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法

2024-06-23

信托法(精选12篇)

信托法 篇1

我国在2001年4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信托法》对信托的设立、信托财产范围及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信托的变更和终止以及公益信托等内容做了规定。《信托法》的制定建立了中国以信托方式进行的财产管理活动的统一规则,但是,《信托法》进对信托原则性的问题进行规定,因此其内容并不够充实细致,远不能满足现实中的实践和司法的需求。

本文认为,信托法的作用在于创设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机制。信托作为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其载体是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构筑信托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基石。当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要其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处分财产时,若想既能确保信托财产的安全, 又能同时保证信托目的的实现,就必须充分理解并应用信托财产独立性的特征来寻求出路,因此,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无疑是信托财产的灵魂。

一、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关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在域外信托法理论中存在两个理解:第一,这一独立性是指信托财产相对于受托人固有财产而言所具有的独立性;第二,这一独立性是指信托财产相对于受托人固有财产以及委托人的财产和受益人的财产而言所具有的独立性。第一种理解中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在日本信托法理论中被称为“狭义的信托财产独立性”,而第二种理解中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在这一信托法理论中则理应被称为“广义的信托财产独立性”。

信托法在英美法系当中,信托的本质理解为受托人和受益人对信托财产分享所有权,“所有权的某些属性,即法律上的所有权属于受托管理人,而另一些属性即衡平法所有权属于受益人”,在理论上毫无不妥之处,在实践中也不会产生什么问题。然而,接受的是罗马法上“一元所有权”观念,所有权本身不可分割。这样,如何能使移植的信托制度既能与其自身法统相调和,又能保存具有英美法传统的信托本质,便摆在了大陆法系信托立法者面前。实质上,由于信托法的特别规定,受托人所有权并不能等同于民法上的所有权,受益权亦并非仅仅是受益人对受托人的债权请求权,而具有物权的属性。可见,无论在英美法下还是在大陆法下,尽管对权利的称谓不同,然“分割信托财产所有权的管理属性与利益属性” 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受托人和受益人虽然各自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有权的形式,但任何一方对信托财产都不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这实质上使信托财产在受托人和受益人之间获得独立。

二、信托财产独立性在我国信托法中的表现

无论传统或现代信托,委托人向受托人转让财产的目的是使受托人以他自己的名义依照委托人的指令,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管理、处分财产。转让只是方式,不是目的。由此,信托财产在法律关系上当归属于受托人,其名义上也要为受托人所有,但信托财产应受信托目的的约束,且为信托目的实现而存在。

由我国立法可见,我国《信托法》采纳了这一立法思路。 我国《信托法》在关于信托财产的法律设计中,正是以第16条为核心来明确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信托财产的非继承性。信托财产名义上虽然属受托人所有,但其并非是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故在继承开始时,信托财产并不能成为受托人的遗产按继承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转移(第16条第2款)。第二,破产财产的排除。信托财产并非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所以当受托人受破产宣告时,其任务即终止,不能用信托财产来清偿其破产债权人之债权(第16条第2款)。第三,强制执行的禁止。因为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时分离开来的,因此信托财产并非受托人债务的共同担保,所以不论是受托人个人固有财产的债权人抑或受托人所管理的其他信托财产的债权人,均不能对信托财产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除去保障信托关系发生前已生的权利,以及因信托财产所生或处理信托事务发生的债权、税款等,法律特规定四种例外情形(第17条)。第四,抵消的禁止。 在信托法律关系存续期间,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消;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生的债权债务, 不得相互抵消(第18条)。第五,混同的限制。混同在信托法上是指属于信托财产的权利(不包括所有权),作为其客体的财产为受托人通过信托以外的行为所获得,从而自然地进入了受托人的固有财产范围。信托法律关系存续期间,这种混同即使发生,属于信托财产的权利也不因此消灭,而是继续作为信托财产独立存在。此外,就委托人而言,因其已转让财产,即丧失对该财产的所权,从而使信托财产完全独立于委托人固有财产(第15条);就受益人而言,该目的性财产仅为支付受益人利益而存在,受益人自无对该财产为任何管理、 处分的积极权利,信托财产亦有别于其固有财产。可见,正是为了确保信托目的的忠实贯彻,信托法赋予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法律效力,从而将受托人为自己利益而处理信托财产在法律上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提高信托财产的安全。

三、对我国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的设想

前面提到,日本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中的狭义的信托财产独立性,故只有将体现着这有关内容纳入这一理论中才属极有必要。为此点作进一步的引伸与演绎则可看出,狭义的信托财产独立性从抽象的角度看应当是指信托财产相对于对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方信托当事人的且同样是由其享有所有权的其他财产而言所具有的独立性。以此为内容的狭义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可以为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所接纳,且这一理论仅将这一项信托财产独立性包容于其中并从本国或者本地区信托法关于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态度出发通过仿效日本的相应理论中的表述将它在内容上予以具体化即可。就我国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而言显然也理应如此。稍加审视即可以发现,我国法学界有关学者只要是对信托财产独产性在我国信托法中的体现进行论证,一般是套用日本学者四宫和夫在论述为日本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所主张的狭义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在日本信托法中的体现时所运用的方法。

笔者认为,由我国有关学者所为的上述关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在我国信托法中的体现的论证纯然是在完全忽视了我国信托法关于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观点与日本信托法的相应观点在内容上不同的前提下作出。尽管在信托存续期间信托财产系由受托人占有和支配,但我国信托法却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在信托存续期间仍然由委托人享有。为我国《信托法》所具有的关于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的态度由该法的下述规定证明:第一,该法第7条第1款规定: “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依此条信托财产所有权在信托设立前须由委托人享有。该法第2条在此前提下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此条中的“财产权”显然包括所有权,但其中的“财产权委托”却显然不仅在内涵上并不相同于“财产权转移”且其实施结果也并不能够导致包括财产所有权在内的任何财产权被转移给受托人。可见此条实际上是认为在信托设立后信托财产所有权仍然由委托人享有。第二,该法第15条中段规定:“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终止,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而只有当作为自然人的委托人在生前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在其死亡时才能够成为其遗产或者只有当作为法人的委托人在终止即依法解散、依法被撒销、被宣告破产前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在其终止时才能够成为其清算财产。该法第28条、29条则在使用“委托人的信托财产” 这一术语基础上分别规定受托人不得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和受托人必须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可见这三条清楚地表明在它们看来在信托存续期间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应当指出,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是我国信托法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色。

四、结论

信托法是一个横跨合同法与财产法的制度,它体现了在合同的基础上对财产进行管理的经济实质。对于信托当事人内部关系,应该以合同的视点观察,信托法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标准化合同条款,因此应为意思自治留有空间。信托法的真正作用在于构造了具有主体性的信托财产。因此中国信托法应以信托财产为核心,坚持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同时应完善公示制度,以妥善处理信托当事人、信托财产与各自外部债权人的利益之间平衡关系,而这正是信托法发展需要精细计划之所在。

信托法 篇2

1、论信托的特征

2、信托制度历史演进下的委托人的法律地位

3、信托“三确定”之财产权向财产的演变

4、论信托的功能

5、论受益人的义务

6、论信托的撤销权

7、信托视角下的我国“两会”制度(参考文献:日本国宪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

8、动产信托的实用法律研究

9、共同受托人与复数受托人

10、论信托财产:以财产设立信托之考

11、论确定目的信托对信托“三确定”的理论发展

12、限定责任信托的立法意义及其对完善我国信托法之借鉴

13、信托制度与公司制度

14、日本受益人证券发行信托制度对我国信托法完善的借鉴

15、论遗嘱信托的期限

16、论禁止永久信托

17、危旧公寓楼信托改造的法律思考

18、论信托的有效成立

19、论第三方支付的信托法适用

20、受托人信息披露机制研究

21、空间权信托与旧城改造

22、信托制度于危旧住宅建筑物改造中的运用

23、论信托中受托人忠实义务的对象

24、论商事信托的概念

25、信托制度在旧城改造中运用

26、碳排放权的信托运用

27、设备租赁信托

28、生前遗嘱代用信托法律实务

29、企业年金信托税制30、城市建设与信托

31、城市土地一级整理开发信托制度的运用

32、信托受益权质权设定的效力(参考日本的文献信托研究文件夹中)

33、受托人的责任与义务

34、信托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

(信托的终止情形、清算受托人制度的引进、信托清算的破产程序、清算受托人的义务、破产管理人、两种受益人,即收益受益人和权利归属受益人,当信托财产明显不足以偿还信托财产项下之债务时,该由谁承担起债务的偿还、信托财产的强制执行)

35、旧城改造中不动产权利占有瑕疵承继的信托法研究

36、农地流转中的信托功能考

37、法定信托于我国信托立法上的意义

38、信托与财产保全

39、信托在私人银行中的应用 40、信托与公司治理

41、信托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42、论信托与反腐败

43、域外的宣言信托

44、投资信托与借贷关系(案例分析)

45、信托准据法与信托财产准据法的适用关系

46、日本受益人连续信托的遗产税课税制度研究

47、信托法理与证券公司承受的顾客的资产“归属”

48、我国信托业转型期中的财产管理信托

49、信托与信托法入门

信托产品是否值得信托 篇3

2001年10月1日,《信托法》正式实施,2002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对《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进行修订,2002年7月18日正式实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使信托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信托业由此迎来了春天,各种信托产品绽芳吐蕊。从2002年年中起,陆续有40个信托产品问世,共计融资约71亿元,标的涉及不动产、股权和债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线,推动了整个金融业产品创新的发展,投资者也面临更多选择。

信托投资何处可信?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从形式上讲,信托就是委托理财。目前,推出信托产品的主要是信托公司,其资质要受到严格的规定和审查,信托公司规模一般较大,注册资金在3亿元以上,管理资产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信托产品作为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投资者与融资者的新的金融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以“信托合同”的形式受托管理资产,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实际受益权分开,在承认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享有所有权的同时,还承认受益人享有的受益权,并且通过独有的破产隔离机制充分保障信托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信托机制本身具有提供超市场化金融服务的优势。《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开展的主要业务有:资金信托、财产信托、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信用证和资信调查。经营方式有对外投资、贷款、出租、出售、同业拆放、融资租赁等;投资范围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实业,能够真正实现组合投资和组合运用资产。在我国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下,是惟一可同时涉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三者之间形成流通、结合,充分发挥投融资的双向功能。而且其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还可通过专家理财、个性化服务满足信托客户的需求。

但是,投资者在投资信托产品时,应清醒认识到投资信托产品也存在一定风险。

首先,按有关规定,信托产品是不能对投资者承诺保底收益的。其次,信用风险是信托产品的主要风险,风险大小需要具体分析。再次,在流动性方面,信托产品远远比不上证券投资基金。

信托产品大盘点

2002年下半年及2003年3 月,信托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根据信托产品计划的资金用途,信托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一是投资型信托产品。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托机构专业理财的优势,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主要包括证券投资信托、产业投资信托、创业投资信托、非流通股投资信托、贵金属、期货及其他金融市场投资信托;二是管理型信托产品。旨在通过规模效益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绩效。主要包括职工持股信托、经营者期权信托、MBO信托、表决权信托、企业年金信托、社保基金信托等;三是公益信托产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某一种信托来推动相应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环保信托、教育信托、奥运信托、扶贫信托、助残信托、文化艺术信托、医疗卫生信托等。

总览2002-2003年各家信托机构推出的信托产品,可谓眼花缭乱。但仔细分析各信托产品计划有如下特点:

1、信托产品以特定和指定用途的产品为主,非指定用途的产品极少。40只信托产品中指定用途的信托计划为28只,如:爱建信托的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上海国投的上海磁悬浮交通项目、百瑞信托的信远大厦项目资金信托、衡平信托的全兴集团MBO收购、金信信托的台州之舫花园地产等;非指定用途的信托计划为12只,如:新华信托的住房按揭贷款信托计划、平安信托的卓越汽车消费贷款资金信托计划、外贸信托的医疗器械租赁信托计划、上海国投的基金债券组合投资资金信托计划、上海国投的法人股投资信托计划等。

2、在2002年信托项目中,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主要的资金投向,消费用途、公益用途和其他用途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在40只信托产品计划中有14只投资于基础设施,有7只投资于房地产,而公益性投资只有1只,消费性投资也只有2只。

3、信托计划的信托期限以短期计划为主。《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信托投资公司接受由其代为确定管理方式的信托资金,其信托期限不得少于1年”,信托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担当的应该是长期融资的角色。40只产品中,信托期限1年的竟有18只,期限5年的4只,期限3年的12只,期限2年的6只。长期融资的特点并不显著,大量短期信托的出现对信托公司的长期融资功能是一大挑战,对于投资者来说,缺乏中长期的投资渠道,不利于合理安排理财规划的期限结构。

4、信托产品资金规模偏小,收益较高。在40只信托产品中,发行规模小于1亿元的有16只,发行规模大于或等于3亿元的仅有7只。其中上海国投2003年1月13日推出的基金债券组合投资资金信托规模才200万元,创历史最低;外贸信托在2月10日推出的医疗器械租赁信托资金,规模竟然也只有300万元。

目前信托产品热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托预期收益远远高出同期银行利率、同期国债收益率和同期企业债收益率。其中,新疆国投的产品预期收益最高为5-13%,外贸信托的产品预期收益达到6%,预期收益达到4%以上的有14只,预期收益最低的也有3.2%。预期收益率最低的新华信托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收益率也有3%。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这样的收益诱惑力较大,所以一旦推出即受到市场欢迎,已经成功发放的信托产品大部分在20天左右甚至在不到一周时间就已售完。

5、信托机构开始与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信托产品灵活发放方式使其成为良好的资金流平台,因此被各路金融机构相中。信托产品中开始出现其他金融机构的身影。外贸信托为租赁公司发放了300万元的医疗器械租赁融资的信托产品;西部信托推出的定向电力信托贷款由陕西省农行、省建行和西安市商业银行联合发行,信银合作成为信托业新趋势。

6、信托产品的设计中引入政府回购、担保、股权质押等信用加强手段。新疆国投发行的企业重组投资信托中,甘肃宝信电力担保有限公司成为资金使用人之一,从而降低了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

信托法 篇4

关键词:公益信托,慈善信托,构建

近年来关于“善款不善用”以及“诈捐”之类报道屡见于报端, 人们对于各种慈善类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降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及加强对其监督外, 我们需要在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 可以利用信托方式来规范目前的“慈善捐赠”, 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公益信托的界定

我国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并没有一个概括性的表述, 而是在第六十条中采取了列举式的阐述。仅说明为七大类目的公共利益的是为信托。定义方面, 我国学者对公益信托也有比较简单的阐述, 即“公益信托就是指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信托[1]”。

大陆法系国家中“公益”指那些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任何行为。日本《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的定义较为典型, 日本信托法认为公益信托为“以祭祀、宗教、慈善事业、学术、技艺以及其他以公益为目的的信托”。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中对公益信托的理解与英美法系的慈善信托相对应, 我国很多学者也以信托的目的是否具有公益性为分类标准, 划分为私益信托和公益信托两种[2]。也有学者认为, 二者不可混同, 公益信托具更广泛的内涵, 包含了慈善信托与非慈善信托。那么, 何为慈善信托?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是何种关系?

二、慈善信托的界定

慈善信托, 在英美法系其表述为charitable benefit, 在我国很多时候表述为公益信托。美国《信托法重述 (第2版) 》第348条规定“公益信托是涉及财产的一种信赖关系, 这种信赖关系是设立该信托的一种结果, 并且由持有该财产并负有衡平法上义务的人为公益目的而处理该财产。”[1]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 “公益”一词是指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行为。而“慈善”一词却是指对人的关怀、慷慨而富有同情心。由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具有公共利益的慈善信托是公益信托的一种。

而在英美法系当中, 为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设立的信托只是慈善信托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慈善信托都必须要满足为公众谋利的条件。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 解除贫困的信托, 并不需要必须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 在法律上也是公益信托。但在美国, 即使是为解除贫困而设立的信托, 也必须要具备社会公益性的特征。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慈善信托和公益信托何者外延更大, 谁包含了谁的认识不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们都认为公益信托与慈善信托之间存在着关系。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 “慈善”和“公共”都不是一回事。慈善具内在性, 公益具外在性;人们主观上的“慈善”表现形式多样, “公益”则多为外化了的表现。笔者以为, 这与各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我国规定了公益信托, 《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的公益信托的范围来看, 其内容均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而结合传统观念中公益与私益的划分, 笔者以为, 在我国单纯将公益信托规定为公益信托是不无道理的。或许我们可将其他的一些具有慈善性质的信托仅仅看作是那些信托的“个性”是“慈善”。

三、公益信托的目的

公益信托的目的, 简单说来就是为了公共利益, 但其也可以具体进行一下阐述和划分。

(一) 信托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公益信托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公益性, 因此, 公益是信托的首要目的, 这也是公益信托最基本的特征。要设立有效的公益信托, 其信托目的必须是法律认可的, 在我国可以根据我国《信托法》第六十条推出其范围, 尤其最后一款明确提出“公益”二字。

(二) 必须是为了现实存在的完全的公益目的

公益信托的这一特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即:现实存在性和完全性。

所谓现实存在, 是指公益信托的设立必须能够确实造福社会, 它的作用应该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感受的到的, 不能仅仅是设立人的主观感觉而已。一项信托若非为客观、实际的公共利益, 即使它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够认定其为公益信托。

信托的目的的完全公益性, 主要是针对那么目前不止一项的公益信托而言的。即委托人在出资设立公益信托的时候, 如果所指定的目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则要求其指定的每个目的都必须具有公益性, 否则就不能成立一个公益信托。我国《信托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公益信托的目的, 明确规定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这就表明公益信托的目的是具有完全公益性的。

四、我国公益信托现状及制度完善建议

我国的信托制度诞生于20世纪初, 但其真正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 改革初期, 百废待兴, 许多地区和部门对建设资金产生大量需求, 为适应社会需要, 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顶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诞生了。1980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回复和开办了信托业务。至今信托业经历五次全国性的清理整顿。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结束了中国信托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但自从1988年国务院发布《基金会管理办法》以来, 基金会在中国运作的“轰轰烈烈”, 公益信托在我国并未于公益事业舞台上扮演本属于资金的重要角色, 这与公益信托因其独有的制度优势在英国、美国等普通法系国家的普遍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如今有法规定却少有实施的局面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人们对于公益信托的认识不够。由于历史文化的缘故, 当发展公益事业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政府机关, 即使是自己去做, 也鲜有了解公益信托的, 以至于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为了公益事业捐献给各个基金会而不知道寻找公益信托组织并进行公益信托。

其次, 信托法治不够健全。我国的信托法虽然已经颁布多年, 2006年也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但对公益信托的规定并不是非常的细致, 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操作办法和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也使那些有意以公益信托方式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没有开展活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再次, 目前我国公益信托的受托人社会公信度不够, 流程不透明, 捐助者对于捐款流向不清楚, 对捐款乃至公益信托都缺乏信心。许多人甚至采取自己直接单一资助的方式来保证钱能够到特定人的手中而非被人“截留”。

另外, 我国设立公益信托准入门槛较高。我国采取大陆法系的做法, 明确规定设立公益信托应当经过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批准, 未经批准, 不得以公益信托的名义进行活动。而这样的规定在无形中增加了设立难度, 审批程序也较为繁琐。我国的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实际上是指依照规定的职权, 分别负责主管涉及公益目的的事业的政府相应部门, 处于没有统一的审批机关的状态。若一项公益信托涉及了并非一个, 而是多个的公益目的, 就需要分别报请不同的主管部门审批。公益目的越广泛, 设立公益信托就越困难。审批人员的行政行为出现盲动性, 其自由裁量权被无限放大。[3]

找到了公益信托在我国“低调”的原因之后, 我们应当怎样做去让公益信托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自然是先让公众了解公益信托, 加大有关公益信托的宣传。目前人们大多只了解国家慈善救助、民间基金会或慈善机构, 对于公益信托的了解不足, 针对这一点进行宣传, 或许会有些成效。但要想真正让人们采取公益信托, 仅仅靠宣传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 我们需要完善立法, 对于公益信托配套的法律法规尽快加以细化和完善。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 实施起来才更让人放心。

再次, 我国信托法中第六十三到第六十八条虽然对于公益信托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规定, 但是对于监管等力度并不是很强, 需要再进一步明确进行规定。

此外, 对于公益信托的门槛可以适当降低, 程序简化, 专门设立独立的审批机关。有人认为我们应参考英美的登记制度来将审批改为事后。审批仅作为是否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认可公益地位方面的手段。笔者认为这样也是可行的, 不仅节约了资源, 简化了程序,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税收的逃避问题。

自1998年大洪水一些企业“言而无信”行为被曝光以来, 人们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捐款等事项的关注一年比一年多, 也一年比一年细致。2010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相关事件也不少。人们对于各种慈善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相信除了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以及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之外, 在完善制度方面, 我们可以考虑公益信托, 从而使公益信托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亭.信托法[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孟洲.信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赵怡博.我国公益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008.

信托公司股权类信托计划 篇5

股权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转移给受托人,或委托人将其合法所有的资金交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该资金投资于公司股权。股权信托中,如果受益人为企业的员工或经营者,则称为员工持股信托或经营者持股信托。

基本的股权信托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股权管理信托,即委托人把自己合法拥有的公司股权转移给受托人管理和处分;另一种是股权投资信托,即委托人先把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信托给受托人,然后由受托人使用信托资金投资公司股权并进行管理和处分。在股权投资信托中,受托人以信托资金等所投资的公司股权,其所有权自然地登记在受托人的名下,信托财产则由初始的资金形态(逐渐)转换成了股权形态。

股权信托的特征

(一)最终以股权作为信托财产。初始信托财产可能是公司股权、资金或其他财产,如果信托财产是后两者,经过受托人的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将(逐渐)转换成为股权形态。

(二)委托人可以是单一主体或是集合主体,可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三)根据信托合同的约定,股权管理和处分权可以部分或全部由受托人行使。在股权信托关系中,受托人可能拥有部分股权管理和处分权,此时受托人行使股权的投票权和处分权时要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受托人如果拥有全部股权管理和处分权,此时受托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股权进行独立的管理和处分。

(四)股权投资信托是信托机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核心目标是投资回报,而不主要是对目标公司进行控制。股权投资信托的实质是资金信托。股权管理信托是信托机构“受人之托,代人管理”股权,其核心内容是股权表决权和处分权的委托管理。股权管理信托的实质是财产信托。

股权信托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

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就是通常业界所说的信托机构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核心目标是投资回报,而不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委托人设立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的目的是通过投资股票而实现合适的风险收益目标。委托人之所以选择股权信托的方式来进行理财,是因为委托人看中作为受托人的信托机构具备的专家理财能力。在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中,委托人本身对利用股票表决权来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并不感兴趣,所以,委托人倾向于把表决权全部转移给受托人。同时,由于委托人信任受托人具备专家理财能力,而委托人本身缺乏专家理财能力,所以,在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中,委托人也倾向于把决定股票买卖的处分权全部转移给受托人。所以,在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中,委托人考评的是受托人综合运用股票处分权和表决权所能给委托人实现投资回报的能力。所以,对于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来说,信托机构所作的股票处分和投票表决决策体现的都是信托机构本身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委托人本身的价值判断。

最为典型的投资理财型股权信托就是契约型股权证券投资基金。契约型股权证券投资基金是在《信托法》基础上,通过引入证券投资基金立法来对其信托关系结构和操作结构进行标准化,而形成的一种标准化的大宗信托产品。在契约型股权证券投资基金中,委托人和受益人都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受托人则为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机构,信托财产主要是以上市公司股票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标准化的信托结构中,委托人把信托财产中股票的投票表决权和处分权全部转移给了负责基金投资决策的基金管理公司,而基金资产的财产所有权则全部转移给基金托管机构,基金托管机构履行着基金资产保管的职责。所以,委托人不能限制基金管理公司行使上市公司股票的表决权,委托人和上市公司实际上是相互隔离的,委托人不可能对上市公司构成控制关系。委托人所能做的只是在基金持有人大会上通过表决来选择基金管理公司。另外,由于股权证券投资基金采取的是分散投资策略,法律法规也规定基金对一只股票的投资不能超过上市公司总股份和基金净资产的一定的比例上限。比如,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一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合并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超过该公司总股份的10%。因而,证券投资基金在客观上也不会对上市公司形成实质的控制。

二、管理型股权信托

管理型股权信托可以说是信托机构“受人之托,代人管理”股权,其核心内容是股票表决权和处分权的委托管理。委托人设立股权信托的目的是通过信托持股来达到特定的股权管理目的。对于管理型股权信托来说,委托人注重于自身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所以,和股权相关的表决权和处分权实质上只是部分转移给受托人的。委托人通过与受托人缔结股权信托合同来具体规定,受托人以何种方式来行使股票的投票表决权和处分权,使得这些权利的行使能够实现委托人或者委托人的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表决控制力。

股权信托的应用

(一)股权投资信托

相对于其他运作方式的信托计划,股权投资信托可能会实现较高收益,但同时要求信托公司本身具有较高的投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股权投资信托是信托公司较之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也是信托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股权投资信托区分为单一和集合信托,还可以分为指定股权投资对象和非指定股权投资对象两类。集合资金、非指定用途的股权投资信托是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雏形。

(二)股权融资信托

股权融资信托可以区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委托人先将持有的公司股权委托信托机构设立股权信托,然后再将股权信托受益权向社会投资者进行转让,从而实现融资的职能。第二种情况,为了避免股权过户,委托人将股权收益权设立信托,然后再将股权收益权信托受益权向社会投资者进行转让,以股权质押实现风险控制。第三种情况,信托公司设立股权投资信托,由第三方(往往是股权投资对象的关联方)到期回购股权来实现受益人的收益,典型案例如杭州工商信托推出的浙江水泥有限公司股权投资资金信托计划。这种情况虽然形式上是股权投资信托,但本质上是实现融资的目标,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是股权融资信托的一类。第四,也是股权投资信托,信托期间届满时也是关联方回购股权实现受益人收益。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股权投资对象(企业)的控制力,受益人设计成优先和劣后两种形式,股权投资对象的关联方成为劣后受益人,从而放大了信托公司对股权投资对象的控制力。

股权融资信托的实质是股权资产信托(证券)化,是一种基于资产信用的融资方式。可以认为,只要具有优质或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股权资产,即使委托人本身的整体信用欠佳,理论上也具有通过股权信托的方式来实现融资的可能。总之,股权融资信托既可以满足股权持有者的融资需求,也为投资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投资渠道。

(三)股权管理信托

在股权管理信托中,委托人设立信托的目的往往是实现委托人对于股权的一种特殊管理目的,委托人通过信托合同,在表决权和处分权方面对受托人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受托人的股权管理职能有:以股东身份使认股权、配股权、收益分配权、表决权、监督权等项权力;向受益人支付取得的股权收益;根据受益人的意志转让其股权信托受益权等。除此之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提供一些衍生的股权管理和服务职能,如帮助协调委托人之间或者委托人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关系;代理委托人出任公司董事、参与公司管理,等等。在股权管理信托关系中,股权信托的管理职能体现得最为充分。

股权信托的优势

在我国,股权信托是新出现的一种信托业务,它具有多项职能。在管理、投资 融资方面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进一步促进了股权信托业务的发展。

1、专业理财和资本运作的优势

信托公司作为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 具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人才优势。能够较好的管理客户的股权。

2、信托制度的优势

(1)权利细分的职能:股权可以细分为所有权、处分权、受益权和表决权。委托人可以将股权的全部信托给受托人,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项和几项信托给受托人。表决权信托就是将股权中的表决权单独信托给受托人;

(2)权利的集中管理职能:信托公司可将不同委托人的股权集中管理,这样做,可以很好的维护中小股东的权利 例如,中小股东所持股份较少、股权分散 在企业的重大事项表决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中小股东可设立表决权信托 由信托公司将他们表决权集中起来行使,这样就能很好的对一家独大的现象进行制约。(3)资产隔离作用:《信托法》规定,信托财产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封闭效应。信托一旦成立后,信托财产就有了独立性。在信托存续期内,信托财产所有权不属于信托当事人。法院对信托财产也不能强制执行。因此,可以利用信托的资产隔离作用,将债务纠纷隔离,盘活不良资产。

3、为以股权进行融资提供了可能

目前,股权质押贷款还存在一些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银行在处理以股权进行融资的业务上一般都非常谨慎。因此 以股权在银行进行融资的渠道并不是很通畅。信托公司可以利用制度上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股权信托具有的诸多独特的优势 都为股权信托业务的发展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开展股权信托业务存在的问题

股权信托作为一种财产权利转移和管理制度 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但是由于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信托回归本业的时间较短.信托法规和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再在股权信托的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股权信托登记问题

股权信托需要将股权所有权由委托人转移到受托人名下 这是股权信托关系成立的要件之一。然而,现有的股权登记制度没有对股权信托登记做出规定,致使股权登记机构无法受理股权信托登记业务。如果要进行登记只能按照股权转让方式办理,而这必然涉及到因股权信托关系的设立和解除引起股权转让和返还所成的营业税双向负担问题。

实际上股权信托并非股权交易行为。不应承担交易税。由于制度上的不配套,影响了股权信托业务的规范,极大的限制了股权信托业务的发展规模。在我国未按规定进行信托登记的法律后果比较严重,即信托不发生效力。但信托法关于信托登记的规定过于原则。登记的主体,登记程序等均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可操作性。随着信托业的发展。信托品种的丰富,信托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2、股权信托税收问题

如前所述,在我国没有明确规定股权信托登记制度下.如果要进行登记只能按照股权转让方式办理.这就涉及到营业税双向负担问题。其实,股权信托并非股权交易行为 不应该承担交易税。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针对信托产品的税收没有明确规定.极大地阻碍了股权信托业务的发展。

3、股权信托收购中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

信托法 篇6

4月22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向全体会员单位提出倡议,将本次公益信托活动分两步,第一步救灾捐款,倡议各家信托公司本着自愿原则,采取机构捐资、组织员工筹集善款等形式踊跃捐款,统一采购救灾物资运达灾区;第二步尽快组织协调有关民政部门,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组织信托公司尽快设立公益信托,为芦山灾后重建提供金融支持。

发展进程缓慢

公益信托,又称慈善信托,通常由委托人提供一定的财产设立,由受托人对该财产进行管理处分,并将信托收益用于指定的公益目的,例如救济贫困、救助灾民、扶助残疾人等。

与国外成熟的公益信托相比,我国的公益信托还处于起步阶段。

监管部门对公益信托的规定并不多,仅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银监会紧急下发《关于鼓励信托公司开展公益信托业务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而受制度性障碍,近年的公益信托发展进程仍十分缓慢。

2008年6月6日,全国第一个以“灾后重建为目的的公益型信托计划”由西安信托(现更名为长安信托)在西安成立,成为金融机构援建灾区的最新模式。

与此前仅将超出一定赢利比例的部分用于捐赠的公益信托计划不同,“西安信托5?12抗震救灾公益信托计划”自成立伊始,就完全不谋求获利,每个环节都追求透明与无赢利,项目历时三年完成,被誉为国内首只真正意义上的公益信托。

“公益信托允许公开宣传,也没有起点限制,对真正的公益信托应予以鼓励。公益信托相较目前官办的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和公益方式有很多优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捐赠人的公益目的,发挥信托机构资产管理专长,提高公益资产的使用效率。但目前了解的人不多,缺乏配套制度,如信托法要求审批,但谁来批就不清楚,以及接受非货币资产捐赠的信托登记等问题,都对这一公益方式的推广造成影响。”一位资深信托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纯公益信托稀缺

目前国内的公益信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式公益,通过小额的捐赠或慰问津贴等来体现公益,受益人和委托人相同,而除了降低投资门槛,其他与一般集合信托产品无异。另一种则纯粹以公益为单一目的的信托计划,完全为社会公共利益,受益人不完全确定。

只是,就目前而言,市面带公益性质的信托产品居多,完全专注于公益领域的纯公益信托屈指可数。“有的产品虽包含公益的因素,实质却为融资性集合信托,产品不乏涉猎有限合伙、地方融资平台或房地产开发。”

因此,安信信托“关爱系列”产品屡降投资门槛在市场引起了很大争议。

“关爱系列”前期推出的三款产品中,无论是“巴经建投基础设施贷款信托计划”(第一期)的地方平台融资;还是“青岛海泉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高档住宅小区开发;抑或“新湖控股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信托贷款的方式为新湖控股有限公司融资2亿元补充现金流,无股权质押和土地抵押,完全凭借新湖集团担保增信,它们较高风险的设计都令人诧异。

产品中都添加了慈善元素,投资者每认购1元,需按照万分之三的比例另行支付一笔公益捐赠资金,且300万以下的投资人必须进行公益捐赠。

而业内看来,如此“打擦边球”的设计不仅不合乎公益信托的真实本意,甚至有假借“公益”之名,从事风险偏好不对等的投资之嫌,甚至可能令不合格的投资者蒙受损失。

“这显然不是公益信托,只是在利用公益的概念。信托目的不是为了从事公益,而将融资性集合资金信托套用公益信托的规定,肯定说不过去。”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拟建统一公益信托

制度的缺失往往令信托公司无所适从。

例如税法规定,公益事业捐赠人在将财产转移给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时享有税前扣除一定捐赠额的优惠,但税收优惠限定于向非营利性机构或国家机关的捐赠。委托人捐赠于非营利组织之外的受托人从事公益事业,税收减免问题无法可依。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雅安灾后重建方面,目前业内有意将信托公司集合起来,统筹安排,设立统一的公益信托。

“通常来说,国家救灾体系都有统一的安排,如果单个信托公司做,不论是规模要求,还是救灾项目沟通,都会花费很大的成本和时间,而若以组织形式协商统一介入,将不同公司的力量纳入,不论是募集资金,还是对接救灾项目,效率会大大提高。”上述知情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而在业内看来,在公益信托相关办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未来公益信托的发展,还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讨论。

信托的应用——事务型信托小考 篇7

信托, 按其词义解释, “信”即信任, “托”即委托, 合而为一, 就是信任委托。法律意义上的信托概念形成于800年前, 是基于资产所有者将控制权转交给他所信任的第三方, 在资产所有者出国的多年中, 第三方为其家庭保管资产。而此类信托也表明, 受托人只能处理财产而非真正的受益人, 也不是财产的真正拥有者。

信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代, 古埃及人用遗嘱的方式把自己的财产信托出去, 转入给子女亲属。到了古罗马时代, 信托遗赠已成为古罗马法律遗赠制度中的一种间接遗赠方式。现代信托制度是在英国形成的, 17世纪的欧洲, 随着政府和公司发行债券的发展, 投资者越来越希望能够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债券, 而不是等到兑付期再得到回报。为了促进业务, 债券不再使用实名制 (持有者既是兑付对象) 。然而如果债券凭证丢失或被偷, 真正拥有者就无法证明这个是他的资产。19世纪, 信托概念就是被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且还为投资者和发行者都带来了额外的利益。债券发行者不用发行不记名债券, 而是签订信托契约, 发行者必须在到期日将资金兑付给受托人, 然后受托人将根据承诺兑付给投资者也就是信托受益人。当投资人将债券卖给其他人时, 在契约签订时所注册的信息也会得到更新。这样就解决了丢失或被偷的威胁, 因为只有受托人可以代表投资人从发行者那里得到兑付。如果发行者在遵守义务上有困难或者希望可以修改发行条款, 受托人也就扮演了投资代表者的角色。所有的发行者只要和受托人进行沟通就可以了。受托人通过投资人的注册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指示, 通过表决来应对发行者所提出的要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受托人允许不通过咨询投资者直接对发行者所提出的修改进行回复。也就是说, 受托人对投资者负有法律责任, 在任何条件下要为做出最有利于投资者的决定以防止任何对投资者不利的修改。根据市场条例的不断演变, 产生了一整套例法来更好的管理受托人, 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三方关系, 适用于所有信托契约中所出现的纠纷。

从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知道信托的本源就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自己的相关财产委托受托人进行运作, 而信托最早的功能其实是信托的财产保管功能。现代信托的功能主要有:投资融资功能;代人理财功能;财产保护功能;社会公益功能。

二、我国信托行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风险

目前国内的信托公司都主要把业务集中在信托的投融资功能上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尚处于高速成长中, 市场需求巨大, 到目前为止, 中国金融市场仍然以服务于企业融资为核心;其次对于信托公司来说, 信托的投融资功能为信托公司创造的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功能所带来的利润, 信托公司由于人员较少, 因此也不愿意做财产保护及社会公益方面的业务。

但是, 当所有的信托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信托的投融资功能的时候, 整个信托行业的风险正在渐渐增加。众所周知, 国内金融市场中, 企业融资绝大多数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信托公司为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需求, 给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是要远远高于同期银行的基准利率, 在与银行争夺客户的竞争中, 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 一定会选择银行贷款而不会选择信托贷款, 因此只有那些从银行贷不到款, 但是又愿意承担高利息的企业才愿意选择信托贷款。在目前的市场中, 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一般也只有与房地产及证券相关的行业, 我们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正相关的, 目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 证券市场始终不景气, 使这两个行业的盈利空间大大缩小, 而信托公司的信托贷款却大都集中在和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企业中, 因此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而一旦国家放松银行对这两个行业的控制, 信托公司又将面临失去大批业务的尴尬境地。可以这么说, 国内信托公司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信托的投融资功能上, 而忽略了信托的本源作用。

根据国内最大独立财富管理机构之一诺亚财富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 2012年是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到期高峰, 全年约有1000多亿的房地产信托需要到期兑付, 由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没有结束, 很有可能导致部分房地产信托项目无法兑付, 无法兑付的房地产项目又可能会被强制执行, 会造成房价继续下跌, 房价下跌将进一步影响房地产信托的到期兑付,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 回归信托的本源, 获得安全稳定的收益, 是未来信托行业利润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将不涉及企业投融资的相关信托业务统称为“事务型信托业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具体的事务型信托业务的应用。

三、事务型信托的应用

(一) 第三方保管业务

“第三方保管业务”: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 需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作为受托人进行, 受托人严格按照“第三方保管协议”履行职责, 根据交易的相关条件将资金或资产交付给交易中的相关方。

虽然“事务型信托业务”这个概念比较新颖, 但是, 其实我们老百姓早就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了其中的某些功能, 最常见的比如有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 银证转账中的“第三方托管”实际上这都是属于“事务型信托业务”中的“第三方保管业务”。在企业并购之间也常常会用到该项业务。

还有一些交易, 其实如果能够引入第三方保管这个概念, 则能够大大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 比如买卖二手房, 如果把买房的房款先放在独立的第三方保管账户中,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先付款还是先过户的时间差问题。另外现在很多网站推出了团购业务, 但是如果消费者没有消费, 或者其他原因希望退款, 网站都会以种种理由拒绝, 甚至有的团购网站在收取了消费者的团购款后直接消失,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团购风险, 但是第三方保管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并且增加消费者网购的信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虽然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以及其他一些第三方机构都在做第三方保管业务, 但是这里蕴藏了潜在的风险, 当客户把交易的资金转到第三方机构名下的时候, 这些资金其实是进入了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也就是说, 假如这些机构一旦经营不善破产, 这些机构的债权人完全可以要求对其名下的所有资产进行清算, 包括客户存放的资金。但是, 如果是信托公司来做第三方保管业务, 则这种风险将大大降低, 根据我国的信托法规定, 客户转入信托公司的资金是存放在信托公司开设的信托专户里, 是独立于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的, 也就是说, 法律赋予了信托公司特性, 即使信托公司破产, 客户的资金也将受到保障, 信托公司的债权人无权对信托专户中的资金主张权利。这也是信托公司比其他机构更适合于第三方保管业务的原因。

(二) 股票表决权信托

表决权信托可以将股票的收益权及表决权相分离。股票表决权信托可以用在企业之间, 也可以用于企业和员工之间。

我们国家对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份额有一定的限额。这主要是为了限制境外机构投资者在此企业中的表决权利, 以防止他们对企业产生过多影响, 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是他们发展的重要动力, 利用股票表决权信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青岛啤酒曾经做过类似的案例, 美国酿酒公司安豪泽布施与青岛啤酒签订战略合同, 青岛国资委同意安豪泽布施公司认购青岛啤酒的可转债券 (转成在香港上市的青岛啤酒股份股票) 。合同规定, 虽然债券可转成青岛啤酒发行的27%的股份, 但安豪泽布施公司不行使超过20%股份的表决权。最后签订的表决权信托合同规定, 当安豪泽布施公司将可转债置换的股份超过20%的时候 (比如说27%) , 那么其中超过的部分将以信托公司 (受托人) 的名义为安豪泽布施公司设立信托。受托人将7%的青岛啤酒的股利支付给安豪泽布施公司, 同时也只会根据安豪泽布施公司的指示, 在通知青岛啤酒后, 出售该部分股份。而当需要行使那7%的表决权时, 受托人仅依照青岛国资委的要求进行表决。安豪泽布施公司不能干涉青岛国资委表决的任何指令。通过信托机制, 将表决权与经济利益分割, 满足了中方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双重需要。

(三) 员工受益信托

员工持股信托主要用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公司管理层为了挽留和激励员工, 将一部分股份委托给信托公司 (受托人) , 并委托受托人在特定条件下转移给员工 (受益人) , 有时是免费发放给员工, 或者员工有权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获得上述股份。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家跨国审计公司将其咨询业务出售给其他公司。新公司希望员工能在购买完成后继续留在公司效力。在这项信托计划中, 新公司向信托公司 (受托人) 发行新的股票, 受托人代表员工持有这些股票。如果员工在3年内没有离开公司, 股票将由受托人免费转移给员工, 员工可以选择继续持有或者出售。如果员工在3年内离开公司, 那他们则将丧失全部的所有权, 这些股票将按比例分配给其他受益员工。

除了上述三种事务型信托业务以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业务也属于这一范畴, 比如封锁期信托、抵押品信托、遗产信托等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可以预见个人和机构对这种事务型信托需求会越来越大,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事务型信托的操作方式也将越来越简单, 这也为事务型信托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笔者相信, 事务型信托在给客户方便的同时, 也会成为信托行业的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赖源河, 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2 (]日) 中野正俊, 张军建, 信托法[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1]赖源河, 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2 (]日) 中野正俊, 张军建, 信托法[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3]潘玉萍.中美受托人忠实义务比较与受托人义务立法启示[J].江苏商论, 2004 (, 12) .[3]潘玉萍.中美受托人忠实义务比较与受托人义务立法启示[J].江苏商论, 2004 (, 12) .

[4]江平.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民商法学, 2005 (, 04) .[4]江平.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民商法学, 2005 (, 04) .

信托法 篇8

未取回信托财产是在信托项目清算后, 受益人、委托人或其法定的继承人无法在清算时取回、暂时由受托人代为保管的财产。信托项目清算结束后, 该项目不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其会计核算主体消失, 理论上相关账户要全部结清。因此对于未取回的信托财产, 只能在受托人——信托公司自有业务的核算体系中反映。

1 对未取回信托财产核算的基本思路

(1) 如果未取回信托财产为货币资金且受益人为自然人, 信托公司可以在银行以受益人的名义开立定活两便存单, 信托公司对该存单进行登记, 纳入表外业务管理。

(2) 如果未取回信托财产为货币资金且收益人为机构, 由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开立专户存储, 纳入表内科目核算, 确认为一项应付款项。银行专户开立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的信托项目单独开立账户, 以便于明确代管期间资金孽生的利息。

(3) 如果未取回信托财产为非货币资金时, 将该信托财产作为信托公司代保管财产进行管理和表外核算, 不反映在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

2 未取回信托财产核算的具体方法

未取回信托财产在表内核算的科目主要有“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表外核算的科目主要有“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并且设置表外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登记簿。

2.1 未取回财产为货币资金时

(1) 收益人为自然人。

信托公司在银行以受益人名义开立定活两便存单后, 以存单登记表外科目:

收入: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将存单交给受益人或其继承人时, 保管部门填制代保管物品领取单, 领取人签字后交付, 同时据领取单记录:

付出:代保管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2) 收益人为机构时。

首先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在银行开设专户, 将未取回的信托项目专户上的资金转入, 同时撤销信托项目专户。信托公司自有业务根据资金到帐凭证记账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 (xx信托项目)

收到账户的孽息时, 根据利息单作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 (xx信托项目)

最后, 受益人或其继承人领取该财产时, 转出交付该专户资金及利息, 根据资金付出凭证作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未取回信托财产 (xx信托项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撤销此银行专户。

2.2 未取回信托财产为非货币资金时

当未取回信托财产为非货币资金时, 信托公司要将该信托财产作为表外代保管业务核算, 其实物与单据的流转如下:

首先, 信托业务部门将未交付的信托财产交客户服务部门保管, 保管部门填制代保管物品收据, 作为物品移交部门交出资产的凭据和财务部门登记表外科目的原始凭证。同时财务部门根据收到的代保管物品收据登记表外科目明细帐:

收入: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然后, 受益人、委托人或其继承人领取时, 保管部门填制代保管物品领取单, 收受人签字后, 交付信托财产。同时财务部门依据该领取单登记表外账目:

付出:未取回信托财产——xx信托项目

最后, 保管部门每期期末编制代保管物品库存表, 交财务部门核对表外账。年末, 保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共同盘点代保管尚未取回信托财产, 确保账实相符。

3 未取回信托财产的披露

期末, 信托公司要对未取回信托财产状况进行披露。表内核算的未取回信托资金通过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对外披露;对于表外核算的未取回信托财产, 期末信托公司通过编制表外业务统计表和报表说明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1]戴建兵, 倪馨.信托与租赁[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2) .

信托法 篇9

一、信托业务创新现状

截至2010年9月末, 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29570.16亿元, 其中集合资金信托产品4800亿元, 占16%, 单一资金信托产品23390亿元, 占79%, 银信合作产品余额18932亿元, 占64%。而在银信合作产品中, 较为保守的估计, “通道型”产品的规模约占到70%, 即13000亿元左右。

总体来看, 当前我国信托公司创新业务开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新增项目的信托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 即银信对接产品。截至2010年9月末, 我国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信托项目金额占全部存续信托项目的64%。二是存续项目中以新股申购及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为主, 两种投向分别占比22.82%和40.65%, 合计占比63.47%。三是创新类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监管部门推动下, 我国信托公司推出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证券投资信托项目、黄金投资信托项目, 以及准公益性投资信托项目均为国内信托产品市场首发,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公司产品创新意识及研发能力的显著提高。

二、信托产品创新优势分析

(一) 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新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及《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对信托计划发行份数、发行起点金额的限制, 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划出了空间。同时, 新两规通过禁止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进行实业投资等, 进一步明确了信托公司“代人理财”的业务特性, 指明了信托公司下一步发展方向, 另外通过设置信托贷款比例等, 促使信托公司必须实现信托业务全面转型, 不断提升信托业务的含金量, 以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的信托产品满足高端金融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二是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 引导信托公司加大主动管理类信托产品的开发, 培育核心资产管理能力的监管思路也在有步骤地实施, 通过对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定期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手段, 有效控制风险。三是针对信托财产规模占比最大的银信合作业务, 相继颁布《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及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要求信托公司从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风险控制、存续资产监控、信托资产收回, 全程自主操作, 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 特别是在与商业银行合作的信贷资产转让合作中, 实现“洁净交易”及“风险自担”, 以此推动信托公司强化自主管理能力。

(二) 市场定位更加清晰

新办法实施后, 信托公司压缩固有业务, 积极拓展信托业务, 希望通过快速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 各公司首先意识到大力开发合格投资人资源, 切实提升信托产品研发能力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增加人才及智力储备, 包括从其他专业机构引进专才, 扩大与外部专业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合作, 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等, 如当前较为流行的“阳光私募”型信托产品, 引入外部投资管理人开发私募股权投资及QDII产品等。

(三) 综合业务平台优势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信托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及广泛性”的制度优势, 信托公司具备投资运用范围广、财产独立性高等优势。此外, 信托公司还可利用信托受益权制度优势, 通过进行优先、劣后受益等分层设计, 约束外部投资管理人行为, 保障受益人利益。当前, 各信托公司为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 增强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借鉴“基金模式”运作管理信托产品, 实施组合化的投资组合及策略、实行信托净值管理、设置开放、半开放等信托资金赎回机制等, 进一步凸显了信托产品的综合业务平台的优势。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 信托业务创新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公司自主管理类、创新型信托产品依然占比较低, 产品创新主要采取碰客户、赶市场 (机会) 、靠管理人员 (投资管理人) 的短期产品开发模式, 尚未形成持续业务创新、产品研发机制。业务发展及创新战略不清、产品研发及储备政策不明确、正向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如银信合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创新主要依赖外部投资管理人, 现行的激励机制更侧重于对信托业务规模、信托报酬完成情况的考核, 对业务创新及产品储备尚无对应的正向激励机制等。

(二) 粗放型的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仍然存在部分信托公司创新乏力, 自主管理能力极低, 信托产品业务以片面追求“通道型”、“平台型”、信托报酬率极低的银信业务合作为主要方向, 作为专业理财机构, 却难以提供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业务收益率的创新产品。但此类“以量取胜”的信托业务受外部政策环境 (如信贷规模调控、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等) 的影响波动明显,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 信托业务发展是缺乏可持续性。

(三) 研发人员、营销服务及项目管理团队配备不足

当前, 相较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信托公司的研发力量最为薄弱, 研发投入十分不足, 有的信托公司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研发部门及岗位。各公司专业营销、服务人员普遍配备不足, 一般由信托经理一人兼任, 长远来看不利于信托创新产品的专业化管理。项目管理团队急需加强, 目前各公司涉及创新业务的操作及管理等技术或手段方面主要依赖外部投资管理人, 受托人在信托财产管理过程中处于非核心地位, 收益分配处于劣势, 难以形成可持续性、较强盈利能力, 这也能够说明就私募股权投资信托 (PE) 业务, 当前多数信托公司还无法独立进行管理, 必须以来于外部投资管理人。

(四)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急待极加强

尽管当前信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但尚未完全建立与其创新业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如有的公司设立的证券集中交易管理系统, 实际运行中还无法及时实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及内部稽核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流及反馈, 高级管理层获取管理信息及时性存在一定障碍。此外, 在客户需求分析及关系维护、项目中后期管理、风险预警及报告、数据信息的集成以及风险管理模型的构造方面, 各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

(五) 创新业务加大了风险管控压力

投资类信托产品涉及的各类市场风险、投资管理职责外包风险等均对信托公司现有的风险管理流程、手段及方式等带来较大挑战。如各公司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合规管理等内控制制度中, 对创新业务隐含的特定风险尚未有明确体现, 包括尚未形成对投资管理人的审慎选择标准、流程, 内审部门及合规管理部门尚未明确将公司对投资管理人的监控情况作为跟踪评价内容等;公司管控市场风险的手段, 如进行交易止损、风险预警、市值重估、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压力测试等仍比较欠缺, 应对市场逆转及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急需提高等。

四、提高信托公司业务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

(一) 引导公司建立和完善信托业务创新机制

监管部门要引导信托公司落实银监会《信托公司治理指引》要求, 根据内外部环境因素及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及信托业务发展规划,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公司创新业务, 特别是自主创新业务发展规划及政策, 保证各项业务创新契合公司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引导公司确立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及研发模式, 明确公司市场定位, 突出对信托产品的研发储备及分类管理。引导公司建立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激励的组织架构及绩效考核制度, 加大对信托业务创新的正向激励和考核。引导公司加大履行亲自管理义务的信托产品创新力度, 积极培育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及管理团队。

(二) 公司应加强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及管理团队建设

信托公司应注重关键人员的引进与培养, 强化研发团队对信托业务创新的智力支持。加大营销管理团队建设, 认真履行客户KYC程序, 通过识别和评估客户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 掌握客户对具体理财产品的需求, 完成对客户的细分及差异化管理, 建立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关系资源, 实现以产品研发创新为导向的营销管理模式。持续加强员工培训, 切实提升管理团队整体素质。

(三) 注重及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托公司应逐步建立与其信托业务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 能有效覆盖信托业务的各个关键环节, 实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流及反馈, 可以持续地向管理层提供风险变化情况并进行预警。积极研发适用的风险管理模型, 不断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引入客户关系管理 (CRM) 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深度营销管理。

(四) 切实提高创新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信托公司应加强对创新业务中各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以流程建设和改造为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司创新业务发展的风险控制部门及职责分工, 逐步实现创新业务研发、项目推介及营销、中后期管理、清算环节的适度分离及相互制衡, 重点加强部门及岗位间风险管控职责的执行力。信托公司应继续加强合规管理的事前控制与稽核审计的事后监督职能, 注重创新业务合规风险管控。重视和加强投资管理外包风险控制, 包括建立审慎的投资管理人选取标准、流程, 完善相关尽职调查, 加强信息披露, 规范外部投资管理人行为。

参考文献

信托法 篇10

关键词:所有权归属,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公示

信托财产的独立, 功能在于充分保障信托受益人的权利, 赋予受益人权利超越信托关心内外当事人的优先特性。故, “信托制度的实质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这要求信托制度设计需要以信托财产独立性为要求和目标那么, 信托财产权属是否必须转移才能与委托人或者受托人之财产相分离呢?信托公示能否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之目的, 信托财产独立性又能否充当必须设计信托公示制度足够的理论依据呢?对于这些问题, 中国《信托法》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回答与反思呢?本文将以前述问题为主线, 展开探求。

1 出发点: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以信托财产所有权转移为必要

在信托起源的英国, 信托财产权利移转至受托人, 是信托法律结构的显著特征, 也被认为是信托获得独立性的重要条件。甚至一些学者简单的将信托财产所有权移转是信托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 非此, 即不成立信托。那么, 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1.1 英国法上信托财产所有权移转的重新认识

信托起源于英国, 而在英国法上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信托财产所有权转移的结构与特征, 这难免让引入英国信托制度的国家的学者, 想当然的认为, 所有权移转, 就是信托的本质, 是信托独立性获得的根本, 非移转所有权, 不为信托。同样性质, 例如法人成员的团体性是我们当初认识西方法人制度时总结概括的核心特征, 然而直到一人公司之出现, 我们认为团体性或者仅仅是一种历史性或者地域性的特征。聚焦到信托问题, 笔者同样认为, 英国法传统上将信托财产权转移设计为信托结构, 更多是出于历史性与地域性的因素, 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 并非信托决定性的核心要素与特征。

至于信托究竟真正起源于罗马法上的信托遗赠, 还是“肇始于英国土地法中的一些硬性规定”, 笔者在此不作赘述。那么, 为什么英国人在创设信托时, 总是把信托财产权利直接转移给受让人呢?对此, 有学者认为以下两项重要原则没有去应该得到充分的注意。

第一, 地产保有原则 (Doctrine of Tenure) 。

土地的持有人以其向其领主提供特定的劳役或服务为代价而持有领主土地的权利。在保有制度下, 不存在对土地的绝对所有, 持有人所持有的土地会因其未适当提供劳役或者对领主不忠而被没收;而领主虽然拥有对持有人的各种权利, 但他不能直接占有或利用土地, 也不能转让持有人持有的土地。伴随着法律变迁, 领主收回权逐渐被限制, 但另一方面, 保有人的继承人对土地的继承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第二, 地产权原则 (Doctrine of Estate) 。

英国法律从来没有将所有权概念适用于土地, 一贯重视占有 (seisin) 而非所有。seisin下发展出来的两个规则, 即根据权利延续时间的长短对地产权进行区分, 以及允许多人同时在同一土地上享有不同地产权的规则, 很好地处理了在保有基础上的各种地产权的关系。

因此, 我们可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英国普通法下的土地制度中的保有原则使得英国人有了创制信托的动机, 而英国普通法下的地产权原则, 尤其是权利和占有密不可分的规则, 使得英国人在创制信托时, 只能将土地在普通法下的权属移转于受托人, 因为受托人一旦占有了土地, 也就成为了土地权利人故, 英国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定原因形成了信托财产所有钱需转移的特征。

1.2 大陆法系对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三种模式

第一, 规定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受益人, 受托人只行使管理权。例如南非的继承信托中, 遗产的所有权属于继承人, 遗产的管理权则属于遗嘱执行人。第二, 德国和列示敦士登把所有权赋予受托人, 但规定了受托人对受益人的义务。我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也采取了这种模式。第三, 规定信托是一个能享有权利及负有债务的法人, 而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信托本身,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民法典。

据此, 引入信托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信托财产权属移转”的规定, 至少在实证法层面上,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信托制度而言, 信托财产权属移转并非核心或者决定性特征。

1.3 结论:信托财产权属移转并非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必要素

信托法确认信托财产独立性目的“在于通过禁止将财产运用于与信托无关的事务处理来为信托目的, 即委托人设立信托的目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换言之, 只有当现实交易对信托财产之处分不符合信托目的, 但是又因不欠缺物权法上所有权之依据而不能通过已有的民法制度来禁止时, 才产生了在信托法上特别的设计一套规则, 以特别禁止该种处分, 其中有效的思路就是设立一套将信托财产与其他所未设立信托的财产相区分的信托财产独立性制度, 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与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联系在了一起。回到信托财产独立性之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信托财产转为信托目的实现所用这一点, 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甚至更优的实现手段, 例如信托公示制度的良好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该目标, 并与信托财产归属移转之规定或者争论无涉。

2 落脚点:信托公示制度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基于前述分析, 我们需要在信托财产归属不转移的情况, 探讨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制度设计。这是在此, 信托公示制度也进入了讨论视野和必要。笔者认为, 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是有必要的:

第一, 信托公示能否起到对信托独立性的最佳捍卫;第二, 信托独立性是否为信托公示制度最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二, 信托公示, 究竟要公示什么?以及究竟应该怎么公示呢?

2.1 信托公示: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必要守护

2.1.1 衡平法上的解答:不存在信托公示制度

其实, 登记公示不是信托的要件, 因为信托属于衡平法, 而登记制度属于普通法。因为, “信托是隐蔽的 (veiled) , 这是英国法一项基本原则。”那么, 信托不需要公示, 如何才能保障交易安全即善意第三人利益, 如何才能优先实现受益人的权利呢?这样的制度设计, 在我们大陆法系国家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因为, 在英国衡平法上认为, 在财产交易中, 人们更加关注财产之本身, 而非财产之主体为谁, 如果设立信托公示制度则会明显增加多项交易成本:信托公示之成本, 交易相对人搜集信息成本、时间成本等等问题。另一方面, 衡平法上之信托, 将“委托人与受托人之信义义务 (fiduciary duty) 作为核心”, 单凭信托当事人之间的信义义务, 已经足以对抗交易中的第三人, 从而优先实现和保障受益人的权利。

2.1.2 大陆法系中的信托公示:普遍做法

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作为信托法继受典型的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法, 对于信托制度, 均涉及了信托登记制度, 而且“公示效力均采对抗要件主义”。当然,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信托法》只对一些特定的信托财产规定二楼公示方法。这类财产主要限于以下三种: (1) 信托财产属于应当登记的财产权, 如土地、房屋、机动车辆、船舶等; (2) 信托财产属于应当注册的财产权, 如矿业权、渔业权和专利权等; (3) 信托财产若为有价证券, 除办理转移手续外, 应于证券上标明其为信托财产。对于金钱、一般动产、普通债权等其他财产设立信托, 这些国家并和地区没有有规定公示方法。

概言之, 在以成文制定法为特色与司法裁判规则的大陆法系国家, 其信托制度多设计了信托公示制度, 是与其物权法定主义之下物权变动模式相适应的一种做法。其公示制度的构造对于我国信托公示制度的完善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2.2 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公示的充分理论依据

信托财产独立性, 是指“信托一旦有效设立, 则信托财产就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固有财产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独立的财产整体, 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各方的债权人行使债权均不得及于信托财产。”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被一些学者称为“现代信托制度的灵魂和核心”。那么, “信托财产之‘独立性’ (亦即不得为强制执行标的) 是否与信托公示制度具有绝对之必要关系?对此, 学者大概有以下三种见解, 略作介绍:

第一, 肯定说, 即以应登记或注册制财产权为信托者, 非经信托登记, 不得对抗第三人, 若已经登记或注册, 不得对该信托财产为强制执行, 其具有绝对独立性。第二, 否定说, 即无论信托财产是否应该为信托登记, 受托人之债权人原则上均不得追及信托财产以及享有信托利益的收益人, 就信托财产而言, 其地位优于受托人之一般债权人。第三, 区分否定说, 即仅系以“应”经登记或注册之财产权为规范对象, 此类财产若未经登记或注册者, 即无对世效力, 反之, 若以“非经”登记或注册之财产权为信托这, 未经登记, 仍得对抗第三人。

3 回到中国:信托财产独立与信托公示的特殊问题

3.1 对中国《信托法》的实证解读:权属是否转移

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 本法所称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对于信托财产权属是否移转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信托法》却是采用了“春秋笔法”, 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和统一的答案, 究竟是否转移, 当时立法者以及后来各位学者众说纷纭, 可以说人造了信托法上讨论最热闹的一个命题。笔者认为, 可以大致概括为下:

第一种, 肯定说。该说坚定认为, 信托财产权利已经转移给受托人, 为以信托法起草人周小明等为代表学者主张, 其经典的解读与论证就是对“将财产权委托给”的解构:“委托”+“给”, 其中“给”根据汉语文义解释, 当然蕴含着财产权利转移之意。第二种, 否定说。该说坚定认为, 这是我国信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创举与特色, 为南京大学张淳教授等学者主张。其最有力的论据自于我国《信托法》将立法草案中“权利转移给”改为“权利委托给。第三种, 区分说, 或者折中说, 他们认为, 有的信托财产权利权属需要移转, 有的则不需要, 为楼建波等学者主张。例如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类型证明, 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需要转移信贷资产权属的, 而在REITS实践中往往不转移作为信托财产之物业权属。故, 楼建波等学者认为, 这种两分的、任意性的规定或许更具有优势。也正如江平教授所言:“《信托法》最终通过时, 这种模糊写法, 没准儿会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3.2 对中国《信托法》上信托公示制度的反思

3.2.1 立法规定的实证解读:模糊不清

中国《信托法》第10条第1款规定:“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 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第2款规定, “未依照欠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登的,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本条规定, 被学者公认为我国的“信托登记条款”或者“信托公示条款”。但是, 正如诸多学者所批评, 本条规定太过于笼统概括、“似有似无”的立法方式无疑给司法实践与经济交易带来了诸多障碍与不确定性。

第一, 本条规定信托的登记, 但是对于需要登记的财产范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此处所谓“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财产, 是指这些财产之设立、处分还是其他呢?是指物权变动登记生效要件还是对抗要件还是全部的财产范围呢?这些问题都不清楚。

第二, 将登记作为特定财产信托设立的生效要件。首先, 如果未经登记, 此处信托不生效, 那么, 信托合同是否生效, 还是一概的也不生效呢?其次, 登记义务的主体规定不明确。近而, 对于负有登记义务之主体违反登记义务而最终造成信托未能设立的, 应该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还是缔约过失责任呢?

第三, 疏漏了对于非需要登记之财产设立信托的公示方法。是根本不要进行额外公示程序, 还是按照物权法上对于物权公示方法, 尤其是动产设定信托的, 如何公示, 仅仅占有是否能够实现信托财产独立性目标, 达到保护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之目的呢?另外, 对于其他诸如信托登记机关、信托登记程序、信托登记机构的责任等等问题, 均没有规定。

3.2.2 对于完善我国信托公示的建议

天津信托石景雅居信托产品等 篇11

石景雅居4号楼项目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北区石景雅居小区内,东临石景山法院,南邻阜石路,西、北均临现状住宅。该项目占地4480平米,地下2层,地上6层,目前可售面积为14409.84平方米,主体封顶,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五证,状态为在建工程。石景雅居4号楼项目地处石景山区内中心地段,周边商业气氛较好。石景新天置业看好石景雅居4号楼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改造升值潜力,于2009年12月通过拍卖受让了该项目,并拟改造后再对外销售。改造方案主要是对建筑原有内部结构设计重新进行划分,合理布局内部商铺、办公用房的同时,提升该建筑物的整体商业价值。

网银转账费用低于柜台转账

随着春节即将来临,又到汇款转账高峰期。通过对比不同银行异地跨行转账收费标准,发现不同银行间收费差异可高达6倍。在选择异地跨行汇款前不妨货比三家,另外,选择网银或手机银行转账方式比柜台转账通常更能省钱。

通过柜台跨行转账是人们最常用的方式,但是柜台转账费用比网银、手机或电话银行转账方式费用更高。四大行中,除农行外,中行、工行和建行的收费标准均为转账金额的1%,农行则根据转账金额不同,收取不同的手续费。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兴业银行与农行收费标准一致,中信银行则按转账金额的1%收费,最低1元,最高50元。由于网上银行成本较低,各家银行的网银转账费用通常低于柜台转账费用。如工行网银转账费用是柜台的9折,建行则是柜台的5折。而手机银行转账优惠更多。不过,并非所有银行均开通手机银行转账功能,办理业务须根据自己持卡情况进行选择。

通过对比7家银行网银收费标准发现,不同银行收费差异可达6倍。目前,工行按照转账金额的09%收取手续费;农行、建行、中信分别按照转账金额的0.5%收费;招行也于近期推出网银转账优惠,普通方式按单笔转账金额的0.25%,最低5元,最高25元,金卡客户折上5折优惠,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免费。兴业银行收费则同中行一样。

平安联手国际救援机构为留学生和出境旅游人群提供风险保障

平安产险与欧乐国际救援机构(隶属国际再保险巨头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国际SOS等救援机构合作,在国内首家产险公司推出境外旅游商务及留学工作类保险,境外产品保险主要针对广大的留学及出境旅游人群提供境外意外、医疗及救援服务等风险保障。2010年,平安产险将推出全新改版的境外产品保险,将旅游、商务、留学、工作等保障类型进行了更明确分类,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整:首先保险责任细分,明确各项目责任,细化保险金限额,避免拒签可能;其次增加了保障项目“急性病死亡和全残责任”、“员工替换”、“学业中断”、“住院津贴”、“家庭财产”五大保障;另外完善条款内容、优化风险赔付、灵活订制组合。三款计划六种组合,分为基本与可选保障,保险金额由低至高,针对不同购买群体设计,满足客户不同需求,价格合理,完全解除了出境人员购买保险的后顾之忧。

天理何在

我的女友W出身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思想行为相当正统,工作以后对于社会种种现象经常忿忿不平,一顿牢骚后她总是以“天理何在?”结尾——以至于我们遇到什么气不过的事儿总是借用这四个字。后来W结婚了,她依然爱牢骚,在“天理何在”的感叹后,她那可爱的胖老公会指着自己的肚子说“天理在这里”。我们都笑,这对儿活宝!

信托法 篇12

(一) 民事信托的优越性

信托制度相对于遗嘱制度等民事财产处理制度, 有自己明显的优势。首先表现为信托制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在成立方式上具有多样性。作为与赠与、代理、寄托等一般来说需要严格的用合同加以规制的形式, 根据信托创设时间的不同, 信托可以分为生前信托和遗嘱信托;根据信托创设方式的不同, 信托可以分为明示信托和默示信托;根据信托委托人对信托是否保留有撤销权, 明示信托可分为可撤销的信托和不可撤销的信托;因此信托在设立方式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其次信托目的的自由化。只要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共秩序, 委托人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创设信托。比如, 信托既适合于豪门巨室累积财富代代相传 (隔代信托与累积信托) , 又适于中小资产者理财储蓄 (单位信托) ;既可用于节省高额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自由裁量信托节省所得税, 附预付条款信托节省遗产税) 从而构成对现在社会制度的挑战, 又可用于配合国家福利政策推行社会福利计划 (养老金信托) 从而有助于社会安全与稳定。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间资本增值的信托产品与方式会不断的出现。

正时因为信托制度有上述诸多优点, 而作为信托制度重要内容之一的民事信托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端发展, 民事信托在我国大有发展的空间与发展的必要性。

二、我国发展民事信托对英美国家信托制度的借鉴

(一) 美国的民事信托制度

随着英国移民团对美国的涌入, 信托制度也随之被引进到了美国。然而, 在美国, 是不存在类似英国的利用民事信托制度所需的社会背景的, 可以说, 受托人纯粹是因为营业牟利而接受信托的, 所以使得原本是作为民事信托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信托制度, 就以商事信托的形式确立起来, 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笔者认为美国是仍是一个个人信托业务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一般来讲, 设立个人信托的大多是较富裕的人, 他们对理财即财产的保值、增值方面较为看重。目前来看, 美国个人财产委托信托业务所占比例将近了80%, 美国知名的家族, 如肯尼迪家族、洛克斐勒家族的资产早已用信托方式, 使得家族资产得已永续及传承。

(二) 对国外民事信托的借鉴

信托形态或产品的借鉴。在英美国家, 信托产品具有多样性。例如管理遗产、代理保管、抵押、变卖贵重物品、遗属照顾等, 可以说涉及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以收养费信托与管理信托为例详细介绍。

1、抚养费信托, 又称未成年人信托

抚养费信托是指以未成年人为受益人、将信托财产的本金或收益作为抚养费而由受托人按期向该人提供为内容的信托。这里所说的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以及与未成年人有关的其他各种费用。而设立抚养费信托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保障, 另一方面在于使家庭的财产保值、增值。

2、管理信托

管理信托是指为了保护财产的完整性、维护财产的现状, 不变更财产的方式或形态, 并收取信托财产的固有收益和应支付的必要费用, 做到这种财产不致有任何损失。例如受托管理某委托人的公司, 受托人只能负责管理, 使之正常营运, 收取规定的租金, 并且给受益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受托人不能随意变更该公司的股份或者出卖该公司的财产。即受托人有管理信托财产之权, 而没有支配信托财产之权。

三、我国民事信托构建的不足——以遗产信托为例

首先, 应该从法律层面认清我国发展民事信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遗嘱信托为例, 从《信托法》13条规定内容来看:设立遗嘱信托, 应当遵守继承法中关于遗嘱的规定。遗嘱制定的人拒绝或者无能力担任受托人的, 则由受益人另行选任受托人;以上是我国《信托法》中关于遗嘱信托的规定。但遗嘱信托首先是含有设立信托内容的遗嘱, 因此应该符合继承法的要求, 否则遗嘱无效。在遗嘱有效的情况下, 信托也不成立, 直到遗嘱人死亡继承开始之后, 遗嘱人的遗产转移至信托后信托才成立。这里应该对此加以明确。另外, 我国法律没有针对遗嘱信托中受托人缺失时规定法院的介入权。因此我国信托法从法律层面而言还需较大的完善。

其次, 应该明确具体民事信托产品的优点。下面以遗嘱信托为例来说明。在双重品格作用下, 我国现有继承法律制度呈现出了下列缺陷:由于继承法一定程度上是强行法, 继承制度一定程度上不能确保被继承人意思自治的充分发挥;由于继承法是私法, 国家权力较少干预, 从而使继承法的某些原则性规定 (如继承权平等等原则) 不能够充分贯彻加上一些重要的制度 (如遗产处分制度) 则存在很多运行障碍。而遗嘱制度的出现与运用, 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被继承人充分发挥意思自治, 更可在受托人管理遗产过程中实现继承权平等原则基础之上, 实现照顾经济困难的继承人, 以此来更灵活、合理的实现遗产处分制度。由于遗嘱信托主要由《继承法》与《信托法》两部法律调整, 但我国这两部法律中对于遗嘱信托规定的很少, 尤其《继承法》中就没有关于遗嘱信托的规定。

摘要:从2001年我国《信托法》开始实施以来, 我国的商事信托 (如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基金) 可谓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与之相对应的民事信 (如遗嘱信托、遗赠抚养协议信托、公司经营管理信托) 在我国的发展却较为缓慢。本文从我国民事信托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着手, 在对国外或者其它地区民事信托考察与借鉴基础之上, 具体以遗嘱信托为例, 提出发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民事信托的简要对策与对遗嘱信托相关制度构建的不足。

关键词:民事信托,对比分析,遗嘱信托,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小明, 《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6年4月第1版, 第61页。

[2][日]中野正俊, 《中国民事信托发展的可能性》, 《法学》, 2005年第1期。

[3]霍玉芬, 《信托法要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第99、100页。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下一篇:学生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