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技

2024-10-12

掌握科技(精选4篇)

掌握科技 篇1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 而且更需要懂得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并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 才能学有所成。

首先要掌握理论知识, 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种类、设计方法、创意过程等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 就如何表现平面设计作品, 应用摄影、绘画或计算机制作, 来表达作品最终设计效果。

在此主要对平面设计应该掌握的科技手段, 阐述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一、数码摄影技术的掌握

现代平面设计很多的作品是通过摄影手段来表达的, 对摄影技术的掌握关系到设计作品的品位高下。

金特·凯泽, 德国著名设计家。他运用高度写实的摄影照片来进行设计, 在形、色、质、比例、构图等方面独具匠心, 使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他为法兰克福爵士乐音乐会设计的招贴, 以长满青叶的古老树干弯曲成小号的形式来代表爵士音乐的特点和常青的寓意, 具有超现实的象征意义。

摄影作品的特点:

1. 效果逼真:

摄影照片能够准确入微地再现表现对象的外貌与细节, 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对人们的视觉能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 真实可信:

摄影照片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对象。照片是技术性的产物, 因而容易从情理上取得人们的信赖, 增强广告诉求的可信性, 使广告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3.印象深刻:摄影照片是运用精湛的拍摄技巧与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照片,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 富于美的感染力, 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数码摄影和平面设计的关系是很难分离的。它们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平面设计的诸多因素中, 除文字、图形之外, 影象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数码影像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 为平面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掌握数码摄影技术已经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技能。随着数码摄影设备和数码图像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与普及, 数码摄影的表现与制作手法将会愈来愈多地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二、电脑平面设计软件技术的掌握

现代平面设计作品最后的出图都要经过电脑的合成编辑制作来完成, 电脑的应用已经成为平面设计非常必要的手段。

陈幼坚设计的北京申奥的招贴, 画面将古老的天坛用电脑进行模糊处理, 使古老的北京具有了现代气息的新意。这种象征的表现手法, 画面很简洁, 只用了两个元素—天坛和五环。并且对这两种元素进行了概念化和理想化的处理, 有人文的感受—-古老的北京, 也有现代科学的意向—-五环, 像电波一样扩散开来。充满了新意视觉效果不同凡响。其设计采用的就是电脑平面软件来完成的, 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艺术性。

应用电脑设计平面作品, 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它在艺术领域展示出的无穷的拓展魅力, 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 引发了艺术观念与视觉形式的革命。

(一) 电脑设计的特点:

1.用电脑代替传统设计工具:现代平面设计以电脑作为主要创作工具, 既结合了各种传统绘画工具的特点, 又能体现多种新的艺术风格, 使创作技法不断推陈出新。

2. 信息处理能力强大:

电脑在文字录入、图像扫描、图像存储、图像编辑、特效处理等方面具有超强的处理能力, 在图文混排、图像输出等方面的操作也更加方便快捷。

3. 使平面设计走向产业化:

电脑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平面设计的作业环境, 使艺术创作逐步走向标准化、工业化、产业化。

4. 促进设计创意:

电脑革新了设计师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 同时促进了创意的萌发机制与深化过程, 许多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事现在都能通过电脑轻易实现了。

(二) 平面设计常用的软件的掌握

(1) Illustrator绘图软件, 该软件为向量图形, 除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外, 同时还具有图像处理功能、排版功能, 网页设计功能。 (2) coreldraw软件, 该软件为向量绘图软件, 所占档案空间较小, 也有与网页设计软件结合的多功能特点。是广大设计者乐于应用的现代绘图工具软件。 (3) 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 是目前处理图像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 无论是从事平面印刷的设计、动画及多媒体、网页设计以及单纯的图像扫描处理工作, 几乎都离它。

因此,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很多, 要具有良好的科技素养, 就掌握的硬件而言, 我认为必须掌握以上两大方面的内容, 才能更好的为平面设计服务, 设计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炯青《现代平面设计系列讲座》.中国设计之窗http://www.333cn.com/

[2]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王天平《当代广告摄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奥运会招贴画选》《装饰》[J]中国装饰杂志社2001.2.

掌握科技 篇2

先别急着尝鲜

徐波并不认为HTML5将对App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种种迹象表明手游即将井喷,手机游戏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目前各主流浏览器都不能非常完美地支持HTML5,加上其本身还处于完善之中,因此目前还谈不上冲击巨大。

由于目前手游开发成本日趋增高,甚至有开发者戏称像是在用打火机烧钱,不过业内人士建议:烧钱还要烧对地方,目前先不要急着尝鲜,而是要在产品、运营和用户身上多下功夫。

解决运营与研发分歧

对于任何一款产品而言,站稳市场、获得盈利始终是最终目标。徐波建议,企业和开发商应当瞄准客户群体的市场推广,在运营数据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运营活动,同时还需要结合市场生态、产品特性对产品未来设计进行相关策划,这样就比较利于产品的运营。徐波说:“产品和运营在市场价值体现方面应该是7:3,这样也比较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当然,运营也要建立在好的产品之上,那么,什么才是高品质游戏?徐波坦言,高品质游戏应当符合三大条件,即超过15%的7日留存率、超过10%的付费率、超过300元的月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此外,对于一家创业型公司而言,项目管理中往往会在运营和研发在时间点上产生分歧。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和开发者要注重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优秀的产品需要雕琢,时间也并非越早越好;对于运营来说,则需要评估市场及竞争对手状况来确定最终上线的时间。因此,企业和开发者不要操之过急,还是步步为营为好。

平衡玩家与商业利益

产品和运营都是过程,用户才是最终结果。而一款好的手游产品在上线初期要得到用户的认可比较困难,这时候要祭出第一件法宝——有效的推广计划。企业和开发者在进行推广时,一方面要了解产品本身面对的客户群,了解他们的习性,并选择合适的推广形式进行推广;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根据平台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合作,如安卓游戏就需要找国内一些安卓市场进行合作,而iOS游戏除了Apple Store之外,还需要在诸多第三方推广平台上进行推广。有了一定的用户基数以后,开发者就要亮出第二件法宝——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首先,运营经理必须要深入了解游戏本身,真实模拟玩家需求,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最后通过系列的产品改进或活动部分来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赢得用户的青睐。

除了用户推广与深耕的问题,对于手游企业和开发者而言,玩家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丢失任何一个都无法让企业赢在未来。对于这种情况,徐波认为,企业可以看产品本身以及时间来决定如何进行运营,如果本身是经得起深玩的游戏,那狂榨用户将使游戏本身价值无法体现;如果本身就是“白菜”游戏,那只能选择快速运营,然后需要企业快速开发其他替代产品,继续留住用户。另外,这也取决于产品的发展时期,如在产品推广期,企业和开发者可以偏重玩家利益,而等产品的市场成熟后则可偏重商业利益。

谈科技图书编辑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篇3

1 精通一门专业

一般来说, 任何一种科技出版物都隶属于某一专业。科技图书编辑人员只有精通某一专业, 才能够在本专业策划出具有特色的选题, 也才能够保证图书的编辑加工质量。例如, 在科技图书中存在着大量的科技名词和术语, 而各个领域, 各个专业的名词术语有时又有相当大的差别, 科技图书编辑必须在精通一门专业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该专业的科技名词术语, 以及由这些名词术语所指称的概念, 由这些概念所组成的各个门类的科学理论、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法等。精通专业不仅仅限于在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 还应当不断追踪该专业发展的动态, 了解该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果, 紧跟专业发展的新动向。这是一个科技图书编辑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结构, 也是保障出版物内容优秀的重要条件。

2 掌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 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派生出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 而这些学科往往是创新成果的多发地带, 科技图书要保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成果, 其涉及的学科也必然增多。为此, 科技图书编辑要相应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 更多地掌握本学科、相邻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 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较全面地掌握, 使自身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学术背景。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编辑, 也要了解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力学与热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科学专业的编辑, 也要掌握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3 掌握编辑学与语言文字知识

科技图书编辑要完成大量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工作, 需要精通编辑科学知识。目前, 出版社的科技图书编辑多数都是非编辑学专业毕业的人员, 他们有自己的专业, 但对编辑学的基本知识需要补充学习, 如科技图书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编辑出版史、出版经营管理学、版权学、出版原理、编辑控制论、广告学、编辑美学以及编辑出版的有关标准及规范等。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是进行编辑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在图书整体结构、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标准规范、错别字识别等方面编辑应优于作者, 这是编辑必须具备的硬功夫。编辑汉字处理方面, 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仅对文字要有熟练的运用能力, 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与科技图书编辑有关的人工语言, 例如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计算机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虽然科技图书的作者一般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 但相当数量稿件的文字水平却不能尽如人意, 有的甚至很低, 给编辑加工带来很多困难。这实际上就是对科技图书编辑的文字能力的一种考验。科技图书编辑只有具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才能娴熟的运用语言文字将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读者。

4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外语是获取国外信息、了解国外动态和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编辑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国外创新知识和信息, 及时了解国外科技图书出版发展信息, 可以为选题策划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选题策划提供可靠依据。另外, 由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我国也应加强外文科技图书的出版。即使不编辑出版外文科技书, 在编辑其他类书稿时, 书中也常常会出现引用外国书籍文字的译文, 需要校对, 并且在编辑过程中, 还常常要查阅外文资料。掌握一门外语不仅是科技图书编辑接受信息、增长学识、扩大视野所必须掌握的, 更是开展业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业务能力。科技图书编辑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是使我国的出版物走向世界的需要, 也是我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5 掌握并熟练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引发了一场新的出版革命。科技图书出版出现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电子版并存的局面, 同时加快了科技图书的传播速度, 扩展了科技图书的传播范围, 改变了传统的编校、设计、印刷、管理及营销方式, 为出版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编辑人员要适应这种变化, 必须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 特别是现代化的编排手段和网络知识。例如, 作者所交的科技图书原稿, 多数由以前的手写稿变为现在的电子稿, 因此在文稿的编排上, 重点就集中在图表和公式的重新编排。对于编校软件的使用,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使用它以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也不能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 因为编校软件还有遗漏率的问题, 为了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我们要科学的使用这些技术手段。利用电子邮件, 编辑能方便、快捷地加强与作者、读者的联系, 这将使科技图书的出版速度、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从而占据科技图书出版的先机。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扩展, 科技图书编辑要掌握信息检索知识及高级智能化的网络检索技术。通过因特网检索, 了解国内外各学科学术研究的全局及发展趋势, 为选题策划做准备。通过因特网检索, 还可确定稿件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避免与其他文稿的完全重复, 保证科技图书的质量。

6 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提倡终身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的时代, 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趋势已逐渐形成。而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对从事科技图书出版的编辑来说尤为重要。编辑的知识水平, 是培养编辑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提高编辑素质的基础;编辑知识结构的调整与知识更新, 是编辑继续学习的基本内容。

科技图书编辑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达到继续学习的目的:

6.1 自觉学习。

要广泛涉猎各主要学科知识, 认识边缘学科知识和前沿科学的发展动向,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2 向他人学习。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过程中, 要虚心向作者学习、向审稿专家学习、向读者学习。

6.3 参加各种培训。

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并主动参加学术会议、专业论坛、专业讲座等, 更新个人知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 作为科技出版主力军的科技图书编辑人员, 必须坚持不断的学习,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实现科技图书的创新。

摘要:科技图书所反映的是多学科、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这就要求科技图书编辑除了要具备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 掌握编辑学与语言文字知识, 这样才能适应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的要求。

掌握科技 篇4

这可不是神话故事:川铁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200万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9700万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同年利税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2011年公司计划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力争在“十二五”末,公司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川铁创业十年,从蹒跚学步的民营小企业成长为阔步前进的科技小巨人。川铁快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快速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川铁是一个民营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0年11月,原名为天津市川铁信号设备有限公司,2009年12月成立集团公司,更名为川铁电气(天津)集团有限公司。川铁是研发型生产企业,致力于铁道电气化牵引供电设备、铁路信号设备和轨道交通设备的研发,包括铁路、城轨交通电力、电气化铁路设备,信号设备及器材、铁路电力、室内外工程施工等。

公司坐落于天津市东丽区金桥工业园,占地3万平方米,车间及办公设施17000平方米,注册资金26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超过2亿元。川铁集团总部在天津,下属公司的地域却不限于天津地区:西安力华铁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斯第华电气(天津)有限公司、西安川铁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川铁电气有限公司、北京川铁博锐电气装备有限公司、天津中铁北方通信信息工程系统有限公司。川铁的员工不多,22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00人,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8人。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铁路院校工业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化专业,都接受过严格培训,具有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技术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综上所述,川铁目前员工200余人,年营业额1.4亿元,总资产2亿元。按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业企业的员工不超过20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3亿元、总资产不超过4亿元,属于中小企业范畴。川铁这个典型的中小企业,凭着技术研发的“内功秘诀”,迈出巨人的步伐,打开了行业市场宝藏的大门。

2007年至2010年,川铁共有7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及产业化,自主开发了27.5KV系列铁道真空断路器、1500v/3150A地铁直流开关和27.5KV系列隔离开关柜等新产品,今年将投放铁道牵引供电和地铁市场。

自2007年至2010年实施研发项目28项,取得专利证书32项,获得国家、市、区级项目立项7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16项,科技获奖证书8项。2008年底,川铁下属公司西安力华和斯第华公司,作为铁道部铁道牵引供电行业企业的代表,参与了行业27.5系列高压隔离(负荷)开关标准的制定。

川铁主要产品是铁道电气化隔离开关和负荷开关,在我国铁道开关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已经在我国高速铁路和地铁轻轨的牵引供电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投入使用的主要项目有:京沪高铁、武汉-广州客运专用、南京地铁、沈阳地铁等,正在为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北京-郑州客运专线、郑州-武汉客运专线等项目提供设备。

川铁先后开发和研制了10KV-55KV负荷及隔离开关、户外交流高压真空负荷隔离开关、27.5KV永磁机构户内铁道真空断路器、12KV柱上开关、涌流保护器、分段控制器、遥控器等电力及电子类产品。这些产品已经在铁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其中,27.5KV户外交流高压真空隔离负荷隔离开关、27.5KV永磁机构户内铁道真空断路器、电动机构等几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而27.5KV户外交流高压真空负荷隔离开关经国家权威机构验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65项,已获得国家专利证书35项。

2009年,川铁被认定为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0年9月天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后,川铁通过专家委员会审查,光荣地加入了首批“科技小巨人”的行列,可以享受到3年1千万元的贴息贷款,用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川铁目前正在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力争2年内上市,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轨道牵引供电设备的制造商和设备集成商,并且走出国门,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延伸到世界市场。

川铁快速发展探秘

笔者探究,川铁成为科技小巨人的秘诀如下:

秘诀一:有一个好的创新创业带头人。

人才是根本。小企业更是如此。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

川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霄,1988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铁路信号工厂工作,先后任团委副书记、设计科工程师、经营处副处长、处长、厂长助理等职,有丰富的工厂基层实践经验。2000年,梁霄从国企辞职,创办了川铁电气(天津)集团有限公司,从事铁路信号电源、信号电源屏的开发、生产。

创业之初,梁霄利用自己在国企积累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带领一个研发团队白手起家,研制“数字补偿式稳压电源”。经过没日没夜的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2002年终于将数字补偿式稳压电源推向市场,首先在济南铁路局上道使用,获得了广泛好评,从而推动了全路铁路信号电源屏的稳压电源改造,市场的门打开了。2006年11月这一产品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的荣誉证书。

2004年,由于铁路资金回笼慢,公司流动资金紧缺。原材料不能及时采购,员工工资不能及时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又难,公司面临破产的危险关头。这是中小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能不能跨越这道“坎儿”,决定着公司的存亡。在公司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凭着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信心,赢得了东丽区科委和区财政担保中心的支持,向银行获得贷款200万元渡过了难关。企业没有停下迅速发展的脚步。

2006年6月,西安力华铁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07年9月斯第华电气(天津)有限公司成立,2009年12月集团公司成立。川铁的发展在领军人的带领下,一路飞跑。

秘诀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国产化道路。

加快发展要有高起点。川铁采取“拿来主义”,把国外先进技术学到手,化为已有。

2008年,铁道牵引供电开关领域技术位居世界第一位的法国SDCEM公司,响应中国铁道部的“以市场换技术,走技术引进产品国产化道路”的政策,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川铁集团凭借其核心团队平均行业工龄超过20年的优势力量,以及集团全资子公司西安力华铁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普通铁道电气化牵引供电开关行业的领先地位,结合我国具有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一广州高速铁路项目,成功地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法国SDCEM公司与自己合作。中法合资斯第华电气(天津)有限公司就此成立,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开关设备技术。

截至目前,斯第华已经实现了产品80%的国产化,武广高铁全线采用了合资公司设备,保证了武广高铁安全可靠的运行。合资公司通过一年的运转,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川铁与日本日立公司和韩国因泰克公司在地铁直流断路器方面的合作正在洽谈中,计划在天津成立国产化基地。

秘诀三: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在快速发展中保持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川铁公司在发展中深刻体会到自主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摸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川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精心打造20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的优势,结合我国轨道交通的特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川铁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先后聘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和天津电气化勘察设计院的一批专家作为公司的兼职顾问,对公司的新品开发进行把关。在西安东高新产业园区建立了牵引供电项目研发中心,吸引了一批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到研发中心工作。

川铁在新品研制上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2007年~2009年平均每年研发投入550万元,研发投入高达收入的7%,2010年度更增加到700万元。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公司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机遇,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使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川铁注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结合其在科研开发,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公司技术研发实力。公司与轨道交通领域的知名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和兰州铁路局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了无线远程太阳能智能控制隔离开关系统项目,已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并在兰州铁路局上道试验成功。这一产品技术国际领先,目前没有竞争对手,2011年上半年将投放市场。

川铁凭借这三个秘诀,像阿里巴巴凭借“芝麻开门”咒语一样,打开了铁道设备行业市场宝藏的大门,收获累累硕果。

上一篇:当代写实下一篇:税收激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