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合同

2024-09-25

信托合同(精选10篇)

信托合同 篇1

1 信托合同性质的比较法考察

考察信托合同的性质, 本质在于检讨其究竟属于诺成合同还是要物合同。依据李永军教授的观点, “诺成契约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契约即告成立的契约, 无须再为其他手续或为实物的交付;要物契约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 尚需交付标的物的契约。”

就诺成合同与要物合同此一分类方式而言, 其仅存于大陆法系的合同法中。比照观之, 同属大陆法系的日韩两国与台湾地区的信托法就信托合同的性质并未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形式抑或官方法律解释加以厘定。有学者经过比较研究, 认定在上述国家与地区信托合同属于要物合同的范畴。

依据英美合同法的一般规则, 合同系因受要约人对要约的承诺而成立, 就此点而言并无任何例外。而承诺属于受要约人依要约人所指定方式对要约人表示接受其要约进而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其表示受要约人与要约人就有关合同的订立达成合意, 换言之, 从英美合同法的视角观察, 承诺的生效即可等价于当事人对合同的签订。

也由此可见, 若依照大陆法系合同法的“诺成/要物”分类来考察并界分英美合同法的前述规则, 实际上此类规则无疑会将催逼任何合同落于诺成合同的定性。顾名思义, 信托合同当属于合同的一种, 而在英美信托法的框架范围之内, 其既未澄清前述规则对信托合同并不适用, 也未规定信托合同须自委托人将财产交付给受托人时起成立, 则信托合同归于诺成合同可谓毫无疑义。就此,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对信托合同的定性已然出现质的分歧。

笔者认为, 各国将信托合同界分为要物合同抑或诺成合同, 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该类合同有无强制执行力的态度。若信托合同被认定为具有强制执行力, 则该合同一旦订立, 凡委托人拒绝履行转移信托财产的义务, 法院可依据受益人或受托人的请求强制执行, 以敦促信托设立 (反之, 依据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基本原理, 信托则无法成立) 。综上, 信托合同的强制执行力对于信托成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均是颇为巨大的。依据目前中国业已生效的《信托法》, 信托合同被明确定性为诺成合同, 或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不同,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托推广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检讨股权信托的制度优势

2.1 廓清股权信托的内涵

对于股权信托的表述,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 股权信托系指公司股东通过股权信托协议, 将股东所有的股权交给一个或者多个受托人, 由受托人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表决, 以达到管理、经营、控制公司的目的。第二类观点认为, 股权信托系指委托人将资金作为信托标的 (财产) 交付给受托人管理, 由受托人以自己名义按委托人要求将资金投资于某公司, 获得收益归于委托人的信托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 股权信托系指某公司股东将其所享有的股份权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控制、管理、处分的信托模式。

笔者认为, 将资金转移给信托受托人用于购买并持有某公司股份属于财产信托的范畴。就此而言, 第二种观点对股权信托的定义并不准确, 其显然对股权信托与一般财产信托的界限有所混淆, 并不可取。第一与第三种观点相类似, 前者关注股权信托后受托人的权力, 后者关注股权作为信托财产转移时的特性, 笔者认为可以比照借鉴。

2.2 隐名股东诉求与股权信托机制的契合

在信托制度发展的早期, 一般民事信托受托人要么与委托人存在亲友关系, 要么基于自身社会贤达的地位抑或宗教人士的身份而被委托人信任来管理、处分相应财产。总是后来商事法大行其道, 公司制度的有限责任弥合了合伙制度的不足, 日渐兴盛的商业信任对信义关系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更多强调单纯的契约关系) , 但委托人选取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时依然会关注信托公司的长期商誉———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高度信任将信托财产转移给受托人, 委托其实现自己的特定目的或愿望, 而受托人也基于这种信义关系承担信义义务, 忠诚、谨慎、尽职的处理信托事务。

就“幕后”的隐名股东与“台前”的名义股东而言, 互信是实现隐名投资目的的纽带, 是实现各方权义的桥梁。股权一旦有隐名股东交付便依法登记于名义股东名下。换言之, 至少名义股东在法律层面上是上述股权的所有人, 隐名股东只能基于信托合同对名义股东行使债权请求权。这种情况下, 信托合同中当事人间的信任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受托人所负的忠实义务与审慎义务, 对隐名股东问题的妥善处理与相应信托制度的合理构建就极具现实意义。

2.3 股权信托的制度优势

首先, 基于受托人信义义务产生的“尽职保障”功能。在股权信托的模式下, 信托受托人通常是具有相关资质、的专家个人抑或公司法人, 受益人 (股东) 则囿于专业知识的不足与管理经验的缺乏明显的处于弱势地位。依照法理, 信托受托人对信托受益人负信义义务;在实践中, 股权信托合同中往往会明确信义义务的内容, 最大程度上限制受托人的不忠实抑或不谨慎行为, 要求受托人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处分股权。此外, 信托法上所涉信义义务的范畴还将禁止受托人从事自我交易、关联交易等不当行为, 避免道德风险;敦促受托人如管理自身财产一般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合理配置 (正确管理处分股权) 、注意风险 (积极参与公司事务) 、减少费用 (尽到审慎勤勉责任) 等等。凡此种种, 均在制度的应然层面上保证了受益人的利益不受受托人侵害。

其次, 基于信托财产独立性产生的“破产隔离”功能。财产乃信托的核心, 其构成信托的标的, 没有信托财产就不构成信托。信托制度的优势, 即其对于受益人的裨益, 在于信托财产不因受托人经济情况恶化而骤变, 凡信托能有效成立, 信托财产的 (相对) 独立性得到充分表彰, 其将不受包括但不限于信托当事人破产等情况的影响。“破产隔离”功能使信托具有公司、合伙、代理等制度无法比拟的优点。结合隐名股东制度而言, 股权信托制度顺其自然的具备保障隐名股东自身财产的优越特质。

我国《信托法》第17、18条规定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财产以其制度赋予的独立性而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财产, 除法定原因而不得被强制执行。就股权信托而言, 其一方面基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可使第三人 (包括但不限于信托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债权人等) 对信托股权轻易主张权利受到约束, 客观上有效保障隐名股东权益。另一方面,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又会使得信托股权的安全性增加, 一定程度上也对公司的稳定、高效运行有利。

另有一些学理文献提及股权信托的税务规避优势。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在中国的适用性值得进一步商榷。信托本身的确具有税收规避的功能, 但在中国, 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真正给予信托制度在财富安排中的税收规避优势, 自然就不存在“信托模式因此可以比公司模式少缴纳一道税”的情况。

综上, 隐名股东的现实投资、增值等需求与信托制度的弹性设计在权益保障的理念上得以契合, 用股权信托模式来规范隐名股东法律关系、设计隐名股东投资方案、排除隐名投资潜在风险, 进而保障多方权益切实可行。股权信托作为信托制度中的一类, 沿袭信托制度优于其他商事制度的特性, 为受益人的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法律支撑。随着法律实施更加流畅, 法律制度更加缜密, 以股权信托模式重构隐名股东制度,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适用。

3 管窥股权信托合同的基本条款

3.1 股权信托合同的必要条款

首先, 股权信托合同应明确所载信托目的。信托目的即为委托人的信托宗旨, 同时确立了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基本准绳与依据。鉴于信托目的框定合同各方的基本权义内容, 且具有优先于信托合同其他内容的效力, 反映信托目的的条款务必清楚明了。凡遇有其他条款与信托目的相左, 应始终服从信托目的。若信托合同未规定信托目的或信托目的不明确, 受托人管理信托事务就无从遵循, 信托就无法实施。针对股权信托合同而言, 不难得出结论:其目的大多为实现 (运用) 委托人的股权收益权或表决权。

其次, 股权信托合同应注明合同各方信息。具体而言, 所需标示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姓名或名称、住所等。一旦受托人实践信托过程中出现侵害抑或可能侵害受益人的情况, 如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 需由人民法院加以裁决的, 合同关系的各方明确无误, 一者有利于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 再者有利于佐证合同的性质 (并无以合掩非之意图) 。之于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围, 作为信托的受益对象, 股权信托中的受益人通常即为委托人本人, 极少数情况下由委托人指定第三人。

此外, 股权信托合同应确认获取利益形式。获取信托利益母庸置疑属于受益人的基本权利。从信托法的立法目的出发, 其旨在规制受托人的行为, 促成受益权的实现。因此, 受益人获取信托利益的形式、方法需要明示, 并将其作为受托人支付信托利益的行为标准。

最后, 股权信托合同应说明信托财产内容。显而易见的是, 若没有信托财产抑或信托财产最终无法确定, 设立信托就无从谈起。就信托财产的确定性而言, 其关键在于确定信托财产的范围, 并能完全区别开委托人其他财产及信托成立后受托人的其他财产, 最终廓清受益人信托利益的内容与范围, 受益人监督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其自由财产分开才有可识界限。信托财产的范围一旦明了, 其种类与状况就容易确定。

就商事信托等特殊信托而言, 相关规范性文件可能要求合同包含其它条款, 例如股权信托合同还须确认信托财产的管理方式、信托财产在管理中的风险揭示与责任承担、受托人的经营权限等等, 以体现合规要求。隐名股东股权信托模式下, 信托财产应满足信托登记公示的要求, 还应将公司章程的约束纳入合同设计的考量范畴, 包括但不限于取得公司股利、分红, 通过表决权的形式等。若涉及隐名股东股权的重大事项 (并购重组、商业战略等) , 须明确受托人行使股权时的行为模式。

3.2 股权信托合同的选择条款

为便于当事人拟定信托合同并减少可能产生的纠纷, 信托法往往还会规定信托合同可以选择的内容。在英美信托法的框架下, 基于缺省性规则的属性, 委托人的意愿通常可以优位于相关法律规定, 即信托合同的委托人可通过合同约定排除适用某些信托法规则, 或确立一些不同于示范性规定的合同内容。相关立法甚至明确指出, 委托人可授予受托人以更为广泛的权利且一些规定仅在委托人或信托合同无相反意思的情况下才得适用。

首先, 关于信托的期限。信托期限系指信托可有效存续的时间。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期限在立法上往往没有明确限制, 信托期限由委托人自主决定, 或由委托人与受托人协商确定, 其结果甚至可以是无期限的。相对于隐名股东而言, 在排除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 (即委托人与受托人) 自身原因或合同约定外, 信托期限还应遵守公司法关于公司存续的规定, 以及公司法关于公司股东身份的规定, 以免在综合适用法律时出现认定信托无效的情形。滥觞于英国尤斯制度的信托法很早便确立的“反对永久管业权”规则, 即对私益信托存续期限的上限进行一定限制, 禁止设立永久信托, 这已然被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所普遍接受。

其次, 关于受托人报酬。从信托实践观察, 目前的商事信托仍以受托人收取报酬为原则, 由于其以盈利为目的, 其业务即为当事人提供服务, 收取报酬作为经营收入势所必至。尤其是信托合同本身除了信托特性外, 还具有合同特性, 即合同双方 (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 互负义务、互为对价, 构成双务合同, 合同任何一方一般不能无偿从他方取得利益。况且, 有效避免因报酬上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不愿表露身份的隐名股东的重要手段。

再次, 关于选任的方式。依据信托法原理, 受托人职责终止时信托本身并不随之终止, 在此种情况下会重新选任受托人, 以保证信托财产得到连续、有效管理。信托合同可对信受托人的选任方式作出规定, 也可不作规定。但就隐名股东的股权信托而言, 隐名股东得以设立信托的一大前提在于保证公司股东身份的完整性———作为受托人的名义股东首先是公司的股东, 其股东身份的变化还应遵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受到公司章程的约束。因此, 相关备选条款应考虑受托人作为公司股东变更的问题, 以避免选任新受托人的仓促变化导致公司股东身份变更的瑕疵。

最后, 关于终止的事由。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信托合同本身可以约定相关终止事由。委托人可依据自己的意愿列举终止信托的特殊事由。另外, 实践当中依据不同情况, 还可能牵涉到信托事务报告、信托当事人违约责任与纠纷解决方式、信托财产税费的承担与其他费用的核算等。

4 反省信托合同基本条款的确定性

信托合同基本条款的确定性系指信托合同基本条款的内涵上明确肯定、清楚明了, 不会引发歧义、引起误解。信托要素确定性规则为英美信托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则。既然信托合同属于托人设立信托, 那么在英美信托法的框架下, 上述规则适用于信托合同便毫无疑义。依据信托要素确定性规则, 信托合同基本条款系指信托合同中反映信托意图的约定, 约定信托财产的条文与约定受益人 (确定方式、利益范围) 的条款均须具有确定性, 若任一条文约定在确定性上存有缺陷甚至瑕疵, 则对应的信托合同的效力将被认定当然无效。

目前的中国《信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信托要素具备确定性。依据该类规定的实质性精神, 不难查察信托合同基本条款中对信托财产的约定及对受益人相关内容的约定也须在某种程度上契合确定性规则。但《信托法》在苛求此类要件的同时, 并不排斥合同解释。易词以言, 若仅为所须约定要素中的某一个不具确定性, 除非通过合同解释制度进行解释后仍无法起到缺省性作用, 对应的信托合同效力才被判无效。一般而言, 法院均会通过运用合同解释制度提供的方法对合同中不具确定性的内容进行解释, 力求使所有要素均具确定性, 促成信托合同有效, 以更好的化解法律纠纷。因而, 信托合同基本条款的确定性旨在保证信托设立之后可以正常运行 (至少满足最低的运行形式要求) , 但这本身并不掩盖《信托法》敦促信托成立的精神, 而合同解释制度为弥合相关瑕疵, 发挥信托功能提供了有益途径。

摘要:大陆法系之下的信托与合同既有契合, 亦有差异。对基于合同而构建的信托, 廓清其性质特点颇有必要。在此基础之上, 厘定股权信托的内涵, 明确其与一般财产信托的区别, 表彰其独有的制度优势, 结合隐名股东的实际情况, 寻求其制度优化的路径,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隐名股东,信托合同,股权

参考文献

[1]李永军.合同法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3.

[2]张淳.信托合同论——来自信托法适用角度的审视[J].中国法学, 2004, (3) .

[3][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第五版) [M].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65.

[4]杨祯.英美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66.

[5]约翰·A·李维特.表决权信托[M].美国哥伦比亚出版社, 1941:1.

[6][美]布鲁克.表决权信托现状探究[J].明尼苏达法律观察学刊, 1940, (24) .

[7]松俊博.股权信托法律问题及实务[D].山东大学, 2005.

[8]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8.

[9]万俊健.隐名股东的股权信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1.

[10]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87.

[11]赵磊.隐名股东的股权信托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信托合同 篇2

第1条释义

在合同中,除非上下文另有解释或文意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 1.本合同:指《宁波电力资金信托合同》及对该合同的任何修订和补充。

 2.本信托:指根据本合同设立的宁波电力资金信托。

3.信托当事人:指受本信托关系约束,根据本信托合同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

4.指定管理资金信托:指委托人向受托人交付资金而设立的信托,委托人在信托文件中就信托财产的运用方式、运用项目、运用期限等进行明确指定,由受托人根据信托文件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

5.信托计划:指受托人制定的《宁波电力资金信托计划》。

6.信托资金:指委托人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数额向受托人交付的资金。

7.信托计划资金:指信托计划项下信托资金的总和。

8.信托贷款:指受托人对宁波市电力开发公司的信托贷款。

9.信托文件:指本合同、信托计划和信托财产管理、运用风险申明书。

10.工作日: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定的金融机构正常营业日。

第2条信托目的受托人为发挥在电力开发领域的投融资优势,将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交付给予受托人经营管理的信托资金,以信托贷款的方式运用于宁波市电力开发公司的融资项目。

第3条信托类别

本信托为指定管理资金信托。

第4条 受益人

本信托为自益信托,委托人与受益人是同一人。

第五条 信托资金及其交付

本合同项下的信托资金金额为人民币(大写) 万元(小写金额

万元)。

委托人如为自然人,应在受托人营业场所交付信托资金,并签署本合同。

委托人如为机构,应至受托人营业场所办理合同签署手续,并在签署本合同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将信托资金划至受托人指定的资金托管专用账户。

第六条 信托期限

信托计划推介期为2002年11月6日至2002年12月6日,推介期结束日为信托计划成立之日,信托期限为三年,自本信托计划成立日起计算。

第七条 委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1.有权了解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及收支情况,2.并有权要求受托人作出说明;

2.按本合同的规定交付信托资金;

3.保证其所交付的信托资金来源合法,必须是其合法所有的财产;

4.保证其享有签署包括本合同在内的信托文件的权利,并就签署行为已履行必要的批准或授权手续;

5.保证设立本信托未损害债权人利益;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

第八条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1.自信托生效之日起,根据本合同及信托计划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

2.收取信托报酬;

3.根据情况将信托事务委托他人代为处理;

4.以信托财产名义所有人的身份,作为宁波市电力开发公司的债权人行使债权人权利;

5.根据本合同的规定,恪尽职守,本着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原则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

6.根据本合同的规定,以信托财产为限向受益人支付信托净收益;

7.对委托人、受益人以及处理信托事务的情况和资料依法保密;

8.妥善保管信托业务交易的完整记录、原始凭证及资料,保存期为自本信托终止之日起十五年。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

第九条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

1.自本信托生效之日起根据本合同享有信托受益权;

2.受益人不得以信托受益权用于偿还债务;

3.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可以根据本合同的规定转让和依法继承;

 4.根据法律、法规及本合同的其他条款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第十条 信托财产的构成信托财产包括下列一项或数项:

1.受托人因接受信托而取得的信托资金;

2.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

3.因前述一项或数项财产灭失、毁损或其他事由形成或取得的财产。

第十一条信托财产的管理和运用

 本信托项下的信托财产,由受托人按信托计划的规定,与信托计划项下的其他信托财产集合管理和运用。

 委托人签署本合同,即表示同意加入信托计划。

 受托人对本信托项下的信托财产单独记帐,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分别管理。

本信托项下的信托财产可以按公平市场价格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其管理的其他信托财产进行交易。

第十二条信托财产承担的费用

(一)除非委托人另行支付,委托人因处理信托事务发生的下述费用由信托财产承担。

1.信托财产管理、运用或处分过程中发生的税费;

2.文件或账册的制作及印刷费用;

3.信息披露费用;

4.律师费、审计费等中介费用;

5.收付代理机构的代理费用;

6.受托人的信托报酬;

7.信托终止时的清算费用;

8.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列入的其他费用。

本款所称费用,是指按信托资金占信托计划资金之比例分摊的信托计划项下的信托财产承担的费用。



(二)费用计提

本信托设立和存续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从信托财产中支付,列入当期费用。受托人以固有财产先行垫付的,受托人有权从信托财产中优先受偿。

受托人的信托报酬根据本合同第十四条的规定计算和提醛

信托收益、信托收益率与信托净收益的计算

信托收益的计算

 信托收益指信托贷款利息扣除按本合同第十二条规定应由信托财产承担的费用(不含信托报酬)后的余额部分。

本款所称信托贷款利息,是指按信托资金占信托计划资金之比例分摊的信托计划资金的贷款利息。

信托收益率的计算

 信托收益率=信托收益÷信托计划资金×100%

信托净收益的计算

信托净收益=信托收益-信托报酬

第十四条 受托人的信托报酬

(1)信托报酬的提取

受托人在本信托生效之日起每满一年末按本条第二项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结算及划拨。

(2)信托报酬计算方法

1.若信托资金的当年信托收益率为4%以下(包括本数),当年信托报酬的计算方法为:信托资金×0%;

2.若信托资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在4%至于4.6%(含4.6%)之间,当年信托报酬的计算方法为:信托资金×(当年信托收益率-4%)。

3.若信托资金的当年信托收益率超过4.6%,当年信托报酬的计算方法为:信托资金×[0.6%+(当年信托收益率—4.6%)×50%]。

(3)本条所称信托收益率按照本合同(4)第十三条计算。

第十五条 信托净收益的分配与信托财产的归属

(1)信托净收益的分配

受益人按信托资金占信托计划资金的比例享有信托净收益;

信托存续期间,受托人仅就信托净收益部分进行信托利益的分配;

信托净收益以现金形式分配,由受益人凭身份证明文件、法人授权文件、信托合同到受托人指定的地点领取信托净收益。

信托净收益分配时间为信托计划成立之日起每满一年后的10个工作日内。



(二)信托财产的归属

 信托终止,扣除第十二条规定的信托费用后的信托财产归属于受益人。

 受托人在信托终止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信托财产返还受益人,由受益人到受托人指定的地点领醛信托终止日至信托财产返还日期间的银行存款利息归属于受益人,与信托财产一并返还。

第十六条信托受益权的转让

在信托期限内,受益人可以通过转让信托合同的形式转让信托受益权。但不得分割转让。

受益人转让信托受益权,应持身份证明文件、信托合同、信托受益权转让申请书与受让人共同到营业场所办理转让登记手续,未到受托人处办理转让登记手续的,不得对抗受托人。

受益人转让信托受益权,应当将本信托项下委托人与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全部转让给受让人。

受益人转让信托受益权,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按照信托资金的0.1%分别向受托人缴纳转让手续费。

第十七条 信托的变更、解除、终止与新受托人选任

(一)本信托设立后,除本合同另有规定,未经受托人同意,委托人和受益人不得变更、撤销、解除或终止信托。

(二)本信托因下列原因而终止:

1.信托期限届满;

2.信托计划终止;

3.信托当事人协商同意提前终止信托;

4.信托目的已经实现或者不能实现;

5.本合同与信托计划另有规定,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法定事项。

(三)新受托人的选任方式按照《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税收

 受益人与受托人应按有关法律规定各自依法纳税。

 应当由信托财产承担的税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

风险揭示与风险承担

 受托人在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融资对象和融资项目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等。

 受托人根据本合同及信托计划的规定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导致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其损失部分由信托财产承担。

 受托人违反本合同及信托计划的规定处理信托事务,致使信托财产遭受损失的,受托人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违约与补救

若委托人或受托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或一方在本合同项下的保证严重失实或不准确,视为该方违反本合同。

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非因受托人原因导致信托被撤销、被解除或被确认无效,视为委托人违约,由此给信托计划项下其他信托的受益人和信托计划项下的信托财产造成损失的,由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

 本合同的违约方当事人应赔偿因其违约而给守约方造成的全部损失。

第二十一条通知

地址变化通知

委托人与受托人在本合同填写的住所地为信托当事人同意的通讯地址。

一方通讯地址或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应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另一方。

受托人按其在本合同中登记的通讯地址或联络方式以挂号信件或传真、电传或电报等有效方式,就处理信托事务过程中需要通知的事项通知委托人或受益人。

因委托人未及时通知受托人联系地址信息而导致任何损失,受托人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其他事项

(1)纠纷解决与法律适用

本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解释、修改和终止等事项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章。

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争议,各方应友好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受托人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

(2)本合同(3)的组成信托计划是本合同的组成部分,本合同未规定的,以信托计划为准;如果本合同与信托计划所规定的内容相冲突,优先适用本合同。

(4)合同(5)生效

本合同经双方盖章(或签名)并由委托人交付信托资金后生效。

(6)合同(7)文本

本合同一式二份,委托人、受托人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在签署本合同前,受托人提示:委托人委托给受托人的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同时请委托人仔细阅读本合同及信托计划的全部内容,并对各当事人之间的信托关系、有关权利、义务的条款的法律含义进行准确无误的理解。

委托人:(自然人签字或机构签章)

法人代表/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章):

受托人:宁波市金港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章)

成也“信托”败也“信托” 篇3

在大部分客户的眼中,第三方理财公司几乎就是代销信托产品的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作用就是帮我选出哪些信托产品比较合适买。”客户王先生如是说。虽然有些偏颇,但也透露出第三方理财公司“重信托产品”、“轻其他产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信托产品“—枝独秀”

“目前信托产品应该是第三方理财行业的主导产品,也是最好卖的产品。”用益信托网研究员徐颖风介绍说,第三方公司普遍的销售策略是以信托产品为主,同时辅之以PE及二级市场产品,这在业内已是共识。

当然,在这些第三方理财公司中,诺亚财富算是以PE产品为主(PEFOF和TOP50地产母基金)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但信托产品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其占比接近一半,达42.7%的比例。而对于更多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而言,“目前大部分第三方理财公司信托产品的配置比重在70%以上。”

之所以如此热衷信托产品,“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客户都偏爱固定收益信托,即获得约定的利息。”徐颖风介绍,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以其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优势在众多理财产品中“鹤立鸡群”,也让理财客户趋之若鹜。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橄榄枝自然抛向了信托产品。

“通过销售信托产品而获取佣金收入,是目前第三方理财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业内人士称,这种收益来得快,而且比较牢靠。

以诺亚财富为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过去的5年中,除了对金融产品收取经常性的服务费用外,诺亚财富的主要收入之一就是向客户推荐金融产品,“客户购买后,我们从上游供应方那里得到佣金,而这种佣金通常是一次性支付。”这种收益成为诺亚财富的主要利润来源。至去年年底,诺亚财富的一次性佣金就支撑了68.8%的净利润。而这里,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几乎占了一半以上。

“很大程度上,固定收益信托成为第三方理财公司利润的‘救命稻草’。”

代销之争加剧压力

目前不景气的投资环境,固然造成了投资理财客户对信托产品的钟爱,但同时也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开始代销信托产品,这一趋势还在加剧,未来信托代销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徐颖风介绍。这种现象从数据上便可见一斑。

以第一季度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有507只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成立,总规模为609.83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成立的614只产品和1012.58亿元的规模,第一季度成立的数量下降17.43%,规模下降39.77%。而截至今年4月24日,4月份成立的固定收益信托数量不及3月的一半。

而与之相适应的,是以信托产品为重心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不断涌现。据相关报道称,全国以信托产品销售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销售机构注册已近万家,其中比较活跃的至少有1000多家。

面对信托产品的走俏,作为得天独厚的信托公司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信托公司已经逐渐开始直销信托产品,使得作为渠道方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不再占优势,加上银行的竞争,第三方理财公司的日子不好过。”

这种情况,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代销费用的下滑。据一家第三方理财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信托通过第三方销售的佣金水平通常在1%~3%之间不等,这是根据产品的发行难度、市场认可程度、发行周期及产品期限等因素的不同而浮动的。“自从7月份以来,大部分信托项目的渠道费下降的幅度达到20%,有的甚至达到30%。”

信托合同 篇4

关键词:公益信托,慈善信托,构建

近年来关于“善款不善用”以及“诈捐”之类报道屡见于报端, 人们对于各种慈善类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降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及加强对其监督外, 我们需要在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 可以利用信托方式来规范目前的“慈善捐赠”, 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公益信托的界定

我国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并没有一个概括性的表述, 而是在第六十条中采取了列举式的阐述。仅说明为七大类目的公共利益的是为信托。定义方面, 我国学者对公益信托也有比较简单的阐述, 即“公益信托就是指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信托[1]”。

大陆法系国家中“公益”指那些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任何行为。日本《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的定义较为典型, 日本信托法认为公益信托为“以祭祀、宗教、慈善事业、学术、技艺以及其他以公益为目的的信托”。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中对公益信托的理解与英美法系的慈善信托相对应, 我国很多学者也以信托的目的是否具有公益性为分类标准, 划分为私益信托和公益信托两种[2]。也有学者认为, 二者不可混同, 公益信托具更广泛的内涵, 包含了慈善信托与非慈善信托。那么, 何为慈善信托?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是何种关系?

二、慈善信托的界定

慈善信托, 在英美法系其表述为charitable benefit, 在我国很多时候表述为公益信托。美国《信托法重述 (第2版) 》第348条规定“公益信托是涉及财产的一种信赖关系, 这种信赖关系是设立该信托的一种结果, 并且由持有该财产并负有衡平法上义务的人为公益目的而处理该财产。”[1]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 “公益”一词是指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行为。而“慈善”一词却是指对人的关怀、慷慨而富有同情心。由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具有公共利益的慈善信托是公益信托的一种。

而在英美法系当中, 为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设立的信托只是慈善信托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慈善信托都必须要满足为公众谋利的条件。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 解除贫困的信托, 并不需要必须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 在法律上也是公益信托。但在美国, 即使是为解除贫困而设立的信托, 也必须要具备社会公益性的特征。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慈善信托和公益信托何者外延更大, 谁包含了谁的认识不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们都认为公益信托与慈善信托之间存在着关系。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 “慈善”和“公共”都不是一回事。慈善具内在性, 公益具外在性;人们主观上的“慈善”表现形式多样, “公益”则多为外化了的表现。笔者以为, 这与各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我国规定了公益信托, 《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的公益信托的范围来看, 其内容均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而结合传统观念中公益与私益的划分, 笔者以为, 在我国单纯将公益信托规定为公益信托是不无道理的。或许我们可将其他的一些具有慈善性质的信托仅仅看作是那些信托的“个性”是“慈善”。

三、公益信托的目的

公益信托的目的, 简单说来就是为了公共利益, 但其也可以具体进行一下阐述和划分。

(一) 信托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公益信托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公益性, 因此, 公益是信托的首要目的, 这也是公益信托最基本的特征。要设立有效的公益信托, 其信托目的必须是法律认可的, 在我国可以根据我国《信托法》第六十条推出其范围, 尤其最后一款明确提出“公益”二字。

(二) 必须是为了现实存在的完全的公益目的

公益信托的这一特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即:现实存在性和完全性。

所谓现实存在, 是指公益信托的设立必须能够确实造福社会, 它的作用应该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感受的到的, 不能仅仅是设立人的主观感觉而已。一项信托若非为客观、实际的公共利益, 即使它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够认定其为公益信托。

信托的目的的完全公益性, 主要是针对那么目前不止一项的公益信托而言的。即委托人在出资设立公益信托的时候, 如果所指定的目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则要求其指定的每个目的都必须具有公益性, 否则就不能成立一个公益信托。我国《信托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公益信托的目的, 明确规定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这就表明公益信托的目的是具有完全公益性的。

四、我国公益信托现状及制度完善建议

我国的信托制度诞生于20世纪初, 但其真正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 改革初期, 百废待兴, 许多地区和部门对建设资金产生大量需求, 为适应社会需要, 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顶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诞生了。1980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回复和开办了信托业务。至今信托业经历五次全国性的清理整顿。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结束了中国信托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但自从1988年国务院发布《基金会管理办法》以来, 基金会在中国运作的“轰轰烈烈”, 公益信托在我国并未于公益事业舞台上扮演本属于资金的重要角色, 这与公益信托因其独有的制度优势在英国、美国等普通法系国家的普遍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如今有法规定却少有实施的局面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人们对于公益信托的认识不够。由于历史文化的缘故, 当发展公益事业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政府机关, 即使是自己去做, 也鲜有了解公益信托的, 以至于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为了公益事业捐献给各个基金会而不知道寻找公益信托组织并进行公益信托。

其次, 信托法治不够健全。我国的信托法虽然已经颁布多年, 2006年也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但对公益信托的规定并不是非常的细致, 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操作办法和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也使那些有意以公益信托方式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没有开展活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再次, 目前我国公益信托的受托人社会公信度不够, 流程不透明, 捐助者对于捐款流向不清楚, 对捐款乃至公益信托都缺乏信心。许多人甚至采取自己直接单一资助的方式来保证钱能够到特定人的手中而非被人“截留”。

另外, 我国设立公益信托准入门槛较高。我国采取大陆法系的做法, 明确规定设立公益信托应当经过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批准, 未经批准, 不得以公益信托的名义进行活动。而这样的规定在无形中增加了设立难度, 审批程序也较为繁琐。我国的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实际上是指依照规定的职权, 分别负责主管涉及公益目的的事业的政府相应部门, 处于没有统一的审批机关的状态。若一项公益信托涉及了并非一个, 而是多个的公益目的, 就需要分别报请不同的主管部门审批。公益目的越广泛, 设立公益信托就越困难。审批人员的行政行为出现盲动性, 其自由裁量权被无限放大。[3]

找到了公益信托在我国“低调”的原因之后, 我们应当怎样做去让公益信托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自然是先让公众了解公益信托, 加大有关公益信托的宣传。目前人们大多只了解国家慈善救助、民间基金会或慈善机构, 对于公益信托的了解不足, 针对这一点进行宣传, 或许会有些成效。但要想真正让人们采取公益信托, 仅仅靠宣传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 我们需要完善立法, 对于公益信托配套的法律法规尽快加以细化和完善。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 实施起来才更让人放心。

再次, 我国信托法中第六十三到第六十八条虽然对于公益信托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规定, 但是对于监管等力度并不是很强, 需要再进一步明确进行规定。

此外, 对于公益信托的门槛可以适当降低, 程序简化, 专门设立独立的审批机关。有人认为我们应参考英美的登记制度来将审批改为事后。审批仅作为是否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认可公益地位方面的手段。笔者认为这样也是可行的, 不仅节约了资源, 简化了程序,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税收的逃避问题。

自1998年大洪水一些企业“言而无信”行为被曝光以来, 人们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捐款等事项的关注一年比一年多, 也一年比一年细致。2010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相关事件也不少。人们对于各种慈善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相信除了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以及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之外, 在完善制度方面, 我们可以考虑公益信托, 从而使公益信托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亭.信托法[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孟洲.信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赵怡博.我国公益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008.

信托合同 篇5

委托人:____________

信托人:____________

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信托商品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托商品的规格、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信托商品的价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信托商品的包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信托商品的交货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信托事宜的手续费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结算期限、地点、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违约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争议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双方商定的其他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本合同一式____份,双方各执____份。 委托人(签章):

信托人(签章)

地址:地址: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代表人(签字): 代表人(签字):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银行账号:

合同签订地点:___________

信托合同 篇6

未取回信托财产是在信托项目清算后, 受益人、委托人或其法定的继承人无法在清算时取回、暂时由受托人代为保管的财产。信托项目清算结束后, 该项目不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其会计核算主体消失, 理论上相关账户要全部结清。因此对于未取回的信托财产, 只能在受托人——信托公司自有业务的核算体系中反映。

1 对未取回信托财产核算的基本思路

(1) 如果未取回信托财产为货币资金且受益人为自然人, 信托公司可以在银行以受益人的名义开立定活两便存单, 信托公司对该存单进行登记, 纳入表外业务管理。

(2) 如果未取回信托财产为货币资金且收益人为机构, 由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开立专户存储, 纳入表内科目核算, 确认为一项应付款项。银行专户开立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的信托项目单独开立账户, 以便于明确代管期间资金孽生的利息。

(3) 如果未取回信托财产为非货币资金时, 将该信托财产作为信托公司代保管财产进行管理和表外核算, 不反映在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

2 未取回信托财产核算的具体方法

未取回信托财产在表内核算的科目主要有“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表外核算的科目主要有“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并且设置表外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登记簿。

2.1 未取回财产为货币资金时

(1) 收益人为自然人。

信托公司在银行以受益人名义开立定活两便存单后, 以存单登记表外科目:

收入: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将存单交给受益人或其继承人时, 保管部门填制代保管物品领取单, 领取人签字后交付, 同时据领取单记录:

付出: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2) 收益人为机构时。

首先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在银行开设专户, 将未取回的信托项目专户上的资金转入, 同时撤销信托项目专户。信托公司自有业务根据资金到帐凭证记账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 (xx信托项目)

收到账户的孽息时, 根据利息单作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 (xx信托项目)

最后, 受益人或其继承人领取该财产时, 转出交付该专户资金及利息, 根据资金付出凭证作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 (xx信托项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撤销此银行专户。

2.2 未取回信托财产为非货币资金时

当未取回信托财产为非货币资金时, 信托公司要将该信托财产作为表外代保管业务核算, 其实物与单据的流转如下:

首先, 信托业务部门将未交付的信托财产交客户服务部门保管, 保管部门填制代保管物品收据, 作为物品移交部门交出资产的凭据和财务部门登记表外科目的原始凭证。同时财务部门根据收到的代保管物品收据登记表外科目明细帐:

收入: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然后, 受益人、委托人或其继承人领取时, 保管部门填制代保管物品领取单, 收受人签字后, 交付信托财产。同时财务部门依据该领取单登记表外账目:

付出: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最后, 保管部门每期期末编制代保管物品库存表, 交财务部门核对表外账。年末, 保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共同盘点代保管尚未取回信托财产, 确保账实相符。

3 未取回信托财产的披露

期末, 信托公司要对未取回信托财产状况进行披露。表内核算的未取回信托资金通过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对外披露;对于表外核算的未取回信托财产, 期末信托公司通过编制表外业务统计表和报表说明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1]戴建兵, 倪馨.信托与租赁[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2) .

信托合同 篇7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缺口

根据2011年“两会”公布的计划, 在“十二五”期间, 未来5年保障房建设计划为3600万套, 其中2011—2013年每年建1000万套保障房, 后3年再建1600万套保障房, 使保障房的覆盖率从“十一五”期末的8%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0%, 每年均将面临6000亿~7000亿元的资金压力。根据2011年投资1.3万亿元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推算, 5年总共3600万套房就需要4.7万亿元的建设资金。

可见, 保障性住房作为国家政策导向支持的项目, 由于地方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存在巨大的融资需求, 且该类项目的销售对象及回款均较稳定, 故信托业务可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性住房融资可以成为房地产信托业务的新亮点。各类房地产企业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时, 会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这样既贯彻落实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针, 有利于树立各信托公司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社会责任形象;同时, 又为保障房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融通资金供给。

二、保障性住房信托业务的开展模式

(一) 项目的选取

保障房包括几大类房地产建设项目, 宏观政策重点支持与推进的是公共租赁住房、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改。作为信托公司, 在支持保障房建设过程中, 既要体现其在经济金融体系发展中的疏通与促进作用, 又要保障公司的稳健经营与盈利发展的宗旨。在项目的选取过程中, 要秉承安全性与盈利性并存的原则, 可以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为重点的支持项目, 兼顾部分棚户区改造项目。特别是对于中央特别支持的、归属为专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可以给予特别的关注。

此外, 据各大投行的投研报告分析并结合“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加快城镇化问题的突出强调以及就经济、城市发展和地产行业发展三方面的相关政策内容可以总结出房地产区域热点板块: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将形成三个“泛区域城市圈”, 区域中心城市消费升级, 主要强调房地产品质, 周边中小城市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武汉、郑州、长沙为核心的中部城市带和以成都、重庆、西安为核心的西部板块在产业西移和铁路建设的推动下将成为未来5年发展最快的区域。

具体到信托公司个案的发展来说, 除关注上述热点房地产发展区域板块外, 还可利用各公司的区位优势, 优先发展与关注所处地区及周边、有战略合作关系房地产公司的相关保障房建设项目。

资料来源:根据投资银行研究报告总结。

(二) 合作“对方”的选取

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 因此在其发展、规划及融资的过程中, 均会有政府的支持及政策的指引。在信托业务合作“对方”的选取时, 可以充分考虑选取有政府背景或是政府直接支持的项目。首先, 可以选取与政府直接合作的项目, 选取原先有过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的地方政府展开业务。其次, 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会与地方性融资平台直接结合, 故可以积极开拓通过与地方性融资平台合作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与地方性融资平台合作。同时, 此类业务也不归属为房地产信托业务, 这就避免了需要向银监会上报、等待审批等繁琐的程序。最后, 由于房地产业务风险性相对较高, 对于公司开展低风险性业务的需求来说, 可以选取实力雄厚的开发商为合作伙伴。同时, 特别可以考虑选取旗下拥有房地产公司的综合性经营的集团公司作为合作对象。该类公司不以房地产业务为主业, 而是拥有长产业链条的集团公司, 有主业支持房地产业务的发展, 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化, 同时, 其多业务链条的模式, 也可实现与信托公司建立长期多元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类公司有:招商地产 (招商局集团) 、融科智地 (联想控股) 、海航置业 (海航集团) 、海尔地产 (海尔集团) , 等等。

(三) 业务开展模式的选取

在信托业务开展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资金来源分别开展单一指定信托业务, 以及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具体业务模式可以选取如下方式开展。

1. 模式一:BT回购模式

该模式下, 信托公司兼具开发商与金融机构的双重角色, 既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又承担了开发商的角色, 充分发挥信托公司在资金融通与项目开发方面的综合优势。

具体操作方式为, 信托公司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签订保障性住房BT协议, 由信托公司发行保障性住房BT项目资金信托计划, 募集民间资金专项用于政府指定的保障房项目建设, 工程交由信托公司指定的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建设, 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后由政府回购 (可以分年度回购) 。

本模式解决了信托公司对信托资金监管以及项目建设风险控制问题, 同时减少了地方政府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的建设费用, 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的综合成本。

2. 模式二:商业配套模式

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项目, 以及配套给予信托公司一块周边土地用于对保障性住房的商业配套, 信托公司直接作为开发商带资对保障性住房项目进行投资, 其投资利润来源于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配套的商业地块项目的销售或营业收入。

具体操作方式为, 信托公司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签订保障性住房投资协议, 由信托公司发行保障性住房投资项目资金信托计划, 募集民间资金专项用于政府指定的保障房项目和配套商业项目的开发及建设。工程由信托公司指定的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建设。

在该类信托模式的实际操作中, 为了保障信托计划受益人的利益, 可以引入地方政府对信托公司投资资金的保底措施, 即当保障性住房投资项目的净利润小于信托计划受益人的信托本金和保底利息 (以5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 时, 地方政府应对不足部分予以补足, 保障信托计划投资者的本息安全;相对的, 当信托公司从保障性住房投资项目中获得一定的利润时, 因与地方政府利润分成, 实现地方政府、信托公司、信托计划受益人的三方共赢。

3. 模式三:“股权投资基金+财政担保”模式

地方政府、信托公司以及房地产企业签署三方合作协议, 信托公司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保障性住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并由保障房基金将该资金以股本金形式投资到房地产开发公司, 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发建设, 由信托公司对包括所持有限合伙企业财产份额在内的信托基金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 以获取信托基金收益。保障房项目由地方政府出具承诺函, 承诺采取必要措施, 确保保障房项目余房销售回款, 保证信托基金实现退出。

4. 保障房LPFs模式

契约型上市房地产基金 (LPFs) , 是房地产信托投资 (REITs) 中的一种。LPFs是以契约型基金形式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可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产品, 由基金管理公司、LPFs基金持有人、托管机构组成, 主要投资于可产生稳定租金收入的房地产, 通过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管理实现基金单位的增值。保障房作为政策导向的产品, 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信托公司通过合法途径对保障房进行融资建设, 这不仅可以解决保障房的来源问题, 而且可以为信托公司在当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提供一条新的出路。交易所上市的LPFs作为REITs采用的一种解决流动性的安排, 与保障房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具体的操作模式是:第一步, 政府划定地块, 以公开招标的方式, 按一定的回报率委托开发商建设符合要求的保障房。第二步:保障房竣工通过验收后, 指定SPC (属于REITs中的特殊目的信托公司) 管理建成的保障房。第三步:SPC以受让的房产在证券市场公开募集资金, 成立LPFs, 按招标价格支付开发商建设费用, 溢价部分作为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上缴财政。第四步:SPC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对保障房进行管理, 收取廉租房、政策性租赁房的租金和经适房的出售收入, 作为信托权益的利息收入, 按时支付给相关投资者。

在该模式中, 政府是关键, 只需提供土地, 不再有其他投入, 就可以大规模建设保障房, 虽然失去了卖地收入, 但保障房建成后可以获得合理的溢价部分, 并解决民生问题。开发商只负责开发环节, 通过竞标取得开发权, 按约定收取回报, 也避开了当前资金流动性缺乏、贷款难度高、商品房处于风险高危的不利因素。SPC作为专业信托机构设立保障房LPFs募集资金, 依靠经营保障房获取收益回报投资者, 不仅还原了房产最根本的居住功能, 也回归了资产定价本质。这种保障房LPFs模式对于参与者来说都有一定好处, 形成了一种共赢的局面。

三、小结

保障性住房建设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 且在其计划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巨大, 信托业务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信托公司要积极支持国家的民生工程建设, 结合自身市场化业务发展的战略需要, 选择恰当的业务开展模式, 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信托业务当中, 既能保持多元化的业务结构, 突破房地产信托业务的发展瓶颈, 又能体现信托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参考文献

[1].李静静杜静.保障性住房融资中运用REITs的探讨.工程管理学报.2011.2

[2].陈一飞田泽.以政府采购保障房建设促进住宅产业创新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2

信托合同 篇8

关键词:所有权归属,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公示

信托财产的独立, 功能在于充分保障信托受益人的权利, 赋予受益人权利超越信托关心内外当事人的优先特性。故, “信托制度的实质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这要求信托制度设计需要以信托财产独立性为要求和目标那么, 信托财产权属是否必须转移才能与委托人或者受托人之财产相分离呢?信托公示能否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之目的, 信托财产独立性又能否充当必须设计信托公示制度足够的理论依据呢?对于这些问题, 中国《信托法》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回答与反思呢?本文将以前述问题为主线, 展开探求。

1 出发点: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以信托财产所有权转移为必要

在信托起源的英国, 信托财产权利移转至受托人, 是信托法律结构的显著特征, 也被认为是信托获得独立性的重要条件。甚至一些学者简单的将信托财产所有权移转是信托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 非此, 即不成立信托。那么, 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1.1 英国法上信托财产所有权移转的重新认识

信托起源于英国, 而在英国法上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信托财产所有权转移的结构与特征, 这难免让引入英国信托制度的国家的学者, 想当然的认为, 所有权移转, 就是信托的本质, 是信托独立性获得的根本, 非移转所有权, 不为信托。同样性质, 例如法人成员的团体性是我们当初认识西方法人制度时总结概括的核心特征, 然而直到一人公司之出现, 我们认为团体性或者仅仅是一种历史性或者地域性的特征。聚焦到信托问题, 笔者同样认为, 英国法传统上将信托财产权转移设计为信托结构, 更多是出于历史性与地域性的因素, 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 并非信托决定性的核心要素与特征。

至于信托究竟真正起源于罗马法上的信托遗赠, 还是“肇始于英国土地法中的一些硬性规定”, 笔者在此不作赘述。那么, 为什么英国人在创设信托时, 总是把信托财产权利直接转移给受让人呢?对此, 有学者认为以下两项重要原则没有去应该得到充分的注意。

第一, 地产保有原则 (Doctrine of Tenure) 。

土地的持有人以其向其领主提供特定的劳役或服务为代价而持有领主土地的权利。在保有制度下, 不存在对土地的绝对所有, 持有人所持有的土地会因其未适当提供劳役或者对领主不忠而被没收;而领主虽然拥有对持有人的各种权利, 但他不能直接占有或利用土地, 也不能转让持有人持有的土地。伴随着法律变迁, 领主收回权逐渐被限制, 但另一方面, 保有人的继承人对土地的继承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第二, 地产权原则 (Doctrine of Estate) 。

英国法律从来没有将所有权概念适用于土地, 一贯重视占有 (seisin) 而非所有。seisin下发展出来的两个规则, 即根据权利延续时间的长短对地产权进行区分, 以及允许多人同时在同一土地上享有不同地产权的规则, 很好地处理了在保有基础上的各种地产权的关系。

因此, 我们可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英国普通法下的土地制度中的保有原则使得英国人有了创制信托的动机, 而英国普通法下的地产权原则, 尤其是权利和占有密不可分的规则, 使得英国人在创制信托时, 只能将土地在普通法下的权属移转于受托人, 因为受托人一旦占有了土地, 也就成为了土地权利人故, 英国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定原因形成了信托财产所有钱需转移的特征。

1.2 大陆法系对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三种模式

第一, 规定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受益人, 受托人只行使管理权。例如南非的继承信托中, 遗产的所有权属于继承人, 遗产的管理权则属于遗嘱执行人。第二, 德国和列示敦士登把所有权赋予受托人, 但规定了受托人对受益人的义务。我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也采取了这种模式。第三, 规定信托是一个能享有权利及负有债务的法人, 而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信托本身,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民法典。

据此, 引入信托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信托财产权属移转”的规定, 至少在实证法层面上,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信托制度而言, 信托财产权属移转并非核心或者决定性特征。

1.3 结论:信托财产权属移转并非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必要素

信托法确认信托财产独立性目的“在于通过禁止将财产运用于与信托无关的事务处理来为信托目的, 即委托人设立信托的目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换言之, 只有当现实交易对信托财产之处分不符合信托目的, 但是又因不欠缺物权法上所有权之依据而不能通过已有的民法制度来禁止时, 才产生了在信托法上特别的设计一套规则, 以特别禁止该种处分, 其中有效的思路就是设立一套将信托财产与其他所未设立信托的财产相区分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制度, 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与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联系在了一起。回到信托财产独立性之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信托财产转为信托目的实现所用这一点, 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甚至更优的实现手段, 例如信托公示制度的良好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该目标, 并与信托财产归属移转之规定或者争论无涉。

2 落脚点:信托公示制度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基于前述分析, 我们需要在信托财产归属不转移的情况, 探讨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制度设计。这是在此, 信托公示制度也进入了讨论视野和必要。笔者认为, 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是有必要的:

第一, 信托公示能否起到对信托独立性的最佳捍卫;第二, 信托独立性是否为信托公示制度最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二, 信托公示, 究竟要公示什么?以及究竟应该怎么公示呢?

2.1 信托公示: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必要守护

2.1.1 衡平法上的解答:不存在信托公示制度

其实, 登记公示不是信托的要件, 因为信托属于衡平法, 而登记制度属于普通法。因为, “信托是隐蔽的 (veiled) , 这是英国法一项基本原则。”那么, 信托不需要公示, 如何才能保障交易安全即善意第三人利益, 如何才能优先实现受益人的权利呢?这样的制度设计, 在我们大陆法系国家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因为, 在英国衡平法上认为, 在财产交易中, 人们更加关注财产之本身, 而非财产之主体为谁, 如果设立信托公示制度则会明显增加多项交易成本:信托公示之成本, 交易相对人搜集信息成本、时间成本等等问题。另一方面, 衡平法上之信托, 将“委托人与受托人之信义义务 (fiduciary duty) 作为核心”, 单凭信托当事人之间的信义义务, 已经足以对抗交易中的第三人, 从而优先实现和保障受益人的权利。

2.1.2 大陆法系中的信托公示:普遍做法

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作为信托法继受典型的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法, 对于信托制度, 均涉及了信托登记制度, 而且“公示效力均采对抗要件主义”。当然,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信托法》只对一些特定的信托财产规定二楼公示方法。这类财产主要限于以下三种: (1) 信托财产属于应当登记的财产权, 如土地、房屋、机动车辆、船舶等; (2) 信托财产属于应当注册的财产权, 如矿业权、渔业权和专利权等; (3) 信托财产若为有价证券, 除办理转移手续外, 应于证券上标明其为信托财产。对于金钱、一般动产、普通债权等其他财产设立信托, 这些国家并和地区没有有规定公示方法。

概言之, 在以成文制定法为特色与司法裁判规则的大陆法系国家, 其信托制度多设计了信托公示制度, 是与其物权法定主义之下物权变动模式相适应的一种做法。其公示制度的构造对于我国信托公示制度的完善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2.2 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公示的充分理论依据

信托财产独立性, 是指“信托一旦有效设立, 则信托财产就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固有财产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独立的财产整体, 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各方的债权人行使债权均不得及于信托财产。”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被一些学者称为“现代信托制度的灵魂和核心”。那么, “信托财产之‘独立性’ (亦即不得为强制执行标的) 是否与信托公示制度具有绝对之必要关系?对此, 学者大概有以下三种见解, 略作介绍:

第一, 肯定说, 即以应登记或注册制财产权为信托者, 非经信托登记, 不得对抗第三人, 若已经登记或注册, 不得对该信托财产为强制执行, 其具有绝对独立性。第二, 否定说, 即无论信托财产是否应该为信托登记, 受托人之债权人原则上均不得追及信托财产以及享有信托利益的收益人, 就信托财产而言, 其地位优于受托人之一般债权人。第三, 区分否定说, 即仅系以“应”经登记或注册之财产权为规范对象, 此类财产若未经登记或注册者, 即无对世效力, 反之, 若以“非经”登记或注册之财产权为信托这, 未经登记, 仍得对抗第三人。

3 回到中国:信托财产独立与信托公示的特殊问题

3.1 对中国《信托法》的实证解读:权属是否转移

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 本法所称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对于信托财产权属是否移转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信托法》却是采用了“春秋笔法”, 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和统一的答案, 究竟是否转移, 当时立法者以及后来各位学者众说纷纭, 可以说人造了信托法上讨论最热闹的一个命题。笔者认为, 可以大致概括为下:

第一种, 肯定说。该说坚定认为, 信托财产权利已经转移给受托人, 为以信托法起草人周小明等为代表学者主张, 其经典的解读与论证就是对“将财产权委托给”的解构:“委托”+“给”, 其中“给”根据汉语文义解释, 当然蕴含着财产权利转移之意。第二种, 否定说。该说坚定认为, 这是我国信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创举与特色, 为南京大学张淳教授等学者主张。其最有力的论据自于我国《信托法》将立法草案中“权利转移给”改为“权利委托给。第三种, 区分说, 或者折中说, 他们认为, 有的信托财产权利权属需要移转, 有的则不需要, 为楼建波等学者主张。例如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类型证明, 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需要转移信贷资产权属的, 而在REITS实践中往往不转移作为信托财产之物业权属。故, 楼建波等学者认为, 这种两分的、任意性的规定或许更具有优势。也正如江平教授所言:“《信托法》最终通过时, 这种模糊写法, 没准儿会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3.2 对中国《信托法》上信托公示制度的反思

3.2.1 立法规定的实证解读:模糊不清

中国《信托法》第10条第1款规定:“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 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第2款规定, “未依照欠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登的,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本条规定, 被学者公认为我国的“信托登记条款”或者“信托公示条款”。但是, 正如诸多学者所批评, 本条规定太过于笼统概括、“似有似无”的立法方式无疑给司法实践与经济交易带来了诸多障碍与不确定性。

第一, 本条规定信托的登记, 但是对于需要登记的财产范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此处所谓“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财产, 是指这些财产之设立、处分还是其他呢?是指物权变动登记生效要件还是对抗要件还是全部的财产范围呢?这些问题都不清楚。

第二, 将登记作为特定财产信托设立的生效要件。首先, 如果未经登记, 此处信托不生效, 那么, 信托合同是否生效, 还是一概的也不生效呢?其次, 登记义务的主体规定不明确。近而, 对于负有登记义务之主体违反登记义务而最终造成信托未能设立的, 应该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还是缔约过失责任呢?

第三, 疏漏了对于非需要登记之财产设立信托的公示方法。是根本不要进行额外公示程序, 还是按照物权法上对于物权公示方法, 尤其是动产设定信托的, 如何公示, 仅仅占有是否能够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目标, 达到保护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之目的呢?另外, 对于其他诸如信托登记机关、信托登记程序、信托登记机构的责任等等问题, 均没有规定。

3.2.2 对于完善我国信托公示的建议

信托合同 篇9

一、近年来房地产信托项目风险发生情况

从2013年开始,由于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信托项目风险陆续爆发,致使部分信托产品不能按约兑付,信托公司遭受损失。根据信托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末信托业的风险项目个数为464个,资产规模为973亿元。这其中有不少是房地产信托项目。

房地产信托项目风险发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房地产项目出现亏损,形成终极风险

由于项目土地取得成本高、产品定位和设计不合理、过程成本管控不到位,以及房地产市场整体不景气等原因,造成一些房地产项目最终的利润为负值,出现亏损。这种情况下,如果当时融资时向信托公司提供抵押的资产和担保措施仅限于项目本身,或者即使有其他的担保措施,但无法实施,则向项目提供融资的信托公司就面临较大的风险,可能承担较大的损失。

(二)房地产项目销售不如预期,资金不能及时回收,形成流动性风险

一般情况下,房地产信托产品是有时限限制的,一般为2-3年,到期须进行兑付。有些房地产项目,虽然本身仍有利润,不会发生亏损;但是,由于市场原因,项目销售进度及销售价格不及当初可研的预测,通过销售回收的资金额低于预期,对于到期的信托产品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归还信托公司,从而形成流动性风险。此种情况下,迫于无奈,信托公司只好与融资方进行协商,对信托产品进行全部或部分展期,将信托产品的兑付时间延后。

对于第二种只存在流动性风险的房地产信托项目,一般的信托公司都未纳入风险项目进行统计上报;否则,信托业协会统计的风险项目和风险资产规模还将大幅度增加。

房地产信托项目出现风险,有些是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出现的突发情况造成的,但大部分是项目选择时就存在先天不足,实施了本身条件就不是很好的项目。故做好项目选择对于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二、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选择

以源头为重点,从源头把好项目选择关,对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房地产信托项目选择时,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只考虑项目本身,不考虑开发商因素;另一种情况是,将作为融资方的开发商综合实力纳入考虑范围。

(一)单纯针对房地产项目的选择

在只考虑项目本身因素,还款主要依靠项目本身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分析项目的各项条件和因素,筛选出优质项目。

1. 项目所在城市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类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随之变化。某些阶段,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上升较快;某些阶段,国家对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进行限购等调控,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而言,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比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容量更大,市场趋势向上的概率更高。信托公司在选择房地产信托项目时,应将一线城市及二线靠前的城市作为优选城市,三、四线城市应慎重。

2. 项目所在区位的选择。

对于房地产项目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位置,“位置地租级差”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对于房地产项目而言,越靠近城市中心区域,正常情况下,项目的客户目标群越大,项目的销售速度会越快、售价越高。信托公司在选择房地产信托项目时,应将区位优劣作为项目选择的重要标准;对于刚启动的城市新区项目应慎重。

3. 项目周边配套完善程度。

房地产项目具有外部性,其销售情况受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度影响较大。在房地产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学区房、地铁房、公园房等特定类型的房地产,会吸引特定的客户群体来购买。所以,包括交通、购物、上学、就医、餐饮、休闲、娱乐等因素的配套设施完善程度,是信托公司选择项目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4. 项目产品类型的选择。

按照用途,房地产可以分为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旅游地产等不同类型。总体来讲,住宅地产销售速度最快;其他类型的房地产相对来讲销售周期比较长,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等有时还需要开发商自持较长时间,采取以租代售等各种方式,待市场培育成熟后才具备较好的销售条件。因此,对于要到期兑付的信托产品而言,最好选择住宅房地产项目;如果事先已取得较大量订单的工业地产或商业地产,则属于订单式生产,能较快回收资金,此类项目也可选择。在住宅地产中,还分为低密度住宅项目和高容积率项目,在目前不动产登记全国联网和大力反腐的大环境下,以及房产税出台的预期下,低密度房地产项目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因此,对于住宅地产项目,建议信托公司选择较高容积率的项目,尽量回避低密度住宅项目。

5. 项目土地成本因素。

与前20年房地产开发相比,以后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回归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成本竞争将越来越重要。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成本中,土地成本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线城市中,土地成本占房地产项目总成本的大部分;二线城市中,项目的土地成本基本上也占项目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因此,土地成本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在同一区域,哪个房地产项目的土地成本越低,其就具有天然的价格竞争优势。信托公司在决策时,应比较具体项目土地成本与市场土地成本的差距。如果目标项目土地成本低于市场土地成本较多,则该项目可以选择;如果目标项目土地成本高于市场价甚至高出较多,则应放弃该项目。

(二)考虑开发商的综合实力因素

有时候,除了项目本身以外,项目风险还与开发商的综合实力有关,其综合实力强,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本身的风险。

1. 开发商提供项目以外担保的其他资产情况。

在项目本身资产不能有效规避信托产品兑付风险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可以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提供项目本身以外的资产进行抵押、担保。

第一,融资方为央企或大型地方国企情况。在融资方为央企或大型地方国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融资方以集团名义为项目融资提供担保。由于央企及大型国企的国资背景,甚至可以要求融资方以信用作担保即可,而不需要实际的资产进行抵押。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是央企或大型国企的信用融资,项目本身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不是关键因素。

第二,融资方为民营企业的情况。对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则可以要求融资方提供项目以外的实际资产作为融资的抵押物。如果融资方能提供其他的变现能力强的真实资产作为项目融资的抵押,则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项目本身的条件要求。在项目本身不能筹集资金按时归还信托资金时,可以随时处置融资方抵押的资产,或者迫使融资方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筹措资金来归还信托资金,保证信托产品的按时兑付。

2. 开发商的开发管理能力。

开发商的开发管理能力对于房地产项目的成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各种条件差不多的地块,由于是不同的开发商在开发,其结果相差甚大:有些项目售价低、销售慢,利润低,而有些项目却售价高、去化快,利润高。因此,信托公司在选择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本身,还应重视开发商的开发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房地产信托属于信托公司的传统业务,在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的时期,尤其需要做好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风险管理。而选择好项目,可以从源头上管控风险。只要信托公司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时,按照相应的条件仔细进行项目筛选,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掉风险较大的项目,为信托公司业务的持续、稳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托业协会网.http://www.xtxh.net/xtxh/analyze/40505.htm.

[2]扈凌霄.浅析我国房地产信托的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4(2):104-105.

[3]郎蕾蕾.我国房地产信托存在的风险及化解对策[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4):41-42.

[4]邓念,郑明高.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防范[J].中国国情国力,2011(1):53-55.

[5]袁吉伟.信托项目风险成因与处置方法研究——基于26个信托风险事件[J].金融发展研究,2013(9):53-59.

信托合同 篇10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根据该《指导意见》规定,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 (Independent Director) 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公司及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我国的信托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 整个信托行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相对于比较完善的银行系统, 信托业整体存在运作不规范, 主要业务范围不清晰等问题。多次遭到国家清理整顿, 业务范围多次更改, 截至2009年, 挂牌的信托公司仅有54家。

信托业和其他金融行业相比较, 信托行业的股权以国有控股为主, 并且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行业, 但是信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指标都差于上市商业银行, 信托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收益, 收益的稳定性受到职业经理人投资决策的影响。所以, 本文中将固有资产净资产收益率 (ROE1) 和信托报酬率 (TR) 分开, 通过实证来验证两项绩效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

外部董事包括独立董事以及灰色董事, Hermalin和Weisbach (2001) 研究表明, 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之间的比例与公司绩效表现相关。外部董事可以作为“专业裁判”来确保员工之间的激励竞争行为, 确保股东价值最大化 (Fama, 1980) 。

然而, Deli和Gillan (2000) 发现, 在较低层管理者是公司股东以及增长机会较少的公司, 独立董事和活跃的审计委员会存在的可能性较大。而Hermalin和Weisbach (1988) 发现, 外部董事在公司业绩差, 公司撤出某产品市场或新的CEO上台时特别容易加入公司。

关于董事会会议次数的研究中, Vafeas (1999) 指出股价下跌后董事会会议频率增加, 而董事会议频率的增加会带来公司营运效率的提高。然而Jensen (1993) 认为由于外部董事在一起的时间有限, 相互之间无法充分交流意见, 外部董事也无法与管理层进行较好的沟通, 因而董事会议并非必须。

近几年, 国内业界对独立董事制度也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 但基本上集中于理论分析, 着眼点主要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独立董事与内部管理人员的关系, 或者是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多数实证中, 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绩效是判断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及选择

本文选取2009年度我国现有的信托公司为初始样本, 由于资料的可得性, 将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北京信托、渤海信托、华宝信托、江信信托、云南信托和海协信托剔除, 最后得到48家信托公司, 有效样本数为48家。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托业协会编写的2009年中国信托业年鉴。

2.研究变量的选择及度量

(1) 公司绩效指标

国内外学者用于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两类:托宾Q和会计利润率 (ROE) 。在本文中, 由于我国信托公司绝大多数为非上市公司使得对于公司价值指标托宾Q很难获取, 而在反映上市公司绩效时, ROE指标被认为与证监会对公司增发配股的要求有关而容易遭到操纵, 但是本文研究对象为非上市公司, 因此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本文中将选取信托公司固有资产净资产收益率 (RTFA) 以及信托报酬率 (TR) 来反映信托公司的业绩。

A.固有资产净资产收益率 (RTFA) = (固有资产净利润/固有资产净额) *100%。

B.信托报酬率 (TR) 即为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的收益率, 在信托公司年报中均有统计。

(2) 董事会会议次数

董事会召开的会议有例会和临时会议两种, 例会是指定期召开的会议, 比如一季一次, 或一月一次。临时会议是不定期的, 遇到必要事项时, 由董事长随时召集。本文选取的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 (MN) , 是年度内所有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作为研究变量。

3.控制变量选择及度量

为了控制研究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本文选择如下的控制变量: (1) 企业规模, 企业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层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 本文将选择信托公司的年度总资产 (TA) 来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 (2) 独立董事比例 (ID) , 为独立董事人数在董事会总人数中所占比率, 以此来衡量独立董事规模。 (3) 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总额 (PTTA) , 为主动管理型信托的总资产。 (4) 信托报酬率 (TR) , 信托报酬是指作为受托人的信托部门在办理信托事务后所取得的报酬。

4.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固有资产收益率 (RTFA) 、信托报酬率 (TR) 两个绩效指标, 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信托公司独立董事规模, 董事会会议次数和公司绩效的关系。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的研究设计, 本文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RTFA=α0+α1TA+α2MN+α3ID (1)

TR=β0+β1PTTA+β2MN+β3ID (2)

选用该模型 (2) 的原因在于, 独立董事在信托公司中不仅仅维护股东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维护信托持有人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应与信托报酬率 (TR) 相关, 从而通过该模型来试图得到信托报酬率 (TR) 与信托公司独立董事比例 (ID) 的关系。

方程 (1) (2) 的回归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在董事会结构对ROE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中, 董事会会议次数 (MN) 系数均不显著, 这表明信托公司董事会行为中的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对我国的信托公司无显著性影响。而在模型中, 独立董事比例 (ID) 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表明我国信托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对绩效有显著性影响, 信托公司绩效与独立董事比例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结论, 我国信托公司的董事会次数与公司绩效并无显著性关系, 这是因为我国信托公司董事会议事制度并不完善, 信托公司大多属于国有股东绝对控股, 董事会议事制度仅是形式。而实证结果中, 独立董事比例与信托公司绩效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在我国信托公司中, 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五、建议

在信托公司的治理上, 首先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能。在我国的信托公司中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体现。董事会的议事制度可以加强对大股东的约束, 使得信托公司董事会职能规范化实施。

从信托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可以看出, 截至2009年, 基本所有的信托公司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 包括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为了更好地履行董事会职能, 应充分发挥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 如, 风险管理委员会, 人事薪酬委员会以及会计审计委员会等的作用。同时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信托公司中, 独立董事的职责是维护信托持有人的利益, 但54家信托公司中, 仍然有数家未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或者未披露其独立董事人数。信托公司治理的完善直接影响到信托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 信托公司应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以加强董事会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东智, 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J].会计研究, 2003 (8) .

[2]高明华, 马守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2) .

[3]薛有志, 彭伟华, 李国栋.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1) .

[4]郑石桥, 蒋宏桥, 王建军.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1) .

[5]谷祺, 于东智.公司治理、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1) .

[6]徐小迅, 刘兵军, 徐永久.信托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4) .

上一篇: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下一篇:中国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