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2024-05-31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通用8篇)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篇1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一、创新教育工作意义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力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拥有创新性人才的数量,将成为今后经济能否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为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二、创新工作指导意见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找一个牵一带百的切入点。为加强创新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氛围。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创新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参与各级比赛,争取获得优秀成绩。对于部分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作品,可以促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项目尽快推向市场。

三、组织

1、创新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创新工作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3、创新中心教研组:选用合适的教材或者编辑校本教材;具体负责全校创新教育及参加创新大赛的研究。

组长:

成员:

四、创新工作要求与奖励措施

当前,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方面有许多的不适应,要使教师在探索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建立一个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教师培养新机制。此外,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逐渐造就一个见多识广、智多善谋,敢于进取的头脑。这需要明确各方面的分工及职责,建立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创新教育工作在全校的广泛深入开展。

1、处室方面:就业发展处要组织创新指导老师及创新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组织本校各创新小组相互交流,对各创新作品的创意进行互评,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校内创新作品选拔赛,协调推进创新工作的进程;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网页、橱窗、黑板报等做好创新教育的广泛宣传;组织专家进行创新知识讲座。团委要配合做好通过学校橱窗进行创新知识及创新成果的展示。学工处和各系部组织创新知识黑板报评比,为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学管理处要指导系部在一年级全面开设创新知识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收集学生迸发的创意和设想,并将这一工作作为系部的一项长期工作不断开展和加强。2系部方面:各系部要建立专门队伍,加强领导,有固定的人员和部门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创新大赛工作要常规化、长效化;开辟专门的创新活动场所,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创新项目团队(团队可跨系部、跨专业组成),配备一定数量的创新教育指导老师并加强培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创新大赛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专业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展示创新教育成果、塑造系部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加大创新大赛的宣传和支持力度,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保证学生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全面发动,人人参与。在学生中经常性的开展创新作品征集和比赛活动,认真组织好各级各类创新大赛,精心组织学生对创新作品的研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并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3学生方面:以后每年暑假期间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项有创新、有创意的小制作,并在9月份开学时上交系部,系部要在普及教育和普遍参与的基础上指导精品,不断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学生。

奖励措施:学校对在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项目实施表彰和奖励。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项目奖励标准如下:

级:一等奖200元

二等奖100元

三等奖60元 常熟市级:一等奖500元

二等奖300元

三等奖100元 苏州市级:一等奖1000元

二等奖600元

三等奖400元 省

级:一等奖3000元

二等奖1500元

三等奖800元 国 家 级:一等奖8000元

二等奖5000元

三等奖2000元 苏州市级以上(含苏州市级)优胜奖奖励标准参照对应级别三等奖减半执行,常熟市级以下(含常熟市级)优胜奖不设或不奖。同一作品在各级大赛中获奖,不重复计算,以标准高者计发。

奖金以项目为单位计发,分配原则为:学生40%、指导教师40%、班主任20%;无指导教师的:学生60%、班主任40%。奖金由学校下发到系部,由系部具体负责实施。对获奖作品参与者如涉及跨系部,由牵头系部会同相关系部具体实施。

对大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系部和有关部门,依据参赛、组织、规模、送审作品质量及上报时间、上报材料是否规范等情况评定优秀组织奖,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创新工作有特别贡献的教师个人或者集体由学校在教师节上另行表彰。

五、经费保障

创新活动过程中,要产生作品必然会有资金投入,为鼓励师生动手,学校成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

六、关于专利申请的问题

1学生:学生个人出资申请专利的作品,专利权归学生个人所有。2集体:学校集体出资,专利权归学校,并与挂名专利签订相关专利权分享协议(见附录)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篇2

(一) 现状调查

河北省大众传播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传播媒体, 如:期刊杂志、图书、电影等。

报纸媒体:目前, 河北省出版的正式报纸类刊物有97种:其中省级报纸25种、市级报纸39种、县级报纸1种和各类高校的报纸32种。位于河北省发行量前列的是燕赵都市报和燕赵晚报, 此类报纸以新闻形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文字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但科普新闻数量明显欠缺。据不完全统计, 在2008年11月1日-2008年11月30日共30天里, 各报刊登科技类稿件 (含科技、环保、健康) 条数为:《石家庄日报》63条, 平均每天2.1条;《燕赵晚报》74条, 平均每天2.46条。 (以上统计只针对日常新闻版, 科技类专刊版面不在统计之列) 。

广播媒体:河北省主要广播媒体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为首, 包括11家各地市广播电台组成的广播媒体群, 全省的广播媒体覆盖率为98.4%。其中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现有八个系列频道, 科普类节目主要集中于新闻广播、生活广播和农村广播。农村广播是河北省唯一面向农村的专业广播频道, 其节目内容符合农民听众收听习惯并直接满足农民听众实际需求, 在全省广大农民中享有极高的忠诚度。地方广播电台中的科普节目相对较少, 以石家庄广播电台为例:在其四个广播频率中, 仅有《健康新元素》、《电脑资讯》和《健康直播间》三档科普栏目。

电视媒体:河北电视台及11家各地市电视台作为向大众传播科学的最主要媒体, 是河北大众传媒的主力军, 其电视信号覆盖全省98.4%的地区。在河北电视台7个频道的52档各类节目中, 科普类节目主要分布在经济、影视、农民和少儿科教频道, 所占比例不到14%。其中经济频道的《绿色家园》栏目侧重环保知识的传播, 农民和少儿科教频道则针对这两类特殊受众, 开设了《农科大讲堂》、《百科探奇》等相关科普类栏目。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媒体虽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其传播方式却生动活泼且方便快捷, 便利的搜索引擎更是可以让受众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科学知识。目前河北省建立比较完善的网站有河北科普网、河北科普在线两个省级网站和辛集市科普网、廊坊科普网等地方性网站。两大省级网站的科普报道兼顾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涉及科技知识专业性较强。据资料显示, 截至2008年6月, 河北科普网的受众已近127万之多。每天的访问量近800多人。地方性网站在传播科学技术的同时, 还增加了对地方科普工作动态进行报道。

(二) 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 河北省大众传媒在科学技术的普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概括如下:语言通俗易懂、实践性强;注重针对农民和学生的科学普及;重视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推广和普及。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河北省大众传媒科普工作的不足之处, 概括如下:科普新闻数量少;知识结构单一:医学保健类、电脑类多, 基础科学类少。影响力一般;传播形式枯燥。

二、河北省大众传媒推进科普工作的创新机制的具体设想和方案

(一) 转变“科学普及”观念为“科学传播”观念

“科技传播”的概念取代传统的“科学普及”表达出理念的更新, 传统科普由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和宣教功能应逐渐让位于遵循传播学规律, 重视读者在科技传播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受众深刻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自己也可以参与科学的进程, 才是现代科普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 繁荣科普宣传和科学创作

河北省四大传播媒体都需要加大科学宣传的力度, 繁荣河北省的科普宣传和科学创作。1) 报纸和期刊要划出一定版面开设科普专栏, 重点办好一批有代表性的、水平较高的科技类报纸、期刊;2) 广播和电视要大幅度增加科普节目和节目中的科普元素, 采用群众熟悉的语言、熟悉的事情、关心的话题、关心的人物和容易理解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3) 出版和发行机构要加大对科普读物、科普音像制品出版发行的奖励力度, 繁荣科学创作;4) 鼓励科技博物馆、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网上建立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科普网站。

(三) 促进科普工作的专业化和针对化

科普工作需要遵循传媒对象明确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供给, 分层次、分年龄、分对象地传播相应的科学知识。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体 (农民、老人、儿童等) , 采用电视和广播的形式效果比较好;对于上班族、经常出差的人群来说, 报纸和杂志的便于携带性正好帮了他们的忙。传播同样的学科知识, 针对不同的群体也是有不同的要求的, 不仅针对儿童尽可能采用图文并茂的画报, 成年人也需要形象生动的解说才会把与现实工作生活关系不大的科技知识记住。

(四) 加强大众传媒的高科技化和多媒体化

随着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被快速开发和广泛应用于科技传播领域, 高科技、多媒体传播成为大众传媒的新课题。例如:1) 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形成手机报, 扩大对手机用户的科学传播;2) 报纸、期刊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形成电子报和网络期刊, 扩大网络用户成为科学宣传对象;3) 电视媒体与数字技术相结合, 形成数字信号电视, 大众可以主动选择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与此同时, 结合先进通讯技术进行多媒体传播科学知识, 使更多公众有能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予以关注。

(五) 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传播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建设活动, 需要从知识导向转到文化导向, 重点传播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科学文化。科学传播不仅强调科学对社会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而且尤为强调科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让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理念的倡导, 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事业有十分重大的启迪意义。

三、结语

媒体是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河北省大众传媒数量众多、分布面广、覆盖率高, 与受众接触紧密, 是传播科普知识、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理想工具。在科学与大众之间, 大众传媒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传播, 以唤起人们对科学更多的兴趣和执著。这就需要大众传媒搭建起科学家与大众互动交流的大平台。

(本论文为河北省科技厅2006年软科学项目的成果节选, 执笔人:河北科技大学赵凤华、范琳玮。)

摘要: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传播媒体, 河北大众传媒对科学技术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众传媒,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创新机制和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 .200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篇3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摘自教育部网站)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篇4

2007年7月,市科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门)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31号)和《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110号)的要求,联合启动实施了创新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三年来,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方案》,聚焦国家战略任务需求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三部门决定在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推荐国家创新型企业做好储备,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支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动力。根据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三部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的评选以及对创新型企业在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充分发挥标竿企业的引领、导向和示范效应,引导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成果转化、营造创新文化、优化创新体系,带动各类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力争到2012年底,本市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量达到500家左右,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实施原则

(一)协同推进。围绕工作目标,充分发挥三部门职能,加强协调与合作,集成、整合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和资源,合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支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示范引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和支持,发挥其对各类企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三、主要举措

(一)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选。参照国家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结合地方实际,三部门联合制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选。

评选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重点对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经济效益以及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指标和绩效进行综合考量,对申请参加评选并符合条件的企业,授予该年度的“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三部门依据每一次的评价结果,对“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申报“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必须是注册在本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自愿申请,诚实填报。对弄虚作假的企业,将取消当届申报资格;对情节严重的,将取消下一届的申报资格,并在科研诚信档案中予以记录。

(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对已获得“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和当届获得“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以下简称“创新型企业”),将在下届创新型企业名单公布前,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市科委将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优先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基地。市科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各类研发基地。

3、优先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市科委对由创新型企业领衔或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优先予以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4、给予“加速企业创新计划”支持。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加速企业创新计划”,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创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三部门将通过案例汇编、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将企业的创新案例、创新经验和创新战略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效用。

5、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制订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开展企业标准试点,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6、支持企业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部门通过各自渠道,依托社会机构,组织对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培训,组织对企业的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7、支持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为首席技师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等工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8、支持企业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工会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推动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以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等活动为重点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创造热情。

9、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表彰和奖励。市总工会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评选。

(三)强化业绩考核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功能。市国资委将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情况和研发投入等指标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完善创新管理、增加研发投入,并结合考核工作对系统内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四)加强对于创新型企业的跟踪与服务。三部门联合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库,掌握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为政府分类指导、完善服务提供参考;建立政府与创新型企业的互动机制,向创新型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并将其作为政府拟订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的重要参考。在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中,进一步提高来自创新型企业的专家比例,使来自企业的专家有更多机会参加科研立项的咨询和论证过程。

(五)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企业在获得“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后,如符合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要求,可经三部门联合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市科委将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优先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基地。市科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各类研发基地。

3、优先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市科委对由创新型企业领衔或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优先予以支持,鼓励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4、给予“加速企业创新计划”支持。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加速企业创新计划”,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创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三部门将通过案例汇编、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将企业的创新案例、创新经验和创新战略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效用。

5、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市科委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制订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开展企业标准试点,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6、支持企业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三部门通过各自渠道,依托社会机构,组织对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培训,组织对企业的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7、支持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为首席技师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等工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8、支持企业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市总工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工会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推动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以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等活动为重点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创造热情。

9、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表彰和奖励。市总工会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评选。

(三)强化业绩考核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功能。市国资委将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情况和研发投入等指标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完善创新管理、增加研发投入,并结合考核工作对系统内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四)加强对于创新型企业的跟踪与服务。三部门联合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库,掌握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为政府分类指导、完善服务提供参考;建立政府与创新型企业的互动机制,向创新型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并将其作为政府拟订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的重要参考。在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中,进一步提高来自创新型企业的专家比例,使来自企业的专家有更多机会参加科研立项的咨询和论证过程。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篇5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二、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三、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工作推进会议方案 篇6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一)时间:xxxx年 4月6日14:00—15:30。

(二)地点:xx中xx学校体育馆1楼报告厅。

二、参会人员

(一)区教育局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

(二)区属各公、民办中小学(含职业学校)、幼儿园书记、校长、分管副校长、联络员。

三、会议议程

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张永平同志主持会议,议程如下:

(一)景海林副局长传达xx市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讲解创建文明城市指标要求;

(二)签订《xx区教育系统xxxx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责任书》。(书林一小、杨家中心学校、云光中学、xx中xx学校校长上台签订责任书,其他学校、幼儿园责任书会下签订)

(三)xx市第十八幼儿园园长、春苑小学校长、xx市五中校长、徐霞客中心学校校长、云南衡水实验中学xx学校校长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四)陈锦局长部署xx区教育系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具体工作。

四、相关要求

推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篇7

1 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和挑战性

建筑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之一, 全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全国工业部门中列第四位。建材工业既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 也是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行业。

建材联合会作为引领、协调、服务建材行业的全国性社团组织, 在推进全行业节能减排, 改变企业生产生活环境, 实现清洁生产, 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 有着现实的直接责任。

一是节能减排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建材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 致力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是行业进步的时代要求, 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二是建材行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 改变传统建材产业中, 原材料产品多, 靠窑炉工艺制造、附加值相对低和产值比例高的产业结构, 也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是技术创新与进步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 而行业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显得不足, 总体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节能减排的需要,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节能减排的进程。

四是节能减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 政府在政策、资金、宏观导向方面起主导作用, 行业协会应在引导与推荐技术方案, 提出改进工艺和装备, 提供节能减排资源配置, 协调政策落实等方面要有作为。既要在整个工作中起协调作用, 更要靠自身努力做成几件实事。

因此, 建材联合会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既要主动与能源和环保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联手, 主动争取各种支持, 又要有自身的作为和作用, 有计划地组织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攻坚和节能减排专项工程的实施。

2 工作任务与目标

2.1 工作任务

(1) 加强基础工作。建材联合会要结合自身职能和行业发展实际, 分析研究目前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和面对的挑战, 找出差距并找准需要突破解决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 引导行业节能减排并组织行业有关力量进行攻关。

(2) 确定工作重点和目标。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并明确建材联合会在规划、政策、技术、标准、信息统计、课题研究及外部合作等方面各自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提出各自的责任和推进的工作重点和进度, 以形成多方推进的合力。

(3) 加强沟通协调, 使节能减排工作支撑在政策的基点上。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 将建材联合会在各个阶段的节能减排方面形成的技术、政策、措施和成功的典型, 转化为国家或行业的政策、技术推广目录、技术与产品标准等, 使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支撑在政策和社会支持的支撑点上。

(4) 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使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有独特的政策。在推进全行业降低能耗、降低排放的同时, 争取得到国家环保部等政府部门的支持, 争取确定若干利用废弃物和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 并辅之资金的支持, 积极争取在财政资金或在国家环保资金中单列用于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 建设样板工程。

(5) 强化服务手段, 开展专项服务。以“两头在手、中间在外”的工作方式, 联合会设立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专项服务平台, 为行业、企业提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咨询、评估、认证、专项技术推广等专项有偿服务。

2.2 目标

通过全行业的努力, 不仅从总体上要实现《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到“十二五”末, 建材主要行业能耗、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均达到国家规定, 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 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8%;而且突破一批技术难题和瓶颈, 形成一批先进的示范工程和示范小区, 最终实现比“十二五”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目标更先进的指标。

3 工作重点

以制定与落实产业政策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立足点, 以建立行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突破点, 以标准的制修订与提升以及严格执行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着力点, 以信息采集整理和及时发布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入点, 以做好与建筑业等关联行业的协同合作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支撑, 以课题研究作为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 更多地引导和帮助数量多、相对节能减排潜力大的建材行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3.1 完善与深化基础性工作

(1) 构建和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平台, 通过加强与国家统计局、环保局的沟通合作, 了解和掌握建材全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并进行分析。 (信息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2) 加强与会员单位的沟通联系, 开展对水泥、陶瓷、玻璃、玻纤等行业的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方面数据的统计分析, 及时了解和掌握节能减排的动态信息, 定期发布相关信息, 做好信息引导和服务工作。 (信息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3) 编制建材行业主要产业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教材, 探索开展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行业部、情报所等负责)

(4) 探索设立节能减排专项服务平台, 开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咨询、评估、认证、技术推广等专项服务工作。 (行业部、规划院等负责)

(5) 组织做好《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中国建材产业绿色发展体系研究》、《我国建材行业实施低碳排放的途径和政策研究》、《建材工业温室气体减排途径与政策措施研究》、《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政策措施研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办公室、行业部、规划院等负责)

3.2落实产业政策和规划

(1) 协助工信部制定并发布实施《建材工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重点技术改造投资指南》。 (行业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2) 配合国家发改委开展平板玻璃重复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提出平板玻璃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建议。 (行业部、玻璃协会负责)

(3) 推进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实施, 争取落实国家财政支持的建材行业节能减排项目。 (行业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4) 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环保装备发展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等规划中建材行业的相关内容, 重点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发展新材料产业、余热发电、节能玻璃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改造、节能技术和装备等政策措施落实在相关规划中并推进实施。 (行业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3.3 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1) 开展建筑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为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建筑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 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科技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2) 组织开发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以水泥、玻璃、陶瓷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 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 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 突破SO2、NOx和CO2气体减排关键技术, 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主要产品生产综合能耗达到同期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科技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3) 推广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以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技术与装备, 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科技部、水泥协会等负责)

(4) 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材料、高强自保温泡沫混凝土材料、建筑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构件、热塑性复合材料节能门窗材料、高性能节能玻璃窗、门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 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和技术, 满足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科技部、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水泥:开发新型低碳水泥熟料品种, 推广低氮燃烧器、分级燃烧和SNCR等NOX减排技术。

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能耗降低15%以上, 推广全氧燃烧技术, 脱硫脱硝余热发电一体化技术。

建筑陶瓷砖:产品向薄型化方向发展, 实现单位产品平均节约资源15%以上;卫生陶瓷洁具向节水型和轻型化方向发展, 实现单位产品平均减少资源消耗15%以上。

玻璃纤维:在实现池窑拉丝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 开发纯氧燃烧 (窑炉和通路) 和烟气脱硫技术。

复合材料:回收利用技术。

3.4 加快标准的制修订与标准的创新提升

(1) 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水泥窑余热发电评价方法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标准质量部、相关标委会、水泥协会负责)

(2) 加快推进新能源玻璃、外墙外保温材料、石材复合板标准的制修订。 (标准质量部、相关标委会、相关专业协会负责)

(3) 完善陶瓷产品节材、节水标准的制修订, 重点推进薄化陶瓷砖、工业陶瓷新光源、新能源用工业陶瓷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 (标准质量部、相关标委会、陶瓷协会负责)

(4) 积极开展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标准制修订, 重点关注节能标准。如烧结墙体屋面材料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烧结砖瓦能耗等级限额;烧结砖瓦产品当量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等标准制修订。 (标准质量部、相关标委会、砖瓦协会等负责)

3.5 推进协同合作

(1) 加强与建设部门合作, 在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努力消除新产品市场应用的瓶颈, 促进建材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科技部负责)

(2) 加强与建设部门在标准规范方面的合作, 协调好建筑设计标准、产品应用标准和施工规范规程, 推进建材产品质量提高与建筑寿命延长的进程。 (标准质量部、相关标委会负责)

(3) 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 争取对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排, 以及利用废弃物和城市污泥、垃圾的环保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的试点与政策补贴、资金支持。 (行业部负责)

4 保障措施

4.1 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建材联合会系统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由建材联合会分管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会领导任组长, 行业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内设一名副主任负责日常协调和节能减排专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由建材联合会行业部、信息部、科技部、标准质量部、办公室等部门, 水泥协会、玻璃协会、陶瓷协会、砖瓦协会等相关专业协会, 规划院、情报所和行业重点科研设计单位等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行业部。

4.2 明确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部署建材联合会系统节能减排工作, 明确组成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行业部 (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和节能减排的专项工程。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协调, 重要事项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 负责相关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的提出与落实, 推动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

科技部:负责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与推广,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广清洁生产等。

标准质量部:负责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标准制修定、宣贯, 以及组织开展对标活动等。

信息部:负责节能减排的信息统计、分析、监测、发布等。

办公室:负责节能减排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宣传工作。

专业协会:负责推进本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规划院、情报所:承担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研究等。

4.3 狠抓落实

组成部门和单位要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适时提出本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方案, 报领导小组审查, 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每项工作必须安排专人负责, 一抓到底。

创新工作推进方案 篇8

张自英(中共广西南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为人才创新搭建舞台,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2011年,南宁市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重才、聚才、用才、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用政策引才。颁布出台了《南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南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南宁市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南宁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暂行办法》等7个人才工作配套政策文件,为大力营造重才、聚才、用才、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载体聚才。以重点产业为引领聚人才,如由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等20多名国际顶尖软件研发人才联袂开展课题攻关,吸引了600多位软件研发人才落户南宁软件园;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聚人才,先后与中外500强企业、著名科研院所等20多家人才強势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交流聚人才,先后与北京大学等3家知名高校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与浙江大学等8家知名高校建立了市校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搭舞台用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科技攻关上的助推作用,如横县的“茉莉花专家大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带领下,推动了茶叶种植、病虫防治、花茶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国外专家在重点产业的智力助推作用,全年重点完成引智项目实施12项,引进国(境)外专家28人;发挥引智示范基地的推广创新作用,如横县科技情报所建立了700余亩茉莉花白绢病防治示范基地,培训了技术骨干和乡土人才700多人次。

抓素质育才。重视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教育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南宁英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与东盟人才的交流活动。

以环境留才。强化城市综合建设,增强人才归属感;大力开展表彰奖励,激发人才荣誉感;完善优质高效服务,提升人才幸福感。

崔宏(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创新监管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管理

柳州市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基金监管长效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有力促进了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服务模式,严把入口关。一是实行“五险”一票征缴。依托“金保工程”,建立全市社保统一数据库和运行管理平台,构建了延伸至市辖各县、乡镇社区、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银行等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了对外统一征缴、统一支付、统一稽核、统一基金管理,对内分账核算的社保基金管理新模式。二是统一规范征缴流程。重新制定一票征缴的规范流程,业务申报向“柜员制”、“网上申报”方式转变,在全市统一标准执行。设立专门机构为用工千人以上的150余家大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三是延伸服务窗口到银行网点。与7家银行签订代收协议,230多个网点覆盖市区。

完善规章制度,严把运行关。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执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双审规定和待遇支付手续,严格执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对基金的“收、管、发、补”四个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内控实施细则和业务经办流程,建立业务经办初审、复核的岗位制约机制、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等28项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市级统筹管理机制,建立基金统一核算管理制度,基金全部纳入市级基金专户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严把支付关。建立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机制,发放养老保险联名卡,收集全市领取待遇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实行医保费用预算制度,建立付费谈判机制,结算中心定额预算每年定点医疗机构统筹资金,下达统筹支出控制指标,采取“按月预付、年终结算”费用结算方式;在原有“约定项目”付费方式的基础上,以临床路径为基础,以前三年的消费数据为依据,建立单病种谈判机制,新增了骨病、骨伤治疗、精神疾病等近30种单病种付费项目。

采取联动方式,严把监督关。实行“五险并审”,统一稽核;稽核、监察形成合力,加大清欠力度;加大检查力度,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强化廉政教育,增强各级各类人员“高压线”意识。

李安平(中共广西桂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坚持“四个围绕”,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

2011年,桂林市紧紧围绕“助企业、稳岗位、促就业”的主题,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围绕就业主线,认真落实就业政策。以政策落实为重点,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2011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843个,扶持灵活就业人员近5000人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2011年启动全民创业工程,并在全市组织首届“创业明星”评选活动;以小额担保贷款为抓手,唱响政策促就业主题歌,2011年底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已通过银行审核9702户。

围绕人才服务主阵地,拓展人才服务新思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强化人才服务的主阵地作用,先后组织了首届“招聘会进校园”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厅长校园行活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了15期创业培训;以大型活动为载体,主动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2011年成功组织两届大型人才交流大会暨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66场人才集市、10场专场招聘会、2次网络招聘会;以特色人才服务为突破,逐步探索人才服务的专业化道路,举办了“首届中高级人才预约式洽谈会”,近百名人才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围绕公共就业服务主渠道,主动实施便民服务。以专项活动为支撑,促进各类人群充分就业;以市场建设为目标,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展公共就业服务新渠道。

围绕职业能力建设,突出提高职业技能帮扶就业。以政策培训为重点,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以提升在岗职工技能培训为着力点,到企业抓贯彻落实;以劳动预备制培训为亮点,有效提高新生代劳动力就业能力;以技校管理整合为契机,加快技工院校发展;以干部培训为抓手,抓好继续教育工作;以技能鉴定为基础,促进技能就业。

苏云(中共广西钦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着力构建调解新机制,努力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2011年,钦州市强力推进全市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基层调解新机制,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实现新跨越。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实现全覆盖。至2011年12月中旬,钦州市本级和县区均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新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日益健全。选择部分企业在该市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基层调解组织大调解工作;积极组织示范单位调解员参加培训,提高调解业务能力;制定《钦州市企业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和工作细则》及相关调解文书,进一步规范调解组织各项工作。

nlc202309010649

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发展。抓人员培训、抓政务公开、抓制度规范、抓办案质量,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规范办案程序,强化“阳光仲裁”和便民措施,落实办案规则,实现了“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在案前、案中做好争议双方的调解工作,2011年通过调解结案占结案数的65.17%。

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注重加强与法院、工会、司法、企业家联合会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合力搭建化解争议纠纷的指导平台;不断健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统一裁判标准,形成了“仲裁途径”、“诉讼途径”相补充、相衔接、相配合的争议纠纷解决渠道和科学、系统、完整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黄实(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创新发展思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2011年,贺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以人才创业工程项目为载体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依托自治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贺州市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形式,招商引资开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改善贺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基础条件,提升贺州市就业、社保工作服务平台,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吸纳4000人以上就业,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规划完善贺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已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了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制度,已安装2台室外全彩LED大屏幕显示屏,在各县区(管理区)和重点乡镇建立网络信息采集点10个。

坚持民生为本,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活动,组织518个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3.85万个就业岗位;整合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服务功能,优化招聘大厅的服务设施,不间断地依托红豆网及时滚动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并坚持每月10日、25日定期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两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共赢的服务平台;利用各类媒介进行就业政策和信息宣传,发放宣传资料9.1万份、横幅广告126条、手机信息30万条。

拓宽成才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加快技能人才发展;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2011年共引进电子、矿产、水电、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78人,本科以上紧缺专业人才45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通过四项基层服务项目安排182人就业;公益性岗位安排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130人。

杨江锋(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着眼大局,锐意创新,稳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来宾市通过创新形式、典型示范等渠道,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拓宽招聘方式,在丰富考试形式上下功夫。除了“双向选择”、“公开考试”、“直接考核”等招聘方式外,还结合实际,尝试了“定向招聘”和“遴选”等招聘方式。通过“定向招聘”,解决了“代课教师”、“村官”等特殊群体的遗留问题;通过“遴选”,有效促进了不同经费来源单位之间特定岗位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特殊的考试办法。如适当降低歌舞剧团招聘演员工作中文化成绩所占的比重,重点考察应考者的专业基础和表演技能。在面试工作中,也根据岗位不同有所侧重。

加强示范引导,在加强以点带面上做文章。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工作中,首先在市群众艺术馆、市农机推广站、市技工学校、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和兴宾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等5个单位推行试点。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宽思路,规范行为,有效带动全市事改工作的全面开展。

深化考評方式,在保证工作落实上有作为。一方面,把事改工作纳入各单位、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年终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开展。另一方面,切实做好督查工作。市县各级事改领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全面督查,及时解决事改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加强制度创新,在健全事改工作机制上求实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以简报形式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全力实施事改工作。深化工作联审、会审制度,把事改工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其他事务挂钩,要求各事业单位在办理人事调动、职称评审、工资晋升、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等手续时,均须提供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建立完善事改政策体系,科学推进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等单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事改工作。

陆帮长(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实施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打造兴边富民培训就业品牌

2009年上半年,崇左市委、市政府举行了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启动仪式,拉开了崇左市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的序幕。2009-2011年,崇左市边境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共有39001人参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8001人,取得其他证书6134人,实现转移就业29191人。

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六个清”。即家庭底数清、技能文化状况清、培训需求清、就业创业意向清、企业需求情况清、援助措施清。

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是开辟一个以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为重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栏。在崇左电视台和《左江日报》开辟“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专栏”,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边境地区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边境劳动力权益维护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召开一次服务工业园区企业座谈会,为边境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用工提供服务。三是开展一次大篷车宣传活动,将有关优惠政策送到边境乡镇、企业、社区、村屯。四是制作一个边境就业与创业专题。在崇左电视台制作就业与创业专题,进一步树立和扩大龙州电焊工、凭祥越南语培训、大新装卸工等边境就业创业劳务品牌。五是组成一支文艺宣传队,将边境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制作成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歌、小品等,进行宣传演出。

创新培训就业援助方式,做到“四结合”。一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边境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相结合。2011年,共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656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5420人;实施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开展指天椒栽培技术、剑麻种植技术以及珍珠鸭特种养殖“农家课堂”培训2580人。二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失地农民培训相结合。如凭祥市已举办12期边境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2530人。三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富民兴边战略相结合。如大新县堪圩乡依托明仕田园景区,与名仕旅游公司建立了“站点+公司+农户”模式,目前该公司已聘用名仕村受训农民420名。四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各边境县(市)紧紧围绕“三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依托项目建设抓边境劳动力培训。

上一篇:《图形宝宝排队》说课稿下一篇:小尺子致主人的一封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