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的赠与合同(共12篇)
房产的赠与合同 篇1
房产赠与合同
甲方:身份证号:
住所:
乙方:身份证号:
住所:
甲乙双方为了解决将来之事务,现在本着信用、和睦之原则,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双方本次赠与房屋行为的权利义务。
第一条 甲方自愿将位于_________县城_________街(路)________小区_________号的房屋一套,建筑面积_________平方米赠与给乙方;乙方同意接受此赠与。
第二条 甲方保证其对上述房屋拥有独立所有权。
第三条 甲方保证本次赠与是真诚善意,将来不会出现一房二赠,也不会以房出售等不利于乙方之行为。
第四条 在本协议生效后,乙方在条件适可的情况下由甲方协助到有关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的手续,此行为不影响赠与合同的效力。
第五条 乙方无须向甲方支付任何费用,双方和睦相待如往常。
第五条 本协议一式三份,公证处留存一份,双方各持一份,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条 本协议在双方签字后生效。
第七条本协议由以下双方当事人在公证处签订:
甲方:(签字)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 _年____月____日 见证人:年月日
房产的赠与合同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夫妻间关于房产赠与的纠纷越来越多。夫妻一方将其房产赠与对方, 但没有办理过户手续, 离婚后, 赠与一方是否享有撤销权?在处理这类纠纷时是适用《合同法》还是适用《婚姻法》,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 实践中的不同处理
1.夫妻间房产赠与的处理适用《合同法》有关赠与合同的规定。该观点认为, 依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规定, 夫妻一方将其所有房产赠与另一方的行为适用《合同法》第186条规定, 在房产所有权未转移的情况下赠与人能够撤销赠与合同。《婚姻法》第19条把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种类规定为分别所有、共同共有和部分共同共有, 不包含一方将其房产赠与另一方的情况。所以夫妻间房产赠与应当适用于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 赠与人在房产所有权变动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合同。
2.夫妻间房产赠与的处理适用《婚姻法》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该观点认为我国《婚姻法》第19条是对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 该规定并没有限制当事人对财产予以约定的内容, 夫妻间可以自主约定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或者双方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也可以约定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归另一方所有, 只要夫妻间对财产的约定是出自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而且约定内容合法, 那么该约定就应当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围。
3.夫妻间房产赠与的处理适用特殊赠与规则。这一观点认为, 夫妻间的房产赠与行为是基于婚姻关系的特殊赠与, 法律应当予以特别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赠与方不享有撤销权, 但是在婚姻未缔结或离婚后, 可以借鉴德国司法实践的做法, 将《德国民法典》第313项规定的法律行为基础障碍理论作为处理夫妻间房产赠与问题的依据, 不管赠与协议是否已履行完, 根据情势变更原则, 赠与方可以在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变更或撤销已生效的赠与协议。
(二) 笔者的评析
观点一将夫妻间房产赠与比照合同法处理虽然有利于平衡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是将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约定为对方所有认定为一般赠与而约定为双方共有却视为夫妻约定, 仅因数量不同最终却导致适用法律不同, 有违公平合理之原则。另外,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规定, 只要赠与房产没有办理过户手续, 赠与方均可以行使撤销权, 这种做法过度追求法律的工具性, 忽视了婚姻家庭的情感性和伦理性。
观点二肯定了夫妻财产约定的身份属性, 限制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所有权转移前的任意撤销权, 维护了受赠人的合法权益。夫妻间赠与房产大多是为了维系家庭生活稳定, 带有很浓的感情因素, 很难用一般赠与合同来规范。而且将夫妻间房产赠与纳入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围, 明确了《婚姻法》和《合同法》的界限, 遵循了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取向。
观点三解决了前述观点在实务中做法过于刚性的缺点。允许当事人根据情势变更原则撤销赠与, 有利于实现个案公平。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关于特殊赠与的规定, 在司法实务中将夫妻间房产赠与按照特殊赠与规则处理缺少直接的法律依据。
关于夫妻间房产赠与的案件, 之所以会引发各种观点和质疑, 归根结底是因为目前司法人员对约定财产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夫妻间赠与法律适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夫妻约定财产制。
二、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界定
(一)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特征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允许夫妻通过协议对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管理等事项作出约定, 排除夫妻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 (1) 夫妻就财产关系除了作出财产制约定以外, 还可以进行其他财产方面的约定 (如贷款、合伙协议) 。与夫妻间其他财产内容约定相比,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特征主要有:
1.主体的特定性。夫妻财产制约定要求缔约双方当事人间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关系, 即夫妻关系。如果婚姻关系不成立, 那么财产制约定也不生效。因而夫妻财产制约定的主体必须具有夫妻身份。
2.内容的复杂性。夫妻双方不仅可以自主约定财产权利的归属, 而且还可以针对对外债务清偿、共同生活费用的分配等内容进行约定。较之一般民事财产合同, 夫妻财产制约定在内容上更为复杂。
3.效力的附随性。夫妻财产制约定的效力附随于婚姻关系, 是婚姻关系的从契约。 (2) 夫妻财产制约定必须建立在夫妻婚姻关系存在的基础上, 一旦婚姻关系不成立、无效、撤销或终止, 那么依附于它之上的财产制约定也随之无效。
(二)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种类
1.国外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类型。纵观世界各国立法, 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即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与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选择式的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夫妻财产制的种类及内容, 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其一适用, 超出该范围无效。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不限制夫妻财产制约定的内容, 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夫妻财产制, 或部分变更法定夫妻财产制。
2.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类型。关于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属于什么类型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婚姻法》确立的是一种封闭式的约定财产制。当事人只能在一般共同制、分别财产制和限定共同制中选择一种, 超过该范围约定无效。另一种观点是, 《婚姻法》第19条实际上已经包括夫妻财产关系的全部情况, 法律没有限制当事人的选择, 我国的财产制类型是不定向选择式。
笔者认为, 我国应当适用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 理由如下:第一, 在采用选择式约定财产制的国家, 立法者详细规定了当事人可以选择的财产制类型及内容, 而我国《婚姻法》关于财产制类型的规定简单粗糙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我国不具有适用选择式约定财产制的可能性。第二, 在采用选择式约定财产制的国家, 当事人只可以在法律规定的几种财产制类型中选择一种, 具有强制性。但是我国《婚姻法》第19条规定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应当”这类具有强制性色彩的表述。换言之, 第19条是任意性规范而非强制性规范, 该条所规定的财产制类型只是示例性的, 并没有涵盖所有种类的约定。
(三) 夫妻财产约定与夫妻赠与的区别
夫妻间的财产约定与赠与都涉及财产归属, 且都有无偿处分财产的特征, 因此有学者认为夫妻财产约定与赠与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观点不是十分准确, 夫妻财产约定虽然有无偿转移财产的特点, 但不等同于赠与行为。
1.目的不同。在赠与合同中, 一旦赠与合同生效, 赠与物的所有权归受赠方所有, 赠与人对赠与物就不再享有利益。但是对于夫妻双方而言, 无论夫妻双方如何就房产约定, 其房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始终归双方共有。只有在婚姻关系解除时, 夫妻间的房产赠与才会产生实际意义。而且夫妻间的财产约定经常与身份的确立、存续、解除有关。而赠与仅是为了转移财产, 不以身份变动为目的。所以夫妻财产约定与赠与合同有本质上的差别。
2.“无偿性”不同。通说认为, 赠与合同具有无偿性、单务性、诺成性等特征, 而无偿性是赠与合同的根本特征, 即受赠人获得赠与人的给付无须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正是基于这一特征, 法律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 目的是保护赠与人的利益, 赠与人在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之前, 可以随时撤销该合同。 (3) 在赠与合同中, 由于受赠人对于赠与人的给付不负对价给付义务, 因此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 并不会使受赠人遭受损失。
但是, 在针对夫妻一方将房产赠与给另一方的问题上, 我们不仅要看到约定内容的财产性, 更要注重其附随的婚姻身份性。在现实生活中, 夫妻一方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对方配偶, 相对受赠方而言, 赠与方一般处于经济优势地位, 夫妻一方名义上是赠与, 实际可能是为了换取某种利益, 如夫妻一方将房产赠与对方可能是希望维持家庭关系和睦, 或是出于对另一方生育儿女、侍奉老人、操持家务的真诚回报等, 这些实际上是赠与人对受赠人为家庭付出的“对待给付”, 其赠与行为并非是无偿的。因此夫妻间房产赠与有别于一般赠与。
3.约定的财产范围不同。夫妻财产约定转让的财产范围包括婚前财产、婚后实行分别财产制的个人财产、实行共同财产制时的个人财产、实行夫妻法定财产制下的婚后共有财产。而赠与合同中的赠与财产不包括实行夫妻法定财产制下夫妻婚后共同财产。因为这时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夫妻共同共有, 任何一方无权作出赠与另一方的处分。
三、夫妻间房产赠与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畴
夫妻间房产赠与是附随身份关系的财产行为, 有别于一般的赠与合同, 应该纳入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调整范围。
(一) 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包含夫妻一方将其个人财产赠与另一方的情况
在选择式的夫妻约定财产制下, 法律明确规定了财产制的种类及内容, 当事人只能在规定的财产制中加以选择, 禁止自由约定, 这种情况下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类型包容性极小, 赠与无疑不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诚如上文所述, 我国应当属于独创式的夫妻约定财产制, 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 允许当事人自由安排其财产关系, 以达到部分或全部变更法定财产制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 夫妻财产制约定不排除一方将其房产约定为另一方所有的情形。无论夫妻将一方财产约定为共有或另一方所有, 还是将共有财产约定归一方所有, 都是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归属的安排, 都应纳入夫妻约定财产制。而且根据《婚姻法》第19条的规定, 当事人可以对婚前、婚后的财产归属约定为全部共同共有、部分共同共有、部分分别所有或者分别所有, 这实际上包括一方将其房产约定为另一方所有的情况, 从第19条的文义上看, 立法者对夫妻间的约定内容并无限制, 因此, 夫妻间的房产赠与包含在夫妻约定财产制之中。
(二) 夫妻约定财产制可以针对特定财产加以约定
有学者主张夫妻约定财产制只可以针对夫妻整体财产进行约定, 而赠与则只能针对特定财产, 因此夫妻就个别房产的约定是赠与合同而非夫妻约定财产制。如夫妻一方将其婚前房产约定为共有是夫妻间赠与, 适用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但如果该方当事人整体性的将一方婚前财产约定为夫妻共有则属于夫妻约定财产制, 适用《婚姻法》调整。有学者提出质疑, 如果此房产是该方当事人唯一的婚前财产, 那么仅因约定的表述不同而适用不同的法律, 对当事人公平吗?可以说, 现实生活中夫妻间关于财产的约定复杂多样, 不能仅因约定内容只涉及特定财产就排除约定财产制的适用。我国应属于独创式的约定财产制, 夫妻既可以选择适用某一财产制度代替法定财产制, 也可以针对某类财产或者某特定财产的归属加以约定来对法定财产制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而且在我国, 由于“同居共财”的观念深入人心, 现实生活中法定夫妻财产制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适用比例很低, 很少有夫妻在婚前或婚后针对财产制的类型加以约定, 大多数人都是对特定财产的归属进行约定, 以达到部分变更法定财产制的目的, 而约定未涉及的其他财产归属仍然适用于夫妻法定财产制。如果法律限定当事人只能就分别财产制、一般共有制等类型进行选择, 那么我国财产制约定在司法实践中将没有适用余地。另外,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19条规定, 夫妻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有财产, 但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由此可以看出《婚姻法》并不排斥个人财产的存在, 夫妻双方可以将一方个人财产约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或另一方个人财产。据此, 夫妻间房产赠与属于约定财产制的范畴。
四、夫妻间房产赠与的法律效力
《婚姻法》第19条并没有明确规定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 多数学者认为夫妻约定财产制是一项与法定夫妻财产制并存的财产制度, 它的法律效力与普通民事财产合同所产生的债权效力不同。夫妻财产约定可以直接引起物权变动, 不需要再履行公示程序。
(一) 夫妻间房产赠与是非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 无需履行登记手续
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有两类, 一类是通过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另一类是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 如因继承、征收等事实的成就而引发的物权变动。非依民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 有的是根据公法进行的变动,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示性;有的则表现为一种客观事实, 而该事实本身可以被公众知晓。《物权法》第9条和第23条规定原则上不动产和动产要以登记和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要件,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物权法》第28—30条列举了不须公示就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几种情况。
有学者认为夫妻财产制约定是夫妻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由此引发的物权变动是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 理由如下:第一, 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通常与交易有关, 夫妻间的约定没有直接的经济目的, 这种非交易性决定了其物权变动无需履行公示程序。第二, 夫妻约定财产制之所以会直接引起物权变动是基于婚姻这一特殊的身份事实, 而婚姻登记本身具有社会公示性, 在一定范围内夫妻身份关系会被公众熟知, 所以无需再进行公示。第三, 《物权法》第28—30条是例示性规定, 没有穷尽所有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情况。法律虽然未规定夫妻财产制约定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但夫妻约定财产制可以准用《物权法》第29条关于因继承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定。因此夫妻约定财产制是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 即夫妻间房产赠与无需履行登记手续就可产生所有权的转移。
(二) 夫妻间房产赠与对第三人的效力
夫妻一方将其房产赠与对方但未办理过户手续, 此时不动产登记簿显示的权利人是赠与方, 即法律物权人, 而真实的权利人是受赠方, 即事实物权人, 法律应该如何处理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不一致的情况?在不涉及第三人的情形下, 应以事实物权的保护优先。但如果涉及第三人, 法律应注重交易安全以及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承认物权公示的正确推定效力, 此时, 事实物权将不会受到保护, 受赠方只能向赠与方主张债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没有登记的情况下, 夫妻间房产赠与仅在夫妻内部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受赠方可以要求赠与方协助变更房产登记使其真实的物权得到公示。
参考文献
[1]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余延满.亲属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房产的赠与合同 篇3
2008年12月17日,黄琛南在家里吃完早餐后,像平时一样骑摩托车去上班。
20多分钟后,其父黄亚生的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的是儿子的号码。“喂,请问你是黄琛南的父亲吗?”手机里传来了一个陌生人焦急的声音。“你是?”黄亚生里一紧,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我是医院的一名医生,你儿子出了车祸,不省人事,现正在医院抢救。我们从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找到了他的身份证和手机,这才给您拨打的电话,你们快点来医院吧。”“好,我们马上就到。”黄亚生慌慌张张地对老伴郑梅喊道:“儿子出车祸了我们得马上赶到医院。”郑梅一听,慌了神,丢下手里的家务活,与黄亚生一起赶往医院。
当他们赶到医院时,还是迟了一步。黄琛南因伤势过重,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眼便魂归天国。黄亚生老泪纵横,郑梅则瘫倒在地。这时,黄琛南的妻子孙琼也从单位赶到了医院,她扶起婆婆,然后呆呆地站在走廊上……
悲痛过后,一家人慢慢地回过神来,他们从医生那里弄清了黄琛南出事的经过。原来雨天路滑加上黄琛南的车速过快,摩托车不慎翻下了路边的沟坎。更不幸的是,他失去控制后头部着地,重重地撞在了_一块岩石上,当即昏迷不醒,当他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时,因伤势过重,医生也无力回天。
儿子安葬后,黄亚生和郑梅开始担忧起往后的生活。原来,年近七旬的他们没有退休工资,一直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他们居住的那幢四层楼房也是由儿子出钱修建的,房产登记在儿子的名下如今儿子去世了,儿媳没准会改嫁,他们因此感到不踏实,不得不为以后的生活考虑。
在黄亚生的提议下一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他们居住的楼房成为了焦点。房屋归到公婆名下儿媳不同意;归到儿媳名下公婆又不赞成。商量来商量去,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双方皆大欢喜。
2008年12月23日,黄亚生、郑梅夫妇和孙琼经平等自愿协商,就黄琛南去世后的家庭财产分割达成了协议:一、双方现共同居住的四层房屋的产权归黄琛南的儿子黄明所有;二、黄亚生、郑梅、孙琼、黄明对该幢房屋均有居住权,其中一楼、四楼归黄亚生、郑梅夫妇使用,二楼、三楼归孙琼、黄明母子使用……
家庭风波不请自来,协议反倒变成诉讼的导火索
黄琛南去世不久,孙琼的父母和亲友们不停地劝她再找个伴侣。一开始,孙琼念及儿子还小,丈夫去世时间不长,一直拒绝。可后来她也招架不住众人的劝说,点头答应了。亲友们四处为她介绍对象,也时不时地有男子来孙琼家附近打听。
儿媳要改嫁,黄亚生夫妇也知道这事儿是拦不住的,司儿媳总是在眼皮子底下张罗着,他们看在眼里,心里难免有些难受。每当他们与儿媳碰面时,老俩口因心情不佳,总会给些脸色,日子久了他们与儿媳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
2009年6月28日,孙琼与郑梅在家门口擦肩而过,郑梅说:“你现在看到我连招呼都不打我儿子才死了几个月啊。再怎么着,我还是孩子的奶奶呢。”面对婆婆的责备,孙琼抱怨:“妈,咱们天天见面,您怎么变得那么生分了而且我正想着事,走神了。”“我看你是急着找个老公再嫁出去吧!”说到这,郑梅满肚子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孙琼没有理睬婆婆的情绪变化,上了楼后重重地把门关上了。
此后,黄亚生夫妇和孙琼的关系急剧恶化,争吵不断,虽住在同一幢房子里却形同路人。2010年4月,他们再次争哦黄亚生拨打了“110”。后来他们在警察的主持下达成了一份“补充协议”。按照“补充协议”的规定,房屋的所有权仍归黄明所有,房屋的一楼由黄亚生夫妇和孙琼共同出资进行隔断,各自使用一半。
10月的一天,黄亚生突然想起把房屋产权归到孙子名下的争情一直没有办理。为此,他来到房产管理局咨询该如何为孙子办理房产证。咨询完后,黄亚生火冒三丈。原来3个月前,孙琼背着他们偷偷地把房子转到了她的名下办理了以孙琼为所有权人的房产证。
“这怎么行。”黄亚生回去跟老伴一说,郑梅同样怒气冲天,他们要找孙琼问个清楚。“咚咚咚”,他们使劲地敲孙琼的房门。孙琼一开门,黄亚生夫妇便怒气冲冲地指责她,并责令她马上把房子过户给黄明。面对公婆的责问,孙琼说:“按照协议,房子是给黄明的,黄明又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监护人,他的房子自然由我来管理,我爱登记在谁的名下就登记在谁的名下。”黄亚生夫妇顿时无言以对。
孙琼的回答让他们感到不满,房子若变成孙琼的,那他们的居住权会随时打水漂,而且孙子长大后,也不一定能拥有房屋的所有权。该怎么办?黄亚生夫妇静下心来,思考对策。
到了这地步,他们想去法院起诉孙琼。可这诉讼请求该如何提呢?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要求执行协议,请求法院判令孙琼把房子过户到黄明的名下同时保证他们老两口对房屋享有部分居住权;第二种是请求撤销协议,那么房子便是黄琛南的遗只他们就能以继承人的身份参与继承分割。
遭遇法律瓶颈:没过户的房产到底归谁?
2011年春节后,黄亚生夫妇以一纸诉状,把儿媳孙琼和孙子黄明告上了法庭。他们诉称,当初双方签订的协议中,产权归黄明所有的约定是一种赠与,他们和孙琼都是赠与人。对房屋这样的不动产来说,只有办理过户手续,赠与才算完成,如果没有办理过户手续,赠与人可以随时撤销赠与。现在,该房屋还没有过户到黄明的名下他们作为赠与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同时请求对黄琛南的遗产即房屋进行分割。
孙琼表示,2008年12月达成的协议不是赠与合同,而是继承协议。那是她与黄亚生夫妇为分割黄琛南的遗产达成的协议,应当适用继承法的规定。分割遗产的协议合法有效的话,只存在完全履行的问题,不存在撤销赠与的问题。黄明年龄小,她是黄明的母亲,又是黄明的监护人,将房屋过户到她的名下是对未成年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方式。既然黄琛南的遗产已经分割完毕,继承协议也就履行完毕。
继承协议PK赠与合同,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冲突,法律又该如何抉择呢?2011年4月初,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纠纷案。
主审法官表示,本案的焦点在于那份协议的效力是适用继承法,还是适用合同法。2008年,黄亚生夫妇与孙琼签订的协议是为分割黄琛南的遗产、处理继承事宜签订的,本质上属于继承协议,但协议中关于房屋产权归黄明的内容,又具备赠与合同的性质。可以说,它既属于继承协议,又属于赠与合同。
从继承协议的角度讲,应当适用继承法的规定,该协议自签字时生效,应当得到完全的履行,孙琼应当把房屋过户到黄明名下;从赠与合同的角度讲,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在房屋过户到黄明名下前,赠与人享有任意的撤销权。适用继承法,房屋只能是黄明的,过户只是时间问题;适用合同法,房屋则由继承人重新继承。
面对法律冲突,主审法官采纳了“赠与合同”说。主审法官认为,协议中关于房屋产权归黄明的内容,应视为继承人就其所继承的房屋份额作出了赠与处允但因房屋一直没有过户到黄明名下赠与便没有完成,产权也没有因此转移。所以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现黄亚生夫妇撤销赠与,予以支持。本案所涉及的房屋系黄琛南与孙琼的夫妻共同财产,在黄琛南死后,孙琼享有一半的份额,另一半则为黄琛南的遗产。黄亚生、郑梅、孙琼、黄明是黄琛南的法定继承人,各自继承相应的遗产'黄亚生、郑梅继承的份额为遗产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房屋的四分之一。综合考虑房屋的居住现实、使用方便、各楼层的价值不同等状况,主审法官认为按照双方原有协议的约定,将房屋第四层全部及第一层的一半分割给黄亚生夫妇较为合理。
父母赠与子女房产合同 篇4
受赠人(乙方):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是乙方的_________________,为赠与房屋,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如下房屋赠与协议:
一、甲方(系关系)自愿将共有的坐落在_______________,产籍号:___________号,建筑面积:_________________平方米私有房屋无偿赠与给乙方。甲方保证赠与给乙方的是上述房屋的`全部所有权,并免遭任何第三人追索。
二、上述赠与房屋交接时间__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赠与房屋交接前的债权债务由甲方负责,赠与房屋交接后的债权债务由乙方负责。
三、乙方自愿接受上述房屋全部产权,并保证在房屋交接之日起______个月内办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办理上述房屋产权变更登记的税及相关费用由方负责。
四、本协议公证后生效,如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依法赔偿守约方因此造成的实际损失。
本协议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时,可以到________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到房产所在地法院起诉。
甲方(赠与人)签名:_____________
乙方(受赠人)签名: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
房产赠与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丙方:
丁方:
为赠与房屋,甲乙丙丁四方经协商一致,签订如下房屋赠与协议:
一、甲乙双方自愿将共有的坐落在,产籍号:号,建筑面积:平方米私有房屋的1/3产权无偿赠与给丙方。甲乙双方保证赠与给丙方的是上述房屋的所有权免遭任何第三人追索。
二、丙方自愿接受上述房屋1/3产权。甲乙双方保证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月内办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办理上述房屋产权变更登记的税及相关费用由甲乙双方负责。
三、甲乙双方赠与房产给丙方的条件为:丁方对丙方受赠的房产不能擅自占有和使用,并且承诺除为丙方的利益外,不得处理丙方的财产。
四、除非四方一致同意外,本协议任何一方不得变更或解除合同。
(一)甲方或一方任意变更或单方解除合同的,需按照房产的1/3产权的实际价值(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支付丙方。
(二)丁方如违反本协议第三条的约定,需向丙方支付人民币元。
五、本协议发生争议,甲乙丙丁四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时,可以到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六、本协议公证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为六份,甲乙丙丁各执一份,一份提交公证机关,一份提交房产登记机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签名:乙方签名:
身份证编号:身份证编号:
住址:住址: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日期:日期:
丙方签名:丁方:签名
身份证编号:身份证编号:
住址:住址: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婚前协议赠与房产约定是否有效 篇6
效条件? 导读:部分夫妻结婚前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如后离婚时婚前财产协议赠与房产约定是否有效,能否以结婚为生效条件?请看如下解释。
一、婚前财产协议中赠与房产约定是否有效?
婚前财产协议中赠与房产约定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秋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经过公证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涉及房产转让的婚前或婚内的财产约定,其法律性质应视为赠与协议。
虽然《合同法》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规定。但夫妻财产约定与夫妻离婚协议是根本不同性质,涉及的房产所有权转移条款为赠与性质,《婚姻法》虽未规定。夫妻财产约定涉及到不动产必须办理登记,否则对双方不具有约束力,但是,这类婚前或婚内财产页顶仍受《合同法》调整。
二、婚前财产协议能否以结婚为生效条件
婚前财产协议能否以结婚为生效条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只有在所附条件成立时才生效。目前,在一些打得城市已经有很懂以结婚为生效条件的婚前财产协议,特别是协议中赠与或给付条件是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这一情况下,只要约定不违法,法院一般都会认为约定有效。
房产的赠与合同 篇7
[案情]小李婚后不久即被公司派遣到外地办事处驻扎。因为两地分居,夫妻感情逐渐淡漠,妻子小曲在家有了婚外情,情人是她的同事。不久小曲生下一子取名叫福海。小李对妻子的婚外情一无所知,视福海为心肝宝贝。福海一周岁时,小曲和小李商议后,花60万元买了一套商品房,登记在了福海名下,作为生日礼物。不久,小曲的婚外情曝光,夫妻关系破裂。经亲子鉴定,小李与福海没有血缘关系。小李提出离婚,并要求撤销赠与,收回赠给福海的房产。但小曲认为,房子已经登记在孩子名下不能撤销。于是,小李以赠与存在误解起诉到法院。经法庭审理后,以重大误解判决撤销了赠与,此房产按小李和小曲的夫妻共同财产进行了分割。
[评析]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任意撤销赠与,这叫任意撤销权。但在本案中,小李赠与福海的房产已登记在福海的名下,财产的所有权已经转移,小李不能行使任意撤销权。但是,小李还有法定撤销权。法定撤销权就是法律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即使物权已经转移,赠与人仍然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其中一种情形就是因重大误解订立的赠与合同,当事人是有权撤销赠与的。本案中,李对福海的赠与应当可以理解为存在重大误解,所以,法院的判决是恰当的。
nlc202309011542
房产的赠与合同 篇8
被告大王与妻子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并达成离婚协议:12岁儿子的抚养权归女方,婚后购买的150平方米住房赠与儿子,并由被告协助儿子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但后来被告一直拒绝协助办理,儿子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
判决房屋归原告所有,被告应协助原告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争议焦点
被告能否依据该规定享有任意撤销权。律师分析
1、我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能撤销。该案的该案中,被告单方反悔不应享有任意撤销权。首先,原告母亲与被告离婚时约定将共有房屋赠与原告,系双方基于合意的共同处分行为。我国物权法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该案中,在原告母亲与被告没有其他约定的情况下,被告不能未经原告母亲同意单独撤销赠与。
2、被告和原告母亲对被告赠与房屋的行为系离婚时达成的关于财产处分的协议,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八条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不可擅自更改或撤销。
3、该案中,赠与条款依附于离婚协议而存在,离婚协议中的房屋赠与条款与整个离婚协议是一个整体。离婚协议的达成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等情形,协议效力就应认定为有效,赠与条款也不可单独撤销。
赠与合同的形式(范文) 篇9
口头形式是指赠与人与受赠人以直接对话的方式订立合同。口头形式优点是简便易行,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缺点是发生纠纷时难以取证。尤其是赠与合同具有无偿性特点,法律又允许一般赠与中赠与人在赠与财产转移前可撤销赠与,那么对赠与人就更难有约束力了,因此,口头形式多用于小金额赠与。
(二)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是指赠与人以书面文字表达赠与内容的方式订立的合同形式。书面形式具有证据法上的效力,而且还有实体法上的效力,因此,贵重物品或数额较大的赠与,最好采用书面形式。
(三)公证形式
公证形式是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以国家公证机关对合同内容加以审查公证所订立的一种合同形式。公证形式的赠与合同效力优于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只要赠与合同一经公证,就对赠与人产生法律上的强制赠与性,即合同公证后,如果赠与人反悔,不愿交付财产的,根据合同法188条规定,受赠人可依法要求赠与人交付。
(四)登记形式
约定赠与子女房屋的合同可否撤销 篇10
[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是羅文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将自己所有的房屋赠与儿子罗志浩的行为是否有效?首先,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赠与合同是一方的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合同即成立。但合同成立并不表明合同生效。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合同以交付赠与标的物为生效条件。其次,我国《合同法》第187条:“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的规定,本案中要使罗文赠与房屋的行为生效,须得在房屋产权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故本案中的赠与合同虽然成立但却未生效,罗文并没有丧失对其房屋的所有权。再次,《合同法》规定,除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外,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因此,本案罗文可以撤销对罗志浩的赠与,要求返还房屋。
点评律师:张立君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 篇11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只能由赠与人本人或者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行使。赠与人当然享有独立的撤销权,而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只有在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而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才可以行使撤销权。
2 撤销权行使的条件
(1)无因撤销的行使条件
第一,赠与合同是非经公证证明订立的;
第二,只能由赠与人本人行使撤销权;
第三,赠与不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或道德义务性质;
第四,只能在赠与财产交付之前行使撤销权。
(2)有因撤销的行使条件
第一,受赠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的;(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第二,应当在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第三,只能由赠与人本人行使撤销权。
(3)继承人或监护人撤销赠与的条件
第一,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3 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
中国合同法赠与合同释义 篇12
第一百八十五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合同概念的规定。
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愿意接受赠与的合同。我们可以从赠与合同的概念中看出如下内涵:
1.赠与是一种合意,是双方的法律行为。赠与合同虽为单务、无偿合同,也需有当事人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才能成立。如果一方有赠与意愿,而另一方无意接受该赠与的,赠与合同不能成立。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一方出于某种考虑而不愿接受对方赠与的情形,如遇此情况,赠与合同即不成立。
2.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赠与合同是以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给予受赠人为内容的合同,是赠与人转移财产所有权于受赠人的合同。这是赠与合同与借用合同的主要区别。
3.赠与合同为无偿合同。所谓“无偿合同”,是指仅由当事人一方为给付,另一方不必向对方偿付相应代价的合同。在赠与合同中,仅由赠与人无偿地将自己的财产给予受赠人,而受赠人取得赠与的财产,不需向赠与人偿付相应的代价。这是赠与合同与买卖等有偿合同的主要区别。
4.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所谓“单务合同”,是指仅由当事人一方负债务,另一方不负债务,或者虽负有债务,但无对价关系的合同。在一般情况下,赠与合同仅由赠与人负有将自己的财产给予受赠人的义务,而受赠人并不负有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赠与人负有将其财产给付受赠人的义务,受赠人按照合同约定负担某种义务,但受赠人所负担的义务并非赠与人所负义务的对价,其间的义务并不是相互对应的,因此赠与合同为单务合同。
5.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赠与合同是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与赠与合同自何时成立直接相关。赠与合同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成立要件,国外立法例上有不同规定,我国法学界也有不同认识。所谓“实践合同”,又称“要物合同”,是指除当事人间的意思表示一致以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它以当事人的合意和交付标的物为成立要件。所谓“诺成合同”,又称“非要物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即能成立的合同。它以当事人的合意为成立要件。
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将赠与合同作为实践合同;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则在其立法中将赠与合同规定为诺成合同。在我国法学界,有的学者主张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有的主张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
在合同法赠与合同一章的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对应当将赠与合同规定为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赠与合同自何时成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意见认为赠与应为实践合同,自标的物交付时成立。否则当事人之间达成赠与之合意,如果赠与方不履行赠与义务,即要受到强制执行,则对赠与人实在不公平。同时也会使赠与人在表达赠与意愿时心存顾虑,从而打消赠与的念头,这反而使受赠方减少了更多的受赠机会。有的意见认为赠与应为诺成合同,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合同即告成立。如果赠与人在未交付赠与物之前都可以不履行交付义务,赠与的意思表示对赠与人没有任何拘束力,则与诚实信用原则背道而驰。在受赠人基于对赠与人的信赖,为接受赠与物所做出的物质上、经济上的准备,也不能得到补偿,这对受赠人也是极不公平的。还有的意见认为,可以将口头的赠与合同规定为自财产交付时合同生效;同时将书面的赠与合同规定为合同订立后即生效,因为当事人既已订立书面合同,表明其意思表示已较慎重,当事人应当依约履行赠与义务。
合同法的规定表明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即成立,而无论其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订立的,也无论赠与的财产是否交付。同时考虑到赠与合同中,难免有赠与人因一时冲动而为之的情况,因此合同法还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的适用问题做了规定(详见后述)。
6.赠与合同为不要式合同。赠与合同是要式合同还是不要式合同,与赠与合同是否成立也有关联。所谓“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要求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的合同。所谓“不要式合同”,是指法律没有要求必须具备特定的形式的合同。不要式合同不排斥合同采用书面、公证等形式,只是合同的形式不影响合同的成立。依照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合同为不要式合同。赠与合同既可采用口头形式,又可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在合同订立后办理公证证明。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也无论是否经过公证,都不影响赠与合同的成立。
在赠与合同是否为不要式合同,是否必须经过公证证明的问题上,不同国家的规定有所不一。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要求赠与合同需经过公证程序方为有效。德国规定,为使以赠与的方式为给付的契约有效,其约定应有公证证书。欠缺前项规定的方式者,得以履行约定的给付,补充之。法国规定,一切生前赠与行为,应以通常契约的方式,在公证人前作成,并应将契约原本留存公证人处,否则赠与契约无效。意大利规定,赠与应当以公证的方式作出,否则无效。而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允许赠与采用书面或者非书面形式,也未要求赠与合同必须经过公证证明。
第一百八十六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的任意撤销及其限制的规定。
赠与的任意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不再为赠与行为。法律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源于赠与是无偿行为。既便赠与合同已经成立,也还可以允许赠与人因自身的某种事由撤销赠与,这也是赠与合同与其他有偿合同的显著区别。尤其是有的赠与合同的订立,是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欠于考虑,如果绝对不允许赠与人撤销,则对赠与人太过苛刻,也有失公允。
1.赠与的财产已转移其权利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如果赠与的财产一部分已交付并已转移其权利,任意撤销赠与仅限于未交付并未转移其权利的部分,以维护赠与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
2.赠与合同订立后经公证证明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换句话说,可以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限于未经公证的赠与合同。而赠与合同订立后,当事人交由公证部门公证,表明其赠与意愿的表达已十分慎重,因此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
3.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论当事人以何种形式订立,不论是否经过公证,也不间赠与的财产是否已转移其权利,赠与人均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主要是指为了救灾、扶贫、助学等目的或为了资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所为的赠与。此类赠与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由于当事人之间有着道义上的因素,如果允许赠与人任意撤销,则与道义不符。因此,此类的赠与也不得由赠与人任意撤销。
在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的规定:“赠与人在交付赠与财产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或者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对合同法草案作出的修改,主要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将“交付”改为“权利转移”。“交付”仅指实物的实际交付,并归受赠占有。当然,赠与物的所有权一般情况下是在赠与物交付时一并转移的,但也有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情况存在。而权利转移,则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赠与的财产尚未实际交付,但其所有权已移转于受赠人;第二种情况是,赠与的财产已为受赠人占有,但其所有权尚未转移。而“权利转移”较之“交付”的含盖性要宽,且更为确切,因此对草案作了这一修改。二是将“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改为“经过公证”。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也难免有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有欠考虑的情况,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能再说不慎重。为了平衡赠与合同双方的利益,作了上述修改。
第一百八十七条 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特殊的财产需要办理有关法律手续的规定。
法律对赠与财产需办理特别手续有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这主要是针对特殊的赠与物,如不动产而专门作出的规定。例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赠与房产的,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申请房产权属变更登记。至于登记与否对赠与合同成立有否影响,则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如果法律规定的登记程序只是“备案”性质,那么,虽未履行登记手续,赠与合同亦应成立;如果法律规定的进行登记是合同生效的要件,那么即使未经登记,也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只是合同不生效力;如果法律规定的登记是合同成立的必备条件,那么,如使合同成立则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否则合同不成立。
第一百八十八条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责任的规定。
将赠与的财产按照赠与合同约定交付受赠人并转移其所有权,是赠与人的义务。
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是否构成违约行为,并承担违约责任,应当依照赠与目的和赠与合同是否经过公证来区分。依照合同法的规定,一般的赠与合同,赠与人在转移赠与财产的权利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因而对这类赠与合同,赠与人不给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也就不能请求赠与人给付赠与的财产,赠与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因其不得任意撤销,在赠与人迟延履行或者不履行给付赠与财产的义务时,即为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受赠人可以请求赠与人给付赠与的财产,赠与人仍不为给付的,受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履行赠与义务。
人所共知,在抗洪救灾募捐活动中,社会各界认捐数亿元人民币的款物,其中有通过电话口头认捐的,更有以盖有公章的认捐书形式表示捐赠的。认捐后是否必须兑现,成为当时社会上议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一说捐赠属于赠与行为,而赠与合同的性质是实践性合同,只有捐赠方将钱物交付后,该合同才有法律意义。在款物交付之前,认捐方反悔的,最多面对道德谴责,而不承担法律责任。另一说认为,在公开场合认捐,对某些企业来说,是扩大其知名度的一种手段。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举牌子、打字幕之前,认捐单位与受赠单位多订有捐赠协议或由认捐单位出具认捐函,其意思表示不可谓不慎重。捐赠方认捐后不兑现,有的是有能力履行却故意拖延;有的是其经营状况本来就不好,还欠着很多债,为的是借此宣传自己。对订有捐赠协议、出具了认捐书或者向社会公示表示捐赠的,如果不实际捐赠,既是对社会公众的欺骗,从法律上讲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对此,法律上应明确规定捐赠方必须履行捐赠义务,拒不履行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其履行。
合同法关于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的规定,从法律上规范了这类捐赠行为。
由于赠与合同为单务合同,仅由赠与人单方承担义务,当赠与人不履行交付赠与财产的义务时,其责任也应当有所限制,而不象一般双务合同那样,在履行给付义务时还应当支付迟延利息或者赔偿其他损失。合同法规定的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即不包括迟延利息和其他损害赔偿,而仅限于赠与财产的本身。这一规定也与其他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相吻合。如德国规定,赠与人不负支付迟延利息的义务。我国台湾地区规定,赠与人不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时,受赠人得请求交付赠与物或其价金。但不得请求利息或者其他不履行之损害赔偿。
第一百八十九条 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赠与财产毁损灭失应承担的责任的规定。
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该条规定表明,在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赠与的财产失去功效或者不复存在,而致使履行不能时,赠与人可以免除交付赠与财产的义务,但应当承担给赠与人带来的其他损失的赔偿责任。
第一百九十条 赠与可以附义务。
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释义】本条是对附义务的赠与的规定。
(一)附义务的赠与的概念及其特征
附义务的赠与,也称附负担的赠与,是指以受赠人对赠与人或者第三人为一定给付为条件的赠与,也即使受赠人接受赠与后负担一定义务的赠与。附义务的赠与不同于一般的赠与,而属一种特殊的赠与。其特征在于:
1.一般的赠与,受赠人仅享有取得赠与财产的权利,不承担任何义务。而附义务的赠与,赠与人对其赠与附加一定的条件,使受赠人承担一定的义务。
2.附义务的赠与,其所附义务有一定限度,通常低于赠与财产的价值。
3.一般情况下,在赠与人履行了赠与义务后,才发生受赠人义务的履行问题,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也无不可。
4.赠与所附义务,可以约定向赠与人履行,也可以约定向第三人履行,还可以约定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履行。
5.履行赠与所负的义务,依照当事人的约定,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6.赠与所附义务,是赠与合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独立合同。
(二)附义务的赠与的效力
1.受赠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赠与人向受赠人给付赠与财产后,受赠人应依约履行其义务。受赠人不履行的,赠与人有权要求受赠人履行义务或者撤销赠与。赠与人撤销赠与的,受赠人应将取得的赠与财产返还赠与人。
对于受赠人应依约履行赠与所负义务,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均有规定。如德国规定,为有附负担的赠与的人,如已给付,得请求履行其负担。受赠人不履行负担者,以应将赠与物用于履行负担为限,赠与人得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依双方契约规定的解除权的要件,返还赠与物。再如我国台湾规定,赠与附有负担者,如赠与人已为给付,而受赠人不履行其负担时,赠与人得请求受赠人履行其负担,或撤销赠与。
2.受赠人仅在赠与财产的价值限度内有履行其义务的责任。赠与本为无偿合同,其目的在于使受赠人获益。所附义务如果超出赠与财产的价值,则使受赠人蒙受不利,也与赠与的本旨不相符合。因而如果赠与的财产不足以抵偿其所附义务的,受赠人仅就赠与财产的价值限度内,有履行其义务的责任。换句话说,如果赠与所附义务超过赠与财产的价值,受赠人对超过赠与财产价值部分的义务没有履行的责任。
对于受赠人履行义务的限度,德国、我国台湾也有所规定。德国规定,因权利的瑕疵或赠与物的瑕疵,致赠与的价值明显不足抵充因履行负担所需的费用者,在因瑕疵而生的不足额获得补偿前,受赠人得拒绝履行负担。受赠人不知有瑕疵而履行负担者,以受赠人因履行负担而支出的费用超过有瑕疵的赠与物的价值为限,受赠人得向赠与人请求偿还其费用。我国台湾规定,附有负担之赠与,其赠与不足偿其负担者,受赠人仅于赠与之价值限度内,有履行其负担之责任。
3.在附义务的赠与中,赠与的财产如有瑕疵,赠与人在赠与所附义务的限度内,应当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瑕疵担保责任(详见后述)。
第一百九十一条 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赠与人对赠与财产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
由于赠与合同为无偿合同,赠与是为了受赠人的利益而为的行为,因而赠与人对赠与财产的瑕疵担保责任,与有偿合同有所不同。该条的内涵有三个方面:
(一)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原则上不承担责任。
(二)在附义务的赠与中,赠与的财产如有瑕疵,赠与人需在受赠人所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就一般的赠与而言,赠与人原则上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对于附义务的赠与,受赠人虽受有利益,但又需履行约定的义务。如赠与的财产有瑕疵,必然导致受赠人所受利益有所减损,这便与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不相对应,使受赠人遭受损失。为保护受赠人的利益,并求公允,应由赠与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就受赠人履行的义务而言,有如买卖合同中买受人的地位,因此,赠与人应在受赠人所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同一的瑕疵担保责任。
(三)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并且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是有主观上的恶意,也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因赠与财产的瑕疵给受赠人造成其他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害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如果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但没有给受赠人造成损失,则不承担赔偿责任。赠与人保证赠与物无瑕疵,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也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对赠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所规定,但又有所差别。如日本规定,赠与人对赠与标的物或权利瑕疵或欠缺,不负责任。但赠与人知有瑕疵或欠缺而不告知受赠人者,不在此限。对附负担之赠与,赠与人于该负担限度内,负担出卖人相同之担保责任。德国规定,赠与人故意隐瞒权利瑕疵或者赠与物的瑕疵,对受赠人因瑕疵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我国台湾地区规定,赠与之物或权利如有瑕疵,赠与人不负担保责任。但赠与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或保证其无瑕疵者,对于受赠人因瑕疵所生之损害,负赔偿之义务。附有负担之赠与,其赠与之物或权利如有瑕疵,赠与人于受赠人负担之限度内,负与出卖人同一之担保责任。由此可见,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对赠与人故意不告知赠与物之瑕疵,给受赠人带来损害的,都规定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于赠与人保证无瑕疵,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台湾地区作了规定,日本和德国未作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间的规定。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在具备法律规定的情形时,撤销权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的法定撤销与任意撤销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撤销赠与须依法律规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备法定事由,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形式订立以至经过公证证明,不论赠与的财产是否已交付,也不论赠与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本是使受赠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有加害行为或者其他忘恩负义行为的,法律应赋予赠与人有撤销赠与的权利。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情形,均为受赠人的违法行为或者违反赠与合同约定的行为。赠与人依法撤销赠与的权利,是法律对赠与人加以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
依该条规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的三项法定情形有如下含义: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其要点,一是受赠人实施的是严重侵害行为,而不是轻微的、一般的侵害行为。二是受赠人侵害的是赠与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包括配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亲友则不在此列。
至于受赠人的侵害行为是否必须出于故意,是否须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则有所不同。如德国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亲近属有重大侵害行为或重大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最近亲属,有故意侵害之行为,依刑法有处罚之明文者;以及对于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者,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由此可见,对撤销赠与的法定事由,德国的撤销条件较为宽松,并未特别指出是故意行为,也没有强调达到犯罪的程度,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条件则较为严格,既明确为故意行为,又需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只要严重侵害了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不限于故意和犯罪行为。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其要点在于:一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二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能力,而不履行对赠与人的扶养义务。如果受赠人没有扶养能力或者丧失了扶养能力的,不产生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其要点在于:一是赠与合同约定了受赠人负有一定的义务。二是赠与人已将赠与的财产交付于受赠人。三是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受赠人应当依约定履行其所负义务。在赠与人向受赠人交付了赠与的财产后,受赠人如不依约履行其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为了尽早确定赠与关系的去留,撤销权人应当依法及时行使撤销权。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这一期间属于除斥期间,即法律对某种权利所预定的行使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撤销权人如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撤销权的,其撤销权即归于消灭。
第一百九十三条 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间的规定。
赠与的撤销权本应属于赠与人,但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赠与人死亡或使其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赠与人的撤销权事实上已无法行使。而由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才能实现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与意愿。同时,也只有在赠与人不能行使其撤销权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才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因而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撤销赠与必须基于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而致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这一法定情形。
对赠与人的继承人行使撤销权的事由,其他立法例的规定也有所不一。德国的规定是,赠与人的继承人仅在受赠人因故意和不法行为致赠与人死亡时,始有权撤销赠与。意大利的规定是,如果受赠人因故意杀害赠与人而被判刑或者故意阻止赠与人撤销赠与,则赠与人的继承人可以提起撤销赠与之诉。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是,受赠人因故意不法行为,致赠与人死亡或妨碍其为赠与之撤销者,赠与之继承人,得撤销其赠与。可以看出,德国在赠与人的继承人撤销赠与的情形中并无“受赠人妨碍、阻止赠与人撤销赠与”这一事由。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六个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四条 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可以向受赠人要求返还赠与的财产。
【释义】本条是对撤销权的行使效力的规定。
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应为形成权,一经撤销权人行使即发生效力,使赠与关系解除。在赠与的财产未交付时,赠与人可以拒绝赠与;在赠与的财产交付后撤销赠与的,赠与人或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可以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的财产。
第一百九十五条 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法定情形的规定。
这一规定表明,在赠与合同订立后或者赠与人已经部分履行赠与义务后,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赠与义务或者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但尚未履行的部分赠与义务。赠与人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应当符合本条规定的法定条件:一是经济状况显著恶化,是发生在赠与合同成立之后,而不是成立之前。如果自身的经济状况本已十分不好,仍向他人表示赠与意思,实际上其赠与的意思表示多无诚意,赠与合同也无履行基础。二是经济状况显著恶化,致使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济,或者使个人的家庭生活发生困难,不能维持自己的正常生计,不能履行扶养义务等。符合上述条件的,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方式订立,不论赠与的目的性质如何,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尚未履行的赠与义务。
与此相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在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某些企业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或以认捐书的形式认捐后,又以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为由,拒绝兑现认捐的款物。对此,有关企业是否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如果该企业在认捐之后其经济状况才发生显著恶化,并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否则应当继续履行其赠与义务。而对于那些本无经济能力捐赠,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纯粹为了商业目的宣传自身形象,认捐后又称企业经济状况不好不能履行赠与义务的,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适用“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规定,如果给受赠人造成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给受赠方造成的损失。
在起草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法定情形的条款时,曾就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是否可以请求受赠人适当返还赠与的财产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讨论。对此问题,在其他立法例上也不尽相同,如德国规定,赠与人因考虑其所负的其他义务,如不损害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法律规定负担的扶养义务,即无能力履行约定者,得拒绝履行以赠与方式给予的约定。还规定,以赠与人在履行赠与后不能维持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者对其亲属、配偶或前配偶不能履行法定扶养义务为限,赠与人得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可见德国既允许赠与人拒绝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又赋予赠与人在履行赠与义务后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的权利。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赠与人于赠与约定后,其经济状况显有变更,如因赠与致其生计有重大之影响或妨碍其扶养义务之履行者,得拒绝赠与之履行。可以看出其规定并无请求返还赠与物之内容。
【房产的赠与合同】推荐阅读:
附义务房产赠与合同05-15
关于房产赠与的法律法规08-23
房产赠与公证书08-03
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主要义务08-03
房屋赠与合同的效力介绍07-02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06-29
车辆赠与的通用版合同10-15
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完整版10-09
赠与合同样本06-26
共有房屋赠与合同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