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担保行业(共9篇)
科技担保行业 篇1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保障税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有的轻资产、经营不稳定等特点导致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则可以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笔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分析了我国科技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在支持担保机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上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利用财政资金来补偿担保机构损失和构建科技担保服务网络的建议。
国内科技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担保行业的现状
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地科技局、高新区也先后出资成立了一些科技担保公司。根据科技部对北京、天津、江苏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的抽样调查,目前国内科技担保机构大约200家,其中,由各级科技部门设立的科技担保机构共有44家,注册资金35.5亿元,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共8014家,担保金额合计198.5亿元;平均每家机构为182家企业提供过担保服务,每家企业平均担保金额为248万元,担保资金放大倍数是5.58。由国家高新区内设立的担保机构共70家,注册资金合计93.6亿元,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共10 641家, 担保金额合计685.2亿元;平均每家机构为152家企业提供过担保服务,每家企业平均担保金额为644万元,担保资金放大倍数是7.31。这些科技担保公司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担保业务创新, 有效支持了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科技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科技担保公司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许多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性质的科技担保公司,但国内大部分担保公司实际担保能力有限,呈现出“小、少、散、弱”的特点,无法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区分布不均衡。当前国内科技担保公司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其中,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天津6个地区的科技担保机构占全国总数的约一半,占比达到了48.1%;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陕西等地;有些地区只有一两家科技担保公司,还有一些地区没有成立本地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持的成功比率。
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根据科技部对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当前国内的科技担保公司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良莠不齐,除了少数几家发展较好的担保公司之外,还有很多业务发展较差的担保机构;每年都会有大批新成立的民营小担保机构,同时许多小担保机构又迅速倒闭。一些地区存在担保机构过多过滥、恶性竞争、信用低下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认可其担保业务,从而失去了担保机构的融资服务功能。
资本金不足,担保机构规模小。调查显示,国内科技担保公司都面临资本金不足、机构规模较小的问题。目前公司的资本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但这些资金注入大都是一次性的,且规模不大,缺乏后续资金注入及补偿机制。而且,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科技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用很低,一般在1%~2%之间,因此完全依靠保费收入难以维持公司的持续发展。另外,根据银监会等部门的规定,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要提取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上述因素导致现有很多科技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能力和担保能力接近极限。资本金的不足和担保贷款放大倍数的限制,决定了当前科技担保机构发展规模,大部分科技担保机构的平均担保金额在800万元以下,担保机构可以担保放贷的规模太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近3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如重庆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反映,公司面临注册资本金不足、业务规模受限的问题。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市财政出资的1个亿,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再按规定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公司的资本金已经很少,以目前国家规定的最大放大倍数,公司的担保规模也不会超过10亿元,这样就限制了担保公司的资金放大能力。杭州高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也反映,受公司资本金的限制,2011年该公司的银行授信额度基本用完,已无力给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与银行议价能力低。据国际经验,担保机构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而我国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再加上目前担保机构的实力过于弱小,与银行的议价能力低,许多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不少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成都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反映,在与其合作的15家银行中,国有银行都要求百分之百承担贷款风险,一般还要交10% 的保证金。这样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加大了整体风险,严重制约着担保机构的发展和担保业务的开展。
外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当前国内有利于科技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担保物流转渠道不通畅。科技担保机构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时,要求企业将其拥有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担保物,质押给担保机构。由于国内针对专利技术的技术交易市场不完善,一旦出现违约贷款,担保机构所持有的专利不能顺利变现来补偿担保损失,从而增大了担保机构的风险。二是项目评价和技术评估的人才缺乏。科技担保机构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缺乏熟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掌握科技项目和技术评价的专业人才,制约了科技担保机构的融资能力。三是担保行业整体资信水平较低,缺少全国性的担保机构为地方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支撑和增信服务,无法推动和引导全国性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网络渠道的建设。四是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目前的科技担保机构主要是由政府独资或者合资设立的,受到国有机构监管部门的增值考核要求,科技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时会比较保守;在金融创新时,又受到国家关于担保机构投资比例的限制;科技担保机构所支持的对象风险相对较大,所享受到的政府保费补助和风险补偿与常规担保机构的标准相同,没有体现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原则。
国内外政府促进担保发展的经验
发展担保来解决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困难,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做法。其中日本政府和北京市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
日本政府构建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做法和经验
日本政府通过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来缓解日本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形成了由民间机构参与、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结合的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有以下几点。
建立覆盖全国的两级信用担保体系。日本实行的是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地方信用保证协会两级担保的制度结构体系。地方建有信用保证协会(类似于我国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以非营利为目的,为自身信用能力不足、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支持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用保证。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收取的保证费率很低,一般在0.4%~ 1%之间,平均费率是0.82%。中小企业承担的信贷融资成本并没有由于保证协会收取费用而显著提高。目前日本的47个督道府县及5个主要城市都设立了独立的信用保证协会。中央建有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并由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地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险。这种信用保证制度与信用保险制度地结合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信用保险公库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双重保护,分担了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形成了独具日本模式的中小企业双重担保机制。
政府资金成为信用保证协会的主要来源。日本全国信用保证协会的基本资产规模达到了14 000亿日元,这部分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部资金,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援助、借入和金融机构的捐助;另一部分是内部资金,来源于信用保证协会的收支差额积累。日本信用保证协会的资本金构成是:中央政府占59%,地方政府占24%,金融机构占17%;其中财政资金总共占83%,成为信用保证协会最大的资金来源。
其中,日本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保险公库以财政划拨资金为主,联合银行、大企业等资金成立,这是担保机构的最高层,主要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提供再担保。地方信用保证协会的资金一部分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地方政府、公共社团和金融机构提供,其中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最大;另一部分是借入资金,主要由信用保险公库和地方财政以低息借给信用保证协会。
政府设立专门的信贷损失补偿金。196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依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简称“公库”),其作用是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证保险。根据法律规定,当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实行信用保证时,按照一定条件自动取得公库的信用保证保险。信用保证协会要向公库缴纳相当于保证费收入40%的保险费;当保证债务实施代偿后,公库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代偿额70%~80%的保险金;对于代偿后最终回收的债权,信用保证协会要将其中的70%~80%交还给公库。为了保障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行,日本还建立了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规定:信用保险公库发生代偿后,对于剩余的20%~30%预期不能收回的权益损失,政府建立了补偿金补助制度予以补偿。通过建立上述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相当程度分担了信用保证协会的风险,提高了其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北京市构建市区(县)两级担保体系的做法
北京市在利用担保支持市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其主要特点为以下几方面。
设立国有担保龙头机构,发挥国有担保机构的引领作用。北京市通过以首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首创担保”)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国有担保机构在支持区域内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上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首创担保成立于1997年,2003年7月经北京市政府重组,公司由北京首创集团、中国投资担保公司等6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提高为3.065亿元,其中80%左右由市级财政出资并由首创集团代持。
与市区(县)政府合作,建立市区(县)两级担保体系。首创担保与北京市下属的18个区、县政府合作,合资设立担保分级机构,搭建垂直网络(即市-区-县网络)和横向网络(银行服务网络),构建了覆盖全北京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服务运营体系,减少了担保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对担保项目大批量的受理能力,增强了担保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建立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北京市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与首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根据1999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各区县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和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确定原始出资额;市政府按照原始出资额补助50%的额度,聚集了1亿多元的担保资金,由首创担保托管运营;采取共担风险、分散成本的方式,降低首创担保的经营成本。
同时,北京市政府建立对担保公司的补偿机制。由于中小企业担保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其贷款担保受益很难弥补代偿损失,可能会出现不可持续性发展。担保机构随着业务的发展所出现的代偿使担保资金逐渐减少,而担保业务收入又很难弥补代偿损失。北京市政府对首选担保当年发生的代偿给予定率补偿,代偿补偿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实际担保余额的6%,这样就保障了首创担保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政府扶持构建的担保体系,在促进首创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首创担保共受理担保项目17 000个,筛选出约7 000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其中80%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约有100个担保项目被创业投资和产业基金选中投资;担保资金规模达700亿元,实现了10倍的资金放大效果,担保代偿率仅在1%,不良资产率低于0.3%。被担保企业资金周转率年均2.5次,实现2 000亿元的销售收入,上缴税金约200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内科技担保行业发展政策建议
日本和北京市开展科技担保的经验证明:发展科技担保行业,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当前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融资困境,以及国内科技担保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国内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数量少、发展不均衡、科技担保网络体系不健全的现状, 需要中央政府在促进科技担保发展、构建科技担保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从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科技担保业务在全国的开展和实施。
统一认识,营造科技担保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科技、财政、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担保公司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通道,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并要对政府在促进科技担保机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达成共识;同时,要制订有利于科技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环境,解决国有科技担保公司的资产保值和从事高风险业务之间的矛盾,解决地方科技担保机构的国有资金补充资本金问题,简化专利等担保物的质押登记流程,放宽科技担保公司的自有资金投资比例,降低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为科技担保公司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设立科技担保专项资金,增强科技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鉴于当前科技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担保规模小的状况,建议加大政府在支持科技担保上的投入。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科技担保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科技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采用保费补贴和担保损失补偿的方式支持地方科技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地方政府出资补充科技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贷款规模。
打造科技担保龙头企业,构建科技担保体系。针对国内科技担保公司“小、少、散、弱”的现象,借鉴北京首创担保成功的经验,建议由中央政府出资直接设立“中国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开展直接担保和风险补助等业务支持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合资共建和注资方式与地方科技担保公司合作,支持其做强做大,逐步打造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担保体系。同时,通过担保费用补贴、代偿损失风险补偿等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其他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培养科技担保的专业化人才,搭建服务平台。科技担保公司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来实施担保业务,因此应该着力培养熟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又具备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培养掌握科技项目评价和专利技术评估的人才,提高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知度。
搭建全国和地方的服务科技担保公司平台,包括: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来促进专利技术的流通和变现;利用国家高新区和孵化器建立科技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流平台,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和信贷评审中的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立担保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担保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合作,促进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合作,采用担保+股权投资模式提高科技担保公司的盈利能力,促进科技担保机构持续发展。
转载自《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科技担保行业 篇2
每个年轻人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所以这个行业的前景也是如此。。
目前,银行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然而中小企业贷款的瓶颈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由担保公司来进行风险外包也许是较好的选择。有了担保公司的介入,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风险。
作为连接企业与银行的信用桥梁,担保机构主要经营的是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力涉及的风险业务,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所急需支持的业务。担保机构作为资金供需双方的服务商,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的潜力,通过介入前期调查、细化风险控制方案等方式,完全依靠市场手段将看似不可行的业务变为可行,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反担保能力,从而使资金配置渠道更为通畅,既扩大了银行业务,又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自己也从中获利,真正实现了担保机构、银行与企业的三赢。
而许多担保公司并没有真正成为银行可以托付的商业伙件。担保公司良莠不齐,有些自身实力太弱,注册资本过小,风险管理能力无法让银行信服,因此银行对担保公司区别对待。对于看不准的担保公司担保,也需要担保公司存入一定的保证金。收取保证金越高,担保的效率就越低。
担保业内人士认为,在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中,担保机构还处于被动地位。一是风险分担。大多数担保机构不能与银行达成风险分担协议。二是贷款利率。银行对受保企业没有给予利率优惠,增大了受保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担保机构的业务。三是信息查询。人民银行贷款查询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影响了担保机构对协作银行信用贷款的掌握。四是随意收贷。只要国家金融政策稍有调整,银行就不顾企业实际大量放贷,从而导致担保机构代偿的发生。
作为风险外包机构要想让银行取得银行的认同,必须首先证明自身是非常优秀的专业风险管理服务机构。首先,应有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担保公司应有自己独特的低成本信息渠道。这种优势应超过银行。如何获取产业信息、司法信息,如何展开商业调查,都是需要特别的渠道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是担保公司存在的基本前提。其次,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担保公司必须还具有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恰当地管理风险,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大凡需要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都是这样或那样不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担保公司需要超常的创新能力。最后,一流的人才。由于担保业务本身的难度,要求担保公司具有比银行信贷员更高的一流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并设计解决方案。
现实上,在目前许多担保公司生存的基础主要是比起中小企业来说更熟悉银行,更熟悉银行信贷的流程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中小企业咨询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提供少量的担保服务。而在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上难以让银行放心。于是“银行凭什么相信担保公司”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我国担保行业分析与展望 篇3
关键词: 担保公司 融资性担保 非融资性担保 再担保
近来年,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担保行业增速放缓,代偿上升,担保公司风控能力和担保实力面临挑战。但与此同时,担保行业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均保持增长,业务创新又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政策机制不断优化,笔者认为我国担保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近期行业展望稳定。
政策趋势分析
(一)监管体系
2010年,我国确立了由七部委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称联席会议)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机构,并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属地管理的担保监管体系。在新的监管体系下,各属地监管机构加强了行业整顿力度,先后完成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整顿、审核与发证工作,加强了行业整治。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和银监会等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关于建立行业自律组织的要求,2013年9月,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成立。协会首先起草了《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希望改善行业透明度,加强外部监督机制,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作为行业监管的重要制度依据,现行《暂行办法》仍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担保业务品种、风险责任认定、投资范围和准备金计提方面亟待细化。联席会议于2012年就启动了对《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但修订稿至今尚未出台。担保行业监管尺度一致性、监管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明确。
近两年,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担保公司经营不规范导致担保链风险持续暴露。2014年7月,联席会议下发《关于融资性担保机构违规关联担保有关风险的提示函》称,部分地区风险事件中存在大量的关联担保、“自担自用”问题,担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通过设立理财公司、P2P平台进行关联担保融资,并将所募资金转而用于关联交易或民间借贷,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就此,联席会议要求各属地监管机构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关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东、员工及关联方设立或控制财富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及P2P平台等理财关联公司的情况,对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笔者认为,由于担保公司数量众多、业务资质差异度大,加上行业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尚在进行中、联席制度和属地监管有待加强,担保行业不规范经营问题突出,行业整体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健全和完善监管机制日益重要。
(二)补贴政策
2014年4月,《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4﹞38号,以下称38号文)发布,增设代偿补偿机制,对省级再担保机构和中西部地区省级担保机构实行政策倾斜,体现了中央政府依托省级担保机构支持担保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图。不过,单个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当年获得专项资金的最高资助额度维持不变,分别为2000万元和3000万元。此外,38号文补贴的对象有较大变化,仅针对经省级以上财政部门通过竞争性方式选定为从事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国有背景的担保机构将是主要受益者。除中央财政外,各级省市政府也建立了类似的补贴和基金,鼓励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尽管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但由于补贴总额有限,相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性,担保公司的风险预计仍难以得到全覆盖。
(三)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的支持
一直以来,担保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大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支持力度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要求加强担保行业监管,鼓励政府出资成立或参股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增信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联席会议于2014年7月发布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融资担保发﹝2014﹞1号),分别从规范经营、再担保体系建设、银担合作、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笔者认为,上述政策的落实执行有待观察。就间接融资性担保业务而言,要提高银行和担保公司合作的意愿和深度,首先需要完善担保行业监管,规范担保公司经营,提升行业信誉度和担保实力,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业务运营状况分析
(一)总体业务规模及核心业务
2013年,担保公司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虽保持增长,但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其代偿持续上升,因此担保机构主动进行业务收缩以及结构调整。此外,行业监管从严、竞争激烈以及银担合作政策收紧,使资质不合格、违规经营以及部分实力较弱的的担保公司被淘汰。受以上因素共同影响,担保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业务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截至2013年末,行业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较上年末减少405家,行业实收资本87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增速下降约6.1个百分点。业务规模方面,2013年新增担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新增融资性担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截至2013年末,在保余额2.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33亿元,增长23.1%,低于2010年至2012年37%的平均增速;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2.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24亿元,增长22.2%,低于2010年至2012年28%的平均增速(见图1)。
作为担保公司的核心业务,间接融资性担保余额在行业总在保余额中占比为65.76%。2012年以来,银担合作政策收紧,银行终止了与一些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合作。根据银监会披露数据,截至2013年6月末,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7485家(包括跨省分支机构),较年初减少119家,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和余额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中的占比分别较年初下降5.8%和1.6%,为9.92%和2.2%。截至2013年末,间接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不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6.6%,低于融资性担保业务增速5.6个百分点,间接融资性担保在总在保余额中占比较2012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
nlc202309020619
(二)债券担保业务
1.公募债券市场业务
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行主体的增加,使得债券担保业务需求持续上升。在债券公开发行市场中,截至2013年末,担保公司累计为226只债券提供担保,较上年末新增48只,累计担保债券金额达1482.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4.89亿元。2014年,担保公司在保债券的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14年末,担保公司累计为276只债券提供担保,较上年末新增50只,累计担保债券金额达2045.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3.13亿元(见图2)。在保债券品种以企业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为主,共224只,占总在保债券数量的81.15%,在保债券金额达1653.59亿元,占总在保债券金额的80.87%(见图3)。
随着债券市场对担保需求的增加,大型担保机构大多将公募债券担保业务作为战略发展方向。由于公募债券担保业务单笔金额大、企业资信相对较好、风险相对较低、收入较为可观,公开发行市场担保业务竞争趋于激烈。截至2014年末,为公开发行债券提供担保的公司已增至38家,较2012年末增加了18家,这些担保公司大多为各省市资本实力较强的国有背景公司,信用等级最低为AA。其中前五家担保公司累计担保债券187只,占担保公司担保债券只数的68%,行业集中度较高。
在风险管控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弱,担保机构主要通过反担保措施来控制项目风险,主要的反担保措施包括第三方保证担保、股票质押、股权质押、应收款项质押和房产土地抵押等形式,部分项目还引入了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以进一步强化风险缓释力度。2014年,公募市场共发生5次信用事件2,涉及债券本息金额共18.25亿元,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债券共两只,最终其中一只由股东筹资兑付,另一只由担保机构进行了代偿,代偿金额为1.38亿元。
笔者认为,一方面,公募债券市场担保业务的发展拓展了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有利于改善担保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公募债券担保业务单笔金额较大、期限较长、业务竞争激烈、被担保企业信用资质下沉等,对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及其对企业长期经营的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私募直接融资市场
除公募债券市场外,私募直接债权融资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陆续推出多个私募债券品种,如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工具(PPN)、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等。此外,信托计划、P2P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也增加了对担保的业务需求。
由于私募市场信息不公开,担保公司参与私募直接债权融资的家数、只数、规模及信用等级情况均难以获得,但是通过媒体报道可以发现,私募市场的违约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担保公司违约、倒闭事件也时有发生,对担保公司的整体信誉造成了影响。
目前,信托担保呈以下特点:(1)融资主体主要为资金需求大、利率敏感性低的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源类企业及产能过剩企业,行业集中度高;(2)融资主体信用资质参差不齐,融资成本加担保费率高,部分企业负债率高、财务负担重,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3)担保公司自身的实力和资质差异度也大,绝大多数担保公司无评级,担保效力难以评估,据不完全统计,在8000余家担保公司中,有外部评级的公司不足50家。
中小企业私募债作为2012年证监会的一项金融创新,其发行采取备案制,对企业净资产和盈利能力都未设门槛,无强制评级和担保要求。截至2014年末,沪深两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共有614只,总发行余额为877.64亿元。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弱,大部分私募债通过担保以提高发行成功率和投资者接受度。2014年,据媒体报道,共5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发生违约,其中13华珠债、13中森债的担保人中海信达担保和12津联债的担保人海泰担保未及时或未能履行代偿责任。为了加强对有担保私募债的风险防范,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5年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风险防控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可能发生利息或本金违约的情形下,担保人在债券到期前第5个工作日前将代偿本息存入偿债保障金专户。此外,若融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人,该通知还要求承销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核查担保公司业务资质、经营状况及担保风险等情况,并与担保公司所在地的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进行事先沟通,以降低担保机构的违约风险。
P2P网贷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借贷。截至2014年9月末,P2P网贷平台突破1400家。目前,对该类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监管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国内征信体系缺失的问题,衍生出新的业务模式,即和融资性或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合作,为投资者提供保本(息)承诺。而某些P2P 平台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权益方面的关联关系,使得平台利用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的模式大打折扣。网贷平台跑路、倒闭事件以及担保公司违约频发,这里面既有信用风险暴露,也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总体来看,私募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给担保公司带来了新的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担保公司自身担保实力不足、风险管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导致违约事件,将严重损害担保公司的信誉和行业发展。因此,行业自律和监管效力的持续完善和提升,就显得更加迫切。
(三)再担保机构业务
自2009年以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相继出资成立了15家再担保公司,其承担建设省、市担保体系的政策性职能,采用的基本业务模式为一般责任再担保和连带责任再担保。其中,一般责任再担保是再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即当再担保体系内的担保公司破产清算时,由再担保公司对其在保组合履行代偿义务。一般责任再担保有助于提升当地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的议价能力,但增信效果不强、费率低、盈利性弱。再担保公司的政策性职能和商业可持续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矛盾,导致再担保公司青睐直接融资担保业务,对间接融资性再担保业务有所收缩,不利于区域内担保体系的建立。2014年,联席会议下发的融资担保发﹝2014﹞1号文中明确了再担保公司的政策性职能,预计尚未建立再担保机构的省份会陆续建立再担保公司。
nlc202309020619
此外,38号文增设中央与地方联动的代偿补偿机制,将为再担保机构开展连带责任再担保业务提供保障和支持,当再担保机构承担50%的分险责任时,可从代偿补偿资金中获得30%的补偿。政策的优化将促进再担保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加大连带责任担保业务开展力度,联合区域内优质担保机构共同参与保前调查和保后管理,并共同承担代偿风险,有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
再担保公司是各地政府建设地方性担保体系的主要力量,也是完善担保机制的重要环节。但现阶段担保行业监管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担保业务处于发展初期,各地以再担保为主导的担保体系建设情况仍有待观察。代偿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再担保公司切实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但连带责任再担保业务开展力度加大将对再担保公司的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财务状况分析
由于担保公司数量众多,信用质量差异很大,笔者选取了12家主要担保公司进行分析,包括1家信用增进公司、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4家再担保公司。上述12家公司业务品种较为齐全、资本实力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能为行业财务状况趋势提供一定参考。
(一)业务规模增长显著放缓,业务收入增速略有下降
由于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银行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银担合作有所收缩,担保行业在保余额增速放缓。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在保余额为4341.53亿元,同比增长12.77%,增速较上年降低27.92个百分点。受业务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担保机构2013年实现担保业务收入42.96亿元,同比增长30.46%,增速较上年下降4.70个百分点(见图4)。由于担保业务收入增速大幅高于在保余额增速,笔者推断主要担保机构2013年的担保平均费率较上年有所上升。
(二)投资组合差异明显,投资收益率上升,但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投资资产规模合计579.58亿元,同比增长4.88%。由于担保机构投资范围和比例没有严格的监管要求,担保机构投资品种齐全且呈多样化,包括债券、股票、委托贷款、信托计划、长期股权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等,并且由于风险偏好不同,各担保机构的投资资产组合具有很大差异。总体来看,与2012年末相比,2013年末担保机构投资资产组合中低收益品种占比下降,高收益品种占比上升。货币资金在投资资产中占比降幅最大,平均降幅达到6.54个百分点;信托投资占比升幅最高,平均升幅达到6.70个百分点。此外,主要机构普遍压缩了股票投资,在各投资品种中,股票投资余额较上年末平均降幅最大,达到26.69%,占比平均降低0.56个百分点。
受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组合和风险偏好差异影响,2013年各担保机构投资收益率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担保机构总投资收益率最低为2.35%,最高达9.38%,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79%,较上年上升1.63个百分点。主要担保机构总投资收益3共计34.07亿元,较上年增长51.10%。其中11家机构投资收益较上年上升,只有1家较上年下降。总体来看,多数投资收益上升的机构均不同程度地压缩了低收益投资品种的占比,并提升了高收益投资品种的占比。虽然高收益投资品种占比上升推动投资收益增长,但对担保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准备金提取率上升,平均准备金覆盖率下降
2013年担保行业整体代偿风险上升,全年行业发生代偿309亿元,同比增长45.2%;2013年末行业代偿余额4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4%,其中融资性担保代偿余额4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3%;年内代偿率1.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担保机构表现趋势与行业一致。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的应收代偿款余额4合计达23.39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加80.27%,总体资产质量下降明显。其中,直保机构的应收代偿款较上年末增长84.23%至19.39亿元,占比为12家担保机构的82.93%。2014年总体代偿进一步上升,截至9月末,10家主要担保机构的应收代偿款余额达28.96亿元5,较年初增加23.95%,其中最高增幅达226.89%。对于应收代偿款快速上升且金额大的担保机构,应关注其风险处置、代偿回收和损失率情况。
受代偿上升影响,2013年主要担保公司共计提取担保损失准备金621.64亿元,较上年增加27.75%,准备金提取率(提取担保损失准备金/担保业务收入)为50.61%,较上年上升1.89个百分点(见图5)。其中,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77.32亿元,较上年增加10.97%,占担保业务收入的17.03%,较上年降低2.99个百分点;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14.32亿元,较上年上升38.45%,占年末在保责任余额的0.33%,较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单个公司各年度间准备金提取率差异较大,各家担保机构间差异也较大,主要由于两点原因:第一,各机构业务品种不同,面临风险不同,因此部分公司在计提准备金和折算在保责任余额时已经引入了各担保品种的风险权重;第二,各公司在计提准备金时有很大的决策自由度。
由于多数担保机构加大了准备金计提力度,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担保损失准备金余额为65.18亿元,较上年上升31.29%。但从担保损失准备金覆盖率(担保损失准备金/在保余额)来看,由于担保损失准备金余额上升较快的机构在保余额增速普遍较快,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平均准备金覆盖率为1.86%,较上年降低0.09个百分点。从担保机构类别看,增信机构准备金覆盖率较低,仅为0.69%;直保机构准备金覆盖率较高,为2.28%;再担保机构准备金覆盖率较上年有所上升,为1.43%。各主要担保机构的准备金覆盖率均低于3.2%的行业平均水平。
(四)行业盈利水平有所提升,各机构资本回报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担保业务收入增速低于计提准备金增速,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实现担保业务净收入26.51亿元,较上年增长23.28%,增速同比降低19.95个百分点。在成本费用方面,由于年内总投资收益大幅上升推动营业收入增长,2013年主要担保机构平均成本费用率为20.34%,较上年下降了4.16个百分点。在担保业务净收入与投资收益增长的推动下,2013年主要担保机构净利润总额达34.68亿元,较上年增加38.65%;但个别机构由于代偿很高,净利润增速很慢。在资本回报方面,2013年12家担保机构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为7.85%,较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各机构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差异也较大,回报率最高达15.85%,最低的仅有3.07%。总体来看,政策性定位的再担保公司平均资本回报率低于直接担保公司(见图6)。
nlc202309020619
(五)资本放大倍数进一步上升,核心资本形成率有所提高
随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担保机构资本放大倍数呈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平均核心资本放大倍数为7.21倍,较上年末提高0.17倍,最高达15.36倍,最低只有2.21倍。由于担保机构业务结构不同,单纯比较不同机构的放大倍数已不能如实反映担保机构对损失的吸收能力,引入风险权重来反映不同产品资本占用差异的相关政策有待尽早出台。
目前,股东增资和利润留存补充是担保机构资本补充的主要渠道。2013年担保行业实收资本增加了511亿元,年末行业实收资本达8793亿元,较年初增加6.17%。2013年12家主要担保机构中有3家的股东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增加注册资本合计29亿元,12家担保机构净资产合计较年初增加11.16%。在内生补充方面,由于盈利水平的提高,2013年主要担保机构平均核心资本形成率为10.75%,较上年上升了0.80个百分点,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有所增强。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和股东的增资意愿仍是担保机构未来业务扩张的关键因素。
(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有所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
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平均为39.94%,较上年末降低9.20个百分点。各主要担保机构的该指标差异很大,最高达81.80%,最低的为17.87%。在12家担保机构中,10家机构该指标较上年末下降,平均降幅12.58个百分点(见图7)。
高流动性资产对在保余额的覆盖率持续下降,截至2013年末,主要担保机构高流动性资产与在保余额之比为7.26%,较上年下降2.03个百分点。由于担保公司整体代偿风险上升,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和覆盖率低的公司面临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
股东支持情况
从股东背景上看,担保公司分为国有背景担保公司和民营担保公司。国有背景担保公司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全资所有或控股,在业务开展上具有一定的政策性,特别是再担保公司,还承担了建设当地担保体系的职能。相较于民营担保机构,地方国有担保机构整体经营风格较为稳健,经营合规性更强。此外,目前政策对国有担保机构支持力度更大,国有担保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其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风险集中爆发的现象较少。得益于股东和地方政府支持,国有担保机构近两年资本水平持续提升,在化解代偿时,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更多,总体实力持续增强,目前已经是担保市场的主体,成为支持地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主力军。与民营担保公司相比,国有控股担保公司必要时获得政府直接支持的可能性很大,其信用级别和地方政府信用级别具有很大相关性,因此应将这类股东的支持纳入评级考虑。
由于风险事件频繁爆发,银行的授信门槛提高,监管部门也在实施主动的清理整顿,民营担保机构经营难度加大,数量显著下降,国有和民营担保机构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开。截至2013年末,国有控股担保机构1921家,较上年末增加14家,而民营担保机构较上年末减少419家至6264家(见图8)。由于众多民营小型担保公司股东实力不强且股权较为分散,对公司提供实质性支持程度不一,因而股东支持一般未被纳入评级考虑。
注:
1.含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
2.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特别评论《2015债市结构与风险大变局:企业债收缩,国企违约风险加深,信用债风险分化》。
3.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和净利息收入。
4.净额列示。
5.中合担保和山东再担保未披露其2014年9月末的应收代偿款。
6.含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
7.由于中投保和三峡担保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会计科目上体现为预收保费,为了与其他公司分析口径统一,本文对分析口径进行了调整。
作者单位:中诚信国际评级公司
责任编辑:孙惠玲 刘颖
科技担保行业 篇4
国内科技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担保行业的现状
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各地科技局、高新区也先后出资成立了一些科技担保公司。根据科技部对北京、天津、江苏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的抽样调查, 目前国内科技担保机构大约200家, 其中, 由各级科技部门设立的科技担保机构共有44家, 注册资金35.5亿元, 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共8 014家, 担保金额合计198.5亿元;平均每家机构为182家企业提供过担保服务, 每家企业平均担保金额为248万元, 担保资金放大倍数是5.58。由国家高新区内设立的担保机构共70家, 注册资金合资93.6亿元, 担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共10 641家, 担保金额合计685.2亿元;平均每家机构为152家企业提供过担保服务, 每家企业平均担保金额为644万元, 担保资金放大倍数是7.31。这些科技担保公司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担保业务创新, 有效支持了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科技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科技担保公司发展现状来看, 虽然许多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性质的科技担保公司, 但国内大部分担保公司实际担保能力有限, 呈现出“小、少、散、弱”的特点, 无法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区分布不均衡。当前国内科技担保公司地区部分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 其中, 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天津6个地区的科技担保机构占全国总数的约一半, 占比达到了48.1%;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陕西等地;有些地区只有一两家科技担保公司, 还有一些地区没有成立本地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在国内分布的不均衡现状, 严重限制了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持的成功比率。
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根据科技部对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 当前国内的科技担保公司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良莠不齐, 除了少数发展较好的几家担保公司之外, 还有很多业务发展较差的担保机构;每年都会有大批新成立的民营小担保机构, 同时许多小担保机构又迅速倒闭。一些地区存在担保机构过多过滥、恶性竞争、信用低下的现象, 导致银行不认可其担保业务, 从而失去了担保机构的融资服务功能。
资本金不足, 担保机构规模小。调查显示, 国内科技担保公司都面临资本金不足、机构规模较小的问题。目前公司的资本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 但这些资金注入大都是一次性的, 且规模不大, 缺乏后续资金注入及补偿机制。而且, 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 科技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用很低, 一般在1%~2%之间, 因此完全依靠保费收入难以补充公司持续发展。另外, 根据银监会等部门的规定, 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 要提取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上述因素导致现有很多科技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能力和担保能力接近极限。资本金的不足和担保贷款放大倍数的限制, 决定了当前科技担保机构发展规模, 大部分科技担保机构的平均担保金额在800万元以下, 担保机构可以担保放贷的规模太小, 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近3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如重庆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反映, 公司面临注册资本金不足、业务规模受限的问题。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市财政出资的1个亿,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 再按规定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 公司的资本金已经很少, 以目前国家规定的最大放大倍数, 公司的担保规模也不会超过10亿元, 这样就限制了担保公司的资金放大能力。杭州高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也反映, 受公司资本金的限制, 2011年该公司的银行授信额度基本用完, 已无力给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与银行议价能力低。据国际经验, 担保机构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的比例一般为70%~80%, 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而我国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 再加上目前担保机构的实力过于弱小, 与银行的议价能力低, 许多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 不少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成都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反映, 在与其合作的15家银行中, 国有银行都要求百分之百承担贷款风险, 一般还要交10%的保证金。这样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等, 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 加大了整体风险, 严重制约着担保机构的发展和担保业务的开展。
外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当前国内有利于科技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担保物流转渠道不通畅。科技担保机构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时, 要求企业将其拥有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担保物, 质押给担保机构。由于国内针对专利技术的技术交易市场不完善, 一旦出现违约贷款, 担保机构所持有的专利不能顺利变现来补偿担保损失, 从而增大了担保机构的风险。二是项目评价和技术评估的人才缺乏。科技担保机构专业人才短缺, 尤其缺乏熟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掌握科技项目和技术评价的专业人才, 制约了科技担保机构的融资能力。三是担保行业整体资信水平较低, 缺少全国性的担保机构为地方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支撑和增信服务, 无法推动和引导全国性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网络渠道的建设。四是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目前的科技担保机构主要是由政府独资或者合资设立的, 受到国有机构监管部门的增值考核要求, 科技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时会比较保守;在金融创新时, 又受到国家关于担保机构投资比例的限制;科技担保机构所支持的对象风险相对较大, 所享受到的政府保费补助和风险补偿与常规担保机构的标准相同, 没有体现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原则。
国内外政府促进担保发展的经验
发展担保来解决国内中小企业, 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困难, 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做法。其中日本政府和中国北京市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
日本政府构建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做法和经验
日本政府通过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来缓解日本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形成了由民间机构参与、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结合的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有以下几点。
建立覆盖全国的两级信用担保体系。日本实行的是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地方信用保证协会两级担保的制度结构体系。地方建有信用保证协会 (类似于我国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 以非营利为目的, 为自身信用能力不足、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支持、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用保证。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收取的保证费率很低, 一般在0.4%~1%之间, 平均费率是0.82%。中小企业承担的信贷融资成本并没有由于保证协会收取费用而显著提高。目前日本的47个督道府县及5个主要城市都设立了独立的信用保证协会。中央建有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 并由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地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险。这种信用保证制度与信用保险制度的结合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信用保险公库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双重保护, 分担了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 形成了独具日本模式的中小企业双重担保机制。
政府资金成为信用保证协会的主要来源。日本全国信用保证协会的基本资产规模达到了14 000亿日元 (约合1 700亿元人民币) , 这部分资金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外部资金, 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援助、借入和金融机构的捐助;另一部分是内部资金, 来源于信用保证协会的收支差额积累。日本信用保证协会的资本金构成是:中央政府占59%, 地方政府占24%, 金融机构占17%;其中财政资金总共占83%, 成为信用保证协会最大的资金来源。
其中, 日本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保险公库以财政划拨资金为主, 联合银行、大企业等资金成立, 这是担保机构最高层, 主要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提供再担保。地方信用保证协会的资金一部分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地方政府、公共社团和金融机构提供, 其中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最大;另一部分是借入资金, 主要由信用保险公库和地方财政以低息借给信用保证协会。
政府设立专门的信贷损失补偿金。1968年, 日本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 依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 (简称“公库”) , 其作用是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证保险。根据法律规定, 当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实行信用保证时, 按照一定条件自动取得公库的信用保证保险。信用保证协会要向公库缴纳相当于保证费收入40%的保险费;当保证债务实施代偿后, 公库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代偿额70%~80%的保险金;对于代偿后最终回收的债权, 信用保证协会要将其中的70%~80%交还给公库。为了保障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行, 日本还建立了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规定:信用保险公库发生代偿后, 对于剩余的20%~30%预期不能收回的权益损失, 政府建立了补偿金补助制度予以补偿。通过建立上述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相当程度分担了信用保证协会的风险, 提高了其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北京市构建市区 (县) 两级担保体系的做法
北京市在利用担保支持市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其主要特点为以下几方面。
设立国有担保龙头机构, 发挥国有担保机构的引领作用。北京市通过以首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简称“首创担保”) 为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国有担保机构在支持区域内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上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首创担保成立于1997年, 2003年7月经北京市政府重组, 公司由北京首创集团、中国投资担保公司等6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注册资本提高为3.065亿元, 其中80%左右由市级财政出资并由首创集团代持。
与市区 (县) 政府合作, 建立市区 (县) 两级担保体系。首创担保与北京市下属的18个区、县政府合作, 合资设立担保分级机构, 搭建垂直网络 (即市-区-县网络) 和横向网络 (银行服务网络) , 构建了覆盖全北京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服务运营体系, 减少了担保公司的运营成本, 提高了公司对担保项目大批量的受理能力, 增强了担保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北京市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资金, 与首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根据1999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 市政府出资5 000万元, 各区县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和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确定原始出资额;市政府按照原始出资额补助50%的额度, 聚集了1亿多元的担保资金, 由首创担保托管运营;采取共担风险、分散成本的方式, 降低首创担保的经营成本。
同时, 北京市政府建立对担保公司的补偿机制。由于中小企业担保具有高风险的特点, 其贷款担保受益很难弥补代偿损失, 可能会出现不可持续性发展。担保机构随着业务的发展所出现的代偿使担保资金逐渐减少, 而担保业务收入又很难弥补代偿损失。北京市政府对首选担保当年发生的代偿给予定率补偿, 代偿补偿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实际担保余额的6%, 这样就保障了首创担保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政府扶持构建的担保体系, 在促进首创担保支持中小企业, 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 首创担保共受理担保项目17 000个, 筛选出约7 000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 其中80%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约有100个担保项目被创业投资和产业基金选中投资;担保资金规模达700亿元, 实现了10倍的资金放大效果, 担保代偿率仅在1%, 不良资产率低于0.3%。被担保企业资金周转率年均2.5次, 实现2 000亿元的销售收入, 上缴税金约200亿元,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内科技担保行业发展政策建议
日本和北京市开展科技担保的经验证明:发展科技担保行业, 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当前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融资困境, 以及国内科技担保存在的不足, 特别是国内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数量少、发展不均衡、科技担保网络体系不健全的现状, 需要中央政府在促进科技担保发展、构建科技担保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从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科技担保业务在全国的开展和实施。
统一认识, 营造科技担保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科技、财政、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担保公司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通道, 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并要对政府在促进科技担保机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达成共识;同时, 要制订有利于科技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环境, 解决国有科技担保公司的资产保值和从事高风险业务之间的矛盾, 解决地方科技担保机构的国有资金补充资本金问题, 简化专利等担保物的质押登记流程, 放宽科技担保公司的自有资金投资比例, 降低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例, 为科技担保公司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设立科技担保专项资金, 增强科技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鉴于当前科技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担保规模小的状况, 建议加大政府在支持科技担保上的投入。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科技担保专项资金, 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科技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 采用保费补贴和担保损失补偿的方式支持地方科技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地方政府出资补充科技担保公司的资本金, 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贷款规模。
打造科技担保龙头企业, 构建科技担保体系。针对国内科技担保公司“小、少、散、弱”的现象, 借鉴北京首创担保成功的经验, 建议由中央政府出资直接设立“中国科技担保有限公司”, 开展直接担保和风险补助等业务支持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合资共建和注资方式与地方科技担保公司合作, 支持其做强做大, 逐步打造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担保体系。同时, 通过担保费用补贴、代偿损失风险补偿等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其他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培养科技担保的专业化人才, 搭建服务平台。科技担保公司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来实施担保业务, 因此应该着力培养熟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又具备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还要培养掌握科技项目评价和专利技术评估的人才, 提高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知度。
科技担保行业 篇5
1.1 科技投资担保企业的发展土壤
风险投资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孵化器,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动力支持。一个地区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既受当地创新创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深刻影响着当地创新创业水平,一个创新创业产业区的形成,背后往往屹立着成熟的风险投资行业作为支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存在,对于打破原有垄断、增强社会资源流动、增强市场竞争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制高点已经转移到了高科技含量、高技术优势、高附加值的企业身上,科技企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在中国劳动力优势逐渐降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被大批量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和、资源能源与环境要素限制逐渐收紧、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在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塑造新常态的政策背景下,通过科技与风险投资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东莞是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在早期的发展历程中,因为同时具有国内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先发优势与世界产业格局中的后发优势,成功实现了经济高水平的飞跃。但是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城市化进入瓶颈、国内开放深度与广度进入新的水平,以及以金融危机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位置调整,东莞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纵观世界经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从依托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向依托科技优势的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进入新阶段,如果成功,则会重新塑造城市活力与经济活力,如果失败,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以及城市化的衰退。在这个背景下,东莞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思路,力求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型、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型,突出打造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加大科技兴市工作力度,营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在这一背景下,东莞市开始引进与发展科技投资与担保企业,其中以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
1.2 科技投资担保企业的成功要素
科技投资担保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对企业的成功投资,依赖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首先说内因。科技投资企业主要任务是控制投资风险,同时获取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科技投资与担保企业实际上是起一个创新孵化器的作用,它对于创业公司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发展指导。。这就要求它具有良好的资金渠道与人才优势。科技投资担保企业的发展策略贵精而不贵多。
从发展环境上来说,一个地区的现代商业环境水平以及这个地区的创新活力密切影响着科技投资企业的发展。就企业而言,科技投资企业的任务只有投资回报这一项;但是就社会而言,政府往往希望科技投资企业能起到帮助创新企业发展的作用。。事实上,科技投资企业是可以培育与扶持创新企业发展的,但是前提一定是这个地区具有创新活力,否则投资企业不可能创造出创新企业。它能起到的是发展环境的改善,但是它本身并不提供创新的种子。另一方面,投资行业主要是在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起作用,如果没有这一环境,企业将会选择寻租而不是寻求投资。
2. 科技投资担保行业企业的问题
2.1 行业发展方向
东莞科技投资企业在发展方向与定位上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重融资而轻投资。对于风投行业来说,融资和投资是发展的两条腿,这不仅是指资本的投入与回报上,同样影响着行业对于市场与技术的把握、行业所具有的资源上。融资风险小、回报低,投资尤其是天使投资风险高、回报高,短期来看,只做融资也能保证一个较好的收益,但是这会使企业蜕化为传统的金融服务部门,企业内部缺乏投资类人才,在投资领域的技术能力、所拥有的资源都严重不足。
然而,以融资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的,只有当地能保持较高的利润增长空间,金融业才有市场,而东莞目前的问题恰恰就是经济活力不足,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前景看低,如果不能改变这一现状的话,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当地城市化进程受阻,那么融资业务也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是有必要加大投资与孵化业务的比例。
2.2 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
科技投资与担保企业是风险投资行业一类,是现代金融业中非常核心与上游的一部分,而现代金融业实际上高端智力型第三产业,人才优势与资本优势是它发展的两大支柱。传统的投资依赖于经验,依赖于投资人的眼光,而现代的投资则依赖于严密的评估与风险控制体系,依赖于高超的金融运作技巧与平台搭建能力。东莞市科技投资企业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不足,一方面是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欠缺,难以对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行有效评判,也难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另一方面是高水平金融与风险控制人才的缺乏,难以帮助企业与国际接轨。所谓科技投资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主要指标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就科技人才而言,既要熟悉市场,又要了解技术,才能敏锐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培育创新企业发展,这是和传统项目的投资所不同的。而东莞所缺的,恰恰就是这类人才。东莞目前的发展,还是以传统的投资方式去看待科技型企业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营造好的项目筛选环境,也不利于营造好的创新环境,很容易出现假创新骗投资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2.3 风险控制与管理
东莞科技投资与担保行业从整体上对于风险控制还停留在相对传统的阶段上。他们对风险的控制意识是很强的,但是从现代金融的角度来看这种风险控制意识表现在项目的筛选与执行上,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保守与控制倾向,更多的集中于具体的案例上而忽略对市场环境的把握。而现代风险理论下建立起的风控模式,则是依托金融理论,进行包括金融产品与投资业务在内的组合运作,采取对冲策略,来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强化预警信号的建立,加强对市场趋势的分析。而以上这些,由于企业定位的失衡、专业人才的欠缺,都造成了东莞市科技投资企业发展的短板。
2.4 行业发展环境
整体上看,东莞科技投资行业的发展环境还处在一个逐步成熟期,行业定位还处于一个转型期。目前由于全民创业的政策激励、简政放权的改革深化、新常态下结构调整释放出的新兴市场、“互联网+”模式下的行业变革,整个科技创业领域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创业者具有非常的热情,政策利好条件下的资本进入也非常有利。但是这股热潮,是机遇也是风险,往往热潮过后必有泡沫,对于投资企业来说,准确的洞悉热潮之中的机遇,有机布局完善自身投资结构,科学规划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决定着在泡沫之后谁是最终胜者。目前的行业环境变化巨大,对于还不成熟的东莞科技投资行业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但也是实现飞跃发展的机遇。
3. 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现代投资企业制模式
针对东莞市科技投资企业的现状,首先应该建立完整的现代投资企业制度与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整公司运行机制。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按规运行。运用现代企业转型与发展的模式,逐步调整公司发展方向,优化业绩考评体系,系统分析公司使命与定位,确立公司长远发展规划与策略。这些改进都是就公司治理层面而言的,但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投资行业发展生态。
3.2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投资企业在解决了发展战略问题之后,直接面对的就是执行人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两条途径: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成长。人才引进是关键手段,东莞科技投资行业由于城市竞争力、行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影响,就金融业而言在人才吸引上是劣势,此时要有更优厚的薪酬待遇、更可期待的职业成长蓝图来吸引高水平人才;同时在引进人才策略上要更加灵活,风险投资行业在执行层面主要是因人成事的,人才只要能为公司带来价值,可以不局限其上班时间与工作地点。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内部人才培养,投资操作是非常灵活与考验实力的工作,能否做好有时并不完全看第一学历,经验和后期学习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系统、有激励性的员工培养机制,鼓励员工加强学习,同时实现自我成长和为公司带来收益。人才战略的另一个核心是公司对于人才结构的定位与布局。结合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东莞可以投资企业在人才布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技术咨询人才和金融管理人才两方面的培养与储备。
3.3 提升风险控制意识
面对当前市场环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风险控制工作。风险控制工作的转型与强化主要是三方面,下文按照层次又大到小介绍。一是加强宏观分析,立足于把握市场变化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动态,通过市场发展趋势来评估创新企业发展,通过市场预警来优化投资与退出策略。二是建立科学的预警信号,包括市场预警和投资预警,通过预警信号及时调整业务范围以及做出具体业务的操作策略;三是优化经营结构,利用现代金融手段,例如对冲策略,优化自身经营与投资结构,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 总结
经济的转型与再崛起是通过行业结构的转变来实现的,行业结构的转变又依赖于一个地区经具体的企业发展。而在东莞市目前的转型过程中,科技投资行业作为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个投资企业既面临着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年东莞制造业发展所依拖的“双优势”已经转移到投资业中,所不同的是此时投资业面临着更残酷的国际国内竞争。科技投资企业应当在这个关键时期,建立长远规划,明确自身定位,积极筹划转型,通过不断吸取国际与国内高水平投资企业的经验,发挥自身立足东莞的优势,建立自身发展的长远基石。
参考文献
[1]陈文山.东羌市加快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J].广东科技,2009,18(21):21-22.DOI:10.3969/j.issn.1006-5423.2009.21.007.
[2]周经纬.地方政府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东莞市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3):44-48.DOI:10.3969/j.issn.1674-3288.2011.03.010.
[3]沈保林.科技风险投资的思考与对策[J].东莞科技,2000,(4):13-14.
[4]熊龙玲.科技担保公司核心竞争能力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科技担保行业 篇6
作为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 正处于快速发展新机遇的河南省, 目前已经有担保公司近600家, 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出资参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有166家, 其余均是以企业法人注册的民间担保公司, 比例占到2/3。从最初的凤毛麟角, 到如今担保公司数量不断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河南担保行业已经由探索阶段逐步走向了成熟。但有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1.民间担保公司的“资质”问题。目前以河南省为例在工商系统注册的500多家担保公司, 真正拿到担保机构备案证的只有264多家。也就是说有过半担保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实际上,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案, 可见蓬勃发展中存在着巨大隐患。备案证是自2008年开始,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开始, 主管部门对监管的认识加强从2009年开始发放的。自2011年3月1日至5月31日, 主管部门将对已经具备担保机构备案证的264家担保机构进行筛选检查, 合格的担保机构将其担保机构备案证由国家工信部制作更换为经营许可证, 不合格的则不予更换。也就是说, 今年5月31日之后, 是否具备国家工信部制作的经营许可证将是判断担保机构是否正规合格的一个明确标准。
2.民间担保公司经营趋于“同质化”竞争特点。何谓同质化竞争?它主要是指同一系列的不同品牌的产品, 在外观设计、产品性能、使用价值、包装与服务、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 以至产品的技术含量、使用价值逐渐趋同。“同质化产品竞争”形式在民间担保市场上愈演愈烈。从目前来看, 民营担保机构普遍存在缺少与银行合作、担保产品较为单一, 市场竞争激烈, 担保公司的同质化十分严重。近八成的民营担保公司开展的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融资信用担保业务, 非融资担保类的业务在公司业务占比中很小甚至没有, 行业盈利能力整体不强。
3.从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亟待加强。从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情况看, 担保机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专业人才少, 风险防范的制度和技术跟不上, 代偿率逐渐上升, 特别是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担保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挑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生存下去, 或者保证长期的发展, 民营担保机构亟须突破自己, 跳出重围, 首先就要创新。创新不仅体现在业务上、产品上、管理上, 还要体现在未来的战略布局上。面对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赢得市场, 才能避免恶性竞争, 取得良性发展。 (下转84页)
一、优质服务促进行业发展
近几年, 随着担保行业的迅猛发展, 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 担保业务的供需面已然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担保市场已进入充分竞争的成熟市场。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 各个公司的业务基本相同, 要想取得公司客户量的长盛不衰, 价格和服务水平在本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已经成为担保公司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优秀的团队。
综观目前的担保行业, 从业人员大多数是由银行、保险、证券、担保、财务、法律等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组成。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金融行业知识和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 熟悉银行业的相关流程和法律法规, 服务意识强, 懂得如何规范运作和如何正确地审视金融政策, 能够紧跟市场需求, 不断创新, 时刻关注行业变化, 及时做好各种应对策略。在这个团队里管理者要有榜样作用, 以身作则;员工的态度和自身素质要不断提升, 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企业文化会约束员工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 同时也让这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全国首期担保经理培训班”于2009年在河南郑州举办, 担保经理是在担保机构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运用所掌握的担保知识、所具备的担保经验和综合组织运作能力, 在担保企业承担信用管理岗位的中、高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首期毕业的上百位担保经理无疑给诸多担保公司注入“优质的新鲜血液”。
2. 诚信。
担保公司本身就是从属于服务性行业的信息平台, 它成立的宗旨就是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个人提供融资、贷款、理财服务, 平台的信用就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指标, 所以担保公司应该以诚信作为公司运作的基石。诚信更多体现在对融资业务风险的把控、对投资客户的承诺。严格的风险把控既是对自身业务平稳发展的要求, 也是对公司品牌的维护, 对投资客户的变相承诺。
3. 专业。
公司的业务都是与钱打交道, 在办理业务时对业务项目的任何不确定或者是迟疑, 都会对客户的信任感造成巨大的挫伤, 所以, 在带领客户办理业务时一定要做到对所办业务所需的各类证件、手续了然于胸。这就要求公司业务员的专业性一定要高, 要做到术业专攻。不少公司一直秉承“三不原则”, 即“不摸钱原则”:担保投资客户的资金直接打入融资方账户;“一对一原则”:担保投资客户一对一签订合同;“不高息原则”: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利率;以诚信、稳健、安全、优良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4. 完善。
完善售后服务。良好的售后服务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必备的成功信条, 客户盈利单及时、准确地送达, 交息日的及时提醒等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二、成立为民营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业务的机构来分散风险
正规的担保机构其实并不需要再担保机构做担保, 但随着担保行业的发展, 行业中难免存在个别不规范运营的担保机构。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已经成立了再担保集团, 只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多数的民营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业务。目前有地方担保协会试将每个成员提取其注册资本金的20%作为保证金, 万一协会中有一家担保机构出问题了, 就先从这保证金中取出资金代偿给投资者, 之后再追究相关责任。这一模式的提出相信将更快促进担保行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投融资担保行业监管研究 篇7
投融资担保分为银行担保和民间担保。银行担保是指个体或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采用第三方信用担保的方式放款,担保公司作为第三方为借款人担保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的机构。民间担保是指个人将资金借贷给经过担保公司严格审核过的以房产或其他资产作抵押物的具较强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并收取服务费的机构。
一、投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状况
投融资担保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贷款,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也带动投融资担保行业的日渐盛行。担保公司由2008 年底的4 000 多家,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额达1.75 万亿元,截至2013 年末,全国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近9 000 家,在保余额25 376 亿元,业务规模保持持续扩大。在担保行业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2011 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投资担保公司老板卷款逃跑;非法吸收存款,放高利贷,牟取暴利;以及以公司融资为目的而建立皮包公司等问题。
二、不同担保运营模式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担保模式中的风险分析
1.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图及简要文字说明
企业提出担保申请,担保公司对其公司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其推荐给银行,银行对企业再进行调查审核,确认无问题后,三方签订相应合同。贷款后担保公司对企业进行日常监督,收取担保款一定比例的佣金。如企业在期限内不能还款,则由担保公司替其偿还。
2.风险分析
(1)担保公司为了追求利益违规操作。暂行办法规定担保可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但只限于国债、金融债券等信用等级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且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0%。而对担保公司的实际监管不严格,2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担保公司投资于房地产、股票等方向。一旦投资项目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担保公司倒闭、跑路。
(2)超额担保。暂行办法规定担保公司对单个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资产的10%,但是由于现在对担保公司监管不严,出现有的担保公司与多个银行合作,或对多个借款人进行担保,加上相互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只有担保公司自身了解是否做出超额担保。甚至出现担保公司担保的金额是自有资金的几十或几百倍,远远超出了担保公司担保额度的情况。
(3)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不到位。银行在整个担保过程中起到监督管理作用不严格,银行对担保公司监督不严格,一般担保公司一旦通过银行的初步审核后,银行会定期要求担保公司提交一些材料。银行会对其进行中期考察、审核。而在实际担保过程中,银行对担保公司如何做业务、贷款的用途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查,这也与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风险承担不平衡有关。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由担保公司替其偿还,这样大大地降低了银行承受的风险,银行也因此放松了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另外,由于银行人员有限等因素,不能对担保公司进行持续监管,进一步增大还款风险。
(4)银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三方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放贷交易是以担保公司为纽带,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不是很了解,进而增大贷款风险;其次在放贷成功后担保公司许诺中小企业一定利益从而截留企业贷款资金,同时企业为了高收益未将实情向银行反映;担保公司为一家企业向两家或多家银行做出担保,以达到多家银行都放款的目的;担保公司在对企业经营状况实际资产进行考察时,企业谎报或隐瞒实情都会导致担保公司得出错误的资产汇报,且在实物担保中无法查到该物是否在其他公司做抵押。
(二)民间担保模式中的风险分析
1.业务模式
业务流程图(以郑州模式为例)及简要文字说明。
投资担保公司通过高收益等宣传寻找理财客户,同时寻找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或个体,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搭建资金对接平台。三方协商后签订协议,投资者直接将资金转移给融资者,担保公司做担保,并办理融资者的抵押等相关手续。担保公司考察融资方的经营情况,并督促融资方按时还息。合同到期后融资方将资金还给投资方,若融资方无力偿还担保公司则用其抵押物清偿。
2.风险分析
(1)法律监管不严格。暂行办法规定工信部负责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成立,公司名字不带融资性担保的只需在工商局注册即可。导致现在大部分的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不需要确定监管机构就可成立。法律对这类投资担保公司没有严格地进行明确规定,担保监管也更加松散,没有监管部门对其针对性监管,且针对这种担保模式的法律较少,不能对其经营进行严格规范监管。
(2)担保公司违规经营,担保模式异化为存贷模式。随着人们手中的闲钱越来越多,理财意识也越来越强。有的担保公司打着投资理财高收益的名义吸引客户投资,利率高达百分之十几,与银行的3%相比,高出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顶着高风险将钱投到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在宣传时也经常发放一些小礼品,如大米、油等吸引普通老百姓,投资的客户中也多为中老年人。刚开始时担保公司会每月及时付息,这也使得理财客户心里放松警惕,从而放更多钱。
(3)部分担保公司的成立是以自身公司融资为目的。当前投融资行业中存在成立就是以自身公司融资为目的。譬如个别大集团为了节省贷款利息,而自行注册一个投资担保公司,将钱投到急需资金的子公司,或者将钱投到利息高的行业如房地产、股票等。一旦其中一个公司出现大的差错,则会引起整个资金链断裂。或者有些房地产公司投资一个项目需要较多资金,但银行贷款过程烦琐且很难批复,因此就通过注册一个投资公司,高息吸引客户投资,而大多投资者只知投资公司利息高到月领息,却不知具体将钱投资到哪些领域。
(4)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差,抗风险能力低。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担保公司资金越少越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民间担保公司资金实力差,抗风险能力低,且不受监管。如果发生赔偿担保,则需要数十笔业务收入来弥补损失,甚至无法继续经营。
(5)担保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担保公司作为新兴的金融企业,国家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完善的披露机制。许多担保公司的信息很难查到,查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的信息。尤其对于投资方来说,所能掌握的信息除了担保公司对外公布的以外,基本上无处可查看公司的其他情况。对于公司是否可靠,财务状况如何,钱都投资在哪些项目上,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等不能全面了解。担保公司经营如何只有公司内部知晓,一旦担保公司出事,钱再也收不回来。
三、投融资担保行业监管制度优化建议
(一)加大担保公司管理制度建设
加大担保公司的法律监管,完善准入制度、监管内容等。设立准入制度时应对担保公司设立条件、最低注册资本、审批机构等规定更加具体规范。尤其是投资类的公司更要严格规范其准入制度。不仅要在工商注册,还要查询其是否与自身其他企业关联,是否将钱转移到旗下的其他公司;请专业的人员对于财务类审核进行审查,要合理安排投资担保公司的监管内容,重点监管投资担保公司的基础管理、业务经营、资金使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合规性。严格要求业务经营范围,对于不能做的事情进行严格的彻查,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等;内部风险控制要做好预案,不但要做到事后监管,还要做到事前监管,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其是否存在存贷业务等不规范行为。这些制度不单单是纸质的规定,更重要的是真正实施起来。
(二)规范投资担保公司运营管理
1.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担保公司自己应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张贴在办公场所明显的地区,并严格按照该流程进行具体操作,监管部门也应经常下去审查其是否真正按照流程办理业务。
2.提高担保机构的风控能力。一旦融资者不能及时还款就会为担保公司带来极大损失,因此担保公司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均有可能会出现风险,所以担保公司应对每个可能出现风险的地方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担保公司为融资方担保前要对其信用、经营情况等进行审查,担保后也要定期检查融资方的经营情况,要指派专业的人员跟进,一旦发现不能及时还款,则要求被担保公司增加反担保。
3.完善担保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应该完善担保机构的经营情况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担保机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确保市场参与者也可以随时、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公众、银行、企业对担保公司的了解,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三)构建第三方评价服务体系
1.搭建民间管理资本机构服务平台。温州民间借贷较多,为规避风险温州专门建立了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这个机构依法提供资金需求和供给信息及登记等综合性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投资者和需要融资者之间的资金对接。民间借贷比较多的地方都可以借鉴使用。
2.建立完善的担保机构评级体系。建立完善的担保评级机构,以全面收集各个企业的信息,及时发布各个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经营情况排名、等级、是否符合要求等。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化监管,使得企业的情况实现公开化、透明化,从而帮助投资者快速并详细地了解到公司的情况规避风险。
(四)着力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投资方上当受骗,与其缺乏风险意识密不可分,尤其是中老年人缺乏法律知识。首先,政府可将一些案例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民众如何正确理财。也可在一些公众场所,如银行、公交站牌、担保公司等醒目位置利用宣传栏、门头滚动字幕等方式向民众宣传违法存贷款的危害,从而加强宣传增强民众的风险意识。其次,鼓励民众如发现担保公司未规范操作,应及时上报监管部门,以防更多的人财物受损。
摘要:融资难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投融资担保行业作为破题手段之一便应运而生。担保行业为众多中小企业带来资金支持,同时也存在集资诈骗、非法吸储、高利贷等问题。近年来,多个地区担保公司出现崩盘、跑路现象,带来较高的金融风险,甚至危及社会稳定。着重分析不同担保模式中的风险点,并提出优化投融资担保行业监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投融资担保,金融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宋庆阁.论对投资担保公司的法律监管与完善[J].企业经济,2013,(8).
[2]靳红辉.新形势下投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J].现代商业,2012,(5).
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对策探析 篇8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行业现行状况概述
截至2012年底,全国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共计8590家,从业人员125726人,实收资本共计8282亿元。 全行业资产总额10436亿元,负债总额1549亿元,净资产8886亿元, 在保余额21704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18955亿元,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2.1倍,全年担保业务收入392亿元,实现净利润114亿元。融资性担保代偿余额249.5亿元, 融资性担保代偿率为1.3%,损失率为0.1%,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1.3%;行业担保准备金合计701亿元, 担保责任拨备覆盖率为280.3%,担保责任拨备率为3.2%[1]。
(二)行业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媒体屡屡爆出融资性担保公司违规经营、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法人失踪等问题,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多,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不对这种趋势加以遏制, 势必将引起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信用缺失、银行不良贷款升高、小微企业融资更难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不利于我国整体金融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尤其是处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究其根源,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违规或不规范经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金融机构相比,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特征:一方面,无论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行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分析, 其担保对象都是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为主,同时其担保对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减少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使得担保对象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明显提高,经营风险较大。 另一方面,从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政策,以及担保对象的承受能力来看, 都不支持过高的担保费率;再加上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普遍不足,2012年底全行业平均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仅为2.1倍,使得收益水平偏低。
其次,从合作金融机构方面来看,一是目前金融机构未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将全部风险都转嫁给融资性担保公司, 既直接加大了其担保责任,又会导致金融机构放松对贷款对象的资格条件审查和日常风险管理等,客观上降低了贷款对象的贷款条件。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检查不到位,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未充分关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主要资产、或有负债和担保额度使用情况,容易导致出现管理漏洞。三是目前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加强业务创新,部分银行推出围绕“一圈(商圈)一链( 产业链)”商业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弱担保和信用方式的小额信贷,客观上也挤压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客户群体尤其是优质客户群体。
最后,从行业监管方面来看, 一是监管主体多元化,专业性略显不足,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级及以下人民政府实施属地管理,并且不同地区确定的监管部门也不统一,考虑到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准金融特性, 监管主体的专业性和统一性略显不足。二是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融资性担保行业除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及配套制度和各地方出台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外,在具体担保业务、违规处理处罚方面没有更加具体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三是日常监管和配套服务不够到位,目前仍有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收账款和对外投资占比过大,存在抽逃出资或拆借资金的嫌疑,同时保前审查和保后管理也不够细致到位。另外,征信管理部门还未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其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务。
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政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日常监管,防范风险隐患。
监管部门要高度关注融资性担保行业日常经营风险,树立审慎监管理念,采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日常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全面动态监管,避免发生系统性、 行业性的风险。
一是借助专业化监管力量提升监管水平。融资性担保行业与银行等金融行业紧密相关,其主要风险实质上是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前置或转移, 而在金融行业监管方面,各级银监部门有较为系统的监控手段和丰富的监管经验,同时银监会也是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之一。因此由银监部门进行融资担保行业的日常监管,通过行业专项监管或是与金融机构合并监管的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又能减少或避免监管的重叠。
二是加大对违规经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处罚力度。在进一步完善违规处理处罚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监管执行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应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坚决予以改正并进行处罚,对发现的潜在风险应要求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对拒不改正问题或严重违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坚决予以取缔,扶优限劣,促进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监管方式手段。融资性担保公司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单靠传统的手工现场监管模式已难以满足监管需要,加快推进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通过采集各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担保业务的关键信息,利用分析模型或数据挖掘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比对,在时间上不受限制,便于及时揭示风险和纠正偏差, 在效果上既便于获得行业性、系统性的信息直接为监管部门决策服务,又可以利用分析比对结果确定现场检查的重点,提高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四是充分发挥合作金融机构的检查作用。作为其授信业务的保证人, 金融机构必然要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资格、业务合规、风险控制等全方位情况进行授信调查和定期检查, 以确定是否达到合作条件和给予的合作额度。监管部门可以利用金融机构的检查来配合监管工作,通过合作金融机构监测、评价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状况,更好掌握其风险水平。
(二)转变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模式。
如前所述,与金融机构相比,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高收益低,纯商业化模式存在一定困难,2012年以来, 在广州、深圳、郑州、厦门等地已有不少融资性担保公司退出该行业。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性担保,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故有必要对其目前的发展模式做相应的调整:
一是大力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 各级政府应通过财政注资或积极引导国有资本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仅收取少量的担保或手续费用,考核目标主要以担保放大倍数、客户覆盖程度、 资金安全性为主,并建立按考核结果定期进行业务量补贴补偿的制度安排,在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减少甚至杜绝融资性担保公司涉及民间借贷等违规经营风险的发生。
二是成立政策性再担保公司。除了反担保措施外,现阶段融资性担保行业面临的代偿损失风险缺少风险转移或风险分担的措施或手段,一旦出现损失仅能依靠计提的风险准备金、 经营收益或是净资产来弥补,不利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做大做强。可以借鉴保险行业的再保险制度,由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再担保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客户群体仅限于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授信再担保(即“担保的担保”), 放大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倍数,分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减少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三)加大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扶持力度。
融资性担保行业作为准金融行业,目前机构规模偏小,为提高其担保业务能力,更好服务于小微企业经济,除了目前已实施的各项扶持措施外,还需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 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一是构建长期稳定的银担合作关系。各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搭建银担合作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合作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门槛,尤为关键的是要按照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承担一定比例的信贷风险,而不是将全部风险都转嫁给融资性担保公司, 以增强其自身信贷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要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交流沟通,积极主动提供信贷客户的征信资料、账户明细等相关信息, 在贷(保)前审查和贷(保)后管理阶段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更为全面的了解信贷客户的情况,实现银保双方的共赢。
二是适当放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投资范围限制。根据《暂行办法》 的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只能以自有资金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放大倍数普遍不足,除支付小部分保证金外,会产生大量的闲置货币资金,而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相对较低,对资本的吸引力不足, 建议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大可投资金融产品的范围,例如保本型基金(或理财产品)、上市公司可转债、信托产品等风险较低但有望获取较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或是适当提高其他投资的投资比例。这样有利于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盈利能力,减少将公司资金用于民间借贷等违规经营的内在动力。
三是积极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创新。各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创新,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担保品种方面可以紧跟金融产品的创新,配套推出商圈企业融资担保、供应链企业融资担保、会员制担保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担保等,开拓担保的业务范围;在反担保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房产、土地、动产及保证人担保外,还可以推出商标权、专利权、 采矿权、应收账款、特许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承包权等反担保方式,降低担保的风险;在业务合作层面方面, 除了传统的银担合作外,在部分地区已推出的政银担企合作机制、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中小企业集合信托担保等,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摘要: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在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从其行业自身、合作金融机构、行业监管等方面分析了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行业,问题,原因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米文通.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担保机构的监管体系研究[J].上海金融,2011.(11)..
[2]融资性担保业务如何创新[Z].中国担保融资网,2012-11-12.
科技担保行业 篇9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担保机构,信用体系
近年来,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但与此同时融资难的问题依旧是他们发展壮大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积极扶持融资性担保行业, 经过几年的运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行业尚存在一定问题亟待改进。
一、融资性担保业的发展现状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 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 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在实践中, 融资性担保机构通过为企业 (主要是中小企业) 担保, 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在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的同时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且与银行相比, 很多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优势在于他们更加贴近客户企业, 掌握及时的行业和企业经营信息, 快捷地评估和管理客户企业的融资风险。事实证明, 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沟通银行与企业的纽带, 即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又为银行放贷降低了信用风险。
近年来,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取得迅速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 融资性担保机构由2002年的848家迅速增长为2008年的4, 247家。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 200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 提出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并提出“谁审批设立, 谁监督管理”的原则, 确定地方相应的监管职责。2010年3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七部委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这对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紧密联系实际, 体现了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并重的理念, 如充分考虑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现状, 授权地方监管部门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上,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规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尊重市场规律, 致力于管住主要方面和突出风险点;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违背基本经营规则的担保机构进行规范整顿, 净化融资性担保市场。
二、融资性担保业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实践来看, 融资性担保行业仍然存在的监管不足、经营不规范等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 资金不实。融资性担保行业属于高负债金融行业, 雄厚的资金实力是融资性担保业的必备要件, 因此对于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较高, 最低准入门槛为货币资金500万元人民币。然而某些公司违反法律规定, 在验资后抽走大部分资金, 使公司成为“空壳公司”, 导致其实际风险承担能力大打折扣。
(二) 经营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属于高负债金融行业, 其对外总担保额可以放大到其自有资本的10倍, 因此要求公司管理规范, 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然而, 目前部分担保机构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模式, 甚至存在非法开展业务, 损害借款人权益的现象。
(三) 缺乏专业人员。融资性担保行业主要通过对借款人的整体把控规避风险, 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识别和管理风险, 但该行业存在时间较短, 专业人员缺乏, 极易导致风险失控。
(四) 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融资性担保行业目前尚无专门的管理部门, 该行业现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下文, 各省自行确定主管部门, 造成全国管理机构不统一, 缺乏相对统一的准入要求和经营规范。
(五) 监管力度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不规范、业务不熟悉等原因导致审批和主管部门无法全面掌握担保机构的实际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信用记录等信息, 难以切合实际地进行指导和监管。 融资性担保机构发挥着信用放大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但近年来该行业暴露的问题, 不仅使得融资性担保的专业优势和增信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损害了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 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造成了不利的社会影响。
三、进一步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措施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 对缓解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和促进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融资性担保行业经营和监管工作必将以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重点, 逐步树立审慎经营、审慎监管的理念, 不断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全力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 建立信用体系, 严惩失信行为。
公司信用是公司生存的生命线, 融资性担保机构利用自身信用为企业提供保证担保, 其自身的信用状况对其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因此, 推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信用公示和惩戒机制, 严惩失信行为, 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担保风险。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而言, 信用状况应包含3部分——公司信用、高管及从业人员信用和股东信用。公司信用不仅指公司的对外负债情况, 也包括对外担保和代偿履约情况, 有助于判断该公司的实力;高管及从业人员信用有助于判断其对办事能力及道德水平;股东信用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抽逃资金现象。对上述3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公司应列入“黑名单”, 从严把控。
(二) 加强监管, 严控资金。
注册资金是融资性担保机构承担担保责任的底线, 必须保证公司注册资金全部以现金出资, 且由监管部门定期检查是否存在抽逃资金现象, 减少空壳公司的出现。同时, 明确担保公司职能、业务定位和经营范围等内容, 从地域上、规模上、服务对象和营业种类上进行限制, 避免不法分子的圈钱机构和洗钱工具的出现。建立退出机制, 对于管理不善、违规违法导致资不抵债的担保公司, 应实行破产清算并强制退出担保市场。
(三) 建立人才管理机制, 培育专业人才。
监管部门实施担保人才战略, 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选拔机制, 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多方面着手, 加大对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力度, 并建立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
(四) 树立品牌观念, 扶持优秀担保机构。
目前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呈现明显特点。那些经营方向正确、风险控制能力强、从业人员素质高的优秀担保机构将赢来更多机遇。反之, 一些资本金被挪用、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风险控制手段和能力的担保机构必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对在同行内享有盛誉的优秀担保机构应重点扶持, 促使其做大做强, 树立品牌效应, 带动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 统一监管部门, 实施专业管理。
融资性担保机构以信用为基础, 经营资金货币, 与银行共同构筑起金融体系, 从业务角度而言, 应纳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吉光, 陈亚楠.关于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若干思考[J].海南金融, 2010, 2:6~9
[2].金振朝.《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之内容解读[R].北大法律网
【科技担保行业】推荐阅读:
融资担保行业风险11-15
投资担保行业发展趋势09-10
好贷网解析2014年担保行业发展趋势06-05
2024年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10-04
行业科技09-01
高科技行业05-17
科技创新改变行业05-26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05-17
中国科技行业分析11-19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10-17