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

2024-10-15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共7篇)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 篇1

食品为什么不安全

不含奶的酸奶饮料、揭开“五虎消癌汤”神话、蜜饯里的秘密、目击涪陵榨菜腌制新工艺、无公害茶叶肮脏出炉、“无菌”医卫材料藏污纳垢、瓜子“美容”劣迹斑斑、酒不够水来凑、泡菜“惊心”炮制、可口山楂果脯肮脏出炉、火锅底料“硬”是有问题、劣质香肠猫腻多、“毛发水”酱油让人发毛、病死母猪肉做太仓鲜肉松……

这些触目惊心的话题足以让人大倒胃口,“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的新的看点和话题,构成了“每周质量报告”的“精彩”内容。

惶惶之余不禁感叹:我们的周围还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

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以食为天”,为什么食品安全会有如此多的隐患?

首先,食品安全人才缺乏。

西方国家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常是在大工业化生产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一些不可预知因素造成的,而我国目前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食品产业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产业。不成熟的产业背后,显现的是不成熟的产业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之巨。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缺失。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地进行着利益的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管理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个体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为经营而经营的现象:场地设施脏乱、原料以次充好、无限制的降低成本,调查报告《“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经营管理层不成熟,高素质、安全意识强的管理者缺位现象严重,致使食品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再次,相关部门监督不力。

加强监督检查,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主要和最经常的手段,目的在于确保有关法令、标准得到严格遵守,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食品安全的标准,但标龄过长,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TO有关协定和CAC(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更低。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食品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于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这些制裁措施除罚款外,主要还有没收和销毁违法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和吊销营业执照等。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判处监禁。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对食品安全问题立法,代替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建立明确的安全标准、责任和监督、奖惩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商凭小聪明只能得到一时之利,只有整个行业的兴旺,才能带来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整个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在于中国食品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一、行业述综

1、中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80万人

疯牛病、口蹄疫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隐患,给中国食品安全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

如果仅仅把希望寄托于中国质检部门,中国食品安全是远远不能令人有安全感的。只需把“食品不合格”作为关键词输入Google搜索,便会得到20多万条搜索结果。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加上“病从口入”的千古戒律,好像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什么食品可以放心地去吃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不合格食品是怎样流入市场的?而且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食品安全的背后,除了有关部门的监督缺失和企业本身的管理漏洞之外,中国食品安全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其重要原因。

2004年5月初,一向积极招收港澳侨生的广州暨南大学对外宣布,下学年将首次公开推出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培训有关专才。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说,目前全国共有100多个食品学院(系),但培养水平参差不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据香港媒体引述暨大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唐书泽的介绍,香港院校目前尚未设立相关课程,而食品安全专业的就业前景极其理想,相信可吸引到不少香港学生北上升学。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 篇2

饮食首先涉及到的是食源问题。我们祖先的进食,并没有想到营养与文化,首先是要寻找能吃的东西,然后是填饱肚子,还要能消化掉,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生存需求。

但是,人类的食物也不完全出于生理性限制,有许多从生理上讲完全是可食之物,却被人类放弃了。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世界上约有5万多种可供食用之物,但是人类选择食用的却只有200多种。而人类在陆地上生产的食物集中在20多种植物、8种牲畜和5种禽类上。

人类最初的饮食文化,是从火堆中孕育出来的。

在蒙昧时代,人类的祖先经常会遇到被雷击或腐草积热引燃的山火。山火吞噬林莽,人与兽常常葬身火海。大火过后,灰烬里散发出来的烧熟的野兽和坚果的扑鼻焦香,格外诱人,那些惊魂未定的逃生者,把它们捡起来放进嘴里,舌上的味蕾反馈出一股求之不得的食欲。经过多少次的惊险的尝试和失败,原始人群终于懂得了利用自然火,控制火种,从此走上了熟食的道路。熟食加速了身体对养料的吸收,减少了寄生虫的侵害,使人的体质发生了良性的变化。

我们从15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到六七十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都发现有控制自然火的遗迹。不少的遗迹告诉我们,最初人类的烹调手段是“烧烤”和“膨爆”(把植物种子放在炭火上爆米花吃)。开始的“烧烤”只是把撕开的兽肉丢进火堆里烧,常常被烤糊,难以下咽。后来摸索出先用泥浆涂沫兽肉,然后再丢进火堆。烤熟后,泥壳连毛都粘脱了,又不会把肉皮烤焦,这是原始烧烤的一个进步,古书上称其为“炮”。到了后世,发明了能耐火的金属架子和叉子,能够控制火候,进行挂烤和叉烤,由此我们才能吃到外焦里嫩的北京烤鸭。但是,祖宗留下来的“炮”艺一直沿用至今。比如,苏浙菜的“叫化鸡”,就是古“炮”法的传承。

火的功能不仅是能够熟食,还可用火攻的办法猎获凶猛的野兽。有了火堆,又扩大了采集块茎和水域生物的食源。

从科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是一种杂食动物,它既能吃动物性食物又以植物为食。说的不文明一些,人就像其他杂食动物如猪、老鼠和蟑螂一样。这样的食源适应性可以把非常多样的物质吃进肚里,用来满足身体的多种营养需要。从难闻的乳腺分泌物到岩石朽木上的微菌(用委婉的说法是奶油、蘑菇还有盐)我们全都能吃并且能够消化掉。这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既然是大自然给了人类那么宽泛的可食性物质的范围,我们就可以吃喝不愁,取之不尽了。其实不然。事实上,我们这种杂食习惯是挑挑拣拣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群体的饮食清单看起来都很狭窄。

食物首先是可吃物。它在生理上可以被咀嚼、消化、无毒害、有口味及可以填饱肚子等,但食物还要有营养。它是在众多可吃物中筛选出的含有更多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可吃物。还有许多可吃物无论从生理上和营养上讲完全是可食的,但却被人类放弃了,比如蚯蚓。还有一些则是出于从口味上、生产成本或者环境等方面的选择而不能成为食物。

人类将可吃物筛选为食物的主要因素在于文化中的主观选择。

人出身于动物,但又异于动物。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有文化。“文化”对于一个民族饮食习性的约定性很大,不同文化的人不但饮食习惯有差异,而且对食物的基本观念也迥异。

饮食习惯和对某种可吃物的好恶并不完全是文化奇想和幻想的结果。所谓世界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一个民族对食物好恶情感的产生,自然也是有原因的。在人类食物谱中,营养物与食物并不等义。是否有营养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是否可作为食物,则是文化主观(情感)所认定的。这种主观认定,我们称其为食情感。食情感是一种精神形态的食文化,它和作为物质形态的食生产和半物质形态的食生活组成为食文化的全部内涵。

食情感的根子在于一个民族的不可见文化(哲世观、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的整合,但它的产生却反映着人类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文、地缘、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进程。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一个民族的饮食(好恶)都有一套内在的文化观念即食情感在其背后运作。不少民族的食情感与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息息相关。我们中国人的食情感与宗教信仰关系较少,但却与民间信仰、傩心理、医疗观念(食药同源)甚至于哲世观的假设(阴阳五行、冷热调和、食性食补)有着密切关联。

这便是食源选择的奥秘。

这是因为,人类不仅是一种杂食动物,他还拥有文化。正因为不同文化对不同文化的人类群体的制约与整合,才有着那么多的“说不清楚”。用一位法国人类学家的话说:“当我们观察与人类饮食习惯相关的象征性和文化表现时,只能接受如下的事实,其中大部分都很难讲出什么道理来。”对它的解释“不应该到食物的项目的性质之中去寻求”,而是到“人们的基本的思维模式”中去寻求。换句话说,对于人群来说,食物首先是“好想的”、“有理由去吃的”的。当然,食物在滋养群体的心灵之前必先滋养大众的口味和胃。这便是人类在不断进化中被文化模塑的结果。

现代人类的出现,那是三百多万年演化的结果。人类是动物的一种,人类异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在于我们拥有文化。但是即使拥有再高的文化,人类基本上仍是生物界的一分子,也必须服从生物演化的规则。这个理念对于我们了解文化的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一直强调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观念。但是,生物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仍有许多程度上的差别,有的只是一般适应,有的却发展出某种特别的器官或生理机制,而变成生态区的最适者。这就是生物中的“特化现象”,比如寄居蟹。从演化的角度看,在某一个环境下特化的最适者,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非常适应那个环境,但是太适应、太特化的结果,也可能走入演化的死胡同,一旦周围的环境改变,过分特化的物种反而会因为无法适应而灭绝。寄居蟹离开了那个壳就会死去即是个很好的例子。

人类的体质之所以长期没有产生重大改变,能够成功移居在世界各地不同环境里而不断地繁衍后代,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有文化。因为文化,使得人类不必像其他生物一样,必须凭借生理器官的改变而适应环境。在此,人类的文化,代替了一般生物演化的器官,成为种族适应环境最主要的利器。

在一次对餐饮企业管理人员的讲座中,笔者曾经举过一个事例。天津是个五方杂处的城市,它的开放形成了“津派二十四帮”菜。一个餐馆在引进“帮菜”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而形成“川菜不太辣、淮扬菜不太甜”的适应性。这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但是你的“帮菜”太适应本地人的口味了,失去了“帮菜”的风格与特色,弄得千人一面了,也就失去了食客非要到你那里品尝美味的“理由”,你这个餐馆就会失去市场。这也是我们天津几乎每天都有餐馆开业或歇业的原因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一些餐馆老板只知“演化”不懂文化。

话说回来,早期的人类靠天赐食——打猎或采收树上的野果,持续了三百多万年,一直到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才懂得自己种植植物与饲养动物。也就是说,人类至此才由向自然界取食的阶段进展到自己生产食物的阶段。

人类是如何学会自己养殖动植物而自行生产食物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中有人类向鸟兽学习的过程。比如人们从鸟啄野生稻粒吐壳而食,知道了稻可以吃。人们从鸟在地上啄食、刨土,无意中发现埋在土中的谷粒可以再生而受启发等(早期的傩↓符号即表示鸟耕之意)。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今两河流域靠近小亚细亚的南坡上,有一些人首先由野生小麦培养出家生小麦。当时,在小亚细亚一带,野生小麦有两种:一种是有7对染色体的“Einkorn”,另一种是有14对染色体的“Emmer”。这两种野生麦种在成熟后,都会自然落在土里。麦种会掉落土里是麦子本能的繁衍行为,但却对人类的采集带来了困难。不知道是偶然还是有意(那时肯定还没有基因工程),人们发现这两种野生麦相互交配,得出的新麦种(有21对染色体)会形成穗状,种子不会掉落地面,成熟后可供人们连根拔回家再打下麦粒食用,这就是现今家生小麦的原型(中国的小麦也不晚于距今五千年)。

以上这个从野生到家生的过程,是人类使用“文化”这个武器产生物质文明的重大发展。事实上,在英文里“文化”(culture)这个词的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是“耕作”的意思。人类一旦能够自行养殖动植物,自己能够生产食物,从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 篇3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很多人都已将对食品价格的在意转向了对安全卫生的关注,因为食品安全关乎个人性命,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近年来,随着不良商贩在各个领域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之风的盛行,令食品安全问题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如三鹿牌奶粉事件让人对奶制品望而生畏……

虽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障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年初,我们区被遴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创建单位,并成为广东省两个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之一。为了建设一个富裕、安康、美丽新斗门,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从现在开始抓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其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如果忽略了这项工作。其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不能忽略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那怎样作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呢?跟我们全体师生最大密切关系是学校食堂、小卖部。这两个部门必须要严格把好食品(食物)进货质量关。严禁学校向无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订购集体用餐食品。不允许过期、变质的食品进入校园,食堂炊管人员、食品营业员必须定期健康检查,必须持健康证上岗,未经体检和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学校的食堂,还有小卖部,可以告诉老师同学们,你们可以放心的在自己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用餐、购买食品因为他们都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验批准过的,有卫生许可证的。为了有效的控制学校事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确保学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必须严格执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规定。希望同学们不要随便到小滩小贩购买食品,应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一、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膳食制度常随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和季节不同而异。一般以一日三餐为好,因为食物进入胃后,在正常情况下,4-5个小时可以排完,一日三餐刚好适应胃的消化机能。全天热量分配,一般主张早餐占总热量的25-30%,中餐占40-50%。提倡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是有一定道理的。学校上午一般有四节课,不吃早饭就上学,会使学生机体热量不足,上课精力不足,容易疲劳,严重的会头晕无力,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

二、作为学生应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做好个人防护,以下几点提请大家注意:

(一)、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二)、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三)、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四)、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在食堂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五)、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

(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七)、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选成农药中毒。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 篇4

对于文化传媒业的分支——出版行业,致力于中高端人才解决方案的尚贤达猎头公司十分关注。因为出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人才成为了出版行业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把控、得失直接影响到出版企业经营的成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提出了“跨世纪出版人才工程”,新世纪后国家更是重视新闻出版人才,把人才战略作为出版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提出在出版行业实施素质工程、领军人物工程、高技能工程三大人才工程。业界、学界、政府对出版行业给予十分的关注和重视。

市容量大 产业呈现新趋势

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对行业人才的需求有直接影响。一般而言,行业规模大小与所需人才多少成正比,当然每个行业性质内容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纵观中国目前的出版业,已细分为书、报、刊、声、光、电等多个领域,涵括了出版科研、出版教育、出版代理、出版所需物资供应、出版进出口等产业体系。出版行业在中国整个传媒大盘里占据了最大的份额。据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来看,出版业产值1896亿元,占据传媒业59.1%的比例。出版业容量较大,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出积极态势。近两年来,出版行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非纸质、网络出版物挑战图书出版,而数字出版蓬勃兴起对传统出版业造成很大冲击。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只有213亿元,2011年却高达1377.88亿元。出版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改革,也对行业的人才要求有了新的表现,网络编辑、数字出版人才兴起。

出版行业人才就业模块

出版行业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内容生产、复制单位;发行销售单位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其中内容生产、复制单位是全国各类图书、期刊等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工作在这个模块的出版人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内容品质和思想高度。而发行销售单位指各种书店、各级网点及民营批发渠道等等,这些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拥有较大的人事自主权,接纳消化很多出版行业人才。而行政事业单位指各级出版行政职能机构,包括各级出版协会及编辑出版科研机构等等,用人管道窄小、机会少,但是对有志从事出版业学术研究的人才是好去处。

行业人才供需错位

目前,每年高校都会招收大批出版专业(新闻、中文等专业)学生,并且近些年不少学校都在扩招。但是,出版专业的毕业大军涌入社会,不少却遭遇到出版单位的冷遇。有一项由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展开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出版专业学生的仅有1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难道出版行业人才饱和、不需要专业人才吗?其实,出版行业是急需人才的,并且十分匮乏中高级优秀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2005——2010全国新闻出版人才培养规划》指出,出版业的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表现在年龄、学历、知识、素质等方面。领军人物不足、专业骨干流失、经营人才奇缺、新老青黄不接、结构比例失调(以中文、新闻、历史专业为主)。懂现代传媒新技术、精于多个编辑领域、市场应变能力高的出版行业“复合型人才”极少。一方面各类普通高校年年扩招编辑出版专业学生,一方面出版用人单位对科班出身的出版人才却不怎么感冒,行业人才供需发生错位。其实,随着出版行业的变革、加上其行业特点,出版人才是在长期的业内实践积累中成长起来的,需要的也是跨学科、懂专业也懂出版实务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并非高校能真空独立培养出来的。

新型出版人才走俏

“民以食为天”中国食品行业人才调查报告 篇5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园林专业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人才市场需求和竞争机遇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活力。

调查目的: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一直都是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了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人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定位逐步清晰和具体起来,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和调整依据。使我系园林专业学生能够适应所学专业的人才职业需求,毕业后尽量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更好的实现“零距离”就业。

调查内容:

园林行业岗位人群应具备的能力、现阶段从业人员的现状、湖南及周边省市园林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等。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资源搜集等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2012年8月

调查整理:王xx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走访了湖南xx生态科技园、xx三雄园林公司、xx中青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xx世纪枫园林公司,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收回20份;与广东巨杨园艺公司、广东维生种苗公司、广东怡华园艺公司、上海棕榈园林公司、广东广和园艺公司、广东旺林园艺公司、广东鸿瑞园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电话访问;结合对网络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得出了以下结果:

1、园林行业技术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园林科研、生产技术推广、苗木养护、绿化工程、工程管理、预算和规划的技术人才更为急需。

2、现阶段园林行业从业者特别是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占40%;本专业(中专或普通大专、本科毕业)真正接受过高职专业训练的人员占30%;而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仅占10%。

3、年轻的从业者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

4、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

5、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但是不稳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又爱又怕。

结果分析:

(一)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园林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园林公司要想拿到工程,企业在具备资质的情况下,拥有多名复合型的园林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园林工程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园林人才的竞争。

园林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括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大部分内容,从业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因人而异。由于工程管理、预决算、规划设计等内容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这几个方面的人才必然相对紧缺。

(二)我国园林行业历史悠久,但真正以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确是1951年,他又是年轻的。在这之前,早一辈的园林工作者多是通过相关经验积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出现了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众多的现象。园林专业起步不久,社会影响不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园林还被“农学”二字掩盖,在人人都想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的现实下,选择本专业的人并不多,现在还有不少的人这么认为。

一个合格的园林人才要同时具备植物环境生态,建筑规划设计、艺术美学欣赏能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侧重于以上三种能力的其中之一或之二,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工科院校的园林专业往往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向园林方向的适当偏移;毕业生对植物知识了解不够;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的毕业生侧重于园林绿化,缺乏建筑设计能力;综合性大学的园林专业则偏重于区域规划或是对景观地理学的深化和延伸;艺术院校毕业生更偏重于视觉的感受,对园林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甚少,所以目前许多园林专业人才相关知识欠缺,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我国园林工程实践上的很多混乱。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那么,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缺乏也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三)网络调查的数据显示:“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景观设计人员,他们的核心技能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等。刚毕业的初级设计师月薪2000-3000元,工作3年以上的设计师,月薪可升至6000元,而8-10年以上工作经验,又有大型设计项目负责经验的,年薪则能轻松突破30万元。”

网络数据仅仅只能作为参考,根据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年限及能力的不同,薪资水平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可否认,很多的毕业生都是十分优秀而且具有活力的,但很多的毕业生却以网络数据作为标准,一味的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或者,谋到一份工作却随时想着跳槽;或者吃不了苦,觉得工作太累又乏味……这些都是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又爱又怕的原因。

我校园林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存在的问题

①在教学体系中,重视理论知识,而对工程技术课程的实践重视不够,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

②我校园林专业虽重视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发的研究不够深人,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许多教师把园林简单地看成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一种附庸,是两者的一种补充或延续。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园林学是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相辅相成并列为三姐妹的,它们既紧密相联又彼此独立,不可取代。

③教学规模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最近2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为满足社会需求,我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从而导致了师资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办好我校园林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具创新精神的高级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要优先解决如下问题;

1明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我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风景园林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具有从事风景园林方面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院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对此,有些人认为是不同院校的各自“特色”。但笔者以为,无论哪类性质的院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至于特色应是在达到园林专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具有的,当然,园林专业由于是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的一门极其综合的边缘学科,完全一致没有必要,也是十分困难的,可设置核心课程体系,根据我校自身特点扩大高年级自选课题的范围,并提高此类课程的学分数。这不仅能保证“标准”的统一实施,突出我校的特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校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改变现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应坚持产学研结合,并将生产和科研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早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我们必须将进行实践教学基本训练的重点放在校内,花大力气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可开办校内模拟公司,加强校内实验、实习设备及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目前我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园林专业实验室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婚庆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篇6

婚庆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课外实践—我的实践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1-12-1 23:34:52浏览:424评论:0

婚庆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婚庆礼俗、文化源远流长,与婚礼相关的服务门类众多。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新婚人群对婚礼消费的需求从简单的温饱型要求逐步发展为个性化、多样化,婚庆产业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

在婚庆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品牌服务和规模经营,婚庆的高层次服务也在增多,整个行业都在为满足当代青年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追求浪漫服务的需求而努力,婚庆产业巨大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婚庆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婚庆行业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几年我国正进入新的人口婚育高峰,每年大约有近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需要10万名婚礼礼仪师,4万名婚庆策划师,相关的专业人员同样紧俏,人才缺口很大。婚礼庆典中婚庆礼仪师、策划师更是成为职业的新宠。每年,中小城市、县城和部分城镇的婚庆服务市场和人员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现在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在我国创办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系拟新增的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论证,期望在对婚庆市场人才需求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系统规划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就业面向,安排教学进程等。

二、调查方法和对象

2009年10月至12月,我院由民政系刘志红、苏学愚两位系领导组织了李永强、晨风、杨飏等7人的调查组,分赴广东、江浙、北京、武汉、济南等地对婚庆行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了我国婚庆市场及主要区域婚庆市场的发展。本项目调查小组分赴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对婚庆行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对婚庆公司、相关院校和机构以及筹办婚礼的新人进行了走访,了解了当地婚庆行业资源、服务范围及婚庆市场的发展前景,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调查对象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以及文献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

三、调研结论

(一)我国婚庆市场概况

资料显示,全国婚庆服务机构达5000余家,从业人员约20-30万人之间。婚庆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模越来越大。如北京市场现有注册婚庆公司276家,有执照并且能够提供婚庆服务的机构(包括公司、中心等)大约为600家。“婚庆礼仪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哈尔滨、沈阳、郑州、青岛等大中城市和省会城市。

1、特点

第一,婚庆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充满巨大商机,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

“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全国仅婚礼当日产生的消费对GDP总量的贡献在1.9‰,平均每对新人花费6万元~20万元人民币。特别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生育高峰期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达到了21%。此段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将于2007至2012年左右进入婚龄。由此可见,婚庆市场商机无限,“钱”景可观。婚庆产业,已成为目前我国一个新兴的、充满巨大商机和前景的朝阳产业。

第二,婚庆消费消费量巨大,婚庆市场空间扩大

“有人把结婚称为人一生中的第二大消费,而婚庆市场不仅给婚宴创造了机遇,更带动了婚庆相关产业的发展,强劲的消费潜力在各行业蕴藏。因此婚庆市场被业内人士称为„甜蜜金矿‟”。巨额消费刺激了当前全国婚庆市场迅猛发展。婚庆经济庞大的产业链条已扩展到婚庆服务、婚纱影楼、摄影摄像器材、婚宴及婚宴用品、婚庆服装服饰、美容美发、珠宝首饰、家居用品、饭店旅游、新居家装、配套家具、汽车、楼盘在内的6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鉴于此,相关行业纷纷搭乘婚庆经济这班车,共同开发婚庆消费的大市场。越来越多的相关行业加入到婚庆行列,使婚庆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分食队伍正不断膨胀。

第三,我国的婚庆消费集中,婚庆产业时间性强

结婚消费是人一生中最大、最集中的一项消费,选择良辰吉日操办婚礼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婚庆比较集中在五

一、国庆、元旦、春节等一些传统喜庆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同时人们在婚嫁时还很难抛开传统的“黄道”吉日的观念,婚庆消费时间相对集中婚庆产业存在“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现实状况。

第四,我国的婚庆经济产业主体规模小,数目增长快

婚庆产业资金回流比较快,很少有赊欠账,因此各种项目接单下来一般都有的毛利。每年都吸引大批的公司参与婚庆市场开发。但是,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形成上规模的、能提供全方位婚庆服务的大型专业婚庆公司,婚庆服务依然停留在摄影、摄像、花车、新娘化妆、婚纱出租等初级阶段,由不同中小企业提供。婚庆行业间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上下游企业间缺少交流和整合。

2、问题

婚庆服务作为朝阳产业之一,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参与分割蛋糕的队伍越来越大,行业队伍

素质参差不一。相对于迅速上升的婚庆需求,服务内容和质量都有些滞后,问题常有发生。

第一,婚庆服务机构运作模式从根本上说还是作坊式的经营。

从婚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服务质量和行业水平良莠不齐。婚庆服务缺乏严格的衡量标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很多服务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当前婚庆业存在许多不规范服务形态:例如:婚车不守时,婚车来源复杂;婚典现场布置与约定不符;司仪素质差,靠说脏话、讲黄段子、搞恶作剧活跃气氛;摄像、摄影水平低等。

第二,婚庆服务行业各自为战,造成低价竞争,资源浪费、相互诋毁等问题

作为新兴产业,婚庆行业还不是很成熟,存在着缺少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的问题,致使婚庆市场较为混乱。婚庆行业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行业标准,大量无资质婚庆服务不断损害消费者利益。各婚庆服务行业各自为政,出现从业人员看季节、看客户“漫天要价”现象。同行间相互压价拆台,恶性竞争频频发生。虚假广告,价格圈套在业内流行。诚信问题突出,“红色投诉”的居高不下,将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第三,行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缺少资源的有机整合打造婚庆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婚庆经济做大做强。目前,婚庆行业品牌意识淡漠,缺乏知名婚庆公司,缺乏拔尖专业人才。只有着力打造婚庆服务品牌,突出婚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将婚庆服务产业以“文化产业”为起点打造成一个产业链,同时又深入挖掘婚庆文化内涵和外延,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婚庆经济走上理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四,无行业协会,婚庆行业群龙无首

缺乏行业协会也是影响婚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行业协会不仅能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婚庆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还可通过研讨婚礼流行趋势,及时反馈供求信息,起到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行业资源、推动婚庆服务产业多元化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目前国外本职业的有关情况

日本:世界唯一婚庆上市公司——日本大型婚庆公司“华德培婚礼服务有限公司”于2004年11月开始了中国首项综合性婚礼服务,它包括交换戒指和宣誓仪式在内,喜筵上的各种情景均采用日本“结婚式”的做法,可谓日式婚礼的一次全进口。该集团旗下的高级品牌——日本顶级婚礼品牌“薇莳”在上海开出其全球第88家分店。

美国:在美国每年结婚方面的消费额已超过120亿美元,已形成巨大的婚庆产业链,这其中包括:从婚礼的策划到举办各种活动都由专人完成,如:拍结婚照、选结婚戒指、挑选结婚鲜花、确定蜜月地点等。这表明美国婚庆服务越来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势必造成婚庆服务队伍扩大,婚庆礼仪师增加。

(三)婚庆职业工作分析及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

婚庆司仪的概念出现在90年代,当时的婚庆司仪经常由一些名人或电视台、电台的主持人客串,后来越来越多口才比较好的普通人开始加入这个行列。从2009年12月1日起,我国首部《婚姻庆典服务》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随该国标还出台了《婚庆服务合同》的示范性文本,其中首次对“不可抗力”进行了约定。该文本对婚庆服务的服务内容、婚礼仪式开始时间和举行地点、服务项目、服务费用、双方主要权利义务、双方违约责任等十多项条款进行约定,这标志着我国婚庆业的管理正在逐步规范化,对从业人员要求专业化。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正进入新的婚育高峰期,平均每年的结婚人数约为1000万对。由婚庆消费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目前已达40多个,能够提供三十万个就业机会。

现在全国仅有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分别于2009、2010年在民政管理专业内开设了婚庆方向,湖南省高校还没有先例。婚庆从业人员主要依靠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和各地的婚庆协会进行培训。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设置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婚庆行业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研究认为,我们将要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下列素质:

(1)向服务对象宣传国家和地方婚姻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2)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婚礼庆典咨询服务。(3)进行婚礼前期策划,提供传统或者时尚、个性化婚庆策划方案。(4)策划婚宴时间表的与婚礼行程安排。(5)参与婚礼现场指导、协调和监督。(6)临场统筹于开席前扮演统筹角色,视察场地、音响布置、座次安排、处理有关临场变故及最后决定。(7)婚礼现场控制,婚礼行进气氛调节,婚庆氛围营造。(8)美容、摄影、婚纱服务项目的定制与协调。(9)花车服务项目的定制与协调。(10)新婚餐饮服务项目的定制与协调。(11)新婚旅游服务项目的定制与协调。

(四)我院在民政系开设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首批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院校之一。

民政系创建于1999年,是我院创建最早的系部之一,现共有5个专业。其中民政管理专业是我院建校初始就开办的专业,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重点改革试点专业,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民政类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高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民政工作原理》、《社会调查》、《现代家政》、《社会救助》陆续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成为拥有国家精品课程最多的教学系部。民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荣获“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民政系坚持推行“重专业价值、强实务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按照2009年学院制定的三年发展规划,拟依托民政系现有资源,在2010年开办民政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2011年开办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我们已经具备如下基础条件:

(1)各地的婚庆行业发展蓬勃,而婚庆行业协会都是由各级民政行政机关予以监督管理,这能为我们深入了解婚庆行业现状、开展实训实习、建立就业基地等方面带来诸多便利。(2)原有的民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如婚姻登记、现代家政、婚姻家庭社会工作等内容可以借鉴

到新专业。(3)有一支能较快的适应新专业的师资队伍。负责该专业的九位教师中,有两位教授,四位副教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具备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如婚姻习俗研究成果丰硕的金双秋教授,婚姻家庭咨询的刘志红教授,对现代家庭婚姻服务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晨风副教授,具有主持人考评资格的李翠英副教授,还有主讲女性社会学的年轻老师杨飏。(4)我们已经与长沙市婚庆行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协会在成立四年来,已经开展了多期婚庆策划师、婚礼主持人等职业技能培训班。我们双方在师资培训、课程开设、教材开发、实训实习方面已签订了共建协议。(5)我们正在开办民政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已经有两位老师在2010年7月参加了长沙市婚庆行业协会组织的婚庆策划培训班和婚庆主持培训班,学院提供了400平米的教室作为该专业的实训室,正在筹建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品质追求越来越高,婚庆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培养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人才是必然趋势。我们创办该专业无论是师资队伍结构、实训实习条件还是职业教育经验方面,均具备先天优势,完全具有现实可行性。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世界大学城标签:婚庆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还能输入 2000 个html字符游客不允许评论,您尚未登录或者已经安全退出关于作者

居民 详细资料 我的相册 发送私信 打个招呼 加为好友

文章共0篇

正在获取文章列表

视频共0个

正在获取视频列表 关于我们|成长大事记|工作机会|合作通道|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世界大学城

大连市建筑行业人才市场调研报告 篇7

1.调查对象:大连市建筑行业

2.调查目的:

1)调研全国部分省市建筑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2)掌握各类建筑企业技术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了解建筑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就业岗位;

4)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及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5)目前建筑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

3.时间2011年04月30日

4.方式实地考察查阅浏览报纸网络的信息

5.分析

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有:建筑材料、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从上述七个方面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来看,要求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在懂技术、会管理、能编预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熟悉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完成建设工程投标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工程项目。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合同纠纷处理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编制施工方案能力、微机应用能力、预算编制能力、投标策划能力、工程索赔能力、档案管理能力。

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

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微机应用能力。

我国建筑技术人才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已达366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5%,其中在施工工人队伍之中,80%是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仅占0.3%。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140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建筑企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现场管理和监理类人才更为缺乏。

大连市建筑行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从产业内部构成来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产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经营结构。

(一)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产业产权结构。

截止到2009年年末,大连市建筑企业共有1768家,涵盖72个专业。其中等级内的房建企业475家,占26.8%。在房建企业中,特级企业5家,占辽宁省特级企业总数71%。一级房建企业30家,二级企业128家,三级企业312家,劳务企业221家。目前,全市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原来的12家国有和国有大集体企业,已有10家改为股份制企业,占总数83%。剩下2家企业为国有独资企业。在资质等级内的475家房建企业中,国有独资企业1家,占总数0.2%,集体所有制企业4家,占总数0.8%,股份制企业187家,占总数39%,民营独资企业283家,占总数60%。

(二)初步形成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的组织结构。

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占了建筑企业总数4.4%;

二、三级总承包企业占了建筑企业总数83%。劳务企业占了建筑企业总数12.6%。

(三)在产业经营结构上,大连市建筑企业在坚持以房建为主的同时,还将产业链向监理、招投标代理、工程咨询、钢结构等领域延伸。有的企业还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地产开发、新农村建设、餐饮、旅游、养殖、海岛开发、承包山林等。还

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中小建筑企业。如墙体纠偏、体育场馆地板专业铺装、置业担保等等。

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制结构存在不完善之处。在部分股份制企业中,股权设置,特别是高管层与普通员工持股比例不尽合理,领导层偏重。在民营独资企业中,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形成,家族式管理模式比较沉重。到目前为止,建筑企业中无上市公司。

(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从全市建筑企业的专业分布来看,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53%、18%,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子型,与国际上通行的“塔式”组织结构体系大相径庭。在专业分布方面,我市建筑企业资质主要集中在房建、安装、装饰装修等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的相关专业,这三个专业的企业总数达到承包企业总量的58%。而其余的69个专业企业总量仅占42%。

(三)产业经营结构明显不完善。大连市建筑企业主要以房建为主,地方建筑企业均无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资质。据我们对35家一级以上房建企业的调查,企业增项大多是土石方、钢构、装饰装修、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等,地铁、港口、机场、铁路等资质均为空白。有一家特级企业增项了铁路施工,但资质仅为三级,无法参与投标。我市2008年投资的7325亿元建设的城际交通等6大领域重点工程,我市建筑企业由于资质所限,产业经营结构不完善,无力参与投标。有的企业反映,现行的资质标准规定,投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要有专业业绩。可是不干哪来的业绩。要增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要投入资金购置设备,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干一、二工程标段就完事,岂不造成浪费。

(四)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外向度发展不高。目前,大连市建筑企业年建筑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6家,20亿元的有3家,50亿元左右的有1家,与江浙一带建筑业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建筑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也影响了企业外向度的提高。2009年,大连市建筑企业完成外埠产值80.2亿元,占当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8.3%。而全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产值平均比率是26%。境外产值只占总产值2.8%,且工程小、分包多,总承包、大体量的项目少,市场占有率低,与一些建筑业强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五)资金短缺严重,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在建筑市场是“卖方市场”,这种局面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变。垫资、压价、拖欠、不及时决算、偏离工程造价规律的最低价中标,已使许多建筑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全市建筑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3%。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由于无物可押,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全市建筑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由于企业资金不足,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专利,对国家级、省级工法研究乏力,更缺少企业标准。造成了一些企业重外延扩张和产值规模,轻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六)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由于我市许多建筑企业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完善,外地人才流入少,使人才问题成为制约我市建筑业发展的瓶颈。据我们对20家骨干企业统计,只有4家企业有公路、桥梁、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占被统计企业总数20%。而这方面人才共14人,少得极为可怜。20家企业均没有港口、机场、铁路、地铁等基础建设方面的人才。整个行业懂项目、会管理、会外语,了解国际工程项目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按照国家住建部新制定的企业资质标准,大连市等级内的房建企业共需要5890名建造师。目前尚缺2635名,其中,一级建造师缺1120人,二级建造师缺1515人。全市建筑业有技工证书的约2.4万人,其中,高级技工300人,占总数1.25%。中级技工2000人,占总数8.33%。高、中级技工人才的缺乏,已影响到企业发展。目前,全行业建筑专业人才占职工总数7.2%,比北京、上海和江、浙等省市均低50%以上。调研综述

建筑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预测方面

1.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总体以大专学历为主,技术人员总体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结构以初职为主,而年龄结构中,各年龄段人员分布总体比较合理,只有少数企业集中在 30 岁以下年龄段。

2.人才需求方面,实际调查显示: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中,建筑工程专业明显居多,其次是工程造价、装饰工程、暖通空调专业,其中,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明显较少,多数企业无这个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无学历。反应出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短缺。

3.企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的学历层次。原因是高职高专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4.企业技术现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总体说还不普遍,除与企业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国家的政策配套有关。

企业对建筑类各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要求方面

1.毕业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方面,各企业界一致认为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知识应当全面,基础扎实,一专多能。在具体知识点上,也有企业提出应当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要有较强的识图能力,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另外,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生岗位技能证书方面,各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应当具备 1、2 个建筑类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即通常所说的八大员证书。但同时也指出,要保证证书的真实性,提高其含金量。组织管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方面,应当有灵活的头脑,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适应能力强,特别能吃苦,并易于接受新事物。

上一篇:营业执照遗失申请书下一篇:经审财务培训考试题 - 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