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共11篇)
诵读古诗 篇1
齐: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女: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mí)新,人们称之为“经典”。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女;经典古诗文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男:经典古诗文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女;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han,词句优美。
男;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女;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男;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齐: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女:现在,我宣布:章曲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女:第一项:请学校领导讲话。男:第二项;比赛正式开始。节目主持词 1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懂得该如何刻苦学习。“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接下来,有请一年级同学进行《三字经》的诵读比赛
2、女:辽阔的草原,肥壮的牛羊 帐篷里传来豪放的牧歌 这是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妙图画 请听二年级《敕勒歌》!
男:渊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如同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4、女: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听四年级学生带来的诵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男;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成都人叶浪创作了一首诗。“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们都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请听五年级学生带来了诵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6、男: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男:祖国,这个字眼包含着多少魅力啊!
女:她是我们的母亲,养育了十三亿的中华儿女。
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男:这是一副享有声名的对联。我们青少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六年级学生为我们带来的《叶挺的囚歌》。
结束语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男:让我们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男: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诗歌共舞吧!章曲小学经典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诵读古诗 篇2
关键词:古诗教学,重视,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 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古诗, 短短几句, 寥寥数十字, 语言凝练, 内涵深邃, 意境深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 许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常常是“灌输式”教学, “字字落实”, 逐字逐词解释翻译, 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古诗呢?俗话说, “七分诗三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读是古诗学习的入门之径, 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诵读。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念, 熟读, 背诵”。教学上的“诵读”不只是背诵, 而是要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感悟、积累的“读”, 学生在读中知意入境, 悟情明理, 读多了, 自然成诵。
1 反复诵读, 知诗意
古诗言简意丰, 与我们的生活年代相去甚远, 学生难以把握其深刻内涵。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意思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古人写诗, 往往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习古诗, 就学古人“诗读百遍”, 读得滚瓜烂熟, 以至熟而成诵, 必会或多或少感知诗中的意思。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我让“诵读”成为教学的主线。一是教师范读引路:大屏幕播放着风光旖旎的西湖, 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古诗, 学生听读, 边听边画出难理解的词句。二是学生自由读, 边读边理顺字句关系, 把握节奏层次, 读得通顺、流利, 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含义。三是展示读、齐读, 做到读得琅琅上口, 声情并茂。这样, 在多媒体画面、音乐的带领下, 经过诵读, 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思:一天, 诗人苏轼在西湖游玩, 起初阳光明丽,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十分美丽。后来下起了小雨, 雨雾笼罩下的西湖, 湖面上一片朦胧, 远处的山峰、宝塔若隐若现, 非常奇妙。诗人站在湖边一边观赏一边感叹:“水光潋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2 想象诵读, 入诗境
古诗讲究“诗情画意”, 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中意境。古诗意境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培养学生的想象本领, 重在诵读, 学生边品读诗句边想象再造诗境。
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 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品味语言, 研读关键字词。从“怜”字引导学生品读出诗人的惜苔之意, 爱园之心, 探春之情。从“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品读出春色在这一“关”一“出”之间, 冲破围墙, 溢出墙外, 让人想到墙内的满园春色。这样, 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被带进那“春色满园”的意境, 与诗人共享春天的美景。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多读, 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 学生自然而然会不断有新的“意会”, 眼前仿佛出现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 一只小船在浩瀚的长江上飘荡, 愈走愈远, 直至消失在万里碧空, 只有长江滚滚奔流, 可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不忍离去的情境。
3 用心诵读, 悟诗情
“诗缘情”, “诗言志”, 古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诗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景都注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注入了诗人的思想主张。由于学生学习古诗的时空距离, 情感的感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诵读, 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读时要做到“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可以加上肢体语言, 模仿古人或摇头晃脑地读, 或扬眉拈须地读, 或引吭高歌地吟诵……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领悟到诗人的情感。
古诗《枫桥夜泊》, 诗人张继在古诗中表达的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 要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很不容易。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揣摩体味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要以读入手, 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一种无声的对话。在读好的基础上, 我及时抛出问题“一夜未眠的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接着介绍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 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反复诵读。通过老师点拨, 多数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中“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客船”这一连串的景物无不渗透着一个“愁”字, 承载着诗人的无限寂寥愁绪。像这样感诗人所感, 想诗人所想的用心诵读, 学生才能真正“读进去”, 身临其境, 生成意趣。
教学《早发白帝城》, 可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选择古筝曲配乐诵读, 在明快的乐曲声中, 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李白乘船行驶在三峡, 瞬息千里的情形以及诗人在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的美景中轻松愉悦的心情。
教学《竹石》时, 指导学生以赞美的语调反复诵读, 学生很容易就能体味到诗人表面是在写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打击仍然坚定强劲, 其实, 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借竹石来赞美自己那种刚烈、坚韧, 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4 深入诵读, 明诗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 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 还蕴含着深刻哲理, 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教学哲理诗时, 需要从古诗的表面意思去探寻其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从而获取精神的滋养。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蕴含的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 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分析, 既要客观, 又要全面。李白的《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蕴含着“站得高, 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告诉我们: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诗中有理”的名诗佳句有不少,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类哲理诗, 是诗人假借人、事、物、景, 寓抽象于形象之中, 寓深刻的哲理于含蓄的语言之中。教学时, 教师不宜生硬灌输, 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诵读, 借助诗中的艺术形象, 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 没有诵读, 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活力。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诵读,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明诗理, 在诵读中陶冶情操, 启迪心智,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粹。
参考文献
[1]徐志龙.诵读古诗词新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19) .
将古诗诵读进行到底 篇3
一、营造氛围,吸引学生
以唱响童谣式古诗为起点,诗化校园,让古诗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规定学生大量背诵诗歌,每周背一首诗,每年进行一次诗歌表演。这样做破除了诗的神秘感,使学生形成学诗、用诗、写诗的习惯。校园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诗化校园,能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古诗。如在校园的楼道瓷砖上刻上古诗、诗人画像,这不但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使校园的环境文化洋溢着浓厚的育人氛围,更使学生置身于诗的文化之中。
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所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每周一节的古诗教学中,我们都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们常常让学生了解诗人做诗的背景,并扮演成诗人诵读古诗,从而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
三、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比如在理解《暮江吟》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将诗的意境在头脑中转化为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们争相发挥。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意。
四、形式多样,其乐无穷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效率,我校坚持以班为单位,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1.常规活动。每天上课铃一响,学生就会在领读员的带领下进行集体诵读诗文,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练习了诵读,也使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周三的早会,各个班级的学生或歌或舞,或诵或吟,各自展示本班前一天学习的古诗。每天午间一点四十分到一点五十分设定为学校经典诵读的专题广播时间,播放十分钟的古诗吟唱让学生欣赏。这些常规活动已成为我校一支永恒的序曲。学校里,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风气很盛。
2.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提倡各个年级根据所选主题,以时令、节日等为契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多种方法诵读经典诗文。如四年段以清明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诵读“学英雄、赞英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上网、翻书找古诗,走进生活悟古诗,齐心协力诵古诗,还以说、唱、画的形式表现古诗的意境。
3.“六一”古诗文表演会。古人诵诗:“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诗·大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六一”节时,每个班级的古诗吟唱节目,不仅吟出了诗的韵味,还舞出了诗的意境,各个节目精彩纷呈。正是这些活动,将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4.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每学期将近结束时,我校就会举行古诗文考级活动,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无疑,这样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加强了语文的知识积累。学生在活动中,比记忆力,比心理素质,比小组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大比拼。同时通过古诗考级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校园散发更多的书香韵味。
总之,古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让我们努力将古诗诵读进行到底吧!
(责编 钟 岚)
诵读古诗 篇4
——浅谈古诗教学心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老师的教法改革,探索一套有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1.激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2.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力求做到:
①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邻居。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
②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许多感悟。在欣赏的同时,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可以整体系统,也可以点点滴滴,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
③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
④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首先,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其次,让古诗文运用于习作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学生在习作中用诗时,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这样就为萌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创造了条件。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a、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b、创设情境法。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
c、分类吟诵法。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d、综合吟诵法。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3.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这个训练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4.赏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 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要诗情画意地学古再现意境是关键。
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经典诵读古诗 篇5
一年级上学期
背诵[15篇(段)]
《渔歌》(柳宗元)[唐]改为李峤《风》
一年级下学期
背诵[15篇(段)]
《江 南》题目改为《西洲曲》
朗读[10篇(段)]
《柳树醒了》改为《春笋》。《快乐的节日》改为《小池塘》。
《美丽的小路》改为《草原的早晨》。《荷叶圆圆》改为《我真希望》。
《夏夜多美》改为《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二年级上学期
朗读[10篇(段)]
《四季的脚步》改为《小纸船》。《纸船和风筝》改为 《教室》。
《小鸵鸟和小山鹰》改为《山茶花》。
二年级下学期
背诵[15篇(段)]
《鹿柴》改《农家》颜仁郁《望天门山》改《画眉鸟》(欧阳修)
《寻隐者不遇》改《立春偶成》(张轼)《题西林壁》改《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改《村晚》(宋雷震)
朗读 [10篇(段)]
《找春天》(经绍珍)改《一朵红玫瑰》《春的消息》(金波)改《云房子》
《一只小鸟》(冰心)改《台湾的蝴蝶谷》
三年级上学期
背诵[20篇(段)]
《赠汪伦》 改《十二月十五夜》(袁枚)《小儿垂钓》 改《 野望》(王绩)《夜书所见》改《垓下歌》(汉项羽)《风》 改《送友人》(唐李白)
朗读 [10篇(段)]
《灰雀》改《一只小鸟》(冰心)《秋天的雨》改《吹泡泡 》(冰心)
《听听秋的声音》改《做一片美的叶子》金波
三年级下学期
背诵[20篇(段)]
《月夜》改《绝句》(志南)[南宋]《月下独酌》改《约客》(赵师秀)[南宋]《感遇》改《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朗读 [10篇(段)]
《秋色赋》(峻青)改《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陈木城)
《歌溪》(吴然)改《春》(朱自清)
四年级上学期
背诵[20篇(段)]
《秋兴八首》改《石灰吟》(于谦)《扬州慢》改《观书有感》(南宋朱熹)《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改《峨眉山月歌》(唐李白)《诉衷情》改《望月怀远》(唐张九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改《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 陆游)
《卖炭翁》改《离思》(唐元稹)
朗读 [10篇(段)]
《观潮》改《真正的高贵》(佚名)《搭石》改《秋色赋》(峻青)
《五彩池》改《眼睛》(姜华)《故都的秋》改《血色母爱》(佚名)
《打往天堂的电话》改《声音的温度》(查一路)
四年级下学期
背诵[20篇(段)]
《泊船瓜洲》改《桃花溪》(张旭)《乡村四月》改《灞上秋居》(马戴)
《古从军行》改《李邕》(李白)《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改《十五从军征》(无名氏)《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改《长安春望》(卢纶)
朗读 [10篇(段)]
《趵突泉》》改《匆匆》(朱自清)《桂林山水》改《 散步莫怀戚》
《触摸春天》改《一个美丽的故事》(张玉庭)《生命生命》改《野草》(夏衍)
《可爱的草塘 》改《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叶倾城)《爱的旅程》改《白色山茶花》(席慕蓉)《小溪流的歌》改《幽幽槐花香》
五年级上学期
背诵[20篇(段)]
《山中送别》改《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秋思》改《 溪居即事崔道融》《七律*长征》改《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毛泽东)
朗读 [10篇(段)]
《故乡》改《绿》(朱自清)《圆明园的毁灭》改《蝉的音乐》(法布尔)
《 梅花魂 》改《秋夜》(鲁迅)《太阳》改《为我唱首歌吧》(艾德里安.高斯蒂克)《在那棵星子下》改《神圣的跪拜》(翟露)
五年级下学期
背诵[20篇(段)]
《牧童》改《登高》《兵车行》改《题李凝幽居》
《舟过安仁》改《赠花卿》
朗读 [10篇(段)]
《草原》改《林海》《桥》改《提醒幸福》《杨氏之子》改《纪昌学射》
六年级上学期
背诵[20篇(段)]
《长相思》改《秋夜洛城闻笛》《声声慢》改《己亥杂诗》
《一剪梅》改《月下独酌》《过零丁洋》改《黄鹤楼》
《清平乐》改《菊花》
朗读[10篇(段)]
《志不可满》改《少年中国说》(节选)
六年级下学期
背诵[20篇(段)]
《章台柳》改《马上作》(戚继光)《花非花》改《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初入淮河》改《赤壁怀古》(苏轼)
朗读 [10篇(段)]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篇6
钢城十一小
朱萍 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朗读古诗,熟读成诵。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了解诗文大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边读边想象,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这学期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的背一背? 大家的古诗背得真好!师板书: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诵读(师板书 小儿垂钓),看老师板书,这儿有个生字(垂),谁来读,瞧,钓鱼的丝线长长的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垂纶”.大家一起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生词。.1 大家真会思考,让我们轻轻的翻开书第83面,先自由地读古诗,多读几遍,再将双横线里的生字读准,读给同桌听听。读字卡。同学们读得这么热情,那大家合上书,还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吗? 垂,翘舌音读得真好,蓬,后鼻音真准 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莓苔,瞧“莓”和“苔”手拉手好朋友,就组成了词,谁来读,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草字头)说明莓苔(和草有关,是一种植物)真聪明,看到汉字的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想不想去看看? 这就是莓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湖边。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词语朋友呢。请看大屏幕:蓬头(多么可爱的孩子),(玩得真快活,头发乱糟糟)你来读,稚子(就是小孩子,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侧坐(你来读,是怎么坐,一起来坐坐看,这样侧着身子钓鱼,可舒服啦,齐读。“草映身”这个词组谁来读?这些草长得真高呀,把小孩都遮住了,你来读?这些草长得好茂盛啊?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真凉快!你来读。好大的一片草啊,把小孩的身子全挡住了。全班齐读。不应人,不搭理别人(师做动作)呢,在做什么这么专心回答别人的时间都没有啊?你来读?把莓苔等所有的生词和词组连起来读一读。
5读古诗。生字,生词宝宝跳回古诗里,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开始吧!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其它同学认真听。师评。师范读。想听老师读吗?如果读得好,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好吗?老师读得好是有小窍门的,那就是一句一句地好好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 品读诗境。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 看到一个孩子学钓鱼。
B 看到孩子侧坐,看到莓苔,看到草映身: C我看到草很茂盛。你真会读,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草映身)他真聪明找了个草这么茂盛的地方做什么啊?(钓鱼)对呀,这个孩子在学垂纶,师板书(学垂纶),你来读,这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的钓鱼呢,你来读。
你还看到了什么?(侧坐莓苔)学大人钓鱼的样子,是什么样呢?侧坐读得多好啊,学着大人的样子,侧着身子钓鱼,多么专注啊!你来读。草儿好茂盛啊,把小孩的身子都遮住了。好聪明的孩子啊,躲在这么茂盛的地方,鱼儿可发现不了?想不想去看看这个小孩?看PPT这就是学着大人钓鱼的小孩,来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你喜欢他,读出来吧。全班齐读第一句,大家这么喜欢他,就读出你们的喜爱和夸奖吧。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知道了可爱的孩子在学着大人钓鱼,学得有模有样呢,还从哪里看出小孩专心学钓鱼呢?自由大声的读第二句。2 学习第2句。
自由得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钓了好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大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他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正在这时一位路人远远地来问路了,我就是这个路人,你们就是专心钓鱼的孩子,我们来演一演,师:小朋友,请问渔家村怎么走?生自由做动作。为什么只远远地摆手,不出声回答我啊?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和你们想像的一样吗?瞧,他皱着眉头,生怕鱼儿被吓怕,赶紧招手,真聪明,既指了路,又没有吓跑鱼。多么专心啊!男,女生比赛读。
这么专心地钓鱼,今天绝对收获很大,来,把这句诗齐读一遍。
小结:小儿垂钓,就这两句诗,把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孩子带到了我们面前。看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真有用!让我们听着音乐,想象孩子可爱的样子,美美地将全诗读一遍吧。四 背诵 合上书,结合图画,我们自由地把古诗背给同桌听听吧。2 指名,齐背。五拓展《村居》
今天我们用边读边想象的画面认识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其实古诗还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大家一起读一读《村居》。六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学垂纶
草映身
遥招手
论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篇7
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头疼,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最终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词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柳永的《雨霖铃》被改编成歌曲《别亦难》……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死了都要爱》中:“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最后,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这样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的,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巴尔扎克曾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介入情感,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得豪迈而激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诵读,体会他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的情感,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诵读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比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另外,还可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雨霖铃》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比谁背得既准又快……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激发了背古文的兴趣。
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那样的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有事半功倍之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意韵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如何在古诗文学习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只要反复诵读, 深入诵读, 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 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情景, 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鉴赏古诗词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诵读古诗文化 领略诗人文采 篇8
1949年前,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一些新文化的深刻冲击,在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未能出现较多的作品,只是一些零散的范例点评。诸如:俞平伯《清真词释》、顾随《东坡词说》、《稼轩词说》,该时期未能出现体系周密的鉴赏方法。
1949年后,从建国后的三十年里面,古代诗词的鉴赏一直处于空白期,受到文革以及左倾思想的影响,在这个年代里一些文人的思想受到禁锢,当时他们鉴赏的著作和文章,几乎是绝迹。
改革开放过后,诗词鉴赏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时是诗词鉴赏的繁荣时期,当时比较著名的文献有《唐诗鉴赏词典》、《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等,这些书在当时的影响极大。由于受到此前文革的影响,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候可以得到释放,著作多如毛雨。
20世纪80-90年代,出著的鉴赏著作以及辞典多达数百种,开始出现对于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的鉴赏著作,例如:《鉴赏文存》、《诗词鉴赏七法》、《古典文学鉴赏论》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被当作教材来使用。[1]
二、探寻古诗词于高中语文教学之道
(一)换位思考法——创立情境,身陷其中
具有丰富内涵、深藏文化底蕴的古诗文,都与诗人所处的年代以及生活有着一定联系,但是由于诗词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其中所包含的思维、情感、人文、地理等与学生们的实际有很大的差距,这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对诗词的品味有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该采取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难处,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一些视频介绍,为学生创设一个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换一个位置思考,假若学生就是诗人,会表达怎么样感情。
例如:《登高》这一首诗,老师先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一个人在外面漂泊了8年,经历了沧桑,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创伤,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苦难,因此,在晚年的时候写下这一篇诗文。通过这样一个背景材料的导入,让学生设想一下,自己假如处于那样一个时代,会有怎么样的感情,在借助这样一个基调的基础上,使教学变的更容易。[2]
(二)朗诵法——诗歌之美,美不胜收
诗歌的音韵美是其他的艺术手法难以相比的,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之类的,诗歌是可以诵读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的诵读当中讲究平仄,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求音韵的美。现代诗文,在长短句的交错中,节奏以及韵律都全部展现出来,通过抑扬顿挫的变换来诠释诗人心中的感情。朗诵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节奏,从而能够在节奏中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感。古诗词的诵读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的朗读为“321”拍的结构,而七言的则是“43”拍的结构,学生自己先通过试读,合理调整语速以及语感,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慢慢再加修正。
例如:《雨巷》这是一篇特别注重音韵美的诗文,这首诗主要押的是“ang”韵,每节押2-3次,这些韵脚的反复使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音韵,从而形成一个来回往复的效果。[3]
(三)情感把握法——真情收放自然
诗词的鉴赏一直是难点,也是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从高考语文中就可以得到体现。情感往往也是最难把握与控制的,能够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情感,对于掌握诗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试卷中的客观题很多变为主观题,已经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诗词感情的把握就会显得十分重要,而诗词的情感不仅包含在诗词的形象上、内容上、语言上,诗词的内容是情感的表达,诗词的手法是情感的呈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从而促使对整篇诗词的感知。在对于诗词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挖掘诗词的多个层面,加深对理性层面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高的赏析能力。
陆机在《文赋》中讲到:“诗缘情而绮靡”,有情才有诗,情是诗的根本,抒发感情才是古诗词的重要的特征。古代文人凭借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思乡、抒发爱情的喜悦、失恋的伤痛或者国家之痛等。面对这样复杂的情感,赏析诗词才需要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能够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4]
三、总结
总而言之,诗词中包含着诗词的文化、诗人的情愫,从中也延续着中华传统的文化,是诗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实际生活的教学中老师要多方位、多渠道地的带领学生去欣赏古诗词之美,让学生从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传承和对诗词中包含的美的享受。
注释:
[1]丁放.古代诗词鉴赏与高中语文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9):106-107.
[2]王琳.谈谈职教语文中古诗文教学[J].科教纵横,2012,(11):213-213.
[3]白雪.诗歌教学,美的享受[J].教法研究,2012,(1):68-69.
[4]徐可.情感把握法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2,(11):106-107.
词语古诗综合诵读 篇9
表示变化的词:千变万化 风云变幻 今非昔比 日新月异 变幻无常 变化多端 描写心情的词: 紧张 激动
兴奋 迫不及待 精神振奋 七上八下 心花怒放 描写颜色的词:金黄 天蓝 乌黑
雪白 火红
粉红
草绿
柠檬黄
茄子紫 描写春天的词:阳春三月 风和日丽 春风拂面 春雨绵绵 百花争艳 生机勃勃 描写秋天的词:金秋时节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秋风送爽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凉风习习一叶知秋 秋色宜人
词语中的两个字意思相近:飘浮
奔跑 淹没 灾害 跳跃 索取 饥饿 拥抱
疼痛 有动物名称的词语: 狐假虎威
车水马龙
羊肠小道 守株待兔 兔死狐悲
呆若木鸡 马到成功 虎口拔牙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关于数字的成语: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成百上千
表示看的词语:
瞧 盯 观 视 张望 注视
观察 观赏 欣赏 仰望 俯视 表示东西发出的声音:喳喳 哗哗 沙沙 叽叽
扑棱棱 轰隆隆 丁零零 哗啦啦 表示笑的词:笑眯眯 笑嘻嘻 笑哈哈 笑盈盈 笑呵呵
“一上一下”这样的词:一前一后 一左一右 一高一低 一进一出 一动一静
一老一少
一快一慢
一冷一热
ABB词语: 静悄悄 绿油油 酸溜溜
黑乎乎 白花花 喜洋洋 黄澄澄 热乎乎
黑沉沉
红通通 金灿灿 冷冰冰 水汪汪 亮晶晶 胖乎乎 光秃秃
“又大又红”之类的词语:
又香又甜
又黑又亮
又高又大
又细又长
又好又多
又白又胖 含反义词:天南地北 七上八下
九死一生
深入浅出 有始有终
同甘共苦
弃暗投明
因小失大 虎头蛇尾 黑白不分 无独有偶
高低不平ABCC的词:议论纷纷 白发苍苍
逃之夭夭 得意洋洋 文质彬彬 喜气洋洋 谚语:1.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2.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5.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俗语:1.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2.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3.不怕慢,就怕站。
4.锅里有,碗里才有。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描写风的词语:狂风 微风 暖风 清风 寒风 风和日丽 风平浪静 风起云涌 风调雨顺 形容语言的词语:自言自语 风言风语 花言巧语 胡言乱语 甜言蜜语 千言万语 “一”开头成语: 一叶障目 一心一意 一刀两断 一日三秋 一毛不拔
一无所有
一见如故
一干二净
一叶知秋 一字千金 “无边无际”这样的词语:
无法无天 无边无垠 无声无息
无忧无虑
无穷无尽
无影无踪 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画饼充饥 神话故事: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
八仙过海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叶公好龙、草木皆兵、亡羊补牢、纸上谈兵 井底之蛙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描写秋天的古诗: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冬天的古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冬天的古诗: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节日: 1月1日—元旦 3月8日—妇女节 5月1日—劳动节 7月1日—建党节 9月10日—教师节 3月12日—植树节
6月1日—儿童节 8月1日—建军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农
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大年三十—除夕 我知道: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我是(汉)族人,我知道的民族还有(水族)
古诗文诵读方案 篇10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经典古诗文诵读是我校一块“金字招牌”,影响深远。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可持续性发展,学校审时度势,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发挥年级组和班级的自主性,对原有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推荐形式进行变更、调整,以期丰富形式、优化资源、增强实效。
一、活动目的:
巩固我校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成果,在传统诵读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化诗教品牌,切实推动学习型校园创建,营造学习氛围;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引领学生成长。
二、诵读内容:
规定篇目+自选篇目。低、中、高年级每期分别安排8首、10首、12首经典古诗文作为必选的推荐篇目(详见附表),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中高年级可适当拓宽内容、提高难度,并粗知诗词大意;学有余力的班级,可另行自选,自选篇目建议选择《国学》经典篇目。
三、相关安排:
1、时间:周二——周五的14:00——14:15。
2、形式:自主安排。
3、日常检查:四-六年级各班推荐1名同学为班级诵读活动小主管,负责每周古诗文诵读时间的检查。
4、考核办法:背诵(占40%)+活动(占30%)+资料(占30%)。①每学期末,学生处将组织人员对规定篇目进行评估考
1核。全班集中背诵全部的规定篇目,任意抽取2组学生背诵规定篇目的1/2篇,任意抽取4-6个学生背诵规定篇目的1/2篇;自选篇目不考核,可酌情加分。②每学期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相关主题活动(可与班队活动整合),如开展“诗配画”、“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知识大考场”等活动。③所有活动及时收集资料、整理建档,期末打包交学生处。
湘钢三校学生处
古诗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篇11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审美情趣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初读,赏诗语
古诗文用韵抑扬顿挫,用语精当典雅,特别讲究字句的干练、洒脱、清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学会诵读,自主感悟,倾心欣赏诗文的语言美。初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掌握文章的字词。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了其含义,把诗文也能读得文通字顺了。其次,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第三,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过零丁洋》就要读得气壮山河、慷慨悲壮,《归园田居》就要读得与世无争、清新自然,《春望》就要读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第四,注意节奏。初读中的节奏需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陋室铭》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解诗意
一篇诗文在诵读中把握了结构,了解了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教师根据文义、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诗文,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教《陋室铭》时,教师根据文义,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多媒体设计动态板书,扣住思路,抓住关键句,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研读,悟诗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古诗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感悟出《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友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爱国情,《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才能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深情祝愿,“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爱国志士的铮铮誓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执著的信念,这些生动、具体、独特的个人阅读感受,不是老师能分析出来的,只有细心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文本中,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析,这不是教师的分析所能代替得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自我完成,真切领悟作者创作的动机,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情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
四、吟读,品诗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反复吟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吟读的兴趣。在吟读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学生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吟读,在吟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吟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的血汗?为什么战争却连年不断……学生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习古诗文要从诗文的字词品味、情感体味、风格认识、意境探求等方面来赏析。但要更好地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就要把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作者单位 陕西省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