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效率(精选12篇)
课堂阅读效率 篇1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阅读教学不是一般的读书, 它在语文教学中担当着特有的任务。通过阅读教学, 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 要让学生的知识有所增长, 智力获得发展, 情操获得陶冶, 审美情趣获得培养。因此, 重视阅读教学,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 多数语文教师采取“一言堂”的讲解分析法, 以老师灌注取代学生的思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甚至在阅读教学中忽视阅读能力形成。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占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 浪费时间, 会使老师讲解分析时间减少, 于是采取“讲授”法, 把自己的想法及对“教参”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阅读经验, 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其结果, 学生丧失了自己阅读的能力, 而这种阅读领悟过程, 对学生来讲是极宝贵的, 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事实上, 语文课如果不让学生从阅读入手, 不但不能称其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连一般的教学也称不上。
二、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和一个人的兴趣有极大关系, 培养阅读兴趣, 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无论什么样的文章, 老师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 求知欲去阅读, 才能有所收获。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 老师讲得如何精妙绝伦, 对学生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 更难有真切的体会。因此, 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读书, 思考和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无论课堂, 还是课外, 无论小说、散文, 还是诗歌、戏剧, 甚至文言文, 都要求学生积极阅读, 认真思考, 经常发现问题,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训练基本的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从语文课堂角度分析, 我们会发现在阅读能力结构中, 处于基础地位的是阅读基本技巧。
传统的讲读课, 一般是对课文进行深挖细掘的整体或局部分析, 教师繁说细讲, 学生直接吸收, 当然也可能把课本内容掌握了, 但对阅读技巧的形成不能起直接作用, 学生几乎没有独立阅读的经验。
因此训练中学生阅读技巧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控制时间, 训练学生学会控制眼停, 控制反复回视, 提高阅读记忆效果。
(2) 补充阅读材料, 尽量鼓励学生多读快读, 增加阅读量, 扩展积累必要的知识, 以提高阅读速度。
(3) 阅读课文,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诵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诵读, 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加强记忆和思维, 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经常运用。针对不同课文, 采取不同方式, 就会使学生沉浸到课文中欣赏或品味课文的精彩语段、优美文句或深沉含义。
(4) 学会略读和精读。指导学生根据时间长短, 采取略读或精读的方法区分阅读不同文章。略读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学生阅读的量, 扩大其知识面。而适当精读, 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掌握阅读了各种方法, 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就会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 鼓励阅读创新, 培养阅读个性。
阅读, 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活动, 既然如此, “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作品认识理解的多面性就很正常。我们要鼓励学生作开放性阅读, 追求合理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站在主导者角度认真“引导”, 适当“激发”, 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 学生就会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下挖掘教材, 深入阅读, 这不正是我们指导阅读的目的吗?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郑板桥也说: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 我们更无理由束缚学生的思维, 压制学生的阅读个性。
4. 课内外阅读结合进行。
阅读包括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中涉及到课外知识的地方, 学生如能举一反三, 对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量大有禆益。针对阅读教学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立足课文, 选文助读。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依然要以课本为主, 但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进行与课本配套的拓展阅读训练, 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 提高教学效果。立足于课内, 选择有益的配套材料, 进行多方面的拓展阅读,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视野, 而且会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2) 读写结合, 训练思维。阅读教学不仅在于“读”, 也不能少了“写”, 更不能没有“思考”。现在的中学生书读得偏少, 阅读中的思考更少, 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要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语文阅读中课外阅读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很重要, 教师有必要经常组织学业生到阅览室阅读, 吸收广泛的课外知识;或者鼓励学生在放假时阅读中外名著, 提高文学素养。同时, 为提高阅读的效果, 应该要求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即阅读和摘抄、感悟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把感动人心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 把意义深刻的名句段背诵下来, 然后每周2—3篇感悟性的短方, 文体不限, 抒发真情实感。每周上交, 老师指导批阅。
在这一过程中, 可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 内容有;
1.向学生推荐一两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
2.交流读书笔记, 共同欣赏好文章。
3.交流阅读心得:可以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也可以谈阅读的方法, 这样,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 重视阅读教学,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课堂阅读效率 篇2
正确处理原文、题干、正确答案项和干扰项之间的关系,能使自己的思路和文章作者思路相一致,
才能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作者的语气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的来龙去脉,使顺利解题水到渠成。
2、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情风俗、生活方式知识。
当前的阅读理解选材越来越注重现代化、多样化、知识化和生活化,内容贴近生活,蕴涵着丰富的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知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交际性,
常常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和对人、对自然的态度及与世界的交流,就体裁而言,也涉及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
只有通过大量阅 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短文,才能不断增强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也能提高面对较长篇幅阅读材料的心理承受能力。
3、重视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锻炼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
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方法是:
初读文章--看题目--查读文章找依据--初定答案--三看文章找细节--推敲答案--四读文章--终定答案,其中综合了略读、跳读和查读等阅读技巧。
在第一遍阅读时,可用略读或跳读的方式阅读全文,不必注意细节或具体事实,只求对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
接着,浏览题目再读文章,可以带着题目有的放矢地在文中圈圈划划、做标记,查找解答题目的依据,
避免毫无目的地通读文章,许多局部性题目都可以通过原文中的一两句话直接找到答案。
第三、第四次阅读主要是定度答案。
4、巩固、扩大并活用词汇(包括词组、短语和构词法),夯实语法知识。
随着社会要求和教学要求的提高,生词和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难句在短文中和题目中经常出现,没有过关的`语言知识,学生很难领会文章,审清题意。
因此,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处理词汇、牢固掌握教学考纲中要求的各个语法项目、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别意群及正确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要素。
5、若是做回答问题时,先须把握全文整体意思,弄清文中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前后逻辑关系及过程,然后再落笔定答案,有些文章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
此外,在书写答案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如:最多不超过5个词),也须正确书写单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等。
此类题目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文章要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问题和答句中已给的词语要领会。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篇3
一、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近几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
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三、重视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从传统的读书方法来看,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朗读,传授知识首先就是教学生怎样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深刻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讲,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能让学生耳和心同时感悟文本语言的意蕴、韵味、情感,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语感问题,说到底是对生活真味的一种体味。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时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夏丐尊先生举的这些例子证明,要得到真切的语感,必须从生活方面去体会、去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鉴赏作品时充分调动这些积累,透过语言文字表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辨出一种真味来。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做到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这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他们课上得才轻松,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在一堂较为成功的课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我们教师应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模式。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接上页)似于机动车理论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规定的题量,并达到要求的分数。口试也可以利用试题库随机抽题,学生当场回答,监考教师可以当场提问。笔试的题目应以简洁的客观安全知识为主,口试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
5 结束语
生命靠安全,安全靠防范,防范靠实施,实施靠大家。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地付出努力。军队院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教育观念,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和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建斌,赵涛涛.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 164-165.
[2] 王虹.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22(5): 179-182.
[3] 李慧,张静武,傅万堂,缑慧阳,王艳. 开放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前提[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9(3): 185-187.
[4] 刘桂艳,谢乃新,赵竞全.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 1-3.
提高小学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4
1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 在没有兴趣的背景下进行的被迫式教学, 会扼杀学生学习知识的意愿。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学生才能从内心去接受学习, 才能对阅读学习产生动力, 产生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 要求我们教师从解题入手, 即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来提升学生的兴趣。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是对文章大意、中心思想的概括。在教学中以题目入手, 让学生研究课题, 了解题意, 来勾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阅读《玩出了名堂》这篇文章时, 先提出问题, 如“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后, 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想知道什么”, 这时候有的学生就会回答, “我想知道是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文章进行初次阅读, 从文章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第二, 教师要采用新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比较强, 要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葡萄沟”这一课时, 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出维吾尔族人们热情好客的画面, 以及鲜美可口的葡萄干画面, 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对这一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大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一个套路, 这样根本无法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也是小学生厌烦阅读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在教授不同文本、不同寓意的课文时, 要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第一, 在应对诗歌阅读教学时, 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诗歌意境, 把学生带入到诗歌情境中, 让学生沉浸在诗歌中, 充分的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同时展开想象, 让学生想象诗歌里呈现的画面, 加深学生对诗歌词义的理解。第二, 在应对散文教学时, 教师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散文, 并且都是一些意境很美的美文。散文的教学, 应该多读, 不是分析画面, 而是读画面。通过读, 让学生来了解散文描写的事物, 来揣摩作者的叙述思路,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去抓住散文的神。第三, 童话教学, 小学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不少的童话, 特别是中高年级童话教学, 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通过教师的指导, 要理清童话展开的情节。比如教学“丑小鸭”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丑小鸭慢慢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理清, 进而使学生对课文脉络有较清楚的把握。二是要熟悉童话里的语言。教师要让学生多读, 把作者美的语言化作自己的知识积累, 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 凭借情节的梳理, 鼓励学生讲童话, 演童话, 口述、复述, 甚至于创造性地复述, 通过读、讲、演来带动学生对童话的理解。第四, 说明文教学, 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内容:二是怎么样说明的, 用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等。
3 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阅读活动中, 无论是词句段篇, 还是各种体裁课文的阅读, 都有一些普遍适用的阅读方法, 应当让学生掌握, 边读边想法、联系上下文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圈画批注法, 这些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 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 并且反复练习运用, 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
4 结语
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对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将其重视起来, 教学有法, 但又无定法, 所以,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抓住小学生的规律及教学的脉络, 进行积极探索, 势必会找到一条适合小学生发展的阅读教法。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而小学阅读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 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宗海.有效教学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5
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一、通过默读提高阅读速度,使阅读量更大,获取的有效信息更多
我们在考试时,采取的就是默读的方式,来完成试卷的内容阅读的。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还会在每个人大脑里呈现发声的现象,只是很多人不在意罢了,因为我们学习文字的时候,也学习了读音,大脑的联想能力很强,看到字我们自己就会想到它的读音,并在脑袋里默念出来。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
二、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阅读计划的提出,一是指中学生所读书目的类别分类,二应该是指阅读的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就阅读书目分类来说,“既要阅读课内所学范围的内容,比如浅易的文言文,优美的古诗文,又可以阅读课外内容,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中外名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是我们阅读的范围。我们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位好朋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以及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从阅读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上来说,要作到既不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安排,又能能保证学生阅读的有效率有质量。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在自习课安排阅读内容,课后也应布置一部分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假期独立完成。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多读书是扩大学生阅读面、阅读量的主要手段。古人读书,有“三上”、“三余”的说法。“三上”是指“马上”、“枕上”、“厕上”,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提出的。而“三余”读书法,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有效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来读书,这就是董遇提出的“三余读书法”.不论是“三上”还是“三余”,都体现了古人抓紧时间读书,有效利用时间的可贵精神,这在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间安排方面,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各领域知识的积累量越来越大
课堂阅读效率 篇6
一、构建“五学”课堂模式的第一个环节——目标导学
在阅读能力方面,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不合时宜的知识,第一次把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等作为训练重点,把培养选择处理语言信息能力放在阅读训练的重要地位。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以此让学生较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阅读的重要目的是在理解,对阅读材料的信息加以筛选,条理加以梳理,难点加以剖析,主题加以提示等等。因此,针对课文具体内容,我给学生出示的是尽量合理明确简洁的目标。如:在《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制定的目标是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在教学文言文单元我出示的目标就只有八个字,即会读、会背、会译、会悟。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既有的放矢,又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二、构建“五学”课堂模式的第二个环节——自主探学
所谓自主探学,相当于“预习”。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放在课前或课中。自主探学是学习活动的前提因素,它是合作研学的首要条件。可以说,没有了自主,“五学”课堂模式就成了花架子,一切都要落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点。比如,让学生在自主探学中首先要通读课文,学会使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等。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在自主探学中学会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新课之前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上每堂课之前都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自己新发现的问题,在发现——解决——发现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构建“五学”课堂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合作研学
所谓合作研学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重视的是学生群体间的相互交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立的人格、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1.合作研学中的角色定位。合作研学中的教师担任的角色可以是主持人、引导者或点评者。学生担任的角色是学习者、决策参与者等。
2.合作研学的前提。合作研学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此时,就可以整理出学生在自主探学中提出的有代表性、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教师围绕教材设计的重点难点、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二者综合而成,布置给学生。同时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也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能够控制场面,调节气氛。
3.合作研学的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阅读课上,“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过分的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合作,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生生间的一种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互相影响,有所收获。
4.合作研学的形式。首先,它是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全员参与、立体灌输。我在课堂教学中成立了二人、四人、六人等学习小组,教会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其次,组织形式有多样:可让小组针对某一问题主要回答,由一位组员担任发言人轮流代表小组回答;或把有争议的问题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或分为原告、被告、原告辩护人、被告辩护人,教师充当法官等较为有趣新颖的形式。要打破教师根据事先准备控制教学进程的习惯,代之形成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确立教学进程的习惯,发挥合作研学的最大效能。同时,要防止某些学生的思维惰性,使合作研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构建“五学”课堂模式的第四个环节——展示比学
这个环节可以融合在前两个环节中也可单独进行。“比”就是竞争,在竞争中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开展识字、朗读、背诵、讲演、写作等活动,有些活动看似简单,但它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外驱力。因为比赛,学生就会去多看多练,这种自愿的过程,就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也可以比在自主探学中谁更自主谁探索的深,也可以比在合作研学中谁展示得大方得体等。总之,这一环节的操作可以是灵活多变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展示过程中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给学生鼓励,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比”中表现好的要给以赞扬,同时对于“比”中表现较弱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胆量,提醒他们努力的方向。“比”的形式也可以多样的,可以是个人与个人“比”,小组与小组“比”,男生与女生“比”,学生与老师“比”等等。
五、构建“五学”课堂模式的第五个环节——检测评学
这一环节应该说也是可以灵活进行,可贯穿在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比学中,也可以单独利用一个时间进行。教师可以针对当堂所学的一个学习要点进行检测,比如在学完了《春酒》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细节描写片段,当场检测评价。也可以在自主探学这一环节中检测生词的把握,朗读的情况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检测评学。新课程理念淡化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强化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这一改变,课程功能从单一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进步。
总之,以上这五个环节在教学中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可以融会贯通。语文教材由于篇幅长短不一以及内容的多样性,这五个环节就不可能完全机械的按部就班,在具体操作中是可以灵活多变的,让每个环节既互相渗透、又互为补充。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隆中对》这样长篇文章的第一课时就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学。又如在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可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用一整节课让学生用于展示比学等等。
以生为本,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篇7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 关注每位学生的学情及身心发展情况。切入点找准后, 实现有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如何达成另一半呢?以下是我学习案例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还课堂于学生, 激发课堂“生命欲”。
传统课堂教学偏重于系统知识的传递, 而新课程引导下的理想课堂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发展, 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那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我以为,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好奇心我们每个人都有, 小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正视儿童的这种好奇心, 并将之运用于教学中, 那么这无疑是一种激发课堂生命欲的宝贵资源。
【案例1】
研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 在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爸爸为什么打她, 难道爸爸不爱自己的女儿吗”时, 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各种各样的说法、想法, 出乎老师的意料。说法虽然多种多样, 但无不体现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体验和对小女孩的同情。
——“一定是她爸爸有喝酒瘾, 是个酒糊涂, 喝醉了就发酒疯, 失去了理智。要不, 怎么会这样对他的女儿?”以为男生好像十分肯定地说。
—“是不是家里还有人生了重病, 等着卖火柴的钱去救命?”一个女生的想法不无道理。
——“可能家里等钱还债, 被人逼急了, 没办法, 才让小姑娘出来卖火柴。”
——“也许她爸爸神经不太正常, 是个虐待狂。这小姑娘可惨了!”
……
【感悟】
急迫的“交流欲”是学习产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交流欲望。上述案例中, 学生们争着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这时的他们已经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 真正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的“学”得到了充分体现。
【案例2】
学习《打碗碗花》一课, 有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打碗碗花这样美丽, 而且根本不打碗, 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坏名称强加给它。我想给它取个名字, 叫‘金碗碗花’。”多么好的想法, 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于是更多的学生要求为打碗碗花取新名字, 为它“平反”, 纠正“冤假错案”。他们都认为自己取的名字最好。有的起名“不打碗花”, 有的起名“红盏花”, 有的提出应当以第一个出改名主意的丁露儿同学的名字命名, 叫“露儿花”……同学们的好胜心和成就欲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感悟】
学习需要成功, 所以儿童还有着强烈的“成就欲”。许多研究表明, 在智力、基础知识等相似的情况下, 成就欲强的学生比成就欲弱的学生取得更多的成功, 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勇气和持久的毅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激发学生的成就欲, 这同样也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
强烈的“表现欲”也是构成课堂生命活力的要素之一。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 真正关注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成就欲及交流欲,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二、有效课堂应充满趣味,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
有一位老师执教的《雨点儿》这一课中, 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问孩子们:“如果你是一滴小雨点儿, 你会去哪呢?”这是一个让孩子们极感兴趣的话题, 这个时候, 他们把对雨点儿的卿佩都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让自己成为了小雨点儿, 用语言体现着自己善良的童真。
生1: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儿, 我会落到有深有浅的水坑里, 发出不同的声音, 就像在唱歌, 唱给大自然听, 唱给所有人听。
生2: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儿, 我会落到公路旁的树上, 那里的树叶上有很多灰尘, 我要给他们洗洗澡。
生3: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儿, 我会落到荷叶上, 在上面咕噜噜地打滚, 给荷花和青蛙做伴。
……
【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这个时候, 学生的学就是主动意义上的,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完成:其一是教师要精心备课, 在这主要是备学生, 哪些话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 其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扬来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表扬, 我们在教学中乃至课堂外都应适时表扬学生, 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树立自信心。
三、有效课堂力求贴近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导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片段———
师:请你们读读诗, 想想如果概括诗意作画, 要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教师概括学生意见逐步板画)
师:篱笆画得密一些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 因为是一径深。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 树上只能画些小叶, 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指头花落未成荫”。有的说:“要画蝴蝶, 不画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 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为了让诗意能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 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 而不是‘追蝴蝶’。”
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说:“‘飞入菜花无处寻’, 是因为菜花是黄的, 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 所以还是要画黄蝶的, 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 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 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
……
【感悟】
李老师这一教学将诗融于画中, 将画融于诗中, 学生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尽情遨游于诗情诗意诗画之中。这都得益于在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解读古诗意境。“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 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 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 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让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篇8
一、阅读教学中应凸显出教学的主题
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 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不明显, 一些繁杂、枯燥的教学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 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也就是说, 备课要充足, 考虑要周到。教师在教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凸显出教学的主题, 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能够时刻跟上教师的节奏。语文阅读中, 有的文章的重点在一个中心词上, 有的则是在一个句子上。教师在教课时应该善于发现这些文章的中心点, 引领学生一起学习。如在向学生教授《草原》这篇文章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细细品读“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中心句。在学生品读这句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读作者叙述这句话的本意, 让学生体会到蒙汉两族的浓浓情谊。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后习题的布置与讲解, 因为课后习题是对文章的巩固练习。以《草原》一文为例, 教师在教课时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赏析。总之,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时刻明确教学目的, 突出教学主题, 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更简单地进行阅读。
二、阅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 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 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比如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开始前几分钟放送《好汉歌》, 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课时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林冲这一人物, 并借由林冲这一人物引出其他的英雄人物。紧接着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一名著, 为学生简单介绍这一名著的背景知识,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不能一味地代替学生进行阅读, 要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自己感悟的良好习惯。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在阅读时,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 不阻碍学生的自主思考, 不盲目否定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心, 年龄越小的学生其思维的束缚就越少, 就越具备创新能力。所以,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独特观点时应秉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并让学生自主发挥。此外, 教师在进行课文自然段讲解时, 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积极发表意见和观点。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耐心为其解答, 要注意在解答的过程中不要给出一个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反问, 从而展开开放式的讨论,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四、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 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还比较低下, 在阅读时不知道哪些是适合阅读的书籍。对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教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读后总结。对于要背诵的文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表演, 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这样更有利于课后的背诵。以《蘑菇该奖给谁》这篇文章为例, 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让学生就“大蘑菇为什么奖给小白兔”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在学生作出回答后, 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假若作为颁奖人, 谁是蘑菇的最佳获得者?为什么?”教师应该对理解错误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当然, 这种引导要有技巧性。小学生在心理和语言上还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时要讲究技巧, 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的观点,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25) .
课堂阅读效率 篇9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遵循知识性、实效性、启发性的原则,注意材料要新颖,并且要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围绕材料设计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的问题出发,逐步向深广度迁移,要富有启发性;在教学时,往往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昂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实则就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就是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容器”来看待,是把新课标落到实处。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选用什么方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摸索与实践中,总结归纳了四种较为实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如在教《社戏》时,可首先引导学生看文末“再也没有看过那夜的好戏,再也没有吃过那夜的好豆了”,然后按“写什么戏?”“怎样写戏?”“戏好看吗?为什么写社戏?”一气呵成,其中前三问揭开“浪花”的同时也为最后一问直入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为“教学”而设计的课件,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了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了良好条件,已开始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中占据重要位置。如《听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不少学生因没看到过真正的大海,难以体会其中的意境,特别是对文中那富于变化的海潮的三个阶段,理解就更困难了。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与之生活相关的表象积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预想效果。落潮、潮起、高潮三个阶段的动态画面,配以不同的音乐背景、海涛声响, 生动形象地启发学生联想、想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领略了大海的温柔美和雄壮美。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四、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结合提问可以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教读《爱莲说》一文,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时,我出示了中国画《莲花图》,在学生仔细观赏时,我问从生长环境、从体态、从它的风度、从它的仪态来看,各有怎样的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莲花写得这么美呢?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后,学生们回答说:“作者在莲花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一幅《莲花图》摆在学生面前,教师讲解,学生赏画,很快就理解了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些教师虽然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 但是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教学情境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结构,步入了一些误区。
1. 多了生活味,少了语文味
情景的创设应该保持语文味兼顾生活味。目前,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采撷、提取素材,但一些情境创设,舍本逐末,或丢教材于一边,或脱离实际,甚至“情境造假”,并美其名曰“课堂的需要”。
2. 多了趣味,少了目标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地裹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味,他却全然不知。
3. 课前的预备动作
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的设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前的预备动作。
课堂阅读效率 篇10
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师生实践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开讲点、爆炸点。只有在文本中精准找到爆炸的位置,课堂上师生才能共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课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找到最到位的切入点,使一堂课达到教师易教、 学生易学双线并进的效果,这是对教师课前备课智慧与责任的考验。 “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寻找每篇课文的最佳授课切入点。根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篇文章的特点,寻找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我尝试了下面几种方法。
一、扣住标题关键字词
每篇文章的标题一般都浓缩了本篇文章的精要内容,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初中教材,为了适应初中生阅读特点,所选篇章都较为浅显易懂,很多文章的标题就可以作为我们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从“落”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 “落”在文中如何理解: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指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再深入地讨论: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慢慢把课文引向深入;《智取生辰纲》很明显可以从“智”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七个梁山义士如何智取生辰纲的,晁盖吴勇诸雄的“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样就能达到课堂辐射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的一首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的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分析这首诗,可以从题目中“破”字入手,先写风破茅屋,再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即屋破后雨来,遭受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的悲惨境况,全诗达到高潮。到此, 作者的悲苦境况已经跌入最深谷,但诗人最后豁然推开,从破屋想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最后以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出诗人忘我精神。抓住“破”字作为分析本首诗的切入点,我认为恰到好处。
二、捕捉文中关键语句
教师备课时,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要善于抓准文中的关键句。 关键句不一定是文中的中心句,它可以是文章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或者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能够作为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关键语句,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养成学生阅读时搭建思维构架的习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因为写作的背景与现在孩子的生活相差甚远,现在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对于文中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难以体会。所以抓住“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作为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分析:“文章中哪里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不幸?哪里又能体现人的不幸?花的生命长河无止境在文章哪些段落体现出来?人的生命长河无止境又在文中哪里体现?”这几个问题, 课堂上学生都能够通过文本找出的,接着带领学生理清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与领悟作者写作意图:从对紫藤萝花细腻的描写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再引向对生命的思考,生命长河虽曲折,但却永远向前,从而顺利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抓住“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这句过渡句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从“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抓住文中关键人物
初中教材中文学作品,像小说、叙事、写人散文文章较多,而且这些文章篇幅较长,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教学,做好整堂课的整体规划,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叙事散文人物繁多,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 这些人物都很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贯穿一节课教学,我们必须找准能够起着穿针引线作用的关键人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曹文轩《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我们可以抓住主人公杜小康作为这篇自读课教学的切入点。杜小康年龄与学生年龄相仿,当杜小康失去原本富裕、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被迫游弋在浩荡无边的芦苇荡中时,他如何面对?学生就可以顺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去寻找杜小康的孤独,去交流体验杜小康的成长。 以杜小康这个关键人物为本篇自读教学的切入点,起到课堂牵引的效果,既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体验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课堂“成长”的体验。《我的叔叔于勒》 可以把“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我”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小说家莫泊桑精心选择了‘我’——若瑟夫,于勒的侄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钱理群)。所以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 “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与评述,也都是从“我” 的角度道出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对亲情的强烈呼唤。所以“我”是资本主义社会下赤裸裸金钱关系中的另类,“我”有同情心,“我” 有爱心,“我”能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所以本文以纯真的“我” 作为课文阅读的切入点,目的就是起到课堂先扬后抑的效果,学生通过“我”视角透视,聚焦对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变化、言行变化、 内心变化的描写,掀开“我”这一层美丽的面纱,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灵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利用课后关键习题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千万不要忽略课后“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每道题都是根据本文所要学的重难点精心设置的,既是为了师生巩固教学成果,也是为教师备课提供思路,为教学过程提供突破点。其中“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属于“研讨”范畴,研讨内容包括文章主要内容、语言形式、中心思想等方面的整体感知, 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道习题内容作为文章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沈从文散文《云南的歌会》“研讨与练习”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依据这道题,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学习文章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感知比较音乐会、演唱会与云南歌会在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地不同,继而引导学生体会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的特点。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因此阅读教学时把自己家乡熟悉的端午风俗作为切入点,导向作者家乡的端午习俗,最后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家乡的咸鸭蛋,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研讨与练习”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一目了然,我们就以复述课文内容作为课文阅读的切入点。
当然,在实践课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课文朗读、文章结构线索分析、主要情节梳理、精彩的细节描写、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但是,切入点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是在深入、透彻、准确地解读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得出的。 它是能够统领整堂课教学的关键点,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是师生课堂生成的关键点。所以备课时要求教师找准教学阅读切入点,不能过大,大则溢,漫无边际,课堂教学就很涣散; 不能过深,离开了文本内容或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教与学就脱节了;太小、太浅又不能吊起学生课堂阅读的胃口,失去了课堂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所以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前提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我们力求“找准”教学阅读的切入点, 达到课堂教学辐射效果,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摘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吃透教材、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找准”教学阅读的切入点,有利于一堂课的知识建构,达到课堂教学辐射效果,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新课标课堂阅读效率提高之浅析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性;合作性;审美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新课程日渐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始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回归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则成为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文即做初步探索:
一、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标已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及阅读层面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
此,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接受的信息各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传统的点面大贯通,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全身投入到阅读中,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的情感,然后,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真实体验给予肯定。在肯定学生真实感受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动讲解,利用阅读文本的独特魅力去完善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在情景阅读中与作者达成共鸣,从而达到启迪他们心智的目的!这里,对老师自身的素质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学之美?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不然,教师如何才能组织好课堂阅读教学,又如何能将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呢?
二、展现学生的合作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每个学生既是自主学习的个体,又是课堂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个体的学生,有时候难免会有疑惑之处。此时,教师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拿出部分阅读时间给学生用来思考、质疑和解惑。这不能光靠教师的讲授来解决,而应该在主要的和重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合作性。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勇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使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够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来,更重要的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文本阅读和教学的效率,并且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其他阅读教材。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将整体教学回归到个体教学。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性
作为新课标来讲,既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了其人文性。人文性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震撼人的灵魂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使人得到一种更加真实、全面、深刻、有力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美”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主动接受材料信息,从而在轻松愉悦和美感中完成教学。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对美的感知,是学生进行美学活动的先导,只有感知到美的存在,学生才能抓住“美”这条线索去感知整个文本。然后应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不同美的观点,教师应给予正确的美学观来引导,并指导他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挖掘文本之美。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文本中的“美言”“美句”和“美思”,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新课标下的人文教育目的。
总之,提高课堂阅读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面所讲的三个方面,教师还要特别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注重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励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进行,课堂阅读效率在新课改中已成为重要的一环,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雷沛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之我见[J].西江教育论丛,2005(3).
[2]张兴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教育革新,2006(3).
课堂阅读效率 篇12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读”的能力明确标明: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 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小学阶段高年级阅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 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可是, 事实上, 到小学毕业, 地处农村学校的学生是否能达到这个标准呢?这其中存在的差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分析现状:
通过分析当前的阅读教学, 我发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许多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方法单一, 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操练句型, 把“阅读课”上成了“对话课”, 完全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能力的培养。
[问题二]学生对英语阅读有很强的畏难情绪。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读懂英语文章, 他们觉得要读懂一篇文章, 必须知道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意思。如果一句话中有几个单词不认识, 他们就会觉得没法把文章读懂。
[问题三]词汇量有限。
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很有限, 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词, 学生读文章时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下去, 不是按句群或意群读的, 所以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问题四]缺乏好的阅读材料, 缺乏阅读的兴趣, 没有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除了书本或作业中的阅读练习, 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 英语阅读对于学生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很多小学生都没有耐性去看完一篇文章甚至一个短小的故事, 看着看着就会没耐心继续看下去。
三、解决对策。
现在的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接触英语, 如果课堂上不努力改善这些现状, 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 应该引起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思考和关注。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的效率?
[对策一]积累充足的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英语, 掌握词汇是基础。背诵是增加词汇量的方法之一, 但是, 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单词的动机, 巧妙地将词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对策二]增加培训力度, 鼓励一线教师上好阅读课。
现在许多公开课大多都是词汇课或对话课, 许多一线教师对于阅读课怎么上存在很大的困惑, 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拓展, 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 没有多余的课外知识的补充。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多开展让学生复述短文的活动, 让学生努力利用短文中的句子进行交流。让“说”架起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 真正实现了“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教学规律。
[对策三]用好教材, 搞好精读, 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训练。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PEP教材的每个单元的C部分都有一个story time的环节, 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小学五年级每个单元的A、B部分各设置一个Read and write部分, 六年级则设置一个Let’s read部分。这些文章通常篇幅适中, 生词含量也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且每个部分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进行重点句型教学的同时, 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阅读教学元素, 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策四]精选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光靠书上的几篇短文根本不够。学生的习作是比较好的阅读材料, 里面的句子大多数的学生也都能写, 同龄人的习作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也可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有趣味性的, 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阅读材料, 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生词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教师应该合理地选择一些图文并茂, 内容夸张, 幽默有趣, 人物生动可爱的阅读材料, 如《三只小猪》, 《小红帽》等。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读懂文章。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它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 我们教师只有明确具体阅读教学目标要求, 持之以恒,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将听说读写活动恰当融入阅读教学中, 提高阅读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 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 循序渐进, 让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兴趣, 变阅读为“悦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徐永珍《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