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课的艺术

2024-06-11

语文导课的艺术(共7篇)

语文导课的艺术 篇1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一、导课艺术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具体说来如下:

(一)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课就设计得很精到。他说:“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回答人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最好?下一个吧。‟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这么两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思的么……”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导课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有位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一开始教师问:“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对学生来说这种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教室内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一会儿,课堂沸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我就听说过”,老师肯定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学生听了十分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了。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导课要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①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位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课就具有新颖特点。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四)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有位教师讲《谈修改文章》时的导课便趣味盎然,他说:大家常常写文章,可什么叫“文章”呢?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笑声)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大笑)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覆“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别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笑声、掌声)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真由美”(真优美),不在修改上下番苦功夫,行吗?(笑声)何其芳同志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看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板书中心句)。这样导课是极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足,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五)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导课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据说托尔斯泰所写《复活》的开头部分有20种稿本,更惊人的是,他写《生活的道路》一书,所写的序言稿本竟有105种之多!可见艺术家们为精彩的开头所下的苦心营造功夫。教学艺术家们所创造的教学导课的基本形式与方法有:

(一)温故导课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有位教师在上《茶花赋》时,就注意以旧带新,使学生感到新课非但不陌生,反而很亲切。他这样说:“同学们,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很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是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温故导课中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二)释题导课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如有位教师在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即以巧妙的释题导课,达到开“窗”窥“室”的效果。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设计运用释题导课时,应该对课题进行具体地分析,只有那些能通过释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和发人深思的,才可采用释题的方法导课。而那些课题与内容关系显明,无需解释学生即可理解的,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三)激情导课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材中包含着真挚情感,教师即宜于导课时“披文入情”,以情真词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既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纯化和升华。

(四)设疑导课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在导课时精心设疑问难,以鼓起学生思维的翅膀。如有个物理教师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一开始,他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两队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赢方一端的拉力大!”教师却肯定地说:“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愣住了。“这是作用和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所要说的问题,我今天就讲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课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思维的潮水之中了。师生间的思维共振现象,乃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五)故事导课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而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则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如钱梦龙老师在讲知识短文《词义》时,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小故事: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只理发不付钱的阿訇,先是给他剃了个光头,然后在刮脸的时候,阿凡提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说:“当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给了他,那人虽气,但又不好怪阿凡提,因为他确实说过“要眉毛”的。阿凡提接着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那人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哗哗两刀把他的那漂亮的大胡子给剃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光的鸡蛋似的。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大笑起来,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地问学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人上当的?”学生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捉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对于词义的理解上了。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六)创境导课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有位教师在教《小白花》一课时,便将背景画面(总理的遗像、有关照片)与背景音乐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悼念周总理的特定的环境。学生在舒缓、哀婉的朗读声中(录音),静静地观察着照片上的每一个镜头,再加上音乐旋律(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片断)的烘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许多学生都感动得潸然泪下。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思念,达到了“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水乳交融。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导课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发动他们的情绪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

(七)演练导课

在新课之始,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最好不妨也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的一种导课方式。因其实践性强,又多关系到师生双方,所以也常为教师们所采用。如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兴趣不足,原因是“八股”气重。这部分教材内容都是一开始就讲地理位置,缺乏吸引力。特级教师何化万便依靠地图来导入新课,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讲“英国”或“美国”新课之前,教师展示出英、美两国所在洲的教学挂图,提出一些“猜谜语式”的问题,让学生看图思考回答:“有一个国家,面临一个洋、两个海和两个海峡,四周海岸曲折,多良港,想想这是哪个国家?”“有一个国家,地跨寒、温、热三带,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这个国家是哪个国家?”于是全班学生都忙于从地图里找寻答案,大家兴趣十足,活跃起来,议论纷纷。答案找到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了。使用演练导课,必须注意直观演示与语言讲解相结合,以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八)机变导课

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出现了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有次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这样,由于教师巧妙而自然地借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以常人的体验不能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好的效果。有时上课难免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应变、排除干扰。如有次一位教师上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时,课堂很吵,如果按照原来“人物轶事”的导课方法,已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来,于是他灵机一动,突然叫住一名学生,那名学生应声而起,教室里也随之静下来,教师赶紧抓住机会说:同学们,那位同学应声而起,这在生理学上叫做条件反射。但是,你们知道条件反射学说是谁创立的吗?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给青年们的一封信》。这个较新鲜的话题一插入,便在短短几分钟内,排除干扰,顺利进入学习新课。机变导课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灵活、沉着应变的能力,才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成功地进行导课。

(九)幽默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有时可以使用幽默手段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项链》一课时,便设计了这样的导课:平时大家常常听到一些歇后语,如“癞和尚戴花——疯美”,“厕所里开电扇——出臭风头”等。我今天说几条“歇后语”大家听听:“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当然这三句不能算歇后语,因为歇后语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对莫泊桑笔下的路瓦栽夫人有什么看法呢?现在我出个上联:“一夜风头项链即锁琏”,请大家现在再仔细地阅读一遍课文,然后根据个人感受,对出一个下联,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对仗要基本工整。这样的导课,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十)气功冥想导课

这是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尝试的导课形式。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有时候他请同学们起立,然后口中念念有词道:“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两脚掌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眼,以眼观鼻,以鼻对口,以口问心。然后意念想丹田之处(肚脐以下三寸部位为丹田),有一朵莲花盛开着。浑身放松,若感觉深呼吸舒服,则深呼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绪。有时候他还利用冥想手段,就是引导学生闭上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明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淡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这样,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恩怨怨就容易变小,自然就使学生从紧张状态中摆脱出来,而以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

语文导课的艺术 篇2

一、导课的艺术功能

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新课伊始, 教师利用预先设计好的导言, 给学生较强的、新颖的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这一功能在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中被称为“预备”, 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阶段教育法”中被称为“提供情况”。其目的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人人都有好奇心, 青少年好奇心更强, 教师通过巧妙的导课, 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这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动力, 也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创意、新颖的导课方式, 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 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新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目的性越强, 教学效果越好, 导课正是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的基础上,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

导课艺术有助于故知与新知紧密衔接。知识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特点, 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分散的, 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阶段性。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导课艺术, 层层铺垫, 巧妙衔接,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这种铺垫与衔接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协调、统一。

二、导课的形式和方法

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良好的导课艺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 既要考虑所教课程的特点、教学任务及内容的需要, 又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和技巧,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 好像音乐定调一样, 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也是如此, 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尝试以下几种导课方法。

直叙导课法。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上课伊始, 教师就直奔主题, 直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重点及难点等, 点明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课方式开门见山, 不走弯路, 效率较高, 适合内容独立性较强章节的导课。

温故拓新导课法。教师通过复习、总结上一次或上一阶段的旧知识, 以此为铺垫, 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是“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方式。这种导课方式是以旧知识为基础, 通过衔接点, 引出新的知识, 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是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教师使用这种导课方法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 就是一种失败。

演练导课法。演练导课是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 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等, 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其直观性较强, 容易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 教师在讲解《电子技术》中的放大电路“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概念及原因时, 学生感到抽象、乏味, 使用示波观测波形演示作导课, 学生能够直观通过显示屏观察到失真波形的形状, 激发起对失真的原因产生求知欲, 从而引入新知识内容的讲解。教师使用演练导课, 必须注意直观演示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演练活动中,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设疑导课法。实践表明,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 先设置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或悬念, 然后引导学生去回答, 在问题或悬念中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上来。

比喻导课法。比喻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 以日常生活中某一现象为类比, 引入启发。如在讲《通信原理》中信号“调制与解调”概念时, 笔者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今天我让大家徒步去非洲, 大家愿意吗?相信大家一定不愿意。如果让大家乘坐飞机呢?当然会很方便到达非洲;但到达目的地后, 是不是我们要从飞机上下来?信号的发送也是这样, 调制信号不能远距离传送, 怎么办呢?我们也找一个运载工具, 将其搭载在运载工具上发送, 待到达目的地后再将其卸下来。”讲到这里, 便引出新内容:把调制信号搭载在载波信号上, 如同人坐上飞机, 这个过程称为“调制”。将调制信号从载波信号中取出来, 如同人从飞机上下来一样, 这个过程称为“解调”。通过类比, 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 使死板呆滞的教学内容变活。需要注意的是, 使用比喻或类比导课, 一定要找准类比点。

多媒体动态导课法。就是教师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新知识上来。如教师在讲“用电安全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时,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一个商场购物情景, 一名电工正在进行高压线路检修工作, 由于线路错接, 突然电器打火冒烟, 引燃周围物品, 引发一场火灾。在播放“火灾现场”时, 教师综合运用图像、声、光及色彩等, 让学生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火灾现场, 从而深刻体会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引出本节新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要注意把握好时间, 做到适可而止, 切不可喧宾夺主, 否则, 就是一种失败的导课。

三、导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如精彩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演员和导演一样, 导课也是如此, 需要各个环节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课前导课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导课的内容设计是导课成功的关键。一方面,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需要去设计导课形式, 斟酌导课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等特点。二是导课形式要新颖、多样化。导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出新知识。导课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能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新异刺激, 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导课要简洁、准确。导课是新课的起始阶段, 运用简洁、准确、自然、流畅的导词, 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 为新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四是要把握好分寸, 做到恰到好处。导课是新课的前奏, 不是课堂的主体, 要掌握好内容和时间, 适时、适度即可, 切不可颠倒主次, 喧宾夺主, 一般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 准确把握一节课的主题内容, 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艺术想象力,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中语文导课的艺术性研究 篇3

首先,要有针对性、时效性。

1.关注整体。教师本人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自己本学期、每一个模块甚至每一个板块的教学主体目标及分解目标。研究文本、选择教法、考虑学法指导。

2.关注学情。根据所教学情,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所教学的具体内容、重难点确立的基础上制定出导课计划,有针对性。

3.关注实绩。在历届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打磨、研究,对所教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导语设计。

4.关注文本。努力钻研教材,教师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宏观上对教学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根据学情,进行整合、取舍,用之当用。

其次,要有艺术性、趣味性。

在传统教学中,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进行的课堂初始状态,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教师通过三言两语,把学生吸引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从而进入最佳的教与学的教学流程态势。而新课程改革以来,导入(新)课程的方式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导课的艺术研究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行为艺术了。例如,我在讲苏轼的《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设计了五种导课方式:

1.情景导入法

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正是由于被贬谪,苏东坡突破了小人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自己的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2.故事导入法

人民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就是苏轼。

3.诗词导入法

同学们,看看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4.歌曲导入法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我们伴着这雄厚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苏轼,来领略他《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风采!

5.作家作品法

苏轼(1037-101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几种导入法,我都用过,最好根据学情,自由选择。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在教学其他内容的时候,还运用到了以下的导入方法,不妨在此简单说明,与同行们分享。

6.题目解读法

题目解读法是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课题或课件导入,直奔主题。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一种,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此法比较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态课可以用。

7.温故知新法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带学生温习旧知识,从而引入课题的导入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由于学生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等文章,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导入课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8.问题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式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激发思维。但这种方式要合乎情理,不能太容易,这样无法激起兴趣,不能太难,学生无法作答。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收到效果。

如,我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就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烛之武何许人也,居然能“退”秦师?笑话!(这样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烛之武的“退”秦师的语言艺术也就不然而喻了,文本的重难点也有所突破了。)

当然了,导(课)真的是一门活学活用的艺术,越研究越有味道,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当然了,还有待于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完善、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设计无“空”环节,弹无虚发,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一半。

语文导课的艺术 篇4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设计巧妙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发学生有效的思维,还可以把抽象的、静态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容易理解的知识,真正把学生引入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中来。不同的教材导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内容,掌握教学大纲,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导课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键的第一步。那么有哪些导课方式呢?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历史课也不例外。在上新课之前,我总是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上顺势揭示新课题。这既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之处,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内容前,先与学生共同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外国侵略者攫取的侵华权益。然后指出:

英法美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情境,以境育情引领知识的深入

如何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某些课型,教师可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若干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人物的心理或事件关键进行精心设问,把学生带进当时历史情境中,发现历史与现实间的融通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期待,积极的思考并且激起智慧的火花,回味历史。使学生分辨是非、懂得做人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该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贴近他们的生活,并且所设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争论性,这会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与培养兴趣。例如,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派及其思想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没法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不能把已学的知识整合,难以形成意义上知识体系构建。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死记硬背,另外的就是无奈地丢弃。为

了突破这个瓶颈,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学派及其思想,进行系列问题创设情境:“首先,调查现班级里头存在最大的纪律问题是什么?”其次再提出:“如果你是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或者法家等学派,请你提出治理班级纪律的办法。”然后,又提出:“你认为用哪一个学派的思想来处理班级事务更有效?”设计了三个实际的生活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历史情境中并提出:“你觉得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统治者来说是最实用,当时统治者采纳了那个学派的思想,具体的情形是怎样?”通过前三个问题设臵,一下子使各学派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了拉近了距离,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各学派人物的角色,运用各学派的思想理论,提出解决班级问题方法。最后通过时空的换转,带领学生回到战国时期,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的了解产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学派的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得共鸣。每个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路引导,开放思维,使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

总之,构建问题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思维。

三、利用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调节学生学习的气氛,抓住学

生的心理和特点,使学生紧紧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在导课中,我们也可利用许多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这节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遇难的日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许多有功于国家的革命家、政治家、文化名人惨遭以林彪、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的杀害,那么,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的?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危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节课。这样就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节奏,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再譬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召开,那么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现实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既使学习能够投入学习,又使学习将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孙中山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便水到渠成。

四、静闻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引领思维的深入

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引发他们的思维,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所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历史故事的讲述来展开课堂教学,也不失为一条较好的导课策略。例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时,先讲了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荆柯的刺杀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荆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国的灭亡,也鼓舞了人们反抗暴政的勇气。

在讲《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我用 “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移臵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故事讲完后,笔者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五花八门的回答使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同时也为本节内容的顺利讲述打下了基础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故事,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课堂上恰当的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故事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利用故事来导课,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升华,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语文导课的艺术 篇5

我认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让学生顿时引燃智慧的火花。导课的方法形式多样, 新颖独特, 根据低年级教学手段和实践,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温故知新式

这是教师惯用的导课方法之一, 一般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以复习提问检查等教学活动开始, 承上启下, 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 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导课的特点是以旧带新, 既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温故”是手段, “知新”是目的, 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运用时切忌变成两张皮, 或主次颠倒, 喧宾夺主。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时, 先提问“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干什么呀?” (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内容) , 紧接着追问“你们想知道秋姑娘信上写了什么吗?”自然而然顺接课文的二到五小节内容。这种导课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从旧知牵引到新知的情景中, 使导课简短、恰当、自然。

二、柳暗花明式

教师上课伊始, 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 又不直接说出答案, 使学生感到刨根问底的迫切心情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课方式。

采取这种方式导课, 所设悬念应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 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又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这犹如章回小说中的“欲知此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一样,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得到答案不可的感觉, 很快进入角色。

例如, 教学《2008, 北京》第一课时时, 教师首先就热点问题设疑:“小朋友, 今年是2007年, 明年是2008年, 对, 2008年, 中国要举办什么活动呀? (奥运会) 奥运会是……”热门话题一提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立即引起学生积极思索和热烈讨论, 并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就自然导入了新课。

三、猜谜、故事等开门见山式

一些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类文章一般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恰当运用猜谜、故事等直观导入式呈现课题容易给人一种由归纳到总结概括的整体感觉。

猜谜语导课形式活泼, 极具挑战性, 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 不失为一种生动有趣的好方法。抓住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游戏———猜谜语入手, 使学生在轻而易举的游戏中, 感受学习的快乐, 碰击起学习的火花。童话故事中的动物, 课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猜谜的对象。教学《雨点》一课时, 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千条线, 万条线, 落在河里看不见。猜猜这是什么? (雨) ”学生通过这个谜语, 形象地感知到雨点这种事物的形态和特征, 与生活现象得以联系。学生在这样有趣的猜谜游戏中, 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 把教学内容加工创编成一些小故事,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蚂蚁和蝈蝈》时, 在导语环节我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蚂蚁搬家的故事, 他们一个个都听得聚精会神, 在我教授课文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

总之, 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 实践经验表明, 课堂导课一般不宜时间过长, 教师应控制在2~5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 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求精, 有简洁性。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极为深刻。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 授新课内容时学生索然无味。导语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 力求用最少的话语, 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2.求巧, 有趣味性。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行文有趣, 言之有味, 形式多样的导语, 效果绝对要比枯燥乏味的好得多。因此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洁简概括、形式多样, 既使是简短的几句导语也要尽可能的巧妙有趣。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 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师生在谈笑风生中得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 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 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设疑, 求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究欲望。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 深浅适宜, 也不使学生产生不言自明和索然无味之感。

浅谈导课的艺术性 篇6

关键词:导课;艺术性;方法

导课又称“开讲”“开课”,是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导言,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艺术地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收敛课前各种思想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转移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好头,接下来新课内容就会行云流水般顺畅自如。良好的导课艺术犹如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航向;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故知与新知。良好的导课艺术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导课的艺术功能

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新课伊始,教师利用预先设计好的导言,给学生较强的、新颖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这一功能在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中被称为“预备”,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阶段教育法”中被称为“提供情况”。其目的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人人都有好奇心,青少年好奇心更强,教师通过巧妙的导课,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这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动力,也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创意、新颖的导课方式,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目的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导课正是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使学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导课艺术有助于故知与新知紧密衔接。知识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特点,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分散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阶段性。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导课艺术,层层铺垫,巧妙衔接,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这种铺垫与衔接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协调、统一。

二、导课的形式和方法

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良好的导课艺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既要考虑所教课程的特点、教学任务及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也是如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以下几种导课方法。

直叙导课法。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直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重点及难点等,点明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课方式开门见山,不走弯路,效率较高,适合内容独立性较强章节的导课。

温故拓新导课法。教师通过复习、总结上一次或上一阶段的旧知识,以此为铺垫,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方式。这种导课方式是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衔接点,引出新的知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是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教师使用这种导课方法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演练导课法。演练导课是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等,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其直观性较强,容易调动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技术》中的放大电路“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概念及原因时,学生感到抽象、乏味,使用示波观测波形演示作导课,学生能够直观通过显示屏观察到失真波形的形状,激发起对失真的原因产生求知欲,从而引入新知识内容的讲解。教师使用演练导课,必须注意直观演示与语言讲解相结合,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演练活动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设疑导课法。实践表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先设置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或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去回答,在问题或悬念中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上来。

比喻导课法。比喻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以日常生活中某一现象为类比,引入启发。如在讲《通信原理》中信号“调制与解调”概念时,笔者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今天我让大家徒步去非洲,大家愿意吗?相信大家一定不愿意。如果让大家乘坐飞机呢?当然会很方便到达非洲;但到达目的地后,是不是我们要从飞机上下来?信号的发送也是这样,调制信号不能远距离传送,怎么办呢?我们也找一个运载工具,将其搭载在运载工具上发送,待到达目的地后再将其卸下来。”讲到这里,便引出新内容:把调制信号搭载在载波信号上,如同人坐上飞机,这个过程称为“调制”。将调制信号从载波信号中取出来,如同人从飞机上下来一样,这个过程称为“解调”。通过类比,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使死板呆滞的教学内容变活。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比喻或类比导课,一定要找准类比点。

多媒体动态导课法。就是教师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新知识上来。如教师在讲“用电安全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一个商场购物情景,一名电工正在进行高压线路检修工作,由于线路错接,突然电器打火冒烟,引燃周围物品,引发一场火灾。在播放“火灾现场”时,教师综合运用图像、声、光及色彩等,让学生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火灾现场,从而深刻体会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引出本节新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做到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就是一种失败的导课。

三、导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如精彩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演员和导演一样,导课也是如此,需要各个环节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课前导课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导课的内容设计是导课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需要去设计导课形式,斟酌导课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等特点。二是导课形式要新颖、多样化。导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新知识。导课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能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新异刺激,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导课要简洁、准确。导课是新课的起始阶段,运用简洁、准确、自然、流畅的导词,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为新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四是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导课是新课的前奏,不是课堂的主体,要掌握好内容和时间,适时、适度即可,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一般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准确把握一节课的主题内容,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艺术想象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光霞等.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实践探索[J].电子技术学院学报,2008,(4).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课艺术; 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0-001

一篇文章须有引入注目的开头,一出戏剧要有紧锣密鼓的开首,一堂课也应有妙言隽语的开场。好的开场,如磁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似开胃酒,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开头和结尾,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能影响整体效果的70%。好的导课应该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做到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那么,怎样用艺术性的导课“粘”住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实践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赞扬式

人们一般都有爱听赞扬性语言的心理,教师在讲课前说几句赞扬性的话,可尽快缩短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运用这种开场技巧,使我得益不浅。有一次,我到一完小给五年级同学讲课,由于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一来到我们小学,就听说最优秀的班级是我们五(2)班,最聪明、最活跃的学生是我们五(2)班的同学,我相信在这堂课中,同学们一定能够表现出我们学校的精神风貌,与老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深情的赞美,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幽默诙谐式

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幽默感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准的标志。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用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得学生忍俊不禁,哑然失笑。有一次,我讲评作文,一些同学在作文中忽视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些甚至通篇没有标点,我便这样说:“现在咱们班里‘风气’不正,许多同学学‘坏’了,变成了小‘贪污犯’,把标点符号全都吞到肚子里了!如果下次发现类似情况,统统揪出来示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些粗心大意、习惯于丢标点的同学则是羞愧难当。在笑声中他们加深了印象,打那以后,此类错误,在作文中明显减少。

三、新闻式

新闻式开场白,即一开讲就发布一条引入注目的新闻,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如讲《郑和远航》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古代有一艘大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层多楼房那么高。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驶。船上有一个人率领两百多艘船只,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出海航行一年多,历经凶险,终成民族英雄。这个故事你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英雄——郑和的英雄事迹。”

四、故事式

学生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位教师讲《嫦娥奔月》这篇知识短文时,开篇先讲了一个小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这一下子使学生急于要知道后面要发生的事情,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课文的积极性。

五、猜谜式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用谜语导入,集教师的提示引趣与学生的思考判断于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教学相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如在介绍科普小常识《蜘蛛结网》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找出答案后,再顺势导入新课:“蜘蛛是怎样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科普小常识来了解一下。”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六、提问式

教师一上讲台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想,而且有利于组织教学。如我在讲《金蝉脱壳》一课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你在夏天捉过知了吗?在地下挖过蝉虫吗?怎么捉的?怎么挖的?说来让大家听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紧接提出:你看过蝉虫脱壳吗?怎么脱的?刚出壳的蝉儿慢慢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回答答案不一时,教师话锋一转,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金蝉脱壳》一课就能了解这些不明白、不知道的学问。这个导语设计,通过提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步一步进入学习新课的境地。

七、渲染式

运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黄山奇松》一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那我给你指一个好去处——黄山。黄山不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迎客松姿态优美,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欢迎你的到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开始。

八、道具式

道具式即讲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或图片,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授《变色龙》,先用幻灯出示图片——变色龙。因现在的学生对变色龙十分陌生,所以先是引起好奇,然后是直观的认识。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进入新课。

以上是设计导语的几种形式,实际上何止这几种,古人说,文有文法,然文无定法。导语的设计也是这样。但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只要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之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上一篇:幽谷之秋散文欣赏下一篇:《生活安全ABC》学生安全主题班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