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能转变

2024-10-26

会计职能转变(共12篇)

会计职能转变 篇1

摘要: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下, 会计除了具有传统的财务功能, 更多地扮演着决策、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会计不得不挑起利用现代财务工具为公司的管理者出谋划策的重任。本文就当今经济形势下会计职能转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为企业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经济一体化,会计职能转变

一、会计的传统职能

以往人们对于企业中的会计都存在一种观点:会计人员在所有的机构中都是一个相对从属地位的职位, 会计的根本属性只是一个信息系统。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反映一个机构的经济活动, 为相关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它的职能主要是事后的反映和监督。

然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会计的职能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处在前线的企业家们更需要会计人员对各种决策、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 进而判断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增加值。

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和进行风险分析, 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应运而生。而在国际上还产生了环境会计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 完全会计 (Total accounting) 等以满足传统会计只反映货币计量的不足, 会计已从传统的职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会计职能转变会计职能的转变已是形势所趋, 其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处在前线的企业家们需要会计人员对各种决策、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管理传统的计划经济已不复存在, 企业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 更多的不确定性。怎样才能使企业家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呢?现代会计职能的转变为企业家的合理决策提供了基础, 而企业家的需要也促使了会计这一行业的革命性转变。

(1) 会计职能已从事后的计量和监督转变到事前参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每个产品线、事业部甚至更小的单元都配备有专业的财务人员, 这些财务人员的职能是帮助产品线、事业部事前收集相关信息, 核算将要发生的费用, 进而帮助前线的经理们决定是否应该接受某一个订单?如中国的知名企业华为、中兴通讯, 他们均能事先算出任何一个项目的成本, 利润, 进而决定是否接受订单。而一些中小企业通常在事后才能算出自己是否赚了还是赔了。这样的企业怎样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分到一杯羹?

(2) 资源的有效配置离不开现代会计。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 企业只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才能获取最大价值。传统的会计通常计算一些简单的财务指标, 如静态投资回收期, 会计收益率等指标, 经营者根据这些指标作出资源配置的方案。但现代经济更注重货币的时间价值, 这要求会计不得不从传统的以历史成本计量转变到关注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未来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会计没有历史成本作参考, 他们得利用现代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 如计算期望值等, 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些都远远超出传统会计职能的范畴。

(3) 复杂的经济业务更需要会计的参与。现代经济下, 复杂的经济业务日趋频繁。企业家们怎样才能在复杂的经济业务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呢?他们离不开现代会计的专业知识。如并购的协同效应、期权、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等价值的计量以及风险评估等。企业家们已不能象过去那样仅凭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 而是要由专业的会计对这些复杂的经济业务利用相关价值模型去计量, 如Black-scholes Model去评估实物期权的价值等。

很多外企在90年代进入中国, 他们看中的就是拥有在中国进一步扩张的实物期权, 毕竟中国的市场份额巨大, 如沃尔玛, 吉之岛等。

在全球化扩张和并购的过程中, 涉及的金额巨大, 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它需要专业会计用模拟模型或进行敏感性分析去评估风险, 甚至计算风险值 (Va R) 。企业家们根据这些分析的结果和企业对待风险的偏好进而作出理性的决策。

(4) 风险管理需要传统会计职能转变。自从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怎样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风险呢?中国正面临着人民币增值的压力, 那些靠取得大量外币收入和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他们面临的风险有汇率风险、经济风险和外币报表折算风险。怎样有效地去规避或降低这些风险呢?现代会计可以利用配比 (m a t c h i n g) 、净额 (netting) 、货币市场 (money market) 、套期工具 (hedge instruments) 等去规避或降低这些风险, 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套期工具的价值会随着经济、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对会计的要求也非常高。它需要会计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嗅觉。会计需要随时关注政治、经济等因素进而分析, 而不再是以前足不出户的简单计账员了, 而且会计需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仔细分析。比如汇率变动的风险, 我们不能只看上升的风险, 同时还要看下降的风险, 分析风险敞口到底有多大, 从而选择合适的套期工具。中信泰富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套期不当的例子。

第二、税务筹划和全球转移定价安排可使企业变得更加有竞争力跨国公司之间的转移定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有2/3的贸易发生在跨国公司之间。税务筹划已成为跨国公司专门研究的课题, 因为税务筹划可以降低全球化公司的税务, 使公司的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但各国的税务当局都在试图控制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间转移利润。从2009年1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的通知就可以窥见一斑。因此我们的会计人员需要应对的是更加复杂的转移定价安排以降公司的税务成本和风险, 从而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第三、筹资方式的选择决定公司资本成本的高低及面临的财务风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筹资是必然的话题。但是怎样才能筹到所需的资金呢?全球经济一体下, 企业能进入的资本市场越来越多, 会计需跟不同渠道的资金提供者接触, 搜集相关信息, 比较各种筹资方式下的成本和各种筹资方式的利弊, 进而为管理层提供筹资决策所需的信息。他们甚至还要与资金提供都进行周旋与谈判。这些都是传统会计之外的职能。

第四、绩效考核与激励需要会计的支持。为了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 各个企业都纷纷制定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的基础之上。如顾客的投诉次数, 返修次数, 客度满意度等。传统的会计没有搜集此类数据, 而现代会计必须搜集此类数据, 以便对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在全球经济一体下, 顾客叫板的能力和选择权越来越大, 因此企业需要靠更好的质量和服务去赢得市场。质量和服务的评估就需要会计搜一系列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 使评估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 进而有效地激励员工。

第五、现代企业需重视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歌本哈根的气候峰会进一步体现了各国元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然而我们传统的会计根本就没有反映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也没有进行计量, 如企业生产耗用了多少原材料, 产生了多少废料、二氧化碳、噪音、污染、公司或有负债等。1 9 9 6年2月, F r a n k Kirken在管理会计中就提及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会就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和可能的结果进行反映和报告。

企业也有可能因为破坏环境而遭到诉讼, 经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后, 该诉讼可能会被计为公司负债。这也是企业在项目和风险评估需考虑的因素。

传统会计职能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环境会计, 甚至完全会计来记录企业对环境、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可能面临的负债、风险。如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社会影响。有专家预测说BP可能面临巨额的赔偿诉讼, 甚至有能可破产。我想如果BP公司有环境会计, 他们会就公司对环境的影响和可能的后果进行报告, 从而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采取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措施, 进而避免一些存在的风险。

碳贸易 (Carbon trading) 和对碳征税已不再陌生。这些都需要会计从传统以货币计量为主转向一些更加抽象、更加系统化的非货币计量。

最后, 公司治理需要会计职能转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公司到国外上市, 国外资金涌入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股东们只能相信经过审计的报表。但审计过的报表就可信吗?众所周知美国的安然事件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安然事件后, 美国的证券委员会 (SEC) 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就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报告。中国也正要求中国的上市公司也要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报告。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这也是现代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好的开始。

会计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要充当传统的会计功能, 还要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会计已是今天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者, 是公司完善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由此可见, 尽管会计的传统职能依然存在, 但会计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已转变其职能并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活动中,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会计职能转变 篇2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职能关系。目前有关乡镇苏木政府的职能界定已经明确,机构设置也基本合理。要真正落实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理顺职能关系,优化乡镇苏术政府的行政生态环境。要切实理Ⅲ页乡镇苏木与旗县的关系.科学界定和明确乡镇苏木的权利和责任、事权和财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条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乡镇苏木政府组织的自主性:要加快县级政府改革,推动县级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变,改变县级政府工作方式,切实按照法规明确的上下职责推进各项工作,保障苏木乡镇依法履行职能:要支持和推动农村牧区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经济合作类组织、社会服务类组织的发展,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乡镇苏木政府职能转移创造条件。

2、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广大乡镇干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尽快实现乡镇职能方式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行政推动型向引导示范型、由指挥型向协调型转变。各地应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从制度上减少办事程序和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为农牧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消灭服务盲区。

3、加大对苏木乡镇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化解苏木乡镇债务,保障基层工作正常运行。一定的财政能力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乡镇苏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因素。应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县乡财税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苏木政府的财政能力;要根据改革后乡镇苏木行政范围扩大、工作量加大和经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办公生活条件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测算核定苏木乡镇财政需求,加大对苏木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保障苏木乡镇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苏木乡镇债务问题久的不利影响.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苏木乡镇债务的逐步有序化解。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要统筹安排、合理调整旗县政府机关及乡镇政府机关人员.尽快解决因乡镇改革人员向旗县流动而造成的乡镇空编、旗县超编的问题,解决部分乡镇政府缺员的问题。在基层干部队伍的配置上要特别重视补充民族干部,以解决民族干部缺乏带来的问题。同时,要加大对苏木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转变观念、明确职责、提高技能、掌握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另外,要尽快补充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事业单位.以改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口

1、旗县乡镇苏木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差

由于兴安盟经济发展落后,债务负担沉重,虽有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撑,但只能保证低水平运转,保了人员工资,却没有钱办事,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付运作,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2、机构改革人员分流难

乡镇苏木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成为第一大难事。其一因兴安盟经济欠发达,观念陈旧,分流人员很难找到出路,又不能简单推出去不管,因此势必造成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这更加剧了财政困难;其二是正是因为财政困难,对分流人员无法进行一次性补偿,使被分流人员不愿意走,人名长期挂在花名册上,拿着补助金,形成了慢性不治综合症。

3、乡村集体债务化解难

虽然近年来各地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而大多数债务成为呆死账,不靠外力无以化解。债务问题又是困扰各级干部群众的一大难题,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4、教育布局调整进展缓慢

兴安盟有些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上经济困难,基础建设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校并点的进程。已经撤并的学校,由于都地处偏远,形成国有资产变现难,许多地区因缺少制度制约,造成了资产流失。

5、国有农牧场改革相对滞后

改革:锁定职能转变 篇3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重大行政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政府将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职能和角色转变。

有评论认为,人们之所以关注此项改革,一是这项改革涉及部委的调整,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相比那些抽象的理念,部委调整是最具体、最看得见的改革;第三,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第一个大动作,由此可窥见今后的改革走向。

“放权”而不是“分权”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曾如此评价机构改革。

经过前6次较大规模调整,如今这场改革仍在延续。政府机构配置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也日渐清晰。

2008年的第六次机构改革,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当时有评论认为,新组建工信部等5个部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为27个,为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迈出了“大部制”步伐。

参与2008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设计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总结,认为2008年机构改革,是权力机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确定了行政三分制,即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的中长期改革目标。去年11月,十八大再次提及“大部制”,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而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科研部主任许耀桐看来,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是一次尝试和探索,肯定改革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一些问题,一些合并后新组建的机构,还是分属办公,貌合神离,并没有有机融合。但大部制改革不是组织架构板块上的简单拼合,合并后融为一体,才是改革目的。这就是这次改革面对的问题。

有分析称,推进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明确改革目标后,重在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由此真正释放出强劲的改革红利。

此外,很多人把这一次的大部制改革看成是部委之间的权力重组。其实,这一次改革并不是部委问的权力重新分配游戏,而是一次放权革命——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民众放权。这个问题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凯在对机构改革作说明时说得很清楚:这次改革,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认为,本次机构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放权。

减了多少个正部级机构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向社会放了多少权。大部制改革,不是让这个部委权力更大,那个部委权力更小,而是系统地向社会放权,减少政府干预,市场能调节的交给市场,社会能自治的交由社会,地方能管理的交给地方。集中于“放权”而不是“分权”,从体制上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而不是在部委间分蛋糕。

比如要“减少投资项目审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要“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在民政事务上的改革也是如此,要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机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触及的是政府放权与削权,“改革最困难的就是理清政府权力清单,清楚界定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权力,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一方面是放权,也就是下放权力;一方面是削权,也就是权力转移,向社会转移”。

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民众放权,这才是应有的改革方向。如果改革仅仅是在部委间分权、在官员间平衡,变成部委间的权力博弈,而不是向市场、社会和民众分权,还可能滋生出更多的问题,改革只是在原地转圈圈。

《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曾如此描述机构改革阻力,“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朱镕基说,1997年年底,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坐着谈话使朱镕基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

大部制改革是要动既得利益者“奶酪”的改革,是公众欢迎而既得利益者抵触和抵抗的改革。但涉及放权与削权的改革,相当于公权力“革自己的命”、让出自己的“饭碗”,势必陷入部门利益博弈。而这种改革的难点更在于当下扭曲的权力分配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在公众对公权力制约不力的政治结构中,对行政权力的限制性和约束性的改革,从某种程度而言,都意味着权力掌有者的损益,并且是自我损益。这也正是以往涉及到国家行政权力的改革常常困难重重、进退往复的主要原因。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说,本轮机构改革虽是“微调”,但如何打破部门利益博弈僵局,实现真正的放权和削权,仍是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

改革不应只是“加减法”

一直以来,权力边界不明晰,有些地方对微观经济运行管得过多、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现象让企业头疼不已。

全国人大代表、大同煤矿集团董事长张有喜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同忻煤矿在办理手续过程中,最少需跑33个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先后要出147个文件,盖205个公章。无独有偶,今年初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曾制作一张项目审批流程的“万里长征图”,显示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中心、站,盖108个章,共有100个审批环节,需799个审批工作日。

可见,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nlc202309011346

财经专栏作家余丰慧撰文指出,从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事项看,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对企业都将带来重大利好,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活力将会得到很大释放。

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有关内容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解释道,“我们机构改革方案中间加了‘职能转变’这四个字,这正是我们这一轮改革的重点。过去一提到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总有人说‘机构改革’,也就是把‘哪些机构整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的确,机构改革不应只是表面的“加减法”,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是转变政府职能,机构改革包括稳步推进大部制,这都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最主要的内容、最主要的任务应当是职能转变,而目的则是为了更加利民与便民。

与5年前环境保护部的升格成立,鲜明指向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一样。撤销铁道部,重组国家海洋局、能源局等,都是从这方面考虑的,也是此次改革的亮点。

不要小看“职能转变”这4个字,要实现这个目标,比机构撤并难度要大得多。在现行有强大动员力的体制下,要撤并几个机构,或许只需要一个文件配以安置措施即可实现,但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殊为不易。

比如,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谈何容易——“减少微观事务管理,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意味着向市场放权;“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意味着向社会放权;而“减少审批事项”,意味着要向下放权;“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则意味着政府要主动“削权”并斩断或多或少存在的利益链……

这些“浩大工程”,撤并机构是其中一部分。只有机构撤并的同时,政府职能同步转变,才能建立起“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正如王峰所讲,机构是职能的载体,如果职能不转变,一味地调整机构,实践证明有两种结果:一是不同类型机构硬整合起来,导致运行不畅,不多久后又有可能分开;二是机构在一定时期担负责任繁重,在运行当中顾此失彼,达不到改革目的。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浅论会计职能的重心转变 篇4

1 会计职能概述

职能是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关于会计职能会计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有“一职能说”——提供信息;“二职能说”——核算和监督;“三职能说”——计算过去, 控制现在, 预测未来;但占主流地位的是“二职能说”, 即核算和监督。核算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 为管理者提供信息, 它是会计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管理当局的需要, 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 具体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

2 会计职能重心转变的方向及原因探析

现代会计职能已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帮助参与决策, 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等。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何在呢?本人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会计软件的发展, 使得会计职能重心向管理转移。手工条件下, 广大会计人员被繁杂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管理。账目上几分之差, 会计人员手工对账几天不是没有可能。会计电算化以后, 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电算化后一个人可以胜任几个人的工作, 而且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大大提高, 会计人员的精力也由核算转移到管理分析上来。会计软件只要求会计人员完成录入凭证后, 报表及账务自动生成, 还可以随时查看成本费用实际发生情况, 反映计划与实际的差额及计划完成率等, 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 事中控制, 加强了管理职能。

(2) 会计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摆清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位置, 即重管理、轻核算。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然成为企业的重心, 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指标的核算和管理也就更加重视, 会计工作也就越发重要了。一个会计在工作中只是机械的进行记账报账等核算, 而不能通过财务分析发现经营中的问题, 从而影响到领导的决策, 这样的机械会计肯定面临下岗的危机。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 信息几乎成为企业的生命线, 而财务信息更是重中之重。假如一个企业想要研发新产品时, 只知道核算而不能行使管理职能的会计就不知道新产品是盈还是亏, 盲目开发又将面临巨大风险,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可见, 必须加强管理职能。

3 会计职能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首先, 思想观念要转变。会计职能重心转变的过程中, 肯定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压力, 管理者的家长制仍然存在。会计人员还有着传统的思维习惯, 对于单位一把手几乎言听计从, 整个单位就是“一支笔”制度。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饭碗就是经理让干嘛干嘛, 不敢或不愿向领导提供合理化建议, 更不要说参与决策了。总经理虽然理应统揽大局, 但因其对财务的了解有限, 必然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同样, 企业的领导如果认识不到会计人员的管理作用, 也就不会有意识的让财务人员参与管理, 参与经营决策, 这种状况必然也会挫伤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阻碍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总之, 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会计人员都应该转变观念, 才能使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2) 会计人员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会计是会计职能的执行者, 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职能的和作用的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 而管理职能又是核算职能的目标。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首先要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核算, 然后把核算的信息应用到管理中来。新的信息技术向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 未来的会计人员要把主要知识结构和精力投放在利用会计信息为经济决策服务方面。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 又要懂得管理, 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会计人员还要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审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加快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4 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是企业集团公司发展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 传统的会计人员只能忙于应付核算, 而无暇从事管理, 是典型的核算型会计。马克思把会计的职能概括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即“反映与控制”, 可以说, 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束缚, 会计的职能仅仅体现为“反映”, 对于“控制”职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很少涉及。

5 管理型会计与核算型会计的区别

传统的财务会计, 其实并不是为企业自己服务的, 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而管理会计才是为企业自己服务的, 它的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时间概念上, 财务会计是反映过去的数据, 而管理会计则反映未来。

6 充分发挥管理型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脱胎而出, 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 是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报等环节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会计。它的主要职能是计划、考核、控制、决策。

管理会计在公司中应体现以下职能。

(1) 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资料。

所谓决策, 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 确定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决策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 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 只能用一种办法来解决, 这就应该选择其中可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 于是就产生了需要在行动之前做出决策的问题。决策具有不可避免性。决策是现代企业领导人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责, 这个职责是任何企业领导人都不可回避、也不能逃避的。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 企业的决策一般由企业领导人凭自己的经验判断来做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凭经验办事, 而必须利用大量信息进行分析, 然后找到比较好的办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决策。

(2) 合理分配资源, 以协调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既定决策的实施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管理会计的职能在于通过制定预算, 最合理地分配现有的和有把握取得的所有资源, 对区域集团公司在未来时期的供、产、销进行综合平衡, 全面安排并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关系。

(3) 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

所谓控制, 就是采取种种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决策和预算进行, 以保证实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对管理会计来说, 控制并不意味着对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直接干预, 而主要是准确测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实绩和效果, 掌握实绩效果与预算或有关指标之间的差异客观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由企业领导人或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将各自“可控制”的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7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决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管理会计既然是要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相关的、可靠的信息, 则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就不能受到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性的缺陷的影响, 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加强决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 从而为区域集团的生产经营服务。

(2) 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

管理会计对象大致有资金运动、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运动有关的成本、利润等。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但管理会计所运用的成本概念, 远远比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概念含义丰富。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 注重的是将成本与对应的收入进行配比, 以便确认损益, 它关注的是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管理会计对成本的认识和运用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 它以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对成本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开, 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3) 管理会计提供的责任成本信息是集团公司评价其下属企业的业绩的基础。

当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结束时, 集团公司可以根据每个分子公司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比较其各自所控制的成本的发生额与标准值的差异, 对各所属公司的业绩进行具体评价。同时, 通过预算数与实际数的比较, 还能发现目标的正确、科学。这些反馈信息对于制定企业目标, 提高整个经营管理的效率, 科学地评价管理制度,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加强人本管理。

公司在推行责任会计制度时, 应注意将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责任会计制度之中, 充分重视行为科学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才可能更好实现由核算向管理的转变, 同时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面对市场竞争不断激烈, 经营行为不断规范,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日益艰难的客观环境,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而言,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 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在这一形势下, 大家都认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可惜这并不是天然形成的, 只有把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 才能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8 结语

实现会计职能的重心转变, 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必须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想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人员也要尽职尽责, 变被动为主动, 尽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目前, 会计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但从长远来看, 会计的管理职能必然得到广泛认可。总之, 会计职能重心转变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变革, 也必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更高的轨道。

摘要:一直以来, 对于会计职能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无可否认, 会计职能的重心正在发生转变, 即由“核算职能”转为“管理职能”。究竟什么是会计职能, 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会计职能的重心发生转变, 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又有哪些, 本人就此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会计职能,重心转变,核算职能,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强化服务意识, 转变会计职能[R].中华会计网校.

[2]李俊勤.浅议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J].会计之友, 2002 (12) .

职能转变 篇5

一、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功能。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从转变职能,创新体制入手。

1、解放思想,找准职能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逐步明确为:“执行政策、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执行政策”,就是结合本地实际,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用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推动发展”,就是要围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乡镇经济组织、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服务群众”,就是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在新农村建设、农技、民政、社保、就业、文教、卫生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促进和谐”,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乡村政权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2、更新观念,加快职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加快职能转变的前提条件。要在更新乡镇干部观念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五强化五摒弃”:一要强化“服从大局”观念,摒弃“本位主义”意识,积极支持改革,跟上全国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二要强化“不进则退”观念,摒弃“安于现状”意识,增强不改革就落后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三要强

化“服务为主”观念,摒弃“管理为主”意识,尽快在思想上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四要强化“方便群众”观念,摒弃“自我中心”意识,把思想转变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上来;五要强化“争先创优”的观念,摒弃“得过且过”意识,积极建立一整套对干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3、树立形象,强化服务功能。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紧密结合上级展开的各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深入学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的过程中着力转变干部作风,塑造“五型”干部,树立新形象。一是塑造“学习型”干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塑造“创新型”干部,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三是塑造“服务型”干部,形成挂牌上岗、热情服务的良好习惯;四是塑造“责任型”干部,形成敢于承诺、勇于负责的良好习惯;五是塑造“廉洁型”干部,形成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方式。规范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1、以便民服务中心为着力点,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归并和集中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土管、林业、医保、计生、就业、农技、信访等行政审批和服务职能归并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二是选好并完

善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地点选择要方便群众办事,场所设施既要有一定标准,又要量力而行。三是选派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从机关和站所挑选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工作人员,到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并持证上岗。四是建立乡、村、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采取在各行政村设立帮办点、在村小组设立信息员的方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2、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切入点,转变服务方法。把围绕群众需求、转变服务方法作为转变乡镇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首先,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一是利用“便民卡”疏通群众需求渠道。将“便民卡”印上乡镇领导和工作人员姓名、分管事务、联系电话,并分发到每家每户,让群众清楚什么事情找谁办理。二是借助便民服务大厅收集群众需求。大厅工作人员在办理审批事项的同时,要肩负收集群众需求信息的任务,并做好记录,按职能分工转递给承办人办理。三是依靠村组“信息员”收集群众需求。建立村组“信息员”及时收集信息和报送群众需求制度,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四是利用干部下乡收集群众需求。干部下乡携带《民情日记》,及时记录群众需求,带回后按职能分工转递办理。五是通过民情热线收集群众需求。设立民情热线电话,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对群众的咨询及时答复,对群众的需求及时转交办理。其次,做到公开办事、科学安排、积极主动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要在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以下制度:一是 “五公开”制度。向群众公开服务项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标准,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值班长制度。在服务中心设值班长岗位,由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轮流担任值班长,负责协调有关事务、监管工作作风。三是 “集中办理日”制度。每个星期固定一天为集中办理日,实行集中办公,其他时间则根据需要安排2—3人值班。四是干部上门服务制度。在生产特别繁忙季节或对因身体原因办事不方便的群众,免费提供上门服务。

3、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机制。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要紧紧围绕责任的落实来进行。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强化“第一接收群众需求信息人”的责任,促其过问到底;二是实行分工负责制,强化职能单位的责任,促其负责到底;三是实行限时办结制,强化承办人的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实行跟踪问效制,强化责任人的落实意识。

三、完善绩效考评,形成有效激励。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

1、按照“权责统一、分类考评”的原则,科学地制定绩

效考评方案。首先是遵循“权责统一”的原则,把干部的工作任务(权)与工作目标(责)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评。一是目标责任书的制定,不仅要明确工作任务,而且要明确工作目标的完成质量和时限要求,为考评打好基础。二是考评方案的考评标准要与目标责任书完全一致,不能搞成“两张皮”。其次是遵循“分类考评”的原则,按照干部工作的不同岗位区别对待、分类考评。对包村驻点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办实事,且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认可上;对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做好接待、办证、咨询和其他服务工作上。

2、按照“群众监督、公开透明”的原则,公正公平地实施绩效考评。首先是遵循“群众监督”的原则,要在绩效考评中,给群众充分的知情权、评价权。一是对包村驻点干部为群众需求所办的实事,应及时备案登记,以备考评。二是对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为群众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应以群众代表民主测评结果为重要依据,进行绩效考评。其次是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要将绩效考评办法、考评程序、考评参与人、考评时间、考评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得到群众认可。

3、按照“奖罚分明、任用有别”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兑现绩效奖惩。正确运用绩效考评结果,做到奖惩兑现。一

关于科委职能转变的思考 篇6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管理方式将政府职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当前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分析

当前,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使得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体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也成为当务之急。其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就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审批权力减弱、个人生活权利的空间逐渐扩张及个人对政府依附性减少的过程。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规模与范围迅速扩大,政府又以新的方式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及个人的经济生活,政府职能尽管有所转变,但却没有走上市场之路,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怪圈。也就是说,市场发展要求政府权力弱化,但政府权力却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

科技管理部门也存在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社会整体改革的滞后,造成政府权力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适当的强化和弱化,从而造成工作上的一些不适应。

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除了科技奖励、科技保密、科技统计、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科技经费管理等归口性和支撑性工作以外,其更重要的职能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重点研究和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组织编制各类科技发展规划、计划;从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间接管理为主转变,成为制度的供给者和政策、规划的制订者;从管理政府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和科研设施为主向促进全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增强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转变。

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北京市科委明确了近期的工作目标——实现“一个转变,两个加强”,实施“三大行动”。建立了“资源科委”的理念,启动了建设“资源科委”的主题计划。

推进北京市科委职能转变的途径

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突破。面对新形势,科委工作当中出现的不适应主要是对科技工作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习惯于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指挥式”行政管理。有些科技工作管理者的“身子”已进入了市场经济,而“脑袋”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网络化和科技、经济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针对责任性、回应性、服务性、公共性的政府治理要求,当前最需要的是走出“政府万能”的误区,把全能的政府变为有限的政府。其中主要是科委管理角色、管理理念的再造,即从“项目科委”向“资源科委”转变。“项目科委”不是没有使用资源,“资源科委”也不是不要项目,而是强调综合运用包括项目、资金、政策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工作的效能。

“资源科委”立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合的新机制,通过整合和运用资源,努力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社会发展优势;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手段凝聚、涵养和应用资源上,关注资源的使用、凝聚和涵养的全过程,强调涵养、凝聚资源之后的可持续使用问题;“资源科委”强调遵循科学发展观,注意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关注科学技术全面的社会功能,是一种“社会科技”。

其次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和组织与机制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并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构建“资源科委”需要更缜密的规划设计,更灵活的策略和手段,需要正确地选择转变政府职能的实现方式,恰当地实施组织和机制创新,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和社会职能,提高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公共服务意识。其要点在于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手段引导社会各主体参与到科技发展中来;同时政府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解决市场不能或不愿解决的公共问题,例如进行技术预见、支持战略高技术项目、支持建立企业技术联盟等。

创新的理念只有在创新的组织和创新的工作模式中才能实现。针对科技项目分散,只针对若干“点”,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问题,科委明确提出要打破政策和项目间的壁垒、集成内外资源、组合各种手段、设立和实施“主题计划”。主题计划的实施,需要组合运用包括项目(课题)、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等多种工具和手段,同时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作;主题计划的成果包括实际问题或矛盾的解决、科学技术突破、科技对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模式探索或典范的树立、人才培养、新政策出台或原有政策的调整等。

主题计划具有:目标上的统筹性,即主题一致性,注重体现统一的价值理念,关注项目的聚集,在主题计划下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根据主题一致的原则,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综合到一起;内容上的纵深性,即主题计划是一个工作面的展开,其工作内容应该具有可拓展性,可向纵深发展,有下延性;时间上的持续性,即主题计划为解决专门问题而设,确定之后,一般要延续数年,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会有项目的结束和新项目、新课题的加入;管理上的系统性、规范性,即针对专题计划的实施,科委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并且每一个主题计划都要有管理办法或实施方案。

主题计划改变了过去以单一手段、组织单纯性技术研发项目的传统做法,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多种手段的协同运用,实现资源组合,带来了科技管理工作内容模块化和工作方式矩阵化发展,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开化,增加了研究开发的强度,提高了科技计划的管理效能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获取重大技术突破和社会经济效益提供坚实的保障。目前基本涵盖了科技工作主要方面的八个主题计划已经推出并开始实施。

另外,在思想观念突破和管理方式改革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升政府能力。一是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进管理改革。二是在项目管理改革方面,按照“资源科委”的要求,强化领域预研、项目论证和集体决策。三是细化部门预算,实行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探讨和实施颇具特色的开放式的“七步预算法”和“五步管理法”。四是要建立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机制等),促进公共管理绩效的提高。五是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六是在途径方法上加强,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电脑网络平台公开政府管理信息,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并构建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科委职能转变过程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该区分和充分利用两种力量: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凡是政府不应该管、可管可不管的事情,都应交给市场去做。“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必须由政府提供。而是在民间不能有效提供,而且又特别需要的公共产品才由政府提供。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既不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也不是政府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

其次,应该处理好“计划过度”与“市场化过度”问题。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的取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提炼不应该是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一些不应该市场化的工作就不应该被推向社会,例如有关国家科技兴衰或者国家信息安全的项目,政府对承担单位的选择就应该更严格,控制力也要更强。

最后,应该处理好职能(权力)的“让渡”问题。要求政府从管理微观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要弱化某些功能,政府的部分职能和事务性工作要向直属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和企业转移。这是一种职能让渡行为,是一种“分权”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职能都是可以让渡的。从政治学角度看,政府职能具有两重性——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显然政府可以进行职能让渡的部分只能是社会管理职能部分。但这部分的职能让渡也有度的问题。

浅谈我国会计职能转变的思路 篇7

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做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 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的各个方面, 均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如何及时认识、并转变会计职能转变的思路, 对每个会计从业者、每个企业都是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的基本职能

2.1 反映职能

反映职能是会计的最首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它通过一套固定成型的计算、评估方法, 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最后形成一系列直观可见的数据报表。会计的反应职能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每一个环节, 按顺序主要可以划归为事前, 事中、事后这三大部分。它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 把各部门经济相关的活动转化为管理者办公桌上的数据资料。经营管理要做出决策或采取相应措施时, 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效果的数据资料的事前反映就是重要参考;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决策计划向预期的目标良性发展, 会计的事中反映的核算、监督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后反映则是通过算账、报账等方式, 为管理层提供能整体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财务指标。会计的工作建立在完整、连续、有效、真实的记录的基础上, 要以凭证为依据, 按照国家经济管理的要求, 为企业提供规定的数据资料, 从而便于经济效果的考核和各项决策的实施。

2.2 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 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上述反应职能中的三种货币监督外, 还有实物监督的方式。会计工作者需要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 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 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其职能的实现必须在严格遵守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 也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财政计划、经济预算以及承受限额, 这样才能有目的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有效的分析和检查。充分利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可以显著的改善经营和预算管理方面的缺陷, 促进其资金合理使用, 保证营业额的稳步增长, 更早的发现并弥补发展中的经济漏洞。

2.3 决策职能

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往往取决于上层管理者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和对这些报表的正确分析预测的基础上, 市场瞬息万变, 常常不会有一种方案是万无一失的。为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最大化, 现代化管理必须认识到和充分发挥会计在决策中起的重要的作用。依靠其提供的资料, 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根据科学预测, 作出正确的决策。

3 我国传统会计职能转变的思路

3.1 充分发挥会计传统职能

我国的国企改制, 打破了“大锅饭“的时代, 没有了“铁饭碗”。“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变成了每个企业、每个单位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改变粗放的经营体制, 充分挖掘资金流转过程的潜力, 他们纷纷加快了自身财务会计工作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化的步伐。我国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会计在核算和监督的传统职能的作用。会计利用通用经济核算方式对企业的各部门的运行情况、经济活动中资金流向及其结果进行监督, 进而得出相应分析数据报表, 为上层管理人员把握收支进度, 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当代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条件下, 企业要发展, 看准市场是一方面, 如果在内部从原材料购进、加工、入库等环节上, 制度不健全, 责任落实不到位, 被人钻了空子, 不但盈利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也会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会计职能的良好运行, 不仅能为为单位增收节支、降低成本, 还能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保证按权利运行的公正和公平。会计人员为了更好完成本职工作, 应当深入生产一线, 监督资金及物资运行中的各个环节, 进行认真的纪录、核算, 才能在根本上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如“资产负债表”是衡量企业的经营好坏中的十分重要财务会计指标。通过前后对比, 可以直观的找出原因, 为企业决策方案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财务管理的中心在于企业核算监督, 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 恪守财经法律法规

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 任何企业进行经营活动, 都必须严格遵守行业法规和各项经济政策。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其价值以创造更高的利益, 是当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源泉。被媒体揭露的各种行业丑闻, 常常与经济财务腐败有关。做为一个会计从业人员, 不但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廉价自律, 还要勇于与破坏国家财产的犯罪行为作斗争。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 各单位会计人员一定要对资金, 物资流通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按照有关规定制度, 及时在相应账册和会计资料上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记录。维护财经纪律, 按期举行资金结算及财务的清查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亡羊补牢, 保证货币资金链的畅通无阻, 降低财产物资损毁, 浪费和丢失现象的发生概率, 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3 创新企业会计决策的职能

在一个企业中, 如果说基层员工有谁对其的运行发展了如指掌的话, 就非会计人员莫属。别看这个职业随处可见, 而他们的工作决不只是简单的记账、汇编会计那么简单。他们的报表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在这些表格和统计图中, 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做出真正有效和正确的决策, 所以会计职能是其他工作无法代替的, 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参谋。在资金流动的过成中、在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上, 会计都会通过核算、分析, 对比等来检查, 考核其实际运行情况, 它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能准确计算本单位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指数, 提出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财会人员比一般的工作人员熟悉企业资金来源、运用、周转及结存情况, 并能对资金运行做出事前的预测、分析和比较, 如果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 不断的激发他们在本职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在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献计献策, 就能很快发展成为上层管理者的得力助手, 为单位的增效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挖掘出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各方面的潜力。

4 结束语

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在今后的发展中, 也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企业的管理层的绩效, 也就是否通过有效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利润, 可以准确的从会计信息的各项指标中反映出来。会计是一种可以反映、监督与参与经营决策经济管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到, 从预测到反馈, 它职能的发挥需要每一个部门都密切配合, 各个工作环节的支持。事实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不能对会计的印象还停留在老式的“记账先生”水平, 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的职能, 才能更好的利用其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减少财力消耗、节约开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所以, 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工作, 努力为其创造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会计“管家”的作用, 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 挖掘其潜能, 注意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的提升。财政管理方面没了后顾之忧, 那么企业地位的巩固和市场的开拓工作, 才能蒸蒸日上, 进入一个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上去。

参考文献

[1]韩玲.试论新时期会计职能的转变[J].中国经贸.2011.06.

[2]李美端.对预算会计职能作用的浅思考[J].商情.2010.35.

会计职能转变 篇8

一、会计职能基本理论

(一) 会计职能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的组合, 是指某事物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 是事物或系统客观性的外在表现, 是对事物或系统长期实践、运行的理论概括, 它不是人们随意就可以赋予的。会计职能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理论界对其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 并且产生了多种见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拓展的, 认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对过程的观念总结”,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控制和反映两项基本职能的观点。在我国, 绝大多数论著都主张这两种基本职能论, 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其中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把“核算与监督”称为是会计工作的两个基本职能, 但也有研究者, 如李孝林教授在他的《会计基本理论》这本书中就把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和“控制”。所谓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 进而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 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经过授权以后, 在授权范围内,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照授权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规章、制度、流程等, 进行综合、全面、连续、系统、及时的监察、督促、调节、指导, 最终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进行, 保障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相关性、可比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 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从开始研究会计职能到目前,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控制和反映 (观念总结) 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关于这两种基本职能的重要性, 我国会计界存在着几种对立的看法。如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职能占第一位, 其重要性大于控制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的观点却相反, 他们认为控制职能要重于反映职能。对此, 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基本职能进行排序。因为如果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控制, 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反映, 换句话说反映是为控制而服务的;而控制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基本职能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会计在实现其反映职能的同时, 也进行着监督职能, 如果只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则会计的真实作用将受到限制而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说“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的基础, 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 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基础, 控制职能则起主导作用, 如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基本职能占第一位, 势必会形成对会计本质的片面认识。

二、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及研究现状

(一) 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

由于受传统劳动分工理念的影响, 企业要完成不同专业化的工作往往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之间又根据其结构的复杂性、规范性与集权度进行分层, 一般在各部门都是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的, 慢慢形成了大部分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部门都具有一个较完善的以职责分工、授权审批制度为特征的核算型会计职能体系。在一般工业企业都需要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个级别的核算, 而每一级核算主体都有自己的明细账、总账和相关的报表工作, 然后在周末、月末或季末、年末进行逐级汇总最终形成上一级的相关报表。虽然传统会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是相当高的, 但其重心主要集中于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核算、日常控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面向企业历史数据的工作上, 对未来的预测力度相当匮乏。其整个工作都是面对已发生的数据, 缺少一个可以比较的过程。

传统会计职能的重心是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面对新时期的技术操作平台及管理模式, 其局限性正在日益凸显。首先, 在会计的日常业务流程上, “会计账”与“实物账”往往是两张皮, 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都是相互割裂, 因而经常导致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各职能部门间的传递产生滞后性。即原本有用的会计信息会因为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或者因为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而成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其次, 会计核算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彼此分割的, 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信息孤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用性、相关性、重要性等受到严重影响。最后, 因为传统的会计部门一般都是只记录与经济业务相关的资金流信息, 而不会刻意收集各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 这就导致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相关数据会被分别集中在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中。原本一套完整的数据因为互相独立地存在于不同部门, 最终会影响一套数据的完整性。由此可见, 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中, 其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是相互脱离独立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要想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达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将非常困难。因此在强调信息共享与快速传递的网络时代, 传统会计的职能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 会计职能转变研究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确定, 使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会计职能应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我国最早提出会计管理活动的会计学家是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 他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 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 它本身更具有管理的职能, 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随后, 杨一华 (2009) 指出, 由于企业集团公司发展的客观要求会计职能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认为传统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机构服务的, 而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为企业本身服务, 与其他研究者一样他认为只有管理会计才是为企业自身服务的。刘鹏指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后, 在推行成本细化核算及细化核算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完善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认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就是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刘艳玲 (2000) 等认为, 会计在实行日常工作的同时必须发挥其参与企业经济决策的功能, 要发挥其参与经济决策的功能必须先实现其职能的三个转移, 即:从原来的事后核算、反映、监督为主转移到注重事前的监督和事中的控制及事后反映;从原来以集中核算、反映、监督为主转向注重企业内部责任中心, 并按各自的职能范围组织责任会计核算;从原来以核算资金的使用过程及结果为重心转向同时增加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率。并认为只有会计职能实现了这三个转变, 才可能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基于市场经济方面提出会计职能的新功能, 主要注重于新职能的发展方向及作用上, 忽略了会计的一些传统职能。笔者认为, 不管将来会计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其最原始的基本职能都是不能忽视的。因为管理者或经营者都需要根据会计所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活动作出判断和决策, 并根据会计的控制职能使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能朝着已定的目标运行, 一旦发生偏离就要进行调节。因此, 笔者认为在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会计职能应由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发展。即会计除了记账、算账、报账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功能以外, 还要充分发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制定计划, 参与企业日常管理。

三、会计职能转变动因

(一) 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使会计工作的重心发生转变

近年来,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会计软件的发展以及普及, 会计工作的重心正在一步一步地向管理方向转移。会计信息化使账务处理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 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 会计人员就可以抽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分析上。此外, 由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只要求会计人员录入基本信息凭证, 而相关的科目总账表和报表都是自动生成, 在这期间不仅可以随时查看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 资产、负债的余额, 还能通过对计划与实际发生额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 做出相应的控制与调整策略, 使其与目标不发生太大的偏离。

(二) 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 使会计职能必须发生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部分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对企业生产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发展能力等指标的核算和管理不仅是企业日常工作的重点, 更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自由开放市场环境下, 企业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就得积极寻找本企业的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 通过这两大优势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份额, 这需要会计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等数据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和分配中的问题, 并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及利润分配等方案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分析建议。

(三) 企业价值观念和管理观念的更新, 加速了会计职能的转变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管理是这个时代下企业管理的重心。它与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比较侧重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建设,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则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和价值管理为重心的“软”管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通过经营方针、企业精神、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 是把企业所有员工聚集到一起的精神纽带, 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企业行为方针、规章制度的制定基础。随着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深入, 经营单位必然会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做到时刻谨记本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特别是管理会计方面, 其在日常工作中要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 在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也要多考虑他人的利益, 从而建立一个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温馨的人文氛围。

(四)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环境的影响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 并努力向发达国家的经济轨道靠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发展比较早, 其会计体制相对而言比较完善, 虽然我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和市场体制, 但发达国家一些科学的、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非常值得我国去借鉴、学习。因此, 我国应学会有借鉴的吸收发达国家会计职能是怎么体现的及有什么作用, 他们是如何完善会计准则等。此外, 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有必要制定一个向外开放的信息平台, 使会计职能不仅对内也要对外, 不仅执行事后事项也要有事情准备。

(五) 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

从会计立法方面看, 会计法规内容的完善是会计职能转变的一个原因, 一个健全的法规能为构建新的会计工作管理模式提供一个牢固的法律依据。虽然现有的《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对我国会计工作行为的规范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些法规、条例逐渐显露出一些漏洞和不足, 并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在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 既要明确企业利益双方的权力与义务, 还要尊重并充分肯定产权代表、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的相应权力及义务, 明确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 增强企业会计工作管理的可操作性。

从上述几点可以发现, 会计职能的转变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同时它还会受到其他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如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认识水平、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等。

四、管理型会计职能职责

(一) 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资料

一般情况下,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 会计人员只能采用一种办法来解决, 首选的肯定是能获取最优经济效益的那一种。面对多种解决办法, 会计人员应该如何比较、如何决策分析、如何判断出效益最好方案呢?对此, 会计人员不能仅凭经验和感觉来办事, 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 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找出一个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最优经济效益办法, 这即通常所说的理性决策。传统的会计职能是反映和控制, 其重点是对过去历史资料的总结和反馈;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对历史数据或经验数据的合理分析、推断, 这也正是会计核算管理型职能的最好体现。

(二) 协调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关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保证企业各项既定决策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会计职能定会由原来“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型逐步向“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的核算管理型转变。在核算管理型职能下, CFO或财务经理都要参与到企业管理层的决策会议中, 根据对已有的会计数据分析对企业下一步生产经营活动制定预算和决策, 并对现有的资源和有把握获取的其他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对企业的供-产-销、本-量-利关系进行综合平衡分析, 做好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业务关系的协调, 以期取得企业的最佳绩效,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 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对管理会计而言, 控制并不是简单地对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直接地干预, 而是侧重于对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业绩和效果进行准确计量, 确定实际过程与计划之间的差异, 并客观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最后通过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改进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当然,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可能主要是由企业领导或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负责, 如果会计人员能加入这一工作,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整个项目的选择。

五、新会计职能强化建议

(一) 加快完善会计法规及制度, 建立一个以诚信为基准的会计法律机制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是治本之策, 没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即使是诚信的会计人, 也会陷入“囚徒困境”。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度, 使每个人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维护整个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二) 建立健全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首先要从内部监管部门开始, 只有加强内部监管的力度才能保证企业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能进行真实、连续、完整的记录及核算, 并能在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下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 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 要加强相关社会机构的监督力量, 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从体制上提升会计行业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再次, 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公开制度和独立的不记名的会计信息举报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 强化企业的自律管理能力。此外,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力量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在整个监督体制中的作用, 建立以财政审计、税务信贷监督等为一体的监管体系, 经常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测, 使国家监督体系法制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最终做到企业-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三)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 大力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诚实守信、为他人负责, 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又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就能够更好更轻松地行使其职责, 这对会计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它从制度上保证了会计的质量问题, 确保了其真实性。如果会计核算是分账核算的, 则那些分公司或子公司就会为了争业绩与有限资源而采取一些不法手段, 这对整个公司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也为那些想造假的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如果进行会计集中核算, 则企业的各个子公司、分公司都要将其会计数据上报, 由总公司统一进行核算, 这将会使整个企业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四)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首先, 应把好会计队伍的入门关, 严格制定上岗制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制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 使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勤勉尽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 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力度, 使每个会计人员都能熟悉了解我国最新的规章制度和会计准则。总之, 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会计人员, 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出色的管理能力, 更要做到自省、自律、自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为会计工作开拓了一片新的发展空间, 因此会计职能在企业管理位置中的转变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及发展, 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可以说是当前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见证者, 社会的发展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开拓进取, 紧紧抓住新机遇。因此会计人员应本着时代特色和契机, 建立一种既包括核算也包括管理的会计管理理论新体系, 把会计建设成为一种既对内又对外的双重服务体系, 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紧密结合, 使之成为一个既能提供信息又能利用信息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浅议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转变》, 《财会园地》2010年第1期。

[2]郭道扬:《论会计职能》,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唐记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4]蒋杰:《对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会计职能转变 篇9

一、ERP论述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 是在1990年于美国公司提出来的, ERP就是一个以管理企业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 作为最先进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给企业提供最科学最先进的管理理论, 而且还能提出对企业信息化解决的方法, 能够把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 能够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能够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能够使得企业在信息化的市场有着一定的竞争力。

二、ERP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的转变

在企业中实施ERP管理模式, 在ERP环境下企业会计的工作就要发生一定的转变, 传统的企业会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ERP环境下企业会计的工作, 目前作为企业管理最先进的管理模式, 采用计算机的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处理, 在企业中建立以计算机为主的会计工作。

(一) 对企业会计部门结构的转变

在ERP环境下, 对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了转变, 把财务部门中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给分开, 减少了一定的工作内容, 在ERP系统的实施下, 能够保证各个岗位要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操作, 要对企业会计的信息保证完整性, 因为对部门结构发生了转变, 在工作岗位和工作中都会发生一定的转变, 就必须要求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尽快的适应, 能够对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 所以说, 对企业会计部门结构有着一定的转变。

(二) 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转变

在ERP环境下, 能够对企业会计信息提供一个良好的系统, 在系统的提出中, 不是针对某一项工作, 而且要对企业的整个部门, 整个工作的流程进行应用, 能够达到全面的, 而且系统的对企业经济进行一定的记录, 所以说, 在ERP环境下, 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有着一定的转变。

(三) 对企业会计账务处理方式的转变

在ERP环境下, ERP管理系统在企业会计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成性, 在传统的企业会计工作中, 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一定的记录, 会计凭证作为企业信息的载体, 对企业会计业务在收集过程中是由财务人员来进行, 而在ERP环境下, 只需要对经济业务在系统中进行一次输入, 能够被企业其他模块进行共享, 在这种模块中, 也是通过会计凭证来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 但是它有模块自动集成的, 所以说, 在ERP环境下, 对企业会计账务处理方式有着一定的转变。

三、ERP环境下对企业会计职能的影响

(一) 对企业会计核算职能有着一定的影响

1. 在ERP环境下, 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的流程不同于ERP系统下的流程, 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把分散的传统企业会计核算转变为互相结合的财务管理, 在ERP的应用中,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计算机进行一定的核算, 能够大大优化企业财务的流程, 提高生产效益, 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ERP系统的应用中, 能够把各项工作的信息集成在一起, 把集成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能够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们的效率, 还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 在ERP系统的应用中, 对企业会计核算机构, 人员的分工有着一定的影响, 能够把分散开来的各项工作统一起来, 大大减少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 在ERP系统的应用中, 会计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转变, 从传统的会计工作中转变到信息化工作中, 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会计核算职能, 能够对企业会计机构有着一定的转变, 不仅有着企业会计机构的转变, 而且还对要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转变, 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重新定位,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不再是一味的进行算账, 记账等工作, 而是要对业务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 对企业会计监督职能有着一定的影响

1. 在ERP系统应用中, 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就会加大一定的难度, 在企业业务活动中, 产生的会计凭证直接由相应的ERP业务模块产生, 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会再对业务进行一定的录入, 而且集成来信息的准确性对业务部门的监督有着很大的依赖性, 所以在对生产, 销售等业务中, 会加大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的难度。

2. 在ERP系统应用中, 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 对功能模块和企业会计监督有着一定的要求, 在ERP环境下, 由于对ERP的应用, 它对企业各项业务分为不同的模块, 而且在每个模块中都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对企业会计监督有着一定的挑战。

四、ERP环境下对企业会计职能的优化

(一) ERP环境下对企业会计核算职能的优化

1. 在对ERP应用中, 要想对企业会计核算职能进行优化, 就必须要对企业业务进行一定的重组, 使得企业各项业务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性、合理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 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的准确, 通过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一定的整合, 能够使得生产业务信息转变为会计信息, 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对成本有着一定的控制。

2. 在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中, 对人才要进行一定的重视, 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必须要有着综合素质的人才, 要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 在企业中要实施岗位责任制, 要对岗位职责进行一定的细化, 把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行一定的考核, 实行奖惩机制, 更能调动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对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 ERP环境下对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优化

1. 在ERP系统应用中, 要想对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优化, 在企业中必须要明确一定的责任, 在ERP环境下, 企业会计的信息都是由各个部门集成来的, 需要明确企业会计责任制, 要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对各个部门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明确, 对责任进行细化, 要对财务部门与各个部门进行一定的沟通, 在企业会计信息监督中最重要的是财务部门, 要凸显出财务部门的作用, 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优化。

2. 在ERP环境下, 大大减少了财务部门的工作, 要对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的增加, 在实行岗位责任制中, 要对ERP环境相适应, 要进一步的完善岗位职责, 在完善调整中要减少核算的岗位, 增加管理的岗位, 才能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实现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优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企业资源计划下, 对企业会计职能有着一定的转变, 作为最先进的管理模式, 能够对企业财务部门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能够为企业提供合理的, 科学的管理模式, 在ERP在企业中能够有效运行, 必须要有着一定的管理基础, 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 只有在特有的企业环境中,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ERP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美婷.ERP环境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05) .

[2]王岩.论ERP环境下会计职能重点的转移[J].管理观察, 2010 (23)

[3]涂海洪, 呼青峰.浅议ERP系统对企业会计职能的影响[J].西部财会, 2010 (07) .

会计职能转变 篇10

一、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促进财务职能转变已迫在眉睫

(一) 全球化、一体化竞争时代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 以获得竞争优势, 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加快产业升级、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使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回落的新形势下, 企业要与一大批优秀企业同台竞技, 就必须向管理和科技创新要效益。就目前我国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来看, 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 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经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在依靠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必须通过有效运用管理会计, 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要使企业提效增收,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稳步持续发展, 必须有效运用管理会计, 分析自身缺陷, 加强成本控制, 提高决策能力, 实现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型、从重规模数量向重质量效益转型, 从立足国内发展向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型, 从低价竞争、垄断优势领先向综合实力提升转型, 着力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回落和结构调整的阵痛, 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压力。要提升企业活力保持稳定增长, 就要发挥CFO的高层管理作用。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为企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管控手段、评价方法等, 从而为企业决策、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既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又有助于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合理使用企业资源, 加强内部管理, 提升价值创造力。

(四) 传统财务职能的缺陷必迫使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

传统财务职能以事后交易记录与记账为重点, 以核算型为主导, 事后反映, 缺乏决策指导意义。核算型会计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以及销售经营的需求。一方面, 核算型会计以核算为主要职能, 缺乏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分析, 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另一方面, 核算型会计只是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 机械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忽视了对企业销售经营状况的评估, 没有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运用为财务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一) 管理会计的自身职能是对传统财务职能的有力补充

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会计分支, 其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记账、报账和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它对传统财务以核算记录为主导的职能具有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管理会计人员能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订计划与绩效管理, 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

(二) 研究对象的扩大为财务职能转变提供了帮助

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 大量外部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也构成了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传统财务单纯凭借财务数据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管理决策需求, 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企业需要利用这些信息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做出合理的预期, 为企业提供全面、完整的决策信息。

(三)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工具的出现, 使管控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变成为可能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 使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以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使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为财务职能转变提供了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管理会计系统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 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加快了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向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 这些新技术是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有效支撑, 有助于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 最终实现价值创造目标。

(四) 电子信息网络化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全价值链的流动性管理

在电子信息网络化环境下, 满足了会计信息复杂化、精细化的要求,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会计信息借助网络平台, 能够实现及时性传输, 这为会计信息实现及时存储、传输、分析、共享提供了有利支持。会计数据的共享, 有助于管理会计利用即时信息, 分析数据, 为决策提供指导, 为财务职能转变提供了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管理会计运用的现实与困境

以笔者所在研究院实际情况看, 管理会计的运用仍处于自发状态, 管理过程中只在局部使用管理工具, 缺少系统性、全局性、针对性的管理意识。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实务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 如何结合我国特有经济体制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财务职能转变, 还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 尽管管理会计的观念已经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重视, 但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使用管理会计促进财务职能转变还处于自发的状态。本量利分析、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或理念只是单纯运用于企业局部或某个项目某个环节。这种缺乏全局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管理方式, 既阻碍了财务职能间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分析, 难以获取最为真实全面的决策信息, 也无法对企业决策和分析提供完善的指导, 同时影响了财务职能的充分转型。在运用管理会计、转变财务职能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 决策层对管理会计观念缺乏统一认识, 会计人员习惯于传统财务职能, 重核算轻管理

管理会计的实践需要自上而下的全局带动, 管理层需要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对企业长远发展进行预判, 构建自身的战略目标。由于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统一, 使得管理会计的深度运用无法自上而下的推动, 阻碍了财务职能的转变。

(二) “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 抑制了管理会计的进一步运用

由于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不能纳入财务系统, 形成多个信息孤岛, 必然造成各块信息系统与财务活动相脱节, 无法将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进行系统整合, 妨碍了信息化下利用管理会计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使数据分析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降低了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三) 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阻碍了管理会计的进一步运用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尽管不断向前推进, 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在研究内容上, 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较多, 研究我国实际较少, 缺乏能够切实指导企业实践的理论方法;在人才队伍上, 既懂往后看、会记账, 又懂往前看、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在研究方式上, 重概念辨析, 轻实务分析,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四、转变财务职能, 发挥财务价值创造功能

当前, 企业经营环境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其基本特征是:一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以及由此催生的“云计算”与“大数据”观念的形成, 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基本技术环境;二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导致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的变革成为常态;三是以金融化为特征、经济强国力量转移为表征的经济全球化, 导致企业组织的管理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企业经营风险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递不仅没有国界壁垒, 而且几乎没有时滞效应。

在这一环境下, 企业对会计与财务信息的关注视角、利用程度与方式, 以及运用领域与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财务职能的转变已刻不容缓。面对当前环境, 应从以下方面实现财务职能转变:

一是财务部门应从注重历史会计与财务数据的分析, 转向更加面向市场、竞争对手、产品与客户盈利性、国际化、资本化、流程效率与财务共享服务等领域, 强调会计与财务工作对企业战略与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支撑。

二是要求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具备风险管控能力, 而且更要具备前瞻性管理变化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三是在立足财务信息的基础上融合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将核算型职能向管理型职能转变。

转变财务职能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组织在战略、营运、职能管理等各领域的管理决策与控制水平;推动企业在创造价值过程中逐步实现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从传统的“数据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经营的分析者”和“未来的预报者”;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从“理财管家”转变成为“管理策略家”和“战略规划家”;让企业非财务管理者逐步从“业务型”管理专家转变为通晓预算、成本、风险、内控、理财、投资、管理等综合知识, 掌握运用会计信息支持管理决策技能的“综合型”管理专家。

五、实现财务职能转变, 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融合策略。目前, 财务会计已有完善的会计制度, 日常信息核算、对外信息披露等都有完善的准则规定, 而管理会计还没有比较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和权限, 从会计体系、业务流程、数据处理、人才管理、组织机构等方面加以规制。通过进一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各种信息, 实现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 使会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力帮手。同时,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也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会计体制以及组织机构、会计团队建设、数据处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完美对接, 加快了两者融合的步伐。

(二) 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

新形势下, 大数据、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借助于新技术、新理念的优势, 管理会计对财务职能的转变具备了信息化的支撑。建立统一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预算系统、长短期决策评价分析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 而对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 (如生产经营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 要找到接口实现无缝对接, 从而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只有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建设, 才能在新形势下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管理会计流程, 分享信息资源, 为企业合理决策提供帮助。

(三)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首先, 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养, 能够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改变当前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认识不到位的现状。其次, 加强财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 使其及时更新知识, 掌握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工作能力, 尽快成长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最后, 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管理会计师资格的高素质人才, 为会计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会计精英团队。

(四) 做好财务部门内部建设

1. 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

财务职能转型的基础工作在于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 为发挥其决策支持和增值作用夯实根基。同时, 在优化过程中降低财务核算成本, 释放财务核算占用的资源。因此, 企业必须借助科学高效的自动化的数据归集, 规范各类业务的处理流程和代码标准, 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并通过财务集中核算, 精简财务人员的冗繁工作量, 为改变原来以核算为主、转型升级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创造条件。

2. 加强决策支撑模型工具的建设

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需要制订和建设各类模型工具, 以提高决策支撑和服务的效率, 这些模型工具包括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产品业务效益分析模型、投资效益分析模型、短期决策评价模型、客户价值评估模型等。企业如果能够加强模型工具的建设研究, 制订出具有一定前瞻性并切实可行、易于使用的工具模型, 定期予以发布、更新、培训, 就可以使财务人员在转型升级中提升并发挥其专业化优势。

3. 加强财务系统横向集成和纵向一体化

“成为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是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一环, 这就需要设计院为财务人员主动进行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创造条件。因此, 横向需要打通财务与业务系统, 通过系统整合固化的管理流程, 实现流程系统化;纵向需要打通设计院与下属企业的财务系统, 逐步实现一体化、集中控制, 提高企业整体执行力, 支撑企业一体化运营。具体来说, 就是要围绕营销、产品、客户、资产管理等各部门的信息需求, 统一数据口径, 整合财务、业务数据, 建立规范的数据结构体系和数据收集、报送、审核、考核流程, 切实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逐步建立以决策支撑为核心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OL].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2014-8-6.

[2]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1.

转变职能营造创业创新制度环境 篇11

一、以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突破口,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不断简政放权,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管理方式更加符合创新创业规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一是实施“三张清单”制度。市发改委率先制定权力清单,公开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和《政府定价事项清单》,共40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三张清单”:第一个是负面清单,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让愿意创业的大众能够创业;第二个是权力清单,按照“法无授权不能为”的理念,“晒”出权力边界,亮出“权力家底”,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让从事创业的大众能够创好业;第三个是责任清单,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理念,明确政府的法定责任,在职责范围内积极破解创新创业难题,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市级层面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也

将在近期发布。

二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等改革,探索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由“多个部门、多头受理”改为“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可一次性拿到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码。目前,正在探索“多码合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成市级网上政务大厅,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间,提高行政效能。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5万户,比上年增长36%。

三是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管制,为企业松绑减负,近两年来全市共取消和调整了910项相关审批审查事项。在放宽市场管制的同时,加强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做到放活不放任,建立工商、质监、食药监、价格检查等领域合一的市场监管体制,构建形成了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一体化、全过程、专业化、高效能”的监管新机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目前已汇集市政府各部门、中央在沪单位、区县政府、公共事业单位等99个单位的3441类信息,信息总量超过3亿条。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涉及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已完成进出口货物申报3.2万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投资便利化。

四是健全市场定价机制。按照保基本、限垄断、控例外的原则,修订并对外公布《上海市定价目录》,大幅缩减政府定价项目,将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增强市场主体的定价自主权,激发生产企业创新活力。新版目录共取消政府定价项目55个,保留53个,缩减幅度达到51%;对于直接面向基层、由区县政府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定价项目,一律下放区县政府管理。

二、以打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为载体,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释放社会创新创业潜力。

一是积极打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企业孵化载体链,在孵化载体、服务机构、高校院所集聚和生活配套健全的区域,着力打造“创业社区”。启动“创业浦江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全城创客、创业启明、便捷创业、点赞创业等专项行动,力求打造3000家创业企业和100家创新联盟,使上海成为全球创客最佳实践城市。推动40多家创业服务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上海众创空间联盟,专门为新型孵化器提供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推动成立全国首个专注于互联网教育的创业孵化器——蚂蚁创客空间,采取零租金入驻模式,做好软性服务,与创业者共同构建互联网教育产业生态圈。

二是建立市场化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制订出台《关于改革和完善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化活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全部留归单位,并提高了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三是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信托交易等试点,探索多元化知识产权交易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資本化、商业化。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制,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积极稳妥解决知识产权各类纠纷问题。积极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打造由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法律咨询服务等组成的科技中介服务链。

三、以优化投融资环境为重点,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企业。针对“四新”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健全融资体系,提高信贷灵活性,确保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能够快捷融资。

一是充分发挥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股权投资体系,引导和放大社会资本投入。对于种子期企业,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并为社会天使基金等提供引导信息,解决孵化融资问题。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以国有创投基金撬动社会天使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分散风险,解决资金规模问题。目前,上海市拥有创业投资机构近500家,其中国有控股的创业投资约占30%。中微半导体、聚力传媒、万得信息等一批接受过创业投资的科技企业,已快速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二是积极拓宽商业银行科技信货等融资渠道。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拓宽科技企业贷款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比如,针对初创期企业的“微贷通”、针对成长早中期企业的“履约保”、针对成长中后期企业的“信用贷”等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加大知识产权质押探索力度,设立知识产权中心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解决科技企业首贷难问题。

三是加强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率先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专板”,推动“四新”企业挂牌交易,为“四新”企业提供定向增资、私募债、股权质押贷款、票据收益权融资、应收账款收益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服务。

此外,积极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市人大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提出对于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免除相关责任。建立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着力培育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更加自由、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互联网+、文化创意等领域涌现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如“河马动画”、“喜马拉雅FM”等创新企业。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篇12

1 政府职能的改革之行

从国内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后,国家开始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的种种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

由于政府职能集中反映了国家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方向,故而是政府进行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活动的指南。对之进行科学的界定,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提。

不过,何谓政府职能,国内外学者表述不一。依笔者拙见,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并非是个静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察看我国当前的社会态势,一方面,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是很强。据一项对上海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排名公共秩序前三位的问题分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经常发生率为43.3%;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并随意停放,经常发生率为43.9%;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规则,经常发生率为37.2%。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弱势群体扩大,道路交通拥挤,公众需要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生活保障,建设公共设施。这些因素,致使我国政府职能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是,海量的行政任务与有限的政府资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公共行政职能无法成为政府“专利”,需要由社会来合理分担。于是,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就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

2 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社会自治就是为了实现公共行政的分散化,国家通过法律设立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和法理要求,参考学界观点,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以下主要特征的社会组织才具有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资格。

(1)独立性。非政府公共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系统。它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特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个特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避免行政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在管理中,呈现民主化和亲民化。

(2)非利性。与营利性社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注的是无利可图的公益事业。这个特征使它不追求权力出租和寻租,减少行政腐败。

(3)公益性。公共利益可以分为普遍公共利益和特殊公共利益。政府关怀的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普遍公共利益,但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怀的是特定范围内的人们所享有的共同利益。这个特征决定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

(4)公权性。为了对特定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享有法律授予或者确认的公共权力。但管理行政事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性,使其享有的公共权力相对有限。

(5)非包性。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政经费不是全由国家财政拨款,这个特征使其参与行政管理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

以这5条特征衡量,我国目前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1)社区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2)行业组织。如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3)公共事业单位。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

由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公共行政分散化,这样就促成了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体系:(1)职权性行政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2)授权性行政主体,即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其具有准政府组织属性,且国家不允许其转移职权)。(3)自治性行政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

因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行公共行政任务的分担,所以,政府转移其部分职能的对象只能是自治性行政主体,而不能是营利性组织或者公民。

3 公民环境权

从法律角度看,公民环境权既是私法权利,更是公法权利。这项权利的双重属性构成了双重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当公民的这项权利被他人非法侵犯时,公民有权选择司法救济或者政府救济。

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在评论司法救济与政府救济的利弊得失时指出:“法院的法律程序是琐碎、缓慢、费用昂贵的”。因为法院的任务是实现高标准的公正。一般而言,公众总是需要尽可能最好的产品,并准备为此付出代价。但在处理社会事务当中,目标就不同了。这个目标并不是不惜任何代价以获得最好的结果,而是在符合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结果。为了节省社会和当事人的开支,应当使争议得到迅速和经济的处理。“法理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司法机关在设计救济制度时不考虑救济的低本、便捷和实效的原则,偏要公民和国家为维权和护法付出高昂的成本?”

至于《物管条例》和《物管规定》赋予物业对住宅装修进行社会自治,确有张冠李戴之嫌。物业管理属于私人治理,而私人治理不属于社会自治。因而物业不享有管理行政事务必需的公共权力。对于物业,政府可以利用之(如政府机关可以委托物业代为作出诸如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行政信息服务等非强制行政行为,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但不可转职之。否则,必然导致社会管理失控。如予不信,请看下例事实:

比如,在业主、使用人装修开始之前,《物管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业主、使用人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大家知道,“告知”是无需批准的。这样,装修期限的长短听任业主决定。有些“自觉”的业主告知装修的事宜后,物业会发给“施工许可证”。有些“懂法”的业主则一声不吭,开工装修,物业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依法,物业无权实施装修许可。

又如,在装修过程中,有些业主任意做出国家规定的装修禁止行为,物业也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发出“整改通知”。对此,“知法”业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物业则不得不望法兴叹!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哪里有国家,哪里就有管理,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法律,哪里有法律,哪里就有强制。如果只有管理,没有强制,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如今住宅装修噪声污染泛滥成灾,不正是这条规律的具体生动的反映!

诚然,现代社会,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的确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国家转移给社会的是部分公共行政管理职能而不可能是全部的或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那么,环境管理职能究竟属否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科学告诉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公民有效和持续地进行劳动、维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公民实现管理国家事务、享受休息和受教育等权利的必要条件,而噪声污染恰恰是危害公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调查,超过50分贝的噪声,会影响学习、工作、休息和睡眠,70分贝噪声会造成精神不集中,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笔者曾专门和物管人员一起持噪声测试仪到住宅装修现场进行测试,结果是冲击钻:93分贝左右;电锯:97分贝左右;切割机:97分贝左右。显而易见,装修造成污染的危害性更甚于其他噪声污染!

正因为环境良好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则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可见,按理依法,治理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当然属于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将此项职能由政府错位转移给物业,实乃公共行政改革之败笔!

尤其需要引起警觉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凸现,社会关系复杂,而转变政府职能涉及整个行政管理层面,现今,社会领域已发生误读现象。为了避免由于政府缺位而留下管理真空,致使社会无序,以致酿成社会危机,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总而言之,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不应形而上学地量化估量,而应辩证地质化考量;在行动上,不应高歌猛进,而应“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地理性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方兴未艾。从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失控现象入手,寻根溯源地剖析国家有关部门因误读转变政府职能而导致立法失误问题,进而就正确解读提出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上一篇:创业赛事下一篇:直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