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课艺术

2024-06-16

初中语文导课艺术(精选6篇)

初中语文导课艺术 篇1

一台好戏,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序幕才能吸引人;一堂课只有安排一个艺术性的导入环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牵引整个教学过程, 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每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 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案例来具体谈一谈。

一、以精妙的言语导入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语文教材的特点, 课前语言引趣, 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 精心设计“开场白”, 力求做到教学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 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对学生进行导教导行,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以美丽的图画导入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图片以具体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在教学中, 我们指导学生发现图片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并加以挖掘, 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相关知识、相关信息, 从而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利用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既形象直观, 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第八册《桂林山水》时, 课前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上课伊始, 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清澈见底的漓江, 栩栩如生的象鼻山,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教师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图片揭示了课文的内容, 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事物, 可以借助欣赏图片, 让学生对陌生事物有所认识。如《秋游》一课, 在指导学生感受“农田里, 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时, 由于学生对农作物, 特别是“高粱”这种庄稼, 了解较少。此时, 教师将课前搜集有关高粱的图片加以出示, 既给学生感官上的认识, 了解“高粱”的样子, 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有台阶, 可以让学生沿着台阶一步步往上攀登。

三、以动听的音乐导入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 (罗曼·罗兰) ”, 虽无汹涌的波澜, 却能渗透人的灵魂, 使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月光曲》是一篇关于乐曲的创作过程,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我打开录音机, 播放《月光曲》, 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 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上《新型玻璃》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动画片主题曲, 学生在乐曲声中进入课堂。教师说:“同学们, 最近‘蓝猫科技公司’要举行‘新型玻璃展销会’, 现在, 正在招聘‘新型玻璃推销员’呢!你们有兴趣竞聘推销员吗?”我采用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动画人物“蓝猫”来导入, 使学生兴趣盎然, 个个争当推销员。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 要推销新型玻璃, 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有的同学说要知道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的说一共有多少种新型玻璃应该心中有数……这时我顺势引导:“你们真了不起!如果你们能做到这些的话, 一定会成为‘蓝猫科技公司’的合格推销员。让我们借助课文来深入了解‘蓝猫科技公司’研制的新型玻璃吧。”这篇课文的导入用同学们最熟悉的动画的乐曲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又以鼓励去竞聘“蓝猫科技公司”新型玻璃推销员为切入点, 较好地结合了课文的特点, 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以好玩的游戏导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 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 寓教育教学于游戏活动中。课堂教学游戏化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游戏化, 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让游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 结合特定教学内容, 把游戏结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 开火车、猜谜语、比一比、加动作朗读、分角色朗读、小记者采访、表演课本剧等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另外, 我们要注意设法消除学生对游戏的顾虑, 不仅要让学生喜欢游戏, 更要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游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达到了学会新知识的目的。以《快乐的节日》一课为例, 词语第一关可设置“夺红花”, 即逐个出示词语, 指名读, 读对了即得到一朵红花, 全班跟读, 读错的帮助改正, 可以适时穿插讲解。这个游戏形式简单, 鼓励性强, 参与人数多, 既兼顾了优等生的发挥, 又照顾到了相对差的学生表现。在其他课运用时, 形式不变, 可以变换名字。游戏“找朋友”, 每个学生拿一张生字卡片, 组成词语即是一对好朋友。一种玩法是学生可以主动去找, 大家一起帮他说:“找呀找, 找呀找, 找到一个好朋友”, 并齐读词语。找对了, 大家说:“对对对, 你们真是一对好朋友。”找错了, 大家说:“错错错, 赶快再去找一找。”另一种玩法可以是被找, 拿卡片的同学站出来说:“找呀找, 找呀找, 谁是×的好朋友?”另一个和他配词的同学上前来说:“我是×的好朋友。”最后大家齐说:“对对对, ×是×的好朋友。”这个游戏运动性大, 调动了学生的身心, 但也要避免“偷闲”学生的存在。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精心设计, 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导入, 这样有利于师生交流,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 从而把学生“导”入新知识环境之中, 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琐议高中语文导课艺术 篇2

一、不使用导课艺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花未眠》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未眠之花格外美丽这件事,说明“自然美是无限的,人发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的观点。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还是按照老习惯,不用导入,一上课就直接分析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太难理解,尤其是由花未眠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关系的文艺理论,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在分析课文时,我列举了大量事例,努力创设情境,但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我只好不让学生活动,用“讲授法”总算把这堂课讲完了,但是,学生们昏昏沉沉,效果很差。

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帮我分析了这堂课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导入环节做得不好。

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其中有一本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这本书中对新课的导入做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其中有几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比如“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又如:“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好像下棋,第一着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书中还讲到,语文课的开讲“对学生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看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研读这些专著,一边在课堂上实践刚刚学到的理论。每堂课我都注意课前的导入环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不同的导课,带来不同的效果

1.故事导入法

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小树,是极稀有的品种,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非常成功。

2.图画提示法

即用展示图画的形式让学生得到直观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提示学生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为学好课文营造愉快的心境。

如教《鱼我所欲也》,正确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用投影仪显示两幅画面,一幅是某儿童落水,岸上一儿童向围观者求救,有人却道:救人可以,可是谁给钱呢?另一幅也是某儿童落水,一人纵身跳入水中,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显然这是两幅对比的画面,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看得懂,热情很高,兴趣正浓时,再及时追问:在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做法呢?学生齐答:“舍生取义!”“对。那么,这里的‘义’应谈怎样理解呢?不同时期对‘义’的理解不同,最早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主张的是孟子,孟子是怎样阐述的呢?现在我们共同学习《鱼我所欲也》正确理解并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这段导入语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又设置了悬念:1.对孟子所取之“义”如何理解、评价?2.不同时期人们所取之“义”有何不同?具有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净化学生心灵等多重作用,在“意美”、“形美”的艺术境界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理解得透彻。

浅谈初中化学导课艺术 篇3

二、“创设情景”导入法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 (特别是社会情境) 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 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更好地认知。例如, 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绿树成荫、孩子快乐的奔跑, ——工厂生产、烟筒冒烟、大雾、戴口罩的人群, 进而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你周围的环境不理想?”引发学生思考, 针对同学们的答案, 而导入课题。通过创设情景, 使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起同学们学好化学、保护环境的责任。

三、“设疑”导入法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通过从旧知识或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新课有联系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例如,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的导入, 我首先提出问题:“你能解释生活中以下这些现象吗?湿衣服在太阳下变干;路过花丛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冲糖水时, 把糖放到开水中, 糖不见了, 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又如,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第二课时) 的导入, 设问:“我国有许多盐碱湖, 湖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 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 夏天晒盐,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利用学生已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引起悬念, 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复习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例如, 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的导入, 我首先让同学回忆原子结构的知识, 进而指出原子核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相对来说, 核外有很大空间, 电子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 电子的运动有没有规律呢?这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从而导入课题。这种导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旧知识做基础, 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 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 学习起来就很容易。

五、“化学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 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讲联系紧密的化学小故事, 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 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导入, 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屠狗洞秘密”的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 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 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 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故事的神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都想知道屠狗洞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他们带着极大的热情进入后面的学习, 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直接导入法

教师以简洁、明确的讲述或设问直接向学生阐明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例如, 在讲述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时, 我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都知道, 氧气一种是非常重要的气体, 它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在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中都要用到氧气, 那么氧气是如何来制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重点是反应原理和操作步骤。”这样将课题内容全盘托出, 既有利于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便于教师的讲述, 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七、“谜语”导入法

该法注重寓教于乐, 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 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例如,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导入, 我先让学生猜谜语:“有个东西真奇怪, 看不见, 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 动物植物离不了。”学生齐答:“空气。”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 教学效果较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课艺术; 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0-001

一篇文章须有引入注目的开头,一出戏剧要有紧锣密鼓的开首,一堂课也应有妙言隽语的开场。好的开场,如磁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似开胃酒,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开头和结尾,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能影响整体效果的70%。好的导课应该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做到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那么,怎样用艺术性的导课“粘”住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实践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赞扬式

人们一般都有爱听赞扬性语言的心理,教师在讲课前说几句赞扬性的话,可尽快缩短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运用这种开场技巧,使我得益不浅。有一次,我到一完小给五年级同学讲课,由于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一来到我们小学,就听说最优秀的班级是我们五(2)班,最聪明、最活跃的学生是我们五(2)班的同学,我相信在这堂课中,同学们一定能够表现出我们学校的精神风貌,与老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深情的赞美,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幽默诙谐式

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幽默感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准的标志。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用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得学生忍俊不禁,哑然失笑。有一次,我讲评作文,一些同学在作文中忽视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些甚至通篇没有标点,我便这样说:“现在咱们班里‘风气’不正,许多同学学‘坏’了,变成了小‘贪污犯’,把标点符号全都吞到肚子里了!如果下次发现类似情况,统统揪出来示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些粗心大意、习惯于丢标点的同学则是羞愧难当。在笑声中他们加深了印象,打那以后,此类错误,在作文中明显减少。

三、新闻式

新闻式开场白,即一开讲就发布一条引入注目的新闻,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如讲《郑和远航》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古代有一艘大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层多楼房那么高。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驶。船上有一个人率领两百多艘船只,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出海航行一年多,历经凶险,终成民族英雄。这个故事你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英雄——郑和的英雄事迹。”

四、故事式

学生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位教师讲《嫦娥奔月》这篇知识短文时,开篇先讲了一个小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这一下子使学生急于要知道后面要发生的事情,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课文的积极性。

五、猜谜式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用谜语导入,集教师的提示引趣与学生的思考判断于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教学相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如在介绍科普小常识《蜘蛛结网》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找出答案后,再顺势导入新课:“蜘蛛是怎样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科普小常识来了解一下。”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六、提问式

教师一上讲台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想,而且有利于组织教学。如我在讲《金蝉脱壳》一课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你在夏天捉过知了吗?在地下挖过蝉虫吗?怎么捉的?怎么挖的?说来让大家听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紧接提出:你看过蝉虫脱壳吗?怎么脱的?刚出壳的蝉儿慢慢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回答答案不一时,教师话锋一转,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金蝉脱壳》一课就能了解这些不明白、不知道的学问。这个导语设计,通过提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步一步进入学习新课的境地。

七、渲染式

运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黄山奇松》一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那我给你指一个好去处——黄山。黄山不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迎客松姿态优美,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欢迎你的到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开始。

八、道具式

道具式即讲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或图片,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授《变色龙》,先用幻灯出示图片——变色龙。因现在的学生对变色龙十分陌生,所以先是引起好奇,然后是直观的认识。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进入新课。

以上是设计导语的几种形式,实际上何止这几种,古人说,文有文法,然文无定法。导语的设计也是这样。但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只要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之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浅谈中学语文的导课艺术 篇5

导课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以情动人。自己都缺乏激情, 那就难以感动学生。只有用情感去导入, 引导学生, 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表情都有助于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所以良好的语文功底与表达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堂没情感的语文课不能算成功的课。最后, 要启迪学生的智能。拓宽学生思路, 让学生学会思维与推理。

常见的导课方法:

1、释题导入法。

有些题目是作者精心构思。课题是课文的窗口。从课题入手, 审破题意, 以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好基础。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阅读课题, 直接导入新课。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用诗句作题目, 言简意赅而且形象。

2、悬念导课法。

教师制造悬念, 吸引学生注意和求知欲。讲史铁生的《合欢树》先用几句话介绍他的生平后, 问学生:史铁生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的, 激励着他的?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他的世界, 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3、描述式导入法。

开讲一篇新课文, 教师破首一句的朗读, 或激情满怀的描述,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 它能如磁石般吸引学生注意力, 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讲舒婷的诗歌《致橡树》, 直接导入:爱情, 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 古今中外, 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 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天让我们走进心灵深处, 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板书课题, 作者) 。再如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入: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 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 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 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 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 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 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然后让学生查资料,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内容, 看看孔子为人类留下的大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进而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4、故事导入法。

以一个和本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切入,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 先讲第一回开篇的两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故事中, 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 幻形入世”的顽石。这就是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宝黛恋爱故事, 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再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可以把孔子和他的学生故事, 子贡和颜回的故事等掺入进去。印象深刻, 人物栩栩如生, 有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人物形象。

5、设置情景导入法:

利用音乐、绘画、多媒体, 微博、微小说等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恰当使用音乐, 让学生置生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氛围中, 调动学生情感, 促进其理解和感知课文的内容。比如教学《诗经》 (邶风·静女) 时, 先播放民歌《敖包相会》, 这首歌曲讲述小伙子在十五月圆时, 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出现过, 那么, 诗中的小伙子能盼来自己的心上人吗?这样能有助于学生很好的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淳朴的恋情。再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 都在笑谈中。把学生带入万马奔腾, 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中。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深厚的历史, 迅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这其中学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节课下来学生会余味无穷,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图片展示可多样化。如讲《像山那样思考》, 可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录像等来导入, 激发学生的思考。出示狼的图片, 说出有关狼的成语。再用有美丽大自然的图片, 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图片正反对比, 触目惊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总之,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堂课犹如一首优美隽永的散文, 要引人入胜, 要“未成曲调先有情”。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以上方法可巧妙灵活运用。

摘要: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 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 是老师谱写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桥梁。巧妙导课, 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还是活跃课堂气氛, 都很关键。

初中语文导课艺术 篇6

我认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让学生顿时引燃智慧的火花。导课的方法形式多样, 新颖独特, 根据低年级教学手段和实践,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温故知新式

这是教师惯用的导课方法之一, 一般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以复习提问检查等教学活动开始, 承上启下, 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 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导课的特点是以旧带新, 既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温故”是手段, “知新”是目的, 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运用时切忌变成两张皮, 或主次颠倒, 喧宾夺主。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时, 先提问“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干什么呀?” (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内容) , 紧接着追问“你们想知道秋姑娘信上写了什么吗?”自然而然顺接课文的二到五小节内容。这种导课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从旧知牵引到新知的情景中, 使导课简短、恰当、自然。

二、柳暗花明式

教师上课伊始, 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 又不直接说出答案, 使学生感到刨根问底的迫切心情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课方式。

采取这种方式导课, 所设悬念应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 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又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这犹如章回小说中的“欲知此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一样,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得到答案不可的感觉, 很快进入角色。

例如, 教学《2008, 北京》第一课时时, 教师首先就热点问题设疑:“小朋友, 今年是2007年, 明年是2008年, 对, 2008年, 中国要举办什么活动呀? (奥运会) 奥运会是……”热门话题一提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立即引起学生积极思索和热烈讨论, 并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就自然导入了新课。

三、猜谜、故事等开门见山式

一些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类文章一般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恰当运用猜谜、故事等直观导入式呈现课题容易给人一种由归纳到总结概括的整体感觉。

猜谜语导课形式活泼, 极具挑战性, 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 不失为一种生动有趣的好方法。抓住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游戏———猜谜语入手, 使学生在轻而易举的游戏中, 感受学习的快乐, 碰击起学习的火花。童话故事中的动物, 课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猜谜的对象。教学《雨点》一课时, 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千条线, 万条线, 落在河里看不见。猜猜这是什么? (雨) ”学生通过这个谜语, 形象地感知到雨点这种事物的形态和特征, 与生活现象得以联系。学生在这样有趣的猜谜游戏中, 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 把教学内容加工创编成一些小故事,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蚂蚁和蝈蝈》时, 在导语环节我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蚂蚁搬家的故事, 他们一个个都听得聚精会神, 在我教授课文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

总之, 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 实践经验表明, 课堂导课一般不宜时间过长, 教师应控制在2~5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 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求精, 有简洁性。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极为深刻。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 授新课内容时学生索然无味。导语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 力求用最少的话语, 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2.求巧, 有趣味性。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行文有趣, 言之有味, 形式多样的导语, 效果绝对要比枯燥乏味的好得多。因此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洁简概括、形式多样, 既使是简短的几句导语也要尽可能的巧妙有趣。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 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师生在谈笑风生中得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 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 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设疑, 求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究欲望。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 深浅适宜, 也不使学生产生不言自明和索然无味之感。

上一篇:钻割一体化技术应用下一篇:临床护理教学改革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