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指数

2024-06-22

生物多样性指数(精选8篇)

生物多样性指数 篇1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土地变化研究内容的重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能够引起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一系列的地表生态过程变化[1,2,3],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学者针对此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等分析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广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分析采用较单一的指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描述,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以广西为研究区, 采用多指标并结合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为今后全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详实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沿海, 位于北纬20°54′~26°20′、东经104°28′~112°04′, 面积约为23.67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 全区共14 个地级市。广西地处低纬度,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热量丰富, 降雨充沛, 年降雨量在1070 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 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面积最大, 约占到全区面积的48%, 耕地资源较少, 约占总面积的22%, 人均耕地0.096hm2, 低于全国人均0.106hm2的平均水平。地处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平原的过渡带, 地势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周被山地围绕, 呈现盆地状, 土地资源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山多平原少, 岩溶广泛分布。

1.2 数据来源

人工解译的1990 年、2000 年和2012 年3 期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方便以及便于进行横向对比, 利用一级分类来处理, 共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广西区的行政区划图 (14 个地级市) 。

2 研究方法

2.1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过程, 定量地反映研究区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4]。考虑土地利用类型转入与转出双向变化过程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方法如公式 (1) 所示:

式中:ΔUi-out表示研究时段T内土地利用类型i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和;ΔUi-in表示研究时段T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和;Uia表示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n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表示研究时段的时间间隔。

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2.2.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它不仅能反映土地利用类型本身的自然属性, 还能反映出土地系统中人类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效应。本研究采用刘纪远等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分析方法, 即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4 个级别, 土地未利用级、土地自然再生利用级、土地人为再生利用级和土地非再生利用级[5], 并分别赋值为1-4 (见表1) , 如公式 (2) 所示:

式中:Ai表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表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表示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

2.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是该区域内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结果, 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量和变化率可以定量揭示出该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6]可表达为公式 (3) :

式中:ΔL表示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量;Lb和La分别表示b时期和a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Cia和Cib分别表示某地级市b时间和a时间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

式中R表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当R>0 时, 表示该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时期, 若值为负, 则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或调整期;Ai表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

2.3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

洛伦茨曲线是美国经济统计学家M.Lorenz在1905 年提出的, 它利用频率累计数绘制成的曲线来刻画其不平等 (集中或分散) 程度, 是经济学上研究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或财富不平等的一种分析手段。当曲线距离绝对均匀线越近时表示地区间收入差距越小, 财富分配较为平等;反之, 则表示地区间收入差距越大, 财富分配越不平等[7]。利用洛伦茨曲线的这一基本原理, 可以直观显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若所得曲线越接近绝对均匀线, 曲线离差较小, 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中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即分布相对集中[8]。

洛伦茨曲线可以直观显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全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但是无法对差异的程度进行定量描述。而基尼系数可以进一步定量描述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在洛伦茨曲线上, 基尼系数反映的几何意义是曲线与绝对均匀线之间面积和绝对均匀线以上三角形面积之比, 因此也被称为洛伦茨系数。

式中:G为基尼系数;Mi为某区县某一用地类型面积累计百分比;Qi为某区县土地在全区土地面积的累计百分比。本研究选择了广西的14 个地级市, 故i的取值范围是0<i<15, i为整数。

基尼系数越趋近于0, 说明某种地类在地级市的空间分布越均匀, 越接近1, 说明空间分布越不均匀。

GI<0.2 表示分布平均; 0.2<=GI<0.3 相对平均;0.3<=GI<0.4 相对合理;0.4<=GI<0.5 差距大;GI>0.6 表示差距悬殊。

2.4 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

Alke-made[9]使用与原始环境相比的相对平均物种丰度 (MSA) 来表征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GLOBIO3 还考虑到了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程度、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全球平均气温、大气氮沉降量和基础设施建设量等因子。未受干扰自然环境状态下的生态系统的MSA值为1, 受到的外界干扰越大, MSA的值越小。每个生态系统由于受到的认为干扰的强弱的不同, 都有一个初始的MSA值, 然后再考虑其他因子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MSA值。本研究基于GLOBIO3 评估框架, 参考《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 结合研究区实际为各生态系统类型初始MSA赋值, 取值为耕地0.2、林地0.55、草地0.35、河流与湖泊0.75、建设用地0.05、未利用地0.7[10,11]。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1990 年到2012 年广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如图1 所示, 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持续增加, 从1990 年到2012 年建设用地的面积从4158.67km2增加到了5453.12km2, 年均增加1.42%, 水域面积从4346.10km2增加到了4914.25km2, 年均增加0.59%, 耕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情况, 林地面积从1990 年的154696.51km2变化到2012年的147773.21km2减少了6923.30km2, 草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总体来说草地面积增加了1798.18km2, 未利用地面积较少, 变化不大。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和耕地在2006 年~2012 年的变化幅度较大, 远高于其他时间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3.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

由表2 可知, 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上来看, 广西1990年~2012 年间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 其中有714.6 k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占耕地流失面积的31.6%, 451.0km2的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占到建筑用地净增加面积的53.7%, 耕地除了转为建设用地外, 还有1036.7km2转向了林地, 但是有4902.5 km2的林地转为了耕地, 因此林地和耕地之间, 耕地净增加了3865.80 km2, 林地除了转化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外, 还有3086.8 km2转化为草地, 占总转化面积的35.02%, 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 占转出面积的95.69%, 从总体上可以看出建设用地成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流失的主要去向。

3.3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如图2 所示为1990 年到2012 年广西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情况, 广西土地利用平均年变化率为0.2106%, 但是在不同的时段相差较大, 1990~2000 年的动态变化率最低为0.0596%, 2000 年以后的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为0.4937%, 明显高于前一时期。

3.4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如图3所示为广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可以看出1990年~2012 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持续升高的趋势, 各时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量均大于0, 1990~2000 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升高了0.91, 2000~2012 年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升高了1.55, 相对于前一时间段升高了近一倍。

3.5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由可以看出, 在1990~2000 年南宁、柳州、钦州、北海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ΔLb-a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均大于0, 表明这4 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而梧州、防城、玉林、贺州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ΔLb-a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均小于于0, 表明这4 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或者衰退期。在2000~2012 年只有贵港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ΔLb-a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大于0, 而玉林、百色、崇左3 个地级市的2 个值均小于0。对比两个时间段可以看出, 防城、百色、贺州、崇左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变化较大, 防城港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从-18.8846 变化到了14.0671, 崇左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从4.1966 变化到了-13.6724, 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值在北海、贵港、南宁、来宾等市变化最大, 北海从0.01945 变为了0.0546, 贵港市从0.0112 变为了0.0254, 总体来说广西14 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处在一个变化比较大的阶段, 南宁、柳州、桂林、钦州、贵港、来宾、北海这7 个地级市的R值在1990~2012 年均大于0, 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3.6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变化特征

利用Arcgis的面积制表工具, 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广西1990~2012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其14 个地级市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并根据公式5 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广西的六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基尼系数如图5 所示:

基尼系数可以认为是反映地类空间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 如果某种地类基尼系数变大, 那么说明该地类类型在广西14 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趋于越来越不均匀, 如果某种地类基尼系数变小, 说明地类的空间分布趋于越来越均匀。从1990~2012 年耕地在14 个地级市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逐年减小, 但减小的幅度并不大, 林地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大, 其值在0.1 以下, 可看出其是分布平均的;以2000 年为时间节点, 1990~2000 年未利用地的基尼系数减小了0.054, 水域和建设用地基本上保持不变, 仅有微弱的变化;从2000 年开始, 未利用地的基尼系数开始增大, 到2012 年增加到了0.123, 而水域和建筑用地的在14 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基尼系数减小;而草地在1990~2000 年期间基尼系数逐年减小, 表明其在这段时间内空间分布越来越均匀, 但在2000~2012 年期间基尼系数增加到了0.167, 变化较大, 林地、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的基尼系数值均小于0.2, 表明这几个地类在研究时间段内在广西14 个地级市空间分布“分布平均”。

3.7 MSA指数变化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1999、2000、2012 年广西的综合MSA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从1990 年开始到2012 年, 广西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下滑的趋势, 1990~2000 年间的下滑比降低于2000~2012 年期间的下滑比降, 2000~2012 年12 年间MSA指数降低了0.0044, 而1990~2000 年10 年间降低了0.028。

4 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利用1990~2012 年的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的分析, 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了变化。

(1) 由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来看, 整体上广西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为耕地、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和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 根据源与汇的理论, 林地成为了土地利用流失的主要“源”, 而建筑用地成为了土地利用流失的主要“汇”。主要原因可能包含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建筑用地的需求量, 林地面积占据绝大多数, 通过砍伐林地转变为建筑用地。

(2) 空间洛伦茨曲线图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可判断该种用地类型在全区分布的均匀程度越接近绝对均匀线, 曲线离差较小, 表明该地类在全区分布越均匀;反之, 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在全区中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即分布相对分散。由洛伦兹曲线的空间分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990 年、2000年、2012 年林地和草地与绝对均匀线最近, 说明这几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广西14 个地级市的分布比较分散, 也就是说他们在14 个地级市的面积大致相等, 而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离绝对均匀线较远, 说明分布比较集中, 即某些地级市的这些地类所占的比重比其他地级市的大;还可以根据空间洛伦茨曲线的斜率和拐点位置判断某地级市土地利用的专门化程度, 洛伦兹曲线从0 点开始, 斜率如果大于1, 则说明该地级市的地类在全区该地类的比例高于该地级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比例。从第一个点开始依次代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等, 以2006 年的耕地洛伦兹曲线为例, 从南宁市到柳州市以及柳州到桂林市的斜率均大于1, 表明耕地在这3 个镇分布较多, 对比之前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表, 这3 个镇的耕地面积分布较多, 占到了33%;另外由洛伦兹曲线可以分析得到各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特色, 如梧州市的林地面积占到了76.52%, 位于洛伦兹曲线斜率较大的位置, 而建筑用地只占到了1.633%, 结合区域实际确定最佳土地利用目标,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以优化整个地区土地利用结构。

(3) 洛伦兹曲线无法对差异的程度进行定量的描述, 因此利用基尼系数定量描述土地利用类型在地级市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出的广西土地利用类型结果与洛伦茨曲线分析出的结果相同, 由基尼系数分布图可以看出, 除了建设用地之外, 其他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认为是分布平均的。从1990~2012 年, 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基尼系数变化值为正, 说明这两种地类在全区的分散程度增大, 而其他地类的变化值为负, 说明这几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全区的分布趋向于均衡。

(4) 研究时间范围内, 广西的MSA指数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 其直接原因为MSA指数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了MSA指数低的土地利用类型。如水域的MSA值为0.7, 它转向了MSA指数低的林地 (0.5) 和耕地 (0.2) ;草地的MSA值为0.35, 草地和林地也转化为了耕地;林地、草地和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0.05) 等。因此可以看出随着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 生态系统的破碎化也加重。

本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 本研究在对土地类型进行分类的时候, 只是分为了以及地类6 类, 没有涉及到更低级别的土地利用分类; (2) 研究所采用的解译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不够高; (3) 文章选择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还不够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 要优先考虑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利用更详细的土地利用分类并结合一些生态指标等进行更好的分析, 为土地的规划等提供更详细的建议。

生物多样性指数 篇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八年级《生物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本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不分节,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种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达到的目标: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生物多样性指数 篇3

这些指标都是基于样点—种类数据矩阵得到的, 看似简单的计算实际操作时却十分繁琐, 通用统计软件如SPSS、SAS、R等也没有针对这些计算专门的程序模块。作为一款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 Excel被广泛的应用到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目前使用Excel的内置功能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计算, 在易用性和效率上都是有限的。VBA是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的缩写, 是微软Office组件中统一的应用程序自动化语言, 它基于VB, 但又依赖Office组件 (如Excel、Word等) 。VBA可以直接调用Excel的内置函数, 同时也可以自编程一些有针对性的函数简化工作, 通过自编程函数可以将上述繁复的分步计算使用循环与判断语句完成。该文选取常用的几种生物多样指数, 使用VBA编写相应的自定义函数以期能够实现计算的简化。

1 计算准备

1.1 操作系统与软件版本

该文所有的数据录入与VBA编程工作均在Microsoft Windows 7系统平台下的Microsoft Office 2013中完成。

1.2 原始数据矩阵与计算公式的选取

该文选取3种常见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各指数的名称和计算公式如下。

上述式中, S为物种总数;N为物种的个体总数;ni为属于种i的个体;Pi为属于种i的个体与全部个体的比值。为了更好地理解各指数中各参数的意义, 这里列出原始数据矩阵。数据矩阵中的S、N+r、nsr分别对应各计算公式中的s、ni、N。

2 VBA实现计算过程

2.1 自编程函数解析

应用VBA自编程函数实现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实际也是对计算过程进行了分解, 只是这些计算都被封装成为一个整体, 并直接得到需要的结果。

2.2 函数使用方法

3个指数的计算的源码分别保存为相应名称的Excel加载宏格式, 使用时, 只需要按需加载相应的加载宏。使用加载宏的步骤为:依次点击[文件]—选项—[自定义功能区], 在界面右方的选项框中勾选[开发工具]。点击确定, 此时Excel主界面的菜单栏会出现开发工具菜单, 点击该菜单, 在出现的详细菜单栏中点击[加载项], 点击[浏览], 转到Excel加载宏所在的位置选择, 再次点击确定即可。加载完成后, 直接在单元格按照使用Excel内置函数的方法输入函数名称并选取原始数据区域、填写相应参数即可计算出相应指数。

3 结果验证

将自定义函数的方法与按照公式定义分步计算的方法进行对比和验证。使用Excel随机数发生器随机生成的5个种×5个样方的正态分布 (μ=500, σ=250, 为负的数据改为0) 的数据矩阵进行计算验证 (仅以2为底数的对数为例, 即给d赋值) 。计算多样性指数时, 只需像使用Excel内置函数一样输入自定义函数的名称并选择数据即可。分步计算多样性指数的方法以Shannon指数为例:首先求Pi, 再求Pi的对数, 两者相乘的积相加再取绝对值, 可以看到计算一个样点的H′时, 中间步骤的计算都很简单, 但过程繁琐, 仅仅5×5的数据矩阵, 中间数据的存储表格是原始数据的几倍。最终结果上, 使用自定义函数的方法与分步计算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4 讨论

该文就三种常见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使用VBA编写自定义函数, 关于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都分别有以2和10为底的两种算法, 在中国《海洋监测规范》中以2为底数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为标准方法。通过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到, 自编程函数在计算效率上是分步计算不能比拟的。数组函数的应用该文并没有进行实例分析, 其本质在于使用嵌套函数简化分步计算, 但每次计算都要输入很长的数组公式, 在易用性上和可重复性上与加载宏的应用相比也是有差距的。

使用VBA编程将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模块化, 简化了分布计算时的繁琐, 也不需要重复的输入数组公式, 一定程度上大大简化了生物多样性的计算。但笔者自身功底有限, 有能力的读者还可进一步基于VBA开发出拥有良好人机交互的生物多样性计算软件。总之, Excel是生态学中十分实用的数据录入和计算软件, 学会VBA编程可以更大程度的简化生态学中涉及到的计算。

摘要:在群落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很常见但十分繁琐, 通过使用Excel内置的函数进行逐步分解计算过程, 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并避免由应用函数的嵌套造成的人为错误。该文选取几种常见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 使用VBA编写相应的自定义函数, 以期简化其计算过程。使用编写好的自定义函数, 通过实例与分步计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自定义函数的计算结果准确, 且有较好的易用性和可重复性。

关键词:VBA,生物多样性指数,自定义函数

参考文献

[1]李慧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 2004, 23 (3) :109-114.

[2]覃林.统计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生物课教案: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篇4

1.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2.动物种类十分丰富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二、基因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包括:种间的多样性和种内多样性。

2.我国基因多样性特点: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多样性十分丰富。

3.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生物多样性解读 篇5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进化的成果,它形成了一个生命网,我们人类是这个生命网上的组成部分,并完全依赖它。

我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已经识别的物种数量大约是17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诸如昆虫这样的小生物。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实际有1300万种生物 , 而其估算范围是从300万到1亿。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各物种内存在的遗传差异。染色体和基因等可以构成生命的组织结构决定了每个个体和物种的独特性。然而,生物多样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生态系统的种类,比如沙漠、森林、湿地、山峦、湖泊、河流和农业景观。在每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这个生态群落不仅与其他生态群落互相影响,还会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互相影响。

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在一起和谐共处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2年底,我国拥有高等植物约3.48万种,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约有脊椎动物7500余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底,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原产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我国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自然湿地有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滨湿地和湖泊湿地4大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瀉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篇6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部分是3项政治原则:

1.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 各国在开发并利用资源方面享有主权;

2.相对富裕的国家在帮助相对贫困的邻国遵循公约方面负有义务, 应该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3.物种资源丰富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可以分享以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制成品产生的利润。

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现状 篇7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总和,是4 0亿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点。地球上现有生物约200万种,历史上曾达到2500万种(韩德明等,1999)。几百年来繁荣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物质及精神上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人口及不断加剧的生产实践也给人类以生存最重要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马克平,1993),而这些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都是宝贵的自然财富,他们的任何损失均是不可逆的,他们对我们人类的长期持久生存都是无价之宝。如今自然进化赋予于人类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毁灭,大量的物种和基因尚未知道其用途就已在地球上灭绝。美国全球2000年报告预测,到2010年,地球上25%~20%物种将会散失。到205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总数将为66万~186万种,要比自然状态下高2500倍。如按目前人口和工业发展的增长率,在今后的50年内,人类将毁灭地球上1/2的动植物物种。专业人士认为,即使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物种1/4仍将在100年内灭绝(霍丽云,2000)。近百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急剧退化,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是当今世界生物环境中的重要课题(王荷生,1994),是现代生物学竭力维护与追求的目标。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护(李俊清,1994)。本文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作简要地的介绍。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也可简单地理解为地球表面生物圈层的各种生命形成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秦天宝,2 0 0 7)。生物多样性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

2.1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间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种内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有突变、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刘祖洞,1 9 9 1),其中最根本的是突变,它是所有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2.2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物种是指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繁殖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一类生物。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物种数从500万种到1亿种之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就物种而言,有353科3184属27000余种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约有2300种,占全世界的10%;水生脊椎动物约有800种,其中近半数为特有种,多数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科研价值(段彪等,2 0 0 1)。

2.3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logicalsystem diversity)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的差异(马克平,1994)。在一定区域内,即使有相似的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4 景观多样性(L a n d s c a p ediversity)

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概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构成景观的要素可分为嵌块体(P a t h),廊道(C o r r i d o r)和基质(Matrix)。景观多样性就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实践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和非自然景观,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海洋景观等(夏铭,1 9 9 9)。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直接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具有巨大的直接价值,而且还为人类提供生态、环境服务,具有难以估量的间接价值(吴晋峰等,1 9 9 4)。

3.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首先,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人类食物的多样性。过去和现在,全人类日常食用的多种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和鱼虾贝藻等无不得益于生物多样性。

其次,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药物来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了利用野生动植物作药材的历史。目前用于做药材的种类已达5000多种(李铁锋等,1996)。国外的生物药用也十分广泛,例如,印度药用生物品种也有也有2000种。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从生物中提取的传统药物治疗各种疾病。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药用价值不断提高。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生物制造药物。近二十年来,海洋药物研制是世界各国新药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M a y R.N e t a l,1995)。

再次,生物多样性还提供多种重要的工业原料。食品加工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及许多其它工业都以动植物为原材料。另外,生物多样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3.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2.1 形成并维持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亿万年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可以设想,今天人类离开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绿色植物,这个环境很快会变得不堪人居的。当前复杂而精巧的生命支持系统正是以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为前提的。

3.2.2 形成和保护土壤:

民以食为天,而食则以土为本,生物多样性是形成和保护土壤的基本因素。

3.2.3 保护水资源,抗旱防洪功能:

生物多样性的组分,尤其是绿色植物是减缓水循环的最好帮手,可将更多的淡水留在陆地供人类使用,所以我们称森林为“绿色水库”。

3.2.4 降解与净化污染物:

生物多样性对水资源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乃至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3.2.5 促进营养元素的循环:

在营养物的循环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循环越完备,系统生产效率越高。

3.2.6 调节气候:

生物多样性具有调节气候的功效,这是因为在全球尺度上考虑,遍布各地的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主要是绿色植物和自养微生物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进而具有影响全球气候的力量。

3.2.7 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多样性中食物网的特征,食物网越复杂的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还包括其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

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任务是对以前和现有物种进行测度(Noss,1990),生物多样性测度上有很多尺度——组成、结构、功能(尚占环等,2002)、时间、空间,而且能够从不同水平(基因、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等)上进行研究(谢晋阳等,1997)。下面是国内外生物多样性测度的一些方法:

4.1 多样性测度指数的应用

多样性指数是度量生物多样性高低及空间分布特征的数值指标。众多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分成4种主要类型:丰富度指数、变化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谢晋阳等,1 9 9 7)。

为了确定生物及系统在空间内的多样性,Whittaker引入了α、β、γ多样性(whittaker,1997)和δ多样性(杨利民等,1 9 9 7)的概念。α、β、γ指数是现在群落多样性结构测度时被经常应用的体系,α-多样性是指同一地点或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种间生态位分异造成的(郭勒峰,1 9 9 5)。α-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模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马克平,1994)。传统的β多样性以环境梯度为界定的(杨利民等,1999)。γ-多样性是不同地点的同一类型生境中,物种组成随着距离或地理区域的延伸而改变的程度。δ多样性是最近由于先进工具的使用才出现的,相当于自然地理尺度的多样性。

4.2 多样性测度的时、空尺度

样方数据在生物多样性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测度中应用极为广泛(C o l w e l l,1995)。物种多样性结果的取样效应的产生于否,与生态位关系,生境多样性,群体效应和生态学的同等性四种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相关。不同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取样方法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组成和结构多采用临时样地法中的典型取样法;研究群落功能和动态多样性则采用永久样地法。研究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样带法或样线法。

4.3 种-多度和种-面积在多样性测度中的应用

种-多度(Species-Abundance)关系阐述的是群落中各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分布规律,可以用几种曲线和数学模式来拟合,通过拟合可以观察到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分布情况和可利用的资源方式,比较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经常应用的模型有四种(谢应忠,1 9 9 9):即分割线段模型、对数级数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种-面积曲线关系可以更好地描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外推来估计群落的物种数目和确定群落的最小面积。

4.4 多元分析技术的应用

多元分析中的关联分析在分析时间序列群落动态、环境影响群落演替方面应用广泛,特别是灰色关联的应用。植物群落学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是双向指示种分析(Two-Indicator-Species-Analysis)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我们还可以用聚类分析、排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进行综合分析。

4.5 测度多样性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短期数据(Short-Term Inventories)的测度得到关注。应用的方法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估计(Rapid Biodiversity Assessments,RBAs)。这种方法能够提供生物多样性在迅速过程中物种变化信息,从而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数据(Stork,1995)。

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非线形模型,它能够对物体随尺度变化的特征给予刻划,应用到植被群落异质性分析可以弥补β多样性指数在取样尺度的局限性(马克平等,1997)。

遥感可以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构的研究工具,具有识别群落结构,如格局、扩展、动态、分布和物种的能力。

5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5.1 物种濒危与灭绝

根据国际联盟对自然保护区的估计,在以往400年中所灭绝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2 5%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而其余75%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的。目前大约20 000种植物、350种鸟类、280种哺乳动物有被灭绝的危险(李宁等,2006)。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的2 5万种高等植物已有2至2.5万种处于严重危及状态。已经记录在案的物种灭绝资源是十分惊人的,有7 2 4种高等动物已经灭绝(见表1)。

5.2 生境的破坏与退化

对多数野生动植物而言,最大的威胁是生境破碎、岛屿化和退化。如果一个大的栖息地破碎成几个板块,各板块上的物种没有交流,遗传多样性就会丧失,也就是近亲交配问题,这也会造成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人与野生生物竞争有限的资源,是导致生境减少和消失的重要原因。

5.3 经济贸易

据估计,世界每年野生动植物贸易额至少达到50亿美元,其中1/4-1/3是非法贸易。全球市场上买卖的野生动物,大部分来自非洲、东南亚、热带美洲、亚洲热带地区,尽管有国际公约的限制和各国家限量贸易,甚至杜绝贸易的政策和法规,也阻挡不住非法行为。

6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用于保护生物物种的经费已达数百亿美元。尽管如此,滥捕乱猎,乱采滥伐和走私销售仍未受到遏制。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目前,欧洲至少有1 2个国家开始建立绿色通道(green ways)及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总的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6.1 保护基因多样性

当前,基因工程的兴起,引发了基因的“世纪之战”,加剧了对生物资源的争夺。基因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之一就是保护物种。只有保护了物种多样性,才会有遗传的多样性。有“基因黄金国”之称的中国,自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6.2 保护多样性的国际公约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首次作为重点被确定下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8年上升到168个国家。

6.3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目标有三点:建立和保持一个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数据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保护和持续利用两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帮助不同地区发展做出决策,实施管理;提高各级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更有效地评估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信息(王献薄,1996)。

6.4 其它

促进世界和平,避免破坏自然的军事活动。履行国际合作机制,参与国际保护行动计划,使发达国家的高兴技术用于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上。注重教育,使人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造福全人类的道理。禁止一切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单方面追求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经济活动。

7 结束语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研究 篇8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相关报道中,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体制的深入研究较少,尽管有部分文献和报告有所提及[5,6,7,8,9,10,11],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学科如化工行业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基于目前国内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现状,结合其他相关国家的监管经验,从多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现状

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主要指有关生物多样性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当时主要体现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框架,即环境保护部门主要实施综合协调的监管,林业、农业、海洋、中医药、建设等部门主要实施行业监管。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建立了以环保部门为牵头部门,林业、农业、建设、海洋等10部门参与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 200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对各部门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职能划分,基本上确定了以环境保护部门为综合协调监管,相关资源行业部门为具体专业监管的体制。2010年,联合国大会把2011~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国务院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2011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由国家环保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26个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

2 存在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地域广且分散、涉及的部门多[12]。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的监管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理的立法体系不完善、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学术交流滞后、基础设施缺乏、资源开发监管不足等几个方面。

2.1 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已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共计40多项,但是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生物多样性监管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相关法律之中。如《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第五章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第四章第四条都提出了“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管”。

2.2 生物多样性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

2.2.1 缺乏高规格的法定协调机构

目前,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等均未明确规定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尽管2011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 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但是在各个地方仍缺乏高规格的专门性的法定协调机构,部分县级、乡镇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甚至根本没有。这也导致各个部门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等情况,严重影响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如某些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导致自然保护区监管不利;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的工作没有部门主动承担。

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与立法之下,由于财政不独立,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制于当地政府。如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部门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监管时,权利小、手段软,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相关产业没有决定权,处罚手段缺乏查封、冻结、没收等行政强制性手段。

2.2.2 缺乏民众参与的监督机构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保护行动,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国家在做出各项决策和行动时,应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宝贵建议,这就要求配置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英国的“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机构、物种资源收集库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组成。

2.3 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独立性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几乎没有。而且全国大多数地市、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部门在总体上存在人员编制紧、专业技术水平低、监督管理能力弱等现象,监管人员普遍缺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监管人员几乎是空白。使得生物多样性进行监管时呈现出盲目的状态,这也间接导致破坏森林、乱砍滥伐、乱垦滥采、乱捕滥猎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屡禁不止。

2.4 生物多样性监管设备缺乏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各类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和种质资源库等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办公、交通通讯、护林防火防病虫害、野生动物救护、警用办案等管理设备十分缺乏,其他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网络、用房、用车、实验室、实验室设备、研究中心、教育中心等配套等严重滞后。

2.5 监管技术薄弱

监管技术手段单一,监管的主动性不高,缺乏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的能力;缺少对各种保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并能较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模拟和设计的能力;缺少全方位网络布控,全时段进行监管的先进手段。

2.6 监管对象不明确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由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以及维持地球上生命的生态过程所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监管涉及多个方面。当前,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主要体现在物种和资源的监管方面,而对涉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各类化工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监管几乎没有。如某些油田的开采导致直接导致整个区域生物多远性破坏,因此,监管对象不明确严重的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2.7 资源开发监管堪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和监管能力的不足,导致如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滥捕滥采各种珍稀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各种石料、矿产,不合理地建造各类工程设施,随意倾倒各种垃圾和有害废物等现象频发,资源开发监管情况堪忧。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5×103 km2 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5 km2;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3 其他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

随着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程度增加,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生物多样性的监管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道路。

3.1 发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印度于2002年颁布《生物多样性法》[13],该法提出设立监督体制以协同中央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实施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从而构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巴西政府通过《国家生物多样性方案》来协调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原则和指令的实施,从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14]。

3.2 设立专门的机构

英国建立了“英国自然保护局”(Natural England)的政府机构,以具体主管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协调和管理政府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各部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印度设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是其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具有永久法人资格,有获取、持有和处置可动和不可动财产以及缔约的权力。巴西于设立了国生物多样性委员会(CONABIO),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以及民间机构的代表组成。

3.3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垂直领导

目前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能而不受其他同级或上级部门的干扰。如在德国,在很多情况下,联邦政府仅有有限的框架法形式的立法权,而各州则拥有更大的权力[15]。印度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总局是其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

3.4 加强了民众对生物多样性监管的参与

民众参与能有效的促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如瑞典的立法原则就包括民众参与原则[16],由于执法的切实落行,民众都可以广泛参与监督。在英国也建有一个独特的部门协调机制—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机构、物种资源收集库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组成。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监督机制,这包括公众对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监督,亦包括自愿参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活动。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会定期的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向公众公开,切实的加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

3.5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

在美国,不论是在植物园、动物园,还是在国家公园,以至在许多公共绿地中都设置了大量的具有自然科学内容的标示牌。如在旧金山“金门公园”植物园中的一块不足8平方米的花坛上,每一颗当地野生的草本植物旁也都有一丝不苟地设置了注明拉丁文植物名称和用英文标明产地、植物特征的标示牌等。

3.6 强化了其他行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联系

2001年,BP、雪佛龙德古士、保护国际(CI)、动植物国际(FF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国大自然协会(TNC)、壳牌、史密斯索宁研究所(SmithsonianInstitution)、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联合成立了能源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会(EBI),实现了化工能源企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统一。如在非洲加蓬,虽然壳牌石油公司一直在热带雨林之中开采石油,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在澳大利亚巴罗岛,雪佛龙德古士从1964年就在那里开发石油,40年来却没有发生过一起环境事故,岛上的生态环境完好如初。

4 我国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的构想

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因而,建立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应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的建设。

4.1 制定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立法

为了完善生物多样监管性体制的立法,应当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确立生物多样性监管目标和任务、监管部门的地位、机构组成、各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以及各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和监督的程序等。

4.2 完善已有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职能机构的建设,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国地方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下辖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科室,并提高其管理权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重视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通过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保障工作经费,积极做好生态补偿,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当地居民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共管机制,妥善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经济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4.3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各个监管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引进一批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合理的专业人才结构,为提升监管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完善业绩考核、奖惩等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4.4 加大生物多样性监管设备投资

目前国内针对生物多样性监管的技术和配套设备严重滞后,这很大程度的制约了监管能力的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如加大监管用房、用车的配备,增加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研究中心、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收集圃、繁育中心等场所的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的网络建设等。

4.5 加强与其他行业联系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把生物多样性的监管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统一,借鉴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

4.6 加强先进化工技术的引入

综合运用工业生态学、系统工程、化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元素代谢与物质循环、工业共生、演变进化、能量集成、关键链结、网络信息等技术切实的加强社会建设与自然生态协调,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的分析与比较,一定程度的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4.7 加强资源开发监管

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自然保护区内开发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以控制人为不合理开发活动为重点,坚持事先监管、全过程监管,把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切实加强水、矿产、土地、森林、海洋、生物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及交通基础设施、水电工程、旅游设施、输油(气)管道等项目建设的生物多样性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落实企业生态保护和恢复主体责任,规范开发建设与运营活动。严格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等区域资源开发规划及建设项目环评,强化开发活动的生物多样性监察。

5 展 望

一般认为,一国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着该国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是我们应尽的以为和责任。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的不足,对比外国先进监管经验,旨在为提升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提供参考,使的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效率。

摘要: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的反映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滞后,监管体制亟待改革。该文阐述了国内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从立法、监管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化工技术、设备投资和资源开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监管体制建设的构想。

上一篇:问答式下一篇:大数据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