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2024-09-28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精选12篇)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1

新中国成立后, 东北地区成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 钢铁、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军工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工业也集中布局在东北。以东北为龙头的老工业基地,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使我国在很短时间内拥有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庆精神和“鞍钢宪法”等更是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现, 出现了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相对衰退的现象, 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 大量职工下岗失业, 经济发展缓慢。

200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央11号文件) , 把东北地区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黑土地上的劳动者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新业绩, 东北地区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新时期, 东北人民的生活在振兴中得到了极大改善。2009年9月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33号文件) , 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 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所以, 在当前形势下, 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 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 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 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新阶段

东北地区拥有富饶美丽的黑土地实施振兴战略的这6年是东北地区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最多。2003年中央11号文件拉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幕, 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以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 东北三省经济总量达到28 196亿元, 与2003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 年均增长13.05%, 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也增长近一倍。2008年, 吉林省增速位列全国第二;辽宁省增速保持了不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速度, 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黑龙江省连续五年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 2008年全省GDP达到了8 310亿元, 人均达到2 1727元。实践证明, 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完全正确的。

中央之所以在2003年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 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 国有企业的比重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改革开放使它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振兴战略实施6年来, 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一些城市, 得到了国家优惠和中央财政的补贴, 东北失业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东北的所有制结构6年来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过去国有企业占的比重都在90%以上, 全国最高。现在东北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在蓬勃发展, 涌现出了一些有知名度的民营企业东北出现了一些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受到了影响, 主要表现为部分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价格下降、订单减少、货款回收困难、效益下滑等。2009年元旦以来, 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东北考察, 指导和推动振兴工作, 认为把东北地区培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全局意义。2009年9月9日国发[2009]33号正式发布执行, 这是继中发[2003]11号文件下发执行后, 出台的又一个指导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文件总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当前困难, 又着眼于长远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进一步充实了振兴战略的内涵, 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 并明确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 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个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体现了中央关于振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意志和决心, 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工作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因此, 东北地区又站在了全面振兴的新起点:东北振兴任重道远, 振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和社会制度的抗危机能力。国务院33号文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应对金融危机、克服当前困难, 着眼长远发展的高度, 从优化全国经济布局、调整经济结构的角度, 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做了全面部署, 核心内容是在坚持中央11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针对新的形势, 把应对金融危机与谋划全面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使东北不仅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 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能在一个新的产业起点和层面上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2008年11月以来, 我国推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 扩大投资保增长, 扩大消费保民生, 扩大就业保稳定, 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 计划两年增加投资4万亿元, 相当于2008年中国全年GDP的14%。由于消费仅仅代表当期需求, 投资不仅代表当期需求而且代表未来供给。投资需求除了少量部分转化为工资, 其余部分都是对生产资料的中间性需求, 投资最后的产出供应能力要靠最终消费需求来消化。如果投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 就很容易在短期造成经济过热, 在长期造成产能过剩。一方面, 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抑制经济过热, 防止出现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东北地区既经历过缺乏活力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也见证了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自由市场体制。由于外部失衡和流动性过多的根子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 宏观调控不能被“流动性”过多等表面现象所迷惑, 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和主要目标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和发展。所以, 东北地区应该实施旨在减少投资需求、增加消费需求, 减少外需 (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增加内需的“需求转移”政策。

目前, 在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 我国经济出现了明确的反弹趋势, 但东北地区投资率也在本已很高的水平上进一步升高, 内部平衡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 经济结构中的外部失衡加剧, 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过快, 而投资成本过低, 财税体制却不适应。这些对东北经济的长远发展到底会造成何种影响值得研究, 其基本理由在于东北地区的增量资本-产出率 (ICOR) 已经太高。尽管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 当前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明显的通胀, 没有出现“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供给“瓶颈”约束, 但是这个局面是在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不断出台与实施的情况下取得的, 并未带来预期的投资诱发关联产业投资扩张加速效应和由此创造的收入诱发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因此, 东北地区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在于结构失衡而非经济增长, 应当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 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东北地区聚集了众多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在技术储备、资金、资源等方面具备优势, 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传统产业予以升级改造, 加之国内市场本身的消化能力, 配合新兴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 对于东北地区的区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央政府将在提升和改造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方面给予支持, 包括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推动优势企业的成长, 推动形成高水平产业的集群;同时配合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包括加大对金融、产权交易、现代物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等作出具体的鼓励政策, 这对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起到促进作用。所以, 国务院33号文件提出东北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类型, 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 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

相对于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 积极培育新兴的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也被列入国务院33号之中。国务院号指出东北地区应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 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促进军民融合, 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 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 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 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 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国务院33号特别明确东北地区要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发展, 东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汽车制造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 汽车产业的振兴会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务院33号文件明确指出东北地区要努力促进汽车产业调整结构, 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点提出要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 加强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 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 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 提高加工度, 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过去, 但总的来看东北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南方沿海地区相对要小, 当前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显, 能够为全国经济企稳回升做出更大贡献。东北地区把应对危机作为一种机遇, 利用危机的压力推动自身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从主要靠出口拉动增长逐步转向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

第一,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从振兴农业做起。东北区地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国家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 对东北农业同样给与了高度重视。在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央11号文件当中, 也特别强调了要在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尽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讲的是工业, 但是要从振兴农业做起, 扩大农村市场是拉动内需的要求。因此, 国家免除农业税先是在东北地区开始试点的, 以后才推广到全国。

由于东北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大, 原来的基础就比较好, 东北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也比较高, 2008年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 785亿斤, 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7%, 东北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黑土地深翻需要大马力的拖拉机, 东北农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了很多机械化的农业合作社, 政府补助一部分, 鼓励农民购买大型的农机具, 保障了东北区地连续6年农业大丰收。特别是黑龙江省, 2008年粮食总产量高达到4 225万吨, 粮食商品率约为80%, 粮食商品量和商品率在全国名列榜首。新中国成立60年来, 黑龙江省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 161亿斤, 现成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北大仓”。

东北是全国重要的肉食品供应基地和奶制品供应基地, 2008年东北三省的肉类产量达到760万吨。2008年猪肉涨价的时候, 黑龙江省每天外调供应全国市场的生猪就有两万头, 对于稳定猪肉的价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正在加紧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鉴于东北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2009年中央1号文件特意提到要结合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 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建设, 国务院33号文件也对东北现代农业的建设有较大篇幅描述。全国10年内要增产1 000亿斤粮食, 黑龙江省要承担177亿斤, 国家为此投入达4 000亿元。尽管政府的投入会对农业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和保障作用, 但是也要推动民间资本发挥作用, 这对于农产品结构优化是有利的。

第二,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而不单纯是经济发展;要确保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确保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东北森林覆盖率比较高, 环境容量比较大, 但是即使这样, 在经济振兴的过程当中, 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也绝对不能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保护东北整体生态环境, 关键是要对林区经济实行转型, 使林区经济转到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 无论经济发展有多快都不意味着振兴是成功的。国务院33号文件专门提出, 要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森林积蓄量最多, 同时纬度最高, 国有林业最集中的林区。这片大森林保卫着东北大平原, 保护着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同时, 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功能也影响到整个东北、华北甚至东北亚。所以, 大小兴安岭地区的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做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林业问题, 而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要的事情, 必须提高到国家的层面来认识、研究和推进。现在要下决心停止对大小兴安岭林木的砍伐, 使林业工人尽可能多地变成栽树的人、护林的人。所以, 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工作的重点。国务院已明确:天保工程继续搞, 力争用60年左右时间使植被覆盖率达到1949年的水平。

第三, 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调机制。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传统的东北三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在内, 这三个省和一个自治区同处于一个经济发展区, 在传统的经济联系上就有很多相似之处, 面临着共同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由于三省一区的河流、铁路都是互通的, 电网也是同一个电网, 如内蒙古东部电网是属于东北电网而不属于内蒙古电网;松花江从吉林流到黑龙江省再注入黑龙江里面去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可能造成的水资源的污染, 需要两个省共同努力。实施“大东北”区域, 大连的港口、内蒙古的矿产、吉林的区位和优势产业、黑龙江的工业可以更加便捷和有效地互相利用。如果这个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内的发展规划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和协调, 就会导致条块分割, 产业结构趋同, 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也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因此, 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个省市都有相互协调、衔接好发展规划, 避免条块分割, 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的任务。所以, 国务院33号文件的第25条对此作了规定: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 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远东地区合作。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 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漫长的边界线, 经济的互补性也很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原苏联援助的156个重大项目中就有58个落户在东北地区。2007年3月, 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 两国元首就加强中俄地区合作达成了重要共识, 并且分别指定两国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毗邻地区的合作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和俄远东地区, 对加强合作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2009年9月23日, 胡锦涛主席在纽约参加G 20会议期间, 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 》。两国元首都对这个规划纲要的签订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这是一份内容充实、很有分量的文件, 是双边关系成熟稳健的重要标志。

《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 》是一个内容广泛, 而且项目众多, 双方推荐的工业合作项目达200多个, 项目之多也是过去相似文件当中所没有的。包括相邻地区海关的建设, 在两国相邻边界省、界河上, 修建桥梁、公路、铁路大桥, 如在黑龙江省的抚远建设中俄铁路大桥, 下一步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推动这个规划纲要的落实。另外, 在这个规划纲要当中确定了一些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合作的项目, 也提到了要借助经营手段来推进合作项目的实施, 包括研究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资金。

三、政策建议

时隔6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工作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东北人民正在向着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而奋力前行。目前东北振兴取得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的, 东北地区取得的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巩固。东北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 企业改革也还有不彻底、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 个别企业负担过重、冗员过多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 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解决东北地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需注入新的支持因素。

第一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构建具有活力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 带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既沿边又沿海、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较强的独特优势, 努力推进沿海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第二, 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行国有经济有退有进的战略性调整, 增强其影响力、控制力和效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谋求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旅游、软件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形成稳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协作, 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第三, 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决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保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坚持以人为本, 解决好重点民生问题, 让老工业基地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振兴的成果。

相对2003年发布的中央11号文件而言, 国务院33号文件解决东北地区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重点更加突出, 统筹大东北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注重民生的发展理念更加彰显, 促进东北经济振兴的政策更加倾斜,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政策支持下振兴脚步进一步加快。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不断开拓进取, 努力真抓实干, 确保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好东北地区的产业、资源、人才和政策优势, 加快沿海沿边开放步伐, 实现沿海沿边与腹地互动发展, 就一定能形成大东北一体化开发开放新格局, 推动东北经济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一定能再展雄风重铸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央11号文件) [Z].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33号文件) [Z].

[3]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7.

[4]张国宝.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情况的报告[Z].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6.

[5]冯舜华.东北经济区域合作的模式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6]张国红.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增长[J].商业研究, 2004 (24) .

[7]王立云.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前沿, 2004 (15) .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2

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7-12-12 17:28: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发挥区位优势广纳仁人志士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使宁江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去年中央还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这无疑是为东北、为宁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所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说

白了就是一句话,“推销东北”和“二次创业”的一个过程,我们宁江亦是如此,振兴宁江也要靠二次创业。当前,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制约着我们宁江的发展,但这些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当振兴宁江的基础被赋予新的机制以后,就会实现第二次创业,宁江的经济就会实现新的腾飞,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人。就是 “以人为本求发展”,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的指标,更要追求与人的自身质量相关的指标。在改革和经济转轨过程中,要让全区的人都过得去,都有衣穿,有饭吃,有活儿干;要一边谋求经济的发展,一边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要注重吸纳人才,人才是多方面的,在这一方面上我们区呈现出人才资源匮乏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缺少创造型的人才、企业家型的人才、高技术型的人才和国际型的人才。而人又是有思想,并且是靠思想所支配的,所以,思想又是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各个方面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我们全区的广大干部要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先进的政党都必须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更是如此。就我们宁江区的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又很多的优势。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有古老的岁貉人在这里建立夫余国。这可以说我们宁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又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我们地处三江交汇处,区内的交通十分便捷,有明沈、科铁、等国省干线公路贯通南北到达省会长春只需90分钟。这都为宁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有利的资源优势那?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充分挖掘我们有很好的土地资源、很好的矿产资源、很好的森林资源、很好的草地和水利资源,还有好的历史文化和像松原老醋等一些在省内甚至国内曾经享有声誉的品牌效应。首先,对于这些“优势”我们要合理 的利用、配置,并继续开发新的品牌,在树品牌的过程中政府要帮助、指导甚至要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企业树品牌。树的品牌要打得住压、过得了关、经的起推敲,不要光是牌子,不要一想就树、一树就响、响后就倒。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要注重文化和名人效应。这些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实践的证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桃花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原来只是一个不是很出名的岛子,现在却成了年接纳游客达37万人、创造经济利润达5800多万元的旅游胜地。为什么?原因就在一个人——金庸。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里面多次的提到“桃花岛”这个神秘的“武林圣地”,就此舟山市也就成了旅游胜地,并且给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舟山市的有关领导在总结经验是只说了一句话就是:“金庸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以后要发展金庸品牌,只要对我们舟山有利的事情我们就要做。”远的

不说,且说我们的近邻——前郭县。它之所以在几年内发展迅速除了是民族自治县以外,是不是也有名人效应和品牌效应在做崇?他们是依靠查干湖发展起来的壮大起来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铁岭等等。那么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项目“三江口”,三江口是一个在国内较少的一道自然风景,那里是嫩江、一松、二松的交汇处,我们可以在那里建一个旅游度假村,也可以找来咱们宁江的文化、艺术名人来做一下舆论么,这也许可以带动我们宁江经济的发展。再次,资源配置应该还包括人的结构优化和配置。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改革产权制度,要实行产权多元化;就是要卸包袱,即抓住国家分离企业办社会、开展社会保障试点的机遇,运用各种灵活方式处理不良债务;根据国家政策减免历史欠税,卸掉国有企业背负的沉重冗员和社会负担;转变职能,即在审批制度上进行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经济整体布局和限制类的项目需要有关单位

审批之外,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

二、营造法制氛围搞好服务务求高效资源占有量虽然很好,但是为什么近年来招商引资状况并不是十分的显著?这可能是我们在某些地方运作起来有漏洞,特别是部分地方由于招商引资思路错位,出现“四重四轻”现象,使一些外来投资者对巨大的市场“肥肉”望而却步。这与我们宁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宁江的各级政府渴望外商到来,近年来关于引进外资、保护外商的文件不断出台,很多政府领导更是历尽艰辛,求着外商来投资。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江的上上下下这么重视而取得的效果并不是让人乐观那?这可能就是重“经营环境”轻“法制环境”。在东北,一位投资者打了一个2万元纠纷的官司,打到最后,竟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之中寻突围 篇3

我国目前进入工业化中期,煤炭、森工、石油等资源型产业和以军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衰退现象日渐显现,黑龙江作为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他们面前。

突围之一:“包袱”如何变“财富”

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黑龙江省煤炭、森工、石油三大产业都已进入“中老年期”,资源衰竭,设备老化,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等衰退迹象十分明显。黑龙江还是个国防工业大省,多数军工企业建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进入和平建设年代以来军品生产任务锐减,未能及时调整转向,因此也被列入衰退之列。

这四个衰退产业的下岗职工数量较多,给当地社会就业造成很大压力。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总会计师张坡对记者说:“这些下岗职工曾经是企业的‘财富’,为共和国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了‘包袱’。我们应该把他们再变成‘财富’。”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燕说,日本对衰退产业富余人员安置的办法可以借鉴。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对九州地区煤炭矿井实施关闭,导致数十万工人失业。对此,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调整政策是,在该地区兴办工业开发区,对安置煤矿工人及子女就业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并根据用人比例给予差别优惠政策。这项措施很快使煤矿失业者实现再就业,并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顺利转移和再配置,使该地区很快由传统煤区转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刘景林对记者说,衰退产业工人一般都有专业技术,只要敢于出去闯荡,就会发现天地很宽广。伊春林业职工就■出了一条异地就业之路。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伊春涌现大量富余职工,同时边贸口岸绥芬河市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木材,却因缺少木材加工技术工人,就地加工数量仅占过境木材总量的10%。闻讯后的伊春富余职工陆续来到绥芬河市开创新天地,如今已达五千人左右。此外,一些职工还远赴俄罗斯境内从事木材采伐工作。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输出工人从事煤矿开采、石油勘探、木材加工等工作有很大潜力,我们可以考虑跨国调整人力资源的布局。

突围之二:何时动得“大手术”

许多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债务沉重等制约生产经营的难题,哪个问题严重得无法回避了,往往就全力解决哪个问题。这种吃“止痛药”的办法不解决根本问题,将导致衰退产业积重难返,所以必须下决心动“大手术”,割掉体制落后的“肿瘤”,从根本上增强衰退产业的“体质”。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焦方义教授分析说,衰退产业在体制改革上应该更大胆一些,思路也要创新。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军事工业机密的核心产品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如石油资源和军品,除此之外其他衰退产业中的主业企业都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至于衰退产业中的辅助企业和外围企业,国有资本可完全退出。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邹滨年认为,衰退产业可考虑实施大集团战略。组建大的集团可以实现煤、木、油等衰退产业的资产整合,并通过大集团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和跨国界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找到自己的分工角色和需求订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重新构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集约化的资源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张维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龙江四大国有重点煤矿近几年大打“价格战”,都遭受了损失,成立集团后,如果每吨煤涨价一元钱,7000万吨的年总产量就可以拿到7000万元的纯利润。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刘幸指出,针对衰退产业体制改革,政府应具体做三件事:一是鉴于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可成立专门的衰退产业统筹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协调衰退产业问题;二是设立衰退产业调整援助基金,主要用于衰退产业的贷款贴息及下岗职工安置,同时实施适度的减免税费制度;三是在衰退产业所在地区,加紧建立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发展与衰退产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设备市场,为衰退产业改制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突围之三:如何改变“一条道走到黑”

据记者调查,衰退产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原字号资源的开采和国家指定产品的生产,在其产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因而经常出现主业“感冒”全产业“发烧”的现象。任由衰退产业“一条道走到黑”必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因而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手段加速衰退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最终实现“主业衰退,副业和新产业崛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新增机床70%依赖进口,机电类产品40%以上依赖进口,新增大型电站设备近50%依赖进口,冶金工业的高级设备绝大部分需要进口。一些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在机械制造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谁在这一优势上发挥得好,谁就能从中抢占市场份额。

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东辉高兴地对记者说:“自20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煤大国都在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高效、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我们公司恰好具备生产这类产品的能力。煤炭产业是衰退了,但依托煤炭建立的大型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优势没有衰退,如今我们依靠和发挥这一优势,成为国内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采煤机制造企业。”

大海林林业管理局局长张德安接受采访前,正在忙于为林区的“雪乡”和“龙江第一漂”等景点和场所联系安装电话。他说:“树木不让砍了,我们就得在树木以外做文章。”为此,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非林、非木产业的发展。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模式,老工业基地

一、引言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在已经探明储量的160种矿藏中东北就有140余种, 而且大多数的矿藏居全国领先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而相对应的是, 资源的开采量也在逐年递增, 导致东北地区处于严峻的发展境地。 (1) 大部分矿藏地区的资源面临枯竭, 东北地区的大部分矿藏都以已经开采了几十年以上, 资源已经出现枯竭, 如辽宁的本溪、北票煤矿已经宣布破产。 (2) 环境污染严重, 环保局对东北地区的空气进行测试, 发现空气中含有多种有毒气体, 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因为开采过量, 导致地面沉陷面积增大, 而沉陷深度高达20m, 据统计, 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到954平方公里, 受到影响的居民有70多万人, 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改变观念, 采用最新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概述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是在20世纪60年代, 环境保护思想也是在这个年代兴起的。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先生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 而其代表理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Spaceship Economy) ”是最早描述循环经济的。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具体含义是指在人、自然和科学技术的系统中, 即是在人类进行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过程中, 将传统的主要依靠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出现和推广的前提条件是科学技术, 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 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 完善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来对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 而我国在2009年初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属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律。但是该法律,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进一步地完善。但是在制定过程中, 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让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地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业中突显出来。让东北政府在振兴老工业基地时, 有法可依,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实施绿色GDP核算制度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是以国民生产总值 (GDP) 作为经济发展指标, 然而GDP只注重经济生产总值以及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却忽略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由此, 导致大多数重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只关注经济的增长, 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而绿色GDP核算制度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 还将环境效益也计算在内, 并且以环境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国家还将绿色GDP核算制度纳入国家统计体系中, 并将其业绩作为干部的考核标准。

(三) 东北政府领导者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领导者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事业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只有提高东北各级政府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才能够加快实施振兴事业,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推进作用。政府可以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工作, 并建立完善的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 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抚顺市就采用循环经济来对本市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改革, 不仅让抚顺市走出了资源枯竭的困境, 而且还成为国家首批清洁生产示范城市。抚顺市在实施循环经济时, 根据自身的情况推出了“324”工程, 具体来讲, 就是建设三类循环经济企业、二个生态工业园区、四个资源循环型社会。抚顺市还选定了40家清洁文明生产企业, 10个“零排放”单位和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了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 建立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先生也表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进、研发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也可以转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产模式。但是就目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所拥有的常规技术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 因此, 要想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 就必须先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 开发出再资源化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共生链接技术、替代技术和系统优化技术。

抚顺矿业集团响应政府的发展循环经济号召, 开展“一矿四厂一气”项目, 根据循环经济理念, 将煤矿枯竭后的油母页岩富矿作为原料, 进行加工, 将页岩转变为热量资源, 为发电厂提供燃料。而发电厂又可以通过废渣利用, 来生产处高质量的矿渣水泥, 提高资源利用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提出来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循环经济出现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完善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实施绿色GDP核算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建立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实现振兴事业。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塞兹著, 刘贞晔, 李轶译.全球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戴永安, 陈才, 张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及趋势[J].未来与发展, 2010 (02) .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创新 篇5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形成是各种移入文化整合的结果.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文化精神曾对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文化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当倡导文化创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进行整合与重塑,包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先进文化、改变落后文化、塑造新型文化,等等.

作 者:郭远红 张志刚 GUO Yuan-hong ZH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郭远红,GUO Yuan-hong(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

张志刚,ZHANG Zhi-gang(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24(1) 分类号:F127.3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文化整合与重塑   文化创新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6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64-04

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我们发现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不同,投资效果不同构筑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客观上造成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落差,由此决定了各地区产业发展阶段的不一致性。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本身长期锁定在重工业的内循环与国有经济的封闭组合状态中不能自拔,而主导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表现自己的地位的方式是通过在自身得不到合理发展时对其他产业形成制约作用。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选择及其产业协同机理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建国后的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带有典型的资源型和重化工业特征的特点,市场化程度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该地区走的是一条重工业高速发展模式。其产业结构也以重化工业、基础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产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一二产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但仍然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企业性质和类型单一。形成了国有经济的绝对份额和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押重化工业的内循环性与国有经济的封闭性组合;重化工业的垂直分工与计划经济的条块管理相结合;重化工业的政府采购与政府对资源调节的支配作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有悖于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和高昂的体制运行成本。而且,由于这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运行机制的变迁又形成了不断强化的自我增强机制,最终锁定在一个无效的状态之中。

经济发达地区在新兴主导产业的拉动下,产业结构迅速升级。而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特色经济与主导产业的脱离。早在建国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工业就在纺织、食品等行业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依靠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倾斜率先发展起来。这种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时序,使本该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产业,拥挤在同一时期。纺织、食品等产业由于重工业的超前发展而没得到充分发育,产业结构演进失去了良性循环的轨迹。重工业超前发展模式虽然缩短了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但却破坏了产业演进的合理关联秩序,也给产业演进的时序带来了新的特征。那就是重工业超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十分落后,至今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最终造成了全局性的结构失衡。一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体系在国家的指导下,加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中,超前发展,脱离了地区产业结构的环节,没能成为带动老工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产业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各产业必然远离平衡。产业系统中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使产业系统的结构有序演变,趋向高级化。因此,发展主导产业对优化黑龙江省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以资源为依托。资源型工业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值的60%以上。多年的开发利用,使得资源优势逐渐递减,有些已面临枯竭。山林中盛产的野果、野菜和药材资源开采率低,大多数并没有变成商品。矿产资源中石墨、钾长石、玛瑙石、黄金、水晶、铜、铅、锌、云母、珍珠盐等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东北资源处在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而可耗尽资源亦只能在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减缓耗失速度。这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资源优势仍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另一方面,资源优势的迅速消失,低端产业逐渐丧失优势的同时,接续产业迟迟建立不起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产业地位位于全国产业链条的下游,下游产业必然不断为上游经济发达地区提供资源,并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和垃圾。如果我们看一看资源流动的实际方向,就会发现,黑龙江大多数的底墒状态资源流向了上游,更多的高墒状态资源流向了该地区。如果按照自然发展的轨迹,这一地区难以摆脱落后的漫长噩梦。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已表现出明显的“高附加值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并不能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改善。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选择路径

1.主导产业的理论概述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他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求均衡的发展战略。因此,政府有必要主动加大这种不均衡,对特定产业进行重点投资,从而对关联产业形成一种拉力,促进地区经济整体进步。关联产业的发展将使产业整体趋于均衡,然后在新的层次上确定新的主导产业,再进行重点投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新”及均衡的打破等观点来解释经济发展,为主导部门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是主导产业理论的奠基者,他在吸收艾伯特·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主导产业的作用。他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产业作用的产业部门,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带头作用。经济成长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主导产业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部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一个有序更替的过程。这实际说明了产业结构成长过程的现实表现就是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罗斯托反复强调的主导部门的发展在经济起飞阶段中对整个国民经济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因而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起飞,应采取部门不平衡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部门。这种主导产业部门不仅应有高增长率,而且要能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一旦它的先进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扩散到各个有关部门和地区,主导部门的使命就完成了。这时,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新的主导部门采用新的技术,再影响其他部门,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任何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不是孤立的。某个产业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其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更是主导产业作用和与之关联的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产业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一个产业系统在时间过程中不断演化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即主导产业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迁,这表现为引导一个产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由于某项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能源或新需求的产生,新的主导产业便有了产生的契机。新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还会表现为一个不断繁衍、分解和裂变的过程。其壮大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不断流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素凝结、积累和增加的过程。生命力旺盛的新兴产业吸纳和吞噬着要素,产生出巨大的效应,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产业系统具有转型作用。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决定的。要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性质,首先要率先建立主导产业,牵引落后产业拔出泥潭,在非平衡状态中实现整体提高。

2.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选择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是政府根据客观现实进行主观选择并有意识地加以推进的结果。这决定国家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主导作用通过自身高效率的增长和对国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体现出来,对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并不密切。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与产业发展,无论产前、向后关联产业,还是旁侧关联产业,如果没有主导产业的带动,这些产业也会按照其规律不断前进,但进步的速度会非常缓慢,而主导产业会起到加速器的作用。这是由于主导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因此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比如,早期英国支柱产业棉纺机的发展,就扩大了对牧羊业、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对铁的需求,推动了采矿、冶炼业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换实现了各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一系列的结构重组,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新的产业结构转换经过两个阶段完成:第一,聚集更多科学技术成果的新主导产业替代原来的主导产业,为新产业结构小形成奠定基础。高层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大优于日趋失去活力的主导产业的作用。第二,新的主导产业不断为传统产业提供新型原料、装备和技术。各产业适应新的主导产业不断改进,最后在技术层次上逐步一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的主导产业的横向关联效应使整个产业结构围绕它实现逐步优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上形成以粮仓、煤山、油库、林海、重机组成的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重工型特征。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该地区资源无偿调出,过度耗费,重要资源现已消耗殆尽,加之深度开发和加工利用不够,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高级化的新兴产业目前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不可持续战略实际上仍在以新的形式继续发展,表现为依靠大投入下的强化开采来维持经济总量的扩展。高成本的强化开采必定带动总体效益水平急剧下降,经济总量的扩张掩盖了即将到来的增长断代危机。如这种战略趋势不能得到根本扭转,即使2010年规划设想得以实现,经济总量实现扩张之日,亦可能是持续发展的临界点到来之时。同产业结构高位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近年来,在国家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在产业链条中处于起点低位,产业的前向连锁效应大而后向连锁效应小。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条件,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落后。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跨越发展的内在冲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跟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产业结构迅速升级,这为推动老工业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种类型,即发达地区为捍卫其领先地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地区为赶超先进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为此,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为重点,扩大软件、信息和服务业的比重,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这无疑对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更新改造现有企业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机遇。

1.东北地区落后的科技竞争力使主导产业面临转型的压力

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从改革开放前的领先地位逐渐落后。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缺乏创新,革新步伐缓慢,产业发展只满足于政府垂直分工,在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旧产业更新速度慢,新产业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与后发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硬约束机制,一直没有偏离这一路径发展演变,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在改革开放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就使产业结构一旦走入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落后地区,必须科学认识产业发展的规律,利用产业政策和政策手段,达到发展的目标。目前该地区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缺少科学依据,运动化、盲目化,很少针对产业进行分析。经济分析方法往往停留在量的方面,经济政策多与产业无关,与产业发展不可分离的科技的发展往往追求所谓的成果而与产业发展脱节。

2.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腾飞,主导产业尤其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国家实行的是先沿海后内陆的发展战略。几十年的政策抉择,使沿海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带动经济社会整体性快速进步。同东部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无论从产业的基础设施、企业转轨状况、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人口素质都远远低于东部。如果想快速赶上先进地区,按照常规的发展战略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东北地区在发展步伐上已经处于劣势。面对发展步伐更快的东部,东部地区主导产业只有以更大幅度的跨越才有赶上东部的可能,国家提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从资金政策上向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倾斜,这是产业发展难得的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完全可以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跨越式发展起来。

3.加入WTO使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贸易自由化,使以往靠关税壁垒保护的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开放战略,通过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快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落后地区大量引进技术的时期,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外国技术将进一步加强应用方面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方面出现了更多的限制性商业做法。今后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才能获得外国先进技术供应。并使某些长期以来靠仿制为主的产业部门面临严峻的挑战。东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研究与开发压力。

4.新的产业布局亟待形成

产业布局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地域分布中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静态角度看,是区域内已经形成的产业空间结构状态,是现实的;从动态角度看,又是各产业在现有结构形式下的重新分布,是运筹之中的东西。现实的产业结构是以往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产业布局规划的结果,又是今后重新规划产业结构的依据和出发点。研究东北地区产业布局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根据该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的基本要求,着眼社会经济合理和长远的繁荣发展。老工业基地首先用生产率上升、市场率扩大、就业增长率、产业波及率等量化指标确定战略产业。产业发展路线应该是: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到加工组装,结构有序地按照规划路径,达到发展目标。朝着自己消化低附加值产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目标迈进,赚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利益。

经济由产业组成,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过程,都必须通过主导产业来体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选择感应度或依赖度高,在较长时期内紧缺程度大和难以替代的、带动性强并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产业。目前,由于资源使然,发展同农业联系最紧密的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同等数量的投资更能解决劳动就业和拉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而老工业基地在重工业体系中,拉动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力量极其弱小,多是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结构的产品。东北地区缺乏资源型相比较优势的产品,必须去创造比较优势,脱离现实泛泛空谈经济发展,盲目构造产业升级类型,只会迷失正确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

四、东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主导产业的跨越是采用技术进步的超常规形式。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不是一般性的任何产业主体,而是特指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技术产业群的主导产业。其对策是:

1.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跃进战略的理念

第一,针对技术落后的产业群。东北地区主导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是居于落后地位的主导产业群,其前提是存在技术上的落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跨越和跃迁主要是落后产业的技术升级。第二,塑造开放的系统结构。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开放系统是为了能够从外部获得技术转移。开放系统不同于封闭孤立系统,原因在于,系统与外界技术的交换,会使系统进入高层次的相对有序状态。东北地区落后的技术产业系统只有不断从外界吸收技术流,才能产生技术的跨越。第三,激发“跃迁”冲动和技术吸纳力。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状态产业跃迁的浓烈愿望是主导产业技术跨越的内驱力,而且对技术的吸纳能力是技术跨越的假定因素。因为吸收是吸收现有知识从而产生创新的能力。体现为科技人才的素质和结构、科技技术、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第四,培育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能力。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能力是东北地区技术跨越成败的关键。因为主体先通过技术模仿、技术跟踪才能培养起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跨越的目的。东北地区实现主导产业的跨越,关键是产业主体的技术跨越能力。包括源头的科技资源、教育水平、经济实力、制度设置等。

2.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构造的良好奠基

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体系,综合势力明显增强。在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政策的落实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基础产业的长足发展,基本消除了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农业制度的创新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现出来,可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而较高的储蓄率为主导产业建设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来源。在21世纪,许多科学技术项目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生物技术领域已提前出现创新高潮,基因操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到了应用阶段。另外,新材料技术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科学技术为东北地区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资源,使尽快缩短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成为可能。

第三,经济体系的建立为东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动力。在我国,市场体系已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一系列有利于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的技术、人才、金融等体制环境已经成熟,为保证黑龙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

第四,自然资源优势是老工业基地优势形成的基础,在全国自然资源丰度排序中石油、森林、耕地、商品粮居于全国前列。基于资源优势基础上的以资源产业为主和相配套的重机械工业的产业优势,构成老工业基地优势主体,也应是支撑该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迄今为止,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仍然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3.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主导产业是根据对产业所处的战略地位进行分类时形成的概念。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同该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同的道路和形式。依赖该地区资源禀赋,有些资源匮乏和开拓市场需求的产品逐渐形成在该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是按照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渐进运行的,而是一种超常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跨越承认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的可超越性。必须认识到,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的主导产业不是骤然产生的,他总是在旧产业结构中就已萌芽。如纺织业,在自然经济中就已形成,只是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它才加速,最终取代农业而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东北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说明该地区主导产业的跨越条件已经具备。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跃迁必须经过两个阶段完成:第一,聚集更多科学技术成果的新主导产业替代原来的主导产业,为新产业结构的形成奠定基础。高层次产业结构对东北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大优于日趋失去活力的主导产业的作用。第二,新的主导产业不断为传统产业提供新型原料、装备和技术。各产业适应新的主导产业不断改进,最后在技术层次上逐步一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的主导产业的横向关联效应使东北地区整个产业结构围绕它实现逐步优化。

主导产业的现实选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实的主导产业是以往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产业布局规划的结果,又是今后重新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出发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的基本要求,着眼社会经济合理和长远的繁荣发展。首先用生产率上升、市场率扩大、就业增长率、产业波及率等量化指标确定主导产业。产业发展路线应该是: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到加工组装,结构有序地按照规划路径,达到发展目标。朝着消化低附加值产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目标迈进,争取未来赚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利益。

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先发展的产业是感应度或依赖度高,在较长时期内紧缺程度大和难以替代的、带动性强并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产业。目前,由于资源使然,发展同农业联系最紧密的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同等数量的投资更能解决劳动就业和拉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重工业体系中,拉动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力量极其弱小,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结构的产品强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资源型相比较优势的产品,创造比较优势,脱离现实泛泛空谈经济发展,盲目构造产业升级类型,这样只会使东北老工业地区迷失正确科学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确定带动型的主导。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措施,扶持诱导经济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带动新的部门之间的均衡,推动产业结构在合乎规律的转换中求得发展速度和效益,形成后发地区的赶超战略。

参考文献:

[1] 扬成军.资源缺乏环境恶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新华网,2004-09-23.

[2] 于刃刚,等.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辜胜阻.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 祖强,肖平.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J].唯实,2001,(7).

[5] David B.Audretsch,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Edward El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7

一、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 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就是逐步释放全民族活力的历程, 东南沿海地区的率先崛起是以大量的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支撑的。目前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应进一步破除旧体制的束缚, 创新出新的体制、新的机制, 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进步, 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但不能全面反映发展的所有内涵。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把经济增长本身当作最终的目的, 就会过于看重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就会确定不太符合实际的高指标, 甚至不顾实际情况地层层分解、级级加码。这是过去东北地区造成“项目怪圈”、部分产业盲目投资、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到重要位置。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必须对我国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予以足够重视。以纺织工业为例, 过去长时期以“上青天” (上海、青岛、天津) 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 这些地方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新兴纺织企业, 推动我国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导致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产业集聚, 即生产同类产品的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为这些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 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方式, 高密度集聚在同一区域, 从而显著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振兴东北, 发展现代装备工业是我们的一个优势。但是, 现代装备工业是对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很高要求的产业, 分工日益精细化, 使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依赖性大大增强。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内大而全、小而全, 企业间条块分割, 从形式上看似“企业集中”, 但并未形成“产业集聚”。我国装备工业大发展的条件正在成熟, 但老工业基地能否充分分享这种发展机遇, 是否会出现产业中心转移, 应当说存在着不确定性。要重视装备工业, 但又不能把“宝”押在装备工业上。发展何种新兴产业要交给市场来选择。所以, 关键是要培育市场, 让市场起作用。

三、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吉林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难度加大, 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保障水平比较低,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这些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 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就是要在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 更要重视发挥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切实改变把经济增长当作“硬任务”, 把社会发展当作“软指标”的做法, 把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给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放到重要位置。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进一步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改革。

四、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根本性问题。但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且增长缓慢, 特别是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差距。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 最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开发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民进城务工等方面, 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仍然存在。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必须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 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的思想。要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式, 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 把农村的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 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五、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 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特别是东北地区许多资源开发型城市日益突出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已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增长, 危及长期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要树立人与环境和谐的新发展观。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也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人为本, 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也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当代的经济增长不能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活动, 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 更要尊重自然规律。

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 发展三资企业,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没有中央政府大量资金支持的条件下, 振兴东北能否成功从根本上说就要看能否有效地引进外资。经济学家大多认为, 中央政府给东北重工业断奶是明智之举, 过去各种中央投资的做法对东北的重工业都行不通。振兴东北, 首先是大规模地引进外资。胡鞍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振兴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关键是开放, 开放战略是优先战略。”近几年, 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进出口总额只占全国的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全国7%左右。开放度不足, 从另一个方面则意味着可调动的潜力巨大。构筑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 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参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不仅可以改善资产质量, 接受国际产业转移, 拓宽市场, 而且可以带来技术、管理, 带来新的体制和机制。

我国的《中外合资法》已经作了修改, 但是还要给外资一定的信心,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能够使外资在我国的法律上享受国民待遇。其实, 外资现在并不大主张给什么优惠, 更关心的是能够在法律上讲清楚, 就是外资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律地位。法律和行政法规是不一样的, 外资看重的不是法规, 而是法律。所以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 使外资能够感觉到我们的法律及信用方面都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12) .

[2]陈共.财政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8

一、国外成功转型典型地区的经验

(一) 法国洛林地区传统产业成功转型

洛林地区曾经是法国工业的先驱。采矿业、冶金业和纺织业成为该地区的三大支柱。20世纪下半叶, 这个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挑战。一是资源的枯竭和能源革命的兴起使法国煤矿业逐年衰退, 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产业转型和工人转业过程。二是冶金业在20世纪中叶面对日本等国家钢铁业的兴起, 法国的冶金业失去了竞争优势, 也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通过几十年艰苦努力, 洛林地区老工业基地衰败形象已经不见了, 逐步在形成新的工业基地——汽车、机械、精密加工、物流、高新技术、教育、服务业等正在快速发展。

(二)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再现辉煌

德国鲁尔工业区乃至整个北威州地区是德国煤炭生产、煤化工、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部门的一个最集中的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 这一老工业基地曾经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的角色。20世纪50年代后期, 在战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北威州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传统产业受到严重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起, 发展一度放慢, 该州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也逐年下降。面对这些问题, 德国政府对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目前, 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在德国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总规模居各州之首, 占全德GDP产值22%左右。制造业、金融、保险、租赁、商贸等产值大体占全德同类产业的1/5强。二是仍具开发潜力, 已形成进一步开发的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市场环境。三是形成一大批有影响的企业群体。该州制造业企业数占全德的20.8%, 服务业企业数占全德的21.8%。四是环境治理卓有成效。在几十年的矿山回填、植被复耕和国土整治过程中, 以鲁尔矿区为代表的环境治理有了明显改观。不仅改建了众多的自然园林、博物馆、疗养胜地, 而且促进了该地区大量先进、新型环保技术的推广乃至大量出口。

上述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一是政府要做全面系统的战略性规划, 制定推动整个地区改造转型而目标明确的“适应性计划”, 并不断调整和完善。二是资金投入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市场三方的积极性。一般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等分担老工业区改造转型的基础投入资金, 其余的依靠市场运作筹集资。三是制定系统的、综合性并保持长期不变的政策措施, 为老工业区转型和改造创造良好的稳定的政策环境。四是老工业区的改造转型必须根据科技发展和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 用全新的思路整体考虑, 并制定十年、几十年的长期规划。

二、信息技术在法德两国传统产业调整中的利用

在传统产业调整和转型过程中, 总体战略和综合性措施是促进转型的关键, 但信息技术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转型过程中, 主要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 利用信息技术直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传统产业转型成功的工业区, 除已关闭的煤矿、铁矿等资源型产业外, 现在保留的和新发展的产业无不与信息技术的直接利用有关。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及汽车、钢铁、交通、能源、发电等行业的生产与制造, 都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信息技术还可以使传统产业再现辉煌。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的钢铁制造工厂是二战前后所建, 其设备系统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钢铁制造装备, 但该公司正是在工艺流程、过程控制、产品配方、信息采集、运行管理、市场销售、物流配送等多方面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后, 生产出在世界领先的高性能优质品牌产品。特别是高档汽车使用的钢材行销全球, 供不应求。使这些半个多世纪的老企业不但没被淘汰, 反而在全球市场中形成最强的竞争力。

(二) 直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

直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 也是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动力。在洛林地区提出产业转型从重工业向“微型”产业转变, 也就是向微电子、微细加工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方向发展。

在德国的北威州产业转型过程中, 把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该州结构调整的重点。经过数十年的努力, 该州已成为德国最大的信息、媒体基地。此外, 汽车、电子、计算机和新能源开发等一系列新兴产业, 在该州也获得快速发展, 成为支撑这一老工业地区产业转型的基本动力。

(三) 利用信息技术为工业区建立信息化环境

老工业区改造转型后, 要非常注重区内信息化环境建设, 为工业区的研发、生产、管理、贸易、信息流、资金流和现代物流等全方位创造现代化环境, 使老工业区在改造转型后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特别是更有利于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我国老工业基地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现状

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说, 我国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总体竞争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技术落后, 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高水平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例如我国每年工业设备投资上万亿元, 其中2/3依赖进口。如石化设备的80%, 轿车工业、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 集成电路设备的80%, 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都要从国外进口;再如, 我国现有大约320万台机床中, 高档数控机床只占1.2%, 而美国和日本数控机床占60%以上。我国数控机床市场需求很大, 但自给率却很低, 目前高档数控机床95%是从国外进口。主要原因除技术改造乏力、研发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企业机制不活、政策环境较差、社会负担过重等因素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 满足不了国内各行业对工业设备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特别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更大,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有的企业贪大求洋, 对风险认识不足, 盲目引进不适用的信息技术, 导致宝贵的资金打了水漂;有的企业缺乏信息共享的意识, 仍然热衷于搞小而全, 导致资源的浪费。如何加强合作, 整合资源,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课题。

四、以信息技术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建议

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从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制定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 创造相适应的政策法律环境, 才有利于我国在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 促进经济和社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从国外老工业地区的产业转型经验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来看,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战略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老工业基地的方案, 必须由国家制定总体战略和综合性政策措施, 同时也应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 加大力度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效果是综合性的, 它对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作用和效果是巨大的, 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企业中可以充分体现。但企业信息化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推进, 决不能一哄而起。同时也要不断地抓好示范和经验总结, 引导企业按照有明确目标和注重实用的方向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 重点抓好工业电子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工业电子发展水平决定于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自动生产线、工艺流程控制、汽车、飞机、船舶等已是高度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而且工业电子产业的发展也是信息产业极大的市场开拓。例如法国和德国都认为, 他们能渡过近两年全球信息产业调整和市场不景气的危机, 主要有两国的汽车电子作支撑。再如我国一汽集团2003年汽车产值已达1400亿元, 到2005年将达到4000亿元的规模。其中汽车电子产品大约占25%, 仅一汽集团就能带动大约1000亿元的汽车电子产品市场, 前景十分可观。因此, 必须重点抓好汽车电子、机床电子、交通电子、电力电子、航空电子、能源电子、船舶电子、机器人电子等工业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改造提升我国传统产业, 并扩大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空间。

(三) 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

通过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创新, 要以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为突破口, 重点在汽车、纺织、机械、机床等行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 形成信息技术、工业产品及系统装备相结合的应用环境, 推动软件、集成电路技术及产品与传统产业的衔接, 提升传统行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科学决策, 2002 (7) .

[2]孙家广.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思考[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 (10) .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9

关键词:封闭体系,对内对外开放,国际经济合作,战略定位

一、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问题分析

东北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密度是全国的2.2倍;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 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和众多的矿藏资源, 如“铁矿、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的储备量都位居各省前例, 而硼、菱美石、金刚石、玉矿等矿的存储量更遥居全国之首, 因击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天下粮仓”和“共和国装备部”。国家的大力培育也造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便利和优势地信的把持。建国后,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 58项被集中放置在东产, 1950年至1952年开工投产的17个项目中东北地区占居13个项目之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东北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涵盖工业40个大类, 200多个种类;有着相当多的较高水平和经验丰富的各方面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科研事业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东北有高等院校142所, 科研机构700多个。总之, 东北地区借助于国家集中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得了较高的发展, 然而这样的地区发展优势只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基于所有制的选择和迅速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现实国情人为设计的结果,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与成果。

建国初, 无论是基于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原因, 还是基于迅速实现国富民强的效益取向, 我国对经济资源的所有制选择只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然而经济所有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 “所有制效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所有制效率发生了变化时, 如果人为阻止资源流向的变化, 或者说阻止所有制转换, 出现了所有制的垄断, 那么必然带来效率的损失, 要获得最大的效率, 必须依所有制效率不断地对其进行选择与再选择, 在所有制动态均衡中使各种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在存在稀缺的情况下, 竞争决定着比较有效率的制度, 政策或个人行为会存在, 而无效率的制度、政策或个人则归于消灭”。所以, 当计划经济体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

如何改, 改什么, 改革的目的又是什么?即改革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促进所有制效率的提高, 最终使社会的各种资源配置在所有制动态均衡发展中趋于优化。因而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打破人为垄断, 建立开放的经济体系。相对于改开放成就巨大的其它经济发展区而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间最长、实行计划经济最彻底的地区, 也是在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最迟退出计划经济模型, 因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最深者, 其改革开放的步伐因各种长期积沉因素的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地区, 造成了在所有制转换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弊端与落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初步显露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就国外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来看, 工业基地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 出现相对的衰退, 是一种普遍现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某些发展阶段出现过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的问题, 如德国的匹兹堡工业区、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等, 都曾由工业增长高峰滞陷于低谷, 出现过经济衰退。这是由产业结构转化所决定的, 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客观必然性。为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性和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 重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解决东北地区长期形成的各种历史性的包袱, 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始转变长期徘徊停滞的局面,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日益落后的现状。

对于东北落后的成因分析及“振兴”东北的解决对策, 理论界与实务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提出了许多的观点, 如观念滞后说、体制说、结构说、设备说、生产技术落后说、市场机制不完善说、地方立法不完善说、成本补偿说、国有企业比重庞大说、环境发展说、政策倾斜说、制度说、历史包袱说等等。应该说, 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观测点揭示了东北发展滞后、工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与问题所在, 是国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在改革中共同加以改革的具体问题。然而笔者认为, 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比较长期的系统工程, 对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应当首先从总体上进行系统设计, 找到系统中的核心点与关键点, 才能够使系统自由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根本问题在于整个东北地区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又是以加强与扩大对外开放为核心的各项有效机制的确立与实现, 所以解决对外开放问题才是彻底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症结所在。通过扩大对外开放, 形成东北地区与国内、国际其他区域在体制、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经验、政府宏观管理等各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打破原有垄断性与管制型格局, 诱发竞争, 使竞争产生有效率的制度、政策与个人行为, 清除阻碍市场发育的瓶颈与各种熵流, 最终形成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决定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体制, 只有这样, 才能变被动改革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改革, 即竞争诱发下的自主创新, 主动谋求发展。在上述寻找东北地区落后原因的各种观点中, 笔者把加强扩大对外开放, 进而培育竞争环境作为一个首要的关键因素来孝虑。许多方法多是被动改革、政府微观设计与管制、就改革而改革,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与管制。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选择

与中国沿海地区与国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 东北三省的经济展总体上处于高度的“内陆型封闭状态”和“经济边缘化状态”, 区域经济呈现活力丧失和萎缩落后的状态, 出现了产业结构效绩低下, 域外资金与技术吸引能力差, 企业重亏损且资金重组与变现缺乏路径依赖, 人才大量流失, 失业人口增加, 社会保障能力低下, 甚至出现了社会的不稳定。这些问题的解决集中在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 即必须要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才能解决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各种问题, 而对于开放性经济体系的建立, 更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社会环境或者说市场化环境的转变与营造, 即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向市场配置方式为主的转变, 最终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必须通过制度与体制上的大力改革, 促使封闭的体系开放以及加强国内、国际化市场开, 外在地驱动东北地区的改革深度。

(一) 进一步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

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观念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最深, 如国有企业根基不能动摇, 所有制改革要层层审查, 行政管制与信息非公开化严重, 政府中部分官员权力本位意识严重等等。观念指导行为, 因此, 加快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深层次意识形态问题, 从政府到企业到居民都应该快速转变思想观念, 冲破旧有意识形态的缠粘, 以经济效益和人的发展为先, 拓展改革的深度与广度, 不断地创建符合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与新机制。

(二) 重新进行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光应把扩对内对外开放, 拓展经济发展活力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具体体现为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比重小、发展延迟、开放程度低、经济外向度比例小, 因而外资企业数量少, 利用外资规模小, 此外企业经营管理落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健全、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市场化程度低的解决除了人们应当在思想观念上, 政府职能上开放改革外, 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找”市场, 在市场的环境中促进改革与发展。就东北地区的地缘和资源条件看, 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加强对俄技术合作为重点, 全面推进对外、对内开放的战略升级。

(三)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积极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开放性经济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政策环境改善, 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任务是要努力去营建一个培育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如产业、金融财税等方面政策环境;法制、效率等方面竞争环境;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劳务等方面的生产要素环境;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这些环境要素的具备与提升在现代市场投资与竞争中往往成为区域增强投资吸引力、扩大资本集中、开拓市场的前提条件, 因此, 政府应把改善投资环境放在对外开放建立开放性经济模型中的最为积极的要素来对待, 而这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转换, 政府角色在开放环境的重新定位。政府应以建立绩效型政府、回应型政府、多中心政府、市场化政府与责任政府为目标, 坚持改革与创新, 努力营造新的投资环境。

(四) 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

东北市场长期以来发育不完善主要在于行政管制与行政垄断造成了对于市场的进入壁垒过高和退出障碍过大, 进而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东北地区的经济盘活, 必须强调开放, 其市场经济的完善应通过打破行政管制与行政垄断, 加强竞争突破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例如引进战略投资者, 实行开放式招商引资, 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及以国有经济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 通过买主之间的市场竞争尽可能地实现国有产权收益的最大化;鼓励民营经济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加快发展, 减少对民营资本的歧视性阻碍, 创新促进优劣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等, 总之东北地区扩大对内开放应首先解决阻碍市场发展的各种制度瓶颈, 以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和成长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促进竞争,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 积极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既沿海又沿江、延边, 可依据与借助的周边国家与资源比较多, 如日本、韩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和朝鲜都与东北三省是最为便利的近邻。尽管东北地区周边之间相互存在国际经济摩擦等国际冲突, 但合作却是各国的共识,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总的发展态势。如果东北三省实现全方位的准入状态, 依据地缘的区位优势, 在利益双赢的趋动下, 东北地区便极有可能在东北亚国际合作体系当中成为一个焦点。因此东北地区应抓住改革与开放的大好时机, 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努力地在周边地区形成信息、物流与融资的集结, 促建与发展多元化对外贸易格局。另外东北地区对内开放还应当注意三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 国际国内的许多地区都在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形成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 如欧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等, 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跨省间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 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流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极易造成恶性竞争, 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应该将构建东北三省区域一体化作为目标, 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 应加强整体规划, 统筹与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保护等, 建立优势互补、协调一致、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区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形成振兴东北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振坤.东北工业基地的优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党干部学刊, 2003, (12) .

[2]王淑波.浅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哈尔滨学报, 2005, (5) .

[3]金强一.振兴东北老一业基地与对外开放度[J].延边大学觉察报, 2005, (3) .

[4]赵子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地方政府职能转换[J].决策咨询通讯, 2005, (2) .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10

东北振兴,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毫无疑义。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 东北新工业化之路如何走?以东北现有的市场生态、体制瓶颈、工业经济现状, 即使发展资金不成问题, 东北要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 都不会那么简单。东北要振兴, 首先要改制。与华东、华南沿海城市群比, 东三省的落后, 最根本的还不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 而是体制的落后, 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 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实在太小。东北能否振兴, 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振兴东北必须体制、机制创新在先。东北改革的落脚点, 要放在新体制、新机制上, 要着力破除阻挡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障碍,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通过建立起新体制、新机制, 把过去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工业基地, 转换为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工业基地, 最终达到快速、有效、稳定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 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 任务也更为艰巨、更为紧迫。而如何准确把握和自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不断探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老工业基地的改革, 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意义尤为重大。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那么如何用新路子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什么举措来振兴经济呢?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 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 工作要有新举措。具体要做到:

(1) 要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东北地区具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科学教育等基础条件, 不应将振兴东北经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政策上。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 而是体制、机制与人的思想观念问题, 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竞争本领的问题, 是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的问题。

(2) 要发挥固有的优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看到:东北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东北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 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看,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工业, 而在于优化重工业的产品结构, 在于增强重工业的竞争力;东北地区另一个产业优势是农业资源条件好。东北轻工业的发展应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重要产业。这样既可以供应国内市场, 又可以扩大对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出口,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 要调整所有制结构, 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首先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发展民营经济, 既要靠经济主体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 同时需要政府提供宽松而又规范并且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同时, 要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出发点是有利于救活企业。但改制的办法、过程和结果都应当依法、公正和透明。另外, 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补充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养老和失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的重点。

东北作为中国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东北工业的战略性地位和综合实力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的发展, 更多地应该依靠自己来解决, 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这也是东北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 如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之处。为推进东北工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当前应该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1)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是使传统制造业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改造, 要以机床、石化、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突破口, 重点推广数字化建设、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 提高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快东北的区域合作。东北三省各自的产业结构, 既存在一定的差别, 也存在着相似之处, 如三省各自都有汽车工业、钢铁工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 辽宁、抚顺和大连都有石化工业, 相似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造成未来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 由此将降低企业的效率。今后东北的区域经济合作, 应以产业链为纽带, 以企业为主体, 以重点城市为依托, 逐步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重大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 以大庆、吉林、沈阳、抚顺、锦州、大连等部分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企业集团, 以长春、吉林、四平、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大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进而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3) 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中, 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较多。目前, 有的产业如森工、煤炭、有色金属等正处于衰退状态, 产业接续问题比较突出。如下岗职工较多, 再就业压力大, 矿区沉陷, 生态恶化, 搬迁、治理、复垦任务艰巨,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四矿”问题 (矿山、矿城、矿业、矿工) 已经像“三农”问题一样, 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特殊难题。东北资源枯竭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 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城市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办法:如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把煤化工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森林资源型城市应把木材深加工、林木资源深加工作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当前, 限制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缺乏发展资金。因此, 无论这些城市的产业如何选择, 国家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特别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 在规划国家产业布局时对重大项目的安排, 如条件允许, 应首先考虑布局在资源型城市, 支持该类地区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重构工业骨架, 完成产业调整转型的任务。

(4) 加大对机械、医药、食品等低能耗产业的支持力度。东北发展机械、农产品加工、医药工业, 不但具有人才、技术、产业和资源基础, 还因为它们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 符合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北的机械工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 虽然几年来机械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但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床、电站设备等产业的产品, 在全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重大装备需求的不断增加, 东北的机械工业前景光明。

东北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 特别是大豆、玉米资源丰富, 大豆、玉米深加工具有产业链长、增加值高的特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前途远大。目前, 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级政府应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为此应适当集中力量,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逐步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东北地区丰富的北药资源,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特别是以北药资源为主的保健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 北药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处在空白状态, 应抓住这一机遇,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提取技术, 高起点、规模化地发展以北药为中心的现代中药和保健产业, 使现代中药和保健品产业成为东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5) 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继续采取重点突击、总量控制的战略。东北地区能源、原材料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东北资源的枯竭, 形成了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矛盾。目前东北发展能耗较高的产业, 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产业是国家产业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后仍将是东北工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因此, 如何妥善处理好高耗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应采取重点突出、总量控制的战略。

所谓重点突出, 就是在对高耗能产业的资源基础、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若干个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如鞍山的钢铁工业, 大连、大庆的石化工业,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煤化工产业, 加以重点支持, 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和对东北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行业, 应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 促使它们尽快淘汰。

所谓总量控制, 就是对重点支持的高耗能产业, 也应根据环保要求, 对产业的总体规模加以控制, 否则, 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在环渤海地区发展石化工业, 应从分考虑到渤海水体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防止重大污染事故发生。

(6)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 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7) 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的战略。推进工业化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 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过程。一般来讲, 轻工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轻工业产品生产过程已成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展这些产业, 对就业的拉动不大。因此, 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方面要注意生产过程的技术先进性, 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使东北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多方面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尤其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对外开放形势,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东北老工业基地搞好了, 也可以为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积累经验, 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清泰, 刘世锦等.振兴东北新思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洛林, 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陈祥林, 刘锡军等.黑龙江资源密集型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区域功能与外部协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4]陆大道, 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6.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并明确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尽快启动一批可以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扩大消费,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积极促进东北经济平稳运行。

《若干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新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扩大振兴成果、破解制约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件。

一、深刻认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新形势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3—2013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经济总量由2003年不足1.3万亿元增至2014年的5.7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不到2000美元增至2014年8000美元以上。二是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等在东北地区先行先试,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三是产业竞争优势逐渐显现,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民生明显改善,2003年以来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五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林业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其他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取得积极进展。实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是正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际上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和瓶颈。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明显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新兴产业发展很慢,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困难挑战增多、任务艰巨繁重。

二、准确把握推进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要求新目标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若干意见》,要求像抓“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一样,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若干意见》要求,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与“三大战略”互动衔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四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二阶段,再用十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三、认真落实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任务

推进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紧紧围绕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发展改革难题,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努力实现体制再造、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成果共享。

(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着力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东北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支持民營经济做大做强。促进民营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使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发展、增强活力的重要力量。四是推进厂办大集体、林区、垦区等专项领域改革。五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投资贸易和人文合作,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六是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东北地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燃气轮机、先进发动机、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实施老工业基地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率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

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条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二是促进科教机构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鼓励东北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发展,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科研机构、高校与地方合作模式。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强化对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励。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加大民生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领域。二是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三是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市政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力度,改善薄弱环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能力。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12

目前, 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 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 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 而我国2012年为44.6%,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为40.5%。服务业吸收就业人口的比重, 发达国家为60-78%, 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62%,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 黑龙江省为36.6%。因此, 黑龙江省乃至中国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比, 服务业无论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还是对就业的增长, 其促进作用都是不够的, 它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在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 尤其要发展服务业。本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三省服务业发展的比较, 提出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 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它与第二产业一起, 强有力的推动了三省GDP的增长, 改善了三省经济中的产业结构。黑龙江省服务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 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 540.31亿元, 是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1036.6亿元的5.5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 从2000年至2012年由32.9%上升到40.5%。吉林省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4 150.36亿元, 占其GDP的34.8%, 而辽宁省自2001年起, 服务业增加值就已超过2 000亿元, 占GDP的比重也上升至40%以上, 大大超过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比重, 是三省中发展最快的省份, 但是从2005年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2012年黑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0.5%, 高于辽宁省的38.1%吉林省的34.8%,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4.6%。 (见表1)

资料来源:《2007—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 东北三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

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服务业在总体发展情况良好的同时,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发展状况较好, 其增长率及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传统服务行业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则一直保持对GDP增长的重要作用;从增加值、增长率、占GDP的比重这些指标来看, 都远远高于服务业中的其它行业;金融保险业产出稳步增加, 房地产业走势逐年加快, 体现了投资和销售两旺的势头。 (见表2)

但是从表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 (如金融、保险、教育) , 而传统行业比重偏高。根据2012年黑龙江服务贸易各行业增长率数据, 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较大比重, 但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也处在迅速崛起的步伐中, 2012年增长率已达到38.3%。虽然黑龙江与吉林、辽宁的服务业发展状况有所差异, 但各类数据均显示黑龙江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部分行业增长率已明显赶超吉林和辽宁两省。

注:增长率及GDP增长速度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二、东北三省服务业经济效率的比较

(一) 就业增长的比较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社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果表现为第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 因此, 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从东北三省服务业的就业情况来看,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96年年底的466.5万人增至2010年的631.2万人, 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由29.8%上升为36.2%;吉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96年年底的368.4万人增至2010年年底的457.5万人, 就业比重由29.8%上升为36.6%。2010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238万人, 就业比重为42.5%。尤其是近年来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不断增加, 2008至2010年连续三年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分别为4.65%、2%和12.2%。但自1996年以来,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只上升了6.4个百分点, 增速相对较为缓慢。 (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为了衡量区域内某一产业对该地区经济的贡献, 我们把该产业所能解决的就业人数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效率是不够的。

(二) 产出效率的比较

笔者通过分三省服务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来比较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服务业的产出效率。以单位劳动力产出作为衡量劳动力要素产出效率的指标, 该指标表明某一区域服务业的一单位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 说明该区域在服务业上的劳动生产率。计算结果显示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分属不同的档次, 2010年单位劳动力产出排序依次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其中辽宁省2010年单位劳动力产于高出黑龙江省10799.8元/人, 吉林省高出黑龙江6819.4元/人。因此, 黑龙江服务业单位劳动力产出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未来需进一步提高。 (见表4)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三) 旅游业发展的比较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部门, 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东北三省支柱产业之一。以黑龙江省旅游业为例, 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业总收入为1300.3亿元, 占全省GDP的9.5%, 创造旅游业外汇收入8.35亿美元。同时, 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业已经形成规模, 在保持原有的冰雪旅游业良好发展的同时, 注重开拓黑龙江省的森林旅游资源, 边境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成功的举办了“哈尔滨冰雪节, 五大连池饮水节, 镜泊湖金秋节, 扎龙观鹤节, 佳木斯三江旅游节, 伊春森林节”等旅游活动。

黑龙江省旅游业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1.89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8.35亿美元, 增幅为341.8%;吉林省旅游业外汇收入由2000年的0.58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95亿美元, 增幅为753.4%;辽宁省旅游业外汇收入由2000年的3.83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2.64亿美元, 增幅为752.2%。虽然黑龙江省旅游业增长幅度高于吉林省, 但是辽宁省旅游业不论在外汇总收入还是占全国的比重上, 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见表5)

资料来源:根据《2007—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三、东北三省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分析竞争力, 我们采用经常被人们提到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标” (皮尔逊, 1976) , 一般简称RCA指标, 指某一地区某产业增加值 (某要素) 占该地区GDP (相关要素) 的份额与全国该产业增加值 (某要素) 占全国GDP (相关要素) 的份额的比例。如果RCAij>1则说明i地区j产业 (某要素) 具有比较优势, 具有竞争力;如果RCAij<1则说明i地区j产业 (某要素) 没有比较优势, 竞争力较弱。

根据比较优势指数法, 我们计算出2001年至2012年东北三省服务业的RCA指数 (见表6) , 从表六中我们可以看出, 从2001年到2012年黑龙江省服务业的RCA指数均未达到1, 这说明黑龙江省的服务业并不具有竞争力。

资料来源:根据《2007—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在服务业内部 (见表7) , 2010年至2012年, 黑龙江连续三年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RCA指数大于1, 具有竞争力;而其它行业如金融业的RCA指数则小于1, 说明不具有竞争力, 没有比较优势, 但RCA指数的连年增加也说明黑龙江的金融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同辽宁, 吉林两省相比, 黑龙江省的住宿和餐饮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但比较服务业各行业, 辽宁具有普遍优势, 黑龙江和吉林各有优势, 但二者实力相当, 竞争力差距不大。

资料来源:根据《2012—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 黑龙江省金融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而作为传统服务业典型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结构在不断升级, 正逐步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而住宿和餐饮业持续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并且优势仍旧在不断的提高, 说明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根据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的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为, 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产业结构从农业转向制造业, 以后再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以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主导力量, 必须在工业化有相当高程度的发展之后才会出现, 即人均GDP达到6000-8000美元之后。因此, 黑龙江省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比较优势不明显, 是同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其次, 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很小。虽然近几年来现代服务业在我省发展较快, 例如, 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社区服务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社区功能不断完善。但是, 其总体规模明显偏小, 无法同发达省市相比, 也无法同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就是在东北三省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 服务业的整体效率较低, 人均劳动生产力与第二产业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黑龙江省服务业就业人数为631.2万人, 劳动生产率为61183元/人;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37.4万人, 劳动生产率为154221元/人。

另外, 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较低, 服务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以及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这些都影响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

四、发展黑龙江省服务业, 提升其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 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趋势。服务业中的通信, 信息, 计算机网络服务, 科研服务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能够促进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从能源和环保方面来看, 中国新型工业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走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将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 非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下降, 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上升, 导致第二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相对弱的服务资源, 如信息服务、环保服务、科技服务、通讯服务等服务业资源的需求上升, 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就业方面来看,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在工业化进程中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就业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业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 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中, 应该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工业化,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 要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市场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 以电信业为例, 1982年美国在电信领域引入竞争, 同时英国也实施了电信民营化的改革, 向新电信公司水星公司颁发了经营电信业务的许可证, 打破了英国电信的垄断;1985年日本修改了电信法, 将国有的电信公司民营化, 并在长途电信领域引入了竞争。自此,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改革迅速演变成世界性的, 将电信业推向竞争时代。

一直以来, 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透明度过低, 如电信、银行、保险等, 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 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因此, 应该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 加快铁路运输, 电力, 有线通讯, 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 放宽教育, 卫生, 文化, 中介服务的资格限制, 改革服务业的定价收费和管理体制,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完善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则, 创造公平, 规范, 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改革服务业的计量和统计管理体制, 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等等。通过充分的竞争来鼓励创新, 为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三) 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功能, 为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为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一个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这将会大大提高对外开放的速度和效率;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 我国政府对于教育, 研发和培训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仅为3.1%,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15%。因此, 可以有计划地在高校中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 加强岗位的职业资格培训, 建立服务业资格标准化体系。完善服务业的法律法规,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等。

同时, 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幼稚服务业, 高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服务业进行有效地保护, 防止因外商进入过多, 竞争过度, 给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避免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 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增长。

(四) 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同周边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

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以服务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就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黑龙江省在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 发展服务贸易, 把握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转移的机遇, 是调整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这是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产业。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 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扩大就业, 培育财源的重要途径。另外, 加强黑龙江省与周边国家, 尤其是同俄罗斯的运输合作, 金融合作和旅游合作等, 也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 是黑龙江省规避自然条件制约,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3]熊涓.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竞争力评析[J].生产力研究, 2005 (5) :105-107.

[4]许江萍.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5]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J].改革, 2003 (4) :117-121.

上一篇:静脉系统高压下一篇:心理描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