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管理(精选12篇)
档案文献管理 篇1
摘要: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是档案管理的大趋势,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中之一是档案及档案馆集成管理。主要涉及档案集成化管理研究、社会档案的集成服务研究、档案馆集成服务实现研究三个核心内容。其成果将对档案及档案馆的管理整体上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档案,档案馆,档案集成,档案馆集成,集成管理,研究,综述
档案集成管理是将先进的集成管理思想与理论引入到档案学研究领域中,通过对档案管理各要素的集成控制,发挥其竞争互补的作用,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探讨传统档案管理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与集成,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与档案工作信息化的社会要求,让社会更好地认识档案,让档案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1]。
一、档案集成化管理研究
对于集成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关系,湖北宏源电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李荣指出:“档案管理是保护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社会的正常运行、民族文明的传承以及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依赖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2]。铜陵学院凌群英主张应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建立国家档案馆,横向集成各政府机关提供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纵向集成管理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制度,并从理论、理念、立法、实践等方面分析了建立国家档案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3]。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吴琳认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环境和信息化工作背景 下,城建档案最优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对档案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
对于重点工程档案,广东省中山市城建档案馆周珺认为: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大、工程类型复杂、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方法的不科学,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档案质量的参差。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的理论,为工程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档案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5]。
对于电子档案,东南大学档案馆纪晓群、江媛媛、柳萍、张慧慧以《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和谐共存与集成管理》为题目讨论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集成管理问题,认为: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都是档案大家庭的成员,完全能够和谐共存。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集成化管理,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为用户提供融档案信息检索与档案提供为一体的一站式全程服务[6]。
二、社会档案的集成服务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袁浩着眼于档案信息的本质特性,分析高智力老龄人才档案信息特征,综合运用档案价值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研究提出:依据民生档案建构 " 以人为本" 的 " 老有所养 " 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健康档案信息建立多层次 " 老有所医 " 保障体系,运用教育活动档案资源构建适合老龄特点学乐相济的教育模式,利用专业技术档案搭建全方位多维 " 老有所为 " 支持系统,构建高智力老龄人才集成服务保障体系[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张会超、云南大学社科处杨毅在《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引论》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可以具体到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中国领域内各族群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固化则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档案,管理这些档案需要尊重其形成机制和分布状况,又要考虑到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档案利用的需求,民族档案集成管理随之产生;而档案资源的条理化和系统化需求促使民族档案集成管理不断深化,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既立足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多元、档案分散的基本现状,同时又实现了民族一体、档案整合的目标和宗旨[8]。从国家层面上确立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的整体战略和基础架构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档案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西藏民族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赵生辉在概要介绍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的需求,按照平衡多元性需求和一体性需求的思路设计出两次归档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跨地区共享体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中介的多语种电子文件共享体系等技术架构[9]。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安小米从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研究计划,研究意义及预期成果5个方面,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的思路和体系[10]。从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的含义、模式构想、思想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的理论框架[11]。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研究中集成研究的趋势及开展集成文件档案管理的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集成文件档案管理的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构想及其研究创新[12]。
三、档案馆集成服务实现研究
如何实现档案馆集成服务是档案及档案馆集成服务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网络环境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传统档案服务与档案管理系统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全面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需求,制约了开放档案价值的实现。因此在传统档案服务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亟需一种集成的、高效的档案服务使用户获得全新的服务体验,实现用户与档案的全方位对接,将档案服务的作用和功能彻底发挥出来[13]。
集成管理思想是IT服务集约化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薛四新、清华大学档案馆张利以服务型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系统建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IT服务集约化将集成管理思想应用到现代档案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过程中,实现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14]。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冯厚娟从服务理念创新着手,指出档案馆信息资源集成建设之路。在档案馆信息资源集成建设系统内,对用户、档案资源、信息技术、档案馆功能和外部环境这些要素进行集成优化,动态、优化地构建档案馆信息资源集成建设体系[15]。
四、结语
在信息社会,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是档案管理的大趋势,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及档案馆集成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开展档案及档案馆集成管理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保护档案的真实性、增强档案信息利用效力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模式,其研究成果将对档案及档案馆的管理整体上产生深远影响。
档案文献管理 篇2
今年,XX市档案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档案局的工作部署,狠抓落实,在档案馆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规范化管理、社会组织建设、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档案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市委、市政府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葛长伟书记对档案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江凌市长主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有关档案工作问题。市政府领导刚调整分工后,分管档案工作的曾贤林常务副市长就在百忙中抽空到市档案馆新馆调研,对新时期档案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困难。贝冰副市长为解决档案保护专项经费,多次到各县(市、区)与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沟通。20**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XX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清远档案事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连山县委、县政府就连山档案馆的建设问题,多次与市档案局和有关部门沟通;XX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县档案馆置换到新建的县科技图书馆大楼;XX县政府、清新区政府分别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档案馆舍建设,新馆即将启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市档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全市9个档案馆全部通过省档案局的评估,其中市档案馆、XX区档案馆、清新区档案馆获优秀等次。
(二)不断拓宽档案收集渠道,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开展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市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抢救及保护我市重点档案。各地制定重点档案抢救计划,积极开展珍贵档案抢救工作,抢救了大批珍贵档案,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市档案馆从英国维尔康姆图书馆征集到晚清时期清远北江沿岸照片19张。
二是各级综合档案馆认真做好到期档案的接收工作。英德将退伍军人等6类民生档案约15000卷接收进馆;清新将下岗职工等3类专业档案约6500卷接收进馆;清城接收了专业档案2256卷;连山接收了族谱等专门档案4979卷。市档案馆全面接收市直副处以上单位20**年前的文书和专业档案,同步接收电子档案。各级档案馆积极开拓民生领域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群众维权提供凭证。
三是积极开展破产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国有破产转制企业档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至今年底,市档案馆接收商业集团公司、金泰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等135家破产转制企业的档案资料,整理档案约10万卷。城区、清新基本完成破产转制企业档案的接收,阳山基本完成天阳集团等3家破产转制企业档案的约1万多卷的接收整理工作。
四是拓宽档案征集渠道,收集重大政务活动档案,开展市老领导口述历史档案拍摄。市档案馆拍摄重大政务活动照片10900多张;与市史志办联合开展对原市老领导口述历史档案的录制工作,大大丰富了我市声像档案的馆藏资源。
(三)强化安全管理,档案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全市各级档案馆按照上级要求,树立了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不断强化档案安全管理。随着一批档案馆舍的建成,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市档案馆新馆于今年5月落成启用,馆库面积10800平方米,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XX市档案馆新馆落成,建筑面积5137平方米。连山县档案馆纳入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筑面积3364平方米,工程已动工建设。XX县档案局将整体搬迁到即将建成的县科技图书馆大楼,面积约4000平方米。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档案安全保密工作。市档案局与市保密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开展了专项检查,各地根据检查反馈意见及时整改,制定和完善各项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市档案局为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消防安全意识,与市消防局、市机关事务局在市档案馆综合楼举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安全联合演练,这是市区范围最大、动用警力最多、联动单位最广泛的一次消防演练。今年底,市档案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代建局又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档案馆进行安全大检查。阳山、连山等地也组织了对库房档案的全面大检查,确保档案保管安全。
(四)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有了新提高 一是全市各级档案馆不断完善查阅服务平台,简化服务手续,优化服务流程,充分发挥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档案服务。一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馆接待社会各界查档人员17773人次,调阅档案36175卷。其中,清新区档案馆接待查档人员5571人次、XX区接待3681人次、XX市接待3604人次。市档案馆为市属国有特困(转制)企业285名科级退休干部提供档案,确认身份职务,为其顺利解决待遇问题提供了依据。
二是各级档案馆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为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市档案馆每季度编印一期《档案资政参考》,清新区档案馆每季度编印《清新档案》,各地档案局坚持编写《大事记》,积极为《广东年鉴》、《清远年鉴》、《清远史志》组稿。市档案局编撰了《XX市创建“中国温泉之乡”情况综述》等史料,完成近60万字的《XX市“十一五”大事记》初稿;XX区档案局新编了《XX区志》等三种编研材料;连XX县编写《机关事业单位定编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五)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XX市数字档案馆项目全面启动。“XX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智慧清远行动计划(2013—2014年)》,项目总投资1570万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将于近期实施建设。市档案馆建设了两间标准化的数字加工室,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大力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档案信息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各县(市、区)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XX区对重点全宗单位和重点档案进行扫描和复制,并与目录挂接;清新区已完成100多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市城建档案馆已完成200多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
(六)积极探索基层档案管理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初,市档案局、民政局、农业局联合印发《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村实施办法》,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XX县、连山县政府召开了动员会,XX县、清新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开展创建新农档工作;XX市黎溪镇政府充分发挥镇档案室的作用,对所属各行政村档案建设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XX市将档案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乡镇的考核;XX县杜步镇政府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镇政府工作目标和各涉农部门及村委会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建立了新农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上述措施,全市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镇、村顺利通过了验收。
(七)推行目标管理,档案业务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
一是首次对各县(市、区)档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市档案局制定了《关于对各县(市、区)档案局今档案业务实行目标管理的通知》,将各县(市、区)档案业务工作分解为二大块19小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档案业务的监督指导。二是针对各立档单位,继续利用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升级考核办法,督促各单位全面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去年,全市共有44个单位档案综合管理达省级标准。三是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工程档案业务指导。市档案局会同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对县道x405、x404线及清西大道建设工程项目档案进行验收;连南、清新、英德进一步加强了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八)加强档案法制建设,依法治档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8、9、10号令精神,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网上审批事项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指导,进一步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依法治档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各地已基本完成所辖各全宗单位及村委会《文书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审批工作;市档案馆完成了《XX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的修订工作,经省档案局批复,已由市政府印发实施。各县(市、区)档案局已完成了本地《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的修订,并全部上报市档案局;监督指导本地所属国有企业做好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工作。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一是去年市档案局创办《清档信息》,及时宣传、反映XX市档案事业发展的进展、重要动向、经验做法和档案服务典型。二是发挥档案信息网站、官方微博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档案相关信息。广东新闻联播“山区行”栏目第一期,就以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照片为开端。三是以6月9日“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全市各地开展了档案法制宣传、现场咨询、专题讲座、新闻媒体报道等一系列的档案宣传活动。四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今年,英德、连南被评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均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是举办各种档案专题展览。市档案馆与市规划局联合举办清远城市规划专题展;清新区组织多批村委会干部到区档案馆参观展览;XX区档案展览接待了一批港澳参观团;英德档案局为“市政规划展览”和“英德革命历史陈列馆”提供档案展示资料。
(九)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档案人才队伍业务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全市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培训、职称评审等方式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通过开展“正风行动”,工作作风有较大转变。一是组织档案干部参加省档案局举办的培训班;二是市档案局举办了三期档案岗位培训班,培训了档案员350人;三是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英德、清城、清新、佛冈、连山等地分别为镇、村级档案员举办了实际操作等专题培训班。四是成立了档案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形成了XX市档案专业初、中级职称配套的评审体系。五是结合档案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正风”行动和“公述民评”活动,治理“庸懒散奢软”行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
(十)充分发挥档案学会职能,服务档案事业初见成效
培育和加强档案社会组织管理,推进政府购买档案服务的进程,这些做法受到了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通过大力加强市档案学会建设,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实现了向档案学会的转移。一是档案学会承接了政府购买档案数字化加工和档案整理服务。二是档案学会承接了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服务,为我市培训了大批档案人员。三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为全市档案工作、理论、学术研究服务。四是协助市档案局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提供档案法律咨询服务。档案学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机关人少事多和档案信息安全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档案事业发展。
档案文献管理 篇3
1学科类别与研究层次
文献仅涉及行政法及地方法制(32篇)与档案及博物馆(26篇)两个学科。全属社科领域,其中,实践性研究的行业指导(37篇)比例,高于属于理论性研究的基础研究(17篇)37.04%。有3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到了全部文献的5.56%。
2发表年度
从文献的年度分布上看,54篇文献分布在22年间,年均2.5篇。最高值10篇,中位数5篇,众数1篇(6个年份)。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见,文献发表情况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至1996年,研究冷清,关注度低;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6年,研究相对平稳,关注的持续度稳定;第三阶段从2007年到2012年,研究趋热,关注度提高。
3期刊分布
从期刊的分布上看,54篇文献分布在21种期刊上,刊均发表文献量为2.6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5种,占21种期刊的71.43%;发表文献46篇,占54篇文献的85.19%。在15种档案学期刊中,档案学核心期刊11种,占全部21种期刊的52.38%;发表文献41篇,占全部54篇文献的74.1%。在档案学核心期刊中,发文2篇以上的有:《档案管理》19篇、《四川档案》6篇、《中国档案》5篇、《档案》3篇、《山西档案》2篇。档案学期刊,特别是档案学核心期刊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远高于非档案学期刊,其中,《档案管理》以19篇的载文量(占全部文献量的35.19%,档案学期刊文献量的41.3%,档案学核心期刊文献量的47.5%)成为这一研究中核心的核心。
4作者与作者单位
从文献作者分布看:54篇文献中,署名的46篇,共涉及作者30人,其中,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4人(黄志勇12篇、刘东斌4篇、吴雁平3篇、陈忠海2篇),发表文献21篇,占全部文献的38.89%,成为这研究的核心作者。在署名的46篇文献中,合著6篇(3人合著2篇,2人合著4篇),合作率13%。
从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看:54篇文献中,署明作者单位的43篇,作者分别来自26个单位,2个单位合作发表的文献2篇,其他均为一个单位的作者所撰写。在26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3个,占单位数的50%;高校10个,占单位数的38.46%;其他单位3个,占单位数的11.54%。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最高,高校次之。
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福建省大田县档案局(12篇)、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4篇)、河南省开封市档案局(3篇)、郑州大学(2篇)、河南大学(2篇)5个单位,以不到单位数20%的比例,发表了超过署明单位文献总量50%的文献,成为这研究的核心单位。
5中文关键词
在中文关键词中,54篇文献涉及前60个关键词中,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档案(6篇)、行政执法(6篇)、档案行政管理(4篇)、依法行政(3篇)、档案行政执法(2篇)、执法(2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2篇)、监督(2篇)8个。直接与“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相关的有:档案行政管理(4篇)、行政管理(1篇)、管理对象(1篇)。“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并不是这些文献研究的重点与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偏重档案执法,二偏重档案法制,三偏重档案行政管理。
6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整个研究文献的学科集中度高,重叠率低;研究偏重于实践;相当一部分文献出自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者之手;2010年前,研究活跃度不高并有中断;2011年起,关注度开始增加,活跃度大增;研究已经产生了一些核心研究者,研究者的区域性分布明显;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与研究热情高于高校与其他单位。但整个研究的专指性不高,真正以“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为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文献还没有。这一问题应该成为档案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
档案文献管理 篇4
一、文献数量分布
从文献数量看, 2003年~2015年间, 以《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和《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颁布的2009年为界, 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2009年为起步阶段, 文献数量稀少, 多数年份在2~3篇上徘徊, 少有起伏。2010年~2013年则为高速增长的起伏活跃期, 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增速快, 起伏大, 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 3年半的文献数量是前7年的5倍, 2012年达到高峰 (26篇) 。这与《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和《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两个规范出台有直接关系, 两个规范的颁布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并且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文献学科分布
从文献学科分布看, 涉及到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5个不同学科。具体分布情况是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64篇, 占87.67%;档案及博物馆4篇, 占5.48%;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3篇, 占4.11.%;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各1篇, 各占1.37%。虽然该领域研究是涉及医药卫生与档案学的跨学科研究, 但文献的学科分布上医药卫生类却占到了90.41%, 说明文献研究内容具有高度的学科专业性。
三、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看, 自然科学类69篇, 占94.52%;其中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15篇, 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39篇、行业技术指导13篇、专业实用技术2篇。社会科学类仅有4篇, 占5.48%;其中学术性较强的基础研究2篇, 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指导、行业指导各1篇。总体上看研究大都属于自然科学 (69篇) , 并且偏重于应用性研究 (56篇) , 在自然科学中又以工程技术 (39篇) 、行业技术指导 (12篇) 、专业实用技术 (2篇) 等应用技术类为重。
四、文献作者分布
从作者分布看, 73篇文献涉及作者超过了160人, 其中发表两篇文献以上的只有赵丽清、林湖兰、潘红梅、马海燕、徐义晗5人, 占全部作者数的0.31%;发表文献8篇次;其他作者中独立发表文献的有26人, 占全部作者数的16.25%, 与其他作者合作发表文献的有129人之多, 占全部作者数的80.63%。73篇文献中有43篇为2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 合作率高达58.9%, 几近6成。最多1篇的合作者有17人, 平均每篇3人。总体上讲缺少核心作者与超高的合作率是这一领域研究者的主要特征。
五、作者所属机构分布
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 73篇文献共涉及超过84个不同机构。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单位6个, 占9.1%;发表文献13篇, 上全部文献的17.81%, 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相对核心研究机构。这6个单位分别是杭州师范大学 (3篇) 、吉林省延边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篇) 、中国医科大学 (2篇)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篇) 、福建医科大学 (2篇) 、沂水中心医院 (2篇) 。
在84个单位中, 各类高校22个, 占26.19%;各级医院与卫生防疫机构51个, 占60.71%;行政管理部门8个, 占9.52%;其他单位3个, 占3.57%。医院与卫生防疫机构成为这一领域的文献主要产生者与其担负的居民健康保障使命有直接关系。高校发表文献数量占比第二, 与文献多数出医学专业师生之手有关, 表明教师与在校学生对这一领域有相当多的关注。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发表的文献不多, 其中医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文献数量最多, 这表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专业档案管理的重视并不逊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专业和专门档案重视。
较高的机构合作率是又一个显著特点, 73篇文献中有14篇是多个单位合作完成, 最多的1篇文献由7个单位合作完成。平均由2个单位合作完成。
六、文献来源分析
从文献来源看, 73篇文献分布在50种期刊上, 刊均只有1.46篇, 分散度很高。医药卫生专业期刊33种载文50篇, 占文献总量的68.49%, 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医药卫生专业期刊有6种共载文23篇, 占文献总量的31.5%。其他期刊12种载文14篇, 占文献总量的19.18%, 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其他期刊有2种共载文4篇, 占文献总量的5.48%。档案学专业期刊5种载文9篇, 占文献总量的12.33%, 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档案专业期刊有2种共载文6篇, 占文献总量的8.22%。档案专业核心期刊1种, 共载文3篇, 占文献总数的4.11%。可以看出, 医药卫生专业期刊在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刊上分布与发表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期刊和档案学期刊。档案学期刊与档案学核心期刊上的成果数量都比较少,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档案专业对此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比较薄弱。
七、结语
综上分析,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研究由于起步晚, 时间不长, 规模较小, 因此成果十分有限。但随着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落实,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将会成为基层卫生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研究也将成为档案学研究的有一重点与热点, 不仅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 也会有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斌, 马海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04:281-283.
[2]何蕾, 马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 2011, 02:23.
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5
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质上就是发掘寻找并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中一切适合经济建设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和信息,为地方的民族经济和社会服务,为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务,以及为世界各民族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就目前而言,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开发和利用:①编制剑川民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进行剑川地方文献的书目控制,并编制一些专题目录数据库,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对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查和研究;②在设立南诏大理史研究机制的同时,应加强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研究,如大理州图书馆,在原民族文献室的基础上,突出民族自治州图书馆特色建立的“南诏大理国文献资料中心”、大理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和视听资料室、剑川县文化局、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和石钟寺文物档案室,都藏有较为丰富的南诏大理国地方文献资料,是我们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重要基地;③加快开发和利用剑川地方文献资源,对于地方民族学科的建设、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人才的培养,都有可用之处,是西部地区施行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④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为大理剑川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其作用非常重大,其意义更为深远。
总之,拓展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增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新亮点,构建新型的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走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色化和网络化发展之路,前景可望,意义重大,值得开发,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最后,试图将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意向性构建如下:
第一,剑川石窟研究期刊篇名目录及全文数据库: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期刊篇名目录,作者共收录100余条。在此略举几条如下:①杨新旗.石宝山的原始文化初探.大理文化(大理),1998,6:45~47;②杨适夫.明清文人题咏剑川石宝山.云南文史丛刊(昆明),1991,1:184~186(转163);③张文渤.剑川石宝山旅游诗话.大理文化(大理),1997,6:51~53;④张楠.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艺术.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昆明),1991,11:379~385;其余略……
第二,剑川石窟研究书目及全文数据库: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书目,作者共收录近40多条。在此略举几条如下:①宋伯胤.剑川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6;②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第一版];③陈兆复.剑川石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7[第一版];其余略……
第三,剑川石窟图文数据库:剑川石钟山石窟是灿烂的东方文化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的宝藏。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中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壮丽辉煌的 篇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建构“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图文数据库”,对于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促进石钟山石窟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促进剑川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共收拍剑川石钟山石窟照片近60多幅。在这里举例两幅如下:①石钟寺区第七窟甘露观音像(见图1):甘露观音坐像高1.52m,左手捧钵置膝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因毁坏不可辨认[4]。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美丽聪明、善良慈悲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②石钟寺区第五窟释迦修行像(见图2):石钟寺区第五窟释迦修行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诚朴厚重。窟高1.2m,宽1.4m[5]。窟形仿堂屋建筑,窟檐雕有精致的图案纹样。“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77.
[2]宋伯胤.剑川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12-27.
[3]杨锐明.南诏大理研究馆藏专题目录索引[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73-165.
[4]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诏大理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40-149.
[5]李昆声.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9-120.
档案修裱文献统计分析 篇6
关键词:档案;修裱;文献;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70-02
一、研究涉及的学科
国内有关修裱的研究共涉及档案及博物馆、有机化工、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国文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建筑科学与工程、出版、轻工业手工业、旅游10个不同学科。其中档案及博物馆110篇,占89.43%;有机化工7篇,占5.69%;而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国文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建筑科学与工程、出版、轻工业手工业、旅游8个学科各1篇,共占8.5%。研究的专业性非常强。
二、文献的年度分布
从1962年第一篇有关修裱研究的文献发表,到2013年53年间有32个年份有文献发表。全部年份平均文献数为2.32篇,有文献发表年份平均文献数为3.84篇。最少的年份为1篇,最高的年份为10篇。中数为5篇。众数为4篇(7个年度)。具体情况:1962年1篇,占0.81%;1964年1篇,占0.81%;1980年2篇,占1.63%;1982年1篇,占0.81%;1984年2篇,占1.63%;1986年1篇,占0.81%;1987年2篇,占1.63%;1988年6篇,占4.88%;1989年2篇,占1.63%;1990年4篇,占3.25%;1992年5篇,占4.07%;1993年6篇,占4.88%;1994年6篇,占4.88%;1995年4篇,占3.25%;1996年5篇,占4.07%;1997年4篇,占3.25%;1998年8篇,占6.5%;1999年5篇,占4.07%;2000年6篇,占4.88%;2001年4篇,占3.25%;2002年6篇,占4.88%;2003年2篇,占1.63%;2004年1篇,占0.81%;2005年10篇,占8.13%;2006年3篇,占2.44%;2007年5篇,占4.07%;2008年4篇,占3.25%;2009年4篇,占3.25%;2010年5篇,占4.07%;2011年4篇,占3.25%;2012年3篇,占2.44%;2013年1篇,占0.81%。
从文献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但整个60年代的研究只有前期有零星文献发表,后期没有文献发表。整个70年代相关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没有1篇文献发表。进入80年代,研究开始恢复,10年间有7个年份共发表文献16篇,年均不到2篇,最多1年发表文献6篇。进入90年代,研究日趋活跃,10间共发表47篇,年均近5篇;只有1个年份没有发表文献;最高年份发表8篇。进入21世纪后,研究的持续性更强,没有空白年份出现,文献总量比20世纪90年代略少,达45篇,但最高年份为10篇,研究的起伏较大。近年来,年度发表文献的数量略有下降,研究有降温的趋势。
三、文献的基金资助、研究层次及作者分布
在123篇文献中,仅有《正确看待档案修裱技术》1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这篇文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张美芳教授2007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档案保护技术的战略走向”(项目编号:07BTQ030)。
从文献涉及的层次来看,可分为2类5个层次。其中社会科学116篇,占94.31%(基础研究81篇,行业指导34篇,职业指导1篇);自然科学7篇,占5.69%(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4篇,工程技术3篇。社会科学占绝对多数。
从文献作者的分布情况看,123篇文献作者就超过了132人,2篇以上的作者31人,发表文献69篇次。其中余紫冈、梁朝玉、狄娟、曹枫、张清志、吴志刚、刘舜强7人各3篇,共21篇次,占17.07%;邹心欣、周景华、赵美华、张玉荣、张美芳、袁国华、于继平、尹慧道、燕开良、颜红梅、薛蓉、王勇、王晓源、王冬明、施佩璜、马秀艳、刘小敏、梁惠卿、连成叶、李维锋、李锐、姜建国、陈学敏、陈文樵等24人,各2篇,共发表48篇次,占39.02%;宗培岭、朱晓莉、朱贤述、郑莲香、赵满堂、章周叶、张芝桥、张芸、张树清、张焕叶、翟兴运、曾声珂、于成志、杨谊、杨白新、严表、许兴斌、徐向东、徐廷骠、徐丽萍、辛飞飞、伍同、吴君红、魏斌、王英兰、王应麟、王艳明、王伟郦、王曙光、王世林、王庆峰、王明哲、王建库、王惠娟、王海峰、王丹琼、汪思明、田益民、田磊磊、陶琴、孙晓、孙慰耆、孙书静、苏云龙、苏丽娅、史伟、沈阳市档案局档案抢救课题组、沈蒙、邵金耀、潘思羽、潘建军、欧阳慧龄、梅军、毛清英、麻新纯、麻爱萍、栾承素、吕玲、刘志峰、刘志东、刘旭东、刘静宜、刘国科、廖前方、梁新、梁翠华、李钰章、李玉虎、李永新、李筱春、李淑华、李琦、李兰、李景仁、李关亮、李大龙、景丽霞、姜丽娟、黄均霞、胡延平、胡东宁、侯传学、付雪涛、冯乐耘、冯鹤旺、方榴膺、段锡璋、董佩华、董慧娟、丁金根、达式玉、崔晓伟、成古、陈勇、陈鹏、陈红、陈福英、陈菲、陈迪、陈道国、蔡顺琴等101人各1篇次,占82.11%。总体人均0.93篇。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核心作者群。
在这些作者中,合作文献数为32篇,占26.01%。合作率超过了整个文献数的1/4,比例非常之高。在这些合作的文献中,7人合作的1篇,5人与4人合作的各3篇,3人合作的10篇,2人合作的15篇。
四、文献涉及机构的分布情况
从文献涉及的机构看,至少有90个单位,单位平均值为1.37篇。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有20个单位,占单位数的22.22%;发表文献53篇,占123篇文献的43.1%。成为这一研究的核心研究单位。其中安徽省档案局5篇,占4.07%;四川省档案局、云南省档案局2个单位各4篇,占6.5%;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省档案局、同济医科大学、故宫博物院、天津师范大学6个单位各3篇,占14.63%;北京图书馆、广东省阳江市档案局、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贵州省档案局、河南油田、黑龙江省档案馆、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南省档案馆、湖州市档案馆、淮南师范学院、嘉善县档案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景宁县档案馆、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昆明市档案馆、乐山市档案馆、临汾地区档案局、临汝县档案馆、灵台县档案局、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滕州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局、台州地区档案馆、滕州市档案馆、天津市城建档案馆、天门市档案局、外交部原档案室、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双版纳州档案局、湘西自治州档案馆、萧山市档案馆、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烟台职业学院、阳泉局、云南省档案局馆、福州市交通建设发展总公司、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重庆市档案局等各70个单位各1篇,占56.91%。从文献作者机构分布看,档案局馆所占比例与发表文献均是最高。
五、文献的来源类别、期刊分布、关键词分布情况
在全部123篇文献中核心期刊100篇,占81.3%;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30篇,占24.39%。核心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所占比例高于普通期刊。研究的文献权威性高。
从文献的期刊分布看,123篇文献分布在32种期刊上,刊均3.84篇。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20种,占62.5%;发表文献111篇,占90.24%。文献的分布相对集中。其中档案学研究15篇,中国档案13篇,档案学通讯12篇,浙江档案11篇,兰台世界10篇,云南档案6篇,四川档案5篇,北京档案、贵州档案、湖南档案、山西档案4种杂志各4篇,城建档案、档案、档案管理、湖北档案、上海档案5种各3篇,档案天地、黑龙江档案、山东档案、粘接4种杂志各2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档案与建设、东南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黑龙江造纸、化学与黏合、秘书、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杂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等12种杂志各1篇。档案学期刊与档案学核心期刊是关注这一研究的主要媒体。
从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看,共涉及49个关键词,其中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11个,占到了22.45%。其中档案8篇、修裱6篇、修裱技术4篇、淀粉3篇、档案修裱3篇、书画修裱2篇、档案保护2篇、方法2篇、中药2篇、解决办法2篇、淀粉胶粘剂2篇;黏度、黏合剂配置、标准、修裱文献等38个各1篇。文献使用关键词的比例不足半数。研究的专指性与规范性都比较差,这与这一研究起步早,早期文献不规范有直接关系。
六、结语
档案文献管理 篇7
预防性保护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对于档案文献遗产而言, 狭义的预防性保护有三层含义:第一, 通过保管环境的合理控制, 使未濒危档案远离濒危;第二, 减缓已濒危档案的消亡速度, 尽量延长其寿命;第三, 确保修复后的档案保持相对稳定的理化状态。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将广义预防的概括为:在不危及物品真实性的前提下, 延迟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的损害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和行动。具体来说, 就是运用光照度、环境条件、空气质量、害虫综合管理、处理、包装、运输、展览、储存、维护、利用、安全、防火、突发事件的准备和应答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本文主要以预防性保护中的管理层面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因为预防性保护的管理层面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所以也应采取宏观和微观的双重管理策略, 以减少档案文献遗产损坏的概率, 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一、宏观层面
1. 长期保护策略。
制订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长期保护策略, 提出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管理规章、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注重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整理与保管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 制订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载体材料, 采用不同的保护模式与方法, 对损坏程度和稀缺情况不同的档案文献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计划。
2. 专业法规。
我国缺乏明确专指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法律法规, 与之相关的法律包含在现有的《档案法》中。虽然国家档案局和各地方档案局也发布了一些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管理办法或条例, 但是对于全国不同地域的档案文献遗产的全方位保护来说还远远不够。在当今建设法制社会的时代, 法律法规的欠缺, 会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造成法律上的空缺或空泛, 缺少执法的依据。各地区档案馆应根据《档案法》和相关遗产保护法等上位法健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管理规章, 对所有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经费来源和利用原则、保护人员资格、责任、应急措施、抢救办法等制订具体的标准或做出明确规定, 把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 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使之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
3. 保护政策与标准。
在政策导向上,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适当考虑向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领域倾斜, 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科技研究和实践。同时, 加强标准化建设, 促进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研究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成, 研究各标准项目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及与相关标准的科学关系, 将先进的共用关键保护技术和普遍认可的保护材料转化为技术标准;重点开展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存环境标准、档案馆功能设施标准等通用标准研究;进行不同类型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与保护规范以及技术标准研究, 推进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及成果推广, 促进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标准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完善。
二、微观层面
1. 为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提供特殊保管形式。
通过提供特殊的保管形式, 使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对诸多影响因素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 延缓其老化的速度, 预防损坏的发生。而特殊保管形式的提供可依靠微气候法实现。微气候法是指为价值重要、较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小环境, 通过加强对其周围微气候的控制, 达到重点预防的目的。2001年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馆长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国家档案馆, 尤其是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可以尝试建立‘档案特藏室’, 将特别珍贵、重要档案集中保管, 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 对重点档案实施特殊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特藏室的建立是加强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 改善重点档案保管条件, 保护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重要举措。档案特藏室的建立和微气候法的理念正好契合, 即对最珍贵、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提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控制, 减缓其损坏的速度。因此, 可将信息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放入特藏室中进行保护。
2. 建立库房巡检制度, 做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调查的跟进工作。
对馆藏档案文献遗产整体调查的完成, 并不意味着调查工作的结束。随着时间流逝、环境变化、人为损坏等因素, 调查结果中情况较好的档案文献遗产可能出现破损, 破损较轻的档案文献遗产可能情况恶化, 抢救后的档案文献遗产也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因此, 调查工作的跟进必不可少。档案馆可在日常库房工作内容中添加库房巡检一项, 即在日常记录温湿度等环境指标的同时, 随机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可在全面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馆藏中较为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或之前调查中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和普遍的全宗, 可重点抽查。第一步可5点取样 (一种重点调查的方法, 即从库房中选定5个不同的区域进行调查, 进行定性分析) , 如发现问题可增为8点取样, 问题普遍可继续增加取点数。通过增加取样点可判断该问题是局部问题还是库房的整体问题, 如局部问题可对局部进行抽样调查或者普查, 如是库房的整体问题可根据之前调查的数据有选择的进行复查。
3. 提高危机管理意识, 制订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
应依据档案文献遗产存世的全过程, 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危险, 对其进行完整的预防性保护。在档案文献遗产的保管、利用、运输和展出中, 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 并对档案文献遗产的耐久性产生影响。因此, 在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中应提高危机管理意识, 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随时做好准备和应答。档案文献遗产应急预案应该包括:档案文献遗产保管和保护中的环节, 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危机出现后的抢救措施等。
4. 提供复制品利用和展出, 减少档案原件损坏的概率。
对于需要经常利用和展出的濒危档案文献遗产, 可通过仿真技术, 制作相应的复制品提供利用和展览, 以减少展出流程对其的影响以及档案受到损坏的可能, 从而达到预防性保护的效果。目前主要的仿真技术有:档案的临摹、水描技术和数字化仿真技术。
档案文献管理 篇8
关键词: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统计
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在档案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不多。在知网文献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档案行政管理”并且“法制化”为联合检索词进行检索,对2014年5月10日前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33篇。以下是对这33篇文献的统计分析结果。
一、来源数据库分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来自于4个文献数据库。来源比较广泛,覆盖面较大。具体情况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8篇,占84.85%;特色期刊2篇,占6.06%;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占3.03%;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占6.06%。
二、学科分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来自于4个学科。学科没有重叠与交叉。具体情况是:档案及博物馆9篇,占27.27%;行政法及地方法制9篇,占27.27%;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1篇,占3.03%;其他14篇,占42.42%。
三、发表年度分布 26
从文献的发表年度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始于1991年,至2013年已有23年。平均每年发表文献1.43篇。最高年份是5篇,最低是1篇。中位数为2.5篇,高于平均数。众数为1篇(8个年份)。1991年到2003年是第一阶段,2007年到2013年为第二阶段。
四、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基本上来自于社科领域,共14篇,占42.42%。自科1篇,占3.03%;大众文化1篇,占3.03%;其他17篇,占51.51%。研究明显属于社会科学类研究的范畴。在具体研究的层面上,研究略为偏重于理论性研究,而实践性的研究占比也非常大。
五、作者分布
从文献的作者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来自于35位作者,每位作者平均发表文献数只有0.94篇。发表两篇以上作者2人(李富英、杨爱东),占5.71%;发表文献2篇,占6.06%。这些作者是高产作者,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合著文献5篇,占15.15%。其中3人合著的1篇 , 占3.03% ;2人合著的4篇 ,占12.12%。合作率不高。
六、机构分布
从文献的机构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署名单位的22篇,来自个22机构。平均每个机构发表文献1.5篇,没有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机构。在全部机构中,档案行政管理机关10个,占%;发表文献10篇,占45.45%。大学5个,占22.73%;发表文献5篇,占22.73%。其他党政立法机构5个,占22.73%;发表文献5篇,占22.73%。企业2个,占9.09%;发表文献2篇,占9.09%。
七、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从文献的期刊来源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署名期刊及出版机构的30篇,来自于20种媒体。平均每种媒体发表文献1.5篇。发表2篇以上的6种,占30%;发表文献16篇,占53.53%。这种媒体是名副其实的核心载体。
八、关键词分布
从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共使用关键词166个,使用291次,平均每个关键词使用1.75次。使用2次以上的44个,占24.1%;使用196次,占67.35%。
九、文献分析与小结
综上所述,“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研究规模较小,以期刊论文为主,档案学期刊是主要载体
从文献的总体 规模上看 ,33篇文献对 于档案行 政管理这样一个话题,在依法行政的背景下,是一个比较小的规模,这表明档案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还不是非常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献大多集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占接近全部文献的9成(28篇,84.85%)。再加上属于期刊的特色期刊(2篇,占6.06%)所发表的文献,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超过了全部文献的9成。全部文献中,有76.67%(23篇)发表在档案学期刊上,有33.33%(6篇)发表在档案学核心期刊上,档案学期刊,特别是非档案学核心期刊对这一研究敏感性与关注度要高于非核心档案学期刊和其他期刊。虽然平均每种期刊平均发表文献只有1.5篇,但发表文献超过2篇的有6种,只占30%,但发表文献16篇,超过了全部文献的半数(53.53%),已经成为研究这一问题的核心期刊。除了期刊以外,会议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也有相关文献发表,但数量非常少。研究还没有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与课题,还没有引起档案学专业理论学者,特别是高校博硕士导师的关注,没有成为档案行政管理及档案法学的研究对象。
2、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和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学科,属于社科类研究的范畴,且偏重于理论性研究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33篇文献中有18篇来自于档 案的行政法及 地方法制 学科,占到了全部文献的半数以上(54.55%)。学科集中度比较高,与其他研究内容在学科所属上多存在重叠或交叉不同,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没有学科重叠与交叉现象。但却出现了14篇文献(42.42%)没有划入任何学科所属的情况。这或许表明这一问题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不易明确划分学科。如果按照社科与自科来划分,有14篇属于社科(42.42%),自科和大众文化各有1篇(6.06%),研究明显偏重于社会科学范畴。在具体研究的层面上,理论性的基础研究9篇,占27.27%;实践性研究6篇,占18.18%,偏重于理论性研究。这种判断的准确性受占51.51%的文献(17篇)没有学科所属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使用这一结论时应当注意并加以说明。
3、研究受档案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影响,研究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活跃期及高峰与核心事件正相关
从文献的年度分布看,有关“档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文献始于1991年,而这一年正好是《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后的第二年。整个文献的分布以2006年《档案法》第二次修改启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高峰出现在1997年,这一年是《档案法》第一次修改后 重新颁布实 施(1996年) 的第二年。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3年,2007年正好是《档案法》第二次修改(2006年)开始的第二年,在这之前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2010年10月10日,为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第二阶段的高峰(2012年)正好出现在《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颁布之后的一年之后(2012年)。研究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活跃期及高峰受档案法律法规及国家大政方针颁布实施的影响。
4、研究以档案行政管理人员与行政机构为主,个人合作强于机构合作,尚没有核心研究机构和核心研究者
从文献的 作者情况 看 , 平均0.94篇发表文 献数和5.71%的低多篇率,表明这一研究领域还没有核心作者。15.15%的低合作率则表明研究多为单枪匹马的个人模式。每个机构平均发表1.5篇文献,使机构与作者情况相比略显突出,但没有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机构和没有机构合作发表文献,则显见出这一研究同样没有核心研究机构。在全部机构中,无论是机构数,还是发表文献数,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都位居第一,占比最高,大学与其他党政立法机构居第二位,企业机构最后。如果考虑党政立法机构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管理性质的情况,行政管理机构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占68.18%,占绝对多数。档案行政法制化研究及实践的主体与主导均为行政管理机构,且以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为主。
5、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依法行政 、依法治档 、执法 、法制化、法律法规、监督检查、处罚等方面
从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看,166个关键词,291次使用频率,每个关键词1.75次平均使用频次,表明研究的内容广泛而多样。44个(24.1%)高频关键词占67.35%(196次)的使用率,则表明研究的内容有比较强的专指性。在高频关键词中,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执法、法制化、法律法规、监督检查、处罚等方面相关的关键词的使用频率更高,更集中。这与实践中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者,在档案行政法制建设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相吻合的。研究关注并力图解决档案法制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十、结语
档案文献管理 篇9
一、制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方案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方案是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理念落实到抢救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制定抢救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其任务是以保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进行科学的整体策划, 制定系统和详尽的抢救措施, 核定实施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 它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工作的全过程中具有纲领性的地位。因此, 在制定方案前要进行摸底调查, 弄清楚哪些是亟待抢救的、数量有多少、抢救力量和水平怎么样、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在实施抢救与修复前, 档案馆应以馆藏档案文献遗产为对象,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 通过对馆藏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坏情况的调查, 收集第一手资料, 整理相关原始数据, 进一步明确档案文献遗产抢救范围, 采用结合实际的抢救方法, 编制抢救馆藏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方案, 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的目标。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应分轻重缓急, 区别对待。在制定抢救计划时, 应根据调查结果明确标定抢救的先后顺序和针对性, 保证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优先抢救和不同档案个性化处理的原则。基本原则是先抢救破损严重的档案文献遗产, 后抢救破损轻微的档案文献遗产;先抢救年代久远的档案文献遗产, 后抢救年代较近的档案文献遗产;先抢救利用率高的档案文献遗产, 后抢救利用率低的档案文献遗产;先抢救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档案文献遗产, 后抢救利用价值一般的档案文献遗产, 以缓解档案馆各方面的实际困难, 集中力量抢救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此外, 对于粘结成砖的档案文献遗产, 可放缓进行, 但对于将成碎末的档案文献遗产, 需要抓紧抢救, 以防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和遗憾。
二、建立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信息库
一是建立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库, 包括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情况、保存现状、损坏程度、老化状况、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稀缺程度、重要与否等基础数据以及各种抢救材料种类、产地、品种、规格和价格等相关信息;二是设立专家数据库, 将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方面的专家纳入其中, 在制定抢救性保护计划和具体的抢救操作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抢救对象, 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和指导;三是将已抢救的档案全部纳入信息库中, 建立一个完整的抢救过程数据体系, 同时提供已有的抢救实验方法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实现抢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笔者建议建立国家档案局、省和市 (地) 三级互联的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平台, 对全国的档案抢救工作进行监测管理, 以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集成信息库为支撑, 提高抢救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三、建立抢救档案
抢救档案是把档案文献遗产抢救前的状况以及整个抢救工作过程中的抢救方法、抢救材料、抢救原则、抢救细节、抢救时间、抢救人员、验收人员等所有详细资料随同抢救完成的档案文献遗产一并归档。建立抢救档案的意义在于:第一,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文献遗产原件不被后人在再次抢救中随意改变物质组成或原有形制;第二, 如果档案原件的原貌被改变了, 那么什么时候改变的, 改变的依据是什么, 都可以通过抢救档案查询到有关信息;第三, 一份科学完备的抢救档案可以为后人在再次抢救中提供档案原貌的第一手参考资料;第四, 抢救档案保留了抢救信息和抢救经验, 便于同行之间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由于抢救性保护的对象大多为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需要再次修复。此时, 抢救档案对于准确把握档案文献遗产的原貌、制定再处理方案进而实施妥善的修复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在, 国家图书馆已经把在抢救前制定抢救方案和抢救后建立抢救档案作为该馆抢救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并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的抢救信息管理系统, 值得档案部门借鉴。
四、制定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
目前,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缺少相应的规范或标准, 因此, 制定抢救的标准与规范已刻不容缓。通过制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 起到保证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质量与安全的技术控制作用, 将先进的共用关键技术和普遍认可的保护方法转化为技术标准, 把已经在抢救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修复材料上升为修复材料标准或规范, 重点是制定档案修复材料通用标准、修复技术标准和修复用具等通用标准、不同类型档案保护修复规范与技术标准以及通用的抢救流程、修复要求与试验方法和管理技术等标准。
五、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档案文献管理 篇10
为了解血站采供血档案管理信息化现状, 更好地为采供血机构的业务工作提供服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 以文献来源数据库、学科、发表年度、研究层次、关键词情况为指标, 选择来自中国知网, 检索条件为:题名= 采供血or题名= 血站and题名= 档案and题名= 信息化 (精确匹配) 。检索时间为2016 年5 月16 日, 检索到的16 篇文献为样本, 进行如下分析。
一、来源数据库
从样本的来源数据库看, 16 篇文献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 个数据库。均期刊文献, 占比100%。见表1。
二、学科
从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涉及到档案及博物馆、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3 个学科。见表2。
以3 个学科的文献量计算, 共有25 篇次, 超过实际16篇文献9 篇, 文献有56.25%的超高学科交叉性。
三、发表年度
从文献发表的年度看, 文献最早发表于2007 年, 至2016 年共10 年。年平均发表文献均1.6 篇。最高发表6 篇, 最少1 篇。详细情况及占比见表3。
从趋势上看, 相关研究整体上看是一个不断升温的过程与趋势。从2007 年2011 年间, 相关处于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当中。2012 年后到2014 年, 研究在波动中达到了高峰。2015 年到2016 年明显下滑。整体上看, 是一个上升态势。
四、研究层次
从研究的层次看, 16篇文献涉及到职业指导 (社科) 、行业指导 (社科) 、基础研究 (社科) 、工程技术 (自科)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自科) 、行业技术指导 (自科) 、专业实用技术 (自科) 7 个不同层次。具体占比情况见表4。
从文献的大类看, 社会科学 (8 篇, 占50%) 与自然科学 (8篇, 占50%) 各占一半。研究没有明显偏重于某个科学领域。
五、关键词
从文献共涉及的22 个关键词看, 涉及使用频率在2 次以上的有6 个, 共使用39 次。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管理、血站、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血站档案等方面。从关键词看, 大部分内容与档案网站设计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具体内容见表5。
六、结语
首先研究的总量偏小, 从样本的来源数据库看, 仅涉及2 个数据库。从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虽然只涉及到档案及博物馆、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3 个学科, 但均研究的主题高度相关, 并且研究具有超高的学科交叉性。
其次, 从文献发表的年度看, 研究起步晚, 成果时断时续。从研究的层次看, 涉及7 个不同层次,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占一半。研究没有明显偏重于某个科学领域。
最后, 从文献共涉及的关键词看, 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管理、血站、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血站档案等方面。
参考文献
档案文献管理 篇11
摘要:为了解目前我国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现状,笔者借助于知网,统计分析了1996年至今相关文献的发表情况,包括发文期刊种类、时间、作者、地域分布,接着又对目前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档案文献统计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科研、基建及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具有查考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势不可挡,而作为其发展一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逐渐得到重视,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旨在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对CNKI(http://www.cnki.net/)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与统计,以“民营企业档案”为关键词,共获得文献342条记录(1989—2013),删去具有新闻报道性质等非学术性文献以及重复发文等,共获得有效文献203条。笔者分别从期刊种类、发文时间、作者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期刊种类及分布
通过统计发现,与“民营企业档案”相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52种期刊上,其中与档案相关的有26种(159篇,占78.33%),大学学报9种(9篇,占4.43%),其他17种(35篇,占17.24%),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关注度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6种与档案相关的期刊中,核心期刊10种,共发文67篇,这说明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水平一般,研究层次较浅,质量不高。
(二)时间分布
从CNKI检索情况来看,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研究最早始于1996年,共有相关论文2篇,分别是陈嫔发表在《四川档案》的《浅谈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发表在《档案与建设》的《亟待加强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具体发文情况详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从1996年之后,随着年份的增长,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文献不断增加,特别是2005至2007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最高值。这与2005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而有关民营企业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三)作者机构分布
笔者对文献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发现来自学校的研究者有29名(占19%),来自档案局馆的研究者93名(占60%),有关公司企业的研究者14名(占9%),其他20名(占12%),这从侧面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四)地域分布
同样,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工作单位所在地域进行分析,发现: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西部以及中部研究较少,这可能与东部经济发达、政策水平较高、人们思想意识较为开放有关,东部的民营企业发展也高于中西部,也可以反映出东部地区对档案重视程度高于中西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
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点:综合性、现实性、知识性、经济属性。综合性是指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从生产到经营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记载了企业的过去,预示着企业的未来;现实性是指它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积累、发展,同时又为企业发展提供利用,此外,还体现着企业的现实利益;知识性指民营企业档案包括了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蕴藏着从企业创建者到企业员工的各种见解、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从民营企业项目活动的开始,就伴随着销售、效益测算、贷款资金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就使其档案呈现出经济属性,此外,它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民营企业档案是以有形资产存在,是企业特殊的资产[2]。
(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形形色色,宗培岭教授在《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中按照其基本形态做一个大体的表述,他认为: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程度划分,包括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分散管理;按其管理对象划分,包括档案综合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信息一体化管理;按管理形态划分,包括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以上划分只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形态做了大体上的描述,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能是好几种模式相互交叉进行的[3]。另有学者从企业内部档案机构的设置情况、档案保管地点和集中程度方面,将其管理模式分为两大类:自主管理与社会化管理。自主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规模、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具体又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集中与分布结合式。社会化管理是指企业把本单位所形成档案的全部或部分交由社会上成立的专业或非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常见的有: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及商业性文件中心等[4]。
(三)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重视型、一般型、随意型、零散管理型。“重视型”是指该企业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重要管理范畴,设有专门的档案机构、工作者,配有齐全的档案管理设备,拥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归档及时,管理科学,部分企业达到了国家级的管理标准;“一般型”是指企业有一定的档案意识,设有档案室、管理人员,但该类企业更侧重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而无暇在档案管理活动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加之缺乏专业指导,所以档案管理的效果并不明显;“随意型”企业在档案管理上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有可无,仅在需要利用时才临时突击整理,平时档案主要集中在各个办公室,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零散型”企业没有档案意识,企业的各种档案主要分散在各个办公室或是主要责任人手中,其档案基本属于“工商部门不管、企业自己不管、档案部门不管”以及“无机构、无人员、无制度、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的状态[5]。endprint
(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管理水平参差不平,在实际的档案管理活动中问题诸多,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档案意识问题。对档案工作认识不足,档案意识薄弱,这是大多数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的。
二是相关法规不健全。直到2005年,由国家档案局主导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才明确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纳入到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来,但从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虽对其有所涉及但是很不具体,都是粗线条的规定,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明确的针对性,总的来说,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6]。
三是档案部门监管不力。一方面是由于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和经费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深入到企业调研和了解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将档案行政部门的指导看成是一种负担与干扰,对前来指导的工作人员“不冷不热”,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管理工作止步不前。
四是档案管理体制、方式的滞后。以“封闭型、行政管理约束型”为主要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基本上还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其主要还是依靠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等具有国家政治力量的单位运作的,而具有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特点的民营企业很难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相适应[7]。
以上是目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活动中最普遍的问题,此外,还有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差、档案设备陈旧、管理方法落后、民营企业组织松散、档案人员岗位流失严重等问题。
(五)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对策研究
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对策研究有很多,如裔晓菁的《民营企业档案问题与对策》,郭志军《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等,总的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增强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及重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促进档案部门与单位各部门的交流,不定期进行档案专题报告或经验交流等。
二是加强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立法活动。从法律上对其管理原则作出规定,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活动,使其档案管理真正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是档案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档案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放低姿态,深入民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积极主动做好档案指导与业务咨询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鼓励机制,对于做得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树立典型,为其他民营企业做好榜样[8]。
四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由于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所以其管理体制的设置及管理方式的选择都应注重高效、简洁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根据其自身需要,选择最恰当的管理模式。以保管期限的设定为例,可以根据民营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设定,如以5、10、30、50年为限进行划分。
除此之外,还有加强民营企业档案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档案人员专业素质能力;学习借鉴国外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先进做法;灵活变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指导手段;优化档案工作环境,建立社会信誉监督制度等。
三、结语
目前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文献比较多,且主要集中在与档案相关的期刊上,研究者主要以档案学界为主,研究者地域分布特征是东部好于中西部。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档案实体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体制的发展与演变等,而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资源开发、知识管理、创新性管理研究比较少,而且现在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的基本理论、政策研究,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技术指导、应用基础研究、关于国外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此外,大多数的文献缺乏实例支撑,缺乏成熟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总的来看,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处在一种“瓶颈”状态,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权威性强的、系统的、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致使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民营企业、档案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内容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发现新问题,善于从新的角度看待民营企业档案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要深入一线进行实际调查,积极开展案例研究,充分利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
注释:
[1]百度百科.民营企业档案.http://baike.baidu.com/ view/466581.htm
[2]蒋燕记,杨晓,张艳.民营企业档案的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J].陕西档案,2005(04):15-17.
[3]宗培岭.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 2005(02):5-9.
[4]刘金霞,刘莺莺,黄存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四川档案,2006(01):16-17.
[5]于晓红.民营企业档案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0(05):18-19.
[6]陈爱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推进迟缓问题之研究[J].中国档案,2007(04):46-47.
[7]陈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J].兰台世界,2008(6):36-37.
[8]叶亚莉.新建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泸天化科技,2010(2):129-131.
苏天爵与档案文献编纂 篇12
一、苏天爵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
1.《元朝名臣事略》的编纂。
苏天爵编辑的《元朝名臣事略》15卷, 是元代传记体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专著, 此书编成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 以前, 收录了元代前、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共47位名臣的有关材料, 在元代史学著作中是颇具特色的。该书的编纂方法是将元初延祐年间 (1314-1320) 自太师诸王以下文武大臣共47人入传, 资料按年按事选辑, 即每卷一人或数人, 在每人名下按时间前后将有关资料加以编排。资料分段注明出处, 取详去简, 删除重复及芜杂之词, 使之完整成传。每传之前有提要, 概述传主氏族、籍贯、简历、年岁等, 传主先祖事迹在正文中用小字摘注;文中涉及的事件、人物有他书可补充的, 也用小字注出。除47人的传记外, 属于附传性质的还有速不台、兀良合台、博尔术、博尔忽、土薛、启惜礼六人。全书均为各种材料的剪裁连接, 取材有据, 剪裁得当, 反映了书中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活动。这些人物的事迹均辑自诸家文集中有关元朝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学者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以及当时的公文、私人文集、笔记等, 都是第一手资料。全书引用文献达123种, 许多今已不存的若干文集中的篇章靠本书得以保存下来。如元初著名文人王鹗、王磐、徐世隆、阎复、元明善、李谦等人的文集今已亡佚, 他们的不少名篇即见于此书。又因为此书所采皆为档案资料, 真实可靠, 故为《元史》列传所参考和利用, 因而四库馆臣说:“《元史》列传亦皆与是书相出入, 足知其不失为信史矣。”[1]
2.《元文类》的编纂。
苏天爵还以个人之力, 于顺帝元统二年 (1334) 完成了堪称元代文献渊薮的诗文总集《元文类》的编纂工作。元人陈旅记《元文类》的纂集时说, 苏天爵以为“国朝文章之盛不采而汇之, 将遂散失沉泯, 赫然休光, 弗耀于将来, 非当务之大缺之欤?乃搜摭国初至今各人所作, 若歌诗、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铭志、碑传, 皆类而聚之, 积二十年, 凡得若干首, 为七十卷。百年文物之英, 尽在是矣”[2]。因此之故, 不少元代的重要文献赖此书得以保存下来。如《经世大典序录》, 由此可以窥见《经世大典》的结构;又如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神道碑和伟大科学家郭守敬的行状, 也仅见于此书。
3.《滋溪文稿》的编纂。
苏天爵还编纂了个人文集《滋溪文稿》30卷。四库馆臣称其长于记事, “其序事之作, 详明典核, 尤有法度”[3]。其中有大量关于元代经济、政治方面的材料, 如《郭明德碑》中关于边境屯田和军粮运输的议论, 《李守中墓志铭》中有关河东、两浙盐政的记述, 李羽、和洽两人墓碑中有关民间饲养官府驼马的记载, 《赵秉温行状》中记叙大都建设和议立朝仪的经过, 《赵伯成碑》中关于元初江南人民起义的记录等, 都是重要的经世文篇,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苏天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1. 广收博取, 刊布遗文。
苏天爵早年在国子监就学时, 便深受其老师虞集的影响, 开始了文献收录工作。入仕以后, 更加感到自蒙元初创以来, “功臣列传独无片简只字之纪, 诚为阙典”, 简册散落的情况日益严重。他以史官的强烈责任感, 意识到广收篇籍, 尽早抢救的迫切性, 因此上奏疏要求加快征集资料, 编修功臣列传。他呼吁如果能在编写各朝实录时, 也将诸臣事迹编为列传, 便可“备二者之体”, 使“君臣善恶得失, 以为监戒者也”。他批评史馆存在疏于搜罗的问题, 并对广收博采文献资料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实施步骤:一是选立传主姓名, 二是广泛取索, 三是刊行遗文。他还提出了公布“诸公遗文”的具体措施, 即在广搜资料的基础上, 对一些珍稀文献进行刊印, 广为流传, 以利后人所用。
2. 文献编纂, 经世致用。
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编纂, 要为经世之用, 这与苏天爵“践履笃实”、求实用世的思想相一致。比如, 他选编《元文类》的原则并非选取美文佳篇、华丽辞章, 而是经世致用, “然所取者, 必其有系于政治, 有补于世教, 或取其雅致之足以范俗, 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 凡非此者, 虽好弗取也”[2]。从这个要求出发, 《元文类》所收的诗歌、赋骚并不多, 仅有卷一至卷八共八卷, 就是在这八卷堪称“雅致”的诗赋中, 也仍负有“足以范俗”的责任。应该说, 苏天爵以经世之用编纂文献的思想, 对明、清两代相继编纂《经世文编》的做法有重要影响。他编纂的《元朝名臣事略》因所收多为开国元勋、辅佐重臣的传记材料, 使蒙元“百余年来, 元勋伟绩世未尽白, 故老知者湮没无几, 家乘志铭不能家至而徧知也”[4]的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自然也是关乎政要而有经世之用的。但尤为突出的是书中卷九收录了郭守敬这位水利专家的传记, 叙述郭守敬在上都面陈水利六事, 治理黄河, 兴修濒河诸渠, 开通漕运, 以及历法、星象测定等事迹和制度, 则更与民生日用密切相关。
3. 无论贵贱, 皆可立传。
苏天爵认为在历史人物的史料收集方面, 无论善恶贵贱都应广为网罗整理, 尽可能为后人留下了解历史真实面目的文献材料。比如, 他提出在整理功臣列传的史料时, 不能以官阶高低作为立传的标准。他强调史料编纂的功用在于“记载贤能, 以为后世之法”[5], 因此不能以人物的官阶高低、贵贱差别为据, 而应以是否“贤能”作为立传取材的标准。他特别指出, 如无事迹, 即便品级再高也不必勉强凑数;品级再低, 哪怕是不入流的隐逸之士, 只要有善行义举, 同样可登载于史册, “以为将来之劝”[5]。
4. 善恶并载, 功罪并举。
苏天爵还强调在史传立目和人物传记资料的采集时, 要做到善恶并载、功罪并举。所谓“诛奸谀于既死, 发潜德之幽光”[5], 就是给后世的乱臣贼子以警示。他对于史馆制定的修史条例在征集材料时只选取嘉言善行的做法十分不满, 明确要求增补有关阿合马等奸臣的材料, 以著其罪逆, 使“善者所以为劝, 恶者所以为戒也”[5]。
5. 校雠考辨, 抉择去取。
苏天爵很重视材料的考校和抉择。他在编纂《元朝名臣事略》的过程中, 就表现出严谨的考辨态度。欧阳玄记述这部书的编辑有“中更校雠, 栉去而导存, 抉隐而搜逸”的考校过程[6]。四库馆臣也赞许此书在选材时“有所弃取, 不尽录全篇”的方法[1]。例如该书卷一五的《国信使郝文忠公经传》, 就分别采用了阎复所撰《墓志》、苟宗道所撰《行状》、卢挚所撰《神道碑》, 以及吴澄文集和郝经《班师议》里的记载。其实在这五种材料的前三种中, 任选一篇都可以单独编成郝经的传略, 但是苏天爵没有采取偷懒的做法, 而是经过精心校勘考辨, 从五种文献中抉择去取, 选出若干片段组成传略。无疑, 这种严谨费力的工作, 保证了传略的全面、翔实和准确。此书的编纂还有一个“条有征据”[4]、以示信史, 为他人考订提供方便的特点。“条有征据”便是在每条原文下注明资料的来源。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当世, 而且造福后人。
应当指出, 苏天爵的校勘取材也有百密一疏之处, 但他对于历代文献资料尤其是元代档案文献的编纂公布, 以及他丰富的文献编纂思想, 在元代依然是最突出的。因此, 《元史》称其“博而知要, 长于记载”, 于中原前辈凋谢殆尽之际, “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7], 实为切中肯綮之论。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元朝名臣事略提要[M].
[2]陈旅.元文类序[M].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滋溪文稿提要[M].
[4]许有壬.元朝名臣事略序[M].
[5]滋溪文稿:卷二六.修功臣列传[M].
[6]欧阳玄.元朝名臣事略序[M].
【档案文献管理】推荐阅读:
档案文献08-27
濒危档案文献05-27
文献历史档案10-04
档案文献主题探测方法09-14
文献管理07-30
薪酬管理文献综述07-03
风险管理文献述评08-09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08-14
水利文献信息管理论文08-18
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管理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