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5-01-31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精选8篇)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1

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摘要: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所形成的生态过程和所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2]。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诸多的威胁。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1.1 江湖阻断导致生境破碎、萎缩和丧失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干扰,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3]。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4],水坝是近百年来造成全球9000种可识别淡水鱼类近1/5 遭受灭绝、受威胁或濒危的主要原因 ,将近3/4的德国淡水鱼和2/5的美国淡水鱼受到了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支流、浅水湖泊相互连通, 为鱼类和水中哺乳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洄游繁衍条件[5]。但是 , 沿江兴建的水利枢纽使水域生态系统不断地分割、萎缩 , 甚至丧失。洞庭湖现在已被分割成目平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 ,水域面积、容积分别减少了 38.2%、40.7%。鄱阳湖的面积、容积也分别缩小 33.2%、55.3%[6,7]。长江中游淡水生态系统由于江湖阻断,一方面隔断了水生动物的洄游路线 ,减小其生境甚至使其栖息地丧失;另一方面改变河湖环境效应 ,促进泥沙淤积 ,影响下游水质和水量;同时又加剧了其他影响[8]。

1.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加速物种灭绝

长期的围湖造田、围湖养鱼导致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同时,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过度开发 ,也进一步加快了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衰减。

围湖造田和渔业对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极大。近几十年来,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和渔业等行为已使湖泊数目锐减、面积急剧缩小,濒危物种增加,鱼类趋于小型化,水生植被退化,水体污染[9]。围湖造田、围网养殖不仅直接破坏了湖区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也丧失了原始的湖滩环境, 导致湖泊生物繁衍场所和湖滨带的功能丧失.围垦使湖盆面积和容积减小,湖泊的环境容量降低,湖滨带的环境连续性和生态稳定性遭到破坏,湖滩湿地面积缩小,从而削弱了湖滨带对入湖径流携带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周围农田、森林等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加剧了湖泊污染,加快递形成富营养化[10]。人类破坏性地开发利用天然湖泊必然加速湖泊的退化过程,从而导致鱼类资源小型化,名贵种类灭绝。研究表明,由于过度使用拦河清、麻网、电网等破坏性捕鱼法,致使洪湖的野生鱼类大量减少。如野生螃蟹数量减少95%,银鱼几乎灭绝。过度收割水生高等植物等掠夺性使用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使水生生物受到严重破坏[11]。潘阳湖湖区采砂、垦殖,以及上游及湖周水工程建设、污染排放等人类经济活动导致鱼类生境面积减少、片段化,栖息地环境恶化,银鱼、鲥、长颌鲚、鲤等鱼类资源量下降,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12,13]。

1.3 水环境污染导致湖泊生物变异和灭绝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区地表径流和入湖河流携带的污染物,工业废弃物等排入湖体,使湖泊水域污染加剧,急速富营养化,随之生物体大量急速死亡以及生物体变异。1999年鄱阳湖水系废污水日排放量达 610.12×104t , 其中工业废水占78%;废污水年排放量达22.27×108t,达标排放率仅为55%[14]。城市污水的排入促进了水域的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纯化,水草、底栖动物和鱼类激剧减少。武汉东湖近几十年,由于生活污水的流入和养鱼业的发展,浮游动物从 203种减到171种,底栖动物从113种减到 26种,在渔获物中除放养鱼类外,原有60余种鱼已难见到[15]。

污染对鱼类的危害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危害鱼类生存的结果是使鱼类因中毒或缺氧而死亡,间接危害在于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水草的生长,最终导致以水草为产卵场所、与水草伴生的种类随之消亡[16]。水草是产粘性卵鱼类的卵粒附着基质。如鲤、鲫、乌鳢、鳜等鱼类将卵产在水草上。武汉东湖在70年代以前,个湖大部分水域都生长着茂密的各类水生植物,鲤、鲫等产粘性卵鱼类的产 量比例也很大,但自70年代起,由于水生植物大量减少,这些鱼类的产量 也随之而下 降,1973-1978年平均亩产鲤、鲫0.75kg,仅占总产量的32%[17]。

水草的存在是整个水生动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水草的消失除导致草食鱼类自身种群的崩溃外,还致使物种发生次生性绝灭,包括许多以水草为饵料或栖所的生物以及以这些 生物为食料的鱼类,如许多周丛生物及螺类等随水草的消失而绝迹,鲤、鲫、乌鳢等产粘性 卵鱼类由于附着基质减少而导致产卵场所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螺类等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的破坏,鲤、青鱼类的天然饵料也随之减少,草食性鱼类的优势被滤食性鱼类所取代等等[18]。1.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入侵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危害生物多样性[19]:①排挤本土生物优势种,建立自身优势种群,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在农田中大量繁殖,形成害草(水花生)或取食作物根系(克氏螯虾),威胁作物生长;③破坏水域生态系统,或大量滋生,影响鱼类生长和渔业作业,或取食当地水生生物,导致本地种减少甚至灭绝;④疯长覆盖水面,堵塞航道,影响航运;⑤破坏沟渠,影响农田灌溉,造成水土流失;⑥吸附有毒物质,污染水体,影响人类健康;⑦诱发生物灾害。

外来入侵种排挤本土生物,导致大量本土物种消失,降低群落生物多样性,破坏遗传多样性,甚至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引发生物污染和生态灾难,进一步影响到生态建设、水路交通和人类健康。综上所述,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往往是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这些因素的出现有先有后,但最终导致物种消亡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2.1 规范采砂行为

根据国家相关法令法规 ,各省市、地区要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在湖泊湿地区域内从事采砂活动,必须依法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要严肃查处有法不依 , 造成重大资源破坏、损失、流失的行为。完善湿地保护法规或条例,确定可采区、可采期和禁采区、禁采期,避免无序采砂对水生生物造成的破坏。2.2 合理利用水利设施

充分利用水利设施,蓄泄并重,使水位趋于稳定,为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创造稳定的水环境。多数湖泊是鱼类的产卵场和幼鱼肥育场,针对水利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规划兴建过鱼设施,沟通鱼类洄游通道,使阻隔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优化闸坝调度方案,恢复江湖季节性水文与生态联系,满足鱼类生长繁殖需求[20]。2.3 净化湖泊水质 水质污染是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结合周边水域的污染防治,从源头控制污染,进行生态修复,改善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实施生活污水、工业企业污染的达标排放,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加大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把关有环境风险的项目;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改进耕作制度,尽量少用或不使用农药化肥;对典型区域的污染来源及污染总量进行调查,在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水的入湖口采取前置库、综合塘和人工湿地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20]。

2.4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争取国际机构和双边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援助。引进资金、项目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本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1]。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向公众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除了城镇地区外,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普及到普通老百姓的脑子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4): 1-4.[2] 马克平,钱迎倩,王 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与发 展趋势[J].科学导报, 1995, 1: 27-30.[3]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 2003(11): 1-7.[4] 朱江译 ,贾志云校.淡水生物多样 性危机[J].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讯(IUCU), 1999,(4): 3-4.[5] 谢平,陈宜瑜.加强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EB/OL].http ://monkey.ioz.ac.cn.1995.[6] 龚胜生.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 11(6): 569-574.[7] 刘德寿.平垸行洪,复兴洞庭[EB/OL].http :///sllt/ ,2003.[8] 王海英, 姚 畋,王传胜等, 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13(5):429-433.[9]陈家宽等: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7, 5(3): 217-219.[10] 曹永强, 倪广恒, 胡和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05: 55-57.[11] 张敏,许保科,刘洪林等.论洪泽湖湿地资源的保护[J].江苏水利, 2003,(1): 39-40.

[12] 王晓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7-104.

[13] 熊飞, 刘绍平, 段辛斌等.鄱阳湖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J].水生态学杂志, 2009, 2(4): 66-70.

[14] 毛端谦, 刘春燕.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热带地理,2011, 32(11): 134-136.[15] 李思发.长江重要鱼类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2.[16] 陈银瑞,杨君兴, 李再云.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J].生物多样性,1998, 6(4): 272-277.[17] 雷安平.武汉东湖的浮游硅藻群落及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18] 谢平, 陈宜瑜.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 4: 15-24.[19] 刘世昕.外来物种入侵是我国生物安全大敌[N] ,中国青年报, 2002, 12-27.[20] 张志永, 刘 枚, 彭安成等.鄱阳湖鱼类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修复措施探讨[J].水生生态学杂志.2011, 32(1): 134-136.[21] 王海英, 姚 畋, 王传胜等.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5): 429-433.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2

1黄河白银段已建成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渔业养殖概况

黄河白银段已建成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3个, 3个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是兰州鲶、黄河雅罗鱼、北方铜鱼、赤眼鳟、黄河鲤、鲫鱼、芦苇、蒲草, 其他保护对象包括圆筒吻鮈、大鼻吻鮈、平鳍鳅鮀、刺鮈、麦穗鱼、黄河鮈、棒花鱼、黄河高原鳅、似鲶高原鳅、北方花鳅、泥鳅等。黄河干流白银段现有养殖池塘426.67 hm2, 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鲤鱼、鲫鱼等年养殖产量达1 600 t。

黄河黑山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由农业部于2010年公告建立的。该保护区流域总面积4150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1 700 hm2, 实验区面积2 450 hm2。特别保护期是每年的3月1日~8月31日。保护区地处甘肃省靖远县, 位于靖远县双龙乡杏树台东 (104°18′13.6"E, 37°10′10.6"N) 至靖远县永新乡观音崖西 (104°36′21.6"E, 37°16′12.6"N) 之间的黄河干流流域, 河流全长41.5 km。核心区为靖远县永新乡断头山至观音崖之间的黄河干流流域, 河段长17.25 km, 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实验区为靖远县双龙乡杏树台至靖远县永新乡断头山之间的黄河干流流域, 位于104°18′13.6"E~104°30′15"E, 37°10′10.6"N~37°14′6.6"N之间, 河段长24.25 km, 流域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9%。

黄河景泰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黄河景泰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至五佛乡兴水村的黄河干流流域, 河干全长48 km, 流域总面积864 hm2。其中中泉乡常生村至五佛乡车木峡为核心区, 河干长26.4 km, 流域面积475.2 hm2, 中泉乡龙湾村至常生村、五佛乡车木峡至兴水村为实验区, 河干长21.6 km, 流域面积388.8 hm2。

黄河平川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总面积821.07 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477.71 hm2, 实验区面积343.36 hm2。特别保护期为每年的4月1日~7月31日。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月河社至野麻村空心楼社段的黄河干流流域, 全长32 km。

2黄河白银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资源概况

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 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脊椎动物 (主要是鱼类) 。

该段浮游植物共有6门47属, 其中硅藻门最多为21属, 其次绿藻门和兰藻门分别为13属和6属, 裸藻和甲藻各3属, 金藻最少, 只有1属, 未检出黄藻门的种类。浮游生物平均数量在35.1~43.3万个/L之间, 生物量在0.157~0.422 mg/L。硅藻门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优势, 优势种有硅藻门的舟形藻属 (Navicual) 、菱形藻属 (Nitischia) 、颗粒直链藻属 (Melosira granulata) 、桥穹藻属 (Cymbella) 、针状藻属 (Nitzsehia acicularis) ;绿藻门的绿球藻属 (Chlorococcum) ;兰藻门的颤藻属 (Oscillatoria) 、螺旋藻属 (Spirulina) ;裸藻门的壳虫藻属 (Trachelomonas) 。

该段浮游动物共有36种, 其中原生动物21种, 轮虫类5种, 枝角类8种, 桡足类2种。优势种有原生动物的沙壳虫 (Difflugiasp.) , 纤毛虫 (Ciliata) , 枝角类的长刺蚤 (Daphnialongispina) , 象鼻蚤 (Dosmingsp.) , 轮虫类的臂尾轮虫 (Brachionus) 和桡足类的小剑水蚤 (Mtcrocyclops) , 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97~196个/升之间, 生物量在0.042~0.089 mg/L。

该段底栖动物有10种, 主要由水生昆虫 (Aquatic msecta) 的摇蚊科幼虫及水生寡毛类 (Oligochaeta) 的水丝蚓组成, 未发现陆生昆虫的蛹、端足类、软体类及其它种类, 摇蚊科的幼虫占绝对优势, 平均密度为117个/m2, 生物量为0.23 g/m2, 寡毛类的平均密度为69个/m2, 生物量为0.039 g/m2。

该段水生维管束植物有零星和呈小块状的芦苇 (Phragmites commanis Trin) 、水香蒲 (Typha minima Funk) 、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眼子菜 (P.franehehefi A.Bcnn) 分布, 季节分布以春夏秋季节较多, 冬季几乎见不到, 这与气温、水温和季节的变化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活习性等有直接的关系。

黄河白银段渔业资源概况丰富, 黄河白银段共分布着19种鱼类。其中土著鱼类16种, 外来鱼类3种 (草鱼、鲢鱼、鳙鱼) , 土著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黄河雅罗鱼、北方铜鱼、兰州鲶、赤眼鳟、大鼻吻鮈、圆筒吻鮈、黄河鲤鱼7种, 主要以鲤形目的鱼类为主, 鲤形目的鳅科2种, 鲤科16种, 鲶形目的鲶科1种。其中, 兰州鲶、赤眼鳟、黄河雅罗鱼、北方铜鱼、大鼻吻鮈、圆筒吻鮈、平鳍鳅鮀、黄河高原鳅为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鱼类在区系组成上比单一, 只有鲤形目和鲶形目的鱼类, 从起源上看, 有属于中国江河平原复合体的种类如鮈亚科鱼类, 也有属于古代第三纪区系复合体的种类如鲤、鲫、鲶、鳅等, 还有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的种类如雅罗鱼。

3黄河白银段水利水电站项目的实施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水生生物及其水产养殖的影响分析

黄河白银段分布着黄河黑山峡段、黄河景泰段、黄河平川段三个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利水电项目位于上述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必将对上述三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等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将黄河这样一条自然河段一分为多段, 导致该河段水生生态结构由完整而片断化, 服务功能由整体而零碎化, 使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岛屿, 将原有的鱼类种群及区系组成分为坝上和坝下多个群落, 阻隔鱼类的洄游通道, 影响鱼类基因的自然交流, 导致遗传质量下降, 甚至近亲繁殖。

项目施工期施工扰动河床、产生噪声和水质污染、导流工程改变原河流水文情势, 对鱼类的生长、繁殖、栖息、越冬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导致鱼类资源下降, 鱼类性腺发育缓慢、甚至不能发育成熟, 无法完成生殖习性。

项目建成运行, 水电站大坝将黄河干流一分为多段, 阻隔鱼类的洄游通道, 导致该段分布的洄游性鱼类北方铜鱼、圆筒吻鮈和具有洄游习性的大鼻吻鮈等无法完成生殖、育肥和越冬洄游。同时, 将鱼类分为坝前和坝后多个相对独立的种群, 阻隔鱼类基因的自然交流, 导致鱼类遗传质量下降, 久而久之, 会导致近亲繁殖。

项目的建成运行, 淹没鱼类原有“三场”, 导致鱼类短期内甚至终生无法进入“三场”完成繁殖、育肥和越冬习性, 造成鱼类资源下降, 甚至种群灭绝。

4对策与建议

通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重点保护物种专项救护、驯养繁殖, 以及外来物种监管等措施, 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物种保护体系, 全面提高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 有效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多样性,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坚持科技创新, 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保护措施, 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 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水平,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过鱼通道, 增加鱼类基因自然交流几率, 防止近亲遗传。

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 主要增殖放流对象为该段分布的保护濒危、珍稀、土著鱼类。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根据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批复意见, 按照环保“三同时”原则积极参与涉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影响评价, 落实生态补偿费用。

加大生态下泄流量, 确保鱼类繁殖和越冬所需的水量。积极配合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 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禁止施工期和运行期非法捕捞鱼类。

积极配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 加大保护渔业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保护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了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主阵地的作用, 深入保护区周边码头、市场、等重要场所, 广泛宣传建立保护区法律法规、重要意义及相关科普知识, 保护区要制作宣传画册, 在本地报纸上刊登建立保护区通告, 到周边辖区工厂、企业宣传建立保护区法律法规、重要意义、责任和义务。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 让社会各界和广大渔民对建立保护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全社会上形成关注、理解、支持保护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充分依托相关科研院所、高校, 开展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工作, 准确掌握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有针对性的做好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3

水生生物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和经济价值,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对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实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水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6年颁布、2000年修订的《渔业法》,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进行了规定,1988年颁布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1997年,农业部发布了《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了具体规定,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在系統总结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新时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要求,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以及需要开展的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国已建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56个、市(县)级130多个。总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了,保护对象和范围扩大了,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保护和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成为我国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保护区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组织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科研攻关,一些物种的驯养繁殖在技术上得到突破,为恢复、增殖保护区自然资源创造条件。如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驯养繁殖大鲵获得成功,从2002年开始,在保护区核心区累计放流大鲵5000多尾。湖北宜昌中华鲟保护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和长江水产研究所、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合作,开展中华鲟驯养繁殖和增殖放流工作,截止目前,已在长江放流中华鲟800多万尾。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保护区内迁地保护江豚数量目前已达30头左右。广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5年建立以来,共保护海龟蛋7万多枚,孵化稚龟6万多只,放流幼龟5万多只,保护区的工作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表彰,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多次到保护区考察、学习,成为中国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良好国际形象的宣传窗口。广东海龟保护区积极研究改进繁殖方法,使稚龟成活率从40%提高到90%。

各级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参与、协助渔业主管部门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至今,沿海、沿长江有关省市渔业主管部门与保护区救护中心累计救治、放生大型鲸类、豚类、海龟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万多头(尾),其间涌现出如江苏、四川白鲟救治等一批先进事例,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关键时期,也是保护区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尚未完成抢救性保护阶段,保护区的数量与规模远不能满足当前水生物种保护需要,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湿地和生态系统尚未建设保护区。目前,受保护区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已达85%,而受保护区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物种仅占40%,这与水生物种的重要地位和其目前的濒危程度极不相称,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篇4

第三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信息量能力。

2.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胆魄、开发思维、认识到只有深入实际生活,处理调整好各种关系,才是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发展了决策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使同学们建立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观念,增强保护动植物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

2.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和宣传有关保护措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有关“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情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卡、学习指导卡、学习反馈卡、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由几张国家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入课程。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熊没有落脚点面临被“淹死”的危机。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森林面积日益缩减,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3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遗传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三、资料分析,讨论交流: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哪些威胁?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1)栖息地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2)中国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2、我们再来看看世界生物多样性概貌。

3、看两则关于世界生物灭绝速度和全球八分之一的鸟类面临灭绝的信息。

资料一: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消逝。

资料二:世界八分之一鸟类面临灭绝,环保人士积极推进《大幅减少生物多样化的丧失》计划

4、小结:全世界的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了。世界生物正面临着威胁。

5、那我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也濒临灭绝的边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教材P94页的图片资料。

6、学生逐一欣赏,明确有下列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银杉、珙桐。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滥砍乱伐是原因之一。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森林仍保持在较大面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两千年前的50%,降到16.55%。

(2)第二个原因是滥捕乱杀。

(3)第三个原因是环境污染。武汉市东湖在近20~30年间,由于排放污水,水底生活的113种生物减到26种,有60种已难见到。

提问:为何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会导致水生动物种类减少?

(4)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了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引导:为什么?

明确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小结:通过对这4份材料分析,我们明确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1)滥砍乱伐(2)滥捕乱杀(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论文 篇5

序号: 38学号2011211409姓名李甦成绩

论 我 国 藏 羚 羊 的 保 护

摘要: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动物,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它是十分宝贵而又特别稀缺的一种资源。曾经,这些可爱的生灵们活跃于高原之巅,种群相对稳定,但是自80年代末开始,该物种便急剧下降,藏羚羊的梦魇随之而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濒危?我们对此又该如何作出决策?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此做出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盗猎、经济价值、资源稀缺、保护

在青藏高原腹地,万里长江的源头,有一个叫可可西里的地方,那是藏羚

羊的家园。这片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天蓝水碧,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和生态环境最佳原始状态的自然区,曾经是藏羚羊自由而率性地生活着的天堂。然而,“曾经”仅仅只能表示过去,表达一种对往事的美好缅怀;现在,可可西里不再平静,它的土地已被偷猎者的车轮碾过,它纯净的空气中飘荡着生灵们的血腥。成百上千只生活在此的藏羚羊被追捕、被射杀。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藏羚羊还能生存多久?

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0.2头每平方米,并且还能

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了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不过,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专家估算,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7万头,并且现在仍在继续下降。近几年来,再也见不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

可可西里蒙语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海省西部青、新、藏三省区交界处。

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位于喀喇昆仑山以东、青藏公路以西、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的可可西里,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本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六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在被喻为“生命禁区”的海拔

4000多米的高原上它们身材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

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与黄羊相似,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主要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性情胆怯,早晨和黄昏结小群活动、觅食。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寿命最长8年左右。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个体分布在印度地区头[1]。

藏羚羊浑身是宝,其纤细柔软的绒纤维被称为“软黄金”,用藏羚绒制成的“沙图什”披肩在国际上的非法贸易和非法消费泛滥,导致该物种受到疯狂屠杀。来自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藏羚羊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百万只急剧减少到数万只,频临灭绝的边缘。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羊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已经停留在人们的回忆之中。藏羚羊虽然体格健壮,但是性格温顺,从不伤害其它动物,对盗猎和捕杀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盗猎分子通常是结成团伙,携带枪支,开车出发。藏羚羊有群居的习性,盗猎分子发现羊群以后就用特制的车灯照射,藏羚羊看见灯光不敢跑到旁边的黑暗中去,只能乖乖的不动。盗猎分子趁机开枪扫射,然后当场剥皮。

藏羚羊主要栖息于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是这一地区野生动物的代表和优势种,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关专家研究,大群的藏羚羊为瘠薄的高原土壤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他们在春天对牧草的适度践踏像人类对冬小麦压苗一样起促使其分蘖的作用,使得牧草长势旺盛而这又为其他食草动物创造了生存条件。他们产仔后遗留下来的大批胎盘及老弱病残者,有为狼、棕熊、秃鹫等许多肉食动物何高原水域中的准多鸟类提供了食物,因此它在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藏羚羊,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将会急剧恶化,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野生动植物也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三江源生态的恶化,又影响着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影响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质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随着反盗猎工作力度的加大,武装盗

猎藏羚羊案明显减少。然而,由于藏羚羊皮和羊绒走私通道还没有封死,我国刑法对盗猎分子的处罚过轻等原因,国际藏羚羊绒制品非法贸易依然存在,盗猎分子盗猎手段变换不定再加上保护区内放牧区域不断扩大,生态恶化等因素,藏羚羊资源,栖息地保护工作人面临着重重危机。

那我们该如何保护藏羚羊呢?如上所提到的,民生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否则再怎么立法,再怎样的惩罚,还是会有人去干我们认为不应该、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政府的职能就得充分发挥了:

首先,利用税收杠杆、财政手段等加大对藏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扶持高科技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其次,改善该地区的教育环境,逐渐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素质;

其次,行使经济职能,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大力打击有关藏羚羊产品的不法市场;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利用法律武器为藏羚羊的生存提供保障;积极行使文化职能,加大宣传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观力度,增强人们保护藏羚羊的意识。利用科技的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破译基因密码已经成为现实,科学家在对羚羊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发现了两个导致藏羚羊绒毛特变柔软的重要基因,如果将这两个基因植入山羊、绵羊等普通羊类身上,这些普通的羊类可能长出与藏羚羊同样的绒毛。保护藏羚羊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共同行动,事实表明,中国藏羚羊保护遇到重重困难在于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毛及其织品贸易,面对动植物及其从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动物实行保护,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

参考文献:

[1]《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A]1973-6-21

[2]《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的食性分析》[E] 西宁,810001

[3]《藏羚羊遗传多样性研究》[E遗传》2006年 第3期

[4]《臧羚羊的跪拜》[M]王宗仁 西藏人民出版社

[5] 《可可西里》西藏

[6]陈德昌 《生态经济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6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校:高陵县第三中学

教师:李 菠

时间:2012 年 12 月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三个问题。本节导入从电影《后天》中精彩的片段引入,给予强大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自然顺利引入第一个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关注。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提出了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种编写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描绘出人类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法分析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课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启发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认同和接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还要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三、学法分析

可以通过先自学再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首先,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应从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个方面分析,认真分析潜在价值,学习时还要注意把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政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过程和方法:

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和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去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物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形成热爱生物学的情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难点: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六、课前准备

1、导学案

2、PPT课件

3、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并组织学生制成展示的课件,进行分享。

4、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提出环保倡议书。

七、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电影《后天》精彩片段相关片段,通过2004年的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后所带来的灾难,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反思我们对地球做了什么?引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出示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带着目标学习。

(三)、学案反馈

表扬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进步之星、提问之星、指出其中的闪光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使后面的学习有针对性;并像优秀的学生学习,吸取他们的优点,达到共同进步。

(四)、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对照答案。教师活动:教师适时的介入。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自主学习的答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

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1、2、3、4、5、6、全球性气候问题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海洋污染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的破坏

结合图片,通过学生自学完成全球环境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岌岌可危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急性。

(五)、合作探究

探究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3、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和举例,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探究

二、思考与讨论

1、红树林的消失,将会影响多少生物的生存发展?

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及多种水鸟因为环 境改变而无法生存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

2、又将怎么样影响周边的其他生态系统?

红树林能维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探究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原地对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特点: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的保护。

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等。

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文件,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5、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6、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所有开发和利用。

【设计意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探究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陕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

林业部门获悉,截至2009年底,陕西省已建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9个、市县级6个,总面积达10.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0%。我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多了解生物保护区的状况,形成从我做去的意识。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收获。

(七)、学科班长发言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同学的学习情况,评出展示之星和点评之星。并提出班级环保倡议书:

1、树立自觉关心环境状况。

2、不乱扔垃圾,果皮纸屑,爱护学校一草一木。

3、珍惜用水、节约用电。

4、生活节俭,不随意浪费粮食。

5、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八)、本节小结

1、全球气候问题。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九)、作业布置:课后第一、第二大题。

试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7

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活有机体及其遗传变异的有规律组合。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三个方面的含义。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森林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系统提供了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森林生物是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 森林物种多样性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体现, 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演替阶段及可持续性的标准。森林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森林种群之间、相同森林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 它是森林物种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1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追求目标。

森林是多种生物的摇篮。地球上有170万种生物, 大部分与森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森林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能量资源, 森林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才能发挥森林的整体生态效能, 并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反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减少, 将导致森林迅速退化。

2.2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标志。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系统内能量与物质循环, 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与环境功能协调。森林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

2.3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林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 同时还提供果实、种子以及药用、油用、生物化工原料, 森生物多样性为可持续林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发展可持续林业是从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 配置资源, 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持久发挥。

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及原因

3.1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 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 环境污染加剧, 森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目前, 热带森林面积每年以减少1.2%递减, 换言之, 每天就有2740公顷原始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估计近30年左右, 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将导致占世界总物种数5%~10%灭绝, 即每天50~150个物种被灭绝。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境损失和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也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现有森林1.75亿公顷, 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 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8%。近年来, 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 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 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林仍在减少, 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大多处于退化状态。近年来, 我国有200种植物灭绝, 高等植物受威胁种达4000~5000种, 占总数的15%~20%。据濒危野生动物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资料显示, 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 我国有156种, 约为其总数的25%。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8种。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等20多种珍稀动物分布明显缩小, 居群数量骤减, 濒临灭绝。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 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 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3.2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除了前述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外,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森林过度砍伐。由于森林集中过伐, 加之更新跟不上采伐, 导致一些地区疏林、迹地和荒地扩大。造成森林过伐的主要原因有毁林开荒、樵采、乱砍滥伐等。森林过度砍伐, 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 同时破坏森林的生境, 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 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3.2.2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破坏作用大, 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物种, 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 改变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进程。森林火灾还改变了林地生态环境, 如坡地干旱化, 低地则沼泽化, 岛状冻土层退缩, 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中落叶松八齿小蠹虫 (Lonchura spp.) 猖獗发生。火灾对林下土壤动物的影响也颇大, 如个体大的捕食性种类减少, 而个体小、腐食性种类增加。3.2.3森林病虫害。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 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 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剧增, 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3.2.4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中国海南岛大片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大部分转变为橡胶林和其他人工林, 部分变为山地草坡。文鸟和麻雀 (Passer spp.) 取代绯胸鹦鹉 (Psittacula alexandri) , 地栖兽类取代树栖兽类。长臂猿 (Hylobates spp.) 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 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 和巨鼠 (Ratufa spp.) 等也与树木相伴而生, 热带森林成片消失后, 这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绝迹。据统计, 海南坡鹿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约有2000头, 由于大面积种植人工橡胶林, 到20世纪80年代初仅残余76头, 黑冠长臂猿由2000头减少到30头左右。栖息地破碎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生存。栖息地破碎化造成物种近亲繁殖, 致使遗传杂合度下降, 种群的生存面临直接的威胁。此外, 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过度采集药材和经济植物也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重要原因。

4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原则是根据森林生态学原理,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 用人工促进的方法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更好地管理物种和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用途和功能, 并维持它们更高的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4.1 林地管理。

林地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载体, 在统筹规划不同土地利用形式的基础上, 要确保林业用地不受侵占及毁坏。林地用于绿化造林, 采伐后及时更新, 保证有林地占林业用的足够份额。在荒山荒地造林时, 贯彻适地适树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原则, 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4.2 科学分类经营。

实施可持续林业经营管理, 对森林实施科学分类经营, 按不同森林功能和作用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 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4.3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对受威胁的森林动植物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策略,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从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到2003年, 我国共建有保护区1999个, 其中森林生态保护区1056个, 占国土面积的3%左右。目前, 还存在保护区面积比例不足, 分布不合理, 用于保护的经费及技术明显不足等问题。

4.4 建立物种保护的基因库。

建立物种的基因库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信息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尽快建立先进的基因数据库, 并根据物种存在的规模、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建立不同地区适合生物进化、生存和繁衍的基因局域保护网, 最终形成全球性基因保护网, 实现共同保护的目的。也可建立生境走廊, 把相互隔离的不同地区的生境连连接起来, 构成保护网、种子库等。

摘要:阐述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受威胁的现状及原因和保护措施。

论沙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篇8

[关键词] 沙棘的生物多样性 生长特性 利用效益 生态环境 生存条件 土壤酶系统 森林植被覆盖率

一、沙棘的生长特性

沙棘,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极具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价值。有人称沙棘是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沙棘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有机产品”。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及迅速繁殖成林的优良生态学特征,以及在荒山荒沙绿化中的“先锋”特性,在防治沙漠化尤其是治理黄土高原和河滩地的水土流失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沙棘喜阳,粗壮的杆干抗风抗沙,耐旱也耐水。它不弃贫瘠,悬岸陡壁,沟渠河边,都是它的栖生之地。在冰天雪地,沙棘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在炎热酷暑,沙棘依然挺立在向阳山坡。沙棘,系野生植物,俗称酸柳、黑刺。枝干遍布棘刺,叶子呈条形至条状被针形,两端趋尖,背面密布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沙棘花先于枝叶开放,雌雄异株;花小,呈淡黄色。果实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于球形,直径5-10毫米。每到秋末,橙黄色的沙棘果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桔红色的沙棘果红得逗人喜爱

二、沙棘在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沙棘通过为其他物种提供养分和栖息地,链接了生态链上的其他(树草、禽兽、虫菌等)物种,使种植区域内消失的物种得以重现和发展,在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关键种的角色,发挥了关键环节的作用,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除非在极端条件下,沙棘一般不会形成顶级群落(纯林),而只形成“过渡性群落”,为植被演替提供条件。发展沙棘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概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展沙棘与推广其他树种(柠条、杨、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存在显著的优势,沙棘在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当在大力推广的同时,注重改良品种,营造混交林,继续研究如何提高种植区农民对沙棘的利用效益。

(一)地下生物系统

第一、对地下生物的影响。沙棘除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沙棘与一般概念的生物多样性即沙棘在生物学范畴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包括植物,也包括动物、微生物。人工沙棘林一般营造在生态条件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受极大破坏的地方,有的甚至种植在寸草不生的沙化、石化地上。沙棘林的地上生态系统是反映沙棘林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显著的部分。首先沙棘林改善了林地的生态环境,为其他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温泉县半干旱地区,种植沙棘后,沙棘林内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产生了较大的改善,林下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特别是在半干旱条件下对水分条件要求高的耐阴植物得以生存繁衍,如茜草、蒲棒草等。建平沙棘林下主要野生草本植物有隐子草、百里香、兴安胡枝子、羊草、长芒草等,它们互有组群和伴生作用,如常伴生有萎陵菜、鬼针草、狗尾草、艾蒿、黄蒿、三芒草、老鹮草、鹅观草、远志、柴胡、党参、沙参、苦参、胡黄连、知母、冰草等,在地表湿润的沙滩、沟壑种植的5-8龄沙棘林下已有苔藓类低等植物出现,呈现出复层的空间结构,异质性明显,生物群落进化快,抗外界扰动能力强其次,沙棘林为许多哺乳动物和禽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沙棘为其他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的同时,其他动物也促进了沙棘的繁殖与生长。鸟类通过采食、排泄沙棘果实,对沙棘灌丛迁移、形成及扩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与沙棘群落有关的鸟类有石鸡、斑翅山鸽、雉等49种。近年来我县山区群众有在沙棘林附近的乔木树下,通过扫鸟粪收集沙棘种子的习惯。

第二,沙棘林成为许多昆虫的生存繁殖地。在这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影响沙棘生长的有害昆虫。据研究,危害沙棘的昆虫有50多种。这类害虫有杂食性的舞毒蛾、梨叶象虫、五月金龟子、褐条尺蠖蚕、芳香木蠹虫、豹纹木蠹蛾,还有专食沙棘的沙棘卷叶蛾,沙棘瘿螨,沙棘绿蚜和沙棘木虱。危害沙棘的昆虫也有着许多天敌。研究表明,昆虫类天敌有七星瓢虫、双七星瓢虫、金小蜂等,禽类天敌有环颈雉、斑啄木鸟、喜鹊、山麻雀、岩鸽等。沙棘林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链缺环所造成。种植沙棘有助于害虫天敌的繁衍,有助于恢复这些缺失的生物链环节,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第三,沙棘林成为许多菌类的滋生、寄生宿主。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棘病害方面。据研究能引起沙棘感染病害的病原菌有42属47种。其中危害主杆的有8属9种,危害枝条的有17属21种。危害叶片的有7属7种,危害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有4属4种,危害果实的有6属6种。

(二)地表生态系统

地面以上20cm左右是受沙棘影响较大的区域,同时也是种植沙棘者最关注的区域。众所周知,我国种植沙棘在主要目的是治理水土流失。地表20cm以内的近地微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水土流失的程度。种植沙棘以后,这里的温度、湿度等生态条件发生的变化显著,因此而形成的近地表生态系统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沙棘林下的枯落物层也为许多昆虫、鸟类和小型兽类提供了生存和庇护场所。

(三)地下土壤生态系统

在沙棘根部,放线菌、细菌及分枝杆菌等菌类侵入根系后形成具有黄白色珊瑚状的根瘤,根瘤形成物除了固定空气中的氮分子外,还能把土壤矿质有机物质、难溶性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转换成易吸收的物质。沙棘根瘤的固氮能力比豆科作物还强。黄委会天水水保站调查,沙棘林内土壤水稳性团粒占85%,林外对照为53%,相差32%,对沙棘林内外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沙棘林内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高于农田,在土壤层中0-10cm土层菌类总数比林外高1.62倍。沙棘固氮,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使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沙棘林下的生态系统发生较大变化。据研究,沙棘林下土壤酶的种类和活性均有显著变化。由于沙棘根系的生理活动,产生大量的根际土壤酶,从而形成特有的土壤酶系统。

上一篇:活动总结颁奖主持词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