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2024-09-29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共9篇)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1

小儿腹股沟斜疝,属于先天性的病症,这类病症的自愈率较低,为临床方面比较多见的病症[1]。临床方面,一般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探究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常州市儿童医院学习期间腹股沟斜疝患儿病例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包括男48例,女12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5.21±0.7)岁。对照组包括男52例,女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7.5±0.9)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通过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的方法:实行氯胺酮静脉麻醉,取患儿侧平行腹股沟韧带切口,切口的长度为3.5cm,实行逐层切开皮肤的工作,并将其皮下各个层次的精索充分暴露,然后将患儿的游离疝囊-疝颈部进行解剖,最后将荷包进行缝合,实行高位结扎工作,将各个分层的切口进行关闭。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手术前实行全麻、静脉复合麻醉,取患儿头低足高位。通过针式腹腔镜方面的设备,取5mm的30°镜和2mm的微型操作钳进行手术。手术中有两个小切口、一个小戳孔。一个切口设置为患儿脐褶皱位置,长度5.5mm;另一个切口设置为患儿的脐左旁3cm的位置,长度2.5cm。小戳孔可设置为患儿内环口的体表投影位置,长度控制为2mm。然后,将气腹针刺入,有效的建立人工气腹,且气腹的压力为新生儿7mm Hg,儿童9mm Hg。将置管套充分的插于患儿的腹腔镜中,于其脐左旁的切口位置,插入微型操作钳,通过腹腔镜下确定患侧上囊内环口位置。于患儿内环口体表的投影位置作以戳孔,先后的顺序以相同的戳孔位置,穿于带线针、钩针。联合操作钳,实行内环口内半周腹膜针。操作的方法为:将带线针缝线于患儿的腹腔中,内环口可构成荷包的方式缝合,并在患儿戳口部位实行皮下打结,不需要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手术过程的出血量、切口的长度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实行统计学方面的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标准差采用(±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较好,均比较成功。观察组中对侧隐匿性疝患儿有3例,行高位结扎。嵌顿山术前手法复位效果并不理想。急诊腹腔镜手术中体外手辅助复位效果较好,没有出现内容物坏死的情况,行疝环高位结扎。对照组中存现17例嵌顿疝患儿,手术前实行手法复位的效果并不理想。急诊实行开发性手术,没有出现疝内容物坏死的情况,行疝囊高位结扎。两组患儿在手术后均进行电话随访,并告知患儿定期入院进行复诊。观察组随访的时间为5~12个月,其中有2例疝囊残留积液的患儿,通过门诊观察其能够自行进行吸收。1例腹膜后血肿患儿,血肿的大小为6cm×6cm×4cm,采取镜下观察没有出现继续增大的情况,完成手术。15d后,通过B超进行复查,发现患儿血肿机化情况较好,手术后没有复发的情况。对照组患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为2~24个月,其中存在13例不同程度阴囊肿胀的患儿,手术后2d内肿胀的情况比较显著,手术后4d内消肿,14~28d阴囊肿胀的情况基本消除,没有出现感染和复发情况。

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属于临床方面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斜疝最为多见。这类病症产生的原因和腹膜鞘状突未闭有直接的关系[2]。其发病的人群为5个月以上的儿童,同时其自愈率较低。这类病症会随着患儿的年龄变化而增大,并且很同意出现嵌顿和绞窄的情况。如果出现嵌顿的症状,会对患儿的肠管、卵巢和输卵管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导致其睾丸产生萎缩的情况,对其日后的生育情况会产生直接的制约[3]。现阶段,临床方面一般多会通过传统开放性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开放性手术,临床效果较好,同时治疗的费用较低,但是这种手术方式,需对患儿的腹股沟管结构和精索、游离疝囊等进行解剖,会造成精索内容物受损的情况。而腹腔镜手术,可有效的弥补传统开放手术的不足,其不会对解剖的结构造成破坏,而紧缩内容物也不会受损[4]。与此同时,腹腔内行疝内环高位结扎,可实现手术所要求的高位。而腹膜腔外打结,能够保证结扎的牢靠。腹壁的切口具有小而隐蔽的特点,所以不需要进行缝合。这类手术唯一的缺点为,手术的费用较高。综上所述,小儿腹股沟斜疝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同时能缩小切口的长度,并控制患儿手术中的出血量和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降低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权,付月云,杨淑妙,等.两种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J].中外医疗,2015,(3):1-2

[2]李丹,黄雪兰,曹霞,等.超声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1):72

[3]刘学军,麦麦提江·喀斯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8):1286,1288

[4]刘丽.单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的围手术期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1):95

[5]宁海文.腹腔镜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1):45-46

小儿斜疝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研究 篇2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小横切口经腹治疗小儿斜疝的疗效。方法:将244例小儿斜疝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试验组)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旷置,对照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术后复发率较A组明显降低(P<0.01),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旷置术治疗小儿斜疝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旷置术;小儿斜疝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4-01

小儿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发生率较高,为0.8%~4.4%,未成熟儿为4.8%,男女性别比为15∶1,多为右侧。6个月以后的患儿很难自愈,并有嵌顿引起肠管坏死,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腹股沟疝手术历史已逾百年,术式已有百余种,传统的腹股沟疝手术复发率高达10%以上。为降低复发率,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小儿斜疝患者244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术后观察比较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44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对照组(A组):男91例,女5例,平均年龄1.2岁;试验组(B组):男138例,女10例,平均年龄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病例均根据临床及术中明确诊断。

1.2诊断标准①腹股沟区于小儿哭闹、用力或站立时出现可复性包块,为可复疝。若疝内容物不能还纳≥2h,疼痛,呕吐,无排便排气,为嵌顿性疝。②疝块还纳腹腔后,指诊皮下环扩大,咳嗽指尖有冲击感。③术中均探及增大的内环口及由此突出的疝囊。

1.3方法取病侧腹股沟管内环上方约0.5cm处(相当于下腹部自然皱襞平面)做一长约2.0cm横行切口,逐层入腹,提出内环处疝囊口,A组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关腹;B组先对疝囊口进行连续缝合,暂不打结,然后将腹膜切口上唇与疝囊口后唇、腹膜切口下唇与疝囊口前唇间断缝合(即旷置),完成关腹,收紧疝囊口连续缝合线,打结后剪线,逐层缝合切口,手术中一定要注意疝囊口的连续缝合一定要达高位,以免因旷置致同侧睾丸上移。两组术后均用绷带加压包扎并抗炎对症治疗,排气后进食,适时换药拆线。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闭合不良,遗留了通向腹腔的囊袋所致。若是出生后腹膜鞘突没有闭合,同时存在哭闹、奔跑、屏气等腹压增高的因素时,腹内肠管和大网膜就可以通过此通道被压到腹股沟内侧皮肤下面,甚至到达阴囊内,而成为腹股沟疝。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睾丸鞘膜突未闭,无论从解剖上还是功能上看,腹股沟机制及组成部分如肌肉、韧带、筋膜、神经等都不存在任何缺陷,医生应尽可能使用简单的方法纠正基本缺陷,腹股沟区宽大的切口及利用不同疝修补术对各种结构的重新构造都会损伤“关闭器”机制,同时该区域内手术切口及操作愈多就愈容易损毁细小的重要结构。本组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方式,避免了对输精管、提睾肌、神经和静脉丛等腹股沟组织结构的损伤与重建,从而减少了阴囊水肿及血肿的发生;术中内环口寻找容易,缩短了手术时间;切口沿皮肤纹理方向切开,术后愈合佳,瘢痕小甚至没有;小儿腹股沟处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外环不易暴露清楚,往往手术没有达到真正的外环口,这样使疝囊的剥离不够高位,于是因结扎不高而引起复发。本术式由于提出了疝囊颈,在直视下手术,避免了术中因反复寻找疝囊造成手术时间延长,甚至损伤肠管、保证了疝内容物的完全还纳以及疝囊的高位结扎,避免了经腹股沟手术未达高位所致的复发因素。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腹壁强度多可逐渐提高,疝囊高位结扎通常已能达到治愈目的,但复发斜疝再手术时证明有结扎线松脱现象,所以试验组采用即高位结扎、旷置确保了复发率的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本试验术式具有以下优点:切口小、愈合佳、美观;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创伤(不切开腹股沟管和外环);切口感染率低;术后阴囊水肿、血肿发生几率低;复发率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正.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6.

[2]张应天.外科学总论和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63.

[3] 秦兆寅.梅氏腹部外科手术学[M].第10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1:519.

[4]梁兴国.现代腹外疝外科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49.

[5]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4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符合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5例。对照组男13例, 女2例;年龄6个月至13岁, 平均 (4.09±1.56) 岁;患者中右侧疝 (8例) 、左侧疝 (5例) 、双侧疝 (2例) 。试验组男12例, 女3例;年龄7个月至12岁, 平均 (4.14±1.31) 岁;其中右侧疝 (7例) 、左侧疝 (6例) 、双侧疝 (2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 手术步骤如下: (1) 使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全身性的麻醉, 手术过程中, 采取仰卧的姿势。 (2) 在患儿耻骨上方的皮肤自然横纹处做切口, 切口长度为1.5~2.0 cm, 切开顺序为皮肤-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最终到达内环。 (3) 在内环寻找提睾肌, 同时分离软组织及游离精索, 在精索内上方找到疝囊并打开, 向上游离至腹膜前脂肪和内环口处, 4号线进行双重缝扎, 以单线结扎颈部横断疝囊组织, 最后按顺序进行逐层缝合。

试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步骤如下: (1) 术前使用喉罩通气进行全身麻醉, 患儿采取仰卧的姿势完成手术。 (2) 切开患儿的脐部入口建立人工气腹, 并使腹内压维持在8.0~10.0 mm Hg。 (3) 使用微型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是否有隐匿疝以及其他情况, 通过微型腹腔镜监视, 在内环体表的投影处取微小戳口 (长度约为0.2 cm) 。 (4) 用钩针将缝合线从内环口0点方向, 以顺时针在内半周潜行, 避开输精管, 在6点方向出针, 再从原戳口处进针, 从0点方向开始, 以逆时针沿外半周潜行, 越过精索血管, 在6点方向出针。 (5) 使用操作钳将腹腔内丝线提起, 对内环口以环形进行缝合, 在皮下打结, 最后将器械撤出, 并关闭内环口, 切口处使用医用胶进行粘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结束后的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症状为患者的腹股沟部位有可还纳性的包块, 患者不断的哭闹或者其他原因均可导致腹内压增高, 进而使包块增大[2]。引发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的因素分为先天和后天, 先天因素为家族遗传导致, 后天因素多与周边环境有关。目前临床上大多数的腹股沟斜疝患者无法自愈, 疝气包块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增大,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治疗难度, 甚至出现疝内容物嵌顿或发生肠穿孔现象, 严重甚至危及患儿生命[3]。

目前, 传统的经腹横纹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但是, 该手术方案也具有较多弊端[4], 例如手术切口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对患儿机体的损伤程度大、手术时间较长等, 且容易复发。

近几年, 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微创美容效果较好, 因此, 腹腔镜下的疝结扎术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开放式手术[5]。腹腔镜手术与开放式手术的技术原理相似, 但相比之下, 腹腔镜手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手术的切口小, 操作过程精细, 能够满足部分患儿美观的要求; (2) 在微型腹腔镜的直视下, 可以清晰分辨内环口及周边组织, 无须对腹股沟管进行解剖, 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误伤以及减轻对患者机体的伤害[6]; (3) 腹腔镜手术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对侧隐匿斜疝, 在同一次手术中进行结扎, 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4) 手术结扎点略高于内环口, 与腹壁紧贴, 同时将腹腔的冲击力引向腹壁, 减轻对内环口的冲击, 降低复发率, 且术后的疼痛时间短, 恢复快。

本研究中, 试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案, 其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 对患儿的损伤较小, 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 术后疼痛时间短, 恢复快, 缩短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 比较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 试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案,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 (14.61±4.13) min]、术后疼痛时间[ (2.61±0.14) d]和术后住院时间[ (5.31±0.24) d]均短于对照组[ (26.5±5.19) min][ (3.21±0.53) d][ (8.34±0.33) d], 术中出血量[ (1.23±0.71) ml]少于对照组[ (3.36±0.35) ml]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更好。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刘华明, 杨海.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 (6) :70-72.

[2]黄文伟, 劳日初.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5) :31-32.

[3]唐忠斌, 赵艾君, 戴耀华.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 :41-43.

[4]杨桂月, 朱熠林, 申英末.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的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5) :40-41.

[5]王海刚, 李莉蕊, 李燕书, 等.单孔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14) :2170-2171.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手术领域亦不例外。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中,患儿家属现在不仅要求手术成功,还要求术后切口美观,避免小儿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自卑等不良情绪。2006年以来,探索采用美容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82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与美容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12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82例,男78例,女4例,可复性斜疝75例,嵌顿性斜疝7例,其中嵌顿4小时以内5例,嵌顿6小时以上2例,嵌顿疝内容物均为小肠。

手术方法:取下腹自然横纹切口,用一手食指触摸到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并用指尖顶向前面,在指尖顶到的下腹自然横纹处横行切开皮肤,长约1.5~2.0cm,再切开皮下组织、浅筋膜,顺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斜性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把两侧的腱膜片与其后面的组织钝性分离。纵行剪开精索外筋膜,在精索的前外侧找到疝囊并剪开之,检查疝内容物无异常情况后用卵圆钳送回腹腔。向上剥离疝囊壁至疝囊颈部,在疝囊颈部用7号丝线结扎,在结扎线的上方再结扎1次。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疝囊壁后,剪除结扎线的线结外多余的丝线,让结扎的疝囊颈部自行回纳腹腔。向下剥离疝囊壁并祛除之,如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者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出血较多,也可不剥离下面部分的疝囊壁,让其保留,剪除已剥离的疝囊壁。检查内环口大小,如内环口>1.5cm,手指探查容易进入,则需缩小内环口,在精索的后方缝合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1~2针以缩小内环口,使其大小仅可以容纳一指尖。扪摸阴囊内的睾丸并向下轻轻提拉其上方的精索组织,以免精索组织堆积上方而导致术后睾丸位置偏高或不在阴囊内,然后在精索的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使其大小仅可容纳一指尖。缝合浅筋膜与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皮内内翻缝合切口或者切口皮肤不予缝合,敷料覆盖切口。

结果

82例采用美容切口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均出血少、恢复快、仅住院2~3天;切口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睾丸扭转、阴囊血肿、复发疝等术后并发症;愈合切口美观,几乎无瘢痕。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早产儿、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先天性斜疝,后天性斜疝多由于小儿急性大声啼哭或经常便秘等引起。目前临床上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基于婴幼儿腹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加强腹壁的保护作用,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性。事实上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这种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取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上至内环口上方,下至耻骨棘旁,长度一般4cm以上,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经常尿湿切口敷料,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后阴囊肿胀往往比较明显,有可能影响睾丸与附睾的血液供应,肿胀消退时间长,住院时间也长;切口愈合后呈蜈蚣状,一些小儿还因此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埋下自卑的心理阴影;少数患儿术后复发腹股沟斜疝而再次手术。而采用的美容切口新术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不良后果:下腹自然横纹切口位置高,敷料不会被尿湿;由于切口离阴囊较远,疝囊壁又是在上方内环口处结扎、剪断后向下剥离,在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易出血时不予剥离,阴囊附近组织损伤小,术后阴囊肿胀不明显;切口在下腹自然横纹上,切口小且皮肤外面不缝合,愈合后几乎无疤痕,有利于小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内环口较大(>1.5cm)的患儿,由于缝合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缩小了内环口,腹腔内小肠及大网膜等器官不能从内环口处再突出,防止了腹股沟斜疝的复发。

小儿嵌顿性斜疝如有以下情况时可以先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4小时以内,无呕吐症状,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胀、腹肌紧张等体征;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还未绞窄坏死。手法复位前可注射安定或苯巴比妥,使患儿安静以利腹肌松弛,然后一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浅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复位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否则有挤破肠管的可能。复位后要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現,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以上情况外,小儿嵌顿性斜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解除并发的肠梗阻。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1,然后根据术中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大或切开内环口、解除其压迫的情况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对应的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则可判定为肠坏死。如患者全身情况支持,则切除坏死肠管并行Ⅰ期肠吻合;如患者全身情况不支持,则将坏死的肠管旷置腹外,并在其近侧段造口,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

参考文献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5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小儿斜疝149例, 男132例, 女17例, 年龄23天~11岁, 平均5.26岁。患儿或家属均接受健康宣教。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建立气腹, 腹腔镜直视下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 避开输精管, 缝扎内侧腹膜半圈;另一针从原切口扎入, 达内环口腹膜外, 缝扎内环口外侧缘半圈, 封闭内环口。手术成功率100 %, 149例均痊愈出院, 目前尚未见复发。

2 健康教育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首先要减轻和消除家属及患儿的恐惧心理, 而造成家属恐惧主要是对腹腔镜手术的认识不足而存在疑问, 我们应详细向家属介绍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同时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办法, 打消家属的顾虑, 以最佳状态配合手术。造成患儿恐惧主要是与环境的改变有关, 所以对新入院的患儿, 要尽快让他们熟悉病房环境。我们在病区走廊悬挂色彩丰富的卡通动物形象、认图识字表等, 每个房间均有电视机并定时播放动画片, 使患儿安心接受治疗;其次是各种操作带来的刺激使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接近产生抗拒心理, 对此, 护士在给患儿做治疗时应动作轻柔, 语言亲切, 比如在给患儿输液时尽量争取一次成功, 可以说:“小朋友, 阿姨准备帮你捉个小虫虫出来, 这样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你的小手不要动哦, 不然小虫虫就跑了, 阿姨就捉不到它了, 好吗?”也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 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2.1.2 术前准备

包括术前皮肤准备、禁食和禁饮。虽然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切口比较小, 但皮肤的准备也不容忽视, 尤其是脐部的清洁, 因脐孔多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前一定时间的禁食、禁饮是预防术后返流误吸的重要措施[1], 文献主张小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为4~6 h, 以不超过12 h为宜[2]。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小儿平时的进食习惯、特点及年龄, 来确定小儿的禁食时间, 对患儿进行个性化饮食指导, 缩短禁食时间, 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又不易产生由于禁食、禁饮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2.2 术后护理

护士应向家属详细介绍患儿术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注意事项, 如:腹腔镜术后会有肋部和肩部疼痛, 这是由于腹内气体未完全排尽, 刺激膈肌所致, 等气体完全吸收后症状自然消失[3]。并指导家长患儿术后进食的时间、原因及食物的种类, 以满足家长的心理需要, 取得在今后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配合。

2.3 健康教育的方式

采用因人、因时、因需的健康教育方式[4]。 (1) 因人宣教:有些患儿来自农村, 家长文化水平低, 执行医嘱能力差。我们采取个别指导、示范等方法,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多次、反复的进行教育, 直到家长理解为止。而对于年长儿, 他们的思想顾虑较多, 常为耽误学业而焦虑, 为疾病的预后而担心, 对此, 护士应多与患儿交谈, 分散身体的不适, 解除思想上的包袱。 (2) 因时宣教:入院时由接诊护士对家长做入院介绍, 包括环境、探视陪伴制度等宣教, 检查前由责任护士做检查前注意事项的宣教, 术前术后再分段讲解及指导, 避免入院后一下将太多的内容讲给家长听, 导致宣教效果不佳。 (3) 因需宣教:护士除了进行以上内容的宣教之外, 还要根据患儿的情况有侧重点的进行宣教, 如对于身体较瘦弱的患儿, 护士应重点指导饮食方面的知识宣教;如家长需要了解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 护士就重点宣教疾病知识。

2.4 健康教育质量控制

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包括自查和抽查。自查是责任护士根据宣教计划, 对家属及患儿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每周三护长利用交接班的时间, 对病房内同一病种病人护士宣教的结果进行简单的点评, 或不定时与家长沟通, 询问宣教内容, 及时发现问题, 再进一步进行指导。

3 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采用因人、因时、因需的教育方式, 首先使家长了解疾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以及康复知识, 密切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改变护士被动询问为主动教育, 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减少家长不良情绪的发生, 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并使14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 现尚未见复发。其次是增强护士的求知欲, 在向家长做宣教的同时, 护士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 激发了护士不断学习的自觉性, 因为小儿的健康教育是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及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的家长的需求, 这样就需要护士不但有专业的护理知识, 还要有其他相关的知识, 才能使患儿及家长得到更丰富的疾病护理和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卢国英.小儿术前禁食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广西医学, 2008, 30 (7) :1053.

[2]王果, 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

[3]林枚光.廖芳.张桂红.LigaSure用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微创医学, 2009, 4 (2) :201.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2 例行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临床症状, 经B超、CT相关检查, 全部患者均符合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3]。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 年龄3~8 岁。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发育迟缓者, 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者, 正在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抗惊厥类药物者, 对 α2受体激动剂过敏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配合完成此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1 例。对照组男39 例, 女2 例, 年龄3~8 岁, 平均 (4.82±1.23) 岁;观察组男40 例, 女1 例, 年龄3~8 岁, 平均 (4.78±1.21)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麻醉前, 全部患儿均不使用镇静和镇痛类药物, 入院后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在麻醉诱导方面, 给予8%七氟烷吸入, 氧流量为8 L/min, 或单次给予2.5 mg/kg丙泊酚静脉推注, 在患者意识消失后, 给予0.2 mg/kg顺式阿曲库铵和2μg/kg芬太尼静脉注射, 3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麻醉。麻醉诱导之前, 对照组给予20 m L生理盐水静脉泵注, 观察组给予0.5μg/kg右美托咪定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248) 静脉泵注, 时间应≥10 min, 药物浓度为0.5μg/m L。在手术过程中, 持续吸入1.0~1.3 MAC七氟烷, 氧流量为2 L/min。术中气腹压力为9~11 mm Hg, 将麻醉机机控模式改为压力控制模式, 压力范围为12~18 k Pa。术后完成后停止七氟烷的吸入, 给予1%利多卡因浸润, 将氧流量调整至5 L/min, 患儿恢复后可以拔出导管[1]。

1.3评价指标对两组生理盐水及右美托咪定注射前 (T0) 、注射后10 min (T1) 、患儿清醒时 (T2) 、拔管后5 min (T3) 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等指标进行测定, 详细记录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呼吸道事件发生情况 (屏气、呼吸道梗阻、呛咳) 等, 记录术后患儿躁动发生情况, 严重躁动记4分;轻度躁动、哭闹记3分;激动、焦虑, 可配合临床工作, 记2分;安静、合作、无躁动, 记1分, 分值越高, 表明躁动越严重[4]。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数据包作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HR及MAP比较观察组T2、T3 时的MAP及HR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相关情况比较对照组麻醉恢复时间为 (8.23±4.35) min, 拔管时间为 (10.04±4.54) min, 观察组麻醉恢复时间为 (8.34±4.41) min, 拔管时间为 (10.23±4.56) min, 两组麻醉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78, P=0.9314;t=1.0088, P=0.9780) 。 对照组躁动评分为 (3.3±0.3) 分, 观察组躁动评分为 (1.6±0.8) 分, 观察组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111, P=0.0000) 。对照组呼吸道事件发生率为39.02% (16/41) , 观察组呼吸道事件发生率为7.32% (3/41) , 观察组呼吸道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临床常见疾病, 是腹腔内脏器在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 包括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两种。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科常见疾病, 斜疝较为常见, 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胚胎发育早期, 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环突出, 形成腹膜鞘状突, 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和闭塞, 鞘状突管保持开放状态, 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 则形成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治疗以手术为主, 传统疝修补术疗效尚可, 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 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其因具有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广泛应用于小儿斜疝治疗中。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小儿斜疝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时, 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高达80%, 不仅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 还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进而影响预后[5]。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麻醉恢复期躁动与术前镇痛、焦虑干预不足、尿管刺激、麻醉吸入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还包括小儿的年龄、性格、手术方式等因素, 大大增加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延长了患儿住院时间, 增加其身心痛苦。因此针对行腹腔镜手术的腹股沟斜疝小儿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探寻一种合理的药物和方法, 对降低躁动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 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可直接作用于脑和脊髓的 α5肾上腺素能受体, 对神经元放电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并具有镇痛、镇静、抗焦虑等功效[6]。蓝斑核是人体脑部负责调节觉醒与睡眠的关键部位, 右美托咪定作用于蓝斑核中的 α5肾上腺素能受体, 可迅速产生催眠、镇静的作用。同时, 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胃肠蠕动, 有效抑制腺体分泌, 减少术后消化道事件发生;此药物有利于抑制交感神经活动, 减少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 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7,8,9,10]。在覃兴龙等[7]的研究中,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吸入全麻七氟烷MAC与术后躁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 使用右美托咪定的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 说明右美托咪定有利于降低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 确保手术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 观察组麻醉恢复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右美托咪定有利于降低腹腔镜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 同时对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明显影响。观察组T2、T3 时HR和MAP低于对照组, 可见右美托咪定有利于使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与右美托咪定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有关。同时发现观察组呼吸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 针对行腹腔镜手术的小儿斜疝患者, 右美托咪定有利于降低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 减少呼吸道事件发生, 确保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临床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2例行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1例,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泵注, 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 比较分析两组手术麻醉恢复情况及躁动情况等。结果:观察组T2、T3时的MAP及HR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躁动评分及呼吸道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麻醉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行斜疝腹腔镜手术的小儿患者, 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 有利于降低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 减少心动过速, 确保患儿顺利苏醒,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麻醉恢复期,躁动,右美托咪定,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训, 李恒, 杨秀环, 等.右美托咪定对患儿七氟醚复合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16 (4) :54.

[2]王宇, 刘菊英, 李清, 等.右美托咪定对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11 (35) :4794-4795.

[3]郑文军.右美托咪啶对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9 (1) :78.

[4]吕之勇, 李传定, 张建强, 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 2014, 40 (2) :115-116.

[5]周述芝, 宋丽, 刘雪茹, 等.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43 (36) :4939-4941.

[6]吕治力.右旋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2 (5) :20-21.

[7]覃兴龙, 黄春柳.右美托咪定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吸入全麻七氟烷MAC与术后躁动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23) :3608-3611.

[8]杨光耀, 王虹, 宋铁鹰, 等.右美托咪定对小儿眼科手术七氟烷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5, 44 (16) :2429-2432.

[9]冯海, 何非方, 原桂华.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恢复质量观察[J].中国药师, 2015, 18 (2) :275-276.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就诊的小儿斜疝患者81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36例, 女5例, 年龄11个月~13岁, 中位年龄2.8岁;病程2周~4年。对照组男36例, 女4例, 年龄14个月~12岁, 中位年龄3.2岁;病程6d~3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行横切口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术式进行治疗。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在疝侧的外环中上方约1.5cm处, 从腹横纹肌下作横行的切口, 长约1~2cm。逐层切开皮肤和肌肉组织后提起腹膜到达腹腔, 向下牵拉切口下缘的腹膜至合适的角度以便显露疝囊口及其内容物。遇到疝囊口不容易显露者时, 可将小脂伸入腹腔朝向腹股沟做探查, 明确疝囊口的位置。待确定疝内容物全部还纳以后, 提起疝囊口后唇腹膜并与切口上缘腹膜缝合关闭腹腔, 使疝囊口全部旷置在腹腔外, 阻断腹腔内容物进入腹股沟的通道。止血钳夹住皮肤后覆盖无菌敷料。结束手术, 将患儿送入观察病房, 观察患儿麻醉清醒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如无不适者可允许出院。术后常规行抗感染治疗, 以避免发生切口感染。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患儿平卧于手术台上, 并置一软垫于臀下, 抬高臀部便于手术。手术切口的位置选择疝侧腹股沟中内侧上1cm处, 切口长给2~3cm, 方向平行。逐层切开皮肤和肌肉组织, 显露精索后进行分离, 探查疝囊确定具体位置后进行完整剥离直至颈部, 然后进行高位结扎, 距结扎线1cm处剪除多余的疝囊, 检查无出血, 常规缝合[1]。于手术切口处覆盖无菌敷料, 将患儿送回病房。术后同治疗组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15min, 平均切口长度1.8cm, 平均住院费用1000元, 术后随访无复发, 可见线性疤痕 (均为>5岁患儿) , 疤痕率18%, 无并发症病例。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25min, 平均切口长度3cm, 平均住院费用1300元, 术后随访复发1例, 复发率为2%, 均见疤痕, 疤痕率100%, 术后并发症4例, 精索、睾丸、阴囊处肿胀, 1周后才逐渐消退, 并发症率15%。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一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高位结扎疝囊颈, 以起到加强修补腹股沟管管壁的目的。由于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 (阻断腹腔内容物进入腹股沟的通道口) 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故无须施行修补术[2]。经腹腔疝囊口旷置腹腔外阻止腹腔内容物进入腹股沟区, 起到疝囊颈高位结扎的效果, 而操作简单、损伤小。而传统的腹股沟切口入路手术会不可避免的破坏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 同时术中难以准确寻找到疝囊的位置, 延长了手术时间, 剥离疝囊时还容易损伤精索等组织, 剥离面大时也易引起术后阴囊血肿, 另切口不是顺皮纹, 术后疤痕明显, 而且不易消除。故横切口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治疗小儿斜疝值得基层卫生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横切口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小儿斜疝患者81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经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斜疝采用横切口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手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 且切口小, 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可减少患儿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值得推广。

关键词:横切口手术,小儿斜疝,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

参考文献

[1] 许怀瑾.实用小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6-201.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8

关键词:腹腔镜,高位结扎,腹腔镜内环口术,小儿斜疝

斜疝在小儿外科中较常见, 疝块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 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 对青春期后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斜疝一经确诊一般均主张手术治疗[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出生6个月内的患儿不适用腹腔镜手术, 且6个月内的小儿斜疝有可能自愈, 可观察至6个月后再行手术[2]。我院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斜疝的基础上发明了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 高位结扎疝囊内环口, 损伤小、出血少、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切口无需缝合、术后无瘢痕, 疗效满意, 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 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等患儿。100例患儿中男86例, 女14例;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 (4.54±1.62) 岁;斜疝发作部位包括左侧53例, 右侧21例, 双侧26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给予全面体查, 做好防病与保健, 上呼吸道感染者延缓手术;急性传染病患儿病愈3个月后择期手术;积极处理存在腹内压增高因素的患儿, 避免因腹内压增高引起术后疝的复发。术前6~8h禁食, 自排小便, 保持膀胱空虚。患儿取平卧位, 头低脚高约成15°,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方式: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小切口, 长度约3mm, 避开血管, 钝性分离。用腰穿针在内环口内侧于腹膜下潜行半圈, 避开输精管及精索血管, 穿出腹腔, 导入一条7号丝线, 同法处理内环口外侧, 将其中一条7号线套入另一条7号丝线带出腹腔, 于皮下打结, 术中高位结扎疝囊内环口, 避免操作过深而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腹腔镜下探查对侧内环口, 了解疝囊形态、大小及内环口与输精管、精索、腹下动脉的位置关系。如腹股沟或阴囊内无肿物, 但内口未闭合, 也给予缝扎。切口较小, 无须缝线, 用备好的防水敷料拉合切口, 加压密封。术后送入病房观察各项生命体征, 给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患儿神智完全清醒之前, 采取平卧姿势, 头向一侧偏, 防止误吸。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儿手术时间仅需8~20min, 平均手术时间 (12.72±2.25) min;切口长度只有3mm, 损伤小;手术过程中几乎无出血;患儿麻醉清醒后均能正常进食, 疼痛小, 当天可下地活动, 术后1~3d即可出院;因切口小无需缝合, 未留下瘢痕;100例患儿术后均随访6~18个月, 未见有并发症及术后疝复发, 患儿术后生长发育正常, 疗效满意。

3 讨论

小儿斜疝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为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据国外有关报道[3], 妊娠<32周的早产儿患斜疝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有13%的婴儿会伴有斜疝的发生。患儿患侧腹部多有下坠不适感, 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小儿斜疝具有可复性, 肿物会在患儿站立时出现, 且会随着患儿的腹部用力或哭闹而增大, 但当患儿安静、睡眠或用手局部加压上推时自行消失 (退回腹膜腔内) 。

斜疝在小儿出生6个月内有可能自愈, 6个月后自愈的机会大大减少, 且疝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 所以一般均主张手术治疗, 以免诱发其他各种并发症以及影响青春期后的发育。近年来, 腹腔镜手术治疗被临床广泛应用, 主要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小儿斜疝一般仅做疝囊高位结扎术, 除腹腔壁有巨大缺损外, 一般不进行疝成形术, 避免破坏腹股沟管的生理机制及影响睾丸和精索的发育[4]。之所以必须采用高位结扎, 是为了将残留的腹膜鞘状突消除, 避免引起术后疝复发。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现是临床治疗小儿斜疝的常用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但是小儿解剖组织薄弱, 腹腔空间小, 医者操作空间小, 且解剖界限、筋膜层次较成人模糊, 在手术中极易对疝囊周围的精索、输精管及血管神经造成副损伤, 增加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疝发生的机会[5]。

近年来, 我院自行发明的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该手术切口较小, 一般在3mm以内, 采用腰穿针在内环口内侧进行潜行穿刺, 待穿出腹腔后进行丝线引导, 同时将内环口内侧采用相同方法将丝线引导出腹腔, 并在皮下进行疝囊内环口高位结扎, 由于该法采用了针线穿刺引导的方法, 大大减少了手术切口过长所带来的较大损伤, 减轻了患者痛苦, 对于小儿来说更为适合。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 避免了因术后患儿哭闹引起腹内压增高而重新疝出;同时由于切口长度较短, 术后不需要进行缝合, 不会留下瘢痕;术后患儿疼痛轻微, 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 术后住院时间较短, 大大缩短了手术治疗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本组病例随访观察并未发现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病例, 显示该术式治疗小儿斜疝疗效佳、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的特点。

微创手术是外科手术发展的趋势, 腹腔镜手术也随着医疗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手术治疗中。我院所发明的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在传统高位结扎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手术损伤和风险, 且手术操作方法简单, 手术时间短, 对患儿创伤小, 术后无瘢痕, 符合美学要求, 不会对患儿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家长的负担, 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疝复发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适于各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娟, 魏海利.腹腔镜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的护理配合[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 (9) :820-821.

[2]毛丽, 马文琼.系统评价指标在两种术式小儿斜疝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和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6) :167-168.

[3]Mollaeian M, Mollaeian A.Preserving the continuity of round ligament along with hernia sac in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female children does not in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hernia.Experience with 217 cases[J].Pediatr Surg Int, 2012, 23 (2) :998-1000.

[4]袁杰.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24例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8) :57-57.

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6月本院外科治疗的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原发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 右侧39例、左侧25例、双侧16例;术前无发热、感染等症状, 无先天性心脏病, 术前评估均能耐受手术, 排除嵌顿疝或绞窄疝、凝血功能障碍及有麻醉禁忌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 男31例, 女9例, 年龄8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3.3±2.3) 岁;对照组, 男31例, 女9例, 年龄9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3.3±2.4)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治疗。腹腔镜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或静脉全身麻醉, 垫高患儿臀部, 取平卧头低足高位。于脐下缘隐蔽处切口, 建立气腹, 维持压力在8~1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以充分显露视野。穿入5 mm套管针, 置入腹腔镜, 观察腹股沟内环境, 注意斜疝内环口, 探查有无对侧隐性疝, 发现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后, 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切口, 采用尖刀片刺破皮肤2 mm, 置入改良疝缝合套管针, 穿过腹壁肌层, 到达腹膜外内环口上方, 将勺状针面贴腹膜外, 套管针从内环口外后侧潜行, 越过精索血管穿透腹膜进入腹腔, 退出套管针芯, 在体外用7号丝线或1-0可吸收线穿入套管针内, 送入腹腔约5 cm后退出套管针, 把线头留在腹腔。再从内环口皮肤投影处原刺口插入疝气钳, 自内侧腹膜外潜行, 从同一腹膜穿孔处进入腹腔, 用疝气钳夹住留在腹腔的线头, 将线头带出, 形成荷包。排空疝囊内气体, 收紧荷包线头, 在皮下打结并关闭内环口, 拔除腹腔镜, 放出腹腔气体, 创可贴粘合切口[2,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血肿、异物感以及有无尿潴留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 观察有无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效果

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观察组无一例转开放病例。实施单侧手术64例, 双侧手术16例。

2.2 两组患儿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3 讨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以下优势: (1) 创伤小, 本腹腔镜采用单孔操作, 切口≤1 cm, 且不需要解剖腹股沟管, 不会损伤精索的神经血管及提睾肌, 保持了腹股沟管结构的完整性。 (2) 视野放大, 腹腔镜可扩大手术视野, 可清晰显示环口周围的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等组织, 在做荷包缝合时很少能损伤到内环口周围的血管神经和输精管等, 减少了损伤范围, 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气腹、麻醉对患儿正常生理机能的损伤, 利于术后恢复。 (3) 采用疝囊高位结扎, 无需剥离疝囊, 手术确切, 减少了复发率。 (4) 腹腔镜手术操作简便快捷, 适应证广泛, 对单、双侧腹股沟斜疝、复发性腹股沟斜疝及术中发现的隐性疝均适用, 但不适于嵌顿疝的治疗。 (5) 对于术中探查发现的对侧隐匿性疝可一并治疗, 避免了二次手术[4,5]。

临床腹股沟斜疝的复发, 主要与疝囊处理不当、荷包缝线位置不精确及缝合技巧欠妥等有关。因此, 临床操作时应精确缝荷包位置, 荷包线在疝囊颈处作, 收线时松紧适宜, 确保结扎牢固, 不留盲袋[6,7,8], 以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观察组无一例转开放病例。实施单侧手术64例, 双侧手术16例。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确切, 手术操作方式简便, 无需使用特殊器械, 对各级能够开展腹腔镜的医院均适用, 创伤小、外形美观、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观察组无一例转开放病例。实施单侧手术64例, 双侧手术16例。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确切, 手术创伤小, 操作简便, 利于术后患儿的康复,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姚银生, 高勇, 李慧群, 等.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观察.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5) :846-847.

[2]唐世龙, 李君久, 黎东伟, 等.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3) :225-226.

[3]郑向欣, 管小青, 吴骥, 等.腹腔镜下带线气腹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 (4) :468-471.

[4]李述剑, 方向.腹腔镜下自制套针组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 20 (11) :870-872.

[5]张震波.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7) :521-522.

[6]刘培军.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例报告.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6) :704-705.

[7]张杰, 邓小耿, 伍耀豪, 等.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探讨.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3, 13 (1) :55-57.

上一篇:汽车管理下一篇:纺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