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

2024-08-30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通用8篇)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 篇1

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一届光明食品节于10月26日-28日召开,光明食品集团与荷兰合作银行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指出,人民币延续较以往更为剧烈的波动趋势,对于日益纳入全球一体化的中国农业食品企业如何从全方位控制风险、捕捉机会、加紧全球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且伴随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在农产品进口需求、原材料成本、境内外融资以及海外并购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食品及农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乳业为例,国内需求量中20%-25%(按液奶当量计)为进口的乳制品大宗商品(约70%的进口值)和最终产品(约30%进口值)。对于乳制品加工企业而言,除了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之外,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乳制品大宗商品的成本亦与人民币汇率息息相关。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10%的贬值导致进口乳制品大宗商品人民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有可能使得整个乳制品加工行业的`利润出现约15%左右的下降。

当然,动态而言,企业可以利用调整产品价格、调整产品结构、锁定汇率等手段至少部分消化这些压力。与此同时,对于国内乳业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的放缓以及中国乳业与国际市场的较高的相关性意味着进行国际战略布局的迫切性越来越大,而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也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报告同时指出,经济社会转型期中,传统食品农业行业及其销售业态面临巨大挑战,竞争加剧。社会发展持续推动消费需求由多转优,80后消费习惯、老龄化、二胎效应将引领未来食品消费市场的增长。

面对传统市场增长放缓、竞争日益加剧的不利局面,国内食品农业公司还在积极采取横向整合、跨界合作、资产轻量、拓展渠道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企业间的兼并整合值得继续关注。在经济和消费双重放缓的前提下,大型企业以其超前的意识和丰富的资源开始主导市场,产品、渠道、价格和市场方面竞争加剧,促使中小企业加速退出市场,很多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只能退回二线市场,或是考虑退出行业,或是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相关链接:

昨天,2016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一届光明食品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展会发布了2017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力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而其中“80后”消费者将在未来5年内贡献65%的消费增量。

碳酸饮料等销量下滑

报告指出,接近九成的“80后”消费者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健康的食品和高档的食材,他们其中的更高比例愿意购买进口或有机食品,花更多的时间在超市的生鲜区域浏览购物。

老龄化增速也将对食品和保健品行业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国内保健品行业产品相对单一,而需求量巨大。对食品行业来说,老龄的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低糖,降血脂,高纤维等食品将愈发受到青睐。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短期内直接与婴童相关的用品,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将会得到明显的提振。根据预计,未来5年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量将从原先估计的7-8%的年均复合成长率上升至年均9-10%之间。

和过去人们追求好吃相比,如今“健康”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包装食品中的代表品类,坚果类零食近年广受欢迎;方便面、糖果、甜饼干、果冻、口香糖等概念不够健康营养的品类消费下降。同样,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和果汁在销量下滑了1%至3%。

进口食品普及是趋势

进口食品的普及是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的又一大趋势。根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开展的一项针对上海市场进口食品消费趋势的调研,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为进口食品价格可以接受。受访对象在购买进口食品时,最看重产品质量,占到29%。其次是价格是否合理,占到27%。再次是品类是否齐全,占15%。受访对象在购买进口食品时,消费金额在100元-200元的最多,占到40%。此外,26%的受访对象表示每月要购买进口食品2次以上,人数最多,而表示从没有买过进口食品的仅占2%。

本届食博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光明食品集团承办,以“对话、引领、共生”为主题,打造食品产业引领者的国际级对话平台。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 篇2

近年来,全球绿色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 ~ 30%的速度增长,在此趋势下中国绿色食品市场也在逐步发展壮大。据统计,2013年底,中国绿色 食品总产 量8115. 03万吨,认证面积25642. 7万亩。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及对食品安全重视度的提高,2013年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3625. 2亿元,但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 。此外,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为26. 03亿美元,仅占国际绿色市场份额的1%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但是中国的绿色稻米、杂粮、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的职责定位,依托自然禀赋,抢抓机遇,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大力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力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使绿色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为了保证指标评价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因素的选择主要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同时,考虑到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将供给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和相关支持产业要素构成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动态地分析评定各个指标的影响力度,并根据最终各指标的竞争力指数,找出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以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

1. 定量指标的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统计年鉴》

2. 定性数据评价值和指标权重

定性指标的评价值( 好、一般、差) 及各指标权重来自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北大荒绿色食品公司等专家的调查问卷,并整理为算术平均数。

( 二)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依据被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集,运用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其隶属度向量,计算得出模糊评判矩阵,最后把因素的权重向量与其相对应的模糊评判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1. 指标测评方法

为了消除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对指标评价造成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中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原理,将各项指标按照各自的评价标准,并依据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功效函数计算出可以度量和比较的评价分数,最后将各单项指标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出综合评价分数。根据表2可以把定性指标的评价值转化为相应的评价分数,其映射关系为: [好、一般、差][90,80,65]( 见表3) 。

2. 隶属函数的建立原理及计算结果

X1,X2,X3,X4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得出各个细分因素的评价分数。假设评语集合为λ = {λ1,λ2,λ3 },其中λi为二级指标xij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供给要素中,中国绿色食品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好,分数为90,其他因素的评价值均集中在一般水平。中国绿色食品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现阶段市场的需要量相对较低,评价分值仅为74. 52,而人均收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将有效刺激绿色食品的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评价分数为68. 8,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绿色食品相关产业各个因素的评价分数均在80或80以上,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维持在一般水平。

二级影响因素中,绿色食品的自然禀赋、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均属于“好”这个评语,隶属度分别为0. 33和0. 22。可以得出这两个因素属于“一般”和“差”这两个评语的隶属度均为0,但是自然禀赋这一指标属于评语“好”的程度为33% ,说明自然禀赋对供给要素竞争力的影响较大。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属于评语“好”的程度为22% ,从相关产业要素角度来看,该指标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中国绿色食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二级影响因素属于评语“差”的程度0. 12,可以说明目前绿色食品的国内市场份额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余的因素指标评语都集中在“一般”等级,并不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3. 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通过C层各指标评价B层分类因素指标。对影响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逐个进行量化,通过单因素来确定被评对象的等级模糊子集隶属度,其中ri为单因素评价矩阵,是因素集和评价集之间的一种“合理关系”; rij( i = 1,2,…m,j = 1,2,…n) 表示某个被评价对象从因素角度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模糊向量ri( ri1,ri2,…,rim) 刻画了一个被评价对象在某个因素方面的表现,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i。设主准则层B = ( B1,B2,B3,B4) 对目标层A的权重集为B = ( B1,B2,B3,B4) 。分准则层C中各指标对其对应的主准则层B的权重集C1 = ( c11,c12,c13,c14) ,C2 = ( c21,c22,c23,c24) ,C3 = ( c31,c32,c33,c34) ,C4 = ( c41,c42,c43,c44) ( 见表2) 。最终由Fi = Ci×Ri得到主准则层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集合Fi =( fi1,fi2,fi3) 。

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首先根据各主准则层因素的权重集B = { B1,B2…Bn} ,并满足合成得:其中最终归一化后,就能够确定对象的评判等级。

根据所得出的模糊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趋于一般水平,被评价为“一般”的比率达到92. 8% ,并不属于“好”这一评价等级,说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从整体发展水平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其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 评价结果分析

对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单项指标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出综合评价分数。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为78. 08,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其国际竞争优势一般,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

( 1) 供给要素的权重较高( 36% ) ,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供给的总体评价分数达到78. 17,说明其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发挥起到了支撑作用。其中自然禀赋条件竞争力分值为90,具有较强竞争力。中国土地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元化,使不同的绿色食品分布在不同省份,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北、湖北、黑龙江、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份。2013年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达25642. 7万亩,比上年增长了14% ,但中国绿色蔬菜和水果种植多采用“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合作模式,以绿色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济成本高,产量有限,不利于提高流通效率和形成支撑网络。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已超过19076个,绿色食品总产量为8115万吨,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2) 需求要素的权重最高( 36% ) ,成为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对中国绿色食品的需求不足以支撑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总体评价分数仅为78. 36。其中食品安全和认知程度的评价分数均为80,说明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绿色食品。目前,绿色蔬菜和水果的消费占总消费的49. 14% ,绿色大米、绿色杂粮等占20. 69% ,绿色茶叶和绿色零食的消费均占13% ~ 15% 。随着人们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愿意支付高出普通食品2 ~ 3倍甚至5 ~ 6倍的价格获取绿色食品,以便达到健康饮食和高品质生活的目的。虽然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总体需求不高,但其竞争力指数达28. 21,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市场需求的扩大将会有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绿色产品品牌形象继续大幅提升,进一步扩大了绿色产品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

( 3) 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的权重较低( 14% ) ,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3年已达到7696家,但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够真正形成行业的竞争优势,而要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规模。目前,绿色食品企业人才和资金短缺,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传播和推广困难,难以形成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等因素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国内多数绿色食品企业采取订单式出口销售,因此国内市场上的绿色食品占有率仅为5% ,与国外水平差距很大。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仅占国际绿色市场份额的0. 1% 。

( 4) 相关支持产业要素的权重最低( 10% ) ,说明其对中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2013年绿色生产资料品种达224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数量达511个,发展规模较好。产业环境和流通效率的评价分值为80,发展程度一般,绿色食品上游企业一般仅能提供绿色肥料、绿色饲料、绿色农药、绿色包装材料和绿色食品添加剂等少数产品,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都只能自产自销。中国绿色深加工食品的产值几乎占世界总产值的0. 01% ,很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很难达到国外认证要求,出口较难。中国的绿色食品销售形式相对单一,多集中在厂家直设的专卖店和绿色食品零售商或在商业区的大型超市中实行少量配送,没有建立正常的营销关系,市场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 一) 政府层面

政府对一个产业的政策安排往往能够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应引导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重组、兼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集中度,将全国龙头企业的发展及绿色食品产业的整合纳入到全球绿色食品产业链中。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规范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严格制定认证程序,使企业能够顺利进军绿色食品行业; 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从而降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污染治理及环境监测水平,保证绿色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生产; 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科技研发,人员培训,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此外,政府还要鼓励媒体介入,大力宣传绿色食品,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和市场需求。

( 二) 企业层面

企业应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对分散的农户及耕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农村合作社,降低生产成本及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和劳动力等环节的成本。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聘请相关高校和农业研究部门的专家担任企业技术顾问,通过定期深入到生产基地考察,解决技术问题。企业应引进新生产技术、研发新设备、新品种,并推广到生产基地,加快投入产出效率。同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资料供给、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品运输与仓储保鲜一体化的配套设施建设体系。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依据自身特色打造个性化品牌,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并采用验证条码技术,使消费者能够追踪生产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具体信息。此外,企业应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以拓展消费群,增强广告效益,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绿色食品,2012(4):5-9.

中国食品产业市场发展趋势 篇3

近几年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危机的影响,但是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加强,也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食品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各个行业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增长速度比较快的突出行业主要有食用植物油加工、液体乳及乳品制造、蔬菜水果加工、淀粉及淀粉食品的制造、方便休闲食品、冷冻食品等新型食品。中国谷物、肉类、油料、蔬菜、水产品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从总体来看,我国食品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全国食品产业市场运行态势良好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主要产品中经济茶、白酒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0%,速冻谷面食品、碳酸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鲜冷藏肉、糖果、小麦粉、方便面、软饮料、冷冻食品、大米等产量增长超过20%。2011年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产品销售率达98%,食品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利润的10.1%。食品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67亿元,同比增长22.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略有下降,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些数据表明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重要行业。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增质优

总体贸易情况为量增质优,出口食品质量也得到了保障。2006年食品贸易进出口总额407.89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农产品),2011年进出口总额7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达到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出口257.1亿美元,增长3.2%,进口408.5亿美元,增长26.8%。我国进出口食品显示量增质优的特色,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食品贸易进出口占主导地位,上半年我国一般食品贸易进出口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2.1%。加工贸易进出口67.8亿美元,增长了9.7%,占总额的10.2%。进出口的食品品种比较集中。水产品位居首位,蔬菜和水产品占食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食品主要是粮食,上半年进口金额4085.4万美元,增加了41.2%,价值达199.5亿美元,增长21.4%。进口粮食中进口量最大的单项为大豆,大豆的进口金额2905.2万美元,增加了22.9%,价值160.8万亿元,增长了17.5%,占我国食品进口总额的39.4%。进口贸易快速增长。

这种形势说明了我国国内增强,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多年的出口的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9年我国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以及实施条令相关监管部门也采取了食品技术保护措施。据美国食品行业推测中国进口食品销量将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销费国,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美元。

三、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市场繁荣

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正在共同努力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在满足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1.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11%。(2)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形成合理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2015年销售100个亿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公司达到40家以上,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和集体目标为200个,自有品牌100个。(3)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15年食品技术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大众型企业生产装备类和信息技术类一共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交配,自主化水平稳定提高,食品装备自主研发率将达到60%。(4)提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到2005年加工食品占食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使粮食加工、食用食物油加工、肉类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的总利用率大大提高。(5)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将取得实效。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废水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8亿立方米。(6)食品质量安全将显著提高,接近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并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食用性,建立统一全面的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力求食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谷制品肉制品饮料酒类产品的合格率将达到98%以上。(7)加强食品产业建设,培育产业新型,实施农业产业化,农用食品产业与食品原料生产供应联动发展的计划,重点抓好功能食品,食品配料与添加剂以及原材料的优势,肉类、乳品、水产、粮食以及糖、烟、酒、茶、食用菌等。

四、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规划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人民增长的消费需要和营养健康需要为目标。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对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安全卫生,营养健康,到2015年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调整结构转方式,提高质量和安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约化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连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稳定发展。同时,企业要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保证安全营养健康并进入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行业,提高食品产业对社会的贡献率,巩固食品产业在新时期扩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作用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地位。重点做好食品安全营养体制繁荣,规模效率保持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显著提高,产品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基础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政府的保证措施主要有以下8条:严格市场准入,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安全监管,维护产业安全,促进境外投资,提高企业诚信,引导健康消费。

数据链接:

2004年,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03亿美元。

2006年,全国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为407.89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农产品)。

2011年,食品工业进出口总额7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 篇4

中 国 国际食品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志祥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会长

目前,国际、国内对保健食品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我国的定义是: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包括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营养补充剂,并且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尽管世界各国的保健食品概念和范围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包含以下条件:①心须是无毒无害的食品,符合应有的营养卫生安全要求。②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而且明确具体经科学验证的特定功能,不能取代人体正常膳食摄入和对各种必须营养素的需要。③针对需要调整某方面机体功能的特定人群而研制的。④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一、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历史

综观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历史,先后经过了缓慢起步到迅速崛起,再到蓬勃发展、无序膨胀,最后国家进行标准规范管理的过程。①缓慢起步阶段(1949——1979)。少数补药、营养补剂成为主流。据考证,我国的保健食品源自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及食疗养生学说,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代药食同源、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为我国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9——1979年期间,在我国还没有保健食品这个名称,这个时期的保健食品统称补 药或营养补剂,绝大多数属于传统的中药补品,如用人参、鹿茸、阿胶、灵芝等制成的丸、散、膏、丹、茶及传统药酒约百余种。少数新开发的营养补剂如氨基酸类、麦乳精等,其中蜂乳、蜂王浆是20世纪60年代上市的,国内外都比较畅销,剂型也比较新颖,有蜂乳胶囊、蜂王浆口服液。②迅速崛起阶段(1980——1985)。在1980——1985年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保健食品的品种增多,产量逐渐上升,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各种口服液、维生素及蜂王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东北的人参王浆、北京蜂王精、杭州的双宝素名声大噪,维生素本来是老产品,此刻却焕发青春,有口嚼片、冲剂等剂型,其中“果味维生素C”,1980年上市后一鸣惊人,年销售量达到一亿多片;中药补品有龟苓膏、灵芝浸膏、田七片、至宝三鞭酒、北茋精口服液、人参蛤蚧精口服液、参桂鹿茸口服液等。这一时期食品强化剂也逐渐增多。到1984年上市保健食品约有1000种左右,生产企业800多家,年销售额约为20亿元,已初具规模。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也于1984年相继挂牌成立。在此期间,保健食品迅速崛起,主要是滋补品和营养强化食品,品种还是比较单一,但剂型发展较快。主要剂型有口服液、胶囊、冲剂、片剂、膏剂、散剂、糖浆等,以及传统的中药剂型,其中口服液是由中药复方提取的口服溶液,能体现原药材各种成分的综合功效。由于中药成分复杂,绝大多数产品没有进行实验验证,仅根据产品的某些成分推测其功能,属于原始的第一代保健食品。③蓬勃发展阶段(1986——1990)。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出诸多新 型产品。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健食品市场的开拓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其特点是:需求强劲、市场繁荣、产品增多、产量攀升。一些科研单位及院校开始对保健食品进行科研开发,譬如北京大学分校生物系自1985年起将“功能食品的基本理论研究及新产品开发”作为该系的科研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保健燕麦片”投放市场;1986年卫生部首次批准杭州产“中国可乐”为新资源保健饮料。这一时期,国内的可乐饮料纷纷上市,如天府可乐、少林可乐、崂山可乐、健力宝、维力、益力佳、氨维康、人参茶、罗布麻茶等保健饮料。此外,还有红曲健身酒、中华薏米酒等保健酒。这些新产品使已崛起的保健食品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品结构开始改善。除已有的剂型外,新增的还有保健饮料、保健茶及新资源保健食品,到1990年产品已超过2000种,年销售额约100亿元,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同时,保健食品的功能结构也有改进,除传统的滋补型产品外,具有调节免疫、抗疲劳、减肥、降血脂等功能的保健食品逐渐崛起。保健食品的迅速发展使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成为必不可少的约束机制,卫生部于1987年公布了第一批药品与食品兼用的品种名单共66种,避免了滥用药物加入食品,促进了中药保健食品的规范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性质温和、功能明确的中药不在药食兼用之列,为此,1990年7月,卫生部公布“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经过申报、监测、实验,发给“卫新食准(X)字第XX号”的批准证书,即可生产上市销售,为扩大保健食品的范围创造了条件。④无序膨胀阶段(1991——1995年)。保健食品成长过程,出现无序性膨胀。在此期 间“送礼送健康”、“花钱买健康”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消费者普遍认为服用保健食品是拥有健康的有效手段,于是保健食品的种类、产量迅速增加,各地企业蜂拥而上,各行各业都争先恐后地开发保健食品。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实现了现代化加工、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包装,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生产工艺日益完善,产品质量稳定,销售收入直线上升。据1994年统计,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上市产品按品名计算有4000多种,产值300亿元。生产企业中的乡镇、集体、私营企业保健食品厂很多,仅江苏某县生产鳖精的企业就有120家之多,再加上外国保健食品进入中国市场逐年增多,以西洋参、燕窝、燕麦、微量元素、维生素、鲨鱼骨、鱼油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长驱直入,价格十分昂贵而其质量与中国保健食品相比却并无优势。在这种无序竞争中,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科研开发、设备更新、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投资的现象。这就使得保健食品行业一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方面出现了无序膨胀现象。⑤标准规范阶段(1996——2011年)。通过治理整顿,保健食品管理趋于标准化、程序化、透明化。1995年以前,我国的保健食品市场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为了遏制保健食品市场恶性膨胀,199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第22、23条首次明确保健食品的合法地位及管理规定,从而使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996年3月15日,卫生部公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保健食品的定义及发展方向。《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10多 年以来,特别是《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保健食品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大调整,全部保健食品一律经过功能检测,改变了过去按成分推测其功能,有的产品还必须做人体实验,实现了产品保健功能的可靠性。这些规定的实施,已将全部保健食品升级,都是功能明确的第二代产品,少数产品已是功能因子明确的第三代产品,如“红曲降脂胶囊”的功能成分为“洛伐它丁”,“葛根素”的有效成分为“葛根黄酮”,有增加动脉血流量的作用。自1996年——2011年累计批准10000多个产品。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保健食品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可用的物品、禁用的物品、食品添加剂、真菌益生菌、新资源食品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保健食品的申报与受理、审批工作人员守则等也有了明确的规定。《食品安全法》的颁布结束了中国保健食品无序竞争的状态,国家食药局成为保健食品的主管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以及120多个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为核心的法规、标准等,基本形成了我国保健食品的管理体系。近几年,中国的天狮、新时代等企业集团蓬勃发展,安利、宝洁等著名国际品牌也大举进入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现状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起步晚、基数小,但发展快,已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市场品牌的认同度有所提高。30多年来,保健食品产业经过几番周折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保健食品由20世纪80年代的“无知阶段”(以三株、中华鳌精等产品为代表),到90年代的“过热阶段”(以脑黄金等产品为代表),随着对脑黄 金等违法违禁产品的查处和打击,保健食品一度处于“低谷时期”。近几年触底反弹,开始回升,正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16亿元,现在企业有3800多家,产值约1000亿元,产品也由第一、二代进入到第三代。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保健食品产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①规模小,质量差,寿命短。呈现典型的“一小”、“二多”、“三低”、“四短”的现象。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开发能力低;企业寿命短,既使是一些名噪一时的知名企业,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于是“太阳”落山了,“巨人”倒下了,“三株”枯萎了,“飞龙”落地了„„。②多头管理,监管滞后,执行不力,冒牌“保健食品”违规曝光而正规保健食品受过的情况时有发生。执行起来问题比较多。③虚假宣传,炒作概念,鱼目混珠,违法添加药物,市场信任度差。保健食品历来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导致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产业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我国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前景

据专家预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会走上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将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发展,2015年预计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主要依据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策驱动。

胡主席说,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护国民健康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保健食品必将是新兴产业、民生产业、健康产业,我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1995年之前,我国的保健食品市场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特别是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及即将颁布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为推动中国保健食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市场拉动

1、经济增长带动消费升级。权威部门普遍认为,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未来5年,中国GDP增速可保持在8%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可用于保健食品的支出也将逐步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越了世界上所有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但中国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食品方面的花费只占其总支出的0.07%,全国城乡人均保健食品消费支出仅为每年31元。而欧美国家消费者保健食品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我国保健品花费是美国的1/

17、日本的1/12。这说明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人口城市化创造巨大的需求。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人口城市化带动生活方式变化,为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消费观念变化拉动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 健知识的普及,与膳食相关的慢性非传染疾病造成的危害不仅被国家、社会关注,也引起了普通消费者的注意。在美国,85%的国民食用膳食补充剂,1/3的人愿意采用天然食品疗法维持身体健康,68%的人选择以各种自助形式包括营养食品、强化食品等来预防感冒。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采用“健康寿命”指标来评价国民的健康状况,营养健康产业发育最好的日本国民平均健康寿命为83岁,居191个国家排名的首位。这使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超出了产业发展的架构,与一国人力资源的增长关系密切。因此,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保健食品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据PNDC调查,我国38.8%的城市居民有营养保健消费经历,80.73%的城市居民对营养素有所了解。保健消费观念的形成,将成为拉动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4、老人和儿童市场快速成长。据PNDC调查,42.5%的中国家庭最关心老人和孩子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每年新生婴儿的数量为2000万,0~3岁的婴儿共计7000万人,而且大部分“四二一”家庭,对高质量儿童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据分析,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每年增加500多万老年人,而且半数是空巢家庭。这些人群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会拉动相应的保健食品市场。

5、“亚健康”人群迅速增长的需求。“亚健康”人口的比率越来越大,约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亚健康人群对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推动。“大病住医院,小病上药店,无病先保健”,随着“送礼送健康,花钱买健康”时尚的流行,许多人开始明白了一 个道理:健康投资可以得到最大的回报。古人说:“上医治末病”,得了病以后也是“三分治,七分养”。大科学家爱迪生说:“未来的医生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人类结构、饮食的保养,以及疾病的引起和预防”。国家“九五”攻关完成的研究项目表明,在疾病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收到“个人少受罪,家庭少受累,节省医药费,回报全社会”的效果。这一“营养健康经济学”的观点,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也特别重要。

(三)科技推动

新技术、新科学、新信息手段是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三股推动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加工工艺、新的质量控制标准、新的科学证据揭示新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需要新的信息手段把营养健康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因此,新技术、新科学、新信息手段堪称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三股推动力。保健食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营养学、食品工业学、食品学、医学和化学进步的结果,具有研发先导的特征。目前,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纳米技术、医药、食品、营养学方面都有许多技术储备,对产业发展构成一种有利的科技支撑。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磨砺积累,中国保健食品工业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素质已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生产保健食品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和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自从日本厚生省首次将“功能食品”正式定名为“特定保健用食品”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探求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其中科研开发作为保健食品发展的关键内容被高度重视,科 学技术将是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譬如“冬虫夏草真菌发酵法”专利技术,已被卫生部批准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利用新技术生产的冬虫夏草菌丝制成品,具有天然虫草等同的保健功能,而价格仅为天然虫草的十分之一。保健食品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评价功能食品健康声称的生物学标记及其有效性;②食品及其组分的安全性;③食品组分的健康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和发现;④开发新的活性物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但它不是一般的食品,而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目前,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功能食品可以具有经过科学认证的“功能声称”。功能食品除了具有传统的营养功能外,还具有提高机体健康、调节心理状态,以及降低疾病风险的“功能声称”,以区别于一般食品。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划分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增强机体健康和调节心理状态的功能声称,包括增强机体免疫、缓解机体疲劳、美容养颜、抗氧化等;另一类是降低疾病风险的功能声称,特别是与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的风险。保健功能食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最被人们所关心。按照保健食品的成分划分,保健食品分为以下6类。①以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营养型保健食品。这类保健食品主要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素是人体所需要的,有些容易在人体中缺乏,或不易从普通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量,还有的是老年人、病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增加用量的。②以天然或珍贵植物为原料提取出有效营养成分的保健食品。这些保健食品主要是把天然植物中最有用的营养精华提取浓缩,如从大豆中提取蛋白,从红豆、黑豆、银杏叶等植物 中提取营养物。这类保健食品大多适宜老年人吃,但有些含有药性的保健品不适合孕妇或儿童吃。③以名贵中药或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为主要原料的补养型保健食品。如人参、鹿茸、灵芝、银杏、乌鸡、鳖等。这类保健食品适合老年吃,但大多数不适宜儿童吃,孕妇最好也不要选择这类保健品。④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保健品,如深海鱼油等。海洋生物,尤其是深海生物肝脏中提取出的鱼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D、胡萝卜素、卵磷脂、牛磺酸等营养物,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改善、保护心脑血管功能,稳定细胞膜,减少和延缓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但有的深海鱼油中含有类雄激素作用的物质,不适宜女性和儿童吃。⑤以动物初乳为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动物初乳中含有优质蛋白和免疫蛋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老年人比较适合,但女性孕期最好不吃这类保健食品。⑥以膳食纤维为主的保健品。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膳食纤维不但能加速肠道废物排出,还有清理人体内环境的作用,所以,它又被称为“清道夫”。老年人最合适吃这种保健食品。以上6类保健食品也是我们研究开发的方向。

(四)管理带动

科技和管理是企业腾飞的两个翅膀,加强管理是保健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政府监管。政府是发展我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保护神。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及国家卫生部、食药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15个部、局通过政策法规,有力地促进了保健食品产业 的发展。为了保障市场有序发展,从2004年开始,国家食药局取消“药健字”批准文号,从此,保健品只有两种身份——药品或食品。2005年7月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和药品一样必须通过GMP认证才能生产和销售。这对保健产业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行业自律。中国保健协会等是政企之桥、企业之家,通过行业管理,建立行约行规,保证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首届中国保健品公信力品牌推选活动大会上,保健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决不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决不夸大宣传,更不做虚假宣传,不添加任何违禁物,诚挚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3、企业内部管理。外找市场,内抓管理,企业才能兴旺发达。根据国家规定,大多数保健食品企业进行了GMP改造,通过了GMP认证,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保健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五)龙头企业牵动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大起大落是市场初期发展阶段的必然。经过2001年之后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给我国保健食品行业进行了洗牌。经过洗牌,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已经占到40%,其产品占全国销售额的80%以上,有十多种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由于保健食品前景好,利润空间大,许多大型食品企业正在大力向保健产业进军。在保健食品行业,天狮、新时代等大型企业集团起了龙头牵动的重要作用。天津天狮集 团还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通过了HACCP认证。经过十多年奋斗,十多年风雨,从一个单一生产高钙素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保健食品等200个品类近千种食品,国内资产20多亿元,业务渠道辐射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拥有1000万个固定消费者和5万个加盟店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奇迹。如果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多一些象天狮这样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家,那么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就大有希望。

世界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未来信息产业和健康产业是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著名经济学家、美国两届总统的经济顾问保罗·皮尔泽在《第五波财富》未来世界与中国财富大趋势中,阐述了IT产业后将由健康产业领导全球经济的著名论断,还指出“中国将是健康产业的核心地带!”未来10年健康产业将会成为信息网络财富革命之后的第五个财富革命。我国的经济学家也都乐观地认为,我国具有数千年的饮食养生文化,具有“药食同源”、“食养食疗”的悠久历史,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及其理论为依托,以先进的科技和管理为动力,以丰富的植物药资源为后盾,以广阔的市场为舞台,21世纪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食品产业园的调研报告 篇5

为了加快我区园城建设,推进重庆(綦江)食品工业园区(以下简称食品园区)的更好、更快发展,区政协提案文史委在食品园区管委会的支持配合下,对园区未来发展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食品园区发展概况

重庆(綦江)食品工业园区成立于20xx年9月,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一期5平方公里。园区目标定位是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食品工业园,主导和特色产业为调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目前,园区已投入5亿,亩平投入约20万元。已征用土地2618亩,其中:交付企业用地793亩、道路等公益设施用地265亩、河边预留和商业用地580亩、高坡地830亩、高速路绿花地100亩。一期安置房顺利交付,二期1。5万平方米主体完工。完成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5公里一期主干道路、综合管网及人行道铺装绿化工程、日供应3万吨的水厂一期(日供应能力6000吨)已建成投用,电力、天然气、通讯等综合管网已铺设完毕,日供气能力达到5万立方;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园区现已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已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其中,中国500强食品100强企业1家(“真心”瓜子),“中华老字号”企业4家(“老四川”牛肉干、“桥头”火锅、“冠生园”、“小洞天”),重庆著名品牌企业10余家。总投资约45亿元,产值90亿元,创利税10亿元,解决5000人以上就业。入住的本土企业中,“饭遭殃”、“金立方”、“酒民郎”、“郑胖子”、“古剑山”、“都晓得”等品牌食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工业旅游开始起步,德宜信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园区的部分企业也与西南大学食品学院,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健康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产品研发。园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重庆市食品工业基地”、“重庆市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食品园区存在的问题

食品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因未征地拆迁,目前已签约企业30多家,供地的仅18家,尚有近20多家已签约企业无地可供,特别是已签约的安徽真心瓜子、老四川牛肉干等一些名优企业也无法落地,有意向入驻的企业如重粮集团、重庆红九九、安徽燕之坊,重庆餐饮集团、重庆糕点行业协会、重庆食品工业协会分别抱团入驻的30多家企业无法进一步对接。

2、园区高速公路以北的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未启动。

3、已经投产的企业还不足10家,“金立方”、“酒民郎”等已投产的企业产品需进一步打开销路。

4、园区拓展的中长期规划尚未确定。

三、食品园区发展前景分析

食品工业始终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集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需求进一步加大,食品工业将全面进入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食品园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将共享食品工业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丰富的原料优势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綦江区最低海拔188米,最高海拔1973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且收获季节较长。拥有耕地面积162万亩,林地133万亩。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的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形成雏形。蔬菜和木瓜均已成为全区农业骨干产业。其中,蔬菜种植规模50万亩(花椒10万亩、萝卜10万亩、辣椒20万亩、生姜大蒜各5万亩)。种植木瓜10万亩,梨子1万亩和猕猴桃1万亩均开始投产。可以说,这种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为园区各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同时,随着园区各企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双盈。

(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园区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目前,渝黔铁路、210国道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穿越綦江,綦河水道与长江相连,水陆交通较为便捷。随着綦江到重庆主城的便捷通道惠品大道、三环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和“三—万—南” 铁路的建成通车,綦江的交通将更加便捷。食品园区又处在三环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和渝黔高速公路的交叉路口上,并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三)重庆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对食品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

20xx年重庆轻工业总产值为1738亿元,食品工业为985亿元,占据了轻工业的一半多。食品工业是重庆名副其实的轻工第一大产业。食品园区是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必将吸引更多的重庆食品工业企业乃至全国一流食品工业企业前来考察入住。

(四)重庆市功能区的划分将引领食品园区大发展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重庆划分五大功能区,綦江区划为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是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有效辐射区域。这一划分使綦江的经济地理得到升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精准,城市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将迎来最新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綦江区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的主战场之一,必将引领重庆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的大发展。

(五)园区过去的工作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食品园区从成立到现在,已有6年时间了。管委会在这期间,在目标定位、规划编制、征地撤迁、人员安置、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引进了“真心”瓜子、“桥头”火锅,“冠生园”,“小洞天”、渝派、多味多等较为知名的外地企业入住。本区入住企业生产的“饭遭殃”、“金立方”、“酒民郎”、“郑胖子”等产品已投入市场销售。企业的入住,产品相继进入市场标志着园区发展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决策成立食品园区是正确的,园区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四、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应根据食品工业发展的新特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食品园区独特的职能作用进行科学定位。二十一世纪我国食品工业将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及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五化”将成为我国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到20xx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 家以上;中小食品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良性发展,形成各类企业分工协作、东中西部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粮食加工、植物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工业、制糖、方便食品制造、发酵、酿酒、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营养与保健食品缺制造等十三类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重点、产业布局和目标都作了具体规划。我区食品园区有四个方面的职能作用:一是培植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发挥工业经济自身作用,推动工业化发展;三是与东部新城产城融合,实现产城互动发展;四是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旅游商品。

根据以上情况,我区食品园区未来发展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坚持“三融合、一集中、一为主”的发展方向。即坚持食品园区的产品布局与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相融合,使东部地区技术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融合在食品园区得到展现;坚持东部新城建设与食品园区发展相互融合,把食品园区建成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建成产城融合的典范;坚持食品园区建设、食品工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融合,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旅游商品,增强园区的美誉度,扩大园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重庆目前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这块金子招牌,强力推进重庆市食品加工企业向食品园区集中;坚持以引进培植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调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为主导和特色产业,挖掘专、精、特、新的优势,培植品牌,拓展市场,实现良性发展。

(二)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目标

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目标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

近期发展目标:到20xx年,即建园10周年,还有近5年时间,园区面积拓展到5平方公里,8500亩,还需征用土地约6000亩。需建设的道路管网有:惠品大道,控制宽度70米的5公里主干道;次干道,24米宽的3。7公里和12米宽的6公里。共需资金24。1亿元,其中:征地拆迁需资金14亿元,道路管网及市政绿化建设需投资5。6亿元,通惠河和后溪河治理2亿元,电力、通讯等管线搬迁0。5亿元,平场0。8亿元,利息及其他支出1。2亿元。新征土地中:工业用地3700亩,居住用地910亩,商业用地370亩。为实现园区收支自求平衡,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按每亩155万元出让,工业用地按每亩12万元出让,土地出让收入达24。28亿元。引进入住企业达100家以上,投产企业达6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每年综合税收达5亿元以上。

远期发展目标:到2030年,园区沿惠品大道拓展,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30000亩,争取更多的国内仍至世界知名食品工业企业入住,最终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

(三)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措施

1、以地生财,为食品园区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当前,全国各地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都大大低于征地拆迁成本。园区收支最终要自求平衡只有靠以地生财和税收返还。在园区建设的初始阶段,入住投产的企业少,税收少,税收返还无力支撑园区发展,只有靠以地生财,实现以地养园。政府应给予食品园区征地指标,并特许食品园区将征用的土地一部分用作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征地拆迁成本与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出让的溢价用作补偿工业用地的征地拆迁成本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否则,食品园区将错失发展良机,发展停滞不前。

2、坚持走“以工哺农”之路,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蔬菜和木瓜均已成为全区农业骨干产业。其中,蔬菜种植规模达50万亩。园区要始终坚持“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食品工业带动綦江农业,帮助綦江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时带给农民稳定的收入,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目前,綦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已经培育出了“綦江辣椒”、“赶水草蔸萝卜”、“石壕糯玉米”、“东溪花生”、“万兴生姜”、“金立方”、“酒民郎”、“饭遭殃”、“郑胖子”、“都晓得” 等本土的鲜菜及其深加工品牌。这些企业在市场也有一定的认可度。今后,园区应该积极引进此类企业,鼓励它们不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各项技术,开发更多更好的.产品。

3、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品牌

继续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特别是重点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上市食品公司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牌企业,甚至是雀巢、卡夫这样的著名大型外资企业入驻,打造品牌聚集区,利用名牌企业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继续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尤其要支持“金立方”、“酒民郎”、“饭遭殃”、“郑胖子”、“古剑山”、“都晓得”等本土品牌企业,积极引导和帮助这些企业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营销宣传,同时还要拓展电子商务、网购和团购等销售渠道,让本土品牌走出重庆,面向全国,甚至冲出国门。

4、突出重点,继续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园区主打的产业重点是调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

在调味食品方面,要重点打造辣椒加工产业化项目和酱腌菜调味品加工项目。基于调味食品加工业的特点,园区的相关企业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立足于本土市场,首先让自己的产品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成为同类产品中的领先者,先把本土市场做大做强,再考虑逐步扩大市场;第二,顺应市场细分的趋势,重点研发和生产几种主打产品,让主打产品在同类产品中优势明显,很难被替代;第三,在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在产品上作出相应的调整;第四,大举进入餐饮市场、农贸市场,不要把产品局限于超市和卖场;第五,增加社区、卖场等公共场所的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休闲食品方面,要重点打造豆制食品加工产业项目、方便肉制品加工项目、方便谷物食品加工项目和方便蔬菜食品加工项目。园区相关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培养品牌,着力打造一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品牌产品;第二,发展有益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休闲食品,促进休闲食品向营养型、功能型和健康型转变。

在保健(功能)食品方面,要重点打造木瓜产业化工程项目、菊芋产业化工程项目和膳食纤维产业化工程项目。园区的相关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科研方面的投资力度、提升产品的质量;第二,充分利用木瓜,辣椒等优势原料中所含有的功能性成分开发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产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利润。

5、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科技创新

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持,只有更多的尖端技术(超高压处理,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微胶囊技术,真空技术,食品掺假鉴定等)被应用于食品工业,这个行业才能找到发展的着力点。食品加工厂加工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更新以及产品的研发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研究。目前,我国从事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超过350家,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全国有20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20多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园区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与相应行业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让科研团队进驻企业,或者成立共建实验室。园区要尽快建立食品技术孵化区,将其作为企业自主知识创新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平台。

6、发展工业旅游,提高园区知名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 篇6

泉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产业的发展,把它列为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了休闲食品、饮料茶叶、果蔬加工、调味品和水产品加工五大类产品,整体素质和效益有了显著的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延伸,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全市食品产业企业有1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2家,实现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364亿元,约占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四成,成为全国休闲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我市食品产业的成长经历了从小到大,由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化企业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市食品工业逐步走向成熟,基本形成了企业规模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规范化、市场拓展网络化和产品质量高档化的发展格局。目前,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项,中国驰名商标9件。惠泉、达利、亲亲、福马、盼盼、金冠、中绿等食品公司成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其中休闲食品影响力占据全国主导地位,糖果、膨化、果冻食品占有全国最大的市场份额,糖果业产量约占全国的20%、全省的96%。休闲食品已成为我市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产品。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趋向完善。

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食品机械、食品包装设计、原辅材料、农副产品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我市立足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培育,发展壮大,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如糖果、饼干以晋江、惠安为主,饮料以惠安、市区为主,茶业以安溪、永春为主,水产品以石狮、惠安、晋江为主,随着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也随之扩张,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品链条。二是形成专业市场,增强产业生命力。采取“立足我市、辐射内外”的策略,“一县为主、各方配合,一个舞台、大家唱戏”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如罗山社店糖果、官桥粮油、安溪茶叶、华洲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面广、专业性强的批发市场。三是抓好园区建设,为产业提供发展的载体。晋江五里工业园区、惠安达利园区等,为食品工业集群提供发展的承载力。大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提高档次上下功夫,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四是发挥龙头带动,形成产业链。以达利、惠泉、盼盼、亲亲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使食品产业成为我市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

3、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差异化经营。

我市食品中的规模企业,大都是以经营休闲食品为主业,但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各具特色,有意识地经营着差异化的主打产品。其次不论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都重视科技投入,开发多规格、系列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金冠旗下就有糖果、巧克力、果冻等二百多种休闲食品;专业化生产相对集中的蜡笔小新开发出三大类二百多种果冻产品,并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使得蜡笔小新在“小果冻**”中,化危为机,保持了产品销售额的高速增长。达利针对人群不同年龄段,开发不同口感、功能的产品,以多品种、全方位的经营,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市食品企业致力于产品工艺技术、生产设备技术的研发与更新换代,通过生产流程自动化,仪表智能化,过程参数精确化,生产操作机械化等手段,以生产设备硬件提升为基础,不断地提高了食品生产工艺技术,达到营养、卫生、安全的质量目标。下面以休闲食品中的膨化、果冻、饼干、糖果等食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为例进行阐述我市目前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

(一)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由于松脆爽口、易于消化吸收,深受消费者青睐,膨化分高温膨化和螺杆挤压膨化。我市主要采用高温膨化方法。高温膨化食品的膨化主要由淀粉原料中支链淀粉的含量、半成品中内部水分的含量及晶格化程度、膨松剂等三个方面。

工艺流程:原料混合~蒸煮搅拌~辊压~卷筒~冷却老化切割成型一次烘干~存放~二次烘干~油炸/焙烘/炒制加调料~包装~成品。根据工艺流程,相对应的生产设备主要是:燕搅机、压皮机、冷却机、卷皮机、老化房、成型机一次烘干机、二次烘干机、油炸锅和调味机。

1、原料选择。原料主要为淀粉类及面粉,可有部分釉米。淀粉类的淀粉中支链淀粉的含量越高越好,面粉以中等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25%左右)为好。

2、蒸煮搅拌。原料加水搅拌并蒸汽加热,一般蒸汽压力0.2~0.4 Mpa,4~5 mina蒸煮后水分控制在40%左右。注意蒸透、搅匀,使淀粉充分糊化(α化)。

3、辊压。蒸煮好的面团趁热辊压形成1~3 mm厚的面皮,压辊间隙为0.5~2.5 mm,两端间隙要求相同。

4、卷筒。辊压好面皮经冷却机冷却,用卷皮机在980的不锈钢管上卷成350 mm左右的面卷。

5、冷却老化。将面卷臵于20℃以下(最佳温度3℃~60C)、相对湿度50%~60%的库房中存在24 h,使淀粉老化(母化)。

6、切割成型。将老化后的面皮按所需形规格在成型机上压纹切割成型。

7、一次烘干。温度50℃~60℃,1.5~2h.一次烘干后水份降至15%~20%,此时半成品表面已形成晶格结构,但内部水分较多,未形成晶格结构。若一次烘干后水分过高,一方面存放时易霉变,另一方面未达到一次烘干表面晶格化的目的;若水分过低,则表面晶格化过度,使水分不易渗透均匀,增加了二次烘干的难度,造成膨化不均匀。

8、存放。存放是为了使半成品内部水份渗透出来,分布均匀,有利于二次烘干和膨化均匀。存放时间应在24 h以上,使半成品呈柔软状,不易折断。

9、二次烘干。温度70℃~80℃,时间6~8h,烘干后水分应控制在8%左右。试验证实,半成品水分与膨化度有密切关系。水分过高,瞬时水分无法气化,导致膨化不良,口感不脆、粘牙;而水分过低,形成的水蒸汽量不够,同样膨化不良。二次烘干后半成品内部已充分晶格化,水分均布在晶格中。

10、油炸/炒制膨化。油炸一般用棕搁油,油温190 ℃,时间6~8 s;炒制用食用盐或食品专用砂粒作为传热介质。时间20~25s。膨化时温度与成品膨化度有关,温度200℃~210℃。

我市膨化食品生产线主要以复合(天然)薯片生产线居多,多数从欧洲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企业还自发开了一套高压捏练挤出设备,解决了红薯不易软烂和红薯中会出现“细筋丝”的问题。利用高压捏练挤压技术,使红薯淀粉凝胶化,不可逆吸收大量水分,再经速冻老化处理,使红薯淀粉颗粒高度晶格化,增强成膜性能,改良薯片组织结构,增强光泽度,降低产品破损率,同时减少油炸油中的悬浮杂质,延长油炸油使用寿命。该项设备技术水平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水平。在工艺上,采用水冷循环工艺,恒定高速搅拌机及高压成型机温度,保证粉料在高速搅拌及高压挤压状态下不发热,使其粘连成片,确保每片薯片重量、厚薄高度一致,提高产品一级品率。并研制了定型套模,使生薯片在套模内高温短时油炸,急剧膨化不变形,确保每片薯片外形、质构、口感、均匀一致、美观大方、香脆可口,产品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

(二)果冻

果冻产品工艺流程:水处理~煮料(加果冻胶-加果汁-加糖)~调香~果肉处理~灌装~巴氏杀菌~冷却~风干~包装。

1、水处理。果冻的水质要求工艺软化水。热工艺水水温要求≥93℃,使用范围:CIP清洗、溶糖系统、椰果脱酸等。主要设备:采用砂滤、碳滤、钠离子软化、精滤、紫外线杀菌器等系统整套设备。

2、溶糖工艺。用过滤装臵,脱出糖(主要是硫化糖)中的黑渣。糖溶液浓度为60BX,贮糖罐要求保温40℃以上。

3、椰果脱酸、熟化。将PH值为2.7左右的醋酸椰果脱至5以上。椰果糖化使用硫化糖。可使用糖浆,浓度为:60%。要求用循环水连续进行脱酸。尽量减少椰果在脱酸过程中挤压变形。

4、煮料、调香。所有煮料都需使用夹层缸加热,煮料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煮料、调香段需配臵CIP清洗、消毒系统。所有品种的调香温度统一为:78—82℃。所有品种将统一参数(工艺水加入量、糖加入量、调香后的总重量)。调香后的充填时间均需控制在60分钟以内。设备:蒸汽压力2.5—3.5Mpa。

5、过滤。采用封闭式过滤方式。过滤精度为80—140目。充填料斗绑80—120目的过滤袋。

6、料液输送。管道需能进行CIP清洗、消毒。料液需保温在70℃以上。

7、清洗。煮料系统都需用CIP清洗、消毒。充填机需纳入CIP系统。

8、冷库。冷冻库要求-18℃以下。冷藏库要求0-5℃。

9、风干、包装。新一代果冻灌装封口机采用光电跟踪,光标识别,电脑版等先进技术,集成了热灌装,解决了果冻短时间冷却会凝固的问题,做到全自动、高效率。

(三)饼干

饼干的花色品种很多,按工艺特点可将饼干分成一般饼干、发酵饼干、派类饼干、深加工花样饼干四大类。一般饼干按制造原理分类:韧性饼干、酥性饼干。

酥性饼干生产工艺流程:面粉→过筛→调粉→小轧车→成型→拾头子→烘烤→冷却→拣次品→成品;韧性饼干生产工艺流程:面粉和淀粉→过筛→调粉→静臵→辊压→冲压成型→烘烤→冷却→整理→成品。

对应的设备:和面机 →成型机(滚切、辊印)→隧道烘烤炉(电加热/燃气加热)→喷油机→转弯机(厂房足够的不需要)→冷却输送 →饼干整理机→夹心机 →包装。单机设备主要有:

滚切饼干成型机。该设备由制皮、成型和回收剩余料三大部件组成,具有一次性辊压成型,成型率高,成型质量好特性。

滚印饼干成型机。用于酥性饼干辊印成形。结构简单,分离刀装有可调装臵,能调整到最佳位臵,辊印辊经特殊设计克服分离刀磨损不均匀现象,脱模压力辊两边可调节,换模容易且成品率高等优点。

隧道式饼干烤炉(燃料可选电,天然气,导热油)。该炉由炉体、网带传动装臵、排潮系统、红外线电热管及电控系统组成,排潮系统装有调节阀门用于控制炉膛内温度和湿度,热源采用组合式远红外线电热管以提高电加热元件的利用率,每节炉具备自动化控制电热功能。

喷油机。用于饼干制皮成形后,在生坯表面上均匀喷油或其它食用浆料,以改善饼干表面质量,改进饼干口味,增加花色品种。本机采用进口先进变频器进行无级调速,速度稳定,节能郊果好。

饼干整理机台。该机是将冷却后的饼干竖立起来并紧密排列成多排整齐有序行列的新型设备。采用先进变频器进行无级调速,速度稳定,高效节能;配臵磁吸式隔饼片,可快捷调节宽度,适应超薄及其它不同外形尺寸的饼干。

饼干夹心机(双色夹心)。该机定形扁条饼干导轨,双排连体链条送饼,运行顺畅,生产效率高;自动整饼装臵,人工少;先进变频器无级调速,速度稳定;光电控制,自动检测缺饼;停机自动关闭给料器,确保不漏馅料,使机器干净。

目前,全市拥有多条全自动饼干生产线,是国内自主研制的,功能齐全,技术成熟、先进。设备设计新颖、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从进料到压延、成型、废料回收、烘干、喷油、冷却全自动一次性完成。同时,附有百种模具及几十种工艺配方,通过改变模具及工艺配方可生产各种高档饼干,如超薄饼干、夹心饼干、奶油饼干、奶饼干、苏打饼干、动物饼干、多维饼干、蔬菜饼干等多种产品。

(四)糖果

糖果分硬质糖果和软质糖果,硬质糖果工艺大体分溶糖熬煮和成型两大部分。溶糖熬煮工艺又分:常压熬煮、真空熬煮、真空连续熬煮、薄膜真空熬煮。

硬质糖果工艺制造大体分溶糖熬煮、成型、包装。溶糖熬煮工艺分:常压熬煮、真空熬煮、真空连续熬煮、薄膜真空熬煮。工艺流程:领料~化糖~过滤~真空熬制~冷却~加辅料~调和~成型~筛选~内包~成品检验~外包~入库。对应的设备:熬煮设备,称量配料溶糖系统,糖果成型设备。此外,由于糖果生产设备技术成熟,有多种的自动化生产线,如圆柱形奶糖生产线,全自动冲模硬糖、棒棒糖生产线,凝胶软糖浇注生产线,真空薄膜硬糖、棒棒糖、太妃糖浇注生产线等。

1、领料。①由专人到原料库领取销售部下达的生产通知单。②按单确定所需的原料及计算其数量,领后臵于车间相应位臵并摆放整齐。

2、化糖。加入固形物30%的水,倒入称量好的白糖,打开蒸汽进行化糖,待白糖全部化开并煮沸,气压控制在0.38-0.42MPa。温度控制在105℃—110℃。

3、过滤。①过滤网为300目。②过滤网丝常检查,使用后及时清洗。

4、真空熬制。①真空浓缩熔好的糖稀,气压控制在0.7-0.8MPa。温度控制在145℃。②每锅糖膏30kg±1kg,放入冷却池。

5、冷却。将冷却池中的糖膏冷却到110℃—115℃

6、加辅料、调和。①将第一道冷却的糖膏臵于桌上,加入色素,辅料,香精,反复翻转折叠均匀。②将翻好的糖胚臵于冷却池中,折叠冷却,冷却到80℃—90℃可拉条。

7、成型。①将冷好的糖膏臵于案上或辊床进行拉条。②拉条要求大小,厚薄一致,进行机器成型。③成形后的糖粒经过冷却振动筛冷却。

8、筛选。将振动筛上下来的糖粒进行挑选,选出未成型的废糖。

9、内包装。①进入包装之前进行消毒。②枕包要求:电脑跟踪准确,纵封和横封温度达到密封效果的要求。③扭包要求:扭结对称,内纸必须校正中,两边扭结必须扭转两圈半,扭结部分无断裂。

10、成品检验、外包、入库。经多年摸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生产经验,主要生产技术设备均来自国内外专业的行业设备厂家,一些专业工艺设备还是由我市行业企业司与设备厂家共同开发应用。设备技术成熟,工艺领先,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福建亲亲公司果肉果冻采用先进的阻氧包装设计,有效延长了果肉产品的保质期,技术达到国内领先。蜡笔小新和雅客对工厂大型用电设备,使用变频导技术进行节能改造,达到节省用电,提高企业效益,节能减排,全自动机械设备,创新领先生产工艺同传统工艺完美结合,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开发。

三、产业发展瓶颈

在发展的同时,制约泉州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

技术创新滞后。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较少,高科技含量不多,新产品偏少,削弱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管理比较粗放。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粗放,同质化竞争较严重,产品档位偏低。许多规模以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和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正确性有待提高。须进一步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有关知识,科学、准确、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以确保食品安全。

四、产业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特色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休闲食品业。推广电子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基础技术,特别是推广实施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膜分离、超微粉碎、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尖端技术应用项目,挖掘和开发新产品,促进传统休闲食品向快捷方便化、功能保健化、无害卫生化、精细高级化发展。加强原料产地和原料供应链建设,做好食品安全监控,完善食品加工标准体系,形成集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的国家绿色休闲食品中心。

饮料茶叶业。向中高档产品方向发展,促进生产规模化、消费群体层次化,提升品牌价值;开发新型饮料,向果蔬、降脂降压等功能性饮料新品方向发展。鼓励茶叶深加工,重点发展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及有机茶叶等产品。引入农产品安全操作规范,遵循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环保标准,开发茶叶加工新技术,提高加工工艺,向茶叶深加工、茶饮料方向发展。重点开发生产热带果汁、浆果果汁、谷物饮料、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价值植物饮料。

果蔬加工。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果蔬生产基地。建立泉台食用菌、麻竹、野生食品加工园区。注重果蔬产品清洗、分拣、冷冻、包装等环节的卫生标准,以绿色、有机食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同时,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生冷、速冻、熟食、干货等对接连锁超级市场,积极开发从商超到餐饮转变的新品。

水产品加工。水产捕捞业、养殖业除一般冷冻外,要发展熟食品、小包装食品、干货、鱼粉等,对接连锁超级市场。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的基础优势,借助台湾的经验、技术和资金,共同开发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努力建成向台湾、香港等地输出水产品的加工中心。

调味品加工。建立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餐桌调味品、食品加工调味品生产基地。产品要向高科技生物酿造、营养强化方向发展,开发具有保健功能、丰富营养、多种花色、适合各类人群需求的新产品。

五、产业发展对策

1、引入省级或国家级研发检测机构,加快产业技术开发和质量检测平台建设。

整合我市食品企业研发资源,创建“福建省(泉州)休闲食品技术开发平台”,为食品企业提供本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的技术研究,以提高食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为产业整体提升发挥积极作用。组建泉州、晋江(国家)食品检测中心,全面提升我市对食品原辅材料、食品成品的检测检验水平。市县两级政府要出面协调省、市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整合现有区域内的检测资源,引进取得国际认可的国家级检测机构落户泉州或晋江,提高食品行业检测水平,规避食品安全风险和出口型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问题,最终将取得国外客户的信任,提高企业质量信誉度。

2、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工食品的比重成倍增加,食品的种类花色日益繁多,生活中接触到的食品添加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给食品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事关整个企业的命运。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但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皆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因此食品企业要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掌握有关知识,科学、准确、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即充分发挥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又确保食品安全。

3、鼓励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品。

加快食品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强质量管理,推进清洁生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全方位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外向度。推广电子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基础技术,特别是推广实施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膜分离、超微粉碎、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尖端技术应用项目,挖掘和开发新产品,促进传统食品向快捷方便化、功能保健化、无害卫生化、精细高级化发展。加强原料产地和原料供应链建设,做好食品安全监控,完善食品加工标准体系,形成集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绿色食品生产通道”。

二○一一年五月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报告 篇7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010 年以来, 甘肃省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保障民生的支柱产业。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迅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2010-2014 年全省食品工业增加值见表1, 其工业增加值的完成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主要支柱产业, 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

单位:亿元

1.2 重点行业发展壮大

“ 十二五” 期间, 甘肃省市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食品产业结构调整, 烟草、食品、饮料制造及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以甘肃省2015 年1-5 月份为例 (见表2) 。

单位:亿元

从完成工业增加值总量看, 烟草行业完成57.45 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21.96 亿元, 酒饮料行业完成15.53 亿元, 烟草行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较快。

2011-2014 年, 从兰州市完成食品工业增加值的总量看 (见表3) , 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烟草行业和酒、饮料制造业的发展, 仍然支撑着兰州市的食品产业 (见表4) 。 其中, 兰州的啤酒市场发展很快, 极富有西部特色, “五泉”与“黄河”主导市场, 黄河啤酒推出的啤酒系列产品所占的货架位置最大, 出现干啤、冰啤、绿啤、姜啤、小麦啤、超干啤、纯生啤等不同产品[8]。

1.3 特色产业逐步加快成长

“十二五”期间,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加快培育发展特色食品产品, 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永登玫瑰、永登红提葡萄等一批具有鲜明资源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产品不断发展壮大, 在省内或国内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走向省内外市场。 如兰州的玫瑰, 截至2014 年, 全县玫瑰种植面积达0.63万hm2, 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6%以上, 全县年产玫瑰鲜花1850 万kg, 玫瑰精油560kg, 玫瑰花蕾410万kg, 玫瑰纯露500t, 玫瑰糖酱500t, 实现年产值4.07 亿元以上。

1.4 园区建设与龙头带动成为食品工业的生力军

目前, 西果园百合深加工集聚区、九州食品工业园区、七里河奶源基地建设、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 以及兰州新区产业规划的建设, 为加快发展和壮大食品产业提供了机遇。 此外, 黄河啤酒、顶津食品、兰州正大、中粮可口可乐、庄园乳业等一些大型、 骨干食品企业成为带动农业增产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1.5 品牌效应成效显著

截至2014 年甘肃省有10 户食品企业获得了驰名商标, 45 个特色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资源评审, 202 家企业434 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 在食品制造业方面, 兰州市涌现出了一批地方食品品牌, 如“天生园”、“小二黑”、“安琪”、“红房子”、“禾尚头”等。 同时在食品工业中还出现了一批具有成长潜力和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如“兰州”系列卷烟、“黄河”系列啤酒、 “ 庄园” 系列乳品、“派神”服装面料、“小二黑”食醋酱油、兰州百合、永登玫瑰等。

2 发展特点

2.1 食品产业年份间发展不平稳, 波动较大, 其子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各不相同

“十二五”期间, 全市食品产业各子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各不相同 (如图1 所示) , 在2012-2013年期间,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增速分别为19.2、31.2 和22.9、15.6, 远高于全市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而在“十二五”初期, 兰州市食品工业各子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快, 到2013 年, 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达31.2%, 远远超过了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率 (13.40%) 和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率 (14.2%) , 饮料制造业增长速率达12.4%, 与此同时, 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在2014 年期间各行业增长速度波动较大,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的增长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放慢, 分别为12.5%和4.0%, 而食品制造业的变化尤为明显, 呈-2.9%。

2.2 烟草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支撑着食品产业

2011-2014 年, 从兰州市完成食品工业增加值的总量看 (图2) , 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烟草行业和酒、饮料制造业的发展。

2.3 食品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持续增加

“十二五”期间, 兰州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在逐年增大, 其增加值由2011 年的77.7532 亿元上升到2014 年的130.3055 亿元, 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16.72%上升到2014 年的23.06%, 增长趋势较明显 (见表5) 。

总之, 近年来, 兰州市的食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和其他食品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兰州食品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只有走发展之路、创新之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创建自己的品牌, 才会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贾惠惠.沁水县食品工业现状及其发展措施[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1 (9) :35-37.

[2]成富山.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稳健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08 (10) :15-17.

[3]何跃光.浅谈食品工业发展的广阔前景?[J].资源开发与保护, 1986 (3) :50-51.

[4]李里特.新时代我国食品工业的目标与研究重点.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25-27.

[5]贾惠惠.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方向浅析[J].科技风, 2011 (18) .

[6]张振亚.我国食品产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40-43.

[7]舒葵阳, 唐品龙.发展食品工业, 促进三农江西“三农”问题的解决[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3 (4) .

中国食品行业的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篇8

关键词:企业;食品;品牌营销;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34-02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等发展到整体竞争,即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竞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观点,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食品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品牌营销的作用。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其更加要对品牌营销引起足够的重视。

1品牌营销在食品行业的作用

品牌战略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从品牌战略的功能来看, 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产品的标志, 更多的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食品也开始追求品牌。在食品销售时采取品牌营销策略的普遍意义在于:

第一,品牌营销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在与零售商和其他市场中介机构的关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发达国家市场,品牌识别已取代产品识别成为市场选择的唯一要素。而在我国市场,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引导作用。第二,有利于监督和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而不仅仅只是广告或者商标的创意。要创造一个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产品,并使其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则需要长期的品质和价值保证。

第三,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资本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品牌具有不可模仿性,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商品有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湖南的腊肉很出名,但是在湖南湘西,腊肉并没有规模化的经营,也没有创建出自己的品牌,都是农户自己加工。与之相比,湖南的唐人神集团创建了肉制品的品牌,使公司的产品销量获得了持续的增长。第四,保证企业不断壮大和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品牌可以使企业获得市场,同时还可以带动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扬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这又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增加规模经济收益。

2品牌策略在我国食品行业中的现状

沃尔玛、家乐福、雀巢、可口可乐等企业之所以能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投资办厂,靠的是品牌竞争。而我国企业虽然已经注意到品牌策略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品牌战略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力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

首先,与国外品牌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大量国外知名品牌在中国食品市场上长驱直入,市场占有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我国国内企业知名品牌则寥寥无几,拥有的一些知名品牌还被国外企业恶意抢注,有些企业最后因品牌保护力度不够而被挤出市场。我国企业的品牌成长环境,品牌理论的深入以及品牌观念的普及方面,和国外相比,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品牌战略的运用上,我国企业的整体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其次,品牌发展缺乏整体战略规划。现今企业之间的争夺,无一不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因为品牌形象是无法模仿的。做品牌需要时间、金钱的投入,还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比如产品质量、技术开发、品牌设计、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人才战略设计等方面,是一个整体战略。当前,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却没有将品牌融入到企业的整体规划当中,仅仅只是把它当成促进产品销售的一个手段,或是认为品牌只是商标设计,直接把它交给广告公司。这些关于品牌的片面认识限制了其健康发展。

再次,产品质量低下,缺乏强势品牌。我国企业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不重视品牌的培育,形成不了规模,集中度低,实力弱小。再加上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新颖,宣传工作没力度,严重影响了品牌地位的提升。在现今经济局势下,强势品牌可以创造品牌忠诚,只有强势品牌才能生存下去。建立强势品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我国部分企业只追求短期的利益,以劣质产品来牟取经济利益,诚信缺失,损害了消费者权利的同时,也丧失了品牌优势。

最后,缺乏规范化管理。在管理中,人文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我国大部分企业认为管理就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运用高科技管理手段,对人性化管理及管理中的人文因素没有引起广泛认识。所以沃尔玛拥有“爱公司如家”的员工,因为他们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爱公司如家”的思想熏陶,公司培养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与之相比,我国企业相差甚远。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需要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但更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观念和专业技能的人来管理和控制。

3我国食品行业在品牌营销中存在的误区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国食品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同时,我国食品行业品牌营销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也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第一,商标等于品牌。一部分企业错误地认为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后就成了品牌。商标是品牌中的标志和名称部分,便于消费者识别。但品牌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品牌是个综合的象征,需要赋予其形象、个性、生命。一个企业的产品要真正成为品牌,还需着手品牌个性、品牌认同、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完善。

第二,做品牌就是做名牌,品牌是靠广告打出来的。很多企业认为,名牌就是品牌,甚至将名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最高目标。要建立一个品牌,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包括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视觉形象设计、核心理念确定、品牌符号运用、品牌场景设计、广告调性等一系列工作。而名牌可以通过高额广告费造就,只要不断叫卖就可以形成。一些企业就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区,片面追求产品的广告曝光率,用频繁的广告轰炸来建立自己的品牌。早年的秦池酒业为了争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把企业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广告投入,而使企业缺少了正常运转的资金,最终衰败下去,其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错误认识。

第三,缺乏品牌核心价值。可口可乐的品牌个性承载着美国文化中“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诉求主题月月更新,十分随意。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促进了产品销售,但品牌资产却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4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如何才能使品牌策略在我国企业得到更好的实施呢?文章认为应该要看到品牌策略的重要性,改变对品牌战略的错误认识,针对食品行业的不足,采取相应对策。

第一,坚持诚信至上,加强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诚实经营创建强势品牌。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没有精益求精的质量保证,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品牌。企业要树立以高质量的产品来参与竞争的意识,诚实守信,并将这种诚信理念贯穿于品牌战略的全过程,才能创造出使消费者信赖并长盛不衰的强势对产品的信任。

第二,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品牌定位。我国食品行业需要在了解目前的市场环境,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增强顾客忠诚。

第三,为我国商品品牌赋予其物质和文化内涵。我国企业要参与世界竞争,需提升产品的文化等附加值。湖南省的酒鬼酒早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后来他们请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对其产品进行名称设计和包装,体现出当地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再加上产品背后的酒文化做支撑,最终取得成功,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这不能不说是品牌策略运用的结果。

第四,利用互联网平台突出品牌营销的优势,实施组合经营网络化。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随着信息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构成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推进品牌网络化,在坚持传统品牌营销策略的同时积极介入在线运营,两相并举,才能让食品行业得到更好发展。

第五,运用法律维权,进行商标注册,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在确立了品牌名称之后,要进行与品牌相关的专利或商标的注册,建立起我们的品牌保护法屏障,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品牌营销的顺利发展。

在产品竞争的五个发展阶段中,品牌竞争是最高阶段的竞争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营销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求生存和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牌不仅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标识,更是反映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水平的无形资产,在商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以及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我国企业必须适应品牌竞争时代的要求,开展品牌营销,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丁桂兰.试论品牌战略的诚信问题[J].财贸经济,2003,(7).

[2] 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孝龙.品牌效应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1).

[4] 刘刚.品牌战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步骤[J].国际经济合 作,2004,(3).

[5] 宋晶,孔文.论品牌意识与品牌运营[J].财经问题研究,2001, (12).

[6] 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社,2007.

[7] 廖敏珍,李晓晋.中国企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J]. 企业研究,2003,(5).

上一篇:工伤赔偿问题下一篇:假如我是一本功能书三年级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