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2024-07-27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共12篇)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1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课堂教学常规,使课外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从而提高学生。

一、学科兴趣小组组织

1、学科兴趣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任课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每个兴趣小组成员不超过25人。

2、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由教导处研究决定。

3、学科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在学期初需制定全学期的兴趣小组计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活动地点,计划须交教导处备案。

4、各学科指导老师要认真备好课,保证活动的质量。

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

1、兴趣小组负责教师课外活动前,要让各班组员了解活动内容。

2、在活动中,各组要认真开展活动,领导检查组经常进行检查,记载活动情况。

3、活动时任课老师必须到位,有主题有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开展活动,并作好活动记录。

4、组织好活动的开展,避免活动中出现学生体伤事故及打架现象。

5、二课活动努力取得成效,学校将在期末前后进行二课展览;

6、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比赛。为迎接比赛,适时加大训练力度,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课外竞赛活动

1、学科竞赛活动应加强计划性。各教研组应根据全国、省、市竞赛活动情况及本校实际列入教研组工作计划,并报教导处统一安排。

2、竞赛选手要经过挑选,认真进行培训。辅导教师由教导处挑选工作负责、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

3、竞赛优胜者和指导老师按学校奖励规定给予奖励,并公布表彰。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2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策划管理

学生课外活动的策划主要是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总体构思设计和论证的过程。

1. 目标体系的建立。

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目标而进行, 活动以实现目标为宗旨, 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关键。在建立目标体系过程中, 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 高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二是高校培养方案与课外活动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三是目标体系的系统性、过程性、层次性。四是活动目标与活动管理目标关系。

2. 课外活动的设计。

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合理的布局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的过程。在课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培养性原则。在管理设计的过程中, 要始终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 将管理与培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管理各个环节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的培养而进行。二是需求性原则, 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 学生成长需要分析, 确定项目内容与形式。三是总体性原则, 是指要在时间, 内容、目标等方面, 统筹设计规划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四是项目化原则, 将学生课外活动作为一个项目, 运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与技术, 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3. 课外活动的评估。

课外活动项目评估是对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开展项目评估, 一是要建立一套从项目申报, 到项目审核, 再到项目答辩、论证和项目审定的项目评审制度。二是建立成员结构科学合理的评估小组。三是在评价时, 将活动价值评价与可行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给予分析指导。

二、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计划管理

项目计划工作是系统安排任务的集成。

1. 确定并描述为完成课外活动项目目标所需的各项任务。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界定为完成项目目标所要开展哪些工作, 明确这些项目的目标和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运用工作分解结构 (WBS) 技术对项目内容进行分解, 通过对项目工作内容的分解, 可以更加明确所要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 从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项目进程。

2. 对项目的时间做出合理安排。

一是要做到课外活动安排与教学安排协调有序。二是要按照最优化原则, 对各项子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 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3. 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

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就是保证项目中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部门与人去做。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一是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个人对项目组织的关系、责任、地位。二是明确项目组织与组织之间, 个人与个人之间,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组织与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三是根据责任的大小, 任务的轻重, 组织的功能, 个人的能力与特点合理分解责任。

4. 项目的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按照项目制的组织形式构建团队, 项目制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资源的整合, 更增加了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的机会。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 组建项目团队。在确定项目负责人时, 注意对有工作潜力的学生进行挖掘和重点培养。建立课外活动项目人力资源库, 有计划, 分层次, 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三、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实施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施管理就是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计划付之于行动过程中的管理。

1. 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

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情况信息进行收集, 分析, 判断课外活动是否正常开展。项目跟踪是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信息收集分析而实现的。收集分析、信息, 一是建立访谈、观察、报送、汇报等信息收集的规范模式与途径。二是明确项目团队成员在信息报送中的职责。三是通过对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 对于项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2. 课外活动的控制管理。

课外活动的控制就是采取措施, 保证课外活动沿着预期目标发展的过程。实现控制目标一是要树立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 标准意识, 质量意识。二是认真做好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 重点控制应对影响活动的内外部因素。三是事前控制为主, 事中、事后控制为辅, 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四是调整计划中不切实际的部分。

四、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评价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后项目评价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活动项目的目的、完成情况、效果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评价管理总结经验教训, 并利用评价所产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活动管理水平。

1. 目标评价, 它是评价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目标实现的程度。

在进行目标评价时, 一是要检查预定指标在活动的运作过程中的实现程度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对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二是要检验和评价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一些活动的原定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分析评价, 找出原因, 为以后的活动制定目标时提供经验和依据。

2. 过程评价, 它是对活动项目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工

作与原定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过程评价时, 一是按照项目活动的周期, 对项目策划、计划、实施、收尾各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二是由于课外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是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协作完成的, 因此特别重视各阶段, 各环节衔接部分的过程评价。

3. 影响评价, 它是指对活动项目所产生的影响而开展的评价。

课外活动影响评价可分三个部分, 一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校园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产生的影响。二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项目团队成员思想、行为、态度、知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三是评价课外活动活动对于一般参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4. 总结评价, 它是对活动总结工作进行的评价。

在总结评价中, 一是要评价总结工作的组织安排, 总结方式。二是要评价总结工作是否对开展的课外活动项目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了正确、深入的分析, 是否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王长峰, 李建平, 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杨坤.大型活动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峡, 康健, 丛立新, 高鸿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4]戴绍松.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管理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7, (1) :108-111.

学生活动管理 篇3

【关键词】自主管理;策划善后;责任实名;分工合作

1 自我认知管理

1.1 自我管理

真正的教育是指实现自我教育,通过自我认知进行自主化教育在自我认知的环节中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所需的人才,各活动的开展和施行进行自主化管理,促进学生对活动的关注程度及培养个人能力,并增进学生间彼此的协同合作。

学生活动是培养能力的绝佳途径,也是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在此学生既能得到展示的机会又能锻炼能力,相应的活动规则的制定是活动成败判定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先预定好规则,同时人人彼此督促提醒,按章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

1.2 以学生为本,合理策划

首先,可以考虑人人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规定,让参与者自行监督,严于律己才能恪尽职守,提出自己的想法能够有效的规避活动的问题,同时更贴近与自身,参与者更了解活动也更利于控制问题,提高操作施行的可行性、针对性。

其次在参与者中投票选出管理者,并对其分配具体任务,明确管理者的具体工作事项,如岗位名称,工作的责任、目的、要求、权限等,强化学生的自主权利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依章程进行施行,监督,以使活动完成更加顺利,性价比也更高效。当活动责任被细化至个人名下时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而且对于学生活动承办人和主办方应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目的,完成细致的策划书,既要通知校方进行审批同时也应告知同学,当活动的细节相对完善的时候参与人数自然会增多,学生也会更了解信任活动的主旨便于管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不同的活动申请对应的场地和经费,以及邀请对应的同学参加,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能增高认可度。计划不但要详实更应做到量化,便于统计和操作。同时应考虑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损失。尽可能的邀请活动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或参与活动,可在指导中学习更多学生本不了解的专业知识。

2 事先明确计划

2.1 合理安排流程

继而在活动开展中应控制好时间,事先进行必要合理的彩排演练,保证每个预定的节目能按预期顺利的发展进行,明确活动的开始及结束时间,有时间观念的活动才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愿意参与,有效的时限不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可以提高参与者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明确的时间观念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也会给学生起到守时的榜样作用。

2.2 关注学生爱好

相应的,校方应在展开活动前多方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受到普遍欢迎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活动更加亲民,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学生主观能动性强相对的也更加便于管理。 同时,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活动详情,对活动产生兴趣的人越多,活动也就越受欢迎,对主观乐意参与活动的人来说自然也更希望活动成功举办,自然也会帮助承办方完成活动。

2.3 明确奖惩制度

另外,应给活动的主办方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好活动受欢迎的活动更稳定、有效的举办并流传下来,而一些无意义的活动,或者只是为了纯娱乐的活动相应的减少并控制数量,让学生们觉得在活动中确实有所收获,而并非单纯的消磨时间,同时应给予参与人相应的福利,让付出的同学的内心觉得付出是有所回报的,无论大小至少证明他人很在意自己,并对自己给予了相应的肯定。

3 委派专门部门负责具体事项

3.1 了解受众感受

每次活动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统计、调查,了解活动的开展、进行情况,并关注活动后学生的反应,趋利避害,了解学生的喜好,并寻找每次活动的优缺点,持续关注每次活动的后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开展受欢迎的活动,并及时更新每次活动的宣传海报等,对于并不是十分受欢迎的活动应及时加以整改,并且调查原因,寻求问题的根本,争取达到大众满意的程度,或者及时更换新兴活动,取代原有弊端重新博得学生青睐。

3.2 学以致用

院系内应大力发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中有所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有所施展、检验,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自身价值,在失败中磨练意志,在成功中分享喜悦,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自己融入到了环境中,并为活动出了一份力。

3.3 明确分工

学校可以将活动的举办的权利分散到各个社团或学生组织中,在此期间校方仅作指导和引领,但是并不干涉学生组织进行组织的活动,增加活动的自由度,同时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责任心得到充分的表现,不但要举办好自己的社团活动,又要与同系院的其他社团进行合作,联系场地、时间、人数等多方面的考虑,有人组织有人善后有人构思策划,各个学生组织间分权制衡,让学生在竞争中寻求突破,在压力中寻求动力。这样既可开展基层活动,又能增进学生间的配合与默契,沟通合作互相协调,百家争鸣,求同存异。

3.4 顺应学生主观意愿

增加的科普类活动的开设次数,推荐同学参与与自身爱好或特长相关的知识类活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不但术业有专攻,更能文武双全,全方位发展。根据具体的学生爱好进行推荐,但不强求学生参与活动,增进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兴趣爱好,但不施加压力,活动参与完全凭借学生的主观意愿,不强求胁迫。

4 积极配合管理,分享必要经验

管理者与参与者互相配合:活动参与者也应遵守活动的相关条例规定,严于律己,保证活动的秩序,并积极响应承办方的号召,主动的配合活动进行,禁止恶意干涉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或是为了个人利益影响干扰活动负责人的安排的活动流程,按照章程和活动策划细则,依照要求活跃但安分的参与活动,为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正能量。

5 总结

每次活动结束后,承办方应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将活动开展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总结,并记录在案,活动的承办方之间应有相应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彼此互相分享成功的活动案例,并以之为鉴模仿学习成功案例的方式,超越并突破原有的活动,举办更多受到普遍欢迎的活动。在校方与学生间进行协调,尽可能多的举办既能达到校方的规定要求,又能尽可能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

作者单位

大庆技师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255

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管理制度 篇4

一、对学生外出活动严格管理,控制不必要的外出活动,一般不组织出勉县地界的春游、秋游和夏令营活动确需外出的,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明确活动的责任人,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二、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组织者必须做好活动前的踩点,必须充分考虑活动场所、线路、交通工具、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性,尽量以就近、小型、安全为原则。要制定安全措施、应急预案,发放书面家长通知。能不动用交通工具的尽量不动用。

三、实行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申报审批制度。学校组织的活动,要上报主管部门,由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班级或年级组组织的活动要向学校申报,由校长审批后方可进行,并切实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和师生安全防范工作,制定周密计划,落实岗位责任。组织学生出勉县地界的集体活动,必须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活动结束后,组织者要及时向审批者汇报活动情况。

四、集体外出活动的报批手续和程序是:

①组织者的书面申请,包括外出活动的事由、地点、时间、组织形式,主要组织者和有关带队教师、交通工具、联系方式、住宿安排、安全措施、活动计划和应急预案。

②校长审核意见,然后按审批权限逐级上报。

③凡安全措施不得力或者班以上单位组织外出活动无教师带队,或有其他不妥之处时不予批准。

④外出活动结束后,活动组织者应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或批准部门汇报活动情况。

五、活动组织者负责对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进行事前安全教育,增强师生遵纪守法、遵章守规的责任感,增强安全意识。

六、外出活动前,班主任要集队清点人数并做好纪录,同时向学生宣布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到达目的地后要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不要随意“放羊”。在分散活动时,要求学生按小组活动,不要个别行动,要教育学生不到危险和偏僻的地方玩耍,教育学生发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带班教师要加强巡视,分管领导要做好监控,发生事故要采取应急措施。活动结束后,要在规定的地点按时集中,清点人数并纪录,组织学生有秩序上下车,分管领导、班主任及带班老师要跟车回校。

七、组织学生活动若使用交通工具,.必须与承运单位共同落实交通安全措施,签订责任协议,租用的车辆必须是有正规的营运执照、证件齐全的客车和司机。严禁车辆无照运行、带“病”运行和超员运行。学生活动组织者,要负责对交通工具安全性能的监督,严禁形成超载情况,副驾驶座不得坐学生。每辆车配备教师人数不少于1人,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上下车,告诫学生乘车时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八、到游览区、游乐场等地方活动,一定要注意其合理容量和场所、设施的安全性,防止挤压、倒塌、跌落、溺水等事故的发生。到山区活动要防止山火、翻车、迷失、摔跌等事故。室内活动要特别重视消防安全。学校内组织的大型活动要做好场地的规划工作,疏通疏散通道,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制定应急预案。

九、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必须坚持安全、无毒、无害和力所能及的原则。要加强劳动组织,重视劳动保护,教育学生遵守劳动规则。

十、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其他各类社会庆祝活动原则上也不组织学生参与,个别确需在校生参加的,须经校长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严格控制人数,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安全。

十一、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领导、教师要切实负起安全责任,学生应自始至终在领导、教师的带领和保护下开展活动。如有突发情况,现场负责的领导、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以便控制事态的发展。

十二、寒暑假及节假日前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专项安全教育,注意防火、防盗、防自然事故,注意游泳安全、爆竹安全、交通安全。

控制学院学生活动财务管理制度 篇5

为了做好本学院学生活动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

一、举办任何学生活动之前,需做好策划。主管教师(分团委书记或辅导员)提前7天,向学院提交《活动申报表》和《资金预算申报表》。方案经批准后才可实施,否则产生的后果和有关费用均由相关人员自负。

二、活动结束后两天内,主管教师需向学院提交活动简报、《活动费用报销汇总表》及相关票据,进行审核签字。

三、学院审核完毕后,由主管教师持《活动费用报销汇总表》到许建处进行登记、报销。

四、其他工作如若需要产生费用,参照此流程处理。

五、若所办活动经费自筹,则不需要填写以下表格,但该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时间需要告知主管领导。

六、附件一:《控制学院学生活动申报表》

附件二:《控制学院学生活动资金预算申报表》

附件三:《控制学院学生活动费用报销汇总表》

学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 篇6

1、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一定要上报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出活动。班级组织的活动要经过学校的行政批准方可组织,否则不得擅自组织外出活动。

2、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时,学校领导一定要做活动的安全总动员。安排行政值班,作好安全预案。

3、外出活动的学生不得携带烟花、爆竹、小刀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在身上,不得在不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明火等易燃的物品,要防火、防毒等事故的发生。另外,禁止一个人单独进行外出活动或脱离班级,以免发生有人走失迷路等意外。

4、要遵守交通安全,要按照活动内容的要求进行活动,不经过教师或学校的允许不得做危险的动作。

5、外出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活动的要求安排相应的负责学生,要及时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在逐级上报,不准隐瞒或不报,否则要追究相关责任。

6、外出活动和回来要严格清点学生人数,防止发生学生走失或拉下的意外。

7、学校行政值班直到学生活动全部结束或全部返校方可离校。

牛庄镇大杜小学

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中的控制 篇7

一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的必要性、类型和要求

(一)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必要性

社团活动的计划无论制定得如何周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与计划不符合的现象。一是环境变化:社团活动的主题要素、内容要素、形式要素、时间要素以及其他资源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社团活动管理中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管理的权限分散:社团活动管理的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社团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必要。社团的各管理层必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授权不被滥用;三是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社团活动处于静态的环境中,计划制定得非常完美,控制仍然有必要。因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差异,对计划理解的偏差,都会导致活动的结果在质与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

(二)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过程的类型

程序控制:就是在社团活动的申报、审批、组织、实施、评估、总结各环节上,都给出规定的时间、数量、质量标准要求,社团活动都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动作。

跟踪控制: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要对各要素进行跟踪控制。社团活动的目的、主题、规模、时间等是先行量,场地、资金、设备等属于跟随量,控制标准就是活动的预期目标、效果和影响力。这是一种动态的跟踪控制,我们可以根据先行量的变化,随时调整跟随量。

自适应控制:活动管理者往往要根据过去组织类似活动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分析、判断、预感、综合等思维方式做出重大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

最佳控制:社团活动可以借鉴企业经营活动的做法,采用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利于用最小的费用来达到相同活动规模;用最小成本来达到相同活动效果;用最短时间、最少人员的来完成活动组织等。

(三)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的要求

实时控制:及时纠偏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偏差未产生前就注意到其产生的可能性,而预先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如果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偏差已经发生,也要求社团活动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反映偏差产生及其后果的信息,采取措施,遏制不利影响的扩大。我们可以为社团活动建立若干条定量的和定性的控制线,社团活动状况一旦超出警戒线,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和扩大。

适度控制:社团活动管理中我们要做到防止过多的控制或控制不足的局面。判断控制程度或者频度是否恰当的标准要随活动的性质、管理层次以及组织者受训练程度等因素而变化。一般的文艺类活动控制程度要小于政治类活动;有组织经验的控制程度要小于第一次组织;小型、易组织的活动控制程度要小于大型、难组织的活动;校内活动的控制程度要少于校外活动;安全系数高的控制程度要小于风险较大的;校际活动和跨校区控制程度要小于校内活动。同时,管理者要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关系,特别注意对影响活动成功和成效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弹性控制:社团活动管理中经常会遇到某种突发的或者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活动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例如,参加活动的人数爆满导致场地不够,或者人数极少导致场地过剩;新增开支项目导致经费预算不足;学校其他重大活动开展,与社团活动的档期冲突,需要调整时间;重要学校领导突然有事,不能参加活动,程序需要紧急调整;学校突然停电、音响损坏、室外活动突然下雨等问题使得活动无法进行等,这种情况下应实行弹性控制。弹性控制要求社团活动管理中制定弹性计划和弹性衡量标准。

二运用项目化管理理论实现对社团活动全程控制

(一)社团活动管理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社团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与的协调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组织学生参加的一次性努力。一次社团活动无论大小和特点如何,均包括一个项目的五个基本要素:(1)活动具有特定的目的(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2)活动是一次性的(活动的生命周期是从开始日期至结束日期);(3)活动需要使用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和资料等);(4)活动有一个发起人或者对象(可以是学校、社团和社团中的个人);(5)活动具有不确定性(活动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符合项目的定义与要素,也就是说,在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过程

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一系列活动。

1计划与审批

社团活动项目大致可分为社团自发活动、学校招标活动和行政指令性活动三类。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计划书投至社团活动立项管理的部门,参与竞标和评审立项。项目申报书包括申报负责人和项目团队基本情况、活动主题、实施计划、预期效果、经费预算及来源、社会资源、有关部门意见等。项目负责人制定计划书时重点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做什么(what):即应该完成的工作;二是如何做(how):即如何去完成;三是谁去做(who):即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WBS)中各项工作的具体人员;四是何时做(when):即各项工作大致需要的时间,以及何时开始;五是何地做(where):即在什么地方进行;六是花费多少(howmuch):即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经费及项目的总花费,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等。主管部门可以采用固定的模板或开发网上申报系统,实现申报工作的信息化。

项目的审批是指批准一个项目,并有意向下进行的过程。管理部门组织立项评审答辩会,邀请评审专家对计划书进行评审。项目负责人先进行项目介绍,专家进行提问质询,项目负责人现场答辩。评审专家应重点对项目的思想性、引导性、可行性、创新性、参与面、经费预算、活动成效、安全应急预案、风险规避等方面进行论证,评选出最佳方案,予以立项。同时,职能部门可以对计划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完善后,管理部门下发立项文件。立项活动除学院给予一定经费资助之外,申报集体需自筹配套资金。项目负责人签订活动项目承诺书后,管理部门预付部分活动经费,活动可实质性启动。

2组织与执行

活动项目的计划被批准后,就开始进入到组织和实施阶段。活动正式启动之前,项目组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活动的工作任务和分解计划:人员组织计划、活动进度计划、资金安排计划、文件档案管理计划、应急计划等,同时要制定各类预案。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为完成承担的任务子项目,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了保证他们有条件组织目标活动的开展,必须授予相应的权利,使之有能力调动和利用必要的资源。项目的各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大量的资源和主要预算在这一过程中被消耗和使用,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对所有立项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每一阶段组织召开会议,也能够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及时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3控制与纠偏

要实施对社团活动管理的控制,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确立“标准”。社团活动控制标准的具体载体是项目申报计划、社团章程、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活动承诺书、责任状等等。在项目开始之前,主管部门要就活动的目标、规模、经费、效果、安全等因子确立控制标准;二是及时获取实际结果与标准偏差的信息。当活动开展后,对于活动的实际情况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控制的前提。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并与“标准”比较才能实施有效控制。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中期检查来了解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中期检查报告包括项目完成的情况,取得的成绩,未完成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

4验收与收尾

社团活动项目管理的收尾工作是对活动进行验收、评价。当活动全部完成,项目负责人应进行总结和整理,撰写总结报告,向主管部门提出结项申请书,并提供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佐证资料。项目结项申请书应包括活动项目实施情况报告、经费使用情况报告、主管部门验收意见、学院验收意见等内容。在结项总结中应重点阐述:(1)预期目标与现实目标的差异及原因;(2)财务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及原因;(3)评估项目管理的得失,总结经验和教训;(4)对未来项目的建议;(5)团队表现,对项目组中重大贡献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建议;(6)对项目剩余资产、资金的管理与处置,对资金缺口的补救措施;(7)项目结束的后期工作安排(媒体、客服等)。

主管部门应组织结项评审答辩会对项目进行验收。对于可以结项的项目,要为每个项目颁发结项证书和结项文件,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档。对不合要求的项目,则要求整改完善或取消项目。已经结项的可以拨付项目的余款,项目团队可以整理发票报账。最后,项目负责人可以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至此,项目团队完成了使命,项目的生命周期终结,负责人遣散项目团队成员。

我院在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的实践中,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团为社团主体,涌现出赵璐的“湘潭莲文化调查”等优秀项目团队。在2011年学院建党90周年“百项德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雨中送伞,温暖你我”、“红网”等优秀项目团队。在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中,我院学生专业社团团队的作品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连续三年闯入全国总决赛,连续三年荣获省“校级优秀组织奖”。2009年,在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王磊团队的作品《自控温热气流加热式混凝土路面沥青灌缝机》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1.

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中的控制 篇8

一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的必要性、类型和要求

(一)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必要性

社团活动的计划无论制定得如何周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与计划不符合的现象。一是环境变化:社团活动的主题要素、内容要素、形式要素、时间要素以及其他资源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在社团活动管理中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管理的权限分散:社团活动管理的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社团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必要。社团的各管理层必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授权不被滥用;三是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社团活动处于静态的环境中,计划制定得非常完美,控制仍然有必要。因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差异,对计划理解的偏差,都会导致活动的结果在质与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

(二)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过程的类型

程序控制:就是在社团活动的申报、审批、组织、实施、评估、总结各环节上,都给出规定的时间、数量、质量标准要求,社团活动都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进行动作。

跟踪控制: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要对各要素进行跟踪控制。社团活动的目的、主题、规模、时间等是先行量,场地、资金、设备等属于跟随量,控制标准就是活動的预期目标、效果和影响力。这是一种动态的跟踪控制,我们可以根据先行量的变化,随时调整跟随量。

自适应控制:活动管理者往往要根据过去组织类似活动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分析、判断、预感、综合等思维方式做出重大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

最佳控制:社团活动可以借鉴企业经营活动的做法,采用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利于用最小的费用来达到相同活动规模;用最小成本来达到相同活动效果;用最短时间、最少人员的来完成活动组织等。

(三)社团活动管理中控制的要求

实时控制:及时纠偏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偏差未产生前就注意到其产生的可能性,而预先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如果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偏差已经发生,也要求社团活动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反映偏差产生及其后果的信息,采取措施,遏制不利影响的扩大。我们可以为社团活动建立若干条定量的和定性的控制线,社团活动状况一旦超出警戒线,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和扩大。

适度控制:社团活动管理中我们要做到防止过多的控制或控制不足的局面。判断控制程度或者频度是否恰当的标准要随活动的性质、管理层次以及组织者受训练程度等因素而变化。一般的文艺类活动控制程度要小于政治类活动;有组织经验的控制程度要小于第一次组织;小型、易组织的活动控制程度要小于大型、难组织的活动;校内活动的控制程度要少于校外活动;安全系数高的控制程度要小于风险较大的;校际活动和跨校区控制程度要小于校内活动。同时,管理者要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关系,特别注意对影响活动成功和成效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弹性控制:社团活动管理中经常会遇到某种突发的或者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活动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例如,参加活动的人数爆满导致场地不够,或者人数极少导致场地过剩;新增开支项目导致经费预算不足;学校其他重大活动开展,与社团活动的档期冲突,需要调整时间;重要学校领导突然有事,不能参加活动,程序需要紧急调整;学校突然停电、音响损坏、室外活动突然下雨等问题使得活动无法进行等,这种情况下应实行弹性控制。弹性控制要求社团活动管理中制定弹性计划和弹性衡量标准。

二运用项目化管理理论实现对社团活动全程控制

(一)社团活动管理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社团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与的协调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组织学生参加的一次性努力。一次社团活动无论大小和特点如何,均包括一个项目的五个基本要素:(1)活动具有特定的目的(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2)活动是一次性的(活动的生命周期是从开始日期至结束日期);(3)活动需要使用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和资料等);(4)活动有一个发起人或者对象(可以是学校、社团和社团中的个人);(5)活动具有不确定性(活动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符合项目的定义与要素,也就是说,在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过程

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一系列活动。

1计划与审批

社团活动项目大致可分为社团自发活动、学校招标活动和行政指令性活动三类。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计划书投至社团活动立项管理的部门,参与竞标和评审立项。项目申报书包括申报负责人和项目团队基本情况、活动主题、实施计划、预期效果、经费预算及来源、社会资源、有关部门意见等。项目负责人制定计划书时重点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做什么(what):即应该完成的工作;二是如何做(how):即如何去完成;三是谁去做(who):即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WBS)中各项工作的具体人员;四是何时做(when):即各项工作大致需要的时间,以及何时开始;五是何地做(where):即在什么地方进行;六是花费多少(howmuch):即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经费及项目的总花费,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等。主管部门可以采用固定的模板或开发网上申报系统,实现申报工作的信息化。

项目的审批是指批准一个项目,并有意向下进行的过程。管理部门组织立项评审答辩会,邀请评审专家对计划书进行评审。项目负责人先进行项目介绍,专家进行提问质询,项目负责人现场答辩。评审专家应重点对项目的思想性、引导性、可行性、创新性、参与面、经费预算、活动成效、安全应急预案、风险规避等方面进行论证,评选出最佳方案,予以立项。同时,职能部门可以对计划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完善后,管理部门下发立项文件。立项活动除学院给予一定经费资助之外,申报集体需自筹配套资金。项目负责人签订活动项目承诺书后,管理部门预付部分活动经费,活动可实质性启动。

2组织与执行

活动项目的计划被批准后,就开始进入到组织和实施阶段。活动正式启动之前,项目组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活动的工作任务和分解计划:人员组织计划、活动进度计划、资金安排计划、文件档案管理计划、应急计划等,同时要制定各类预案。

项目的實施阶段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为完成承担的任务子项目,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了保证他们有条件组织目标活动的开展,必须授予相应的权利,使之有能力调动和利用必要的资源。项目的各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大量的资源和主要预算在这一过程中被消耗和使用,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对所有立项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每一阶段组织召开会议,也能够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及时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3控制与纠偏

要实施对社团活动管理的控制,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确立“标准”。社团活动控制标准的具体载体是项目申报计划、社团章程、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活动承诺书、责任状等等。在项目开始之前,主管部门要就活动的目标、规模、经费、效果、安全等因子确立控制标准;二是及时获取实际结果与标准偏差的信息。当活动开展后,对于活动的实际情况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控制的前提。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并与“标准”比较才能实施有效控制。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中期检查来了解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中期检查报告包括项目完成的情况,取得的成绩,未完成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

4验收与收尾

社团活动项目管理的收尾工作是对活动进行验收、评价。当活动全部完成,项目负责人应进行总结和整理,撰写总结报告,向主管部门提出结项申请书,并提供活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佐证资料。项目结项申请书应包括活动项目实施情况报告、经费使用情况报告、主管部门验收意见、学院验收意见等内容。在结项总结中应重点阐述:(1)预期目标与现实目标的差异及原因;(2)财务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及原因;(3)评估项目管理的得失,总结经验和教训;(4)对未来项目的建议;(5)团队表现,对项目组中重大贡献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建议;(6)对项目剩余资产、资金的管理与处置,对资金缺口的补救措施;(7)项目结束的后期工作安排(媒体、客服等)。

主管部门应组织结项评审答辩会对项目进行验收。对于可以结项的项目,要为每个项目颁发结项证书和结项文件,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档。对不合要求的项目,则要求整改完善或取消项目。已经结项的可以拨付项目的余款,项目团队可以整理发票报账。最后,项目负责人可以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至此,项目团队完成了使命,项目的生命周期终结,负责人遣散项目团队成员。

我院在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的实践中,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团为社团主体,涌现出赵璐的“湘潭莲文化调查”等优秀项目团队。在2011年学院建党90周年“百项德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雨中送伞,温暖你我”、“红网”等优秀项目团队。在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中,我院学生专业社团团队的作品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连续三年闯入全国总决赛,连续三年荣获省“校级优秀组织奖”。2009年,在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王磊团队的作品《自控温热气流加热式混凝土路面沥青灌缝机》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1.

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管理办法 篇9

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为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推进校外活动场所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制定本办法。

二、基地命名范围

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服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科普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其他各类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

三、申报

申报单位要认真贯彻公益性原则,充分发挥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的功能,积极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管理规范,安全措施有力。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校外活动场所

1、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措施有力,组织公益性活动的教职工队伍稳定并不断扩大,有校外活动的工作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2、具有固定的开展公益性活动的场地,有供青少年学生自主参与校外活动的设施、器材。

3、能坚持常年开放,坚持寒暑假、节假日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组织、策划、开展青少年学生参加的群众性文体、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特色鲜明。

4、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服务、研究、活动中心的作用。结合中小学生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积极组织本区先青少年学生开展大型综合性活动。

(二)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其他各类校外活动场所

1、具有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的职能部门、专职人员和专用场地、设施、器材。

2、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坚持活动的公益性质,有组织青少年学生活动的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和工作措施,在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具有青少年校外活动策划能力。

4、坚持常年为青少年学生服务。

四、评审和命名

校外活动基地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六、管理及奖励

(一)校外活动基地在业务上受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落实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开展校外活动。

(二)校外活动基地每年年底报送校外活动计划和工作总结。

(三)定期召开校外活动基地工作会议,交流情况,总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

(四)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对不能按要求开展工作的活动基地提出整改要求。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10

学校的楼梯、走廊是学生比较拥挤,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关键场所,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学生在楼梯拥挤踩踏造成严重伤亡的惨剧,为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制订本制度:

1、楼梯及走廊是师生交通通道,也是生命要道,学生要牢记“四不得”,即:不得在楼梯和走廊上玩任何游戏,如踢东西、跑跳、摸高、压腿、爬天窗等;不得在楼梯走廊或者教室内开易发拥挤的玩笑;不得将身体靠扑在楼梯走廊的栏杆上,以防坠落;不得坐在楼梯把手上从高处滑下。

2、上下楼梯速度要缓,脚步要轻,必须靠右行。不准抢着上下楼梯,不准推搡前面的同学,不准越级跨越楼梯。

3、严禁起哄、谎报险情、搞恶作剧,造成学生恐慌、秩序混乱,诱发拥挤踩踏事故。

4、楼梯上不能弯腰系鞋带;若下楼梯时前面突然有同学滑倒,后面的同学必须手扶扶栏全力停住。

5、课间操、升旗仪式时间班主任要组织本班学生在走廊排好队(排两队),根据学校规定的紧急疏散路线,按照先低层班级后高层班级的顺序依次下楼。不得占用其它班级的通道。

6、楼梯人多时,要先下后上,不得逆向冲撞。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9-01

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日益发展壮大的。21世纪初,团中央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大团建的格局,形成以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组织体系。 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现状,就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功能,进而分析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与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

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就必须从理解概念下手。大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把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大学生社团逐渐产生发展壮大,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特有的禀赋。

(一) 组织自发性。大学生社团活动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自治性。所开展的活动应在相关教师的辅助指导下,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性开展,其活动的主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相得益彰,强化社团的育人功能。社团的自发性,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加强工作能力。然而,由于自发组织,其不稳定性导致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这对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个别社团言行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发展,阻碍了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建构。

(二)成员广泛性。大学生社团涉及领域广泛,成员一般都互不相识,融合在各个社团里,为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同年级的成员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诚然,成员广泛性这一特点也有一定的弊端。 在特有的规定内,自发地组成的非正式群体,管理相对较难,随意性强,一旦管理松弛、落后,就会出现社团活动力衰减等问题。

(三)活动多样性。兴趣是多样的,针对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使得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相关技能,才华得以施展,能力得以体现。社团活动多样性也给予学生多方面审视自己的角度,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以最新的理念、大胆的创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二、 大学生社团功能

(一) 思想引领功能。大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大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从目标上进行引导;要规范社团管理,从内容上保证实效。

(二) 文化育人功能。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繁荣校园文化的载体。要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社团活动有利于优良风气的形成,学生能够养成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服务,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实践锻炼功能。高校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育人目标,而活动的开展既要满足现在的教育目标又要迎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因此,学生社团的社会实践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社团活动有利于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活动,学生树立了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也对社会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了实质性的感受,达到了学校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的目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 大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问题

(一) 发展不平衡。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不平衡,良莠不齐。总体来看,社团活动中文娱型的比较多,政治理论型和社会服务型明显少于其它类型。由于学校社团建设中尚未设置课题项目申报与研究经费的申请,致使很多科技类、课题研究类活动凤毛麟角。

(二) 管理不科学。高校社团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他们本身团务工作繁重,在社团管理上分身乏术;另一方面,各社团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成员间的专业背景也是复杂多样。由于社团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管理上的松散,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社团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成员的意志和激情也被日益消磨,不少社团名存实亡。

(三)活动质量不高。社团活动鲜少,质量不高,社团“形同虚设”现象普遍。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社团是应学生需求而成立的,社团活动频繁但吸引力不强,社团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社团数量众多但主题活动较少。高校社团多方面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高质量的活动基础上,因此社团活动的质量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对策

(一) 加强实践与理论研究。制度是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前提和依据,因此要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社团管理的各项制度。要积极并创新开展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实践。充分调动大学生社团管理者与参与者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大学生社团成员的创造性,通过搭建平台和设计载体,以实现社团活动内容丰厚,形式多样的目标。务实并认真组织大学生社团的理论研究。大学社团管理要运用一定的原理、方法和手段。作为大学生社团管理者和参与的主体,要不断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交流和研讨。

(二) 坚持基本原则。大学生社团因其特殊性质,在管理中必须严格遵循各项原则,以实现大学生社会管理和发展目标。坚持方向指导性原则有利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大学生社团是否能够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坚持民主开放性原则有利于大学生社团能否行之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和组织各种活动,关系到社团能否掌握全面的关于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信息。坚持品牌先进性原则,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活动。

(三) 完善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措施。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保证社团管理制度化。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明晰的财务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指导模式建设,建立有效指导体系,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的问题。加强发展目标建设,建立明确目标规划。开展社团建团、活动创新、文明工程工作,促进社团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建设,从而实现大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劲松. 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历程.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4 (6); 25-31.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篇12

我们有了开展儿童课外阅读的共识,有了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阶段目标指引,所以各地“书香校园”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在深入考察各个“书香校园”过程中发现,儿童阅读普及与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在于常规管理的缺失。主要有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缺乏系统、适切的课外阅读材料。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成型的儿童阅读课程资源。第二,缺乏有效引导。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家长和老师自身缺乏阅读需求,难以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引导。第三,缺乏时间保证。大量的学科学习和特长学习占据了学生学习时间;电脑、电视等快餐文化又无孔不入地侵占学生的娱乐休息时间。这样就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第四,缺乏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如果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科学考量与评估,学生在阅读中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只是带着消遣性质的快餐式“感性阅读”;如果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这又很容易导致孩子“走马观花”摘抄式阅读。因为缺乏完整的、多重对话的阅读过程,学生无法将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所以是低效的。

基于现状,湖南桃江县漳江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管理策略研究”(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组认为在后课改时代,学校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阅读引导、阅读时间、阅读评价的常规管理,实现课外阅读管理与学科教学管理的有机融合。

一、阅读材料与阅读引导的管理策略

其核心策略是:“编撰阶梯《阅读手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适切的阅读课程资源,促进老师引领学生读、师生共同读、学生知性阅读,实现对学生阅读材料与阅读引导常规管理。”

我校“课外阅读管理策略研究”课题组老师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从数千册童书中精选近四十多本(套)适合各学段阅读的经典名著,并认真研读每一本,呕心沥血编写了一套低(小学一、二年级)中(小学三、四年级)高(小学五、六年级)阶梯《阅读手册》。其内容由诵读部分、阅读部分、阅读量统计表、阅读检测题四部分组成。

1. 诵读部分

低年级内容:古诗词四十首、《三字经》。

中年级内容:古诗词四十首、《弟子规》、文言文寓言四则。

高年级内容:古诗词四十首、《论语》、现代诗歌、美文十篇、古文五篇。

“诵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指南,分别收纳古诗词四十首,再辅之以适切的内容,诵读量均达到或略超过《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要求。

2. 阅读部分

低年级所列书目14本,其中绘本7本,中外童话5本。阅读量合计17万字。

中年级所列书目14本,均为中外儿童文学名著。阅读量合计140万字。

高年级所列书目14本,除文学作品外,还有科学、历史类著作。合计260万字。

“阅读材料”挑选原则是:文学经典为主原则;与教材有关联原则;名家名篇原则;中外兼顾原则;文理兼修原则;图文并茂原则。

所列每一本书都有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所撰写的“阅读导航”。“阅读导航”由“阅读导引”“阅读思考”“阅读活动”三部分组成。

“阅读导引”是激发学生有兴趣、有目标阅读的一个索引。其中或有书本内容简介,或有趣味情节索引,或有主人公性格命运揭示,或有著名人物对该书的中肯评价,或有作者简介,等等。“阅读思考”指引学生初读后,进行有价值的批注、探讨、积累,逐步把握文本主旨,为“阅读检测”做准备。“阅读活动”再次阅读相关章节后后开展一系列趣味活动,并与人共享阅读成果。活动设计一般依据学段儿童兴趣、能力特点,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互动性。

老师编撰“阅读导航”的过程就是老师认真阅读、反复咀嚼书本的过程,就是老师从书中筛选、提取合适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老师引领学生读”。学生在“阅读导航”引领下的阅读不再是带着消遣性质的快餐式“感性阅读”,也不再是走马观花“摘抄式阅读”,而是完整的、具有反思咀嚼的阅读。因为具备了多重对话的阅读过程,学生能将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阅读评价的管理策略

其核心策略是:“采用多元评价策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科学考量和评估,以阅读量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做出:阅读量超标、达标、未达标等级评定。”《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关于课外阅读评价的建议:“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我们边实践,边研究,摸索出一套可供不同学段师生自主选择的评价体系。

(一)多元评价

1. 阅读检测

课外阅读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对语感、语素等要素采用闭卷方式进行细微评价。我们决定采用开卷定时检测,即学生开卷作答,40分钟完成,85分合格。阶梯《阅读手册》中推荐的每一本书都制定了阅读检测题。检测题分学段确定题型,低段题型主要有:连线题、画图题、判断题、选择题、互动题。中、高段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判断题、互动题、积累题。“连线题”“填空题”重在检测学生是否细心、认真阅读;“选择题”“判断题”主要检测学生是否完整阅读,是否具备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判断的阅读能力;“互动题”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否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积累题”主要引导学生对精彩语言的感悟与积累。这些检测题与“阅读思考”一脉相承,因为有了阅读思考的奠基,学生检测时不会觉得困难。此种评价方式适合于低、中、高段绘本、经典名著整本书的阅读评价,具有省时、简便、高效的特点。

2. 阅读交流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亲子阅读”“师生共读”成为儿童阅读最佳阅读方式便是人类群体中的“共生效应”。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的方式互相切磋,使阅读成为共同磨刀的过程,成为锻炼彼此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过程。从而实现从“感性阅读”向“知性阅读”的跨越。我们常进行的阅读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课交流。“阅读交流课”是阅读工程的重中之重。而对学生阅读来说,是加油站,通过交流给学生补充能量,保持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课上课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阅读交流课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学套路,在阅读课上,我们主要关注:1交流内容:交流内容因学段而异,应难易适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低段以朗读、讲故事为主;中段以积累词汇、语段,复述精彩情节,谈论人物为主;高段以概括大意,领悟作品主题,品析作品语言、表达方法、主要人物,仿作及写读后感为主。2交流方法:低段可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为辅;中段教师可设计启发性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争取整体参与,为学生提供机会,班级交流时小组推荐代表发言,促进认识深入,阅读理解再上档次;高段教师应充分放手,利用好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教师当好主持人。读写结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在阅读中因为作品的丰富内涵,引发内心情感的震撼,以及因为作品而引发的联想和思考,产生有话要说的欲望和冲动,在此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让学生把内心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成了一篇“我以我手写我心”的优秀作文。

(2)课前交流。阅读交流课适合整本书的交流,而课前交流则适合片段的交流。每节语文课课前花3—5分钟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上台,交流对书中人物、书中经典台词的感悟,或小组成员合作进行短小的剧本表演,或诵读诗歌、美文……通过考查个人、小组交流的形式和交流的内容给予适切评价和指导。

(3)阅读成果展示。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自制书签”漂流活动,阅读手抄报评比活动,“我心中的偶像”故事会,“我喜欢的一本课外书”演讲赛,创意阅读卡评比赛,等等。这些展示活动旨在为学生的阅读实践、交流提供广阔平台,常态化开展这些活动,必然助推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形成。学校课题组还编排了一套“漳江小学文化韵律操”,四节操以黄帝内经四季养生说“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命名:“春之发”“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时边吟诵《三字经》边做手语动作,边诵读《少年中国说》边打儿童拳。儒雅、恭淑的气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为担当的爱国情怀便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滋养出来。

(二)科学评价

我们把学生参与检测活动合格后的阅读量依次记录在《阅读手册》上的“阅读量统计表”中,每一期进行一次小结,每一学段进行一次总结。通过把“阅读统计表”上的数据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关于课外阅读的量化数据进行比对,很快就能得出评估等级:超标、达标、未达标。“阅读统计表”如实记录着学生每一时段阅读情况。为客观、科学评估每一个学生每一学段的阅读量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以阅读量为评价依据进行评价,实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科学考量和评估。

三、阅读时间的管理

古人云:读书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意思是骑在马上可以看书(现在指旅途中),睡在枕头上可以看书;上厕所的时候可以看书。引申的意思是阅读时间是不固定的,只要你想读书,时间总能挤出来。但是,小学生阅读习惯还在形成期,对阅读的兴趣还在培养期,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做了科学管理。其核心策略是:“每周阅读日集中指导、交流,每天阅读时分散阅读,专时专用,自主管理。”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后盾,就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习惯。

1. 阅读日集中指导

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地下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的空间阅读———每天至少保证留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督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校把每周二确定为我校的“课外阅读日”。这天的早读是课外诵读时间,下午第一节课是课外阅读课。

(1)课外诵读时间。“课外阅读日”早读学生带上《阅读手册》和相应的诵读教材在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经典诵读。每次的内容不多,一首诗、一篇短文或一节韵文等,或集体朗诵,或各自背诵。

(2)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日”这天的下午第一节课是课外阅读课,学生带上“共读”书目开展阅读。阅读课分为四种类型:阅读指导课、自主阅读课、阅读交流课、阅读检测课。“共读”书目阅读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阅读周期。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精心备课、上课,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每天分散阅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21天养成,所以尽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坚持每天不间断的阅读,最终让学生真正成为掌控自己阅读时间的主人。

(1)午间阅读。每天午饭后学校安排半个小时阅读时间。这段时间学生自主管理:每班选出4名“名书香种子”,须是阅读兴趣浓、阅读习惯好、阅读面广且自制力强的学生,能在学生中间起到良好的阅读效应。两名派往对应检查班级,两名留在本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午间阅读时间起点到达工作岗位,其主要职责是用自己良好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守时惜时观念引领同学自觉阅读,其次是实事求是向大队部检查干部汇报登点班级的阅读情况。读书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阅读进度自主阅读,由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不得做任何与阅读无关的事情,并保持室内安静,让学生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

(2)家庭阅读。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家庭要为孩子配备单独的学习室,学习室中要配备图书柜。我们还倡导家长给孩子做阅读的榜样,经常带孩子逛逛书店,给孩子买书,也给自己买书;给孩子订一份喜欢的期刊,也给自己或家人订一份期刊;每天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30分钟)是全家人在一起阅读的,那样的时光是温馨的,是宁静的,是能滋养全家人心灵的鸡汤。把看课外书作为每一天的必修课,并鼓励进行亲子阅读。让学生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以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为145万字的目标。但目前还存在着缺乏系统、适切的课外阅读材料、缺乏有效引导、缺乏时间保证、缺乏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本文着力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并力图构建“阅读材料与阅读引导的管理策略”“阅读评价的管理策略”“阅读时间的管理”。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苹果树生病了》下一篇: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