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2024-05-20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共7篇)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有人这样形容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表述尽管未必正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有既目睹了发达城市的摩天大楼,也访问过贫困地区的茅屋陋室,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一个复杂的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

和30多年前相比,今日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论平均,也已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较大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乃至收入差距提醒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任务依然繁重,仍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全会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明了党中央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所面临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未来发展关键环节的准确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是硬实力。没有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所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就没有今天的总体小康;没有继续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就不会有明天的全面建成小康,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发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改革面临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等诸多纷扰与挑战。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回应人民关切,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执政基础稳固。

不发展问题和矛盾会越积越多,最终积重难返,导致改革前功尽弃;发展慢了也不行,错过解决问题的“窗口期”,让危机跑过改革,同样面临危险。值此改革勇涉险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唯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硬道理不放,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方位改革,以更大经济成果筑牢科学发展的基座,就能从容面对任何风险挑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凸显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的作用,使“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就能充分释放,形成牵引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破题的中国改革,必将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17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篇2

一、调整经济结构, 持续扩大内需式消费

自十五规划以来, 如何扩大消费内需一直是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 然而至今我国由投资与进出口带动的经济成长模式仍无太大的变化。而且在经历经济危机时, 由于消费需求仍不足以承担带动经济成长之重任, 因此政府支出与政府主导的投资仍是维持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但长期来说, 扩大消费内需是既定的基本方向。

扩大消费内需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提升公众的消费能力, 首要的工作便是使民众的消费意愿提高, 而消费意愿与其收入、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提高收入分配中工资的比重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使公众消费无后顾之忧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

二、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收入分配不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 由此国务院于2013年2月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并在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居民收入成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城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低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之比重等总体要求。要实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低收入者收入成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之目标。在分配差距问题上, 城乡、区域与居民之收入差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等。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013年的两会期间, 中国网对于本次两会热议的十大名词进行整理, 排名第一者即为社会保障, 说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望。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提高公众消费意愿的一大助力。

然而,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 社会福利支出庞大, 对于政府财政, 尤其是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大负担。另外, 我国目前所推动的仍是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主, 与真正的社会保障本质上有所不同。而目前的社会保险是仍有相当多的缺点, 例如:被抱怨最多的是异地转续的困难, 不仅跨省跨市, 连市内跨区都很困难,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地方政府经营, 而非中央政府统筹。另外, 社会保险将公众分为农民、民企、国企、事业员工与公务员等不同身份, 而有不同的待遇, 也会造成社会矛盾。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略有减速, 但由于长久以来的经济快速成长, 但随之而来的如经济成长模式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区域不协调发展与国企改革造成诸多问题等, 均是本届政府必须持续面对的问题。

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 解决三农问题, 使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等,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关系。在对外经贸部分, 有别于过去的出口扩张政策, 而采取出口和进口并重,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 加快走出去步伐, 显示中性贸易是未来我国对外经贸之主轴。

五、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背景下造成的地方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 在改革开放后, 在地方竞争、财政能力限制与资源优先分配给本地人民等诸多因素下, 户籍制度改革始终进度缓慢, 造成劳动始终无法达成一体化的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推动劳动流通市场脚步向前推进, 预期户籍改革将是未来改革之重点之一。

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与户籍制改革息息相关的是城镇化的推进。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后, 曾强调:“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 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 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 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 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 一边是棚户连片……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坎。”

城镇化的发展亦是提高内需消费的重要政策, 但影响城镇化速度的因素仍将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的改革是否跟上进度, 否则只是城镇化率的数字美好, 而对消费的刺激效果有限。

七、以“五位一体”取代“四位一体”,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 首次以“五位一体”取代过去使用的“四位一体”, 即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外, 加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根据中国环保部门所提出的数据, 近年我国因环保问题所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约30%, 已成为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外, 公众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因此, 除了经济维持相当的成长速度外, 有关如何降低环境与生态之破坏是未来的改革重点。

八、文化强国建设

在经济成长到达一定阶段后, 量变将转为质变, 人民富有后, 对文化与精神文明之需求亦将跟着出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在于增强全国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等, 丰富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产业应将有其优惠政策出台, 而文化和科技融合, 发展新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

九、改革红利论

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在2012年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使“改革红利论”成为我国热门的名词。李克强认为要以改革释放出经济成长的红利, 而改革红利包括了制度红利与创新红利。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 如法制的完善、公平市场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价格与分配机制的优化等, 均有待制度改革解决, 而城镇化的规范亦只能依靠制度创新, 故应使用创新的经济制度取代旧制度, 才能达成新的经济发展红利。

十、中国梦

习近平于2013年3月17日以国家主席身份在全国人大的闭幕会上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包含了四个特征, 即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与中华文明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等于将前述的改革方向进行概括, 目标包括了经济实力提升、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与全面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综合上述, 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 其问题早已不是收入“患寡”问题, 而是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患不均”问题, 而且我们的国情与三十多年前不同,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态环保问题日益严重、产业与经济成长结构不健全等, 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所未来的经济改革除了在稳定经济成长速度之外, 更重要的是“扩内需”与“调结构”, 且社会福利议题比重将会大幅提升, 而经济增长议题比重将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厉以宁, 林毅夫, 等.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2]吴敬链, 俞可平, 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篇3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nlc202309040858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篇4

我们最关注的就是这场改革给大家带来什么?比如收入、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实际上关注我们在释放改革红利中个人怎么从中得到最大受益。怎么来理解这次会议做出的决定呢?

一、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起点上理解本次会议

这次会议是站在新的经济历史起点召开的,这个起点怎么理解?

(一)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习总书记12号会议讲,我们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的治理我们应该有一套治理的办法。我给大家看一张表,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世界第四,前面有俄罗斯、有美国、有加拿大,我们排第四。我们人口在世界排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到2011年由国内生产总值总规模第十到第二位,人均国内收入从1978年的第175位到现在我们已经排到114位。所以温家宝总理多次讲我们是一个大国,从总量上是世界第二,但是因为我们人口多,一平均成了114位。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进出口贸易总额在78年29位到去年我们是第一位。从1978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谁都不否认。

这个表大家看,1978年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是3645亿,到去年我们到50多万亿。另外我们的发展速度在世界最快,这是世界公认的一些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大国。这是国际贸易基金组织对去年到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我们是7.8,美国是2.3,欧元区是负增长,日本是2.0,俄罗斯是3.6,印度4.5,印度比较快。金砖四国,像巴西也没有我们快,我们不仅量大而且速度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我们在世界上,2013年统计的我们达到了5445美元,到去年年底我们实际上按我们国家的计算是62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稍高一点的水平。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9千美元,在世界上算中等发达国家。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万美元多一点,我们是9千多美元,当然和高收入国家比较,比如和美国和日本,包括和我们国家的香港比较,我们还是比较低的。但是低有低的好处,我们的需求在这。所以需求在这,因此发展的潜力就大,这是第一点。

我们这次的改革做出决定是站在一个发展,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好改善以后,我们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探索下一步改革的道路。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还在于我们现在有很多新的问题,也就用习近平同志最近的讲话讲到,实际上我们改革是由于问题倒逼出来的。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有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解决。

(二)现存问题的领域

总书记在12号会议上也讲,我们整个改革,包括这次会议的决定,包括今后进一步设计改革方案都要从问题出发,从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出发。所以改革方案是从问题出发的,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领域?

在经济领域,比如政府对微观领域干预过多,对民营企业,包括国营企业干预过多,造成市场失灵,造成我们转型升级困难。我们从95时期提出来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是实现粗放经济向集约型转变,一个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李克强总理接任总理以后他讲到,他说新一届政府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第二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三要发挥改革的最大红利。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经济领域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政府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政府效率不高。

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自身的生活质量、自身生活品质相关的一些领域,比如大家关心第一民生问题,第二公共安全问题,第三是社会期待的关注指数。社会期待实际是住房、收入、孩子上学、社会保障、养老这些期待,对于卫生安全关注包括环境领域的。过去我们关注更多是就业、是经济发展,现在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要求有一种新的制度设计来解决,要求我们改革。这是第二点,我们现在的改革实际是由于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一系列的问题倒逼我们改革。

新时期的新问题

1.中国正处在一个跨越中等陷阱的阶段

什么是中等陷井?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有101的国家都想搞现代化,但是真正搞成现代化,到现在人均GDP过12000美元只有11个,好多国家夭折了,为什么?到人均GDP5千美元以后,种种原因,经济体制方面或者政治领域出现问题,最后进入一个低谷长期停止不前。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个能不能跨越中等陷阱,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阶段。我们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今年是2013年,到2050年还30多年时间,这30多年能不能继续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支持不支持这个发展。2.过去支撑我们快速经济增长的条件现在发生重大变化

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哪?最典型劳动力。我们在1985年时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次叫产业转移,这产业转移就是从我们的亚洲的四小龙,还有一些其它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们国家转移,而我们国家那个时候人均收入非常低,我们劳动力也非常多,所以适合了这样一个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这样的产业转移把整个我们国家的经济纳入到整个世界发展的体系中去,就形成了一个叫国际大循环。在那轮循环里,东部沿海地区崛起,造成我们现在的局面。但是从85年到现在基本快30年了,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力作为一个红利基本失去了。

现在沿海地区也好、内地也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所以很多我们的一些产业,包括国外一些产业现在向海外转移,为什么?要寻找更加便宜的劳动力市场、便宜的一些资源。所以这是说支撑我们过去的发展的这些红利失去了。这样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这个新的发展动力靠什么?靠改革,靠制度改革释放红利。所以李克强总理讲,我们转型升级也好,城镇化也好,最大限度发挥改革作为最大红利的这样一个推动力、一个驱动力。我们今后进入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活力的这样一个阶段。所以大家看,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改革的时候一直讲“两个释放”:一个是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一个是释放市场发展的活力。通过这个活力来推动我们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新问题。

(四)为什么我们要改革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基尼系数我们国家在2005年的时候0.42,到去年是0.74,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世界有几个国家比我们高,主要在非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6个国家,收入差距非常大。但是美国收入差距不小,2000年美国基尼系数0.4,美国90%的财富控制在美国15%的人手里,所以美国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巴西为什么陷入中等发达陷阱?到6千美元以后,后来一直停止不前,收入差距过大。南非的收入差距到0.6314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个不同国家不同情况不一样。

(五)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为什么?因为我们每到一个时期,每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当时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一个重大判断和重大概念,大家现在看有的同志想这次提出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讲国有经济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很不容易。到1988年,因为当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198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是开展治理整顿。十四届三中全会是重要会议,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作为我们重要的制度框架。到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来了集中的一个问题: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是讲农业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是讲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也是一个综合的改革。

所以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历史特点、当时条件、政治环境,对改革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实际上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是一步步到现在。

到了现在十八大,这次就是全面改革。我们从全会角度,我刚才讲我们对于经济、对于改革的认识,真的是在一步一个基础上的。78年后首先对农村进行改革,80年代后期对城市进行放权让利,城市企业扩大自主权。随着农村搞活,随着城市企业搞活,马上遇到一个问题跟城市、跟农村相联系的各种体制、机制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

1988年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地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十四大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财税体制改革遇到很大问题。93年开始朱镕基主持研究讨论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在94年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随着企业放活,接着企业要有一个资本市场运行,开始金融体制。92年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随着这些机构的建立,随着四大国有银行上市,金融体制也推向市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是逐步推进的,不是一步到位的。

当前整个世界面临新产业革命,我们要积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有机结合,把整个社会能源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能源供给结构。

中国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过去落后?因为我们失去了,从18世纪中叶当时世界工业革命,由于清王朝腐败我们没有赶上那次革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这次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是不能,因为从总体来看,中国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目前这些准备,在国际上我们不算落后的。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针对当前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梳理机遇意识,抓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抓住机遇进行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点核心及预期目标

(一)改革的总目标

第一点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为什么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是要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说我们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什么是基本?没有标准吗?我们这次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们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有关部门也制订具体的指标。

改革就是要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所以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我们讲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现代化,这个制度是我们的保障。2.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也非常重要,重要在哪?就是说你这个国家到了这样,一个国家怎么治理?我前面讲了,当前利益格局复杂。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怎么治理国家、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就是在法律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环境体制方面都要不断去提升我们的治理水平。

政府是经济调解、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次加了一个环境保护,他也是政府的,也是整个社会治理能力重要表现。这个治理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为什么不行?我刚才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00多个国家都想搞现代化,最后只有十几个走过来,好多走不过来,为什么?不是这个治理方面出问题,就是其它治理方面出问题。

就是说建立起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要统筹去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次把改革的目标第二大目标放在提升我们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的建设上,这对于确保我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二)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我们这个改革不是面面俱到,当然了要考虑其它方面配套,但是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怎么来解决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次有一个明确表述,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讲叫基础性作用,这次讲决定性,实际提升了市场在配置资源、在经济运行中更加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过去讲我们要改革怎么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这次更体现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大家关心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总目标下规定了6大主线,6大主线也是非常清晰,这6大主线确保这个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

1.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着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来进行改,不能离开这个主线,这个前面介绍了。

2.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个主线来改。

3.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着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文化强国这样一个目标去改。

4.社会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来改。

5.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要围绕着美丽中国的建设,如何把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得更宜人、老百姓更适合生活来改。

6.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党如何来领导社会经济发展,就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依法执政水平来改,提高党在新历史时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来改。

(三)改革的预期目标

这个预期目标是说到2020年,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一致,就是通过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重要领域我理解大家关注的像土地、户籍、国有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体系完备、运行有效的体系,使各个方面制度更成熟。

但是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所以改革是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我们要理解改革不是一个国家事情,所有国家在改革,包括美国、英国在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次我们表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有个重要表述,公有制和私有制、非公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过去没有讲的。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把非公经济让它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摆在重要位置?大家看这个表我们就非常清楚。到去年年底非公经济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所有制构成占60%,就是全国国民经济国有经济占40%,非公经济占60%。什么是市场?市场是明晰产权、公平竞争、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所以这么大一个体量。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在整个我们国家城镇从业人员占75%,城镇从业人员75%在非公经济部门工作。我们每年新增劳动力95%的让非公经济部门吸收,真正的被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企事业单位吸纳只占5%。非公经济无论在经济规模、在就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了在具体执行这个政策过程中,如何在税收、在信贷、在土地以及在各种重要领域、重要行业的准入方面让非公经济和国有经济进行公平竞争,这个还需要一些具体政策具体落实。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出来。我们讲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是什么?就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价格体系,包括其它体系的完善,都遇到这个问题,要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使市场在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换句话说更高发挥效率的作用。

(三)转变政府职能

大家知道今年以来,我们这次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二中全会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转变职能的方案,一个多月以前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加快地方政府结构改革和转变职能的方案,有计划的管理方式转向政府通过市场来管理经济。

今年以来应该说在政府改革方面的力度非常大。大家看,从李克强总理上任以后,国务院已经连续几批下放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权。凡是强政府就说该政府做的政府要做好、做漂亮,我们现在往往是该政府做的政府不做,不该政府做做很多,造成政府越位不到位,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四)完善税收制度

我理解在完善税收制度里面这个稳定税负、合理税负最关键,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税负往往不是针对一些群体,而是普遍增税造成了中小企业不应该征税有征税,造成了税负过剩影响发展。这次通过房产税、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房产肯定要收税的。

(五)改革城乡一体化的体制

这个报告里面核心讲了4个,一个加快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跟农业服务的经营体系,包括生产的体系。第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

(六)建立开放型的新型经济体制

要放松一些领域的投资准入,包括外资。我们北京市对一些外资已经开放了医疗方面的准入。另外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家知道上海自贸区挂牌了,现在深圳、广东在酝酿要自由贸易区挂牌。自由贸易区有一系列的政策,包括银行服务、专业健康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等等。另外进一步加快扩大内地地区开放,比如说云南这块对西部的开放,新疆对周边地区的国家的开放。通过这个全面的开放实现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要构建开放型经济。

(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

加快这方面改革,这个不展开了,主要是继续完善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里这次特别强调了协商制度。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比如说要对重大问题开展协商,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也包括一些基层协商,民主协商解决发展中重大问题。因为你现在光靠政府决策不行,必须靠各种各样的协商来解决。

(八)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我们改革的重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其中取消一些制度,一些体制。通过法治中国来解决,把一些问题纳入到法治轨道来解决。

(九)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制

前天王岐山同志主持中央纪委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其中就要发挥纪检部门在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这个就是建立和健全惩罚、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努力实现干部清政、政府清廉、政府亲民。只有这样的政府机构、干部队伍才能够把改革推向深入。这次改革大家说你靠什么来改革?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不是一个单方突进改革,包括制度建设。所以中纪委开会稳步推进巡视制度,通过巡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我们整个政府的运行水平。

(十)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总体布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比如北京现在发展大批的文化产业,同时要完善文化事业,还要进一步开放我们的文化,面向国际市场开放。一方面要“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建立我们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对国际上一些优秀的文化要吸收,这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所不可缺少的。

(十一)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

社会事业改革,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等这些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同志们可能非常关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改革的。应该从09年开始,09年5月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现在已经第5年了,还要继续深化。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

这是这次全会提出来一个新概念,过去叫创新社会管理,这次提出来创新社会治理。为什么要改这么两个字?管理更多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治理更多是强调政府、社会、市场各类主体一起来解决问题。所以全会要求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让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要建立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包括各种上访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次在社会治理这个部分里特别提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昨天外交部发言人对国际普遍关注我们国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做了一个回答,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恐怖行为,一些影响国家安全国际事务成立这样的委员会,这是这次会议亮点。很多国家有安全委员会,比如美国、法国都有安全委员会。美国除了有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有国土部专门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所以这次我们设立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

通过社会治理,通过规范个人的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形成我们社会秩序,同时激发社会活力。

(十三)加快改革生态文明体制

这次在改革里面就提出一个资源有效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资源有效使用比如说对于水,我估计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各种公共资源都要管理,因为我们国家是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均起来又是资源小国,因为人均起来我们资源非常贫乏,要有效使用。

四、如何贯彻执行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7月23号在武汉讲话时候讲到6点,第六点讲提高党在新历史时期领导改革、领导发展的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成立全面改革深化领导小组,各级党委要确实履行改革的领导责任。

为了改革,推行改革还要进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这是根本保障。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最后总结讲话,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次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会活动。

(三)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

组织保障就是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正在酝酿。主要任务是对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就是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另外整体推进,还有就是督促落实。过去,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有一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都是总理兼任的,历任总理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协调力度非常大。后来改成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成为一个办事机构,力度就小了。再后来成为国家发改委两个司更没有力度。后来并到发改委后,改革是各个部门自己改自己的。这次为了打破利益格局要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从70年代末,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应该说历届的三中全会在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它集中研究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你刚才也提到了,它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第八次了,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及其他的三中全会相比,我认为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都是可以名垂青史的。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来看,那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告别了“极左”,就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义非常重大。十四届三中全会是1993年开的,也是第一次来设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人民的心目中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我认为对我们的改革进程也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深远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它推动了改革从单一走向了全面综合,我们说以前的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改革还是比较单性的,尤其是比较偏重于经济体制方面。这次我们是全面的、综合的,刚才说有六大领域,六大提法,六大改革一起全面展开。

二是我们从容易到艰巨复杂。相对来说,过去改革是比较容易的,就是我们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的问题先解决,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暂时放一放。现在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全身先动一发,今天我们就是一发而动全身,要动全身的一些问题。

三是从表层到攻坚深化。过去的改革应该说是停留在表层性、浮在面上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零敲碎打一点,现在我们走入了攻坚深化,要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篇5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笔者将从核心素养及其模型的内涵,核心素养模型对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途径三个方面,谈谈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

当前,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呈现出共同的趋势――由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逐渐转入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由注重课程和学科的独立性和完备性转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学生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进我国课程改革,既是适应全球化发展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向和功能定位却是清晰的。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另一种阐述,构建核心素养模型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模型是对学生受教育结果的总体描述,不仅涵盖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是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课程建设的 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构建核心素养模型,对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模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核心建立的,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等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能够培养的,而是多个学科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知识为核心构建课程,虽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成系统,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不够,容易导致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推进课程、教材、考试等环节的统筹。当前,指导课程内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环节的标准较多,各个标准之间并不统一,还存在脱节现象。核心素养模型是学生能力模型,是教育目标的细化,可以推进课程标准深化改革,为考试与教育评价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将课程、教材统一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有利于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能力的模型,它从学生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目标出发设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教学,往往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以核心素养模型推动教学改革就是要扭转这一现象,把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动课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途径

(一)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学科当中体现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细化,使教学目标由传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要根据核心素养的框架制定本学科应该培养的学科基本素养,不仅要突出学科特色,同时还要兼顾跨学科素养。例如,数学学科不仅要突出数学领域强调的素养,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同时也要注意跨学科的素养在数学学科内的体现,如言语能力(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数学逻辑)、创新意识(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等)、自主学习(学习的计划、监控、反馈等),等等。英语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合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是每一个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每个学科都要深入研究本学科如何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完善教学内容,推动跨学科跨学段教学内容整合 各学科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科的整合。传统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构建的,围绕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编撰,以学科思路和逻辑为主要呈现方式。学科之间的分界明显、联系较弱,并且一些复杂的生活问题被抽象为符合某一学科教学的简单问题。近年来,国际上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比如科学、艺术、社会等课程。加大学科的融合就是为了整合学生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脑海中不同科学知识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内容标准编排的目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段的整合。以学科知识内容为核心编排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知识内容的结构变化较大,知识点数量难度变化较大,学段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学生跨学段学习可能会面对知识内容的激增,个别学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知识迅猛增加的学习阶段,很容易掉队。以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内在逻辑。学生能力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在不同阶段展现出阶段特性。在不同学段内容编排时考虑到这一点,能够让学段之间连接更加顺畅,不容易出现断层,促进学科和课程跨学段的整合。

(三)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生考试和教育评价

考试和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的导向,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此为基础,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从而完善中小学学生评价体系。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所指定的,它明确了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并以此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既可以是单一学科的内容,又可以打破学科内容限制,跨学科制定标准。

全面深化改革 篇6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矛盾逐渐凸显,改革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经济领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社会领域,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随着各种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一显露,如果有关部门处置不当、应对失策,普通个案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事件,由小事引发成为大事。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中央书记习近平说:“蛋糕做大还要分好”。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深化改革的举措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是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

2、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制度

3、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建立开放性的新型经济体制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建设法治国家

5、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与体制

6、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

深化改革的意义

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篇7

一、郑州市投融资工作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政府统筹统管不够

一方面, 政府掌控的“资源、资产、资本、资金”没有盘活用好, 综合利用效益低;另一方面, 投融资公司多为单兵作战, 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融资合力。2012年, 市属11家投融资公司融资仅相当于昆明市属投融资公司的1/17;规模最大的城建集团融资能力, 仅是武汉城投的1/18, 合肥城投的1/14。

(二) 管理模式滞后

投融资公司虽然设立有“两会一层”, 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部分公司甚至沿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责权利不对等, “融、用、管、还”相分离, 投资效率低下, 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发展后劲不足。

(三) 融资方式单一

投融资公司普遍缺乏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和现金流, 只能选择银行贷款、发行信托计划等传统融资模式, 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迟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 衔接配套不到位

既与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六统一”改革等工作衔接不到位, 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公司抵御外部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上述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政府的债务主体结构不合理, 融资成本过高。为破解资金瓶颈, 拓宽利用市场化融资、投资、经营的路子, 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我们于2013年6月份启动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

二、改革总体思路和主要做法

(一) 整四资

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统筹、统揽作用, 结合郑州市现有投融资公司的实际, 通过向投融资公司注入市属企业国有股权、产权, 部分道路桥梁资产, 部分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 以及户外广告设施经营权等可利用的政府存量资源和无形资产, 实现以存量换增量、以无形资产换有形投入、变历史形成的资产为目前可以经营的资本、变未来的收益为现实的投资, 最大限度地发挥“四资”的运营优势, 公司规模迅速壮大, 经营性资产和现金流大规模增加, 融资方式更加多元, 融资成本有限降低, 短期内实现融资规模最大化。

(二) 定架构

政府方面, 成立了市长任主任, 相关市级领导任副主任, 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投融资决策管理委员会, 代表市委、市政府统筹研究部署、协调指导全市投融资重大事项。并成立了投委会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 具体负责投融资日常沟通协调工作, 实现了政府与平台之间的“扁平化”管理, 有效提升了政府投融资工作效率。公司方面, 在统筹几家投融资公司全面提升的前提下, 组建壮大郑州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三大母公司, 重点培育做强建投集团公司、城建集团公司、交建投公司、公用事业集团公司等四个子公司, 形成三大母公司与四大子公司“七强并立”格局。

(三) 明职能

对各投融资公司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自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围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有资本运营、战略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把省级投融资公司划分为国资运营类、功能类和产业投资类, 分别担负相应投融资职能, 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国资运营类公司主要以资本运作为主, 主要承担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私募债及承接金融衍生新产品等职能。功能类公司主要从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储备土地的一级开发、大型土地开发整理、保障房建设回购、房地产开发等为主的实体化集团公司。产业投资类公司主要承担全市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投融资职能。

(四) 选人才

建立了市场取向的选人用人机制, 除投融资公司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副董事长由市委、市政府委派外, 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其他公司高管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出资人提名、董事会提名和内部竞争等方式选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由投融资公司采取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方式完成选聘。2013年底, 按照“重经历、重业绩、重信誉、重品德”的标准, 先后经过资格审查、履历分析、素能评测、综合面试、严格体检、组织考察、市委市政府研究等环节, 郑州市面向全国招聘了26名公司高管人员。2014年3月份, 通过公开择优选拔147名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公司“两会一层”的组织架构基本确立, 运转顺畅, 以经营为核心的管理团队组建到位。

(五) 强管理

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相关规定, 结合我市实际, 投融资公司股东会职责由公司出资人履行, 各公司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 推动投融资公司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法人治理结构, 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并建立了以提高融资能力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 以融资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一票否决等4类指标为考核依据的绩效考核体系, 以及按照工资总额控制、经营业绩挂钩、职务消费透明、兼职不取酬相结合为原则的薪酬分配体系, 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公司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提升了投融资公司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 建机制

为确保投融资体系顺畅运行, 我们围绕“立融用管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市场化角度重新界定政府部门、投融资公司的关系, 从立项到融资、使用、管理、偿债, 全部由投融资公司一体化运作实施, 从根本上解决项目主体与融资主体不一致的问题。并从土地开发、财政持续支持、公司多元化经营、产业投资、债务风险管控等方面, 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 构建投融资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几点启示

(一) 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投融资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改革推进很困难。郑州市领导对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高度关注, 相关政策文件亲自修改。依托市投委会办公室, 建立投委会工作例会制度, 研究部署投融资重大事项, 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在改革初期, 基本上一周开一次协调会, 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 各部门要通力配合

投融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推进过程中, 要坚决摒弃部门意识、小团体意识, 不折不扣、不推不拖、不等不靠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前期整合组建阶段, 一方面, 建立了文件印发的“绿色通道”, 精简审批流程, 部分文件从起草到正式印发在两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另一方面, 制定印发了详细的工作台账, 明确工作内容、时间节点、责任部门等, 按照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办公的“三集中”要求, 分别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团队, 聘请会计师、律师等专业机构,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公司组建、股权划转、资产整合工作。

(三) 要完善配套制度措施

完善土地政策。按照规划统一管理、土地统一收储、用地统一出让、补偿统一标准、收益统一分配、工程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工作机制, 增强政府对土地的统筹能力, 将市区及开发区土地收入统一作为市级收入, 缴入市级国库, 实现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统管统配。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土地网上招拍挂制度, 最大限度挖掘土地价值。强化市土地储备中心和中原土地储备中心主体地位, 提升土地收储能力, 扩大土地收储规模。出台《郑州市中心城区储备土地成本核算管理办法 (暂行) 》等文件, 对项目经营性用地, 固定按土地出让起始价的65%拨付成本, 完善了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调动了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性, 在减少核算环节, 加快资金周转效率的同时, 保证了投融资公司参与土地前期开发资金的还款来源。完善产业投资政策。印发《郑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及《郑州市财政专项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不断增强投融资公司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担保政策。印发了《关于建立郑州市政府融资担保机制的意见 (试行) 》, 建立健全市级政府投融资公司之间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选人用人政策。印发了《关于市级政府投融资公司人员招聘工作的意见》, 对投融资公司运行中新进人员的聘用标准、程序、工资核定、岗位调剂、辞退等进行了规范, 为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琳.浅谈我国投资体制改革[J].企业导报.2015 (20)

上一篇: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下一篇:九招教你写好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