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控制训练

2024-09-17

肩关节控制训练(精选7篇)

肩关节控制训练 篇1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后遗症之一, 步行功能障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恢复步行功能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康复目标[1,2]。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因此, 在康复治疗中, 如何提高其患侧膝关节控制能力显得至关重要[3]。目前国内外一些文献研究报道了关于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Den等[4]肯定了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立位平衡能力, 也有文献证明膝关节控制训练有助于提高患侧负重率、提高步行能力。本研究对两种不同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 以期找出一个在短时间内训练效果更好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10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脑出血或脑卒中的恢复期偏瘫患者16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标准。男女各8例;年龄45~63岁;身高156~182cm;体质量43~75kg。入选标准: (1) 首次发病, 经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 (2) 患者无认知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无前庭或小脑功能障碍, 无语言障碍和骨科疾病等影响康复效果的并发症; (3) 患者的患侧下肢脑卒中恢复 (Brunstrom) 分级Ⅳ~Ⅴ,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 (ROM) 不受限制, 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改良Ashwoth分级1~1+, 坐位动静态平衡和立位静态平衡均可, 能够扶杠缓慢步行, 姿势异常; (4) 患者均明确训练目的,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器材

木柜 (10cm高的台阶) 、刻度尺、秒表、椅子、叩诊锤。

1.2.2 测试方法

(1) 将16例偏瘫患者分为A、B两组, 每组8例。 (2) 训练前测每位患者的患侧单腿负重时间 (秒表计时) 、用Berg平衡量表 (BBS) 评定平衡 (此量表主要检查各种条件下的立位平衡和身体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并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下肢的整体功能 (检查项目包括反射活动、连带运动、伴有连带运动的活动、分离运动、正常反射、协调和速度) [5]。 (3) 在手无借助的情况下, A组患者患侧下肢放在地面上屈曲0°~15°, 健侧下肢放在10cm高的台阶上使患侧下肢负重来训练膝关节控制;B组两腿放在同一水平面双下肢与肩同宽通过重心转移来训练膝关节控制。 (站立时, 患者的头和躯干应避免前屈或后仰、避免旋转, 髋关节应尽量保持伸展。屈伸膝关节时踝关节相应屈伸, 脚全着地, 足跟不离地) 共训练四周, 训练时间5min/d。训练期间进行患者常规康复训练, 但不进行膝关节控制有关的训练。 (4) 训练4周后测两组患者的患侧负重时间、用BBS评定平衡、测下肢运动功能。对比两组训练方法的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训练前后的患腿负重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Fugl-Meyer评分、BB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训练前后的患腿负重时间、Fugl-Meyer评分、BBS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训练后的患腿负重时间、Fugl-Meyer评分、BBS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训练前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基本情况介绍

由于各种异常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造成患肢各关节的分离运动不充分、控制能力较弱, 导致步态异常。影响步态的主要原因除了骨盆的控制、分离运动的诱发之外膝关节控制极其重要[6]。影响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原因很多, 偏瘫患者在步行周期中站立相负重期出现膝关节过伸展状态, 其原因是股四头肌痉挛、股四头肌控制能力减弱、腘绳肌力量不足、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减退、踝关节不稳定等。站立相负重期出现膝关节屈曲过度 (伸展不充分) 原因主要是股四头肌肌力减退、股四头肌控制能力减弱、膝关节屈曲挛缩、腘绳肌紧张、关节疼痛、感觉减退等[7]。另外由于联带运动的存在和分离运动的不充分, 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异常屈曲程度也影响膝关节的屈伸控制。本研究排除挛缩和疼痛、踝关节不稳定等原因, 把肌肉控制能力和本体感觉刺激放入试验设计里进行膝关节控制能力的训练, 训练后对患者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3.2 根据试验结果显示

在设计A、B两组训练方法时让A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曲0°~15°, 使患者在屈膝最小的角度完成负重, 目的是通过膝关节关键点的控制减轻下肢伸肌联带运动。在此基础上使患者的躯干、骨盆、膝踝在正确的力线上完成立位姿势的保持从而改善左右躯干肌肌失衡状态。对患者进行训练时对其头、躯干、骨盆、髋膝踝的力线和角度上加以要求 (具体见训练方法) 。B组患者在双下肢膝关节屈曲0°~15°时通过左右重心转移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 目的在于屈伸训练提高腘绳肌的控制能力、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刺激关节感觉的传导。对于患肢感觉减退的患者来说这种方法安全性较强、患者的心理紧张因素得到缓解, 有利于减轻异常的张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训练前Fugl-Meyer评定法积分、BBS值有显著性差异, 患腿负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B组训练前后患腿负重时间、Fugl-meyer评定法积分、BBS值有显著性差异。总的来说两种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的作用。两组训练后的患腿负重时间、Fugl-meyer评定法积分、BBS值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未发现两种方法哪种在短时间内更有效。

3.3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相比

以往的很多研究是关于膝关节控制训练和未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的治疗疗效比较, 例如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控制训练重要性研究。还有一些研究是同一组患者在膝关节控制前后从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平衡量表、患侧负重时间、患侧负重率等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疗效等研究, 他们的研究共同说明了要提高患者的患侧负重能力、步行能力、下肢功能等都必须进行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3.4 本研究观察指标意义

经查文献发现, 多数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效果的研究都从平衡量表、下肢运动功能和单腿负重时间、步行能力、单腿负重率、膝关节伸直角度作为指标, 考虑到试验的复杂程度和设备等原因选择BBS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法和患腿负重时间这三种来作为训练效果的指标之一。下肢运动功能的Fugl-Meyer评定法是通过各种检查从整体上体现下肢运动功能程度, 所涉及的项目和膝关节控制程度有密切联系, 是膝关节控制效果的最常用指标。患腿负重时间则是患腿负重最直观的指标。

3.5 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 训练方法的设计, 两种训练方法的设计目的不一样, 为训练效果有区别提供准备。 (2) 量表的评分、各项检查和记录, 为减小误差训练前后由同一人负责检查和评分, 另一人监督和记录。 (3) 家属及患者的配合程度, 患者按训练要求在家人的陪伴下确保每天坚持训练。 (4) 测试时患者是准备状态、疲惫情况、配合情况、心理因素也影响测试结果, 本试验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训练,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本试验的初衷是希望得到一个在短时间内更有效的控制膝关节的训练方法。考虑到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忙碌程度等原因的差异, 有人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更快的康复效果, 这就需要更好的训练方法。经试验结果得出, 本试验设计的两种膝关节控制方法的康复效果之间无明显变化。但是这样的结果对康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比如患者对某种训练方法觉得枯燥无味时治疗师可以换另一种方法, 这种交替方法可以使训练的时间更长。另外治疗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患者的希望还有环境因素选择训练方法。

两种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的效果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两组在训练前后各项功能都有明显的进步。综上得出一定要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 并且两种膝关节控制训练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方便程度任意选择。

参考文献

[1] 江雪峰, 胡雪艳.偏瘫步态膝关节角度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0) :918.

[2] 侯来永, 谢欲晓, 孙启良.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2) :906-907.

[3] Tew M, Forster IW, Wallace WA.Effect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n maximal flex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7) :168-174.

[4] Den Otter AR, Geurts AC, de Haart M, et al.Step characteris tics during obstacle avoidance in bemipegic stoke[J].Expb Brain Res, 2005, 161 (2) :180-192.

[5] 沈莉, 常冬梅.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步行功能的康复疗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6) :365.

[6] 于兑生, 恽小平.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60-165.

[7] 邢晓红, 郭丽云.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疗效[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8, 22 (1) :69.

肩关节控制训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案共采集1 3例肩关节“内撞击综合征”患者, 全部为本市职业棒球选手, 场上位置:投手9人, 外场手3人, 内场手1人;均为男性;年龄在1 8~3 1岁之间;从事专业训练2~1 6年;病程1个月~2年。

1.2 症状和诊断

肩关节“内撞击综合征”大多没有明确的外伤史, 疼痛逐渐发生并日益加重。患者主诉投球时扬手晚期和加速早期肩关节后上方疼痛, 导致无法发力。体检时可在肩后窝深处触及压痛, 一般没有疼痛弧存在, 肩关节功能大致正常, 部分严重患者极度外展外旋时可因疼痛而稍有受限, J o b e再复位试验, 可较好的确定诊断。具体做法为:患者仰卧位, 患肩外展9 0°角, 极度外旋, 肩关节后上方出现疼痛, 此时将肱骨头推向前方则疼痛消失者为阳性。放射线检查对本征无明确诊断意义。由于本征多与肩关节其他损伤同时存在, 故在检查时应特别注意对合并症的检查, 这一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加脉冲电治疗。针刺以阿是穴为主,一般于肩峰后外角下2 c m处,向前上方斜刺至痛点,另于肩峰外侧缘中点下2 c m处,向内下方刺至疼痛敏感点,另外根据合并症情况可于肱骨大结节处和二头肌长头腱处各刺一针,分别加脉冲电,电流输出量以伤处出现可承受的疼痛为度,每次2 0 m in, 1次/d。其治疗机理为通过对神经和经络系统整体调节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还可能与通过降低局部胞质钙离子浓度,阻断收缩蛋白的降解优势,加强收缩蛋白的合成、促进收缩结构的恢复有关。

1.3.2 对肩关节周围肌肉及肩带肌进行按摩,以达到放松肌肉,减缓肩关节压力,松解关节囊的挛缩等目的。

1.3.3 有急性炎症表现者可辅以微波、超声波等理疗,亦可局部进行可的松类药物封闭注射。

1.3.4 可根据损伤情况,停止或减少扬手晚期和发力早期疼痛激发动作的练习。

1.4 系统性康复训练

以上治疗虽可有效的解除患者的当前症状, 而旨在再塑正确的肩关节生物力学的康复训练对于此征的治疗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训练方案为:

1.4.1 肩关节稳定性练习

主要以练习肩袖的旋前旋后肌为主。 (1) 皮条休息位旋前练习:将皮条定端置于患侧肩关节外侧方, 患肩上臂紧贴躯干, 肘关节屈曲9 0°做上臂旋前拉力练习。 (2) 皮条外展位旋前练习:皮条定断置于患侧肩关节后方, 患肩外展9 0°, 肘关节屈曲9 0°, 做上臂的旋前拉力练习。 (3) 皮条休息位旋后练习:皮条定端置于健侧肩关节外侧方, 患肩上臂紧贴躯干, 屈肘9 0°, 做外旋拉力练习。本方法主要练习岗下肌。 (4) 皮条外展位旋后练习:皮条定端置于患侧肩关节前下方, 患肩外展9 0°肘关节屈曲9 0°做外旋拉力练习。本方法主要练习小圆肌。以上练习要点为, 皮条应保持较强张力, 回放动作要慢。

1.4.2 肩后紧缩释放练习

具体做法为:肩关节分别置于前屈4 5°、9 0°、1 5 0°, 同时屈肘9 0°, 由康复师用对侧手托其肘部, 同侧手握其腕部, 做被动旋前内收练习。

1.4.3 肩胛骨稳定性练习

(1) 用组合器械做“宽握颈后拉”“窄握胸前拉“练习。 (2) 坐姿哑铃划船练习。 (3) 直臂卧推练习。方法为俯卧位双手直臂撑地, 利用肩胛胸壁关节做肩胛骨的前后旋转运动。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以治疗康复三个月为期限。症状完全消失, 可投入大运动量训练, 半年内不复发者为痊愈。可从事大运动量训练, 练后局部仍有不适感, 但不影响技术动作, 半年内无加重为良好。能完成技术动作, 但运动量不能过大, 半年内症状时轻时重为有效。局部症状明显, 不能完成技术动作者为无效。

2.2 疗效

1 3例患者场上位置及疗效, 见表1。

3 讨论

3.1 病因及损伤机制:关于肩关节“内撞击综合征”的损伤机制,目前正在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中。大多数人认为,此征主要损伤机制为:由于过肩投掷项目的特殊技术动作要求和过多的重复使用,导致肩关节前方关节囊松弛,后方关节囊紧缩,从而造成肩关节的前方不稳和肱骨头向后上方的旋转,这种情况导致在投掷动作中,扬手后期和加速早期肱骨头的后滚机制被破坏,肱骨头向前下方的滑动增加,关节盂后缘与肱骨头之间产生阶梯,从而加重了肩袖肌内表面与其之间的撞击和摩擦,久之造成损伤。此外,肩胛骨作为肩袖肌的起点和动力从近段传到远端的连接,对盂肱关节的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肩胛骨不稳所产生的“浮肩”现象可使盂肱关节稳定性下降,加重肩袖和后关节盂缘的撞击。

肩关节“内撞击综合征”可以出现肩袖内表面的炎症反应、磨损和部分撕裂后上关节盂缘的变性或撕裂以及肱骨头后上部的软骨损伤等不程度的病理变化。

3.2 以电针为主,按摩理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对本征的当前症状有着显著效果。以再塑肩关节正确的生物力学为目的的康复训练是从根本上解决本征的关键,与单纯接受治疗的病例相比不论在治愈率和复发率上均有明显优势。

3.3 治疗效果与运动员不同的技术动作要求有关。如内场球员多短传,传球以肘关节为主。外场球员多长传,传球以肩关节为主。而投手的技术动作对肩关节的要求更高。

3.4 治疗效果与合并症的有无及程度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员肩关节“内撞击综合征”的损伤机制及发病规律, 总结用电针及系统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此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对此征的损伤机制、发病规律、诊断标准等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 对1 3例患者用电针为主, 辅以按摩、理疗等治疗方法解决当前症状, 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以再塑肩关节正确生物力学的治疗方案。结果 1 3例患者经本方案治疗, 痊愈率5 3.8 5%, 总有效率9 2.3 1%, 效果满意。结论 电针等治疗手段对此征的当前症状疗效确切, 而系统的康复训练是从根本上改善此征的关键。同时认为此征的疗效及预后与运动员不同的技术动作要求有关, 与损伤程度有关, 与合并症的有无及程度有关。

关键词:内撞击,电针治疗,系统康复

参考文献

[1]曲绵域, 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第4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2]于长隆, 敖英芳.中华骨科学—运动创伤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无器械踝关节力量训练三妙招 篇3

踝关节是人体弹跳启动器, 也是落地缓冲装置。它不仅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 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还可以完成跖屈、背伸展、内收、外展、回旋、环转等多方向运动技能。青少年运动技术学习任务较多, 技术复杂, 活动频繁, 因此, 踝关节要完成大量的启动、变向、制动等多种复杂动作, 且急起、急停频繁, 承受着高强度的负荷, 容易出现损伤情况。所以, 加强踝关节力量训练对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 防止运动损伤尤显重要。

二、训练妙招

妙招1:鸭子学步

方法:深蹲, 双手背在身后, 上体直立, 脚跟离地, 前脚掌着地向前行进走步, 行进过程中大小腿和脚始终处于垂直线上, 小腿不得通过外拐划弧前进。行进的距离和练习组数根据训练水平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于踝关节和腿部力量较弱者, 双手可置于膝关节处, 辅助前行, 以降低难度。

实效:有效提高踝关节肌肉力量和耐力, 集体练习, 便于监控, 节省组织管理时间。

妙招2:抗阻提踵

方法1:提踵动力练习。2名运动员1组, 运动员甲双脚平行站立, 背向运动员乙, 运动员乙双手平放于运动员甲双肩上并用力下压, 运动员甲快速提踵。压力为最大力道的80%~90%, 4~6组, 每组10~12次。

方法2:提踵静力练习。准备动作相同, 运动员甲提踵保持8~10秒为一个动作周期, 压力为最大力道的90%~100%, 3~5组, 每组4~6次。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讲, 组数和次数可灵活掌握。

实效:有效提高踝关节爆发力、力量耐力;简便易行, 难易程度可灵活调整;加强运动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妙招3:直腿单脚跳

方法:在地面上画出边长为40公分的正方形。单脚前脚掌起跳, 连续依次顺时针跳完正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后, 再逆时针回到起点为一个周期, 一只脚完成2个周期后换另一只脚, 双脚分别完成2个周期为1组。跳起时不得屈膝, 落地时脚跟不得着地, 起跳要尽可能地追求向上的高度。

实效:有效提高踝关节爆发力, 全面加强踝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等, 根据训练水平可灵活把握强度, 组织简单, 易操作。

三、锻炼说明

肩关节控制训练 篇4

舞蹈是借助人体动作本身来传情达意的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 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的。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遵循人体结构规律, 不仅会让舞者的技术、技巧、技艺发挥受到限制, 而且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踝关节是下肢结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最易损伤的部位, 所以在了解踝关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 深入认识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科学规范的训练踝关节, 保护踝关节不受损伤、延长舞者艺术寿命方面的重要作用, 将对舞蹈的规范性教学提供有意的借鉴。

一、踝关节的生理构造和训练方法

(一) 踝关节的生理构造

1. 踝关节是人体弹跳的启动器和落地缓冲器

踝关节在人体下肢结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易损伤的部位。在踝关节的运动中包含了屈与伸、旋内与旋外、环转三个方面。一般运动环节绕额状轴转动, 向前运动为屈, 向后运动为伸, 而踝关节恰恰相反, 绷脚为屈, 勾脚为伸。踝关节的运动是一切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 贯穿于一系列基本动作之中, 为其它带有蹲性质的动作以及跳跃动作做好能力与方法上的准备, 是培养腿肌和膝关节的柔韧性, 增强跟腱的灵活和弹性, 促进整个身体平衡的基础。

2. 作用踝关节的肌肉群

作用踝关节运动的运动肌肉位于小腿前后, 主要包括: (1) 绷脚肌群 (舞蹈训练中, 要求学员绷脚到脚趾末端, 无论是基础的擦地练习, 还是踢腿、小跳训练, 都要意识控制到脚趾最末端, 才能用到深层的肌肉群。) (2) 勾脚肌群 (对于初练舞者, 进行勾绷脚的训练, 可以提高控制脚的能力, 只有小腿肌肉有力, 才可以保护踝关节, 避免受伤。) (3) 足内旋 (㧟) 肌群。 (4) 足外旋 (撇) 肌群 (5) 足环动肌群 (位于踝关节周围的肌群轮流交替用力, 使脚在踝关节处环动, 如舞蹈中勾、撇、绷、㧟连续转动即为足环动)

二、舞蹈基本功中踝关节的运用

在基本功训练课中, 女舞者足踝部跖屈 (绷脚) 可达90度至100度, 来自于足踝部复杂的胫骨、跗骨、距骨下、跗骨间关节的联合活动。这种跖屈活动源自不断的拉伸, 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骨骼塑形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 舞蹈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很大, 但获得大范围跖屈的同时背屈往往有所减少。舞者良好的踝关节背屈 (勾脚) 能力有助于更好的完成plie和跳跃动作。

目前一些院校的芭蕾基本功教学理念中, 芭蕾基本功最重要的技能技巧是旋转和跳越能力展现, 规范训练在对于学生身体技巧技能的训练中,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芭蕾基本训练中都非常重视旋转和跳越能力的练习。而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几乎所有的跳跃、旋转和所谓的力度都是以踝关节的力量为基础。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发展舞者跳越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其一, 增加参与活动肌纤维的数量;其二, 合理控制舞者舞动神经元的兴奋度。例如:Battement tendu jeté, jeté本意为“扔出”, 让腿在经过快速的擦地后踢起来, 高度离地面25度~35度之间, 主要训练脚腕子的力量, 要求速度快、力量集中 (更准确地说是踝关节运动所形成的爆发力) 等三个训练部分。在这里踝关节是规范训练的重点。在有一定的抗阻力条件下, 进行针对踝关节的专项规范训练对舞蹈者有极大的帮助。又例如:Jete batter一周这一连贯技巧时, 快速的踝关节蹬地爆发力时此动作技巧成功的关键, 只有强大的蹬地爆发力才能使身体获得足够的腾空高度, 才有利于空中转体, 即:爆发力=力量+技巧。因此, 要想攻克Jete batter一周这一连贯技巧, 就必须考虑辅助训练的力量和速度, 这里又涉及到踝关节的爆发力问题。

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 它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它们的特点是:A.爆发力强。原因是古典舞技巧的运用幅度大, 两腿在髋关节处要构成90度以上的钝角。如飞脚、各种飞燕。而由于空中舞姿的多种变换, 也需要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完成动作, 如大跃步。有些特技, 如躺身蹦子, 要求躯干尽量接近水平线, 因而推地足的爆发力就显的必要了。B.古典舞有些技术的连接, 通常应用跑步、拖步或者直接推地跳起, 他可以使动作显出轻、漂、脆的特色。C.连续纵跳的能力也是特点之一。如横飞燕的复合动作, 它们也都必须应用爆发力去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许多弹跳中的技术, 都必须应用对地面的加速度力, 才能获得更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 从而赢得空间, 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古典舞中对于弹跳的要求, 决定了它需要的是一种爆发力、柔韧性与速度为一体的肌肉能力, 同时也决定了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训练。所有跳跃的规律, 都是蹲得深, 则跳的高。加以借力瞬间蹬地起, 这样跳的会更高。同时也是对踝关节爆发力的体现, 对于弹跳来说, 踝关节的爆发力决定着弹跳的速度、高度以及舞姿形成的准确性和观赏性。然而对每一个舞者来说, 跳转翻都是舞蹈演员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规范的基本功训练使每个舞者在完成舞蹈作品中跳转翻的时候, 能使观众感觉出这个舞蹈的精彩, 同时添加了一份“美”的精髓。

不规范的踝关节训练, 对舞蹈者的身体及心理都埋下了不安全的隐患。例如拥有世上最美之足之称的芭蕾舞女演员姜秀珍, 在她年轻时, 过度的使用踝关节, 导致她在2000年, 因脚踝骨骨裂休养了一年, 残酷的训练导致她的脚总是处于脚趾外水泡密布直至化脓的状态。骨头畸形, 每一节脚趾上都布满了树瘤状的老茧, 她这双“美丽的脚”就此打造而成。1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刻苦练习是必须的, 但科学的认识踝关节的构成以及规范的训练对舞蹈者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三、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踝关节训练的科学性

在基本功训练的课堂中, 肢体动作是舞蹈最根本的语言, 脚尖动作使得表演更丰富、更具表现力, 成为女子在基本功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形式。为此对脚踝骨更要进行特殊训练, 以达到舞台表演的娴熟性和完美性。对脚踝的训练必须从基础开始进行练习, 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完成的。

舞蹈《天山原色》解析

杨晓乐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本文围绕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为中心, 结合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艺术创作论以及艺术欣赏论的具体知识点, 具体分析作品, 诠释笔者对作品的“本原情感”之悟。

关键词:情感意蕴;维族舞蹈

引言:

美丽的雪山下, 万籁俱寂。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撒落在天山少女的肩上, 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缓慢优美的起身, 招呼着自己的伙伴。即刻, 晨光洒满大地, 雪山闪映出圣洁的光芒, 映射在伙伴们金色的衣冠上, 一串串清脆甜美的笑声与歌声不绝于耳, 她们披着朝霞三三两两的赶来, 准备开始又一天快乐幸福的劳作。“圣洁的心灵, 金色的衣冠, 葡萄架下与你共舞, 翩然天山的色彩。”这便是作者要在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中为我们展现的维吾尔族女性真实劳动生活写照的前奏。该作品以塑造美丽、勤劳、善良、勇敢的维吾尔族女性形象为特点, 以“原”字为主题, 整个贯穿着维吾尔族人的乐观积极阳光般的生活情感、态度以及虔诚的自然崇拜宗教信仰, 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风格。欣赏了这一舞蹈作品, 细细回想, 慢慢品味之后, 笔者有以下两点感触和思考:

一、小情之本, 大感之原

在欣赏了舞蹈作品《天山原色》之后, 笔者体会到作品抒发的两个层次上的情感意蕴, 分别是“小情之本”和“大感之

1. 力量的训练

力量是人体运动之源, 同时又是学生学会和掌握各个运动技术的必需条件, 踝关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小腿三头肌和足伸屈肌群, 常采用的是负重提踵、负重背屈和负重跳跃等方法来加强踝关节肌肉的力量和踝关节韧带的牢固性。

2. 柔韧性的训练

柔韧关系着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 柔韧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完成踝关节各种动作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柔韧素质的提高, 不仅取决于关节软骨、关节囊、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等方面的改变, 而且也取决于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 以及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收缩、放松的调节。踝关节所需的柔韧, 不是软而无力的柔软, 也就是说, 在做大幅度动作时, 肌肉仍能快速而有力的收缩。踝关节的柔韧性训练, 主要是提高小腿三头肌的伸展和弹性。

3. 灵活性的训练

踝关节的灵活性主要体现远侧支撑时, 能向各种不同方向迅速起动与起跳落地时的各种应变能力。对踝关节进行功能训练, 不仅可以预防踝关节肌肉韧带受伤, 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弹跳能力, 把踝关节力量训练作为日常练习的部分内容, 隔日进行踝关节力量、柔韧、灵活性的练习, 会使踝关节肌肉力量得到了增强, 有助于更好的运用到舞蹈中去。

舞蹈是借助人体本身来传情达意的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 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遵循人体结构规律, 不仅会让舞者的技术、技巧、技艺受到限制, 而且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舞蹈作为一门表演性很强的艺术, 通过演员肢体原”。

1.小情之本

“小情之本”为第一层, 立足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初级体验阶段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体会到得作品的表层情感意蕴为“小情之本”。即笔者通过观看作品中具体维族舞蹈动作、队形和舞台服饰, 并且思考它们本身及联想其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 而感受到的维吾尔族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情感;例如:

由于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生存方式、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的特殊性, 因此, 维族舞蹈在体态、舞姿、节奏和呼吸上, 也有其独特的规范。它要求昂首、挺胸、立腰的基本体态, 在此基础上, 还要将人体的从头、肩、腰、臂、肘、腕、膝到脚部的各个部分充分协调运用起来, 从而形成动态多样的舞姿造型, 再配之以屏气、快呼快吸的呼吸规律和切分、附点节奏动律等, 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才能把握准确。舞蹈作品《天山原色》的作者正是由于充分运用了这些风格化基本“元素”, 才得以把“小情之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从而这种“小情”也在不知不觉间被笔者逐渐感知。笔者认为整个舞蹈作品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序、邀请、劳作、丰收四个部分。在作品序中, 三名舞者一开始的依次衔接紧密的维族符号化体态和典型化动作便为整个作品定下了鲜明的民族基调。三名舞者分别身穿橙色、黄色、红色舞衣, 她们的体态都分别呈昂首、挺胸、立腰状, 和着音乐, 橙色舞者双手揉腕至两颊, 胸腰腆之最大幅度, 加上舞台灯光的配合, 整个人

的塑造, 将舞蹈美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良好的素质是掌握舞蹈技术、进行专业训练的基础和保证, 对舞蹈者来说全面的素质既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如力量、柔韧、灵敏、协调、稳定、爆发力等, 也包括舞蹈的专项身体素质, 尤其是髋、膝、足踝等关节的外开和灵活性。文章从踝关节的构造决定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舞蹈基本功的规范训练对保护踝关节的作用、在基本功动作的训练中体现踝关节训练的规范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规范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对保护踝关节不受损伤、延长舞者艺术寿命方面的作用, 只有将舞蹈演员的动作技术与人体结构有机的结合, 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舞蹈动作结构的关系, 才能达到更完美的表演境界。

参考文献

[1].郑相永.姜秀珍, 拥有世上最美之足的芭蕾舞女演员http://www.koreana.or.kr/months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朱培科.论舞蹈艺术的三重性[J].舞蹈, 2010. (8)

肩关节控制训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确诊为膝关节僵直患者92例, 男56例, 女36例, 年龄20~53岁, 平均35岁。左侧54例, 右侧38例。其中股骨远端骨折19例, 胫骨近端骨折21例, 髌骨骨折30例, 膝关节韧带损伤11例, 半月板损伤11例。在92例中盘状半月板损伤中中间型损伤45例, 硕大型损伤47例 (盘状半月板在关节镜下依据Smilie分型分为中间型、硕大型及类正常型) 。本研究所有患者无合并关节内韧带损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关节镜微创术, 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中医治疗与康复训练。中医疗法:术后8 h开始内服膝伤中医方剂 (黄连、牛膝、郁金等) , 1剂/d, 分3次口服。康复训练: (1) 术后弹力绷带适度加压, 并结合患膝冰敷48 h, 以便达到止血和减轻疼痛的目的。 (2) 术后2~3 d可使用持续性被动运动 (CPM) 机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 每次30~60 min, 每日1~3次, 每天增加屈膝5~10°, 循序渐进, 以促进手术部位和关节血液循环。 (3) 对膝关节伸直受限患者应进行早期伸膝训练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术后4周内屈膝不超过90°, 4个月内禁忌做深蹲动作, 6个月开始进行跑步、骑自行车等运动, 10个月进行接触性体育运动。若关节积血、出血严重者, 可行关节穿刺抽血;肿胀严重, 可给予冰敷和棉垫加压包扎。康复评定方法:膝关节活动度, 治疗后使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被动活动度, 包括屈曲度、伸直度, 并计算屈伸弧度, 共测量3次, 取平均值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1~36个月, 平均20个月。全部患者无切口及关节内感染, 无关节内血肿,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亦无因症状反复或加重而需再次手术者。两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创伤性膝关节僵直在行外科手术治疗或支具外固定治疗后长期制动等造成肌肉粘连, 关节内外血肿机化, 使关节内、外的纤维粘连及挛缩而引起。

由于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膝关节手术损伤小, 反应轻, 术后疼痛轻, 易导致患者警觉性低而提早下床活动, 所以一定嘱咐患者下床前要练习坐位, 然后在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拄拐下地活动,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及摔伤等。术后康复训练可以促使切口早期愈合, 消除关节粘连和软骨的退行性改变, 改善关节活动度, 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因此要鼓励患者术后进行康复锻炼。

本研究中试验组在接受中医疗法及康复训练后, 疗效明显较好, 结果表明, 中医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术后疼痛感觉、减轻关节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等。

参考文献

[1]方菊飞, 余宁先, 卢春秀, 等.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训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5) :35.

[2]衣丰, 胡秀娟, 林燕, 等.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康复训练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4) :1946-1949.

髋关节训练对短跑的重要性 篇6

一、送髋对短跑的作用和意义

(一)注重髋部能力训练已成为当今世界短跑技术训练的显著特点

在传统的短跑技术理论中,伸膝后蹬被认为是短跑最重要的唯一动力,因而在短跑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强调发展以股四头肌为主的大腿前群肌肉力量。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髂腰肌和股后肌群是人体水平加速的主要原动肌。众所周知,对跑速度所起作用最大的是髋关节周围的肌肉活动,从脚尖离地到着地时,髋屈肌群的活动是为了使腿摆动,而髋伸肌群对腿的向前和着地前伸展下肢都起重要作用。屈髋肌群主要以髂腰肌和股四头肌为主,伸髋肌群主要以股二头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为主。通过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材料证明,世界最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相比的显著差异集中表现为两点:伸髋(跑进中髋部伸展的意识、速度等)、着地(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及效果等)。因此可以说,当今短跑技术发展的最新特点和基本要素是伸髋和积极落地,与之相应的是通过各种技术性专门练习来加强伸髋和落地的意识与概念的训练。

(二)送髋的理论依据

以髋关节为轴的高速摆动与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后蹬动作可视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而髋关节的活动幅度和快速剪绞的配合,使得跑动姿势更为有利。通过对有效跑动技术的分析表明:“快速伸髋对跑速的影响远远超过快速伸膝。”髋关节位于躯干近端,在伸展的幅度、力量和速度上都大大优于膝的伸展。在支撑阶段,膝关节角度只是从165°缩小到150°左右,然后再扩大到165°左右,而髋关节角度则是从148°左右扩大到203°左右,角度变化比膝关节要大得多。以髋为轴的摆腿前送动作符合人体肌肉用力的力学原理。

在跑的腾空阶段,骨盆绕骶椎关节的垂直轴发生旋前旋后的动作,积极地把送髋技术引入到跑的动作中可使髋关节旋内,旋前的幅度加大,可使后蹬有力,步幅开阔,轻松自然,动作协调大方。“送髋”技术可提高步长,将不送髋的动作与送髋的动作比较,很明显地看出S1和S2间的区别。

二、研究分析

根据髋关节的特性,笔者以新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训练半年,将入学初测试的成绩与半年后的成绩相比较,观察学生的成绩变化。练习内容如下:

从表中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送髋”技术练习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均有所提高。30米的测试成绩均有0.1秒左右的提高,60米有0.06秒左右的提高,100米有0.1秒左右的提高,这也说明实验组的训练手段是非常可取的。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臀部后坐,身体后仰等现象也明显减少,而且学生跑起来也较以前轻松。由此可见,“送髋”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对100米的成绩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提高髋部肌群灵活性和力量练习方法

(一)发展髋部灵活性练习方法

根据髋关节的解剖特点和跑动中的运动功能,髋部的灵活性决定了髋部旋前旋后的幅度,以下是发展髋部灵活性的几种简易方法:

1.各种动力性的摆动练习,增强关节的灵活性、速度、幅度与力量,要求前摆腿、侧摆腿、后摆腿均以髋发力,幅度大,次数多,速度快,还有各种踢摆练习。如正踢腿、侧踢腿、外摆腿、里合腿等。

2.各种静力性的拉、伸、压:借助于器械、同伴外力或自身的重力来发展柔韧性、灵活性。压腿,纵叉或横叉,同时使股后肌群柔韧性加强。

3.利用栏架走、跳、摆、钻等练习,增大关节活动幅度和柔韧性。

(二)发展髋部肌群力量的练习方法

在传统短跑理论扶持下所进行的传统的短跑训练,大多是以垂直面用力为主的大负荷杠铃练习。现代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应摆脱以垂直用力为主的大负荷杠铃练习。选择以髋为轴的摆动力量,掌趾和踝关节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和两臂的摆动力量是现代短跑技术的需要,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练习,是提高短跑成绩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展髋部的肌肉力量,也就是提高伸髋速度和髋部转动角速度,从而达到提高短跑速度的目的。发展髋部力量的方法有:

1.支撑蹬伸送髋:单脚支撑做摆动腿屈膝向前送摆,支撑腿蹬伸送髋协同用力,充分蹬送后还原(也可用橡皮条套在腰上增加练习阻力)。

2.单脚高支撑仰卧挺髋:仰卧在垫上,单脚屈膝脚跟支撑在40厘米高的跳箱或支撑物上,摆动腿屈膝做上提,支撑腿顺势协同用力蹬伸,将髋充分向前上方挺髋(可在腹部负重杠铃片或同伴按住髋增加阻力)。

3.低姿蹬伸弓步走:肩负杠铃(体重1/3的重量,单脚屈膝支撑(约130°),上体垂直,摆动腿折叠屈曲于支撑腿垂直面位置,做前摆送髋,带动支撑腿蹬伸发力,成弓步姿势完成动作,两脚交换重复弓步走(走约30~40米)。

4.阻力直腿后摆:小腿套上橡皮条,做直膝后摆,后摆速度要快,幅度要大,连续反复摆动(也可负沙袋、徒手或高台上进行)。

5.跪卧后举腿:上体俯卧垫上,单脚跪膝支撑,练习腿直膝后伸,尽可能往上摆举,连续反复摆举,幅度尽可能大(可用沙袋负重或同伴适当施压增加阻力进行)。

6.后伸膝绕栏:单脚支撑,双手扶肋木,摆动腿后伸膝,躯干抬起,摆动腿直膝做左右上下抬腿绕栏(栏架高度可灵活掌握,也可负沙袋增加阻力)。

7.俯卧负重抬体:腹部俯卧于跳箱,上体与大腿悬于箱外,背部负杠铃片,以髋和大腿为支点,做躯干抬起放下动作,躯干抬平即可。

8.抗阻力收小腿:俯卧垫上,小腿屈曲(约120。),同伴用力将小腿往下按压,练习者尽量屈收用力,互相对抗,使股后肌群始终处于最大用力状态(也可单脚进行或用橡皮条牵拉)。

9.负重顶髋前举腿:双腿负沙袋,上体直立,一腿直立,一腿负重屈膝做原地快速顶髋前举腿。

10.负重体前屈抬上体:肩负杠铃直立,上体前屈至90°,后迅速抬起上体并挺髋提踵。

11.支撑“车轮摆”:单脚支撑于体操凳上或垫高的物体上,双手扶双杠或侧向单手扶肋木,摆动腿负沙袋。做屈膝抬腿,前摆伸膝过支撑垂直面后,后撩折叠转折叠前摆,车轮式大幅度摆动。

12.单脚支撑阻力“鞭打”:单脚支撑,双手扶支架杆或便于伸腿的支撑物,摆动腿小腿套上橡皮条,橡皮条一端固定于正前方地面水平固定物上,做屈膝抬腿,伸膝“鞭打”。

13.肋木举腿:练习者背向肋木架,双手头上握紧肋木做向上收腹举腿练习。要求练习者最大限度地向上翻转臀部。

14.仰卧负沙袋做车轮跑:仰卧于垫上,双腿负重做车轮跑。

15.仰卧负沙袋两腿交叉摆:仰卧于垫上,上身躺在垫上,下肢抬起,双腿负重直膝交叉摆腿。

16.负重弓步蹬摆:成弓步,蹬摆,摆动腿送被踏上木箱,摆动腿负沙袋或拉橡皮条。

17.悬空支撑:仰卧、俯卧,两脚和上体分别支撑在两个高箱上,髖和臀部悬空,顶起髖或臀部静止一定时间或连续快速做(负重)。

18.抗阻力举腿:仰卧双腿直腿收腹,同伴用力压住双脚形成抗阻力(木箱上双腿悬空)。

1 9.牵拉跑:腰部拉橡皮条,做行进间高抬腿、车轮跑、后蹬跑、快速跑(可单腿)。

四、结论

第一,注重髋部能力训练已成为当今世界短跑技术训练的显著特点。

第二,骨盆绕骶椎关节的垂直轴发生旋前旋后的动作,积极地把送髋技术引入到跑的动作中可使髋关节旋内、旋前的幅度加大,可使后蹬有力,步幅开阔,轻松自然,动作协调大方。

第三,“送髋”技术训练对100米的成绩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且能起到增大步长、加快步频的作用。

第四,各种动力性的摆动练习,配合栏架练习,各种静力性的拉、伸、压等方法可有效发展髋部灵活性。

肩关节控制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7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 纳入标准: (1) 符合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定的膝OA诊断标准 (ACR) [2]; (2) 年龄≥60岁; (3) 未接受过OA相关治疗或停止其他治疗>1月。排除标准:炎症性关节炎、痛风和急性膝关节创伤及膝关节占位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 男12例, 女28例, 年龄60~79岁, 平均 ( 69.45±5.65) 岁, 病程3月至20年, 平均 (7.5±2.2) 年, 其中单膝OA 15例, 双膝OA 25例, 共65膝;对照组30例, 男10例, 女20例, 年龄62~75岁, 平均 ( 68.77±3.59) 岁, 病程2月至20年, 平均 (7.3±2.3) 年, 其中单膝OA 10例, 双膝OA 20例, 共50膝。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针刺配合肌力训练。针刺取穴为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用2寸、直径0.3 mm的不锈钢毫针, 血海、梁丘斜刺1寸, 足三里、阳陵泉直刺1.5寸, 三阴交直刺1寸, 内、外膝眼沿膝关节间隙向髁间隆起方向呈80°夹角斜刺1.5寸, 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30 min, 每日1次, 10 d为1疗程。针刺完毕后, 让患者在Biodex Ⅲ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和训练系统 (美国Biodex公司) 上取坐位 (髋关节90°) 进行被动运动, 角速度为10°/s, 对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最低点停3 s, 在不引起疼痛或轻微疼痛的前提下渐进性增加关节活动度, 中间间隔进行角度为105°、90°、75°、60°、45°、30°、15°、0°的多点等长肌力训练, 每个角度上分别让患者膝关节进行10次屈、伸抗阻训练, 每次屈、伸时间分别维持10 s, 角度间间歇10 s, 3组/次, 2组间间隔时间为5 min。如患者膝关节活动受限达不到105°, 则在其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训练, 增加被动运动时间, 40 min/次, 每日1次, 10 d为1疗程。

1.2.2 对照组:

单纯针刺治疗, 取穴和方法同治疗组。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肌力评定及疼痛评分。

1.3.1 肌力测评: 测试仪器采用Biodex Ⅲ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和训练系统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试, 取坐位 (髋关节90°) , 测试前对测力系统进行常规标项, 选择测试角速度为60°/s (慢速) , 180°/s (快速) , 先测健侧, 再测患侧, 如为双侧, 则选惯用侧先测试。每组测试前先进行3次亚极量膝伸屈作为准备活动, 然后尽全力伸屈膝, 慢速测试时伸屈膝5次, 快速测试时伸屈膝20次, 每组慢快速测试间隔时间为10 s, 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治疗前后60°峰力矩/体质量、关节活动度、腘绳肌峰力矩/股四头肌峰力矩 (H/Q) , 180°平均功率。

1.3.2 疼痛评分采用渡边英夫膝关节疼痛评分标准进行[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疼痛评分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等级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40例65膝治疗后屈伸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增强, 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 (P<0.01) , 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 (P>0.05) 。 治疗组经治疗后肌力、

关节活动度及H/Q改善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见表1, 2。

2.2 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 疼痛评分升高 (P均<0.01) 。2组间比较, 治疗组疼痛评分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老年性膝OA在中医学中并无相应病名。依据其症状和体征当属“痹症”范畴, 多因年老体衰, 气血渐亏, 风寒湿邪瘀阻经络, 致筋失血养, 骨不滋润, 关节不利发为本病。其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 进一步导致膝屈肌和伸肌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 甚至废用性肌萎缩, 而肌肉是重要的震动吸收装置, 有利于稳定关节, 因此肌力下降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 而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也使得膝周肌腱韧带等组织的强度下降, 引起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下降, 最终导致膝胫股关节、髋股关节面应力分布异常, 促进OA的恶化[4]。因此缓解疼痛、增强肌力可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 是膝OA康复治疗的关键。

临床关于膝关节肌力训练研究较多, 以等速肌力训练和多点等长肌力训练为主。本研究采用多点等长肌力训练。等长肌力训练是一种静力性的肌肉收缩训练, 可以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的抑制, 增强肌力, 训练时不需要关节活动, 因此比较适合老年人[5]。研究中我们发现, 如单纯进行肌力训练患者往往因为疼痛难以坚持且效果不佳, 故相应对照组未予选用。针对患膝疼痛, 我们先采用针刺治疗来缓解疼痛。针刺治疗膝OA安全、疗效确切, 已被临床广泛应用[6]。根据本病的病机, 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 利湿通络止痛, 本研究取局部内外膝眼疏通经络, 止痛。足三里健脾利湿祛寒, 血海养血祛风, 阳陵泉为筋会, 可舒筋止痛, 三阴交健脾补肾, 祛风寒湿邪。血海和梁丘同时又对局部的股四头肌下端及膝关节肌腱产生良性针刺刺激, 抑制疼痛。本研究结果也表明,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 针刺有明显止痛作用, 而肌力训练配合针刺止痛效果更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肌肉训练激活了抑制疼痛的β-内啡肽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输入和闸门控制对痛觉的调节发生改变所致[7]。且肌力训练弥补了针刺只能达到止痛而不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方面的不足。我们发现治疗组治疗后屈伸肌60°峰力矩/体质量、180°平均功率均有提高, 而这2项指标是很好的反映肌肉价值功能的指数, 尤其对下肢负重肌肉的评定有重要意义, 60°H/Q治疗后均值为51.11% (正常值50%~60%) [8], 说明通过训练屈伸肌力平衡, 进一步增强了膝关节的稳定性。60°关节活动度反映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增大, 相应肌肉群得到训练, 可以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可见, 通过肌力训练可打破肌萎缩、关节不稳及疼痛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有效地控制膝OA的进展。

总之, 针刺配合肌力训练治疗膝OA对增强患膝肌力, 增大关节活动度和缓解疼痛具有很好的作用, 能有效控制膝OA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李宗明.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33.

[2]孙瑛.实用关节炎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319-333.

[3]徐小梅.氙光低周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07, 99 (6) :21.

[4]Messier SP, Loeser RF, Hoover JL, etal.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effectson gait,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J].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2, 73 (1) :29-36.

[5]王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7) :558-560.

[6]田琳.针刺治疗骨性关节炎疗效的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2, 24 (5) :284-286.

[7]姜贵云, 鞠智卿, 杨晓莲, 等.关节腔填充配合肌力训练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38) :68-70.

上一篇:养殖业发展下一篇:养老院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