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策略

2024-08-03

掌握策略(共12篇)

掌握策略 篇1

一、认真审题

审题是解题中的核心问题, 要认真、细心, 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索, 搞清物理含义, 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表示, 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条件,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中不要急于求成, 有些同学拿到题目立即写上一大堆公式, 往往是自己也不知所云;有些同学审题时漏看、错看或看不全题目中的条件, 这是解题之大忌, 也是解题中“无从下手”、“解答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审题过程中, 要边思索、边联想,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正确还原物理模型, 找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快速思考

认真审题, 就是为了全面、快速、准确地思考, 要做到“眼看”、“嘴读”、“手画”、“脑思”。“眼看”是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 要全面、细心;“嘴读”可以小声读或默读, 是强化知识、接受信息的手段;“手画”是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可以画一些必要的运动草图、物体受力图、物理变化的过程等等, 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中的突破口;“脑思”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 准确、全面、快速思考,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准确运算

有了思路和方法, 根据物理定律和物理原理, 对已知、未知条件列出方程和关系式。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牵涉到数学上的一些运算, 一般情况下运算要求不太高, 运算过程并不是太复杂, 因此, 在求解运算过程中, 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另外“快”中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在运算过程中, 有些同学喜欢“跳步”、“漏步”认为这样节约时间, 这恰恰是答案容易出错的原因之一。对于标准化考试, 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这种只要求最后答案而不要过程的试题, 往往会因此导致前功尽弃, 错了还不知原因。运算中要又快又准完成解答。

四、巧破难点

大多数难题一般都以一大题带一小题的形式出现 (每年高考的压轴题都是此种形式) 。不要以为这样是使题目复杂化, 相反, 小题的出现不仅分散了题目的分值, 更为你的解题创造了条件。大家都知道, 一步登天可谓难之极矣, 然而要是有梯子, 情况就会不一样。小题的作用正如。分成几份, 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 从而能让你各个击破, 逐一解决, 最终究成解题任务。因此, 解决难题时, 合理运用各小题的结论, 一般能大大降低整道题的难度。其次, 当运用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像对称思维、极限思维、等效思维、假设法、图像法、整体法等“正家功夫”遇到困难时, 不妨试试“旁门左道”, 特殊值法与猜想法便是“左道”中的上乘功夫, 这类做法虽不可以作为解题步骤, 然而其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些题“繁”和解“繁”的试题, 解题时要保持冷静, 步步为营, 循序渐进, 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 再加上运:算时仔细一些, 相信必能化“繁”。

五、细心验证

求出结果, 有些同学就认为八事大吉了, 这样做并不可取。如果有时间, 有必要回过头来依据题目的永条件结果认真、细心地进行验证, 看一看解题过程是否完整, 答案是否合理。有些简单、明显的错误在验证中很容易发现。验证时, 并不是要求机械重复前面的解题思路, 可采用一些极限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另外也可在验证过程中进行“题后小结”, 总结解题的一些规律, 这些部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源于验证, 高于验证, 不要轻易忽视甚至放弃验证的过程, 要在验证中得到提高。

掌握策略 篇2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的一句话,应用到现代教育中,也就是说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的状况.

作 者:夏桂花  作者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基础部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明晰基本流程 掌握交流策略 篇3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endprint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与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力图为教师进行挑战性任务教学提供基本样式与方法的参考。通过有序可依、有章可循的反馈教学,使得挑战性任务教学的课堂不只是学优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课堂;不只是气氛活跃的课堂,而是活而不乱、环节目标清晰的课堂;不只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而是“四基”均能得到有效落实的课堂。

掌握物理考试策略 篇4

审题是解题中的核心问题。要认真、细心, 对题中关健性的词语要多加思索, 搞清物理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表示, 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条件,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健。审题中不要急于求成, 审题过程中, 要边思索、边联想,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正确还原物理模型, 找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快速思考

认真审题, 就是为了全面、快速、准确地思考, 要做到“眼看”、“嘴读”、“手画”、“脑思”。“眼看”是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 要全面、细心;“嘴读”可以小声读或默读, 是强化知识、接受信息的手段;“手画”是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可以画一些必要的运动草图、物体受力图、物理变化的过程等等, 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中的突破口;“脑思'”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 准确、全面、快速思考,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准确运算

有了思路和方法, 根据物理定律和物理原理, 对已知、未知条件列出方程和关系式。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牵涉到数学上的一些运算, 一般情况下运算要求不太高, 运算过程并不是太复杂, 因此, 在求解运算过程中, 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另外“快”中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在运算过程中, 有些同学喜欢“跳步”、“漏步”, 认为这样节约时间, 这恰恰是答案容易出错的原因之一。对于标准化考试, 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这种只要求最后答案而不要过程的试题, 往往会因此导致前功尽弃, 错了还不知原因。运算中要又快又准完成解答。

四、巧破难点

大多数难题一般都以一大题带一小题的形式出现 (每年高考的压轴题都是此种形式) 。不要以为这样是使题目复杂化, 相反, 小题的出现不仅分散了题目的分值, 更为你的解题创造了条件。大家都知道, 一步登天可谓难之极矣, 然而要是有梯子, 情况就会不一样。小题的作用正是如此。分成几份, 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 从而能让你各个击破, 逐一解决, 最终究成解题任务。因此, 解决难题时, 合理运用各小题的结论, 一般能大大降低整道题的难度。其次, 当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像对称思维、极限思维、等效思维、假设法、图像法、整体法等“正家功夫”遇到困难时, 不妨试试“旁门左道”。特殊值法与猜想法便是“左道”中的上乘功夫, 这类做法虽不可以作为解题步骤, 然而其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些题“繁”和解“繁”的试题, 解题时要保持冷静, 步步为营, 循序渐进, 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 再加上运算时仔细一些, 相信必能化“繁”为简。

五、细心验证

求出结果, 有些同学就认为万事大吉了, 这样做并不可取。如果有时间, 有必要回过头来依据题目的条件认真、细心地进行验证, 看一看解题过程是否完整, 答案是否合理。有些简单、明显的错误在验证中很容易发现。验证时, 并不是要求机械重复前面的解题思路, 可采用一些极限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另外也可在验证过程中进行“题后小结”, 总结解题的一些规律, 这些都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源于验证, 高于验证, 不要轻易忽视甚至放弃验证的过程, 要在验证中得到提高。

掌握策略 篇5

摘 要: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2Ithinkthatmoon-cakesaredelicious!SectionB2a-2d是一节典型的阅读课,文章的标题是ThespiritofChristmas。该文章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并掌握本节课重点词汇,熟练运用宾语从句

关键词:西方文化论文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2Ithinkthatmoon-cakesaredelicious!SectionB2a-2d是一节典型的阅读课,文章的标题是ThespiritofChristmas。该文章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并掌握本节课重点词汇,熟练运用宾语从句表达个人看法。教学难点是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细节,推断文章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的能力。这篇文章很有哲理,文化教育意义强,下面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做如下处理: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词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针对本节阅读课的生词,教师采用词汇教学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从导入、头脑风暴、速读、细读和知识运用都在进行着生词的学习和理解。在听歌导入新课中,学习了生词圣诞节Christmas;在圣诞节的思维导图的讨论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了生词eve,carol,novel,SantaClaus;设置了速读文章,找出专有名词的任务,及时学习了生词,降低了文章的难度,如找到专有名词Scrooge,通过讲解Scroogeismeanandonlythinksabouthimself.让学生根据句子含义,猜测出mean在此处的意思是“吝啬的”;由专有名词JacobMarley,给出原句Ja-cobMarleyisScrooge’sdeadbusinesspartner.进而学习生词dead,businesspartner。在语境中学习生词,易于掌握和理解,让学生有成就感。2.理解文章,巩固宾语从句对个人看法的表达。在阅读环节里,最后有一个升华的任务设置,那就是再读文章,然后用本节课重点的阅读学习策略inferring,完成书上6道开放性推断问题。学生结合所学策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内容来进行推断回答。使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推断文章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用Ibelieve/Ithink/Iguess...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该项任务的设置和与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还突破了难点,而且学生积极讨论参与,乐在其中。

二、分段研读、整体阅读,理解文章表层和深层含义

因为此文章篇幅长,如果全篇一起学的话,会有难度,而且不易于整篇理解。此短文每段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针对此文章的学习,可以进行分段阅读教学。针对四个段落,布置不同的任务,使得每段内容的理解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始终贯穿阅读课的教学中,有整体性。带着相应的任务进行相应的阅读技巧教学,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确切。1.整体阅读,感知文章表层含义。因为本篇文章专有名词多,设置了快速寻读,找到专有名词的任务,通过对专有名词的`核对,适当讲解,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降低文章学习的难度,学生也进一步感知西方国家圣诞节的表层含义。2.分段细读,设置任务,体会文章承载的深层内涵。针对每段都有相应要表达的内容,教师重组教材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不枯燥,乐于参与活动。如文章第一段的任务是速读并回答问题,完成活动2b的问题一和问题三;文章第二段的任务是速读文章,填写有关《圣诞颂歌》这本小说的信息表格;文章第三段是细读的阅读技巧,认真阅读并完成活动2c的图表;文章第四段是速读,寻读白板给出去的两个问题,当然在任务的展开、布置和完成中,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三、体味圣诞文化内涵、传播圣诞节的意义带来的正能量

巧用阅读策略掌握科学概念 篇6

一、概念图阅读法

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取知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容易出现没有重点的情况,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可采用概念图阅读法。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将构建概念图融入教学环节中,能让学生找到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点,并寻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培养学生用概念图解读文本的意识。笔者在培养学生用概念图阅读法初期,教师画好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会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完成教师作为帮助者的角色功能。当学生掌握这种阅读策略后,教师不提供概念图,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绘制概念图将阅读内容表达出来。这种概念图阅读法有利于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以可视化的形式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1:《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动手做了分子模型,深入了解了“分子由原子构成”。那么这节课大家想不想来做原子的结构模型?

生:想。

师:怎么做呢?(学生沉默)很明显我们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完成阅读概念图(见图1),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

以上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来掌握基本的事实、概念和原理。这种自主阅读的方式能让枯燥的史实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而在这个过程中用概念图阅读法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明显化,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问题。同时能更好地向教师传达学生阅读的信息,清晰地反映学生建立模型的思想。

二、比较阅读法

图表是现行教材的一个重要资源,要让学生学会从图表的阅读中直观形象地了解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学生在阅读图表时通过比较图中包含的“相同点、不同点”来总结概念或规律;通过对表格中数据比较分析来深层次领会科学量的内涵。这样的比较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当然教师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在阅读 “常见物质的密度”等图表时侧重点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其含义;在阅读一些实验装置图时,侧重点是对不同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实验室制取物质的一些基本规律。教材中一些表格是为实验探究教学而设计的,学生阅读这类表格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标题栏入手,理解清楚每一行、每一列数据所代表的科学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变化情况,寻找哪些科学量的值是变化的,哪些科学量的值是不变的,被研究的科学量是否随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值变化是否成倍数等具体情况,让学生逐渐地找到相应的条件及得出相关的结论并归纳规律。

案例2: 《力》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老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图片(如图2)的方式进行学习。

师: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说说这里“谁对谁”“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这里的“谁”就是物理学里面所说的物体,“做了什么”也就是“推、拉、举”等科学中所说的“作用”。那么谁能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讨论后)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图片,比较这两个物体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与力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阅读这些图片背后隐含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得出关于力的相关概念。这让学生对力有更加具体深刻的理解。

三、解题式阅读法

科学课的基本理念是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与新的科学思想。学生是否真的到达课标的这一要求只有转化为可测量的试题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学业考试中会将现代科技知识成果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试题。但是现代科技知识一般要求较高,学生在做试题时容易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因此学生学会阅读试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引导学生尝试采用解题式阅读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获得解题的信息和解题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或规律迅速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去并分析解决问题。笔者指导学生将阅读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快速阅读,把题目中的现代科技背景抽去,然后划出找到的有用信息。第二步纯化题目,把有用的信息纯化为科学过程或科学概念。第三步用解题模式完整作答。

案例3:习题课教学片段

题目:据报道,最新马丁火箭喷射背包能飞上5000英尺(1.52公里)高空,并能借助降落伞最终安全降落在地面上,最新一次飞行持续大约10分钟,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据发明家马丁说,马丁喷气背包是“世界上操作最简单的飞行器”,它很好驾驭。这款飞行器的飞行原理非常简单,正如牛顿所说,每一个动作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请解释:喷气飞行背包向下快速喷气,为什么会使人腾空而起?

师:快速阅读找出本题的研究对象。

生:(学生阅读几秒以后)研究对象为背包。

师:很好,那么题目中需要用到的科学知识是什么?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请你选取合适的解题模式回答。

生:喷气飞行背包向下快速喷气时,背包对喷出的气体施加了一个向下的力(事实),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气体对背包产生了向上的推力,且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科学依据),所以会使背包和人腾空而起(结果)。

通过仿照前述解题式阅读的方法,学生能快速读懂题意,带着问题回到教材,找出解答问题的“知识支点”并根据模板组织答案。

四、化“文”为“图”式阅读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同时又处于具体运算和现阶段思维形式的过渡阶段。那么教师应使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化以便学生理解。所以学生在阅读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概念画出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概念中的相关信息用图形来表示,建立科学模型,复现真实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

案例4:《物质的构成》教学片段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分子的内容,然后画出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的分子的排列情况。

学生阅读完成画图(见图3)。

学生通过画图记录的方法呈现阅读的效果,学生理解了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加工凭借自己所画的感性认知将可以更为容易地做出科学的解释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

五、合作式阅读法

合作式阅读也是阅读的一个有效方式。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材料的解释就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提高阅读的效率。学生可以针对教师的一些提纲或需讨论的问题边阅读边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其他成员分享,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合作意识。还可以在教师的主持下,分组汇报结果,或提出疑难问题交给全班讨论,或解答别组质疑。

案例5:《空气污染与保护》教学片段

师: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说说视频告诉大家什么问题?

生:这是关于大气污染的视频。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关于大气污染的图片和资料,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视频以及你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说说大气污染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大气污染?

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非常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也说了一些防治的措施,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大家能用15分钟时间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小论文吗?

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把声音、文字、图片等资源整合使用,以合作阅读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阅读形式不再是单调、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形象、活泼,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结合阅读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

掌握解题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篇7

1. 利用首句信息

完形填空有着首句不设空的特点。一般来说, 掌握文章第一句话的意思对理解全文大意具有重要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体裁等多方面的信息。若首句交代了when, where, who, what, 那么就是记叙文, 文章很可能就是一个故事;若首句是提出或解释说明某一事物, 一般来说文章是说明文;若首句提出一个论点, 那么文章就是议论文。

2. 注重语法分析

虽然近年来对完形填空的考查淡化了语法, 纯语法的题目越来越少, 但短文中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句式, 所以考生对较长句子进行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例如:

I played a racquetball game against my cousin Ed last week.It was on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and tiring games I’ve ever had.When Ed first phoned and___we play, I laughed quietly, figuring on an easy victory. (NMET 2003全国卷)

A.declared B.mentioned

C.persuaded D.suggested

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 we play应为宾语从句, 只有suggest后的宾语从句中的谓语用should加动词原形, 并且should可以省略, 所以答案为D项。

3. 利用文化背景

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节日、习俗、文化和表达方式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对相关短文的理解。完形填空是独立的语篇, 它提供了完整的语篇信息, 其间无不交织、渗透着各类相关的常识与知识, 从文化、科学知识到历史、地理知识, 从民族礼节到民族习惯等等。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 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 做题时若能积极利用这些知识, 特别是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 将会大大地简化复杂的分析与判断的过程, 节省宝贵的时间, 选出正确的答案。

4. 利用排除法

有时考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个题目的正确选项的含义、用法不太了解, 但发现其他选项有显而易见的错误, 这时候考生就可以利用排除法:即将干扰项逐项检查验证, 凡发现有错误的选项立即剔除出选择范围。随着选择范围的缩小, 选项的准确率就会不断提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推敲, 便会找出正确答案。排除法如果运用得好,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Waiting above the crowded streets, on top of a building 110 stories high, was Philippe Petit.This daring Frenchman was about to_____a tightrope (绷索) between the two tower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hrow B.walk C.climb D.fix

考生如果对walk作及物动词的用法不是很熟悉, 就很难直接选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排除法就会非常实用。考生可以先将明显不合题意的A、C、D项排除掉, 因为下文中提到Philippe Petit在绷索上走了七个来回 (Philippe Petit made seven trips, back and forth) , 所以很明显, 这个大胆的法国人不是在两座塔之间扔 (throw) 绳子, 也不是顺着绳子朝上爬 (climb) , 更不是在两座塔之间固定 (fix) 绳子, 剩下的B项 (walk) 当然是正确答案了。

5. 首尾相顾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选项, 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是哪。近几年高考完形填空题没有单纯的语法题, 考生必须借助于上下文才能正确解题, 并且每道题在文章中都能找到信息依据。因为文章都是前后联贯, 符合逻辑地向前发展延伸的, 因此在解题时考生必须把握文章的走势, 揣摩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 选择与作者思路或意图相吻合的选项。例如, 上文有因为, 下文必然有所以;上下文从两个对立的方面阐述, 中间必定有一个转折词;上下文都从同一角度阐述, 中间就可能有一个并列连词;如果用一些形容词修饰一个人, 用and连接形容词, 那么这些词必然都是褒义词, 或都是贬义词;如果用but连接形容词, 必然一部分是褒义词, 一部分是贬义词。做完形填空题必须首尾相顾。

掌握大肠癌的筛查策略 篇8

我国适宜推广个体筛查

人群筛查也称自然人群筛查或无症状人群筛查, 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 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 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 (社区或单位) , 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不单纯是为了检出早期癌, 提高治疗效果, 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有助于发现癌前疾病, 经过适当干预可以降低人群的发病率。

另一种筛检称为个体筛查。筛查对象有几种:主动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个体;因其他疾病就诊者;有大肠癌高危因素的个体 (本人无提示大肠肿瘤的临床表现, 但有明确的阳性家族史或个人史) 。筛查方式可以选择直接肠镜检查, 也可以采用类似于人群筛查的两步法——先以粪隐血试验初筛, 阳性者再行肠镜检查。这种筛查方式所发现的早期癌和癌前疾病, 比那些因提示肠道症状而进行筛查的患者要多, 可大大提高早期大肠癌的发现率和治愈率, 也可提高癌前病变干预治疗的效果。由于它是一种基于临床的筛查, 不需要特殊经费支持, 也不需要额外的工作人员, 而且患者的依从性也远好于人群筛查。

现阶段, 我国开展自然人群筛查尚有一定困难。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医保覆盖面的扩大, 个体筛查很有用武之地。

不同对象筛查方法各异

国际上通用的大肠癌普查策略是:不同对象可采用不同的普查方法。

一、由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患病危险更高, 故多数学者主张, 对这种人群采用直接结肠镜普查。一般讲,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个体:

1. 第一代直系亲属中60岁前患过结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结肠癌者, 可采用一般危险人群的筛检策略, 但应从40岁开始筛检。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员中的每一位应接受遗传学检查, 了解他们是否为基因携带者 (第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 。若为携带者, 应每年进行一次纤维结肠镜检查, 一旦有多发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这种患者50岁以后的癌变率几乎1 0 0%。

3. 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 应从20岁开始随访, 每1~2年行全结肠镜检查1次, 40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结果表明, 基因携带者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 从20岁开始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 而且小腺瘤可很快发展为癌。

4. 本人有大肠腺瘤病史, 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多发腺瘤或1个>1cm的腺瘤, 应1~3年查一次肠镜;如果是单个小于0.5 c m的腺瘤, 可5年后复查肠镜。

5. 本人患过大肠癌:术后第1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如正常, 3年后再查;再次复查仍正常者, 可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任何一次肠镜检查发现腺瘤, 则应按腺瘤进行监视检查。

6. 本人患炎性肠病多年不愈、病变范围较广的溃疡性结肠炎, 应在患病8年后, 每1~2年检查一次全结肠镜;如病变仅累及左半结肠, 可以在患病15年后进行监视检查。

二、不属于上述高危条件的人群, 称为大肠癌的“一般危险人群”。对于这些人群的基本普查方法是:

1.5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1次粪隐血 (连续3天) , 阳性者行全结肠镜检查。由于该法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需要每年或隔年连续筛查, 以尽量减少肿瘤的漏检。其优点是方法简便, 痛苦小, 花钱少, 适合国情。

2. 每5年做1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优点是可以查出7 0%的大肠肿瘤, 并且同时进行内镜治疗。缺点是易漏诊近端结肠肿瘤。有研究表明, 一次肠镜阴性, 5年间隔内很少长出可能发展为癌的息肉。近年, 也有人主张一次性联合粪隐血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筛检策略, 有较好的效价比和实用性。

3. 每5~10年进行1次双重对比钡灌肠造影, 其效果接近于结肠镜, 比较安全。缺点是易漏检小息肉, 且常有假阳性, 还要进行结肠镜检查。

4. 每10年1次全结肠镜检查。有研究证明, 一次全结肠镜检查阴性, 追访10年极少见到有意义的腺瘤。缺点是风险及花费大。

遗传性大肠癌患病风险预测

大肠癌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有人统计20%~30%的患者可找到遗传因素。其中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主要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家族性幼年息肉病综合征等, 共占所有大肠癌的5%~1 5%。

上述几种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多已被成功克隆。由于这些疾病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临床上可以根据家族中先证者致病基因突变规律, 了解未患病成员致病基因携带情况。根据他们致病基因携带情况进行随访, 以求早期发现大肠肿瘤。

掌握策略 篇9

城市相关试题在2011年高考中继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题型设计从文字型材料选择题到图文并茂的综合题, 所考查知识点包括城市与人口、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贸易、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生态城市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城市相关试题视角独特, 问题具体, 设问隐蔽, 体现出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设计的新颖性、可延伸性、科学性以及地理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城市问题是人地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分析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得出城市相关试题的考查角度,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地理复习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具体而言, 城市相关试题研究的价值追求是:构建合理的城市知识结构;发展主要的地理学科能力;掌握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城市是高考的重头戏之一, 城市相关试题解题的成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

一、城市与人口

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改造最剧烈、最集中的地区。试题利用各种统计图表和数据, 可以考查人口的发展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城市化进程及产生的问题, 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 城市区位的合理选择, 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城市化水平, 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 人口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等。

解答有关城市与人口的地理数据和材料解析型选择题, 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注意观察和阅读图表、文字材料, 充分把握表名、图名和材料中心内容。图表名称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布,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图表名称往往可以发现一些解题需要的重要信息, 充分把握图表名称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基础。其次, 要结合题干的设问来阅读材料,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目的更明确、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 搁置无用、干扰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的联系;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例题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表中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 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 (1) ~ (2) 题。

(1) 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 为了社会和谐发展, 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命题视角及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郊区城市化现象及其成因, 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加过程中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以及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一组题目可以看出, 试题在设问上, 力求避免大而空的直接设问, 而是从具体角度切入, 突出能力考查。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特别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第1题, 从题目所给出的2002~2007年该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 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净迁入人口 (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 中, 以中青年 (15~44岁) 为主。郊区人口增多, 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速度加快,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从表中可以看出, 净迁入人口中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最小, 因而其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同时, 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判断迁入人口学历偏低, 不利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是没有关系的。选项C正确。

第2题, 从表中可知净迁入的0~14岁人口也较多, 这是因为迁入的青壮年人口中, 有不少人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迁入。同时, 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 判断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与题意联系不明显。

答案: (1) C (2) B

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是高考地理常考的知识点。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 要弄清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图的类型和判读方法。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团块状、组团状和条带状 (或放射状)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模式;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区主要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次, 要搞清楚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各自的影响因素、地域形态、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优缺点以及世界和我国的典型城市模型。最后, 要结合题干要求和设问, 题图名称和图例等信息, 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取舍。

例题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 (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 , 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命题视角及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以及对地图的判读、分析、应用能力。

(1) 根据图中的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 可以看出公共住房分布相对集中, 并且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的地区, 而不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的格局。据图得不到“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的结论。因此, 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正确的。

(2) 结合第1题的结论和图示, 我们很容易发现该国公共住房多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并且多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公共交通便捷的地区, 由此可以推测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不是以产业结构、休闲娱乐、历史文化等为主, 而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选项A正确。

答案: (1) D (2) A

三、城市与工业

一方面, 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城市的发展,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即伴随着工业的发展, 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城市发展可以促进工业的进步, 即伴随着城市发展,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越来越大。由此可见,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 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解答以地图为载体的有关城市与工业的试题时, 首先, 学生要从辨认图示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判断。如果对图示区域的位置判断错了, 那就会导致答题出错。因此, 在解题时, 我们一定要认真审清题意, 明白图中的显性和隐性条件。如图名往往会被不少学生忽视, 而实际上很多题目的图名本身往往就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其次, 学生要认真查找题中所出现的一切条件, 如经纬线及其度数、比例尺、图例、资源的分布、城市等,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 对图中所给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揭示图中的隐性信息。最后, 学生要根据已获得的信息, 结合试题要求进一步判断分析,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节选)

材料一 1889年, 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 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 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1) 据材料一, 指出与大冶相比, 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材料二 1955年10月, 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 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 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 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 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2)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 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 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命题视角及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地接近消费市场;技术上有优势;临近长江, 水陆交通便利。 (2) 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 可能会造成武汉交通拥挤, 用地紧张, 污染加剧。

答案: (1) 接近市场 (枪炮厂) ;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 (交通) 更加便利, 接近燃料地 (煤矿) 。 (2) 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四、城市与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RS、GPS、GIS) 的发展, 使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和便利, 在城市中尤其如此。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 首先, 要弄清楚3S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在学习中, 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理解3S技术:点——指GPS定位导航;线——指利用GIS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面——指RS。其次, 要搞清楚每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对象。最后, 要对3S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运用。

例题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 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 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 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 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2) 根据图中交通网络, 可以推断该城区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命题视角及解析: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或获取的相关图片为命题背景, 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城市交通、城市功能分区相关知识, 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 1小题, 利用遥感技术只能获取瞬时交通状况, 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 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事故次数的统计也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范畴了, 故选C。

第2小题, 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大致呈环状分布。据此可初步推断, 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位于城市的主要环形快速通道上, 放射状快速通道与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形交通线上, 非市中心, 也非中心商务区, 排除A;乙地位于市中心, 该地地价昂贵, 不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 东、西较密集, 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 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 (东部较密集) 判断东部车流量大, 商业较发达, 说明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答案: (1) C (2) D

五、城市与水资源

城市多因水 (河流) 而兴起和发展, 河流为城市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和生产生活用水。如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 终年高温多雨, 但水资源缺乏。分析其原因时要从具体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气候、地形、人口、城市发展规划、工农业等诸多角度入手, 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题干信息进行探究, 切不可离开主题随意发挥。

例题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 (2009年) , 经济发达,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 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地形单调, 平均海拔不足15米, 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 图2中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 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 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 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

命题视角及解析: (1) 根据图1中经纬度可知该国为新加坡, 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在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明白降水量多的国家, 淡水资源并不一定丰富。由于该国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河流短小, 没有大的湖泊, 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 再加上该国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淡水需求量大, 导致该国淡水资源短缺。

(2) 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可知大坝可以拦蓄淡水, 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使坝内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该国除建水坝外, 还可以从邻国 (马来西亚) 购买淡水、海水淡化和废水 (污水) 回收利用等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目材料与设问中实际隐含着一个重大热点问题——全球水危机。

答案: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陆地上储存淡水 (地表水、地下水) 的条件差 (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 经济发达, 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 水坝修建以前, 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 海潮 (顶托作用) 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 水逐渐变淡 (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 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①从邻国 (马来西亚) 购买淡水。邻国 (马来西亚) 面积较大, 高温多雨, 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 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四周环海, 可选适当地点, 建海水淡化厂, 生产淡水。 ③废水 (污水) 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生活、生产废水 (污水) 产生量大。

六、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城市体系变化中的一个综合性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分析区位因素, 如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理解引起城市区位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社会经济因子;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如中心商务区、城市圈、卫星城、产业结构调整等。城市规划往往要考虑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同时还要面向未来考虑城市发展的特色、格局等。因此, 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首先要充分利用题目、图示和材料中的信息, 如图名、图例等;其次要强化图表分析能力, 并合理迁移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最后要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力求做到语言精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尤其要注意关键词的表达, 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是评分的依据。

例题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图1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意图, 图2中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读图回答问题。

(1) 1988年以来, 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____、和____, 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

(2) 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 其布局理由是____。

(3) 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试分析其原因。

命题视角及解析: (1) 读图2可以看出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 再结合图1可知这三个方向上有河流和铁路, 交通便利。

(2) 重化工业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重化工园区布局在M地区, 是因为M地区位于河流下游;根据图1中的风频图可知, M地区位于该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这样可以减少重化工业对该城市中心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同时M地区交通也比较便利。

(3) 考虑到东南方向是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 (由第1题可知) , 为了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 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答案: (1) 东北 西南 东南 河流和铁路 (2)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城市下风向;交通便利 (3) 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扩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

掌握策略 篇10

一、初中学生“听”英语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在同样时间,“听”获取的信息量比“读”得到的信息量要大;而“听”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又比“读”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速度要快。由此可见,听到的信息往往比读到的信息更为生动,更有益于培养语感。然而,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因语言文化差异,使听力教学在客观上存在着不足。

1. 应对考试的突击训练,忽视了听力练习循序渐进规律

对于听力教学,很多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根据听力练习需要循序渐进原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日积月累地进行学生听力的练习。往往是到考试前才对英语听力进行强化练习。硬灌式听力训练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2. 把读记当听的不当练习,忽视了听力训练必须的过程

在听力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把课文或其它的语音材料反复地熟读,把读当成听来练习,有的更把生词反复播放让学生听,认为只要记住就是听懂,有的甚至叫学生背诵听力原文,认为能背下英语自然就能听懂英语。这种忽视学生对语感理解的片面教学,大大降低了听力学习效果。

3. 重视听力训练数量,忽视听力练习事半功倍训练方法

在听力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喜欢把各类听力材料堆加给学生,既缺少目的性,又没有针对性。这种注重训练的量,而不讲究科学练习的听力训练方法,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挫伤了学生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二、初中学生“听”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

“听”英语教学俗称听力教学,关键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障碍,掌握“听”英语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在英语听力训练中除了心理因素外就是听力障碍。

1. 语音障碍

听力作为听和理解的结合,初中学生因为没能很好掌握英语正确发音,缺乏一定的词汇量作支撑,加之辨别语法结构的能力也较弱,往往难以听懂英语听力材料。尤其是学生对基础性英语知识掌握不到位,更影响了其听力理解水平和听的反应。

2. 语义障碍

语言反映了社会团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语义使用、句子结构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和中式思维时常导致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用中式思维去理解和分析所听到的英语语义,而忽视了在英式思维下,语言所包含的实际意思和讲话人的真实意图,最终导致听力理解失败。

3. 文化悟力障碍

初中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会造成听力困难。英语包含了相应的英美历史、文化、风俗及语言文学知识,其民族的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与我国很多地方不同。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B: Rain check

这两句话其实都不难,但有些学生听了以后,对B的回答就是不理解。从字面上看,rain和check是“雨”和“支票”的意思,但其实rain check却是“改日再约”的意思。Rain check来源于美国的棒球比赛,指的是比赛因雨延期举行时,观众可以凭借入场的“未来入场券”。随着时代的发展,rain check也逐渐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它可以表达“缺货商品未来出售时的不涨价保证”,也可以表示“延迟到下一次再约会”中的“下次一定”意思。可见,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广也会影响学生听力理解。

4. 心理障碍。情感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听力能力形成与提高。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长,往往在心理上较害怕听力测试,紧张、焦虑的心理伴随着整个听力测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这部分学生听力练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提升初中学生“听”英语基本技能教学对策

听力主要由正确地辨音解义能力和理解语言内涵能力组成。而这两种能力表现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就是识记教师发出的语音形式,准确辨析词义,然后从词义、句义到文章中心大意,迅速辨析、思索、组合、归纳,并从中悟出讲话内容的中心所在。

1. 破除语音障碍,练习听力基本技能

要想掌握好听力理解,关键就在于突破语音知识关。其主要办法就是认真听,注意模仿,用心记忆。教师需要求学生跟着教师或多媒体播放的语音进行朗读纠正,坚持反复训练和检测。如开展听写:“Red is the colour of heatandrepresents power and strong feelings.Wearingredcanalsomakeiteasier for you to takeaction.Thiscanhelpwhenyouarehavingdifficulty making a decision.”听写上述句子,不仅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对颜色的表达有更多、更深层面的掌握。

2. 破除语义障碍,练习听力语义能力

悟出语义能力是听力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决定着听力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听力训练前必须强调:注意力要集中在材料内容上,不要集中在单词上;注意力要集中在听的句子上,不要集中在前面已听过的片段上;注意力要集中在大概意思上,不要离开语境分析。由此,帮助学生掌握语义的连贯性,听懂英语材料内容。

3. 破除文化领悟障碍,练习听力理解能力

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词汇、语法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且了解和培养英语使用的思维方式也至关重要。要在英式思维下,领悟英语文化,理解英语语境所包含的实际意思和讲话人的真实意图。如在教授7A第五单元《Going shopping》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环境,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当然,引导学生从英语课外读物中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将更有利于其对所听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

4. 破除心理障碍,练习听力心理承受力

初中英语学习要克服的关键心理障碍就是语速关,排除急躁的不良情绪。此时,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保持冷静、集中注意力,对语音、语调仔细进行辨别。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多给予听力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有“听懂”的成就感。

四、初中学生掌握“听”英语基本技能的练习方略

随着英语教学新课改推进,有效开展听力实践练习,能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营造课堂听力教学实践氛围

教师应主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使英语课堂演变为充满英语气息的环境。当然,也应当考虑学生词汇量少、理解力薄弱等因素,讲课时尽可能采取学生可以听懂的用语,如““What is this?”“It’s a pen.”日O语ur,b如o“okcAs!”等。在句型上也尽可能使用简单的p常en用yore you happy today?”“How生ome to school?”“Do you like sports?”等,逐步提do高y学ou听力反应能力。

2. 使用多媒体开展听力教学实践

英语听力考试要求学生能够基本听懂英语语音语调。对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开展规范的听力练习,要求学生边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边对视频进行跟读,发挥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优势,让学生切身感受英语语境语义,规范语音语调发音,增进听的能力。

3. 注重多练多听帮助学生掌握口语

初中英语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水平。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中英文语言差异基础上,还应多开展英语日常口语练习,如在英语中比较常见表示“没有关系”以及“原谅别人”句型主要有“Notabit./Never mind./Forgetit.”等;常见表示咨询或者征求别人对某件事情看法(意见)的句型主要有“Whatdoyouthinkof...?/Howdoyou find...?/Whatis...like?”等;常见表示“不用谢”的主要句型有“You are welcome./My pleasure./That’s all right.”等,培育学生对听力理解的信心。

4. 用听写练习转化听力训练成效

教师通过转化式听力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合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点来加强听力练习,如在教授8A第四单元《Wild Animals》和第五单元《Birdwatchers》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图片展示,了解到动物濒临灭绝现状,帮助学生了解greenhouse effect、ozone depletion、water pollution等,增加对听力感知的认识。另一方面,选择好听写材料,在读出听写内容时,以适当语速进行,让学生都能听得懂。特别是对听的材料不能只局限于示范对话或短文,可以围绕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增加一些语言上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扩大语言输入。如听到“Go to the end of the street andturnleft”时,这里理解的left表示一个方向,而不是leave的过去式。可以说,听写是传统有效增进听力的方法,不仅增加了听力练习,而且增加了拼写和语法练习。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掌握状况分析 篇11

一、元认知策略

在数学学习策略掌握情况中,元认知策略的掌握及使用情况较好。元认知策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多种多样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可有效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其对知识的评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研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认知策略。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为小学阶段是个体元认知发展速度加快的一个阶段,元认知的发展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商场购物的模拟。商场购物是学生较为熟悉,也经常并喜欢参与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实现商场购物再现,如条件允许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市场购物场景效果更佳理想。故事讲述的是:小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妈妈身上只带有200块钱,小华买了一个玩具50元,买了一盒糖果20元,妈妈买了一件衣服110元,小华还想买一个30元的玩具,这时候妈妈的钱还够吗?这样一个情景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生活实际场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拓展其数学思维。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包含基本认知策略和具体认知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具体认知策略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基本认知策略。基本认知策略如“上课过程中,我掌握了老师强调的相关问题”“课后,我学会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具体认知策略如“在做题时,我会对相关数字的特征进行观察,并使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基本认知策略的发展需要具体认知策略地推动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具体认知策略是数学学科一个特有的具体认知策略,其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预习环节,并应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进行预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教学时,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前,教师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关于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大家都做了哪些预习呢?在预习过程中,大家觉得学习的难点在哪?进行过预习的学生均可轻松地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将他们认为的学习难点写作黑板上,然后让去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说、去想、去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策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寻求支持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寻求支持策略处于最差的发展水平,自助策略的使用频率较低,他助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自助策略。他助策略为“我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等,自助策略为“当遇到问题时,我会自己查阅资料”等。自助策略的使用频率偏低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觉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进行的活动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掌握策略 篇1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第一阶段:选取常州市体育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 (涉及到不同辖市区的6所实验基地, 城区2所、城郊2所、农村2所) , 样本总数534人。

第二阶段:重点在某一实验基地五年级、六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 分别作为实验班 (54人) 和对照班 (55人) , 样本经检验无显著差异。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近十种和多项研究成果, 并进行充分地检索、分析和利用。

2. 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用通用SAS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3. 教育实验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授课 (系统性学习方式) , 强调集体统一教学、统一练习、统一换项等, 教学进程如图1所示。

实验班采用以“模块元”为基础整体设计构建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 按照“掌握学习策略” (创新性学习方式) 操作要求, 强调在教师辅导下, 学生自学模块单元下的程序教材, 并辅之以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矫正性帮助, 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如图2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从实验前后测试对比分析表明, 实验班学生除在知识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再创、身体素质的提高及相关能力的发展优于对照班外, 特别是在活动态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及在活动过程中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等方面, 都明显高于对照班。

(一) 实验班学生的篮球意识有了大幅度增强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内容和进度均相同, 均有实验基地的同一名教师执教。在进行五年级第二学期单元教材“篮球”教学时, 对实验班、对照班分别进行“创新性学习”和“系统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实验班比对照班呈现出配合意识强、传球次数多、投篮次数多的趋势, 而且比赛的结果也优于对照班 (见表1、表2) 。

表1、2中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 且差异显著。我们认为实验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主要是因为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有½以上的时间用于自练与友伴群体的合作练习, 他们通过探究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技能, 同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智慧以及创造性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1.“掌握学习”的启发性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思维的诱导性主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想学、乐学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 引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 产生需要, 把学生带入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 让学生主动观察模仿教师或同伴的动作技能, 创造合理安全的练习活动, 展示自己最喜欢、最熟练的活动项目, 互相交流学习成果, 进行尝试探讨, 初步体验动作, 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形成动作表象。

3.“掌握学习”的提示性

通过讲解教学重点、示范正确动作、点拨提示讨论中的学习问题或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巡回指导各组等活动后, 有选择地练习各组所展示的创新技能, 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4.“掌握学习”的指导性

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或创编活动, 有针对性地指导及学生的反复实践练习, 在师生评价、交流创新方法中改进技术动作,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掌握学习”的有序性

通过师生间的诱导, 充分发挥集体性 (同伴、小组) 评价的作用, 有序地展示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创新方法的成果, 检查学生合作水平。

(二) 实验班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终结性评价采用分值评价, 由本校教师采取盲评和现场录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两轮教学对比实验, 在教学实验结束时, 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考核评定 (见表3、表4) 。

从表3、4中可以看, 实验班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班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实验方案在班级集体教学下发生的实验效应, 说明“掌握学习策略”在篮球模块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常规教学的独特优势。

1.“掌握学习”能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传统教学较多地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因素。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课时计划, 对象都是教师,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掌握学习”中的教学目标既对教师又对学生, 本实验采用教与学“双主体”的方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 在实验中也证明了布卢姆的观点。成绩分布将是偏态的, 大多数学生将集中在高分一端, 说明教师力图使学生学会所教授的事物, 学生是能学会的, 人人都能学会, 从而对“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传统观点进行指出了反驳。

2.“掌握学习”有利于班级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学

从传统的编班形式和教学方法看, 势必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造成学生一部分“吃不饱”, 一部分“吃不了”, 这种情况长期困扰着体育教育工作者。布卢姆认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于学生智力方面, 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方法、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方式。只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状况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 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应掌握的水平, 这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3.“掌握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篮球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传统教学中着重考虑的是系统性和科学性, 但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和领会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学方法、手段的目的、意义, 这就给知识的掌握带来困难。实验班采用的程序教材, 根据心理学原则以及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 把知识、技术、纠正方法等融为一体, 充分利用了教学过程各成分的职能和作用, 向学生提供对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4.“掌握学习”能有效利用单元评价, 增强反馈与矫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以往教学较多强调量的结果, 不太注重对学生给予较多的指导和帮助。在本实验中, 吸取了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特点, 根据课上直观信息和非直观信息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教师的反馈——矫正和学生的自我反馈——矫正过程, 使错误动作得到及时纠正,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同样, 在传统教学中, 往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多注重最终结果。而掌握学习策略把目标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强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教学中起到不同作用, 提高了教学时间效率, 保证了教学高效地朝着目标进行。

三、结论

(一) “掌握学习策略”适用于篮球运动教

学, 它符合篮球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基本规律, 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 并使成绩分布趋于高分一端, 支持了布卢姆的相应理论, 从而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生观。加上主体意识得到较大拓展, 因而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并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

(二) “掌握学习策略”能有效地利用单元

评价, 加强信息反馈,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快掌握动作技能的速度。在本研究中, 掌握学习理论中的及时反馈与矫正原则及个别化教学原则均得到较好遵循, 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2]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3]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5]布卢姆.教学评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7.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7]王道俊, 王汉澜等著.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8]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工业炉节能问题下一篇: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