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后的课堂

2024-10-17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共12篇)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 篇1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 要想让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 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如情感, 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操作学习材料, 并促进思维发展.课堂中抓住契机, 巧妙设计,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则, 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 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景的创设, 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 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和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 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是怎样“想”的, 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学生带着问题, 自主探索, 激烈讨论,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敢说、敢疑、敢动手操作、敢问、敢讨论, 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智能, 此时, 课堂中看起来是乱哄哄的, 其实正是学生自主参与过程最强烈的时候, 与此同时, 教师起好组织者的作用, 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学生经讨论, 得出不同的补充内容, 就这样, 学生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 出现“情意共鸣, 信息传递, 反馈畅通, 思维活跃, 创新精神涌动”这一优美情境.另外, 对学有余力、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第四类问题, 可以在课内或课外解决.在课堂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培养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能力, 充分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有时, 干脆让学生上黑板前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思维的平台, 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共识.

在这个展示过程中向学生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审美情趣, 学生会感觉数学很美, 它与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通过合作交流, 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 此时, 让学生想一想, 还有没有问题存在, 谈谈解决问题的感受.要想解决某一问题, 首先应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应认真独立思考问题, 再经合作交流, 使自己通过各种渠道, 掌握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总结思想.

除了上面的问题外, 我们还应该认真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可以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就会克服数学的抽象性, 化枯燥为乐趣.自从引入了问题解决模式后, 学生思维开放起来了, 处处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不再以中立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以微笑面对学生, 用激励的方法评价学生, 学生不再因教师的至尊之位而恐惧, 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加强了,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上种种告诉我们, 要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营造开放性的观察视野,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新课改的意图所在.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 篇2

“辛苦了叔叔!”一个小男孩儿一边向青年突击队的郭外问好,一边从怀里掏出两瓶“红苹果”软饮迅速放到他的手里,然后飞快的向他家的方向跑去……还不等郭外婉言拒绝,小男孩儿已不见踪影。94年的郭外说,有很多这样热心群众的暖心反馈,给了他很多力量和前行的动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的信心。在没有成立青年突击队前,郭外就已经踊跃加入到所居住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得知所在单位也要成立突击队后,他毫不犹豫地再一次加入到防控工作中来。一次值守夜班,清晨6点半左右,一位年长的女士在小区进出口门前伫立等候,他便上前询问,她说她是来给姑娘照顾孩子的,她的女儿和女婿都在本地医院上班,疫情期间每天都要很早到单位,孩子太小没人照顾,她知道现在有规定是从晚20:00到早7:00小区实行宵禁,因为还没到可以进出的时间,所以就在门口等等,等到了规定时间再进小区。听到这些,他深受感动,很感谢这位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把她请到搭建的帐篷里,虽然帐篷里没有那么暖和,但足以抵挡清晨刺骨的寒风。到了解除宵禁的时间,按照规定检查了这位女士的证件,“孩子,辛苦了,把衣服穿厚实点,别再感冒了”,临走时她留下了这句暖心的话语。还有一次,有位居民跑来值班车上询问:“我儿子是从郑州回来的,现在已经过了隔离期,而且没有发热的现象,能不能解除隔离?”郭外认真负责地向居民解答,“好的,非常感谢,你们辛苦了,这样严格的管理,我们住在这里都很放心!”郭外说,虽然疫情用一层口罩把人与人之间隔离开来,看不清每个人的表情,但大家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变得疏远和冷漠,居民群众用最朴实的话语和自觉的行动给我的反馈,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在疫情肆虐时,有这样的群众能够和我们共同面对、共同抵抗,怀揣理解和支持,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这个冬天虽然很冷,但心却很暖。

站好每一班岗 守护每一个人

新课程改革后的变化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班级管理  确立目标  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学生。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新课程促使我尝试新的班级管理模式——让调皮学生亲身体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是学生发展的沃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班级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与参与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因此班级管理的好坏,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老是累教不改时,当一些学生老是无缘无故旷课时,当一些学生上课时总是无所事事,老是扰乱课堂纪律时……,当班主任的你,是如何解决的呢?是把他们臭骂一顿,还是直接找他们家长帮助调解呢?据我了解,这些方法都不是特别有效。班主任要怎样管理班级才能行之有效呢?我尝试了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让调皮学生当“班主任”,在短时期内就发现班级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模式如下,供大家参考:

在一段时间里,班里有一男生上课总是调皮捣蛋,搞得整个班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无论我怎样说教都不管用,起初令我伤透了脑筋;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决定让这个学生来当当“班主任”,或许会有奇迹发生。于是我把他叫到教室外,亲切地说:这两天我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你是一個很有管理才能的学生,今天我决定让你试试,管管我们的班级,当当我们班的“班主任”,有信心吗?也许听到这些话,他很震惊的缘故,不由自主地低下了他“高贵的头”。我紧接着拍拍他的肩膀说:“这阵子我的身体不太好,班里纪律和学习都不太理想,是我这个当班主任失职了,你替我管管班级,一定会不错的。”于是我提出了当这个“班主任”的具体要求:(一)早上必须北京时间9:20之前到学校,清点我们班所有学生到校情况,要在笔记本上随时做好记录,谁生病了?谁旷课了?请假了?……?(二)上课期间,要注意观察我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上课的纪律情况,并拟定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三)下午安排和监督班里学生打扫卫生,一定要按时按质完成,并且得分要在98-100分,才算合格。(四)你的工作直到找到下一位(调皮捣蛋的学生)代替才可以停止履行自己的“班主任”职责。(五)如果在当此“班主任”期间不认真履行者,毕业时不发放毕业证(备注:让他们签上责任状,以便增强其责任感;当然这只是手段,不做实际处理。)经过此次训练的学生,以后很少犯错误或者根本就不会犯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亲自体验过当班主任的艰辛,才明白平日老师的用心良苦,才会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迹。

后来,我发现这些学生已找回了自信,在管理方面或者学习方面有了惊人地提升。

二、新课程促使我尝试让学生先确立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应该怎样学?为谁学?

一个好的班级,加上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不同寻常的人才。所以我要让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在新学期,每人准备一个私人笔记本,并设计了以下内容:(一)人生总体目标: 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必须如实回答〉?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达到?然后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计划。(二)每天必须完成的几项任务:1.明天要上什么课?准备好了吗?〈备注:这些课的难点在哪里?并做好记录〉;2.今天学到了什么?都掌握了吗(以五颗星来评分,满意为5颗,基本满意为4颗,不太满意为3颗,太不满意1-2颗)?(三)一周一回顾,一月一小结,一学期作全面总结。

衡量一名老师是否成功,决不是以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或者是各级各类领导者为标准。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班里每一名学生的长处和可挖掘的潜力,结合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科学合理的鼓励、引导,让他们朝着自己所既定目标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过这种实验管理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我们班整天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或者说没有了,有自己目标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三、新课程促使我的教学活动从传统的“满堂灌”向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什么,怎样思考”转变。

在班级有了好的纪律,学生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灌注式教学”向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什么,怎样思考”转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创新者。教学方式绝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把握住教育时机,及时准确地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如在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位老奶奶想换一台42英寸海尔新款电视机,想请同学们帮助她实现她的愿望。要求必须是物美价廉的!现网上有三个商铺都有这款电视机。并且标价都是5988元,不过三个商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铺:全场8.8折。

B商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铺:购物满5000元8.5折,满6000元8.2折。

请你们帮老奶奶算一下,买哪个商铺的更便宜,并说明理由。

分析:每台电视都是5988元,若在A商铺购买需用:

5988×8.8%=5269.44元

因为B商铺是购物满1OOO元送1O0元,老奶奶只需付:

5988-6×100=5388元

因为C商铺是购物满500O元全场8.5折,满600O元8.2折,在C商铺购买电视的同时,只需再买一个小商品,即可凑满6000元,老奶奶只需付6000×8.2%=4920元。

因此,从上面可以看出,在C商铺购买电视最便宜。

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现实网上购物的实例,既让他们学会了网上购物的技巧,又让他们学到了现实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趣味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不是空泛、乏味的,是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并能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后的变化还有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我不再是个落伍者,教材的使用我不再是个模仿者,理论的学习我不再是个逃避者,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马复  孽飞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马新号(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中学  )《合作学习的实验与体会》

新课程后的高效语文课堂 篇4

站在新起点, 开拓新局面, 实现新跨越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也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是永恒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每一位教师都在亲身实践探讨研究, 他们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灵的感动和成功的收获,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使课堂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使课堂教学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一、课前预习学案的重要性

学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既是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 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它更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作用, 从而实现课堂高效。只有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得法, 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率, 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 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案既然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立的学习方案。那么它的设计的指向性要强。它既要符合教学要求, 也要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 要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为学生提供帮助, 使学生明确目标,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规律, 进行有效学习,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互动学生的自觉性

高效课堂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 让课堂生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一样, 心旷神怡、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教师的作风要民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作为教师, 应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 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 由浅入深,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相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获得新知。教者尤其要注意课堂教学最佳时间的有效利用, 也就是要把有效时间用在刀口上。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 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丰线, 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 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 精讲巧问, 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三、课后整理知识的牢固性

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整节课的内容, 有利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会从大量个别的:实例中,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掌握, “会学”的本领。因此, 学案上应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完成达标练习后及时反思本节学习状况, 如主要方法、规律的总结, 疑惑问题:知识的整理和探究等, 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 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事实表明, 学生自己概括的概念往往掌握得更牢, 自己总结的规律更会灵活运用。

总之, 要想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让学生学地快乐, 学也轻松, 教师还要多读书, 多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新课标”要求我们更新思维、更新理念, 树立一个“大语文”情怀, 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 给学生一个准确定位, 给教材一个准确定位, 把新课改的理念精细地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只要做到这些, 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 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晓林.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M].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7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 l997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 篇5

看看我的学生,在课下他们是那么的快乐和可爱,又是那么的聪明和具有活力,可是到了课堂上却显得那么的呆板。是周围人让他们在课堂必须严肃,还是他们太投入了正在思考,还是他们对课堂失去了兴趣。本来在孔子那里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怎么到了我们这里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呢?细细深究其中的缘由,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记得前几天看报纸,说中国去国外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低龄化了。如果我们再不转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将走进一个死胡同。

我最初对“道德”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里的道德,即做人要讲道德。“合乎道,至于德”的道德课堂,使我更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道德课堂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与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的全面发展。

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我明

初中语文课改后的课堂认识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 创新

在师生两个层面的解放上,我们存在一些曲解。我们习惯于等待有现成的东西来模仿,独立创造的愿望不够强烈。包括,学生未获得解放,恐怕也和教师有些关系。你想,学习中师生需要交流吗?谁掌握着交流的主动权?怎样交流最便捷?如果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能够做出解答。我们就清楚改革必须基于现实,对话,是需要的。没有对话,师生无法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思维的状况,教师无法和学生达成认识上的统一。但是,当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厚,缺乏思考的基础的时候,我们怎么进行真正平等意义的交流。在双方能对话之前,离开知识的讲授恐怕也不行。

一、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对文章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很认真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加以判断之后,能很快提出自已不同的看法,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就在这样的讨论和辩论之中,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在教学时,通过讨论,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例如,我在教《春》时,让学生放开手脚,进行讨论。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的“钻”字,用在这里,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但多数学生答得不全面。有的说“钻”字写出了小草很可爱,有的说“钻”字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的说“钻”字写出了小草很用力的向上挤……如果把他们所说的连起来,在稍作加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答案。再如,课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拟人句,请学生找出来讨论,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三、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所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相联系。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言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愿意接受的观点。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开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只有充分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那么,学生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课程标准所开列的课程资源,可以为之作一个很好的注脚: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在学《天上的街市》前,我通过投影显示一些图片,创设情景,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面对‘月夜星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看到流星,想到许愿的;有看到月亮,想到美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有看到启明星,想到自己美好的明天的……从学生的表现中,我吃了一惊,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原来如此的丰富!既而学习郭沫若这首诗歌,学生在这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还要为学生作好阅读的推荐工作,教学生甚至帮学生选择阅读的篇目、书籍,之后还要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的收获的时空,让学生慢慢地对课外阅读感兴趣,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 篇7

我通过对《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新课程的试验和应用, 发现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新课程更为强调知识的一体性和幼儿智能的多元化均衡发展, 并且从根本上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要求就是加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幼儿教育逐渐开始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但是, 与此同时, 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习惯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 导致幼儿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 新要求、老思维的极不和谐的教育现象, 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均衡发展。

我经过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加强对所有幼儿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外, 还要专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给予加强。我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究, 试图能够对解决以上问题有所帮助。

一、教师对新教材的艺术化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明确目的性, 坚持知识传递、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统一。知识传递是幼儿对课程探讨和研究;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掺和艺术教育, 给幼儿直观明了的教具或活动场所。这三方面是统一的, 在备课中不可偏废。也就是说, 不可只重视其中一点而忽视其他;但对这三方面的应用上又不能平均用力。

对旧教材的处理中, 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思想教育则略带一点, 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远之不谈。例如, 计算课《5的组合与分解》, 过去的教法就是把5的分解组合直接教给幼儿, 让幼儿找出规律, 然后开始写、认, 记住组合分解图。在《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中, 显然不同。它把重点内容放到目标当中。教师在《教师资源手册》中找到此课———《谢谢服务员》, 设置目标为: (1) 享受听故事的乐趣; (2) 学习数字5的组合和分解; (3) 尝试按规律排列; (4) 向服务员表达谢意; (5) 复习“谢谢你”。这样处理教材, 恰如其分地把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几方面有机地融在一起, 既安排全面又重点突出;既各有目标, 又相辅相成, 这是对教材处理的艺术化。

二、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教学组织是一种行为方式, 教师凭借语言、动作、身姿表情等外显行为向幼儿传递信息, 与幼儿进行交流, 同时这些行为又受到教师素质、气质、性格以及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它是一项复杂而又有技术性的活动, 教学组织要实现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材中, 有《小恐龙生病了》一课。在制定学习目标中有一点, “认识数字, 1—10的顺数和倒数”。老教法是让幼儿按顺序摆放数字卡, 进行顺数和倒数。而新教材则不同, 它与现实生活中相联系, 以幼儿的心理为特征, 把数字与幼儿吃药、打针联系起来, 因为幼儿对吃药、打针之事最敏感。因此孩子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力特别集中, 对教具也感兴趣, 整个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轻松。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性

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离不开情境教学, 因为它所表现的广远意境能激发起幼儿的想象, 而幼儿的想象又丰富了本课的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对它的应用和合理的选材都很重要, 创设有利的情境表演或环境更为重要。

计算活动中有《圆形认识》这一课, 过去是这样组织这节课的:在图形纸卡上画上图谱, 把它说为图形宝宝, 然后, 让幼儿把它挂在脖子上, 当图形娃娃, 最后以游戏图形娃娃找家而结束。当时, 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而且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认为这是一节较为有“创意的课程”。但在《多元智能课程》中又遇此课, 这次教学首先进入的环节是情境表演艺术, 教师用手帕进行魔术表演, 能用正方形分别变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孩子们觉得很神奇, 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很强烈。然后教师发给孩子们手帕, 让他们亲自尝试和体验, 孩子们在尝试中对正方形变圆形的过程有了疑问, 然后通过努力钻研, 解决了疑问。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的表演感染了幼儿, 幼儿立刻进入了角色, 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这就是情境教学的艺术性的生动写照。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引导幼儿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我们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式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教师一定要在幼儿的词汇、经验、知识范围内发问, 而且尽可能地使用柔和的语气、生动的表情姿势、形象化的语言, 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思维, 甚至能引发幼儿一系列更多的疑问, 这样就达到了提问艺术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多元智能创意课程》的学习、钻研与应用, 我发现依然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 有时难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有时教材内容和授课内容不一致, 教学设计没有创意性。这些问题正说明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新方法, 也需要更多的教学实验。我认为, 我们应该对幼儿教育园本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突破, 尽可能地针对本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开创出适合本土幼儿健康发展的课程模式, 摆脱单纯依赖套用异地《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模式的误区。

摘要:自鄂尔多斯市推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我园经过统一培训后, 于2008年推行《多元智能创意课程》, 通过对新课程的试验和应用, 笔者发现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新课程更强调知识的一体性和幼儿智能的多元化均衡发展, 并且从根本上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要求就是加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幼儿教育逐渐开始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但是, 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习惯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 导致幼儿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 新要求、老思维的极不和谐的教育现象, 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均衡发展。笔者经过认真观察和研究发现,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加强对所有幼儿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外, 还要专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给予加强。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开展分析和探究, 希望能够对解决以上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多元智能创意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兢.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下[J].幼儿教育, 2003 (2) .

[2]张晓梅.“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师“新”的幼儿——实施《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之心得[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6 (8) .

[3]包丽.开展多元智能创意课程的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 2009 (10) .

[4]卢庆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3) .

[5]张国祥.幼儿教育名家思想给多元智能教育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 2001 (3) .

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学 篇8

一作文表达上:淡化文体、减少束缚

《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淡化文体、减少束缚。

因此, 我在作文教学中, 根据淡化文体的要求, 让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受体裁的限制, 让学生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想什么就写什么, 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就用什么形式表达。

如在《我为奥运添光彩》征文活动中, 我要求学生不拘形式, 只要能写出真实的做法及感受就可以。结果有的写成了《给中国足球队员的一封信》;有的写成了记叙文, 叙述自己对体育的钟爱及成长过程中的体育小故事;有的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北京2008奥运盛会的赞美、向往之情;有的写成童话, 通过小鸡、小狗、小白兔等小动物举行动物运动会, 悟出“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道理等。

经过实践发现:学生的作文不仅在叙述的方式上各有千秋, 而且在表达的内容上也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但最为重要的是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真情实感, 有创新。文体的淡化, 束缚的减少, 极大地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创造的平台。

二作文内容上:增强积累、丰富素材

写作的内容就是写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的自由作文。即通常所说的“生活作文”。通过作文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感受到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丰富素材。

我所任教的5 (1) 班, 有部分对作文非常感兴趣的学生, 他们的每一篇作文都基本称得上范文。与其交流得知, 他们每天都会写日记, 把当天发生的事情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己有什么心理感受等, 写得非常仔细。由此得知, 好的作文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慢慢培养的。要想取得好的作文成绩, 就必须增强积累, 丰富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毅力来坚持积累写作素材的, 作为教师, 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的写作积累呢?

首先得放眼自然, 学会观察, 积累材料。“作文第一必须观察”, 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是解决学生“无米下炊”的好办法。其次就是课内阅读, 多读多背, 以“精”取胜。再次, 就是课外阅读, 丰富素材。

三作文的训练途径上:拓宽渠道、提高兴趣

在作文的训练途径上, 教师应拓宽渠道、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作文。在作文训练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把作文训练与趣味活动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如在人物外貌写作的训练中, 我在教授了写作方法后, 告诉学生:“今天, 我们就来看看哪位同学掌握了写作方法, 咱们做个‘猜猜我写的是谁’的游戏。”学生快速构思, 从正面任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表, 鼓励用新颖的比喻和写法;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大家来猜, 学生兴趣极高, 而教师则适时在活动中及时点评。这样的作文训练途径极佳, 学生写作兴趣盎然。

四作文的批改方式上:激励向前、点石成金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必须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变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 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师生当面互相讨论、修改, 为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喝采, 对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耐心启发, 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学生自评自改, 同学互评, 全班评讲。或者举行佳作赏评会, 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 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坚持体现激励原则。

五结束语

病理学课程改革后的效应 篇9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与医疗诊断、治疗相关的技术性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应不同于一般高等医学教育[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学生今后就业岗位,探索符合高职高专职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病理学教学缺少具有专业特色的病理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未能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2],为了改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了病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探讨。

1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社会需求,结合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通过对县级及乡镇医院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难点及专业岗位的需求,对200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教改思路及实施过程为:

1.1 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临床的需求,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课程内容上进行添加、整合和序化,形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有的理论体系,突出其专业培养特色(见表1)。另外,在讲各病理过程及常见疾病时增添常用临床检验指标,对学生进行渗透,便于学生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指标变化找到理论依据,为临床检验工作打下了基础。对于上述调整及添加的内容编写了适合学生应用的自编讲义。

1.2 教学过程实施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先学后教,按预先制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从生活和学生经验出发,创设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情境,并由情境直接引入学习的主题,使学生既获得情感的体验,又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采用启发式教学,杜绝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如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运用自制的多媒体病理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并结合病例分析加强学生对一些检验指标及病变形态的理解;如实验教学运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进行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导入相应的病例,设置疑问,使学生结合病例,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标本,并根据基础知识,相互讨论,分析释疑病例中所出现的病变及检验指标的变化。另外,为了弥补由于课程学时较少,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学生需要,我们还开放病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大体标本陈列室、实验室以及病理技术室参观学习,并有专业教师辅导,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

1.3 考核评价办法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提问、阶段性测验、课后作业、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其中理论考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实验考核主要是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诊断,占总成绩的10%。

2 教改效果评价

2.1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

2.2 评价结果

2.2.1

在病理学课程教学完成后,期末对教改班学生就教改内容及方法手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病理学理论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增加实验项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通过对老师课堂提问、老师布置病理作业、课前预习等方面的调查的满意程度在75%以上。

以上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我们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添加病理检验技术及脱落细胞学内容以及实验改革等方面是认同的,在学习态度方面也较以前有所改变,大多数同学意识到学习病理学的重要性。

2.2.2 对0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班的学生进行了实习后毕业前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80%以上的学生认为病理学常用检验技术、血气分析常有指标、增加的脱落细胞学检验理论及实验等是有必要的,对他们在学习后续课程及实习过程中的帮助很大,同时也感到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理解比较容易;在显微镜的使用上比较得心应手,对常见细胞的观察能够较熟练辨认。另外,大多数学生要求再多增加些实践机会,进一步加强病理组织切片、脱落细胞学显微镜下观察;进一步增加肿瘤标志物、病理检验常规制片技术、初步诊断以及对新技术的介绍与讲解。

3 教改意义

病理学是检验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同时又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病理学教学应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按照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先有超微结构和酶的改变,近而才出现形态学的变化,早期的分子水平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往往可以用实验室检查的手段检测出来,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形态改变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病理学检验也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见的一些简单的病理形态学检验内容如常用病理检查技术、常见疾病组织学改变及脱落细胞学的检查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掌握,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反映教学内容更贴近所学专业,教学手段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及病案教学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病理学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学生感觉病理学习与专业无关的错误认识,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临床检验专业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另外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一是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方面,由不熟悉变为熟练;二是在观察病变方面,由原来的找不出问题、找不到病变,到找到病变、找到问题,且有问不完的问题。培养了学生专业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技能操作基础。

实验室开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弥补了课程学时少,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生掌握了病理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的制片过程等病理常用检验技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也拓展了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范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既能进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体液检验等,又能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即培养学生的多面手技能,这也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评定。既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了本课程的培养要求。

总之,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3],如何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特点,适应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卫生单位检验工作的要求,是目前检验医学教育值得研究的问题[4]。在病理教学中,要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病理教学中不适宜的地方,真正体现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病理教学的特色。

摘要:病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同时又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探讨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的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为学生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发苏.高职高专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5(1):80-81.

[2]李楠,刘德纯,葛霞.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4):144-145.

[3]罗萍.高职检验医学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20-22.

“营改增”后的税务改革思路 篇10

一、“营改增”内容及效应

为了切实增强国家税制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改变原有税制改革的弊端,国家在充分考虑税收征管体制现实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国民经济总体改革发展变化、税收体制发展活力和面临的困境等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先试点后推行的方针,展开了我国税收体制的“营改增”工作。“营改增”对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对外贸易和社会就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营改增”整体规划

按照国家规划,“营改增”分三步走:第一步,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201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试点工作。2012年8月1日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厦门、深圳。第二步,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2013年8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2014年2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试点工作也正式启动。第三步,在全国范围所有行业实现“营改增”,也即消灭营业税。

三、“营改增”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很多试点企业税负不降反增,企业负担加重

“营改增”企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行业税率设置过高、一般纳税人标准过低;再是进项抵扣凭证太少,目前能进项抵扣的只有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试点企业增加税负返还方式不明确

虽然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营改增”,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并未对税负增加企业明确规定“财政补贴”。

(三)中央和地方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不合理

营业税是地方税,而增值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按照目前中央和地方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75%和25%计算,“营改增”后地方税收来源大幅下降,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

(四)企业所得税征管模式不合理

“营改增”后很多企业增值税由国税局征管,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局征管,造成国税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重复,征管资源浪费,企业申报复杂化。

四、“营改增”后税务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采取措施适当降低企业税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稳定、便捷、实惠的政策环境,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其次,要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利益,调整中央与地方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扩大地方所占份额。再次,要简化征管手续,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征管;国地税部门之间适当调配征管人力资源,增加国税一线征管人员。

(一)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税负

1、财政补贴税负增加企业

在“营改增”未全面推行前,应明确由国家财政补贴税负增加企业。财政补贴不应象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限定门槛,这对中小企业很不公平。可以企业改革前3年的营业税税负平均值为参照物,“营改增”后当年增值税税负超过这个平均值的,通过税收返还方式返还企业。返还方式可以参照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方式,“按年计算、季度预返、 年终汇算清返”。这样能及时返还多缴税款,加速企业资金流转。

依靠财政补贴降低企业税负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要靠完善税制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营改增”政策。

2、降低部分行业税率

(1)调整交通运输业税率

交通运输业由3%的营业税税率变为11%的增值税税率,要保持税负不变,进项抵扣要达到8%。“营改增”后新成立企业有运输设备进项抵扣,而老企业运输设备多数在成立初期购置,无法进项抵扣。老企业目前可进项抵扣的只有燃油费和设备维修费,只占总成本的35%- 45%,这是多数老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的根本原因。

新老企业统一执行11%的税率对老企业显然不公平。新企业按11%的税率,老企业应区别对待,应综合考虑企业成立时间、运输设备金额、运输设备占总资产的比例,设置2-3档低于11%的税率,成立时间越久、已购置运输设备越多的企业,采取越低的税率,这样才能体现税收政策的公平性。

(2)区别对待将来试点行业税率

对将来试点的其他行业税率也应区别对待,既要横向对比其他行业的税负情况,又要纵向对比企业改革前后的税负比例,结合不同行业属性,制定合理公平的税率。下面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说明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材料,很多来自农民和个体户,其涉及的上游企业很多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提供专用发票,“营改增”后没有足够的进项税抵扣,如果按“营改增”其他服务业6%的税率,企业税负势必增加, “营改增”工作难以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考虑执行4%的税率。

(3)提高部分行业一般纳税人标准

“营改增”小规模纳税人执行3%的征收率,对照5%的营业税税率, 税负明显降低。现行“营改增”一般纳税人标准是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所有行业都执行该标准。应考虑部分行业的特殊性,调整特定行业一般纳税人标准,如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通过提高一般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标准,扩大小规模纳税人范围,从而降低纳税人税负。

(4)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票据种类

在其他行业未“营改增”前,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票据种类。交通运输业路桥费、租赁费、保险费纳入进项抵扣,其他服务业租赁费、人工费列入进项抵扣范围,从而降低企业税负。

(二)调整中央和地方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

“营改增”后地方税源大幅减少,不利于调动地方财政积极性,应适当提高地方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营改增”后中央和地方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可定为60%和40%。今后可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出发,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来源,合理考虑试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活力,积极构建可浮动的税收分享比例,合理统筹中央和地方积极性。

(三)企业所得税改革

目前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机构是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执行,2009年后新增企业,缴纳增值税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局征管;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局征管。“营改增”后,出现了部分企业增值税由国税局征管,企业所得税又由地税局征管的局面,不仅造成国税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重复,征管资源浪费,也使企业申报复杂化。为了进一步简化企业申报流程,为税务统一征管提供便捷的政策条件,对“营改增”企业,企业所得税应由国税局统一征管。

(四)征管机构改革

“营改增”后国税部门征管工作量大幅提高,一线人手不足的矛盾突出,与之相反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明显下降,需要考虑在国税地税之间适当调配征管人力资源。为了合理分配征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征管体系,在延续分税制管理的基础上,可根据各地区地税部门征管税种及分管企业的数量适当合并现有地税征管机构,将分流出的地税工作人员纳入国税征管系统。

五、结束语

虽然“营改增”政策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改革进程的阶段化制约和细节设计的不尽完善,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当前税务改革过程中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完善“营改增”政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涵.浅谈“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税负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3

课改后的政治课堂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课改新课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56-01

高中新课程已实施一年多了,实施的情况怎么样?教师在这一年中有何变化?取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困惑有待解决?现结合我校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探讨性意见和建议,与老师们共勉。

1 课改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化

1.1 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课堂呈现方式多样化

广大教师热情很高,积极投身新课改,初步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能依据新课标来设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来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新教材中的“情景导入”、“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综合探究”等内容能灵活运用,初步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能根据教学需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能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呈现方式逐渐走向多样化。

1.2 教师转变了角色,学会了教学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像过去那样填鸭式地撑起学生的精神之“胃”,而是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把自己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每节课后,大多老师都能够进行积极的反思:“这一节课哪些方面讲到位了?哪些地方还不到位?应该怎么上才能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课堂结构应怎样调整会更好?”经过教学反思,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各个环节的设置更加合理,对问题的处理更加到位。

1.3 教师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泼有序的课堂秩序,则需要教师的宏观调控。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同时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们大多不再急于给出答案,往往是把问题重新又抛给学生,组织学生来探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有突出表现时,老师们总是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即使是后进生,哪怕他们有一点进步,老师们都会用欣赏的话语予以肯定。

1.4 学生参与热情高,学习能力增强

在新课改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比较好,课堂学习结构已明显发生变化,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又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较好地实现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

2 课改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负担过重

进入新课改以后,许多教师感到精力不足。这除了一些教师的个人原因以外,还有新课程理念、新教材、新课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原因。由于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有很大不同,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需要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再加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课件的制作量逐渐加大,教法、教材又不甚熟悉,这些因素确实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

2.2 课时不足,教学条件制约

在36课时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老师们普遍感到困难比较大。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虽然现在的一框内容与以往差不多,但新教材中的一框内容内涵更加丰富,需要补充和延伸的知识多,况且还要倡导学生学法由接受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二是一些老师受旧教材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拓宽教学内容,挖掘教材过深、过多;三是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大多住校,学生缺乏从报刊、杂志、电视尤其是网络上查找资料的条件,导致探究活动效果不好而且时间拉长。这样一来,一框内容往往在一课时内不容易完成。课时不足已经成为我校新课改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3 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性不强,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压力大,学习时间紧。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对新的教法所要求的新学法不能完全適应,上课精力投入多,课后检测效果却不好。模块学习“匆匆而过”,学完一个模块,丢掉一个模块,学习如同“猴子掰玉米”,没有系统复习整个模块基本知识的时间,总感觉没有学下多少东西。一学年下来,整体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今后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探究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和时代性的要求下,它的内涵性已经延伸,从目前的高考形势和课程要求看,它更加侧重于能力的延伸和培养。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这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在个人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因此,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索显得有为的迫切。

3.1 依据高中政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往往具有不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如,必修四的哲学内容,不同的框题课时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必须用心体会教材,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备课的重点之一,切忌“一刀切”,不然就陷入“大锅饭”当中,难以将沉闷的政治课程灵动起来,也难将政治课的魅力表达出来吸引学生。

3.2 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人具有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也会具有差异性,对这个差异性的把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使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这时候就必须灵活贯彻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有的班级比较沉闷,有的班级比较活泼,有的班级学习程度比较快,有的班级学习程度比较慢,这时候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就不能“一刀切”,比如对学习程度较慢的班级就可以采取演讲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尽量让他们明白课本的基本原理为主,同时采取复习测验式,强化课堂效果。对于程度较快的班级则可以采取问题探究法或讨论法等等,则可以达到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几基础上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较活泼的班级则可以采取表演法,可以将课堂气氛调至高潮;对于较沉闷的班级也可以采取提问式或问题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总之,内容是一定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必须选择合理科学。

3.3 政治教师还必须选择与自己合适的教学方法

每个政治老师都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有性格、能力、特长、气质、口才等等,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去运用就有不同的效果。但是不管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的同时,都同样具有缺陷,这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首先认清自我,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是上好高中政治课的关键的一步。

语文课堂提问方法及回答后的评价 篇1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问”得执著、辛苦, 学生却答非所“问”。要提高提问效果, 得讲究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方法

1. 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 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缺口, 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 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 这样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2. 披文入情, 调动思维。

文章的题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 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凝聚。文学大家均重拟题, 以期先声夺人, 语文教师也应抓住文题, 披文入情巧设疑问, 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3. 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 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 就如登山一样, 要拾阶而上, 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散步》一课, 这样提问:我为什么出来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步步提高, 逐步推进设计提问, 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 并不是分割开来的, 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 教师要视情况而定, 灵活运用。综上所述:巧妙的课堂提问艺术, 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净化心灵。

二、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 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 但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我们从许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 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 而不整理不归纳,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 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教师应明确, 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 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只要言之成理, 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学术界一直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 教师也不应定论,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上一篇:临床诊治方法下一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