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2024-10-17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共12篇)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篇1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的法学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出学生的法律思维,这对于以后从事法律职业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决定了法律职业道路的专业程度。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将所有法律职业的准入门槛统一了,法律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了。

一、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现状

当前的法学教育方向大致朝着三种方向发展,第一种是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测试方式上都是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部的某政法学院,其从大一的课程设置就基本是按照法律职业资格开始设置,课程内容也主要是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主,学术观点也多是以张明楷等出题人的观点为主,测试方式上也以模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进行,而这所大学每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基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比一般的法律职业资格辅导机构的通过率还高。第二种是完全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法律素养为主,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素质教育,这种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这两所大学在法学教育上并不是十分重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是以探究法学研究为主,以培养学生丰富的学术素养为主,其课程设置上十分的广泛,比如犯罪心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都被设置为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也不拘一格,更多的在于客观的介绍中外关于相关研究的前沿观点,比如缓刑制度我国比较主流的观点在和解方面,且普遍认为缓刑撤销制度过于激进,而在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法律实践中缓刑撤销制度也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而这些在以法律职业资格为导向的高校在开展法学教育的时候则完全不会涉及。同样,在测试方式上,这两所高校更多的愿意通过主观法理分析题来测试学生的法律知识功底是否扎实,法律思维的深度等。第三种是法学教育是较为尴尬的一种,即其在法律素养的培养上没有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那样专业,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促进上也并没有过多的努力,其在教学上更多是照本宣科,简单的介绍一些主流观点等,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是法律素养较低,法律知识面窄,司法考试通过率普遍在百分之三十以下,毕业后继续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也较少,最可悲的是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可能在大四也未能培养出法律思维。

二、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的中心

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其都需要法律思维。这点无论在法学教育上还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应对上都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法学教育更多的关注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实体、程序法律方面的训练,而法律职业资格的考试则更侧重法律条文的考查,这两者之间看似是割裂的,但是其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层面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比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以从法律条文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犯罪构成上,法理方面上进行分析,前者侧重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层面,后者侧重于法学教育方,但是其在客观上都在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认识到了其在培训学生法律论证和推理方面的欠缺,而法律职业考试也出现了减少客观法律推理,即通过法律条文分析案件的考查模式。近几年的法学实践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趋势都体现出了这些,法学研究生教育多会在研究生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去公检法机关实习,或者到律师事务所或者企业法务部门进行实习,这就体现了高校对于培养学生法律论证和推理能力的重视。同样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在逐渐增加主观题的体量,更多的去关注考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并不是单纯的积累法律知识或者长期的法律实践就可以简单的培养出来的,其需要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来。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不是强制性,而是说理性,暴力强制的必要性根植于法律的说理性之中。法与理性在天性上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人们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法律总是与各种理性概念联系在一起。法律的理性特征和人们思维的习惯决定了未来法律人才培养和选拔只能以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测试为主线来开展,否则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仍是缺乏法律推理和论证能力的理论人才,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会只会照搬法条,而不是去更多的分析每个法条背后的内在逻辑性和正当性。

法律思维既是法学教育的中心,也是法律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首先从法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法学教育不应当仅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且在电子图书馆如此发达的今天,法律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十分的容易,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理解每个法律背后的价值和精神。对于法律人来讲,思维方式比专业知识更多重要,因为专业知识可以查询,而且会不断更新,其背后的法理和精神则是历久弥新的。而且通过法律思维的培训能够使得法律知识和理论不断的加深巩固。其次,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角度来看,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中国选拔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应当具有的品德,这种品德是进行法律论证和法律推理的基础。所以,作为具有行业准入门槛性质的资格考试有必要对此进行突出,以法官为例,法官的裁判行为抽象来说是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进行具体化,特殊化的过程。无论从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规则的寻找和判决的形成都需要法律解释技术,没有任何一个案件是能够完整的对应法条的每一个文字的,因为法律的具体化需要法律思维进行指引的。法律知识在法官判决的过程中主要是提供者基础的作用,法律思维则是起着导向的作用。如果简单以法律条文的考查作为法律职业资格的主要内容,那么选拔出来的人才在法律思维方面则是较为匮乏的,可能无法很好的胜任法律工作,尤其是在面对新案件,新情况之时。所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应当以考查法律思维为中心,否则这种选拔法律人才的方式是缺乏合理性的。综上所述,法律思维在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可以成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的有效突破口。

三、以法律思维为中心协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模式

为了提高研究的实效性,笔者结合本文第一部分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开展的现状,对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实际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是以法律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法学教育的缺陷是对于法学理论,法条本后的精神研究不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其优点在于学生对于法律条文和学界的主流观点掌握较为牢固。对于此类政法类院校,在协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上,应当尽可能体现法律思维,具体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适当增加法学方法论,法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边缘课程,在内容上客观的讲授更多的前沿的观点,而不是拘泥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人的观点。其实对于政法类院校而言,其在师资力量上是可以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可以较好的培养出学生法律思维。其次,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法学一流院校,虽然其在法学教育中并没有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但是其学生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并不低,一般在百分之六十左右浮动。此类院校尽管通过率较高,但是其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的增加法律实践的环节,并将其增加到必修学分之中。最后,对于法学教育缺乏明显导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院校在协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上任务较为繁重。因为此类院校的教师自身的层次较低,要么理论功底一般,要么实践经验缺乏,这种情况下要想向政法类院校或者一流法学高校一样介绍丰富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的案件细节可能较为困难,而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方面似乎更为容易一些,毕竟法律职业资格的命题人观点较为固定和统一,而且有历年真题可以进行测试和模拟。虽然笔者比较倾向于此类高校培养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法律思维的培养。此类高校可以在培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就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内容涉及的理论及其背后的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此类内容进行相关案例和实践的介绍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对学生以后从事法律职业有着较大帮助,避免此类高校的学生既没有较高学历,又缺乏法律思维,还未通过司法考试,只能无奈跨专业就业。

四、结语

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当前法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方式,其核心都是法律思维。实践中高校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冲突完全可以法律思维为中心进行协调和互动。但是由于各个层次高校的师资力量的差异,如果让所有的高校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法律思维的培养终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泥淖。所以,笔者就当前法学教育中的三类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分析,尽可能保障在各自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做到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良性互动,保障法律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建伟.统一司法资格考试:观察与省思[J].政法论坛,2011(01):61-78.

[2]霍践烨.中国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困境与出路[D].吉林大学,2013.

[3]肖萍.从转型中的日本司法考试制度看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2010(03):101-104.

[4]张利民.评司法考试导向性法学教育——对中国法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06):59-63.

[5]孙笑侠.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关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等法律职业制度相衔接的研究报告[J].法学,2012(09):108-116.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篇2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的前身是国家司法考试(简称“司考”)。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温馨提示,希望有所帮助!

一、考试地点及交通路线

根据安徽省司法厅《关于全省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试考区设置的通知》安排,宣城考区参加计算机考试的.全部考生在宣城考区参考,参加纸笔考试的考生在六安考区参考。

宣城市考点设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宣城市薰化路698号)

六安市考点设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六安市正阳路北端1号)

宣城考区:考生可乘坐3路、8路、10路、11路公交车,在职业技术学院站下车,在学院西北门进入考点。

六安考区:考生可乘坐201路公交车,在北二十铺站下车。

二、考试时间

2020年11月28日(周六)

上午9:00~13:00,考试时间240分钟。

三、准考证打印

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考试准考证下载打印时间为11月23日至11月27日,请各位考生及时登陆司法部报名网站(),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并注意妥善保管,防止遗漏或丢失。同时认真阅读准考证上的信息,提前确认考试具体时间、地点及乘车路线,提前做好各项应考准备。

四、参考注意事项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考试期间考点禁止车辆入内,请各位考生尽量避免自驾前往,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请做好疫情防护。

考试当天,考生应至少提前60分钟到达考点。佩戴口罩,持准考证、“安康码”,自觉间隔1米排队,经测温后进入考点。

考生进入考场前,考生凭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通过考务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人像验证。为保证人像比对通过,请考生朋友不要让头发等其他装饰物遮挡面部,女性考生要提前整理好头发,露出双耳双眉,不要化浓妆。

考生须遵守《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应试规则》,服从监考人员安排,进入考场前,应将个人携带物品自行置于指定区域,严禁携带各种无线通讯工具(含手机)、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手表或其他计时工具、书籍资料、印刷材料等物品进入考场。

考点设置无线电监测设备,考场全程视频监控,请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考试开始30分钟后,考生不得进入考场。考试结束前60分钟内,考生方可交卷离开考场。考场为考生统一提供草稿纸,考试结束后由监考人员统一收回,考生不得将草稿纸带出考场,违者按作弊处理。考试结束,系统自动为所有考生统一交卷。

考试公平亟须法律保障 篇3

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评价方式,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不但直接关系万千考生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教育的尊严。客观讲,每一次重大考试,都有严格的组织程序,绝大多数的考试都是为公众所认可,能够达到预期的选材目的。但泄题风波的频发,还是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从现实出发,尽快出台《考试法》是当务之急。通过法律,可以明确考试的各类主体、相关程序、法律责任,再加上严格执法,效果无疑是明显的。

为了填补我国考试领域的这一法律空白,在上个世纪末,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制定《考试法》,遗憾的是,尽管各方一直力促,但一直没有实现立法实践。虽然立法要慎重、科学,但从舆论来看,出台《考试法》已是众望所归,严打考试程序中的不法行为也是民心所向,在强调开门立法的今天,《考試法》的制定也应该“掀起盖头来”。

考试泄题风波考验着人们对《考试法》出台的耐心。有些网友建议取消四六级考试,已经透露出了不耐烦的情绪。也确实如此,一个经常发生泄题事故的考试,还有什么公信力呢?没有了公信力,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笔者期待尽快出台《考试法》,即使不那么尽善尽美也可以,有漏洞可以修改完善,至少有总比没有好。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篇4

一、法学教育于法律职业共同体之意义

1. 只有系统的大学法学教育才能培育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机构,同时又是一个道德养成的场所。大学教育既要追求知识价值又要道德价值。知识与道德历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范畴。教育本是一种修养人格整体的教育。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追求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的整合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大学法学教育在教授完整而丰富的专业法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原则。法律职业者担负着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纷争、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法律职业者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法律职业荣誉感、良好的从业心理素质。法律职业者所身处的道德世界远比普通人更复杂。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法律本身就是价值冲突和道德斗争的战争。法律人职业生涯中的许多决定都可能蕴藏着道德上的风险———法官的一纸判决能够轻易剥夺人自治所必需的基本权利;律师明知对方证人证言为真,依然在庭上质疑其可靠性。凡是以法律为职业者,其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所谓公平,就是利益和权力的机会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与合理。

系统的法学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在长达几年的法学知识教育中,润物无声,逐渐培育学生公平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职业伦理和道德最根本的特点是其内在性。也是法律职业者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但本身不等于职业伦理和道德。只有那些经过充分理解、内化了的知识加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职业伦理和道德。职业伦理和道德需要久而久之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至成为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甚至不以知识的形态出现,即使形成这种涵养、气质、精神的知识已经忘掉,而内在的东西却被保留了下来。因此系统的法学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整体人格教育。

2. 系统的大学法学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法学虽然不仅仅是技匠之学,但是法律必须运用于现实。大学系统的法学教育不但集中于知识传授,还强调对学生分析处理实际法律问题和案件的实践能力训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实践教学的形式非常多,仅该规定列举的实践教学方式就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等。现在各法学院一般都设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基地、毕业实习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由此可见,重视法学实践教学是教育部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处理法律事务的实际能力也是系统法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大学法学教学的改进

1. 重视综合性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

我们大学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律职业者应是多方面、复合型的,应有通用型法律人才、学术性法学人才和应用型法律人才之分。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拓宽视野、丰富人文底蕴,以培养高素质的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研究、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通识人才为目标。当前美国的法学教育无疑是比较成功。美国参众两院、内阁各部都有大量法学院毕业生。律师也是出任历届美国总统者最常见的职业。二战之后的12位美国总统中,有4位曾是律师。此外,出任国际机构领导的美国人中也不乏法学院毕业生。例如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全美最大的50家公司的CEO中有9位是法学院的JD毕业生,几乎占到20%。学生在如此广泛的领域如此卓有成就,与法学院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美国法学院的教育可以被视为对通识教育的拓展与深化。美国法学院教育不注重传授技能,而是致力于丰富眼界、开拓思路。耶鲁法学院甚至称其教授的内容是“法律以外的一切东西”(anything but law)。随便打开一所美国精英法学院的课程目录,各种含有人文和社会科学元素的跨学科法学课程就会扑入眼帘。以哈佛的商法学课程为例,从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到会记基础、统计分析的各色经济和金融类课程自不必说,甚至还有资本主义史乃至公司与宗教这样的课程。我们法学院要能负担起培养知识面宽、眼界高院的通才。针对我国现实情况,我们应该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给学生选择,例如网络知识产权、网络犯罪、卫生法、医疗事故鉴定课程等。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既是通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法律职业密切结合。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法律思维能力。也即法律逻辑推理、法律解释技能、法律续造技能等。法律思维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的核心内容,成为延续法律生命、实现法律价值所必须的具体途径。我们的法学教育应该重视具有职业特色的法律思维培养。大学法学教育最核心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的指引下,以一种特殊的法律思维,运用法律解释等方法;将法律规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学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法学教育中。改革当前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法学方法论课程。总之,当前我国大学法学教育应当从以传授法律知识为中心向以法律思维培养为中心。

3. 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

从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来审视我国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可以发现,存在两个缺点。首先,尽管我们大学现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道德教育在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上只是一个软指标。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更重视专业成绩和各类证书。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职业精神、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缺乏有机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其次,现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传统的儒家道德。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是强调“利他”、“奉献”、“自我牺牲”。这种无条件的完全利他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要高于现实生活,肯定了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人和社会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道德图景。但这种无条件的“利他”、“奉献”、“自我牺牲”的道德理念缺乏公正的内核,有些违背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甚至是违背了人性的。忽视了道德理想所需要的生活基础,缺乏对人的生命伦理和生命价值的关照。在大学法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的以公平公正、正义平等、权利义务对等为核心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成功的法学教育应该是,多年以后,我们卓有成就的法官在回忆他的大学法学课堂时,虽然当时老师讲授的法条已经废止,但是老师对法治、对正义的慷慨激昂的解读还在他耳畔回响,老师严谨的法律解释技术和逻辑推理还在影响他对审判案件的裁决,几年法学课程的浸润,职业语言、法律原理、法律思维、法律技术等将贯穿他职业生涯。

4. 加强法学实践教学

虽然教育部的教学规划和“卓越法律人才计划”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实践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一直以来,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着重于理论知识讲授,法学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课堂上讲授法学概念、法学原理。学业考试也以概念、、判断、简答、论述为准。应该说,法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目标一致性和功能互补性。但是,法学理论教学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概念、规则的讲解,具体法条的分析。实践教学则是理论知识的运用、实务案件处理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与技能的训练。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将实践教学等同于专业实习,并没有注意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处理实际法律问题和案件的实践能力,虽然经过了三、四年甚至年限更长的系统法学教育,但是毕业的学生还是不能具备处理实务的能力,还是很难将书本的法、理论的法运用于实践。法学教育必须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的角度改善课程的设置,从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两个维度培养学生。加强法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开始法律诊所课程。但是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型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地带。笔者认为,诊所法律教育应当被正式纳入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此外还应当积极开设证据实验课程、法庭辩论技巧、司法实务案例分析、法律裁判文书阅读评析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何云波.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大诗[J].现代大学教育,2012(4).

黑龙江法律职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篇5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C)不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包括的内容

A.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

B.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C.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2.关于教唆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唆使不满16周岁的乙强奸妇女丙,但乙只是抢夺了丙的财物一万元后即离开现场,甲应成立强奸罪、抢夺罪的教唆犯

B.教唆犯不可能是实行犯,但可能是帮助犯

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吸食、注射毒品罪的教唆犯

D.有的教唆犯是主犯,但所有的帮助犯都是从犯

3.我国的领导阶级是(C)A.农民阶级 B.工农联盟 C.工人阶级 D.知识分子

4.公证机构证明的公证事项只能是()

A.有争议的事项 B.无争议的事项

C.涉及人身关系的事项 D.涉及财产内容的事项

5.某公司经营不善,现进行破产清算。关于本案的诉讼费用,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在破产申请人未预先交纳诉讼费用时,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破产申请

B.该诉讼费用可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

C.债务人财产不足时,诉讼费用应先于共益费用受清偿

D.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诉讼费用等破产费用的,破产管理人应提请法院终结破产程序

6.委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C)A.废除 B.修改 C.改变或者撤销 D.发回重议

7.中国某化工产品的国内生产商向中国商务部提起对从甲国进口的该类化工产品的反补贴调查申请。依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商务部认为必要时可以强制出口经营者作出价格承诺

B.商务部认为有必要出境调查时,必须通过司法协助途径

C.反补贴税税额不得超过终裁决定确定的补贴金额

D.甲国该类化工产品的出口商是反补贴税的纳税人

8.关于我国司法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我国实行两审终审、人民陪审员、审判公开等审判制度,促进实现审判活动科学化、规范化

B.基层法院除审判案件外,还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但不能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C.我国实行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等检察制度,实现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D.检察官独立不同于“除了法律没有上司”的法官独立,要受到“检察一体化”的限制

9.下列国家机关中实行集体负责制的有(A)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县政府 D.中央军委会

10.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关于监督程序,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政府可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

B.以口头答复的质询案,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

C.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应当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D.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11.某法院在审理张某自诉伤害案中,发现被告人还实施过抢劫。对此,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继续审理伤害案,将抢劫案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B.鉴于伤害案属于可以公诉的案件,将伤害案与抢劫案一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C.继续审理伤害案,建议检察院对抢劫案予以起诉

D.对伤害案延期审理,待检察院对抢劫案起诉后一并予以审理

12.公民甲的户籍在合肥,经常居住南京。依照法律规定,(D)

A.合肥与南京都是甲的住所 B.合肥与南京都不是甲的住所

C.合肥是甲的住所,南京视为甲的住所 D.合肥被视为甲的住所,南京是甲的住所

13.关于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二审案件的审理,遇有二审程序没有规定的情形,应当适用一审普通程序的相关规定

B.二审案件的审理,以开庭审理为原则

C.二审案件调解的结果变更了一审判决内容的,应当在调解书中写明“撤销原判”

D.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由法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审理

14.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属于防卫过当

D.属于故意杀人

15.甲架好枪支准备杀乙,见已患绝症的乙踉跄走来,顿觉可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甲收起枪支,但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16.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

A.降低级别 B.停职 C.留党查看 D.不予录用

17.中国和甲国均为《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的缔约国。关于两国之间的域外证据调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委托方向另一缔约方请求调取的证据不限于用于司法程序的证据

B.中国可以相关诉讼属于中国法院专属管辖为由拒绝甲国调取证据的请求

C.甲国可以相关事项在甲国不能提起诉讼为由拒绝中国调取证据的请求

D.甲国外交代表在其驻华执行职务的区域内,在不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可向甲国公民调取证据

18.关于公平正义,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人类一切法律都维护公平正义

B.不同的时代秉持相同的正义观

C.公平正义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

D.严格执法等于实现了公平正义

19.用人单位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元以上()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A、500,1000 B、1000,2000 C、1500,2000 D、500,2000

20.甲、乙、丙、丁共有1套房屋,各占1/4,对共有房屋的管理没有进行约定。甲、乙、丙未经丁同意,以全体共有人的名义将该房屋出租给戊。关于甲、乙、丙上述行为对丁的效力的依据,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有效,出租属于对共有物的管理,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权利

B.有效,对共有物的处分应当经占共有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的同意,出租行为较处分为轻,当然可以为之

C.无效,对共有物的出租属于处分,应当经全体共有人的同意

D.有效,出租是以利用的方法增加物的收益,可以视为改良行为,经占共有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的同意即可

21.下列哪一行为属于行政处罚?

A.公安交管局暂扣违章驾车张某的驾驶执照六个月

B.工商局对一企业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营业执照予以注销

C.卫生局对流行性传染病患者强制隔离

D.食品药品监督局责令某食品生产者召回其已上市销售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22.下列哪一情形不得适用简易程序?

A.未成年人案件 B.共同犯罪案件

C.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D.被告人没有辩护人的案件

23.关于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国政府和单独关税区政府,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B.《政府采购协议》属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中诸边贸易协议,该协议对于中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均有约束力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特别规定了针对中国产品的特定产品的过渡性保障措施机制

D.《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建立了统一的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24.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的生产资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A.适用 B.不适用 C.参照 D.间接适用

25.甲架好枪支准备杀乙,见已患绝症的乙踉跄走来,顿觉可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甲收起枪支,但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26.{单选26}

27.{单选27}

28.{单选28}

29.{单选29}

30.{单选30}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公司主张,双方在签订《预售商品房认购书》时,公司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故该《认购书》无效,以此为基础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也应无效。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法律规定,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是商品房预售的必备条件之一

B.《预售商品房认购书》不是商品房预售合同,不以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为条件

C.双方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时,公司已具备商品房预售的法定条件,该合同有效

D.因施工进度及竣工交付日期变化的,房屋可另售他人

2.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教唆赵某入户抢劫,但赵某接受教唆后实施拦路抢劫。甲是抢劫罪的共犯

B.乙为吴某入户盗窃望风,但吴某入户后实施抢劫行为。乙是盗窃罪的共犯

C.丙以为钱某要杀害他人为其提供了杀人凶器,但钱某仅欲伤害他人而使用了丙提供的凶器。丙对钱某造成的伤害结果不承担责任

D.丁知道孙某想偷车,便将盗车钥匙给孙某,后又在孙某盗车前要回钥匙,但孙某用其它方法盗窃了轿车。丁对孙某的盗车结果不承担责任

3.关于没收财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受贿100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200万元,甲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甲被没收财产的总额至少应为300万元

B.甲抢劫他人汽车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该汽车应上缴国库

C.甲因走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此前所负赌债,经债权人请求应予偿还

D.甲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财产30万元,因妨害清算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万元。没收财产和罚金应当合并执行

4.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关于检察院审查批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

B.讯问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有女检察人员参加

C.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得使用戒具

D.对难以判断犯罪嫌疑人实际年龄,影响案件认定的,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5.甲将1套房屋出卖给乙,已经移转占有,没有办理房屋所有权移转登记。现甲死亡,该房屋由其子丙继承。丙在继承房屋后又将该房屋出卖给丁,并办理了房屋所有权移转登记。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乙虽然没有取得房屋所有权,但是基于甲的意思取得占有,乙为有权占有

B.乙可以对甲的继承人丙主张有权占有

C.在丁取得房屋所有权后,乙可以以占有有正当权利来源对丁主张有权占有

D.在丁取得房屋所有权后,丁可以基于其所有权请求乙返还房屋

6.关于当事人能力与当事人适格的概念,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当事人能力又称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当事人适格又称正当当事人

B.有当事人能力的人一定是适格当事人

C.适格当事人一定具有当事人能力

D.当事人能力与当事人适格均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

7.村民甲带领乙、丙等人,与造纸厂协商污染赔偿问题。因对提出的赔偿方案不满,甲、乙、丙等人阻止生产,将工人李某打伤。公安局接该厂厂长举报,经调查后决定对甲拘留15日、乙拘留5日,对其他人未作处罚。甲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受理。下列哪些人员不能成为本案的第三人?

A.丙

B.乙

C.李某

D.造纸厂厂长

8.甲参加乙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未经甲和其他旅游者同意,乙旅行社将本次业务转让给当地的丙旅行社。丙旅行社聘请丁公司提供大巴运输服务。途中,由于丁公司司机黄某酒后

驾驶与迎面违章变道的个体运输户刘某货车相撞,造成甲受伤。甲的下列哪些请求能够获得法院的支持?

A.请求丁公司和黄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请求黄某与刘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C.请求乙旅行社和丙旅行社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D.请求刘某承担赔偿责任

9.某县公安局以沈某涉嫌销售伪劣商品罪为由将其刑事拘留,并经县检察院批准逮捕。后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沈某申请国家赔偿,赔偿义务机关拒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县公安局为赔偿义务机关

B.赔偿义务机关拒绝赔偿,应当书面通知沈某

C.国家应当给予沈某赔偿

D.对拒绝赔偿,沈某可以向县检察院的上一级检察院申请复议

10.两批化妆品从韩国由大洋公司“清田”号货轮运到中国,适用《海牙规则》,货物投保了平安险。第一批货物因“清田”号过失与他船相碰致部分货物受损,第二批货物收货人在持

正本提单提货时,发现已被他人提走。争议诉至中国某法院。根据相关规则及司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第一批货物受损虽由“清田”号过失碰撞所致,但承运人仍可免责

B.碰撞导致第一批货物的损失属于保险公司赔偿的范围

C.大洋公司应承担第二批货物无正本提单放货的责任,但可限制责任

D.大洋公司对第二批货物的赔偿范围限于货物的价值加运费

11.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下列哪些情形下应当通知检察院补充材料?

A.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被告人真实身份不明的B.起诉时未移送证据目录的

C.证人名单未列明出庭作证和拟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住处和通讯处的D.移送材料中辩护人通讯地址不明确的12.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10万元建材买卖合同后,乙交付建材,甲公司未付建材款。甲公司将该建材用于丙公司办公楼装修,丙公司需向甲公司支付15万元装修款,其中5万元已经支付完毕。丙公司给乙公司出具《担保函》:“本公司同意以欠甲公司的10万元装修款担保甲公司欠乙公司的10万元建材款。”乙公司对此并无异议。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债务、丙公司对甲公司的债务均届期未偿,且甲公司怠于向丙公司主张债权。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乙公司对丙公司享有应收账款质权

B.丙公司应对乙公司承担保证责任

C.乙公司可以对丙公司提起代位权诉讼

D.乙公司可以要求并存债务承担人丙公司清偿债务

13.关于证明责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只有在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情况下,证明责任的后果才会出现 B.对案件中的同一事实,只有一方当事人负有证明责任

C.当事人对其主张的某一事实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必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D.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不会在原、被告间相互转移

14.酒吧开业1年后,经营环境急剧变化,全体合伙人开会,协商对策。按照《合伙企业法》规定,下列事项的表决属于有效表决的是:

A.张某认为“通程”二字没有吸引力,提议改为“同升酒吧”。王某、赵某同意,但李某反对

B.鉴于生意清淡,王某提议暂停业1个月,装修整顿。张某、赵某同意,但李某反对

C.鉴于酒吧之急需,赵某提议将其一批咖啡机卖给酒吧。张某、王某同意,但李某反对

D.鉴于4人缺乏酒吧经营之道,李某提议聘任其友汪某为合伙经营管理人。张某、王某同意,但赵某反对

15.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共同点。这些不同岗位的执业资格存在的共同点有()

A需要参加统一考试

B需要注册

C有各自的执业范围

D须接受继续教育

E可以同时受聘于两家不同的单位

答案:选A、B、C、D

16.市建委的下列行为中,如当事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包括()

A、限制某项目经理的人身自由

B查封某建筑公司的主要财产

C给其内部某公务员行政处分

D冻结某建筑公司的银行账户

E向某建筑公司摊派赞助费用

答案:选A、B、D、E

17.关于事实一,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是依法被关押的人员,其逃出戒毒所的行为构成脱逃罪

B.甲购买少量毒品是为了自吸,购买毒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陈某出卖毒品给甲,虽未收款,仍属于贩卖毒品既遂

D.乙收留甲的行为构成窝藏罪

18.甲与乙离婚,甲乙的子女均已成年,与乙一起生活。甲与丙再婚后购买了一套房屋,登记在甲的名下。后甲因中风不能自理,常年卧床。丙见状离家出走达3年之久。甲乙的子女和乙想要回房屋,进行法律咨询。下列哪些意见是错误的?

A.因房屋登记在甲的名下,故属于甲个人房产

B.丙在甲中风后未尽妻子责任和义务,不能主张房产份额

C.甲乙的子女可以申请宣告丙失踪

D.甲本人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后,甲乙的子女可代理甲参与甲与丙的离婚诉讼

19.关于交警部门的推车前行不属于“酒驾”的解释,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属于司法解释

B.属于行政解释

C.直接运用了类比推理

D.运用了演绎推理

20.甲公司依据买卖合同,在买受人乙公司尚未付清全部货款的情况下,将货物发运给乙公司。乙公司尚未收到该批货物时,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且法院已裁定受理。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乙公司已经取得该批货物的所有权

B.甲公司可以取回在运货物

C.乙公司破产管理人在支付全部价款情况下,可以请求甲公司交付货物

D.货物运到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价款债权构成破产债权

21.在符合逮捕条件时,对下列哪些人员可以适用监视居住措施?

A.甲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B.乙正在哺乳自己婴儿

C.丙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D.丁系聋哑人

22.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__。

A.降低信息成本

B.降低谈判成本

C.担当财务顾问角色

D.保障资本运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程序的规定

23.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哪些做法体现了合理行政的要求?

A.行政机关在作出重要决定时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

B.行政机关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

C.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措施符合法律目的

D.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已生效的行政决定

24.村民王某创办的乡镇企业打算在村庄规划区内建设一间农产品加工厂,就有关审批手续向镇政府咨询。关于镇政府的答复,下列哪些选项符合《城乡规划法》规定?

A.“你应当向镇政府提出申请,由镇政府报县政府城乡规划局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B.“你的加工厂使用的土地不能是农地。如确实需要占用农地,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农地转用审批手续。”

C.“你必须先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然后才能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D.“你必须在规划批准后,严格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绝对不允许作任何变更。”

25.下列哪些案件应当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A.骗取出口退税案

B.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案

C.隐瞒境外存款案

D.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案

25.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共同点。这些不同岗位的执业资格存在的共同点有()

A需要参加统一考试

B需要注册

C有各自的执业范围

D须接受继续教育

E可以同时受聘于两家不同的单位

答案:选A、B、C、D

26.{多选26}

27.{多选27}

28.{多选28}

29.{多选29}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初探 篇6

一、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设置的理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德育课与学生的品德培养和行为养成更加贴近。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针对技能教学,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应当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一线职业岗位的人,结合经济建设一线工作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就业市场趋势、相应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贴合实际,按就业市场需要的知识、能力、品德来设置课程,同时还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探索与尝试的重点,也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现阶段,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都是比较新的符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材,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而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不太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以至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乏味,大大影响了教学成效。以笔者的实际经验看,本课的教学实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与创新上。

下图是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制定者、国家规划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主编张伟教授所做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调查结果。看图可知,体验式教学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经验,并主动观察、反思、感悟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深刻的内化的知识,实现情感的升华。”[1] 中职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探究的心理,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比如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如何避免违法犯罪等等,设计为各种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社会焦点问题的案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荣辱观”这一课之前,将学校学生食堂、图书馆、宿舍和教学楼内一些不文明行为记录下来,选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有关荣辱不分的报道作为案例资料。[2]《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任务本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师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情境体验,最终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考核方式的综合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更真实地表现出对学生的综合考评,最终实现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提升。相对来说,一般学校与学生都更加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与考核,而《职业道德与法律》属于公共课,内容又显得比较“虚”,造成某些学校某些老师不重视本课程的考核,认为公共课只要考试时出些题目就可以了,不必太重视,进而导致学生不用心学习本课,对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造成很大的障碍。

而要真正客观地考查和评价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考核机制,这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建设与参与。笔者认为,可以把课堂考核、实践教学考核、日常言行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进行。比如一个热情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或案例角色扮演的学生,可以在课堂考核项目上得到加分;一个在课外生活中助人为乐并有据可查的学生,在言行考核一项可以有专项加分;等等。这种加分项与减分项的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考评模式,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一言一行的重要性,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敦促其学好向善,亦能使其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良好道德与法律素养的人才。

总之,正确理解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改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仔细观察时刻发展的社会形势,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兴趣爱好,不断探索创新并实践教学方法的突破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追求。只有经常进行探讨并勇于尝试,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内外兼修、诚实可信、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伟.与您共悟新课程理念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创新[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谭业胜.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篇7

关键词:国外,法律职业教育,比较

法治社会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 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1]。法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法律职业教育诸多关系的路径。

一、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解析

(一)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除美国之外, 英国、德国、日本都存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因此,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是并行的, 学生在“法学院”接受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 学生在结束“法学院”的学习后获得法律博士 (JD) 学位, 并获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英国、德国、日本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并行与衔接的关系, 除了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涉及的法律职业教育, 英国、德国、日本法学本科毕业生和非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法律职能部门之前, 都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关系

司法考试是各国法律职业准入的标准之一, 除英国之外, 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统一的司法考试。但不同的是, 各国在限定法律职业准入标准时又附加了其他限定条件。美国规定只有“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 从事法律职业。英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司法考试, 但学生进入律师行业, 都要完成相应的职业课程, 并通过考试。非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通过“转换课程”的学习, 也可以进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当中, 在通过相应的考试后从事法律职业。德国法学本科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 要通过两次考试, 通过第一次考试完成相应的见习可以成为律师, 或者从事其他与法律职业相关的工作, 想要成为法官则要通过第二次考试, 且通过率很低。对于低层次的法律从业人员则有高等行政学院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定向培养。日本只有“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 “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既包括法学本科毕业生也包括非法学本科毕业生。

(三)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关系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参加法律实践的时间与内容, 法律实践的地点与形式多种多样, 并不受限。英国、德国、日本除了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部分法律实践课程, 对法律职业教育中的法律实践有着不同的规定。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直接在律师事务所进行, 所以学生根据拟任职位的不同在律师事务所或其他批准的法律场所完成1-2年时间不等的实习。《德国法官法》规定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在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后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立法机关、工会、国际组织等机构完成2年的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 受其毕业高校所在的州高等法院管理。日本“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后要进入隶属于最高法院的司法研究修所完成1年实习, 同时, 学生在“法科大学院”也接受类似于美国“法学院”的各种法律实践教育, 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

(四) 法律职业教育与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经过了漫长的改革与探索, 美国法学教育来源于法学学士教育, 20世纪60年起, “法学院”才开始法律职业博士教育[2]。传统的英国法律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 律师会馆也由此成为剑桥、牛津之外的“第三所大学”。19世纪后, 改革的推进, 律师会馆教育职能逐渐减退, 大学法律教育的规模则不断壮大[3]。2003年7月, 德国颁布了《法学教育改革法》, 修订了《德国法官法》与《联邦律师条例》[4], 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到见习制度, 德国法学教育力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轨制”。日本“法科大学院”制更是对传统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摒弃了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法律通才”的方式, 注重法律职业教育的开展, 树立了“知识型职业”教育的理念[5]。

(五) 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美国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受法律保护, 律师在职业过程中每年必须接受时间不等的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在英国, 获得从业资格的律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德国在联邦和州都有培训基地。联邦司法部和各州司法局每年都有一个培训计划, 由法官和检察官自愿报名。培训时间一般在两周左右, 内容不固定, 一般是新法培训和审判实践中的新问题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研讨[6]。日本律师联合会 (简称JFBA) , 针对本国律师的管理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模式, 包括特别培训 (现场直播培训) 、暑期培训、网上培训、职业道德培训、针对新注册律师的培训等等[7], 以保持律师职业水平提升。

二、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分离

我国法学教育也始于本科阶段, 法学研究生 (包括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教育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延伸属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非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开设, 属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因此, 从教育体系上看, 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联结是缺失的。为改变我国法学教育过于注重学术性的问题, 凸显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 各大法学院校都加强了职业能力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制、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力图实现法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并行。但我国法学教育的起点是法学本科教育, 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达到法律职业的要求。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法学教育则仍然由各大法学院校完成, 其定位摇摆于“学术型”与“专业型”之间。同时, 也没有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来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职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基本是分离的。

(二)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错位

2002年, 我国推行统一的司法考试, 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后, 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就可以从事律师职业, 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 或者从事其他法律相关工作。对于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限定, 加之司法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因此,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是错位的。这也是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有效建立的原因之一。

(三)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断裂

目前,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法律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法学院校来组织安排, 这与美国法学教育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 但我国法制体系、历史传统、教育体制都不同于美国, 因此, 学生在法学教育阶段的法律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略显不足。我国规定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后, 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1年后获得律师执业证书才可以从事律师职业, 法院、检察院和其他工作部门虽然在职业准入时也要求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限, 但并没有专门、独立的组织机构负责学生法律实践期间的管理、评价与考核, 没有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列为工作经验的一部分, 或者职业准入的一部分。

(四) 法律职业教育与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混淆

我国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模式比较混乱, 除了部分法学院校的法律职业教育, 各法律职业团体纷纷开办了自己的职业学校, 人民法院有自己的业余大学和法官培训中心, 人民检察院有自己的检察官学院, 律师协会有律师培训中心, 司法部有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另外, 还有许多其他各种司法学校、律师函授中心[8]。这种法律职业教育层次定位不统一, 培养对象人员构成复杂, 培养主体的师资力量差异较大, 陪养内容以“职业培训”、理论学习为主;培养模式也比较单一, 主要是讲授式的教育方式。这种传统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与国外高层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较就显得层次过低, 且与法学教育的关联性不强。

(五)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独立

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是密切关联的, 法律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职业从业者必须接受专门性的职业培训, 而且这种培训应该是终身的。目前, 我国法律职业培训分成三种类型:任职培训、晋级培训、续职培训[9]。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分别对法官、检察官进行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继续教育管理规则 (草案) 》规定由律师事务所负责律师继续教育工作。律师可以选择不同层级的律师继续教育培训, 必须完成每年不得少于40小时律师继续教育学习, 否则无法通过律师执业证书年检。此外, 其他职能部门也有一些相应的法律继续教育组织机构。但是, 由于法律职业教育的缺失, 我国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也较为分散, 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 职业培训的水平参差不齐, 监管力度也不强, 继续教育并没有作为法律职业教育的有效延伸, 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原有基础上得以深入与升华。

三、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 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发展历史与国情等的不同, 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与国外法律职业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但就教育目标本身而言, 其本质应该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应该是并行与衔接的关系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博弈存在已久, 虽然各国都在加大法律职业教育的比重, 但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关系也需要区别对待。因此, 基于现状,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法学教育的经验, 保留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 并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融入相应的法律职业教育课程, 实现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并行。同时, 借鉴日本“法科大学院”制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 设立法科研究生阶段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而不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与二级学院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完成本科阶段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进入职业教育阶段, 并结合中国国情与美国的经验, 授予相应的学位, 在学历层次上确保这种高级职业教育的级别与水平。

(二)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性,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国外法律职业的准入除了通过司法考试或者相关考试的规定, 还限定了进入法律职业必须完成相应法律职业教育的规定, 甚至司法考试的内容也日益凸显法律实践的部分。因此, 我国必须改变目前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断裂的现状, 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的必然联结, 使其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当然, 它的前提是法律职业教育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就需要整改司法改革的有效推进, 包括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改革、司法考试内容的改革、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等。

(三)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与法律实践密切联合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法律实践在法律职业教育的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为凸显它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经验, 明确规定学生接受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的同时, 或者之后, 必须到法律实务部门参加法律实践, 并规定相应的时限与内容, 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密切联合。同时, 建立独立的法律实践活动管理机构, 通过第三方的管理监督、管理、考核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 避免学校管理与法律实务部门管理的缺失与滞后, 保障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联合的有效延续与发展。

(四)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对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扬弃与超越

法律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部分, 并不只是职业后的培训, 它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大都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 并且是在进入法律职业之前, 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层次定位较高。因此, 我们要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 建立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相统一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 依据不同的需求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化、专业化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法律职业教育模式,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 实现法律职业教育超越式的发展。

(五) 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向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延伸与升华

法律职业教育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具有延续性继续教育模式, 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但这种延伸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应该是一种升华。2010年4月,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正式成立, 它是一所负责律师培训的专业性律师学院, 开辟了我国法律职业培训的新途径, 也有效建立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联, 使得法律职业教育在利用法学教育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完成了继续教育的升华。如何利用已有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 进而实现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 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白云, 苗正达, 王英喆.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94.

[2]徐胜萍.西方五国的法学学位与法学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1) :68.

[3]聂鑫.英国法律教育改革管窥[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1) :93.

[4]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J].比较法研究, 2004, (1) :110.

[5]王斌.要件事实论与日本法学教育改革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4) :180.

[6]冯文利, 王和民.德国审判制度的特点与法官培训[J].人民司法, 1997, (5) :40.

[7]中国律师网, http://www.acla.org.cn/dwjlgzdt/3030.jhtml.

[8]王振民.略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J].中国法学, 1996, (5) :92-93.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篇8

关键词:法律教育,诊所式教学,职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法律教育在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法律教育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 引入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学方式, 是探索我国法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对传统法律教育教学方式的完善。

一、当前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合格法律职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 其具有两重性, 即学术性和实践性。从理论教育的角度, 法律教育被归类为人文社会科学, 即通过传授法律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理论素养, 具有学术性;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角度, 法律教育主要是一种法律职业教育, 即通过社会实践和实地训练以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思维、技巧和道德, 具有实践性。法律教育的两重性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法律职业人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实践教育则重视不够。近一个时期以来, 在“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下, 我国的法律教育呈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势头。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法学院校及在校法律专业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而在就业方面, 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偏低。就当前的现状而言, 我国的法律教育表面呈现繁荣之势, 但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危机。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在扩大并加深, 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法律教学方式单一化, 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获得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职责, 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 我国大学法律教育同样沿袭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理解法律含义、传授法律知识”为宗旨, 注重对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的知识, 而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甚至展开讨论;学生则在教师的讲授中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条件与机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这样, 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此外, 关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案例以及平常的练习、考试, 都是在预设范围之内, 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学生只需按着传统的学习模式对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条强化记忆。这种法律教育教学方式, 只能使学生获得书本上静止的知识, 缺乏对问题思辨能力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2. 法律教学实践形式化, 缺乏职业培训平台。

法律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法律院校安排学生法律实践常以见习和实习的形式进行。实习是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虽然, 我国法律院校都规定了这样的法律教学实践, 但这种教学实践存在着诸多不足:第一, 学生的实习期很短, 一般只有2-3个月的时间, 主要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如校对文字、装订卷宗、整理文书、发送文件、通知当事人等, 法律实践技能很难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 由于受业务压力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 多数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采用“放羊式”指导, 疏于对学生法律技能的训练和监督。第三, 随着法律专业学生人数的激增, 学校改变了以往安排学生到固定单位实习的实践形式, 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由于学校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实习不是必须的学习项目, 加上就业压力的影响, 而选择了不完整实习或虚假实习。这些原因致使法律教学实践基本流于形式, 学生实际具有的法律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能力相去甚远。

3. 法律教育目标理想化, 脱离法律职业人才需求。

21世纪我国法律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优秀法律人才的重任, 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的任务[1]。因而, 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法律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政法工作的法律人才。这种教育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显得过于理想化, 且只注重了法律精英人才的培养, 而忽视了处于法律人才金字塔基础部分的大量的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 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社会所需要的法律职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法律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更强调的是法律职业能力, 即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因此, 法律教育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社会需求, 注重对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二、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针对目前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起源于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法律诊所式教学主要是效仿医学院校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 通过指导法学院系的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 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2]。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在法律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显示了其特点和优势。

1. 法律诊所式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法律诊所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推到了现实生活中, 亲自接触鲜活生动的案例。真实案例经常比书本案例复杂得多, 学生必须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检索法律以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 可以寻求教师帮助, 在教师对一般办案技巧的讲授下, 再结合具体案例, 最终解决问题。学生要完全处理好一个真实案例, 不仅要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诉讼程序, 还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协调各种利益冲突, 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是扮演着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案的引导者。

2.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办理真实案件为教育内容。

法律诊所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来锻炼学生的法律技能。它不同于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 是建立在真实当事人和真实案件背景材料基础之上的。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案件, 从事实际的案件代理工作。这些真实案件都是由教师从法律诊所受理的全部案件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办理的案件。学生在代理真实案件时所做的是真正的律师工作, 主要从事接待当事人、分析案情、收集证据、调解、参与谈判、撰写法律文书、代理诉讼、出庭等工作。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全部过程和细节处理, 可以及时把所掌握的法律理论知识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 由实践检验、校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3.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实现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教学效果。法律诊所式教学方法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其教学过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模拟式、互动式和游戏式等形式, 把学生定位为课堂上的主角,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法律学习,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外则把学生置于真实案件中, 采用法律咨询、非诉讼代理和诉讼代理等形式,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

4. 法律诊所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为教育目标。

法律既是治国之学、权利之学, 也是职业之学、经验之学。经验的积累在于不断地实践, 法律诊所式教学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通过解决具体、实际的法律问题,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法律诊所中, 学生通过实践亲自发现案件的事实和问题, 探索法律分析和适用, 既锻炼了实践能力, 又培养了开拓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

三、法律诊所式教学对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2000年, 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我国, 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尝试运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随后, 很多高校受到这种新的法律教学模式的启发, 逐渐尝试开设法律诊所进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在近10年时间里, 以法律诊所式教学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肯定。

1. 法律诊所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益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是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法律诊所所承接的案件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或相对弱势群体的案件, 学生代理这些案件, 不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弱势当事人寄托希望的眼神, 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促使学生为维护弱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积极努力。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学生代理真实案件, 直面社会、直面各种冲突, 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并使其深刻认识到从事法律职业不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公正和公益服务。学生通过为社会弱势者提供无偿法律帮助,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当事人的责任心, 追求司法公正,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法律诊所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诊所式教学将学生置于非控制的真实案件中, 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正确的审判结果, 学生需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处理案件时, 要学会权衡法律、当事人利益及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4]。法律诊所式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如何在解决办理案件时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的能力[5], 即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3. 法律诊所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追求公平、公正与正义是法律价值的体现, 也是法律执业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学生必须按照执业律师所遵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来完成所代理的案件, 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又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维护国家法制。法律诊所式教学所要求的法律职业责任心教育涵盖了如何处理冲突和严守保密规则, 如何处理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培养律师技能和职业热情等问题[6]。而传统的法律教学只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为学生提供完美的法律道德范本, 没有从法律执业人所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出发, 缺乏对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职业责任的直观理解。因而, 法律诊所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法律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以法律诊所式教学培养法律职业人才

法律诊所式教学是一种从美国引入的新型法律教学模式。这种舶来品能否在我国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借鉴和应用,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通过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 以法律诊所式教学来培养我国的法律职业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认识法律诊所式教学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由于我国与美国的法律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我国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 它仅仅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而非主导地位,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必须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传授系统、科学的法律理论知识, 而法律诊所式教学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理论教学与法律诊所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适合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教学模式,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 专兼结合, 优化法律诊所式教学的师资队伍。

由于在法律诊所式教学中, 指导教师担当多重身份, 他们既是法律原则和案件分析方法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信任的同事和朋友。法律诊所式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维的知识结构, 还应当有娴熟的法律实践经验, 掌握诊所法律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7]。学校在师资上应尽可能培养专职法律诊所教师, 还可适当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法律诊所兼职教师。

3. 专业指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消解法律诊所式教学的消极面。

法律诊所式教学中的实际案件是以社会法律援助为基础的, 代理的案件大多是家庭暴力案件、刑事案件、社会安全案件、公共利益案件、残疾人案件等。由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及学生经验的不足, 可能导致案件办理失败, 不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直接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职业恐惧。另外, 学生在代理案件过程中接触的是现实社会, 难免会碰触到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并且, 当前司法系统内的不正之风也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 指导教师除应加强专业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办案质量外, 还应在学生出现不寻常的想法和行为前, 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舒缓心理负担, 做好思想沟通和教育工作。同时, 指导教师还应抓住一切适当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公正、客观、廉洁、无私的基本职业素养。

总之, 法律诊所式教学对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我们应积极借鉴和推动其在我国法律教育事业中的发展, 使法律诊所式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杨继慧.法律诊所式教学在非诉讼业务中的运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1) .

[2]周赞梅.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之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08 (01) .

[3]刘惠珍.理念与制度冲突:自主学习面临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 2003-02-29.

[4]李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诊所式法律教育对高职法律教育的借鉴作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5) .

[5]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 2005 (03) .

[6]田宏伟.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实践课改革新尝试——美国法律实践教学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7 (01) .

论法律职业道德 篇9

关键词:法律,法律职业道德,法律人

现在,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德”字。德与法不同, 不过好像更接近人们, 在法律从业人员中讲职业道德, 是时下纷纷扰扰的时髦观念, 许多人认为法律职业人员为私人利益牺牲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在法律职业群体的发展中, 法律人会受到一些认为法律人是一无是处、极少正确的观念的困扰。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到大部分法律顾问人是有职业道德的。如果我们并不是随波逐流, 而是对这些情绪予以正确理解, 那就是非道德行为对法律职业的损害有增无减, 法律人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在公众心目中成为一个迫在眉睫,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此已有的批评尽管不能否定法律职业共同体在过去时期所取得的成绩, 尽管这些批评反映的只是个别现象, 毕竟, 他们却提供了法律人职业精神日渐式微的明确例证, 当然, 其中的大多数批评可以认为是夸大其词或环境使然, 但是, 如果法律职业者不认识到部分的批评还是有价值的、应引起每个从业人员的注意, 那只会自欺欺人。

公众所认为的法律人所缺失的职业伦理又是什么呢?职业伦理, 在宽泛的意义上也可视作职业道德, 就法律职业而言,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法律大迥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一群体是受严格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支配和制约。

本文试图对法律职业伦理作一阐述和提倡, 当然, 提倡职业伦理比实践要容易, 但是, 论述职业伦理也并非毫无用处。法律职业伦理的探讨有利于法律职业的发展, 对职业标准及伦理意识的加强, 不仅可以显著提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满意程度和自我约束、自我批评, 也可以提高社会对法律职业的尊敬, 其实施除了改变公众和从业者的观念外, 还训练法律人按自己的良知行事。对这个问题进行长期认真的研究, 对于法律人笃信职业伦理的原则是重要的一步, 论述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的挑战和法律职业道德问题所及的范围也会对法律人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提供愿望和勇气。法律人当然应该会得到许多的理论上的帮助。

事实上法律职业是许多人羡慕的职业, 讲究法律职业道德理加使人们对一个法律人加以尊敬。当然, 法律人不应当只为来自人们的尊敬去遵守他们的职业道德, 他们应当出自良心地, 为了正义和国家做出他们的正义善良之举—遵守职业道德, 服务和谐社会。法律职业伦理之构建的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对于社会来说, 当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局面, 作为法律人遵守法律职业道德不仅是必须的。又是十分有意义的, 试想, 良好道德的法律工作人员受到了人们尊敬。岂不是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和谐建设?

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 社会将会更加显现公平正义, 人们将更加热衷于社会建设, 国为每个触犯法律的人都被那些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律工作者加以公正、合理地处理了, 人们当然更加心平气和, 觉得社会和谐力量的强大, 觉得能并且乐意全身心投身于社会。

法律职业伦理的构建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国为我们应当看到,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在有的地方, 有的时候, 有的人并非得到了切实地贯彻。我国当代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决定了公民的法的素养还需进一步加深。所有这一切, 都说明法律职业伦理的构建是一个循序地, 渐进地过程。

法律职业伦理的构建, 需要我们做出努力, 但是我们的努力不能束缚于陈旧的传统方式, 伦理道德的构建应当寻求于内心, 产生于自觉, 一个社会共同体对道德的笃守, 如同一个个人对道德的奉行一样, 来自于志愿, 而不是强加, 来自于强者, 而不是弱者时, 才为人所推崇。追求一种跟信仰和情感无关的首先灌输不足以保证我们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甚至有些时候只能保证我们采用形式上更“合法”的手段。实行不遵守规则的裨。职业伦理的真谛在于不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止的才遵守伦理规范, 而是把遵守偷规范视为一种责任。规范本身只是被动和静止的工具, 只有通过人去执行, 才能活动起来, 如果不依据规定来执行, 规范设计再怎么周全, 只会愈来愈繁琐, 往往防弊成本高于创造的利益, 甚至可能本业是是作为避免不道德行为的规则反而成了个体采取非诚信行为的具体指南, 以至于严密制度终将再度废弃。因此, 不管职业道德是检验出来的, 制造出来的, 设计出来的甚至说是处罚出来的, 这些都不是一种强调伦理道德从源头出发的观念。所以, 我们的努力是有必要的。

伦理道德是自律, 虽然是慢工, 但却是根本。职业伦理道德就是适应各种职业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 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它包括职业信仰、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 法律人职业最基本、最富有挑战性的原则就是恪守高尚与正直的法律职业道德, 通过合法的手段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职业信仰, 对法律人而言, 就是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所表现出的一种忠诚意识, 它包含着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 寄托着现代公民对法律的终极翔及对法律的全部理想与情感。对法律的信仰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 法律至上就意味着法律的规范作用、强制作用是不可替代并且高于一切的。当权力的动作和法律运行相悖时, 权力应让位于法律:当法有明文规定时, 不得违背法律:当法律无明文规定时, 不得违背法理, 法理就是自然法。

职业情感则是法律工作人员在选择法律作为自己职业所持的情感, 这情感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或者出于服务社会责任去实现自己价值的想法, 却不应当是急功近利的, 或者也应该是法律工作时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认真贯彻和执行, 出于对人民和社会国家的负责和爱。

职业理想是法律工作人员想到在自己的工作上通过工作想达到的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的状态。一个遵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理应达到他的正当的切实的职业理想, 当然在现今的现实社会, 理想和现实还是互相, 有些时候, 背离的, 这更须要各方的更加切实和有效的努力。

对法律职业的态度, 本质上是法律从业人员履行职务时的责任心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职业人员, 应当把职业定位到理想, 信念甚至信仰的高度, 不但要把委托工作做完, 更要把委托工作做好, 良好的职业态度强调的着重点无疑在于后者, 把事情做完, 会让熟练程度增加, 但作业层次不会提升。一件事情, 一项法律服务质量, 完全取决于法律人以何种态度来执行, 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正面的态度做事, 相信法律人的服务必然让委托人口碑相传。一个人一定要抱着视自己的工作如创造作品一般。非得将作品精雕细琢, 看到自己都觉得满意的程度才能停手, 这才是工作, 否则只能就是做工罢了, 这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人与法律工匠的区别之一。

法律人的职业技能是一种专门化的技术和专业化能力, 卓越的法律技能是优秀法律人职业精神的优秀体现。技能指的是人们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动作系统或智力活动方式, 根据技能中“动作”的内外之别, 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前者指主要由外部动作构成的技能, 例如驾驶、射击、擒拿格斗、笔录等, 后者指主要由内部的心理“动作” (心理活动) 构成, 是一种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例如法律解释技能、法律推理技能、讯问技能、谈判技能、法庭辩论技能、文书制作技能、信息处理技能、证据调查和运用技能、社会技能等。正如熟练的动作技能可以使人出色地完成各种外部活动一样, 熟练的智力技能也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智力性工作的重要条件。怎样建设法律职业伦理呢?

第一, 从法律上看, 我们应当更加进一步完善法律, 使“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得到更加有效切实地贯彻, 这需要立法部门、执法部门和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其中, 极为重要的是“违法必究”, 因为这对十六字方针的整体会议起着关键影响。

第二, 从法律职业本身来看, 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待遇, 为法律从业人员的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使他们有法可依, 在全社会的形成一个尊重法律人员, 遵守法律的好风气。

第三, 从法律从业人员来看, 法律从业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 崇尚廉洁自律, 公平正义, 遵守法律法规, 做受人尊敬的法律人, 这样, 法律职业亦将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

律从业人员的待遇, 为法律从业人员的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使他们有法可依, 在全社会的形成一个尊重法律人员, 遵守法律的好风气。

职业学校《法律基础》教学探讨 篇10

一、新颖巧妙的导入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进入。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1. 故事、事例导入。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中外名著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士商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借款协议引出“民事法律行为”这一节,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2. 案例设疑导入。

选取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凑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引出新学知识。例如,在讲“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对糟糠夫妻一起打拼天下数十年,终于有了钱,双方决定来个“互不干涉对方私生活”,于是夫妻双双跑到公证处,要求公证以下内容:趁我们年轻,双方可以有外遇,夫妻之间互不干涉;当年老体弱,双方想在一起时,再搬回家共同生活。公证机关当然严词拒绝了这对荒唐夫妻的要求。你知道这对夫妻的公证要求从民法的角度讲为什么被拒绝吗?这样的开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将设疑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可只用于教学初始阶段。

3. 情境、表演导入。

在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如可以用多媒体导课,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便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录像。这样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法律课就在生活中。再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一些小活动,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小短剧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如在讲“消费者权益”时就可以编演小品,如小丽买鞋时遭到店主怀疑,无礼搜身、强买强卖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故事。

导入的方法有多种。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不但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看三天令人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温故知新,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引入新课;引用名人名言、格语引入新课;甚至可以采用一些与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相结合的形式。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与授课内容巧妙结合,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向新学习内容为目的,最终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二、实际灵活贴近时代的内容

《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思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往往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又脱离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把握时代脉络,紧跟时代步伐,富于创新,与时俱进。

1. 适时地结合时事政治。

在《法律基础》教学中一定要穿插时事政治,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领会新信息,掌握新气象。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失去兴趣。但时事政治要有的放矢,尺度宜适时、适当。如在讲《劳动法》时,可结合时事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用人和解聘成本,一些企业纷纷减员,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这种减员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使得很多员工因事业前途原因也提出离职,导致大量劳动争议发生,并结合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的实际,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这样的讲解,学生感兴趣,乐于听,能理解透。

2. 做到理论联系现实、结合时代。

从职高一年级《法律基础知识》的认知目标来看,主要涉及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定,以及法学观点和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单调地讲解,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联系现实生活的方式,增强吸引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目的。如讲“法的主要功能———规制功能”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个人加以深入分析与讨论。如可幽默地说每个同学必须“自我规制,注重品德的培养”,因为现代企业的用人,第一往往不是看重技能,而更看重的是个人品德和相互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所以学生们在学校就要注重品德的培养,锻炼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这样的授课就不会让人感到抽象、陌生,而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时代感。

三、互动开放式的教学

互动与开放的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明确自身的职责重在“引路和导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互动、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互动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本”。

互动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案例,还是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或是让学生写出相关的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甚至还存在学生与社区、学生与家长等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中,走进了社会,体悟了人生,学会了学习、做事和合作,不断成熟起来。

2. 开放教学要体现出“自主学习”。

开放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知识或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开放教学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够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这样各种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许多创造性灵感就会不断地闪现。由于对同一个案例各人切入的角度不一样,对之的认识就不同,这时有的学生往往就会产生“奇思妙想”,使得教学案例不断被延伸、扩展、迁移、升华。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此外,学生在参与搜集、编写、分析案例中,还会不断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独特方案或最佳方案,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法律基础》课教师要把握好新时期的特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教学的导入、内容、过程等方面,开拓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时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浓厚的互相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摘要: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搞好课堂教学关键之一, 本文认为, 要增强《法律基础》的吸引力, 提高法律课教学质量, 有必要探究多种恰当、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职业学校,《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解路新, 吴阳.思想素质教育.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3.8.

[2]慕莉.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职业圈, 2007. (21)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篇11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走心 生活

一、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中职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感受道德之美》,在“走近道德”环节,可让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学生穿着大方简朴;教室整洁干净废纸杂物都放在专门的箱子里;校园里来往的学生很多,但却很安静没有喧闹声;食堂里看不到剩饭剩菜;学生在校园里遇到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师都会主动问好……组织学生思考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帮助课本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变得直观易懂,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组内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反思自己。引出道德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中,同时导入道德的含义以及道德包含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情境”生活,让道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努力使课程生活化,从而拓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空间。

二、拓宽教材,引领学生感悟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的,学生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在上《增强规则意识》这一课时,先安排学生看一组图片,然后做一个课堂小调查,我提出疑问:“你遵守交通规则了吗?如果你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你会怎么办?通过调查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排队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依仗身强力壮横行霸道、欺凌弱小,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三、超越教材,丰富学生的认知环境

1.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如在讲《公正处理民事关系》内容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2.头脑要有风暴。头脑风暴法是指教师提出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要求学生尽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随心所欲的联想,学生可以在轻松而有目的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也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好方法。比如《依法进行生产经营》这一课中在“如何产生好的企业想法”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北京存在的流浪猫现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见流浪猫,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最终引出建立一个宠物养老院的商业想法,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养老院,宠物的主人可能花一点钱把他们送到宠物养老院,而不是遗弃他们。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是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必修课,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方式,重点在于学习者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让空洞的德育学习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我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法律构建 篇12

关键词:职业年金,制度,法律构建

国务院于2015年1月14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 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 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此决定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法律是规范和推行职业年金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职业年金的立法方面还是空白。虽然我国出台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一些试点地区和单位也有相关的规章制度, 但效力层级较低, 无法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所以, 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完整的职业年金法律制度。

一、赋予职业年金的法律地位

目前, 国际通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理论, 即由三部分来组成:第一支柱是政府组织管理的公共养老金;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基金。职业年金作为国家为公职人员退休的基本养老金保障一部分, 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有效地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 而采取的一项强制性福利制度。

职业年金作为整个养老保险的组成部分, 首先应该在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予以规范。我们经常把社会保险形象地概括为“五险一金”, 职业年金成为强制性制度后, 即变成了“五险二金”。而作为一部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的法律, 更应该将职业年金列入其中并加以规范, 使其具有真正的法律地位。

二、建立《职业年金法》

自2008年以来, 我国的一些城市积极探索并推行职业年金, 依照自己城市的特点, 出台了一些《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7年的实践, 已经颁布的规定远远达不到职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 我国应建立统一的《职业年金法》, 将其上升到一个立法高度, 对于筹资方式、运营管理以及监管监督等内容进行立法规范, 使得职业年金细致化、统一化。具体可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一) 建立职业年金的经费来源和缴纳制度。

一个单位的经济状况和缴费能力是建立职业年金的前提。我国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财政核拨经费的单位。职业年金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 所以这类单位应规定单位和个人按照比例缴纳;另一种是差补或自收自支的单位, 这类单位的经费主要依据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来建立, 经济状况较好的单位按规定比例缴纳, 经济状况一般的单位可对缴纳比例设立区间, 建议在4%—8%之间。个人缴费部分按照规定比例缴纳。

(二) 建立职业年金的管理制度。

采用个人账户管理方式进行积累, 即单位缴费和职工个人缴费按月全部计入个人年金账户。单位应设立专门的职业年金管理机构, 机构的职责主要负责征缴、运营单位职业年金。此外, 还应对单位将职业年金进行投资运营进行规定, 内容可以参照企业年金的投资模式, 采取“银行+保险”、“银行+基金”、“银行+券商”、“银行+保险+基金/券商/信托”等多种模式进行。

(三) 建立职业年金的监管制度。

首先对监管主体作出明确规定。目前职业年金的监管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监管和单位监管两种。政府监管涉及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税务、银监会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之间在监管中应做到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单位监管是由单位的工会或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负责, 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年金的收缴是否得当;投资运营是否安全有度;经办机构对年金是否有舞弊行为等, 来确保职业年金的安全。其次, 对于监管的模式可以采用目前企业年金的定量限制模式, 运行到一定程度上, 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审慎性监管模式作为补充。

(四) 建立职业年金的领取制度。

职业年金的领取条件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即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 职工或离退休人员死亡, 以及职工出境定居。领取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一次性或按月领取。领取的金额应根据职工的工龄、职称、取得的荣誉称号和业绩等多方面考核、分层次发放。

三、完善相关法律配套建设

职业年金制度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且复杂, 包括: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由于职业年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 而且推广的范围也不是很大, 加之没有专门法律的出台, 使得相关法律也不能有效地保障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所以, 应该积极完善与职业年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良性发展。我国自2014年开始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 对职业年金的良性发展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 但在力度和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樊蕾.关于我国职业年金制度建设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5) .

上一篇: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下一篇: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