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

2024-07-28

哈佛女孩(精选5篇)

哈佛女孩 篇1

2011年, 中国女孩丁丽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最终, 立志攻读商科的丁丽晴作出了选择, 她将于2011年8月17日入读哈佛大学。

为此, 记者专门采访了她们一家, 但听罢老丁夫妇的放养教育这看似怪诞离奇又暗藏玄机的育儿经, 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又不仅慨叹, 唯此, 方通向哈佛;唯此, 方成就丁丽晴;唯此, 方是“90后”独立、自主、活泼、健康的中国姑娘。

比哈佛重要十倍的东西

“您是如何看待虎妈的教育方式的?”

丁爸爸:“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 但是我不是很认同, 或者可以说, 跟我的教育方式是截然相反的。那时我跟丽晴的母亲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夜里12点, 一层楼的灯都灭了, 我们还没走。所以, 你可以想象, 到家基本上就是休息了, 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不过也正因为如此, 所以给了孩子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

“虎妈的女儿考上了哈佛大学, 于是很多人把严苛的家教方式视为正确的方式, 纷纷效仿;但是对比丽晴的放养教育, 因为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哈佛。那么, 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丁爸爸:“坦白讲, 我不会对我的孩子这样。即便是这种严苛的教育方法能通向哈佛。我认为, 孩子能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内心、健全健康的性格要比十个哈佛都来得重要。”丁爸爸继续说道, “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是由童年开始就埋下种子的, 童年的时候孩子无力抗争,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不平就埋在内心, 成为一种隐忧。也许一辈子隐忧都不会爆发, 又也许当她成年后的某一日这隐忧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孩子的心灵健康比哈佛大学重要。”

女儿可以不完成作业,

从不过问女儿的学业成绩, 及格就好

丁妈妈不无得意地说, “丽晴上小学的时候, 就像这个年代中国所有语文老师的通病一样, 动不动就抄几十遍、上百遍……似乎这样的教育方式还因为《虎妈战歌》的出版, 而在美国大行其道。丽晴从不需要完成这种类型的作业。”丁妈妈告诉我, “我们只要求丽晴学会即可, 没必要重复的劳动几十遍、上百遍, 节省出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丽晴喜欢跟楼下的小朋友跳绳。”

丽晴自己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 也是一脸的幸福:“我很庆幸, 我有如此开明的有见识的父母,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 我曾跟随父母去过12个国家, 这看似辛苦的事却开阔了我的眼界, 让我能拥有一个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审视周围的一切。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 他们让我拥有了一个可以跳绳直跳到傍晚的童年, 看着周围的小朋友都被一个个的补习班‘收编’了, 我的幸福是溢于言表的, 特别是现在回忆起来, 就更觉得幸福!”

丽晴告诉我, 她从启蒙到现在, 学习就像一个好玩的游戏, 她没有因此而熬夜, 即使在最紧张的考试时刻, 她也坚持晚上11点就寝。所以, 在她的字典里, 学习是快乐的。

丽晴在中国接受的教育, 为她打下良好坚固的数学基础。对于许多女孩子来说, 学习数学是件郁闷的事情。但数学对于丽晴来说, 那是个神奇的天地, “我喜欢数学, 它能够挑战你的思维, 当你完成一道题时, 你会有莫大的成就感。要知道, 如果我努力去解一道题, 我总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这是何其美妙的事情!”当然, 数学并不是丽晴唯一擅长的科目。她在其他科目上的成绩也相当出色, 举例来说, 去年她参加了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1, 结果夺得了2 400分满分。

丁妈妈说, “我家丽晴始终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这很奇怪, 为什么要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痛苦的呢?!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开心和快乐的事情。孩子感觉痛苦, 那是因为很多老师和家长把‘抄写一百遍’‘盯着书看, 不用走脑子’‘耗费时间’也看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作为家长, 我们只是尽量的还原‘学习’最可爱的最讨人喜欢的一面。”

女儿对兴趣爱好有着充分的自我选择权,

允许三分钟热度、也允许“不良嗜好”

丽晴小时候, 有次说想尝试弹钢琴, 父母立刻就鼓励她去学习, 但考过五级后, 丽晴忽然说不想学了。对此丁爸丁妈也都给予了宽容, 没有过多地追究, 更没有像通常的父母指责孩子“三分钟热度”。丁妈妈表示, 孩子很容易从表面, 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件事, 作为家长既要留给孩子自己选择的空间, 也要留出允许孩子犯错误的空间。也许只有在接触的过程中, 才能逐渐地认清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丽晴不认为弹钢琴是适合她的。那么, 她就放弃钢琴, 去选择其他爱好的自由。

丽晴读高中时加入了女子划船队, 虽然丁妈妈说她那时很担心女儿因为练习划船, 练得一身肌肉失去女子的柔美的味道, 但她仍忍着自己没有说出来……时至今日, 丽晴频频在校际女子划船的比赛中带领队伍取得名次;时至今日, 搬家时丽晴可以自己独自收拾行李, 并自豪地跟妈妈举着小臂:“看!这都是划船练出来的。”

丁妈妈表示, 她从不去强求女儿做什么事情, 既然女儿不是弹着钢琴等待王子的古典公主, 索性让女儿成为带领战士冲锋陷阵的女战士也没什么不好。

允许女儿对家长说“不”, 接受女儿的顶嘴和自作主张

丁爸爸实话实说:“说心里话, 我和她妈妈一直没有将心思放在孩子身上。丽晴有今天, 全靠她自己的努力。她经常对我们说, 她是个独立的孩子, 她的事情自己会处理, 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操心。”

坐在父亲身边的丽晴接着话题说:“其实我觉得这样蛮好的, 因为父母都在忙, 反而令我觉得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 这样才能免去他们的担心。久而久之, 反倒养成我自律和有主见的性格。”

去年在选择大学时, 从申请到考试, 到给每一所学院写入学申请, 再到请老师写推荐信, 每一步都是丽晴自己独立完成的, 这种“我的学业我做主”的行为, 在中国也许会被解读为任性和目无尊长, 但在丁家却获得高度的赞扬。所以丽晴说她很感激父母对她的放任, 她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鼓舞。

哈佛女孩李江 篇2

进道元班,除了中考成绩,还需要经过单独的笔试和面试。当时的笔试要求从七八篇文章中挑选一篇写述评,这些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李江写的标题是《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分析了几位科学家为什么研究科学的结局是信仰宗教。

在面试的时候,老师可能想刁难李江,故意让她做一个难度较高的电阻实验。面对难题,李江丝毫不怵,独自聚精会神地设计、画曲线、统计数据、出实验报告。部分知识李江没有学习过,尽管都按要求去做,然而不知道是否正确。

结果李江的成绩比较理想,因为她的物理特长,被招收进四中道元班,成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特色实验班17名学生中的一员。虽然学校不保证学生的出路,进入实验班要冒风险,但是李江并不在意。她相信自己,况且父母也相信她。无论如何她不会考不上大学,即使考不上也可以复读,她肯定不会后悔。

李江进入高中不久,她的一位亲戚患上肺病,经检查罪魁是尘埃。这件事引发李江对中国头号职业病尘肺病的关注,憧憬为患肺病的人争取治疗的机会。李江默默地考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个人的力量太小,必须用群体的方式,就像杠杆一样,撬动更多的力量。

就在李江寻找合作的人员时,正好她的同学王诗毓对摄像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天和她在一起讨论各种电影。两个女孩一商量,便决定拍一个关于尘肺病人的公益片。高二暑假期间,她们到北戴河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当志愿者,向在那里治疗的病人了解病情。

原来,尘肺病人非常痛苦,那些吸进肺里的煤灰和金属,会把肺变得纤维化,最终呼吸困难,很多尘肺病人到了晚期不能平躺,只能跪着睡觉。本来挖矿工人的职业病,应该由自己服务的厂矿负责治疗,不过因为尘肺病潜伏期长,而工人们又经常换矿区,有的甚至工作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容易造成厂矿之间相互推诿。

通过将近60天的实地采访,两个女孩搜集到大量事例,最终,拍摄、制作了一部38分钟的纪录片,并将其传到网上,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关注尘肺病人,但愿医生用目前最先进的洗肺技术挽留尘肺病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李江和王诗毓还与学校的爱心社合作,举行义卖募捐。在义卖现场,她们拍摄的小片子又被剪辑成8分钟的公益短片《不能呼吸的痛》进行播放。最终,她们的付出获得可喜的回报,义卖活动募集到5万元善款,为25名尘肺病人提供治疗费用。

李江盼望出国深造,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她申请了10多所圜外大学,陆续参加面试,让自己和学校留出选择余地,以便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学校就读。

哈佛大学的面试,有不少题目李江不会,最难做的是面试官要求她在iPad上弹钢琴。尽管李江从3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但是iPad上的弹琴软件她却从来没有用过,纯粹不会弹。然而,李江却鼓着勇气,煞有介事地弹了起来。

在长达90分钟的面试里,面试官考察了李江很多申请资料以外的内容。听说李江喜欢物理,面试官就趁机让她写大学物理方程;听说她拍摄了纪录片《不能呼吸的痛》,面试官立刻打开电脑查询,并问她使用了哪种剪辑软件。

面试官的这些细节让李江感慨道:“哈佛大学不是想看她到底会多少知识,而是想考察她递交的材料是否真实、个人性格如何,以及在未知情况下的随机应变能力究竟怎么样。”而在道元班丰富多彩的经历,使她面对这些面试轻而易举。

随后,陆续有12所国外知名学府向李江抛来橄榄枝,其中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李江决定去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和社会学。哈佛大学2013年在北京只招收3名学生,李江是3人中的佼佼者。

在道元班的三年,李江特别痴迷物理,道元班没有普通高中班那种无休止的重复训练。她的物理天分得到充分发挥。她可以在物理学的大厦中沉思,也可以在音乐里徜徉,还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并能用流利的英语轻松交流。

哈佛大学需要的是既善于读书,又关注社会的人。李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喜欢和同学交往,而且热衷公益事业,曾经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刚好是哈佛大学希望录取的学生,结果她如愿以偿。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篇3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我是带着很平常的心态去看的,看完之后,我感受颇深,然后又重新看了一遍,从中我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孩子的教育必须注重方法。于是我经常捧读它到深夜,真想将这本书看透,到现在已是记不清看了它多少遍啦。

随后,我又看了《笨笨》一书,现在是《EQ》之书,从这些书中,我受益非浅,从我女儿(现在高二,成绩总是全校的前几名,并且学的较轻松)的成长中,我看到了努力的成果(中考成绩全市第二名)。

书中的教育之法是一点一滴,说多就多,说少就少,只有靠父母去悉心领悟,才能在小孩一天天的成长中去灵活运用,才有可能起到作用,这对父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小孩做到的,父母必须去做到。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侧重早期教育即零岁教育。

《我家笨笨上剑桥》一书侧重智商的提高。

《EQ之门》一书侧重情商的提高。

无论是刘亦婷,还是笨笨张驰,他们的父母之所以取得成功,精心培养所花精力之苦劳那不必去说,关键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注重了小孩的一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刘亦婷和张驰成功的秘诀。这一秘诀在哪里,在《EQ》之中。

也许,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情商,但他们的父母取得了提高他们小孩情商的成功。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培养他们时时刻关注着对他们性格的教育,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等等,这正是一种提高刘亦婷和张驰情商的教育。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初为父母的人能懂得这一法则,并坚持做下去,那么这一小孩成为高才(暂不说天才)的可能就非常大了。

可惜,我的女儿出生时,我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好书!庆兴的是在她小学启蒙教育时,我已接触到了这样的好书。

哈佛女孩 篇4

今年9月,20岁的沈阳女孩张子颖漂洋过海奔赴美国,进入闻名遐迩的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求学经历。究竟是什么样的“法宝”让她成了一位“全能女孩”,并一步步走向成功呢?张子颖给出的答案恐怕是很多人根本没想到的。她说:“这一切,都是妈妈‘纵容’的结果……”

看书不写心得

1993年夏天,张子颖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父亲张海波是政府公务员,母亲刘云丽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从小,张子颖就对课外书感兴趣。对此,刘云丽总是全力支持,买书、借书,一样不落,却从不要求女儿看过书后一定要有所得有所思,更不会让孩子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她认为,给孩子一本书,让孩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就够了。

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张子颖迷上了写小说。“灵感”来了的时候,她就在作业本或者课本上将自己构思的小说情节写下来。为此,她常常在上课的时候走神。张子颖的“心不在焉”让老师很生气。有一次,张子颖在课堂上来了灵感,奋笔疾书的时候被老师发现,老师一气之下打电话将刘云丽找来。但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刘云丽看着手中被老师缴获的张子颖的“罪证”,却不温不火地说:“这样啊,我回家说说她,但估计效果不大。如果孩子改不了这个毛病,在不影响其他孩子听课的前提下,就随她吧!”老师很惊讶,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拿老师的话不当回事的家长。但既然家长这么说了,老师也不好再说什么,以后张子颖在课堂上“胡写乱画”,老师只得听之任之了。

后来,张子颖成了他们那个班唯一考上市一中的学生。

得益于刘云丽的“纵容”,张子颖在文学素质方面奠定了极好的基础。上小学的时候,她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上初中后,在获得市级作文比赛一等奖的同时,她的作品常常见诸一些青春励志类杂志。

边做作业边听音乐

在女儿眼里,妈妈既是家长又是朋友和玩伴,母女俩在一起总是不分大小嬉闹在一块。

张子颖刚上初中的时候,学生们中间十分流行用MP3听音乐。父母也给她买了一个,但条件是不能因为听音乐耽误学习,张子颖痛快地答应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刘云丽发现,张子颖不管吃饭睡觉还是做作业,耳朵里都插着耳机。见女儿这样,刘云丽有点着急了。她将张子颖叫过来,责备她说话不算数,休闲的时候听听倒罢了,怎么能做作业和背书的时候也听呢?那样“一心二用”不是耽误学习了吗!对于母亲的责备,张子颖笑了笑说:“老妈,你放心吧,听着音乐我做作业和背书效率还高些,如果不听,反而无法集中精力。”

刘云丽半信半疑,但她还是给了女儿证明自己的机会。刘云丽特意挑了一篇英语课文,让女儿边听MP3边背下来。结果,张子颖仅用了5分钟就完成了任务。刘云丽有点疑惑,就女儿的问题,她请教了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那位朋友告诉她,可能是女儿习惯了开着音乐学习的环境,她听MP3用的是潜意识,而做作业背书却用的是大脑,两者影响并不大。这下,刘云丽的心里有了底,不再干涉女儿。

很多朋友都认为刘云丽这种由着孩子性子折腾的家教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刘云丽却认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大有好处,而且这样还能使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继而形成责任感。

高考前参加“选美”比赛

张子颖兴趣广泛,对此,刘云丽从没有阻拦过,反而支持她将这些爱好发扬光大。于是,在母亲的“纵容”下,张子颖总是趁着假期和周末的时候,跟着“驴友”们外出旅行,或者与球迷去异地为球星们摇旗呐喊,回来后将所见所闻传到博客上,供网友欣赏。很快,随着博客点击率的上升,张子颖拥有了许多粉丝。有个在本市做影楼生意的网友被她博客上精美的摄影图片所吸引,以高薪聘请她做他们影楼的兼职摄影师。这样,还是中学生的她,学习之余竟然也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

上高三的时候,省里举行城市形象大使选拔赛。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张子颖在母亲的支持下报了名。张海波有点担心,孩子马上要参加高考了,去参加这类类似于选美的活动合适吗?对于他的担忧,刘云丽只是笑笑,她相信女儿会合理安排好时间。

于是,刘云丽陪着张子颖从海选到前五十名,再到市级前十名一路走来,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全省第六的好成绩,不但为自己争得了荣誉,还在高考的时候获得了特长加分。

2011年的高考,张子颖以优异成绩被南开大学录取。2013年,她又以出众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美国几所名校的青睐,最终与哈佛大学结缘。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张子颖说:“美国高校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我的各种兴趣爱好及此前参加的多项活动给了我特殊的资本。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妈妈,没有她的‘纵容’,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很少管我。小的时候,我是姥姥带大的;幼儿园的时候,我上的是全托班;小学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接送,而我自己骑着一辆单车穿行在车水马龙的人流中,磕了碰了,爬起来扶起车拍拍土继续前行。你们一定以为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父母一定是操碎了心。其实,我是个特别省事的孩子,我没有提前上学,也没有上过补习班,只要该学的时候学好就行了。正是父母这种态度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次去美国的事是我自己决定的,申报的事情和一应手续也是我一个人办的,爸妈没有反对,也没有插手。他们说,只要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就是最棒的。”

哈佛校长来自名门的叛逆女孩 篇5

福斯特,1947年生,197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洲文明专业博士,后留校任教。2007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校长。她还是一位历史学家,著作有《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创新之母:美国内战南方蓄奴州妇女》等。

3月17日,清华大学迎来了一位女性——哈佛大学校长凯瑟琳·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年近七旬的她,依旧是标志性的利落短发、一袭黑衣以及珍珠耳环项链。演讲中,她关注环境保护,关注未来一代的创新能力培养。

演讲后,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答问题时,她话不多,三两句切中要害,语气坚定又不失随和。

创新要有尽可能广博的视角

自3月15日率团访华以来,她在北京掀起了一股“福斯特旋风”。作为第二次来中国的朋友,她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作为历史学家,她的作品《创新之母》高调出版,被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评价为“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里最好的典范之一”;作为教育家,哈佛大学蝉联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新近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榜首。她是如何让哈佛大学这所创立了近400年的高等学府持续焕发生机的?这个问题也在中国教育界引发了大讨论。

在福斯特看来,“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优秀,取决于它的人才。吸引有资质的学生和老师,让他们能广泛而自由地探索新领域,并保持这种好奇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好方法。”而相较于“吸引有资质的学生”,提升教师素质,更是哈佛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我们将依据教师教学能力和贡献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估,然后做出是否终身聘任的决定。这将会帮助他们成为卓越的教育者,同时这也意味着,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大学教师将变得更为严苛和更具挑战性。”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福斯特的答案是:尽可能广博的视角。“我一直相信,尽可能广博的视角总能让人们更好地创新。所以哈佛坚持给本科生提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可以推动我们超越自身及日常生活,去思考和想象,会让学生们找到生活和工作的真谛。”她还告诉记者,在哈佛的本科生中,选修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学的学生人数仅次于选修经济学和计算机的学生人数。另一方面,福斯特也崇尚纪律,“因为有所限制,更可以激励学生的新观点和创新潜能。”

哈佛的网络课程,如公正课、幸福课等,在网络的点击率非常高,也受到了很多中国年轻人追捧。福斯特告诉记者,哈佛进行网上课程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年了。“我们之所以在这方面花这么大的力气,首先是想让我们所做的研究资源能更广泛地被世界所用,迄今为止,已有约250万人参与到哈佛的网上课程中。其次我们也想运用数字化来改变校园的教学方式。人们如何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等等,想要研究这些问题,先要搞明白人们看了我们的课程后,会有怎样的反馈,网络课程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点。现在,我们还与麻省理工学院一同建立了提供海量书籍的平台‘ed-x’。过去的3年,我们更新了大约40门课程,每次更新,我们总能从中总结出很多教学经验,或者是新的教学的方式方法,然后将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一封写给总统先生的信

小时候,福斯特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她总能发现身边存在着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白人不能和黑人握手;白人在餐厅吃饭,而黑人只能在厨房吃饭;白人女孩大多衣着光鲜,而黑人女孩往往衣衫褴褛……她瞒着父母,写信给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亲爱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我今年9岁,是个白人,对于种族隔离有很多想法……如果我将脸涂成黑色,那么任何像公立学校之类的地方就不会接纳我。但实际上我的情感并未有任何变化,变的只是肤色。”不久,她收到了总统的亲笔回信。

多年以后,福斯特已经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有一天,她想到要去追踪一下当年写给总统的信现在何处,因为那是她“本能地反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习俗,并终身致力于思想变革的最初萌芽”。在堪萨斯州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里,福斯特看到了那封信静静地躺在总统的文件夹里。福斯特出身名门,曾祖父是参议员,她的父亲、叔叔、两个哥哥以及很多男性亲戚都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但家庭的淑女教育并没有把她培养成名门闺秀,反而让她长成了一个“叛逆女孩”。“在俱乐部里,我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学缝纫、装罐头,而是和男孩子们一起养牛养羊。”1965年,她放弃期中考试,去参加了声援马丁·路德·金的民权游行。

福斯特一直向往普林斯顿大学,但由于当时普林斯顿大学不招收女生,她只得进入女子大学布林莫尔学院学历史。后来,她曾骄傲地对女儿说:当时有个词叫“普莱依托”,就是限制年轻女孩行为的一些规矩,在取消“普莱依托”上,当年作为学生会领导人的自己,功劳非常大。福斯特用行动证明了母亲的判断是错误的。福斯特的哥哥曾回忆说:“她很了解自己的道路,她雄心勃勃,希望有所作为。”

“历史是未来的开始”,作为一名历史学者,美国废奴运动、民权运动一直是她关注的重点。《创新之母》讲述的正是美国内战南方蓄奴州妇女寻求解放的过程。“创新之母”源于1862年一位美国南方白人女性的一句话,“战争和必要性是创新之母”。

因大刀阔斧改革被称为“电锯德鲁”

2001年,福斯特开始担任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研究院前身是1999年并入哈佛大学的女子学院。她一上任就调整管理和组织结构、吸引新的捐助,裁掉了1/4的员工……因为大刀阔斧的改革,福斯特被称为“电锯德鲁”,研究院也很快位列国际学术前沿。

2007年10月12日,具有男性精英色彩的哈佛大学迎来了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这一消息受到了众多哈佛女性教授的热烈欢迎。上任一周,她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它“寄”自1951年,由哈佛大学第二十三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委托哈佛档案馆转交,要求转交给21世纪初的校长。柯南特是哈佛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校长,他担任哈佛校长20年,坚持精英教育向所有有才能学生开放的主张。信中给予的厚望,让福斯特感到了历史的重托。

另一方面,从管理87人、1700万美元预算资金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到管理拥有11个院系、2.4万名员工、30亿美元预算资金、近300亿美元捐赠资金的哈佛大学,福斯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处理完前任离职后混乱的局面,福斯特又不得不谨慎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哈佛引以为豪的校产一夜蒸发掉120亿美元。她一方面千方百计缩减预算开支,一方面聘请校产基金总管,并力挽狂澜,将校产基金从2009年初的260亿升至2012年初的307亿美元,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1年度增长最迅速的校产基金。

福斯特曾屡次强调:“我不是哈佛女校长,我是哈佛校长。”时至今日,她对“男女平等”这个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月17日,在回答清华学子的提问时,福斯特也谈道:“当校长8年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欣然接受‘我是哈佛女校长’这个事实。我周围的人应该理解,这个领域的其他工作者可以拥有和我一样的工作和位置,并且可以坐上比我还要高的位置。这不是性别的问题,而是他们觉得自己能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对历史和未来负责

马萨诸塞堂是哈佛最古老的建筑,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在这里战斗。而今,福斯特在其中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内运筹帷幄。作为哈佛校长,她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和各学院院长开会协作,到全球各地拜访校友……还要接待每一个预约了的学生。

倾听,是福斯特的法宝。她曾说:“在哈佛这种精英汇集的地方,如果你安静倾听他们,你会受益匪浅,所以我努力向他们学习,了解他们的想法。假如我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会先听听他们的见解,看看我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之间有何差异,再思考怎样弥合这些差异。倾听能够让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这种协同能力部分来自于我的好奇心,部分是来自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我也是一个很果断的人,有些原则我是不会放弃妥协的,一旦我决定了,我会告诉大家:我们必须这么做!”

上一篇:活力的课堂下一篇: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