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精选8篇)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1
专题八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努力实现“中国梦”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材料二: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q-g"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实,强化督促评估。【知识链接】
七年级(下)教材
1冲国的城市改革和开放始于1980年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城市改革开放的序幕。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九年级教材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在三十多年间创造的巨大财富,不仅使13亿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而且为中国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借鉴。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设问角度提示】
1.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请你谈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答:①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②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③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④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⑤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2.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答:①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②是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发展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
3.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这是为什么?
答: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②改革开放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4.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5.请你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答:①生活用品的变化: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用品;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不断更新;农村盖起了别墅;饮食更加注重营养等。②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电视、上网、旅游;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6.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E怎么做?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护党的各项改革措施;④树立平等、开放、竞争、参与的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⑤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漫画中的“改革号”要顺利到达我们的目标.需要坚持的方向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资本主义道路
C.一国两制道路
D.私有化道路
2.改革号扬帆起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别应该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3.2014年11月9日,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 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有
()
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②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机制还有失公正、缺乏活力③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④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总体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4.2014年9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会议确定,在继续实施好现有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同时,重点推出以下新政策:一是加大进一步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为小微企业降门槛、除障碍。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在现行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的基础上,从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也纳入暂免征税范围。对小微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项目.进口自用且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免征关税。
(1)小微企业一般属于什么性质的经济茅式?(2)对小微企业新政的出台表明我国对小微企业持什么态度?(3)减税新政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
5.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加快制定完善负面清单,并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至此,全国自由贸易区由目前的上海扩充到东部4个地区。
(1)全国自由贸易区扩容,说明了我国进一步坚持实行什么样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2)全国自由贸易区扩容有什么重要意义?
(3)面对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6.201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摘要一: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1)邓小平被誉为我国什么的总设计师?
(2)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讲话摘要二:此时此刻,我们必须牢记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说过的这段话:“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3)习近平为什么要告诫我们必须牢记邓小平的这句话?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二、4.(1)非公有制经济。(2)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作用。
5.(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就是要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2)它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做好准备;积极宣传改革开放政策,争做改革开放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树立平等、开放、创新的意识。
6.(1)改革开放。(2)我们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举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2
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主要依托军队院校。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 各个军队院校逐步开展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
一、背景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建设, “大学英语”已经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包括军队院校教育中一门有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进入新世纪后, “大学英语”课程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机遇, 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为“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与此同时, 军队院校也充分意识到, 院校的教学工作应该时刻紧贴部队需求。根据课程要求, 结合《军队院校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我校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从大学英语的性质、地位、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描述和规定。
二、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
作为全国180 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 经过多年努力, 我校于2006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 这也是当时全军唯一一所获得该项荣誉的高校。经过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 2008 年6 月, 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响应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号召, 目前我校已经开启了新一轮更加贴近军队人才培养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 教学观念的转变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俞理明教授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听、说、读、写、译”为核心的教学定义为“以语言为驱动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 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要求, 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必然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将重心逐步转向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这种教学被俞理明教授定义为“以内容为驱动”的教学。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即以学员“高考成绩、入学笔试成绩 (听读写测试) 、入学口试成绩”为参照, 将新生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其中普通班约占新生总人数的70%, 主要是英语语言基础水平一般的学员, 授课内容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1~4册) 为主, 目标是强化这类学员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 (尤其是听、说技能) , 为他们顺利参加后续个性化较高课程模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高级班约占新生总人数的30%, 主要是英语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学员, 授课内容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2~4 册) 为主, 该教材兼顾《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1 册) 词汇, 着重提高这类学员的英语各项技能 (尤其是听、说技能) , 继而可以在后续较高课程模块的学习中, 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 选择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
3. 评估体系的完善
为了更客观、科学地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多维度的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学员自评、互评与教员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期末总成绩包括形成性评估 (40%) 和终结性评估 (60%) 。
形成性评估 (40%) 包括网络学习 (10%) 、第一课堂 (10%) 、第二课堂 (10%) 和综合测试 (10%) , 有利于学员从被动接受评估转变成为评估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终结性评估 (60%) 包括期末笔试 (50%) 和期末口试 (10%) , 是检测学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程度的重要途径, 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4. 英语语言与军事元素的有机融合
我校的“ 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立足部队需要, 着眼于学员的长远发展, 使学员具备一定的军事英语语言基础, 能在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 成为复合型、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因此, 我校的外语教学更要突出“军”味, 体现军队特色。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员将军事元素普遍地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读写译和视听说课堂教学中, 教员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融入军事成分, 培养学员学习军事英语的兴趣, 精心挑选和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军事英语材料作为对课内知识的补充, 并定期组织活动军事英语相关活动, 给学员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 依托校园网建设军事英语教学网络平台, 使学员可以自主学习真实、丰富、前沿的军事知识, 提高军事素养。
在进入第四学期后, 我校将开设“实用英语写作”和“军事英语视听说”这两门课程。“实用英语写作”这门课程主要瞄准军事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员使用专业英语完成各类公文尤其是军事公文的书面交流能力。而“军事英语视听说”课程要使学员熟悉课程所涉及的军事知识, 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军事英语词汇, 且能听懂相关军事题材的英语知识讲座、电视节目、新闻广播等, 能参与相关军事题材的讨论, 并培养其国际军事交流能力、获取军事信息和情报的能力。
5. 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
在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外, 为使学员有机会发展个性特长, 培养其创造和应变能力, 学校积极组织开办英语第二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补充。
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分为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才艺比赛和英语知识讲座等。英语知识竞赛包括英语词汇竞赛、听力竞赛、阅读竞赛和写作竞赛, 也包括每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及相关的指导培训。英语才艺比赛主要包括电影配音比赛、英文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
三、结语
作为部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地, 军队院校必然要进行教育转型。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要继续深入贯彻课程要求的精神, 紧贴人才培养的方向, 遵循“先基础, 后专业化”的基本教学规律, 努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笔者认为,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技术和社会教育大发展时期, 二者的碰撞必然导致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而在这场大变革中, 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员队伍的建设和转型, 英语教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这样才能培养出部队需要的“能打仗, 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和强军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3
2014年初,在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湖南改革方案之际,湖南省委、省政府即已许下庄严承诺——决不能输在新一轮改革的起跑线上,郑重提出——真抓、实干、深改,向全省上下发出了强烈的改革信号,开启了三湘大地改革新征程。
开局之年已走过,关键之年已扬帆。湖南不断凝聚全面深化改革新动力,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新活力,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大板块竞相发展,一个正在崛起的中部省份,正在奋力谱写着中国梦的湖南新篇章。
历史选择:湖湘改革 敢为人先
湖南地处苗蛮、荆蛮之地,崇山峻岭,水急滩险。自古民众质朴倔强、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英勇无畏、刚烈不屈,具有一种血性意志和奋斗精神。战国末期屈原被流放到湖南,西汉初年贾谊被贬长沙,他们那种爱国忧民的情怀,给湖南人以深远的影响。两宋以来,随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湖南人在思想文化方面开放包容、探索进取,逐渐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为特色的理学思潮。不屈不挠的血性意志,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创新理性,相互交织、共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究其精髓,就是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湖南有不少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大家。北宋时期道州人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他“师心独往,以一人之意识经纬成一学说,遂为两宋道学不祧之祖”。明末清初之际,衡阳人王夫之“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清代中期邵阳人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从实践创造的角度来看,在近现代史上,湖南英雄辈出,卓尔不凡。以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湖南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慷慨奉献,创造了感天动地、举世瞩目的业绩,写下了辉煌壮丽、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既是湖湘英雄,也是民族脊梁。从众多的湖南籍伟人、名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共同点,就是敢为人先。
历史为三湘大地培育出丰沃的改革土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锐意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综合实力的大提升、城乡面貌的大改变、人民生活的大改善。30多年来,湖南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懈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的全面展开;从设立开放开发试验区,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从建设“五区一廊”、“一点一线”,到“3+5”城市群发展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从“兴工强农”、“一化三基”,到推进“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湖南在改革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切合湖南实际的发展路子。30多年来,湖南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湖南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一批切合湖南实际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湖湘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迎接着新一波改革大潮的来临。
深改元年:蹄疾步稳 开局良好
2014年,湖南紧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铿锵步伐,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省三件大事之一,蹄疾步稳,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设置强有力的领导“中枢”。湖南省委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根据湖南实际设立了9个专项小组,全部由省委常委任专项小组组长。2014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就召开了省委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书记、省长基本上是逢会必讲改革,把改革作为去年全省的三件大事之一,亲自抓部署、亲自抓推进、亲自抓落实。其他省级领导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改革的重大意义,强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2014年共召开7次省委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23个改革方案和文件,以省委、省政府、省委深改组、省“两办”及有关涉改部门名义出台的改革方案和文件共80个。2015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二天,又举办全省市厅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专题研讨班。
2014年,是改革充分准备、奋力起跑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方向,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点。一是做好“管总”的顶层设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湖南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确立了“6个着眼于”的路线图、10个重要方面的任务书、3个实施步骤的时间表,确定了319个重点改革项目。二是做好“管长远”的顶层设计。根据中办印发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制定了《湖南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确定到2020年全省重点推进347项改革任务,形成制度成果1002项。三是做好“管具体”的顶层设计。重视每一项改革的方案设计,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
2014年,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件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场场都是难打的“攻坚战”。省委、省政府按中央统一部署,蹄疾步稳,把握改革次序,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改革。突出抓重点改革。确定并着力推进9大类48项重点改革任务,到2014年底,48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年度目标,并成功实现一批重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比国家统一部署提前三个月,成效显著,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肯定;在全国率先出台了2014年《湖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目录》;“国企改革30条”,是继上海“国企改革20条”后出台的第二个系统性国企改革文件,等等。突出抓试点改革。确定了先行先试的15项试点改革。比如,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省直管县和扩权强镇等试点改革已出台实施方案,取得了初步成效;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扩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高校转型改革等试点改革已选择在部分地方和单位进行取得了积极进展。
改革成效如何,关键在落实。2014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抓到位”要求,建立健全改革推进机制,以制度推进改革落实落地。一方面,合理设定各项改革年度目标。建立以目标管理为主要方法的考核制度,纳入部门和市州绩效考核,按目标倒排任务,用目标紧逼改革。另一方面,注重以制度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了“两规则一细则”(《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以及具有湖南特色的“两办法一规范”(《湖南省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动态管理办法》《湖南省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改革事项提请审议、文件备案、重要情况报告范围和流程的通知》)的改革推进工作机制,在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
关键之年:乘势而上 破局有力
从“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确保关键之年有关键之为”,进入新常态下的湖南正全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关键突破。置身“一部一带”的湖南,能不能在关键领域获得“四柱八梁”的关键之为?这是湖南必须要用改革解答的发展难题,要用行动回答的重大课题。今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适应新常态,科学谋划改革、强力推进改革,确保关键之年有关键之为。
适应新常态,科学谋划改革思路。2015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思路。“一”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解决各领域深层次矛盾,引领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二”就是把握两个原则,即坚持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既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狠抓推进落实,又紧密结合湖南实际精心谋局;既针对发展问题大胆改革探索,又围绕问题解决评价改革成果。“三”就是推进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入研究“三块短板”的症结,在推进相关改革项目中,围绕县域经济如何实现新发展、非公经济如何拿出硬措施、开放型经济如何形成新体系,大胆探索一些原创性改革举措。“四”就是促进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重点围绕突破四大区域板块发展来布局和开展改革试点项目。长株潭城市群突出“两型”与“两优”(产业结构优、开放环境优)主题,重点在开放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大湘南地区突出“承接”与主动“对接”主题,重点在湘粤经济合作、飞地经济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大湘西地区突出“扶贫”与“脱贫”主题,重点围绕以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开展改革试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突出“生态圈”与“开放圈”主题,重点在对接长江经济带、扩大开放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五”就是激发投资、市场、消费、开放、创新活力。激发投资活力,重点围绕拓展城镇化投资空间、产业化投资空间、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推进城市管理、农村土地、户籍制度、飞地经济、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重点围绕形成政府规矩、市场规则、企业规范,推进权力清单、工商、信用、价格、国企等改革;激发消费活力,重点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消费供给、拓展消费边界推进社会保障、现代服务业等改革;激发开放活力,重点围绕建设开放区域、形成开放体系、创新开放政策,推进金融、商贸、物流等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重点围绕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机制、促进创新发展,推进创新创业、科技体制等改革。
适应新常态,突出抓好改革重点。总的改革任务,就是《湖南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明确2015年要推进的227项改革任务。重点改革任务,就是今年《中共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中确定的9大类65项改革任务,《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中确定6个方面31项改革任务。具体来说,经济体制改革16个方面,主要包括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价格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改革。农村改革5个方面,主要包括推动农业发展体制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6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改革。行政机构改革7个方面,主要包括推行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6个方面,主要包括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完善立法咨询专家库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等改革。文化体制改革6个方面,主要包括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改革。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9个方面,主要包括在部分市县开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和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改革试点、推进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5个方面,主要包括深化党的思想建设制度改革、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5个方面,主要包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健全我省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依法依纪加强和改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省一级纪检机构“全覆盖”等改革。
适应新常态,强力推进改革落地。坚持“六化”并举,强力推进各项改革。一是项目化管理。就是把改革事项细化为具体项目,并将项目细分为“审议项目、报告项目、试点项目、评估项目”,年初就明确哪些改革项目需要提请省委深改组审议、哪些应当报告、哪些需要开展试点、哪些需要进行评估,实现计划在先、要求在先,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课题化研究。针对中央改革工作部署、湖南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提交研究的重点事项、开展评估的改革项目,运用社科院、高校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等方面专家和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开展课题调查研究,开展项目论证,提出决策建议。三是目标化紧逼。对全年改革任务实行倒排到月,把重点改革项目和试点改革项目分解到月,形成可考核的数据指标和成果形式。改革项目责任单位每月定期开展总结自评。同时加强改革专项督察,形成推进改革的内外双重压力和动力。四是全程化监测。充分发挥“动态管理机制”的作用,落实“图、表、书、报、库、单”(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改革通报、项目库、评估单)六规章,对改革项目进度和完成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每月通报。五是规范化调度。每月对改革项目进行调度,建立“三个一批”(一批走在全国前列、一批形成湖南特色,一批取得创新突破)调度会,定期对“三个一批”改革项目进行调度。六是信息化支撑。建立“湖南全面深化改革咨询及信息管理系统”,将中央决策指示、会议精神,外省市区最新改革动态,全省改革项目数据监测、进度跟踪、调查研究、参谋服务等集于一体,着力推进改革信息化、便捷化。
展望未来:百舸争流 破浪远航
放眼神州大地,改革风云再次激荡。展望未来,湖南全面深化改革面临重大机遇,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要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着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关系,狠抓改革方案质量,狠抓改革落地,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加解放思想。没有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也就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徒陈空文的形式主义,犹豫等待的观望思想,因循守旧的保守心态,无不是畏惧改革、逃避困难的写照。相比其他省份,湖南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既有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更在于思想观念的掣肘。真正树立责任意识、问题导向、攻坚意识,是湖南在千帆竞渡的新一轮改革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更加注重改革成效。坚持用群众获得感来评判和检验改革,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着力提升改革方案质量。认真做好改革方案制定的各项前期工作,包括抓好摸清情况、了解政策、掌握动态、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等环节,充分考虑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等问题,理清各项改革的“联络图”和“关系网”,增强改革的预见性和有序性。抓紧做好方案的起草、论证、评估、审议、细化等工作,让这些程序环环相扣,步步发力,尤其是在细化好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考核问责等问题上,决不含糊,决不松弛,增强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着力强化改革举措落地。方案一经审定,必须加快出台,尽快落地。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及时跟踪、督察,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让每一项具体改革举措有人管、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更加强化协同推进。改革肯定会触动到一些人的“奶酪”,如果不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不敢主动担责,不放可放之权,不能从全局利益思考问题,就只会让好端端的政策变形走样,贻误改革大局。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专项小组、改革办、各部门都要履职尽责。领导小组要强化领导责任,负责本地区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专项小组要加强对改革方案质量的把关;改革办要加强对各项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大胆工作,为领导小组当好改革参谋、当好项目推手;各部门特别是牵头部门要承担改革的主责,站在全局来谋划改革和落实改革,真正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更加注重依法治理。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确保改革有序、有章法,不走样、不走岔,行稳致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4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3日 06:36 | 来源:经济日报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举报/纠错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如何理解总目标?如何准确把握总目标?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您怎样理解这个总目标?
江必新:总目标的作用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定位导航。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对此,各方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但是,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看法,有的认识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总目标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可见,总目标不但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定性因素。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
江必新: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完善发展的关系、道路坚守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体系建构与能力提升的关系、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总体目标与根本目的的关系。
记者:怎样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完善发展的关系?
江必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民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充分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制度本身完美无缺,不需进行任何改革。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加以弥补和改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变革,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
记者:怎样处理好道路坚守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江必新: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决定》重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回避矛盾,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遭遇的困难很重,可能的风险很大。惟有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久。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记者:怎样处理好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的关系?
江必新:体系构建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即构建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发展和完善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能力提升,指的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就是提高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制度建设,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但在如何发挥好制度效能方面重视不够。所以在接下来一个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将要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个人认为,国家治理能力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能力:整合意志、凝聚共识之能力;维护秩序、确保国安之能力;发展经济、保障福祉之能力;化解矛盾、维护和谐之能力;保障权利、控制权力之能力;缔造人文、弘扬价值之能力;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之能力;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之能力。这些能力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实际效能的过程。
记者:怎样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
江必新: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但此次三中全会研究的是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决定》又强调了“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目标,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可以这样说,“六个紧紧围绕”,就是在道路确定、方向明确的基础上绘制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航向标。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就能够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记者:怎样处理好总体目标与根本目标的关系?
江必新:这里说的根本目标,指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即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三个让”中的前“两个让”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第三个“让”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来的。
《决定》把至关重要的这“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目的,既有新意,更有心意,它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5
一、单选题(52题)
1、(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3、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D)
6、党的(B)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念。
7、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8、司法的生命在于(C)。
9、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10、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C)。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A)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12、(D)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3、党的(D)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4、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A)失败,鼓励探索。
15、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为全面推进改革创造一个(A)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6、“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17、我国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合理,特别是(D)不合理。
18、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社会已进入(C)收入阶段。
19、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方法论,即(C)。20、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B)。
21、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A)。
22、党的十八大提出在(A)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3、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国务院部门的领导职数是一正(C)。
24、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25、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D)。
26、(A)归于地方事权。
27、依法治国的主体是(B)。
28、我国的改革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的不合理与不完善。
29、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D)行使司法权。
30、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D)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31、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A)提供了重要经验。
3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B)这个最大实际。
33、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中,(B)改革是主线。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A)。
35、关于城市带动农村的理解正确的是(D)。
36、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37、党的(A)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8、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39、(D)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40、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1、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A)。
42、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B)
43、《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B)
44、(D)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45、坚持司法体制改革,(B)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46、在(B)方面统计制度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
47、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48、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C)
49、(B)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50、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B)。
51、一些西方学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长期实行(A)的扩张性政策的恶果。
52、(D)是所有制的核心。
二、多选题(32题)
1、当今我国人民的需求包括(ABCD)。
2、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ABCDE)
3、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ABCD)等问题。
4、生产要素包括(ABCDE)
5、(BC)使得市场作用大打折扣。
6、金融市场体系包括(BCDE)
7、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ABE)
8、全面深化的改革包括(ABCD)等的改革。
9、健全司法监督机制要(ACD)之间相互制约、监督。
1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B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1、关于党的建设,我们要形成一套有利于各级干部想干事(ABCD)的体制与机制。
12、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C)。
13、(ABC)永无止境。
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ACD)市场作用的问题十分普遍。
15、(ABCD)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16、法治中国包含(ABC)。
17、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资本(ABCD)的相应制度。
18、深化改革,确保司法权(ABC)行使。
19、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ABDE)。20、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ABCD)意识。
21、司法体制改革有(BC),中国司法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机制来解决。
22、改革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AB)。
23、我们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我国的(ABCD)。
24、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ABDE)的制度保障。
25、中国政府要向(ABCD)转变。
26、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政府(ACD)问题一直存在。
27、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ABCD)。
28、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要(ACD)。
29、现在对财政的认识包括(A)和(C)两个方面。30、政府的角色应当包括保安员(ABC)。
3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BCD)几方面入手。
32、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ABCD)的矛盾仍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三、判断题(48题)
1、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形成的,在市场价格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 答案: A
2、我们要重视国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3、我们应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答案: A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答案: A
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案: B
6、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负债沉重,但并未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7、我国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答案: B
8、房产税是降房价,调贫富的有效手段。 答案: B
9、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贯穿全面改革的主线。 答案: A
10、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A
1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 答案: A
12、改革开放既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又是我们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 A
13、越来越简单的社会建设任务要求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答案: B
14、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答案: A
1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五大类。 答案: B
16、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答案: A
17、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 答案: B
18、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答案: A
19、坚持系统治理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治理格局。 答案: A 20、自主经营、自由选择、自由流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 答案: A 21、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推进体制创新。 答案: A
22、传统观点上的中国社会的三大构成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A 23、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答案: A
24、我国的建设用地市场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答案: A 25、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 答案: A
26、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 答案: A
27、全面改革要把政治体制改革当做全面改革的火车头。 答案: B
28、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我们知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答案: A
29、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加大投入。 答案: A 30、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答案: A
31、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 答案: B
32、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答案: A
33、我们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广泛性。答案: B
3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答案: A
35、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 A
36、恶化的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是社会风险。 答案: A
3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助于促进收支科目全面规范、有章可循。 答案: A
38、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 答案: B
39、我国的户籍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后就形成乡镇户籍和城市户籍.答案: B 4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平衡发展的最大的制度障碍。 答案: A
41、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配置文化职能。 答案: B
4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 A
43、财政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悖的。 答案: B
44、只有深化改革,真正打通城乡,才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答案: A
4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A
46、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十分匹配。 答案: B
47、我们过去强调改革,并已经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 B
全面深化改革 步入改革元年 篇6
100年前的1914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救中国出苦海,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发出讨袁宣言,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历史新篇章。100年后的今天,2014年被视为中国“改革元年”。
党的十八大为中国社会的新一轮改革吹响了号角,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正式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划定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路线图,而同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经济蓝图,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元年定下了总基调——“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将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相较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之开始的改革开放,如今的改革是对其的深化,是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的重要阶段,他们既有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又有着无法割裂的继承性。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都没有出路。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任何理论、任何真理,只有切实地联系实际、融入实际,才有其真正的生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指出的唯一出路。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2013年7月21日到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与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人们能够而且需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目前,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设计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到各方面机制体制的完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应该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有可能前功尽弃。要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方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7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2008年8月, 祁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试点县, 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林地1.78万hm2, 其中丘陵山区1.70万hm2、平川800 hm2, 涉及农户20 258户。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坚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 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两个根本目标, 把改革政策的重点放在还权于民、让利于民, 努力建立“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运行机制。目前, 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林地确权到户1.69万hm2, 占林改面积的94.80%, 四旁树确权发证384.60万株, 占应发证株树的90.70%, 全县共发放林权证9 230份。在抓好主体改革的同时, 相关配套改革正在扎实推进。
1.1 加强组织领导, 高位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 县委、县政府把该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来落实, 作为衡量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来检验。一是严格实行县委书记、乡 (镇) 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机制,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县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分管农业副县长兼任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主任;二是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 (镇) 制度, 明确包乡镇领导为各乡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三是从县直单位抽调专人成立下乡工作队, 并由相关单位一把手担任工作队队长, 分别指导督促各乡镇工作;四是乡、村两级分别成立领导组、宣传组、督查组, 真正做到责任到人, 层层把关, 确保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高位推动、强势推进, 形成了“三级书记重点抓、四套班子共同抓、部门驻村配合抓、业务部门具体抓、乡镇干部包片抓”的工作格局。
1.2 强化宣传培训, 全民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祁县紧紧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范围、政策和目标, 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一是加强政策宣传,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印发了《致全县农民的公开信》4万份, 印发政策问答等宣传资料5 000余本, 广泛向乡村干部和林农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政策;利用手机短信在全县发送政策性公益短信7万余条;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 每周专题报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态;编辑刊发信息30期, 登载上级政策, 编发各地经验, 及时进行交流, 促进全县工作。二是高度重视业务培训, 以《森林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县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实施方案、业务操作规范等政策规定为主要内容, 广泛开展培训, 共举办87场 (次) 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4 063人 (次) 。
1.3 严格操作程序, 规范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为了防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过场,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稳定推进, 制作了《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程图》, 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勘验实施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责办法》, 每个流程都必须经上级领导组审核把关, 才能转入下一个环节, 真正做到了严格政策不走样, 严格程序不缺项。在试点工作中, 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突出群众主体,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对于林子分不分, 什么时候分, 怎样分, 分到什么程度, 都由农民自己作主, 不包办代替, 不搞行政命令, 不搞强制执行。明确县级相关部门履行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工作等项职责。村组改革实施方案拟定后, 均按规定及时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 做到了改革政策、内容、程序、方法、结果五公开, 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1.4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切实搞好摸底调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 首先对全县各乡 (镇) 、村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坡进行了登记、复核。各类面积按照国有、集体、个人的不同属性, 分门别类、详尽准确地进行了调查摸底, 真正做到了有据可查、有证可考。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本着尊重民意、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主要分山区和平川采用了以下几种办法。
———均山到户。就是在全体村民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将集体所有的林地、宜林地、林木、荒坡等平均分配到人, 以户承包。这种办法, 符合山区人少地多的实际。峪口、来远两个山区乡镇90%以上的村采用了这种模式。
———联户承包。就是对林多地少, 不宜将山坡划分到户的村, 采取联户承包方式。如来远镇盘陀村, 将现有荒山荒坡划分为5块, 按照面积大小确定承包人口, 然后由农户自由组合成五个承包群体进行承包。
———均股。就是以现有在册人口为依据, 确定均股人数, 根据确定的股数和人数平均折股到户。如来远镇东团城村, 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均利。针对山区一些自然村人口老化, 无力管理、治理而采取的模式。在操作中, 村集体组织对拟定承包或拍卖的地块确定标底, 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均利流程将林地承包或者拍卖出去, 然后将承包或拍卖所得的资金按人平均分配给农户。
平川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 基础较好。2002年, 县委、县政府在总结蒲桑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修路整地、统一苗木品种规格、农户承包栽培管理、林木收入全部归农户所有”的农田营林模式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对于平川地区, 主要是以巩固2002年以来改革成果为主, 不断完善承包合同, 切实理顺承包关系, 明确投资主体, 扩大改革范围, 促进生态发展。平川改革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对农户自行栽植的树木确权发证;二是完善农户植树与植树地段使用权承包合同;三是对改制不彻底、宜林路渠绿化使用权没有承包到户的地段承包下去。平川区主要采取拍卖幼龄林木所有权和宜林渠路绿化使用权模式, 全县2 487 km宜林路渠绿化使用权全部拍卖到户, 让群众放心。
1.5 妥善化解矛盾, 有序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直接关系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纠纷。全县建立县、乡 (镇) 、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纠纷调处机构, 严把政策法律关, 坚持以人为本与执行法律法规相结合, 尊重历史与兼顾现实相结合原则, 及时调解好林权争议, 把林权纠纷处理在基层,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 全县共处理纠纷57起, 极大地消除了农村特别是山区涉林的不稳定因素, 有力维护了农村稳定,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如阎家庄村, 多年来一直大搞植树造林, 在邻村的安家庄绿化荒山67hm2, 确定权属时引起了纠纷, 经过积极调处, 两村以合同文本的方式约定所绿化荒山为合股造林, 成材后按四六得比例分成, 有效化解了矛盾。
1.6 推进配套改革, 用政策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为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在稳步推进工作主体改革的同时, 着力完善配套改革, 并把其作为提高成效、巩固成果的关键。相继制定出台了《祁县集体生态公益林管理和补偿试行办法》、《关于林木采伐管理的试行办法》、《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祁县营造林投入暂行管理办法》5个配套政策文件, 从林权登记、林权流转、资产评估、林木采伐、资源保护、造林绿化、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 给予农户最便捷的办理程序、较低的收费标准和优惠的扶持政策。按照发展现代林业要求, 整合了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科室, 成立了全县林权管理中心, 主要承担行政许可、林权登记、林权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林业科技政策咨询等职能, 搭建了林业要素市场, 创新了管理体系。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2.1 确立了林农的主体地位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明晰了林木产权, 落实了经营主体, 进一步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领到属于自己的物权证明———林权证;实现了“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和“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集体经济得壮大”的目标;使“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走上了正确轨道。
2.2 提高了群众造林育林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使“早造林、早受益、早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 农民纷纷争购苗木造林, 出钱出力护林, 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 全县投入资金4 325万元治理荒山900 hm2, 平川植树286万株, 是前3年植树的总和。来远镇2009年春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把100 hm2河滩地全部分到农户, 一季植树21万株, 人均达到70株。
2.3 增强了群众护林意识
过去, “林不归我、我不爱林, 利不连我、我不营林, 责不罚我、我不护林”是普遍现象。现在, 林地权属明晰, 林农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 将之当“绿色银行”、“未到期的高息存折”看待, 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粮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看管很严格、经营很精心、砍伐很慎重。峪口乡林农的护林意识发生了明显转变, 不但“看好自家山、管护自家林”, 而且还自发成立了群众性护林联防组织, 由原来的集体单一护林转变为农户自发组织巡山护林。
2.4 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 全县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7起, 贷款720多万元, 森林资源已经成为农户的资产和企业的资本。古县镇神堂头村村民席青山, 2008年用林权证抵押贷款300余万元, 购买了最新玫瑰系列产品生产设备, 上马了玫瑰深加工项目, 生产纯天然玫瑰油、玫瑰茶、玫瑰酱, 并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玫瑰154 hm2。
2.4 搞活了林业产业开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的“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等措施, 调动了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的良好氛围。全县有5 000株以上大户24户, 万株以上大户7户, 林业专业合作社4个, 涉及农户38户。
3 几点启示
3.1 各级领导重视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
为了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 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认真总结近年来全县林业改革经验, 把林业建设确定为“一把手”工程, 摆到县域经济建设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为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四大班子联席会, 专题研究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严格落实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制度, 明确包乡镇领导为各乡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责任人。抽调专人成立下乡工作队, 分别指导督促乡镇开展工作。全县形成了县委书记、乡 (镇) 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深入宣传发动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提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意义重大深远。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有的地方老百姓还不愿意改, 或者改不下去, 关键还是群众不了解国家政策, 不清楚自己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加强宣传发动, 加强法律政策咨询服务, 使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改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广大群众才能真正消除顾虑、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最终才能顺利推进林权改革。
3.3 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根本
2002年, 县委、县政府在总结本县蒲桑村营林模式的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推广大树托管、触动产权拍卖幼龄林木经营权、拍卖宜林渠路使用权等改制模式。这些模式都是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县委、县政府加以总结推广, 有力地推进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3.4 坚持以民为本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群众, 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 不搞一刀切, 将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全部向群众公开, 并严格依法规操作。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 采取哪种模式、疑难问题如何解决等, 全由群众自己定, 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准干涉、不包办代替, 真正做到体现民意, 顺和民心, 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在指导思想上, 坚持耕者有其山,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分配原则上, 坚持林农收益得大头, 确保收益权落实;在配套改革上, 大力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 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在流转上, 千方百计规范林木林地流转, 防止新的失山失地现象出现。
3.5 抓好配套措施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 篇8
【关键词】构建 家园共育 实现 全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7-02
目前,在基础教育中,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家园互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各种各样的新式互动模式也逐渐兴起。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转型给家庭带来诸多变化的影响和传统教育的束缚以及办学条件的制约,使“促进家园互动、实现全面教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笔者结合在幼儿园26年的工作实际,谈谈在当前社会转型给家庭带来诸多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应如何促进家园互动、实现全面教育。
一、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促进家园沟通交流
虽然县城幼儿园比乡镇园家园沟通做得好,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障障。一是家长的认识问题。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问题应该由老师负责处理。二是家长的具体困难。如53%的家长苦于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76%多的家长困惑于孩子的任性或逆反,无法对孩子施教。还有的由于教师的频繁告状,致使家长在孩子身上撒气,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和力度。由此,幼儿园要积极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为家长参与家园互动提供便利。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生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独特功能,幼儿园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长进行无偿教育培训。第一、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幼儿园每学期要定期开展6次不少于30课时的培训活动,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必须是家长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今年我园举办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独生子女教育指南”、“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营养与保健”等专题讲座都很受家长欢迎,家长到课率在95%以上。通过学习,家长系统地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健康、宽松、和谐的家园教育环境,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教育方式科学、教育形式多样。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家长介绍新课改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大型的观摩、经验交流、或小型的年级座谈会、班级主题活动吸引家长自觉参与,请家长代表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与学校沟通的体验,发挥主流家长的引领作用,也可以请学生当场表达他们对爸爸妈妈要说的心里话,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使他们在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教育知识,形成教育合力。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实现家园互动共育,关键是搞好家园沟通。我们要请家长们走进课堂,亲自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不仅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激励,同时也可以具体全面地感知教师对孩子的每一项细节教育,了解老师的教育方法,从而正确了解幼儿教育,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兴趣,积极支持配合老师,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二、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沟通多样化
家访、请家长到园、电话联系等沟通方式比较单一、气氛比较严肃,有些家长接到与老师谈话的通知后会有心理负担。我园建立的班级QQ群沟通方式灵活多样,使“家园互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互发信息,内容可以是孩子一天中各方面的表现,也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指出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既可以向家长发送家教方法,也可以回复家长的咨询,交流教育工作;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也可以向家长发送活动安排、有关通知等,使家长能够轻松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教师也能快捷知晓孩子在家的点点表现,从而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共同制定教育教学策略。慢慢的,教师和家长之间以角色为身份的“对话”渐渐变成了“朋友”之间的对话,少了很多隔阂,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举办“亲子园”活动,营造互动氛围
由于我县是贫困县,农村很多家庭生活还没达到温饱,部分农民工进城打工,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仅靠家长会、主题会、讲座、“家园联系卡”想改变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园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每年定期举办“亲子园”活动,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展示的平台,今年的“亲子园”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五一”劳动节家庭技能展示、“六一”儿童节家庭风采大赛、9月16日家庭故事比赛、国庆节家园同乐运动会,主角都是家长和孩子。开始很多家长还不好意思参与,当看到其他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玩的是那么开心时立刻受到感染。大一班苏乐小朋友的爸爸思想非常守旧,从不陪孩子参加活动,妈妈只好一人参加,他又说丢人现眼,今年家园同乐运动会上苏乐小朋友很想参加三人亲子游戏《套圈》,班主任给他爸爸讲了很多道理都没做通工作,最后邀请他来看看,没想到他在游戏快结束时竟然要求参加比赛,所有人都很惊奇,问他原因,他只说了一句:做比说更让人信服。可见举办“亲子园”活动,营造互动氛围是何等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推荐阅读: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 考试10-07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09-11
全面深化改革决定08-26
论全面深化改革06-03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10-28
全面深化改革目标09-23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意见07-27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10-11
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