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通用10篇)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1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九湖中心田乾小学——林丽容
通过这一阶段对新课标修订稿的反复学习,细细品读,反复推敲,认真做笔记。再回顾我过去的十几年的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组织,到课后的进行反思。学习前和学习后进行对比。我发现新课标修订稿的内容更多,更细,目标更明确,同时又使我更加容易理解和整体把握。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标。我将会很好的把他落实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每堂课我都会“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到底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下面我就谈谈这次学习后得到的几点体会:
关于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砖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较多自读自悟的空间,体会个性化阅读。
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特点、去选择所学的内容,学自己之想学,思自己之想思,综合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读读、想想、写写,可由自己掌控,自己支配。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能够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还体现在一个“读”字上。“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多读,读到位,一读到底,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读到位了,学生的语感才可能到位,语言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课文编入许多文句优美,意蕴深刻的优秀篇目,为了让学生领悟这些篇章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轻声读,高声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从而使文本以鲜明的形象映射于脑海中,成为生命的实体,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与作者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有多读。才能读懂、读透才能实现。
关于课堂教学,我想今后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保证学生能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
1、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靠的是语文实践,而不是教师的讲与问,也不是靠大量的机械训练。教师的讲,讲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的问,还是问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机械的训练,也是练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2、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在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只在关键处、疑难处加以点拨、启发;课外,要真正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2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 以真诚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感化学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邓稼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内容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于是, 我剪辑播放了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 我结合情景深情地讲述课文的背景。这样, 视频媒体与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了, 既使学生理解了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如,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 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涉及日月经天、江河大地、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 可以采用配音朗读, 在朗读时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 就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 可使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 悦耳的语调, 生动的语气, 传入耳鼓,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憧憬, 以音乐为媒介, 也流进听者的心田, 激起生动的美感愉悦。
二、把疑问带入语文课堂
每堂语文课, 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 学生“唱戏”, 教师搭台。要使戏演得出色, 就看教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时而是导演, 时而是演员, 时而是观众。如果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 让学生从当观众, 那么, 教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文言文时, 让学生自主结合注解读文章, 画出自己不解的地方待质疑环节提出, 再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究加以解惑。这样, 学生既动脑, 又动口, 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活跃起来了。而且, 学生的质疑往往也会有新的发现, 这就为培养其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有一位学生就课文中“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提出疑问:其间相隔几百年, 穿着打扮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当然,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出色导演语文课堂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或者只会对照课本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 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扮演皇帝、骗子、观众、小孩等等。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除了片段表演以外, 还可以续写结尾。如皇帝穿完新装后, 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 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如, 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这一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 问题解决了, 认知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变换了角色, 学生成了主角, 教师成了配角,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 如“即兴演讲, 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时, 办个“手抄报大赛”, 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版面奖, 并及时奖励;诗歌教学时可以举办“朗读会”;古文教学时, 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段落背诵;教学情亲话题的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唱感恩的歌……这样的课堂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
四、让反思跟随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除了以上做法以外,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很重要, 如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幽默的教学语言, 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等等。还有, 作为语文教师, 上完一堂语文课后, 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学反思。如上《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大意,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问本文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这个问题一问, 学生的看法就有分歧了,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说明的对象是恐龙, 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了这样的引导: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关恐龙还是板块构造说?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恐龙, 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说。不知是因为摄于教师的下定结论, 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 原来认定“对象是恐龙”的学生也不做声了。可是我细心观察他们的神色, 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 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在另一个班上课, 我依然这样设计问题, 他们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不急于定答案, 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 概括内容要点, 从文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运动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理解, 这样使一部分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部分学生也恍然大悟。这一切都归功于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 怎样使学生喜欢语文, 并在语文课中愉快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学生更期待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锦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3 (12) .
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3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活力,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断开放课堂教学,注重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勃勃的活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一、构筑生活课堂,让语言获得新生
建构生活课堂,就要将语文还原于生活,要求教师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语文其实是将生活写成文字,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将文字还原于生活,这样文字才会在丰富的生活内容里,有语言的生动,有语句的优美,有文章的妙趣,有厚重的哲理。比如像《狐狸和蝉》、《牧童和狼》等一些寓言故事,可以采用课例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也就是说,只把这些课文内容当作一个教学的例子让学生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例文的学习习得同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形成由此及彼的学习能力。再比如像《在大海中永生》、《郑成功》等一些文化背景比较丰厚的文章,可以采用拓展阅读式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也就是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阅读来进行由点到面的学习,由内容到精神的领悟。最后比如像《画杨桃》、《苹果里的五角星》等一些操作性、感悟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采用实践探讨式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和感受,从而让学生辨析生活与语文的关系,体会做人与作文的奥妙。
二、注重学科整合,创设感悟空间
新课程致力于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促进小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仅要开发课程资源,而且应对它们加以重组、优化,创造出丰富的、绵延不绝的课程经验。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加深理解。
小学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学科的学习,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启发。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荷花》的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对荷花姿态的描述,动手画一画;《荷叶圆圆》等课文,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演一演;《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通过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丰富了课堂情趣,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情境表演、动手操作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步入社会课堂,让认识获得提高
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语文也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更牢固。
步入社会,感悟生活,教育的因素无所不在。陶行之老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要让学生步入社会,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自己生存的价值,在社会中感受自己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发现语言现象,积累知识。如调查市场供求双方的情况;听取农民对发展生产的建议;听取工人对工厂发展的意见;了解百姓对政府官员的议论;征集民谚农谣、广告招牌用语……学生渐渐领悟到社会实践原来也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宝藏。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语言,做生活有心人的良好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纠正公共场所出现的错别字;指导学生承办黑板报;写广告、写对联、写标语、写建议书……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开阔视野,从小树立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这些如果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大大充实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建构开放的语文新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4
1、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
指导学生读书,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最终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真正读进去了。进而鼓励学生记得住,用得出,也就是学会应用语言。学生在有效的读书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一:苏教版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堂实录
师:(指着课题)谁来说说大自然是什麽样的?
生:春天,大自然绿树成阴,枝繁叶茂。小草钻出了地面。瞧,在那密密的草丛中,还有美丽的鲜花,它们争先恐后,争奇斗艳。天上的小鸟展翅飞翔,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美!
生:星期天,我去了泉山森林公园。那里四周树木葱茏,青草茂盛,鲜花遍地。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鸟悠闲地在枝头唱歌。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格外地舒畅。
生:……(畅所欲言,兴致高昂地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
师:大自然真是一幅美丽多彩的图画呀!
师:这里的“课本”还可以用别的词吗?
生:可以换成“大门”;
生:可以换成“宝库”;
生:可以换成“世界”;
生:还可以换成“抽屉”;
师:那麽作者为什麽偏偏选中“课本”这个词?
生:因为大自然中蕴含着许多知识和奥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就似打开了课本。所以课题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生:因为神秘的大自然里有许多知识让我们来学习,它就如同课本一样。所以,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
生:因为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学习大自然里的许多知识。所以课题叫作“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自然里隐藏着神奇的秘密,好比一本书,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收获与快乐。
师:你反复读读课题,仔细想一想,这里的“去”是什麽意思?
生:我认为是“快去的意思”;
生:是“号召、鞭策”的意思;
生:这里也是劝告大家植树造林,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说得很好,深刻地理解了课题的含义。
之后,学生通过多读、多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很快记住了课文内容。可见,只要我们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学生就会读进去,进而把课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积累为表达服务
“学习语文和做其它事一样,都得遵循规律。郭宗明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规律是‘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朱作仁教授说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说法不一,但意思一样。所以,语文教学先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语言积累方面,一是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也就是语感。如学生反复读课文后,提问学生觉得哪一段或哪些句子写得美,美在哪里,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然后教师作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总结,让学生再品读,再记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在选择积累时,就不会泛而不精了。二是要提高学生的有效积累。刚开始积累时,学生只注重形式,一味地摘抄、剪贴好词佳句、段,甚至篇,但我们往往发现写作时能用上的并不多,甚至不能用,原因是学生对这些内容不理解。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经常翻看”以及多诵、多记等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提出好词、句、段时,应有意识地解释例子,且要引导学生理解其意,然后再多多运用,进行理解性的积累。这样,词语就成了学生语言仓库中活的库存了。此外,记住一些名言警句,为写作增添光彩。同时,对学生做人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作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是习作的源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结构,语言水平,对小学生习作要求过高,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课标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寻求生活中的习作资源,给孩子们提供体验的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在自由的时空里表述“儿童语言”。专家提出:“教师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观察事物中去寻求创作灵感。这样,学生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而且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动笔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自主实践。每节课给学生安排积累的内容,留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或结合教材训练,或根据情况随即训练。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效果很好。
案例二:9月的一天,天气潮湿闷热,我一早来到教室发现没电,以为是停电了,心想一会儿会来电的。第二节课课间我走进教室,看到不少同学用本子扇着风,嘴里还不停地说:“热死了,热死了。”我立刻来到别的班看看,电扇飞快地旋转,好凉爽,才知是我们教室的电路问题,立刻给杨主任联系,让他安排修电路。第三节课,我正上着课,忽然教室的灯亮了,电扇转了。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惊喜地大喊:“来电了”,个个脸上笑开了花。我看到大家兴奋的样子,随即在黑板上写上“来电了”让大家以此为题,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可以畅谈所想,无拘无束,快乐地习作着。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早晨,教室里一直没有电,同学们无奈地拿着本子扇风解热。“热死了,热死了”同学们一连抱怨了两堂课。“热”字占据了我整个大脑,两节课我几乎都没听进去。第三节课我正热得用书本使劲地扇风的时候,突然,“唰,唰,唰”灯亮了,风扇飞快地旋转起来,吹来一阵阵凉爽的风,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脸上笑开了花。有的击掌庆祝,有的狂欢大喊,还有的同学甚至跳了起来,大叫着“耶,来电喽!”哇,来电了,太好了!我的脑海里刚刚还全是“热”字,现在全被风吹走了。有电真好,教室里的灯光照的我们乐开了花,阵阵凉风伴着我们,把我们身边的热气全都赶走了。不言而喻,学生的真情实感流露其间,达到作文的目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我们远远称不上教学大师,但在学生个性培养上,完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来熏陶学生。我们指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让学生真正写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
案例三:苏教版第十二册《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实录
师:两位旅行者揭开了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迷,人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是什麽?请在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指导感情朗读)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麽道理?
生:人们要敢于面对困难和压力,如果困难太大,要学会忍让,作适当让步,这也是保存自己的一个方法。
生:遇到困难不要盲目地解决,也不要害怕,想一个比较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师:这句的道理是很深的。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事例吗?
生:看到过。比如壁虎,当它被天敌捉住时,为了不使自己成为天敌的口中之物,便弄断自己的尾巴,脱离危险,待尾巴长出来,就又可以捕食了。
生:像冬天田野里的麦苗,尽管它们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可是它们没有被压倒,而是尽力去承受。等到积雪融化了,麦苗痛痛快快地吮吸着大自然赐予的水分,长得更好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能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互相交流吗?
生:(写实例谈体会)
笔者从小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实际出发,用他们自己所熟知的事例来“诠释”,做到深题浅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我们总喜欢以成人的方式“引领”学生认识世界,让学生也以成人的眼光看特定的人、事、物,习作教学一直以“教师的眼光”为中心的圈子中运作。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的要求。
1、珍视学生的个性,少写命题作文
“习作教学要树立‘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立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笔’、‘动脑’,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作文就是言语的文本表现,教师不应成为学生习作思维的绊脚石,不要以成人角度感悟出来的观点与见解作为尺子发给学生。我们要让孩子们说孩子的话,让孩子们用童心表述真实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尤其是高年级,不可停留在一味地指导开头、结尾、过渡、拟人、比喻等上,把学生教的太死,造成了作文的千篇一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
案例四:孩子们都爱吹泡泡,我在班级中组织一次吹泡泡比赛,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吹泡泡时的表情、动作,泡泡的大小、色彩,围观者的神态,自己的感受及想法等。写作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表现这场比赛,多激发学生改变常规的行文角度,可以改变以往写开头、结尾的老模式。比如,吹泡泡比赛有的同学开头是这样写的:“瞧,一串串五彩的泡泡盈满了我们整个教室,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成群结队,或纵身跳跃,好不热闹。原来,这是我们班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吹泡泡比赛呢!”再看看学生过去写的开头:“今天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吹泡泡比赛。”我们可以看出前面那位学生的开头,把活动的情景稍作了描绘,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时间、参加活动的人物、活动的内容能很自然地穿插文中。而过去学生写的开头直接干巴巴地交代时间、人物和事情,行文古板,表现不出孩子的那份稚趣,那份天真。文章结尾鼓励学生不拘形式,用真实的语言抒发真情。在习作的指导过程中,力求做到“情感开放零约束”,形成“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情感的释放,自我的展示,从而达到“学而不厌”、“欲罢不能”的目的。
2、要给孩子营造自由的空间
“一位教育家在比较中美两国教育观念的不同时曾说过,如果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麽美国的做法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在他们看来,教师虽然也是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怎样捕鱼,却更重视营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样捕鱼。从鱼——渔——渔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发展自己,引导学生发现取之不尽的素材。要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否则,学生聪灵的个性必将扼杀,智慧的火花终将泯灭。我们应把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张扬。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5
要创建全新的语文课堂模式,必须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个人教学观念,并提高学科教育认知水平,才能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意,更有活力。教师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导者,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管理者。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与学科认知水平,对于课堂教学效益有直接影响。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学校的领导者要关注教师队伍的优化工作。
首先,在校内开放教师交流活动。利用校内的语文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一起多交流、多学习。年轻教师定期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类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要听取年轻教师的新想法,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心理期待。比如在讲解《雨巷》时,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要通过朗读建立语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年轻教师则提出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雨天、巷子等因素,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形象情境,更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其次,利用校校联合优化教师队伍。学校应当寻找合作学习型伙伴,给双方教师互动学习与异校听课的自由,在教育资源上互通有无,助力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的打造。
二、优化高中师生关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本位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有活力。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楷模。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和谐互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民主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观点,学生会有更强烈的语文学习意向。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过一万句“认真听讲”。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理解与帮助学生,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成为课堂中的活跃者。
比如在讲解《氓》时,教师可以先将“氓”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互动,“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欢迎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就只有一个字,怎么猜!”,有的学生说“氓?总不能学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吧?”教师要乐于接纳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放大。当有学生提出“流氓”质疑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这样互动,“流氓的故事?要学也只能学流氓的事故”,用幽默的语言接话,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在欢声笑语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经名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学生的专注度更高,学习效率更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活力,更不具有开放性特点。要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为语文学习内容、活力所吸引,积极与课文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比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情感与其所表达的个人情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让学生成为马丁·路德·金的听众,为马丁·路德·金而兴奋。
用视频创设情境,能够激活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也发表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小演讲,会让课堂瞬间开放起来,也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四、优化阅读途径与形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汲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阅读,是让学生个人情怀得以建立,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学生个人情感的重要方法。优化阅读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开放,让学生有在课堂中展现个人活力的资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保证学生知识拓展量达到大纲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名著导读模块,鼓励学生阅读完导读模块的名著,像《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都是经典的中外名著。阅读这些课外文学著作,能够充实学生的头脑,使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完善,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一件文学作品,在课堂中发散思维,成为开放学习者。
五、小结
综上所述,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大胆创新,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思考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应用,引导学生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打追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思维,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向高中语文课堂中注入活力,有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6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应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在日常中,笔者特别注重文学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
在和学生的谈话间,笔者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笔者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笔者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班里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笔者紧紧抓住
在课堂讲评选文的“失真”问题时,此段内容一出现,学生们就哈哈大笑起来。而这时,吴同学一下站了起来,他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很生动,生活中可以有这样的情景。一时间,认为“失真”的同学和他辩论起来,一番唇枪舌战,吴同学虽然面红耳赤,但仍然固执己见。这时,笔者请吴同学先回想自己参加运动会800米长跑最后冲刺的情景,同时请这段文字中的主角“他”来尝试这样的动作,最后请吴同学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这位“他”是否可以重现文中的情景。通过对“他”进行做出这类动作是否有难度的采访,加之吴同学自身的尝试,终于使“他”觉得,在终点处是不可能发生这样戏剧化的一幕的。最终,我们当堂总结,写作时确实需要将文章写得生动可感,但是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违背事实。
写作是需要个人的思想凝结,但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必须防止思维的偏执、褊狭,因此,对于偏执型的学生,我们应当进行正确引导。
纵观我们的分析,课堂里的确存在着不同性格的学生群,然而性格的组成是生性加上习性。性情是天生的,但性格却是养成的。在一个人的性格当中,生性只有30%,而习性却有70%。这一个数据对于我们教学者来讲是莫大的喜讯,这意味着性格对于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仔细分析写作课堂上学生性格的基础上,研究各类学生性格的特点,从而来探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素养 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68-01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中这样描述:“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这是对封闭的、缺乏活力的课堂教学典型的描述,是古时孩子们齐读“三字经”的私塾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是把“三字经”的朗读换成了现代某篇诗文而已。胡先生也说:“(这样的课堂)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1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德国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育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打破“趕鸭子、填鸭子、考鸭子、板鸭子”这四部曲,变单一的教师讲解、提问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与提高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自主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地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不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在原计划时间内完成的教学环节,如果出现了教师未曾预料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这种课堂上的“火花”很难得,教师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多事”,应适当延长学生活动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活跃的,学生应该是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超越的。
2 上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的条件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关心学生。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如果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他们的作业本破损了,能把他们的本子装订好,用胶带粘好,事情虽很小,却因此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能培养学生保护好书本的好习惯。
教师应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信任和宽容,哪怕对有过失的学生也要相信他能改正错误、重新开始。孔子曾强调“教学相长”,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而已。这就涉及到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教师不应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人格魅力引导、影响学生。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教师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他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谦虚的态度。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才能有“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高傲自大。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教师不是万能博士,不是绝对的权威,因而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的事屡见不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搪塞、蒙混,不仅有损于师德,而且会给学生以极其不良的影响。笔者就曾经被学生问及“翘楚”一词的含义,所幸的是自己没有端起“权威”的架子,坦然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查字典知道含义后,详细告诉了学生。此举没有为自己招来“浅薄”的恶名,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教师应具有美好的形象、优雅的气质和健全的人格素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仪表。这样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教育学生讲究仪表,注意文明。拥有优雅气质和健全人格素养的教师,会很自然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他的能力才会让学生折服,他对学生教育的话语才有分量,才会得到的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3)话题灵活,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最为活跃的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大胆地跳出窠臼,从一个个能激发学生兴趣、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入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提出问题:“我”苦苦搜寻《山海经》而不得,那位大字不识、甚至连书名字都说不正确的“阿长”是如何为“我”找到的?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从而更能深刻地体察到“阿长对我的爱”,也更能领会文章的主题。
语文学习是师生和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心与心的呼唤、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但前提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知识、能力的钦佩和人格魅力的仰视,教师用值得玩味的话题、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营造出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那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会从理想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1版).
[2]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7(第1版).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乡土文化
综合性教学教什么?综合性教学关键在实践, 学生实践要走入生活, 走进乡土的视野, 走出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寒假来临之前, 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的了解, 布置了制作自己在假期里衣食住行的PPT的作业, 收获颇丰, 成果令人惊喜。现进行具体阐述。
一、立足乡土文化, 开阔语文教学视野
丽水市地处浙南地区, 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这里经济落后, 学生知识面狭窄, 但是青山绿水, 民风古朴,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底蕴丰厚。丽水有1400多年历史, 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涵盖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廊桥、摩崖石刻等门类, 登记在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1496处, 文物点总数名列浙江省各市之首。她孕育了好川文化、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华侨文化、畲族文化和丽水摄影、巴比松油画文化等。此外, 古道古桥古村落和传统街区是处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建构文化特征。
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由表达。”“关心……本地区……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 能用文字、图表、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了“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应该积极提倡”。
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立足丽水市丰富的乡土资源 (包括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 , 希望能引导学生在自主生活中用一双“慧眼”, 观察生活, 挖掘出自己的“乡土教材”。
二、年味十足看丽水, 乡土教学展视野
寒假开始前, 我布置了假期作业:一份与“年”有关的配图配文PPT。在寒假中, 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学生制作精美的PPT作业。从这些照片 (配简短文字) 中, 我对于丽水人的年味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了解。
学生章夏露交来的作业中, 不仅展示了大量的鞭炮燃放的场景、除夕夜的饺子、宵夜的肉羹、烟花, 更为难得的是拍摄了丽水过年的板凳龙舞动的场景。板凳龙, 顾名思义, 地下是一条木制长条凳, 条凳上制作有曲形龙身, 龙身由竹篾支撑, 白纸糊面, 勾画出龙鳞, 内置光亮。加上龙头龙尾。一般由村子集资制作, 到过年或者元宵节时走村过户, 锣鼓喧天, 图个喜庆热闹。这个习俗至今仍在丽水流传。
学生王鑫欣则别出心裁制作了在乡下过年时候经历的下雪场景。山村不比城市, 空气寒冷环境清冷。雪中的银装素裹, 雪后山崖上的丈长冰凌如万条丝绦, 让在城里温暖嘈杂的环境中过年的孩子们惊叹不已, 大开眼界。
学生郑佳乐游历了丽水的白云山, 走过山间, 拍下照片, 了解了这座天然氧吧负离子最多的地方之一———“问源亭”, 还特别介绍了山上苏东坡、白居易和李白的石像和诗词, 让观看幻灯片并听讲解的同学们了解了原来文化常驻身边, 需要多多发现。
学生张丽敏则忠实地记录了充满坚果、水果和零食的年货。有着大虾、小龙虾、螃蟹、山珍丸子、雪蛤的年夜饭和年后烧香拜佛时所见到的一人高的蜡烛成队列竖在庙中, 香花、水果、彩灯等等场景, 让人对丽水人的过年习俗有所了解。她讲解时底下的学生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这种体验。
一节课已经结束, 却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人是群居动物, 语文是母语教学, 如何将二者合二为一, 我想唯有走进去, 眼到手到心到, 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总结展示回忆, 才能真正了解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 又指引生活。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综合性学习如此, 写作如此, 语文教育更是如此。语文学习不是做试卷套句子, 不是死背作文套三段, 更加不是苦读文言文默名句。语文是生活的外延,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在这次的过“年”的体验中, 了解了“眼睛和手”即观察的重要, 学会了自己拍摄, 自己组织内容选取典型材料, 自己配文字说明自己所看到的自己的“年”是怎样的。做到了这一点, 也就达到了我的真正目的。
丽水有着极其丰富的乡土资源, 乡村林立, 文化复杂, 习俗众多, 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学尝试结合, 等于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广阔的窗户, 引导学生爱家庭, 爱家乡, 爱生活!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9
【关键词】学校语文课程;课程开发;课程规划
浙江省台州中学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初名“广文书院”,1902年始称“三台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1937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1981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14被评为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学校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较早进行了课程建设与改革。2001年,学校专门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及课程改革机构,开出了193个研究性学习小组;2004年开始,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近年来,学校在课程理念上作了拓展性理解,认为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拓展了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除了整合必修课程,学校秉承学生多样与自主选择理念,围绕“人”字,理出人与学校、社会、家庭、文化、传统、科技等层面的关系,并积极利用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学生资源开发了出各种选修课程。
作为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学校语文课程的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浙江省四大语文基地培育学校之一。具体而言,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以人为本,体现特色
学校以培育“大气”“灵气”“才气”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为目标,以“文理兼修、彰显特长”为策略,以教育数字化为手段,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其中,“果”寓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大气”“灵气”和“才气”;“树根”寓成长的途径,两个主根上的文字“文理兼修”“彰显特长”,表示学校的课程设计理论及办学策略;“土壤”寓学校的各类课程,指通过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树干和树根成一“人”字,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现人人成才。
基于辉煌的办学历史与较好的师资和生源等现状,学校建构了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如图2),较好地兼顾了学生基础学力与能力、特长的共同发展。
二、贯彻理念,纲举目张
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适合我校学生的语文课程”为宗旨,以《浙江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工作方案》为指导,学校语文组明确了学校语文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思路,制定并实施了课程规划。
(一)课程开发目标
1.目标一: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互补化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必修课程校本化,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合理使用现行教材;选修课程互补化,即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不盲目随意,须是必修课程的必要拓展和补充,以达到高效高质的目的。
2.目标二:紧扣语文核心内容,人文性与工具性并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3.目标三:探究学习,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语文
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4.目标四:开发四个课程群
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基础水平、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开发了以下四个课程群:
【语言表达与应用课程群】这一课程群包括“我为话狂”“我言我秀”“爱朗诵”“我爱话剧”等课程,其中“我为话狂”为省精品课程。
【文学与欣赏课程群】这一课程群包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与先贤圣哲交心”“流行小说解读”“武侠小说漫谈”“魅力音乐剧”“酷诗酷评”“我为诗狂”“载歌载故——用歌声铭记经典”“潮语文”等课程,其中“载歌载故——用歌声铭记经典”“潮语文”为省精品课程。
【写作课程群】这一课程群包括“文体写作百草园”“作文六维空间”“随笔随心”“阳光作文”等课程,其中“文体写作百草园”为省精品课程。
【地方文化探究课程群】这一课程群包括“千年古城临海的文化之旅”“校友名人探访”等课程。
(二)课程开发思路
一是教材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精益求精。所以,教材要与校本课程发展相结合,须创造性地改造教材,合理规划各年级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层级,努力做到高一、高二、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是打破单元界限,将必修教材的课文按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言文、写作等板块重新组合,适当压缩讲读篇目,精读精讲典范篇目,以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三是语文选修课程应该围绕“语文”二字展开,还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学生升学就职相结合,与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业余爱好相结合,注重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
四是在各学段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紧扣语文核心内容,创新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使之成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nlc202309030228
(三)课程规划
1.必修课程
如前所述,必修课程将教材的课文按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言文、写作等板块重新整合,具体如下:
【文学类文本】删除“必修一”中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获得教养的途径》《西地平线上》《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二”中的《一个人的遭遇》;保留课文有“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想北平》《江南的冬景》《前方》《我心归去》,“必修二”中的《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边城》《最后的常春藤叶》《祝福》《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三”中的《长江三峡》《肖邦故园》《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必修四”中的《雷雨》《辛德勒名单》,“必修五”中的《纪念刘和珍君》《斑纹》。
【实用类文本】删除“必修一”中的《我的四季》,“必修三”中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必修五”中的《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论厄运》《直面苦难》《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我为什么活着》;保留“必修一”中的《十八岁及其他》,“必修三”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拿来主义》,“必修四”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必修五”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物种起源>绪言》。
【文言文(诗词)】删除“必修四”中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保留“必修一”中的《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中的《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中的《离骚》《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狐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必修四”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滕王阁序》《秋声赋》《蜀道难》《登高》《琵琶行》《虞美人》《雨霖铃》《声声慢》,“必修五”中的《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兰亭集序》。
【写作】将写作内容整合为“文体写作百草园”课程(贯穿“必修一学段”至“必修五学段”始终)和“写作大观园”课程(只在“必修一学段”实施)。
2.选修课程
如前所述,选修课程的开发与校园文化、与学生升学就职、与教师个人素质和业余爱好相结合,注重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具体如下:
【已开发课程】“必修一学段”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千年古城临海的文化之旅”;“必修二学段”有“流行小说解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必修三学段”有“武侠小说漫谈”“史记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载歌载故——用歌声铭记经典”;“必修四学段”有“爱朗诵”“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魅力音乐剧”“我爱话剧”“我为诗狂”“酷诗酷评”;“必修五学段”有“我为话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潮语文”“与先贤圣哲交心”“随笔随心”。
【拟开发课程】“必修一学段”有“最台中”“用随笔写出我们的心灵”“悦览悦炫”;“必修二学段”有“最台中”“台中年鉴”;“必修三学段”有“最台中”“台中校史”;“必修四学段”有“最台中”“紫藤花开”;“必修五学段”有“最台中”“我言我秀”。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要明确课程目标。必修课程各板块在确定具体的课文篇目时,还要给出删除某篇课文的理由,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文,被删除的理由是:“意象比较单一,内容直白,学生在前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对此诗进行正确解读。”选修课程的实施,则要明确相应的教学模式,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指南”课程,可作这样的要求:“采用探究式教学,师生针对具体篇目提出学习目标,共同探究。在问题的发现、确定、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怎样让初中语文课开放而有活力 篇10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要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了“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为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了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11-17
创设快乐的语文课堂10-08
创设高效语文课堂教学10-28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11-18
政治高效课堂的创设08-31
创设有效的英语课堂11-18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09-12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09-27
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07-06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