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论文(通用12篇)
基因技术论文 篇1
随着人类对基因的认识不断深入, 人类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直接决定自身和其他物种的进化过程。过去, 物种的进化要等待大自然相对较慢的自然选择, 并且物种的这种进化也不一定符合人的需求。而基因技术的发展, 将使人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 加快物种的进化速度或改变物种的进化方向。目前, 利用基因技术, 在中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已种植了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已成功地克隆出带有人类基因的动物。人类可以从这些动物身上提取蛋白质作为医疗药物, 也可以把这些动物的器官移植到人体, 从而改善人类的健康。总之, 基因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基因技术是通过对基因的裁剪、组合、拼接改造和加工, 使遗传物质得以重新组合, 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目前, 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 并已经在发达国家发展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产业。
1社会角色的一般理论
长期以来, 关于社会角色的含义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如林顿认为, 在社会中, 个人被置于某种地位上并通过与其他地位上的人发生关系而占据这个地位, 当他实现构成地位的权利和责任时, 他就在扮演着某种社会角色。而帕森斯认为, 角色是附着于社会地位之上的被期待的行为模式或者行为规范, 个人在社会体系中占据一个社会位置, 并按照社会体系所规定的规范和规则来履行这个地位的义务就是社会角色等等。
随着社会角色理论的不断发展, 角色理论不但在研究个人行为、人际关系方面构筑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而且为了更有利于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角色问题, 人们逐步扩展了社会角色对象的内涵, 即社会角色不仅可以指向个人的社会角色, 也可以指向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共同体、一个社会组织 (如“企业角色”、“政府角色”、“学校角色”) , 甚至一种社会现象 (如科学、技术、文化) 等, 这就形成了社会角色的广义内涵。
在社会角色一般理论的指导下, 笔者认为所谓基因技术社会角色就使指基因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该种现象的期待和要求。
2基因技术的社会角色
基因技术的社会角色主要探讨社会对基因技术的影响、期待和要求, 揭示基因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基因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基因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起什么样的作用, 不仅取决于基因技术本身的性质和水平, 还与社会公众对它的认知态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 基因技术的社会角色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 社会历史性。基因技术的本性是社会的, 基因技术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离开了社会, 基因技术便没有存在的可能和意义。基因技术的本性也是历史的, 它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性。
人类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 创造了各种各样向自然界和社会获取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经济效益的增强, 生活质量的改善, 也无一不求助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当今社会, 基因技术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之快令人吃惊, 甚至人们无法确定这种变化的深度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 像转基因食品、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等名词, 几年前还是科技专业名词, 或是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故事, 可现在已经很普遍了, 基因技术发展之快捷, 角色之重要, 由此可略见一斑。基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也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自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 (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 在1983年培植出来以后, 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10年以后才在美国出现, 那是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以后, 全世界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迅速增长态势, 在1996~2001年的5年间, 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25倍, 1996年未200万hm2, 到2001年底达到了5000万hm2, 仅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个国家就占其中的99%。
第二, 功利性与表现性。功利性和表现性是当基因技术社会角色追求目标不同时, 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4]基因技术角色的功利性, 是指基因技术在扮演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其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它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必然要追求经济的增长、实际物质利益, 追求生活质量和效率, 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 这也正是基因技术产生发展之必要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 一旦人们判定某项技术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时, 这项技术就会得到更多、更强的资助而得以更快地发展。我们不可忽视的是, 在现代多元化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体制下, 除了公共资金投向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境遇, 更多的私人企业、部门甚至是个人出于对更多经济利益的谋求, 或者为了保证对未来市场的开拓和占有, 也会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把资金投向有关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当然, 私人企业、部门或个人将会更加优先关注一项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
但是, 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 非公共资金的投入确实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因此, 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明显地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格局。今天, 正如美国学者W.W, 罗斯托所说:“科学和发明是社会投资的形式。”在笔者看来, 科学和技术发明是社会投资的非常重要的形式。具体说来, 生命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生长点, 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涉足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原因。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 科研、生产共生发展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我们知道, 英国“克隆羊”事件的促成和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进展, 也源于私人商业公司的积极推动。成功地实现克隆羊出生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 其动物克隆研究项目就是由英国爱丁堡的PPL Therapeutics公司资助的。在这项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初期, 已经包含着明确的、重要的经济价值取向, 并且这种取向在现实的科研实践中往往优先于科学发展价值的取向。
基因技术角色的表现性, 是指基因技术在扮演不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 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 表现社会发展特点、特征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基因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它本身就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必然产物。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为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可在细胞层次、分子层次上的生命运动机理知识。因而, 这项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仍然需要以大量清晰、明确的深层次生命基础科学知识为根本依据。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类对于生命现象和本质的认识, 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不断扩展。虽然, 在今天对生命的认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人们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在这个意义上, 关于生命的复杂性认识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事实上, 在现代社会, 以人类医疗保健为重要目标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 往往会赢得更多的从舆论到经济的社会支持力量。发展可靠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 往往就是以这项技术所具有的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潜在医疗保健价值作为赞同该项技术发展并为之呐喊的重要依据。而且, 基因技术的支持者还大多认为, 只要谨慎地在社会中运用这一技术, 它所带来的巨大益处将使有可能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变得微不足道。如在医疗保健领域中, 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可能价值表现为通过克隆技术研制高水平的新药。目前, 多数上市的基因工程药品是借用细菌产生的。个别的基因工程药品则是由转基因动物个体产生的, 比如人乳铁蛋白、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等医用蛋白质。此外, 在医疗实践中, 体细胞克隆还可能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中供体不足和排异反应的两大难题。
第三, 两重性。基因技术应用的两重性主要是指基因技术的社会属性、善恶价值的两重性。人类通过基因技术的力量, 创造了人类的自然环境, 取得了对自然界的胜利, 使人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 加快物种的进化速度或改变物种的进化方向。基因技术开发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们寻求抵抗病虫害、杀虫剂的植物的需要。转基因植物能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 以改良品质。二是由于饥饿人口的存在,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率的需要。转基因植物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要改善耕地锐减、人口饥饿或营养不良等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 以保障人类对食品、纺织品乃至饲料的需求, 转基因技术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三是由于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体短缺的需要。转基因动物及人体干细胞的培育都可以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和排异反应的问题。
但只要涉及基因技术的应用, 就无法回避其负面效应。1998年发生在英国的普斯泰 (Pusztai) 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争论。目前, 人类对基因的活动方式了解还不够透彻, 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重组后的结果。人们担心:所使用的DNA如果取自一些携带病毒、细菌或抗生素的动植物, 它的毒害性以及残留量的微量累计对人的健康会不会造成明显影响。此外, 基因武器也是令人堪忧。基因武器是按照作战需要,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 使不可致病的成为可致病的, 使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 而制造出来的新型生物武器。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有些差别, 将基因表现不同的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基因武器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因此, 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地方具有残酷杀伤力, 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还有,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可能引发的基因歧视, 以及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也都反映了基因技术负面效应。因此, 我们必须永远牢记爱因斯坦提出的警告:“技术的进步像是一把握在病态的罪犯手中的利斧。”
摘要: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基本内容,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它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本文着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基因技术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特点。
关键词:基因技术,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1]丁水木等.《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朱贵平, 孙伟.转基因技术开发中共享与独占现实冲突的伦理分析.求实.2003, (6) .
[4]王秀华.技术社会角色本质探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 (2) .
[5]W.W.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基因技术论文 篇2
鱼类转基因技术综述
基因转移的研究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自1985年第1例转基因鱼问世至今已获得20~30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基因鱼的构建机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稳定表达和遗传仍需要深入研究.构建“全鱼”基因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 者:吴勇 区又君 WU Yong OU Youjun 作者单位:吴勇,WU Yong(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湛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区又君,OU Youjun(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
刊 名:海洋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25(6) 分类号:Q78 关键词:鱼类 基因转移 构建 检测 外源基因基因技术可消除“死刑”疾病? 篇3
曾经有一家网站调查:人类身上含有多少香蕉的基因?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1%,最多的说是10%,也有人说这是无稽之谈。但如果我告诉你答案是50%,你一定会惊讶无比,一定会说,这差别也太大了吧,可这就是基因的神秘作用。如果有人问你,你的基因和爱因斯坦的基因相差多少呢,如果我说只有0.1%的微小差异,我想同样也让你合不拢嘴。
克雷格·文特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他本人还是将基因组序列完整测定的世界第一人。他这样形容基因序列:“如果把我的基因组序列全部用普通的A4纸打印出来,它的高度会超过169米,比华盛顿纪念碑的高度还要高。”
自从人类基因图谱测序完成后,科学家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约含6万到10万个基因,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为破译这些生命奥秘,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千个基因被确定,近百种致病基因被锁定。而克雷格·文特已经成功破译出了人类基因组中的10多万个字母。
“有致病基因,只是有得这种病的可能性,比如拿这张基因图谱来说,被测者有患结肠癌的致病基因,但要预测概率是多少,20%或30%,这很难下定论。只有研究大量的人类基因图谱的数据,这些百分比才有说服力。”克雷格·文特说道。
不过不要着急,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在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冰岛,这项研究正在有步骤地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基因数列被绘制出来,把不同的人的基因序列互相比对,基因特征就会像血型一样,成为人的基准资料。有了这份资料,就可以预知未来,而这项研究也必将为冰岛人的生活提供很好的指南和帮助。
Lag就是一个幸运者,根据他的基因图谱显示,他的酵酶长寿保障基因很活跃,可以活到90多岁。
Amp的基因图谱显示,他的腺苷一磷酸脱氨酶基因很发达,所以工作起来不容易感到累,正如他所说:“这是上帝所赐,我会更加地努力工作。”
Cp则显示,多巴胺D4受体基因特别长,所以这部分人天生就喜欢冒险;Gmp被测者,显示鸟甘酸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异常,患心脏病的几率很高。不过他却并不忧伤,相反却很乐观地说:“目前我正在地考虑戒掉香烟,改变饮食,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保健计划。”
这项研究不仅可以预测我们自己,还可以预测我们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什么疾病,因什么疾病而死亡。那能不能提前预防呢?完全有可能。
克雷格·文特满怀期待地说:“不久的将来,基因会决定你择偶的成败。到那时,你的恋人见面可能会说,我可以先看看你的基因图谱吗?对不起,你的基因有使我们将来的宝宝患有某种疾病的风险,你很自然的就被拒绝了;或是她会直截了当地说,你有什么特长基因,可以说说吗?如果你没有,那么就拜拜了。”
当然人的基因特征还可以用在其他的领域。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因特长,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比如腺苷一磷酸脱氨酶基因很发达的人,可以选择科学家、操作员等时间跨度比较长的行业;多巴胺D4受体基因特别长的人,可以选择船舶、勘探、体育等有一定挑战性、危险性的行业;更重要的是一些未来可能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可以规避风险,选择一些相对有利于的行业,可以做到避重就轻……
既然基因无所不能,那么人类能不能利用基因技術铲除这些带有“死刑”字眼的疾病呢?比如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疑难杂症。答案是肯定的,基因疗法正在使其成为可能。
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乔纳森·斯托耶博士日前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恒河猴能防治艾滋病的基因,而且一旦把人的基因作相应的改变,极有可能防止人类患上艾滋病。
乔纳森·斯托耶发现的这个基因名叫“特里姆5号阿尔法”,该基因在恒河猴体内能阻碍艾滋病毒的增生,而在人体内却失去了这一能力。乔纳森·斯托耶博士在“特里姆5号阿尔法”基因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科学家还用恒河猴的这种蛋白质代替人体相应的蛋白质,发现这时人类细胞也有了抗艾滋病病毒的功能。如果人的基因能识别艾滋病毒,人类就可能完全不会患上艾滋病了。另一些科学家指出,斯托耶博士的发现固然鼓舞人心,但能把它用于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因技术风险成因分析 篇4
基因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人们对科技风险有着越来越深刻的体会。DDT污染、福岛核泄漏等技术带来的危害使人们有理由相信,重塑人们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基因技术具有风险性。因而,分析基因技术风险成因,反思基因技术有助于建立对基因技术的理性认识,作好风险防控工作,使基因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1基因技术及风险释义
1.1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基因技术又称遗传技术或重组DNA技术,是分子遗传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特定需求而将具有遗传信息的基因,在离母体的情况下进行剪切、组合、拼装,然后把这种经过人工重组的基因转入宿主的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从而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高速繁殖以创造新的生物。作为高新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基因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农业领域,科研人员培育出具有抗虫、抗逆、抗除草剂、高蛋白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在医药领域,利用微生物等作为生物反应器能使生化药物的费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使更多人获益。基因治疗也为一些基因遗传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基因技术带来了纺织业的绿色革命,比如科学家试图通过修饰棉花基因来生产出带“颜色” 的棉花,减少化学染剂的使用,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
纵然基因技术用途众多,影响甚广,但基因技术的社会化应用带来了诸多伦理争议,如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基因能否作为可专利客体;基因信息泄漏带来的基因歧视;基因检测带来了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的侵犯等伦理问题。
1.2风险及基因技术风险释义
风险一词的来源有众多说法,一种认为是在远古时期,风常会给出海作业的渔民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使“风”常和“险”相联系,渐渐演化出“风险” 一词。现今,风险一词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保险、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广泛地使用。风险不同于危险。危险是明确地表明一旦接触、靠近就会带来不利、 损失。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仅仅只和损失联系,风险若控制得当可以获得利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风险、高回报”。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在贝克看来“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 在自然和传统失去他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即在传统社会,更加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风险。进入现代社会,风险具有显著的“人为”特点。在风险研究者看来,这种“人造”风险的来源可以是制度,也可以是社会文化、主观认知水平、科学技术。技术风险是客观实际与主观认知相作用的产物。对于基因技术这样的高新技术,人们对其风险的认知往往严重偏离客观实际。
基因技术也属于高风险、高回报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基因技术研究领域极其耗费资金,研究失败则投资成本打水漂,研究成功申请专利产业化后则能获得利润丰厚的商业回报。基因技术的风险还体现在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基因技术在眼下确实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短缺、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与耕地的流失、肿瘤治疗、高昂的生化药品等等提供了可行之道,然而人们还是担心基因技术社会化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这在中国和欧洲国家均引发不小的争议。基因技术应用的不安全性在基因治疗中初见端倪,如“格辛戈事件”“气泡儿童事件”,这些是基因治疗史上的灰暗一页,提示着人们基因技术的风险性。
2基因技术风险成因
2.1主体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人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知,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到沃森、克里克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从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到跳跃基因、 反转录基因、断裂基因的发现,人们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即便如此,由于生命体的复杂性、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及研究工具、技术方法的局限性,使得目前人们对于基因互作、基因表达、基因功能的认识仍只是冰山一角,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2.2科研人员道德失范带来风险
不同于小科学时代,科研人员出于好奇心、求知欲探索自然规律,追求客观知识,偏重基础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功用突出,技术的自然属性高度社会化,社会的科学化,政产学研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科研人员在社会发展中的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贝尔认为当今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为新的权力基础,掌握新的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将成为统治人物,即技术治国。由基因技术衍生出来的基因武器、基因药品、基因专利、转基因食品等具有巨大的价值,甚至能影响一国的经济。 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生殖增强技术、基因治疗等不断使人们对我是谁、我可以成为谁进行重新认识。科研人员掌握了基因技术是否能任意改变生物的进化过程,任意干涉人类的生老病死。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科研人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名利诱惑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应担负起相应的道义责任。一旦科研人员道德失范,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有可能蒙受损失。
2.3基因技术风险的经济根源
在基因经济蓬勃发展极具商业价值之际,人们称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世纪,基因被誉为“绿色黄金”。然而过度地追求基因技术的经济价值、滥用基因技术则会带来风险。基因的可专利性可能加剧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当前掌握基因专利的是发达国家,发展中与欠发达国家虽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但由于基因技术研究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本国的遗传资源为发达国家盗用,人们把发达国家攫取他国基因资源的行为称为基因海盗行为、“新圈地运动”。生命体内的基因成了可交换的商品,这是对生命尊严的宣战。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技术的统治不仅把一切存在者设立为生产过程中可制造的东西,而且通过市场把生产的产品提供出来。人之人性和物之物性,都在贯彻意图的制造范围内分化为一个在市场上可计算出的市场价值。”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就曾将一条肥胖基因以2000万美元的高价出售。基因技术的不当使用还会造成对隐私权的侵害,引发基因歧视问题,这会对社会秩序带来潜在的危害,冲击已有的伦理观念。如发生在我国的基因歧视第一案,三名考生通过了佛山公务员笔试,面试却因携地中海贫血基因而被拒绝录用。
2.4国家利益至上观的驱使
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的综合实力,各个国家都注重发展科技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基因技术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不仅有经济价值,也极具军事价值。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已得到了重视。然而基因武器的过度开发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会给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带来风险。基因武器具有精准的杀伤力和高度的针对性。人们担心会有针对某一民族或种群的基因武器, 形成继核威慑之后的基因威慑,威胁着世界和平。
2.5基因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
早在1988年克拉克大学与决策研究所的风险研究者们就提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理论,该理论认为公众的风险感知与相关风险行为会因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制度和心理的相互作用而增强或者减弱,并会对社会产生持续、深入、扩大化的影响即涟漪效应或次级效应。当前,转基因技术呈现“污名化”,也是由于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风险的主观认知水平远远偏离客观实际,产生基因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一些基因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问题经由媒体、非政府组织、意见领袖、政府的广泛参与被放大, 如方舟子与崔永元就转基因食品“吃”还是“不吃”的争论、“黄金大米事件”“巴西坚果事件”“金龙鱼事件” 等在公众、政府、专家、企业参与、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发酵,继而产生了政府公信力受损、科研人员立场、价值取向的受质疑、转基因食品推广受阻、基因技术“污名化”等次级效应。
3结语
基因技术对“存有”的“去蔽”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生命体的奥秘,这也为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基因技术不能仅仅为工具理性、资本逻辑所驱使,更应具有人文的关怀、伦理规则的引导。当前对于高技术决策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精英与政客, 应引入公众广泛参与,进行风险交流。企业、政府、技术专家、公众应有畅通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公众应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参与基因技术相关决策,发挥监督作用,使基因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摘要: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文章认为人们不仅应关注基因技术当下带来的益处与弊端,也应关注基因技术带来的风险。文章简要地从主体认知的局限性、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经济、国家利益至上、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基因技术的风险成因。
基因技术与社会不公平 篇5
基因技术与社会不公平
本文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作者主要从两个系列研究这一问题,第一个序列包括研究起点的不公平研究过程的不平等,以及基因技术应用的结果的不公平,另一序列包括基因技术应用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富人与穷人,有知识者和无知识者之间存在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作 者:张国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 贵阳 550025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1)分类号:B82-052关键词:基因技术 社会不公平人类
基因技术对人人关系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基因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人人关系
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88-02
基因技术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革命。它在基因制药、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改变人类生命和生活的面貌。同时,基因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难以估量的商业财富。然而,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人类拥有了关于自身的说明书,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的不恰当应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各种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因此,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基因技术的利弊,引导基因技术沿着有益于人类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基因的研究,测定和破解遗传代码,从而获得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技术。目前,在基因技术对人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方面,最为深刻的是克隆技术的应用。
克隆技术则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目的是获得某一基因或DNA片段的大量拷贝,用于深入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可达到人为改造细胞以及物种遗传性状的目的。
2对人人关系的理解
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个人就不可能绝对地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和社会中的其他人之间存在着联系,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人人关系按照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非血缘关系。其中,血缘关系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和种族关系,此种人人关系主要是依托血缘而建立起来的。非血缘关系只要指除了血缘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有单位中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事业上的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社会政治经济交往中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法律关系等等。
人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是立足于社会和群体的环境中的,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他人而建立起某种人人关系,人人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多个体的、互动的关系。
3人和人的本质
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无法单从生命实体的领域,从人的基因得到解释。“社会的生产和意识的历史进步不是人的遗传程序进化的简单延续。……在智人种的4万年历史中,人类种群基因型没有发生定向变化。依据稳定的种群遗传结构,社会进步没有引起遗传密码的变化,具有超生物性质的社会进步成就没有在基因中记录下来。参与形成人们意识的社会遗产,体现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起源和内容不是生物的,而是社会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制造并利用工具进行劳动,在社会中获得发展,离开了社会,人无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是有目的的使用工具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自身的需要。人既是作为目的而存在,也是作为手段而存在,因此,人是具有本体上的价值的。倘若通过基因技术将人同其他生物体一样,进行改造或提升,以此来满足他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人的本体性的存在的事实就完全被忽视掉了,人本身变成了一种工具,仅仅作为一种目的的实现手段或是工具而存在,那么人与非人之间还有什么差别呢?
4基因技术对人人关系的影响
4.1对血缘关系的负面影响
(1)克隆人的产生会扰乱家庭关系。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关系。但是,如果运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克隆人,那么将会打破自然的男女结合的生育模式。原本以两性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将被打乱,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父女、母子和母女关系将会出现问题。此外,克隆还可能导致父女协作生育、祖孙三代由同一“种子”克隆等颠倒人伦、辈分和世代的事情。
(2)克隆人的出现会造成当代人和克隆的后代人之间新的不平等。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优生论者认为,未来完全可能把克隆和基因增强结合起来,通过基因增强技术改变人类基因,然后再通过克隆技术使优秀的人类基因得以保存和发展。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在通过克隆技术培育优秀人类基因的过程中,优秀基因是怎么被定义的?选择某种基因为优秀基因的标准是什么,而这种选择标准制定的依据又是什么?为什么某些基因是有缺陷的,而认为这些基因有缺陷的理由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层出不穷的产生。当代人将某种标准通过克隆技术植入下一代,把当代人认定的所谓的价值标准强加给克隆的后代人,迫使克隆的后代人被动接受这些标准,这种行为本身就粗暴地剥夺了后代人自主地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权利。有着优生观念的父母在决定克隆哪位家庭成员的行为中,将自己的家庭成员划分为具有克隆价值的优良者与不具备克隆价值的低劣者,家庭内部的平等关系就会被破坏。
(3)克隆人的出现可能会引发种族危机。种族主义者可能会利用克隆技术来培育其所谓的“高等”民族,通过基因的增强技术和克隆技术改变人体的某些基因组织,使人类在体质和精神上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排斥他们所谓的“低等”民族,一些更为极端的种种主义者甚至可能会利用基因技术抹杀他们认为的“低等”民族。这样一来,民族和民族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会愈演愈烈,地区之间的不稳定状况将为更为严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4.2对非血缘关系的负面影响
(1)由于基因技术而导致的个体基因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性引起社会其他个体对基因差异者的异样心理,致使受基因技术影响而出现差异的个人或此类人群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或是遭受伤害。无论是在单位、学校还是社会其他领域,无论社会多么进步,对于一个由于基因技术而导致的有着基因缺陷的人,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或多或少都会以一种异样的眼观看待他,这是一种歧视的表现。因而,这样的基因缺陷者和社会其他个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2)基因信息的使用群体在利用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安全性问题。在社会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基因信息是否能够被安全使用而不被泄露,这本身存在着安全隐患。假设基因信息在使用中是絕对安全的,那么在基因信息的使用权分配上又如何保证做到公平公正?要想平均各方的使用权,在实际操作上几乎不可能实现,那么就会出现人人关系的不平等。
(3)基因信息的所有权问题。对于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社会个体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占有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那么在基因信息的开发中,谁有权获得基因和DNA片断的所有权?是提供基因的个人还是进行研发工作的科研机构或是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企业或者政府?怎么协调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5结语
基因技术论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ARDS模型建立
健康雄性纯系SD大鼠(由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体重200 g~300 g)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ARDS组:大鼠舌下静脉注射油酸0.2m L/kg体重,观察呼吸变化及全身情况,确定具有ARDS表征后,于注射油酸4 h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液氮速冻,然后置于-80℃冰箱备用。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油酸静脉注射,余同ARDS组。
1.2 RNA提取
Trizol(Invitrogen,Gaithersburg,MD,USA)一步法分别抽提每只大鼠肺组织总RNA,通过异丙醇沉淀法浓缩RNA,并进一步采用Nucleo Spin RNA clean-up试剂盒(MACHEREY-NAGEL,Germany)对总RNA进行过柱纯化,最后用分光光度计定量,甲醛变性胶电泳质检。
1.3 标记探针的制备
以RNA为模板,按照博奥生物公司晶芯c RNA扩增标记试剂盒提供的步骤,先合成双链c DNA,然后再以c DNA为模板,用T7 Enzyme Mix合成c D-NA。用Random Primer反转录成c DNA。然后,用该引物进行KLENOW酶标记。将对照组和ARDS组的c DNA探针分别用Cy5-d CTP、Cy3-d CTP(GE Healthcare Cat。No.PA55021/PA53021)标记,标记产物用PCR Nucleo Spin Extract II Kit(MN)纯化,抽干。
1.4 基因芯片杂交
所用芯片为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的27K Rat Genome Array芯片,共有约26 962约70mer长度的Oligo DNA,来自于Operon公司的oligo库:Rat Genome Version 3.0.5,涵盖27 044转录本,代表22 012个基因。将对照组和ARDS组的c DNA探针两两随机组合,与同一张芯片杂交,共4张芯片。
标记的DNA探针溶于80μL杂交液中(3×SSC,0.2%SDS,5×Denhart’s,25%甲酰胺),于42℃杂交过夜。杂交结束后,洗脱芯片,甩干后即可用于扫描。
1.5 信号扫描和分析
芯片结果采用Lux Scan 10KA双通道激光扫描仪(Capital Bio A公司)进行扫描,采用Lux Scan3.0图像分析软件对芯片图像进行分析,标准化处理,比值为实验组(ARDS组)与对照组相比,即ratio=Cy3/Cy5。当ratio≥1.5时定为基因表达上调,ratio≤0.67时定为基因表达下调。用Sam3.0进行统计分析,用博奥生物分子功能注释系统(CB-MAS)V4.0进行功能分析。
1.6 荧光定量RT-PCR验证
随机选取3个在2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根据Gen Bank序列号获取全长c DNA序列,由上海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并合成上下游引物。基因名称和上、下游引物序列以及退火温度和产物长度见表1。SYBRGreen荧光实时定量RT-PCR反应在ABIPRISM 7000序列检测仪上进行。各样品的目的基因和管家基因分别进行Real-time PCR反应。根据绘制的梯度稀释DNA标准曲线,各样品目的基因和管家基因的浓度结果直接由机器生成。每个样品的目的基因浓度除以其管家基因的浓度,即为此样品受检基因校正后的相对含量。
2 结果
2.1 样本RNA抽提结果
通过动物表征和肺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确定油酸处理组大鼠已经发生ARDS。总RNA抽提8个样品的A260/280值均在1.94~2.01之间,总量均在102.75~323.10μg之间。电泳结果见图1。由图可见,RNA电泳条带清晰,28S比18S r RNA条带亮度接近1∶1,说明纯度高,未降解,且总量够用,可以满足后续实验需要。
2.2 芯片检测结果
在芯片杂交伪色图中,正常对照大鼠肺组织的c DNA探针以Cy5荧光素(呈红色)标记,而ARDS大鼠肺组织的c DNA探针以Cy3荧光素(呈绿色)标记。对于某一点的信号来讲,如果cy3信号较强,该点多显绿色;如果Cy5信号较强,该点多显红色;如果强度相似,即显黄色,这种红绿荧光素信号的差异,即反映该点所代表的基因在两种组织中表达水平上的差异。
利用基因芯片27K Rat Genome Array对正常大鼠和ARDS组肺组织c DNA进行检测发现,在总共27044个转录本中,4张芯片平均检测出11 229个基因,占总数的41.5%。用Sam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ARDS大鼠肺组织中,表达上调1.5倍以上的基因有73个,下调1.5倍以上的基因有298个。其中,有功能的已知基因158个,未知基因213个。代谢相关基因上调的有1个,下调的有34个;免疫相关基因上调的有3个,下调的有7个;信号传导相关基因上调的有2个,下调的有9个;神经相关的基因上调的有3个,下调的有3个。带下划线的基因为重复出现的基因,即与多种生理过程相关。具体见表2。
在ARDS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中,随机选取3个基因Lif、Stat4、Rhoa做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在ARDS大鼠肺组织中,虽然上述3个基因在两种组织中的变化倍数不完全相同,但变化方向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证明基因芯片结果准确可靠(表3)。
3 讨论
在本实验的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中,我们发现了许多ARDS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58个已知基因表达变化在1.5倍以上。这些基因与代谢、免疫作用、信号转导、神经生物学等过程有关,在此只讨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基因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过程。
大鼠ARDS发生后,引起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见表1),共有35个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下调34个,上调1个,这可能是由于在ARDS情况下,急性炎症导致呼吸膜损伤、肺部细胞严重缺氧,从而处于低代谢状态,糖、蛋白质、脂类合成减少,能量代谢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氧化等过程降低。比如,基因Aldh9a1、Aldh2、Aldh3a2(三者都为醛脱氢酶)Adh4、Acaa2、Acat1等,均为脂肪酸代谢、糖酵解以及其他一些代谢过程中必需的酶,这些基因表达的降低,说明与之相关的生物过程也随之减低。
ARDS情况下,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有10个。其中,上调的3个,下调的有7个。这些基因涉及到的免疫过程有9个,说明在肺严重损伤的情况下,既能激发一些免疫反应,同时又能使一些免疫过程受到抑制。Serpine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通过调节一系列丝氨酸酶和半胱氨酸酶的活性,参与了许多基本的生命活动,例如纤溶、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分化、凋亡等。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肺损伤或慢性肺间质病中,serpine1可以通过抑制纤溶酶的活性,进一步激活纤维蛋白原成为纤维蛋白凝块,引起机体弥漫性微血管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但能够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介质的表达和释放、改变多种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还使表面活性物质失活,并为成纤维细胞提供迁移和产生胶原的环境[5]。在本实验中,Serpine1基因表达上调6.07倍,因此推测该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ARDS形成有关。
本实验检测到与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11个,其中上调的2个,下调的9个,涉及的信号通路11个。Lif(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在细胞因子网络中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通过激活JAK/STAT(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transcription activeator signal pathway)和MAPK(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 pathway)通路起作用。有研究证实,在ARDS、肺炎及正常人血清对照中,该基因仅在ARDS中高表达,因此有可能成为ARDS的指示基因[6]。另有实验证实,在ARDS、健康人、有ARDS潜在危险患者的肺灌洗液中,能够检测出Lif基因的表达,但只在10例(共12例)ARDS组中检测到该基因的高表达[7]。Lif基因在本实验ARDS大鼠中表达上调2.35倍,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Lif基因在ARDS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在JAK/STAT信号通路中,STAT1和STAT4基因表达均下调,ratio值均为0.51,降低近两倍。STAT1具有促炎、促调亡作用,在炎症组织中表达增强。DIEU研究发现,在博莱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肺泡巨噬细胞(AM)内存在STAT1的异常活化,异常活化的STAT1可能参与了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时肺泡炎症的形成[8]。STAT4在多种细胞和免疫应答多个时相中发挥作用,特别在免疫应答的早期,STAT4可促进固有免疫的进程,促使NK细胞和APC(巨噬细胞或DC)产生IFN2γ等在固有免疫早期发挥重要功能的炎症介质;在STAT4缺失的情况下,初始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9]。在本实验结果中,两个STAT基因表达均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JAK/STAT通路主要在ARDS发生早期被促炎因子激活,进而引发下游基因的大量表达,促进ARDS的发生。随着时间的延长,促炎因子表达下降,JAK/STAT通路作用也跟着降低,或者抗炎因子表达增强,对该通路产生某种抑制作用。至于JAK/STAT通路在ARDS不同进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时可释放速激肽(Tachyki-nins,TKs),速激肽通过其受体在体内发挥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速激肽及其受体参与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的肺内募集。研究发现,速激肽在嗜酸性粒细胞的肺浸润过程中起作用,同时速激肽也可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0]。另外,速激肽还具有强烈的促进与哮喘相关的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释放的作用,包括可诱导哮喘患者肺泡灌洗细胞组胺的释放,增加血管上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并刺激人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等[11]。迄今速激肽与ARDS的关系还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该基因(Tac1)表达上调1.93倍,预示在ARDS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本实验采用肺组织进行基因芯片的检测,得到了许多差异表达基因,但由于肺组织包含40多种细胞,因而具体哪些基因是由哪类细胞表达难以明确。也许一种细胞表达多种差异基因,或者一种蛋白由多种细胞分泌,或者仅由某种细胞表达某种关键物质,这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验证。鉴于我们所采用的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能够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筛选ARDS大鼠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也表明我们确实得到了许多差异表达基因,有些还可能是参与ARDS发生、发展的重要基因,说明这种方法高通量筛选的效率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总之,本实验采用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大鼠ARDS差异表达基因,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纵览了ARDS基因表达的情况,得到一批相关基因。其中,免疫反应、信号传导方面的基因在ARDS发生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至于这些基因在ARDS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同时也说明基因芯片技术用于筛选疾病相关基因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CHEN HI,HSIEH NK,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a-cute lung injury induced by oleic acid in conscious rats[J].Crit Care Med,2008,36(4):1214-1221.
[2]FUJISHIMA S,MORISAKI H,et al.Neutrophil elastase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te lung injury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Biophys J,2008,62(5):333-338.
[3]DERISI J,PENLAND L,et al.Use of a cDNA microarray to analyse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human cancer[J].Nat Genet,1996,14:457-460.
[4]SCHENA M,SHALON D,et al.Quantitative monitoring of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with a complementary DNA microarray[J].Science,1995,270:467-470.
[5]WYGRECKA M,JABLONSKA E,et al.Current view on alveolar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in a cute inflammatory and chron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J].Thromb Haemost,2008,99(3):494-501.
[6]GRUSON D,HILBERT G,et al.Sequential production of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by blood cell culture in patients with ARDS[J].Intensive Care Med,1998,24(4):366-368.
[7]JORENS PG,DE JONGH R,et al.High levels of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in ARDS[J].Cytokine,1996,8(11):873-876.
[8]DIEU MC,VANBERVLIET B,VICARI A,et al.Selective re-cruitment of im mature and mature dendritic cells by distinct chemokines expressed in different anatomic sites[J].J Ex-Med,1998,188(2):373-386.
[9]SUGAWARA I,YAMADA H,MIZUNO S.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AT4in murine tuberculosis[J].J Med Microbiol,2003,52(Pt1):29-34.
[10]GARLAND A,NECHELES J,WHITE S R,et al.Activated eosinophils elicit Substance P release from cult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J].Am J Physiol,1997,273(5):10962-11021.
运营业的技术基因 篇8
在技术密集的通信行业, 国内运营商在研发上的身影愈加清晰。8月17日, 中国移动发布全球第一个运营商主导研发的移动内容商城, 中国移动总裁强调说, “这是继移动梦网之后, 中国移动又一次全面整合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在历时1年多的技术累计和攻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固网方面技术实力雄厚的中国电信也开始尝试在无线方面取得突破。记者从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获悉, 中国电信在无线方面的研发首先在应用层面开花结果, 目前, 中国电信与微软联合开发的天翼Live已开始试用, 进入内部测试阶段。另外, 中国电信已逐渐将技术研发的重点转移到无线方面, 以上海研究院为例, 今年的三大项目手机影视、天翼Live、Pushmail均属于无线业务层面。
中国联通在今年第一季度刚刚成立了中国联通研究院, 并将原来的中国网通研究院整合为国家工程实验室, 再加上已迁至北京的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其研发体系也日趋完善、紧凑。
技术导向的中国移动
接受记者采访时,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一位工程师表示, 作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必须形成与之匹配的技术研发能力,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后3G长期演进以及国内4G研发、标准制定方面, 中国移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历时两年多主导研发的OPhone OS已进入最后完善并等待发布的阶段, OPhone OS是全球第一款由运营商主导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 借助这一操作系统, 中国移动得以将自身的技术积累转化为终端定制能力, 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新老业务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
上述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的工程师分析, 如果说研发并推出OPhone OS使中国移动的触角深入到终端领域, 强化与厂商的合作关系, 深化对终端的定制能力, 那么即将随之推出的OPhone SDK (软件开发包) 、OPhone SDH (开发者社区) 以及已经推出的Mobile Market则可以聚拢大批内容开发力量。而通过OPhone OS、OPhone SDK、OPhone SDH以及Mobile Market, 中国移动已经完成围绕移动互联网的从定制终端到业务推送及内容开发的技术布局。
与记者交流时, 中国移动被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江苏邮电规划设计院等数家研发设计机构的专业人士称为“最善于利用外部力量的运营商”。以OPhone OS为例, OPhone OS基于Andriod平台, 是从Google的肩膀上起步的,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 虽然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投入了“半数以上的研发力量”, 但还是引入了博思的研发力量, OPhone制造商们也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与之对接。
与此同时, 中国移动还在主导长期演进技术TD-LTE的研发以及4G标准TDD LTE的制定。在这些研发方向上, 中国移动也充分调动合作伙伴的积极性, 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厂商、运营商广泛合作,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倡导TDD LTE与FDD LTE的融合, 王建宙在今年初的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明言, “推动TDD LTE和FDD LTE的融合, 是参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难怪有专家感叹中国移动正逐渐变成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了。
中国电信弥补无线短板
中国电信的优势在传统固网上, 不过在接手CDMA网络之后, 其研发重点不得不发生转移, 目前开发重点集中在无线应用方面。以天翼Live为例, 中国电信的上海研究院以及广州研究院此前曾经推出过基于小灵通或者固网的IM产品网信和宽乐通信, 但都是地方性产品, 而且影响也不大;中国电信和微软有关天翼Live的合作开始于去年11月,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双方联合开发出捆绑189邮箱的IM工具天翼Live。
据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赵姓工作人员介绍, 天翼Live分为PC版和手机版两种呈现方式, PC版成功集成了无线宽带接入、IM功能、e家通信、在线客服、e家专区应用等, 手机版以移动IM业务为核心, 目前可以实现移动IM之间、移动IM与PC版IM之间的即时互通, 并可提供图片下载、手机影视、爱音乐等自有增值业务。其中手机影视也是中国电信当前重点研发的无线应用。
除天翼Live和手机影视之外, 中国电信今年的研发重点还包括Pushmail和移动搜索等6项, 都集中于移动业务方面。据记者了解, 中国电信的全能搜业务已于7月下旬推出, 该业务由中国电信和明复信息技术公司联合开发, 面向手机和小灵通用户推出餐饮等本地生活信息、股票等实时资讯、百科知识问答等多种服务内容, 是中国电信2009年度两大重点业务之一。
上海研究院人士告诉记者, 无线领域是中国电信的新课题, 目前只能从最容易形成市场效益的业务层面入手, 逐渐形成技术积累, 但中国电信已从集团层面完成无线方面研发分工, 其中北京研究院聚焦事关整体和全局的研发, 上海研究院侧重多媒体应用方面的研究, 广州研究院则关注无线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
中国联通完善研发体系
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相比, 中国联通的技术研发积淀不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 历史上中国联通曾经搞过GSM 1x, 但这种技术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 早已销声匿迹, 还搞过CDMA机卡分离和CDMA双网双待, 但CDMA网络和资产目前已不属于中国联通。
不过, 据记者了解, 中国联通也在努力加强技术研发上的积累, 目前已建立起清晰的研发体系。今年第一季度, 中国联通成立了集团所属的研究院, 该研究院将承担关乎公司战略层面的研究。不过, 据了解, 该研究院目前只有数十人, 其中专事研发的人员只有十多人。另据记者了解, 中国联通在原来的中国网通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工程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传统固网上实力强劲, 目前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 关注集团层面涉及的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也是中国联通研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一位李姓博士告诉记者, 该设计院只要承担工程施工方面的设计和开发。
中国联通在技术研发上的这种状况影响了其在国内运营市场的表现。例如, 此前在盛传中国移动即将推出OPhone时, 有消息说中国联通也将推出UPhone, 甚至将推出自有操作系统,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评论说, “操作系统不是人人都能玩的”, 这意在影射中国联通力不能逮。目前, 中国联通正在加快引进iPhone, 中国联通内部员工也说, “即便推出Uphone, 也将直接采用Andriod操作系统”。
研发方向各有侧重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一位人士指出, 总体上来说, 在固网、移动网方面的技术实力以及应用层面的开发甚至是固移结合、捆绑方面, 三大运营商的技术能力都是在不断增强的, 而且他们的研发体系也日渐完整, 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据这位人士的观察, 在固网方面, 中国电信拥有技术积累的优势, 但中国移动也在谋求自己的发言权。譬如在光进铜退方面, 中国电信一直是主导力量, 但中国移动也开始在部分城市推广光纤到楼等项目;在40G、PTN、OTN等不同层面的新技术上, 中国电信占据主流的话语权, 但中国移动也开始抛出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在下一代网络方面, 中国电信的优势在NGN方面, 中国移动就围绕着NGMN建立自己的阵营。在无线方面, 则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电信需要从接入网、核心网、业务等多个层面奋力追赶摧城拔寨的中国移动。
多名研发人士认为, 在电信运营市场上, 任何市场行为和现象都是由技术衍生出来的, 全球运营商都在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并谋求在技术方面的话语权, 国内运营商也不能例外, 技术能力更加出众的运营商才能在新的运营环境下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观察
研发能力的历史源流
中国移动完全脱胎于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有一半资产出自中国电信, 但两家公司并未从中国电信那里带走技术力量。另外, 在并入中国铁通公网之前, 中国移动几乎没有固网资产, 也没有固网经营权, 因此他不可能形成固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中国电信则恰好相反;中国联通的资产一直非常冗杂, 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 本来他有条件在综合实力上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数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也曾提醒中国联通关注技术积累, 但是很遗憾, 中国联通一直未能形成领先。
因此, 我们认为, 三大运营商在技术能力上的差异是有历史原因的。这些原因也促成了三大运营商如今在技术领域的鲜明特点。中国电信被认为最具技术积淀的运营商, 他在技术研发上的特点被概括为“宽而且广”, 他的从研究院到设计院的研发体系也最早成型, 他在传统固网的技术领域拥有很多的话语权, 但他却是无线方面的新丁, 需要从应用层面的研发开始, 形成新的技术积累。中国移动的研究院和设计院都是2000年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决定中国移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路线, 但是他最早形成了从集团到省公司的技术考核机制, 这促使他在近两年最终形成无线方面的雄厚技术实力。在市场和技术层面, 中国联通一直都是国内运营市场的跟随者, 电信重组以后他卖掉了CDMA网络资产, 这使他在CDMA方面的技术积累化为乌有, 但他整合了原来的中国网通研究院, 这让他在固网方面的技术实力猛增, 从理论上来说, 中国联通应该成为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内运营商, 但最终结果还有待观察。
转基因技术争议分析 篇9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 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 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 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 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 培育出新品种。目前, 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从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转基因技术争议的焦点在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即转基因是否真的会有害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目前有关于转基因技术有害性的问题是转基因产生和发展才几十年, 如何能够判断转基因技术在百年千年之后也不会危害人类呢?人文社会科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某种思想不会危害人类社会?如是追问, 即使人类不发明科学技术, 同样会面临着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
尽管人类发展是观念的冒险, 但是科学家还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尽量地减少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首先, 转基因是否安全, 即转基因是否有害人的健康。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俄罗斯科学家小白鼠实验证实, 喂养转基因食物的小鼠组, 2-3 代后无生育能力等等案例.但是后来经相关部门研究证明, 曾经发表的有关转基因绝育的文章根本不符合科学原理。所以很多诺奖获得者认为“ 转基因食品更安全。”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国转基因技术落后而导致的, 其实在转基因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已经经历过类似的转基因科学技术追问, 并得到了科学的解答。所以处理相关问题, 最好是参照同时期科技相对发达国家的思想可能就会减轻这方面的疑问。
2 政治哲学中的民族和国家安全问题争议
“ 基因阴谋论”认同者认为, 美国确实正在通过转基因作物试图控制中国、控制世界。对于转基因的政治哲学或阴谋论的争议由来已久, 认为转基因是美国灭亡中国的阴谋。其实如果理性地分析, 就会发现这个争议是多么荒唐。目前, 也就是说美国人吃粮食不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 他们既吃转基因的食品也吃非转基因食品, 如果转基因是阴谋首先害死的是吃了这么多年的美国人;其次,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无涉的, 谁拥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就会为谁服务。因此, 如果美国想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控制中国的相关产业, 那么中国不是反对转基因, 而是应该学习研究和应用转基因科学技术, 维护中国的转基因技术产业安全。
把转基因科学技术和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这种科盲在历史上经常发生, 比如伽利略因为证明了太阳中心说违背了教义而被意大利教皇害死, 贻误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直到300 年后教皇才道歉。李森科反对所谓的资本主义达尔文进化论延误了前苏联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 文革时期, 把爱因斯坦相对论说成是资本主义相对论, 最终阻碍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研究。
3 科学权威和政府对于转基因技术产品的正本清源
目前中国研究转基因科学家的态度是明确的, 转基因技术是一门科学技术, 那些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核通过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认为“ 从科学的角度, 转基因是发展方向, 不能一概而论”。为此他举例说“: 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 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 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中国政府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态度也是十分明确的。为了确保转基因的科研和生产安全, 早在2001 年5 月9 日国务院通过 《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作了具体的规定。2015 年“ 针对有的企业利用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欠缺和焦虑心理, 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市场规则, 把‘ 非转基因’作为卖点加以炒作的行为, 这种做法违背了广告法等相关法规, 其结果不仅导致行业竞争的无序, 更加剧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恐慌情绪。”
综上所述, 解决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科研推广和应用问题应该加大中国科学界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科研, 提高科研水平, 同时普及有关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知识, 使得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透明化, 让民众更深入地了解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等重大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通过对中国转基因技术态度现状的分析, 指出了中国对于转基因技术所存在的四种态度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以用基因技术培育节水植物 篇10
研究项目负责人,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科学系的阿姆拉姆·艾歇尔教授表示, 水是作物的生命之源, 提高灌溉过程中作物的摄水量十分重要。他和希勒尔·福摩教授以及整个研究团队希望能够利用新发现的, 可控植物根部向水性的基因对作物进行监控, 确保灌溉水源到达根部。
研究人员正在实验室内对气雾培植的拟南芥进行研究, 以得知基因改良的植物根部如何感知灌溉水源的具体方位。气雾培是把植株悬挂于雾化空间, 让其根系获取水分氧气及营养方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是用加压雾化或超声波雾化的方法, 为根域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气雾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先进的栽培模式, 能实现植物短期内的快速生长与发育, 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迄今为止, 这种培植方法只在小范围内得以应用。
艾歇尔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节省水源, 现正在努力提高植物的摄水量。未来时代, 高感水性的植物可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争议中推进的转基因技术 篇11
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卢宝荣认为,转基因水稻会遭遇专利陷阱的说法并不确切。例如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的种植比例已经达到了70%,而知识产权的问题并没有阻碍它的推广。专利所限制的是使用它来获得商业利益,对于科学研究没有影响。而转基因方面的很多科研成果,已经向全世界公开公布,可供学术界共同使用参考。其实专利技术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博弈问题,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可以获利更多。
对于长期以来对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议,卢宝荣则谨慎地表示,在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中,原定有20% 的经费用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现在看来还可能更高。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一方面包括对人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有对生态的安全,都需要通过长期、谨慎的研究让安全性得到保证。
声音
施鹏翔(绿色和平组织媒体与公众推广部总监)
人类是年复一年,以稻米为日用主食,吃了三个月可能没有问题,但谁知道吃了10 年、50年有没有问题呢?
朱桢(转基因水稻CpTI 研发人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目前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非常大,这不是潜在的,而是现实的。转基因食品正好可以抵消这一点,不打农药,食物就可以少污染,对身体反倒更健康。
科学目标
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起巨大作用。
投入
将近200 亿元人民币。
难点
除了转基因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才能让社会接受。
关联
水产专家称基因技术育种时日尚远 篇12
在此前几个月的时间, 半滑舌鳎、牡蛎、大黄鱼等水产养殖物种的基因图谱被陆续发布。在这几次基因图谱完成的消息中均提到, 从功能基因组角度揭示动物的各种生命现象, 建立品种改良的理论基础, 为快速培育抗病、抗逆、高产的优良品种奠定重要基础。基因技术是否真的能用于水产品种改良?
“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基础工作, 并非如一般人想象那样的能在短时间内应用。”石斑鱼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浩然教授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众所周知, 动物的性状、生长、发育、衰老、繁殖、遗传病变等都是由基因控制的。从基因组水平对目标生物进行研究, 已经成为全新解读一个物种的重要突破口, 被喻为“第二张解剖图”。基因技术可以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开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感兴趣的, 与生长繁殖、免疫等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筛选鉴定出关键基因, 进而可以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提出养殖品种的良种设计策略。
林浩然详细介绍, 下一阶段的科研任务更为关键, 也就是目前正在加紧进行的基因组测序工作, 预计在7~8个月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届时将提供大量的与生长、繁殖、免疫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 相关科研单位可以从几万个功能基因中挑选对于目前石斑鱼生产中重要的、急需的基因, 这是进行分子标记育种的基础。
我国目前水产养殖多数采用传统的育种方式, 通过两个品种 (系) 杂交后挑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进行培育, 由于杂交后代杂合子较多, 需要培育多代才能够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但是这个过程中又容易出现种质退化的现象, 像石斑鱼需要6~7年才能培育一代, 草鱼也需要3~4年。
良种缺乏、种质退化是现时水产业的通病。“理想的状态是将所有的功能基因都标记, 搞清楚作用。”林浩然以石斑鱼基因测序为例, 介绍了基因图谱应用水产品种改良的前景。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雌性先熟鱼类, 高龄时由雌性向雄性转变, 这使得在育种时无法获得数量充足的同龄雌雄石斑鱼。如果能够找到调控性别的基因并进行调控, 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如此诱人的前景, 还需要多久才能来临?林浩然坦言, 就目前的技术, 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和测序不难做到, 但功能基因组的难度最大, 现在已发现的并不多。如石斑鱼的繁育, 不仅要在所有基因中找到控制性别分化的那一部分, 而且还要找到调控这部分基因的方法。“这个技术的突破不会很快, 10年时间是必须的。”
【基因技术论文】推荐阅读:
基因编辑技术08-30
转基因技术05-22
转基因技术论文08-07
基因技术论文的利弊10-09
动物转基因技术06-26
生物材料与基因技术05-14
转基因技术发展之困09-07
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安全09-18
转基因技术与农业发展09-17
电影世界中的基因技术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