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2024-06-23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共12篇)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1

1. 社区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社区”这个概念是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首次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所说的社区, 不是泛指所有的社区, 而是特指城市基层法定社区即是在自然性社区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社区, 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法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在我国城市现阶段, 这样的基层法定社区主要是指市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三个层次的辖区所构成的社区体系, 尤其是指街道、居委会辖区。

以单纯的规模角度看, 我们规划建设所涉及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并没有明确的行政界限作为界定, 而是以道路、水体等自然条件为界。应是从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区范围, 和居委会的界线有一定的重合。

2. 社区发展与居住区规划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社区的变迁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 时时处在复杂的矛盾问题之中, 总是老问题解决了, 随之出现新问题。社区一直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不断运行。由此看来,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居住区的更新和改造, 正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发展的良好契机。如何通过居住区、小区的建设使所在社区的各方面功能得以完善, 是规划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3. 居住小区建设模式对社区的影响

城市更新过程中, 社区中的大片用地被改建为居住小区。而在小区规划与建设中, 设计者往往只重视空间的布局与设施的配套, 而对社区的整体环境协调和社区需求等相对抽象的因素很少考虑。导致新建居住社区的和原有社区大环境完全不协调, 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荡然无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封闭、随意的道路设计。

社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社区的空间开放性要求有效高密度的道路网络结构来支撑。而住宅小区的道路往往自成体系, 其内部交通道路的设计单纯追求视觉美感而表现出随意性。小区与整个社区的交通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小区道路无法与城市道路直接、顺畅地相连接。这样, 所有的城市交通都只能集中在少数几条城市干道上, 而给社区乃至整个城市范围的交通组织造成困难。

3.2 小区配套设施不合理。

居住区设计一般要求每个小区都配备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目前小区中的许多配套公建, 尤其是那些商业服务设施本属于市场供给的范畴, 并在市场竞争中决定其存亡兴衰。但在每个小区都强制性地配套, 对于城市而言属于重复建设, 容易造成低水平建设, 低效率利用。小区配套设施的完整性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趋势相悖, 居民急需的服务设施又被忽视。社区失去了通过用地更新, 新设施建设完善功能的良机。

3.3 文化冲突。

小区的规模性给旧城改造项目的社会目标造成冲击。旧城的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 它们是缓慢地演化更替、推陈出新。这种自然更新是小规模、连续性、渐进式地进行着的, 只有这样, 城市的文脉才不会在强大的外力冲击下断送。然而, 居住小区所具有的规模性恰恰与之矛盾, 动辄十几公顷的开发规模, 以房地产商为主导的开发机制, 不可持续的开发模式等等使都市旧城改造中文化传承、社区特征等社会目标付诸东流。

4. 适宜居住的社区理念

引用“社区适宜居住性”理论思想的内容, 即在城市和社区发展建设领域, 以下8个方面构成了适宜居住型社区最重要的部分:

4.1 吸引人的以步行为主的公共领域。

以步行交通为主的社区是人们希望工作、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只有在轻松的步行过程中, 人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社区居住环境的优雅, 也才能促进社区社会活动和交流, 也才能够改善交通拥堵而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4.2 适宜的、经济和位置优越的住宅。

没有单一的住宅形式可以服务于今天多样化的所有家庭的需要。建设不同的住宅, 可以支持社区内更多样化的人口, 实现不同阶层家庭的更公平分配。还可以通过加建、改建等使现有社区逐渐增加密度, 而不必大规模的改变社区环境。

4.3 方便的学校、商店和服务设施。

不同于现代住宅小区配套商业设施, 服务设施的应与住宅相混合, 以增加社区的多样性, 增加社区的活力和适宜居住性。

4.4 方便的社区公园和开敞空间。

社区公园和开敞空间是社区环境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可以改善社区景观, 改善环境, 增加社区凝聚力。

4.5 清洁的自然环境。

清洁的自然环境包括清洁的街道, 社区公园和社区建筑。保护社区内的自然环境和景观, 将社区与自然环境有机连接, 保护有意义的自然景观和开敞空间。

4.6 丰富、整齐的社区景观。

创造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绿色开敞空间是社区景观的重点, 增加社区景观的效率, 避免空旷的单调空间。

4.7 社区能够被所有人接受并感觉安全。

安全是产生社区感的最重要前提, 配备适当的安全设施应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此外, 改进社区照明, 提供防盗设施, 也有不小的帮助。

4.8 强调当地文化、历史和生态。

社区文化、历史和生态需要具有独创性。提倡使用地方的建筑风格和地方景观, 增加公共领域的特色, 重点突出当地有特点的建筑和景观, 保护有地方特色的商业和服务业。

5. 居住小区社区环境的改善措施

5.1 设计因素的措施。居住小区的设计应设计者的发挥使其给社区发展带来有力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

(1) 尽量在居住小区的设计中保持社区和城市的多样性。 (2) 通过延长城市的街道网络, 土地使用和建成环境的形式, 保持新建居住小区与社区的连续整体性。 (3) 了解并尊重周围已建成社区, 并在建筑和公共空间上与之形成整体效果。 (4) 通过整齐的街道设计形成连续的街墙, 并设计步行导向的服务设施以提供街道的生气和安全。 (5) 建筑风格和体形的设计强调变化呼应, 创造强烈的地方感。

5.2 细节设计的措施。在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中, 细节的考虑同样会对设区的整体环境改善带来巨大的影响:

5.2.1 交通平息。

通过改进道路的物质规划设计, 而不是简单得使道路曲线化而令道路更加安全舒适。主要措施有:在汽车可能加速地段设置速度障碍;利用道路瓶颈的设计, 减缓车速;加大交叉路口的人行部分, 以减缓车速并减少步行者的通过时间。

5.2.2 小区公共设施的分类设置。

小区配套公建的性质, 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社会公益性质, 例如文化活动站、公共厕所、各类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用房等;二是社会事业性质, 如幼儿园、中小学等;三是商业、服务业性质, 如商店、收费停车场等。这三种性质不同的公建, 理应有不同的建设与提供方式:第一类公建属公共品, 可在小区范围进行考虑设置, 但应照顾小区外居民的使用;第二类公建属社会基础设施, 应由使用者和城市政相同资源的容量决定是否在本小区新建;第三类公建属经济实体, 应由市场调节其供给。

居住小区作为我国比较成熟的一种住宅设计模式, 有明显的长处值得借鉴, 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 没有哪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品,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 通过研究与探索, 便可以使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得到丰富和完善, 创造富有地域特色, 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的住区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文明.《社区规划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探讨》.

[2]赵蔚, 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6) .

[3]朱锡金.《面向新世纪的居住区规划问题》.

[4]吴铎.《论社区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2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9.0.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

场 地 名 称 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1、儿童游戏场 0.3~2.52、运动场 0.2~0.53、杂用场地 0.3~2.9

绿地 0.5~1.0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9.0.2.3 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9.0.2.4 避免土壤受冲刷;

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9.0.2.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9.0.4.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当今,人们不再只满足房屋的精致装修,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从景观规划设计学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视觉景观形象、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生态绿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环境。

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

现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建筑的营造、活动设施的选择、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设计,这大大提升了住区环境质量,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基地环境景观及现状景观的考察力度不够、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实现生态化布局、活动场地忽略人的使用特点等现象。基于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为了营造山水环绕的住区景观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一些居住区“挖湖堆山”大动土方。这样的大手笔会导致地表径流改变,造成景观要素营建与维护的障碍,此外基地现状景观的改变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缺乏景观衔接。

第二,有的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住区景观设计主题的独特性,通过营造磅礴气势的景观或者通过抽象图形造成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做法,忽略了为居民着想,未能根据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生态及人性空间。例如运用笔直的景观大道或世纪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宽度并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乔木、摆放花钵、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来体现居住区的大气,这种做法忽略了景观细部处理,从而使其景观效果不明显又缺乏实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区内集中布置面积过大的活动广场,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差异,违背了营造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设计师为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广场以满足社区人们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从而导致硬质景观设计面积过大,软质景观面积减少,硬质铺装与绿化不能相融。如果广场内部再缺乏绿化,那么炎炎夏日无庇荫之处的广场必然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兼顾个人和群体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兼顾景观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动广场不能平衡各居住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步行距离过长会限制人们的出行,尤其是对使用广场频度较高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现在的居住区景观来说,没能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观绿化见缝插针未能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空旷的草地、单调的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不能实现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目标。另一方面没能借助绿化有效组织居住区的风道、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化在美化环境、构筑空间、组织视线、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区的必备条件,一些居住区甚至加大水体面积以博得买家的喜爱,偌大的水面空无一物,硬质驳岸的僵硬与水体的柔美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设计者过于追求人工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生态软质景观,显然,这种仅关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性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水景设计应关注水体形态和生态理念的引入。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性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插,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应保持大于1.2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性,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家园感、花园感和归属感,它的自然宁静、舒適宜人是钢筋水泥城市的缓冲器,设计师要认真对待实地考察、构思立意、推敲形式和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使设计的每一步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探索城市住区规划中的科学发展观 篇4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一个客观、历史的过程,一定时期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都是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谈发展观的优劣;另一方面不能因为过去的发展遗留了这样和那样一些问题而否定历史,否定过去的发展成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党历任领袖发展观的继承和发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这些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又体现了其更全面、更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操作性。再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发展理论的延伸。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30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突破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思维,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2 科学发展观与住区规划的关系

当前,在发展与改革进入的新阶段,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建设与发展任务,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历史观,研究世界与中国的发展,研究我国发展战略及发展观的演进,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既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城市与环境,特别是城市住区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性成为当前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城市住区规划的积极指导作用

3.1 创造良好的交通体系

在住宅小区汽车交通组织方面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组织良好的交通流向,人车以绿化分隔相对隔离,人车交叉部分设置路障限制车速、汽车交通单行限制的做法应该能满足行人安全、汽车通畅便捷的要求。随着清洁燃料的逐渐普及,汽车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会大大减少。

3.2 构建亲密的邻里关系模式

住宅产品有其特殊性,它既有私密性要求,住户以两户或多户为基本社交单元,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单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和我国传统的胡同—弄堂—四合院居住模式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已经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增加了阻隔,使人们的交流受到相对更大的约束,这与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产生极大的冲突,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尽最大可能创造使人们虽然居住在单元式住宅中,却有享受传统邻里关系的可能性,在新的居住模式下,延续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

3.3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倡合理利用能源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设计独立的雨水系统,雨水可以用于绿化灌溉;选用快速渗水型人行路面铺设材料,使一部分雨水做到快速渗透,缓慢蒸发,以提高小环境空气湿度,改善小环境条件;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增加中水处理设施及用地,使部分生活用水经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

3.4 适度控制住宅面积,有效节约耕地面积

现在的一些住宅产品,只盲目追求面积的大小、厅室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住宅舒适度和资源节约方面的考虑。过分空旷也是一种不适的体现,个别空间的面积过分扩大造成了整套住宅面积的加大。科学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已经达到了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8 m2左右,达到了一般发达国家的居住水平。结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紧缺的现状,适度控制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5 贯彻“多元化,亲和力”的设计思想

在住宅平面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注重对空间尺度的推敲与研究,将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贯通于具体设计思维中,创造尺度合适的空间,使一套住宅具备起居、会客、学习、储藏等基本功能空间,各个空间尺度合理,使人居住其中既富于亲和力,又不显得空旷。面积合理的住宅产品可以节约一定的投资,用于增加学习、教育、交通等其他领域的投资,使投资成分多元化,有益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发展。

3.6 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住宅舒适度

住宅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人们每天在住宅中的时间约占全天时间的2/3,住宅中的舒适度要求比其他场合更高,为满足住宅的舒适度要求,应提倡新材料的使用与新工艺的应用。住宅消费是一种长期投资,和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追求的是最佳性能与价格比和商品的耐用周期;新材料和新工艺是原有材料与技术的加强与更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一些方面对住宅商品品质的提高上,提供技术保障。在住宅设计中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可以从资源消费的源头,对一些资源进行更加主观的保护,进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3.7 创造设施齐全的住宅,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

住宅商品内的各种设施是住宅品质的体现之一,但高品质住宅应不以住宅内的设施高档化为要求。不但在平面布置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住宅设施布置上,更应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努力提高住宅品质。比如厨房有流畅的操作流程、卫生间充分考虑生活习惯、各空间电器插座数量足够、位置合理等。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与施工中容易被忽视,造成使用者的不适感,进而降低住宅的品质,致使使用者重新改造,造成一些材料不必要的浪费。

3.8 提倡住宅中的建筑中水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

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基本包括洗涤用水和冲洗用水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洗涤用水都直接排入污水管道,这种传统做法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已经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发生极大的冲突。建筑中水技术会增加一定的投资,但节水效果显著,就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9 提倡精装修住宅,降低住宅综合成本

现在的商品住宅,大都销售一般装饰标准的产品,许多消费者入住后都要进行二次装修,从墙地面到卫生洁具、电气插座都要进行处理,造成许多材料和人工的无端浪费,由此产生的垃圾、噪声等也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目前商品住宅生产销售中的这一现象也已引起专家的重视,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限制和禁止毛坯房的上市,提倡销售精整修住宅。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省住房消费者的投资。设计人员也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更加主观的努力。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对指导当今城市、住区、环境等的和谐发展具有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理应引起官员、规划师、建筑师们的足够重视,住区环境的改善、住区的协调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市民的良好生活状态与生活品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面貌、以科学发展观探索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需。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2004~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0.

[2]庞元正.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N].解放日报,2005-2-28.

[3]石建勋,张鑫.论发展战略——宏观政策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经济问题,2005(15):13-15.

[4]冯之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N].解放日报,2004-12-20.

[5]于新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及主要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5-04-22.

[6]吴家凡.住宅风水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住区规划实例调研报告 篇5

4住区规划实例调研报告 学年学期

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 建筑学084

姓名:杜一鸣

实习日期: 2011年11月11日

实习成绩:

评阅教师:

评阅日期:

住区规划实例调研报告

一目的为了更好的对住

区规划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对实际应用上住区的现状有一个了解,我调研了与基地情况相似的金水花城小区。

二方法

采用了现场走访拍照,网上查资料,与住户交谈,并通过问卷形式等方法获得了一定的信息。

三过程

1简介

金水花城三期为浑南首席水景名宅——金水花城位于富民桥南岸,是浑南新区CBD核心区的唯一住宅项目,是

中国·中一集团继“皇朝万豪酒店”、“天时休闲酒店”后又一

倾力钜作。占地11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40000平方米 总户数1100户 2区域

浑南新区富民南街8号(奥体中心北行200米)

3周边环境

金水花城东侧为在沈阳非常有名气的由华新国际开发的河畔新城。此盘定位高端,面积很大,目前已经开发到了第四期。金水花城南侧为艺术家花园,为一中档小区。西侧为奥体cbd及沈阳海关。北

侧紧邻浑河。周边环境较好,有成熟的商业餐饮和公共设施,尤其是浑南三路段,基本属于浑南地区的商业餐饮首选位置。虽然与室内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已经非常成熟。地理位置优越。与长青地块相似,现阶段并要好于长青地块。

4道路系统

金水花城处在富民桥西南,东有富民南街作为与缓冲与富民桥进行隔离,目前基本被业主用来停车,虽然预留宽度有限但因为车少故通行顺畅。西侧紧邻CBD为天成街目前车流量不大。南侧为主要干道浑南三路,此路为长青基地南侧恒达路的延伸,但是到金水花城段车流量已经非常大。基本属于浑南新区集餐饮娱乐一体的主要商业街。北侧同样为南堤路,紧邻浑河。目前应为红绿灯较少,车流量很

大但是一点都不拥堵。紧邻的奥体酒吧街,因为没有人气,今本处于停业状态。

5景观

“四重立体景观融汇家与自然,领略10公里长河迷人的水景画卷、呼吸10万㎡河堤生态公园的绿意盎然、欣赏10余组园区

景观小品.的错落点缀、沉浸于21000㎡超大空中园林的绝色动人”金水花城对于其景观的炒作非常厉害,但是经过市里调查,我发现其景观建筑单

一,毫无新意。树种较少,没有层次,并且园区内并无水景,与其他中端小区无异。令人非常失望。

6小区居住建筑

金水花城内居住建筑基本为仿欧式,颜色较为鲜艳,性质独特。非常罕见。从外表看户型内有圆形空间,较为少有,通过网上资料查找知道其户型有些偏别墅。总体上让人较为难忘。但是色彩搭配冲突,外立面相对单一,美观性不足。

7小区公共建筑

小区内公共建筑主要为业主会所及东西两侧饭店若干。基本与小区内居住建筑风格相似,为仿欧式。四总结

如何制定居住区人防规划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规定: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我国需要建设大量人防建筑。对于一个居住区,首先就要制定一个人防建设规划,有相关部门核准人防使用功能以及相应防护级别,由建筑设计师根据建筑平面计算所需的人防面积,经相关人防单位核准进行深入设计施工。下面以北京市某居住区的实际案例进行人防面积的计算演示,(以北京市人防计算规则计算人防面积)。

该居住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规模为117万平方米,建筑为4到16层,分为景宜园,圣华园,雪芳园,福雅园,兆葵园和馥霞园五个居住小区。

第一步,计算小区应建人防面积。

具体计算方法:(1)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建筑,应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可按其第十层标准面积指标计算;(2)十层(不含十层)以下,基础埋深超过3米(含3米)的建筑,应按其面积(含地下)的3%修建;(3)十层(不含十层)以下,基础埋深不超过3米的建筑,应按其面积(含地下)的2%修建;(4)单建工程(地上建筑投影范围之外的地下建筑)应按其面积的30%修建。如一栋建筑既有高层又有多层,应按上述要求对建筑进行竖向分割后,分类计算应建设人防面积指标。另外,为小区配套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市政站点等可不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如上述项目与其它建筑合并设置,应将其面积指标扣除。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建设人防的总量。经计算,此次规划,本小区应建人防面积99291平方米。

第二步,计算应建人员掩蔽面积。

首先,应计算住宅户数总和(如不好计算,可以用住宅总面积除以90~100平方米即为住宅总户数)。

然后,计算总人口数,即总人口数=住宅户数总和x2.8人/户。

最后,计算人员掩蔽面积,即人员掩蔽面积=总人口数x70%(留城指标)x2平方米/人。本人员掩蔽面积为人防建筑面积。

第三步,计算应建专业队掩蔽面积。

具体由人防部门确定,经验数值为每十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个专业队掩蔽部,面积为1000~1500平方米。

第四步,计算应建人防汽车库面积。

专业队掩蔽部附近宜设置人防汽车库以方便战时使用。

第五步,计算应建人防物资库面积。

即:应建人防物资库面积=小区应建人防面积-应建人员掩蔽面积-应建专业队掩蔽面积-应建人防汽车库面积。

第六步,规划总图。

在人防面积计算完成后就是人防总图的功能分区布置。在规划总图时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住宅地下室最好规划成人员掩蔽和专业队掩蔽部,因为住宅多为小开间剪力墙结构,而剪力墙结构对于抵抗战时爆炸冲击波十分有利。其次,在专业队掩蔽部附近设置人防汽车库。因为专业队掩蔽部与人防汽车库之间应有密闭通道,以方便战时使用。最后,规划人防物资库。规划完以上内容后剩下的面积就是人防物资库面积。规划在地下车库内是最经济的。疏散始终是建筑设计的重点部位,所以关于人防口部的设计就尤其显得重要。

第七步,规划人防出口。

人员掩蔽部、专业队掩蔽部、物资库和人防汽车库的出口均可以共用,但每个出口只可以供两个防护单元共用。特别需要提示的是始终要参看人防部位上层平面图以及出地面平面的设计图,以防止与首层出现冲突,导致口部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出现。

人防汽车库的出口应设置防倒塌棚架。

第八步,制图。

人防规划总平面图中有部分图例以及标注还需特别注意,分为以下几点:

区位示意图:该人防工程在北京的大概位置。

图例:应分别标出人员掩蔽部、专业队掩蔽部、物资库、人防汽车库和人防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示意。

四角坐标:在图中标注出附有人防建筑的四角坐标。

指标表:除地块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外,还应制作防空地下室明细表,并标注好每部分人防地下室的各项指标、以及使用功能、防护级别等。

图名:标准制式标注图名为xxx小区人防规划总平面图。

在人防送审期间,由于对规范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区域对于人防设置的不同要求,人防经常会出现修改调整,故此應及时与人防审核人员沟通探讨,

人防工程作为目前城市设计的重点规划项目,已经深入至很多领域包括住宅、公建等项目中。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做好北京市的人防工程,既是巩固北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土地、改善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7

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之后, 北京相继出台了多项配套法规以调控城市人口增长。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1]中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 截至2013年底, 北京市人口已超过2 114万人, 以此推算,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将达到2400万人左右。然而北京市现在的土地、交通、能源等配套设施规划方案仍以总体规划方案的人口数据作为依据。

人口的突破性增长是对城市容纳能力的严峻考验。然而相比于其他国际性超大型城市, 例如东京、伦敦、巴黎等, 北京的人口密度、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压力都并不高。在每年有限的建设用地供给和开发过程中, 单纯依靠增加的土地供应数量以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空间需求已经不太符合现实。如何合理地提高城市容纳能力, 如何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宜居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尤其是居住区) , 则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热议问题。于是, 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成为了缓解或者解决城市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案之一。城市的开发策略慢慢从依靠土地量的增长转向依靠土地上人口容纳度的增长, 城市的成长方式也从外向的扩张变为集约型的内增长。本文结合北京市用地规划的现状和《北京地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通则》[2]中对居住区规划的具体要求, 在技术层面上, 对北京市居住区设计中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对城市片区规划的影响做了分析。

2 居住区日照“双控”标准的矛盾

我国的城市居住区日照标准决定了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 是影响居住区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最重要的因素。北京地理区域在北纬30°24′~41°36′之间, 相比上海 (30°40′~31°53′) 、广州 (22°26′~23°56′) 来说, 北京的居住区住宅在获得相同的日照时数需要更大建筑间距, 与此同时付出降低容积率的代价。

根据国家住宅规范的要求, 北京市应满足大寒日2.0h满窗日照的要求。北京现行的日照标准是“双控”要求, 即在满足日照间距的同时也要通过计算机日照模拟。根据《北京地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通则》中对建筑日照间距的要求, 塔式住宅南北间距不应小于1.2H (H为建筑高度) , 板式住宅南北间距不应小于1.7H;同要时, 还应通过计算机日照模拟, 满足日照时数要求。在执行中, 两个标准要同时满足, 即建筑的实际设计间距要取两个标准中最大的尺度。然而,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常常会出现当满足国家住宅规范标准时 (见图1) , 仍然不能满足建筑间距的要求 (见图2) 。因此, 建筑的间距需要进一步加大, 这必然导致规划住宅单元的减少, 或者无法通过合理调整建筑间距从而提高整个地块规划布局的容积率, 降低了土地的开发强度, 造成了土地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

3 规划用地的尺度单一

基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渗透性, 对于环形街区围合的城市地块, 大卫·路德林和尼古拉斯·福克在《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提出, 街区的尺度一般为70~90m;基于城市交通规划, 在20世纪60年代, 沙南在伦敦Marylebone的规划中提出, 方形地块大街区的尺度应为4500英尺 (1380m)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规划方法中, 以学校服务半径为主要控制因素, 城市街区在400m。现代城市规划中地块尺度是由不同层级的道路划分而成的, 例如:纽约一般为400m×120m, 曼哈顿为250m×65m, 巴西利亚为200m×280m,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街区地块尺度为400m×500m。北京新规划地块的主要道路网尺度一般为1000m×1500m, 而支路所划分的街区尺度多为300m×250m左右。

北京的街区尺度是综合城市交通规划和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而确定的, 但忽略了地块在市场开发的综合要求下 (不同使用性质、建筑限高、容积率等) , 300m×250m的尺度划分是否能符合实际使用要求。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会发现, 假如在相同住宅单元的要求下, 不同建筑限高会对地块的经济尺度提出不同的标准。例如, 当采用相同的点式住宅单元, 住宅进深都为17m时, 在60m限高下, 建设地块南北方向尺度应为284m[ (17m+60m×1.2) ×3+17m];在80m限高下, 建设地块南北方向尺度应为243m[ (17m+80m×1.2) ×2+17m], 如果再考虑到与道路红线退距的要求 (例如, 南北退线要求均为10m) , 那么合理的地块南北方向尺度应该分别为304m和260m, 可以看出,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尺度差异。上面举例的前提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只分析建筑高度变化对地块尺度合理性的影响, 如果同时考虑建筑不同高度组合, 不同朝向住宅的组合, 板式住宅与点式住宅的组合, 以及容积率的不同要求, 地块尺度的合理划分就会变成一项需要大量复杂研究测算的工作, 而不能只是简单地依据交通或配套服务半径的尺度划分。

不同的住区管理模式对城市街区尺度的影响也较大。开放的街区适于人行流线的自由穿梭, 由于人行流线的便捷度增加, 城市街区尺度变得更小了, 同时为配套商业带来更大的零售机会。而封闭小区以防守的姿态面对城市, 人们只能绕行“一个个的城市小岛”。相比之下, 开放街区设计打破了传统封闭街区将城市按照道路红线机械式的分割模式, 两者街区设计的综合应用更加适宜现代城市的街区尺度, 紧凑、适宜步行的混合街区尺度。

4 地区建筑工程绿地率、建筑密度与地上、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关联性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中, 对绿地率和建筑密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而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由于地上、地下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直接相关。

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般要求居住区的绿化率不得低于30%。在绿地计算的细则中进一步指出, 绿地应退建筑1.5m, 退道路1.0m, 也就是说, 在实际设计中由于退线的要求, 绿地的比例必然会大于30%。

同时, 《北京地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通则》中还要求, 绿地面积中有1/2 (即用地的15%) 为实土绿地, 其余1/2的绿地虽然可以设计在地下室结构顶板上, 但覆土深度不应小于3.0m, 当覆土深度为1.5~3.0m时, 绿地面积只能按实际面积的1/2计入, 当覆土深度小于1.5m时, 不能计入绿地面积。而与覆土相关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地下室的轮廓范围和地下室的设计深度。同时, 随着地上建筑设计高度的降低, 建筑的间距必然会相应地减小 (由于日照规范的要求) , 建筑密度会大幅度增加, 绿地率的要求更难达到。根据以上关于绿地设计和计算的要求, 实际的绿化面积应为居住用地的35%左右, 甚至更高。

5 居住区物理环境的综合评价

随着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的发展, 人口会越来越集中, 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 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也越来越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从基本的生理要求, 逐步上升到健康、绿色、宜居等多层次要求。居住区环境的综合评价应该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 其中物理环境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计算和计算机模拟体现出来。居住区的物理环境包括日照、通风、噪声和热辐射4个方面, 而《北京地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通则》只是强调了日照这一个因素。

近些年来, 北京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居室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高端楼盘中提出了中央空调系统兼具空气净化功能的设计理念, 甚至某些楼盘中连开启扇都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虽然空气净化设备的功效在不断地加大, 但是封闭循环的室内空气会产生病原体的大量聚集, 而中央空调系统净化设备的维护和净化标准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无法评定其质量和功效的优劣。同时, 良好的通风也可以在能耗较大的春夏季节提高居室保温隔热能力, 实现绿色节能的理念。所以, 人们对南北通透, 自然通风理想的短板住宅仍然情有独钟。而居住区自然通风效率已经可以通过相关的通风模拟软件进行数字风洞模拟 (见图3) 。居住区的风环境设计是完全由规划方案和户型方案决定的, 机械的通风设施虽然可以提高局部居室通风质量, 但能耗较高, 与节能理念相悖。由此可以得出, 居住区风环境设计属于被动式节能技术, 是真正的居住区节能策略之一。居住区的热环境与通风环境紧密相连, 两者密不可分。

北京的交通拥堵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一个个不同品质的居住区就像一座座孤岛被密集且熙攘的道路划分开来。噪声以道路为源头, 以线型形式不断地向居住区内辐射 (见图4) 。在小地块分割的住宅用地内, 比邻道路的住宅无法避免噪声的侵扰, 就连内部的住宅亦无法避免。住区噪声污染的综合防治包含住区规划和城市道路设计等各个方面, 具体内容包括: (1) 在快速路两侧设置隔声屏障; (2) 立体绿化隔声屏障; (3) 柏油路的降噪处理; (4) 住区配套服务设施、学校操场和幼儿园活动场地应尽量远离住宅; (5) 前后排建筑高低错落布局, 形成组合的声屏障; (6) 住区内人车分流, 减少机动车在小区内运行的距离等。居住区的声环境规划是综合防治噪声污染的重要步骤, 也应成为衡量住区规划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居住区物理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基于规划方案的前期综合设计和工程的后期实施和维护保养, 应该从设计到实施形成一个系统详细的评价体系, 应该逐步纳入健康宜居住区的评价标准之内。

6 结语

综上所述, 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中, 居住区设计在达到宜居健康的前提下, 实现内增集约型的增长, 需要的设计要点不仅包含本文所述的几个方面, 同时还包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因素。超大型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施过程包含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等多方面跨学科的综合设计, 其中人的舒适度成为了设计的主导因素。在设计过程中, 应该综合各学科内容, 依托数字化技术, 编制系统的技术措施, 形成综合化的思考与创新。

摘要:在国家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宏观战略背景下, 对北京市居住区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倡导内增集约型发展的建议, 旨在提高土地的人口密度和容纳程度。为了实现此目标, 根据北京市现行的规划通则和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总结了设计的要点, 其中包括日照控制、用地尺度、经济技术指标控制和居住区物理环境综合评价。综合这4个方面的内容, 提出了依托数字化技术, 编制系统的技术措施, 形成综合化的思考与创新模式。

关键词:人口密度,内增集约型发展,日照,用地尺度,物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Z].2004.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8

1. 项目概况

苏州东沙湖西居住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距园区中心约9公里,距苏州市区约13.5公里,是标准的城市新区范围。规划用地被城市道路划分为四个地块,总规划面积约181公顷。规划区其内有两条南北向河道穿过,周边用地尚以工业用地为主,东西两侧为东沙湖和白塘公园两处城市绿地,仅南侧有一处居住用地,在其中有规划中心一处。

2. 本地块特征分析

2.1 从居住区周边情况来看,本居住区区位条件好,但周边配套差

本居住区南靠工业园区重要的城市干道——现代大道,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其东西两端即为两个开敞的城市公园——东沙湖公园和白塘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区位。居住区内部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居住建设条件。但由于本地块位于城市新区,周边配套严重不足,尤其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部分,这对本居住区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从居住区自身要求来看,本居住区用地规模大,功能比较复杂

本居住区用地规模约181公顷,属大型居住区规模。较大的用地必然带来复杂的功能,这也是本次规划需要考虑的一大特征。

3. 城市角度的规划思路

为使居住区建成之后能顺利融入城市整体功能,引领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规划提出“从城市角度出发”的规划思路,试图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引导规划,从而推动居住区的良好有序建设。

3.1 城市角度的功能整合思路——使居住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发展

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必须与城市整体的功能相融合,居住区也是如此,对于居住区的功能整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3.1.1 多元复合的整体功能组成

考虑到本居住区位于工业园区中心区位,未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规划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还综合增加了办公、酒店、休闲等公共功能,从而使得本居住区真正成为一个优越生活的场所。

3.1.2 外放的公共设施、共享的生活街道

规划提出“生活街道”的概念,即将社区公共职能脱离于居住组团之外,结合社区道路布置,向社会整体开放,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居住组团内部封闭式管理与社区生活公共性的矛盾,空间动静分开,而且也满足了社区居民自我生活以及与人交往两方面的需要。

3.1.3“城市项链”的功能布局结构

为将居住区主要公共设施与周边地区相整合,规划提出了“城市项链”的功能布局结构,具体为:

在居住区中央形成一条贯穿东西的城市公共绿带——邻里公园,将邻里中心、中小学、商业设施、休闲节点等公共设施依次布置在邻里公园两侧,与规划区东西两个城市公园连成一体,形成一条以邻里公园为纽带,串联各个主要公共设施的“城市项链”。这条城市项链也是一条共享的“生活街道”,同时也将成为该地区一条重要的城市功能轴线。在城市项链的中部,规划布置了大型公建区,以酒店、商业、办公等为主要功能。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居住区功能的必要补充,实现了居住区功能对城市的开放共享;另一方面也是居住区功能向南与区级中心的衔接。

4. 城市角度的形象塑造思路——形成居住区的特色城市界面

从城市角度来看,居住区的特色城市形象主要通过沿现代大道和钟南街的城市界面来体现。

4.1. 沿现代大道城市界面

现代大道是苏州工业园区一条至关重要的城市功能性主干道,沿现代大道的城市界面直接体现了工业园区的城市形象。规划区沿现代大道总长约2250米,长度较长,为避免形成连续、呆板的城市界面,规划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解决:

4.1.1 变化的沿街空间

规划在现代大道与钟南街交汇处,建筑退后形成公共广场,同时星堂街至西河段、星华街至东河段建筑以板式高层为主,空间较为紧密,西河至东河段建筑以点式为主,空间较为开敞通透,从而沿现代大道形成收——放——收的空间序列,并与规划区东西两个开敞的公园结合起来,形成收放有序、疏密有致的城市界面。

4.1.2 丰富的建筑类型

规划沿现代大道以住宅建筑为主,从而体现居住区特色的城市形象。建筑排列错动富有韵律,以体现空间的流动感。同时,规划在钟南街两侧布置一处公共建筑区,形成一处沿现代大道的城市功能节点,丰富现代大道沿线的城市形象,避免了建筑类型的单一。

4.2 沿钟南街的城市界面

钟南街是居住区内南北向的一条城市主干道,这条道路从居住区中央将其分为东西两区。沿钟南街的城市界面除去考虑体现居住区特色外,还要考虑如何将规划区东西两区联系到一起。因此,规划沿钟南街两侧主要布置点式高层建筑,以形成通透开敞的城市界面,从而将道路两侧居住区内部优美的绿地环境向城市敞开,资源共享。同时,这种通透的城市界面使得钟南街两侧的绿化能够互相渗透,从而将整个居住区联系称为一个整体。

5. 城市角度的空间构筑思路——形成居住区特色的城市空间

根据规划要求,该居住区主要以高层、小高层为主,这对于形成特色的空间形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规划主要从天际轮廓和开敞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

5.1 整体的天际轮廓

首先,规划沿钟南街布置33层点式高层,成为居住区的制高点,统领全局。其次,各居住组团绿地周边布置25层点式高层,形成几个组团状的高层区,以丰富居住区的天际轮廓。最后,在钟南街与现代大道交界处,形成以高层公共建筑为特色的城市空间,建筑排列前后、高低错落,避免了沿现代大道天际轮廓的平乏单调。

5.2 丰富的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的规划重点考虑了向城市的开放与共享, 主要分为两处, 即中央绿带和公建区前广场。中央绿带周边主要由18层板式住宅围合, 建筑排列成连续蜿蜒的曲线形式, 以形成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公建前广场周边由18~25层点式公建围合, 开敞通透的广场空间面向城市, 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 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

6. 城市角度的文脉延续思路——体现苏州地方文化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文化沉淀,居住区要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沿续苏州地方文脉,体现苏州地方特色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规划主要通过“苏州风情街”和“水”的文化特色的塑造,形成居住区自身的文化氛围。

6.1 苏州风情街

风情街以商业、文化、娱乐、休闲功能为主,是附近居民购物、娱乐、休息的场所。风情街借鉴苏州传统院落的处理手法,通过大大小小不同院落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院落空间,空间围而不合,开放与私密并存,满足居民交往心理多方面的需要。建筑形式上,规划参考苏州传统民居形式,通过不同坡屋顶之间的错落,形成丰富的“第四立面”。

6.2“水”文化的塑造

规划参考传统的河街相邻的布局模式,将风情街沿河道布置,形成风格独特的“水街”,丰富了居住区的特色景观。其次,规划整合区内现有水系,将其互联互通,并在局部地段放大,构建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在此基础上,规划结合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结合水域及周边绿地,安置有苏州地方特色的景观休闲小品,形成层次丰富的园林式景观。

7. 结语

浅谈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篇9

为建设这类高品位的居住区, 在规划设计上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从“以人为本”出发, 建筑与环境并重, 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 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户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 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 发挥住宅及居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住宅和廉租住宅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 舒适型住宅应是面积较大, 房室较多, 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 使住宅及居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和休闲需求等。当然, 这一切都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获得。

2 居住区内的建筑组合应凸显当地文化内涵, 表现丰富的、有个性的和有特色的主题

居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 不宜千篇一律, 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市中心区、郊区、山区、河畔、风景区等等的居住区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 善于发挥地段优势。能借景建居住区则更为理想。应提供更多的游乐、休闲设施和优美景观, 让居民在假日住得舒适, 玩得欢心。

居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 即使是同一开发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 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居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 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 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 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 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等等都取得成功。不但居住区要表现特色, 居住区内住宅组团 (群落、院落) 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 尤其是大型居住区。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居住区, 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居住区越多, 居住区的质量越高、居住区的环境越好, 城市的景观就越美。

3 居住区景观系统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 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的相结合, 强调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活动性、安全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综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生态为本。注意环境的品质、文化特色和立体环境、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特色绿化的应用使绿地空间具有的多样性与功能的相兼容, 形成良性居住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将居住区建构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3.1 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是指住宅区总体景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她来自于对当地的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的尊重与发掘。不是随设计者主观断想与臆造的, 更不是肆意吹捧的商业词汇, 而是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 对自然、人文条件的系统研究, 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 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景观设计应立足于自己的一方水土, 尊重地域与气候, 尊重民风乡俗, 真正地关心居民景观于细微之处, 精心创作, 建造了优秀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总体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 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景观的特色, 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 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

3.2 景观设计的舒适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着重表现在视觉上与精神上的享受。事实上, 优秀的居住景观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 而是从人与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 作为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决定居住区景观舒适性的第一要素是它的规划布局。以确定的特色为构思出发点, 应用场地知识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 将直接决定居住景观的舒适性。第二要素是住宅本体的形式美。她涉及到住宅的体量、尺度、细部、质感、色彩等多种成分。第三要素是居住区道路设计。作为居民生活领域的扩展, 道路景观具有动态、静态的双重特征。步行道路空间的尺度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绿化、小品来控制。利用车道上面和地形高低落差形成的步行桥, 视野开阔, 可眺望风景。车行道路则要关注两侧景观的连续性。在适当的距离内, 住宅布置要有变化。创造小的开放空间, 使建筑形态在统一的韵律中有对比和变化。第四要素是居住区的环境设施。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景观从幼儿到老人都会感到愉悦, 更能丰富人们的室外生活。这些环境设施包括休闲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服务设施等, 与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对人的精神陶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五要素是居住区庭院绿化、小品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宅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条件和自然基础, 同时绿化景观的营造也是居住区总体景观中的权重因素。庭院的类型有以活动为目的的广场, 有以观赏为目的的花园, 此外还有水体或游泳池等设施。广场、花园主题的合理选取与风格的适度把握有助于整个住宅区环境品位的提升。庭院可以为居民提供较为宽敞的交往空间, 也让人切身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树木的位置和大小, 有利于保护住户的私密性;根据四季变化栽种树木, 给人以季节感;用上石、水等天然材料, 给人们的生活以安逸感。庭院景观最能体现环境艺术的创意与想象。

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 居住区环境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 通过对居住区环境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 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 是美的基本特征。居住区环境之美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创造优美的居住区环境是设计者的最高追求。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有责任有理由按照规划学的基本原则去创造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从而弥补我们曾经缺漏的“课程”, 避免那种“跟风”现象并重新找回自己本该拥有的文化和设计。因为未来的我们更渴望轻松明快、温馨优雅的住宅;更渴望新鲜空气、绿树红花;也更渴望有一块让孩子们自由奔跑的阳光地带, 一片能让老人们安心晨练的净土, 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缓解商品社会中城市高节奏带来压力的“家园”。

摘要:本文从居住区的布局、居住区的景观和居住区内建筑的组合三方面多角度的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组合,居住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仲谷李锡然著《居住区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编写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4]周逸湖宋泽方编著《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探讨 篇10

1、空间布置要以人为本

住宅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应从“以人为本”出发, 建筑与环境并重, 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一般应做到30年不落后, 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居住区以居住为主体, 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交通、景观绿化等功能上也要围绕居住中心, 根据人的需要, 合理布置, 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档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居住区的道路应该“使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其实, “建筑没有街道便不能存在, 它们互相确定对方的地位, 为对方服务。”交通道路应该合理分流,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该分级明显、架构清楚, 要与城市公共系统有机地衔接。有可能的话, 可以设计地下通道, 将机动车通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 从而有利于优化环境, 节约用地, 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2、配套设施要经济实用

目前的住宅大多数以居住区形式为主, 而且《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居住区应配备一套完整的公共基础设施且比重为18%~22%, 这样的小区实际上成了一个缩小的城市, 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造成大量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低效率利用, 而对于居民来说, 实际上承担了一份额外成本。其实,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能够有效利用附近的资源。

居住区规划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总之, 要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进行各种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从而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和方便居民生活。

3、景观设计要融洽和谐

我国的住宅区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事实上也证明它是一种比较适合城市规划的模式。但是, 每个城市都应有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建筑形式, 在小区建设中要形成自己的居住风格。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居住区整体景观的和谐与否, 要看建筑的风格与周围景观的风格是否统一在整体景观构思之下。若随心所欲地将中国式园林与西洋式建筑无序地并置, 将会造成整体风格上的杂乱, 是很不可取的。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人工为辅, 要以借景为主, 建景为辅, 着力创造能优化人群身心素质、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 从而提高城市总体景观的品质。

4、绿化规划要简单自然

居住区环境不仅成为整个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 而居住区环境中, 绿地景观环境又是居住者对居住区外环境的第一认识。其实, 居住区不仅仅要强调绿化率, 而且绿化率也应该适可而止。居住区的绿化要巧于借景, 以自然为主, 人工为辅, 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来形成小区的生态环境。

5、土地综合利用要体现效率和价值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情况非常紧张, 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 土地的价值直接和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挖掘土地的利用潜力, 全面分析确定合理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等规划指标, 避免资源的浪费, 充分地利用了土地也就同时相应减轻了居住者为居住而付出的代价。

二、居住小区绿化环境设计具体方法

近几年来, 我们在居住区建设中, 很重视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 注重绿地艺术布局, 居住小区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居住小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政府审批部门检查验收依据, 并且越来越被建筑师所认识, 逐渐成为住宅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居住小区绿地规划设计思路

第一种是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实施规划方案。根据此规范, 一个居住小区按面积不同分为不同级别, 但都必须有一块中心绿地, 供区内居民休憩。这种腾出一块大面积地段搞中心绿地固然使小区居民有一个相当大的绿地, 适合老人、孩子等闲暇时间多的人群使用。但中心绿地牺牲了其他地段的绿色空间。

第二种是贯穿式绿地, 即根据目前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 “打碎”集中绿地, 增大楼间绿色活动空间。由于人们更趋于忙碌, 居住在居住区内时间变少, 更希望下楼即可到达绿地内休息、与近邻聊天、交流或带着宠物散散步, 而不愿或没时间到相对远些的集中绿地去。因此, 能够有较大空间的楼间绿地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本”思路的一项“生活方式”定位内容。

2、优秀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理念

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 这对环境艺术的设计构思比较有利, 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 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 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设计师运用“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 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 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 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 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 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 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 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 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小区配套设施的符号化。利用“建筑符号”是设计学中的常用手段, 小区中每一个小品、部件, 如小区路标、入口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灯具、雕塑等都是极好的宣传载体, 采用以一种色彩搭配或相关符号反复在视野中出现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 与其它构成要素一起成功地营造外部空间, 将现代商业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 使整个建筑更精致, 增加了其观赏性。

高层建筑的“低层化”。高层建筑的住户不可能像多层建筑中的住户一样真正享受到小区中的公共绿地, 也减少了相互间的交流机会。如何使住在高楼中的业主可以像住在多层住宅的业主一样享受到怡人的自然环境就成了当代建筑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架空层绿化模式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的方法是很常用的、空中花园模式将二或三层通高的空间做成公用空间和过渡绿化空间等几种模式。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 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 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三、现代居住区的停车位设计

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开发建设, 居住区的景观开始成为置业者考虑置业的一大因素, 而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除了很好地设计亭、台、水、榭、休闲设施及园林植物之外, 停车位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1、停车位设计规范要求

在居住区设计规范中, 要求停车位数量为住户的10%, 且规格为3×6m。在现实生活中, 随着城市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固定停车位及停车库根本达不到停车的要求, 造成目前许多居住区的道路上都停满了车, 给小区的物业管理以及住户出行都带来很大的不便。

2、停车位形式

1) 传统停车位

传统停车位为砼、花岗岩等硬质地面形式。优点是停车比较方便;缺点是占地多, 地面受太阳辐射反射强度较大, 特别是在高温夏季, 车内温度可达60~70℃, 不能计算绿地面积。

2) 植草砖 (植草格) 停车位

这种停车位用砼或塑料结合植草砖作为地面的停车位。优点是植草部分可以吸收太阳的热能, 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较传统停车位的形式弱, 并且停车位可计算20%的绿地面积, 即每个停车位可计算18×20%的绿地;缺点是植草砖的植物播种因土壤较少, 草坪根系受周围的硬地影响, 水分蒸发快, 管理要求高, 若水分供给不足, 易死亡, 形同虚设, 另外, 因土壤疏松的因素, 会使住户行走时鞋后根陷入植草格中。

3) 轮压式停车位

这种停车位充分考虑汽车的左右轮距, 将其十分人性化地融入绿地景观中。优点是首先解决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的太阳辐射的反射, 车轮的位置下是硬地, 而车身底盘下和周围全都是绿地, 很好地解决了停车位占用土地的现状。这种停车位与绿地为一体, 可将硬地用花岗岩、卵石、荷兰砖等材料饰面处理, 形成园路的路面效果, 在设计时甚至还可将1.2m宽的硬地在绿地内延伸, 形成园路。这种方法的车位可以全部计算绿地面积。其缺点是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开始使用时居住者不易识别, 且不习惯。

各种停车位都各有优缺点, 选择何种停车位, 应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居住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建设部门对土地容积的要求往往会和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要求产生矛盾, 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土地, 同时在建筑容积率及密度确定的条件下, 利用架空层绿化等有效的建筑处理手法, 尽量营造优良的生活居住环境。

摘要: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小区的规划结构及其道路系统, 合理安排公建布局及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重视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使得小区的建筑体量、层数、风格、道路交通组织等方面都得到最大的优化。

城市人文生态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篇11

人文生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城市环境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具有区域性、人文性、环保性特点。将城市规划与人文生态学有机融合,是为了更好地从社会和文化生态学角度来分析城市人文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促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城市生态住区的特点

生态住区是在人类居住区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学的观点,是在新时期城市化环境下形成的人居环境设计理念。生态住区中的生态是指人与环境间协调健康的生态关系,包括物理环境、生物环境、流通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居息、代谢、调节、社会等功能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综合形成的生态功能[1]。其特点可总结为:低环境冲击性,即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減少对环境的破坏;高环境亲和性,即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生活居住环境的高效性、健康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和谐性[2]。城市生态住区已经超越了环境保护,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层次,而是融合了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

人文生态内涵

人文生态是指以人本身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文化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生态系统[3]。它既包括人类生活居住的社会环境,又包括文化因素,例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间工艺、聚落形式、建筑风格等方面。因此,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文生态住区建设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生态住区,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或技术生态,而是包含了表达地域精神、人本文化和住区文化的人文生态。因此,人文生态住区建设应该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需求、邻里情感等考虑其中,强调城市住区特定的住区文化、人本文化和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市人文生态住区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

(1)开放的住区模式

针对目前居住区出现“同质聚居”的现象,人文生态理念下的住区规划应该更加关注开放复合的住区模式,以实现公共交通的通达、配套公共设施的共享和公共空间的整合,来表达城市空间和生活的延续。

(2)紧凑的空间格局

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往往倾向于高端大气和景观布局,却牺牲了居住者的环境体验。人文生态住区的空间格局,应该强调紧凑的空间格局,注重楼层密度和高度的协调一致和人的环境体验,使人们身在其中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和环境感知,同时遵循朝向、线条以及光线、色彩的协调原则,满足光线、通风和温度要求。

在用地规划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且不低于2;②小高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独立别墅数量比重。社区人口密度不应低于1万人/km2;③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实现土地复合化使用。

2.住区空间

(1)功能空间复合化

对于较大的居住社区建设,将居住、商业、绿化等多样城市功能融合在一起,以增加城市细胞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对于住区中心规划设计,为了满足居民的交往与活动需求,设计应注重节点空间布局和尺度的把握。景观空间与道路空间复合、文娱设施与健身设施复合等均能增强邻里交往,以强化居民的归属感。

(2)住宅户型多样化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设计出现多样化需求。近年来推出的架空层、空中花园、屋顶天台、阳光房以及独门单元等新型住宅设计,为邻里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住区需求的变化,人文生态住区可增加房型设计的变更功能,实现功能多样性。以此来保证住区空间内的建筑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避免大幅拆建,提高住区建筑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住宅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例如从收入、年龄、学历和职业等角度出发,设计多元化住宅户型,以迎合不同住区人群的需要,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社会背景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居住空间内和谐共处,提高居住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3.住区文化

(1)强化地域性、归属感

近年来,设计师探讨设计了一些地域性风格的建筑和住区,但人文生态住区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样式和符号的简单仿效和当地材料的运用,而是注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4]。关注城市的肌理、历史文脉、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以建构充满地域特色的,富有个性的城市生态住区。

当前,城市住宅设计过于割裂独立导致居民邻里关系十分淡薄,如何促进邻里交流成为近年来城市住区设计的热点问题。人文生态住区的独特魅力即是对住区归属感、认同感的营造。例如通过特色的公共空间营造社区的场所感;通过尺度宜人、层次多变的院落构筑归属感等。

(2)坚持人本原则

城市住区主要为人提供居住服务,因此其设计和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住区空间规划设计要很好地满足不同居住人群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住区空间设计要把握空间结构比例、确保生态环境平衡、保证居民生活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社交平台和条件、要优先照顾老幼群体需要、同时体现不同居住人群的意志。

结语

人文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生态住区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它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构建和谐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实现途径,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区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探讨 篇12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 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 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 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 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 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 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 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 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 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 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 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 体现以人为本人, 与自然和谐、融洽,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 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 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 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 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1.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 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 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 应满足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 丰富建筑造型, 使立面新颖, 色彩搭配协调, 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1.3 突出生态质量, 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 应当关心绿地率, 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 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 (也可包括平屋面) 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 尊重历史文脉, 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 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2 城市居住区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

2.1 “活力型”社区的设计方法

多样化的、混合的设计, 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 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 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 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同时, 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 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 公众参与社区建设, 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 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 生态资产萎缩, 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 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2.2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

目前,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 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因为像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的, 所以为节约用地, 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 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 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 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 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 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2.3 “实用主义”的设计方法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 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 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 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 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 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 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 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2.4 “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居住区, 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 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 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 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 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 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

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 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 形状的组织, 达到使用舒适, 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 结合环境景观要素, 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 或依山傍势, 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 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 控制体型参数, 达到节能的目的。

还有就是在保证现代居住生活设施和质量前提下, 也应尽可能降低能耗, 采用适用技术, 提高居住社区自身环境自净能力, 从而减少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对其污染治理的压力。保证环境质量, 在营建过程中, 特别在社区管理领域,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采用各种形式, 使住户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从而加强居民长久居住的意愿,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 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 还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 来不断创新、完善。

近年来, 随着城市新区开发的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出让开发, 大量的城市住宅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众多的居住区出现了与城市环境结合不够紧密, 功能定位不明确、格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深层次的内涵等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讲解论文下一篇:信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