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多样性

2024-12-09

农业生物多样性(共9篇)

农业生物多样性 篇1

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以自然多样性为基础, 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为目的一个新科学概念。它包含4个层次: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之相关的技术、文化、政策和物质信息流动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华坪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现状

2.1华坪农业发展现状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丽江市东南部, 金沙江中段北岸, 东经100°59′~101°31′, 北纬26°21′~26°57′之间。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 有耕地0.976万hm2, 其中水田3 933.33hm2, 旱地5 933.33hm2。森林覆盖率为50.2%。全县辖4乡4镇, 6个社区、5个村民委员会。2014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17.2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2.56万人, 占总人口的72.6%。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1.98亿元, 同比下降24.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亿元, 同比增长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亿元, 同比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 356元, 同比增长13.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 232元, 同比增长12.2%。

华坪县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 土地肥沃, 交通便利, 水热资源丰富,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 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近几年, 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这一区位、资源优势, 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 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产业化推进力度等措施, 农业生产全方位取得发展, 热区优质晚熟芒果、无公害冬早蔬菜和夏秋蔬菜、优质茶叶、优质蚕桑、畜牧业养殖、粮食等子产业都得到强化。2014年农业总产值现行价117 07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0 669万元, 占60.36%;林业产值4 751万元, 占4.06%;牧业产值36 805万元, 占31.44%;渔业产值3 947万元, 占3.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901万元, 占0.77%。

2.2华坪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

近半个世纪的农业增长方式, 基本上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 应用杂交种子, 不断投入化肥、农药和灌溉水等资源而获得的。高度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给农业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产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但高度的专业化生产, 过量及其不合理的投入化肥、农药等引起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给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和后果。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农业高度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使得华坪县农地景观、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都有减少的趋势。而病虫害却呈现逐步增长势头。

据华坪县农业志 (2008) , 现种植农作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有110余种, 其中粮食作物12种、油料作物6种、蔬菜49种、草本水果4种、野生水果12种、栽培水果37种。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等, 已经基本都是推广的D优68和D优527等少数几个杂交稻组合, 京杂6号、掖单2号和中单2号、丹玉11、丹玉13、丹玉14等高产杂交玉米, 原有的红谷、本地玉米品种基本被替代。

华坪县地形复杂, 冬季气候较温暖, 有利于各种病菌、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 种类和数量很多。据华坪县农业志 (2008) , 1980年普查全县危害农作物的病有46种, 虫有94种。不完全统计, 因病、虫危害造成粮食减产2~2.5万t。80年代, 各种农作物种子和经济果木种苗从全国各地不断大量引进, 而检疫制度没有建立健全, 有害生物也随之传入。各种生物也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鸟类、蛙类等被大量捕杀所剩无几;剧毒农药普遍使用, 蜻蜓、蜂类、螵虫、猫、蛇、鹰类等大量死亡, 害虫、老鼠没有相应的天敌控制, 得以大量繁殖, 严重危害;在肥料施用上, 氮、磷、钾比例失调, 氮素化肥偏多, 磷、钾肥、有机肥不足, 使农作物容易感病, 而害虫又传播病菌, 增加病害程度;人们加大剧毒农药使用量防治病、虫害, 又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和趋避性, 防治成本不断增加, 损失、污染逐渐严重的现象较为突出。1990年经植保植检站观测调查分类统计, 全县危害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的病有94种, 其中水稻有11种、小麦5种、玉米10种、蚕豆5种、薯类6种、油菜3种、蔬菜30种、果树24种;害虫有120种, 其中鳞翅目6种、直翅目8种、缨翅目3种、蜱目和螨目4种;天敌昆虫有24种;害草有44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是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网腥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蚕豆细菌性根腐病、蚕豆茎腐病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主要是各种螟虫、稻叶蝉、稻飞虱、粘虫、各种蚜虫、地老虎、小菜蛾、菜青虫、天牛、蝽象、麦春蛾、谷蠢等。县果树站2005年观测到的芒果、桃、龙眼、石榴、枣、葡萄、柑桔、柠檬8种果树的病有39种, 害虫有43种 (类) , 普遍存在危害严重的有炭疽病、白粉病、煤烟病、疮痂病、叶枯病、流胶病、根腐病、茎腐病、叶斑病等;害虫有各种介壳虫、蚜虫、蝽象、金龟子、螨类、天牛、各种蛀虫、各种蛾类等;对果树传播病菌、病毒可造成毁灭性威胁, 难以防治的害虫是介壳虫。

3推行绿色植保, 实现华坪农业可持续发展

3.1绿色植保概念的提出

绿色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以生产“绿色农产品”为目标, 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植保”综合防治措施, 来防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是生物多样性, 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适应变化和维持生产的能力, 生态系统多样性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 从植保工作来说, 要大力推行绿色植保, 才能确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植保主要是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 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2生产中可供应用的一些绿色植保做法

3.2.1推广抗病品种农作物, 利用生物多样性有效降低病虫害成灾率。

3.2.2全面禁用“两高”农药, 积极推进新农药替代, 推广综合和科学施药技术, 促进农药科学安全使用, 减少和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病虫天敌和生物多样性。

3.2.3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间、套作。农田作物间、套作打破单一的作物结构, 作物多样性提高, 对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起着直接的积极作用, 同时, 作物间套作还有利于杂草、虫害的控制, 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间接作用。如以下实例:

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 (简称混栽或间栽) :主要是利用水稻不同品种间高、矮差, 充分协调光、温、肥资源。并通过混合间栽, 达到丰富水稻农田品种多样性, 改变本地因长期种植单一品种, 稻瘟病生理小种发生改变导致抗性丧失的不利局面, 增强品种抗性, 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 提高水稻抗灾能力, 抑制病菌流行的目的。

果园植被多样性间、套作调控措施:a.选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的立体种植结构, 为外层、中层、内层种植;b.种植害虫的诱集植物, 如种植柳树来诱集金龟子, 种植李子来诱集梨小食心虫越冬代产卵, 诱捕作物对害虫的吸引周期比主栽作物开始早, 且持续时间长, 当诱捕作物上的害虫种群很高时, 通过使用杀虫剂或通过拔除诱捕作物等措施控制其危害;c.种植拒避植物, 如外层种花椒, 中层种紫穗槐, 内层种蓖麻或薄荷;e.田间生草, 种植有益植物, 如紫花苜蓿、三叶草来诱集增值天敌。

3.2.4芒果园蓟马的防治。a.新建果园远离瓜菜地:新开辟的芒果园, 应选择远离冬季反季节瓜菜基地的地块种植, 以减少虫害;b.产期调节:采用花控技术实行芒果的反季节栽培, 把幼果横径膨大达到2cm左右的时期安排在每年11月下旬前, 避开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这一蓟马盛发的高峰期, 减轻其为害;c.保持果园通风透光:矮化密植虽然是近年来芒果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要合理密植, 并采用圆头开心形树冠, 确保株行间及树体内膛通透性好;d.清洁果园:开花前用草甘膦灭除园中野生茄科等杂草, 花序开始萌动至果实横径达2cm左右期间, 勿在园中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 减少寄主植物利于消灭园中虫源;e.促花整齐:做好前期修剪、控梢和催花等一系列工作, 争取同一果园芒果开花整齐, 减少蓟马隐蔽场所, 中断其食料, 以便控制虫口密度;f.提高土壤含水量:花序开始抽生到幼果膨大初期, 除了在树盘内灌水外, 也要在株行间喷一些水, 增加土壤湿度, 抑制蓟马化蛹与羽化;g.摇花摘梢:芒果花瓣变褐干枯后, 每天要摇花, 将花瓣、花萼摇落, 破坏蓟马隐藏取食场所, 并方便喷药。蓟马喜欢成群栖息在嫩叶叶背, 抽生的新梢要及时摘除, 减少虫源;h.悬挂银灰色薄膜:芒果开花前, 在果园的风口及靠近瓜菜地的地边, 悬挂比芒果树稍高的银灰色薄膜, 对蓟马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能减少蓟马迁飞入园。

3.2.5合理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自1991年问世以来, 以杀虫效果好、不引入化学物质、节支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但是, 该灯诱杀昆虫数量多、同样诱杀害虫的天敌有益昆虫,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威胁, 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作用, 要合理慎重使用。主要的合理使用注意点是:a.科学用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许多趋光性害虫晚间活动时间多在20:00~23:00, 零点以后很少活动, 可以在诱虫灯上安装定时器, 20:00开灯, 23:00左右关灯, 这样既可以把晚间活动高峰期的害虫主体扑杀掉, 又缩短了对天敌的诱杀时间, 减少能源消耗, 延长诱虫灯的使用寿命。b.复苏、释放以保护天敌。很多鞘翅目天敌被击落到接虫袋中后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可以飞行和取食。

3.3推行绿色植保的保障措施

推行绿色植保, 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3.3.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增强国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意识, 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3.2依靠科技进步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绿色植保。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生物技术培育出的抗病植物品种, 以及以虫治虫、以虫治草、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新技术, 可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 减少农、林业生产环境的污染;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减轻生物资源的压力。如农、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 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农、林产品的数量, 减轻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何涛.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3) :106-108, 111.

[2]祝增荣, 李红叶, 程家安.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 21 (2) :100-104.

[3]刘焕菊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 (3) :19-21.

[4]中国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37.

[5]张广学, 郑国, 李学军, 等.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谈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J].昆虫知识, 2004, 41 (6) :532-535.

[6]车少臣, 仇兰芬, 王建红, 等.植物多样性在园林病虫害生态控制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 2008, 33 (6) :33-35.

[7]吕昭智, 李进步, 田卫东, 等.生物多样性在害虫控制中的生态功能与机理[J].干旱区研究, 2005, 22 (3) :400-404.

农业生物多样性 篇2

摘要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都是生态环境的产物,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推动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要实现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及管理,应该优化与完善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凸显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协调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协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注重消费生态性,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注重教育生态性,强化公众生态友好意识。发展休闲农业应强调环境协调,因地制宜,突出乡土特色;促使参与者身心愉悦;打造放心农产品平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关键词:休闲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1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较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提高其系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积淀的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相匹配的多元文化体系。生物与文化协同进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都是生态环境的产物,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推动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2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2.1生物多样性的结构优化与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组分的可持续利用,保护不是目的,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保护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内许多关联生物与环境协调的综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与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诸多生物因素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形式。生物通过食物链网紧密联系成有机整体,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不断演替,正向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组分越来越复杂、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完善,形成稳定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直至演替顶极,在演替顶极阶段,生态系统适应性好,与环境高度匹配,系统反馈调节能力强。反之,如果出现不适的环境、生物影响因素,生态系统将会出现逆向演替,逆向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组分越来越少、结构越来越简单、功能越来越欠缺。根据生态系统组分的差异可分为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和稀有种等,优势种、建群种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特征、特性和功能,但其他物种也有其特定作用与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强,许多具有经济功能的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其结构不尽合理,功能也不尽完善。所以对于各类生态系统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结构优化与完善,对于具有经济功能的生态系统要协调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2维持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生态系统是一复杂的开放性有机系统,通过物质转化、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保持系统的更新能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资源可更新能力。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针对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开发的规模、力度,要将游客量控制在承载范围之内,人满为患的旅游景点虽然短时间能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并不利于景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开展自助游,还要考虑停车场、宿营地等的设置,既要安全、方便,又要控制对环境的干扰程度,使旅游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抓住农业的本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更新能力。

2.3凸显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数量的多样性,数量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初级阶段,实质上是要在保障数量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功能的多样性、稳定性、有效性。如人们有意识地植树造林,并引进很多物种,这表面上看可在短时期内提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但能否真正实现、表达生

物多样性的功能,还要看物种之间是否匹配,与周围环境是否相适应,生物群落的演替是否能实现正向演替,并向顶极群落汇集,其演替过程是渐进式的,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过程,达到生态位高度分化、资源充分利用、种内种间矛盾缓和的目的,以实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过程,土著物种的适应性、生产性、功能性就是长期演化的产物,要尽量保护好土著物种和原生态。有些地方将原生态的较大树木进行异地景观绿化,本想走捷径,本想尽快发挥景观绿化的功能,但因大树移植成活率较低,加上树冠和根系的损伤,其光合作用效能、水分涵养能力、隔音降噪等生态功能均太打折扣,难以实现当初的美好愿望。

3倡导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从以人类为中心,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发展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处,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在源头、在理念上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增强公众生态意识。

3.1协调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文化是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就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言,取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危机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类文化观念的偏差,文化危机将导致生态危机。文化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同时又影响、限制、促进生产和生活,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引导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与否。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短缺、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的危机,必须从文化上、本质上实施自救,构建生态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让生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教育人们、影响人们、感染人们,世代传承。

3.2协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基础,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根源,物质决定意识,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具有多元认知系统、多元价值体系、多元评价标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多样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干扰、破坏、恢复、重建生物多样性。生物既是自身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生态系统的环境,文化多样性是软环境、软实力,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3.3注重消费生态性,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不同的文化伦理引导不同的消费形为,需求刺激生产,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刺激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健康、适度的消费模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培养人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注重消费的生态性,构建合理的膳食结构,生态文化倡导适度消费,注重节约资源,注重消费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性状态转变。从生态学、营养学的角度出发,人类饮食应避免过度追求取食食物链高端食品、精细食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物质、能量浪费,以取食食物链中、低端食品为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有毒有害物质随食物链浓缩、累积、放大的危害[4-5]。

3.4注重教育生态性,强化公众生态友好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是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公众生态友好意识、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公众的自觉参与,这种自觉参与意识的提升需要生态友好观念的大众化,即生态文化的传播、普及。普及生态文化可使公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传播生态文化旨在将人类的生存发展置于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健康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没有生态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将失去赖以支撑的基础与条件[6]。

4发展休闲农业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生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调控,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态、精神等方面的产品。因此农业既有生产功能,又有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社会功能等。在以温饱为主要目标的时期,农业更多地是体现其生产功能,期间农业虽然很重要,但功能单一,收益外泄,效益较低,常被称为弱质产业。现如今是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农业的功能由单一走向复合,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蓬勃发展。

4.1环境协调,因地制宜,突出乡土特色农业的区域性、环境的异质性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布局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生物的适宜性,将生物与环境吻合、协调,扬长避短,以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突出休闲农业的区域特色、乡土特色。

4.2促使参与者身心愉悦农业生产太多数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这就给参与者(农业生产者、观光与休闲农业旅游者等)提供了与太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田园风光等,使休闲农业参与者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主要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室内的人更是受益匪浅。

4.3打造放心农产品平台温饱解决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讲究科学、营养、安全,但目前有害食物也累累曝光。所以要通过提高大家的参与程度,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将休闲农业打造成放心农产品平台。

4.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不是简单的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要做到有意义、有活力、可持续,还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人们加深印象、受到教育与启迪、强化生态意识,使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并永葆活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林育真,付荣恕等.生态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1,9:300-301

2.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4-67

3.林自新等.生态经济[M].东方出版社,2002,5:222-223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120-121

5.吕爱清,李慧玲,卞新民.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物教学应注重生物多样性教育 篇3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ecosystemic diversity)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形态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DN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既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又直接显示基因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类的食物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禽等全部来源于生物;人们穿着的棉织品、丝织品、毛纺织品及皮革制品也直接来源于生物;生物还提供了绝大部分的中药材,以及橡胶、紫胶、白蜡、木材、油脂等工业原料。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依赖于生物,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的仿生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启迪,使雷达、飞机、照相机、风暴报警仪、红外线跟踪仪、电脑等一系列的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和生产成为现实。[1]据记载,自公元1600年以来,共有724个物种消亡。物种灭绝速度高于自然灭绝速度的3千—4万倍,到20世纪末全球有5—6万种生物受灭绝威胁,1/5的植物受威胁。[2]因此,可以说当今全球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重大问题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当前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使人类基本需要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动摇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要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2. 加强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更详细地指出:“学校对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不足”,“现在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课程,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所有中学和小学要在自然常识和生物学教材中增加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知识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利用保护区、点和其它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场进行实地教育”。而我国现今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保护生物学课程,但新《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把生物多样性教育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主题,课程中也涵盖了大量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如生物课本初一 (下) 增加了“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两节;初二增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高中生物课本也设有“生物与环境”一章等。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途径

1. 挖掘教材内容,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初高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有的显现,有的隐含。教师应深入研究、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尽可能从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渗透。

教师可结合初中教材中生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展示物种多样性,并强调生物资源虽是可更新资源,但过度开发利用,超过生物负载能力,物种数量会下降甚至崩溃。例如由于过度采伐,我国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已达4000-5000种。药用植物中,天麻、人参、黄芪、茜草、沙仁也由于大量挖掘而减少。在讲授初中生物教材第八、九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六、七、八章生物的类群和生物的进化时,我们可以适当穿插物种多样性的介绍,并强调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已经灭绝的物种如恐龙等不可能在地球上重现。教师可结合高中教材生态系统一节,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初中教材第十章,高中教材第七、八章,当讲到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保护珍稀生物等章节时,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联系起来,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联系起来。在中学生物教材中谈到的食物链也是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典型实例:在植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类食物链中,各级营养关系都保持着一定的数量,维持着自然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此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谓的“害虫害兽”,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每一物种存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告诉学生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时,保留一定的害虫数量,就可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将害虫控制在较小的数量水平上,危害较小或不造成危害,农作物抗灾害能力才能较强。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消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虽然能暂时消灭大量害虫,但同时也大量杀死了害虫天敌。部分幸存的害虫,由于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产生了抗药性,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蔓延,而害虫天敌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相应的水平,因而使害虫成为灾害。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保护那些对人类有益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而且要保护害虫天敌,使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多样化,维持稳定合理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且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维持相对平衡。生物种类越多,相互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教师可结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七章、高中生物学教材第五章“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介绍遗传多样性。总之,生物教学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的真、善、美,爱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学生的自觉义务和行为。

2. 理论联系实际,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生物多样性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其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同感。

(1)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进行野外调查、参加夏令营、知识竞赛、小实验、收看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影像资料、举办主题板报、墙报展览、主题班队会等各类活动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很好途径。例如,课余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存在的动植物类群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指导学生针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讨论,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就如何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濒危的形势及有效对策、生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领悟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组织学生参观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标本馆,以及有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2)教师可结合每年的一些特殊纪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益的宣传纪念活动。在街头、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站或咨询点,或组织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参与者。

(3)积极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学校生物实验室悬挂国家保护动、植物名录,陈列标本或模型。有条件的还可设置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一些作物,饲养一些小动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保护生物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生物选修课、研究性课程、讲座中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选修课、研究课和讲座这种形式系统的教育,能使青少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能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懂得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从而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人翁意识。

3. 加强学科联系,寓生物多样性教育于融会贯通之中。

虽然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作为人类必备的生态文明素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培养毕竟不是某一学科所能独立承担的,它更需要多门学科融会贯通。因而,我们还必须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发挥整体性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课程除了生物学之外,还包括地理、物理、化学等。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讨论,把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到其它各种学科中。在这些课程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认识,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普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仲芳.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加强保护生物学教育[J].广西教育, 1999, 3:39.

《认识生物多样性》生物教案 篇4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八年级《生物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本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不分节,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种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达到的目标: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篇5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部分是3项政治原则:

1.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 各国在开发并利用资源方面享有主权;

2.相对富裕的国家在帮助相对贫困的邻国遵循公约方面负有义务, 应该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3.物种资源丰富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可以分享以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制成品产生的利润。

谈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6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生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即生物资源。其次它可提供受生物影响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不同于非生物资源, 如果保护得法, 利用得当, 则是可再生的。因此在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人类靠生物多样性为主, 没有生物, 特别是植物, 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

1.1.1. 农业方面。

被人类作为食物使用的五千多种作物基本都是从野生种开始, 经过逐步驯化成为栽培种,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人类食用的蛋白质平均1/3是由动物提供的。象农作物一样, 动物品种也是驯化后成为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品种多, 遗传多样性也很丰富。人类未来食物结构的改进, 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人们发现新的优良物种, 同时还取决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水稻雄性不育这一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培育出杂交水稻, 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可见多样性丰富, 人们才能从中驯化, 培育出高品质的品种。

1.1.2. 工业方面。

生物多样性为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生产原料。植物提供的产品非常多, 有橡胶.漆.树脂.木材.纤维等。如芦苇可用来造纸;霍霍巴的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可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动物为人类提供毛.丝.皮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歩发展, 未来有望从动植物中提取更多能源, 为人类造福。

1.1.3. 医药方面。

许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中.微生物中提取研究后, 再加工生产。不少动植物还可直接作药。据调查发展中国的百分之八十依赖动植物提供传统药物;西医使用的药物有百分之四十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一万种以上。在不久前, 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人类许多不治之症的根源, 需要开发和研究新的药品, 而生物多样性是其开发研究的基础。

1.1.4. 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重要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 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

1.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1.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 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1.2.2. 维持气体平衡。

植物制造氧气, 吸收二氧化碳.动物消耗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2.3.

涵养氺源, 防风固沙, 降低噪声。

1.2.4

.吸收分解污染物质, 美化环境。

1.3.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由于人类认识研究的局限性,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 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 其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遭到过度的开发利用, 使其受损, 许多地方的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类过度的采伐., 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 病虫害等导致森林毁坏, 生态系统受损, 对原有的物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垦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 甚至难以恢复;沙漠化, 盐碱化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物种绝…以上种种, 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灭绝。

人类对直接经济的追求导致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其生物多样性降低, 甚至导致灭绝。如:对野生动.植物的偷猎走私及滥挖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威胁。

2.3.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如: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使植被退化.森林不再生长, 土壤动物变得稀少甚至绝迹;空气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发的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2.4. 遗传物种资源受威胁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使许多古老的遗传物种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绝迹。

2.5.

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或变异性以及灾难性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生物多样性。

2.6.

生物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威胁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人类的生存及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积极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 具体措施见以下几点:

3.1. 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 提高国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因为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另外在中小学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尤其要重视相关课外活动。

3.2.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即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 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所以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我国的《自然保护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等, 这些立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3.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其他物种的普查。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了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但保护区只占本国国土面积的很少一部分, 许多珍稀物种生活在保护区外, 另外食物链跨越保护区边界, 非保护区内的国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护区来的物种,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保护区外的其他物种进行普查。

3.4.

大力建设现代化基因库, 特别是加强保存野生种的基因。

3.5. 进行国际合作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更好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 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并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研究 篇7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相关报道中,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体制的深入研究较少,尽管有部分文献和报告有所提及[5,6,7,8,9,10,11],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学科如化工行业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基于目前国内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现状,结合其他相关国家的监管经验,从多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现状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主要指有关生物多样性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当时主要体现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框架,即环境保护部门主要实施综合协调的监管,林业、农业、海洋、中医药、建设等部门主要实施行业监管。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建立了以环保部门为牵头部门,林业、农业、建设、海洋等10部门参与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 200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对各部门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职能划分,基本上确定了以环境保护部门为综合协调监管,相关资源行业部门为具体专业监管的体制。2010年,联合国大会把2011~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国务院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2011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由国家环保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26个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

2 存在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地域广且分散、涉及的部门多[12]。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的监管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理的立法体系不完善、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学术交流滞后、基础设施缺乏、资源开发监管不足等几个方面。

2.1 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已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共计40多项,但是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生物多样性监管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相关法律之中。如《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第五章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第四章第四条都提出了“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管”。

2.2 生物多样性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

2.2.1 缺乏高规格的法定协调机构

目前,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等均未明确规定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尽管2011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 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但是在各个地方仍缺乏高规格的专门性的法定协调机构,部分县级、乡镇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甚至根本没有。这也导致各个部门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等情况,严重影响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如某些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导致自然保护区监管不利;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的工作没有部门主动承担。

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与立法之下,由于财政不独立,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制于当地政府。如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部门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监管时,权利小、手段软,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相关产业没有决定权,处罚手段缺乏查封、冻结、没收等行政强制性手段。

2.2.2 缺乏民众参与的监督机构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保护行动,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国家在做出各项决策和行动时,应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宝贵建议,这就要求配置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英国的“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机构、物种资源收集库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组成。

2.3 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独立性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几乎没有。而且全国大多数地市、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部门在总体上存在人员编制紧、专业技术水平低、监督管理能力弱等现象,监管人员普遍缺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几乎是空白。使得生物多样性进行监管时呈现出盲目的状态,这也间接导致破坏森林、乱砍滥伐、乱垦滥采、乱捕滥猎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屡禁不止。

2.4 生物多样性监管设备缺乏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各类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和种质资源库等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办公、交通通讯、护林防火防病虫害、野生动物救护、警用办案等管理设备十分缺乏,其他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网络、用房、用车、实验室、实验室设备、研究中心、教育中心等配套等严重滞后。

2.5 监管技术薄弱

监管技术手段单一,监管的主动性不高,缺乏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的能力;缺少对各种保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并能较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模拟和设计的能力;缺少全方位网络布控,全时段进行监管的先进手段。

2.6 监管对象不明确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由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以及维持地球上生命的生态过程所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监管涉及多个方面。当前,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主要体现在物种和资源的监管方面,而对涉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各类化工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监管几乎没有。如某些油田的开采导致直接导致整个区域生物多远性破坏,因此,监管对象不明确严重的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2.7 资源开发监管堪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和监管能力的不足,导致如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滥捕滥采各种珍稀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各种石料、矿产,不合理地建造各类工程设施,随意倾倒各种垃圾和有害废物等现象频发,资源开发监管情况堪忧。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5×103 km2 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5 km2;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3 其他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

随着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程度增加,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生物多样性的监管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道路。

3.1 发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印度于2002年颁布《生物多样性法》[13],该法提出设立监督体制以协同中央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实施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从而构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巴西政府通过《国家生物多样性方案》来协调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原则和指令的实施,从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14]。

3.2 设立专门的机构

英国建立了“英国自然保护局”(Natural England)的政府机构,以具体主管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协调和管理政府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各部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印度设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是其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具有永久法人资格,有获取、持有和处置可动和不可动财产以及缔约的权力。巴西于设立了国生物多样性委员会(CONABIO),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以及民间机构的代表组成。

3.3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垂直领导

目前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能而不受其他同级或上级部门的干扰。如在德国,在很多情况下,联邦政府仅有有限的框架法形式的立法权,而各州则拥有更大的权力[15]。印度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是其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

3.4 加强了民众对生物多样性监管的参与

民众参与能有效的促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如瑞典的立法原则就包括民众参与原则[16],由于执法的切实落行,民众都可以广泛参与监督。在英国也建有一个独特的部门协调机制—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机构、物种资源收集库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组成。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监督机制,这包括公众对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监督,亦包括自愿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活动。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会定期的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向公众公开,切实的加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

3.5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

在美国,不论是在植物园、动物园,还是在国家公园,以至在许多公共绿地中都设置了大量的具有自然科学内容的标示牌。如在旧金山“金门公园”植物园中的一块不足8平方米的花坛上,每一颗当地野生的草本植物旁也都有一丝不苟地设置了注明拉丁文植物名称和用英文标明产地、植物特征的标示牌等。

3.6 强化了其他行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联系

2001年,BP、雪佛龙德古士、保护国际(CI)、动植物国际(FF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国大自然协会(TNC)、壳牌、史密斯索宁研究所(SmithsonianInstitution)、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联合成立了能源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会(EBI),实现了化工能源企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统一。如在非洲加蓬,虽然壳牌石油公司一直在热带雨林之中开采石油,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在澳大利亚巴罗岛,雪佛龙德古士从1964年就在那里开发石油,40年来却没有发生过一起环境事故,岛上的生态环境完好如初。

4 我国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的构想

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因而,建立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应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建设。

4.1 制定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立法

为了完善生物多样监管性体制的立法,应当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确立生物多样性监管目标和任务、监管部门的地位、机构组成、各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以及各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和监督的程序等。

4.2 完善已有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职能机构的建设,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国地方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下辖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科室,并提高其管理权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重视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通过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保障工作经费,积极做好生态补偿,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当地居民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共管机制,妥善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经济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4.3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各个监管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引进一批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合理的专业人才结构,为提升监管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完善业绩考核、奖惩等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4.4 加大生物多样性监管设备投资

目前国内针对生物多样性监管的技术和配套设备严重滞后,这很大程度的制约了监管能力的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如加大监管用房、用车的配备,增加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研究中心、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收集圃、繁育中心等场所的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网络建设等。

4.5 加强与其他行业联系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把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统一,借鉴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

4.6 加强先进化工技术的引入

综合运用工业生态学、系统工程、化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元素代谢与物质循环、工业共生、演变进化、能量集成、关键链结、网络信息等技术切实的加强社会建设与自然生态协调,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的分析与比较,一定程度的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4.7 加强资源开发监管

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自然保护区内开发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以控制人为不合理开发活动为重点,坚持事先监管、全过程监管,把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切实加强水、矿产、土地、森林、海洋、生物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及交通基础设施、水电工程、旅游设施、输油(气)管道等项目建设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落实企业生态保护和恢复主体责任,规范开发建设与运营活动。严格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等区域资源开发规划及建设项目环评,强化开发活动的生物多样性监察。

5 展 望

一般认为,一国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着该国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是我们应尽的以为和责任。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的不足,对比外国先进监管经验,旨在为提升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提供参考,使的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效率。

摘要: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的反映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滞后,监管体制亟待改革。该文阐述了国内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从立法、监管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化工技术、设备投资和资源开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建设的构想。

农业生物多样性 篇8

随着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指标逐年降低,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环境热点问题, 在城市规划领域中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目前,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已逐步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评价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

通常所指的生物多样性是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 并以“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项为例, 以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理论为基础, 提出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与要求

目前, 在规划层面上国内尚未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规范和编制办法, 仅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编制说明》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简要阐述, 并不能满足各地实际的保护和管理需求。《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必须做到二点:一要做好城市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二是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实施。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即结合以上两项基本要求和绵阳市自身特点进行的一个专项规划。

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是在绵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不同空间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目标、思路以及保护措施, 以此指导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其中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动物多样性和城乡生态环境的基础。本保护规划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并对植被保护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策略

为制定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依据现存生物多样性分布和保护对象的差异性, 结合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分别就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面对绵阳市生物多样性提出保护要求。

1. 市域——建立完整的自然生态格局

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是从对市域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出发, 以构筑市域完整的自然生态格局为手段, 通过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的建立, 对市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生态廊道是建立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构架, 而廊道需保证一定宽度, 才能防止外来种的入侵。一般来说, 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 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 提高生境多样性, 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 控制水土流失, 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 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 m宽时, 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环城区防护林带在600~1 200 m宽时, 能减弱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因此, 绵阳市的蓝色网络以火溪河、平通口、通口河、安昌河、凯江、芙蓉溪、梓江、涪江为主。划定上述水系及沿岸150 m范围内沿线为区域水源保护生态敏感区, 进行严格管理, 维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保持其生态功能。绿色网络则由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护林带组成, 宽度在50~200 m不等。此外, 生态廊道的植被选择应以地带性植被为主, 一方面是因本土植物适应性强, 使廊道的连接度增高, 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迁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残遗斑块的扩展。

市域生态斑块是根据市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划定的三个生态功能区, 包括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区和农业生物多样性恢复区, 具体保护要求为: (1) 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应严格保护现有山林植被, 加强退耕还林。在现有铁路、公路等工程设施分布的地区, 应保持合理的生物通道; (2) 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区应加强生物廊道建设, 完善生态绿地建设, 保持城郊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健全。城市内尽可能应用乡土植物, 同时注重植物的引种驯化。城市绿化养护中注重应用生物的管理和防治; (3) 农业生物多样性恢复区应加强农田林网、水系的生态建设, 增加植物群落建设, 加强恢复生境环境, 农作物应运用抗病虫害物种, 减少农药污染, 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在绵阳市域范围内还分布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基质, 这些是绵阳市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规划严格保护该范围现有的生态资源, 丰富种群结构, 严禁开发与破坏, 并按国家相应法律法规予以严格保护。

2. 城市规划区——完善植被结构、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

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规划该区域以植被的抚育与修复为主, 重点使植物群落结构趋向合理与稳定, 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提高生物多样性, 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达到保持水土、提供一定的经济价值等作用。植被的抚育与修复从五方面入手。

(1) 针对于现有人工纯林的近自然更新, 尤其是对现有马尾松林的改善。提高混交林抚育, 可在总体布局上可以采用小片纯林、大片混交林的形式;对于目前的马尾松纯林, 可根据林龄的不同采取相应抚育措施。马尾松幼林可根据生长情况, 对于生长不良区块进行其它树种的混交更新, 清除葛藤等有害的杂草、藤蔓, 增加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山矾、乌饭树、盐肤木等灌木树种。马尾松成林可针对性对单株、单群进行管理, 保留部分枯木, 保护林下植被, 并结合景观要求适当增加其它中生性乡土乔木幼苗, 如枫香、枫杨、桤木、樟树、杨梅、化香、青冈等乔木树种幼树。

(2) 保育天然次生灌丛, 即结合栖息地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部分次生灌丛进行有方向性的抚育。在鸟类集中栖息地区, 增加那些具有核果、浆果、梨果及球果等肉质果的乡土灌木, 以吸引鸟类、昆虫或小型哺乳动物。如冬青、桑树、樱桃、女贞、拐枣等。

(3) 针对坡耕地及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耕地的营林建设, 对于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耕地, 可逐步改造成经济林或者公益林, 公益林可以采取风景林的方式进行抚育。

(4) 针对现有果园的进行水土保持改造, 保护基本农田。果园应注重林下植被的保育, 减少由于果园养护引起的水土流失。

(5) 对城市建设所形成的山体开挖、填方, 应尽快进行植被修复, 减少水土流失。植被应采用多种植物混播的方式, 而非单一的单子叶草本植物。

3. 中心城区——建立合理的自然与人工生态环境

中心城区是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密集区, 应着重保护自然生境与提高生境恢复能力为重点, 在市区的空间布局上是根据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性质以及自然的分布情况, 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按空间划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建成区:建成区是多样性异地保护的主要基地, 需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和多样性的植物物种, 配置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 对于一些濒危植物可通过人工培育扩大繁殖, 合理引种驯化, 培育新优植物。规划尽快建立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专类公园, 如以植物园建设为主体, 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为重心, 通过制定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重点收集和保护绵阳及其周围植物区系的园林植物种类, 保护绵阳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

(2) 城郊:绵阳市的城郊地带具有物种丰富、结构良好和生态稳定的林地资源, 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栖息环境。规划中心城区周边的林地、次生灌丛、草地、湿地作为绵阳市城郊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在对现有林木保护的同时, 加强定向培育以及森林群落的建群树种建设, 加快恢复植被森林群落。此外还应结合城郊郊野公园建设, 选择合适地点建立鸟类环志站、野生动物救助站等, 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动物保护意识。

(3) 重点生态保护地带:在城市中的河流、湿地、滩地、滨河绿地等区域, 需保留河流沿岸的本底风貌, 必要的人工护岸应尽可能采用生态工程, 大力保护和培育湿地, 减少人工构筑物。规划加强市区内“一江两河”沿岸的绿化建设, 强调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当中, 沿河岸的居住区、商业区等都必须预留足够宽的沿江绿带;市区内的主要干道及新建道路两侧也要相应预留足够的绿化带, 从而形成以沿江河绿带为主绿轴的纵横交错的绿色大棋盘, 并结合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绿化的建设, 形成网络状景观生态格局。

三、管理措施

为有效保证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实施管理, 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到:

(1)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网络体系;

(3) 合理分享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 做到全面规划, 科学管理;

(4) 采取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途径, 抢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

(5) 充分挖掘地带性物种资源, 科学引进外域物种, 丰富本地物种资源;

(6) 注重植物空间配置结构, 提高园林养护管理技术;

(7) 加强法制建设与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保障;

(8)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形成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氛围。

四、结语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庞大和系统的工作, 而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更侧重于空间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就地方管理而言, 有明确空间界定和具体项目的规划成果, 更有益于管理部门有的放矢的工作, 达到有效保护管理的目的。绵阳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在认真详实的基础调研上, 从不同空间层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出发, 分别从宏观的生态安全格局、中微观的群落结构和自然生境保护与恢复的角度出发, 解决相应层面的具体问题, 建立起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T50563—2010,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 1998 (3) .

通道县生物多样性调查 篇9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过程, 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 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和物种变异性的多样化。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 是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基础。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 湘、桂、黔三省 (区) 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6′~110°01′, 北纬25°52′~26°29′。境内山高坡陡, 河流深切, 江河溪流密布, 地形多变, 丰富的生境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使这里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 成为一颗集中亚热典型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沟谷雨林、丹霞地貌区森林和高海拔山地矮林为一体的绿色明珠与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基因库。是湖南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自然条件

通道县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 地处云贵高原向南岭山地的过渡带。区内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和白垩系, 除缺失志留系、奥陶系及二迭系以外, 自板溪系至第四系, 地层均有出露。组成山地、丘陵的岩石主要为变质岩、砂砾岩、砂页岩、紫红色砂砾岩及少量石灰岩, 局部有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岗地、平原多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县境内部的八斗坡为珠江水系支流浔江和长江水系沅水支流渠水的分水岭。境内地貌大体轮廓是, 分水岭以北, 东、南、西三面较高, 北部隆起, 中部凹陷, 地势向中、向西倾斜, 山地夹丘陵、谷地, 具明显带状分布规律。分水岭以南, 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 地表切割深, 地势起伏大, 山高谷深。中低山山地是通道主要地貌, 山地海拔一般为400~800m, 最高海拔牛皮界1620m, 最低海拔坪坦新江河口168m, 垂直高差1452m。主要山脉呈北东西南向伸展, 山势陡峻, 东部地势崛起, 地面海拔多超过800m, 牛皮界至传素山一线, 海拔在1000m以上的山峰有82座。形成南北气流交换的天然屏障。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城年平均气温16.3℃, 7月平均气温26.2℃, 1月平均气温5.2℃, 极端最低气温-7.3℃, 大于等于10℃积温4914℃, 无霜期298d。平均降水量1480.7mm, 较集中于4~8月。雨日168d, 雾日91d, 相对湿度83%, 日照时数1400.3h。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km2的溪河有94条。平均河网冲沟密度为4.5km/km2。河流下切强裂, 切割深度, 中山600~1100m, 中低山400~600m, 低山200~400m。河水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 年降水流量29.12×108m3, 年均径流深650~800m, 水质优良。地下水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 碳酸盐岩裂隙水。年河川径流量15.00×108 m3, 可利用水能资源量5.60×108 m3。土壤成土母质以板岩、页岩为主, 次为紫红色砂砾岩。山地有红壤、黄壤、黄棕壤3个土类, 土壤结构良好, 水、热、气协调, 呈酸性。

3 通道县境内发育和保存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1 生物物种多样

已记录到高等植物251科981属2589种, 占中国同分类单位的68.68%、78.73%和8.89%。其中蕨类植物49科109属349种, 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77.80%、48.44%和15.86%;裸子植物9科20属31种, 分别占全国90.00%、58.82%和16.06%;被子植物192科852属2209种, 分别占全国68.41%、28.73%和8.90%。

已记录到脊椎动物263种, 隶属于31目93科。其中鱼纲4目15科51种, 两栖纲2目8科19种, 爬行纲3目10科39种, 鸟纲15目42科115种, 哺乳纲7目18科39种。以鸟类占优势, 占种、目、科数的43.73%、48.39%和45.16%;鱼类次之, 分别占19.39%、12.90%和16.13%;哺乳动物占14.83%、22.58%和19.29%, 爬行类占14.83%、9.67%和10.75%, 两栖类占7.22%、6.45%和8.60%。

已记录昆虫14目184科959属1370种。其中鳞翅目49科355属511种, 占境内昆虫科、属、种数的26.63%、37.02%和37.30%, 排首位。鞘翅目31科230属351种, 分别占16.85%、23.98%和25.62%, 排第二位。同翅目25科117属175种, 分别占13.59%、12.20%和12.77%, 位于第三位。

已记录大型真菌35科78属224种。其中担子菌亚门29科68属202种, 子囊菌亚门6科10属22种。

3.2 植物群落类型多样

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 通道植被系统中包含有12个植被型104个植物群系。常绿阔叶林植被型有30个植物群系, 占总群系数的28.85%;常绿、落叶阔叶林4个群系, 占3.85%;落叶阔叶林15个群系, 占14.42%;暖性针叶林5个群系, 占4.81%;硬叶常绿阔叶林1个群系, 占0.96%;常绿革叶灌丛3个群系, 占2.88%;常绿阔叶灌丛3个群系, 占2.88%;草丛5个群系, 占4.81%;竹林5个群系, 占4.81%;沼泽8个群系, 占7.69%;水生植被10个群系, 占9.62%;附壁藤本植被15个群系, 占14.42%。

3.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根据IUCN/SSC全球生境区分类系统, 通道县境内有一级生境类型8个, 占全球一级生境的61.50%。一级生境类型有森林、灌丛、湿地、草地、裸岩区、洞穴、人造水域和引入植被。生境类型决定着生态系统类型。8个一级生境类型对应的8个一级生态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裸岩生态系统、洞穴生态系统和引入植被生态系统。8个一级生态系统是在通道区域生物群系生态系统层级下同一层级构成的平行系统。在一级系统以下, 以生物类群组合 (如植被型或植被型组) 与相应环境结合确立一级生态系统层级的亚系统, 以生物类群 (如植物群系组) 与相应环境确立亚系统层级下的子系统, 通道区域生态系统可分解为8个生态系统, 24个亚系统, 61个子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7个亚系统27个子系统, 灌丛生态系统有1个亚系统2个子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有4个亚系统5个子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有1个亚系统2个子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有2个亚系统4个子系统, 裸岩区生态系统有1个亚系统2个子系统, 洞穴生态系统有1个亚系统1个子系统, 引入植被生态系统有6个亚系统18个子系统。通道境内的生态系统类型十分丰富, 结构复杂。在生态系统 (子系统) 中有43个自然生态系统, 占生态系统总数的70.49%, 人工系统18个, 占29.51%。通道区域生物群系生态系统中, 仍保存着较强的自然属性。

4 生物区系珍稀濒危物种多样

4.1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物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1999年版) 的国家保护植物有25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7种:中华水韭 (Isoetes spp.) 、银杏 (Ginkgo biloba) 、红豆杉属 (2种) (Taxus spp.) 、柏乐树 (钟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单性木兰 (Kmeria septentrionalis) 、莼菜 (Brasenia schreberi) ;国家二级保护物种28种:桫椤 (Cyatheaceae spp.) 、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白豆杉 (Pseudotaxus chienii) 、篦子三尖杉 (Cephalotaxus oliveri) 、华南五针松 (Pinus kwangtungensis) 、福建柏 (Fokienia hodginsii) 、厚朴 (Magnolia officnalis) 、凹叶厚朴 (subsp.biloba) 、华南锥 (Castanopsis concinna)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闽楠 (Phoebe bournei) 、胡豆莲 (Euchresta japonica) 、野大豆 (Glycine soja) 、花榈木 (Ormosia henryi) 、任木 (Zenia insignis) 、半枫荷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红椿 (Toona cillata)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金荞麦 (Fagopyrum dibotrys) 、香果树 (Emmenopterys henryi) 、川黄柏 (Phellodendron chinense) 、伞花木 (Eurycorymbus cavaleriei) 、榉木 (Zelkova schneideriana) 、中华结缕草 (Zoysia sinica) 、野菱 (Trapa incisa) 。通道野生保护植物占湖南全省野生保护植物的60.34%。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保护动物有24种, 其中一级保护2种:黃腹角雉 (Tragopan caboti) , 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 ;二级保护22种:虎纹蛙 (Rana rugulosa) , 大鲵 (Andrias davitianus) , 鸳鸯 (Aix galericulata) , 鸢 (Milvus korschun) ,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 蛇雕 (Spilornis cheela) , 灰背隼 (Falco columbarus) , 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 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 , 草鸮 (Tyto capensis) , 长耳鸮 (Asio otus) , 斑头鸺鶹 (Glaucidium cuculoides) , 红角鸮 (Otus scops) , 红腹锦鸡 (Chrysolopus pictus) ,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 , 水獭 (Lutra lutra) , 斑灵狸 (Prionodon pardicolor) , 小灵猫 (Virericula indica) , 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 , 水鹿 (Cervus unicolor) , 鬣羚 (Capoicornis sumatraensis) 。

4.2 珍稀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有种子植物172种, 其中极危种3种:铁皮石斛、血叶兰、广西钓樟;濒危种18种:琴唇万带兰、广东石斛、石斛、细茎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矮石斛、独花兰、黄花白及、虎颜花、胡豆莲、大明山榕、新宁木姜子、湖南木姜子、龙胜钓樟、华南锥、银杏、单性木兰;易危种67种, 近危种54种, 无危种28种。

脊椎动物:列入2007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的物种199种, 其中极危1种, 濒危8种, 易危22种, 近危17种, 无危147种, 不适评估种1种。属“三有”保护动物143种, 属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物种31种。

5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联系广泛

5.1 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

在蕨类植物中, 草本型石松植物在石炭纪 (3亿年前) 出现, 一直繁延至今, 象石松 (Lycopodium spp.) 、卷柏 (Selaginella spp) .和水韭 (Isoetes spp.) 等。草本植物向荆 (Equisetam spp) .是石炭纪中世残存的楔叶植物, 是芦木类的后代。这些蕨类植物是森林中的林下成分或湿地植被中的重要成分, 水韭还成为建群种。

在裸子植物中, 发生于侏罗纪以前的银杏、白垩纪的松属、三尖杉属, 第三纪的杉木属, 以及古老的油杉属、竹柏属、穗花杉属、白豆杉属、买麻藤属植物等均为森林植被中的重要组成。被子植物一般认为发生于侏罗纪或三叠纪, 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最早, 到白垩纪时已很繁盛。现代植被中, 含有大量的古老和原始的科、属。古老的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 也是地史上分布最广的科之一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1983) 。通道境内分布着许多木兰科野生植物属、种。有观光木、乐昌含笑、木莲、桂南木莲等成为群落建群种。该科最原始的红花木莲、厚朴在境内有野生分布。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一个古老而复杂的科, 在保护区有大量分布, 尤以枫香形成典型群落;檵木成为森林中的灌木层, 也有直径在30 cm以上, 树高在20~25 m的乔木化了的片林;另外八角科、五味子科等, 也成为森林的重要成分。八角科的红花八角 (Illicium dunnianum) 、披针叶八角 (Illicium lanceolatum) , 在境内广泛分布。植物组成是古老的, 或是残存古老植物的痕迹。合生心皮的柔荑花序是被子植物原始的类群。这一类群的主要科壳斗科、桑科、杨柳科、胡桃科和桦木科等在境内都较发达, 组成森林植被的建群种或伴生种。杜仲科和大血藤科是在系统位置处于孤立地位的单型种位置, 是很古老的类型。此外, 许多系统位置相对独立的单种或少种属和中国特有分布属, 如伯乐树属、青钱柳属 (Cyclocarya) 、青檀属 (Pteroceltis) 、银鹊树属 (Tapiscia) 、马蹄参属 (Diplopanax) 等, 根据它们所在类群中的系统位置和古植物化石资料记载, 都充分说明了它们是一些古老类群。诸多事实充分说明了通道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残遗性, 并有可能是某些类群的保护和分化中心。

5.2 与各分布区类型有着复杂的联系, 生物区系的过

渡特点突出

通道县的872个种子植物属, 除中亚分布类型缺失外, 其它14个分布区类型都有分布。872个种子植物属中, 除世界广布类型外, 泛热带分布属占20.47%,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占1.99%, 旧世界热带分布占6.82%,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占4.9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占4.22%, 热带亚洲分布占13.77%, 北温带分布占14.76%,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占7.20%, 旧世界温带分布占5.09%, 温带亚洲分布占0.87%, 地中海、西亚和中亚分布占0.25%, 东亚分布占13.28%, 中国特有分布占6.70%, 以泛热带分布 (排第一位) 、北温带分布 (排第二位) 、热带亚洲分布 (排第三位) 、温带亚洲分布 (排第四位) 所占比例较大, 并与各分布区类型有着较广泛的联系。

6 建议

通道是生物多样性丰富之地, 是难得的一颗绿色明珠。既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普遍价值, 又具有特殊环境所形成的特殊价值。古老的区系起源、热带属性、高度的残遗性与珍稀濒危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为通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创造了巨大的自然遗产价值与潜在的经济价值。应该加强境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 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建议如下。

(1) 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选用生态系统经营对策管理, 进行系统规划。

(2) 对几处原始林或原始次生林的残遗斑块实行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及珍稀濒危物种。

(3) 开展生物多样性利用, 发掘有市场价值的物种, 研究与开发。

(4) 做好万佛山丹霞地貌区申报自然遗产的工作。

上一篇:保护试验下一篇:二次强化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