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2024-10-22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通用16篇)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1

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课堂教学常规,使课外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从而提高学生。

一、学科兴趣小组组织

1、学科兴趣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任课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每个兴趣小组成员不超过25人。

2、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由教导处研究决定。

3、学科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在学期初需制定全学期的兴趣小组计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活动地点,计划须交教导处备案。

4、各学科指导老师要认真备好课,保证活动的质量。

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

1、兴趣小组负责教师课外活动前,要让各班组员了解活动内容。

2、在活动中,各组要认真开展活动,领导检查组经常进行检查,记载活动情况。

3、活动时任课老师必须到位,有主题有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开展活动,并作好活动记录。

4、组织好活动的开展,避免活动中出现学生体伤事故及打架现象。

5、二课活动努力取得成效,学校将在期末前后进行二课展览;

6、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比赛。为迎接比赛,适时加大训练力度,争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课外竞赛活动

1、学科竞赛活动应加强计划性。各教研组应根据全国、省、市竞赛活动情况及本校实际列入教研组工作计划,并报教导处统一安排。

2、竞赛选手要经过挑选,认真进行培训。辅导教师由教导处挑选工作负责、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

3、竞赛优胜者和指导老师按学校奖励规定给予奖励,并公布表彰。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2

一、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是新时期下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助推器”,尤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各种活动。”2005年团中央制定《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草案)》 ,规定青年志愿服务范围和相关保障措施。在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凸显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激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品行,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涵。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加强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联系,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大学文化氛围与青年文化的建设,积极努力营造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的显著特点

1、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内容的时代性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内心有巨大的冲击力和感召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请青年一代增加了信息量,同时带来的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技术。通过网络活动的内容、方法;工作开展的前期、后期;以及活动的走向和意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启示。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既节约成本也大幅提高服务效率。在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更能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时代特征。在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应着眼“时代性”,充分认识到时代性的内涵,帮助我们在制定和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切中根本,突出特色。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内容的丰富性

在团中央的号召下,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在高校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青年一代的时代特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塑造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推进地区内思想道德、知识、文化与技术等的普及与实践。“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制度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实践工作的重要内涵。

3、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内容的可持续性

志愿服务是推进大学生整体素养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可持续性作为服务活动的一项基本认识,将志愿服务工作有机开展起来。结合大学生群里的共性和特殊性,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诉求,联系地区实际,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宗旨,形成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建议

1、提高认识,将志愿服务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志愿服务一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培养广大青年成才过程中良好的教育方式。学习和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理念,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能与中国梦伟大实践完美融合,赋予志愿服务活动以时代精神。

2、完善管理与服务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和健全注册机制;还要制定和完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以及相关的权益保障机制;从思想和行动上共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提升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激发奉献热情。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环境,建立长期稳定合适的软硬件条件,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加强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提升志愿服务的管理系统。

3、组织志愿服务类培训。在制度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组织规则与培训。目前大学生志愿组织仍然较为分散,在活动的准备和实施中会造成人力及物力的极大浪费。为避免志愿者组织效率低下,专业性不够等问题,适时对志愿者团体进行沟通技能、组织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募捐技能等内容的培训才能切实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组织规则与类别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开展活动。

4、发挥优势,凸显特色,保证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首要凸显的就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朝气。制定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努力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积极开展优势活动,将活动的设置与制定长远化、持续化,增强志愿活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体系,通过多类别、多方向的制定志愿活动,提升活动的总体内涵和价值。“努力拓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的领域,除了鼓励志愿者参与目前政府倡导的活动外,应当鼓励高校志愿者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组织参与与政府重大发展有关的环境项目、经济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参与由国际组织资助的重大项目等,以此来增加发展的效果。”因此,在探索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的过程中,学校鼓励同学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开展敬老助老,义务授课,社区宣讲等活动。

用制度管学生,用活动教育学生 篇3

一、从建立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入手,抓实常规管理

“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先后制定“自行车管理条例”“卫生包干区管理条例”“教室、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安全守则”“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六个字:先知、恒行、自律。先知:新生入学前,把所有的规章制度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并在为时七天的小学初中衔接军训,以讲座、看录像、测试等形式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恒行:在抓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性、连续性原则。坚持每天对校园一日常规(纪律、卫生、出操、自行车停放、文明礼仪)逐项进行检查评比,天天反馈,周周公布,月月总结,这样全方位持之以恒地抓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养成习惯。自律:自觉遵守纪律,自己规范自己是我们最高层次的要求,学校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德育实施制度,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二、从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入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德育过程中矛盾转化的自觉性决定品德形成的深化,只能靠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使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有:首先为增强法制观念,学校定期邀请法制教育报告团、法院、检察院、司法局领导作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开设案件聚焦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举行知识竞赛、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劳动观念,我们把教室、宿舍、公共厕所、绿化区的卫生工作交给学生承担,要求各班责任到人,做到班上事有人做,班上人有事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在交往中产生道德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校结合重大纪念日、节日以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礼仪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四项专项教育,开展“我为学校(社区)做实事”“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建设一流中学”“激扬青春文字,传承‘五四精神”“寻访抗战老战士”“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等系列活动,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访问、街头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完成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要使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用细心、耐心、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氛围,引导他们做一个健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生集体外出活动报批制度 篇4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落实新课改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对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特制定报批制度。

1、对学校任何班级的班主任和教职工不得私自让学生外出参加社会活动,如根据实际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外出进行的实践活动,由指导教师写出书面材料、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报学校校长批准后方可进行。

2、学生外出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必须报镇中心学校批准。

3、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外出参观,春游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拟定详细活动方案,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4、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外出活动,学生健康体良测试、理化加试试验,中招考试和平时各种竞赛活动,都必须按上级在安全方面的各项要求去做,切实组织好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教育,并签定安全责任书。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5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校特制定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制度

一、明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原则

(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树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学会交往,承受挫折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三)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指导性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安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和单位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

二、落实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和途径

(一)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有计划的活动为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实践场所,重在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含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以社区和基地为实践阵地。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保证。

(三)学校要善于利用资源,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有关场所的作用,挖掘地区资源的潜力,逐步建立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需要的实践基地,规范现有的基地。

(四)学校在落实文件精神时结合实际,与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与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各班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途径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出发,以素质教育总目标为依据,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切实予以保证。学校还应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争取家长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三)学校要组织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把各种成果和建设性意见推荐给有关部门,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鼓励和保护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1-9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制度 篇6

一、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活动场所、线路、交通工具、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性,尽量以就近、小型、安全为原则。能不动用交通工具的尽量不动用。一般不要组织出市区或辖市的春游、秋游和夏令营活动。

二、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必须经学校领导批准,并切实做好组织工作和安全防范工作,制定周密计划,落实岗位责任。组织学生出市区集体活动,必须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三、外出活动前,要向学生提出安全保卫要求和注意事项,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

四、组织学生活动使用交通工具,必须与承运单位共同落实交通安全措施,严禁车船无照运行、带“病”运行和超员运行。学生活动组织者,要负责对交通工具安全性能的监督。

五、到游览区、游乐场等地方活动,一定要注意其合理容量和场所、设施的安全性,防止挤压、倒塌、跌落、溺水等事故的发生。到山区活动要防止山火、翻车、迷失、摔跌等事故。室内活动特别要重视消防安全。

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必须坚持安全、无毒、无害和力所能及的原则。要加强劳动组织,重视劳动保护,教育学生遵守劳动规则。

七、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其他各类社会庆祝活动原则上也不组织学生参与,个别确需在校生参加的,须经校长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严格控制人数,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安全。

八、组织学生活动的领导、教师应切实负起安全责任,学生应自始至终在领导、教师的带领和保护下开展活动。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7

一、明确对带教教师的要求

带教教师是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 是新教师离开校园后的“领路人”, 是推进新教师不断发展的“合作者”, 更是促使新教师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点与风格的“推动者”。因此, 我们强调了对于带教教师的三点要求, 以体现带教教师的“阳光”特质, 并充分保证带教教师能向新教师传递我园“阳光”校园文化的精髓。

1. 真诚沟通。

真诚沟通主要传达一种“我向信息”:向被带教者敞开心扉, 表达自己观摩后的实际感受, 并体谅新教师所处的境地, 传达与新教师共同承担责任的意愿。真诚沟通一要倾听, 二要提问。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专注的眼神、非语言信息传达对于被带教者的接纳与尊重。提问促使被带教者思考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什么, 并简明扼要地把观点及对它们的理解复述出来。

2. 积极关怀。

对于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关怀意味着:首先, 带教教师要善解人意, 敏锐地感受和觉察被带教者的情感、利益与需要, 及时发现他们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其次, 带教教师要把被带教者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 当做自己的事, 想人之所想。最后, 带教教师需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被带教者, 相信他们自己有改善和成长的潜力, 并能选择恰当的关怀方式。

3. 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带教教师一方面需要有对情境问题的洞察力, 另一方面需要寻找相关理论解释问题, 联系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抓住问题实质, 形成有效的改进方案。

二、梳理带教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指导”作为教育工作的专门领域, 不同于“管理”“训练”, 鉴于此, 带教指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使被带教者和带教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伙伴关系。

1. 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

带教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需要以身作则, 从每一个细小之处显现出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成为被带教者的榜样。

2. 严格要求和积极关怀相结合。

严格要求被带教者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 同时积极主动地为被带教者出谋划策。执行带教指导活动管理时, 自上而下严格要求, 进行活动实施探讨时, 自下而上积极听取被带教者的想法, 形成平等的、民主的研讨氛围。

3. 理论指导和临床指导相结合。

带教教师要借助幼儿发展心理学、幼儿认知特点等相关理论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根据教学问题的不同, 学科领域的不同, 指导对象的不同, 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 相机而行地进行临床指导。

三、规范新教师带教工作的管理细则

1. 带教教师需履行的义务。

(1) 与被带教者协商, 制定详尽的带教计划。 (2) 根据被带教者的日常表现进行诊断, 共同制定新教师个人发展四年规划。 (3) 采用“单周一看, 双周一上”的组织形式, 新教师单周观摩带教教师活动, 双周自己组织活动请带教教师指导, 每周完成一次听评记录。 (4) 根据临床指导流程图所示 (见图1) , 使每一次的听评活动形成系列, 层层递进。并且, 听评活动不局限于教学活动, 牢牢把握“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

2. 带教教师享有的权利。

(1) 享有每月相应的带教津贴, 如期末考核成绩优秀, 还可享受一次性奖励 (奖励分成四个档次) 。 (2) 获得园方发放的带教教师聘书, 认定为新教师的带教指导者, 在参与园骨干教师、园学科带头人的评聘时将获得相应加分。

3. 带教工作指导意见。

园方通过对新教师发放问卷, 组织新教师和带教教师分别座谈, 综合分析新教师的需求以及带教教师在带教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对每月的带教工作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并要求新教师与带教教师对指导意见进行补充完善, 对于带教成效有相应分析记录。以九月份指导意见为例 (见表1) :

(说明:请根据被带教者个体的情况调整带教内容。带教记录主要反映带教实施成效、发现的问题, 并在后续带教中对内容有跟进调整。)

4. 带教指导活动的评价。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8

客观现实是,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着独生子女特有的弱点: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意识淡薄,自私,任性,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缺少人生目标等等。而且,社会上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而单亲子女在人格的健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如果我们的教育再跟不上,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搭建平台,让孩子自信自强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孩子们在求学路上,要面临一个个严峻的考验,自信会帮他们懂得那种奋斗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求职路上,也要面临一个个残酷的挑战,自信会帮他们树立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所以,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基础。

我们在年级、班级设置多个小干部岗位,健全的班干部竞选及少先队轮值制度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给每个学生创造为班集体、为学校服务的机会,并及时表彰鼓励,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建立自信、不断自强。

在学校组织的元旦庆祝、运动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从活动的发起、策划、组织到评比,都会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扫除,或一种礼貌行为,都能得到集体及时的肯定认可,久而久之,每名学生都会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还能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二、创设环境,让孩子合作竞争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与合作交往。要使孩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校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感受竞争气氛,在少先队及班级建设中引入竞争制度,比如队干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办法、纪律竞争制度、卫生竞争制度等。

同时,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建立学习小组,并一直在强化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组织,合作学习时组内交流、反馈、汇报,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当中小组间也有竞争。校内一些集体活动,如社会实践等,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组长采取选举法,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善于和同伴合作,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喜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将合作与竞争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完善制度,让孩子有责任感

我们建立了年级公约、班级公约,小干部工作要求等,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并建立评价方案,学期末进行优秀小干部、学习标兵等的表彰,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并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做好份内的事,争做份外的事,让孩子敢于担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丰富活动,让孩子张扬个性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一个达到了个性化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充分地达到平衡与统一人格的人,而一个始终认不清自己,读不懂世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充分个性化的人的。加登纳的关于智能的发展的理论提出:教育不应当脱离实践。

生活即教育,活动即课程,只要有一个闪光点,就要让它成为今后人生成功的支点,通过活动,把学生的优点扩大,让学校成为孕育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是收获的阵地。例如文学社组织“感恩”征文活动,促使“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长辈、感恩同学”的优秀品质形成。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探究活动,张扬有钻研精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功打下基础。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发挥有绘画、音乐、体育能力学生的特长,为他们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平台。同样也让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增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我相信在充满理智和爱心的环境中,发挥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生的人格一定能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步步升华。而拥有了健全、健康人格的学生,必定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9

l、组织留守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安排,严格的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2、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一定要严格审批制度,从严组织、精心安排、防患于未然。必须事先报告主管部门,制订好活动方案、安全预案等,并明确安全管理措施和责任人。经上级领导同意后方可外出。

3、参加活动前要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不安全的地方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严禁组织学生前往。

4、留守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组织者应落实好安全管理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每班必须配备至少两名教师组织好学生开展活动。

5、组织留守学生校外实践活动,途中要注意车辆交通安全,严禁超载带人带物。留守学生集体活动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状态应当保持良好,严禁无证、无照人员驾驶,严禁明伦超载运行。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10

学生活动制度

传媒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学生活动制度适用于分团委(学生会)各种例行活动、工作任务,例行活动、工作任务过程中同时执行下列规定:

传媒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每位成员在活动、工作时,视情况佩戴本人挂牌。严禁、将挂牌转借、丢失,严禁利用工作证做出有损传媒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形象的事情,一经查出,严惩不怠。视工作任务穿着会服或校服。凡在工作中女生禁止穿着长短裙、超短裤等不得体服装,男声不得穿无袖装,男女生均不得穿着拖鞋。

必须认真负责的完成工作,不得拖延,所有学生会成员应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调配,积极完成手头负责的工作。

在举行学生会例行活动和工作任务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地方:

1、工作要注意程序,按程序办事,不得越级;

2、工作讲究方法,要有效率;

3、完成工作后要及时汇报;

4、经过讨论后的工作计划或立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5、因为工作失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学生会成员逐级报由副部长,部长,主席团。酌情处理。

传媒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11

一、主要做法

中评协《评估行业“优质主题年”活动方案》(中评协[2010]126号)[以下简称“方案”]下发后,山西评协立即向分管厅领导汇报,开展相关调研,并于2010年8月23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再次认真学习“方案”精神,联系实际讨论,最后形成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方案”的思路与办法。

(一)抓难点求突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展“优质主题年”活动的难点也在于刚开始,活动不易被理解,有些评估师、机构以至协会的同志不重视,或者口头上重视但实际行动不重视。对此,我们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使这一难点有了突破性进展。一是要求在机构与协会两个层面设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优质主题年”活动领导组,并以此为据进行考核,成绩进入综合评价指标分值中,并在年底评优奖励;二是充分利用山西评协网站、会刊与信息宣传体系广泛报道评估师、机构与协会在“优质主题年”活动中的相关信息、经验、效果等,为行业开展优质主题活动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三是积极开展“优质主题年”活动调研,要求协会各部门深入机构,深入一线,调研优质主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支部、好党员、优秀机构、优秀评估师的事迹等,并对此分类,择优进行奖励;四是在优质活动成效突出的评估机构召开现场经验交流推进会,让典型引路,扩大优质主题活动在评估师、机构、协会以至行业中的引导宣传效应。

(二)抓示范求推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展“优质主题年”活动中,我们树立一批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优质评估机构、优秀评估师、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等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并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示范推广工作。一是在充分调研、摸底分类的基础上,协会下发《关于命名山西省资产评估行业文化建设等示范单位的决定》(晋注评协[2010]10号)文件,对荣获“优质服务”示范单位的山西嘉正、山西中晋等八家评估机构予以命名表彰;二是邀请省财政厅分管厅领导牛成毅、省评协会长张庆华为获得“优质服务”荣誉称号的山西世信、山西大地等评估机构授匾揭牌;三是隆重举办“优质服务迎三八”论坛,让荣获综合评价2A以上等级的优秀女评估师围绕优质服务主题活动,畅谈各自的认识与体会,并在“发挥女性优势、效力优质服务”的横幅上签名表态,以明心志;四是积极推荐优秀评估机构、优秀评估师、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与个人,并在有关会议上表彰奖励在优质主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机构、党员或党支部。

(三)抓制度求长效

制度建设具有长效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我们在开展“优质主题年”活动中也注重抓制度建设,力求优质主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在《“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中增加了优质主题的相关内容,为“十二五”期间资产评估行业评估师、机构、协会开展优质主题活动和党员、党组织进行创先争优提供了规划依据;二是结合我省评估行业实际,在财政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全省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实施意见》(晋财注[2010]23号)中,对今后开展优质主题活动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三是出台体现优质主题精神的《资产评估机构参与财政绩效评价指引》和《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炭企业重组资产评估指引》两个协会文件,规范和提高评估机构与评估师在绩效评价与煤炭企业评估的执业行为与优质服务水平;四是在《山西省资产评估行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晋注评[2010]43号)中,把优质评估作为全省评估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抽象提炼出“诚信、优质、创新、敬业”八字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求全省评估机构与评估师在执业实践活动中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从而塑造山西资产评估行业的良好文化形象。

二、初步成果

通过以上“抓难点求突破、抓示范求推广、抓制度求长效”等方法,我省资产评估行业“优质主题年”活动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资产评估行业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全省资产评估行业收入2.049亿元,与2010年1.5546亿元、2009年1.4085亿元相比,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8.87%、10.37%。二是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执业质量检查31户评估机构执业质量,其总分与均分明显高于往年。三是各类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山西儒林评估成为国际ISO9001体系认证机构,中和谊评估的“优质岗位练兵比武”,山西中晋评估公司全面推行优质管理等都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四是各类优质活动先进集体与个人受到表彰。2011年,山西大正、山西大地等评估党支部、山西中新评估公司宋丹等党员分别受到山西省委、省直工委表彰,张力生、张瑞芳等18名评估师分别荣获中评协“金牌会员”、“第二届优秀评估师”和省评协“优秀评估师”荣誉称号。五是评估行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贺邦靖会长、刘萍秘书长等领导到山西国元、山西中审华晋党支部调研,并为之题词;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付思和、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省委组织部部长汤涛等领导到中强、中审华晋党支部召开“创先争优”现场会,并先后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近千名参观人员。六是协会工作得到有关方面初步认可。率先出台评估收费标准、创新性地形成“财政委托、评协组织、机构参与”的绩效评价格局与模式,尝试进行大面积竞争上岗、择优选聘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发绩效评价软件,提升服务财政质量等,都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特别是省评协多人荣获财政厅“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务工作者”荣誉,省评协也获“财政厅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其中有些工作还受到省直工委、中评协等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优质主题年”活动,对于我省资产评估机构做优做强做大,做精做专做特,对于提升评估师的执业能力与水平,提升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对于全行业实施“赶超跨越”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目标都具有深远的推动意义。

三、今后打算

2012年是我省资产评估行业“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将迎来党的“十八大”。为此,我们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优质主题活动与新的一年各项重要工作结合起来,再创评估行业优异成绩,为“十八大”献礼。具体讲就是“坚持五个结合,争创五个一流”。一是与评估行业党建相结合,争创一流创先争优业绩;二是与协会考培工作相结合,争创一流考试培训业绩;三是与拓展绩效评价市场相结合,争创一流绩效评价业绩;四是与全行业创建精神文明相结合,争创一流文明创建业绩;五是与山西评估会刊、山西评协网站、山西评估信息三位一体宣传工作相结合,争创一流宣传效应业绩。有思有行有绩才有品,有优有质有品才有牌,有信有效有为才有品牌。我们相信,坚持“五个结合”,争创“五个一流”能够成为具有山西特色的“五优品牌”。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篇1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想了解其概念, 可以将其进行分解, 也就是“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制度”等分开来看, 首先“制度”的涵义就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的规范, 也就是对所有的成员都要求共同遵守或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办事的规程, 他是一种稳定的、且周期性的某种行为的模式, 是对人们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的。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一般来说, 就是在现代的大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调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规范的体系, 主要表现在对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所指定的各种规定、条例和章程等的一定的规则, 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益补充。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标志性成果, 他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职能主要有: 服务功能、协调与规范功能、导向功能、依法治校促进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一) 服务功能

主要先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做的各种服务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服务的作用, 这样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以及多样性都至关重要。

( 二) 协调与规范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 比如与社会之间、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等的关系都要极致的处理, 大学生要自身去努力, 还要不断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协调功效, 这样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 三) 导向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为大学生可以营造一种内心积极向上的世界, 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导向, 使学生可以在大学的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可以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 四) 依法治校促进功能

学生管理可以将其进行法制化, 将人文与法制进行合理的对接, 不断的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化与程序话的法律保障, 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要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管理和约束, 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 尽量杜绝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等行为的发生, 要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 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时也要尽量晓之以理, 引导学生的行为, 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保障之下,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大学目标培养的实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完善, 才能更好的去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因此, 在改革与实施的过程中, 是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 要大力的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 要切身的对学生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合理的解决, 遇到问题时, 要不断地人文关怀, 让学生自我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二) 坚持公平公正

正义、公正与公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要不惜一切来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理想都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如若不能公正公平, 势必会引起秩序的动荡, 学生很难生活在和谐的氛围当中。

( 三) 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当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 不能一味的去约束, 应当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 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极大的发挥出来,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才能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 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完善, 要对不良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同时, 更要遵循原则适时的激励。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思考

( 一)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合理规定进行剔除

现在所使用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与制定当时的情况相适应, 但是社会在进步, 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统一, 就要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制度进行完善, 有些内容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合理, 这就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新的修改与剔除。

( 二)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缺位进行填补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是缺少德育方面、法理方面以及放权高校方面的内容, 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 这就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 来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缺位管理的填补。

( 三)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偏差进行修正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可学习并不单单指课堂的知识, 还包括其他的社会实践等, 所以要在教学体系的完善之上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贯穿于全过程。要时刻将全党全社会的长期指导下去紧跟时代潮流, 去顺应时脚步, 才能更加突出学校的自主权。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极大的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要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保持着法律化、科学化、人性化与民主化得到良好的促进, 就离不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效能, 这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 同时, 也是在新时期之下,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 同时, 又可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制度。我们要不断的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开展与深化, 建立与完善, 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成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3) .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13

1、学校出操集会铃响后,各班须在教室或走廊集中排队。

2、按学校规定次序依次由教师带领到指定地点集中,过楼梯须慢行不统一踏步,班与班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3、排队行进中集中注意力,不开小差,不讲话,保持队伍整齐。

4、在楼梯和到操场梯步处实行值周教师定点安全维护,确保学生安全规范地进

出楼梯和操场梯步。

5、出操集会结束后,各班应按规定次序进教室。

6、建立校内学生重大教育活动安全论证制度,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须报学校

学生课外活动制度 篇14

第一条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应至少提前30天向院团委提出活动意向,活动开展前一周填写好《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学生社团活动申请表》(附件)携活动策划书经指导单位同意签字盖章后递交学生社团联合会项目部,经学生社团联合会、院团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活动。

第二条 各学生社团应将活动申请表和策划书交至社团联合会。若活动牵涉赞助,应同时上交与商家的赞助协议。

第三条 学生社团联合会秘书处在接到学生社团上交的活动申请后应于当日转交学生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审批,审批通过后,于每周一、每周三上交团委审批。

第四条 学生社团联合会项目部对学生社团上交的活动申请需在三个工作日内就审批结果给予答复(含团委意见等)。

第五条 因为某些原因,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时间或地点与申请时的有变更、取消的,请提前告知学生社团联合会秘书处。

第六条 举办大中型活动时学生社团工作者应邀请院团委老师、指导老师、指导单位老师等嘉宾出席,并通知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及兄弟学生社团参加。

第七条 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总结,社团活动财务报表上交学社联相对应的部门,并及时归还所借财产,活动结束后其他应予以履行的事项(活动报道、成果展示等)。

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探析 篇15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内申诉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即大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过程中,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不服, 或认为学校做出的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目前国内法律法规对此方面的规定, 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相对具体的过程。2005年9月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对申诉权、申诉机构和申诉期限等内容有了明确规定, 无疑是这一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从实践情况来看, 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实施现状

学生的救济权利有诉讼权和申诉权, 申诉权是构建申诉制度的基础。《教育法》规定, 只有“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时, 学生才可提起诉讼, 可见诉讼权的行使是有限制的。而申诉是一种内部救济, 审查范围不受此限。只要学生不服学校作出的重大处理决定, 就可以进行申诉。《规定》实施以来, 学生的申诉权从制度层面基本得到保障, 但在实践操作中, 申诉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 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1) 制度建设: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申诉处理办法, 部分高校仅在处分决定书中提及申诉权及期限。

2) 受理范围:各高校存在差异, 但大致都是围绕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违规违纪处分进行的申诉。

3) 机构设置:《规定》要求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申委会) , 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在执行中, 部分高校名义上成立了申委会, 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不明确, 可操作性不强。

4) 程序方面:目前, 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申诉程序规定。有专门申诉程序规定的院校中, 一般都将申诉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受理-复查-作出复查决定。其中, 申诉的复查主要有三种方式:书面审查、会议审查和召开听证会审查。

5) 实施效果方面:通常学校会向被处理学生告知申诉权, 但这种被动告知并不能弥补学生权利意识淡薄的问题。

二、影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实施的原因剖析

(一) 观念上的偏差

从学校方面来讲, 一些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存在偏差, 认为学生申诉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权威的挑战, 认同学生的申诉意见无疑承认了学校处理决定的错误, 将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的高校一般都尽量“息诉”, 对学生的申诉通过做思想工作私下内部解决。

从学生方面来讲, 面对外界, 维权意识普遍有所加强, 但在校内, 却囿与学业的进展、成绩的好坏、奖项的评定以及最终毕业证、学位证等的着落等诸多顾虑, “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认为向学校“挑战”就等于自讨苦吃, 学校的决定对于自己来讲, 就是权威, 就是定论。

(二) 认知上的缺乏

按照惯例, 每当一部新的法律、法规或规定实施以来, 相关部门都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大力宣传, 甚至印制成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册以便广大民众周知。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各高校对申诉制度似乎是低调许多甚至避而不谈, 更谈不上大力宣传。不仅学生对申诉制度的了解和认知不够, 甚至有些管理者、高校教师都对这项制度的认知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层面。

(三) 制度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1) 新规定与旧规定、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冲突。比如申诉的受理范围, 《教育法》和《规定》对处分异议的申诉是一致的, 但对财产权、人身权的申诉以及对处理决定的申诉不一致。立法的冲突破坏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也导致实践中各高校关于申诉受理范围做法不一致。

2) 制度本身无法避免的滞后性。制度是永远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的, 这是制度自身的局限性。目前申委会的定性还不清晰, 申委会复查决定的内容和执行力还不明确, 一些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没有涉及, 如关于回避制度、公开审理制度、听证制度, 不仅导致制度本身不严谨、不规范, 更使诸多学生对规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 亟待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补充。

3) 制度的表达方式———文字的含糊性和僵化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之规定, 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 关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具体产生办法及在委员中的比例, 大部分高校无明确规定。有些高校名义上设立了申委会, 但没有具体办公机构或场所, 学生申诉诉求无门。有些高校将申委会挂靠在学生处, 而学生处正是处分的决定者, 申诉一说形同虚设。

三、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现实条件

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并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实施环境, 是申诉制度发挥其生命力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我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依法治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在高校的管理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制度环境来看, 我国已具备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宪法》第41条、《教育法》第42条、教育部《规定》等相关法律条文为其建立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基础;从实践上看, 学生校内申诉的实施经验和相关制度的日渐成熟, 为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际需求上看, 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学生矛盾纠纷日益加剧并升级, 校内申诉做为学校内部的行政纠错机制, 对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将校内申诉制度作为内部权利救济制度, 完善现有申诉制度, 明确申委会的性质、设置和组成, 赋予申委会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权限、明确申诉的受理范围, 有利于把纠纷消化在内部。

四、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努力方向

(一) 受理机构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申委会应该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基本原则, 同时还应当遵循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和回避原则。申委会具有独立性与中立性, 学生申诉处理权只能由申委会专门享有, 申委会行使处理权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 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在诉讼中, 回避是指“承办案件的司法人员和其他成员与案件当事人有实际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 不得参与本案处理的一项诉讼制度”, 学生申诉可以借鉴。它可以使有关联的相关人员合法退出该申诉案件, 可以消除当事人的顾虑, 保证申诉处理的公正性。

(二) 处理原则

为了能够公正、合理地处理高校学生的申诉案件, 申委会在处理申诉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自主选择原则, 即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并行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不对外公开原则, 保护学生隐私, 把对受处分的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申诉不加重处罚原则, 参照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不加刑”的规定, 可以使申诉人消除顾虑, 有利于保障申诉人充分行使申诉权;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由被申诉方就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举证;一次处理原则, 即对具体学生申诉的处理, 以申委会的处理决定为终局决定, 处理决定书下达以后, 申诉人不得以相同理由再次提请校内申诉。

(三) 处理程序

程序公正是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 在程序上,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知情权的保护。凡是进入申诉程序的案件, 都对学生的学业能否继续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学生知情权是否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申诉程序是否合法正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知情权, 体现在申诉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受理、复查、相关决定的及时送达以及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2) 陈述和申辩权的保护。申委会必须在决定作出前向学生问明情况, 给学生提供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并在复查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申辩理由, 以期把申诉过程和申诉结果透明化。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高校把这一环节通过口头形式进行, 不易留下证据, 一旦进入行政诉讼阶段, 学校负有全部的举证责任, 口头形式的陈述与申辩是无法得到法庭认可的。应当将这一环节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通过书面形式提交学校, 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陈述和申辩, 也有利于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有效监督, 真正实现程序公正。

(四) 申诉后的救济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方面完善申诉后的救济渠道:

1) 申委会不作为:申委会受理学生的申诉后, 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启动申诉程序, 也没有按照相应程序进行复查, 申诉学生可以就该不作为行为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申请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另一角度看, 学校启动申诉程序后, 应当与学生相互沟通, 避免因告知不及时而产生误解, 从而引发更多的纠纷。

2) 有关部门不作为:申诉委员会责令有关部门重新做出决定的, 如果有关部门没有执行或是做出与原决定基本相同的决定, 申诉委员会有权直接撤销或变更处理决定。申诉人有权申请申委会介入,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 申诉人的救济渠道:申委会维持原处分决定, 学生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的, 可以根据申诉权益的类型选择申诉后的救济方法:如果处分决定涉及人身权、财产权, 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提起申诉,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处分决定导致申诉学生身份改变, 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总之, 没有合法而高效的校内申诉制度, 必将使学生与高校的矛盾由小至大, 最终推向法庭、推向社会。在高校这样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特殊环境中, 小矛盾可能被管理者妥善解决, 也可能因没有校内的纠错机制而将影响扩大, 甚至演变为集体纠纷、群体性事件。建立合理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无疑是现代高校处理涉生纠纷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生民主管理的客观需要。

注:本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系统2012年调研课题《高等教育领域涉生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群英.大学生权利与高校管理权冲突及其法律救济制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刘爱东.高校教育惩戒权与大学生权利[J].法学理论, 2003.

[3]胡华秀.普通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透视——兼论学生权利救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胡锡庆.诉讼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反思 篇16

2012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正式联名提案建议学校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建议废除的缘由有五:一是将学生人为分成三六九等,不利学生成长。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三好学生制度择优选拔,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二是家长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三是成绩成为学校选拔三好学生的因素,忽略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由“三好”异化为一好,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评价方式不合理,评价程序不透明。三好学生的评选往往由班主任直接认定,学生及家长不了解评价的程序及标准;五是如今当选三好学生可以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关键考试中,得到加分,评价极端功利化。这些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教育评价就其历史来说,兴起于20世纪初,它的起源与学生学力检测活动的发展紧密相关。经过泰勒、克隆巴赫、斯克里文、斯塔弗尔比姆等评价观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对评价作出简明界定,并对我国研究者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教育评价虽然从封建科举制度开始已开创了教育测验的先河,但关于教育评价的研究却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迫切需要重建秩序,并对教育改革作出评价。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系统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展开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建立评价体系。1990年,初步建立了教育评价制度。由此可见,中国教育评价是在探索与借鉴中发展,时间短,基础差,评价概念、目的、标准、形式都在不断批判中前进,近几年由结果性评价开始转向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研究,因而过去评价制度中的问题一一暴露。尤其是德育评价不完善,真正对德育评价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局限于评价方法及量化问题,而对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德育评价的本质、功能、实效性等,尚缺乏深入的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实际情况和学生品德的发展规律的德育评价机制,因此“三好学生”中的“思想品德好”无法科学地付诸实践,阻碍了三好学生制度的评价形式、程序、标准等各方面的实施,最终成为容易量化的“一好”制度。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價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时,总是为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服务,并受其制约与影响。市场经济的积极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功利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两方面无不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而教育评价作为教育中最脆弱的一环,一方面自身发展不足,另一方面又最容易受到教育体制之外的影响。并且大部分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情感往往达不到期望值,包括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一方面对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评价的知识严重欠缺,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教育事例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令人担忧。

评价就其标准来说,分为两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目的在于区分评价对象的相对优良程度,以便择优选拔或择优扶植,高考属于典型的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特点是它的标准不以某一特定的评价为转移,而与教育目的有关,如毕业会考。我国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提出“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这一表述,“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作为绝对评价标准,是具有合理性、有效性、激励性的。但从当今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现状来看,却属于相对评价,它将优秀学生选拔,与升学紧密挂钩。但是,从上述三好学生制度演变的历史发现,“三好”仅仅是对教育目的的设定,并不是对教育对象的优良区分,属于绝对评价,结果这一制度逐渐演变成相对评价,成为有名额限制并以选拔为目的的制度。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中写到,“理论上的深刻分歧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和虚构的。这些分歧是从一个真正的问题的各种相互冲突因素当中产生的——问题之所以是真正的,因为这些因素,都包含着暂时相互冲突的各种因素……不是坚定地把教育的各种因素作为整体来看,我们就只能看到种种相互冲突的名词。”实际上,教育评价中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各个因素也是形成教育整体的各个个体。三好学生制度与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看起来成为当前暂时相互冲突的因素。而我们应该反问的是,“三好学生制度”本身是只看重成绩吗?真的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吗?真的违背学生发展规律吗?三好学生制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性化发展相冲突吗?以笔者的观点,三好学生制度偏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特定发展时期,三好学生制度偏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并不意味着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与人民网报道的一种观点不谋而合:三好学生制度没有原罪。人为的因素与多元化评价的欠缺才是影响这一制度发展的原罪。在过去学生无法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成绩的重要性是得到学生与教师共识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能再靠单一的评价制度满足。很多学校提出“新三好”、“阳光少年”等新形式,但是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制度的简单替代,而是:第一,如何将最本质的评价理念贯彻到评价制度中,将评价落到实处。第二,如何防止人为的腐败导致的制度执行的变形,评价程序公正可以很容易做到,但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关键在于家长、教师如何正确地认识评价、评价评价制度,做到各司其职。

上一篇:明德学校师德建设规划下一篇:致农村基层干部的一封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