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2024-12-07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精选10篇)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

作者:曹秀坤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近年来,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便是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地位作用对策

一、前言

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不应该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应该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林业生态以及生态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只有在建设林业生态的过程中拥有生态意识观念,保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协调统一。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且对于促进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生态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化和进展才形成了今天的物种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生物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已经不容忽视。在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我们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的。我们的食物全部来自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会使食物品种更加丰富,人们生活质量更好。另外,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来自于物种多样性。工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需要更多的生物能源和新型资源。第二,遗传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一个物种在遗传上的多样性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需要倍加珍惜的。第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利于为珍稀动物和濒危动物的保存提供条件。对于子孙后代和科学研究的开展以及科学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林业生态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人来在开展自然保护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很多组织积极的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活动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不可否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的法律制度和规范还是不健全的,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是建立自然能保护区,但是保护区大都管理混乱,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法律条例法律效力较低,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够规范。在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已经开始把环境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但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缺少具体实施计划和比较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外来生物的入侵问题,虽然已经有相关法规,但是漏洞较多并没有作出相关调整。在原有法规的基础上创新法律制度,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物种多样性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第二,提高思想高度,加强认识。,着力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大量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国民素质和环保教育程度比较强的国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比较低,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开展。对于生物多样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来说应该加强认识、提高国民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民众教育,以广大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相关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活动。第三,我们应该建立持久的和长效的保护机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地球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因为没有合理利用就不会有合理保护,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该是在生物多样性的所有层次都得以保护的基础上。另外,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规划并且将其纳入工作计划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四,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这已经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观念上,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的制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我们要全面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在林业生态建设开展的过程中,应该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全民参与,为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和

稳定奠定基础。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值得关注,因为其未知潜力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洪国伟.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常宏志.浅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篇2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的规则整合下非人类的生物的遗传、特异与城市生态系统分化的水平。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和城市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复合型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人类的生命和生产为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为干扰的影响, 具有脆弱性、复杂性和复合性的特征。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以经济为主导, 往往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破坏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给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目前, 大多数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都是在景观生态学领域, 本文试图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一般来说,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化, 即在同一物种内的种群和遗传变异之间的差异。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的遗传信息的组合。遗传信息存储在单个基因中, 任何一个物种或个体都持有大量的基因, 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基因越丰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础。

(2)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某些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另一方面使之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多种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 不仅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而且环境因素与环境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从结构上看, 生态系统主要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地球上能量的正常流动和各种化学元素的循环。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多样性的许多方面。其中, 生境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群落的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很大。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健康问题包括饮食健康和营养安全、传染病、医学和药用资源、社会和心理健康。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灾害风险、灾后救济和恢复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也为药物的发现和药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绝大部分的药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物。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产业。许多工业材料直接来源于生物, 如建筑材料, 纤维, 染料, 橡胶和石油。生物多样性对水、木材、纸张、纤维和食物等资源安全也很重要。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文化。生物多样性丰富了休闲活动, 如远足、观鸟、自然史研究。生物多样性激发音乐家、画家、雕塑家、作家和其他艺术家。如园艺、养鱼、标本采集等受欢迎的活动也很大程度的基于生物多样性。

虽然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经济价值、物质财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自然生物多样性不在同一水平, 但城市生物多样性能够为直接的服务于城市居民, 在维持城市生态安全、平衡生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上具有重要意义。

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规划的辩证关系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资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是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但营销策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时会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造成危害。

一方面, 由于市场营销政策主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共同性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很难弄清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城市规划可以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为人类活动安排城市空间可能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缺陷, 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调整策略以防止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因此,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城市规划。

另一方面, 城市规划能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做出一定的成就。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有三种形式, 分别是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生物财富 (生物多样性) 。城市规划的价值不仅是促进城市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积累, 也是对城市生物财富的保护, 这将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生态价值。

2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 市区大规模的无序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空间向周边郊区扩展, 扩张速度已超过第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人口增长速度, 并导致城市化发展的无序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和规划, 大量的建设项目, 如生态技术区和拼贴村庄, 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设计开发规模并评估选择的地区的生态价值, 破坏了大面积的林地、草地和其他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破坏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占用闲置土地, 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地表结构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 即时效益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残忍的拆除和摩天大楼的快速建设, 这带来了生态系统受损问题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2.2 盲目造林

城市绿化在快速发展, 只用单一植物增加绿化率的方法被广泛应用。然而, 这种方法简化了城市生态系统, 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自我功能, 并会增加维护成本。例如, 许多城市修建在河道上修建水泥堤防, 只考虑防洪防灾, 但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此外, 为了改造和恢复生态环境, 美化城市景观, 一些城市忽视了提高当地植物的重要性, 但随意引进外来物种, 却没考虑外来植物将对本土的生物带来威胁。

2.3 城市污染问题

由于我国的公共建设、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适当的排放污水, 空气和处置固体废物, 导致在城市和郊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 主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30%不满足三类水标准, 90%的下游水源地被污染, 46%的城市未能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个中与16个是我国的城市。此外, 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 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仍然是最常用的能源。在谈到碳排放时, 中国是全球第一,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改变原有环境, 破坏了城市生物多样性, 一些科学家预测, 50年后全球变暖会造成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灭绝。

2.4 城市空间分离

城市空间分离现象是现代城市中的一个共同问题。城市土地被划分为特定的层次,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生态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连接各个地区。生物的生存范围因为分离而有界限, 生物的交流受到严重影响, 生物多样性因此受到限制。

3 城市规划方法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3.1 建立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体系和评价体系

首先, 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其次, 结合各种生态环境特征 (如位置、面积、状态和管理模式) 进行分析和记录。第三, 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包括数据库、图形库、专家系统库) , 并建立了长期监测和实时跟踪的检测点。此外,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有助于掌握城市物种多样性的趋势, 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和信息管理的总体规划, 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的信息积累是必要的。收集最新的信息, 更新原始信息, 发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生物多样性规划才得以更好。

3.2 制定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

在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 制定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基础。地方生物多样性评价不是由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园面积和植物存活率等简单的指标组成, 而是更科学的指标, 如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种类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异质性等景观生态指标。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 并与园林学、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相结合。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融入城市绿地规划

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足够的绿地,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就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因此, 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直接的作用。城市生物多样性可以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素的一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设计, 而且要体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制订与审批流程需要生态学家的指导和参与。

4 结语

城市规划是对公共资源有效控制, 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进行没有城市规划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城市规划中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过程, 需要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我国城市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规划理论、技术和方法都在不断更新, 城市规划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快速的城市建设,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化过程减少了本土植物的种类, 同时增加外来的植物种类。植物分布中本土植物的丰富度沿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梯度降低, 然而引进的植物物种的丰富性增加, 这导致在同一梯度的总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增加。城市化对植物物种组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类沿梯度变化。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城市规划,景观

参考文献

[1]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保护生物学[C].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高艳, 卜云, 栾云霞, 杨毅明, 柯欣.城市新规划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上海市世博会会址为例[J].生物多样性科学, 2007, 15 (2) :207-214.

[3]穆少杰, 周可新, 方颖, 朱超.构建大尺度绿色廊道, 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 2014, 22 (2) :242-249.

[4]王勇, 许洁, 杨刚.城市公共绿地常见木本植物组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 2014, 22 (2) :196-207.

[5]鞠瑞亭, 李博.城市绿地外来物种风险分析体系构建及其在上海世博会管理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 2012, 20 (1) :12-23.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篇3

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生态系统多样性。湿地、河流、滩区草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辽河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城镇生态系统、人工林(护堤林)生态系统。其中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仪器条件好、特异性高的特点,为各类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重要条件。

物种多样性。辽河保护区物种丰富: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丹顶鹤、遗鸥、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海豹及小天鹅、苍鹰、夜鹭等鸟类;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重要经济鱼类如鲫、鲂、鲤、乌鳢、文蛤、辽河刀鲚;水产品如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等。

遗传资源多样性。辽河流域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区域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草药、观赏植物、柳条、苇席等遗传资源丰富,同时保护区优良的生境为天然优良物种种质保护及其经济性状改良提供了基因库,其中野大豆是我国难得的种质资源。

机遇与挑战

机遇。首先,联合国决议将2011-2020年确定为生物多样性十年。致力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开展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子孙后代。其次,国务院下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这一“计划”为我国今后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展开指明了方向,“计划”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以及保障办法等,并明确必须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坚持持续发展、优先保护、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经济社會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第三,党和政府对辽河治理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推进辽河保护区建设”;辽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建设文明富庶幸福新辽宁过程中,要“加强辽河等江河保护,打造沿河生态带、城镇带、旅游带”;辽宁省政府第178次省长办公会议提出,“争取经过两到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彻底摘到辽河重度污染的帽子,重现辽河生机”;2011年8月2日周生贤部长做出“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辽河保护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批示。

挑战。目前,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暴露出保护意识淡薄、科研基础薄弱、体系建设不完备、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匮乏等问题。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开发活动的大力发展,加剧了辽河生态系统的压力,增加了物种及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另外,在保护区周边流域,一些人为的环境污染对水生与河岸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栖息地也构成了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辽河两岸的政府及群众爱护母亲河的自觉意识尚未彻底觉醒,沿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辽河滩区已封育62万南,虽改变了原来玉米等农作物直接种到河边、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的状况,但目前仍有大面积滩区未实现封育,农业开发强度依然过大;水质水量没有完全达到健康河流的要求;辽河口湿地受油田生产作业及旅游开发影响严重,鸟类栖息和迁徙停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永久性河闸及临时性生态蓄水工程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管理能力与治理保护的客观要求尚存较大差距。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构想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体制的确立,加强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的能力,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和物种保护的积极性,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适度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采取行动,更为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生态系统、以及遗传资源等,以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

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存理念,应当禁止掠夺性使用环境及生物资源,科学、合理和有计划地开发环境和生物资源,鼓励并促进相关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自然恢复为主,适度人工干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个能力。在此基础上,适度的进行人工干预,以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为着力点,进而改善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公众参与。要重视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的力量,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做到信息公开,建立舆论监督渠道,建立全民参与的长效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

水域生物多样性和河岸滩区保护的优先区域。在已建立的19个重点监测区域基础上,拟增设6个优先保护区域,每个保护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在辽河干流水面较开阔、生境条件较好的区域选址,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区域面积可视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下同),所在地为:昌图县福德店、通江口;新民市毓宝台、石佛寺水库;台安县大张桥;盘山县盘山闸。

重点保护国家珍稀动植物,例如: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遗鸥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夜鹭、苍鹰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如赤狐、狗獾、黑雁、鸬鹚等。

海岸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在辽河湿地的功能区划中,将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外围海岸带区域列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重点保护黑嘴鸥等世界濒危鸟类的种群及其繁殖地;丹顶鹤、大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斑海豹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其繁殖地;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文蛤等重要水产品;翅碱蓬、芦苇等湿地植被资源。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将保护任务层层细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与行动计划实施进展的时时评估机制,对战略执行情况和行动计划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并定期报告相关执行情况。

落实配套政策。遵守现有法律法规,鼓励创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制度。以优先保护区域为重点,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以及技术手段等,加强各项保护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提高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能力、生物多样性调研能力、评估和监测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保护执法管理、调研与评估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投入,增设投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引导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群众、以及国际资金积极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的投资模式。加大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支持生态补偿系统建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能力建设、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形成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反思 篇4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师传授教学,改为由学生分小组探究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课前先组织好学生分小组收集相关资料、与学生分析资料,指导学生挑选有用的资料,制作成PPT,在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不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相关资源去学习课本的知识。而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中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有足够的空间和平台来展示自已的才华。

2、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掌握制作PPT的技能。除此而外,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更重要是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3、教学过重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议书 篇5

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她原本完美无缺,愿意无私奉献,但是,她不只属于人类,每一个动物,都拥有生存的权利,但,人类的贪婪,总想拥有一切,甚至不惜剥夺它们的生命。

在地球上,曾拥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生命,可就因为一些人类的贪婪欲望,将他们捕杀,入药、剥皮做衣、食肉……是他接连灭绝,有的记事没灭绝,也是濒危物种,而人类,还在不顾一切的疯狂捕杀野生动物,即使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但,还是要非法盗猎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偷偷潜入森林,进行非法盗猎,有的仍逍遥法外,多次猎捕。

因为这些不法盗猎者,有多少野生动物死于其手,又有多少濒危的物种仍被他们捕杀。所以,我倡议,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我们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1、坚决不吃野生动物。

2、不穿用野生动物的皮毛做的衣服。

3、不捕食野生动物,坚决不用他们做一些非法的交易,不被金钱蒙蔽双眼。

4、不破坏森林,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家。

为了更美好的家园。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为了野生动物不再濒临灭绝,请大家,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

倡议人:xxx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案例交 篇6

大同市第一中学 宋红

背景:

1、时间:2007年12月17日

2、地点:大同一中多媒体教室

3、人物:初257班全体学生、授课教师、学校领导、部分学校教师

目的:这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赛讲中的一节参赛课,虽然讲课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自我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所以在领导评课、课后与几位教师的探讨之后,完成这个案例,以求在此基础上更出色的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

一、教材分析

就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内容的学习是为本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本章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第一方面:教材用一些图片和数据说明一些动物灭绝的情况,并通过大量图片说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特有物种也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从“资料分析”中也能看到,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二方面: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明确指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场所。

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去。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思路

生物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课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身边存在的事实,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作好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合作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从本节课的题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入手,开门见山的提出探究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样在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为积极学习本课做好准备,而且这个问题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又引出了学生的第一个探究主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第一个探究问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师就应该顺藤摸瓜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灭绝动物图片、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图片、17世纪鸟类、哺乳类灭绝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心灵会受到触动,最终让他们明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通过以上信息的获取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

为了加深对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认识,教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我国特有的濒危动、植物图片,而它们也分别属于每个小组的关爱生物,课前小组成员都收集了大量小组关爱生物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且进行了信息处理,而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课上就由小组代表进行介绍,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查阅资料并由小组合作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加工,因此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学生通过图片的认识和对我国特有部分动植物的现状分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得到触动,真正感受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通过第一个探究主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那么学生紧接着就会提出质疑: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面临这么严重的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追究,从而引入第二个探究主题: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上的资料,并由小组讨论总结,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最终学生会意识到人类是多么愚蠢和冷酷,人类破坏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挖掘一座灭绝的坟墓,从而叨叨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意识到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心,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步步紧扣,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视频短片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再次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

3、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摘自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中的保护自然的宣言,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划分为八个小组,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分别归属于这八个小组的“关爱生物”,课前让每个小组成员收集、整理有关自己小组关爱生物的资料,课堂上让小组代表分别介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这样让每为同学都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而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且在教学中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2、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现状学习及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上,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3、开发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4、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讨论、合作、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及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又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后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不足之处:

1、信息多、容量大,教学时间有点紧张。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作好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即使这样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好时间,尽量避免时间紧张,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应该注意改进。

2、教学过程中注意无用、重复信息的删减。

信息收集途径有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拜访有关人士等几种方法,因为方法有限,所以教师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往往有重复之处,那么学生在介绍完收集的资料后,教师应适当加以补充,而不是重复相关信息,这样也能节省教学时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这一点。

3、继续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篇7

说到生物多样性, 人们总会想起《寂静的春天》。春天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多姿多采, 百鸟争鸣。然而我们看到的是:1882年中国白臀叶猴灭绝, 1906年纹兔袋鼠灭绝, 1875年南极狼灭绝, 1908年亚洲狮灭绝等等。时间流逝, 随着1914年9月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在美国辛辛纳提动物园孤单死去, 从此旅鸽这一物种也在地球上不复存在[1]。“世界灭绝动物公墓”八个大字已赫然可见, 这只旅鸽的死引起了人们对物种灭绝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 让人们对物种灭绝的严重连带关系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由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到1987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引用了“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1992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从此保护物种, 避免生态灾难成为人类共同和密切关注的课题, 并且把这个问题同人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 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意义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 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 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

4.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 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 受威胁的158种, 稀有的110种, 共计389种, 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157种、三类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 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2]。

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8,9]

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 化石记录表明, 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万~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 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 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二是环境突变 (天灾) , 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 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 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 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1) 生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 生境破碎, 生物失去家园。与自然系统相比, 一般地, 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生产力降低, 土壤和微环境恶化, 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类对之的需求迅速上升, 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3) 环境污染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巨大影响。如水体污染, 它能够对水生生物 (特别是鱼类) 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 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 影响它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同时人们向土壤排放污水, 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 甚至变成不毛之地, 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得稀少甚至绝迹, 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

(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 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 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 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5)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法律制度方面, 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 但毕竟法律效力调整面窄, 处罚力度不够, 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 虽有一些法规涉及, 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 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作相应调整, 法律漏洞较大。

三、保护对策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 进行保护和管理, 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如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而建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而建立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等。

2.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 同时给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定了《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 如《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 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所以中国亟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 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1992年, 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 并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 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3,4]。

3.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保护中心

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 人们还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种质库, 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 建立了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 , 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环保教育

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 除发展外, 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 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

在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墓碑周围掩映着苍松翠柏, 碑石背面的墓志铭则更是发人深省:工业革命以来, 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 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的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为了不让碑文成真, 人类所面临的任务和考验是艰巨的。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参与, 不仅需要政府, 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 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摘要: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相关保护对策, 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敬能, 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王羲.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4]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5]毛文永, 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J].科学生活, 2004, (3) .

[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 篇8

【关键词】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是相互关联的,森林消退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生物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据生物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8万种植物可以供人食用,目前仅利用3000多种,而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来自其中的30种,50%以上的植物蛋白仅来自3种,即小麦、水稻、玉米。世界医药复合物中,约有一半来自植物或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用成分。人工繁殖饲养或种植的动植物,其生产力或抗病虫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野生或半野生、半人工的遗传基因资源。野生生物在心理、文化和精神上的价值更是无法估计。

1.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森林与物种多样性

森林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据估计,地球上有500万-3000万种生物,其中—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森林破坏(年毁林面积达1800万-2000万hm2)、草原垦耕过度放牧和侵占湿地等,导致了生态系统简化和退化、破坏了物种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生境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如果一片森林面积减少为原来的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将减少一半。目前地球上的全部物种已消失了25%,有20%-30%还有消失约危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1年世界环境报告中预测,1990-2000年,世界生物物种每年可能失去1.5万-5万个。

1.2森林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占陆地面积的1/3,其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90%。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种类、结构和环境具有多样性,也是动物种群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森林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引起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失调等问题,从而也严重影响农田、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3森林与遗传多样性

一个物种种群内两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合没有完全一致的,灭绝部分物种,就等于损失了成千上万个物种基因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了物种多样化的生境,不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为物种进化和产生新种提供了基础。森林的破坏导致基因侵蚀,使得世界上物种单一性和易危性非常突出。

1.4森林对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裸露土地上或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通过营造人工林形成新森林环境,随着森林植被不断演替,最终改变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当人工林成林后,植被物种逐渐增加,一些耐荫的伴生种孽生繁衍,森林内昆虫大量繁衍,同时招来各种鸟类在林中觅食、栖息、繁衍。森林也为哺乳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如食草和食林木种实的鼠、免等,另外,狐狸、维鸡、刺凋、黄鼠狼等动物迁徒而来。

2.森林多样性的保护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加剧,森林生物多样性下降达到空前的水平。森林的破坏不仅导致有机物合成的减少,生物链短缺,而且破坏了环境,野生动物失去了“庇护所”。因此,森林破坏、锐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已向人类生存发起挑战。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保护前提下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森林具有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除具有生产木材及林副产品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如提供医药、工业等的原料。目前,人类对森林物种的生物和经济价值所知甚少,还持续在单一的“木头”思想,没有从森林的多资源、多效益的角度去看待森林。一个物种所含的遗传信息在今天看来可能毫无价值,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许极有价值。一个物种价值的相对性还表现在:有时人们已经弄清某个物种所含遗传信息的重要意义,但现在人们尚不能,而寄希望于将来能利用他们。例如,有一种低产的野生小麦,其叶片的光合强度是一般小麦的4倍,农学家也找到了使叶片具有高光合强度的基因,但现在尚无法将这个基因嫁接到农作物小麦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也许能够实现。

当人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价值,明白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且懂得了在不降低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的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才会获得成功。

2.2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保护体制

我国发布和实施的《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则和条例,对我 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出现的新形势,对有关法律法规要进行修补和完善,并制定新的法规。

2.3加强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的建设

保护生态系统稀有和濒危灭绝的物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损失,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任务。根据国家标准GB/T14523—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其中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野 生植物类型3个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存生物基因,繁衍濒危生物物种、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途径的重要基地。另外,加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它们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绝大多数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2.4通过发展速生丰产林,缓解木材危机

集约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发展一定规模的集约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但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充足木材,减少天然林的采伐量,不仅缓解了林产品的供需矛盾,还保存了自然植被,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发展速生丰产林还有助于促进各种树种的改良和优良基因的保存。如何科学的营造速生丰产林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其次要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的抚育采伐管理。实践证明适宜树种的混交比营造纯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且林分生长稳定,如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其长势高于彼此的纯林。

2.5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焕环发大会上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 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近几十年来,我国对保护全球环境和物种资源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物种资源的迅速减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先进经验、技术措施,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藏,梁彦兰,张东斌.浅谈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J].河南林业科技,2006,(04).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篇9

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篇10

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为保护好人类共有的财富,2月20~21日,在世界文化遗产XXXX举行了云南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和工作会议。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庄严地向全世界承诺:“确保滇西北地区青山永驻、碧水长流、物种多样性永存,使生物物种资源造福当代人民、惠及子孙后代,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做出我们不懈的努力!”来自XX市、XX藏族自治州、大理州、怒江州、保山市、XXXX区、云南省环保局、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负责人在会议上做了发言。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监测机制

XX市市长 王君正

XX已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区内植物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XX市植物1.3万多种,占云南省植物种类的70%,在全世界植物标本大家族中,产在XX的植物标本就达800多种。

全市拥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656公顷。其中,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高山森林、珍稀动植物,周围有20多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近3000种植物和800多种名贵药材,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特有珍稀濒危动植物、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泸沽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高原湖泊、高山森林及水禽。

XX市近年来认真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作,完成了《XX地区生态调查报告》、《老君山综合考察报告》、《XX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重点报告和规划;加大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2亿元,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699.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40.3%上升到目前的52.5%。“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河道整治工程127.4公里、建设堤防18公里、加固堤防46.5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0.1平方公里。认真实施生态保护项目,着力抓好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治理工作。“十五”期间,共投入9100多万元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点(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恢复。努力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目前老君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切实加强了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与 保护监管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条例》、《XX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通告》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级人大、政协对各级政府环境执法实施了有效监督,各级环保、林业、农业、水利部门加大了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特别是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禁磷宣传和实施工作,使水体和水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监测机制,为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与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要对滇西北地区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生态监测,科学地评价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以利于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

XX藏族自治州州长 陈建国

XX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XX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把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地区列入该组织划定的“5个生态区域”交汇点。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认为,这个区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有4大片区在XX境内,XX占“三江并流”核心区面 积的58%。

近年来,XX自然保护区工作成绩突出。XX州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XX1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3.4%。XX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繁殖种群迅速扩大,由原来的8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近XX只,到纳帕海过冬的黑颈鹤XX年比以往增加了一倍。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XX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9%,居全省前列。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实效,严厉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生态保护与开发取得突破,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标志,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为XX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找到了切入点。

但是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是:

一、森林生态功能恢复缓慢,草场退化现象普遍。经过多年努力,全州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73.9%,但是人工造林因树种配置,结构层次不合理;草场建设速度跟不上草场的退化速度,大部分天然草地因过度放牧,加上毒草、害草大量侵入而严重退化。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繁重。由于XX知名度的提高,XX旅游业迅速发展,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因规划滞后,开发水平低等,也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三、生态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保护难度大。XX在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小”的情况,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四、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州自然保护区面积虽然 大,但是无偿投资少,建设标准低,不能满足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珍稀野生动植物面临威胁。由于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野生动植物适宜的生境范围越来越小,并受到“岛屿化”、“生境破碎化”的影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严重不足,赔偿问题得不到解决,挫伤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为保护好XX生物多样性,应尽快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增加伤害补偿、搬迁补偿等资金扶持,解决高原湖泊、湿地保护经费等。

推行“洱海保护治理模式”

大理州州长 何金平

近年来,大理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列入林业工作的议事日程。

自然生态保护的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制定实施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和《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条例》。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17个自然保护区中,已有13个保护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占保护区总数的76%。先后组织完成了《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报告、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加大了洱海保护治理的力度,一是采取“双取消”,一次性取消了洱海湖区所有的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二是开展了“三退三 还”,即在洱海1965.69米范围内环湖退鱼塘还湖4324.94亩,退耕还林7274.52亩,退房屋还湿地616.8亩。三是成功实施了小关邑和洱海西区10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示范工程,洱海西区48

公里湖滨带得到恢复。四是在洱海流域全面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严禁向洱海排放粪便和垃圾。五是严格控制点源污染,环湖工业企业实行达标排放。六是确立了以“城市污水处理及环湖截污、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流域水土保持、洱海流域环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七是大理市实行了河(段)长制的管理模式,各镇镇长为其行政范围内河道管理的河长,并聘请了350名河道管理员、滩地管理员,以及900多名农村垃圾收集员。沿湖已建成9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全流域共配备垃圾清运车71辆,建成垃圾收集池706个,购置垃圾箱87个,基本建成了“村组垃圾收集→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网络。建成农村卫生公厕50座,农村生态卫生旱厕500座。洱海保护治理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使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被国家环保总局总结为“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怒江州州长 侯新华

在以“大峡谷”和“世外桃源”著称的怒江州,全境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具有垂直气候明显、土壤种类丰富、热量类型多样、降水量高等特点,特殊的地貌气候使怒江境内聚集着中国从南到北各种类型的生物物种和植被类型。

在主要以保护湿性常绿阔叶林、亚高山温凉性、寒温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垂直景观和森林生态系统,羚羊、滇金丝猴和云南红豆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原始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主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97111公顷,这些珍稀动植物种群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资源。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之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碰到了一些难题,主要是从业人员数量太少且业务素质较低,尚不能满足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以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为代表的相关职能部门基本设施条件非常落后,业务设备极为欠缺,地方财力有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该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自觉自愿参与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中来,使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由特定职能部门的工作逐步转化为全民重视、全民参与的爱心工程。加强对本州生物多样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对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等部门予以更多支持和帮助,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推进以高黎贡山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建设工程,从各方面提高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怒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和宣传教育中心,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增加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

保山市副市长 张建明

在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境内,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已知高等植物有2200种,鸟类257种,兽类50余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1种。这些丰富的资源让保山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腾冲北海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昌宁澜沧江自然保护区)。

保山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近年来,全市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市总计完成营林造林任务149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47%。保护区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编制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计划》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计划》,建立健全了保护区野外巡护制度,及时调查、了解、掌握保护区边界和资源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加大林政执法力度,有效打击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活 动,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实行共管的有效途径,注重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社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1995年12月8日,在联合国大学、全球环境基金、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资助下,50多位村民、教师、学生和护林员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对部分重点土著物种进行了调查和重点保护。近年来,保山市对部分地方土著物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保山市也面临一些难题。资金投入一直是制约保护区发展建设的瓶颈,其投入不足导致保护区的基础调查、科研监测、开发利用和建设发展等方面受到牵制。另一方面,保护区周边村庄稠密,在建设过程中,社区得不到相应补偿,因此,社区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很难提高,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极为严重。

对此,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后,保山市将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投入,增加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建立并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只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补偿,对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也将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完善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政 策的倾斜和投入,明确各级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保护区稳定的机构人员经费和发展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加强对周边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形成分析科学预警机制。

“禁白”工程成功实施

XX市XX区环保局局长 张伟

XXXX区近年来在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成功实施了“白色污染”治理工程。从XX年7月1日起,XX区实施了禁止使用塑料包装物的“禁白”工程。“禁白”工程的成功实施,对高原珍稀动物的保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禁白”工程开展以前,因为部分游客丢弃的塑料袋大多装有水果和糕点等食品,动物就会连塑料袋一起吞下,导致消化不良而死亡。玉龙雪山上就出现过牦牛等动物吞下塑料袋而死亡的例子。二是高度重视农村新能源建设。XX区成立5年来,全区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8130口,并成功研制出一种适合于广大农户使用的新型铸铁节能环保灶芯。目前,在全区已经推广使用这种节能环保灶芯2450眼,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三是全面实施了城市面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关闭砂石厂40多个。四是着力实施了重要的公益林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全区重要公益林达到验收标准的已有27万亩。五是认真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 资源的违法行为。5年来,全区共查处各种野生动植物案件400余起,查获并放归大自然野生动物125只。六是积极开展“创绿”工作,成功创建大研镇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束河古镇为省级绿色社区,XX区一中为省级绿色学校。七是建成了面积为400亩的红豆杉繁育基地。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环保部门的生态监察和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内的18个州(市、区)应该联合开展“白色污染”治理行动,范围要延伸到农村和山区地区。

弘扬生态文明

云南省环保局副局长 高正文

滇西北是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高原湿地最为典型和国际重要湿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既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滇西北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物种丰富独特而脆弱:一是丰富性,滇西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0.8%,却分布有脊椎动物788种,占中国总数的近1/4。有高等植物7000多种,占中国总数的27%以上。二是独特性,滇西北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有约200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所特有,占中国特有物种的18%,此外,还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三是脆弱性,滇西北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气候冷凉,处于 生物地理区边缘过渡地带,物种多,但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低。在这里,物种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

近年来,滇西北整体环境状况良好,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体制不顺,部门职责交叉和重叠;二是投入不足,保护能力和监管能力薄弱;三是缺乏综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规划;四是全民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环保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严格执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推进规划环评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节能减排,加强污染源监管、建立滇西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推进生态创建,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开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局面。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云南省林业厅厅长 陈玉侯

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启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是实施“生态立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林业厅坚决拥护,并将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是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工作之一。自1998年全国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云南省就在滇西北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性砍伐。10年来累计投资 14.85亿元,有天然林保护专职管护人员8214人,不仅使滇西北境内397.9万公顷林地得到有效保护,还完成了53.7万公顷公益林的建设任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截至目前,滇西北已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6处,保护区面积达98.48万公顷,占滇西北5个州(市)18个县(区)国土面积的12.8%。林业部门还开展了对野生动物和湿地的保护,在滇西北建立了两个国家级、5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和防控重大动物疫情。80%左右的高原湖泊、季节性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被纳入保护区保护范围。云南省林业厅还在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和加强森林防火上大做文章,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安排滇西北退耕还林14.37万公顷,筹措森林防火专项经费1.2亿元。与此同时,为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力度,森林公安先后开展了“南方二号行动”、“天保行动”、“猎鹰行动”、“绿盾行动”等一系列严打专项行动,XX~XX年的林政案件查处数达14272件。

今后,云南省林业厅将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滇西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做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高科技和人才支撑。

积极开展“七XX南保护行动”

云南省建设厅党组书记 叶建成

云南省的滇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资源最密集、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多彩的区域,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风景名胜区是维系我国生态环境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目前,滇西北区域有世界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各1个,有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云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

云南省建设厅将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确定“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围绕“创品牌、建精品、强保护、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立法规、做法规、建机构、强监管”等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配合国家建设部完成为期5年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基础上,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行为。完成滇池、九乡等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开展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结合修改《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加强与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国际专家的合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力争完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边界细化工作;积极开展“七XX南保护行动”等。通过加强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滇西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名胜区,促进滇西北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展示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为滇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

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褚中志

按照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等9部委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工作要求,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全面开展了对矿业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全省整顿规范工作的各项任务。

XX年9月以来,在滇西北5个州(市)中共清查探矿权591个、采矿权1252个;注销探矿权59个、采矿权65个;责令停产整顿矿山249个;关闭矿山86个、关闭选矿厂9个。严格控制滇西北地区的探矿、采矿权,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按照整合方案完成了35个矿区的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减少了矿业权193个,矿山开发布局趋于合理,矿山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国家对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国有老矿山、政策关闭性矿山等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补助项目支持,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先后批准实施了兰坪特大铅锌矿区南大沟泥石流灾害治理、德钦县城鲁春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腾冲县滇滩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据不完全统计,XX年以来,在滇西北5个州(市)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面积300多公顷。XX年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印发了《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配套文件,在全国处于前列。滇西北5个州(市)中,已制定了具体 实施办法,工作正在逐步推进,目前采矿权人已交存保证金近3500万元。

近5年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共补助给滇西北5个州(市)内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1280万元,各地按照要求配套了资金,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由于云南省滇西北地质环境背景和条件复杂脆弱,各级共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0700余万元,治理面积10300多公顷。

上一篇:乡镇中心卫生院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作文 论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