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灌草产业发展(精选4篇)
清水河县灌草产业发展 篇1
烟草产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财源, 在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梁河县委、县政府对烟草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把发展烟草产业摆在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的突出位置来抓, 努力夯实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基础, 完善政策, 强化管理, 调整结构, 合理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走科技兴烟的路子, 促进烟草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新烟区开发和现代烟草的发展。梁河现在发展的烤烟属早植烟, 也称冬春烟, 在确保全县大春粮食生产不受影响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冬闲田大力发展烤烟生产, 是切实可行和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应的。
1 生产现状
在云南省“巩固提高老烟区, 培育开发新烟区”战略方针指引下, “十一五”期末以来, 德宏州委、州政府及其梁河县委、县政府, 以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条件为依托, 因势利导, 再次切实提出了大力推进烟草产业发展战略。目前梁河县的烤烟主要以德宏州香料烟公司为龙头承担来做, 公司负责技术、生产与收购, 地方政府作引导, 县烟草站、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做好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狠抓措施, 对种烟区做了五年规划:“到‘十二五’末, 全县计划发展烤烟达4000hm2, 总产15万担。”全县烤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66.6hm2发展到2014年的2 566.6hm2, 涉及8个乡镇, 41个村委会、5 501户农户。累计种植烤烟6 373.3hm2, 收购烟叶27.76万担, 实现烟叶农业产值3.4亿元和烟叶税0.74亿元。至此, 通过大力发展冬春季烤烟生产, 为梁河县冬农开发打开了局面和创造了新的亮点, 使梁河县的许多冬闲田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2 存在问题
2.1 烟区规划布局尚不完善
目前梁河县种烟区分布在海拔860~1 300m之间, 区域布局跨度大, 自然条件差异大, 海拔较高的地区有低温冷害发生。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同时存在, 导致收益不均衡和产业优势效益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还挫伤了烟农的积极性。
2.2 投入不足, 生产效率低
烟农经济实力薄弱, 机械化程度低, 劳动力投入不足, 耕作管理劳动强度大, 带来移栽期长, 烟叶成熟不一致, 难烘烤, 难分级, 造成中上等烟叶比例偏低, 低次等烟叶比例高, 生产效率低。
2.3 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 文化水平偏低, 大多数烟农只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 接受科学技术能力弱, 技术措施实施不到位。
2.4 基础设施滞后
部分烟区道路不畅, 农机难作业, 沟渠不配套, 工程性缺水面积大。
2.5 争地矛盾突出, 发展建设难度大
由于规划不到位, 烟区布局尚不完善, 烟地依然比较零星分散, 产业交叉分布的状况大量存在, 造成产业之间争地、争劳动力现象突出。加之, 冬马铃薯、西 (甜) 瓜、冬早甜脆玉米等, 近年市场价格较好,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烟草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进程, 影响了烤烟产业发展壮大。
2.6 烤房建设质量不高, 烘烤技术不到位
一方面, 部分烤房发生漏雨、漏气现象, 影响到烟叶烘烤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我县是新烟区, 而烟叶烘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强和实践操作经验要求丰富的“技术活”,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烟农烘烤技术还不完全掌握, 烤坏烟叶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坏损比例较大, 人为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状况依然较为突出。
3 发展优势
3.1 自然资源条件优异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和德宏州西北部, 高黎贡山西侧, 北纬24°31′~24°58′, 东经98°06′~98°34′,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3℃, 年降雨量1400mm左右, 年日照时数2 083~2 524h, ≥10℃年均活动积温6438~6 884℃, 全年无霜期328天。全县最低海拔860m, 最高海拔2672.8m, 境内有千亩以上的温热坝子 (盆地) 5个, 其中:海拔在1200m以下, 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坝子有3个, 总面积14 349.3hm2,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1%。坝区盆地土壤多为河流冲积形成的沙壤、黑油壤和粘壤等混合性壤土, p H值为4.5~6.5, 呈微酸性, 土层深厚, 理化性状优良, 土壤肥沃。梁河县气候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优异, 被列为特色优质烟叶后备战略基地。
3.2 水资源丰富
梁河县地跨伊洛瓦底江水系, 境内有大盈江、龙江和罗卜坝河等“两江一河”水系贯穿, 水系支流网状分布, 水资源丰富。特别是多年来通过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努力,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大力加快了坝区大面积高稳产农田耕地整理和排灌沟渠等水土改善工程设施建设。梁河县种烟区主要布局在海拔1 300m以下的坝区农田, 冬季基本可保障有水灌溉。
3.3 技术力量雄厚
梁河县1990年开始种烤烟, 直到1998年由于受国家烤烟双控政策的影响才不种, 在此期间, 广大烟区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加之, 梁河县烤烟龙头企业以及梁河县农业局、县烟草站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均拥有和投入了强有力的科技队伍, 技术力量雄厚。
3.4 政府重视, 扶持政策较好
一方面, 梁河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抓住云南省“巩固提高老烟区, 培育开发新烟区”的大好机遇, 顺势而上, 高度重视烟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了烟草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和机制, 切实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工作措施, 从而, 为大力推进烟草产业兴旺发展提供了强大组织措施保障。另一方面, 每年都及时出台和不断强化优惠扶持政策力度, 政府和企业给予种植烤烟的补助相对较高, 有烘烤燃料补助、农药补助、种植补助、优化烟叶等级结构补助以及烟区烟水工程设施改善建设等, 所有烟用物质由公司先行垫支, 交烟时扣回, 实行定单生产, 从而, 切实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烤烟种植的积极性。
3.5 产业效益突出, 发展前景广阔
烟草是一项既富民又富县的优势产业, 2014年梁河县种植冬春烤烟2 566.6hm2, 收购烟叶11.1万担, 实现烟叶农业产值1.5亿元和烟叶税0.329亿元, 平均产量144.1kg/667m2, 产值3 921.82元/667m2, 最高产量228.1 kg/667m2和最高产值达8 463元/667m2, 平均烤烟实现税收854.7元/667m2。无论是农民收益或是财税收入, 在全县各项农业产业中对比收益是非常明显的, 特别是梁河县生产的早植烤烟 (冬春烟) 不仅不会影响全县粮食生产问题, 而且烟叶品质较好,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所产烟叶主要销往上海等地, 产销前景广阔。
4 对策与措施
4.1 统一思想, 强化管理, 切实抓好烤烟产业
烤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要把烤烟产业做大做强,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密切配合, 共同努力, 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布置上, 进一步强化领导和措施, 完善责任管理和奖惩机制。实行县级四大机关分片挂钩联系制度, 同时要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各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多方协调配合, 使烤烟生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4.2 科学制定产业规划, 实现合理布局
以我县的勐养坝、芒东坝和南甸坝等三大坝子为重点, 因地制宜, 选择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适宜, 且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 划定为烤烟产业发展重点地区, 大力宣传动员农户积极参与烟草种植或进行土地流转, 理顺并坚决杜绝多项产业交叉混种的状况, 大力推进烤烟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良好格局。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 以强有力的扶持和较为优惠的政策, 吸引老烟区有经验的种植户来新烟区承包种植, 这样既能引进技术, 又能推动当地烤烟生产发展。同时, 应加大对种植户的扶持, 帮助解决短期生产贷款, 提供购买农机补贴, 推广机械化作业, 提高生产效率。
4.4 注重科学技术培训, 提高科技素质
1) 培养技术骨干。通过普及性培训、专项培训、技能培训等, 建立一支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队伍来指导田间生产。
2) 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信通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宣传栏、明白纸等对农民进行培训, 努力使农民掌握新知识, 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 形成学习科技、运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风尚结。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烟草部门支持, 加大烟水、烟路工程设施建设, 完善烟区道路和沟渠, 改善烟田条件。应科学规划, 以片区为基地单元打造梁河县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4.6 走集约化、专业化道路
按照现代烟草农业的要求, 走“两头工厂化, 中间专业化”的路子, 即工厂化育苗、供苗, 集群烤房工厂化烘烤, 各种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管理专业化。大力普及农机具的使用, 降低烟农劳动强度, 帮助烟农减工降本, 提质增效。
4.7 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和行政问责制
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 凡涉及抓烤烟生产的工作人员都收取风险抵押金, 对完成生产任务的如数退回并予以奖励, 完不成生产任务的不予奖励, 所交的风险抵押金作为县烟草产业发展资金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4.8 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推进病虫害预测预报建设体系, 统防统治。二是推进天气预报预警防范建设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烟农造成的损失。三是把烟叶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大灾大旱之年对烟农给予补偿, 降低损失, 解决烟农后顾之忧。
5 结语
烟草产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财源, 在加快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财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 也是一项既富民又富县的优势产业, 对比效益突出。梁河县具有发展冬春烟的优异气候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 发展前景广阔, 在确保大春粮食生产不受影响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冬闲田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是切实可行的, 认真抓好该项产业, 将其做大做强, 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烟草是一项既富民又富县的优势产业, 对比效益突出。梁河县具有发展冬春烟的优异气候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 为确保梁河烤烟产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针对当前梁河烟草产业生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烤烟产业,发展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建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烤烟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05, (1) :68-70.
清水河县灌草产业发展 篇2
摘要:笔者通过对河北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调查研究和参考相关政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本地区在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把握羊绒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清河羊绒产业;发展;研究
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清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目前,清河县拥有羊绒生产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160多个,羊绒产业推点企业1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人。全县拥有梳绒机17 000多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万多t,其中山羊绒4 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65%。在初加工发展的同时,羊绒深加工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拥有粗纺纱生产线43条,精纺、半精纺纱锭3万锭,年可纺纱3 600t,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中心;拥有横机17 000多台,电脑横机150台,年可加工各种羊绒制品3 000多万件。,全县加工各类无毛绒24 000 t,纺纱3 800 t(其中外加工1 200 t),织衫900万件,创产值13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均占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60%以上。
1 清河羊绒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1.1 原料和产品远进远出、两头在外
清河县羊绒加工户所用的原绒全部购自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购进的渠道和方式,有的加工厂家直接到牧民手中收购,也有的牧民把原绒运往清河卖给梳绒企业,还有的企业大户专门从事原绒购销。自1985年至今,县城各大旅馆均住有内蒙、甘肃等外地来清河销售原绒的客商。开始时牧民背着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原绒来清河出售,近些年来牧民成吨成车的原绒从遥远的牧区源源不断地运往清河。
1.2 生产经营区域化、规模化
精梳羊绒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便于家庭生产加工。一台梳绒机的年可获利2~3万元。这一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工户由少到多,迅速发展,形成大面积、区域化生产。杨二庄、黄金庄、谢炉、戈仙庄、陈庄、连庄、双城集、油坊等县城东侧的10个乡镇,村村都有梳绒加工户,是羊绒加工集中的区域。
1.3 区域化专业市场日趋繁荣
全县兴起了5个羊绒交易专业市场,如杨二庄镇的羊绒交易市场,沿武松东街两侧东西延伸,分成3部分:一是成品绒贸易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区域内百余家企业都是贸易场所。二是原料市场。地点在大裴村。三是毛渣市场。在镇政府东侧,每日向外输出毛渣几十吨。另外,还形成了梳绒机配件和维修市场。
1.4 产品向深加工、系列化方向发展
清河精梳羊绒行业由梳绒向纺纱、织布、织衫的深加工延伸,揭开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为了促进羊绒行业健康、持续、高速、高效发展,1994年8月,清河羊绒行业成立了“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是行业性社会团体,确定的主要任务,一是协助县委、县政府指导、管理羊绒行业发展;二是对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三是为羊绒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质量等项服务,协调关系;四是维护会员利益,反映会员意见,帮助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截止目前,清河羊绒同来公会共有148家会家单位。
2 清河县羊绒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众所周知,清河羊绒产业总体产值虽然很高,但是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所组成,这必然就决定了其厂商自有研发能力低,羊绒制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内企业如鄂尔多斯、鹿王、圣雪绒等企业。,河北省纤维检验局对全省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羊绒制品进行了专项检验,在检验的80批羊绒制品中,绝大多数为本省生产,其中有羊绒衫、羊绒裤、羊绒大衣等,合格13批,合格率仅为16.3%。从而不难看出,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羊绒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内品牌羊绒制品大量增加,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导致清河羊绒产品市场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与挑战。但是,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价格大战的怪圈,使得这一产业远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 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20多年来,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剧膨胀,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市场秩序大乱。据统计,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 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t,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羊绒加工能力每年达到了5 000万件,每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 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不足2 000万件。
2.3 品牌效应差
清河县羊绒制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我县在羊绒产业上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缓慢。即有的品牌维护不尽如人意,产品品质不一,高中低档产品均用同一商标,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羊绒品牌的发展。
3 清河羊绒产业链目前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提高羊绒制品要科技含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
在清河县羊绒产业中,羊绒衫等上衣制品主要模仿国内外其它具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款式老套跟不上形式,品种严重单一,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远远的落后。其产品的销售量主要集中在那些款式要求不高的羊绒裤等系列。这就需要清河县的企业长期的加大款式研发的能力。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合作,在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在此技术上实现再创新。宇联、宏业、奥莱克3大集团先后引进6条绒条加工生产线,22条纺纱生产线,引进德国STOLL公司电脑提花横机200台套,完成了STOLL电脑提花机CAD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消化、吸收及应用。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宇联公司聘用了日本籍的高级工程师负责生产管理,如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了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了新一代抗起球羊绒衫;宏业公司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作为首席设计师,从而促进了企业各项生产和管理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性,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
3.2 建立有效的羊绒市场秩序
由于羊绒商品的特殊性,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以及各地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等与羊绒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脱节,加上羊绒传统直销的局限性,供需双方都希望能有一种适合羊绒业的新型营销方式来补充前者的不足,以增强交易的公开透明度。因此组建羊绒专业拍卖交易机构,借鉴国内外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及拍卖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拍卖交易规则将其从一般商品贸易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国际羊绒拍卖会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易形式。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鼓励竞争,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强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灵敏的现代化市场信息传输网络,监测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动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指导生产和消费。
3.3 建立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羊绒品牌有180多个,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羊绒品牌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中国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品牌建设将是提升羊绒产业未来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羊绒业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数量的增长,当步入行业成熟期后,这种量的增长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未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的恶性竞争,品牌的较量将取代价格大战。我国羊绒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进行包括技术创新的、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羊绒行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何焱.清河羊绒基地解剖[J].中国纺织,(11).
[2] 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聚集羊绒产业优势 展示羊绒之都风采[J].中国科技产业,(12).
[3] 王俊峰,郭东生.世界羊绒看中国 中国羊绒怎么办[J].中国纺织经济,(01).
[4] 郝伊清.潮起潮落话羊绒[J].北方经济,(02).
清水河县灌草产业发展 篇3
深入思考。
一、拓宽增收渠道,切实解决卖楼难问题
开拓房产市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购房能力,这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是要提高城镇职工就业水平。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力度,加快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收入,提高购楼能力。二是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同时,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增强农民经营土地意识,使流转土地得到的资金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就业转移,由农民变为市民,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购楼能力。三是要搞好房地产特色开发。几年来,通河县实施生态园林城建设,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沿江高层的成功开发,吸引了方正、木兰等周边县市居民到通河购楼。应总结经验,实行定位开发,加强宣传,针对方正等县外高消费群体需求,搞好房地产的特色开发,提高通河楼市的吸引力。同时,大力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县外人才到通河发展、创业、定居,从而拉动通河县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科学规范管理,切实解决物业矛盾问题
通河县早期建设的住宅楼基本都是依托单位开发的,居民大多为本单位职工,物业由单位管理,矛盾纠纷较少。但是,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加速,没有单位依托开发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小区的日常事务由物业公司管理,由于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责权不清而造成矛盾,致使部分小区管理混乱,往往存在业主报怨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物业公司报怨业主不配合工作、收费难等问题,对想购楼的居民产生了不良影响。物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对此,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物业管理应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自治性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委员会三方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三方协议,联合组成一体化的物业管理和服务共同体,共同实行物业管理。
政府发挥掌舵作用。一是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物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房管、建设、卫生、城市综合管理等多个部门,政府应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督促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不要越位、错位和缺位,共同推进物业管理。二是加强对群众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要加大《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居民对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认知度,逐步树立依法参与管理社区与小区的意识。三是及时受理解决物业纠纷。如果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纠纷,主管部门应及时受理和有效解决业主或物业管理公司的申诉,业主或物业管理公司如果不服行政主管部门裁定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四是制定物业管理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以《物业管理条例》为指导,根据通河县的特点,制定适合于本地、操作性强的物业管理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以法律手段推进物业管理。五是指定居民委员会全程跟进小区的物业管理。明确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职责,指导、帮助、监督小区物业管理,共同推进社区建设,推动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实行业主自治管理。由业主通过业主大会选举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作为全体业主的代表和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和实施业主大会的决议,业主通过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召开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由业主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合同,由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
物业公司实行专业化管理。物业管理并非简单的清洁卫生工作,涉及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与技术性,非专业性的物业管理公司不能胜任。因此,应选聘有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实施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同时,要加大对物业公司资
质的审核,严禁没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物业管理。
三、提高供热能力,切实解决取暖难问题
目前,通河县仅有一个供热公司,并且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部分供热末端用户往往因达不到供热标准、温度不够而与供热公司产生矛盾纠纷,同时也限制了通河县房地产业的发展。一些小区采取自建锅炉供暖,但小锅炉供热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不符合建设生态园林城的宗旨。因此,应尽快提高我县的供热能力。一是将现有的供热公司进行改造升级,增强供热覆盖能力。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在县城西北侧的适当位置开发建设第二个供热公司,形成南北呼应的供热局面,逐步消除小烟囱,切实加强环保。三是利用我县加快风电开发、供电能力不断增强的契机,积极推广电热取暖,减轻煤热取暖的压力。
清水河县灌草产业发展 篇4
清河县的羊绒行业具备了完善的市场体系, 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 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这种产业集群带来的是更为完整丰富的产销链条, 更为先进的加工技术与生产线, 以及更为高端的产品。此外, 清河县突破了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区域发展模式, 通过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当地农民和政府官员的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道路。
2 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特点
2.1 “零资源”起步
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是以本地自然资源为依托, 而是利用市场机制的集聚和配置功能, 发展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块状区域特色经济。羊毛原料多来自内蒙、新疆、宁夏、青海等地, 产品一般都出口, 是典型“零资源”起步的产业集群。如笔者走访的河北宏业羊绒有限公司, 其公司长年从内蒙古阿拉善牧区直接收购山羊原绒, 阿拉善的羊绒是世界上最好的原料产区, 其羊绒细度为14.5-14.8微米, 拥有纤维比较长的特点, 因此用此原料纺的纱线具有很好的抗起球能力, 并且手感非常好。宏业集团凭借此种优质原料以及自身运营, 首创了中国山羊绒“白中白”这一优质品牌。这种零资源起步的成功典范打破了以往的“因地制宜”的生产作业模式, 消除了地域限制, 给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2.2 良好的商业传统和高度的社会信任
良好的商业传统和高度的社会信任为短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活跃在与纺织相关行业中的清河供销员队伍, 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最初的供销员网络和企业家群体, 有利于起步阶段的初加工环节的起步。同时, 基于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解决了清河羊绒起步初期的资金瓶颈;高度的信任又把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厂商紧密联系起来, 起到降低运行成本的作用。
2.3 技术创新与扩散保证了集群的活力
清河县对羊绒产品进行的技术创新, 渗透到产业链的各环节。清河羊绒生产中的所有技术信息, 在当地几乎都是全公开或半公开的, 技术与贸易的信息充分的流动。在科技创新与技术扩散中, 清河羊绒及制品日渐确立了, 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技术支持。在资金体制方面, 政府完善金融支持, 加大对企业的贷款力度和贷款便利性;在资金补贴方面, 政府只要实行退税减税以及贴息, 基本满足公司要求;在技术研发方面, 政府多次组织宏业等羊绒公司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并鼓励羊绒公司与外界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 以促进企业发展;在人才获得方面, 政府正在积极制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留住政策, 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2.4 关联产业飞速发展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清河县不仅羊绒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展, 其相关的产业和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绒毛原材料采购、绒毛初加工、深加工、机械装备和成品销售、信息收集、毛渣购销、劳动力市场和培训等环节的产业体系。其中, 原材料采购和成品销售两头在外, 在清河县以原材料初加工、深加工为主, 机械装备与之相辅。当然, 清河当地也有原料和成品交易的市场。虽然绒毛加工特别是绒毛分梳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太高, 而且易于被其他地区模仿, 但是清河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单项技术和产品易于模仿, 而整个产业集群的复制却绝非一蹴而就。关联产业的聚集, 提高了清河羊绒加工的生产效率, 是清河县能够在羊绒行业保持垄断竞争地位的关键所在。
3 清河羊绒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3.1 知名品牌缺乏
绒毛分梳是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的优势所在, 在巩固和优化羊绒初加工的基础上, 清河大力发展羊绒深加工, 不断延长产业链, 开发出雅宝思蒂等60多个商标。但从整体而言, 集群内企业经营意识、产品深加工能力总体偏差, 一直不能完全改变羊绒分疏资金占用量大、产品利润率低的情况, 整体仍处于弱、小、散的局面, 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因此, 知名品牌的缺乏是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的一根软肋。
3.2 专业化分工有待细化
目前羊绒产业分工协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初加工领域和深加工领域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分工, 但仍以生产或经营同类、同档次的产品为主, 停留于生产规模的低层次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
3.3 专业化市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不协调
一是缺乏大规模的羊绒制成品专业化市场。在清河羊绒产业集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市少场”、“市大场小”的问题, 市场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与羊绒产业集群的规模不相匹配。二是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等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 随着羊绒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缺乏技术和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4 促进清河羊绒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4.1 打造知名品牌
清河激励各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努力争创品牌、创名牌。清河羊绒产业应利用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全国甚至全球性的区域品牌, 提高羊绒行业和地区品牌的综合价值, 充分发挥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现有知名与龙头企业的优势, 将企业品牌和羊绒行业区域品牌的发展有机结合, 加快品牌建设步伐, 塑造和提升清河羊绒加工基地的形象。
4.2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
专业化市场作为一种高效的产品交易市场, 不但能降低各种交易成本, 还能促进集群内分工的深化。清河要利用专业化市场这一功能, 使其能积极跟踪羊绒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链, 并依靠专业化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要素聚集功能, 推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分工精细化, 让众多中小企业集中于某一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 形成众多家企业参与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现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促进生产经营向两头扩展, 实现生产要素供给—产品设计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品牌创造—物流服务的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发展。
4.3 加强市场管理
为加强市场管理, 一应突出抓好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中心、原绒交易中心和羊绒制品销售中心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其功能, 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并借此强化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二应加大在建中的中国清河羊绒制品市场建设步伐, 努力使该专业市场发挥专业化的信息收集与加工处理中心的作用, 不但要为客户提供商品价格、供求状况等信息, 还要提供羊绒产业的发展动态、技术更新等信息, 并培育畅通的物流渠道、完善的运输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三应加快建立和培育清河羊绒专业型人力资源市场和高级劳动力市场, 从而补充和完善本地的高级生产要素市场。四应借助科技手段搞好专业化市场的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 做大有形市场, 做强无形市场。
5 总结
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从个体角度看, 这些中小厂商抗击市场竞争能力虽然有限, 但是却可以从产业集群中获益颇多。清河的这种产业集群方式有一定的自发性, 是众多有企业家精神的当地农民在长时间的市场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区域政府则为其提供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这为急需发展的大部分农村经济提供了另一种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途径。
摘要:通过对清河县多家羊绒制品企业的调查, 以及对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研究, 总结了清河县羊绒产业集群的特点, 对其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产业集群,清河,羊绒
参考文献
[1]李国武, 苏日嘎拉图.小厂商与大集群: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模式[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7, (39) :112-116.
[2]梁晓萌.农村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J].岭南学刊, 2006, (6) :74-77.
[3]乔森.民营经济与政府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以河北省清河县的经济崛起为例[J].科技创业, 2008, (4) :128-130.
【清水河县灌草产业发展】推荐阅读:
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07-28
清水洗尘06-10
新疆游记清水河作文07-18
内蒙清水河县最近新闻07-19
清水砼工程06-08
离心清水泵06-22
清水装饰混凝土07-21
清水混凝土工艺06-28
清水混凝土施工08-27
清水小学十佳红色少年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