2. 聚焦家长评价

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是学前教育评价主题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在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中我们专门设置一个板块——“家园驿站”,该板块需要家长每学期记录3~4篇与幼儿互动的事件描述,并附上照片和简单的评析。家长在评析中,既可以对作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评价,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可以摘录片段的对话内容。另外,在每学期结束后,家长可以针对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为进一步促进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中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实践的系统性与规范性,我们给予家长一定的培训与指导,促进家园联合评价的发展。

三、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意义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不仅可以真实、全面、动态地评价幼儿,体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能够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树立信心,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优化教育决策,促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一)真实、全面、动态地描述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档案中涵盖幼儿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透过整个成长档案,我们能够看到幼儿逐步成长的过程,认识到幼儿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整个评价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使教师和家长在阅读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时,不仅了解到幼儿全方位的资料,而且真实地看到幼儿的个性发展差异。

(二)帮助教师优化教育决策,促进专业化发展

在建立和使用幼儿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幼儿的了解,从家庭教养环境到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对幼儿日常事件的记录和评析,提升了教师对教育的敏感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建立的幼儿成长档案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选取作品、事件,根据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制定和实施教育教学计划。另外,评价过程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促进家园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以往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的,家长很少参与进来。《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只有涉及幼儿的所有人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可以作为教师和家长之间对幼儿表现进行沟通的焦点。当我们向家长呈现并解释成长档案时,家长就会从中了解幼儿的发展过程和教师的教育过程。另外,家长在参与成长档案收集和记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对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尝试解读孩子,学习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创建幼儿成长档案的原则与误区[J].幼儿教育,2009.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档案式管理 篇8

一、高校档案馆网上服务的特点

高校档案馆与其他类型的档案馆在网上服务模式上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1) 针对性强。高校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主要是服务于本校的学生、教职工, 主要用于指导本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对象和针对性比较明显。 (2) 以校园网为网站系统基础。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站, 学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都有自己的网站基础。 (3) 传统的服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亟待模式的更新完善, 旧的网上服务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二、创新网上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档案馆网在校园档案馆藏日益丰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上服务模式的建设、完善和创新, 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档案资源的价值。

1. 信息网络时代对高校档案馆网上服务的更高要求。

网络信息时代,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档案馆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新的内容, 档案利用对象对档案利用内容越来越复杂, 这些对高校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这些, 现在的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却比较简单, 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因此必须进行创新。

2. 满足高校档案用户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档案意识和档案的利用率的提高, 直接到档案馆查询档案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甚至简单的网上服务模式都不能满足一些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在高校档案馆, 档案的利用者主要是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等人员, 在利用时多是直接与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学校工作相关, 单纯的简单的查询服务是不能满足这些人利用档案资源的需要的。所以, 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必须经历更高层次的升级。

3. 满足高校档案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会对高校档案馆服务理念、档案馆员的自身素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可以进一步推进档案馆更全面的进步。高校档案馆只有树立更高的目标, 提高自身档案馆不论是网络新技术还是馆员素质, 适应档案馆自身发展壮大的不断需要。

三、“用户中心式”新服务模式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档案馆所处的档案信息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网上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必须进行实时的完善, 甚至是构建新的网上服务模式。

1. 模式构建的原则。

(1) 以人为本, 用户至上。无论是何种模式, 都必须把“以人为本, 用户至上”作为网上服务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且在模式构建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贯彻。网上服务模式的各项服务功能的建设都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安排, 同时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利用环境的构建, 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 (2) 遵循网络和档案的规律。任何模式的构建都必须遵循规律办事, 网上服务模式的构建不仅要适应网络环境的规律, 最重要的是遵循档案信息资源的规律, 如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等, 因此构建模式必须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 找到符合档案规律的新模式, 才能将网上服务模式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发挥其价值。 (3) 创新有效性。构建新的服务模式是对旧的模式的总结和完善, 对旧模式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善, 不能完全照搬旧模式, 而是赋予新模式新的优势。构建一个模式的目的是更好地提供档案信息资源, 为用户的需求提供帮助, 因此模式的有效性是新模式构建的必要原则, 必须保证模式构建的创新和有效性。

2. 高校构建新的模式的优势条件。

高校档案馆之所以能够抓住信息化的契机构建一个新的模式, 主要是由于高校具有许多优势条件。高校高素质人才集中, 不仅为模式构建提供了必备的素质人员基础, 同时正是这些人员的存在,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需求量大, 是模式构建的原因之一。高校校园网站建设完善, 能够为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供网络基础, 充分发挥数字档案的基础;高校的教学档案、人事档案、基建档案和会计档案, 还有富有特色的高校历史档案、名人档案等各种类型的档案数量丰富, 是我们建设档案馆网的档案资源基础。

3.“用户中心式”模式的构建。

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一切模式构建的中心原则, “用户中心式”新模式主要是以用户为中心,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满足用户需要的一种新的模式。新模式的建设必须以高校需求为主线,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1) 用户信息模式的构建。用户信息模式的构建主要是指对用户的教育以及对用户分析, 掌握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 知识模式构建的开始, 直接决定着模式构建的质量和效果。 (1) 用户教育。用户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用户的教育, 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 帮助用户掌握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的网络技术, 增强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之所以将这个部分纳入到新模式之中, 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何种模式的构建, 都必须教会用户怎样使用这种模式, 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 (2) 用户信息构建。高校档案馆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教职工以及学生。在用户信息构建的过程中, 首先是档案馆员对用户行为的追踪, 通过对以前的档案信息需求进行总结, 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 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提供依据;其次是关注用户的注册信息, 掌握用户的姓名、E-mail、单位、电话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档案信息直接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 建立详细的用户档案信息给系统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用户经常选择的档案信息资源总结出用户的特征, 结合上面的内容构建出较为详细的用户信息构建, 并记录存档, 构建用户模型。 (2) 个性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这部分主要是指对档案信息资源相对用户信息模式的构建进行整理, 来适应用户的需求。 (1) 导航建设。导航建设主要是为用户的检索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检索帮助。档案馆网上系统根据用户的信息模式显现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检索词, 而且也会在用户输入关键词检索后出现与之相关的导航检索, 帮助用户查找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源。 (2) 检索帮助。用户在检索信息时常常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 这时需要服务系统通过对用户的动态进行交互沟通帮助用户确认检索目标, 帮助用户构建一个容易查询的起始点。另外检索帮助可以通过在线的信息咨询员进行联系, 由他们帮助用户确认检索词, 提高查询效率。 (3) 智能代理。智能代理是指档案网上系统充当用户的代理, 当档案信息用户的检索要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 代理帮助其完成, 当满足用户需求时, 智能代理将检索信息反馈给用户。该模式中的智能代理主要是信息推送技术, 采取两途径:频道式推送技术和邮件式推送技术。前者是“将网页定义为浏览器中的频道, 在搜集、组织、维护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式, 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和学科特点, 有目的地搜集、组织网上的信息资源”[5]。后者是直通E-mail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交互式反馈。 (4) 页面定制。也称分类定制, 档案用户按照自己特定档案信息资源需求, 自己设定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形式和信息的服务方式等。系统会根据先前构建的用户信息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需求对页面进行修改。 (3) 模式运行流程。前面讲述了“用户中心式”的模式构建, 在实际的操作构成中, 高校档案馆网站主要通过如下的系统流程进行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用户通过用户入口进入自己特定的用户信息资源库, 进行以下的档案信息流程。

综上所述, “用户中心式”网上服务模式主要是以用户的特定需求为构建模式的中心, 这种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区别于以往的以档案为中心, 能够将档案资源完全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整理、检索和利用, 用户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真正体现档案馆利用档案的最终目的, 这是服务观念的直接变革。同时将这种观念与当代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档案事业的进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将档案馆信息服务带入了自动化和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自助式模式、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都是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的主流形式, 更是高校档案馆网上服务模式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6%A8%A1%E5%BC%8F.2013-3-23.

[2]吕秀云.大学图书馆自助式信息服务模式[J].图书馆界, 2003 (3) .

[3]李晓芸.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新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 2002 (3) .

[4]杜文峦.数字图书馆网络个性化定制服务现状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 2003 (1) .

档案式管理 篇9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殆尽。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23 年间我国约有4.4 万处曾登记过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年均消失约2000 处。2015 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抢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提案屡见不鲜。这要求各级部门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将国家珍贵的历史记忆永久保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的当下,文博、档案等相关部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记忆工程,抢救保护濒危的各类文化资源,形成乡村、城市、省级至国家四个层级。档案记载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档案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档案人所从事的“记忆工程”更具顶层设计思想,所认知的记忆更具“档案记忆观”。由档案部门围绕记忆工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社会意义,也为档案人探索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弘扬档案文化重要作用,参与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提供了具体的方式方法。

二“、记忆工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模式

要以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为原则,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建立长效传承机制,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步入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轨道。

要遵循以档案管理学理论的“收、管、用”及档案事业发展的“三个体系”为基础的“国家记忆系统”模型(图1),一方面抢救并保存随着城市变迁消失在“大发展”和“大破坏”下的反映时代烙印的文化遗产,对这些历史记录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提取并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对正在形成的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电子形态的各类资源开展保护、保存与利用。

三“、记忆工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结合图1 所示模型,档案部门在各级各类“记忆工程”中,可从六大方面对地方文化遗产开展保护。

1. 完整保存国家记忆资源为“文化遗产”提供有米之炊。档案部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完整地留存反映国家、社会记忆的档案资源。这是制定申遗规划、编制申遗文本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也是文化遗产专家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文化遗产的申报。再者,档案本身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作为申报实体,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如2014 年“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珍贵档案”就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及时归档正在形成的档案资源。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的档案资源是国家记忆资源的重要组成,要围绕国家档案局8、9、10 号令从源头抓起。各级立档单位要做到“应归尽归”,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档案资源要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档案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档案馆以外的对国家或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要采取各种监管和控制手段,做好非管理体制下的档案监管,做好散存在社会或个人手中珍贵档案的监管。

科学征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提前介入,采用接收、鼓励捐赠、寄存或复制等方式把重要资源收集进馆,不能等到某项文化资源被列入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文化遗产时才要保护,也许那时为时已晚;再者也要兼顾于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其建档使其物化,并通过口述等方式对其传承人建档,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传承。

做好电子文件归档,保护“数字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相匹配,数字时代电子文件正在或将要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遗产保护章程》中提到“数字遗产”,指“包含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以及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生成的信息,或转换成数字形式的信息”。对于数字遗产的保护,将成为各类记忆工程的拓展内容。

2.有效整合国家记忆资源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库。所谓整合,就是打破条块部门的限制,合理规划档案资源的归属和流向,通过云存储和云利用,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资源,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共享,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资源储备库。

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倡议开展大型数字资源建设工程———“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即以档案数字资源为主体,将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记述,以时间为经、事件(专题)为纬,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提供全民利用,相当于数字版的中华文化全书。

国家档案局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由国家档案局牵头启动“中国档案云”项目,参加单位为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内全国50 家副省级以上档案馆,力求打造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该系统覆盖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为社会提供开放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的专业化平台,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访问全国开放档案资源的统一门户,以“中国记忆”命名,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目前已有27 个档案馆上传数据近50 万条,还有一些馆的数据正在上传。该项目为国人走进“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平台。

3.深度挖掘国家记忆资源为“文化遗产”提供智囊库。当前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及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内容。如何发现、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为文化遗产服务成为当前档案部门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

对已存的档案资源实施数字化。现存的记忆资源多以纸质形式存在,对其数字化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作为纸质档案的“副本”长期保存;另一方面作为利用之需,要保护“原件”。2013 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对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十年翻两番的全国总目标,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正在通过自主加工或是档案数字化外包业务,对馆藏资源进行加工,这为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提供基础。

以大数据分析实现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截止到2013 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已开放各类档案12059万卷(件),这些档案资源构成档案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语义处理与可视化数据挖掘等方法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对这些海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动态、广泛的分析挖掘,通过档案信息的横向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揭示档案信息资源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实现档案信息增值服务,这为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提供保障。

以科技驱动实现档案资源的发布利用。一方面要兼顾通过推介档案信息、编辑出版档案选编、举办档案展览、制作电视节目、发布网络视频和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应用现代技术方法和最新理念思维,创新档案资源的发布利用模式。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如辽宁省档案局开发了一款APP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将馆藏资源与学生教材有机结合,使用户能够通过智能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浏览、查阅档案信息;沈阳市城建档案馆通过全景展示、卷帘等可视化功能,实现对城市中高层建筑、运动场馆、地铁等建筑的时空信息挖掘。

4.抢救保护国家记忆资源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随着时代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除纸张外,具有光、电、磁特性的唱片、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新型载体相继出现。对传统与新型载体的档案资源进行妥善管理,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

开展纸质档案的抢救与保护。人们对于纸质档案保护的脚步始终未有停息,唐宋时期已经出现较为完整的档案防虫防霉方法,档案修裱技术在魏晋时期已经兴起。当今,档案人依旧致力于此项工作。例如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就是从事档案文物等文化遗产原貌恢复与保护的专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使大批严重褪色的国家珍贵档案恢复原貌。随着科技进步,很多高新技术也尝试性应用于纸质档案修复。当前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用于复制件的临摹,如果该应用成真,必将对“记忆”的传承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开展新型载体档案的抢救与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短短百年的录音档案列入了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列,但目前声像档案的存储状态堪忧,普遍面临着无法读取的问题。就我国保存的钢丝录音带而言,其上记载着重要信息,但大部分钢丝开始氧化消磁。国家档案局科研所着手研究关键技术,将钢丝录音带音频信息转化为数字媒体保存,为记忆载体的可读和长期保存做出贡献;辽宁省档案局拟筹建省级多媒体档案转录数字化中心,为大批濒临损坏的多媒体档案资源进行翻录。

5.异质异地备份国家记忆资源为“文化遗产”提供副本。档案保护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业,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异质异地保存,维护其安全、真实和可靠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剂良方。

实现数模/ 模数转换。模拟、数字实现互转,可作为档案资源实现异质保管的重要手段。数模转换即“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是目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英美人口普查数据就异质存于缩微胶片,新加坡政府重要的电子邮件也备份于缩微胶片;模数转换即“缩微胶片输出计算机”,为各类信息资源利用提供便捷途径。四川省档案馆对馆藏的3.5 万卷巴县档案完成模数转换,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巴县档案可实现全文检索。

建设电子档案备份中心。电子文件以及纸质、音像档案等,均是潜在的“文化遗产”,如果遭到破坏,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为响应号召,辽宁省档案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确保省、市、县(区)三级档案数据具备远程容灾功能。随后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启动类似项目,如浙江省档案局以两办名义发文,全面部署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的各项工作。

6.引入档案社会力量为“文化遗产”注入全新活力。在我国,信访、文化、教育很多领域均启用“社会力量”这种模式,2013 年国家档案局倡导“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2014 年由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规范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这从机制体制上对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支持。档案部门与这些单位或个人构建利益共同体,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共赢”。

强化档案中介服务。当前各省各地区档案部门正在开展的百万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就聘用档案中介机构去完成档案数字化工作。随着档案中介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档案保管、档案法律法规和信息咨询、文件或档案价值鉴定和资产评估、档案信息资源编纂开放、承办各种档案事物活动等服务,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引入社会档案人。这个群体有热情且对特定主题的档案熟悉度和理解度较高,这种建立在社会档案人和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很重要。“常州市档案志愿者分会”通过志愿活动,抢救一批珍贵档案,规范一批档案资料,开发一批文化产品。山东省档案局也成立了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河北省档案局欲引入社会力量推进新馆建设。“社会档案人”这个群体正在与档案部门同心协力,为文化遗产传承打开了一扇门。

摘要: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档案部门从事的记忆工程为抓手,研究“记忆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及“记忆工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模式和保护机制,以期从档案视角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启发和良策。

上一篇:导管上皮细胞下一篇:成本分担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