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2024-09-21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共13篇)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1

长江路第一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1、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

2、学生的活动一般提倡在校内进行,组织者应落实好安全管理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3、如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途中要注意车辆交通安全,严禁超载带人带物。

4、不提倡学生到公共娱乐场所开展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有危险的活动,如集体到野外、江河游泳、条件不合格的溜冰场开展溜冰活动等。

5、组织集体外出游玩、野炊等活动,不要搞有危害性的攀登、爬山等活动,在野炊中要注意饮食卫生、用火安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或火灾事故。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2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活动匮乏的原因

(一) 经济相对落后, 资金短缺

在广大的农村, 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近些年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在农村实行“三免一补”, 但相对于城镇还是少, 没有更多的资金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 学校应试教育观念深, 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

首先在学校中, 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 学生做作业要占用很长时间, 导致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其次, 教师的教学任务多, 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组织课外活动, 使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在农村的小学里 (尤其是偏远的人数不多的小学) 只有语文、数学、英语, 也就是要考的才是必须要教的, 其他课都是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如音乐、美术、计算机。

(三) 家长的观念和态度落后

在农村, 广大家长对孩子的课外活动不重视, 对于有些家长而言在学校学习好就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利用周末到城市里学点感兴趣的, 比如乐器和舞蹈。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的, 一来去城里路途遥远, 二来家庭条件得达到相当水平才能支付起所需的各种经费。

(四) 村委会责任意识淡薄

村委会没有对孩子们的课外活动给予应有的重视。村委会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 因此很少参与学校的事务, 从根本上说村委会没有意识到它在本村孩子的成长中的服务角色, 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完全忽视的, 并不能把学生的教育成长与自身责任联系起来。

(五) 安全问题

农村小学生课外活动缺少安全保障。现在农村家庭一般都是两个孩子, 有的只有一个, 所以出不的一点差错, 而且近年来学校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学校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尽量避免组织课外活动。

二、丰富农村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措施研究

(一) 学校应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把课外活动纳入工作目标, 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再次要充分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为课外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中去。

(二) 家长要重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

家长需要认识到光会看书的孩子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家长应配合学校和村委会, 让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课外活动, 促进亲子关系。最后, 家长应该让孩子帮家里干农活, 学习一些农业生产技术。比如一些家庭搞鸭子养殖, 家长就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养鸭子的技术, 既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又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体恤父母的品质。

(三) 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在假期的这段时间除了家长的教育外, 村委会应该积极参与到组织管理学生课外活动中去, 并且村委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组织好这项活动。

1. 村委会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场所和设备。

比如可以在村大队建立乒乓球室, 提供乒乓球桌案;在村文化宣传站增加适龄儿童的图书资料, 比如童话故事、科教、手工类的书籍等, 使孩子们在假期里也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在村大队建“儿童乐园”, 增加一些体育健身和儿童游乐的设施等

2. 每个村子里都会有几个“能人”。

有的村民拉的一手好二胡, 有的擅长剪纸艺术, 有的戏曲唱的很棒等等, 这种能人能够教小孩子学自己的拿手本事, 他们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因此, 村委会就可以发挥其号召力, 在村子里组织这样一个文艺团体带着孩子们进行课外活动。

(四) 社会各界提供支持

归根结底农村小学生课外活动是受经济落后的制约, 因此社会爱心人士应该给予这些贫困地区一些资金和设备。如, 捐赠一些文化设备, 图书、影视资料。一些公益单位可以不定期的到农村去, 跟孩子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我相信只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 这些农村孩子的课外活动一定能变的丰富多彩。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在保持课外活动的完整性和体系化的同时, 应注意加强与课堂教学的联系。课外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课堂教育那样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可控性, 它更具有开放和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二者互为补充, 往往会形成一种更强的教育力量。

(二) 处理好形成特色与丰富多彩的关系

开展课外活动要注意做到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在开展文化艺术类课外活动的同时, 应增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课外活动, 社团活动与技能培训类课外活动,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课外活动, 同时又不能面面俱到, 贪多求全, 没有特色。因此学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 选择一批重点活动项目进行建设, 同时保证人员和资金支持, 并坚持下去, 形成本校的传统。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思想品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 .

[2]王洁平.孩子们的课外活动[J].中国档案.2009 (04) .

[3]顾琰, 范亚男, 朱莎莎.江苏省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调研及对策[J].基础教育.2009 (01) .

[4]张惠.小学高年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3

一、产生原因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由于课外活动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与过去相比并没有明显上升,与国外相比,也大体持平。但是,目前中小学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因素。

1.家长的“独苗”心态

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是构成现代家庭基本三角中不可缺少的一边,也是其家庭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与过去多子女的家庭相比,今天的家长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大得多。资料显示,近40%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发生意外伤害或生病。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独苗”心态,使得家长对课外活动本身不“感冒”。如果孩子课外活动中出现了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往往情绪失控,痛不欲生,很难做通工作。反观国外,由于家长没有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心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对课外活动很支持,对课外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意外伤害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社会舆论的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缺乏西方社会的冒险精神,因此社会舆论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和支持不够。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社会舆论在同情弱者的心态下,很难站在学校这边。譬如,有的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组织学生春游前让家长签定类似“生死状”的责任书,招致了媒体的一致抨击。学校的做法固然欠妥,然而很少有媒体去关注此类事件中学校的苦衷,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3.教育主管部门的自保心态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指导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从学生身心发展和关心下一代的角度出发,应当主动组织一些活动并为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保驾护航”。但是,出于自保的心态,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待课外活动,往往采取不鼓励甚至限制的态度。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因噎废食,牺牲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年一度的清明祭扫,是教育主管部门最紧张的时候,他们往往三令五申严禁任何学校、教师组织除扫墓以外的活动,其自保心态可见一斑。组织课外活动一旦出事,对学校和教师的处罚尤重,在这种“高压”之下,学校和教师在奉命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时无不高度紧张。

4.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过去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善后工作很容易,很少有家长找学校的麻烦或者去法院打官司。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一些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监护权就自然移交给了校方,学生一旦出事,便唯学校是问。由于我国法律长期以来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否为监护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往往“十个官司九个赔”。有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多年后,家长与学校仍然纠缠不清,学校不仅为此支付了大笔赔偿费用,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声誉也受到了影响。面对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后的巨额赔偿,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二、应对策略

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必然面临安全问题的困扰。出于安全考虑,不少学校为了减少风险,采取了压缩或取消课外活动的极端做法。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素质教育也将成为泡影。如何应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消除学校和家长的安全顾虑,保障课外活动的正常实施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设立专项保险和基金,减轻学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中小学校是非营利机构,一旦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高额的赔偿费用学校难以承受。国家应当鼓励国内外的保险机构经营“学校责任险”业务,把学校的赔偿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还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学校自筹资金设立各级赔偿基金,鼓励社会团体设立赔偿基金,弥补意外伤害事故赔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加强保险意识,为子女投保个人意外伤害险。

2.制定相关法规,为课外活动“松绑”

国外学生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很少出现家长找学校麻烦甚至状告学校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相应的法规非常完善。反观我国,由于法律存在盲区,一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学校就处于不利的位置。近年来,教育部、各省都相继出台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的有关条例或处理办法,其中规定,课外活动中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符合条例或办法规定情形,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可以不承担责任。条例的出台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但是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还不够细化和明确,而且在目前学校与学生是否为监护关系司法界还有争议的情况下,这些条例的法律位阶比较低,要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法律位阶。

3.加强舆论宣传,促进家长和社会心态的转变

条例的实施与校方责任险的推行,为课外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心态不发生转变,中小学课外活动就无法长期稳定的开展下去。譬如,上述条例在社会上公布伊始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社会各界对条例的看法不尽相同,不少人认为,这是为学校推卸责任。由此可见,即使有了相关法规的出台,仍不能保证社会舆论都站在学校一边。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媒体应当以上述条例的公布实施为契机,从中立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报道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观念。社会各界也应从关心下一代的大局出发,为中小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主动分担学校组织课外活动的风险。

4.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2008年9月1日晚,作为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学校安全教育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国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电视一起接受了一次安全教育。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因此,学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到第一位,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麻痹。针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护能力差的状况,学校应当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组织课外活动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醒,防患于未然。作为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学校承担起孩子安全教育的责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篇4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科学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往往也与他们的读书分不开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次课标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并在后面附上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活跃学生的思维。

4、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落到实处,使阅读成为我校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5、能熟练背诵新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

三、活动实施

(一)课外阅读的计划制定。

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也就是相当于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各班级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

(二)课外阅读的氛围创设。

(1)各班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墙壁、广播站等,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

(2)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

(3)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小学生阅读报》等报刊杂志上都有介绍。)各班黑板报每学期至少出一期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4)在班级里开展好书推荐的活动,可以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还可以发挥板报、墙报的作用。

(5)各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个学生至少有两本图书,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

(6)各班级要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以读书为内容的班队活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1、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也是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是精心备课。

(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

(4)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2、认真组织好晚自习阅读课。

要充分发挥晚自习阅读课的作用,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时间应在平时,学校安排的这节阅读课主要可以做如下几件事:

(1)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让每个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尽量安排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如果说不完,下次的阅读接着进行。

(2)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这节课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给学生阅读优秀读物精彩的片断(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来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这节课还可以用来检查学生背诵“每周一诗”的情况。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周所背诵的古诗。

(四)课外阅读的组织与交流。

(1) 各班每周要指定一些必读文章或书目(如是长篇可让学生读一些片断),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师也要适当进行抽查,以督促学生完成。每隔一定的时间要进行考核,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任务。

(2)设立课外书阅读的“段位”评比,基本的要求如达到(即上面第一条所提到的各年级每学期所要达到的阅读量),即可以达到五段,如果学生超过此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予以段位升级,并发给证书。学生的阅读量要在学生的

读书记载上予以记录。各班级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读书评价的方法,评价班级的“读书大王”、“读书小博士”、“读书小明星”等。还可以每班设置《读书成长册》,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读书情况。

(3)“每周一诗”活动要切实落实到位,每节课的课任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对不认真背诵的学生要求其重背。争取到六年级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背诵的底线——70首。

(4)2—6年级每班每两周向学校广播组推荐稿件,内容可以是:好书推荐

(主要介绍一些自己最近读过的书的内容简介),读后感(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名言(可以是学生收集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读书方法介绍(向其他同学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

(5)根据年级学生特点,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

关的语文活动。低年段开展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活动,中高年段则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并辅之于阅读手抄报评比、朗诵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背诗擂台赛、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手抄报展评、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活动。

(五)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

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1)每周晚自习第二节40分钟为学生统一阅读时间。

(2)各年级要挤出时间,自行安排。除固定晚自习时间,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应保证20分钟以上,并根据年级的不同争取阅读时间的连贯性。

(3)“五·一”、“十·一”等长假期,应充分利用起来进行课外阅读。

(4)各班借阅图书时间为:周一二年级;周二三年级;周三四年级;周四五年级;周五六年级。

(六)课外阅读的检查评价。

(1)教师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是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小学生课外活动设计方案 篇5

【活动意图】

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除按照课程计划安排上课外,还有一部分时间由学生自由分配。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兴趣。但是想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有局限性。因此,为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我们应提倡开展积极的课外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因为远离农村,缺失玩伴,家长的呵护,造成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而学习的机会急剧减少,从而剥夺了城市孩子享受大自然的权利。人是大自然之子,是大自然中孕育诞生的,人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可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拓宽孩子的眼界,让他们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顽强生存、博大胸襟等生命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

【活动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一天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农家生活,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感受大自然的丰富美感、博大胸襟、顽强生命,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认识到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4.激发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培养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6.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技术和能力

1.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相机拍下美好的瞬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设计队标、队旗,制作农家食物,栽种植物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学习种植物,包馄饨,制作南瓜饼,野炊等劳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乐于展现自我等良好的个性品质。5.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知识

1.了解本地地理风貌,感受家乡的美丽富饶。2.懂得庄稼播种、生长和收割的有关知识。

3.懂得野炊的方法和注意点。

【活动准备】

1.**小学学生参加。

2.邀请电视台工作人员随队采访、拍摄活动镜头。学校小记者、小摄像师也参加活动。

3.每班聘请2名家长志愿者和1名阿姨,聘请一名校医随队。

4.每班分成4个小组,选好组长,聘请辅导老师(辅导老师由班主任、年级主任或家长志愿者担任),设计好组标,打印并贴好小组标志。

5.各学科老师根据活动安排,设计相关学科的一些综合实践问题,开展相关板块的活动。

6.活动前准备制作队旗的布料、及时贴或彩笔、竹竿。7.联系好校车的接送工作。

8.校方与所去地区当地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注意事项】

1.学生统一穿校服,佩带好红领巾,并每人带一件稍厚衣服御寒。2.班主任教育好学生活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活动前培训随队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加强责任心,确保活动的质量和安全。

3.活动期间听从组委会的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学生有事向随队老师请假,不得单独行动。

【活动过程】

(从学校出发去之前联系好的郊区农村7:20-8:00)

(一)升旗仪式(时间安排:8:00—8:15)

1.校长致辞 2.老师代表发言 3.学生代表发言

(二)找朋友(时间安排:8:15--8:50)1.两校各自将学生分成16组,每组8人左右。

2.分别将各组学生自己设计的小队标志,贴于每个学生后背。(整个活动中各组都要以各自的标记寻找辅导老师、活动区域、活动内容等。)

3.播放《找朋友》的歌曲,随机分别围成两个大圆,共同做找朋友的游戏,直到最后按照队标各自找到所有队员。

4.各辅导老师身上贴好各自负责的小组标志,带好用于制作队旗的材料。在指定的区域等待队员。当各队队长找齐各自组员以后,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伍,寻找与自己队员佩带相同标志的对员。各队在指定区域为自己小组设计队名、队旗,口号以及队歌。

5.队名、队旗、口号、队歌设计完成后,由队长介绍自己小队的队名、队旗,小组同学齐喊口号、唱队歌。

(三)农趣(时间安排:9:00--11:00)

1.观看玉米的收获。(时间安排:9:00—9:30)。以小组为单位全校集中整队出发,带队老师具体负责各队纪律和安全。2.掰玉米(时间安排:9:30—10:30)。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存放玉米的工具。体验收获的乐趣。(校方提前与农民联系,做好工作。)3.手工脱粒(时间安排:10:30--11:00),以小组为单位手工脱粒,记录一些数据,为“农田里的数学”作准备。

(四)自己动手饭儿香(时间安排 11:00--13:30)1.分组进行野炊。学校负责准备好材料,并放置在指定地点。各小组队员寻找各自标记,分工合作,进行快乐的野炊。

2.邀请其他小组同学分享亲手制作的食物:馄饨、南瓜饼、玉米粥、玉米饼、红薯食物等。

3.野炊结束,师生共同做好场地的清洁整理工作,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回校)

(五)栽种乐趣多(时间安排14:00-15:00)

学校和学生共同准备种子和小植物,在校园内的种植区,师生共同体验种植的乐趣,亲近泥土,贴近自然。

(六)畅所欲言(时间安排15:30-16:30)

在操场里或者校园一角,师生一起对今天所见所闻抒发所感。互相交流心得。(分小组进行)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项目化管理 篇6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策划管理

学生课外活动的策划主要是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总体构思设计和论证的过程。

1. 目标体系的建立。

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目标而进行, 活动以实现目标为宗旨, 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关键。在建立目标体系过程中, 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 高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二是高校培养方案与课外活动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三是目标体系的系统性、过程性、层次性。四是活动目标与活动管理目标关系。

2. 课外活动的设计。

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合理的布局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的过程。在课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培养性原则。在管理设计的过程中, 要始终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 将管理与培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管理各个环节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的培养而进行。二是需求性原则, 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 学生成长需要分析, 确定项目内容与形式。三是总体性原则, 是指要在时间, 内容、目标等方面, 统筹设计规划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四是项目化原则, 将学生课外活动作为一个项目, 运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与技术, 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3. 课外活动的评估。

课外活动项目评估是对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开展项目评估, 一是要建立一套从项目申报, 到项目审核, 再到项目答辩、论证和项目审定的项目评审制度。二是建立成员结构科学合理的评估小组。三是在评价时, 将活动价值评价与可行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给予分析指导。

二、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计划管理

项目计划工作是系统安排任务的集成。

1. 确定并描述为完成课外活动项目目标所需的各项任务。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界定为完成项目目标所要开展哪些工作, 明确这些项目的目标和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运用工作分解结构 (WBS) 技术对项目内容进行分解, 通过对项目工作内容的分解, 可以更加明确所要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 从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项目进程。

2. 对项目的时间做出合理安排。

一是要做到课外活动安排与教学安排协调有序。二是要按照最优化原则, 对各项子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 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3. 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

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就是保证项目中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部门与人去做。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一是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个人对项目组织的关系、责任、地位。二是明确项目组织与组织之间, 个人与个人之间, 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组织与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三是根据责任的大小, 任务的轻重, 组织的功能, 个人的能力与特点合理分解责任。

4. 项目的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按照项目制的组织形式构建团队, 项目制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资源的整合, 更增加了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的机会。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 组建项目团队。在确定项目负责人时, 注意对有工作潜力的学生进行挖掘和重点培养。建立课外活动项目人力资源库, 有计划, 分层次, 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三、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实施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施管理就是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计划付之于行动过程中的管理。

1. 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

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情况信息进行收集, 分析, 判断课外活动是否正常开展。项目跟踪是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信息收集分析而实现的。收集分析、信息, 一是建立访谈、观察、报送、汇报等信息收集的规范模式与途径。二是明确项目团队成员在信息报送中的职责。三是通过对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 对于项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2. 课外活动的控制管理。

课外活动的控制就是采取措施, 保证课外活动沿着预期目标发展的过程。实现控制目标一是要树立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 标准意识, 质量意识。二是认真做好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 重点控制应对影响活动的内外部因素。三是事前控制为主, 事中、事后控制为辅, 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四是调整计划中不切实际的部分。

四、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评价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后项目评价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活动项目的目的、完成情况、效果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评价管理总结经验教训, 并利用评价所产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活动管理水平。

1. 目标评价, 它是评价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目标实现的程度。

在进行目标评价时, 一是要检查预定指标在活动的运作过程中的实现程度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对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二是要检验和评价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一些活动的原定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分析评价, 找出原因, 为以后的活动制定目标时提供经验和依据。

2. 过程评价, 它是对活动项目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工

作与原定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过程评价时, 一是按照项目活动的周期, 对项目策划、计划、实施、收尾各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二是由于课外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是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协作完成的, 因此特别重视各阶段, 各环节衔接部分的过程评价。

3. 影响评价, 它是指对活动项目所产生的影响而开展的评价。

课外活动影响评价可分三个部分, 一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校园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产生的影响。二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项目团队成员思想、行为、态度、知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三是评价课外活动活动对于一般参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4. 总结评价, 它是对活动总结工作进行的评价。

在总结评价中, 一是要评价总结工作的组织安排, 总结方式。二是要评价总结工作是否对开展的课外活动项目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了正确、深入的分析, 是否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王长峰, 李建平, 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杨坤.大型活动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峡, 康健, 丛立新, 高鸿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4]戴绍松.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管理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7, (1) :108-111.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7

一、课外活动教学的实施内容

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通过英语活动等有效的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

1.在生活中学习英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学习语言。教师可以留一些开放型作业,让学生收集一些名人名言,或积累电视节目英文名称,收录英语广告。也可通过“Daily English”——黑板上的一角,学生轮流值日,每天抄写一句英语,从而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写周记,也可通过电台、网络等多种手段记录日常用语。当教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访问调查”,寻找他们的访问目标,如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从而记忆单词、熟悉句型。

2.在娱乐中拓展思维。在课外活动教学中,娱乐活动有歌曲和歌谣(Songs andChants)、讲故事(Stories)、游戏(Games)、创造性手工制作(CreativeActivities)等。

(1)歌曲和歌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感受,同时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歌曲和歌谣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练习英语语音和节奏,巩固语法与词汇,而最重要的是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余生活中,可通过小组合作排练一些小诗或儿歌朗诵节目,为学习英语开辟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2)讲故事。它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三只小猪”的故事,通过组员的互相合作,用图片、动作、手势等串成一个故事,增强了趣味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3)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复习,心情愉快,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如学生以小组形式组成家庭,以玩具、食品、动物、文具等主题来训练句型。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任务,把复习的内容编成问题并制成卡片,学生在游戏中回答卡片上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4)创造性手工制作活动。这类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英语口语交流,制作与复习内容相关的手工品。如制作“衣着钟”,配上指针,在钟面上画出各种衣着的图画,运用“What are you wearing today?”“I am wearing...”复习巩固知识。该活动能帮助学生学习或复习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某些句型。

3.在良好的英语气氛中巩固知识。为创造一种亲切、友好、松弛的学习氛围,课内外环境的创设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教室还是家里,用英语表示物品;在课余时间播放儿童英语歌曲;建立英语角,把学生的手工制品和喜爱的装饰品一一陈列;提供英语少儿读物,当学生闲暇时翻看欣赏或讨论。通过以上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二、课外活动教学的意义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能力和意识,既是教学的结果,又是教学的条件。课外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把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力量全部吸引到教学中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激起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自我的主体能力和意识日益增强。

2.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要在学校教学方面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求异的方式。”即要注重发散性思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而课外活动教学的丰富内容与多变形式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学生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中,在无意识状态下学习巩固知识,此时,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

4.有助于文化意识的渗透。著名英语教授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作为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它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生活。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西方文化,体会语境。结合课内课外,使文化意识深深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交流与生活中,这是习得语言的必要途径。

5.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人有交往的需要,只有交往需要的满足,才能避免由孤独寂寞而产生的焦虑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访问调查,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交往的必要性。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情境和实践性任务使教学达到交际化,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才不会变成“语言的接收器”或“语言操练机器”。

XX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 篇8

XX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为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我校特拟定此阅读计划。

二、方法与措施:

1.强化阅读指导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

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老师上好推荐课,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等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推荐。

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读后叙述、交流评论、表演展示等。

2、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内的阅读资源,学生互相借阅。广交书友。

3、师生同读一本书,尽力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书籍记载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读中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

4、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举办 “读书节”,邀请家长和师生共同参加诸如名著欣赏讲座、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阅读交流活动。组织“书香班级”、“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注重考核评比

尽可能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的课外阅读档案。

三、具体安排:

1、创设浓郁的班级阅读氛围。利用好班内空间,建好班级阅读文化等。

2、发动学生,充实班级书橱。

3、向学生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4、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一本书。

5、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6、利用向学生推荐中华读书网、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等阅读网站,引导我们学生学会网上阅读。

7、定期开设“语文名著阅读讲座”或“名著欣赏讲座”。

8、每学期举办两次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XX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

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建设有品位加特色的“书香校园“为落脚点,树立大阅读观,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引领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一、活动 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班级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二、活动构想: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建立组织

组长:李秀萍 副组长:王小蒲

组员:各科语文教师

四、具体措施:

1、时间落实。我校各年级每周开设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并列入课表,专时专用;每天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30分钟。

2、保证阅读数量。要求一、二年级采取听读和自读结合的做法,每期要保证学生读1本书;

三、四年级学生每期至少读2本书;

五、六年级学生每期读4本书。

3、各班建立组织。各班建立班级读书会的组织机构,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书友队,设队长一人,要为书友队取个别致的名字,想一句读书口号。

4、各班建立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及学生自愿订阅的图书,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

5、活动落实。“自信来自鼓励,习惯决定人生。”我们定期开展一些班级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乐在其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予以公布表扬表现好的学生,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会逐步学会自学,审美、想象、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阅读的方法指导也是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是精心备课。

7、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是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是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是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8、建立家长联系卡制度。课外阅读,就其形式来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因此与家长配合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方法要以适度为准,同时要以学生同意为前提,根据学生的读书需求来进行,否则,效果则相反。

9、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每期开展一次读书日活动,通过活动,家长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掌握学生读书的爱好,学生也在家长面前充分展示了读书的“才能”,提高了读书的兴趣。

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建议书 篇9

一、少些功利色彩,注重兴趣培养。

1、转变观念,少些功利色彩。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要努力转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课外阅读意义的片面认识。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阅读与学习的延伸,课外阅读的直接目标应该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能较好较快的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学得更快,学得更好。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我们必须明白,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同样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阅读与领悟。因此,课外阅读,绝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简单地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作为老师,或是家长,绝不能把它当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是学习成绩的制胜法宝。

2、低要求,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第一步。因此,老师要努力当好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者。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开始之初,我们务必要降低课外阅读的要求,不要附加太多或是太难的任务,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由电视屏幕吸引到课外阅读上来。让学生开始阅读时,只要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只要不是明显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都可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就容易被书所吸引,产生读的愿望,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必将有利于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整合多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

课外阅读不可能是学校(老师)或是家庭单方面的行为,必须整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农村小学生无书可读是课外阅读的一个最大困难。因此,无论是学校,或是家庭,都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一些适宜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花费不一定要多,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就行。班级要建立图书角,开辟读书园地,学校要全面开放图书室,提供读书时间,让学生随时有书可借(换)可读,有条件的家庭为学生提供书房、书橱,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场所,实现家校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2、师长示范,引导课外阅读。期望于不好读书的人培养出好读书的人,那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他们的老师(包括父母,因为父母是他们的第一启蒙老师),应该为他们树立热爱读书的榜样,当好学生的陪读员。在学校,可以倡导师生共读一本书,在家庭,可以倡导亲子阅读,用师长的示范来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外阅读活动,促进课外阅读。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作为课外阅读活动的实际组织者,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软环境,吸引学生们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

三、注意意志锻炼,培养能力习惯。

1、配合课堂教学,加强方法指导,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航员。作为教师,必须将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上创设宽松的环境,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读、思考、想象、质疑、批注、讨论、交流、书写、记忆,还应该结合课堂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向他们推荐适宜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外读物,并当好点拨者和讲解员,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活动中。语文应当如此,其它诸如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等课程也应当如此。总之,尽可能让学生博览群书,使学生课外阅读向广、精、远发展。

2、适当指令强化,培养阅读的意志品质。有调查表明,如果学生能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一小时左右,效果将是十分显著的。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意志品质普遍较差,不能持之以恒,阅读积累很少。如果信马由缰地任由学生课外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品质的。根据小学生意志品质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发展特点,在中高年级,我们可以通过逐次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逐步提高阅读要求的办法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志品质,增强注意力持久性,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平均每天达到1小时左右(不超过1.5小时为宜),提高课外阅读量。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10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活动 有效性 综合素质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就是指的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即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教学形式。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都是有效实现教育目的重要教育形式,但课外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尤其自身的特点。课外活动具有较高的自主性。组织者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随时随地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受教育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实际的需要,自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的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开展、规模、时间、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灵活确定。另外,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外活动中,受教育者直接动手,亲自参与、组织、设计的各项实践中,从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

课外活动在整个小学教育活动中,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小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通过实践,并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能够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小学生个人的志趣、爱好、特长以及各种才能都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同时,还是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一个极好机会。总之,通过课外活动的一系列形式和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如何有效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外活动应紧密联系教材知识,溶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

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小学生阶段是获取知识的启蒙教育阶段,所以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根本,所选活动的课题要有一定知识容量,应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阶段,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研究后获得知识,以达到课外活动预期的目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的一个有益补充,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课外活动中能使小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另外,课外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多选一些能够为实际生活服务的项目,以使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实用性技能。这三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课外活动中应注意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不能顾此失彼。

2、课外活动中应注重地培養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应当主导整个课外活动,甚至包办代替,剥夺了小学生的参与课外活动的自主权和主导地位,而教师应当发挥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工作,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外活动过程中,鼓励小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再加以引导,注重学生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3、合理安排课外活动,调节好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外活动就像一把利剑,课外活动的确有许许多多的方面是值得小学生好好利用的,但如果他们利用不好,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影响小学生的学业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小学生过分迷恋电子游戏机,最终走上不归路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教育者应当要抓住课外活动的积极因素,抓住利剑的剑柄,让课外活动能在小学生的手中挥洒自如,为小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抑制课外活动的消极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中能够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成长。另外,课外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过长时间的课外活动会影响小学生大脑的休息,课外活动的时间不应该安排在饭前或饭后,因为剧烈的课外运动会影响小学生肠胃的消化。总之,作为教育者应当合理安排课外活动,调节好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4、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

学校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好宣传组织工作;配备指导教师,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为开展活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购置必要的物质设备。学校在组织课外活动中,要依靠全体教师,尤其要依靠班主任和有专长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同时,还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学者、专家、科技人员和具有专长的家长来校辅导。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学生会、班干部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特别在春游、秋游和野炊等课外活动中,作为班干部和科任老师要精心组织,严肃活动纪律,防止学生在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5、学校、家长紧密联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在学校中,学生的活动主要靠教师引导,校外就要依靠家长了。在校内,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探究,老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鼓励,经常问问学生的活动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及时的引导,不要让小学生因为碰到了难题没有及时得到帮助而丧失了信心,最后放弃活动项目。在校外,学生活动需要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购买实验器具等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求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和鼓励才能有效的发挥课外活动队小学生的积极影响,学校和家长的紧密合作得到落实了,为小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活动环境,就能使活动的内涵更为深厚和丰富。

参考文献:

[1]栗钢锤.浅议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J].神州,2012(14).

[2]钟国良.从活动中体验数学,从实践中领悟数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2).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形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 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利用课余体育锻炼的本质特点。在这里的健身性是指体育活动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2. 娱乐性

娱乐性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课余的、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非强迫性的体育活动。娱乐性是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就很难持久地进行这类活动。

3. 全体性

课余体育应是体育教学课的延伸,当然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4. 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体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特点。

5. 灵活性

灵活性指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的特点。在追求健身目标上,一个人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是可以多样的。

6. 艺术性

当前,艺术,特别是音乐、造型和舞蹈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中配以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体更健康。这种特点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益处与吸引力。

二、组织与管理

1.“两操”

坚持开展“两操”活动。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两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并起到增强体质和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接受自然力锻炼,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造就校园严肃、紧张、活泼的良好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课间操组织形式的改革。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应围绕课间操的目标,根据季节、气候、学生人数、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体育活动、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为主,采用单操轮换模式用音乐和操型变化调控;春、秋两季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冬季以分组活动为主,增大活动量。

2. 业余运动队训练

加强专项运动队的训练,在开展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应集中挑选在某一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以提高本项运动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各班培养一批体育活动骨干,以促进各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又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特长生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分别介绍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做到对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各项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以进行综合管理。

3. 体育竞赛

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竞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

4. 俱乐部

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纪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 体育节

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提高之后,渴望竞赛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为此,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课外活动所设项目均列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体育节的气氛更为感人,整个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情绪亢奋。由于体育节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项目的自由,因而热情更高,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使学生们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只要中小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学生锻炼的时间得到保证,“阳光体育工程”就能够得到落实。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快乐,从小就养成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了落实“阳光体育工程”,中小学在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12

摘要:本文对东莞市厚街镇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指出东莞市厚街镇小学学生对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现实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求更好的完善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东莞市厚街镇;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1前言

小学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权重内容,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起始点,也是保证小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运动量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环节。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和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培养未来体育特长生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东莞市厚街镇10所小学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300人、女生3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向10所小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2份,回收率97.7%,其中有效问卷582份。

2.2.3实地考察法:对东莞市厚街镇小学生对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认识、参与动机、参与时间和次数以及活动条件进行考察。

2.2.4访谈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各个学校课外活动的具体情况。

2.2.5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小学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13

小学生课外活动课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有些班级甚至把课外活动课当成自修课或作业辅导课,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整日与作业为伍,一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把国家法定的体育活动时间给侵吞了,窒息了学生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愿望。即使有活动课时间,有些班级的课外活动课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场地、器材很难得到保障;女同学三三两两堆在一处跳皮筋,男同学则在校内四处乱跑、乱跳,或三五成群玩纸牌和玩具等,无任何的章法可言;

五、六年级的同学则有踢足球、打篮球的嗜好,在每一次的活动课中均以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而告终。

一、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

基于上述的调查情况,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诊断,了解到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的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步构建了小学生课外活动课管理基本模式。我们以兴趣活动小组为依托,以业余训练为重点,形成了以课外活动课为基础、以自愿选择活动项目为基础的课外活动课新模式,使小学生课外课告别了原来“放任、自由”的状态。

我们构建了课外活动课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学校行政主管任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为成员的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责成各班制定课外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要求班主任、体育教师准时到位,按学校要求组织课外活动;每周检查并公布活动结果,期末汇总。考核结果与班级评优标准,与优秀少先队、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挂钩,以此促进了课外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二、体育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我们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暨素质运动会,每学期举行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每月进行各年级体育单项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家庭运动会等,既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实行体育组教师负责制,将各年级每周两节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场地、器材等组织与监督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走高跷等;有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提高活动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和比赛,如球类、接力赛、棋类等;有以增强体能和技术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如田径、体操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和老师创编一些安全可行、活泼有趣的体育游戏、健美操等等,做到每天有活动、每周有比赛、每月有年级体育单项赛、每学期有全校性的体育比赛、每学年有大型的综合素质(田径)运动会。这样教师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通过以获取直接经验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满足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体育课外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

课外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构建课外活动课的操作体系和管理模式,促使课外活动课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课外活动课的组织领导。具体要从四个基本层次着手:首先,应将课外活动课的组织纳入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将它作为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少先队等团体的宣传鼓动作用和组织作用。第三,要特别重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应将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列入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并经常检查督促。最后,要注意发挥各类学生体育协会和学生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的作用。层层选拔,挑选出一批身体素质好、符合比赛年龄、基本技术较好的同学成立校各级运动队,利用课外活动课、每天放学时间和双休日进行强化训练,邀请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名家定期来校指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应尽量使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交替进行,更好地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程。要建立课外活动课的常规,其内容可以包括按时借用和归还体育器材、预防伤害事故、开展检查评比等。要加强计划安排,以确保课外活动课正常而有节奏地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心怀感恩作文600字下一篇:公司信息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